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鱗介 (49)
건빵이랑 놀자
33. 龍無耳 魚亦無耳 獐無膽 鼠亦無膽 蟹無腸 蝦蟆亦無腸 豕無筋 蚯蚓亦無筋 兎無脾 鳥無肺 蝦蛤無血 又蛇眼聽 龜耳息 鶴聲生 鼈望生 鵁鶄睛生 鷺目生 魚思生 孔雀電孕 螣蛇聽孕 此語雜出諸書 恐未盡信 而鵁鶄二字 乃是交睛之義 作字似有意矣
32. 東坡詩豈復遺鰍鯢 按鰍鯢魚子也 東坡文曰舞鰍鱔而號狐狸 鰍鱔皆小魚名 韻會曰 海鰍大者數十里 穴居海底 入穴則海溢爲潮 宋虞允文用海鰍船大捷云者 蓋舟形象海鰍也 鯢亦有二義 鯨鯢乃海魚 雄曰鯨 雌曰鯢 又本草云鯢魚在山溪中 一名王鮪 聲如小兒啼 故曰鯢 膏燃燭不滅 秦始皇冡中用之云
31. 小說曰 魚行隨陽 春夏浮而遡流 秋冬沒而順流 余謂魚潛物也 隨氣升降 理固然矣 但今銀魚靑魚冬時出於海邊 未可以一理推也
30. 禽經曰以肫讖風 以鼉讖雨註 肫江猪也 前朝金克己詩云讖雨廢池蛙閣閣 讖雨字蓋出於此 按韓詩蛙黽鳴無謂 閤閤秪亂人 閤閤變作閣閣非是
29. 東方朔曰 漢都水多䵷魚 貧者得以人給家足 顔師古註云䵷似蝦蟆而小 人取食之 霍光傳云丞相擅減宗廟羔兎䵷 可以此罪也 漢時宗廟 亦用䵷矣 淮南子云越人得蚺蛇以爲上肴 韓詩註 閩淅以蝦蟆爲珍味 頃時天兵出來時 南方人皆噉蛙蛇 而見我國人食絡締 反以爲怪
28. 江賦曰玉珧海月 東坡詩曰海鰲江柱初脫泉 又曰江瑤初脫柱 卽今江瑤柱也 按韻書 珧音遙 蜃屬 甲可飾物 韓詩所謂馬甲柱 亦此也
27. 凡蟹得霜而肥 故曰紫蟹肥時晩稻香 然今海船節 有凍蟹 湖南順天, 咸鏡北靑, 嶺東歙谷等地 春時蟹始肥 蓋物性隨地以變耳
26. 醫鑑曰 蟹於夏末秋初 如蟬蛻解 名蟹之意 必取此也 余謂解如庖丁解牛之解 蓋蟹殼以手可擘解 故名耳
25. 小說曰 南蕃大海中有魚 頂中魫紅如血 故名鶴魚 用其魫爲梳 名鶴頂梳 又吾學編曰 三佛齊國 産鶴頂鳥 腦骨厚寸餘 外黃內赤 鮮麗可愛云 今所謂鶴頂金帶 乃假造者耳
24. 朴醫仁筌言往日本時 海中有魚白 形如刀劍 長四五寸 飛過舟上 不知其數 或遠飛數里 翌日大風云 按文鰩出南海 長尺許 群飛海上 當有大風 朴醫所見 無乃是耶
23. 袈裟魚出智異山溪水中 長不滿尺 色赤如松魚 其味甚美 形如着袈裟僧故名 山下人 數歲僅一見 乃異物也 或謂感松氣而生
22. 說郛曰 南海有蟲無骨 名泥 在水則活 失水則醉 如一堆況 我國舊以海參爲泥 中朝人見之以爲非云
21. 唐律禁食鯉 違者杖六十 古人以爲鯉李同音 或云以其能變化故也 酉陽雜俎曰 唐律得鯉卽放 號赤鯶公 蓋諱言也 王維詩乃云侍女金盤鱠鯉魚何耶
20. 大口魚出我國之東海 非中土所産 故其名不見於書傳 而中朝人以爲珍味 赴京者貨之
19. 史記食貨志曰鮐鮆千斤註 鮆刀魚也 疑我國所謂刀魚是也 但考北戶錄 曰鮆魚一首十身 今之文魚絡締乃八身 似近矣 北戶錄曰 比目魚一名鰈 一名鰜 南越志謂之板魚 亦曰左介 介亦作魪 按比目出東海 故謂我國爲鰈域 今俗以加佐魚爲鰈 然如廣魚舌魚皆鰈類也
18. 本草曰 淡菜又名東海夫人 似珠母 一頭尖 中啣小毛云 今所謂紅蛤蓋是 按雜書云淡菜卽海殼 海菜皆醎 唯此味淡故名
17. 小說 烏鰂魚墨 取以書字 逾年墨消爲空紙 姦騙人用以欺詒云 中朝人有寄倡詩曰 誓成烏鰂墨 人似楚山雲 謂其不信也 又鼈尿磨墨 寫字於木板 入寸許 蚯蚓汁和靑黛 作畫燔器則不滅云 試之則可知眞妄矣
16. 銀口魚以春時自海遡流而上 至夏秋肥大 秋深則消縮以盡 或言此魚唯南流水有之 未知果信否 輿地勝覽謂楊州, 高陽, 坡州 皆土産而今罕出焉 余於順天 見深冬亦或有之 但體瘠味甚劣耳
15. 董越朝鮮賦曰 魚則錦紋, 飴項, 重唇, 八梢 自註云錦紋似鱖而身圓 飴項如鰷但見乾者 重唇如華之赤眼鯶 唇如馬鼻 肉甚美 八梢卽江浙之望潮 大者長四五尺 蓋所謂錦紋卽錦鱗魚 飽項卽餘項魚 重唇卽訥魚 八梢卽文魚也
14. 文魚名八帶魚 亦名八梢魚 天使王敞詩 果下已無三尺馬 盤中時有八梢魚是也 東醫寶鑑曰 小八梢魚本草名 章擧魚一名石距 比烏賊魚差大 味珍好 卽今所謂絡締也
13. 靑魚每春時多産於我國西南海中 自先王朝庚午以後絶不産 而聞中朝靑州之境多産云 豈物産亦以時變遷歟 或言醫方所謂靑魚 非我國之靑魚也
12. 詩話云彭淵村一恨時魚多骨 二恨金橘太酸 三恨蓴菜性冷 四恨海棠無香 五恨曾子固不能詩 按養生書曰 時魚味美 韻書作鰣 或言時魚俗所謂眞魚也 其謂時魚 豈以春時産出故歟
11. 陸士龍曰 鯔鰒石首 眞東海之俊味也 鯔魚卽俗所謂秀魚 養生書云鯔魚食泥 有土氣故能補脾胃 且於百藥無忌 昔天使食鯔魚 問其俗名 譯官以水魚對 天使笑之 譯官李和宗進曰 此名秀魚 非水魚 以魚中之秀故名 天使以爲然
10. 鱖魚卽今錦鱗魚 本草云去腹內小蟲 味尤重 養生紀要云補虛益胃 背上十二脊骨 毒能殺人 須盡去之 俗傳天子所嗜 故一名天子魚 按鱖音居衛切 俗作入聲讀非
9. 櫟翁稗說曰 通海縣 有巨物如鼈 乘潮入浦 民將屠之 縣令朴世通曳放海中 夢老翁拜曰吾兒賴公生活 公與子孫當三世爲宰相 後果驗云 近歲長興海口 有物如鼈而絶大 府使朴某發卒數十年 致官庭 其物叩頭出涕 將欲縱之 或言此物甲爲寶貝 頭有夜光 不如剖而有之 朴依其言 俄見夢曰爾殺我 我必報爾 不旬日 府使之母及其三子一姪 與衙僕病死者十許人 亦可怪也
8. 李艤者武人也 甞守寶城郡 得大鼈放之海 後涉大津舟敗 覺水中有一物 以足履之 得免沈溺 近岸見之 乃巨鼈也 後官至通政節度使
7. 昔有一縣宰嗜食鼈 甞縛生鼈於柱 鼈叩頭流涕 乍進乍退 爲乞憐之狀 宰乃解縱之 鼈數步輒一回叩 若致謝而去 此與史記龜策傳所言相同 詩曰炮鼈膾鯉 孟子曰魚鼈不可勝食 則古人蓋皆食之 然不宜嗜也
6. 嘉靖甲子年間 漢江出大魚如豚 色白馬丈餘 腦後有孔 人莫知其名 蓋海魚隨潮泝上爾 按韻府曰 海豚腦上有孔 噴水直上 乃是物也
5. 雜說記李德裕暑月 以金盆浸白龍皮 龍皮新羅僧得之海中 以金帛贖之 此言疑可信 俗傳龍鱗一片在大內 自前朝相傳 至明廟癸丑 景福宮失火時幷燒云
4. 鯉魚脊鱗從頭至尾 皆三十六 其爲龍者 恐是別種 聞鯉大者人有食之卽死 昔全羅監司河某到南原 夢一老翁爲兒乞命 覺而問之廚人 獲一大鯉 將到以供具 卽放干山洞 洞今有龍淵 乃其地也 或言監司爲文祭之 龍出現全體 監司驚怖而死 其祭文刻在石上云
3. 萬曆乙巳 礪山地 有白龍自江而出 至一村家 時白晝無一點雲 忽風雨暴至 霹靂交作 鱗甲閃鑠於雲霧中 騰空而上 數十里內人 皆了了見之 其村家大小人物 幷拔去飄落于數里外 或不知所之 監司狀聞于朝
2. 語曰 龍能變水 人能變火 又曰龍不見石 鬼不見地 信矣
1. 酉陽雜俎曰 龍頭上 有一物如博山形 名尺木 龍無尺木 不能昇天 按孫策曰 龍欲騰翥 先階尺木是也 尺木疑卽俗所謂如意珠也
金聘齡爲歙谷縣令 嘗行宿于海上漁父之家 問若得何魚 對曰 民之漁 得人魚六首 其二則創而死 其四猶生之 出視之 皆如四歲兒 容顔明媚 鼻梁聳 耳輪郭 其鬚黃 黑髮被額 眼白黑照晢黃瞳子 體或微赤 或全白 背上有淡黑文 男女陰陽一如人 手足揩蹠 掌心皆皺文 乃抱膝而坐 皆與人無別 對人無別 垂白淚如雨 聘齡憐之 請漁人放之 漁人甚惜之曰 人魚取其膏甚美 久而不敗 不比鯨油日多而臭腐 聘齡奪而還之海 其逝也 如龜鼈之游焉 聘齡甚異之 漁人曰 魚之大者大如人 此特其小兒耳 曾聞杆城有魚巒 得一人魚 肌膚雪白如女人 戱則魚笑之 有若繾綣者 遂放之洋中 往而復返者再三而後去之 余嘗閱古書 人魚男女狀如人 海上人 擒其牝 畜之池 相與交 亦如人焉 余竊笑之 豈於東海上復見之
進士柳克新之友 謂克新曰 吾聞汝洪魚之孫 有之乎 克新笑曰 吾外家有是 說非虛說也 昔玄祖以前 有祖妣年過八十 而病沈綿閱月 一日謂子孫及侍婢曰 吾病久 甚鬱悶 思欲澡浴吾身 須具浴湯于靜室 戒一家愼勿窺之 窺之則不吉家屬 陳浴器香湯置別室 牢闔候于他室 有揚波擊水聲 移時不絶 擧家憂其傷也 欲入則詬之勿前 最久 排門入視之 全體略爲洪魚 家人聚而相議曰 雖爲異物猶有生氣 斂葬未安 俟其盡化而後 放之洋中
禮安有一鄕吏姓崔 爲使命支候之吏 將具盤羞 得一巨鯉 長髥赤目 狀甚殊異 淚瀉兩目 如人雪涕 吏甚憐之 不供之廚 親放于湖 鯉盤旋三顧而去 其夜夢一丈夫 闖門而告之曰 我湖南之鯉也 感君活我之恩 今日當入娠 爲君之子 言訖不見 驚覺而異之 謂其妻曰 吾之放鯉 寔憐巨物之無罪就死地 非爲報恩也 吾夢甚異 鯉靈物也 安知不有神佑 是夜果有娠于妻 乃得生男 名澈湖 旣長鬚長至臍 形貌魁偉 言語辯給 終屈起草野捷武科 從征北胡有大功 官至頂玉 年過八十而終
長興漁人 得龜如車 獻之府使 府使朴瑺 奇而蓄之衙軒 以爲玩戱 有一客曰 吾聞海中龜鼈腹中 多夜光珠 可剖而取之 瑺之妾玉生者名妓也 善歌琴者石介之女也 亦以唱彈名長安 請瑺殺龜出珠 瑺曰 靈物不可殺 玉生密令其客 剖其腹無物焉 不數月 家室火 玉生二子死 其勸剖之客 及操刀之甕子 相繼而死 邑人皆曰 殺龜之故也 余按龜莢傳 民家得大龜不殺之者果不虛矣
詩人鄭之升 一生愛山水 居龍潭會稽洞 自號會稽山人 結精舍溪邊佳絶處居焉 名其堂曰 叢桂堂 讀書自娛 忽有大龜來居堂前 高廣俱四五尺 其子晦時輩常騎而行 或往或來任而自在 而不離園籬間 有時 林谷深壑 白氣不動 之升曰 吾家老物遁跡于彼乎 童往尋之 果抱負而歸 如是者數年後 之升移居溫陽 因會稽父老問龜消息無形影云
有武夫朴命賢者 萬曆己丑 閒遊大池邊 有一黎魚 其大持殊 潛于菱藻之間 欲取之無網擉之具 探腰間有刮箭之刀 小具狹 杖頭繫其刀 刺之沒刃 魚遂轉身而躍 折其刀而竄 後十七年 乙巳歲 犯律充軍而歸 無聊又閑行于其池上 繫馬柳陰 把鞭而立 忽於池中有浪聲暴起 驚顧之 有一大蛇張兩耳擧頭 截水椽岸直前甚急 命賢欲竄避而勢已迫矣 命賢有勇力 倉卒無物可擊 遂以鞭批其頭蛇沮 命賢側身轉走 鞭之不止 僮僕輩 又擧巨石撞之 蛇卽宛委而薨 大數圍長十餘尺 頭有兩耳 或曰 蛇膽可腊爲藥 刳其腹 見頭下有瞳凸然 以刀決之 中有鐵聲 拔而視之 卽命賢己丑所刺之刮箭刀也 半折而藏其肌矣 俗云 黎魚與蛇交 又曰 黎魚爲蛇 又云 蛇能報仇 是蛇也 十七年之後 能報前身之仇 甚矣其毒也 然蛇靈物也 藏刃身中 至於十七年之久 知其刀主 欲報其仇 亦靈怪
恩津石城之間 有一士人 爲鄕有司 將與鄕人爲講信之議 釀一大瓮 經旬醱醅 甘香裂鼻 黃膏敷寸浮瓮面 遂盛囊上醡 有物在瓮中觸瓢 拔而視之 大蛇如屋椽 盤瓮中而死 擧家驚怖 醜而唾之 瀉其半于溝 未旣而悔之 欲以需藥餌之儲別器 忽有門外乞糧聲 出窺之 有男子患大風瘡 滿面紅瘍如爛熟櫻桃 遂滿酌一瓢與之 其瓢可容十盃 乞人盡傾之 士人曰 若又能一瓢乎 曰 然 復與之 快飮無餘 拽杖渡溪 醉倒溪邊 經一宿 滿體之瘡爛潰 有毛蟲色紅長數寸 開瘡而瀉之 蝡蝡出幾數升 酒醒來告士人 更乞餘瀝 士乃始言其由 傾瓮而與之 旣閱月 乞人來謝 昔日之瘕盡脫 已成新面目矣 自此聞人患斯疾 治以蛇酒必效
有一山氓 貿貿無識 寄人家傭作 方春病疫 經月而起 樵于山 山火初燒 有甘香隨風而至 尋其香入谷中 見大蟒燒死燼中 白肌半坼 芳臭滿山 病餘而起 不覺流涎涑涑 適四顧不見人 乃折枝爲著 開其膚肉如雪 試嘗之 眞絶味也 歸而取鹽醬 密藏草苞置屛處而啗之 累日方盡之 未幾 頰上痒痒 腫脹如胡蘆 針以決之 中無他物 出虱四五升 仍洗塩以油得饒 自此終身 身無虱 只面色黃少紅暈
有大蟒登絶壁 入鶻巢食其雛盡之 鶻盤天引其類 衆鶻漫空 蟒甚巨不可敵 蟒凝然不動 一鶻奪翮長逝 良久 引一靑鳥來 大於燕而小於鳩 從天低翼而下 直坐蟒頭 俄頃 蟒頷脫於樹上 宛委墜地而死 靑鳥搖翮東逝 不知所向 識者曰 海東有名鷹曰海東靑 勇輒過於白松鶻 所謂鷹王者也 大抵 豕食蛇 蛇與豕爲相克 有大蟒懸樹 豕仰首欲嚙之 不得 臥樹下 陽死 連日夜不起 蟒飢甚欲咬 遂掛樹枝 伸其尾 縛豕試引之 去地丈餘 豕猶不動 蟒始下樹縛豕 豕啣其尾 疾走巖石叢林之中 蟒鱗甲盡剝 豕遂恣其噉唶
全羅道寶城郡 有羅君池 中深旁廣 衆泉所匯 每被大蛇牽而入 死者不可勝數 郡人患之 有僧多膂力有義氣 自天冠山來 手持靑褓 赤身入其池 村人疾呼曰 是池有大蛇 願禪師勿入也 僧曰 吾爲此來 遂入池中聳 兩手指天而立 村人出觀之甚衆 俄而 回風吹水 波浪中折 大蛇至矣 先以尾纏僧之腰 呀呀而進 僧兩手在水外 不被蛇縛 以靑褓急籠蛇 扼其吭甚緊蛇解其尾而張 其身長數十尺 大如樑桴矣 僧乃咋頭碎其顱骨 良久蛇薨 曳而出陸 額上有黑字曰羅君 自此無蛇患 而僧上下齒俱割 今寶城人名其池曰 羅君池 盖非獨蛇咬人人必死也 人之咬蛇蛇亦輒蛇 然則人之毒不下於蛇矣
襄陽府東臨大海西接峻嶺 奇巖疊嶂草木蓊蔚 萬曆十八年 有村婦 入山採桑 望見大虎踉躍而前 遂攀高樹以避之 虎來樹下守之 自分終入虎口 俄有大聲駭山震谷 烈風驅之 虎狂顧失措顚沛而走 不數十步 有巨蛇驟逐而呑其虎 入於東海 所過林木摧殘 是年 尹慶祺爲府使親聞婦語
興陽豊安洞 卽余新開野農之所也 萬曆癸丑七月十三日 村人池石同 禹佐守守禾于野中高架上 日初昏 暴雨迅雷 如張千炬烈火 自天官山絶島之間 亘絶大海 駭天震地而來 火焰中有黑物橫空 大風駈之 於是 風拔兩架轉旋而上 隨風高浮 神鬼恍惚 俄頃風定 兩架自中天回旋而落 落于天燈山巓千嶂萬樹之間 去豊安夜宿之地 數十餘里 禹佐守傷右臂 池石同全體無捐 朝視之 自海東截大山長谷 廣皆四五十尺 長數十百里 西入于海 其間所經之地 百圍巨木 如以利刀刈葵蒮然無纖楚 海邊黎老 皆莫知何故也 或曰 龍怒移居 地行而不天行 或曰 龍之行必登天 是非龍也 鰐魚之屬爲之也
萬曆戊午夏五月 大船長十丈 稛載商鹺泊京江龍山 忽大風揚沙 暴雨震雷江浪倒卷 俄有赤龍伸腰橫加船上 俯其首藏江底 稍尾波上 尾端禿而黃 腰大如舟 長可數十尺 蕩簸江流 波起如雪山 滿船之鹺隨波渙散 船覆數日而飜 船人皆咎船主曰 自古航海者 禱於海神 此船之舟慳嗇小費 不聽同舟之言 每過島嶼城隍 衆船皆有香火 而此船獨否 故前者 海龍趁船到蠶頭下 背負覆之 船人多死 今又失全船之鹺 龍山之人聚觀而吐舌 古諺曰 龍性貪好人貨 得無不誣乎 我國人被虜於倭 通貨南蠻 其船如龜甲 上有覆板 飛澇不得投 能出沒海濤 如窒孔之匏 一不塾溺 其中暗黑 非燈晝不見物 大火房有采畦 舟人與妻孥老死舟中 海中多龍蛇( 觸之皆能臧船 其大相類 蛇行枉龍行直 龍形不同 或有角無角 或有翼或如馬 龍蛇之舟中 老少皆 擊鉦焚鷄羽以起臭 縮鼻揚首而走
僧天然過海西之殷栗 白晝無雪氣 忽見中天 黃白兩龍從東西卒起相遇 橫空相鬪 乍前乍却乍低乍昻 白日照之鱗甲燦爛 相映 移時而後 流雲四集如水之趨壑 霹靂電火轟轟硠磕 兩脚大如繩 飛雹隨之 良久 相與藏身解鬪而散 廓然爲晴天 乃知龍者飛物 不必隨雲而動 龍旣動 而雲自隨之也 韓子曰 旣曰龍雲從之也 眞莊言也
公洪道水營 在保寧海上 有亭曰 永保 勢壓滄海 有白龍馬 或出遊海上 騰踔行躡洪漣如平地 其馳騖之狀 電邁風迅 其巤尾駿一如馬 皜皓如霜雪 其俗傳 龍出見則邑有慶 水使必蒙恩賞云 稽之往牒 楚澤之龍 項羽能制而乘之 又曰 澤馬躑卓 又曰 龍馬玩繩而邁紐 今夫是馬也 若有人能羈絏而御之 安知不爲地上龍駒乎
朴同知根培 卽參判梁應鼎之妻父也 居羅州湧眞山下 穿大池畜魚 結華亭處焉 有隣翁饋鯉魚 放之池中 每亭上對客 鯉出池面噞喁 朴公投之食以爲常 如是者五六年後 其鯉潛形深處 不出者亦有年 朴公臨池罵之曰 來鯉 再出 曩者受吾餉饋者五六年 自邇來潛形不出 得無欲爲龍登天乎 若復見者 當射之 自此池中水泂澈 落葉沈于底 必汨之涯浹 其碕岸爲風雨所滌 數年之內盡成白沙地 一日 朴公燕坐亭上 暴至之雨如麻 顚風拔木 忽有一物自池中當楹而上 張唇聳鼻雙角巍巍 遍體紅鱗 爪甲錯崿白髮丈餘 蜿蜿然一大龍 長十餘尺 雲氣四集雷電閃礫 須臾 聳身登天而去 長廊數十楹爲長尾所簸 蕩然空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