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申欽 (280)
건빵이랑 놀자

54. 조선시대 부마 중 시에 뛰어난 두 사람 貴游中能詩者, 高原ㆍ礪城尉其人也. 高原之作淸藻, 礪城之作典密, 高原早卒, 未充其才, 惜也. 해석 貴游中能詩者, 高原ㆍ礪城尉其人也. 관직이 없는 부마(駙馬)【귀유(貴遊): 관직이 없는귀족(貴族), 또는 일반적으로 신분이 귀현(貴顯)한 자를 일컫는 말이다.】 중에 시를 잘 짓는 사람은 고원위(高原尉)와 여성위(礪城尉)가 그 사람이다. 高原之作淸藻, 礪城之作典密, 고원위(高原尉)의 시작은 맑고도 꾸밈이 있고 여성위(礪城尉)의 시작은 법도가 있고 촘촘하지만 高原早卒, 未充其才, 惜也. 고원위(高原尉)는 일찍 죽어 그 재주를 충당치 못했으니 애석하다. 인용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목차 소화시평

53. 문장력이 뛰어난 임금과 종실 我朝列聖翰墨, 文廟爲首, 成廟ㆍ宣廟宸章出天, 無讓於漢武ㆍ唐宗. 每見文廟御製「祭棘城文」曰: “無情之謂陰陽, 有情之謂鬼神.” 雖老儒宿學, 何以道出此? 宗英之能詩者亦多, 風月亭爲冠, 醒狂子ㆍ西湖主人其次也. 해석 我朝列聖翰墨, 文廟爲首, 成廟ㆍ宣廟宸章出天, 無讓於漢武ㆍ唐宗. 우리 조선 역대 임금의 문장력은 문종이 으뜸이고 성종과 선조의 친필 문장[宸章]이 천성에서 우러나와 한나라 무제나 당나라 태종에 사양할 게 없다. 每見文廟御製「祭棘城文」曰: “無情之謂陰陽, 有情之謂鬼神.” 매번 문종께서 손수 지은 「제극성문(祭棘城文)」의 다음 구절을 보았으니 無情之謂陰陽 무정한 것을 음양(陰陽)이라 하고 有情之謂鬼神 유정한 것을 귀신(鬼神)이라 하네. 雖老儒宿學, 何以道出此? 비록 노련한..

26. 호기롭게 시를 잘 지은 임제 林悌子順, 有豪氣能詩. 嘗著「浿江曲」十首, 其一曰: “浿江兒女踏春陽, 江上垂楊政斷腸. 無限煙絲若可織, 爲君裁作舞衣裳.” 語甚艶麗, 盖學樊川者也. 해석林悌子順, 有豪氣能詩. 자순 임제는 호기가 있어 시를 잘 지었다. 嘗著「浿江曲」十首, 其一曰: “浿江兒女踏春陽, 江上垂楊政斷腸. 無限煙絲若可織, 爲君裁作舞衣裳.” 일찍이 저술한 「패강곡」 10수 중 한 수는 다음과 같다. 浿江兒女踏春陽 대동강의 계집 봄볕을 밟으니江上垂楊政斷腸 강가의 수양버들이 틀림없이 애간장 끊는구나.無限煙絲若可織가늘고 긴 버드나무 가지, 길쌈할 수 있다면, 爲君裁作舞衣裳 그대 위해 무의상을 지으리. 語甚艶麗, 말이 매우 아름답고 고우니 盖學樊川者也. 대체로 번천 두목(杜牧)을 배운 사람이구나. 인용목차작..
7. 통군정을 읊은 정철의 기발하여 전하질 만한 시 義州統軍亭, 臨三國之界, 山川奇壯, 求之天下, 亦鮮其儷. 自古韻人題詠非不多, 無能道其形容氣象者. 鄭松江澈少年時爲遠接使從事官, 有一絶曰: “我欲過江去, 直登松鶻山. 西招華表鶴, 相與戲雲間.” 雖非大作, 亦自奇拔可傳, 其後詞客之來詠者, 未見有及之者. 해석義州統軍亭, 臨三國之界, 山川奇壯 의주의 통군정은 삼국의 경계가 맞닿는 곳으로 산천이 기이하고 장엄해 求之天下, 亦鮮其儷. 천하에서 구하더라도 또한 나란히 하기 드물다. 自古韻人題詠非不多, 예로부터 시인들이 제영(題詠)한 시들이 많지 않은 건 아니지만, 無能道其形容氣象者. 기상을 형용한 걸 말하진 못했다. 鄭松江澈少年時爲遠接使從事官, 송강 정철은 어렸을 적에 원접사종사관이 되어 有一絶曰: “我欲過江去, 直登..
산중독언(山中獨言) 목차 신흠(申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인용목차지도
44. 我朝取人之路有三 曰文科曰武科曰蔭職 文科則試之以文 講之以經 武科則試之以弓馬 講之以兵書 蔭職則保擧取才 公薦里選 然後方許注擬 蓋二百年不易也 資級有九品 由郞至大夫陞資者 必計朔 滿朔乃遷 稱爲仕加 國有恩賞而頒及百官者稱爲別加 父兄官高 不親受恩加者 子弟代受之 稱爲代加 別加代加 非常典也 待滿而遷者 必閱數年 纔陞一階 故其在理平 居官者非有閥閱功勞 不得橫遷 故筮仕者雖十年猶未得通訓階 壬辰以後 國家被兵播越 急於討賊 寸功毫績 皆以爵賞縻之 由是文武兩途俱溷矣 至于今日 朝著益多 故希恩覬賞者 罔有紀極 大者上變策勳 小者乘時驟躋 緋貂金犀 滿於道路 戴玉腰銀者 幾乎斗量 黃口小兒爲參奉監役察訪者 問其資級則無非通訓者 不久出補外縣 則捕一穿窬 穿一溝渠 任一差員 擧擢上大夫之列 甚至科擧取士 皆用私情 或考官與擧子公然相通 或借述於人 不少顧忌 旣得之後 則..
43. 物貨之通塞衰旺 亦自有時 我東方多銀鑛 故麗末被中國需索 民不堪命 我朝初年 敷奏得免上貢 上貢旣免 則不可用之爲國貨 故列聖遵守 遂閉採銀之路 著之令甲 至於舌官赴京 如有私齎渡江者 則罪至於誅 迨二百年 至壬辰倭警 中國以銀頒賜我國 軍糧軍賞 亦皆用銀 以此銀貨大行 通貿上國之禁 廢而不擧 市井買賣之徒 不畜他貨 唯用銀爲高下 至于今日度支經費 上國奏請 詔使接待 尤爲浩穰 而銀價翔貴 閭閻間廢居子母者 仍以牟大利 朝廷上墨吏相賄 舍此無由 官爵除拜 刑獄宥免 俱以是爲紹介 甚至排金門入紫闥 與晉之孔方相甲乙 可見其世變之易流而難遏也
42. 李公成樑 皇朝名將也 鐵嶺衛人 起於絶漠 乃能建功授鉞 三鎭幽薊 分茅五等 年八十餘 卒于位 四子皆領總兵 富貴崇顯 終始不替 家僮千指 姬妾百數 部曲褊禆 皆衣緋帶玉 奔走門下 論者方之郭汾陽 而實有優焉者 蓋以其享太平之樂也 余至燕則燕路皆有生祠 丹楹綠桷 照映道左 問之則皆其所歷任 而去後思之者也 若此公者 種何善業而得福如許也 人臣之享顯榮者 固各自致 然其使之亨之而不消鑠斬艾 以成就覆露之者 惟係於時君之厚德 因李公而深嘆聖天子之隆渥 及於下者如此也
41. 世稱汾陽王福祿 至于今不衰 而考其事迹 其自朔方拔爲將領也 年已六十矣 以六十之年 驅馳干戈中 蓋萬死一生矣 分封載烈 得中書二十四考 自他人論之 豈不崇顯偉燁 而用心則勞且悴矣 若宋之文潞公 可謂眞福祿矣 生于太平 早年釋褐 敭歷中外 年四十三而入相 凡入相者六 而在上公之列者五十二年 年九十二而卒 卒之時 章七用事 斥諸賢無所不至 而公獨以耆德只去位而已 視汾陽懸矣 偶閱宋史書之
40. 蘇長公元祐初入館閣 至紹聖甲戌 被竄南荒 在閣凡九年 章惇用而時事大變 祠安石於孔廡 毀程氏文字 刻元祐黨碑 至欲追廢宣仁而不得 則乃以孟后爲宣仁所援而廢之 此其大者 其他病國醜正 不可一二數也 如是者七年而惇敗 竟得長公所謫地不還 長公蒙恩北返 卒於常州家莊 考其得失 無大相懸 而身後芳臭自別 長公之聲輝光彩 愈久而愈彰 至南渡 其孫符等 位列宰輔 孝宗愛其文 手不暫釋 許令刊布天下 贈諡易名 位極人臣 至今孺童下皁 聞其風亦凜凜起敬 聞章七之迹 則唾之如糞土 七年之榮利 不足以救千古之衮鉞 後之小人 尙監于茲
39. 小人之積惡者未或不敗 雖不及其身 必絶祀
38. 陸贄十八登第 以翰林隨德宗奉天時 年僅三十 入相時三十九 相數年卽貶 在謫十年卒 年五十二 憲宗復其官
37. 晉元與王始興 同年生丙申也
36. 佛法入中國 雖自東漢 而漢魏無出家者 至石勒奉佛圖澄 姚興奉鳩摩羅什 而始有剃髮爲僧者 及晉六朝唐宋而殆半天下矣 蓋異端隨胡運而俱昌也 然則僧字必是東晉以後所創也
35. 三代以下 禮遇士大夫 無如趙宋 漢家之制與秦無異 唐則不及於宋 而視漢稍優 明之法 頗似漢而廷杖之律出於元 胡俗也 因仍不革 何歟
34. 梁孝王建天子旌旗 可謂偪矣 中左腹之讒 可謂危矣 而卒能忍耐 安母后之心 而全天倫之親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何以加之 竝稱宜矣
33. 漢景之於漢文 宇量固天淵 而談者竝稱曰文景 余嘗怪其非倫 及觀景本紀 始得其爲人 足以竝稱也
32. 陶元亮忠臣也 處亂亡而陶然無跡
31. 太眞之譏錢鳳風致甚豪 至今見其爲人 卒爲平敦之階 偉矣哉
30. 張魏公之起義討苗劉 事甚俊偉 與溫太眞討蘇峻相類
29. 太公將家之雄 非聖人儔也
28. 呂雉之稔惡極矣 然周昌免於辜 視後之疑阻輒殺者遠矣
26. 嵇康養生而及禍 外之鑠也
25. 韓非說難而死於說 自致之也
23. 孫伯符,周公瑾 英雄中特秀者 伯符而不死則瞞其褫乎 公瑾而猶生則懿亦靡矣 孔明之師務出萬全 乃若果決勇敢 公瑾有之
22. 曹芳之遇司馬子元 猶山陽之遇孟德 不可謂無天也
21 霍子孟惑於妻謀 遂釀家禍 禍固宜然 然其禍之作也 發於機者楊惲也 縱臾之者魏相也 惲之廢死 近於報應
20. 我朝以儒宗爲世師範者 金寒暄宏弼,鄭一蠹汝昌,趙靜庵光祖,李晦齋彥迪,李退溪滉 配食孔廡 噫 五人而已 而誅死者三人 竄死者一人 退溪僅能考終 而中歲遭其兄監司公瀣之禍 削擯於當時 徘徊外郡 偃蹇林野 雖晩際穆陵將大用 而公已老矣 世道之不淑 若之何救之 身後之追崇 亦何補焉
19. 最難知者 人之情僞 經大禍福 手脚方露 癸丑變作 士夫所爲 千種萬種 隨人各異 居平談道義 自許以名節者 反選愞畏怯 不能出氣息 或目爲常流者 乃或抗志自立 噫 無名者未必無實 無實者終莫逃名 余於此 一鑑而一戒
18. 穆陵卽位 首召退溪李滉 是時上方礪己向學 朝廷之間 淸議方興 無有螮蝀之干翳 士庶亦望風響慕 韋布之徒 無不上談性命 下持禮容 繼而栗谷李珥,牛溪成渾竝起一時 雖元氣乍漓 而風俗丕變 兩公或歿或擯 而世無有以學爲言者矣
17. 秋江早歲棄科業 從悅卿遊 一日悅卿謂秋江曰 我則受英廟厚知 爲此辛苦生活宜也 公則異於我 何不爲世道計也耶 秋江曰 昭陵一事 天地大變 復昭陵之後赴擧不晩也 悅卿不復強之云
16. 金時習悅卿 乃我朝之伯夷也 南秋江孝溫聞其風而興起者歟 時習題渭川持竿圖曰 風雨蕭蕭拂釣磯 渭川漁父已忘機 如何老作鷹揚將 長使夷齊餓採薇 秋江贈僧詩曰 人世沈沈地獄深 跏趺何事念觀音 求名宦海風波惡 把釣秋江瘴濕侵 欲理性情違世敎 謀營生產負初心 不如手執參同契 歸臥蕭蕭楓樹林 余未嘗不三嘆於斯 悅卿自號梅月堂 成廟朝長髮返俗 未幾還作頭陀 歿於禮山無量寺 至今遺像在寺中云
15. 乙巳之亂 知幾而作者 金河西一人 卓乎不可及已 當事而挺然不撓者 權二相橃,白參贊仁傑其人也 金河西麟厚生有異質 號爲神童 釋褐登朝有大節 乙巳之禍將作 求補外 除玉果縣監 遂不仕 終身於田野間 公歿數年 公之隣人名世億者病死 一日絶而復甦 因語其子曰 氣絶之時 有若爲人所押詣一大衙門 館宇深邃 吏卒騈顚 世億趨蹌前進 堂上坐一宰相 見世億詢其來由 呼而言曰 今年非爾限也 爾誤來爾 我卽爾之隣人金某也 書一紙以授曰 世億其名字大年 排雲遙叫紫微仙 七旬七後重相見 歸去人間莫浪傳 世億者不解文字而能傳之 世億果七十七而死云
14. 明廟丁未年間 鄭彥愨爲京畿監司 道過良才驛 驛壁有匿名書 彥愨拆壁上變 遂成大獄 一時名賢 誅僇相繼 已而彥愨除副提學 一日將赴朝墮馬 一足掛馬鐙間 其馬拖彥愨走街上 蹂踐馳突 骨肉面貌打成泥漿而斃 人皆快其報應之速 而但其子孫昌盛 今方焰赫何哉 癸亥反正後 其子孫顯官者或誅 或沒入爲官奴
13. 沈貞爲金安老所殺 子思順亦死於刑 子思遜爲胡人所殺 皆夭道也
12. 乙巳之禍 至明廟末年始解 穆陵卽位之十一年丁丑 削僞勳 亦可以慰仁廟在天之靈矣 乙巳遺人 有若白公仁傑,盧公守愼,李公湛,閔公起文,金公鸞祥,柳公希春若干人 皆位於朝 或公或卿或館閣方伯 蔚爲世用 穆陵初年之治 爲我朝之冠
11. 己卯之禍 罹擯斥者至癸巳稍解 丁酉益解 仁廟卽祚而大解 會仁廟崩而未盡伸雪 至穆陵初載 始廣霈伸枉之典 衮,貞削職於地中 而靜庵以下諸賢次第褒贈 蓋近六十年矣 所誅褒皆泉壤 噫 其悲矣 然亦可以少慰志士之懷矣
10. 余經世變旣多 漸不欲觀前史 蓋前史所載 治日少而亂日多 見之只疚懷 余嘗有詩曰 書到會心惟有易 時論上世不言湯 此余所存也
9. 萬曆甲午秋 赴京師 月汀尹公爲上价 簡易崔公爲副 兩公皆以文章名當世 余亦年二十九歲 時方致力於觚墨 蒙兩公許與 沿途往返蓋七千里 聯鑣竝舍 遇景輒詠 詠必酬和 曁歸盈卷矣 不知出於遼燕沙磧之外 旅寓困頓之爲病也 後十六年 余以上价再朝京師 則同行皆非文人 寂寂如喑啞 坐驢車喫飯飮水而已 殊無風致 覺道途愈遠 信乎世間會心事 可一而不可再也
8. 余性寡可寡合 自筮仕 未嘗作夏畦態色 亦未嘗一跡柄人門巷 故通籍雖早 初甚偃蹇 中年荷穆陵知遇 忝竊分外之榮 而不欲周旋於季孟之間 半在請急中 及穆陵昇遐 朝貴一新 而大禍遽作 寡合之害 遂至於此 然若使之桔橰浮沈 作五侯鯖 亦不爲也已
7. 余少頗能記誦 方十五六歲時 大肆力於文 且有志於爲己之學 於書無所不覽 而海邦褊陋 無師承之地 曁年二十四時 遭大病 伏枕者一年 而筋骸精力 不得爲完人 遂因此墮放素業 未幾値倭警 擧國糜沸 十年始定 而余承朝命 驅馳中外 遽易六七星霜矣 欲尋遂初 而乘軒之鶴 又無以自由 終罹罟網 奄及頹齡 不知此後行藏 稅於何地也
6. 新構小茨 在山中深谷 當夏綠陰四垂 遠浦極目 獨坐終日 唯聞流鶯送聲 口占一絶 綠陰如畫罨庭除 檻外江光漾碧虛 何幸聖恩天海大 謫來猶得返田廬 又占一律 瀟洒茅茨愜淨便 葛巾烏几坐蕭然 銜來燕子晴泥凹 浴罷鳧雛碧浪圓 一壑已專成晩計 餘生惟喜保長年 海山兜率俱虛語 卽此幽居是地仙
5. 少年讀盡百家九流 中歲歷盡鑾坡鳳掖 晩來放作田園老傖 何妨含哺鼓腹送日 此余口占八言 實余事跡也
4. 余本少宦情 只緣早喪父母 門戶凋零 不得不拔策決科 以紹先業 而意謂位至州府 可以知止 不幸遭國屯難 奔走內外 逡巡之際 濫叨六卿 年且未暮 未敢遽告休致 變起不料 殃及池魚 災雖无妄 禍倍自作 幸賴寬典 罪止歸田 朝昏粥飯 一觴一詠 杖屨林皐 皆聖恩也 仁弘之搆捏 國亮之狺噬 俱不得以中傷之 始知禍福不可以人爲脅致也
3. 家之南有小洞 荊榛極目 余來始鋤治之 砌之沼之 丙辰春 刱小茨於溪上 雖陋足以舒嘯偃息 自此無復事於世間矣
2. 余家墓山之主峯旁落者凡五支 左之第二支卽先塋 第三支之阜下 卽余新卜之地 舊有賤人池孫者家焉 故老相傳風水甚佳 余雖稔聞其說 而難於求買 萬曆戊申 池之子適來要賣 余使東陽與直結倦 今者猝被恩譴 歸無所處 捲家來此 遂爲終老之地 詎非前定耶 越四年丙辰春 東陽翁主來覲 留數十日而返 窮僻如此 而王女下降 亦世所罕聞 風水之說或不誣矣
1. 癸丑四月二十五日獄起 五月初七日 以宣祖大王遺敎中人 諫院啓請削去仕版 十五日 與韓淸平應寅,朴錦溪東亮,徐知樞渻,韓觀察浚謙 同被逮 觀察公在任所故追繫 淸平以下三人 十七日蒙恩 淸平,知樞及余放歸田里 錦溪全釋 余卽日出宿門外舍弟家 翌日出西江 俄移楊浦黃檜原家 朝廷方欲加罪 不得遠出 淹數月 至中秋始來金浦 初到無室廬 僑寓季父農幕二間 余家累多 不得容 姪翊亮鳩材立四間宇處之 明年甲寅二月 東陽孱功 造瓦舍十間 五月十七日移寓 蓋不羨京師甲第矣
71. 문학 군주 송나라 휘종이 부족했던 것 宋徽宗文章書畫凡屬技藝, 無不至到, 獨所不能者, 治天下. 해석宋徽宗文章書畫凡屬技藝, 송나라 휘종의 문장과 서화와 대체로 기예로 속하는 것들【송나라는 왕안석의 신법 실패와 당쟁, 송 휘종의 정치력 부족 및 사치로 민생이 파탄 지경에 이른 상태였다. 특히 송 휘종의 과도한 예술 활동은 방랍의 난에 직접적인 원인을 제공했다. 그는 절강에 명금국(明金局)을 설치해 각종 예술품을 수집했으며, 응봉국(應奉局)을 설치해 수석과 기석을 채집했다. 이에 재상 채경과 환관 동관이 휘종을 만족시키기 위해 악랄한 수탈과 편법을 서슴지 않으니, 백성의 분노는 극에 달했다.】은 無不至到, 지극한 경지에 이르지 않은 게 없었지만 獨所不能者, 治天下. 유독 할 수 없었던 것은 천하를 다스리..
70. 落星依遠戍 斜月半平林 梁元帝之詩也 故鄕一水隔 風煙兩岸通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壯帝居 陳後主之詩也 寒鴉千萬點 流水繞孤村 隋煬帝之詩也 詩豈不佳 皆爲亡國之主 古人謂小技者信也夫
69. 王弇州以吳興庭皐木葉下 隴首秋雲飛 太液滄波起 長楊高樹秋 爲上可以當康樂而不足 下可以凌子安而有餘 豈不然哉 吳興之詩 淸姸有餘姿 紆餘有餘態 惜乎 列于辮髮左袵之間 使之周旋於景龍開元之際 則未必不爲正宗中一人也
68. 樂天宮詞 雨露由來一點恩 爭能遍却及千門 三千宮女如花面 幾箇春風無淚痕 怨女棄才何限 詠之令人一嘆
67. 我朝人不得爲詞 言者以爲聲音與中國異 雖強爲之 必不似 余則以爲不然 聲音出於自然 非有中國外國之限 言詞殊而押韻則同 推一而可反其隅 特我國之爲詩者華藻不足 無以爲詞 聲音之異 非所患也
66. 有成輅者 字重任 爲詩淸苦 少從鄭松江澈學 松江敗 遊其門者無不反面逐時好 自嫺飾以取容 輅捐棄世故 與世絶迹 構小茅於楊花渡口 簞食瓢飮不繼 舊日相識者 皆莫之問 閉門却掃二十年而卒 年六十七 蓋古之介士也
65. 김시습은 백이다 悅卿, 我朝之伯夷也. 해석悅卿, 我朝之伯夷也. 열경 김시습은 우리 조선의 백이 같은 존재다. 인용목차전문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64. 洪貴達非徒文章可重 爲人亦勝流也 燕山主忌而殺之 世傳金悅卿常譏之曰 貴達爲文章 天下可笑事 豈金之言 出於戲耶 若使悅卿生乎今之世 則必不止一笑而已 殆必捧腹絶纓而乃已也
63. 金慕齋 虛白之門人也
62. 虛白之家有四文章 曰任 虛白之伯也 曰侃 虛白之仲也 曰世昌 虛白之子也 皆能文 侃最才而早卒 若年則優於虛白云
61. 四佳之後 虛白極太 古今衆體 無不作 其所著述之富 諸公無與爲比 樂學軌範 風騷軌範 慵齋叢話 桑楡備覽 大平通載 皆其所述 一時推爲文府 其中桑楡備覽六十餘卷 皆紀國朝故實 最關世道 而亂中見失 無他刊本 遂絶 惜也 其他四書 皆經朝家壽梓 故俱傳至今
60. 李三灘之作 私淑之亞 但少警絶爾
59. 姜私淑之詩文 俱精緻典雅 自是四佳之敵 而其規摸之大 不及四佳
58. 金拭疣之文章 源於莊 其發源極大 未見其比 獨其詩皆率意而作 麗而不精 雖曰大家 瑕瑜俱存 而然未必非文壇欠事也
57. 挹翠軒之詩 一倣蘇黃 而天才甚高 得之自然 長篇渾渾 且有意致 不犯人工 誠不可企而及也
55. 我國文章 非不蔚然輩出 而比之麗朝則少遜焉 李文順之宏肆 李文靖之浩汗 我朝未之見焉
52. 金玄成者字餘慶 號南窓 詩藻雅祖唐詩 時有極可愛者 今年七十七 不衰 筆法慕吳興,逼眞 一時公私金石之刻 皆其手也 甲子及第 秩亞卿 系素微 能自以文墨起家 斯異矣 爲人亦淸疏無俗態 小向學 老而不倦 亦可尙也 辛酉卒 年八十
51. 李春英者字實之 號體素 白參贊仁傑之外孫也 少受業成牛溪之門 已好爲時論抵掌 而談人以此輕賤之 謫三水 又謫定平 蒙放敍 授僉正而卒 年四十四 爲詩平鋪富贍 酷好蘇長公 所就傑然 文優於詩 近來操觚者 莫不瞠然退舍 遺文僅三卷藏于家
50. 有韋布權韠者 字汝章 參議擘之子也 擘能文章 韠早得家庭之訓 弱冠而藝成 治少陵 所作甚淸艶 後來作詩者 推爲第一 以詩觸時諱 壬子受廷刑 竄北荒 出都門而卒 年四十三 遠近聞者 莫不嗟悼 爲人亦淸疏邁往 不拘少節 棄科業 放浪物外 詩酒自娛 遭壬辰倭警 流寓江華 摳衣者日造門 至有贏糧躡屩 千里而來從者 及其歿也 門人痛其非辜 多捐科擧 與世相絶者 所著石洲集 行于世 有一子 其門人沈惕云
48. 館閣之體 多出於應製酬酢 故雖鉅公鴻匠 亦不無邊幅組織之疵 然其炳煥足尙也 宣祖朝典文衡者若干人 書于左
47. 湖陰所長在近體 長篇絶句 不逮於近體
46. 蘇齋謫中之作極淸徤 晩來所述 太沈着 後生不可爲法
45. 我朝作者 代有其人 不啻數百家 以近代人言 途有三焉 和平淡雅成一家言者 容齋李荇,駱峯申光漢 而申較淸,李較圓 大家則徐四佳居正當爲第一 而佔畢金宗直,虛白成俔次之 如訥齋朴祥 湖陰鄭士龍,蘇齋盧守愼,芝川黃廷彧,簡易崔岦 以險瑰奇健爲之能 至於得正覺者 猶不多 思庵朴公淳 近來稍涉唐派 爲詩甚淸邵
44. 李公睟光字潤卿 號芝峯 與余遊今四十年 雅操出塵 歷盡世變 未嘗少挫 亦能見幾而作 免於機穽 眞所謂金玉君子也 今以卿秩求補外 出守順天府 丙辰辭朝時 訪余於金浦田舍 今年夏 因其甥柳生之行 附送其詩卷 卷中有七言近體二首 暮年身世宰炎鄕 治郡無能坐嘯長 春燕不來閑院落 晴波欲滿小池塘 紅梅影下文書靜 綠橘陰邊几席香 衙罷閉門人跡少 隔窓啼鳥又斜陽 檻外池光染綠苔 一簾微雨欲黃梅 衙居寂寞門長掩 公退尋常印不開 盧橘香邊山鹿睡 石榴花下怪禽來 軒窓盡日淸如水 輸與騷翁晝夢回 格韻淸麗 自不可及 芝峯爲詩 力追古人 欲與景龍,開元諸子雁行 中唐以下不論也 文亦彬彬有範
43. 王弇州閱史詩曰 掩卷柴門數落暉 古來俱羨聖之威 那知天地長多事 總爲英雄未息機 雙眼耐他人彘在 一身贏得帝羓歸 鮑魚不救祖龍臭 螻蟻翻因齊霸肥 黃屋事移輸白屋 衮衣緣盡着靑衣 王孫子姓時時改 寒食園陵箇箇饑 塵世隙駒俄自了 豎儒毫兔易成非 江南鹿豕同遊處 喬木連雲盡百圍 使帝王有魂 聞此曲 寧不氣塞
42. 鄭君翼之途中作曰 危言慙佛骨 客路半潮陽 其語亦有致可詠
40. 宋翼弼雲長 雖繫寒微 天稟甚高 文章亦高 如柳深煙欲滴 池淨鷺忘飛之句 度越諸人 非徒淸葩可貴 理亦自到
39. 簡易公以全州府尹 徵入爲西樞 專任事大文書 而槐院提調甚多 各持所見 每出一文書 點綴者太半 簡易心苦之 贈人詩一聯曰 亂世用文方釋馬 從人安字轉成蠅 語近善謔 而侶律天成
38. 崔簡易詠夷齊廟曰 只爲三綱當日重 非期五等後時榮 靑雲作傳馳文字 一味論名見卽輕 前人所未發也 七言近體而此其下二句也
37. 陳簡齋有詩曰 客子光陰詩卷裏 杏花消息雨聲中 我國金博士質沖有詩曰 三有藥裹人猶病 一夜雨聲花盡開 蓋詩語相似 博士之作 亦爲時人傳誦
36. 鄭松江澈哭趙重峯憲曰 吁嗟乎汝式 學孔顏而慕誼原 欲死於直而竟死於節 吁嗟乎汝式 世以爲知言
35. 成牛溪渾哭思庵詩曰 世外雲山深復深 溪邊草屋已難尋 拜鵑窩上三更月 曾照先生一片心 可謂善哭思庵矣 拜鵑窩 卽思庵窩名也
34. 崔簡易岦爲文 力追古作者 餘事於詩 詩亦有奇健出人之句 余同赴京師 沿路唱酬甚多 嘗喜其詩句 曰 劍能射斗誰看氣 衣未朝天已有香 曰 統鳥上林無樹着 雁遵南浦故洲非 曰 終南渭水如常見 武德開元得再攀 詞語精切矯健
33. 黃芝川廷彧深於文章 其詩句曰 平生漫說歸田好 半世猶歌行路難 意甚激烈
31. 鄭松江解職在南中時 有詩曰 掖垣南畔樹蒼蒼 歸夢迢迢上玉堂 杜宇一聲山竹裂 孤臣白髮此時長 語甚警策
30. 東坡有詩曰 周公與管蔡 恨不茅三間 余每詠之 輒長嘆 使姬旦復生 當作何如懷也 昔年余嘗拜夷齊廟有詩曰 君臣義廢商周際 兄弟恩壤管蔡時 却笑巢由何事者 一生淸穎避堯爲 見者或言其過高 而實非過高之論也
29. 林石川億齡 詩人也 且有奇偉氣 落落不隨時府仰 詩學靑蓮 而家數甚大 嘗詠其一少絶曰 人方憑水檻 鷺亦立沙灘 白髮雖相似 吾閑鷺未閑 其睥睨豪橫之意可見
28. 牧隱之一點君山夕照紅 闊呑吳楚勢無窮 長風吹上黃昏月 銀燭紗籠暗淡中 氣像闊遠 可呑餘子
27. 高麗鄭知常之桃花紅雨鳥喃喃 繞屋靑山間翠嵐 一頂烏紗慵不整 醉眠花塢夢江南 警拔藻麗 我東之詩 鮮有其比
25. 有車天輅者 自其父軾 世有文才 天輅尤絶倫 長篇大作 衮衮不渴 足爲詞壇之雄 如風外怒聲聞渤海 雪中愁色見陰山之句 膾炙人口 而爲人輕佻無賴 受擧子賄物 借述場屋 得第者甚多 晩與李再榮蝨附權奸 代其子製作 且上疏傅會時議 人皆憤之 未幾病死 才之不足論如此 古人所謂文章一小技者 其信哉
24. 許草堂之女金正字誠立之妻 自號景樊堂 詩集刊行于世 篇篇警絶 所傳廣寒殿上樑文 瑰麗淸健 有似四傑之作 而但集中所載 如游仙詩 太半古人全篇 嘗見其近體二句 新粧滿面猶看鏡 殘夢關心懶下樓 此乃古人詩 或言其男弟筠剽竊世間未見詩篇竄入 以揚其名云 近之矣
23. 近來閨秀之作 如趙承旨瑗之妾李氏爲第一 其卽景詩一句曰 江涵鷗夢闊 天入雁愁長 古今詩人 未有及此者
22. 南秋江玄琴賦 足爲國朝詞賦之冠 不特文藻爲然 其終論五音 極有微意 豈有所感而發耶 余讀之 未嘗不潸然
21. 南冥詩曰 人之好正士 好虎皮相似 生則欲殺之 死後稱其美 可謂慣涉世間情態而善形容之矣
20. 曹南冥名植 字楗中 尙節義 有壁立千仞之氣 隱遯不仕 爲文章 亦奇偉不凡 如請看千石鍾 非大叩無聲 萬古天王峯 天鳴猶不鳴 不徒其詩韻豪壯 亦自負不淺也 獨怪其一傳而仁弘做得許多刑殺 壞了百年倫紀爾 然龜山之於陸棠 奈何乎哉
19. 成大谷名運 生有美質 早脫世網 其兄遇遭乙巳之難 死於非命 自此益無意於時名 遯居報恩俗離山下 年八十餘卒 詩如其人 沖澹閑雅 有西湖處士之遺韻 其詩句之佳者 如春服稱身雙袖短 古琴便手七絃長 十年嘗盡山中藥 客到時聞口齒香 其送曺南冥植詩曰 冥鴻獨向海南飛 正値秋風落木時 滿地稻梁鷄䳱啄 碧雲天外自忘機 如此者甚多

18. 안빈낙도의 삶을 살았던 서화담 徐花潭名敬德, 字可久. 生質近於上智. 起自草萊, 自知爲學. 於卲『易』尤邃, 其推出『經世』之數, 無一謬誤, 奇哉! 使生於中國, 薰染大儒函丈之間, 則其高明透徹, 不啻其所造而已. 知羲『易』蹊逕者, 我朝一人. 有詩曰: “讀書當日志經綸, 歲暮還甘顏氏貧. 富貴有爭難下手, 林泉無禁可安身. 採山釣水堪充腹, 咏月吟風足暢神. 學到不移眞快活, 免敎虛作百年人.” 其志之所存, 可想見矣. 해석 徐花潭名敬德, 字可久. 서화담의 이름은 경덕이고 자는 가구(可久)이며, 生質近於上智. 태어난 자질은 태어나면서 알던 사람[生而知之]에 가까웠다. 起自草萊, 自知爲學. 시골에서 태어나 스스로 학문하는 방법을 알았다. 於卲『易』尤邃, 其推出『經世』之數, 소강절의 『주역』에 더욱 몰두하였고 『황극경세(皇極經..
17. 成守琮 卽聽松先生之弟也 己卯名人 早擢巍科 被削閑居 有一小絶曰 數疊靑山落市邊 層城日暮散風煙 幽居近壑人來少 獨採黃花坐石田 詠之可想其人
16. 盧相國守愼字寡悔 號蘇齋 乙巳名流也 謫珍島二十年 明廟末年量移 宣祖踐位 卽徵入館閣 未十年 置之端揆 眷遇極盛 爲文章奇健 爲一時領袖 其在海島所作詩多警絶 膾炙人口 如別其弟詩一句曰 日暮林烏啼有血 天寒哀雁影無隣 謁孝陵詩一句曰 有實陵名孝 無私諡曰仁 詠事一句曰 物議當年定 人心後世公等作 可見其全體矣
15. 朴相國淳字和叔 祐之子 訥齋祥之姪也 淸修苦節 人莫能及 作相十年 無闕失 癸未 爲醜正者所擠 數十罪請斥之 賴宣祖大王洞燭其無他 免於禍 竟引疾退居于永平地 有水石之勝 優游自適 無疾而終 其被斥在西湖也 有詩曰 琴書顚倒下龍山 一棹飄然倚木蘭 霞帶夕暉紅片片 雨增秋浪碧漫漫 江籬葉悴騷人怨 水蓼花殘宿鷺寒 頭白又爲江漢客 滿衣霜露泝危灘 一時傳誦 其題僧軸詩曰 小齋朝退偶乘閑 隱几蕭然看遠山 終古世紛無盡了 秪今人事轉多艱 長空過鳥元超忽 落日孤雲自往還 遙想舊遊天外寺 木蓮花發水潺潺 亦稱警絶 號思庵 思庵在永平 有一小絶曰 谷鳥時時聞一箇 匡床寂寂散群書 每憐白鶴臺前水 纔出山門便帶淤 其閑適自在之意 孤高拔俗之標 可謂兩備
13. 白評事光弘號岐峯 光勳兄也 在西關 溺於花酒 竟以此死 所作關西曲 行于世 其後崔孤竹慶昌宦遊西路 贈白所眄妓詩曰 浿水煙花依舊色 綾羅芳草至今春 仙郞去後無消息 一曲關西淚滿巾 一時傳誦
12. 元天錫者 高麗人 恭愍時不仕 居原州 與牧隱諸老相往來 其遺稿中有直載當時事迹 後世所不能知者 以辛禑爲恭愍子者 此其直筆之尤者 其詩以伏聞主上殿下遷于江華元子卽位有感 爲題者二首曰 聖賢相遇適當時 天運循環自此知 田畝豈無憂國意 更殫忠懇念安危 新主臨朝舊主遷 蕭條海郡但風煙 天關正路誰開閉 要見明明鑑在前 以都統使崔瑩被刑爲題者三首曰 水鏡埋光柱石頹 四方民俗盡悲哀 赫然功業終歸朽 確爾忠誠死不灰 紀事靑編曾滿秩 可憐黃壤已成堆 想應杳杳重泉下 掛眼東門憤未開 獨立朝端無敢干 直將忠義試諸難 爲從六道黔黎望 能致三韓社稷安 同列英雄顏更厚 未亡邪佞骨猶寒 更逢亂日誰爲計 可笑時人用事奸 我今聞訃作哀詩 不爲公悲爲國悲 天運誰能知否泰 邦基未了定安危 銛鋒已折嗟何及 忠膽常孤恨不支 獨對山河歌此曲 白雲流水摠噫噫 以聞今月十五日 國家以定昌君立王位 前王父子以爲辛旽子孫 廢爲..
11. 春夢亂於秦二世 羈愁強似魯三家 未知誰氏作 而語意俱新 句亦峭勁 非等閑觚墨者之作 或言文官朴蘭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