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시화총림 (919)
건빵이랑 놀자
21 霍子孟惑於妻謀 遂釀家禍 禍固宜然 然其禍之作也 發於機者楊惲也 縱臾之者魏相也 惲之廢死 近於報應
20. 我朝以儒宗爲世師範者 金寒暄宏弼,鄭一蠹汝昌,趙靜庵光祖,李晦齋彥迪,李退溪滉 配食孔廡 噫 五人而已 而誅死者三人 竄死者一人 退溪僅能考終 而中歲遭其兄監司公瀣之禍 削擯於當時 徘徊外郡 偃蹇林野 雖晩際穆陵將大用 而公已老矣 世道之不淑 若之何救之 身後之追崇 亦何補焉
19. 最難知者 人之情僞 經大禍福 手脚方露 癸丑變作 士夫所爲 千種萬種 隨人各異 居平談道義 自許以名節者 反選愞畏怯 不能出氣息 或目爲常流者 乃或抗志自立 噫 無名者未必無實 無實者終莫逃名 余於此 一鑑而一戒
18. 穆陵卽位 首召退溪李滉 是時上方礪己向學 朝廷之間 淸議方興 無有螮蝀之干翳 士庶亦望風響慕 韋布之徒 無不上談性命 下持禮容 繼而栗谷李珥,牛溪成渾竝起一時 雖元氣乍漓 而風俗丕變 兩公或歿或擯 而世無有以學爲言者矣
17. 秋江早歲棄科業 從悅卿遊 一日悅卿謂秋江曰 我則受英廟厚知 爲此辛苦生活宜也 公則異於我 何不爲世道計也耶 秋江曰 昭陵一事 天地大變 復昭陵之後赴擧不晩也 悅卿不復強之云
16. 金時習悅卿 乃我朝之伯夷也 南秋江孝溫聞其風而興起者歟 時習題渭川持竿圖曰 風雨蕭蕭拂釣磯 渭川漁父已忘機 如何老作鷹揚將 長使夷齊餓採薇 秋江贈僧詩曰 人世沈沈地獄深 跏趺何事念觀音 求名宦海風波惡 把釣秋江瘴濕侵 欲理性情違世敎 謀營生產負初心 不如手執參同契 歸臥蕭蕭楓樹林 余未嘗不三嘆於斯 悅卿自號梅月堂 成廟朝長髮返俗 未幾還作頭陀 歿於禮山無量寺 至今遺像在寺中云
15. 乙巳之亂 知幾而作者 金河西一人 卓乎不可及已 當事而挺然不撓者 權二相橃,白參贊仁傑其人也 金河西麟厚生有異質 號爲神童 釋褐登朝有大節 乙巳之禍將作 求補外 除玉果縣監 遂不仕 終身於田野間 公歿數年 公之隣人名世億者病死 一日絶而復甦 因語其子曰 氣絶之時 有若爲人所押詣一大衙門 館宇深邃 吏卒騈顚 世億趨蹌前進 堂上坐一宰相 見世億詢其來由 呼而言曰 今年非爾限也 爾誤來爾 我卽爾之隣人金某也 書一紙以授曰 世億其名字大年 排雲遙叫紫微仙 七旬七後重相見 歸去人間莫浪傳 世億者不解文字而能傳之 世億果七十七而死云
14. 明廟丁未年間 鄭彥愨爲京畿監司 道過良才驛 驛壁有匿名書 彥愨拆壁上變 遂成大獄 一時名賢 誅僇相繼 已而彥愨除副提學 一日將赴朝墮馬 一足掛馬鐙間 其馬拖彥愨走街上 蹂踐馳突 骨肉面貌打成泥漿而斃 人皆快其報應之速 而但其子孫昌盛 今方焰赫何哉 癸亥反正後 其子孫顯官者或誅 或沒入爲官奴
13. 沈貞爲金安老所殺 子思順亦死於刑 子思遜爲胡人所殺 皆夭道也
12. 乙巳之禍 至明廟末年始解 穆陵卽位之十一年丁丑 削僞勳 亦可以慰仁廟在天之靈矣 乙巳遺人 有若白公仁傑,盧公守愼,李公湛,閔公起文,金公鸞祥,柳公希春若干人 皆位於朝 或公或卿或館閣方伯 蔚爲世用 穆陵初年之治 爲我朝之冠
11. 己卯之禍 罹擯斥者至癸巳稍解 丁酉益解 仁廟卽祚而大解 會仁廟崩而未盡伸雪 至穆陵初載 始廣霈伸枉之典 衮,貞削職於地中 而靜庵以下諸賢次第褒贈 蓋近六十年矣 所誅褒皆泉壤 噫 其悲矣 然亦可以少慰志士之懷矣
10. 余經世變旣多 漸不欲觀前史 蓋前史所載 治日少而亂日多 見之只疚懷 余嘗有詩曰 書到會心惟有易 時論上世不言湯 此余所存也
9. 萬曆甲午秋 赴京師 月汀尹公爲上价 簡易崔公爲副 兩公皆以文章名當世 余亦年二十九歲 時方致力於觚墨 蒙兩公許與 沿途往返蓋七千里 聯鑣竝舍 遇景輒詠 詠必酬和 曁歸盈卷矣 不知出於遼燕沙磧之外 旅寓困頓之爲病也 後十六年 余以上价再朝京師 則同行皆非文人 寂寂如喑啞 坐驢車喫飯飮水而已 殊無風致 覺道途愈遠 信乎世間會心事 可一而不可再也
8. 余性寡可寡合 自筮仕 未嘗作夏畦態色 亦未嘗一跡柄人門巷 故通籍雖早 初甚偃蹇 中年荷穆陵知遇 忝竊分外之榮 而不欲周旋於季孟之間 半在請急中 及穆陵昇遐 朝貴一新 而大禍遽作 寡合之害 遂至於此 然若使之桔橰浮沈 作五侯鯖 亦不爲也已
7. 余少頗能記誦 方十五六歲時 大肆力於文 且有志於爲己之學 於書無所不覽 而海邦褊陋 無師承之地 曁年二十四時 遭大病 伏枕者一年 而筋骸精力 不得爲完人 遂因此墮放素業 未幾値倭警 擧國糜沸 十年始定 而余承朝命 驅馳中外 遽易六七星霜矣 欲尋遂初 而乘軒之鶴 又無以自由 終罹罟網 奄及頹齡 不知此後行藏 稅於何地也
6. 新構小茨 在山中深谷 當夏綠陰四垂 遠浦極目 獨坐終日 唯聞流鶯送聲 口占一絶 綠陰如畫罨庭除 檻外江光漾碧虛 何幸聖恩天海大 謫來猶得返田廬 又占一律 瀟洒茅茨愜淨便 葛巾烏几坐蕭然 銜來燕子晴泥凹 浴罷鳧雛碧浪圓 一壑已專成晩計 餘生惟喜保長年 海山兜率俱虛語 卽此幽居是地仙
5. 少年讀盡百家九流 中歲歷盡鑾坡鳳掖 晩來放作田園老傖 何妨含哺鼓腹送日 此余口占八言 實余事跡也
4. 余本少宦情 只緣早喪父母 門戶凋零 不得不拔策決科 以紹先業 而意謂位至州府 可以知止 不幸遭國屯難 奔走內外 逡巡之際 濫叨六卿 年且未暮 未敢遽告休致 變起不料 殃及池魚 災雖无妄 禍倍自作 幸賴寬典 罪止歸田 朝昏粥飯 一觴一詠 杖屨林皐 皆聖恩也 仁弘之搆捏 國亮之狺噬 俱不得以中傷之 始知禍福不可以人爲脅致也
3. 家之南有小洞 荊榛極目 余來始鋤治之 砌之沼之 丙辰春 刱小茨於溪上 雖陋足以舒嘯偃息 自此無復事於世間矣
2. 余家墓山之主峯旁落者凡五支 左之第二支卽先塋 第三支之阜下 卽余新卜之地 舊有賤人池孫者家焉 故老相傳風水甚佳 余雖稔聞其說 而難於求買 萬曆戊申 池之子適來要賣 余使東陽與直結倦 今者猝被恩譴 歸無所處 捲家來此 遂爲終老之地 詎非前定耶 越四年丙辰春 東陽翁主來覲 留數十日而返 窮僻如此 而王女下降 亦世所罕聞 風水之說或不誣矣
1. 癸丑四月二十五日獄起 五月初七日 以宣祖大王遺敎中人 諫院啓請削去仕版 十五日 與韓淸平應寅,朴錦溪東亮,徐知樞渻,韓觀察浚謙 同被逮 觀察公在任所故追繫 淸平以下三人 十七日蒙恩 淸平,知樞及余放歸田里 錦溪全釋 余卽日出宿門外舍弟家 翌日出西江 俄移楊浦黃檜原家 朝廷方欲加罪 不得遠出 淹數月 至中秋始來金浦 初到無室廬 僑寓季父農幕二間 余家累多 不得容 姪翊亮鳩材立四間宇處之 明年甲寅二月 東陽孱功 造瓦舍十間 五月十七日移寓 蓋不羨京師甲第矣
현호쇄담(玄湖瑣談) 목차 임경(任璟) 1폭우가 내리는 데도 나귀 위에서 꿀잠을 잤다고?맹호연 - 春曉2 3 4기묘사화를 일으킨 심정을 찾아가 시를 바꾸라 말한 협객 5중국 사신마저도 인정한 이행의 이별시이행 - 次韻副使留別6 7 8 9 10 11 12 13 14웅혼하게 지은 시와 김득신의 시풍을 간파한 정두경정두경 - 登磨千嶺15 16 17 18 19 20 21불온한 사상가 박세당을 닮았던 그의 시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가슴속의 감정들은 자연히 시에 담긴다 인용목차지도
37 息菴金相公錫胄 甞取東方詩人 自羅麗至我朝 各有品題 其評曰 文昌侯崔致遠 千仞絕壁 萬里洪濤 樂浪侯金富軾 虎嘯陰谷 龍藏暗壑 知制誥鄭知常 百寳流蘇 千絲鐵網 雙明齋李仁老 雲屛洗雨 水鏡涵天 白雲居士李奎報 金鳷劈天 神龍舞海 知公州陣澕 花開瑞雪 彩絢祥雲 益齋李齊賢 烟雨吐吞 虹霓變幻 牧隱李穡 屈注天潢 倒連滄海 圃隱鄭夢周 躍鱗淸流 飛翼天衢 陶隱李崇仁 千乘雷動 萬騎雲屯 乂曰 四佳徐居正 峨嵋積雪 閬風蒸霞 眞逸齋成侃 鶴飛靑田 鳳巢丹穴 佔畢齋金宗直 明月撥雲 芙蓉出水 梅月堂金時習 銀樹霜披 珠臺月瀉 忘軒李胄 瑞芝祥蘭 和風甘雨 挹軒朴誾 金湯古險 山海雄關 容齋李荇 夜遊金谷 春宴玉樓 訥齋朴祥 爐峯轉霧 石瀨鳴湍 湖陰鄭士龍 飛湍走壁 崝雷噴閣 企齋申光漢 魚遊明鏡 花粧層崖 乂曰 思菴朴淳 畫栱栖烟 文軒架壑 石川林億齢 山城驟雨 風枝鳴蟬 錦湖林亨..
36 余平生拙於翰墨 詩律尤非所長 甞罷官 寓居西湖 泛舟遊栗島 口占一絕曰 江湖風月浩無涯 浮世光陰鬂欲華 輕舠短笛烟波外 不是漁村便酒家 只遇景寫興而已 栗島卽金籠岩澍故址也 今有杏亭 詩友沈聖韶鳳儀有句曰 事往百圍喬木老 名留千古大江長 蓋咏籠岩舊事也
35 余戚兄金中丞仲固 兒時所作 白碑科詩 甚有名稱 其咏墨呼韻云 漆身同豫讓 涅背似岳飛 首陽千古節 幾入騷人詩 大有步驟 內從兄金相公構 非長於詩律 而時有警策語 其在玉堂 與騎省官李廷謙聯句 李先得句云 鳳池佳句愧非岑 內兄以騎省感懷還似岳之句 爲對 一座稱其精堅 甞次友人夫字韻曰 白髮侵凌君欲老 風塵撩亂我非夫 超壓諸作云
34 余伯舅觀察公 丙辰春 夢至一處若仙界 有一高官 命賦詩 伯舅卽咏曰 相逢卽相別 已誤百年期 天地無家客 春風三月時 未曉詩意 嗟訝久之 及暮春果捐世 此等詩讖 古今多有 嗚呼 異哉
33 余先大夫警句 見賞具眼者 如小雨花生樹 東楓燕入簾 大水浮天地 靑山立古今 天在峽中雞子大 地從關外犬牙分 山從海口微茫見 水到松間隱映流之句 甚多 而其咏圃隱 一聯 祇許隻身當砥柱 豈知佳氣在舂陵 大爲知者所歎美 其咏太極曰 一極由來是一誠 一誠斯立道由行 欲敎畫出眞難畫 正使名言亦未名 明月滿江寧有跡 落花隨水本無情 東君忽送霏霏雨 處處春山草自生 評者以爲詞理俱到
32 金崇謙 號君山 農岩之子也 有絕才 甞曰 詩之於人正如貌之不能廢眉 其論如此 甞有時危百慮聽江聲之句 詩人洪世泰 方食 聞此句 失箸 然其詩蒼老太早 且過於悲傷 愛金才者 以此爲憂 今果遽天 苗而不秀 惜哉
31 有人誦三淵金子遊關西作曰 雪嶽宜栖客 關河又薄遊 隨身有淸月 卜夜在高樓 劔舞魚龍靜 杯行星漢流 雞鳴相顧起 留興木蘭舟 申正甫靖夏評曰 起語凡 頷聯仙 頸聯豪 結語鬼 一篇中 有此四品云 未知果爲具眼否
30 金仲和昌協 號農岩 挽林學士泳警句云 故宅梅殘觀易處 春江水㬉따뜻할난浴沂時 天涯目極靑靑草 啼送丹㫌有子規 其弟昌翕 號三淵 亦能詩 甞贈金剛僧 象外淸遊更未能 夢中皆骨玉靑靑 秋來萬二千峯月 應照孤僧禮佛燈 爲世膾炙云
29 林德涵 文詞贍裕 晚年志于學 沈濳經傳 其一句云 虛簷月動江山色 靜夜書開宇宙心 農岩金仲和聞之 亟加歎賞 或以爲 宇宙心三字 瓠落無實 未免爲疵 豈仲和未之細究而然耶
28 林德涵泳 號滄溪 曺晦谷漢英之孫婿也 晦谷甞語德涵曰 爾詩不如賦 可羞工於賦也 德涵對曰 然則詩不可爲歟 曰 詩有別才 不可强其不能也 余今觀滄溪詩稿 其自警詩曰 幽暗之中袵席上 古人從此做工夫 這間若不能無愧 何敢冠儒而服儒 詞甚緩歇 全無韻格 而第三句 若不能無愧之語 尤甚冗塵 此可謂詩乎 蓋德涵 於詩 非本色 强以爲之 故其詩有如此者 晦谷訓意 誠不謬矣
27 吳判書道一 號西坡 幼時 逐童隊游戱 至壯洞水閣 時諸名官會集 見吳容貌問曰 爾乃誰家兒 答曰 吾小字某也曰 兩班子否曰 吾乃楸灘之孫 公輩不知灘爺耶 諸人異之 問能作詩否 答曰 若飲一大白 則可矣 卽擧觴屬之 以三字呼韻 應口對曰 樓頭醉臥吳挺一 松下吟詩柳道三 諸人責以長者名爲詩 吳答曰 吳挺一 柳道三相會 出韻三字 安得不爾 一座悚然 又有一句曰 雲愁九疑月千古 水滿三湘秋萬里 趙松谷復陽大奇之 竟有東床之選
26 洪于海 少時 與息菴金相 同做郊亭 一日 有一白衲 負册橐 拜前 金問曰 何來何僧 背負何書 僧曰 貧道住金剛十年 住智異亦十年 今向妙香山 路過門前 故敢謁 因解橐 出所負書 乃五家解一部也 僧備說楓岳 頭流之勝 千岩萬壑 若羅在目前 僧臨行請曰 願兩措大 各賦一詩 以侈行橐 洪先書一絕曰 錫杖隨雲過野亭 蕭然一橐負禪經 談移萬瀑雙溪勝 山在山人舌上靑 萬瀑在金剛 雙溪在智異 金閣筆驚歎 洪促金繼之金曰 此正詩人妙境 吾不可效嚬也
25. 雙泉成汝學 工於詩律 與柳於于夢寅 爲詩酒友 年過六十 未得一命之官 時 李月沙廷龜秉銓 於于薦成于月沙曰 露草蟲聲濕 風枝鳥夢危之成汝學 豈可使空老乎 月沙卽擬除詩學敎官 近世洪于海萬宗 有詩名 號夢軒 落拓喜著書 甞纂成東國歷代總目 一臺官以爲擅作史法 啟請定配 時明谷崔相語人曰 席上又兼絲竹肉 人間何羨鶴錢州之洪于海 忍令竄謫乎 上奏救解 得不被配 前後事雖殊 其愛才之意 則一符矣
24. 余宗丈任大仲埅 號水村 工於詩 其拱北樓詩云 垂楊拂地亂鶯啼 夢罷高樓歸思迷 細雨飛花村遠近 煙烟芳草水東西 春如棄我無情去 詩爲逢君得意題 霽後憑欄獨回首 亨亭落日下江提 藻思淸婉 又一絕云 一抹炊烟生 孤村在山下 柴門老樹枝 來繫行人馬 寫出孤村暮景 宛在眼中
23. 趙光甫持謙 以淸直不容於朝 長逝之日 有白鳥十數翔集屋上云異哉 有人以詩弔之曰 如何大鳥來相弔 昔在關西今海濱 微禽亦悼仁人逝 人若不哀人不人 任公輔相元挽曰 涇渭未分心獨苦 風霜相薄舌猶存 人以爲實錄
22 李參判瑞雨 號松坡 漁村卽事詩云 急雨懸山風湧波 數間茅屋掩靑蘿 箇中人事商量得 兒補魚罾父織簔 此詩盖襲朴思菴 籬掛簔衣簷晒網 望中漁屋夕陽多之句 而商量得三字 不雅
20 同春堂在旅邸 有還山之意 壺谷南龍翼 往拜同春 同春要其賦詩 壺谷卽席書呈曰 今年春事剩三旬 及到春歸更惜春 若遣先生留不去 春風長襲座中人 盖時庚戌歲閏三月也 故有 春事剩三旬之語 同春稱善
19 余王考正郎公諱濬 甞次鄭耐菴士雄所嘲車五山車字韻古詩 車滄洲見而激賞 以爲文章士 又甞有聯云 春來消息一鴈背 老去光陰雙鬂邊 桑楡晚計靑山在 稷契初心白髮飄 鄭東溟極稱賞云
18 許眉叟穆 宰三陟以後 自言 有疾則恒見草笠布衣者 不知自何來 奔走供役 辭去則疾已 以爲異驗 及壬戌病革 謂其家人曰 草笠者常隨不去 吾其死乎 囗占一絕曰 有感必有應 此理本不虛 殷人嚴鬼神 鬼神豈欺佘 臨沒 又作一絕曰 說讀古人書 行年八十餘 所爲百無餘 拙戇無如余 及沒 草笠布衣者與許 現夢於他人 世疑其伽倻後身云夫許大岳之胤 意 許取其姓而用事耶 若爾則襯切
17. 處士許格 號滄海 少學詩於東岳 得其傳 崇禎丙子以後 遂停擧業 自稱大明逸民 足跡罕到城市 年八十餘 以壽終 其 春帖詩云 栗里陶濳宅 荊州王粲樓 眼前無長物 江漢一孤舟 李白軒景奭甞赴燕 以詩送之曰 天下有山吾已遯 域中無帝子何朝 節槩與詩格並高 臨沒盡焚其稿 題一絕曰 簇簇千峰削玉層 攸攸一水繞村澄 臨流故斫桃花樹 恐引漁郞入武陵 以見其志 孰謂今世有斯人耶
15. 洪斯文柱世 號靜虛堂 爲文專尙儒家 不務詞華 而詩亦閒遠 有陶韋遺韻 甞製月課 其咏瀟湘斑竹曰 蒼梧愁色白雲間 帝子南奔幾日還 遺恨不隨湘水去 淚痕猶着竹枝斑 千秋勁節凌霜雪 半夜寒聲響玦環 啼罷鷓鴣人不見 數峰江上露烟鬟 詞極淸高 時湖洲蔡裕後 擢致上考 稱賞不已
13. 李澤堂植 弱冠時未有名 其妻兄沈長世宰扶安 澤堂爲覬妻母而來 許筠適配其邑 筠題贈一律 其頸聯曰 皓首身千里 黃花酒一盃 澤堂次之曰 旅跡無長策 窮愁共此盃 筠大加稱賞 以爲必主文 澤堂由是知名
12. 車五山才調極高 東溟對人 輒誦其所作 華山北骨盤三角 漢水東心出五臺 無端歲月英雄過 有此江山宇宙來之句曰 天下奇才 栗谷先生 甞在江郊 五山適在座 栗谷呼韻 五山應口對曰 風健牙檣千尺直 月明漁笛數聲圓 栗谷擊節稱賞 金淸陰亦稱五山詩 高處 雖老杜無以過之 如餘寒氷結失江聲之句 今人何甞道得云
11. 栗谷先生 甞就洪荷衣迪家 金孝元 許篈兄弟 方在座 荷衣示近作一絕 苔深窮巷客來稀 鳥啼聲中午枕推 茶罷小牕無箇事 落荷高下不齊飛 栗谷亟賞之 仍笑曰 詩辭儘好 而落句意頗不平 何也 荷衣驚問 何以知之 先生笑曰 有參差不正齊之意 若使胸中坦平 必無此等語 荷衣笑謝曰 年少輩 果有劾公之意 搆成一文字 未了之際 偶有此吟 不謂公之明鑑至此也 此正似蔡仲郞螳螂捕蟬之意 詩之感發性情如此
10. 高霽峰 少時 神彩丯茸 才華飄逸 甞狎海西妓 妓爲方伯所呢 臨別 書贈一律於妓裳內幅曰 立馬江頭別故遲 生憎楊柳最高枝 佳人緣薄含新態 蕩子情深問後期 桃李落來寒食節 鷓鴣飛去夕陽時 草長南浦春波濶 欲採蘋花有所思 妓別霽峰之後 在方伯前行酒 忽風颻裳幅 微露墨跡 方伯諦視之 詰其由 妓不敢諱 告以實 方伯歎曰 誠奇才也 後見霽峰之父大諫公 謂曰 君有令子 才貌雖美 行檢則虧矣 其父笑曰 吾子 貌類其母 行若其父 方伯哂之
9. 伯舅金觀察公 少時 甞遊加平最深處 見楊蓬萊詩筆 刻在岩石上 詩云 金水銀沙一樣平 峽雲江雨白鴟明 尋眞誤入桃源路 莫遣漁舟出洞行 字畫與詩格 蒼古可喜 世人罕有知者
8. 俗傳唐天使到東坡驛 戲題一句曰 東坡謫海南 胡爲來此哉 促儐使足成之 時 李容齋爲遠接使 卽題其下曰 散爲百東坡 無乃一者來 天使見之 極歎賞 蓋百東坡之言 正自坡詩中出 用事親切 東詩亦有 搖波散作東坡百之句
7. 申企齋光漢 以詩名世 尤工七絕 甞過金參判世弼舊居 感作一絕曰 當時逐客幾人存 立馬東風獨斷魂 烟雨介山寒食路 不堪聞笛夕陽村 寄送成遯齋世昌 要和 遯齋以爲 詩固淸絕 而其用介山爲料者 特因寒食而寓言爾 豈眞有此等山名耶 試走一蒼頭探訪 則果有所謂介峴者 距金居百弓地 遯齋擊節曰 是果不可及矣 停不和 蓋詩家引事 雖非上乘 而精襯如申詩者 未易得也 遯齋稱賞 宜矣
6. 華使唐皐之來 容齋爲儐相 湖陰鄭士龍 退休堂蘇世讓 安分堂李希輔 爲從事 華使絕不吟咏 到安州 始次板上韻 兩聯云 佳句偶來樓上見 旅懷秪向客邊傷 龍飛有詔頒高麗 鳳去何人歎楚狂 華使以示儐伴諸公 安分易之 頗摘疵病 退休以爲 句語深厚 必是大手 湖陰亦以爲然 容齋曰 麗字音尼 恐失平仄 退休曰 不然 高麗之名 本取山高水麗之義 中國人雖作尼音 我國則猶從仄音 華作必因是也 容齋然之 自此以後 酬唱不絕 華作愈出愈好 容齋乃歎曰 天才也 華使亦推容齋爲騷壇老將 戒副使 切勿浪作云
3 麥秀歌出於欲泣 爲近婦人 而古詩所謂悲歌可以當泣者 此也 李白詩 平生不下淚 於此泣無窮 李義山詩 三年已制思鄉淚 更入東風恐不禁 黃山谷詩 西風壯夫淚 多爲程顥滴 元人牛繼志 卽牧隱榜元也 牧隱東還也 牛繼志贈詩曰 我有丈夫淚 泣之不落三十年 今日離亭畔 爲君一灑春風前 率相蹈襲 而句法漸下 我朝鄭士龍詩 向來制淚吾差熟 今日當筵自不禁 亦祖義山者也
2. 自古詩家 以題咏爲難 非作句難 難其相稱也 樹影中流見 鍾聲兩岸聞 爲金山寺之名句 樓觀滄海日 門對浙江潮 爲靈隱寺之絕唱 盖趣與境會 寫出眞景也 金黃元 浮碧樓詩云 長城一面溶溶水 大野東頭點點山 徐四佳甞歇看 然登斯樓 咏斯作 則始覺其模寫如畫 鄭松江 統軍亭詩 我欲過江去 直登松鶻山 西招華表鶴 相與戱雲間 這二句 未甞道得統軍亭一語 而世以爲古今絕作 何也 盖是亭也 遠臨遼碣 氣像嚝邈 松翁乃托興於意象之表 趣格飄逸 與玆亭相侔也
종남총지(終南叢志) 목차 김득신(金得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정두경의 성당에 비길 만한 시권필 - 忠州石권필 - 送胡秀才정두경 - 俠客篇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시 짓기의 괴로움과 지금 시인들의 문제점김득신 - 詩癖48 인용목차지도
오산설림 초고(五山說林 草藁) 목차 차천로(車天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귀시를 지은 윤결과 그걸 간파한 차식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
165. 楊滄海爲江陵府使時 吾先君爲高城郡守已四載 先君以試官之江陵 滄海先生爲吾先君 題詩於襄陽降仙亭柱曰 降仙亭上望仙翁 何處鸞笙倚碧空 伽樂峯頭斜日落 白鷗疎雨海棠紅 吾先君亦有私詩曰 臨瀛一訪偓佺翁 云云 玉柱何年揮彩筆 驚他海蜃散靑紅
164. 丙寅年 吾先君作宰高城 辛公應時送別詩曰 高城爲郡久 邑里太蕭條 西望山皆骨 東臨海不潮 丹砂招葛老 鳧舃送王喬 拄笏吟詩處 兼無簿領囂
163. 花潭門人 如朴相國淳朴監司民獻許監司曄閔府使純 皆其可稱者 朴守菴枝華 受業最久 所得亦多 徐先生與開城敎授沈義過從 蓋亦有所取才也
162. 黃海方伯 有與花潭相識者 請先生一過 先生往客 方伯以師友禮待之 張樂爲懽 先生醉後起舞 人皆以爲神仙 留一日便歸 方伯多奉行資及紙墨 先生皆不受 只受五升米而已
161. 花潭謂諸葛孔明木牛流馬曰 孔明心匠幾何 此不足爲妙也 先生在花潭別業 庭有一杏 當春獨無生意 先生命家僮 剗土露根 以水洒之 覆之藁席 不數日萌芽攢出 門人皆怪之 先生曰 無足怪也 凡草木之生 出地各有分 今見此樹 培土太過 以朝暮掃庭而墳之也 土崇而氣不達 故生意不得發也 披而疏之 使通陽氣 所以復生 此理之常 但人未之知也
160. 花潭屢空 常食淡 人或遺之膏鮮 亦不食 花潭喜食乾蘇魚 花潭未嘗取於人 人亦未敢與之 雖食飮亦然 黃殷孫者 市井之有識者也 平生敬慕花潭 先生亦與之語 花潭嘗問弟子曰 大虛之中 多於塵埃者何物 皆未有以應 黃殷孫對曰天地 先生曰然 花潭謂吾先君曰 人之學 儒最難 佛次之 仙最其下也 花潭又曰 達者於生死 猶夜朝之常 若吾則歸化日急一日 在世度一日 不翅如一年也云 花潭嘗削木 作璿璣玉衡
159. 金安老當國 深忌花潭名重 心欲害之 見窓豁迎風足 庭空得月多之句 乃曰 不過自修之士 忮心遂已 朴相公祐留守松都也 相國淳乃其子也 受業於門 有時請先生於第 使相國辨聚 留守隔窓聽之 不覺心醉 每先生之去 出門目送之曰 眞神仙中人也
158. 黃山谷水仙花 凌波仙子生塵襪 水上盈盈步微月 花潭徐先生授弟子 至此句解不得 以先生不見雜書 曹子建洛神賦 凌波微步 羅襪生塵
157. 漢書李陵傳 力扼虎射命中 當懸吐曰力 隱 扼虎 爲古 射 隱 命中 爲飛尼
156. 林芑者吏文學官之雄也 以博學能文 出乎其類 常授人杜詩 至與奴白飯馬靑蒭 釋之曰 白猶言白面白徒也 謂與之徒飯而已 弟子有一人戱之曰 但與奴飯 而不給鹽醬 則必飼馬但蒭 而不及粥太也 芑怒之 聞者捧腹而笑
155. 杜樊川詩 廣文昔日留樗散 徐公居正注此而不爲之正 何也杜詩 鄭公樗散鬢如絲 鄭虔曾爲廣文館學士 而牧之所贈詩者 乃虔之子孫也 故云廣文樗散 今曰樗散字誤
154. 唐玄宗尊莊子 爲南華眞經 余未知南華之義 及讀老子翼 始知南華爲莊子所居之里名也
153. 老杜杜鵑行 業工竄伏深樹 四月五月啼偏呼 業工注不釋 余昔少時曾見一書 杜鵑雛曰業工 今不記出自何書也
152. 史記蘇秦傳 臨淄之途 車轂擊人肩磨 通鑑又有此文 讀者車轂句擊讀 人肩句磨讀 余亦如此 今始覺之 車句轂擊讀 人句肩磨讀 爲是 昔人之吐曰車轂 伊 擊 爲彌 人肩 伊 磨 爲彌 今當曰車 隱 轂擊 爲古 人 隱 肩磨 爲古 如此吐可也
151. 李義山回中牡丹爲雨所敗詩曰 浪笑榴花不及春 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逬淚傷心數 錦瑟驚紜破夢頻 萬里窮陰非舊圃 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 倂覺今朝粉態新 十年前 余與崔簡易堂岦氏論此詩 崔公以爲 前溪舞罷者 謂牡丹隨風飛過也 君回顧者 君指牡丹也 倂覺今朝粉態新者 謂牡丹雖落而色尙新也 余乃大笑 心不然之 崔公不以余言爲是 其守株刻舟甚矣 余以意釋之曰 浪笑榴花不及春者 言牡丹虛笑榴花不及春而發也 先期零落更愁人者 言牡丹未盡開而雨摧 是先期而落足以愁人也 玉盤逬淚傷心數者 言雨濕如鮫淚也 錦瑟驚絃破夢頻者 言雨聲如錦瑟也 萬里重陰非舊圃者 言回中乃入蜀之道 非舊鄕之圃也 一年生意屬流塵者 言牡丹委在泥塵 生意盡也 前溪舞罷君回顧倂覺今朝粉罷新者 前溪舞後溪舞乃曲名 見樂府 君指言佳人也 言佳人曾與牡丹鬪姸 今日前溪舞罷後須回顧我爾之粉態 倂覺姸新也 詩意謂壯丹花在 美人顏..
150. 宋時有武人 擧杜詩問於人曰 杜曰 白也詩無敵 繼之曰 淸新庾開府 俊逸鮑參軍 旣曰無敵則何以但比庾鮑也 其人不能答 然則武人亦未可輕也 李義山渾河中絶句曰 九廟無塵八馬廻 奉春城壘長春苔 咸陽原上英雄骨 半向君家養馬來 余嘗讀此詩 未解其意 遇一武臣 乃曰曾見一書 渾侍中瑊常灰人骨以喂馬 馬肥健異常云 以此觀之 雖武士豈可少哉
149. 詩三百篇 六義各異 而後之賦詩者 斷章取義 故古人不分正變而皆賦之 考於左傳可見 且一時街謳巷謠 未必人人皆出於正 亦未必人人皆出於淫 如周召南 或有淫風之詩 鄭衛亦或有正風之詩 大序可以救矣 自朱子斷爲序說 遂爲不易之詩 古之賦詩之義廢也 如凱風詩 漢人或引而美皇后 柳子厚亦用以思母 曰哀吾生之不淑 循凱風之悲詩 昔人之用詩 不拘如此 今人若用凱風 或於后或於母 則人必目以妄發 此豈春秋時某也賦某詩之旨哉
148. 漢書文帝紀 詔曰 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 豈稱爲民父母之意哉 其賜八十以上 絮一斤肉十斤 通鑑只曰 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 其賜八十以上云云 何其斷章之不通也
147. 漢書高祖紀 詔曰 丞相下御史 御史下中執法 中執法下郡守 言此詔 丞相當下於御史 以此又下云爾 通鑑只曰 御史中執法下郡守 誰解得
146.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 雖伯牙操遞鐘逢門子彎烏號 猶未足以喩其意也 少微通鑑 去雖伯牙以下至烏號十二字 只曰猶未足以喩其意也 所謂喩其意者 指何言也
145. 淮南子 日出暘谷 浴乎咸池 拂于扶桑 蘇長公韓文公潮州廟碑 西游咸池略扶桑 西字必誤
144. 杜詩望嶽 安得仙人九節杖 拄到玉女洗頭盆 讀杜詩愚得 拄到作拄倒 其注意以玉女比楊妃 乃曰安得仙人九節之杖 拄倒楊妃之洗頭盆也云 剡人單元陽 可謂愚也已
143. 史記荊卿傳 秦王貪其勢 必得所欲 戰國策 作秦王貪其贄 必得所欲 國策勝
142. 史記韓非傳 彌子之母病 人聞往夜告之 韓非子作人聞往夜告之 當以人聞往句 夜告之句 極簡古
141. 成廟朝 朝士有後娶者 心疑處女有若經人者 疏請去之 上命宦侍 圖其家室形勢而來 見寢室傍有高樓 上賜其人書曰 譬如秋栗 時至自坼 率與之終身可也 時識者以爲 高樓連寢室 自少下上 相激使然 當以意思之 聖慮非衆人所及也 成廟値亢旱 靡神不擧 上親禱于慶會池邊 暴日露坐 幾至浹辰 聞有衆樂聲 上問之 乃房主監察行禮宴也 上大怒曰 天久不雨 草木燋卷 西成望絶 大命近止 予乃避正殿 減膳徹樂 露禱累日 勤苦如此 蓋爲民也 食祿之輩 乃敢張樂娛遊 甚亡謂 其皆詔獄 二十四人一時就拘 乃令其子等上疏乞哀 疏入 上大怒曰 渠輩旣以無狀陷罪 又使其顓蒙冒疏 尤可惡也 其拜疏之人 盡執以入 上御便殿以待 遂皆散走 獨房主監察之子不去被執 時尙童稚 上親問之曰 汝童稚何以獨不走 對曰初爲救父而上章 縱受罪安敢逃乎 上問曰此疏誰所作也 對曰臣自作之 上又問書者誰也 對曰臣所書也 上曰汝年幾何 ..
140. 成廟朝 有一朝士 後娶大夫女爲妻 三日後呈曰處女失行 請去之 成廟疑之 命老醫女軫之 醫女奏曰 裸而觀其陰 金絲未斷 鷄眼尙新 保無他疑 成廟深以爲然 厚賜女醫 命其人成夫婦而居之 所以然者 處女年少 夫者醉不省其如何 誤爲云云 故成廟疑之 女醫定之 女家以此得免惡名
139. 洪允成都元帥出湖南 聞全州人某甲 世爲望族富家 有三女皆美而婉 允成欲妾其女 未行 先下牒於湖南方伯 全州府尹以其計告之 又令設宿次於其家 監司及府尹招其父 以其文示之曰 爾若前却 不但禍及爾家 監司與府尹亦皆死 爾急歸家整理婚具 其父唯唯而退 歸家與其妻涕泣歎咤曰 生女太多 坐爲賊門 其第三女問其故 父曰非爾所知也 女曰一家之事 豈有子女不與知者乎 其父悉以告之 女曰此甚昜 女有以應之 願勿憂 及允成之來也 其女盛容飾 立於中門扇後 允成戎服而入 其女肘其臂 允成轉眄 見一美娥 相對而揖曰 公乃國之相臣 今爲大元帥 余亦此地右姓之女 聞公欲以我爲妾 是何辱我也 若欲爲妻 猶之可也 必欲妾之 今日願死於前 公豈忍行此無禮而枉死人乎 允成笑曰 如女言 遂揖而出 密狀于光廟曰 臣有妻甚不慧 不堪中饋 久欲易之 今來全州 聞某人之女賢而美 請爲繼室 敢以聞 上答曰 此卿家事 何必問..
138. 十九史略 紂力能伸鐵鉤索伐有施氏 人皆力能伸鐵鉤索句 或者又以伸鐵鉤句 索伐有施氏勾 尤可笑也 按淮南子 紂力能別䚥伸鉤索鐵 此三句 言紂力能別牛之角中䚥也 說文 䚥牛羊角中骨也 言拔而別之也 伸鉤 言引鐵鉤而伸之使直也 索鐵 言糾鐵而爲索也楚辭 索胡繩之纚纚 今當改曰 紂力能伸鉤 索鐵 伐有施氏 作三句爲是
137. 羅州城隍祠 有神甚靈 人過者不下 輒殺所騎 及允成之刺州也 下吏告之故 大怒鞭馬而過 其馬行不里所而倒死 允成大怒 卽屠其馬 載十盆酒 命軍卒持弓矢刀斧 身往其祠 置馬酒其前 叱咤而辱其神曰 爾旣殺我馬 是欲食其肉也 若不喫此肉 而嚼此酒者 吾當燒掇焚杆爾也 俄而觀之 酒暫縮而肉猶故也 允成大怒 遂焚其祠而逐之 其神遂遠徙于叢祠 其後邑人或祀之 其神曰 先請洪地主而享之 後祀我 每邑中有淫祀 必先祀允成 允成或醺醺如醉 必曰某人有祀神者乎 後問之果然
136. 洪允成之爲校生也 有一都事 巡到其郡 講諸生經書 允成與焉 因有一面之分 其後其都事入兵曹爲正郞 有一書生 來謁於其家 卽其人也 乃曰寒威凜冽 貧不辦耳掩 願請得直以備之 正郞卽帖給其價 頃之 一吏來進文簿 見其着赤狐新者 允成自脫而着之 因謂正郞曰 願更給價 正郞略無難色 其後世祖登寶位 有溫陽湯泉之幸 允成從之 時正郞曾以參判謫于其邑 允成賚乾大口數百尾 往遺之 已而建白于世祖 復其舊官 允成送人語曰 吾平生欲報君舊德 今復官 須還其大口 其人已散之隣里 難可復得 心自憂悶曰 寧勿蒙宥母徵此物 竟買而與之 洪允成之判吏部也 其叔父某甲 乞官其子 允成曰叔父 若以某地水田二十斛下種者與我 當從之 其叔曰 公何出此言也 昔公之困不得意 衣食於我十餘載 其他倚賴之力 秋毫無非我也 今公致身卿宰 獨不能官我一子乎 允成恐其語播 撲殺其叔於座中 遂埋諸園中 其妻欲狀訴 而刑曹不受 ..
135. 洪允成者湖西人也 將詣京師赴科 徒步而負 行至漢江 時首陽大君出遊濟川亭 宮蒼頭十餘人在舟中按舟 船使不得行 允成躍入舟中 手折小槳 盡格其奴沈水 獨身刺船而渡 首陽大君異之 使召而前 厚遇之 潛以恩意結之 後爲功臣 甚尊寵之 首陽大君卽世祖也
134. 燕山乘夜微行 遙見池邊立鸛 以爲人而大驚 近之飛去 翌日命擒鸛鳥
133. 有一內禁衛 彈指聲聞數里 夜直乘月彈指 燕山聞之 問聲從何處 左右討迹之以告 燕山召使彈指 厚賜其人
132. 世祖春日偶書一句于柱上曰 綠羅翦作三春柳 紅錦裁成二月花 居久之 見有一句足其下 觀之曰 若使王孫爭此色 春光不到野人家 上問左右 皆不知 有一直門卒 伏地曰死罪 臣所書也 命官之
131. 成廟朝 宰臣有權纂其姓名者 詔使時 以延慰使在安州 聞平壤庶尹之子 有中司馬者 在父殯側 私奸官妓 後權公爲大司憲 其人已登第爲正言 權公追擧其事彈之 其人上疏力辨之 上問權公曰得聞於誰也 對曰臣以昔年延慰使 久駐安州 平壤人某爲臣言之甚悉 上命獄其人 辭所延逮五六人 窮竟其言所從出 乃歸之已死者 無可左者 遂已 上以權公發人隱惡 終不陞階 竟沒於嘉善 其未死也 朝議惜之 祿付守知事 故死後得謚 其正言者 竟歷淸顯 然殯側奸妓之事 果不誣也云
130. 光廟爲首陽大君 春秋十四 宿一倡家 夜半其所與私者 來叩房門 光廟驚起 足蹴後壁 壁倒因出 騰身超過數仞墻 其人又超踰之 光廟超過三重城 其人亦如之 光廟從大道走行一里所 道傍有古柳樹 遂隱其腹 其人追之不及 又失其蹤跡 乃咄叱而去 有頃 長者啓門而出 溲溺小橋側 仰見星文怪之 自語曰 紫微經柳宿 必人君依柳樹象也 甚可怪也 良久而還入 光廟乃歸 翌日物色之 乃觀象監善推步者也 光廟暗記其姓名 而心獨喜 及後御極問之 其人死已久矣 乃厚賜其子孫
129. 司馬子長曰 文王拘而演周易 日者傳 又曰 文王演六十四卦 楊子雲亦從子長之言 然連山歸藏皆有六十四卦 文王前已有明矣 三國時邯鄲淳曰 神農演六十四卦 索隱記三皇亦曰 神農演六十四卦 朱晦菴曰 連山歸藏皆在文王之前 而六十四卦已有 則謂文王演之者 非也 古人或以爲伏羲時六十四 卦已具 未知孰是
128. 史記蔡澤傳 持梁刺齒肥 注刺齒二字 當作囓此 當讀如字 禮記母刺齒
127. 成廟宮中養一麛 馴擾之久 常不離左右 一日燕山侍側 其鹿來呧之 燕山足蹴之 上不悅曰 獸亦依人 何其不仁也 後成廟升遐 燕山卽位日 手射其鹿而殺之
126. 成廟廢妃某氏 親事紡績 嘗上朱汞機織絹 成廟往見之 妃下機而言曰 上監何身之長也 上曰又有長於我者 當召試觀之 遂命召許琮入 許公蓋身長十一尺也
125. 光廟反正時 有一賈豎 功最多 御筆賜之 曰三死無與 後成廟初卽位 其人殺人 有司論以如律 其人上御敎 貞熹大妃敎曰 先王旣有手敎 其原之 成廟難之曰 先王之敎 一時之恩也 殺人者死 萬世之公法也 豈可循一時之恩廢萬世之公法乎 貞熹大妃曰 雖然先王遺敎不可不用 特赦之 成廟難之再三 貞熹大妃不從 成廟曰 大母不聽余言 余不敢承國事 願更付他人 貞熹大妃曰 惟汝之爲
124. 三月上巳 成廟從宦者數人 遊後苑 命一別監 往泮宮看儒生幾人 已而還報曰 獨有一書生 在泮宮讀書 上命開後苑小門 急召其人 親問之曰 諸生皆去 爾獨在何也 對曰今日令節 諸生或歸家 或之友人家 或與同好相聚 臣遠方寒士 寄身下齋 無親戚無伴侶 欲往何之 是以獨留 上問曰諸生今在何處 對曰有十餘人 方會西齋後泮水邊供具矣 上曰汝試往其處 其人謹惟命 無何承傳宦者及大殿別監來 御廚之膳 上尊之酒 八九人負戴而至 乃置其人之前 使其人招諸生共之 諸生大驚 翌日特命殿講 其人遂賜及第
123. 宗室疎遠者一人 美鬚長數尺 容貌不揚 上垂眷異甚 賞賜便蕃 一日其人歸其家 謂其妻曰 我貌寢于思如此 上殊遇 群臣無上我者 我若翦斷此長鬚 上必加恩顧益深 手把翦刀盡剃之 居無何 上急命召之 見其如宦 怪問之 其人對言其狀 上大怒 命捽而出之
122. 成廟喜進烈酒 老宦有監者 恐其傷之 稍下水和其味 上飮而薄之 問其宦者 以實對 上命黜之
121. 兪公好仁家在南中 每乞歸省老母 成廟不許 一日好仁辭歸 成廟親餞 中酣作歌 이시렴브듸갈다아니가든못손냐므더니솔터랴남의권을드런다그려도하에답고나가을일너라 以歌之 好仁感泣 左右亦爲之感激 異日好仁不辭而去 成廟密遣人跡其行曰 予念之未忘于懷 渠亦念我乎 受命者追及之 至一驛亭 見好仁登樓北望 夷猶久之 遂書壁上一律曰 北望君臣隔 南來母子同 還奏其狀 上曰然 渠亦念我 好仁乞縣 便養老母 成廟初不許 血誠頻年 命除義城 密諭監司曰 好仁 予之友也 爲親屈百里 善視之 未幾監司考下下 上怒之 問監司曰 予曾有命 何以殿好仁也 監司對曰 國家設守宰 非爲榮其身 爲其親民而軌物也 今好仁吟風弄月 不治官事 是以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