목록必己 (6)
건빵이랑 놀자
8. 필기(必己)(一作本知, 又作不遇)○八曰 1. 外物不可必, 故龍逄誅, 比干戮, 箕子狂, 惡來死, 桀、紂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 而忠未必信, 故伍員流乎江, 萇弘死藏其血三年而爲碧. 親莫不欲其子之孝, 而孝未必愛, 故孝己疑, 曾子悲. 2. 莊子行於山中, 見木甚美, 長大, 枝葉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 問其故, 曰, 無所可用. 莊子曰, 此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矣. 出於山, 及邑, 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 具酒肉, 令豎子爲殺鴈饗之. 豎子請曰, 其一鴈能鳴, 一鴈不能鳴, 請奚殺? 主人之公曰, 殺其不能鳴者. 明曰, 弟子問於莊子曰, 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天年, 主人之鴈以不材死, 先生將何以處? 莊子笑曰, 周將處於材、不材之間. 材不材之間, 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則不然, 無訝無訾, 一龍, 一蛇, 與時俱化, 而無肯專爲, 一上一..
5. 君子之自行也, 敬人而不必見敬, 愛人而不必見愛. 敬愛人者, 己也, 見敬愛者, 人也. 君子必在己者, 不必在人者也, 必在己無不遇矣.
4. 張毅好恭, 門閭帷薄聚居衆無不趨, 輿隸*姻媾小童無不敬, 以定其身, 不終其壽, 內熱而死. 單豹好術, 離俗棄塵, 不食穀實, 不衣芮溫, 身處山林巖堀, 以全其生, 不盡其年, 而虎食之. 孔子行道而息, 馬逸, 食人之稼, 野人取其馬. 子貢請往說之, 畢辭, 野人不聽.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 因謂野人曰, 子不耕於東海, 吾不耕於西海也, 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 其野人大說, 相謂曰, 說亦皆如此其辯也, 獨如嚮之人? 解馬而與之. 說如此其無方也而猶行, 外物豈可必哉?
2. 莊子行於山中, 見木甚美, 長大, 枝葉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 問其故, 曰, 無所可用. 莊子曰, 此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矣. 出於山, 及邑, 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 具酒肉, 令豎子爲殺鴈饗之. 豎子請曰, 其一鴈能鳴, 一鴈不能鳴, 請奚殺? 主人之公曰, 殺其不能鳴者. 明曰, 弟子問於莊子曰, 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天年, 主人之鴈以不材死, 先生將何以處? 莊子笑曰, 周將處於材、不材之間. 材不材之間, 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則不然, 無訝無訾, 一龍, 一蛇, 與時俱化, 而無肯專爲, 一上一下, 以禾爲量, 而浮游乎萬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於物, 則胡可得而累? 此神農黃帝之所法. 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 成則毁, 大則衰, 廉則剉, 尊則虧, 直則骫, 合則離, 愛則隳, 多智則謀, 不肖則欺, 胡可得而必? 인용 목차
1. 外物不可必, 故龍逄誅, 比干戮, 箕子狂, 惡來死, 桀、紂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 而忠未必信, 故伍員流乎江, 萇弘死藏其血三年而爲碧. 親莫不欲其子之孝, 而孝未必愛, 故孝己疑, 曾子悲.
3. 화조(和調)를 분별할 수 있는 사람이 되라 牛缺居上地大儒也, 下之邯鄲, 遇盜於耦沙之中. 盜求其橐中之載則與之, 求其車馬則與之, 求其衣被則與之. 牛缺出而去. 盜相謂曰: “此天下之顯人也, 今辱之如此, 此必愬我於萬乘之主, 萬乘之主必以國誅我, 我必不生. 不若相與追而殺之, 以滅其迹.” 於是相與趨之, 行三十里, 及而殺之, 此以知故也. 孟賁過於河, 先其五, 船人怒, 而以楫虓其頭, 顧不知其孟賁也. 中河, 孟賁瞋目而視船人, 髮植, 目裂, 鬢指, 舟中之人盡揚播入於河, 使船人知其孟賁. 弗敢直視, 涉無先者, 又況於辱之乎? 此以不知故也. 知與不知, 皆不足恃, 其惟和調近之. 猶未可必, 蓋有不辨和調者, 則和調有不免也. 宋桓司馬有寶珠, 抵罪出亡. 王使人問珠之所在, 曰: “投之池中.” 於是竭池而求之, 無得, 魚死焉. 此言禍福之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