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열자 (143)
건빵이랑 놀자
5. 子列子學也, 三年之後, 心不敢念是非, 口不敢言利害, 始得老商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 心更念是非, 口更言利害, 老商始一解顔而笑. 七年之後, 從心之所念, 更無是非;從口之所言, 更無利害. 夫子始一引吾竝席而坐. 九年之後, 橫心之所念, 橫口之所言, 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 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 外內進矣. 而後眼如耳, 耳如鼻, 鼻如口, 口無不同.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 足之所履心之所念, 言之所藏. 如斯而已. 則理無所隱矣.
4. 子列子旣師壺丘子林, 友伯昏瞀人, 乃居南郭. 從之處者, 日數而不及. 雖然, 子列子亦微焉, 朝朝相與辨, 無不聞. 而與南郭子連牆二十年, 不相謁請;相遇於道, 目若不相見者. 門之徒役, 以爲子列子與南郭子有敵不疑. 有自楚來者, 問子列子曰: “先生與南郭子奚敵?” 子列子曰: “南郭子貌充心虛, 耳無聞, 目無見, 口無言, 心無知, 形無惕. 往將奚爲?雖然, 試與汝偕往閱.” 弟子四十人同行. 見南郭子, 果若欺魄焉而不可與接. 顧視子列子, 形神不相偶, 而不可與羣. 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與言, 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 子列子之徒駭之. 反舍咸有疑色. 子列子曰: “得意者無言, 進知者亦無言. 用無言爲言亦言, 無知爲知亦知. 無言與不言, 無知與不知, 亦言亦知. 亦無所不言, 亦無所不知;亦無所言, 亦無所知. 如斯而已. 汝奚妄駭哉?”
3. 商太宰見孔子曰: “丘聖者歟?” 孔子曰: “聖則丘何敢, 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 商太宰曰: “三王聖者歟?” 孔子曰: “三王善任智勇者, 聖則丘不知.” 曰: “五帝聖者歟?” 孔子曰: “五帝善任仁義者, 聖則丘弗知.” 曰: “三皇聖者歟?” 孔子曰: “三皇善任因時者, 聖則丘弗知.” 商太宰大駭, 曰: “然則孰者爲聖?” 孔子動容有閒, 曰: “西方之人, 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 ,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丘疑其爲聖. 弗知眞爲聖歟?眞不聖歟?” 商太宰嘿然心計曰: “孔丘欺我哉!” 子夏問孔子曰: “顔回之爲人奚若?” 子曰: “回之仁賢於丘也.” 曰: “子貢之爲人奚若?” 子曰: “賜之辨賢於丘也.” 曰: “子路之爲人奚若?” 子曰: “由之勇賢於丘也.” 曰: “子張之爲人奚若?” 子曰: “師之莊賢於丘也.” 子夏避席而問曰:..
2. 陳大夫聘魯, 私見叔孫氏. 叔孫曰: “吾國有聖人.” 曰: “非孔丘邪?” 曰: “是也.” “何以知其聖乎?” 叔孫氏曰: “吾常聞之顔回, 曰:‘孔丘能廢心而用形.’” 陳大夫曰: “吾國亦有聖人, 子弗知乎?” 曰: “聖人孰謂?” 曰: “老聃之弟子, 有亢倉子者, 得聃之道, 能以耳視而目聽.” 魯侯聞之大驚, 使上卿厚禮而致之. 亢倉子應聘而至. 魯侯卑辭請問之. 亢倉之曰: “傳之者妄. 我能視聽不用耳目, 不能易耳目之用.” 魯侯曰: “此增異矣. 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 亢倉子曰: “我體合於心, 心合於氣, 氣合於神, 神合於無. 其有介然之有, 唯然之音, 雖遠在八荒之外, 逝在眉睫之內, 來干我者, 我必知之. 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 心腹六藏之知, 其自知而已矣.” 魯侯大悅. 他日以告仲尼, 仲尼笑而不答.
1. 仲尼閒居, 子貢入侍, 而有憂色. 子貢不敢問, 出告顔回. 顔回援琴而歌. 孔子聞之, 果召回入問, 曰: “若奚獨樂?” 回曰: “夫子奚獨憂?” 孔子曰: “先言爾志.” 曰: “吾昔聞之夫子曰:‘樂天知命故不憂’, 回所以樂也. “孔子愀然有閒曰:” 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 此吾昔日之言爾, 請以今言爲正也. 汝徒知樂天知命之無憂, 未知樂天知命有憂之大也. 今告若其實. 修一身, 任窮達, 知去來之非我, 亡變亂於心慮, 爾之所謂樂天知命之無憂也. 曩吾修『詩』『書』, 正禮樂, 將以治天下, 遺來世;非但修一身治魯國而已. 而魯之君臣日失其序, 仁義益衰, 情性益薄. 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 其如天下與來世矣?吾始知『詩』『書』禮樂無救於治亂, 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樂天知命者之所憂. 雖然, 吾得之矣. 夫樂而知者, 非古人之謂所樂知也. 無樂無知, 是眞樂眞知;故無..
10. 燕人生於燕, 長於楚, 及老而還本國. 過晉國, 同行者誑之, 指城曰: “此燕國之城.” 其人愀然變容. 指社曰: “此若里之社.” 乃喟然而歎. 指舍曰: “此若先人之廬.” 乃涓然而泣. 指壟曰: “此若先人之冢.” 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啞然大笑, 曰: “予昔紿若, 此晉國耳.” 其人大慙. 及至燕, 眞見燕國之城社, 眞見先人之廬塚, 悲心更微.
9. 秦人逄氏有子, 少而惠, 及壯而有迷罔之疾. 聞歌以爲哭, 視白以爲黑, 饗香以爲朽, 嘗甘以爲苦, 行非以爲是. 意之所之, 天地四方水火寒暑, 無不倒錯者焉. 楊氏告其父曰: “魯之君子多術藝, 將能已乎?汝奚不訪焉. ?” 其父之魯, 過陳, 遇老聃, 因告其子之證. 老聃曰: “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 皆惑於是非, 昏於利害. 同疾者多, 固莫有覺者. 且一身之迷, 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 不足傾一鄕;一鄕之迷, 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 不足傾天下;天下盡迷, 孰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 其心盡如汝子, 汝則反迷矣. 哀樂聲色臭味是非, 孰能正之?且吾之言未必非迷, 而況魯之君子, 迷之郵者, 焉能解人之迷哉?榮汝之糧, 不若遄歸也.”
8. 宋陽里華子, 中年病忘, 朝取而夕忘, 夕與而朝忘;在塗則忘行, 在室而忘坐;今不識先, 後不識今. 闔室毒之. 謁史而卜之, 弗占;謁巫而禱之, 弗禁;謁醫而攻之, 弗已. 魯有儒生, 自媒能治之, 華子之妻子以居産之半請其方. 儒生曰: “此固非封兆之所占, 非祈請之所禱, 非藥石之所攻. 吾試化其心, 變其慮, 庶幾其瘳乎!” 於是試露之而求衣;飢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 儒生欣然告其子曰: “疾可已也. 然吾之方密傳世, 不以告人. 試屛左右, 獨與居室七曰.” 從之. 莫知其所施爲也, 而積年之疾, 一朝都除. 華子旣悟乃大怒, 黜妻罰子, 操戈逐儒生. 宋人執而問其以. 華子曰: “曩吾忘也, 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 今頓識, 旣往數十年來, 存亡得失‧哀樂好惡, 擾擾萬緖起矣. 吾恐將來之存亡得失哀樂好惡之亂吾心如此也, 須臾之忘, 可復得乎?” 子貢聞而怪之, 以告..
7. 鄭人有薪於野者, 遇駭鹿, 御而擊之, 斃之. 恐人見之也, 遽而藏諸隍中, 覆之以蕉, 不勝其喜. 俄而遺其所藏之處, 遂以爲夢焉. 順塗而詠其事. 傍人有聞者, 用其言而取之. 旣歸, 告其室人曰: “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 彼直眞夢者矣. ?” 室人曰: “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眞得鹿, 是若之夢眞邪?” 夫曰: “吾據得鹿, 何用知彼夢我夢邪?” 薪者之歸, 不厭失鹿, 其夜眞夢藏之之處, 又夢得之之主. 爽旦, 案所夢而尋得之. 遂訟而爭之, 歸之士師. 士師曰: “若初眞得鹿, 妄謂之夢;眞夢得鹿, 妄謂之實. 彼眞取若鹿, 而與若爭鹿. 室夫又謂夢認人鹿, 無人得鹿. 今據有此鹿, 請二分之.” 以聞鄭君. 鄭君曰: “嘻!士師將復夢分人鹿乎?” 訪之國相. 國相曰: “夢與不夢, 臣所不能辨也. 欲辨覺夢, 唯黃帝‧孔丘. 今亡黃帝‧孔..
6. 周之尹氏大治産, 其下趣役者, 侵晨昏而弗息. 有老役夫, 筋力竭矣, 而使之彌勤. 晝則呻呼而卽事, 夜則昏憊而熟寐. 精神荒散, 昔昔夢爲國君. 居人民之上, 總一國之事. 遊燕宮觀, 恣意所欲, 其樂無比. 覺則復役. 人有慰喩其懃者, 役夫曰: “人生百年, 晝夜各分. 吾晝爲僕虜, 苦則苦矣;夜爲人君, 其樂無比. 可所怨哉?” 尹氏心營世事, 慮鍾家業, 心形俱疲, 夜亦昏憊而寐. 昔昔夢爲人僕, 趨走作役, 無不爲也;數매杖撻, 無不至也. 眠中啽囈呻呼, 徹旦息焉. 尹氏病之, 以訪其友. 友曰: “若位足榮身, 資財有余, 勝人遠矣. 夜夢爲僕, 苦逸之復, 數之常也. 若欲覺夢兼之, 豈可得邪?” 尹氏聞其友言, 寬其役夫之程, 減己思慮之事, 疾竝少閒.
5. 西極之南隅有國焉, 不知境界之所接, 名古莽之國. 陰陽之氣所不交, 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 故晝夜亡辨. 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 五旬一覺, 以夢中所爲者實, 覺之所見者妄. 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 跨河南北, 越岱東西, 萬有余里. 其陰陽之審度, 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 故一晝一夜. 其民有智有愚. 萬物滋殖, 才藝多方. 有君臣相臨, 禮法相持. 其所云爲, 不可稱計. 一覺一寐, 以爲覺之所爲者實, 夢之所見者妄. 東極之北隅有國, 曰阜落之國. 其土氣常燠, 日月餘光之照其土, 不生嘉苗. 其民食草根木實, 不知火食. 性剛悍, 彊弱相藉, 貴勝而不尙義;多馳步, 少休息, 常覺而不眠.
4. 甚飽則夢與, 甚飢則夢取. 是以以浮虛爲疾者, 則夢揚;以沈實爲疾者, 則夢溺. 藉帶而寢, 則夢蛇;飛鳥銜髮, 則夢飛. 將陰夢火, 將疾夢食. 飮酒者憂, 歌儛者哭. 子列子曰:” 神遇爲夢, 形接爲事. 故晝想夜夢, 神形所遇. 故神凝者想夢自消. 信覺不語, 信夢不達, 物化之往來者也. 古之眞人, 其覺自忘, 其寢不夢, 幾虛語哉?”
3. 覺有八徵, 夢有六候. 奚謂八徵?一曰故, 二曰爲, 三曰得, 四曰喪, 五曰哀, 六曰樂, 七曰生, 八曰死. 此者八徵, 形所接也. 奚謂六候?一曰正夢, 二曰顴**夢, 三曰思夢, 四曰寤夢, 五曰喜夢, 六曰懼夢. 此六者, 神所交也. 不識感變之所起者, 事至則惑其所由然, 識感變之所起者, 事至則知其所由然. 知其所由然則無所怛. 一體之盈虛消息, 皆通於天地, 應於物類. ★火+艹+丙;陰陽俱壯, 則夢生殺.
2. 老成子學幻於尹文先生, 三年不告. 老成子請其過而求退. 尹文先生揖而進之於室, 屛左右而與之言曰: “昔老聃徂西也, 顧而告予曰:有生之氣, 有形之狀, 盡幻也. 造化之所始, 陰陽之所變者, 謂之生, 謂之死. 窮數達變, 因形移易者, 謂之化, 謂之幻. 造物者其巧妙, 其功深, 固難窮難終. 因形者其巧顯. 其功淺, 故隨起隨滅. 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 始可與學幻矣. 吾與汝亦幻也, 奚須學哉?” ★忄+番校四時;冬起雷, 夏造冰;飛者走, 走者飛. 終身不著其術, 故世莫傳焉. 子列子曰: “善爲化者飛. 終身不著其術, 故世莫傳焉. 子列子曰: “善爲化者, 其道密庸, 其功同人. 五帝之德, 三王之功, 未必盡智勇之力, 或由化而成. 孰測之哉?”
1. ★石+亥. 千變萬化, 不可窮極. 旣已變物之形, 又且易人之慮. 穆王敬之若神, 事之若君. 推路寢以居之, 引三牲以進之, 選女樂以娛之. 化人以爲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 王之廚饌腥螻而不可饗, 王之嬪御羶惡而不可親. 穆王乃爲之改築. 土木之功. 赭堊之色, 無遺巧焉. 五府爲虛, 而台始成. 其高千仞, 臨終南之上, 號曰中天之台. 簡鄭‧衛之處子娥媌靡曼者, 離芳澤, 正蛾眉, 設笄珥, 衣阿錫. 曳齊紈. 粉白黛黑, 珮玉環. 雜芷若以滿之, 奏『承云』‧『六瑩』‧『九韶』‧『晨露』以樂之. 日月獻玉衣, 旦旦薦玉食. 化人猶不舍然, 不得已而臨之. 居亡幾何, 謁王同遊. 王執化人之祛, 騰而上看中天迺止. 曁及化人之宮. 化人之宮構以金銀, 絡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據, 望之若屯云焉. 耳目所觀聽, 鼻口所納嘗, 皆非人間之有. 王實以爲淸都‧紫微‧鈞天‧廣..
19. 惠盎見宋康王. 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 “寡人之所說者, 勇有力也, 不說爲仁義者也. 客將何以敎寡人?” 惠盎對曰: “臣有道於此, 使人雖勇, 刺之不入;雖有力, 擊之弗中. 大王獨無意邪?” 宋王曰: “善, 此寡人之所欲聞也.” 惠盎曰: “夫刺之不入, 擊之不中, 此猶辱也. 臣有道於此, 使人雖有勇弗敢刺;雖有力弗敢擊. 夫弗敢, 非無其志也. 臣有道於此, 使人本無其志也. 夫無其志也, 未有愛利之心也. 臣有道於此, 使天下丈夫女子, 莫不驩然皆欲愛利之. 此其賢於勇有力也, 四累之上也. 大王獨無意邪?” 宋王曰: “此寡人之所欲得也.” 惠盎對曰: “孔‧墨是已. 孔丘‧墨翟, 無地而爲君, 無官而爲長;天下丈夫女子, 莫不延頸擧踵而願安利之. 今大王, 萬乘之主也, 誠有其志, 則四竟之內, 皆得其利矣. 其賢於孔‧墨也遠矣.” 宋王無以應. 惠盎趨而出. ..
18. ★斗已乎?” 曰: “未也, 方虛驕而恃氣.” 十日又問. 曰: “未也, 猶應影響.” 十日又問. 曰: “未也, 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 曰: “幾矣. 雞雖有鳴者, 已無變矣. 望之似木雞矣, 其德全矣. 異雞無敢應者, 反走耳.”
16. 狀不必童, 而智童;智不必童, 而狀童. 聖人取童智而遺童狀, 衆人近童狀而疏童智. 狀與我童者, 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 疏而畏之. 有七尺之骸, 手足之異, 戴髮含齒, 倚而趣者, 謂之人. 而人未必無獸心;雖有獸心, 以狀而見親矣. 傅翼戴角, 分牙布爪, 仰飛伏走, 謂之禽獸. 而禽獸未必無人心;雖有人心, 以狀而見疏矣. 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 蛇身人面, 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 而有大聖之德. 夏桀‧殷紂‧魯桓‧楚穆, 狀貌七竅, 皆同於人, 而有禽獸之心. 而衆人守一狀以求至智, 未可幾也. ★周+鳥‧鶡‧鷹‧鳶爲旗幟, 此以力使禽獸者也. 堯使蘷典樂, 擊石拊石, 右獸率舞;簫韶九成, 鳳皇來儀, 此以聲致禽獸者也. 然則禽獸之心奚爲異人?形音與人異, 而不知接之之道焉. 聖人無所不知, 無所不通, 故得引而使之焉. 禽獸之智有自然與人童者, 其齊欲..
15. 天下有常勝之道, 有不常勝之道. 常勝之道曰柔, 常不勝之道曰彊. 二者亦知. 而人未之知. 故上古之言:彊先不己若者;柔先出於己者. 先不己若者, 至於若己, 則殆矣. 先出於己者, 亡所殆矣. 以此勝一身若徒, 以此任天下若徒, 謂不勝而自勝, 不任而自任也. 粥子曰: “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彊必以弱保之. 積於柔必剛, 積於弱必彊. 觀其所積, 以知禍福之鄕. 彊勝不若己, 至於若己者剛;柔勝出於己者, 其力不可量.” 老聃曰: “兵彊則滅. 木彊則折. 柔弱者生之徒, 堅彊者死之徒.”
14. 楊朱過宋東之於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 其一人美, 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 楊子問其故. 逆旅小子對曰: “其美者自美, 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 吾不知其惡也.” 楊子曰: “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 安往而不愛哉!”
13. 楊朱南之沛, 老聃西遊於秦. 邀於郊. 至梁而遇老子.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 “始以汝爲可敎, 今不可敎也.” 楊朱不答. 至舍, 進涫漱巾櫛, 脫履戶外, 膝行而前曰: “向者夫子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爲可敎, 今不可敎.’弟子欲請, 夫子辭行不閒, 是以不敢. 今夫子閒矣, 請問其過.” 老子曰: “而睢睢, 而盱盱, 而誰與居?大白若辱, 盛德若不足.” 楊朱蹴然變容曰: “敬聞命矣!” ★火+易者避竈. 其反也, 舍者也之爭席矣.
12. 子列子之齊, 中道而反, 遇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曰: “奚方而反?” 曰: “吾驚焉.” “惡乎驚?” “吾食於十漿, 而五漿先饋.” 伯昏瞀人曰: “右是則汝何爲驚已?” 曰: “夫內誠不解, 形諜成光, 以外鎭人心, 使人輕乎貴老, 而**其所患. 夫漿人特爲食羹之貨無多餘之贏;其爲利也薄, 其爲權也輕, 而猶若是. 而况萬乘之主, 身勞於國, 而智盡於事;彼將任我以事, 而效我以功, 吾是以驚.” 伯昏瞀人曰: “善哉觀乎!汝處己, 人將保汝矣.” 無幾何而往, 則戶外之屨滿矣.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 敦杖蹙之乎頤, 立有閒, 不言而出. 賓者以告列子. 列子提履徒跣而走, 曁乎門, 問曰: “先生旣來, 曾不廢藥乎?” 曰: “已矣. 吾固告汝曰:, 人將保汝, 果保汝矣. 非汝能使人保汝, 而汝不能使人無汝保也, 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異. 且必有感也, 搖而本身, 又無..
11. 有神巫自齊來處於鄭, 命曰季咸, 知人死生‧存亡‧禍福‧壽夭, 期以歲‧月‧旬‧日如神. 鄭人見之, 皆避而走. 列子見之而心醉, 而歸以告壺丘子, 曰: “始吾以夫子之道爲至矣, 則又有至焉者矣.” 壺子曰: “吾與汝無其文, 未旣其實, 而固得道與?衆雌而無雄, 而又奚卵焉?而以道與世抗, 必信矣夫, 故使人得而相汝. 嘗試與來以予示之.” 明日, 列子與之見壺子. 出而謂列子曰: “嘻!子之先生死矣, 弗活矣, 不可以旬數矣. 吾見怪焉, 見濕灰焉.” 列子入, 涕泣沾襟以告壺子. 壺子曰: “向吾示之以地文, 罪乎不誫不止, 是殆見吾杜德幾也. 嘗又與來!” 明日, 又與之見壺子, 出而謂列子曰: “幸矣, 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 灰然有生矣, 吾見杜權矣.” 列子入告壺子. 壺子曰: “向吾示之以天壤, 名實不入, 而機發於踵, 此爲杜權. 是殆見吾善者幾也. 嘗又也..
10. 趙襄子率徒十萬, 狩於中山, 藉芿燔林, 扇赫百里, 有一人從石壁中出, 隨煙燼上下, 衆謂鬼物. 火過, 徐行而出, 若無所經涉者, 襄子怪而留之, 徐而察之:形色七竅, 人也;氣息音聲, 人也. 問奚道而處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 “奚物而謂石?奚物而謂火?” 襄子曰: “而向之所出者, 石也;而向之所涉者, 火也.” 其人曰: “不知也.” 魏文侯聞之, 問子夏曰: “彼何人哉?” 子夏曰: “以商所聞夫子之言, 和者大同於物, 物無得傷閡者, 遊金石, 蹈水火, 皆可也.” 文侯曰: “吾子奚不爲之?” 子夏曰: “刳心去智, 商未之能. 雖然, 試語之有暇矣.” 文侯曰: “夫子奚不爲之?” 子夏曰: “夫子能之而能不爲者也.” 文侯大說.
8. 仲尼適楚, 出於林中, 見痀慺者承蜩, 猶掇之也. 仲尼曰: “子巧乎!有道邪?” 曰: “我有道也. ★累垸二而不墜, 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 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 猶掇之也. ★橛株駒, 吾執臂若槁木之枝. 雖天地之大, 肆物之多, 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側, 不以萬物易蜩之翼, 何爲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 “用志不分, 乃凝於神. 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丈人曰: “汝逢衣徒也, 亦何知問是乎?修汝所以, 而後載言其上.”
7. 孔子觀於呂梁, 懸水三十仞, 流沫三十里, 黿鼉魚鼈之所不能遊也. 見一丈夫遊之, 以爲有苦而欲死者也, 使弟子竝流而承之. 數百步而出, 被髮行歌, 而遊於棠行. 孔子從而問之曰: “呂梁懸水三十仞, 流沫三十里, 黿鼉魚鼈所不能遊, 向吾見子蹈之, 以爲有苦而欲死者, 使弟子竝流將承子. 子出而被髮行歌, 吾以子爲鬼也. 察子則人也. 請問蹈水有道乎?” 曰: “亡, 吾無道. 吾始乎故, 長乎性, 成乎命, 與齎俱入, 與汨偕出, 從水之道而不爲私焉. 此吾所以道之也.” 孔子曰: “何謂始乎故, 長乎性, 成乎命也?” 曰: “吾生於陵安於陵, 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 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 命也.”
6. 顔回問乎仲尼曰: “吾嘗濟乎觴深之淵矣, 津人操舟若神. 吾問焉, 曰:‘操舟可學邪?’曰:‘耳. 能遊者可敎也, 善遊者數能. 乃若夫沒人, 則未嘗見舟而謖操之者也.’吾問焉而不告. 敢問何謂也?” ★言+醫!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 而未達其實, 而固且道與. 能遊者可敎也. 輕水也. 善遊者之數能也. 忘水也. 乃若夫沒人之未嘗見舟也而謖操之也, 彼視淵若陵, 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 覆卻萬物方陳乎前, 而不得入其舍, 惡往而不暇?以瓦摳者巧, 以鉤摳者憚, 以黃金摳者惛. 巧一也, 而有所矜則重外也. 凡重外者拱內.”
5. 周宣王之牧正, 有役人梁鴦者, 能養野禽獸, 委食於園庭之內, 雖虎狼雕鶚之類, 無不柔馴者. 雄雌在前, 孶尾成羣, 異類雜居, 不相搏噬也. 王慮其術終於其身, 令毛丘園傳之. 梁鴦曰: “鴦, 賤役也, 何術以告爾?懼王之謂隱於爾也, 且一言我養虎之法. 凡順之則喜, 逆之則怒, 此有血氣者之性也. 然喜怒豈妄發哉?皆逆之所犯也. 夫食虎者, 不敢以生物與之, 爲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 爲其碎之之怒也. 時其飢飽, 達其怒心. 虎之與人異類, 而媚養己者, 順也;故其殺之, 逆也. 然則吾豈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順之使喜也. 夫喜之復也必怒, 怒之復也常喜, 皆不中也. 今吾心無逆順者也, 則鳥獸之視吾猶其儕也. 故遊吾園者, 不思高林曠澤;寢吾庭者, 不願深山幽谷, 理使然也.”
4. 列子問關尹曰: “至人潛行不空, 蹈火不熱, 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 請問何以至於此?” 關尹曰: “是純氣之守也, 非智巧果敢之列. 姬!魚語女. 凡有貌像聲色者, 皆物也. 物與物何以相遠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 則物之造乎不形, 而止乎無所化. 夫得是而窮之者焉, 得爲正焉?彼將處乎不深之度, 而藏乎無端之紀, 遊乎萬物之所終始. 壹其性, 養其氣, 含其德, 以通乎物之所造. 夫若是者, 其天守全, 其神無郤, 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於車也, 雖疾不死. 骨節與人同, 而犯害與人異, 其神全也. 乘亦弗知也, 墜亦弗知也. 死生驚懼, 不入乎其胸, 是故遻物而不慴. 彼得全於酒, 而猶若是, 而况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 故物莫之能傷也.” 列禦寇爲伯昏瞀人射, 引之盈貫, 措杯水其肘上, 發之, 鏑矢復沓, 方矢復寓. 當是時也, 猶象人也. 伯昏瞀人曰: “是射之..
3. 列子師老商氏, 友伯高子, 進二子之道, 乘風而歸. 尹生聞之, 從列子居, 數月不省舍. 因閒請蘄其術者, 十反而十不告. 尹生懟而請辭, 列子又不命. 尹生退數月, 意不已, 又往從之. 列子曰: “汝何去來之頻?” 尹生曰: “曩章戴有請於子, 子不我告, 固有憾於子. 今復脫然, 是以又來.” 列子曰: “曩吾以汝爲達, 今汝之鄙至此乎. 姬!將告汝所學於夫子者矣.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 三年之後, 心不敢念是非, 口不敢言利害, 始得夫子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 心庚念是非, 口庚言利害, 夫子始一解顔而笑. 七年之後, 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 庚無利害, 夫子始一引吾竝席而坐. 九年之後, 橫心之所念, 橫口之所言, 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 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夫子之爲我師, 若人之爲我友:內外進矣. 而後眼如耳, 耳如鼻, 鼻如口, 無不同也. 心..
2. 愆. 陰陽常調, 日月常明, 四時常若, 風雨常均, 字育常時, 年穀常豐;而土無札傷, 人無夭惡, 物無疵癘, 鬼無靈響焉.
1. 黃帝卽位十有五年, 喜天下戴己, 養正命, 娛耳目, 供鼻口, 燋然肌色皯黣, 昏然五情爽惑. 又十有五年, 憂天下之不治, 竭聰明, 進智力, 營百姓, 焦然肌色皯黣, 昏然五情爽惑. 黃帝乃喟然讚曰: “朕之過淫矣. 養一己其患如此, 治萬物其患如此.” :於是放萬機, 舍宮寢, 去直侍, 徹鍾縣. 減廚膳, 退而閒居大庭之館, 齋心服形, 三月不親政事. 晝寢而夢, 遊於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 台州之北, 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四足力之所及, 神遊而已. 其國無帥長, 自然而已. 其民無嗜欲, 自然而已. 不知樂生, 不知惡死, 故無夭殤;不知親己, 不知疏物, 故無愛憎;不知背逆, 不知向順, 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 都無所畏忌. 入水不溺, 入火不熱. ★石+斥撻無傷痛, 指擿無痟癢. 乘空如履實, 寢虛若處床. ★石+亥其視, 雷霆不亂其聽, 美惡不..
12. 齊之國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貧;自宋之齊,請其術. 國氏告之曰: “吾善爲盜. 始吾爲盜也,一年而給,二年而足,三年大壤. 自此以往,施及州閭.” 向氏大喜,喩其爲盜之言,而不喩其爲盜之道,遂踰垣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未及時,以贓獲罪,沒其先居之財. 向氏以國氏之謬己也,往而怨之. 國氏曰: “若爲盜若何?” 向氏言其狀. 國氏曰: “嘻!若失爲盜之道至此乎?今將告若矣. 吾聞天有時,地有利. 吾盜天地之時利,云雨之滂潤,山澤之産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築吾垣,建吾舍,陸盜禽獸,水盜魚鼈,亡非盜也. 夫禾稼‧土木‧禽獸‧魚鼈,皆天之所生,豈吾之所有?然吾盜天而亡殃. 夫金玉珍寶谷帛財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若盜之而獲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爲國氏之重罔己也,過東郭先生問焉. 東郭先生曰: “若一身庸非盜乎?盜陰陽之和,以成若生,載若形,况外物而非盜哉?誠然,天地萬物不相離..
11. 舜問乎烝曰: “道可得而有乎?” 曰: “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 “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 曰: “是天地之委形也.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 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 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 天地,强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8. 粥熊曰: “運轉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故物損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虧於彼. 損盈成虧,隨世隨死. 往來相接,閒不可省,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進,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不覺其虧. 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態,亡日不異;皮膚爪髮, 隨世隨落,非嬰孩時有停而不易也. 閒不可覺,俟至後知.”
7. 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 “願有所息,” 仲尼曰: “生無所息.” 子貢曰: “然則賜息無所乎?” 仲尼曰: “有焉耳,望其壙, 睪如也,宰如也,墳如也,鬲如也,則知所息矣.” 子貢曰: “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尼曰: “賜!汝知之矣. 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 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 古者謂死人爲歸人. 夫言死人爲歸人,則生人爲行人矣. 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 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有人去鄕土,離六親,廢家業,遊於四方而不歸者,何人哉?世必謂之爲狂蕩之人矣. 又有人鍾賢世,矜巧能, 脩名譽,誇張於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爲智謀之士. 此二者胥失者也. 而世與一不與一,唯聖人知所與,知所去.” 或謂子列子曰: “子奚貴虛?” 列子曰: “虛者無貴..
6. 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 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 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 其在老耄,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物莫先焉;雖未及嬰孩之全,方於少壯,間矣. 其在死亡也,則之於息焉,反其極矣. 孔子遊於太山,見榮啓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 孔子問曰: “先生所以樂,何也?” 對曰: “吾樂甚多. 天生萬物,唯人爲貴. 而吾得爲人,是一樂也. 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爲貴,吾旣得爲男矣,是二樂也. 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旣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 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 孔子曰: “善乎?能自寬者也.” 林類年且百歲,底春被裘,拾遺穗於故畦,竝歌竝進. 孔子適衛,望之於野. 顧謂弟子曰: “彼叟可與言者,試往訊之!” 子貢請行. 逆之壟端,面之而歎曰: “先..
5. 『黃帝書』曰: “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有.” 形必終者也. 天地終乎?與我偕終. 終進乎不知也. 道終乎本無始,進乎本不久. 有生則復於不生,有形則復於無形. 不生者,非本不生者;無形者,非本無形者也. 生者,理之必終者也. 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 而欲恆其生,畫其終,惑於數也. 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 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 精神離形,各歸其眞,故謂之鬼. 鬼,歸也,歸其眞宅. 黃帝曰: “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尙何存?”
4. 子列子適衛,食於道,從者見百歲髑髏,攓蓬而指,顧謂弟子百豐曰: “唯予與彼知而未嘗生未嘗死也. 此過養乎? 此過歡乎? 種有幾:若䵷爲鶉,得水爲**,得水土之際,則爲䵷蠙之衣. 生於陵屯,則爲陵舃. 陵舃得鬱栖, 則爲烏足. 烏足之根爲蠐螬,其葉爲胡蝶. ★鳥+句掇千日化而爲鳥,其名曰乾余骨. 乾余骨之沫爲斯彌. 斯彌爲食醯頤輅. 食醯頤輅生乎食醯黃軦,食醯黃軦生乎九猷. 九猷生乎瞀芮,瞀芮生乎腐蠸,羊肝化爲地皐,馬血之爲轉鄰也,人血之爲野火也. 鷂之爲鸇, 鸇之爲布穀,布穀久復爲鷂也. 燕之爲蛤也,田鼠之爲鶉也,朽瓜之爲魚也,老韭之爲莧也. 老羭之爲猨也,魚卵之爲蟲. 亶爰之獸,自孕而生,曰類. ★兒+鳥. ★要+月,純雄其名穉蜂. 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 后稷竹乎巨跡,伊尹生乎空桑. 厥昭生乎濕,醯雞生乎酒. 羊奚比乎不荀,久竹生靑寧,靑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 人久入..
3. 子列子曰: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敎化,物職所宜. 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 何則? 生覆者不能形載, 形載者不能敎化, 敎化者不能違所宜, 宜定者不出所位. 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敎,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皆無爲之職也. 能陰能陽, 能柔能剛, 能短能長, 能圓能方, 能生能死, 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 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2. 子列子曰: “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 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無形埒,易變而爲一,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 九變者, 究也, 乃復變而爲一. 一者, 形變之始也. 淸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衝和氣者爲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1. 子列子居鄭圃, 四十年人無識者. ★目+示之, 猶衆庶也. 國不足, 將嫁於衛. 弟子曰: “先生往無反期, 弟子敢有所謁; 先生將何以敎? 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 子列子笑曰: “壺子何言哉? 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 吾側聞之, 試以告女.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 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 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 『黃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3. 어리석음이 세상을 바꾼다우공이산(愚公移山) 太形ㆍ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萬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謀曰: “吾與汝畢力平險, 指通豫南, 達於漢陰, 可乎?” 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如太形ㆍ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雜曰: “投諸渤海之尾, 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 荷擔者三夫, 叩石墾壤,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始齔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 笑而止之曰: “甚矣! 汝之不惠. 以殘年餘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 “汝心之固, 固不可徹. 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 有子存焉, 子又生孫, 孫又生子, 子又有子, 子又有孫, 子子孫孫, 無窮匱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