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05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정약용 - 도산사숙록 목차 본문

문집/일반

정약용 - 도산사숙록 목차

건방진방랑자 2019. 10. 28. 18:33
728x90
반응형

도산사숙록陶山私淑錄

 

1.

乙卯冬 余在金井 適因鄰人 得退溪集半部 每日晨起 盥濯訖 卽讀其與人書一篇 然後受掾屬參謁 至午間隨錄演義一條 以自警省 歸而名之曰陶山私淑錄

 

 

2.

答李相國浚慶書曰 宰相於一時人物 一字之許 榮於華袞 一言之斥 嚴於斧鉞

此先生謙退之辭也 今斷章取義 蓋爲人上者 當於此而致愼焉 人每自輕而自侮也 故隨口訾譽 順手抑揚 不料其人之榮辱利害 若是之相遼也 其不可許而許之者 失猶在我 其不可斥而斥之者 害將及人 可不愼歟 況恩怨多由片言 禍福或起隻字 明哲之士 所宜慥慥乎銘念也 十一月卄一日

 

 

3.

答洪相國退之書曰 崔與之以禮部尙書召 辭十三疏而不至 杜範欲歸 君命閉城門不許出 猶伺隙而歸 歷引十二人

先生此書 歷敍古人得失出處 錯綜成文 蓋亦文章家一法也 先生一生以斂退爲主 故凡前人引退之例 皆搜羅待用 其苦心確操 有足見者 世之叨冒虛名 貪進不已者 盍廉於伯夷之風 嗟乎 眷係恩寵 戀慕利祿 遲徊不決 竟陷機辟者 古今何限 先生之德望 殆朝野翕然 其在朝延 宜若盤石之安 而猶引去若是 矧言行不孚於人 毀謗日騰於世 叢鏑暗弩 四面圍匝 而欲遲徊不去耶 噫

 

 

 

4.

答洪退之書曰 盜名竊位 以陞嘉善 仕三日而不足於心 則退更飾僞以衒名 爲盜竊之階 陞資憲

先生此書 至誠苦懇中 微帶雅謔底意 然君子慮患周密 當時亦安知無淆薄鄙悖之徒 或以小人之腹 度聖賢哉 故苽李之嫌 大人亦遠之 近世朝廷上 無講出處二字者 大臣以下進退辭受 無一依據 跋前疐後 有靦面目 士大夫風節掃地盡矣 廉恥道喪 禮義隨壞 將何所不至也 今人不可猝責古道 苟聖明留意培養 不挫抑絆束 幾年之後 完節之士 當稍稍見也

 

 

 

5.

答閔判書箕書曰 可進而進 以進爲恭 可不進而不進 以不進爲恭 可之所在 卽恭之所在

此如孟子所云莫如我敬主也 可之所在 卽恭之所在一語 此正君子時中之義 秤量至精 移易不得 一生當念念不忘者也 士君子出身事君 不以此一語爲終身佩服之符 卽阿意逢惡 何所不至 爲人上者 臨下御衆 亦徐觀其可與不可 而勿先以遜順慢蹇之可好可惡 亟決其恭傲 則庶乎其得平矣

 

 

 

6.

與任判決虎臣書曰 先正鄭公諱 汝昌 是何郡人 何年出身 仕至何官 其爲安陰縣監 是因何有此外補 其得罪以佔畢門徒云 其詳亦不知爲何事 其謫關北 的是何地 被罪之年 是何年 葬之何地 竝望諭及

先生當時猶不知一蠹行蹟如此 蓋先生以前 屢經儒禍 凡前賢言行 皆蕩佚無存 故年代不甚相遠 而其茫邈如此 寧不惋歎

 

 

 

7.

答宋台叟書曰 向日丁相責某之意 亦謂還肅拜後 唯吾所欲 某意丁相無病 故不知病悶 又不諒我前後乞退未遂之故 而爲此言 似不相悉 故前書云云 今審令意 與丁相所責 不甚相遠

丁相卽我貳相忠靖公先祖之謂也 當時似以先生出處 有責難語 故先生云然也

 

 

 

8.

答朴參判淳書曰 獨不見博者乎 一手虛著 全局致敗 己卯領袖人 學道未成 而暴得大名 遽以經濟自任

此一段 是正先生平生出處之所由然也 當時君子得輿 衆善拔茅 若鴻毛之遇順風 莫之夭閼 國朝彙征之盛 而竟無敗衂 莫此時若也 而先生之瞿瞿畏愼若是之深 前鑑覆轍 常以爲戒 君子之明哲保身 有如是矣 先生撰靜菴記實之文 而以擔世取敗 嗟咄歎惜 三致意焉 噫 先生方且以靜菴爲戒矣 雖聖上側席而俟之 公卿擧笏而望之 都民加額而迎之 先生肯留連濡滯 使聖志或厭 而小人得乘其間 至於一敗而塗地哉 卽先生龍德深潛 確乎弗拔 非直康濟自家而止 實欲弘濟乎當時在朝之善類 而諸公見不及此 招徠之請 日陳紸纊 責勉之書 交飛澗壑 先生其肯幡然哉 嗟乎 古來貪進無厭之徒 其君上方且憎惡 猶欲媚悅而取容 朝廷方且讒構 猶欲辨駁而進步 黎民方且怨詛 猶欲欺蔽而固位 畢竟勢去運訖 釁孼竝起 領袖一頹 部曲四散 無名之案 九死難明 不意之變 千里合湊 終之不能保七尺之軀者 滔滔相望 可不懼哉 誠得一區林泉 倘佯逍遙 而其于朝廷旅進旅退 一切賢愚得失是非榮辱 澹澹然物各付物 而不以嬰心 以全吾本然之天 則庶乎不爲退翁之罪人也

 

 

 

9.

答曹楗仲書曰 學者盜名欺世之論 此非獨高明憂之

大抵欲避好名之名 則天下事無可爲者 欺世盜名者 固可惡 然輕爲是論 則是率天下而驅之惡也 必也酗誶淫媟 悖辭氣貪貨賂 無恥沒廉而後 方可以優免此名 不然者 皆在疑似之間也 惡乎可哉 其論銳者鈍者等諸般病痛 是先生平日敎育多人 皆一一經驗者也 咸囿而竝容之 薰陶鼓鑄 偕至大道 嗟乎 何其盛哉 其中始懇而終忽者 旋廢而頻復者 是又師長之所易棄也 而大哉先生之心 苟以學問自命 則罔不欣然樂受 皆在涵育 如是而人猶有不樂從化者乎 三復此書 不覺踊躍擊節 感激揮涕 藹然有鳶飛戾天魚躍于淵之意

 

 

 

10.

與盧寡悔書曰 夙興夜寐箴 訓語數處 不無有疑於淺見

吾人日用事爲 貴有程限 唯其無程限 故乍振旋壞 瓦解土崩 此陳南塘夙夜箴之所以作也 天下有二字惡言之不可訓者 卽消日是也 嗟乎 自其有所爲者而言之 一年三百六十日 一日九十六刻 殆乎不足以自繼 農夫蚤夜孳孳 如可繫日 必挽繩矣 彼何人斯 乃不能消滅此日 是憂是悶 博奕蹴踘 靡所不謀也 南塘此箴 按時排次 極有程限 誠學子之寶訣 伊齋與先生及河西 以此註解 往復辯訂 經年閱歲 聯篇累牘 而不以爲支離 良有由也 至其或舍己從人 不憚鐫改 或立言見志 不苟雷同 此皆古昔賢哲風流韻事 萬萬非後生所能及也 夫以程朱之賢且智 而於其所著述 許使門人知舊任摘瑕纇 隨復磨瑩 則況在初學末流 偶有箚記者 偏執固滯 不欲移易 精寫寶藏 遇人夸示 要取贊譽 或遭鍼砭 艴然不樂 強言飾非 內恧外吝 漫漶苟縫者 其視古先哲公天下之心 爲何如哉

 

 

 

11.

答盧伊齋再書曰 不活則滯 某前日看得甚誤 今從所喩

此雖微細 實先生大本源發見處 非天下之大勇 不能爲此 非人慾凈盡 天理流行 不能爲此 世之文人學子 或於一字一句 遭人指摘 內悟其謬 而文誤飾非 不肯降屈 甚至艴然作色 悍然中銜 終或殘害報復者有之 盍於是觀感焉 豈唯文字爲然 凡屬言議施措之間 尤有此患 所當念念存察 務去此病 苟其悟之 宜立地幡改 渙然從善 庶乎不爲無狀小人也 十二月初一日

 

 

 

12.

答李仲久 湛 書曰 前日手示除法 自謂已得要領 及自布籌又忘之 其昏鈍如此 玄經今乃入手爲幸

此可見先生主一無適之工也 以先生精思密察之法 苟於象數之學 暫費研究 豈不能毫分縷柝 蓋且置一邊 殊無用力到底之意耳 然其書中旣以昏鈍自責 又以昏耗自諉 而無一點凌轢睥睨之意 謙謙君子 其守己而又能下於人如此 至於玄經 旣許其鳴世 又以不爲後世子雲自判 吾人於異端雜書 苟能外之遠之 無欣勤傾嚮之意如此 則何患乎浸淫迷罔哉 蓋於此事 已得芻豢眞味 其存諸中者 充溢浹洽 知天下萬物 無可以易此者 故其能主一無適如此

 

 

 

13.

答李仲久書曰 年至六十 猶未免半明半暗 若存若亡

先生半明若存之說 不知是眞是不眞 到大賢地位 猶有如是光景否 殆謙挹之辭也 孔子曰假我數年 卒以學易 庶無大過矣 孔子豈學易未卒 而亦嘗有大過耶 聖賢此等言語 蓋欲使後學幾及而不畫 不至如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凡高妙恍忽神變靈通者 都非此邊氣味 擇術者不可不知

 

 

 

14.

答李仲久書曰 但於看時有味 覺得孟氏芻豢之言 眞不我欺 此意一年深似一年 以此不能頓廢耳

程朱諸先生其答弟子之問 或釋經傳之旨 多稱潛心玩味 當自得之 竟不言其味之如何 曩時滋惑而不能釋 近漸思之 蓋味者 可與嘗是味者言 乃若未嘗嘗者 雖言之 均之爲不知也 後人不知顏子所樂何事 人不到顏子地位 必未享顏子所享之樂 如何知得 譬如啖蜜者 于不曾啖蜜者 欲言蜜味 竟形容不得 今先生有味之說 明知其有何等美味 而粗鹵者亦想像不得 嗟乎 人生世間 不能嘗程朱退翁所嘗之味 而享顏子所享之樂 雖日飫五齊八珍之味 享公候之樂 猶之餒且窮也

 

 

 

15.

其書又曰拙記與詩 聞徹几間 深爲汗悚 戲出之言 未必中理 輕淺之咎 噬臍莫及

余平生有大病 凡有所思想 不能無述作 有述作不能不示人 方其意之所到 援筆展紙 未或暫留晷刻 旣而自愛自悅 卽遇稍解文字之人 未暇商量吾說之完偏與其人之親疎 急欲傳宣 故與人語一場 覺吾肚皮間與箱篋中 都無一物留守者 因之精神氣血 皆若消散發洩 全無蘊蓄亭毒底意 如此而安能涵養性靈 保嗇身名乎 近漸點檢 都是輕淺二字爲之崇也 此不但於韜晦壽養之工 大有害也 雖其言論文采 皆狼藉離披 漸漸賤陋 不足取重於人也 今觀先生之言 益有感焉

 

 

 

16.

答李仲久書曰俯索齋銘 盛意欲以多著靜爲法 以捄氣質之病 此意甚善 然而靜存二字 終是一邊道理 故箴之中末 不得不說及動處 又以敬竝言之

靜存動察 相須而成 蓋不能靜存 無以動察 然靜存之工 當如何著力 主敬爲本爲體 而窮理爲用爲末 所謂窮理 非謂探玄索奧 汎濫萬變也 凡吾日用彝倫之所當行者 皆商度料理 默然內辨 如商度親有某命 我當如何順之 君有某使 我當如何承之 又如商度有干戈搶攘 虎狼盜賊等事 我當如何應之 一一有定計在中 然後能臨事需用 免有顚錯慌亂之病 此靜存之所以爲動察也 雖然此個商度 煞過分數 犯了胡思忘想界裏去 便於涵養之工 大有妨害 須常常提醒團築 一敬字在腔內 方是靜存眞境 此先生之不欲以湛寂無爲 作靜存完工而必以動察邊 兼言之者也

 

 

 

17.

答李仲久書曰 晦菴書節要 蒙示病處 來喩云或有不緊而見收 此固然矣 然吾儒之學 與異端不同 正在此處 惟孔門諸子識得此意 故論語所記有精深處有粗淺處 有緊酬酢處有間酬酢處

先生此書全篇甚好 如聽蟬庭草之喩 深得古人風範神采之眞 大槪就義理心身上 常加講確 固爲切實 然其休養性靈 發舒精神 使血脈動盪 手足蹈舞者 必在乎登山臨水訪花隨柳之際 此曾點浴沂之對 獨見許於夫子者也 先生獨到道源 超詣奧玅 固非諸公所能領會者也

 

 

 

18.

答李仲久問目曰 先生嘗提擧浙東 常平茶鹽公事 實監司黜陟之任 故謙言叨冒擧刺 擧言陟刺言黜也 薦人謂之擧削 亦所未詳

先生答朱子書疑義 凡八十餘條 皆精確明白 使宿疑洞釋 其方言俗語及名物之易知者及字義之有據者 在先生猶之易爲也 至於朱子出處交際年月先後事蹟源委 不見於年譜 雜出於他書者 皆條貫類連 瞭然如眼前事 苟非純心至誠 篤愛曠慕 常常尋覓其蹊逕紋理之細 則何得如此 願學朱子者 當於是乎取法也 古者薦人 削板而書其名 故曰剡牘也 則擧削似亦薦剡之謂 然亦未敢質言也

 

 

 

19.

答李仲久書曰 人有恒言 皆曰世不我知 某亦有此歎 然人則歎不知其抱負 某則恨不知其空疎也

此在先生實謙挹之辭也 然世亦有實有此患者 蓋虛名者 謗之所由起而禍之所由成也 余平生聰明短澁 不知者或以爲強記 每聞此不覺汗悚 括然據有之 樂人之見欺也 一朝以千斤加於僬僥 而責其扛夯 則黔驢技窮 窘遁抑塞 置身無地 此甚可懼者 嗟夫 先生以經天緯地之學 繼往開來之業 當時在朝諸公 猶夫在門墻之外 其宗廟百官之盛 宜不能窺其一二 而先生猶以空疎自處 而不恨其不知抱負 謙謙君子 微先生吾誰與歸

 

 

 

20.

與林士遂書曰 惠來行錄後題詩 不過足下才豪筆快 得窄韻逞英氣 因難以見巧 汪洋橫騖 如風檣陳馬 一放手而不知止

此語在詩人賦客 所相評品 爲好風格美題目 就退溪集中看來 却令人赧血被面 惶汗浹背 此何以哉 豈非道德仁義中 投却才人墨客這般氣味 如倡優下賤 到孔顏席上 覺其風神索然 噫其如是也 茫然不悟 半生沈淪 爲伎癢所使 吟風弄月 掞花罵鳥 沾沾自喜 稜稜自逸 欲以馳騁乎萬人之中 而不知識者之鄙異乎市童之憐也 豈唯賤陋之爲可惡 羣猜衆怒 亦由此起 畢竟或不免於烖及其身 可不懼哉 觀先生語意 贊美中亦帶得譏諷

 

 

 

21.

答盧仁甫 慶麟 書曰 文烈公畫像 手執數珠 此乃一時習尙 然今置之學傍 非所以示後學

先生於先輩儒賢 極加尊敬 未嘗有絲毫侵過處 今於文烈公畫像數珠事 立言頗嚴截 平日之崇正學闢異端 於此可見一斑 以若謙恭之德 有此正直峻嶻之辭 學者於此 可以知所畏矣

 

 

 

22.

答李子發書曰 寒暄之於道學 若果如思孟程朱 則不拘世代之說甚當 顧先生德行雖尊 而未及論著 後世無從考述

先生於寒暄之學 極其尊慕 然以其道問學邊 有所未盡 故常有責備之語 至於文烈則旣許其罕世之忠 而士論之激斥 歸之美意 付之於莫之如何 其嚴於闢異 於亦可見矣

 

 

 

23.

答柳仁仲論趙靜菴行狀曰 由今日欲尋其緖餘 殆未有端的可據之實 自古聖賢所以能爲後世之模範者 專賴立言垂後

靜菴英年柄用 學方進而志已展 名方盛而禍已至 雖欲著書立言 嘉惠後學得乎 雖於道學全體 似若缺了一邊 宜在可恕 而先生之論靜菴 猶尙如此 矧乎窮居壟畝之士 進不能需用於世 退不能與師友弟子講明先王之道 使後世有所考述 而安其孤陋 長其傲慢 怕與人相接 而飾之以僞謙 長揖危跪 肆然以尊德性自命者 恐與朱子退翁家法有異也 長沮桀溺尙矣 得不與陸象山同歸 此皆學術之差毫謬千處也 存心此事者 不可不知

 

 

 

24.

與朴澤之書曰 四書之外 所記孔子之言行 多出於戰國姦人無忌憚之假托

余平生孤陋寡識 顧篤好古文 凡先秦西漢之文 以其近古之故 談詩說禮者 或不無可以證明於經義者 以是常常覽觀 謂勝於後世詞藻之文 今先生之言 大正至嚴 雖家語說苑之類 亦歸之雜書而深斥之 防微杜漸之意 有如是矣 況可以霎時注眼於稗官小品等淫邪不經之書乎 近世才士秀儒 率未免拔跡於水滸傳西廂記等書 故其文皆靡曼淒酸 刺骨銷肌 不惟道義理趣一無可觀 甚至繁華富貴家口氣 亦說不得出來 甚妨福祿 此皆喜觀雜書之害也

 

 

인용

전문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한문소설

13134

 

 

25.

其書又曰人之一身 理氣兼備 理貴氣賤 然理無爲而氣有欲 故主於踐理者 養氣在其中 理賢是也 偏於養氣者 必至於賊性 老莊是衛生之道 苟欲充其極致 則匪懈匪躬之職 皆當頓廢

此與孟子大體小體之說 一貫義理也 人之一身 合理氣二者而成者 然理寓於氣 如人在於室 人處其室 其棟梁榱桷之或有頹敗者 不得不條而葺之 然一於此而不知其他 則此猶美其櫝而忘其珠也 故有宋諸先生以來 或於道家書取其一二者 以其淸心寡欲 發精舒氣 或有補於涵養本源之工也 然古者先王之養民也 其養氣之法 不出於禮樂二字 禮者所以拘束筋骸 禁其縱逸而生疾也 樂者所以動盪血脈 疏其壅遏而致病也 一弛一張 或操或縱 竝行而不悖 兼進而不偏 使理能馭氣 而氣能養理 故古之人皆壽考康寧 休養生息 風淳俗和 入於熙皥之域而不自覺也 後世禮樂旣壞 情慾自縱 或逸樂而招災 或愁苦而傷和 夭札相續 氣像淒慘 則於是乎噓陽吸氣之術 熊經鳥申之方 馳鶩於其間 淫邪幽怪之說 陷溺其良心 金石煩燥之劑 戕賊其天和 無補於壽命之原 而徒使人迷惑而不知反 哀哉 參同之註 蓋亦傷世寓諷之意耳 豈眞有取於是也

 

 

 

26.

擬與榮川守書曰 仲文雖有再過 能改則猶爲無過人矣

自古聖賢 皆以改過爲貴 或至以爲却勝於初無過者 此何以哉 蓋人情每於過差處 羞變成怒 始欲文飾 終成乖激 此所以改過之難於無過也 吾輩有過者也 當務之急 惟改過二字也 傲世凌物一過也 矜技衒能一過也 貪榮慕利一過也 懷恩念怨一過也 黨同伐異一過也 喜觀雜書一過也 務出新見一過也 種種毛病 不可勝數 有一當劑 曰惟改字是已 苟其改之 我退翁亦將曰某也無過人矣 嗚呼 何以得此

 

 

 

 

27.

擬與豐基郡守書曰 噫 彼辱人之親者 脫口之惡 甫加人親 入耳之醜 已及吾親 口不可道 耳不忍聞 體慄心痛 天驚鬼議

噫 此俗古亦有之耶 其傷倫悖理賊仁害義之罪 先生之說備矣 儒生聚友攻業 謔浪終日 遂失課程 或地閥有不足者 犯其實際 弄假成眞 竟成仇隟 朝士作僚坐院 嬉笑成羣 頓廢職務 吏隷所瞻 體貌壞損 或權奸倖臣任加醜辱 鞠躬祗受 奉爲榮光 敗亡之後 輒登彈章 奴顏婢膝之目 無計自免 此皆可戒者也 出辭氣 不可不愼

 

 

 

28.

答成浩原書曰 先公墓碣銘見幾明哲等語 公及叔獻力加分疏 意以避禍爲非 郭林宗爲不足尙而云云耶 如己卯間事 妄謂如先公所處 乃正也 何病之有 而必欲勿言耶

孟子熊魚之喩 蓋以殺身成仁 見危授命 君子有時乎不辭 亦君子之不幸也 若夫好立標榜 不顧阱擭 黨同伐異 積爲羣小人所憎惡 卒之不免於災及其身 而其遺風餘韻 不足以澤物利人者 亦浪死而已 明哲保身 必欲全其父母之天 而或橫罹枉罥 有以威武屈之者 君子亦不欲偸安而苟全 至於己卯之事 先生擧筆 不忘嗟惜 雖以靜菴之賢 而先生猶不能無憾 矧其下者哉 牛溪栗谷之見 必與先生有不相入 故其往復如是也

 

 

 

29.

答南時甫書曰 心氣之患 正緣察理未透 而鑿空以強探 操心昧方 而揠苗以助長 不覺勞心極力以至此

嘗見先賢文字 多自稱有心疾 始頗致惑 近漸思之 蓋衆人汨亂 不曾點檢探察 故雖有千病百痛 看來都無可捉 比如狂人心內 都無憂患纏繞 卽其照察之功未至也 吾人苟留意治心之學 便覺心內有許多病痛 朱子所云知如是病 便知不如是爲藥 方得猛下工夫 學者未到有心疾地界 如何得理順氣和的光景 當慥慥乎探察也

 

 

 

30.

又其書曰 凡日用之間 少酬酢節嗜慾 虛閒恬愉 至如圖書花草之玩 溪山魚鳥之樂 苟可以娛意適情者 不厭其常接 使心氣常在順境中 無咈亂以生嗔恚 是爲要法 看書勿至勞心 切忌多看

先生此語 其于優游涵泳之方 極是神玅 然若於放蕩宴佚之時 亦用此法 則全無檢束收斂之益 却宜做刻苦工夫 令有剋伐團蓄之意 唯心氣煩亂 神思焦燥 覺榮衛筋脈都有蕭索緊急底意思時 方用此法 庶乎弛張舒蹙 互相奔捄 如陰陽寒暑之不可偏廢也

 

 

 

31.

答李叔獻書曰 足下勇於改過 急於向道矣 聖遠言湮 異端亂眞 始終迷溺者 固不足論 亦有始正而終邪者 有中立而兩是者 有陽排而陰右者 其入雖有淺深 而其誣天罔聖充塞仁義之罪一也 往聞人言 足下讀釋氏書而頗中其毒 心惜之久矣 日者之來見也 不諱其實 而能言其非 今見兩書之旨又如此 吾知足下之可與適道也 所懼者新嗜靡甘 熟處難忘 五穀之實未成 而稊稗之秋遽及也

此書全篇 一字一句 都不可放過 今略錄其槪 下段身心體驗之說 尤精確 當常目存察也

 

 

 

32.

答李叔獻別紙曰 窮理多端 所窮之事 或値盤錯肯綮 非力索可通 或吾性偶暗於此 難強以燭破 且當置此一事 別就他事上窮得 如是窮來窮去 積累深熟 自然心地漸明 義理之實 漸著目前 時復拈起向之窮不得底 細意紬繹 與已窮得底道理 參驗照勘 不知不覺地 竝前未窮底 一時相發悟解 是乃窮理之活法

余稟性躁急 於窮理上 本不能耐久 或窮得一箇事理 有時窒礙不通 則便覺心思煩急 精神荒惑 未免半塗而廢 讀書尤有此病 今觀先生所論 其捄病之藥 切實停當 皆從眞知實踐中出來 得此玅訣 以之窮理 則必無穿不透銷不化之患 敢不常目而勉勉哉

 

 

 

33.

答李叔獻書曰 見叔獻前後論辨 每把先儒說 必先尋其不是處 務加貶斥

初學欲就經傳上 與先生長者往復問難 則必拈其說得有錯誤處 然後始可以起疑取質 栗谷當時欲有往復於先生 則其所問不得不如是 大抵吹毛覓疵 務出新見者 固爲大病 棄智絶意 全襲舊傳者 亦無實得 學者於先儒之說 苟有疑晦處 勿遽生別見 亦勿遽屬過境 須融會研究 務得說者本旨 反復參驗 則或當渙然氷釋 默自一笑 或益見其紕繆處 亦當平恕而順解之曰 某氏看得恁地 故說得如是 今看得這樣 則說得當若是也 何必纔見一斑 如得奇貨 竊竊然跳躍 絀古肆己 無所忌憚 如毛奇齡之爲哉

 

 

 

34.

答許太輝 曄 書曰 示及蓮坊書 其所謂輕論先輩之病 此必有爲而發 如某者恐或有此病 爲之悚惕 當思改轍 但朱先生雖有此戒 及其論辨道學差誤處 纖毫不放過 不以前輩而有所掩覆

先生於牧隱圃隱寒暄靜菴諸君子 俱有所論 而其差欠處 間亦不諱 此固出於大公至正之心 不敢以私好而有所掩覆也 然先生之時 言之者以公言 聽之者以公聽 近世黨習痼 尊其所私好則諛聞末學 奉爲宗師 斥其所私惡則碩德醇儒 擯之爲曲士 言之未易公 聽之亦難公 不如含默不發 庶使春秋不眩於皮裏而已 不可妄自褒貶 以取禍敗 甚至經義禮說 亦欲各尊所聞 不相資賴 此則甚是謬習 可不公聽竝觀 務歸至當而已乎 余欲取東儒所論經禮諸說 彙分類別 以成一書 然亦恐有議之者也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