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Huainantzu (868)
건빵이랑 놀자
25. 吳與楚戰 莫囂大心 撫其御之手曰 今日距彊敵 犯白刃蒙矢石 戰而身死 卒勝民治 全我社稷 可以庶幾乎 遂入不返 決腹斷頭 不旋踵 運軌而死 申包胥竭筋力 以赴嚴敵 伏尸流血 不過一卒之才 不如約身卑辭 求救於諸侯 於是乃贏糧跣走 跋涉谷行 上帩山 赴深谿 游川水 犯津關 獵蒙籠 蹶沙石 蹠達膝 曾繭重胝 七日七夜 至於秦庭
24. 名可務立 功可彊成 故君子積志委正 以趣明師 勵節亢高 以絶世俗 何以明之 昔者南榮疇 恥聖道之獨亡於己 身淬霜露 欶蹻趹 跋涉山川 冒蒙荊棘 百舍重跰 不敢休息 南見老聃 受敎一言 精神曉冷 鈍聞條達 欣然七日不食 如饗太牢 是以明照四海 名施後世 達略天地 察分秋毫 稱譽葉語 至今不休 此所謂名可彊立者
23. 若此而不能閑居靜思 鼓琴讀書 追觀上古 及賢大夫 學問講辯 日以自娛 蘇援世事 分白黑利害 籌策得失 以觀禍福 設儀立度 可以爲法則窮道本末究事之情 立是廢非 明示後人 死有遺業 生有榮名 如此者 人才之所能逮 然而莫能至焉者 偸慢懈惰 多不暇日之故 夫瘠地之民 多有心者勞也 沃地之民 多不才者饒也 由此觀之 知人無務 不若愚而好學 自人君公卿 至于庶人不自彊而功成者 天下未之有也 詩云 日就月將 學有緝熙于光明 此之謂也
22. 木直中繩 揉以爲輪 其曲中規 隱括之力 唐碧堅忍之類 猶可刻鏤 揉以成器用 又況心意乎 且夫精神滑淖纖微 倏忽變化 與物推移 雲蒸風行 在所施設 君子有能精搖靡覽 砥礪其才 自試神明 覽物之博 通物之壅 觀始卒之端 見無外之境 以逍遙仿佯於塵埃之外 超然獨立 卓然離世 此聖人之所以游心
21. 今夫盲者 目不能別晝夜分白黑 然而博琴撫弦 參彈復徽 攫援摽拂 手若薎蒙 不失一弦 使未嘗鼓瑟者 雖有離朱之明 攫掇之捷 猶不能屈伸其指 何則服習積貫之所致 故弓待檠 而後能調 劒待砥 而後能利 玉堅無敵 鏤以爲獸 首尾成形 礛諸之功
20. 昔者蒼頡作書 容成造曆 胡曹爲衣 后稷耕稼 儀狄作酒 奚仲爲車 此六人者 皆有神明之道 聖智之迹 故人作一事 而遺後世 非能一人而獨兼有之 各悉其知 貴其所欲達 遂爲天下備 今使六子者易事 而明弗能見者何 萬物至衆而知不足以奄之 周室以後 無六子之賢 而皆脩其業 當世之人 無一人之才 而知其六賢之道者何 敎順施續 而知能流通 由此觀之 學不可已明矣
19. 雖所好惡其與人無以異 然其爪牙雖利 筋骨雖彊 不免制於人者 知不能相通 才力不能相一也 各有其自然之帨 無禀受於外 故力竭功沮 夫鴈順風以愛氣力 銜蘆而翔 以備矰弋 螘知爲垤 貛貉爲曲穴 虎豹有茂草 野彘有艽莦槎櫛 堀虛連比 以像宮室 陰以防雨 景以蔽日 此亦鳥獸之所以知求合於其所利 今使人生於辟陋之國 長於窮櫩漏室之下 長無兄弟 少無父母 目未嘗見禮節 耳未嘗聞先古 獨守專室 而不出門 使其性雖不愚 然其知者必寡矣
18. 知者之所短 不若愚者之所脩 賢者之所不足 不若衆人之有餘 何以知其然 夫宋畵吳冶 刻刑鏤法 亂脩曲出 其爲微妙 堯舜之聖 不能及 蔡之幼女 衛之稚質 捆纂組雜奇彩 抑黑質揚赤文 禹湯之智 不能逮 夫天之所覆 地之所載 包於六合之內 託於宇宙之間 陰陽之所生 血氣之精 合牙戴角 前爪後距 奮翼攫肆 蚑行墝動之蟲 喜而合 怒而鬪 見利而就 避害而去 其情一也
17. 禹生於石 契生於卵 史皇産而能書 羿左臂脩而善射 若此九賢者千歲而一出 猶繼踵而生 今無五聖之天奉 四俊之才難 欲棄學而循性 是謂猶釋船而欲蹍水也 夫純鈞魚腸劒之始下型 擊則不能斷 刺則不能入 及加之砥礪 摩其鋒㓵則水斷龍舟 陸剸犀甲 明鏡之始下型 矇然未見形容 及其粉以玄錫 摩以白旃 鬢眉毫 可得而察 夫學亦人之砥錫也 而謂學無益者 所以論之過
16. 若夫堯眉八彩 九竅通洞 而公正無私 一言而萬民齊 舜二瞳子 是謂重明 作事成法 出言成章 禹耳參漏 是謂大通 興利除害 疏河決江 文王四乳 是謂大仁 天下所歸 百姓所親 皐陶馬喙 是謂至信 決獄明白 察於人情
15. 所謂言者齊於衆 而同於俗 今不稱九天之頂 則言黃泉之底 是兩末之端議 何可以公論乎 夫橘柚冬生 而人曰冬死 死者衆 薺麥夏死 人曰夏生 生者衆 江河之回曲 亦時有南北者 而人謂江河東流 攝提鎭星日月東行 而人謂星辰日月西移者 以大氐爲本 胡人有知利者 而人謂之駤 越人有重遲者 而人謂之訬 以多者 名之
14. 且子有弑夫者 然而天下莫疏其子何也 愛父者衆也 儒有邪辟者 而先王之道不廢何也 其行之者多也 今以爲學者之有過 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 絶穀不食 以一蹪之難 輟足不行 惑也 今有良馬 不待冊錣而行 駑馬雖冊錣之不能進 爲此不用冊錣而御 則愚矣 夫怯夫操利劒 擊治不能斷 刺則不能入 及至勇武攘捲一擣 則摺脇傷幹 爲此棄干將鏌邪 而以手戰 則悖矣
13. 且夫身正性善 發憤而成仁 帽憑而爲義 性命可說 不待學問 而合於道者 堯舜文王也 沈면耽荒 不可敎以道 不可喩以德 嚴父弗能正 賢師不能化者 丹朱商均也 曼頰皓齒 形夸骨佳 不待脂粉芳澤 而性可說者 西施陽文也 啳규哆噅 籧??戚施 雖粉白黛黑 弗能爲美者 嫫母仳倠也 夫上不及堯舜 下不及商均 美不及西施 惡不若嫫母 此敎訓之所喩也 而芳澤之所施
12. 世俗廢衰 而非學者多 人性各有所脩短 若魚之躍 若鵲之駮 此自然者不可損益 吾以爲不然 夫魚者躍 鵲者駮也 猶人馬之爲人馬 筋骨形體所受於天 不可變 以此論之 則不類矣 夫馬之爲草駒之時 跳躍揚蹏 翹尾而走 人不能制 齕咋足以噆肌碎骨 蹶蹏足以破盧陷匈 及至圉人擾之 良御敎之 掩以衡扼連以轡銜 則雖歷險超塹 弗敢辭 故其形之爲馬 馬不可化 其可駕御 敎之所爲也 馬聾蟲也 而可以通氣志 猶待敎而成 又況人乎
11. 於是秦乃偃兵 輟不攻魏 夫墨子跌蹏 而趍千里 以存楚宋 段干木闔門不出 以安秦魏 夫行與止也 其勢相反 而皆可以存國 此所謂異路而同歸者也 今夫救火者 汲水而趍之 或以甕瓴 或以盆盂 其方員銳橢不同 盛水各異 其於滅火鈞也 故秦楚燕魏之謌也 異轉而皆樂 九夷八狄之哭也 殊聲而皆悲一也 夫謌者樂之徵也 哭者悲之效也 憤於中則應於外 故在所以感 夫聖人之心 日夜不忘 于欲利人 其澤之所及者 效亦大矣
10. 文侯曰 段干木在 是以軾 其僕曰 段干木布衣之士 君軾其閭 不已甚乎 文侯曰 段干木不趍勢利 懷君子之道 隱處窮巷 聲施千里 寡人敢勿軾乎 段干木光于德 寡人光于勢 段干木富于義 寡人富于財 勢不若德尊 財不若義高 干木雖以己易寡人 不爲 吾日悠悠 慙于影 子何以輕之哉 其後秦將起兵伐魏 司馬庾諫曰 段干木賢者 其君禮之 天下莫不知 諸侯莫不聞 擧兵伐之 無乃妨於義乎
9. 墨子曰 臣見大王之必傷義 而不得宋 王曰 公輸天下之巧士 作雲梯之械 設以攻宋 曷爲弗取 墨子曰 令公輸設攻 臣請守之 於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 墨子設守宋之備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 弗能入 於是乃偃兵 輟不攻宋 段干木辭祿而處家 魏文侯過其閭 而軾之 其僕曰 君何爲軾
8. 聖人之從事也 殊體而合千里 其所由異路而同歸 其存危定傾若一志不忘于欲利人也 何以明之 昔者楚欲攻宋 墨子聞而悼之 自魯趍而十日十夜 足重繭而不休息 裂衣裳裹足 至於郢 見楚王曰 臣聞 大王擧兵 將攻宋 計必得宋 而後攻之乎 忘其苦衆勞民 頓兵剉銳 負天下以不義之名 而不得咫尺之地 猶且攻之乎 王曰 必不得宋 又且爲不義 曷爲攻之
7. 若吾所謂無爲者 私志不得入公道 嗜欲不得枉正術 循理而擧事 因資而立 權自然之勢 而曲故不得容者 政事成而身弗伐 功立而名弗有 非謂其感而不應 攻而不動者 若夫以火熯井 以淮灌山 此用己而背自然 故謂之有爲 若夫水之用舟 沙之用肆 泥之用輴 山之用蔂 夏瀆而冬陂 因高爲田因下爲池 此非吾所謂爲之
6. 蓋聞 傳書曰 神農憔悴 堯瘦臞 舜黴黑 禹胼胝 由此觀之 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 故自天子以下 至於庶人 四胑不動 思慮不用 事治求贍者 未之聞也 夫地勢水東流 人必事焉 然後水潦得谷行 禾稼春生 人必加功焉 故五穀得遂長 聽其自流 待其自生 則鯀禹之功不立 而后稷之智不用
5. 若以布衣道徒步之人觀之 則伊尹負鼎而干湯 呂望鼓刀而入周 伯里奚轉鬻 管仲束縛 孔子無黔突 墨子無煖席 是以聖人不高山 不廣河 蒙恥辱 以干世主 非以貪祿慕位 欲事起天下利 而除萬民之害
4. 且古之立帝王者 非以奉養其欲也 聖人踐位者 非以逸樂其身也 爲天下强掩弱 衆暴寡 詐欺愚 勇侵怯 懷知而不以相敎 積財而不以相分 故立天子 以齊之 爲一人聰明 而不足以遍照海內 故立三公九卿 以輔翼之 絶國殊俗 僻遠幽間之處 不能被德承澤 故立諸侯 以敎誨之 是以地無不任 時無不應 官無隱事 國無遺利 所以衣寒食饑 養老弱 而息勞倦也
3. 湯夙興夜寐 以致聰明 輕賦薄斂 以寬民氓 布德施惠 以振困窮 弔死問疾 以養孤孀 百姓親附 政令流行 乃整兵鳴條 困夏南巢 譙以其過 放之歷山 此五聖者天下之盛王 勞形盡慮 爲民興利除害而不懈 奉一爵酒 不知於色 挈一石之尊 則白汗交流 又況籯天下之憂 而任海內之事者乎 其重於尊亦遠也 且夫聖人者 不恥身之賤 而愧道之不行 不憂命之短 而憂百姓之窮 是故禹之爲水 以身解於陽眄之河 湯旱 以身禱於桑山之林 聖人憂民如此其明也 而稱以無爲 豈不悖哉
2. 堯立孝慈仁愛 使民如子弟 西敎沃民 東至黑齒 北撫幽都 南道交趾 放讙兜於崇山 竄三苗於三危 流共工於幽州 殛鯀於羽山 舜作室築牆 茨屋辟地樹穀 令民皆知去巖穴 各有家室 南征三苗 道死蒼梧 禹沐浴霪雨 櫛扶風 決江疏河 鑿龍門闢伊闕 脩彭蠡之防 乘四載 隨山栞木 平治水土 定千八百國
1. 或曰 無爲者寂然無聲 漠然不動引之不來 推之不往 如此者乃得道之像 吾以爲不然 嘗試問之矣 若夫神農堯舜禹湯 可謂聖人乎 有論者必不能廢 以五聖觀之 則莫得無爲明矣 古者民茹草飮水 采樹木之實 食蠃蛖之肉 時多疾病毒傷之害 於是神農乃始敎民 播種五穀 相土地之宜 燥濕肥墝高下 嘗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 當此之時 一日而遇七十毒
65. 昔越王句踐 卑下吳王夫差 請身爲臣 妻爲妾 奉四時之祭祀 而入春秋之貢職 委社稷效民力 隱居爲蔽 而戰爲鋒行 禮甚卑 辭甚服 其離叛之心遠矣 然而甲卒三千人 以擒夫差於姑胥 此四策者 不可不審也 夫事之所以難知者 以其竄端匿跡 立私於公 倚邪於正 而以勝惑人之心者也 若使人之所懷於內者 與所見外者 若合符節 則天下無亡國破家矣 夫狐之捕雉也 必先卑體彌耳 以待其來也 雉見而信之 故可得而擒也 使狐瞋目植睹 見必殺之勢 雉亦知驚憚遠飛 以避其怒矣 夫人僞之相欺也 非直禽獸之詐計也 物類相似若然而不可從外論者 衆而難識矣 是故不可不察也
64. 子發爲上蔡令 民有罪當刑 獄斷論定 決於令尹前 子發喟然 有悽愴之心 罪人已刑 而不忘其恩 此其後子發 盤罪威王 而出奔 刑者遂襲恩者 恩者逃之於城下之廬 追者至 踹足而怒曰 子發視決吾罪 以被吾刑 怨之憯於骨髓 使我得其肉而食之 其知厭乎 追者以爲然 而不索其內 果活子發 此所謂若然而不若然者也 何爲不若然 而若然者
63. 何謂非類而是 屈建告石乞曰 白公勝將爲亂 石乞曰 不然 白公勝卑身下士 不敢驕賢 其家無筦籥之信 關鍵之固 大斗斛以出 輕斤兩以內 而乃論之 以不宜也 屈建曰 此乃所以反也 居三年 白公勝果爲亂 殺令尹子椒司馬子期 此所謂弗類而是者也 何謂若然而不然
62. 曰 虞氏梁之大富人也 家充盈殷富 金錢無量 財貨無貲 升高樓 臨大路 設樂陳酒 積博其上 游俠相隨 而行樓下 博上者射朋張中兩反而笑 飛鳶適墮其腐鼠 以中游俠 游俠相與言曰 虞氏富樂之日久矣 而常有輕易人之志 吾不敢侵犯 而乃辱我以腐鼠 如此不報 無以立務於天下 與公僇力一志 悉率徒屬 而必以滅其家 此所謂類之而非者也
61. 魯君之欲爲室誠矣 公宣子止之必矣 然三說而一聽者 其二者非其道也 夫臨河而釣 日入而不能得一鯈魚者 非江河漁不食也 所以餌之者 非其欲也 及至良工執竿投 而擐脣吻者 能以其所欲而釣者也 夫物無不可奈何 有人無奈何 鉛之與丹 異類殊色 而可以爲丹者 得其數也 故繁稱文辭 無益於說 審其所由而已矣 物類之相摩近 而異門戶者衆 而難識也 故或類之而非 或不類之而是 或若然而不然者 或不若然而然者 顔曰 鳶墮腐鼠 而虞氏以亡 何謂也
60. 魯哀公爲室而大 公宣子諫曰 室大 衆與人處則譁 少與人處則悲 願公之適 公曰 寡人聞命矣 築室不輟 公宣子復見曰 國小而室大 百姓聞之 必怨吾君 諸侯聞之 必輕吾君 魯君曰 寡人聞命矣 築室不輟 公宣子復見曰 左昭而右穆 爲大室以臨二先君之廟 得無害於子乎 公乃令罷役 除版而去之
59. 仲尼曰 若欲免之 則請子貢行 魯君召子貢 授之將軍之印 子貢辭曰 貴無益於解患 在所由之道 斂躬而行 至於吳 見太宰嚭 太宰嚭甚悅之 欲薦之於王 子貢曰 子不能行說於王 奈何吾因子也 太宰嚭曰 子焉知嚭之不能也 子貢曰 衛君之來也 衛國之半曰 不若朝於晉 其半曰 不若朝於吳 然衛君以爲吳可以歸骸骨也 故束身以受命 今子受衛君而囚之 又欲流之於海 是賞言朝於晉者 而罰言朝於吳也 且衛君之來也 諸侯皆以爲蓍龜兆 今朝於吳而不利 則皆移心於晉矣 子之欲成覇王之業 不亦難乎 太宰嚭入 復之於王 王報出令於百官曰 比十日 而衛君之禮不具者死 子貢可謂知所以說矣
58. 聖人之擧事 不加憂焉 察其所以而已矣 今萬人調鍾 不能比之律 誠得知者一人而足矣 說者之論 亦猶此也 誠得其數 則無所用多矣 夫車之所以能轉千里者 以其要在三寸之轄 夫勸人而弗能使也 禁人而弗能止也 其所由者非理也 昔者衛君朝於吳 吳王囚之 欲流之於海 說者冠蓋相望 而弗能止 魯君聞之 撤鐘鼓之縣 縞素而朝 仲尼入見曰 君胡爲有憂色 魯君曰 諸侯無親 以諸侯爲親 大夫無黨 以大夫爲黨 今衛君朝於吳王 吳王囚之 而欲流之於海 孰衛君之仁義 而遭此難也 吾欲免之而不能 爲之奈何
57. 故田子方隱一老馬 而魏國戴之 齊莊公避一螳螂 而勇武歸之 湯敎祝綱者 而四十國朝 文王葬死人之骸 而九夷歸之 武王蔭暍人於樾下 左擁而右扇之 而天下懷其德 越王句踐 一決獄不辜 援龍淵而折其股 血流至足以自罰也 而戰武士必其死 故聖人行之於小 則可以復大矣 審之於近 則可以懷遠矣 孫叔敖決期思之水 而灌雩婁之野 莊王知其可以爲令尹也 子發辯擊劇 而勞佚齊 楚國知其可以爲兵主也 此皆形於小微 而通於大理者也
55. 知天之所爲 知人之所行 則有以任於世矣 知天而不知人 則無以與俗交 知人而不知天 則無以與道游 單豹倍世離俗 巖居谷飮 不衣絲麻 不食五穀 行年七十 猶有童子之顔色 卒而遇饑虎 殺而食之 張毅好恭 過宮至廊廟必趍 見門閭聚衆 必下 厮徒馬圉 皆與伉禮 然不終其壽 內熱而死 豹養其內 而虎食其外 毅脩其外 而疾攻其內 故直意適情 則堅强賊之 以身役物 則陰陽食之 此皆載務而戲乎其調者也 得道之士 外化而內不化 外化所以入人也 內不化所以全身也 故內有一定之操 而外能詘伸贏縮卷舒 與物推移 故萬擧而不陷 所以貴聖人者 以其能龍變也 今捲捲然 守一節 推一行 雖以毁碎滅沈 猶且弗易者 此察於小好 而塞於大道也
54. 夫徐偃王爲仁義而滅 燕子噲行仁而亡 哀公好儒而削 代君爲墨而殘 滅亡削殘 暴亂之所致也 而四君獨仁義儒墨而亡者 遭時之務異也 非仁義儒墨不行 非其世而用之 則爲之擒矣 夫戟者所以攻城也 鏡者所以照形也 宮人得戟 則以刈葵 盲者得鏡 則以蓋巵 不知所施之也 故善鄙不同 誹譽在俗 趨舍不同 逆順在君 狂譎不受祿而誅 段干木辭相而顯 所行同也 而利害異者 時使然也 故聖人雖有其志 不遇其世 僅足以容身 何功名之可致也
53. 楚王曰 善 乃擧兵而伐徐 遂滅之 知仁義而不知世變者也 申菽杜茝 美人之所懷服也 及漸之於滫 則不能保其芳矣 古者五帝貴德 三王用義 五覇任力 今取帝王之道 而施之五覇之世 是由乘驥逐人於榛薄 而蓑笠盤旋也 今霜降而樹穀 氷泮而求穫 欲其食則難矣 故易曰 潛龍勿用者 言時之不可以行也 故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 無咎 終日乾乾 以陽動也 夕惕若厲 以陰息也 引日以動 因夜以息 唯有道者能行之
52. 夫歌采菱發陽阿 鄙人聽之不若此延路陽局 非歌者拙也 聽者異也 故交畫不暢 連環不解 物之不通者 聖人不爭也 仁者百姓之所慕也 義者衆庶之所高也 爲人之所慕 行人之所高 此嚴父之所以敎子 以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國亡者 不同於時也 昔徐偃王好行仁義 陸地之朝者三十二國 王孫厲謂楚王曰 王不伐徐 必反朝徐 王曰 偃王有道之君也 好行仁義不可伐 王孫厲曰 臣聞之大之與小 强之與弱也 猶石之投卵 虎之啗豚 又何疑焉 且夫爲文而不能達其德 爲武而不能任其力 亂莫大焉
51. 或明禮義推道理而不行 或解構妄言而反當 何以明之 孔子行游 馬失 食農夫之稼 野人怒 取馬而繫之 子貢往說之 卑辭而不能得也 孔子曰 夫以人之所不能聽說人 譬以太牢享野獸 以九韶樂飛鳥也 予之罪也 非彼人之禍也 乃使馬圉往說之 至見野人曰 子耕於東海 至於西海 吾馬之失 安得不食子之苗 野人大喜 解馬而與之 說若此其無方也 而反行 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 故聖人量鑿而正柄
50. 宰折雎曰 天下有三不祥 西益宅不與焉 哀公大悅而喜 頃復問曰 何謂三不祥 對曰 不行禮義 一不祥也 嗜慾無止 二不祥也 不聽强諫 三不祥也 哀公黙然深念 憤然自反 遂不西益宅 夫史以爭爲可以止之 而不知不爭而反取之也 智者離路而得道 愚者守道而失路 夫兒說之巧 於閉結無不解 非能閉結而盡解之也 不解不可解也 至乎以弗解解之者 可與及言論矣
49. 劉項興義兵 隨而定 若折槁振落 遂失天下 禍在備胡而利越也 欲知築脩城以備亡 不知築脩城之所以亡也 發適戌以備越 而不知難之從中發也 夫鵲先識歲之多風也 去高木而巢扶枝 不知大人過之 則探鷇 嬰兒過之 則挑其卵 知備遠難 而忘近患 故秦之設備也 鳥鵲之智也 或爭利而反强之 或聽從而反止之 何以知其然也 魯哀公欲西益宅 史爭之以爲西益宅不祥 哀公作色而怒 左右數諫不聽 乃以問其傅宰折雎 曰 吾欲益宅 而史以爲不祥 子以爲何如
48. 三年不解甲弛弩 使監祿[無]以轉餉 又以卒鑿渠 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 殺西嘔君譯吁宋 而越人皆入叢薄中 與禽獸處 莫肯爲秦虜 相置桀駿以爲將 而夜攻秦人 大破之 殺尉屠雎 伏尸流血數十萬 乃發適戌以備之 當此之時 男子不得脩農畝 婦人不得剡麻考縷 羸弱服格於道 丈夫箕會於衢 病者不得養 死者不得葬 於是陳勝起於大澤 奮臂大呼 天下席卷而至於戲
47. 事或爲之 適足以敗之 或備之 適足以致之 何以知其然也 秦皇挾錄圖 見其傳曰 亡秦者胡也 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 將築脩城 西屬流沙 北擊遼水 東結朝鮮 中國內郡 輓車而餉之 又利越之犀角象齒 翡翠珠璣 乃使尉屠睢 發卒五十萬爲五軍 一軍塞鐔城之嶺 一軍守九嶷之塞 一軍處番禺之都 一軍守南野之界 一軍結餘干之水
46. 盜相視而笑曰 夫不以欲傷生 不以利累形者 世之聖人也 以此而見王者 必且以我爲事也 還反殺之 此能以知知矣 而未能以知不知也 能勇於敢 而未能勇於不敢也 凡有道者 應卒而不乏 遭難而能免 故天下貴之 今知所以自行也 而未知所以爲人行也 其所論未知究者也 人能由昭昭於冥冥 則幾於道矣 詩曰 人亦有言 無哲不愚 此之謂也
45. 子路何人也 曰 勇人也 丘不如也 賓曰 三人皆賢夫子 而爲夫子役 何也 孔子曰 丘能仁且忍 辯且訥 勇且怯 以三子之能 易丘一道 丘弗爲也 孔子知所施之也 秦牛缺徑於山中 而遇盜 奪之車馬 解其橐笥 拖其衣被 盜還反顧之 無懼色憂志 驩然有以自得也 盜遂問之曰 吾奪子財貨 劫子以刀 而志不動何也 秦牛缺 曰車馬所以載身也 衣被所以揜形也 聖人不以所養害其養
44. 雖有勁弩 利矰微繳 蒲且子巧 亦弗能加也 江水之始 出於岷山也 可攓裳而越也 及至乎下洞庭 騖石城 經丹徒 起波濤 舟杭一日不能濟也 是故聖人者常從事於無形之外 而不留思盡慮於成事之內 是故患禍不能傷也 人或問孔子曰 顔回何如人 曰 仁人也 丘弗如也 子貢何如人也 曰 辯人也 丘不如也
43. 太宰子朱侍飯於令尹子國 令尹子國啜羹而熱 投巵漿而沃之 明日太宰子朱 辭官而歸 其僕曰 楚太宰未易得也 辭官去之何也 子朱曰 令尹輕行而簡禮 其辱人不難 明年伏郞尹 而笞之三百 夫仕者先避之 見終始微矣 夫鴻鵠之未孚於卵也 一指薎之 則靡而無形矣 及至其筋骨之已就 羽已之履成也 則奮翼揮䎚 凌乎浮雲 背負靑天 膺摩赤霄 翶翔乎忽荒之上 徜徉乎虹蜺之間
42. 今不務使患無生 患生而救之 雖有聖知 不能爲謀耳 患禍之所由來者 萬端無方 是故聖人深居以避辱 靜安以待時 小人不知禍福之門戶 妄動而絓羅網 雖曲爲之備 何足以全其身 譬猶失火而鑿池 被裘而用箑也耳 塘有萬穴 塞其一 魚遽無由出 室有百戶 閉其一 盜遽無從入 夫牆之壞也於隙 劒之折必有齧 聖人見之蚤 故萬物莫能傷也
41. 若火之得燥 水之得濕 浸而益大 癰疽發於指 其痛遍於體 故蠹𠸌剖梁柱 蚊蝱走牛羊 此之謂也 人皆務於救患之備 而莫能知使患無生 夫使患無生易於救患 而莫能加務焉則未可與言術也 晉公子重耳過曹 曹君欲見其骿脇 使之袒而捕魚 釐負羈止之曰 公子非常也 從者三人 皆霸王之佐也 遇之無禮 必爲國憂 君弗聽 重耳反國 起師而伐曹 遂滅之 身死人手 社稷爲墟 禍生於袒而捕魚 齊楚欲救曹 不能存也 聽釐負羈之言則無亡患矣
40. 仲孫氏 季孫氏 相與謀曰 無季氏 死亡無日矣 遂興兵以救之 郈昭伯不勝而死 魯昭公出奔齊 故禍之所從生者 始於鷄足 及其大也 至於亡社稷 故蔡女蕩舟 齊師大侵楚 兩人構怨 廷殺宰予 簡公遇殺 身死無後 陳氏伐之 齊乃無呂 兩家鬪鷄 季氏金距 郈公作難 魯昭公出走 故師之所處 生以棘楚 禍生而不蚤滅
39. 魯季氏與郈氏鬪鷄 郈氏介其鷄 而季氏爲之金距 季氏之鷄不勝 季平子怒 因侵郈氏之宮而築之 郈昭伯怒 傷之魯昭公 曰 禱於襄公之廟 舞者二人而已 其餘盡舞於季氏 季氏之無道 無上久矣 弗誅必危社稷 公以告子家駒 子家駒曰 季氏之得衆 三家爲一 其德厚 其威强 君胡得之 昭公弗聽 使郈昭伯將卒以攻之
38. 及至火之燔孟諸 而炎雲臺 水決九江 而漸荊州 雖起三軍之衆 不能救也 夫積愛成福 積怨成禍 若癰疽之必潰也 所浼者多矣 諸御鞅復於簡公曰 陳成常 宰予 二子者 甚相憎也 臣恐其構難而危國也 君不如去一人 簡公不聽 居無幾何 陳成常果攻宰予於庭中 而弑簡公於朝 此不知敬小之所生也
37. 夫走者人之所以爲疾也 步者人之所以爲遲也 今反乃以人之所爲遲者反爲疾 明於分也 有知徐之爲疾 遲之爲速者則幾於道矣 故黃帝亡其玄珠 使離朱捷剟索之 而不能得之也 於是使忽怳而後能得之 聖人敬小愼微 動不失時 百射重戒 禍乃不滋 計福勿及 慮禍過之 同日被霜 蔽者不傷 愚者有備 與知者同功 夫爝火在縹烟之中也 一指之所能息也 塘漏若鼷穴 一撲之所能塞也
36. 或貪生而反死 或輕死而得生 或徐行而反疾 何以知其然也 魯人有爲父報讐於齊者 刳其腹而見其心 坐而正冠 起而更衣 徐行而出門 上車而步馬 顔色不變 其御欲驅 撫而止之曰 今日爲父報讐以出死 非爲生也 今事已成矣 又何去之 追者曰 此有節行之人 不可殺也 解圍而去之 使被衣不暇帶 冠不及正 蒲伏而走 上車而馳 必不能自免於十步之中矣 今坐而正冠 起而更衣 徐行而出門 上車而步馬 顔色不變 此衆人所以爲死也 而及反以得活 此所謂徐而馳 遲於步也
35. 唐子短陳騈子於齊威王 威王欲殺之 陳騈子與其屬出亡奔薛 孟嘗君聞之 使人以車迎之 至而養以芻豢黍粱五味之膳日三至 冬日被裘罽 夏日服絺紵 出則乘牢車 駕良馬 孟嘗君問之曰 夫子生於齊 長於齊 夫子亦何思於齊 對曰 臣思夫唐子者 孟嘗君曰 唐子者非短子者耶 曰 是也 孟嘗君曰 子何爲思之 對曰 臣之處於齊也 糲粢之飯 藜藿之羹 冬日則寒凍 夏日則署傷 自唐子之短臣也 以身歸君 食芻豢飯黎粢 服輕煖乘牢良 臣故思之 此謂毁人而反利之者也 是故毁譽之言不可不審也
34. 楚王悅之 因命太子建守城父 命伍子奢傅之 居一年 伍子奢遊人於王側 言太子甚仁且勇 能得民心 王以告費無忌 無忌曰 臣固聞之 太子內撫百姓外約諸侯 齊晉又輔之 將以害楚 其事已構矣 王曰 爲我太子 又尙何求 曰 以秦女之事怨王 王因殺太子建而誅伍子奢 此所謂見譽而爲禍也 何謂毁人而反利之
33. 昔者智伯驕 伐范中行而克之 又劫韓魏之君而割其地 尙以爲未足 遂興兵伐趙 韓魏反之 軍敗晋陽之下 身死高粱之東 頭爲飮器 國分爲三 爲天下笑 此不知足之禍也 老子曰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脩久 此之謂也 或譽人而適足以敗之 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 何以知其然也 費無忌復於荊平王曰 晋之所以覇者 近諸夏也 而荊之所以不能與之爭者 以其僻遠也 楚王若欲從諸侯 不若大城城父 而令太子建守焉 以來北方 王自收其南 是得天下也
32. 非其事者勿仞也 非其名者勿就也 無故有顯名者勿處也 無功而富貴者勿居也 夫就人之名者廢 仞人之事者敗 無功而大利者 後將爲害 譬猶緣高木 而望四方也 雖偸樂哉 然而疾風至 未嘗不恐也 患及身然後憂之 六驥追之 弗能及也 是故忠臣事君也 計功而受賞 不爲苟得 積力而受官 不貪爵祿 其所能者受之 勿辭也 其所不能者與之 勿喜也 辭所能則匿 欲所不能則惑 辭所不能而受所能 則得無損墮之勢 而無不勝之任矣
31. 張務爲智伯謀曰 晋六將軍 中行文字最弱 而上下離心 可伐以廣地 於是伐范中行滅之矣 又敎智伯 求地於韓·魏·趙 韓·魏裂地而授之 趙氏不與 乃率韓·魏而伐趙 圍之晋陽三年 三國陰謀同計 以擊智氏 遂滅之 此務爲君廣地者也 夫爲君崇德者覇 爲君廣地者滅 故千乘之國 行文德者王 湯·武是也 萬乘之國 好廣地者亡 智伯是也
30. 莊王曰 陳爲無道 寡人起九軍以討之 征暴亂 誅罪人 群臣皆賀 而子獨不賀 何也 申叔時曰 牽牛蹊人之田 田主殺其人 而奪之牛 罪則有之 罰亦重矣 今君王以陳爲無道 興兵而攻 因以誅罪人 遣人戍陳 諸侯聞之 以王爲非誅罪人也 貪陳國也 蓋聞君子不棄義以取利 王曰 善 乃罷陳之戍 立陳之後 諸侯聞之 皆朝於楚 此務崇君之德者也
29. 弦高辭之曰 誕而得賞 則鄭國之信廢矣 爲國而無信 是俗敗也 賞一人而敗國俗 仁者弗爲也 以不信得厚賞 義者弗爲也 遂以其屬徙東夷 終身不反 故仁者不以欲傷生 知者不以利害義 聖人之思脩 遇人之思叕 忠臣者務崇君之德 諂臣者務廣君之地何以明之 陳夏徵舒弑其君 楚莊王伐之 陳人聽令 莊王以討有罪 遣卒戍陳 大夫畢賀 申叔時使於齊 反還而不賀
28. 秦穆公使孟盟擧兵襲鄭 過周以東 鄭之賈人弦高·蹇他相與謀曰 師行數千里 數絶諸侯之地 其勢必襲鄭 凡襲國者 以爲無備也 今示以知其情 必不敢進 乃矯鄭伯之命 以十二牛勞之 三率相與謀 曰 凡襲人者 以爲弗知 今已知之矣 守備必固 進必無功 乃還師而反 晋先軫擧兵擊之 大破之殽 鄭伯乃以存國之功賞弦高
27. 文侯曰 民春以力耕 署以强耘 秋以收斂 冬間無事 以伐林而積之 負軛而浮之河 是用民不得休息也 民以弊矣 雖有三倍之入 將焉用之 此有功而可罪也 賢主不苟得 忠臣不苟利 何以明之 中行穆伯攻鼓 弗能下 餽聞倫曰 鼓之嗇夫 聞倫知之 請無罷武大夫 而鼓可得也 穆伯弗應 左右曰 不折一戟 不傷一卒 而鼓可得也 君奚爲弗使 穆伯曰 聞倫爲人佞而不仁 若使聞倫下之 吾可以勿賞乎 若賞之 是賞佞人 佞人得志 是使晋國之武舍仁而爲佞 雖得鼓 將何所用之 攻城者 欲以廣地也 得地不取者 見其本而知其末也
26. 於是乃升城而鼓之 一鼓 民被甲括矢 操兵弩而出 再鼓 負輦粟而至 文侯曰 罷之 西門豹曰 與民約信 非一日之積也 一擧而欺之 後不可復用也 燕常侵魏八城 臣請北擊之 以復侵地 遂擧兵擊燕 復地而後反 此有罪而可賞者也 解扁爲東封 上計而入三倍 有司請賞之 文侯曰 吾土地非益廣也 人民非益衆也 入何以三倍 對曰 以冬伐木而積之 於春浮之河而鬻之
25. 或有罪而可賞也 或有功而可罪也 西門豹治鄴 廩無積粟 府無儲錢 庫無甲兵 官無計會 人數言其過於文侯 文侯身行其縣 果若人言 文侯曰翟璜任子治鄴 而大亂 子能道則可 不能 將加誅於子 西門豹曰 臣聞 王主富民 覇主富武 亡國富庫 今王欲爲覇主者也 臣故稸積於民君以爲不然 臣請升城鼓之 一鼓甲兵粟米可立具也
24. 智伯軍救水而亂 韓·魏翼而擊之 襄子將卒犯其前 大敗智伯軍 殺其身 而三分其國 襄子乃賞有功者 而高赫爲賞首 群臣請曰 晋陽之存 張孟談之功也 而赫爲賞首 何也 襄子曰 晋陽之圍也 寡人國家危 社稷殆 群臣無不有驕侮心者 唯赫不失君臣之禮 吾是以先之 由此觀之 義者人之大本也 雖有戰勝存亡之功 不如行義之隆 故君子曰 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23. 襄子謂張孟談曰 城中力已盡 糧食匱乏 大夫病 爲之柰何 張孟談曰 亡不能存 危弗能安 無爲貴智士 臣請試潛行 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乃見韓·魏之君 說之曰 臣聞之 脣亡而齒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趙 趙將亡矣 趙亡則二君爲之次矣 不及今而圖之 禍將及二君 二君曰 智伯之爲人也 粗中而少親 我謀而泄 事必敗矣 爲之柰何 張孟談曰 言出君之口 入臣之耳 人孰知之者乎 且同情相成 同利相死 君其圖之 二君乃與張孟談陰謀 與之期 張孟談乃報襄子 至其日之夜 趙氏殺其守隄之吏 決水灌智伯
22. 辭咎犯問雍季 雍季對曰 焚林而獵 愈多得獸 後必無獸 以詐僞遇人 雖愈利 後亦無復 君其正之而已矣 於是不聽雍季之計 而用咎犯之謀 與楚人戰 大破之 還歸賞有功者 先雍季而後咎犯 左右曰 城濮之戰 咎犯之謀也 君行賞先雍季 何也 文公曰 咎犯之言 一時之權也 雍季之言 萬世之利也 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 而後萬世之利也哉 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 圍晋陽 決晋水而灌之 城下緣木而處 縣釜而炊
21. 今人待冠而飾首 待履而行地 冠履之於人也 寒不能煖 風不能障 暴不能蔽也 然而冠冠履履者 其所自託者然也 夫咎犯戰勝城濮 而雍季無尺寸之功 然而雍季先賞 而咎犯後存者 其言有貴者也 故義者天下之所賞也 百言百當 不如擇趨而審行也 或無功而先擧 或有功而後賞 何以明之 昔晋文公將與楚戰城濮 問於咎犯曰 爲之柰何 咎犯曰 仁義之事 君子不厭忠信 戰陳之事 不厭詐僞 君其詐之而已矣
20. 牛子以爲善 括子出 無害子入 牛子以括子言告無害子 無害子曰 異乎臣之所聞 牛子曰 國危而不安 患結而不解 何謂貴智 無害子曰 臣聞之 有裂壤土以安社稷者 聞殺身破家以存其國者 不聞出其君以爲封疆者 牛子不聽無害子之言 而用括子之計 三國之兵罷而平陸之地存 自此以後 括子日以疏 無害子日以進 故謀患而患解 圖國而國存 括子之智得矣 無害子之慮 無中於策 謀無益於國 然而心調於君 有義行也
19. 靖郭君曰 善 乃止不城薛 此所謂虧於耳· 忤於心 而得事實者也 夫以無城薛止城薛 其於以行說 乃不若海大魚 故物或遠之而近 或近之而遠 或說聽計當而身疏 或言不用· 計不行而益親 何以明之 三國伐齊 圍平陸 括子以報於牛子曰 三國之地不接於我 踰隣國而圍平陸 利不足貪也 然則求名於我也 請以齊侯往
18. 齊人有請見者曰 臣請道三言而已 過三言請烹 靖郭君聞而見之 賓趨而進 再拜而興 因稱曰 海大魚 則反走 靖郭君止之曰 願聞其說 賓曰 臣不敢以死爲熙 靖郭君曰 先生不遠道而至此 爲寡人稱之 賓曰 海大魚 網弗能止也 釣弗能牽也 蕩而失水 則螻螘皆得志焉 今夫齊 君之淵也 君失齊 則薛能自存乎
17. 或直於辭而不害於事者 或虧於耳以忤於心而合於實者 高陽魋將爲室 問匠人 匠人對曰 未可也 木尙生 加塗其上 必將撓 以生材任重塗 今雖成 後必敗 高陽魋曰 不然 夫木枯則益勁塗乾則益輕 以勁材任輕塗 今雖惡 後必善 匠人窮於辭 無以對 受令而爲室 其始成 竘然善也 而後果敗 此所謂直於辭而不可用者也 何謂虧於耳· 忤於心而合於實 靖郭君將城薛 賓客多止之 弗聽 靖郭君謂謁者曰 無爲賓通言
15. 其子曰 前聽先生言而失明 今又復問之 奈何 其父曰 聖人之言 先忤而後合 其事未究 固試往復問之 其子又復問先生 先生曰 此吉祥也 復以饗鬼神 歸致命其父 其父曰 行先生之言也 居一年 其子又無故而盲 其後楚攻宋圍其城 當此之時 易子而食 析骸而炊 丁壯者死 老病童兒皆上城 牢守而不下 楚王大怒 城已破 諸城守者皆屠之 此獨以父子盲之故 得無乘城 軍罷圍解 則父子俱視
14. 周室衰 禮義廢 孔子以三代之道 敎導於世 其後繼嗣至今不絶者 有隱行也 秦王趙政兼呑天下而已 智伯侵地而滅 商鞅支解 李斯車裂 三代種德而王 齊桓繼絶而霸 故樹黍者不獲稷 樹怨者無報德 昔者宋人好善者 三世不解 家無故而黑牛生白犢 以問先生 先生曰 此吉祥 以饗鬼神 居一年 其父無故而盲 牛又復生白犢 其父又復使其子以問先生
13. 聖王布德施惠 非求其報於百姓也 郊望禘嘗 非求福於鬼神也 山致其高而雲起焉 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 君子致其道 而福祿歸焉 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古者 溝防不脩 水爲民害 禹鑿龍門 辟伊闕 平治水土 使民得陸處 百姓不親 五品不愼 契敎以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夫妻之辨 長幼之序 田野不脩 民食不足 后稷乃敎之辟地墾草 糞土種穀 令百姓家給人足 故三后之後 無不王者有陰德也
12. 魏宣子裂地而授之 又求地於韓康子 韓康子不敢不予 諸侯皆恐 又求地於趙襄子 襄子弗與 於是智伯乃從韓·魏圍襄子於晋陽 三國通謀 擒智伯而三分其國 此所謂奪人而反爲人所奪者也 何謂與之而反取之 晋獻公欲假道於虞以伐虢 遺虞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 虞公惑於璧與馬 而欲與之道 宮之奇諫 曰不可 夫虞之與虢 若車之有輪 輪依於車 車亦依輪 虞之與虢 相恃而勢也 若假之道 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 虞公弗聽 遂假之道 荀息伐虢 遂克之 還反伐虞 又拔之 此所謂與之而反取者也
11. 故趍舍不可不審也 此公孫鞅之所以抵罪於秦 而不得入魏也 功非不大也 然而累足無所踐者 不義之故也 事或奪之而反與之 或與之而反取之 智伯求地於魏宣子 宣子弗欲與之 任登曰 智伯之强 威行於天下 求地而弗與 是爲諸侯先受禍也 不若與之 宣子曰 求地不已 爲之奈何 任登曰 與之使喜 必將復求地於諸侯 諸侯必植耳 與天下同心而圖之一心 所得者非直吾所亡也
10. 爲魏文候大開地有功 自此之後 日以不信 此所謂有功而見疑者也 何謂有罪而益信 孟孫獵而得麑 使秦西巴持歸烹之 麑母隨之而嗁 秦西巴弗忍 縱而予之 孟孫歸求麑安在 秦西巴對曰 其母隨而嗁 臣誠弗忍 竊縱而予之 孟孫怒 逐秦西巴 居一年 取以爲子傅 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於君 今以爲子傅何也 孟孫曰 夫一麑而不忍 又何況於人乎 此謂有罪而益信者也
9. 有功者 人臣之所務也 有罪者 人臣之所辟也 或有功而見疑 或有罪而益信 何也 則有功者離恩義 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 魏將樂羊攻中山 其子執在城中 城中縣其子以示樂羊 樂羊曰 君臣之義 不得以子爲私 攻之愈急 中山因烹其子 而遺之鼎羹與其首 樂羊循而泣之曰 是吾子已 爲使者跪而啜三杯 使者歸報 中山曰 是仗約死節者也 不可忍也 遂降之
8. 恭王大怒曰 今日之戰 不穀親傷 所恃者司馬也 而司馬又若此 是亡楚國之社稷 而不率吾衆也 不穀無與復戰矣 於是罷師而去之 斬司馬子反爲僇 故豎陽穀之進酒也 非欲禍子反也 誠愛而欲快之也 而適足以殺之 此所謂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 夫病溫而强之食 病暍而飮之寒 此衆人之所以爲養也 而良醫之所以爲病也 悅於目 悅於心 愚者之所利也 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 故聖人先忤而後合 衆人先合而後忤
7. 魯君聞陽虎失 大怒 問所出之門 使有司拘之 以爲傷者受大賞 而不傷者被重罪 此所謂害之而反利者也 何謂欲利之而反害之 楚恭王與晋人戰於鄢陵 戰酣 恭王傷而休 司馬子反渴而求飮 豎陽穀奉酒而進之 子反之爲人也 嗜酒而甘之 不能絶於口 遂醉而臥 恭王欲復戰 使人召司馬子反 子反辭以心痛 王駕而往視之 入幄中而聞酒臭
6. 陽虎爲亂於魯 魯君令人閉城門而捕之 得者有重賞 失者有重罪 圍三帀 而陽虎將擧劒而伯頤 門者止之曰 天下探之不窮 我將出子 陽虎因赴圍而逐 揚劒提戈而走 門者出之 顧反取其出之者 以戈推之 攘祛薄腋 出之者怨之曰 我非故與子反也 爲之蒙死被罪 而乃反傷我 宜矣其有此難也
5. 夫孫叔敖之請有寢之邱 沙石之地 所以累世不奪也 晋厲公之合諸侯於嘉陵 所以身死於匠驪氏也 衆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 唯聖人知病之爲利 知利之爲病也 夫再實之木根必傷 掘藏之家 必有殃 以言大利而反爲害也 張武敎智伯奪韓·魏之地而擒於晋陽 申叔時敎莊王封陳氏之後而覇天下 孔子讀易至損益 未嘗不憤然而歎 曰 益損者 其王者之事與 事或欲以利之 適足以害之 或欲害之 乃反以利之 利害之反 禍福之門戶 不可不察也
4. 孫叔敖死 王果封其子以肥饒之地 其子辭而不受 請有寢之邱 楚國之俗 功臣二世而爵祿 唯孫叔敖獨存 此所謂損之而益也 何謂益之而損 昔晋厲公南伐楚 東伐齊 西伐秦 北伐燕 兵橫行天下 而無所綣 威服四方 而無所詘 遂合諸侯於嘉陵 氣充志驕 淫侈無度 暴虐萬民 內無輔拂之臣 外無諸侯之助 戮殺大臣 親近導諛 明年出遊匠驪氏 欒書· 中行偃劫而幽之 諸侯莫之救 百姓莫之哀 三月而死 夫戰勝攻取 地廣而名尊 此天下之所願也 然而終於身死國亡 此所謂益之而損者也
3. 天下有三危 少德而多寵 一危也 才下而位高 二危也 身無大功而有厚祿 三危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 或益之而損 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莊王 旣勝晋於河·雍之間 歸而封孫叔敖 辭而不受 病疽將死 謂其子曰 吾則死矣 王必封女 女必讓肥饒之地 而受沙石之間有寢邱者 其地确石而名醜 荊人鬼 越人禨 人莫之利也
2. 堯戒曰戰戰慄慄 日愼一日 人莫蹪於山 而蹪於蛭 是故人皆輕小害易微事 是以多悔 患至而後優之 是由病者已惓而索良醫也 雖有扁鵲·愈跗之巧 猶不能生也 夫禍之來也 人自生之 福之來也 人自成之 禍與福同門 利與害爲隣 非神聖人 莫之能分 凡人之擧事 莫不先以其知規慮揣度 而後敢以定謀 其或利或害 此愚智之所以異也 曉自然 以爲智知存亡之樞機 禍福之門戶 擧而用之 陷溺於難者 不可勝計也 使知所爲是者 事必可行 則天下無不達之塗矣 是故知慮者 禍福之門戶也 動靜者利害之樞機也 百事之變化 國家之治亂 待而後成 是故不溺於難者成 是故不可不愼也
1. 淸淨恬愉 人之性也 儀表規矩 事之制也 知人之性 其自養不勃 知事之制 其擧錯不惑 發一端 散無竟 周八極 總一莞 謂之心 見本而知末 觀指而睹歸 執一而應萬 握要而治詳謂之術 居知所爲 行知所之 事知所秉 動知所由 謂之道 道者 置之前而不지 錯之後而不軒 內之尋常而不塞 布之天下而不窕 是故使人高賢稱譽己者 心之力也 使人卑下誹謗己者 心之罪也 夫言出於口者不可止於人 行發於邇者不可禁於遠 事者難成而易敗也 名者難立而易廢也 千里之隄 以螻螘之穴漏 百尋之屋 以突隙之煙焚
17. 설림훈(說林訓) 1. 以一世之道 制治天下 譬猶客之乘舟 中流遺其劒 遽契其舟桅 暮薄而求之 其不知物類亦甚矣 夫隨一隅之迹 而不知因天地以遊 惑莫大焉 雖時有所合 然而不足貴也 譬若旱歲之土龍 疾疫之芻狗 是爲帝者也 曹氏之裂布 蛷者貴之 然非夏后氏之璜 無古無今 無始無終 未有天地 而生天地 至深微廣大矣 2. 足以蹍者淺矣 然待所不蹍而後行 智所知者褊矣 然待所不知而後明 游者以足蹶 以手㧊 不得其數 愈蹶愈敗 及其能遊者 非手足者矣 鳥飛反鄕 兎走歸窟 狐死首邱 寒將翔水 各哀其所生 毋貽盲者鏡 毋予躄者履 毋賞越人章甫 非其用也 椎固有柄 不能自椓 目見百步之外 不能自見其䀝 3. 狗彘不擇甂甌而食 偸肥其體 而顧近其死 鳳凰高翔千仞之上 故莫之能致 月照天下 蝕於詹諸 騰蛇游霧 而殆於蝍蛆 烏力勝日 而服於鵻禮 能有脩短也 莫壽於殤子 而彭祖爲夭矣 短綆不可以汲深..
35. 涔則具櫂對 旱則修土龍 臨菑之女 織紈而思行者 爲之悖戾 室有美容 繒爲之纂繹 徵羽之操 不入鄙人之耳 軫和切適 擧坐而善 過府而負手者 希不有盜心 故侮人之鬼者 過社而搖其枝 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 故解捽者不在於捌格 在於批伔 木大者根攫 山高者基扶 蹠巨者志遠 體大者節疎 狂者傷人 莫之怨也 嬰兒詈老 莫之疾也 賊心망 尾生之信 不如隨牛之誕 而又況一不信者乎 憂父之疾者子 治之者醫 進獻者祝 治祭者庖
34. 酤酒而酸 買肉而臭 然酤酒買肉不離屠沽之家 故求物必於近之者 以詐應詐 以譎應譎 若被簑而救火 毁瀆而止水 乃愈益多 西施毛嬙 狀貌不可同 世稱其好美鈞也 堯舜禹湯 法籍殊類 得民心一也 聖人者 隨時而擧事 因資而立功
33. 凡用人之道 若以燧取火 疏之則弗得 數之則弗中 正在疏數之間 從朝視夕者移 從枉準直者虧 聖人之偶物也 若以鏡視形 曲得其情 楊子見逵路而哭之 爲其可以南 可以北 墨子見練絲而泣之 爲其可以黃 可以黑 趍舍之相合 猶金石之一調 相去千歲 合一音也 鳥不干防者 雖近弗射 其當道 雖遠弗釋
32. 陶人棄索 車人掇之 屠者棄銷 而鍛者拾之 所緩急異也 百星之明 不如一月之光 十牖畢開 不若一戶之明 矢之於十步 貫兕甲 及其極 不能入魯縞 大山之高 背而弗見 秋毫之末 視之可察 山生金 反自刻 木生蠹 反自食 人生事 反自賊 巧冶不能鑄木 工匠不能斲金者 形性然也 白玉不雕 美珠不文 質有餘也 故跬步不休 跛鼈千里 累積不輟 可成邱阜 城成於土 木直於下 非有事焉 所緣使然
31. 水雖平 必有波 衡雖正 必有差 尺寸雖齊 必有詭 非規矩不能定方圓 非準繩不能正曲直 用規矩準繩者 亦有規矩準繩焉 舟覆乃見善游 馬奔乃見良御 嚼而無味者 弗能內於喉 視而無形者 不能思於心 兕虎在於後 隨侯之珠在於前 弗及掇者 先避患而後就利 逐鹿者不顧免 決千金之貨者 不爭銖兩之價 弓先調而後求勁 馬先馴而後求良 人先信而後求能
30. 善擧事者 若乘舟而悲謌 一人唱而千人和 不能耕而欲黍梁 不能織而喜采裳 無事而求其功 難矣 有榮華者 必有憔悴 有羅紈者 必有麻蒯 鳥有沸波者 河伯爲之不潮 畏其誠也 故一夫出死 千乘不輕 蝮蛇蟄人 傅以和堇則愈 物故有重害而反爲利者 聖人之處亂世 若夏暑而待暮 桑楡之間 逾易忍也
29. 矢疾不過二里也 步之遲 百舍不休 千里可致 聖人處於陰 衆人處於陽 聖人行於水 衆人行於霜 異音者不可聽以一律 異形者不可合於一體 農夫勞而君子養焉 愚者言而智者擇焉 捨茂林而集於枯 不弋鵠而弋烏 難與有圖 寅邱無壑 泉源不溥 尋常之谿 灌千頃之澤 見之明白 處之如玉石 見之闇晦 必留其謀 以天下之大 託於一人之才 譬若懸千金之重於木之一枝 負子而登牆 謂之不祥 爲其一人隕而兩人傷
28. 刺我行者 欲與我交 訾我貨者 欲與我市 以水和水不可食 一絃之瑟不可聽 駿馬以抑死 直士以正窮 賢者擯於朝 美女擯於宮 行者思於道 而居者夢於牀 慈母吟於巷 適子懷於荊 赤肉懸則烏鵲集 鷹隼鷙則衆鳥散 物之散聚 交感以然 食其食者 不毁其器 食其實者 不折其枝 塞其源者竭 背其本者枯 交畵不暢 連環不解 其解之不以解 臨河而羨魚 不如歸家織網 明月之珠 蠬之病而我之利 虎爪象牙 禽獸之利而我之害 易道良馬 使人欲馳 飮酒而樂 使人欲謌 是而行之 故謂之斷 非而行之 必謂之亂
27. 鶴壽千歲 以極其游 蜉䖻朝生而暮死 而盡其樂 紂醢梅伯 文王與諸侯構之 桀辜諫者 湯使人哭之 狂馬不觸木 猘狗不自投於河 雖聾蟲而不自陷 又況人乎 愛熊而食之鹽 愛獺而飮之酒 雖欲養之 非其道 心所說 毁舟爲杕 心所欲 毁鍾爲鐸 管子以小辱成大榮 蘇秦以百誕成一誠 質的張而弓矢集 林木茂而斧斤入 非或召之 形勢所致者也 待利而後拯溺人 亦必以利溺人矣 舟能沈能浮 愚者不加足 騏驥驅之不進 引之不止 人君不以取道里
26. 雖欲謹亡馬 不發戶轔 雖欲豫就酒 不懷蓐 孟賁探鼠穴 鼠無時死 必噬其指 失其勢 山雲蒸 柱礎潤 伏苓掘 兎絲死 一家失熛 百家皆燒 讒夫陰謀 百姓暴骸 粟得水濕而熱 甑得火而液 水中有火 火中有水 疾雷破石 陰陽相薄 湯沐之於河 有益不多 流潦注海 雖不能益 猶愈於已 一目之羅 不可以得鳥 無餌之釣 不可以得魚 遇士無禮 不可以得賢 免絲無根而生 蛇無足而行 魚無耳而聽 蟬無口而鳴 有然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