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燕策 一 (15)
건빵이랑 놀자
안 된 일이 변해 좋은 일이 된다 (轉禍爲福) 燕文公時, 秦惠王以其女爲燕太子婦. 文公卒, 易王立. 齊宣王因燕喪攻之, 取十城. 武安君蘇秦爲燕說齊王, 再拜而賀, 因仰而弔. 齊王桉戈而卻, 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對曰: “人之飢所以不食烏喙者, 以爲雖偸充腹, 而與死同患也. 今燕雖弱小, 强秦之少婿也. 王利其十城, 而深與强秦爲仇. 今使弱燕爲鴈行, 而强秦制其後, 以招天下之精兵, 此食烏喙之類也.” 齊王曰:“然則奈何?” 對曰:“聖人之制事也, 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 故桓公負婦人而名益尊, 韓獻開罪而交愈固, 此皆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者也. 王能聽臣, 莫如歸燕之十城, 卑辭以謝秦. 秦知王以己之故歸燕城也, 秦必德王, 燕無故而得十城, 燕亦德王, 是棄强仇而立厚交也. 且夫燕ㆍ秦之俱事齊, 則大王號令, 天下皆從, 是王以虛辭附秦, 而以..
15. 燕王謂蘇代曰:“寡人甚不喜訑者言也.” 蘇代對曰:“周地賤媒,. 爲其兩譽也. 之男家曰:‘女美’. 之女家曰‘男富.’ 然而周之俗, 不自爲取妻. 且夫處女無媒, 老且不嫁; 舍媒而自衒, 弊而不售. 順而無敗, 售而不弊者, 唯媒而已矣. 且事非權不立, 非勢不成. 夫使人坐受成事者, 唯訑者耳.” 王曰:“善矣.”
14. 01 蘇代謂燕昭王曰:“今有人於此, 孝如曾參、 孝己, 信如尾生高, 廉如鮑焦、史鰌. 兼此三行以事王, 奚如?" 王曰:“如是足矣." 對曰:“足下以爲足, 則臣不事足下矣. 臣且處無爲之事, 歸耕乎周之上地, 耕而食之, 織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 02 對曰: 孝如曾參、孝己, 則不過養其親; 信如尾生高, 則不過不欺人耳; 廉如鮑焦、史鰌, 則不過不竊人之財耳. 今臣爲進取者也. 臣以爲廉不與身俱達, 義不與生俱立. 仁、義者:自完之道也, 非進取之術也." 王曰:“自憂不足乎?" 03 對曰:“以自憂爲足, 則秦不出殽塞, 齊不出營丘, 楚不出疏章. 三王代位, 五伯改政, 皆以不自憂故也. 若自憂而足, 則臣亦之周負籠耳. 何爲煩大王之廷耶? 昔者楚取章武, 諸侯北面而朝; 秦取西山, 諸侯西面而朝. 曩者使燕毋去周室之上, 則諸侯不爲別馬而朝矣. 04 臣..
13. 01 齊伐宋, 宋急. 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夫列在萬乘, 而寄質於齊, 名卑而權輕. 秦齊助之伐宋, 民勞而實費. 破宋殘楚淮北, 肥大齊, 讎强而國弱也. 此三者, 皆國之大敗也, 而足下行之, 將欲以除害取信於齊也? 而齊未加信於足下, 而忌燕也愈甚矣. 然則足下之事齊也, 失所爲矣. 夫民勞而實費, 又無尺寸之功, 破宋肥讎, 而世負其禍矣. 02 足下. 以宋加淮北, 强萬乘之國也, 而齊幷之, 是益一齊也. 北夷方七百里, 加之以魯、衛, 此所謂强萬乘之國也, 而齊幷之, 是益二齊也. 夫一齊之强, 而燕猶不能支也, 今乃以三齊臨燕, 其禍必大矣. 03 “雖然, 臣聞, 知者之擧事也, 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成功者也. 齊人紫敗素也, 而賈十倍;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 而後殘吳霸天下. 此皆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者也. 04 今王若欲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乎? 則..
12. 01 燕昭王收破燕後卽位, 卑身厚幣, 以招賢者. 欲將以報讎, 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 而襲破燕, 孤極知燕小力少, 不足以報. 然得賢士與共國, 以雪先王之耻, 孤之願也. 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 02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 王者與友處, 霸者與臣處, 亡國與役處. 詘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學, 則百己者至; 先趨而後息, 先問而後嘿, 則什己者至; 人趨己趨, 則若己者至; 馮几據杖, 眄視指使, 則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奮擊, 呴藉叱咄, 則徒隸之人至矣. 03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 而朝其門下, 天下聞王朝其賢臣, 天下之士, 必趨於燕矣.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 04 郭隗先生曰: 臣聞古之君人, 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馬, 馬已死, 買其首五百金, 反以報君...
11. 蘇代過魏, 魏爲燕執代. 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封涇陽君, 秦不受. 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 不信齊王與蘇子也. 今齊、魏不和, 如此其甚, 則齊不欺秦, 秦信齊, 齊、秦合, 涇陽君有宋地, 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東蘇子, 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 齊、秦不合, 天下無變, 伐齊之形成矣.” 於是出蘇伐, 之宋, 宋善待之.
10. 初, 蘇秦弟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齊王怨蘇秦, 欲囚厲, 燕質子爲謝乃已, 遂委質爲臣.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 而欲得燕權, 乃使蘇代持質子於齊. 齊使代報燕, 燕王噲問曰:“齊王其伯也乎?” 曰:“不能.” 曰:“何也.” 曰:“不信其臣.” 於是燕王專任子之, 已而讓位, 燕大亂. 齊伐燕, 殺王噲、子之. 燕立昭王. 而蘇代、厲遂不敢入燕, 皆終歸齊, 齊善待之.
9. 01 燕王噲旣立, 蘇秦死於齊. 蘇秦之在燕也, 與其相子之爲婚, 而蘇代與子之交. 及蘇秦死, 而齊宣王復用蘇代. 燕噲三年, 與楚三晉攻秦, 不勝而還. 子之相燕. 貴重主斷, 02 蘇代爲齊使於燕, 燕王問之曰:“齊宣王何如?” 對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 對曰:“不信其臣.” 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 於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遺蘇代百金, 聽其所使. 03 鹿毛壽謂燕王曰:“不如以國讓子之. 人謂堯賢者, 以其讓天下於許由, 由必不受, 有讓天下之名, 實不失天下. 今王以國讓相子之, 子之必不敢受, 是王與堯同行也.” 燕王因擧國屬子之, 子之大重. 04 或曰:“禹授益, 而以啓爲吏, 及老, 而以啓爲不足任天下, 傳之益也. 啓與支黨攻益, 而奪之天下, 是禹名傳天下於益, 其實令啓自取之. 今王言屬國子之, 而吏無非太子人者, 是名屬子之, 而太..
8. 01 蘇秦死, 其弟蘇代欲繼之, 乃北見燕王噲曰:“臣東周之鄙人也, 竊聞王義甚高、甚順. 鄙人不敏, 竊釋鉏、耨而干大王. 至於邯鄲, 所聞於邯鄲者, 又高於所聞東周. 臣竊負其志, 乃至燕廷, 觀王之羣臣下吏, 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王曰:“子之所謂天下之明主者, 何如者也?” 02 對曰:“臣聞之, 明主者, 務聞其過, 不欲聞其善. 臣請謁王之過. 夫齊、趙者, 王之仇讎也; 楚、魏者, 王之援國也. 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國. 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慮此則計過. 無以諫者, 非忠臣也.” 王曰:“寡人之於齊、趙也, 非所敢欲伐也.” 03 曰:“夫無謀人之心, 而令人疑之, 殆; 有謀人之心, 而令人知之, 拙; 謀未發, 而聞於外, 則危. 今臣聞王居處不安, 食飮不甘, 思念報齊, 身自削甲扎, 曰有大數矣!’ 妻自組甲絣, 曰‘有大數矣!’ 有之乎?” 04 王曰:“子聞..
7. 宮他爲燕使魏, 魏不聽, 留之數月. 客謂魏王曰:“不聽燕使何也?” 曰:“以其亂也.” 對曰:“湯之伐桀, 欲其亂也. 故大亂者可得其地, 小亂者可得其寶. 今燕客之言曰:‘事苟可聽, 雖盡寶、地猶爲之也.’ 王何爲不見?” 魏王說, 因見燕客而遣之.
6. 01 張儀爲秦破從連橫, 謂燕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 昔趙王以其姉爲代王妻, 欲幷代, 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 乃令工人作爲金斗, 長其尾, 令之可以擊人. 與代王飮, 而陰告廚人曰:‘卽酒酣樂, 進熱歠, 卽因反斗擊之.’ 於是酒酣樂, 進, 取熱歠. 廚人進斟羹, 因反斗而擊之, 代王腦塗地. 其姉聞之, 摩笄以自刺也.” 故至今有摩笄之山, 天下莫不聞. 02 “夫趙王之狼戾無親, 大王之所明見知也. 且以趙王爲可親邪? 趙興兵而攻燕, 再圍燕都而劫大王, 今趙王已入朝澠池, 效河閒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 秦下甲雲中、九原, 驅趙而攻燕. 則易水、長城非王之有也. 且今時趙之於秦, 猶郡縣也. 不敢妄興師以征伐. 今大王事秦, 秦王必喜, 而趙下敢妄動矣. 是西有强秦之援, 而南無齊、趙之患. 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03 燕王曰:“寡人蠻夷辟處, 雖大男子, 裁如嬰..
5. 01 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 曰:“武安君, 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萬乘下之, 尊之於廷, 示天下與小人羣也.” 武安君從齊來, 而燕王不館也. 02 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 見足下, 身無咫尺之功, 而足下迎臣於郊, 顯臣於廷, 今臣爲足下使, 利得十城, 功存危燕, 足下不聽臣者, 人必有言臣不信, 傷臣於王者. 臣之不信, 是足下之福也. 使臣信如尾生, 廉如伯夷, 孝如曾參, 三者天下之高行, 而以事足下, 不可乎?” 燕王曰:“可.” 03 曰:“有此, 臣亦不事足下矣.” 蘇秦曰:“且夫孝如曾參, 義不離親一夕宿於外, 足下安得使之之齊? 廉如伯夷, 不取素飡, 汙武王之義而不臣焉, 辭孤竹之君, 餓而死於首陽之山. 廉如此者, 何肯步行數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 信如尾生, 期而不來, 抱梁柱而死. 信至如此, 何肯楊燕、秦之威於齊, 而取大功乎哉? 04 且夫信行..
3. 權之難, 燕再戰不勝, 趙弗救. 噲子謂文公曰:“不如以地請合於齊, 趙必救我. 若不吾救, 不得不事.” 文公曰:“善.” 令郭任以地請講於齊. 趙聞之, 遂出兵救燕.
2. 奉陽君、李兌甚不取於蘇秦. 蘇秦在燕, 李兌因爲蘇秦謂奉陽君曰:“齊、燕離, 則趙重; 齊、燕合, 則趙輕. 今君之齊, 非趙之利也. 臣竊爲君不取也.” 奉陽君曰:“何吾合燕於齊?” 對曰:“夫制於燕者, 蘇子也. 而燕弱國也, 東不如齊, 西不如趙, 豈能東無齊、 西無趙哉? 而君甚不善蘇秦. 蘇秦能抱弱燕而孤於天下哉? 是驅燕而使合於齊也. 且燕, 亡國之餘也, 其以權立, 以重外, 以事貴. 故爲君計, 善蘇秦則取, 不善亦取之, 以疑燕、齊. 燕、齊疑, 則趙重矣. 齊王疑蘇秦, 則君多資.” 奉陽君曰:“善.” 乃使使與蘇秦結交.
1. 01 蘇秦將爲從, 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 北有林胡、樓煩, 西有雲中、九原, 南有呼沱、易水. 地方二千餘里, 帶甲數十萬, 車七百乘, 騎六千疋, 粟支十年. 南有碣石、鴈門之饒, 北有棗、粟之利, 民雖不由田作, 棗、栗之實足食於民矣. 此所謂天府也. 02 夫安樂無事, 不見覆軍殺將之憂, 無過燕矣.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 以趙之爲蔽於南也. 秦、趙五戰, 秦再勝而趙三勝, 秦、趙相弊, 而王以全燕制其後, 此燕之所以不犯難也. 03 “且夫秦之攻燕也, 踰雲中、九原, 過代、上谷, 彌地踵道數千里. 雖得燕城, 秦計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趙之攻燕也, 發興號令, 不至十日, 而數十萬之衆軍於東垣矣. 度呼沱, 涉易水, 不至四、五日, 距國都矣. 04 故曰: 秦之攻燕也, 戰於千里之外; 趙之攻燕也, 戰於百里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