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 (9338)
건빵이랑 놀자
24. 斯文柳休復與其從弟柳允謙亨叟 精熟杜詩 一時無比 皆受業於泰齋先生 先生雖以文章著名 而緣父之罪 禁錮終身 斯文亦不得赴試 世宗嘗命集賢殿諸儒 撰註杜詩 而斯文亦以白衣往參 人皆榮之 其後皆通仕途 斯文登庚辰科 官至校理 亨叟與余同年進士 而登壬午科 官至右副承旨 亦以文學名 我仲氏眞逸先生學杜 斯文日夜忘倦 讀至百遍 由是大悟 文理觸處皆通 我伯氏文安公常與仲氏論杜而作詩 多得杜軆 余亦少時受杜於伯氏 拘於擧業 半途而廢 至今恨其不全也
23. 太宗於永樂元年 謂左右曰 凡爲治 必須博觀典籍 吾東方在海外 中國之書罕至 板刻易以剜缺 且難盡刻天下之書 予欲範銅爲字隨所得而印之 以廣其傳 誠爲無窮之利 遂用古註詩書左氏傳字鑄之 此鑄字所由設也 名曰丁亥字 世宗又於庚子年 以所鑄之字大而不整改鑄之 其樣小而得正 由是無書不印 名曰庚子字 甲寅年又用爲善陰騭字鑄之 比庚子字 差大而字軆甚好 又命 世祖書綱目大字 世祖時爲首陽大君 遂範銅爲字 以印綱目 卽今所謂訓義也 壬申年間文宗更鎔庚子字 命安平書之 名曰壬子字 乙亥年世祖改鎔壬申字 命姜希顏書之 名曰乙亥字 至今用之 其後乙酉年 欲印圓覺經命鄭蘭宗書之 字軆不整 名曰乙酉字 成宗於辛卯年 用王荊公歐陽公集字鑄之 其軆小於庚子 而尤精 名曰辛卯字 又得中朝新板綱目字鑄之 名曰癸丑字 大抵鑄字之法 先用黃楊木刻諸字 以海蒲軟泥 平鋪印板 印着木刻字於泥中則所印處 凹而成字於是..
22. 丁酉年琉球國王使臣到國 成宗接見乎慶會樓下 使臣退館謂通事曰 我到貴國見三壯觀 通事問其故 使臣曰 慶會樓石柱縱橫刻畫 飛龍倒影隱現於碧波紅蕖之間 此一壯觀也 領議政鄭公風標俊逸 玉色鬚髥 下垂過腹 輝映朝著 此二壯觀也 禮賓正每參晝盃之宴 快瀉無限大鍾 不曾有難色 此三壯觀也 時李淑文爲禮賓副正 朋友聞之絶倒
21. 世宗設諺文廳 命申高靈成三問等製諺文 初終聲八字 初聲八字 中聲十二字 其字軆依梵字爲之 本國及諸國語音文字 所不能記者 悉通無礙 洪武正韻諸字 亦皆以諺文書之 遂分五音而別之 曰牙舌唇齒喉 唇音 有輕重之殊 舌音有正反之別 字亦有全淸次淸全濁不淸不濁之差 雖無知婦人 無不瞭然曉之 聖人創物之智 有非凡力之所及也
20. 圓覺寺是古大寺之基 初有大殿及東西禪堂而已 慣習都監寓大殿西禪堂 禮葬都監寓東禪堂 大殿之北 爲中部儒生所會 世祖皆命毀撤 更創大伽藍 名曰圓覺 以銀川君玉山君爲提調 兼大司憲 常於路上用憲官之儀 所由二人呵辟 又令騎士吹簫角前導 士女坌集聚觀 寺成設慶讚會 上屢臨幸焉 有天雨四花舍利分枚之異 屢加百官級 其後中部移於架閣庫之基 禮葬都監 寓松峴行廓 屬歸厚署 慣習都監合於奉常寺之樂學 而名曰樂學都監 未幾改爲掌樂院 洪仁山爲提調 以其地狹人衆 移今之地而大創之 宏堂傑搆 甲於諸廨 爲百官習儀之所 又爲科場取士之處矣
19. 祈雨之禮 先令五部 修溝瀆淨阡陌 次祭宗廟社稷 次祭四大門 次設五方龍祭 東郊靑龍 南郊赤龍 西郊白龍 北郊黑龍 中央鍾樓街作黃龍 命官致祭 三日而止 又設龍祭於楮子島中 令道流誦龍王經 又投虎頭於朴淵楊津等處 又於昌德宮後苑慶會樓慕華館池邊三處 泛蜥蜴於水瓮中 靑衣童子數十 以楊枝擊瓮鳴鑼大呼曰 蜥蜴蜥蜴 興雲吐霧 俾雨滂沱 放汝歸去 獻官與監察 整冠笏而立 三日而止 又於城內萬落 貯水甁揷楊枝焚香 坊坊曲曲設棚 兒曹群聚呼雨 又徙市於南路 閉南門開北門 旱甚則上避殿減膳 不鳴鼓審冤獄 赦中外
18. 物有相類者甚繁 雞與雉相類 鴨與雁相類 鵝與鵠相類 馬與驢相類 犬與狼相類 羊與羚相類 猪與豕相類 鼠與竹鼠相類 猫與狸相類 鴒與鵠相類 虎與豹相類 獐與鹿相類 鷹與鶻鳶相類 鯽與鯉相類 鮧與鰻鱺相類 蟹與蛛相類 蠅與蝱相類 蛟與醢雞相類 蛙與蟾相類 蔥與蒜相類 薑與鬱金相類 鶯與啄木相類 香薷與荊芥相類 牧丹與芍藥相類 梨與林檎相類 榛與栗相類 李與奈相類 茄與苽相類 柑與橘柚相類 桃與杏相類 松與柏檜相類 荔支與龍眼相類 海棠花與木瓜花相類 玫瑰與四季相類 金錢與石竹相類 薇與蕨相類 桔梗與人蔘相類 蒲與菖蒲相類 朱砂與雄黃相類 消腦與龍腦相類 其餘物之大小長短雖殊 而形軆相類者無限也
17. 雉之美者 北方爲最 今平安道江邊之雉 進其大如鶩 凝膏如琥珀 當冬捕而供進 謂之膏雉 其味甚美 自北而南 雉漸瘠 至湖嶺南陲則肉臊不可食 人言北方多草樹 得飮啄得所 故肥也
16. 潮水之往來有常 朝曰潮 而夕曰汐 所謂信者不失其期也 自越閩齊東遼瀋之境 及我西南海 潮皆一樣 惟東海無潮 中朝不知 故先儒無議之者 或云 南方體柔用强 故有潮 北方體强用柔 故無潮 或云 潮之源出自中國 我之西海近 故潮所及 東海遠 故潮不及 或云 自東女眞之域 沮洳連陸 達于東倭 潮源出自扶桑 過倭國而西 潮至連陸之地迤回而南 我之東海在其內 故潮不及 此三說未知孰是
15. 余於辛未年間 在坡州別墅 一日余伯氏陪大夫人 往登珍巖巖枕洛河 其高千仞 上可坐百許人 西接海門 北與松都相對 松嶽五冠聖居諸山 如在咫尺 風景勝於蠶嶺 是時日斜 忽飛雨驟集 有虹自巖頭小井 入于江中 光輝所照 人面皆黃 腥穢之氣 人不敢近 眞天地之淫氣 而古人之言不虛也 伯氏作詩曰江波渺渺水如空 泛泛漁舟箇箇同 日暮顚風吹雨過 晩虹時起斷岡東 是歲余年十三 少子世淳年十 伯氏朝夕勤勤敎誨 或讀書或作詩 每夜同宿一房 敍文論懷 仲氏戲曰兩童能文章 吾輩他日閉門自縮 不幸世淳早逝 余之成立得至今日 皆伯氏之力也
14. 余與同年元壽翁偕赴京 壽翁鼻楂赤 行至平壤 適侍房之妓鼻亦楂赤 余作詩戱之曰 箕都城內朔風寒 春色如何上鼻端 醉後一雙金橘爛 樽前兩葉晩楓丹 帳中光影偏相照 客裡風情慘不懽 我是直言吳可立 爲傳聲譽滿長安 甑山有老官吳可立 若見行客昵妓之事 每說於人 故詩語及之也
13. 余爲弘文提學 有館員奉使南方 愛光州妓 落節而還 同僚誹笑之 余戱作詩云 僧於聲色本無情 娼妓齋中尙發情 若作湖南乘馹客 玉堂學士摠多情 昔者有一娼妓 喪親設齋於寺 羣妓皆往 有僧硏菜 忽持刀倚壁而立 菴主僧問其故 僧曰見紅粧撩亂 情動不能止耳 庵主僧曰 汝勿雜言 今日娼妓之齋 誰不動情 詩句借此爲喩也
12. 陳高兩天使 所留題詠裒集 名曰皇華集 芹館儒士聚坐 吟諷而讚之 柳上舍正孫在旁乃言曰 此詩如此美 故吾祖參判公好觀之 滿座太噱曰 今時天使所製之詩 汝祖何由觀之 儒士又論饌物 偶及大饅頭之味 崔上舍八俊曰 吾祖母每作此物而食之 座中大噱曰 大饅頭惟於接天使大饗之禮設之 汝祖母雖甚豪富 豈得常常而食之 當時皆笑二人之嗤妄也
11. 有慈悲僧者 性直無曲節 雖公卿大相皆以名呼之 人有施與 則雖重物不讓而受 人有丐之者 盡數與之 只著破笠破衣而已 日日糊口於京中里閭 與之食則食 不與之則不食 腆饋不以爲美 觕飯亦不以爲歉 凡言物必稱主 言石則云石主 言木則云木主 其他物亦皆類此 儒生見僧向晩悤悤去 問曰向那裏去 僧曰往尼舍覓烏主家 蓋言覓袴具也 人皆笑之 僧腮有傷痕 人問其故 僧言曾入山採薪 有虎與熊相鬪 僧就前謂之曰 何故相害 宜各和解 虎主聽戒而去 熊主不聽僧戒 來咬僧面 適被山人來救而得免矣 予嘗與諸宰樞會一處 僧亦來到 座中人問云 僧不曾入山修道 何苦每在人間修橋樑路井小事 僧曰 少時師僧戒云 入山苦行十年 則可以悟道 僧入金剛山五年 臺山五年 勤苦繕性 竟無其效 師僧又云 讀蓮華經百遍 則可以悟道 僧依敎誦遍 亦無其效 自是始知佛氏虛妄難信也 然僧無他輔國 但欲修橋梁道井以施功德於人 人皆樂其眞率也
10. 有李斯文者 爲殷山縣監 京友投刺於門 久立無影響 枵腹不耐勞苦 日已高 忽聞衙中有吹角聲 門吏曰供盥頮也 日幾中天 又聞角聲 門吏曰整鞍粧也 日正中 又聞角聲 縣監出 其友進謁 縣監立與一語 卽歸官廳 竟不招友 友大失望 未幾縣監居殿而遞 又有白斯文者 爲牛縣令 監司成公巡行過縣北界 顧謂都事曰 今日已晩 自然思食 都事曰 前未五里有晝停之處 縣當作例來辦矣 馳至其處 寂無人聲 有麥笠老吏 肩掛網囊 出跪路旁曰 支應而來 遂解囊呈一瓦壜及一小封 壜是酒而封是雞也 監司大怒曰 我雖飢困 安食此物 未幾斯文亦遞 時人作詩戱之曰 縣官出入三吹角 使道迎逢一瓦甁
9. 李參判子野嘗赴京 有書狀官 適遊街市 見美人在紗窓裡刺繡 書狀目注不轉 美人開窓以水揮之 衣盡濕 參判聞而作詩曰 河水橋頭柳絮飛 酷探春色却忘歸 多情忽有窓間雨 飛洒分司御史衣 其後再赴京師 行至通州 無疾暴卒 人皆惜之
8. 世宗創內佛堂 公卿大夫臺諫儒生三館諸生 皆上書極諫 判院事李順蒙亦詣政院論啓 傳曰 文士闢佛宜矣 宰臣何知佛之是非而駁之 順蒙對曰 人皆以爲非 故臣亦非之 人皆論諫 故臣亦論諫 擧國所非之事 殿下何獨爲之 成宗將祔德宗于太廟 聚政院六曹臺諫弘文館議之 論議紛紜不一 驪城君閔發 亦以功臣與焉 問諸左右曰德宗何人 宗廟誰氏之宅 左右曰 德宗是今上之考 宗廟今上祖宗祭享之所 發曰此甚易耳 以子祭父 合於事軆 有何他議 其後竟祔廟 夫順蒙與發皆無知武士 發言中於理 是由本然善性初未嘗泯也
7. 孫判院聚古人三休四休之說 稱七休居士 爲人純謹無他 每事徑情直行 若關風俗綱常 必先致意 醉則發豪語無已 時嘗爲江原道監司 適時大旱 禱雨無效 公曰 不得求雨者無他 守令不盡誠也 如或誠心感天 則天必應之 遂齋戒親出祈雨 半夜聞雨聲 喜雨起曰 我常謝天 被朝服立庭中 無數拜天 雨勢漸急 有吏持傘倚後 公曰壓尊處安用傘爲 命去之 衣裳盡濕又爲慶尙監司 若過孝子烈女門閭 必下馬再拜 雖雨不避 都事李緝 擁蓑坐田間 公拜畢謂都事曰 足下何以爲之 緝曰我先令拜矣 左右無不掩口 又嘗至平壤 見箕子墓 下馬膜拜曰 東人至今囿於禮義之場者 專是太師之敎 又嘗陪獵于穿嶺 猛虎被圍 公乘醉抽木箭彎弓 馳馬欲入射之 衆人力持而止 凡事多類此 每於上前 書忠恕二字 懇懇陳啓 成宗以爲忠直 遂至大用 公位高而操心愈約 每對客設酌 只用黑豆苦菜松芽爲蔌 專惡繁華之事
6. 僉知任淑爲健元陵香使 而大祝則李維翰 僉知李長孫爲顯陵香使 而大祝則姜參 同熟齋室 維翰不詳問於人 誤以長孫爲淑 書長孫名於祝版 淑奠爵俯伏少退跪 維翰讀長孫名 淑高聲告神座前曰 非長孫乃任淑也 祭畢出曰 姜維翰誤事大敗 彼李參何以讀之 蓋維翰誤認 而僉知亦誤換也
5. 玄先生孟仁嘗以司諫爲親幸祭大祝 手持祝文 茫然不措一辭 太宗怒曰 孟仁以文臣不能讀祝 將奚用爲 遂差萬戶
4. 讓寧君禔 雖失德廢嗣 晩年能隨時自▣ 世祖嘗問禔曰 我之威武何如漢祖 對曰 殿下縱威武 必不溺儒冠矣 又問曰我之好佛何如梁武 對曰殿下縱好佛 必不以麪爲犧牲 又問曰我之拒諫何如唐宗 對曰殿下縱拒諫 必不殺張蘊古 禔每以談諧寓諷 世祖亦樂其誕而戱之
3. 襄陽南數里 有石立路旁 諺傳 昔一按廉酷愛州妓 臨遞別妓 作詩題于石曰 汝石何時石 吾人今世人 不知離別苦 獨立幾經春 或云咸傅霖所作
2. 太宗嘗作扇詩曰 風榻依時思朗月 月軒吟處想淸風 自從削竹成團扇 朗月淸風在掌中 以文士而成大業者 古所未有 帝王文章亦未有如此之奇巧者 其引物譬喩 涵畜意趣 非聖人不能也
1. 前朝科擧試官 只有知貢擧同知貢擧二人而已 預以文臣有名望者爲之 恩門視門生如子弟 門生視恩門如父母 贅郞不許入內室 而門生則特許相見 所以重也 一榜聚宴恩門之第 則捧觴獻壽 如親子弟 或留宿焉 安文成公家豪富 新恩三十人 皆給貂毛衾 亦各設萬縷銀盞 余之外家安氏 故得傳聞之也 國朝雖罷知貢擧之制 然猶有門主座主之名 或設酌看訪 死則或於其家 或於祖道 皆設奠祭之 今者門生座主 視如胡越 反相擠擊 此亦可以觀世變也 太宗少時習擧子業 於辛禑壬戌年擢進士第二名 又於翌年癸亥擢文科 金漢老爲壯元 沈孝生居二 太宗居十 李來成傅尹珪尹思修朴習玄孟仁皆同榜也 及登寶位 漢老之女爲世子禔之夫人 每於進退之際 常呼壯元而不名
37. 眞逸先生嘗與徐后山同入鑾坡 后山爲王妃姪屬 有文名 世祖將大擢用 恩寵無比 先生退朝 忽謂伯氏曰 后山將不得其死矣 伯氏驚愕問其故 先生曰 爲人强狠好盡言 其能免乎 未幾被戮 人皆服其有先見之明
36. 辛宰樞性急 有蠅亂聚飯鉢 驅去復集 宰樞大怒 投鉢於地 夫人曰 微蟲無知 何至悖怒 宰樞瞪目叱之曰 蠅是汝夫乎 何爲相庇
35. 有朝士辛姓者 性浮誕 常欲誇其富 取米一掬 散于門外 邀客而入 俯地叱僕曰 何暴殄天物 昨昨忠淸人輸米二百斛 昨日全羅人輸米三百斛 故如此狼戾耳 又欲誇姬妾之美 常以脂粉洒塗房壁 邀客入叱僕 何汚窓璧 昨夜某妓來宿此房 此曉粧時頮盥所爲也 又以片縠付奴 値客坐堂 奴跪庭下曰 某姬段鞋繡文 用花兒乎用雲兒乎 士曰可用大雲兒矣 此皆一時名妓也 又欲誇交友 預書權勢宰樞名緘付奴 値客來坐 奴持緘投呈 士置諸側 故久不視 客就見之 乃盧相之名 客驚欲走 士止之曰 此吾至交也勿動 俄而奴言過去 士笑曰吾久不見此漢 今欲見之 何匆遽而去 人有知者 皆笑其嗤鄙也
34. 卞斯文九祥文學有餘 而吏幹不足 常爲漢城參軍 案牘雲委 訟訴坌集 甲訴則曰汝言是也 乙訴則曰汝言是也 訖無可否 朝廷聞而改之 時人以世之不分是非者 謂之卞九祥公事 又有趙斯文伯珪 多年爲儒學敎授 一日拜獻納 斯文大喜 呼弟子金曰 賀孫氏 此眞政事也 未幾還爲敎授 斯文又呼金曰 賀孫氏 此豈政事乎 士林傳笑
33. 魚咸從少時膂力絶人 與其弟牙城 聚徒橫行里閭 日以攘雞手搏爲事 如廣川廣原淸陵賢甫等皆名儒 畏威莫敢支吾 嘗在館 凡有所需必侵責 旣食乃已 館房寒冷 令輩先張褥席 以次暖被 然後赤身放之遂寢 必見一人瘡疥滿身 魚令一人剝瘡皮 以餠裹而使食之 剝者號痛 而食者嘔噦 魚便拍手大笑 諸輩相與議曰 彼恃力侵我 我被提曳 何以堪苦 不如出其不意以謀而制之 一日魚來踞窓泉 一人自後握髮而揮之 諸人各執手足而仆之 魚奮身而起 諸人皆散落逃走 廣原被執 廣川隱柱間曰 吾弟必死矣 魚多般困辱之 令食土則食士 呼姊夫則呼姊夫 又令呼爺 廣川聞之遙謂曰 少須耐苦 愼勿呼爺 丙子春圍已近 魚與五人在館房讀書 兪上舍造睡覺曰 夜夢半吉半凶 魚問其故 兪曰 有五蛇 從房中昇天而飛 一蛇半空而墮 魚曰吾輩所以做業不懈者五人 皆欲大捷 汝何發不祥之語 汝宜大呼曰 落地者我也 兪遂呼之 魚曰何泛稱我 兪呼曰 落..
32. 孫永叔爲吏曹正郞 奉使湖南鞠獄 愛羅妓紫雲兒 兒生長京師 屬梨園第一部 被罪謫于州 永叔迂儒 紫雲名妓 雖怕官威侍房 而常不慊於心 一日儒生持所製詩文 來取品題 妓問曰何以辨別優劣 永叔曰最妙者爲上上上中上下 其次爲二上二中二下 又其次爲三上三中三下其不入品者爲次上次中次下 最劣者爲更之更 未幾永叔竣事還京 趙稚圭爲全州府尹到羅 亦愛紫雲 枕屛團欒間問曰 汝閱人多矣 如我者居何等 妓曰令公纔入三下耳 趙問何從得此話法 妓曰孫永叔敎我矣 趙復問永叔是何等人 妓曰眞更之更也 惟郡守鄭文昌優入二等 廬希亮作詩戲之曰 湖南奉使孰荒唐 吏部郞中絲北良 三載風流人膾炙 不知時有鄭文昌 蓋用唐詩擬倣也 丙申重試 永叔之策 初居魁 兼善爲試官 伻書賀之曰 君今射策一之一 非復疇昔更之更 其後上將幸學宮 行尊師之禮 永叔爲禮房承旨 路逢耆之 憂形於色 耆之曰 子何不豫之甚 永叔曰永山好佛 河東亦..
31. 生員崔倬性高亢 不隨人俯仰 嘗爲太學生 志在三公六卿之間 一日自學宮 步還其家 路逢吏曹正郞李徽 謂之曰 汝爲銓部郞 官雖甚華要 我於今日館中 亦爲吏曹判書 其所遇不同 而紙上虛名則一也 生員李時蕃嘗曰 少時妄懷高志 學易於金鉤先生 深得易理 自意胷中粲然 人無及我也 一日出崇禮門 坡平君尹巖爲義禁府提調 皁衣雙雙前導 丘率擁後而來 心中自念 彼雖榮顯 豈知易理 視之不啻如蠛蠓也 其後徽被誅巖早逝 而倬與時蕃皆年老終 而世間乘除之事不虛也
30. 李次公善爲戲語 雖造次必爲之 佐郞辛鍵選爲儒將 騎射於御前 發矢誤中其足 血濺靴底 次公曰 一等才也 吾發誤中矣 俗謂足爲發 騎射以五發五中以上也 英陵莎土浮落 金殷卿時爲禮曹參判 與領議政諸宰樞 往驪州奉理 回時殷卿拜刑曹判書 宰樞於舟中設酌慰之 殷卿適有痢氣 因急洩矢滿席 次公聞之曰 此秦穆公成霸之時也 人問其故 次公曰 濟河焚舟也 焚與糞韵叶也 有一官坐香室 象戱馬將二子闕 以檀香片爲馬 以沙器破片爲將 彼馬適入此家將 將就棒之 次公見之曰 此典獄沙將 捉賊人鄕君也 語多類此
29. 吾友孫永叔爲儒時 結隊十餘人 巡歷寺社 以棒僧取物爲戱 事覺 俱下詔獄推之 是時法禁不嚴 朝士皆得入見 晨夕酒饌叢集 永叔曰 營口腹莫如此地 若放還家 將食何物 人皆笑之 其後爲大諫 入侍經帷 適論刑獄之弊 永叔啓曰 少時在獄見之 獄非拘囚困苦之所 反是榮華之地 傳曰 古人云畫地爲獄 議不入 獄雖云美 人豈以爲榮華 左右皆愕然 永叔眞率無他 故不覺言之失也
28. 畫史洪天起女子 顏色一時無雙 適以事詣憲府推鞠 徐達城少時隨羣少射的聚飮 亦被拿去 達城坐洪女傍 屬目不暫轉 時南相公智爲大憲 乃曰 儒生何有罪 其速放之 達城出謂儕輩曰 是何公事之悤遽乎 公事當訊犯人之言 又受考辭 分辨曲直 當徐徐爲之 何勿遽如是 蓋恨不久在洪女之側也 儕輩聞之齒冷
27. 世祖設內經廳 聚朝士寫經 伯氏與洪益城姜仁齊鄭東萊趙稚圭李期叟輩 常在宮禁 不得出外浪遊 伯氏戱作詩曰 手執毛錐子 辛勤過一春 濛濛花影裡 爛醉是何人
25. 有士人鄭某喪耦 聞南原有富家寡婦 欲以爲後配 擇日定媒鄭先到府備禮物 寡婦送女僕覘其擧止 女僕還報曰 鬚髥長鬱 且被毛帽 眞老病者也 寡婦曰 余欲得年少壯夫以娛暮境 奚用此老物爲 府之官吏 多張炬燭 圍擁而往 則寡婦閉門不納 鄭不得入而還 又有樂官鄭某 晩年亦喪耦 媒富家女爲妾 其日往富家 則張畫屛 滿堂鋪紫毯 堂中施錦褥 鄭就坐自以爲得計 女窺而見之曰 非七十過六十也 悽惋有不豫之色 乘夜驅迫而入 女叱鄭曰 何處老物 來入我室 非徒容貌無福 語聲亦無福 夜半排窓而出 不知所之 有儒生戱作詩曰 紛紛浴啄幾騰讙 二鄭風流是一般 欲作好緣還作惡 早知如此不如鰥
24. 吾隣有朴姓儒 爲柳家婿郞而寓居焉 常愛二婢 而人不知 乘夜投入婢房 家中小廝見之 疑是穿窬之盜 報曰賊入某房矣 翁大怒而出 四隣見之 爭持弓杖 須叟雲集郞來推門戶 則外面下鎖 以足叩壁 則牢不可破 欲出不得 手足盡傷 流汗被體 因窓隙見 火光中有隣人素所知者立外 郞潛呼哀救 衆鬧不得聞 俄辨其聲 知其爲郞 乃曰 賊非大盜 不必捉挐 於是翁笑而入 隣里亦散 郞大慙 數月不出門閾
23. 世宗新設宗學聚宗族讀書 順平君年過四十 不識一字 始讀孝經 而學官敎開宗明義章第一七字 君尙不能讀 乃曰僕今老鈍 只受開宗二字足矣 遂於馬上讀之不輟 又謂僕從曰 汝亦不忘開宗以備吾窘 臨死聚妻子呼訣曰 死生至大 豈不關心 但永離宗學 是大快也
22. 朴巨卿以弘文典籍 兼帶御史 往檢湖南場屋出 高臥南陽詩試士 回至水原府 吏不出迎 巨卿就東軒大怒 呼吏將罪之 俄聞外闥間 伴從相對 欲訝問之 則乃京來政批草也 而拜南陽府使矣 巨卿失色而臥 時人以爲詩讖所致
21. 有僧信修者 生長坡州吾鄕曲 結草盧于洛水南 性放蕩詼諧 口出一言 人無不絶倒 又無吝財愛物之色 盡以家產田地分給諸姪 未嘗犁鉏畊種 而夏月常食白飯 僧又年老 顏如假面 搖頭轉目 作十六羅漢像 一一異狀 又見人擧止 輒效其形 雖達官素不相識者 一見如舊 呼名相爾汝 寺傍老翁有年少妻 僧與之相通 翁家貧欲賴僧庇 率妻來寓寺中 僧亦愛翁 多給衣食 三人同被共宿 不相忌妬 生一子一女 僧曰翁之子 翁亦曰和尙子 僧在寺則翁刈薪理蔬 僧若行則翁負物爲僕 居數年妻死 猶隨僧居 義若昆弟 翁死僧負而葬之 僧善飮酒 千鍾百榼如鯨吸川 人或誑饋他物 至如牛溲泥水 一飮快倒曰 此酒甚苦 又善食 雖乾餱硬餠 畧無所辭 頃刻食盡 乃於衆會中 公然大嚼魚肉 人有笑之者 答曰此是土也 非我所殺 食亦何妨 庚寅年間 余以喪居坡州 僧常往來 年過七十 氣猶矍鑠 或問何故對妻啖肉 僧曰 今世之人 妄起私念 利慾相..
20. 有僧容軆矮小 一足微躄 每居長安 日日周遍城中 朱門貴宅 無不歷到 常拍手作鷄鼓翼狀 蹙口作聲 或雄鷄長嘷 或兩鷄相鬪 或雌鷄遺卵 千聲萬態 無不吻合 或有村鷄應鳴者 又作歌搖身而唱曰 此生此生 一間第屋心可樂 此生此生 懸鶉百結亦不惡 閻羅使者若來迓 雖欲住世那可得 又曰 觀音帝釋 帝釋觀音 此身若淪化 全墮地獄間 其歌多類此 曲節似農歌 兒曹隨行 千百爲羣 僧常曰 吾丘率之多 雖三公不能及也 一日所得 多至擔石 以是衣食之 時人號曰雞僧
19. 國初有僧長遠心者 身雖長 行於道中 則魁然出衆 能以手捫長廊椽題 其爲人滑稽 無私無欲 居無常處 行不出境 夜則或倚墻底達曙 病則臥市中 市人爭來饋之 公侯宰樞家 挈榼贈食者亦無算 國有水旱妖災 則聚弟子精勤祈禱 或有所應 受千金不以爲喜 失百物不以爲慍 人與之則不揀男女衣服 皆被於軆 人或丐之則盡脫而遺之 有衣則掩形 無衣則赤裸 或編草爲服而不恥 或衣錦而不以爲榮 受人贈物者雖無限 施遺於人者亦無數 見公卿不必敬 覩愚婦亦與話 見死尸則負而埋之 一日見尸於壑 痛哭盡哀 起而負之 尸付背脊 三日不解 其門徒祈佛獲免 自後終不負尸 嘗謂其徒曰 我欲燒骨化身 其徒積柴爲臺 遠心踞坐其上 見火光漸迫不勝其苦 潛隨烟燼而遁 還至方丈 其徒意師已滅 相泣而返 見遠心儼然坐禪室 拜問其故 遠心曰 我從西天來 四大雖已化去 法身常住不滅 遂抵掌大笑
18. 釋屯兩者 幻庵之高弟 自幼力學 內外經典 無不探討 精究其意 又能於詩 詩思淸絶 與牧隱陶隱諸先生相酬唱 我朝不崇釋敎 名家子弟不得祝髮 以故緇徒無知書者 而師名益著 四面學者如雲 集賢之士皆就問榻下 蔚爲儒釋士林之表 人皆敬之 我伯仲氏嘗讀書于檜巖寺 見師年九十餘 容貌淸癯 氣軆尙强 或倂日不食 不甚饑餒 人若饋之飯 則或喫盡數鉢 亦無飽意 雖至數日 未嘗如廁 恒兀坐虛室 懸玉燈張淸几 徹夜看書 絲毫細字 一一硏究 未嘗交睫偃臥 辟人不許在傍若有所召則手擊小錚 門下隨而應之 未得高聲大喚也 日本國使僧文溪求詩 縉紳作者數十人 師亦承命賦詩 詩曰水國古精灑然無位人 火馳應自息 柴立更誰親 楓岳雲生屨 盆城月滿闉風帆海天闊 梅柳故園春 時春亭主文 改洒然無位之句 爲蕭然絶世人 師曰卞公眞不知詩者 蕭然豈如洒然 絶世豈如無位 是斲喪自然無爲之趣耳 每見文士 悵悵不已 今有千峯集 行於世
17. 釋混修號幻庵 早喪厥考 年甫十三 隨叔鴒獵于郊 有一鹿前走 若有顧待者 俄而一鹿兒追至 因感慨曰 獸之念兒 與人何別 卽念考休獵 祝髮爲釋 習竺墳 名聲藉甚 儕流莫敢拚而倫之 往金剛山 食木衣麻 脇不霑席 若將終身焉 念慈母倚門之望 遂還作偈云 寄語巖前松柏樹 重來與爾終天年 後師事息影庵 習楞伽經 衆皆粗得其皮 師獨深味骨髓 玄陵建道場於廣明寺 以懶翁主之 一時衲子無有升堂者 上有不豫色 薄暮將罷 場師後至 上喜甚迓之 師立門外 懶翁問如何是當門句 師曰不落左右中中而立 問如何是入門句 師卽入門曰 入已還同未入時 問如何是門內句 曰內外本空中云何立 問山何嶽邊止 曰逢高卽下遇下卽止 問水何到成渠 曰大海潛流到處成渠 問飯何白米造 曰如蒸沙石豈成嘉餐 深肯之辛禑遂以爲國師 師聞之不懌然 作偈云 三十年來不入塵 水邊林下養情眞 誰將擾擾人間事 係縛逍遙自在身 一日在靑龍寺 有疾喚..
16. 懶翁住檜巖寺 士女奔波 有儒生三人相謂曰 彼髡有何幻術 而使人驚駭如此 吾輩往見壓之 遂到方丈 翁踞榻而坐 容貌雄偉 眼波明瑩 望之儼然 忽大聲唱云 三人同行 必有一智 智不到處 道將一句來 三人魄遁頂禮而還
15. 昔有儒生三人 將赴試場 一夢鏡墮于地 一夢艾夫懸于門上 一夢風吹花落 俱詣占夢者之家 占夢者不在 而其子獨在 三人就問之 其子占云 三者皆不祥之物 未諧所願 俄而占夢者至叱其子 而作詩與之曰 艾夫人所望 鏡落豈無聲 花落應有實 三子共成名 三人果皆登第
14. 我伯氏三度爲黃州宣慰使 與安岳妓相別於龍泉館前潭水上 其後又與州妓相別於潭水上 任西河亦以平壤宣慰使 率妓來別於此 時有人戱作詞曰 川嗚咽而如泣兮 旭朝暾之淒涼 因名潭曰嗚咽灘 徐相國剛中作詩戱之曰 皇恐灘前皇恐意 喜懽山下喜懽情 如何嗚咽龍泉水 却似情人哭別聲 黃州館裡花滿開 前度劉郞三度來 嗚咽灘聲何日歇 朝朝送別哭如雷 廬相國胖子詩曰 此灘元解廣長舌 愁殺當年送別聲 自是人心迷悟異 流溪那有兩般聲 樓下淸江鏡面開 龍應抱寶每歸來 故知無限相思淚 漲起前灘流似雷 申相國泛翁詩曰 古館蕭條寂寞濱 情人一別隔音塵 郞君寓恨眞無處 門外灘流笑殺人 美酒名花不用錢 淸歌胡舞醉樽前 逢人不免多情惱 一念當時已惘然 板上諸公摠妙齡 淸詩滿眼慰多情 箇中旅況應同調 萬物無聲隔有聲 人生有口幾多開 悲樂循環相逐來 生別新知從古事 諸公於此墮同雷 姜晉山景醇詩曰 訪到龍泉灘水濱 看題一一訪淸..
13. 水原妓以拒客被箠者 謂諸輩曰 於宇同以喜淫而獲罪 我則以不淫而獲罪 朝廷之法 何如是不同乎 聞者以爲確論 金福昌性疎宕 不營產業 每借屋而居之 宋礪城曰不小宰相 何以人之家爲我家 福昌應聲答曰 不小宰相 何以人之子爲我子 蓋譏宋之無子而以姪立後也
12. 安參判超 嘗爲全羅道觀察使 行至羅州 與巡察使金相國相會 濟州牧使送靑橘一籠 安公見其色靑而皮皺 以爲不用之物 乃曰 牧使何勞遠路送未熟小柑乎 分給堂妓 一妓持歸巡察使房 巡察使問從何得 妓以實告之 巡察使索取餘未分者 對安公而食之曰 監司雖厭棄之 我則偏好此物 於是安公取嘗一箇 始知其味
11. 洛山寺僧海超 出入吾門已久 一日來求供佛之具 有本在房曰 高架棟宇 塗以丹雘 塑泥木爲像 晝夜虔誠而飼之 有何利益僧卽應聲答曰 高架棟宇 塗以丹雘 斲栗木爲主 四仲之月 虔誠而飼之 有何利益 有本不能對
10. 有一經師妻 値其夫出 邀隣人入室 方與講歡之際 其夫適至 妻計無所出 兩手持裳遮夫眼 踊躍而前曰 從何處來徑師乎 夫意謂妻之弄己 亦踊躍而進曰 從北宅宰臣送葬而來 妻以裳裹其夫頭而臥 隣人遂遁去
9. 全穆愛忠州妓金蘭 穆將向京城 戒蘭曰愼勿輕許人 蘭曰月嶽有崩而我心不變 後蘭愛斷月驛丞 穆作詩送之曰 聞汝便憐斷月丞 夜深常向驛奔騰 何時手執三稜杖 歸問心期月嶽崩 蘭和而答之曰 北有全君南有丞 妾心無定似雲騰 若將盟誓山如變 月嶽于今幾度崩 皆梁斯文汝恭所作也
8. 昔有處女居室者 人之媒者衆 或云能文章 或云能射御 或云有池下良田數十頃 或云陽道壯盛 能掛石囊而揮之踰首 女作詩以示其意曰 文章闊發多勞苦 射御材能戰死亡 池下有田逢水損 石囊踰首我心當
7. 有儒生金允良者 稟性齟齬 容貌寢陋 衣服麤弊 朝夕專仰泮宮之食 金福昌作贊曰 食母進止 每搖頭而▣▣▣除飯 顧左右而言他 日講月講 粗不相連 跳躍於桃枝之上 疑義詩賦 更次未免 奔走於槐庭之下 允良稍知卜筮 推占福昌之命曰 必夭死 福昌大怒 以熾炭納諸口中而去
6. 洪同知敬孫少時在泮宮 作發願詩曰 亨書棨射少仁堅 舟目炯顏鳥次綿 登科每似鄭麟趾 未續下句 李中樞季專時在側曰 吾名協韻 君可續之 洪遂續云 傷食母如李季專 左右絶倒 詩意蓋謂李石亨善書 曹棨善射 李仁堅年少 李文炯美容 申高靈美目 孫次綿陰强 鄭河東再爲壯元及第 而李中樞有食傷病也
5. 姜仁齋爲人肥澤 好食猪肉 美衣服 性懦不製月課詩文 成謹甫作詩戱之曰 猪肉猩嗜酒 月課狐避箭 去頑空媚衣 景恒徒飽飯 士人朴去頑家富好媚衣服 僧景恒多喫飯 二人肥澤 與姜相似者也
4. 有斯文安權兩士 將向忠州 安則借靑玉纓於盧家 權則借紫芝帶於朴家 安之別名曰鳶鷲 權之別名曰奉時官 權每捫鬚髥不已 至忠州 安愛妓竹間梅 權愛妓月下逢 巡遊四郡歷數旬 相別於獺川畔 相持痛哭 有斯文琴生在側 亦流涕嗚咽 至今人謂所坐石 曰校理石 斯文柳公作詩云 並轡聯鏕發華山 蕊城東指路漫漫 紫芝朴帶圍腰細 靑玉盧纓照臉寒 張翅竹間臨渴鷲 掀髥月下奉時官 數旬雲雨供人笑 四郡風流絶勝觀 船上兩郞揮淚別 陌頭雙妓放歌還 堪笑琴公何許客 籧篨同作別離難
3. 泮宮雖云禮法之場 儒生多名家子弟 豪宕不受駕馭 同知事洪敬孫林守謙 皆年老乘白馬 有儒生作詩云 有客有客 亦白其馬 白馬之白 無以異於白人之白 其後有儒生作詩云 誰云太學是賢關 陳腐庸流尸厥官 洪同已逝林同在 李學纔歸趙學還 言敬孫已死而守謙尙在 學官李丙奎已遞而趙元卿再爲學官也 窮妹不恤顏何厚 將父未遑行亦殘 言同知兪鎭其妹失所而不收恤 又有直講者 老父在鄕而不往謁也 鶖梁宋籍何須數 衣綠方盛不足觀 言典籍宋元昌司成方綱 皆有妾而不顧妻也 朝廷鞠之 事連三館及諸生係獄數十人 或有受栲掠者 竟不得情 皆放之
2. 韓奉連本虞人也 以善射遇知於世祖 其弓力甚弱 然見猛虎則必步入 引滿而中之 一箭必殪 平生所獲 不可勝數 嘗於內庭儺會 優人蒙虎皮前走 命奉連爲射虎之狀 奉連持小弧蓬矢 騰躍而進 誤側足墜階而折臂 人皆曰 能勇於眞虎 而劫於假虎也 永順君第宴 朝廷文士盡赴之 世祖命奉連齋宣醞而往 座中皆曰 汝雖賤士 御命而至 卽天使也 延之上座 紅粧翠黛滿四座 歌吹沸天 奉連羞澁 一無所語 但俯首而已 人爭勸酒 乃大醉踞胡床 攘臂瞋目 爲射虎狀 呼呶不已 左右無不絶倒
1. 高麗宰臣池▣陪 經營產業 每於正朝寒食 分遣人 往取墓間紙錢 還作紙 又取遺棄草履 埋地而種冬瓜 瓜甚美 獲利無算 又餞賓友於都門外 人皆持酒饌而羅列之 池獨無所持 惟藏小盃於袖間 及獻酬之際 遂以盃受他人酒進之 退伏饌前曰 薄物不堪餐矣 又嘗食人之齋 持一斗米 率奴十人 上寺飽飯而還 每至半途 徵奴匙人一箇 有一奴 趑趄不敢出 池問其故 奴謝罪曰 奴未得匙惟鉢耳 池笑曰 皿正吾所欲者也
26. 大抵宴品鋪張 可於初擧案時觀之 故凡事之鋪張者 謂之擧案 有睦生者 初入忠順衛 一日其徒聚射 睦生後至 衣服鮮楚 所持弓矢皆精妙 左右皆曰 睦入吾耦 爭之不已 及升場而進 弓未開矢墜于前 終日射之不及候 人皆絶倒曰睦書房擧案 至今浮誇而無實者 稱之睦書房擧案
25. 尹斯文統 詼諧善話 常以誑人爲事 家在嶺南 每巡州郡 至一邑 與妓在房 有一吏往來屢目妓不止 先生知其有異志 夜半假寐而鼾 妓以爲熟睡 挺身而出 先生亦潛隨之 吏適到窓外 携妓手而行 妓曰 月色如水 房無一人 可宜舞也 對立婆娑 先生又見一吏臥睡簷下 遂取所遣麥笠 冒頭而往 舞於其側 吏曰兩人爲歡 汝是何人 先生曰 我是東上房賓也 見兩公舞袖 不勝健羡 來助歡耳 吏惶恐謝罪先生曰汝管官中何物 吏曰以工房主皮物耳 先生曰有皮幾張 吏曰鹿皮七張 狐狸皮數十張矣 先生曰我見官司求皮物 汝不隱其數而盡出之 不然則悉陳此事 吏唯而退 明日與主官坐廳曰 欲造靴無鹿皮 欲造裘無狐狸皮 願索之 主官曰君何從聞之 雖有之而數小矣 命吏出之 吏盡出陳之 先生盡取而還 嘗到一州在客館 有妓白衣徘徊往來者 頗有姿色 問之則喪厥母也 先生覓紙一卷 斜挾衣籠 置諸窓外 遂閉窓而坐 伺見妓到 乃曰巡歷州郡 ..
24. 金斯文嘗奉使嶺南 到慶州 州人進一妓 金携至佛國寺 妓年少未諳男子事 拒金甚力 夜半逃出 不知所之 羣下皆疑爲惡獸所攫 明日尋之 則徒跣還州矣 金悵悵不得意 至密陽見評事金季昷 告其情 評事曰 吾妓之弟 有名待重來者有姿色 性又幽閑 吾當爲君媒之 一日府使設宴于嶺南樓上 羣妓滿坐 而其中一人稍佳 問之則評事所媒也 金目不轉而心常注之 滿案珍羞 食不甘矣 主人及侍客皆獻酬 金遂起酢之 評事嗾令其妓捧盃而進 金欣然啓齒 若有自得之色 是夜偕寢于望湖臺 自此情甚昵愛 造次不離 雖於白晝 閉戶垂帳擁衾不起 主人欲侍飯來謁 而不得相見者累日 評事排窓而入 見兩人抱臥手足相交而已 無他言 惟曰吾怨汝矣 遍休書字皆相誓之語 雖巡列郡而心則常在此 一日與斯文尹淡叟 自金海還密陽 並轡而話 見長栍則必令卒往審里數之遠近 策鞭馳馹 猶恐不速也 忽見平郊縹緲 間有樓閣隱映之形 問諸卒曰此何處 卒云嶺..
23. 於宇同者知承文朴先生之女也 其家殷富 女婉孌有姿色 然性蕩放不檢 爲宗室泰江守之妻 泰江不能制嘗請工造銀器工年少俊丰 女悅之 每値夫出 衣婢服坐工側 贊美造器之精 遂得私引入內室 日縱淫穢 伺其夫還則潛遯 其夫審知事情遂棄之 女由是恣行無所忌 其女僕亦有姿 每乘昏靚服 出引美色少年 納于女主房 又引他少年與之偕宿 日以爲常 或於花朝月夕不勝情欲 二人遍行都市 故爲人所摟 其家不知所之 到曉乃還 嘗借路旁家 指點往來人 僕曰某人年少 某人鼻大 可供女主 女亦曰某人吾敢之 某人可給汝 如是戱謔無虛日 女又與宗室方山守私通 守亦年少豪逸 解作詩 女愛之 邀至其家如夫婦 一日守到其家 適女春遊不還 惟紫袖衫掛屛上 遂作詩書之曰 玉漏丁東夜氣淸 白雲高捲月分明 間房寂謐餘香在 可寫如今夢裏情 其他朝官儒生年少之無賴 無不邀而淫焉 朝延知而鞫之 或栲或貶 流遠方者數十人 其不露而免者亦多 ..
22. 奉石柱驍勇善射 其擊毬爲當時第一 以靖難功臣 至正二品封君 爲人貪婪酷暴 日以殖貨爲業 嘗請針工飮以酒 求針數十枚 分遣丘史於外方 人遺一針 各買一雞卵 還授其人 至秋徵大鷄 如有不順者 鞭笞侵督 無所不至 又遣人無數持鐵釘往水上 見人伐木狼藉於山谷間 潛以釘着木頭 及流下南江 則曰此皆吾木也 與本主相詰 畢竟則曰汝木有何標 吾木皆釘着其頭 視之果然 本主無以辨 因以奪之者無算 朝廷當夏頒氷於宰樞例也 無丘史 宰樞不得氷者亦多 石柱分往乞之 鬻於市而獲利 嘗爲全羅水使 率軍卒遍耕島嶼 種荏子綿花等物 及遞還 滿船而載 以故藏鏹巨萬 貯穀如國廩矣 朝廷以亂臣妻妾 給付功臣家爲奴婢 石柱求有姿色者爲妾 日夜縱飮不已 後以謀反伏誅
21. 金束時女眞人也 少時隨其父出來 武藝絶倫 頗知經史 家在朝宗縣山谷間 日以畋獵爲事 嘗謂余言射鹿之事曰 當夏草茂之時 獐鹿凌晨出喫草 腹果入臥林藪 余率虞人數輩 尋蹤知所在 張網四面 又令一二人登山上 或歌或呼 爲畊田驅犢之狀 獸若聞之 則以爲尋常而不走出 屛氣而伏 余持滿而進 一箭而中之 不能中則退罹于網 百無一失 如草木黃落之後 潛立要蹊 俟其至而射之耳 言射熊之事曰 大抵熊勇敢多力 若見虎則以一手取大石 以一手搤虎項而壓之 又折樹枝而搏之 一搏之後 更折他樹枝 以故虎良久盡力去石 而復與之鬪 熊又能升大樹 蹲踞如人狀 以兩手攬枝柯 摘橡實而啖之 或遵澗搜小蟹 至冬則投巖穴 不食一物 只舐其掌而已 如十月有雷則不能投穴 惟以樹葉裹身而坐 余當夏草茂之時 見熊升樹 則盡脫衣服 而掛弓以入 隨熊背而坐 熊伸臂攀枝 遂持滿而射之 退臥草間 屛氣如死尸 熊被箭則狼狽而下 捫模四旁 ..
20. 吾隣有咸北間者 自東界出來 稍知吹笛 善談諧倡優之戲 每見人容止 輒效所爲 則眞贗莫辨 又能蹙口作笳角之聲 聲甚宏壯 倡徹數里 至如琵琶琴瑟之聲 鏗鏘發口咸中節奏 每入內庭 多受賞賜 又有大毛知者 善爲鵝鴨鷄雉之聲 聲若出口 隣雞鼓翅而來 又耆之有奴曰佛萬者 善爲狗吠 嘗遊嶺東到一村 夜半發聲 隣犬皆集
19. 世祖晩年違豫不能寐 多聚文士 講論經史 或引詼諧之人以資談笑 崔灝元安孝禮俱知陰陽地利之術 各執己見 互相誹謗 性又强戾不相上下 一日孝禮曰 我國與日本國 土壤相連 灝元攘臂叱之曰 滄波萬里 渺渺莫極 何謂相連 孝禮曰 其所以載水者何物 水底有土 則豈不相連 灝元默然 兩人皆放誕 孝禮尤甚 又能涉獵佛書 若逢韻釋 與之抗論 多不能答
18. 靑坡有沈柳兩生 皆豪富士族 日沈醉於粉黛間 一日親朋數 人會飮沈家 沈有妾曰蝶戀花者 善歌舞 有盲人金卜山者 善彈伽耶琴 妙手一時無比 亦邀而致之 雅琴淸唱 促膝相酬 情懷暢洽 至夜半 座有言者曰 宜談往事以解頤耳 皆曰諾 座客縱談笑噱 卜山曰吾亦話之 近者到一家 巨室子弟亦有名妓數人 飮罷各率妓就房 其中號心方者善歌 亦與某同宿也 沈 曰此甚樂事 更言之 座客皆曰 宜促絃高唱以達曙 何必話也 妓亦輟歌 衆皆不悅而罷 出門柳謂卜山曰 主人妓名心方 爾何發狂言 不能見人之顏色 盲者眞不祥之物也 卜山失色曰 徒知官名而不知兒名故也 何靦面復見主人乎 隣里傳以爲笑
17. 孝寧大君酷信佛法 每設道場於山寺 終日虔誠頂禮 讓寧大君隨後至 率妾數人 臂鷹牽狗 積雉兔於階下 炙肉煖酒 酣飮大醉 升堂旁若無人 孝寧變色曰 兄今作此惡業 可不畏後生地獄 讓寧曰 能種善根者 九族生忉利天 況同氣乎 我生則爲國王兄 浪遊自恣 死則爲菩薩兄 必升天堂 安有墜地獄之理 宗室豐山守 愚騃不辨菽麥 家養鵝鴨 而不知算計 惟以雙雙而數之 一日家僮烹食一鴨 宗室數至雙雙 而餘一隻 乃大怒杖僕曰 汝偸我鴨 必償他鴨 翌日僮又烹食一鴨 宗室數至雙雙 而無餘隻 乃大喜曰 刑罰不可無也昨夕杖僕 而僕償納之矣
16. 京中又有盲 與一年少友善 年少一日來云 路逢小艾欲敍話 主人幸借別室 盲許之 年少遂與盲妻入別房爲繾綣歡 盲來巡窓外曰 何久何久 速去速去 家婦若來見之 大是異事 受譴必矣 少焉妻自外至曰 此間有何處客蹤 如憤怒之狀 盲曰卿聽我言 日午但東隣辛生來訪我耳
15. 又有一盲 嘗從隣人求娶美女 一日隣人謂盲曰 吾隣有一女 禮纖適體 眞絶代色也 以君之言入之 欣然似應 但索財物太多耳 盲曰 若然則雖傾財破產 豈有吝嗇 瞰其妻亡 探怯囊篋 盡以財與之 遂成約會 至期盲盛服而往 妻亦改粉隨去 先入于室 盲再拜成禮 是夜與妻同寢 綢繆之態異常 撫妻背曰 今夕何夕 見此良人 若比飮食 汝是熊膰豹胎 吾家人藜羹糲飯耳 厚給財物 至曉妻先往其家 擁衾坐睡 見盲到門 問曰昨夜宿何處 盲曰讀經某相家 因夜冷得腹病 可調酒救藥 妻大叱之曰 多食熊膰豹胎藜羹糲飯 掌擾胸腑 雖欲無病得乎 盲無以應 知爲妻所賣
14. 昔有一盲居開城 性癡顚 好信奇怪 每逢年少 輒問有何異事 年少云 近有大異之事 東街地坼千仞 地底往來人歷歷可見 鷄鳴砧響歷歷可聽 余自其處來矣 盲曰果若汝言 大是奇事 兩目矇瞀縱不見物 庶從其旁一聞其聲 死亦無憾 隨年少而行 終日遍國中 迤邐而往 還至其家後岡 年少曰 此其處也 盲聞其家鷄鳴砧響 拍手笑曰 樂哉樂哉 年少推盲 盲墜于地 童僕問故 盲稽首撫掌曰 我是天上盲 又聞其妻笑聲曰 汝亦何時到此
13. 都中有明通寺 盲人所會也 朔望一會 以讀經祝壽爲事 高者入堂 卑者守門 重門施戟 人不得入 有一書生 聳身直入 升樑棟間 盲擊小鍾 生引鍾紐擧之 盲揮枹打空 然後復下鍾焉 盲以手捫之 則鍾在如舊如是數四 盲曰 堂中小鍾 爲物所擧矣 衆盲環坐推占 一盲云 此物當爲蝙蝠附于壁間 於是皆起捫壁 竟無所獲 又一盲云 此物當爲夕鷄坐于樑上 於是爭以長竿薄于樑上 生不堪苦墜地 於是縛致書生 爭加捶楚 生匍匐而還 翌日得麻繩數引 隱寺廁間 有主盲方來踞廁 生遽以繩結陽根鉤之 盲大叫求救 群盲爭來嘔祝曰 主師爲廁鬼所祟 或有呼隣救藥者 或有鳴鼓祈命者
12. 有安生者 京華巨族也 雖名隷學宮 而棄肥衣輕 浪遊長安 嘗喪耦獨居 聞東城有美女 其家殷富 卽當代大相之婢也 生以豐財納聘 而不能得 適生有疾 媒者以思疾恐動之 遂成婚 女年可十七八 姿色綽約 歡情兩洽 繾綣日深生年少美風儀 隣里慕之 其家亦喜得婿 晨夕必設厚饌 家財太半歸於安氏 諸婿妬之 往訴大相曰 翁得新婿以來 傾家破產 日漸貧窶 大相怒曰 不待予旨 遽納良婿 吾當痛懲以警後人 卽伻狂奴數輩 往挐翁女 是時生與女方對食 惶劇不知所爲 相持痛哭 爪入兩手而已 一去之後 閉于深宮 重門高垣 內外阻隔 生無奈何 惟與女家 爭出錢布 厚賂宮中僕隷及守門之卒 乘夜踰垣相從 爲買小店於宮側 以爲往來之所 一日女家送赤鞋一雙 女探弄不已 生戱曰 着此好物將樂他人乎 女變色曰 成說之言皎在目前 君何發言如是 卽解所佩刀 割盡一隻 又一日針縫白衫 生戲亦如之 女卽掩泣曰 予非背君 君實背我 ..
11. 尹宰臣有女數人 百僚備儀衛迎詔 士女奔波觀光 尹女亦靚粉欲往 公呼前而諭之曰 汝之觀光甚善 然有一言 汝試聽之 昔有國王 樹八尺之木於庭 募能拔之者與千金 凡朝中士人有勇力者 咸不能拔 術士云 貞女則能拔之 於是聚城中婦女于庭 或望見而走 或捫撫而退 有一女自言有貞節 捫撫其木 能動而不能仆 女仰天而誓曰 平生節操天所知也 今旣如此 不如死 因泣不自勝 術士云 雖無慝行 必有慕人之外貌而不忘者 女忽悟曰信哉 一日倚門而立 有一士 腰弓箭馳馬而過 細眼長眉 丰姿俊逸 因念曰彼士之配 眞有福履者也 此外無一毫之私 術士曰 此足以當之 女更虔心發誓 進而遂拔之 今汝若見俊逸之士 得無有寢席之念乎 女竟不得行
10. 我外舅安公 爲林川守時 普光寺僧有大禪師某者 頻來謁 可與話 相見甚熟 僧嘗娶村女爲妻 潛往來焉 一日僧死化爲蛇來入妻室 晝則入甕 夜則入妻懷 繞其腰以頭倚胷 尾間有疣肉 如陽莖 其繾綣宛如平昔 外舅聞之 令妻持蛇瓮而丰 至則外舅呼僧名 蛇出頭 外舅叱之曰 戀妻爲蛇 僧道果如是乎 蛇縮頭而入 外舅密令人作小函 令妻誘蛇云 使君贈汝新函以安其身 可速出來 遂以裙鋪函中 蛇出自瓮移臥函裏 健吏數人蓋板釘之 蛇踊躍碾轉 欲出不得 又於銘旌書僧名前導 僧徒數十鳴鼓鉢誦經隨行 浮于江水而送之 妻竟無恙
9. 驪興府院君閔公 每朝退就隣家圍棋 一日公微服往隣家 翁不出 公獨坐樓上 有錄事以陪到宅 問公所在 門童答曰 公出不知所向 錄事新屬人 亦不知公面 又往隣家 登樓脫靴 以脚掛戶 謂公曰叟何許人 公曰在隣家耳 錄事曰叟顏多皺何耶 無乃以線縫皮而縮之乎 公曰天生之質奈何 錄事曰叟知書 乎 公曰但記姓名耳 傍有棋子 錄事曰叟知棋乎 公曰但知行馬耳 錄事曰然則試校一局可乎 遂與開棋相對 公擧棋呼曰那裏客耶 錄事亦呼曰謁府院君來耶 公曰我亦不爲府院君耶 錄事曰牝鷄未鳴矣 少焉主翁出跪曰 我不料令公久在此 待罪萬萬 錄事驚愕 携靴而遁之 公曰此雖新屬鄕人 意氣發越非碌碌者 自後厚待之
8. 有將軍姓李者 年少俊邁 風標如玉 一日縱轡過大街 街頭有女 年可二十二三 美艶異常 率婢僮數人問卜於盲 將軍目送不止 女亦似慕將軍之儀 相與注視 將軍令卒往尋女所往 則卜畢騎馬率婢僮入南門 向沙堤洞 家在洞中最高處 亦巨室也 翌日將軍入沙堤洞 出入閭閻 適有弓匠在洞裏 將軍武人 仍與結交 日日談話問洞裏諸家 弓匠一一言之 將軍又問彼山麓大宅誰氏家 弓匠云宰相某公之女新寡矣 將軍見往來出入之人 必問其所 一日有年少女來乞火 弓匠云此寡婦宅人也 將軍知之 翌日來到以情告之曰 予愛彼女 念之不忘 若因主人而成之 則死生惟命 弓匠邀請其女 報以將軍之言 仍納貨布 女遂諾 將軍曰 愛汝太甚矣 然有一段情懷 汝能聽之 則非徒厚賂當汝產 女曰第言之 將軍曰 近者見汝主於大街 自此以後 神心惚恍 不甘餐食 女曰此甚易耳 將軍曰爲之奈何 女云明日黃昏到吾門外 則我出待之 將軍如期而往 女欣然出迓 ..
7. 昔有士人迎婿 壻甚愚騃 未辨菽麥 三日與新婦同坐 指盤中饅豆曰 此何物 婦曰休休 婿劈餠 餠中有松子 問曰此何物 婦曰莫說 婿歸其家 父母問食何物 婿曰 一休休裏有三莫說 婦家憂悔 莫知所爲 一日買盧木樻 可容米五十斛 約曰 婿若知此則不黜之 婦終夜誨之 翌日翁呼婿而示之 婿以杖叩之曰 盧木櫃可容五十斛矣 翁喜甚 又買木桶而示之 婿以杖叩之曰 盧木桶可容五十斛矣 翁患腎膀 婿往問疾 翁出而視之 婿以杖叩之曰 盧木腎膀可容五十斛矣
6. 有僧謀寡婦往娶之夕 上座誣之曰 粉虀生豆和水而飮之 則大有利於陽道 僧信而飮之 至婦家 腹脹滿 艱關匍匐而入 垂帳而坐 以足撐穀道 不得俯仰 俄而婦入 僧危坐不動 婦曰何如是作木偶狀 以手推之 僧仆地滑矢瀉出 臭氣滿室 其家杖而黜之 夜半獨行迷路 有白氣橫道 僧意以爲川水 褰裳而入 乃秋麥花也 僧憤怒 又見曰白氣橫道 曰麥田旣誤我 復有麥田耶 不攝衣裳而入 乃水也 衣服盡濕 過一橋 有婦數人 淘米溪畔 僧曰酸哉酸哉 蓋言狼狽受苦之形也 婦人不知其由 群來遮之曰 淘酒米之時 何發酸哉之語乎 盡裂衣服而毆之 日高不得食 枵腹不耐苦 掘薯藇而啖之 俄有呵唱之聲 乃守令行也 僧伏橋下避之 乃默計曰 薯藇甚美 若以此進呈則有得飯之理 守令至橋 僧翻然突出 守令馬驚墜地 大怒棒之而去 困臥橋傍 有巡官數人過橋視之曰 下有死僧 可與習棒矣 爭持杖相繼棒之 僧恐怖不得喘息 有一人 抽刃而進曰 死..
5. 又有上座 誣師僧曰 吾家隣有寡婦 年少有姿色 常謂余曰 寺園裏柹子 汝師獨食之乎 余答曰師豈獨食之 每分與人矣 婦曰汝以吾言乞之 吾欲食之矣 僧曰 若然則汝可摘而往遺之 上座盡摘而往遺其父母 來謂僧曰 婦悅而甘食之 復曰 玉堂所設白餠 汝師獨食之乎 余曰師豈獨食之 每分與人矣 婦曰汝以吾言乞之 吾欲食之 僧曰 若然則汝可撤而往遺之 上座盡撤而往遺父母 來謂僧曰 婦悅而甘食之 乃曰何以報汝師之恩 余答曰師欲與之相會矣 婦欣然許之曰 吾家則多親戚僕隷 師不可來 吾當挺身而出 一詣寺相見矣 余以某日爲期 僧不勝雀躍 至期遣上座往迎之 上座來謂寡婦曰 吾師有傷肺之疾 醫言婦人粉鞋 煖而熨腹則可愈 願得一隻而歸 婦遂與之 來蔽門屛而伺之 則僧淨掃禪室設褥席 獨言而笑曰 余在此婦在此 余勸飯婦食之 余携婦手入房可與歡 上座遂入 以鞋擲僧前曰 大事去矣 余請婦而來 婦到門見師所爲 大怒曰 汝誑..
4. 上座誣師僧 自古然矣 昔有上座 謂僧曰 有鵲含銀筯 上門前刺楡 僧信之 攀緣上樹 上座大呼曰 吾師探鵲兒欲炙而食之 僧狼狽而下 芒刺盡傷其身 僧怒撻之 上座乘夜懸大鼎於僧所出入門戶 大呼曰火起矣 僧驚遽而起 爲鼎所打頭 眩仆地 良久而出 則無火矣僧怒責之 上座曰 遠山有火 故告之耳 僧曰自今只告近火 不必告遠火
3. 昔有兄弟二人 兄癡而弟黠 値父忌欲設齋祭 顧家貧無物 兄弟乘夜 潛往隣家穿壁而入 則適有主翁出巡 兄弟屛氣伏階下 翁溺于階 兄呼弟曰 有暖兩滴我背奈何 遂爲翁所執 翁問何以罰汝 弟曰願以杇索縛之 以麻骨打之 兄曰願以葛索縛之 以水精木打之 翁如言罰之 罰已 問何所用而爲盜 弟曰欲於忌日祭父 翁憐之給穀恣其所取 弟得赤豆一石 盡力負而還家 兄則得赤豆數粒 挾藁索而曳之 呼耶許而還 翌日弟熬豆粥 令兄往請僧而齋之 兄曰僧何物 弟曰入山中見緇衣而請之 兄往見樹抄有黑烏 乃呼曰 禪師請來食齋 烏鳴而飛 兄還曰 請僧乃攫攫而去 弟曰此烏也非僧也 更往見黃衣而請之 兄入山中 見樹抄有黃鳥 乃呼曰 禪師請來食齋 鳥鳴而飛 兄還曰 請僧睍睆而去 弟曰 此鶯也非僧也 我往請僧 兄且留焉 若釜中粥溢 則㪺而盛諸凹器 兄見簷溜滴階成凹 遂以粥盡瀉於其中 及弟請僧而還 則一釜之粥盡矣
2. 昔有人潛携𠶤鴿下鄕曲 路宿一家 乘曉而出其家亦不知客人之所携也 到鄕 鴒飛還京師 必入所宿家 回翔而後出 其家見鴿擧皆惶駭 問於經師曰 有物非鳩非雀 鳴如鈴聲 向家三匝而去 是何祥也 經師云 必有大禍 我將往禳之 明日邀經師至家 經師云必從我所爲 若不從我所爲則禍反重矣 我試言之 爾能聽之 遂呼曰出命米 擧衆皆曰出命米 經師云出命布 擧衆皆曰出命布 經師云是何如此 衆皆曰是何如此 經師憤怒而出 頭觸戶棖 衆人馳逐 爭以頭觸棖 兒童或依梯而觸之 經師至門外 適有牛糞泥滑 側足而仆 人皆側足而仆 牛糞已盡 或有加之而側仆之者 經師惶劇竄入冬瓜蔓下 擧衆隨入 倚疊如山 兒童未及入 呼而泣曰 爺耶嫏耶我去何處 爺嫏答曰 瓜蔓不得入 則往入南麓葛葉底可矣
1. 昔有靑州人竹林胡東京鬼三人 共買一馬 靑人性黠 先買腰脊 胡買其首 鬼買其尾 靑人議曰 買腰者當騎之 嘗馳突任其所之 胡供蒭秣而牽其首 鬼執蜄掃矢而後行 兩人不堪其苦 相謂曰 自今以後 能遊高遠者當騎 胡曰我曾到天上 鬼曰我到爾所到天上之上 靑人曰汝手所觸無乃有物乎 無乃有𩨾而長者乎 鬼曰是矣 靑人曰彼𩨾長者是吾脚 汝捫吾脚必在吾下 二人莫對 長爲靑人僕從
29. 又有李斯文杜 爲戶曹正郞 家中忽有鬼物來作惡 聽其語音 乃其叔姑死已十年者也 生產作業 一一指揮 非徒晨夕供飯 凡欲有所食皆需之 稍不如意則勃怒 雖不見其執匙揚飯 而饌飯自然消減 腰以上則不見 而腰以下則張紙爲裳 兩足枯瘦如漆 無肉但骨而已 人問足何若是 答云 死久地下之人 安得不如是乎 百計穰之不得 未幾斯文得病而死
28. 吾隣有奇宰樞 乃一時名賢也 吾少時與奇之孫裕 竹馬相交戱 宰樞捐世 余與裕俱筮仕 而裕榦蠱居其宅 未幾宅凶 人不得入 裕亦從他焉 吾從其隣聽其說 則有僮立門外 忽有物附其背 重不能堪 狼狽而入 覓之不見物 良久而釋 流汗被軆 自後多怪事 人若炊飯 則鼎蓋如舊 而糞滿其中 飯散于庭 或取盤盂擲于空 或取大釜環空中而擊之 聲如洪鍾 或見圃中菜蔬 皆掘而倒植之 須臾而枯 或見衣籠牢鎖 而衣裳盡排梁上 幅幅皆着署 如科斗篆 或見無人竈間火光忽起 如有人捧之者 來觸廊廡 廊廡盡燒 以故棄而不收者已多年 裕憤然曰 先祖家室 久未修葺 豈人子奉先之意乎 大丈夫豈有畏鬼之理乎 卽入居 怪亦復作 或移飯鉢 或以糞穢塗人面 裕若叱之 則空中唱云 奇都事敢如是乎 未幾裕得病而卒 人皆云 裕之表弟柳繼亮謀亂被誅 而其神依家作祟也
27. 雞城君李陽生 本庶孼賤人 嘗以造屨資生 入壯勇隊 從征李施愛有功 賜功臣號 嘉善封君 目不知書 然性純謹樂易 無一毫私曲 嘗過舊肆 見微時所與交者 必下馬論懷而後去 其妻則我叔姑家婢也 容貌麤陋 年老無子 人有勸之者曰 君有大功 宦至宰樞 且無胤嗣 何不更娶名家女爲婦生子乎 答曰 吾少時所與共貧困 而一朝棄之不可也 以賤人而娶良家女 有害於義不可也 吾嫡兄微弱不能振 不如以其子爲後 賴吾功蔭 庶幾大吾宗也 人皆謂知分而有長者風 性度弘大 雖紗緞美衣 卽脫以與人 曾無一毫吝惜之意 又能善於馳射 其搏虎雖馮婦不及也 見人顏色 必辨盜賊 十擧而不一失 雖部雍不若也 每有捕虎捕盜之事 朝廷委而任之
26. 崔司成池登第以後 多任外職 世祖十一年聚文士于慶會樓下試藝 池長吟緩步 行至後苑 適逢上微服出苑中 崔長揖不拜 上問曰 是何人 擅入內地 無禮於我 崔對曰 我文士也 宮中但爲上而已 豈敢別禮於子乎 崔於是心知非凡人必王子也 遂蹲坐路旁 上曰 汝非原壤乎 何其蹲俟 俄而侍女內豎繼至 崔驚怖謝罪 上卽御序賢亭 呼池講論經史 隨問隨對 經史奧旨 一一精解 上大喜 手賜巵酒崔快倒數巡 顏色自若 上曰此儒精於理學 恨其得之之晩 卽拜池爲司藝
25. 余嘗在園中 有鳥腰以上斑駁 腰以下純黃 其飛如擲梭 始知一物 夏爲黃鶯而冬爲喙木也 又在鄕曲 見田間水多小蝦 每取而食之 一日歸到 則小蝦與多足臭蟲 相雜沿洄 熟視之 則頭尾或有半化者 由是知化生之理不虛也
24. 凡夢皆隨思慮而成 不一一有符驗 余嘗夢奇而有符者四也 余年十七八夢入山谷 山奇水潔 夾澗桃花亂發 到一招提 翠柏數株 陰映庭除 升堂有黃金佛 老僧梵唄聲振林谷 退適別室 則有紅粉數娃作樂 紗帽官勸酒 余乘醉而逃 忽欠伸而覺 後數年 余與伯氏奉大夫人往海州 一日遊神光寺 其岩澗林木殿堂廊廡 一似昔之所夢時 巡察使韓公亦往 爲太夫人設齋飯 僧中有老衲唱佛 亦如夢見者 牧使李公邀余飮於外室 州妓數人奏樂 牧使勸酒 余大醉而還 余於己丑年 奉大夫人之喪 葬坡州 仍居墓廬 半夜張燈讀南華內篇 憑案暫睡 忽到仙境 其宮室壯麗 宛非人世所覩 有一人黑衣坐殿上 面態姿多髥 余覆階下而拜之 後隨伯氏朝京師 其宮闕宛似夢之所歷歷 皇帝之容亦夢中所覩也 余直玉堂 夢到承政院前房 兼善在房中 謂余曰 君速還去 我出此房後 君入此房矣 未幾兼善 拜承旨 遞任後 余亦拜承旨 又夢入山谷 路甚崎嶇 或緣崖岸..
23. 新及第入三館者 先生侵勞困辱之 一以示尊卑之序 一以折驕慢之氣 藝文館尤甚 新來初拜職設宴 曰許參 過五十日設宴 曰免新 於其中間設宴 曰中日宴 每宴徵盛饌於新來 或於其家 或於他處 必乘昏乃至 請春秋館及諸兼官 例設宴慰之 至夜半諸賓散去 更邀先生設席 用油蜜果尤極盛辦 上官長曲坐 奉敎以下與諸先生間坐 人挾一妓 上官長則擁雙妓 名曰左右補處 自下而上 各以次行酒 以次起舞 獨舞則罰以酒 至曉 上官長乃起於酒 衆人皆拍手搖舞 唱翰林別曲 乃於淸歌蟬咽之間 雜以蛙沸之聲 天明乃散
22. 自東坡驛向松都半道 有普賢院 人言是毅宗朝文臣遭害之處也 余少時過其坪 山麓有池深黑 長可數里許 思想往事 不勝慷慨 後年過之 則已爲陸地耕種矣
21. 我國少有好事者 宰相之卒 鮮用碑碣 惟大刹古基多有之 今嶺南諸寺有崔孤雲所撰 原州資福寺碑則王太祖所製 而集唐太宗書 亦一奇寶也 玄化寺碑則顯宗親篆其額 周佇製而蔡忠順書之 靈通寺碑則金富軾製而吳彥侯書之 雖皆奇古 然字軆有異 普賢院原上有碑半折 辭語豪健 字軆遒勁 元朝危素作而虞集書 眞絶代奇寶 而人不護惜 今已破碎無餘矣 正陵碑則牧隱所製而柳巷所書 亦極精妙 至我朝圓覺寺碑則金乖崖製而伯氏書之 其筆法可與子昂頡頏 雖瑢所書英陵碑 亦不能過 後世寶之者必多矣
20. 永川君定 孝寧大君之子 其夫人出於吾門 故與之相從甚厚 爲人豪宕不羈 性又純謹 每事徑情直行 詩思淸新 畫格亦奇 一生沈於酒色 鄕妓初以選到京 公邀致其家 盛飾衣服 未幾爲年少所引而逃 亦不尋問 故平生作成 不知其數 家中女僕則盡招樂工而嫁之 雖得一壼酒 絲竹鬧於庭 日日沈醉 嘗於馬上 擧鞭書空 人問其故 答曰作山水圖形矣 酷愛文士 所與交者 皆名卿鉅儒 若見儒生 則雖於馬上 攀執衣袂 歷論古今人物文章氣律 有斯文李尹仁有仁兄弟過梨峴 適君因醉微服坐路旁 二人以爲凡人而不下馬 君使人招之曰 汝見王孫何不禮焉 汝是何人 有仁曰我是文士 君曰誰人榜登第 有仁曰吾壯元則高台鼎 君唾涎曰 姜子平之類 汝可速退 問尹仁曰 汝是何人 答曰文士也 曰誰人榜登第 答曰吾壯元李承召也 君曰汝知白登山賦乎 尹仁誦之 君頓首禮拜而送之
19. 金文平公乖崖 能通六經諸子百史 無不探討 尤深於釋典 嘗謂人曰 學文之功 須要熟讀一書 又當緩而思之 急速則難嚌其味 我操心定性 故觸處皆通也 少時每從人借書 來往泮宮 日日抽取一張 藏諸袖間而誦之 若有遺忘之處 則出而視之 誦而卽記 故誦一帙則一帙盡矣 申相文忠公有受賜古文選 粧潢新巧 愛之不離手 公往借之懇 文忠公不得已借之 踰月到其家 則裂取之片片塗於壁上 烟薰莫辨 問其由則曰 吾嘗臥而誦之矣 其爲文章筆勢浩瀚 如長江巨浪滔滔不能遏 人有求詩文者 信手而成 未嘗起草 或有人並求者雖至八九 令人搦筆 公四顧呼之 各適其軆 而文不加點 世祖朝多設舍利瑞氣陳賀之事 雖有主文者 不得造次撰表 翰林持紙而進 則應之如響 對友益精 嘗與宰樞論文 丘中樞從直曰 乖崖雄文巨筆 則不敢望 至如四書疑 則當不讓矣 公憤然曰 然則與君校藝可乎 金判書禮蒙時在座 抽問四書疑處 丘公先成之 皆陳言..
18. 吾仲氏有三子 長曰世傑 英敏能詩 年十三而死 嘗隨人遊水車洞 作詩云 二溪流水回靑蛇 林壑窈窕幽興多 勸君今日不痛飮 奈此爛熳山花何 時稱神童 次曰世勣 字茂功 英邁絶倫 自少時詩思如發苕穎 書法神妙 與伯氏莫辨 及長爲文雄壯 如駿馬馳坂 難以銜勒而羈之也 如蠅虎舌耕賦 膾炙人口 赴生員試 作地利不如人和論 冠出諸作 遂擢一等 嘗與朋友讀書山寺 夜半如廁 良久未還 自後心神恍惚得狂疾 至今年過四十 蒙眛不省人事 其弟世德 登進士試 亦得狂疾不愈 大抵狂人 盛夏襲重裘不以爲熱 隆冬被單衣 不以爲寒 疾病不加於身 憂樂不係於心 語言錯亂 溲穢混處 惟於飮食之時 的知鹹淡 飢而呼食 飽而卽休 天雖生病於人 而不置於死地也 茂功有二子 曰誼曰諒 誼能詩 其律詩淸穎有法 諒能詩賦 又有操行 其所著墨梅蜥蜴等賦 傳播於世 二人皆未三十而死 諒之死 朋徒坌集助喪 知有宿德也
17. 少子世淳號竹軒者 伯氏之子也 少余三歲 故余與之共學 纔學推句而知作詩 纔讀孟子而知作文 思如湧水 如鬼神所助 作山居詩云 朝伴白雲去 暮隨明月來 見伐木者作詩云 秋深雲山中 樵人荷斧去 伐木聲丁丁 袒裼呼耶許 有親戚將向嶺南 來告別曰 聞小童能詩請句 卽口號云 臨送門前綰柳條 千巖萬壑路迢迢 南鄕他日相思處 蜀魄聲中碧嶺高 冬日雪消氣暖 有文士數人 來見伯氏 邀童作詩 卽呼云 冬至陽生土氣融 喜晴鵝鸛上遙空 雪消池館疑春日 正是山南十月風 外叔安公夫妻俱年七十 其子輦 以壽椿名其堂 戲童曰 汝可作記乎 卽援筆書云 椿者樹之壽者也 父母之壽如椿之壽者 孝子仁人之所欲也 衆皆擊節歎服 年十五而夭 人皆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