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 (9338)
건빵이랑 놀자
53. 人氣屑𡱝 鼠氣裂象 鶉見牛則憊而不能飛 梟越舂舍則墜 艾同茯苓搗則軟如綿 象聞犬聲 則吼叫不復去 桑柴燒蛇則足見 鼠食礬石則死 此物之相制者也
52. 埋靑靛於蓮根下 則開靑花 稚松 伐斷其中根 只餘四方鬚根 拳石當其斷處而種之則作偃盖松 雀雛 以蜜和飯飼之 成白色 以白馬蹄 爲假犀者 馬病垂死 以小鐵槌扣其蹄 血斑斑 死則脫其蹄 爲器用 紋理如玳瑁 是豈天理之正者耶
51. 鼠穴于佛經堆積中 嚙而字敗 又遺溺矢汚之 生數雛 或眇目 或躄足 無一完軆 盖報應也 若以吾道處之 逐之可也 捕之可也 佛氏獨非大人乎 何恨於鼠而隱暗之中 使殘其雛也耶 狹隘慘殘 自無倫始也
50. 菜花生如來 牛骨生觀音 鸚鵡有藏舍利者 蟒蛇有號菩薩者 佛氏之敎 何其普也 動息之類 若有佛心 皆可成佛耶 吾道無之矣 只聞性皆善 人皆可爲堯舜而已 花如來 骨觀音 鸚舍利 蛇菩薩者 皆反常也 以妖斥之矣
49. 人嗾獵犬逐鹿 鹿必疾走 犬隨其後 庶幾嚙焉 而人呼犬與飧休息 鹿必竢犬至 顧望而立 犬復逐之 而又如前休 鹿又如前竢 凡數度 鹿力盡而蹶 犬廼嚙其勢而斃之 其仁耶信耶 熊與虎相闘也 虎張爪牙 挾之以威 其用力也專 熊必人立 仰拉長松 力擊之 一擊而棄不用 復拉松 勞則多而力歧也 終爲虎所殺 其義耶貞耶 人橫木于壑 設繩套于木 貂羣魚貫而度木 先行者 以首試納于套中 若甘心焉 後至者爭先納首 須臾間累累雉經 無一遺焉 其順耶恭耶 人惟有一偏之見 而不能委曲通暢者 只戕身於無所名之事 是鹿也熊也貂也 而衣冠者也
11. 본뜨려 하지 말고 자신의 글을 써라 복고가 대세가 된 세상에 자기다움 자연스러운 문장관을 외치다 或曰: “今若有李雪樓左擁, 王元美右携, 張肖甫駈, 謝茂秦ㆍ徐子與輩, 來問於子曰: ‘文當擬『左傳』ㆍ『國策』ㆍ『史記』ㆍ『漢書』, 而韓ㆍ柳以下不論; 詩當擬建安黃初開元天寶, 而元ㆍ白以下不論. 或敢脫此法律而出它語, 皆非吾所謂文章也.’ 子當何答?” 曰: “我當曰: ‘拘也. 若以子之才則可. 且擇天下之士, 如子之才而善於摹擬者, 駈之以此律, 亦可然也. 或有奇逸俊邁幽翛詭特之倫, 那能屈首聽君之爲, 而自甘古人脚下活乎. 假令聽之, 雖三昧于摹擬之法, 反大不如渠自有渠之文章也. 如彼者, 雖無優孟逼摸孫叔敖手段, 然猶天多而人少也, 如子則人多而天少也. 文章一造化也, 造化豈可拘縛而齊之於摹擬乎? 夫人人, 俱有一具文章, 蟠欝胸中, 如其面不相..
11-2. 或曰 又若有袁柳浪左擁 徐文長右携 江進之駈曾退如,陶周望輩 來問於子曰 文章安有定法哉 理何必先民所恒訓 語何必前賢所恒道 當快脫粘縛 直段步武 門戶則特立 而洞天則別開也 或掇拾古人字句 豈曰文章名世哉 子當何答 曰 我當曰拘也 若以子之才則可 且擇天下之士如子之才 而善於超脫者 傳之以此方亦可 然天下之才 非超脫而止也 有典雅者 有平易者 壹皆責之 以別創新奇 或恐反喪其本然而日趍于高曠超絶之域 不亦敗道乎 振作多士之文章 豈一律而已哉 無乃局乎 仍才奇正 自有可觀 抑揚與奪 正䂓暗諷 順導反說 其變化也無涯 但不使之太剝削其渠之本然與天眞 去其滲滓腐穢而已矣 且古人軌轍 不可拘束 亦不可專然拋棄也 自有竗解透悟法 在人人各自善得之如何耳 子紛紛怒罵 以天下人之不一齊從吾命 爲大憂也 則吾懼其末流仍文害道 誣言妄談 猖狂自恣 至陷於不可赦之罪 不亦悲乎 然天地間 無所..
11-1. 복고가 대세가 된 세상에 자기다움 자연스러운 문장관을 외치다 或曰: “今若有李雪樓左擁, 王元美右携, 張肖甫駈, 謝茂秦ㆍ徐子與輩, 來問於子曰: ‘文當擬『左傳』ㆍ『國策』ㆍ『史記』ㆍ『漢書』, 而韓ㆍ柳以下不論; 詩當擬建安黃初開元天寶, 而元ㆍ白以下不論. 或敢脫此法律而出它語, 皆非吾所謂文章也.’ 子當何答?” 曰: “我當曰: ‘拘也. 若以子之才則可. 且擇天下之士, 如子之才而善於摹擬者, 駈之以此律, 亦可然也. 或有奇逸俊邁幽翛詭特之倫, 那能屈首聽君之爲, 而自甘古人脚下活乎. 假令聽之, 雖三昧于摹擬之法, 反大不如渠自有渠之文章也. 如彼者, 雖無優孟逼摸孫叔敖手段, 然猶天多而人少也, 如子則人多而天少也. 文章一造化也, 造化豈可拘縛而齊之於摹擬乎? 夫人人, 俱有一具文章, 蟠欝胸中, 如其面不相肖. 如責其同也, 則板刻之畫, 擧..
48. 孰謂松檜有勁氣 不栖蟬耶 余嘗見夏月松檜萬章 處處蟬鳴 孰謂琥珀不受腐芥乎 以琥珀磨於腕肉上 乍有熱氣 垂於芥上 則芥必躍接 試以腐芥則不擇也 不但芥 或毛羽 或絲或紙 凡輕纖之物 盡受之 磁石 亦有指北者 而指正午者絶稀 每近丙丁方耳
47. 范氏之族 乳必四垂 晁氏之族 指必二節 是受氣之或過或不足耶 明宗室慶成王 有百子 皆隆準 高帝子孫盡隆準者 非虛語耶 西洋國人 雖有老少之異 然軀榦顔貌 箇箇相肖 皆碧眼鷹嘴鼻長臂 是國中山川向背 皆均適耶 世傳金海金氏 莖必有黑痣 或首露王亦然 而後孫肖之耶 大抵浮海上來 不知其父母 且頭如銅盆 年壽過人 事多異徵 其黑痣遠傳後裔 理或然也
46. 曝油紙于烈陽 火生 水滴于石灰 火生 搗火藥而沙入則火生 人多飮燒酒 火生于鼻 煮膏于鼎 火生其中 夜擊海波 則火焰閃閃 墓中之火燒棺 松樹簇立 相磨戛則火生 寧海府地火燃 亦有積油萬斛而火生 夢八人而火 熊現而火 畢方來而火 回祿出而火 冠岳有火峯 景福宮火 熊化天使來而平壤火 若火齊引火 陽隧生火 人之恒見者耳 人有新生孫 鄭北窻 知其爲火精 使之急投于江 江水熱沸 亦異事耳
45. 鴿雌與雌相交而卵 雞䧺與䧺相交而卵 鵝無䧺而卵 馬牡牛牝而交 生肖馬之子 棗幹葡蔓而接 結類棗之實 紅人莧化爲蚯蚓 鶉化爲蝦蟆 雞化爲蛇 是天地之乖氣 皆不正不祥者也
44. 一鼠入雞窠中 四足仰抱雞卵而卧 一鼠啣其尾 曳之墜于窠外 則仍又啣其尾 曳之輸于穴 甁有油或蜜 蹲于甁 以尾探入于中 塗之以出 回身舐其尾 一黃鼠 渾身塗濁泥 不辨首尾 縮前二足 人立于田畔 如朽𣏾狀 一黃鼠瞑目屛氣 僵卧于其下 有鵲來窺以爲死 一啄之 故蠢動 則鵲疑躍而坐于朽𣏾 朽𣏾開口噉其足 鵲始知坐于黃鼠之首也 渾身蚤咀 廼啣一木 先沉尾于溪 蚤避水萃于腰脊 隨沉隨避 涔涔沒項 蚤盡集于木 然後捨木於水 騰身於岸 孰敎之乎 本無言語相曉 假使一鼠抱卵卧 其一安知啣其尾乎 一黃鼠作𣏾立 其一安知僵其身乎 是豈非自然乎 雖然 人有挾小術 以肆狡黠者 其鼠黃鼠之類乎
43. 靈樞曰 心高則滿於肺 中悗而善忘 難開以言 若如此言 則聖賢所謂生而知之 學而知之 困而知之及人皆可爲堯舜者 皆虛語耶 靈樞之言 只論血肉之心包 較諸聖賢之論 則糟粕滲漉耳 然肺爲華盖則蒙覆心包 無寬通踈朗之意 亦恐敎不能入 昏惰康鈍 隨敎隨忘 當奈何乎 與此輩語 愼勿說靈樞之論 惟維持聖賢敎人之語誘掖之 庶幾望其一條路陌之爲愈耳 是知聖人之言忠厚 而靈樞直論心之位 置不論學 若使之聞此語 自知其無可奈何 而尤暴棄也
42. 持心不平 愛憎歸於一偏者 惑之甚也 三日斷五匹 大人故嫌遅 憎之偏也 丈人屋上烏 人好烏亦好 愛之偏也 又有甚於此者 奇邪攻心 痼疾難醫 不亦哀乎 瘡痂至鼻 而啗而贊之曰 如鰒魚弓弦 至直而視而恨之曰 如曲尺 集狐白而爲裘 歎海棠之無香 憎中取善 愛中知惡 天下之至公存焉耳
41. 讀禮書 則一動一靜 自覺妄悖 生恐懼心 讀醫書 則一飢一飽 自覺傾危 生懊惱心 讀律書 則一措一施 自覺干犯 生悔恨心 讀字書 則一画一點 自覺違舛 生慨惜心 于時虛活大地之歎 自不能已也 夫伶,籍,康,戎之群 應自以爲脫釋 於此數者 號曰外物 然幸以淡泊爲心 故自與塵垢俗子 逈別耳 若以此習 橫拖突走於利欲塲中 將何所不至乎
40. 火焦之桐 沒無風采 棄之可也 屍沁之玉 太不吉祥 避之可也 然眼如玄珠者 一睨之而秘藏 則其不焦不沁者 反減價落色 以其奇在于焦與沁也 馬遷之腐 楊䧺之吃 左慈之醜 衛玠之瘦 鑿齒之躄 盧仝之禿 方干之缺唇 貢父之陷鼻 彭几之迂 米芾之顚 張籍之盲 仲車之聾 羊祜之折臂 古弼之尖頭 李密之黑 晏嬰之短 伯牛之癩疾 長卿之消渴 杜預之癭 殷仲堪之眇 虎頭之痴 雲林之潔 此數者 人所厭惡者也 然當世之人 愛之 後世之人 慕之 彼膠淸刷鬂 粧嚴綾繡 曼脅平膚 妖冶嬉影 而無知無識者磨滅 誰能記耶
39. 月靑谿 時雨新晴 日色怡煕 桃花紅浪 㶑灧齊 五色小鯽魚 不能猛鼓其鬐 游泳荇藻間 或倒立或橫翻 或吻出于浪 細呷粼粼 眞機之至 猜忮怡然 暖沙潔淨 鵁鶄鸂鶒輩 二二四四 或睡錦石 或唼芳芷 或刷翎 或浴沙 或照影自愛 天態穆穆 無非唐天虞日之氣像 笑中之刀 劗心之萬箭 胸中之三斗棘 掃除之快 不留一纖翳 常以吾意思 爲三月桃花浪 則魚鳥之活潑 自然助吾順適之心耳
38. 丙戌正月初六日 金雅士希文晦默來訪 希文甲子生 故李進士龜祥門人也 爲人甚醇雅 余曰 天下之可讀者 惟經書耳 不必一時多讀百千遍 惟有暇則讀雖十遍二十遍亦可 而只以盖棺後 方訖讀爲心 其餘子史諸家 何必多讀 然僕稍知讀書之爲可好 而嬴弱不克去 可懼可懼 希文曰 兄言甚善 僕亦以經書爲主 而其它作家之文 不過涉獵而止 若欲利益文章 則多不過五十遍爲何如 莊子讀逍遙遊 則其它可推而知也 或有讀莊子千遍者 豈非浪費心力耶 余曰 平日胸中 有磈磊氣 時時作無故之悲 而噓唏之極 誦離騷九辨 尤感觸層疊 平心讀論語 其下必按下 如此者數 始知聖人氣象 千載之下 能点化客氣如此也 僕得效頗深 宗人有年少而慷慨者 與僕夜語 語次到陸秀夫負宋帝入海事 宗人淚忽湧于眼 僕亦惻愴良久 誠誦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章畢 二人者始言笑自若也 希文曰 兄言何其與余心甚合也 僕亦有此氣 每當蟲吟月白之時 感激者深..
37. 壞緜綻縫 虱必聚族 荒墻古竈 鼠必營宅 狐之妖媚 必於幽林之陰森也 梟之叫嘯 必於黑夜之窅暗也 窟室遼絶 盜賊之藪焉 叢祠昏翳 鬼魅之窩焉 此皆白日昭朗 無幽不燭 則不惟不掩其迹 不能少措其陰昏之計 夫小人眙盱翕張 目語額瞬 處零碎之事 其巧譎如詛 出恒平之語 其隱暗如謎 若夫營財肥己之事 戕物陷人之言 其陰狡尙何言哉 悲矣悲矣 吾之一片神明 舍乾淨通亮地也 何彼乃把作陰譎淫㐫之萃淵藪 凡諸憸夫之攸爲 小則虱鼠之咀齧 其次狐梟之爲不祥 大則盜賊之殘害 鬼魅之魘迷 無不溢現於眉睫之間 吻牙之旁 人之生生之氣 黯然消鑠久矣 君子則不然 出言也祥吉 處事也明白 表裡通透 無一纖翳如盎春之恬風 沐霜之昭月 又如靑天白日 通衢大道 八囪玲瓏 重門洞開 是之謂淸明在躬 志氣如神 和順積中 英華發外 其蘊畜而發施 不過淵嘿雷聲 尸居龍見而已 是以 人可以陽明爲瑞慶 陰暗爲旤厄也
36. 人旣一墮于地 無論富貴貧賤 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 一動一止 掣者蝟興 眇然之身 前後左右無非肘也 善運肘者 雖千掣萬掣 不置肘於心 亦不爲肘所僕役 時屈時申 各極其宜 則不惟不傷肘 亦不損吾和氣 可自然遊順境中耳 彼祝髮入山者 苦不耐其掣之多也 然刺血鈔經 行脚乞米 反苦不勝 渾身之肘觸處皆掣也 是躁擾爲祟耳 如胡孫爲群蝎所螫 不知或避或除 善計處蝎之方 只煩惱騷屑 左爬右嚼 不少須臾耐了 蝎螫愈肆 斃而後已
35. 李虞裳軸自跋曰 痔卧壹岐島舟中 風聲雨聲水聲蛙吠聲擧集 灯下人間世 牢騷鬱陶至矣 間聞老奴語說園圃中事 情不得不動 而喉不得不癢之矣 吐而筆之 斷爛無序 其言萬里行李之所經者什一 而平生志業之所存什九 一切無摸擬心矜忮心 平濤鼓枻 以取適於道路耳 甲申六月二十八日 試雞毛筆 書于昌原客館 斜陽明窻 蟬聲滿樹 其壹陽舟中詩曰 雨脚侵香穗 踈囪午夢初 病多仍奉佛 名斷尙貪書 苽熟生眞蒂 蟲游化小魚 苟能謀五畒 夫釣婦看蔬 又曰 自吾能作佛 心悟不師初 墨抹臨摹帖 爐燔剽窃書 貪嗔皆害馬 恩怨已忘魚 道在貧堪樂 終年食但蔬 其海覽篇祭海神 皆魂奇譎 特多不能錄 余每嘆東國局於門閥 懷寶而窮餓者多 獨崔簡易少受用文章價 然承文提擧 豈活妻子而足榮簡易哉 屢以大事入明朝 只借銜或工曹禮曹判書 或吏曹參判 徒謾上國人耳 東人那肯呼之以崔判書乎 何異夜天子也 如虞裳者 持被直玉堂 爇紅蠟艸白..
34. 號雲我 又曰 松穆館主人 字虞裳者曰李彦瑱 譯學而通日本人言語也 庚申生 癸未入日本 翌年廼還 性悟竗 有能詩聲 丙戌元日 尹曾若 獲其詩軸一,日記紙三 使人示我 詩是遊日東者 而雜體四十首 余奇之 與曾若小帖曰 菰蒲中往往有奇士 伏而不出 吾輩平生苦癖 搜羅古初之奇書 不知訪現在之騷雅而爲師友 眞睫在眼前而不見者也 虞裳之什 淹博而不濫 幽奇而不癖 超悟而不空 裁制而不短 且筆氣蒼勁 日記三紙 破碎中逸媚橫生 正是人外物 吾但恐悟解深而病不離身 九疇之一曰 或不饒耶 恨不讀其全集也 其稿名歐血草 或曰游戱稿
33. 鼠竅之烟 夕則蓊鬱室中 木偶可目爛 泥塑可喉嗽 况有血氣者乎 余其闢小牖西向坐 順烟勢而瞬有理 息有機 目不爛 喉不嗽矣 十指皆凍皴 屭贔如古蟾 革画納袖 夜藏衾 不觸不爬 時其屈伸而斡旋於無事之地 想忘之域 但除害馬者而已 今鮮軟生新𦘺耳 雙眼有風熱 鎖筆硯 囚書帙 誓不見潑明之窻 闔眼深深 安靜扶心 久而眸酸 半開眼凝見純黑之物 久則明漸養而風熱退也 肝屬木陽也 眼屬肝而善回轉流注 則動物也 况邪風捶木 客熱熏肝 眼安得不病 闔者至靜 可以鎭動 黑者水屬 而亦靜象也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 余改之曰 四色令人目盲 黑色令人目明也 夫赤 目賊也
32. 冬威尙餘 添人一齡 吉談多腐 僧聲可憎 丈夫衣新 門畫無神 牛肉縱橫 此七恨之外 差有一事甚快活 使童子檢奩 間一年之中 梳餘古髮 一人之落 各幾一斗 棼然鬅鬙 令人生煩惱 想積庭中 縱火焚之 東馳西奔 焰氣勃勃 須臾寂爲寒灰 煩惱之想 恬如古湫耳
31. 元日 大冬寒威尙在 人氣不能舒 每年可恨也 必加人一齡 漸老皺皮 可悲也 相逢吉談 多帶腐氣 淸者不欲聽也 齋米和尙 聲頑而太可憎矣 丈夫或餙以新衣 試影頗矜持 一塵粘着 口呵之 手彈之 惋惜不已 此輩陳人耳 若不盈眄也 家家雙扉 畫尉遅 沒無瞱然神彩 可歎也 士大夫家屠牛 人人持紅肉 往來如織 飢鳶跕跕下攫 此最不雅也 夫元日 在局外縱觀之 雖曰年新月新日新 風習苦無新趣味耳 但父母康寧 兄弟和悅 斑衣雙舞 明燈暖杯 獻壽筵前 此天下之至喜也 此輩人 可獨當元日爲樂耳 至如殊鄕久旅之客 感新悲昔之人悲 莫悲於元日 且如余者 哀情回薄難釋 而思親嶺海 只牢騷忉怛 崑崙山可移措於東南 兒時之樂 何時而返耶
30. 旣逢著元日 則如一墜烏脚溪 遍體黎黑 成崑崙奴 不可洗沐耳 不可不爲今年人 如來日丙戌年 天地萬物 莫不自然騰出 丙戌年光色耳 又如旣納采之處女 已爲它家之新婦 雖欲更得處女之名 無如之何 君王之威 不可爲也 父母之愛 不可謀也 又如厓海舟溺宋民 不欲爲元人 然正朔旣班 區宇旣一 則雖沒無况趣 其爲元人 不可逃耳
29. 除日 有無限戀惜意 正如遠別情朋 愛而難離 當別期則細審其人之鬚眉精神歌音笑罵裝束步趨 以其或此後不逢 則樣子居然忘了故也 又如童子將冠 吉日旣逼 心中以爲冠一加 則童則別矣 必頻頻手撫編髮 人情之恒然也 除日 夕陽將落 則情又不忍 必細玩夕陽 今年之日色只有此故也 須臾日落 則其悵然難堪矣 夜必加意靜觀星斗曰 今年之夜 隔如薄紙耳 忽五更雞鳴 則無可奈何矣
28. 近日 漸覺新年之來 則沒無好趣 以其添齒故也 每年値十一月十二月 則意思不快活 不欲提起新年二字 日子漸迫 則正如平生情契冷淡 不欲見之客子先言 某日將到吾家 雖不大憎恨 然意中八九分淡薄 俄然之間 元日當著 則如厥客來到 雖不可逐避 情地則無一毫滋味矣
27. 六七八九歲時 除夕元日 何其好也 戴雲長巾 頭結唐䯻 衣草綠小袍子 帶則赤錦 鞋則紅皮 夜排柶子 晝瞻紙鳶 歲拜長老 則撫頂嬌愛 是時也 俊氣橫生 行如飈風 毛髮皆躍 天下之好時節 無過於此日也 今見此輩踊躍 則意思層動 而顧身七尺而高冠若箕 鬚髯鬑鬑矣 反猜之曰 爾輩亦不久 頤生玄髯 安用爾姸嬋之衣哉 兒必不信
26. 一年之事細筭 則大蕉肥鹿 劇奇變於夏雲 一人之事暗記 則荒槐纖螘 太幻弄於秋濤 而况百年之事 圓而無缺 萬人之事 齊而無差 其可得乎 余甲申除日 有詩曰 吉語任俗爲 笑顔逢人祝 小子何所願 慈母肺病釋 肺病者 咳喘也 于今悲思而靜聽 則吾母之咳喘 隱隱尙在于耳也 怳惚而四瞻 則咳喘之吾母 影亦不可覿矣 於是 淚湧而面可浴也 問諸燈 奈燈不語何 又曰 大妹炊白餠 小妹熨茜裳 稚弟拜阿兄 阿兄拜阿孃 今也 大妹歸于夫家 正應思家而彈淚暗啼矣 小妹衣裙淚漬而斑斑 余携稚弟 再拜哭于祠 雖欲疾聲而喚阿孃 阿孃其漠然而無應矣 又曰 弱妻親庭去 逢年暗垂淚 所嗟地中女 生存卽四歲 今年子重駒生 爲駒也母者 以抱駒也 故於地中女 思少减焉 只齎恨于不使阿姑抱男孫也 故淚墜于駒也額髮也 又曰 汝範孺人瘞 除夕卒哭祭 叵耐憶舊人 無聊値新歲 今汝範已除婦服 又醮於任氏矣 又曰 明五詩作曆 三百六..
25. 余夜夢千軍鼓噪 炮聲撩亂 炬火赫赫而四匝 忽欠伸而覺 則枕邊燈膏枯盡 火焰兀兀 明且暗 又爆爆有聲 噫 此一小光景 入我夢中 鋪張大陣 酣戰不已 造化之權極幻弄也 夫夢 想也因也 此夢類因而非正因也 然燈或置數步地 則無此矣 以其直近頭邊 故神與遊之也
24. 病者 方其呻吟時 平生諸慾沙汰 只有平復之願 存于中 故不暇它及耳 又有一種病人 錢米細事 於醫藥中 能管領且榮利等事 緣渠淹病 坐失期會 則虛熱上攻 或失性命者有之 豈不大哀乎 彼原不病而且無慾 不以死生爲計者 是所謂至人也 余病已五六日 舌苦而無厚味 頭暈終日不暢暢 夜則轉身無筭 如無所指向者 故余平生看書之心 已减太半矣 猶不忍也 一日一番看 然如邁雲之歷于眼也 乙酉十二月二十四日 漫筆
23. 神氣灑然 聦明倍勝 有名馬嘶春 良鷹掠秋底意思 此時逸氣凌厲 驪龍頷可探也 燕然山 可銘也 五岳眞形 可覩也 隔墻針 可察也 渾天儀地動儀 可鑄也 澹菴䟽 可草也 十三經 可䟽也 廿一史 可誦也 壽民丹 可製也 天下被 可縫也 及其風衝雨吼之宵 神沉氣翳 四體若無骨 此時可卧而不可坐 可嘿而不可言 種種世味 皆苦蔘黃連熊胆矣 鷦鷯羽 不可擧也 瘦蚊一嘬 則幾乎委頓矣 但若有瀟洒名流 不大其聲 朗朗纖纖 不急不緩 讀淸新洒落之文 或蔡羽洞庭記 袁中郞西湖嵩山諸記 如秋蟬曳緖 則我其倚枕闔眼而耳視 稍可意耳 余禀鍾太弱 神氣不好時太半 最不嗜聲聒 只拱手斂膝 坐靜室 則有無限意趣 古人衛洗馬沈家令 以瘦骨鳴然 應不如吾之太淸也 是知先輩名世者氣魄健邁且饒 無限聦明 故做事大過人也 古人有生八十者 未嘗一言言病 壯哉余病矣 書其情
22. 余前見霜片如龜文 近又見 或如翡翠毛 或下有一微莖甚短細 上必有如粟粒者 相聚必六箇 皆矗矗直立 大抵着瓦者着木者甚微細 着茅茨者頗分明 着曝露之敗絮壞布者 歷歷可數 其奇巧不可勝言 余每細玩胷中妙思 如蠶抽絲耳 雪雹之類 亦有數種 霿淞花 霜之類也 盖雪雹 自空中已成形而下 故無論晝夜 霜及霿淞花 氣纔着物 始成形 而仍粘凝 是只乘夜爲之故耳 且霜 只露天處生了 意者氣直下歟 霿淞花 大異於霜 如簷間奧密處 若有木柹茅葦 或亂髮棼絲 無不緣而生花 此盖霧氣之類 密塞天地 橫溢奔逐 雖簷間 氣可通處 則橫入而生花耳 此亦一奇玩
21. 面上一痣一紋 有無限機關 當其媚說于人也 瞳子細瞬潛注 流轉動盪 逸態橫生 逬之以佳話 則洒如甘露 煦如陽春 其隱然精神 無非一欺字也 當此之時 雖貪如盜跖 信如尾生 無不茫然心醉 此通都大市 猾賈黠儈之一生功力也 聲如牛吼 行如豕突 毛孔骨節 無非駁濁 少無開明踈通之氣 惜一絲一粒 如惜性命 冠衣未嘗一時正著 對異色人 則口呿不語 面頳無聊 其所坐 卽無識二字也 如斯人也 雖德操之容物 方朔之推移 必蹙眉咄咄 此田農之間 埋頭不出之蠢夫也 溺於一偏 則不知有何好事復在此外也 是以善讀書而不喪眞心者 奇男耳 彼商賈田農輩 何乃自安庸賤而役役乎 嗟嗟所乏者耻矣 有耻 何不可
20. 往有客咄咄曰 出門都是辱 開卷無非羞 余曰 儘名言耳 然撮心于粒 踏厚地如恐陷 則何辱之有 雖有橫來之辱 非吾自取也 讀書每以宲踐爲心 浹洽骨髓 不爲皮膜以外物事 則何羞之有 但日以少有羞焉 則非讀書也 亦不成人也 爲工夫耳
19. 乙酉十二月十七日 心溪宗姪光錫來宿 心溪曰 我慈親軆中 每有不安節 子心常焦熬 於文字上工夫 末由也 且無一卷書籍 但恐一生如此栖栖 終爲無聞無識之人而歸矣 余曰 君言誠是矣 余幼時膽氣稍壯 自期言行功業 是自家手中物 那能不到古人地位也 近日以來 漸覺多事歲月太半停 俄日出而已朝餐 俄朝餐而已夕飧 俄夕飧而已昏睡 俄昏睡而已日出 且其間毛細之事 不勝言矣 正如衣敗絮 行荊棘中 左罥右掛 無非煩惱 佛氏初心 不耐諸般煩惱 脫此敗絮歟 然此學已滅倫矣 始知無憂無思 父母康寧 兄弟和樂 衣食足以安過一生 家多藏書 而只優遊度日 昏惰放逸 不爲學問者 必是愚夫也 至如余者 淸羸神氣 苶然時多 不能如意勤勵 見壯健無病 甚羡耳 心溪曰 余日前 從楊州來 牽馬僕 卽淮陽人也 問曰 汝見金剛山乎 曰 雖見之 愚氓安知景趣 然始登斷髮嶺 則忽然白峯矗出 中心自誓以爲自今以後 雖一毫事 豈可欺..
18. 乙酉十二月十三日 張丈學聖來訪 余問郭巨埋子事義理何如 曰 不可謂不孝 而是巨之無識處也 是以 朱子編小學不收焉 又曰 近者 漸覺古人之難也 酌量其處事 則非平人所易辨者甚多 如王子敬家盜入 子敬徐曰 靑氊吾家舊物 不可持去 此雖小事 不亦難乎 且覺人容受人言 是進處也 以舜之大聖 好察邇言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師 嘗愛李左車 亡國之大夫也 以韓信之智勇 能虛心師事之 亦難矣 余前有堅守己見之病 今則洒然務受人言耳 余曰 此雖甚好 然不可不明胸中之涇渭 從其善處而已 張丈曰 極是極是 余問邵康節稱張留侯,狄梁公 以能成天下 不失其正 栗谷則深譏梁公之事女主 烏在其不失其正乎 張丈曰 天地間無窮者義理 以康節之知識 有此論未可知也 退溪論許衡 爲世道出仕 栗谷則曰 雖非失節 亦是失身 尤菴則稱之以老酋 而謂可黜從享 以三大賢 義理各異 豈可容易言乎 然栗谷言儘好矣 余問曰 昔韓魏..
17. 世人但知雪之六出 而不知霜亦六出 余淸朝細看霜有六稜 如龜紋而甚均正 但不如雪之細雕頗費天巧耳 始知雪霜皆水氣所化 遇寒而凝 必有稜銳者 金木之象也 水居中氣 結成堅質 則上承母金之銳 下傳子木之稜 分而言之 則雪受氣稍輕而軟 近木也 霜受氣稍重而勁 近金也 又水之初凝氷 能成花竹枝葉之狀 其端必尖利 雹亦有稜 皆霜雪之類也 六出者 水數也 水精及陰精石 亦六稜也
16. 嬰兒之啼笑 市人之買賣 亦足以觀感 驕犬之相閧 黠猫之自弄 靜觀則至理存焉 春蠶之蝕葉 秋蝶之採花 天機流動 萬蟻之陣 不藉旗鼓 而節制自整 千蜂之房 不憑棟樑 而間架自均 斯皆至細至微者 而各有至妙至化之無邊焉 夫天地之高廣 古今之來往 觀不亦壯且奇乎哉
15. 乙酉十二月初九日 李正夫來 談吐抵夕 正夫曰 黃宗羲 明末淸初人也 極博▣明人之集 無一遺漏 凡一千三百種 於是選緝▣明文海,▣明文案二書 尙未刊行 而二書中 又精選爲▣明文 授讀以敎其子百家云 余問曰 其人所尙 大抵何如耶 正夫答曰 廣備百體耳 余曰 誰文多收耶 曰 雖王李大家 收入不多 多收者 方正學,王陽明,歸震川輩文 余曰 是子主意在此 正夫曰 王陽明 明之第一人物也 其學問雖可疑 而事業甚偉耳 以大學新民 爲親民 作親民堂記 辨之明詳 然窃疑大學 引詩書明字新字止字 以照應首章三綱領 甚分明 若陽明之言 則日日新 其命維新之新字 豈不泛然乎 陽明亦不擧論此段 可訝 余曰 陽明弟子 聞其訓戒 則往往感泣何也 曰 誠意篤實 故使人感動 人或以此等處 譏其似佛 此不知陽明之甚也 雖佛氏 若誠意動人 是可愛 何罪之有 而亦何妨於學問哉 余曰 近者 稍稍見元人▣明人所著述 好出..
14. 方二更三更 對門隣舍 喧笑之聲 遠遠時聞 而急風吹 雪片從窓隙直赴燈影 翻翻然墜于硯也 余時感舊之心 正悲切 只將指尖 隨意而畫爐灰 方正者 或肖于篆籕 繆結者 或近于行草 余脉脉終不知其爲何字也 忽眉稜如石 自顧頰影 頹然委頓 時復肅然整襟危坐而致敬 少焉 凝然仰視屋樑 於是古人之瓌行危節 歷歷從思想來 慨然曰 名節可立 雖振撼風霜 閱歷濤波 九于死而罔悔也 且人間米塩零碎諸掛罥之物 庶超脫而淨盡 稚弟也則無知而偃于衾 睡聲佁儓 甚自得也 快哉 余廼幡然而悟 平與不平 孰愈 始低眉拱手 讀論語三四章 其聲也初咽澁而終和平 胸中澎湃 有嗚嗚漸微 欝嵂之氣 始按下 神思淸明洒落 仲尼何人也 雍穆和悅之詞氣 使余麤心 剝落銷磨 廼抵于平 非夫子 我幾發狂走 思前之爲 則遙如夢也 乙酉十二月初七日書
13. 古文之名目盛行 其隋唐以來乎 夫名世雋傑 各有志氣精神 言語事功 發露筆端 酬應不已者 無非文也 雖有工拙之辨 安有古今之分 科擧之學 旣出後 專尙浮虛 拘於功令 以不入主司之眼爲可懼 而始號爲時文 其它序記論說等文字 稍加典則者 號爲古文 視之爲至難底物 於是分爲二道 文章之眞 十亡八九矣
12. 人各於才之局處焉專心 若以一部史記言之 同一讀也 務經論者 所見無非成敗治亂之跡 其它不知也 力文章者 所見無非篇章字句之法 其它不知也 業科擧者 所見無非尋摘奇偶 涉獵奇巧 尤不知其它也 是下之下也 一切子集稗家 亦皆如此 雖有一條之通而非大方也 鴻儒則眼目甚長 幷行齊進 不少窘束 磊磊落落 如破竹建瓴耳
10. 郭巨孝於親 以其子嘗奪母食 欲生埋其子 而得金廼止 余駁之曰 此偏枯之孝 而非純孝也 假使巨母爲人悍毒 命埋其孫 此人倫之大變也 巨當委曲陳達 以解其心 期致於無過之地可也 使巨母而有常人之情 見巨之如此 則必哭泣警戒 疾聲而救之矣 巨若恐傷母心 托以死而埋之 母必悲思不堪 亦奈何哉 兒若奪母之食 則別具一食 誘說多般 期于不奪可也 若謂巨不孝 不可 然决非藹然純孝 而剛狠忍人也 後人何學焉 得金偶然也
9. 古云 張乖厓守蜀 見老卒抱孩 孩戱捽其頰 乖厓怒以爲雖孩 漸不可長 遂殺之 趙立出軍 以期不至 斬其叔 何二人之忍也 若乖厓之爲也 則天下之孩皆可不釋也 箇箇岐嶷儼如成人 豈曰孩云乎哉 邈然無覺 乍啼旋笑之情 獨不可原乎 何不戒老卒使禁之也 趙立只知有軍令嚴 不顧人倫之重 奚其爲人道完也 假使敵留其叔 如項羽俎置太公事 則是父叔旣異 可進攻也 雖叔因我而死 人不爲罪也 立則不然 偃然高踞于幕 俯視其叔之面縛泥首 數其罪而揭頭于牙旗之上 不可以人理責也 乖厓名臣 趙立忠臣 猶有此大失 所謂人固未知者也 况下於此乎
8. 筆枯筠死免也 墨陳膠剩煤也 紙敗麻爛糓也 硯老瓦頑鐵也 何與人精神意想奇變幻化事也 今以筆紙墨硯 謂似血肉之心包 屈伸之腕指 眈耽之眼孔 則人必不信矣 且謂筆肖墨 墨肖紙 紙肖硯 心肖眼 眼肖腕 腕肖指也 則雖明目張膽 仰思俯察 不其近矣 然吾心一寓境觸象 若有所爲 則忽眼爲之轉 腕爲之運 指隨以操 硯須墨 墨須筆 筆須紙 紙橫欹仄 左右馳驟 頃刻飛騰 出入變化 氣得意滿 無所不可 心忘眼 眼忘腕 腕忘指 指忘墨 墨忘硯 硯忘筆 筆忘紙 當此之時 呼腕指 爲心眼可也 呼筆紙墨硯 爲心眼腕指可也 呼墨硯 爲筆紙可也 及其寂然心收 湛然眼定 腕指拱于袖 拭墨洗硯 閣筆軸紙 則俄然之間 筆紙墨硯心眼腕指 不相爲謀 又忘前之周旋矣 是知因材收用 則寡婦之茵 孝子之衿 可策勳於奇疾也 氣旣合而又相得 則楚之膽 越之肝 可同照而幷投也
7. 終古知行幷施者極難 何也 敏邁者 根植不深 堅確者 穎鋒不利 俱歸病窟 然堅確者之固 果勝於敏邁者之空 落石公有言曰 有聡明而無膽氣 則承當不得 有膽氣而無聡明 則透悟不得 膽勝者 只五分識 可當十分用 膽弱者 縱有十分識 只當五分用
6. 奇秀之氣寂然 則無論萬品 皆墜俗臼 山無是氣 則敗瓦也 水無是氣 則腐溲也 學士無是氣 則束蒭也 方外無是氣 則團泥也 武夫無是氣 則飯袋也 文人無是氣 則垢囊也 至於虫魚花卉書畫器什 無不皆然 靈淑精英 天鍾地毓 得此者貴 豈與滓穢朽臭 騈肩接踵哉 是故 有炯然雙眸 一俯一仰 又四顧之 先察是氣之銷旺 森羅萬象 不可遁情 然象外縹緲 意中縕絪 心了了而口不能言也
5. 余靜觀隣叟搗米爲屑 而歎曰 鐵杵 天下之至剛者也 濡米天下之至柔者也 以至剛撞至柔 不須臾而爲纖塵 必然之勢也 然鐵杵老則莫不耗而挫矮 是知快勝者 必有暗損 剛強之大肆 其不可恃乎
4. 噫 天下事有不可不爲之者 有不得已者 有不敢爲者 有可爲而不爲者 有無可奈何者 中人以下 莫不相戰於胸中 迷不知其攸歸 躁者急着而不中 緩者遅行而失時 皆未循理而審勢 安意而降氣 終成敗局 長喟短噫而已矣
3. 無論經史子集 首卷色必垢暗 甚至敗剝不敢讀 雖年久者 自次卷以下至于末卷 其新如拭 余每嘆世儒無耐久心 凡書嘗試讀首卷 若可牢確者 而匪久懶厭 仍拋之 自第二以下 則未嘗轉眼觸手 故首尾之新舊 判爲異物 不汚鼠溺 則必資蠧飽 書籍之困厄極矣 且近見誰家稗海一帙 皆赫赫若手未嘗觸者 而獨宣室志,酉陽雜俎,異聞総錄等書 皆油暈垢蝕 若拔自烟窰中 此數書 盡說鬼譚夢記災錄異 故人必力焉 坐於無識見 而徑好奇故也 雖曰 細薄 余嘗慨恨
2. 稚弟鼎大方九歲 性植甚鈍 忽曰 耳中鳴錚錚 余問其聲似何物 曰 其聲也團然如星 若可覩而拾也 余笑曰 以形比聲 此小兒不言中根天慧識 古有一小兒 見星曰 彼月屑也 此等語姸鮮 超脫塵氣 非酸腐所敢道
1. 往在庚辰辛巳冬 余小茅茨太冷 噓氣蟠成氷花 衾領簌簌有聲 以余懶性 夜半起 倉卒以漢書一帙 鱗次加於衾上 少抵寒威 非此 幾爲后山之鬼 昨夜屋西北隅 毒風射入 掀燈甚急 思移時 抽魯論一卷立障之 自詑其經濟手段 古人以蘆花爲衾 是好奇 又有以金銀鏤禽獸瑞應爲屛者 汰侈不足慕也 何如我漢書衾 魯論屛 造次必於經史者乎 亦勝於王章之卧牛衣 杜甫之設馬韉也 乙酉冬十一月二十有八日記
75. 명말에 소설에 성행하며 천하의 풍속을 어지럽히다 明末小說之盛行 亦一世變 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等書 最爲大家 其役心運智於虛無眩幻之間者 可謂極勞矣 世傳作三國演義者 病喑而死云 誠不無此理 其誣諸葛以恠神者 亦足受此罪矣 至於水滸 則極形容羣盜猖獗橫行之狀 故明末流賊悉效此 其標立名稱 以闖天王之類 卽梁山泊玉麒麟九文龍之遺法 其弊已明著矣 近聞淸人發令禁小說云 果然則此必有所懲者而然矣 其他淫暬荒怪之作 愈出愈奇 足以亂天下風俗耳 인용 전문 한문소설 13년 1차 34번
25. 使氣盛之童子 任其遊戱慢罵 將何所不至乎 爲父而不能敎子 是甚於自己之犯
8. 先祖考文貞公德行事業 至今昭在人耳目 爲世楷範 不暇一二記錄 而嘗聞諸一家 其衰老之後 神彩尙暎帶傍人 眼光淸瑩 鬚髯若神 所進食 平生日不過數合 步履甚輕利 身長亦過於中人云
3. 雲山君 卽密城君第一子也 策中宗朝靖國勳 墓在其自山同麓
2. 先祖密城君 世宗大王第十三子 母愼嬪金氏 以士族 選入後宮 墓在南陽銀城里 錄佐理勳 世祖朝 初設五衛都摠府 首以公爲都摠管 今摠府先生案 公名在首 諡章孝公 公之世 諸大君王子 鮮克令終 而公獨被榮寵 至今子孫緜緜 冠冕不絶 其必有至行醇德之所以保身名而裕後昆者 今無以得其詳 可爲悲恨 墓在廣州其自山 宅基 在水日門內南小門洞中間 宗孫微弱 爲他人所占 先王考與諸族人議償其直於所占者 還其基 告于朝而官奉祀孫 其後先考又與諸族人合力 立廟於其基
1. 余於流遷禍患之後 神精日覺昏瞀 昔之所記想 漸就茫然遺忘 顧一身窮厄已極 何足控揣 但平生所聞者 先世德行言語 遂恐泯然不傳 乃於少惺惺時 隨思隨記 若其著于碑狀者則不錄 然尙多闕遺 亦將追補 而計自此以往 亦恐愈昏忘矣 悲哉 其他所嘗聞見前輩事及文字間可記者 往古事可傳者 余所經歷可述者 並雜附于下 亂無倫類 如得寫手 可以更定 而只爲窮寂中自遣之資 非足示於人也 己巳仲秋 丹丘羈客書
24. 與朴澤之書曰 四書之外 所記孔子之言行 多出於戰國姦人無忌憚之假托 余平生孤陋寡識 顧篤好古文 凡先秦西漢之文 以其近古之故 談詩說禮者 或不無可以證明於經義者 以是常常覽觀 謂勝於後世詞藻之文 今先生之言 大正至嚴 雖家語說苑之類 亦歸之雜書而深斥之 防微杜漸之意 有如是矣 況可以霎時注眼於稗官小品等淫邪不經之書乎 近世才士秀儒 率未免拔跡於水滸傳西廂記等書 故其文皆靡曼淒酸 刺骨銷肌 不惟道義理趣一無可觀 甚至繁華富貴家口氣 亦說不得出來 甚妨福祿 此皆喜觀雜書之害也 인용 전문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한문소설 13년 1차 34번
21. 松江前後思美人詞者 以俗諺爲之 而因其放逐鬱悒 以君臣離合之際 取譬於男女愛憎之間 其心忠 其志潔 其節貞 其辭雅而曲 其調悲而正 庶幾追配屈平之離騷 而吾家西浦翁 嘗手寫兩詞於一冊 書其目曰諺騷 盖亦以爲可與日月爭光焉耳 余來濟州 又以諺作別思美人詞 追和松江兩詞 其大意 以爲彼娘子猶嘗陪侍君子於白玉京廣寒殿 寵愛嬌態 則雖遇灾殃而被斥逐 亦不必永傷 惟此娘子未嘗一承恩於鴛鴦枕翡翠衾 而乃獲罪遠放 無因緣而有離別 最爲可恨 其命意措辭 若兩娘子相遇而答問者然 盖古所謂孌彼諸姬聊與晤言之遺意 而其辭比松翁益婉 其調比松翁益苦 卽賤臣今日所遭罹者然也 記余頃年置對之辭 有曰矣身雖不能以廢蟄之前 竊末科霑一命 以獲近於淸光 而顧以家世處地 不容自疎生成保全其恩罔極之故 斷斷衷悃 實有加於朝夕左右之臣 常以愛君如父 自誓於心 此固余之情實 則歌詞之作 亦其宜然 而以余今日所處 如是攄..
20. 古歌詞 自舜臯陶及夏五子所爲 至周詩之被管絃者 其音律節族 皆當合於樂 而樂旣亡 歌之音節 亦無得以考焉 後世之歌與樂 固非古之歌與樂 而然其自相諧合 則不害謂今猶古也 東人或效古人爲歌詞 而所辨惟四聲 其中淸濁虗實 則昧然不知 何能與中華樂律相合哉 其以本國言語爲之者 不論其自合於本國樂律與否 就其辭意 或多悠揚婉切 眞可以動人聽感人心者 不惟勝於效古之歌詞 其視詩文諸作 又不啻過之 無他 眞與假之分也 諸詞中如鄭松江前後思美人詞 又其最勝者 嘗聞金淸陰劇好聽此詞 家內婢使 皆令誦習 吾家老婢春臺者 兒時逮事淸陰 至老而猶道舊日事 能誦其羅幃寂寞繡幕虗等句 淸陰之好之如此 豈無所以然者哉
19. 朱子嘆世俗爲文 都是假底 而擧其聞於人者曰今世安得 文章只有箇减字換字法爾 如言湖州 必須去州字 只稱湖 此减字法也 不然則稱霅上 此換字法也 東人爲文 亦有用此法者 然减字法不至甚 惟換字法殊可惡 且無論地名 卽於尋常行語間 分明宜下之字 却都不下 必取生面意外之字以飾之 自命爲古文 而反不如粗言俚說之或近自然 盖東文 粗言俚說甚多 不然 又是換字法 鮮有出此兩塗之外者耳 其於地名 則如水原稱隋城 全州稱完山者 兩塗之文 皆盛爲之 鉅公名家 亦所不免 雖以愚之已知其非 而或時效尤 習俗然也 竊謂州縣之稱古號 於詩則無妨 亦有不得不爾 處於文則不可 於雜文猶可 於墓文尤不可 墓文 當取史體文章 莫高於春秋 而其所書地名 怪駭者甚多 此惟據實而史體然也 地名苟可以其雅俗而有所變改 則於人名亦當然乎 東文多稱判書爲尙書 參判爲侍郞 此或無妨 而亦不可謂非假也 史漢中無論一代制度名物..
18. 息庵嘗曰 樂全勝玄軒 春沼勝樂全 是謂己又勝春沼也 樂全,春沼之文 余未之見焉 惟息庵 豈能勝玄軒 大抵皆有得於明人者 而玄軒較沖澹 此則又就其中 有古今之變
17. 尤齋之文 盛矣 簡易,谿谷之後一人矣 然有可論 且其欲學史遷處 不如其純出於朱子者
16. 東人之文 大率傷於四書註疏 其自以守正者 多支離緩弱 其尙奇者 以支離緩弱之資地 而稍取明人糟粕 以假飾其字句而已 惟簡易 尙奇而不假飾 谿谷 守正而不緩弱 宜其並跱詞壇哉 然二公各有遺恨 須合二公爲一 然後可以望風歐,曾之門矣
15. 明人東人之於文 雖各不同 其不能以言爲文則同 明人假飾 可謂之文而不可謂之言 東人非文亦非言 其勢固宜如此 明人之視爲文 如捕神鬼捉蛟龍 人所不常爲之事 東人 如閭巷賤人 陽爲知文字之狀 而羞澁不能信口發言者
14. 凡爲文 不能不要好 又不可不要自然 盖自然而好 方眞好 其要自然 乃所以要好
13. 爲文 亦不可一切欲行其所無事 觀於易詩書 可知 然揚雄自謂學周易 而未見其能學周易也 且深究而極論之 易詩書 亦不可謂不行其所無事者 大抵偏正眞假而已 如揚雄之流 偏爾假爾 雖然 不善學孟子史遷者 又未見其能正爾眞爾 愚故謂劉更生,歐陽脩 儘難得
12. 孟子史遷之文 若行其所無事者 其後惟六一 殆庶幾焉 昌黎學孟子處固好 而亦好揚雄 故或欠自然 愚謂左丘明,司馬相如,揚雄之爲後人害不少 若莊周,屈原 勝於三人 盖莊近孟子 屈近史遷
11. 六經之後有西京 西京之中 史遷爲最 賈傅粗率 董相迂緩 惟劉更生醇深典則 諸儒之所不及
10. 易乾卦文章 以書之二典兼詩之大雅 諸卦君子以之下 雖寂寥數字 其文皆燦然 繫辭及論語齊論,孟子萬章,禮記諸篇 文體大抵相似
9. 盤庚五誥 人謂險怪 其實非險怪 古人言語 本自如此 卽伊川所謂攄發而成者 旣知盤庚五誥之爲攄發 則如伊訓說命等 豈非愚所謂作文者耶
8. 朱子諸封事 固與二程奏疏之文不同 其過宮疏 又極意作文 諸書如與臺端,黃端明等 又自別
7. 伊川謂古之學者 惟務養情性 今之爲文者 專務悅人 又曰 人見六經 便謂聖人作文 不知聖人攄發胸中所蘊 自成文耳 又曰 游,夏何嘗秉筆學爲詞章 愚謂聖人何嘗不作文 惟不養性 而只作文則不可 且作文 豈是與養性之事 判然背馳者 聖莫過於伊尹,傅說,周公 而訓命及七月詩 不可謂不作文 又不可謂不悅人 所謂務悅人 有公私是非 若伊傅周公之務悅人 乃欲以感動人主 非如後來欲竊科第者比 而今觀其文 豈是率然攄發而成者 其必秉筆易藁 無疑也 且如周公苟欲使成王知稼穡之艱 則招致一田夫 朝夕道說 豈不詳悉 或周公自爲道說於咨嗟吁咈之間 有何不可 而必爲詩令瞽誦之 其欲悅人 庸有旣哉 想春日遲遲 采蘩祁祁等語 尤能以感動成王矣 動人之道 言之不足而有文 文之不足而有樂 盖文者 居於言語音樂之間 苟曰聖人不作文 則樂亦不作矣 至如游夏之檀弓,樂記 觀其製作之體 豈可曰不秉筆而學哉 伊川此言 似乎過高..
6. 朱子曰 孟軻氏沒 聖學失傳 天下之士 背本趨末 不求知道養德以充其內 而汲汲乎徒以文章爲事業 然在戰國之時 若申,商,孫,吳之術 蘇,張,范,蔡之辯 列禦寇,莊周,荀况之言 屈平之賦 以至秦漢之間 韓非,李斯,陸生,賈傅,董相,史遷,劉向,班固 下至嚴安,徐樂之流 猶皆先有其實而後托之於言 惟其無本而不能一出於道 是以君子猶或羞之 及至宋玉相如王褒揚雄之徒 則一以浮華爲尙而無實之可言矣 愚謂論文 亦當以朱子此論爲準 凡後世爲文者 其或有實 或徒尙浮華 皆可按驗已
4. 東方之詩 翠軒爲最 但以其少時所作 或病粗率 使假之年 當勝東坡 其才然也 然余恨其取法不高 或有自以謂法高者 才又不逮 如蘇齋 終日矻矻於繩墨之間 而似不知九方臯相馬之術者 東溟 其亦傑出矣 而要不出明人軌度耳 其他又鮮有可觀 吾家西浦翁 古詩短律 本諸風雅 出入騷選唐宋 多有絶佳處 未知篤論者何以處之也
3. 言語文字 實有古今之異 亦不係其人之賢否 古人曰 暮春者 春服旣成 與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何嘗曰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偸閒學少年 古人曰 百爾君子 不知德行 曰 知我者 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 謂我何求 何嘗曰一般淸意味 料得少人知 古人曰 出其東門 有女如雲 雖則如雲 非我思存 何嘗曰世路無如人慾險 幾人到此誤平生 古人曰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曰 對酒當歌 又曰 遠望可以當歸 何嘗曰濁酒三杯豪氣發 朗吟飛下祝融峰 然所謂未須愁日暮 天際是輕陰 所謂明朝試捲孤篷看 依舊靑山綠樹多 儘好 如感興詩 唐宋以來 殆未或見
2. 論詩 且休千言萬語 惟知宋之猖狂 明之假飾 爲盡可戒而已 此其要法若夫性情才氣 在乎其人焉耳 子瞻高處 或似淵明太白 下處自不免猖狂 山谷可戒者尤多 自學者言之 簡齋或勝后山 如宛陵 未見有可戒而其可師 却不若簡齋 放翁豈不自得乎道 而猖狂處 甚於子瞻 明詩 大抵如美人障子 豈不眩目 無以致情 惟弇州稍黠間有類子瞻者 其論子瞻曰 雖不能爲吾式 亦足以爲吾用 滄溟長律 儘有絶唱 空同豈不亦雄健哉 然欲求明詩之最勝者 當於弇州集中所謂類子瞻者得之 弇州詩如時淸轉自饒封事 歲稔猶聞罷上供 豈非宋人語 然且諱宋 余竊哂之 所謂性情才氣 未易遽言 然自古能詩者 未必皆高人達士 或多姦雄浪子 而惟庸俗之人 鮮有能詩
1. 嘗謂眞西山心經之後 眞學絶罕 胡元瑞詩藪之後 好詩無聞 然爲學而不可舍心經 論詩而又何可廢詩藪乎 但詩藪 儘有偏處 且詩須寫出實情眞境 而胡乃以爲滁州 雖無西澗 不害有韋應物絶句 此等却又不是
慵齋叢話跋 黃㻶 右叢話 乃吾座主成文戴公先生所著也 先生少聰穎秀發 博覽强記 伯仲俱以文章見推縉紳間 有得於見聞者亦多 比長爲文章 如水涌而山出 擢二科 官常侍從 位居列卿 久典文柄 平生多所著述 有虛白堂集三十卷 奏議稗說十二卷 桑楡備覽四十卷 而經綸大軌五十卷 則未及脫藁 又有風騷軌範樂學軌範浮休子談論 皆其所撰述 而叢話其一也 嘉靖甲申夏 公之男 吾方伯相公諱世昌 手携叢話二帙 囑余鋟梓 余受而卒業 則凡我國文章世代之高下 都邑▣▣風俗尙之▣▣▣▣▣▣祝書畫諸技 朝野間喜愕娛悲▣▣ 資談笑 怡心神 國史所未備者悉載 是▣言手 聞見之富 學識之博 而非他操觚弄翰者比也 卽倩寫一本 以壽其傳 欲與好事者共之 斯吾志也 嗚呼先生事業 彪炳顯著 在人目也 俱載國乘 奚待是編 然思其人 必思所嗜 況文章哉 余之所以力於是者 聊以重相公之囑 而不負先公之知也 嘉靖乙酉秋重陽後有日 慶州府尹..
39. 古人皆重巨族 如晉之王謝唐之崔盧是已 我國鉅族 皆自州郡土姓而出 昔盛而今衰 昔微而今盛者 並錄之 坡平尹氏 漢陽趙氏 利川徐氏 驪興閔氏 水原崔氏 陽川許氏 德水李氏 幸州奇氏 交河盧氏 仁川李氏蔡氏 南陽洪氏 龍駒李氏 竹山朴氏安氏 陽城李氏 廣州李氏 江華奉氏 淸州韓氏慶氏 瑞山柳氏韓氏李氏 全義李氏 丹陽禹氏 鎭川宋氏 新昌孟氏 沃川陸氏 慶州金氏李氏 金海金氏李氏 安東金氏權氏 晉州姜氏河氏 星州李氏 尙州金氏 密陽朴氏孫氏 靑松沈氏 居昌愼氏 昌寧成氏曹氏 靈山辛氏 高靈申氏 東萊鄭氏 河東鄭氏 延日鄭氏 河陽許氏 漆原尹氏 順興安氏 宜寧南氏 善山金氏 完山李氏 光山金氏 羅州朴氏羅氏 長水黃氏 順天朴氏 綾城具氏 靈光丁氏 礪山宋氏 濟州高氏 海州崔氏 平山申氏 延安李氏 白川趙氏 文化柳氏 信川康氏 原州元氏 江陵崔氏咸氏 平壤趙氏 咸從魚氏 豐川任氏
38. 丁卯年重試 製對策又製表箋 與初試而題 而初試無表箋 同赴一場 而分庭爲限 重試獲與者 皆一時巨擘 成謹甫居首 金吏判居二 李伯高居三 申高靈居四 崔寧城居五 朴仁叟居六 李延城居七 宋中樞居八 柳太初居九 李廣城居十 李陽城胤保李陽城可成鄭蓬原金工判 皆居三等 無名而得與者只四人 惟徐剛中李賢老以名儒失第 金斯文德源居初試榜眼 當時以爲與其父工判換書也 自後初重試 皆異其日也
37. 鄕試棘圍 不似京中之嚴整 守令爲試官 而守令爲擧子 故多漏洩相通 有一守令赴試 製呈試卷而出 書所製頭鋪 付小吏曰 汝往觀我試卷之等第 有頃小吏還曰 試卷高中矣 守令問其故 答云 初入場中 倚堂戶而伺之 試官讀試卷至半 便大笑書付吏房矣 蓋書更字 似吏字 而吏房爲首 故云高中也 聞者皆大噱
36. 太祖高皇帝討平蜀漢 僞主明玉珍之子昇 陳友諒之子理 皆流于我國 詔曰 不做官不做民 我國給茅舍臧獲 俾安接之 昇承玉珍之後稱帝 年九歲 見擒到我國 昇母曾爲皇太后者 每夜祝手向天曰 天乎天乎 使我播遷 專是蜀大臣之罪 大臣與大明相通 我兵專務拒東 而引兵從西南而入 故遂至於亡耳 太宗朝王妃冠服 自大明而來 宮中不知被荷之術 昇母入宮指敎 然後乃得知之 昇之孫有屬錄事者 庸劣莫甚 斯文正公時爲左相 謂錄事曰 子之祖父 爲大蜀皇帝 不幸而亡 假令其時不亡 至於子之身當亡矣 至今明氏苗裔 有居開城者 余嘗見明主之像 容皃端正 鬚髥如畫 爪指不翦而長 陳理無子 只有外孫 余嘗從外孫曹公 見所藏刺繡文錦 想其時豪猾之遺物也
35. 偰斯文長壽 大元人也 其父遜 元末避亂來奔 朝廷爵之 能詩文 近思齋集行于世 斯文登淸州壬寅科 官至二品 扶翊恭讓王 參九功臣之列 其後得罪於我朝 流寓而卒 亦能詩文 有芸齋集行于世 手書牧隱集 其筆法遒勁有範 斯文之弟眉壽敬壽 並登丙辰科 眉壽官至二品 敬壽之子循 登戊子科 又登丁未重試 官至二品 有文名 偰氏以異國之人 父子孫相繼顯職 而今則其裔尠少矣
34. 皐隱安先生 官雖高而心愈下 家在仁王洞 茅舍蕭條 而山水淸奇 每以諷詠爲娛 雖朋友尺牘之間 皆用詩句 其祭先祖考 必齋沐致誠 未嘗少懈 雖至屢空晏如也 官至一品 年八十 以老退于鄕曲 就闕下四拜大哭而出 行者聞之 無不悲嘆
33. 崔提學興孝以善書名於世 其蹟專倣晉庾翼之體 雖運筆純熟 未免麤鄙之態 太宗親政之日 提學以吏曹郞廳入侍 書人告身 弄筆成畫 良久未就 金宗瑞以兵曹郞廳在傍 一筆揮數十張 書畢踏璽 字體璽跡 並皆端正 太宗顧謂左右曰 此眞可用之才 宗瑞由是發揚 提學嘗書入朝之表 不塡日月 擧國不之知 永樂皇帝見之 以表密授我國使臣曰 若下有司 必請汝王之罪 故潛還送之 歸語汝王 後勿如是 世宗大怒 卽囚提學于獄 將加極刑 其室上書請命 傳曰 此非予所知 其訴冤于皇帝 然以無情之故 杖而流之 緣此官位不進
32. 李同知廷甫 拙於書字 字不成行 拜同副承旨 啓曰尾 書依允二字及御名 成宗覽之 傳曰 承旨不自書而令兒吏書之乎 承旨等啓曰 此同副自書非代手也 傳曰 以文子文孫 出身文地 而何如此蹇拙 遂令作詩幷書以入 見者皆笑
31. 李斯文咸寧 星山府院君稷之孫也 其父府尹師厚有疾 適是科擧之時 斯文以父疾 不能赴試 府尹强令赴之 遂擢壯元 應榜之日 出宮門將騎馬 其馬回頸嚼帽花而折之 數日府尹沒 斯文亦逝 時人以馬折帽花 大不祥之兆
30. 南先生季瑛生員及第 俱擢壯元 有文名於一時 然其學惟究性理之學 精於句讀訓解 專惡文辭 嘗讀杜詩曰 此書虛而不實 幻而不要 不知意之所在 遂廢不讀
29. 僧家有成佛圖 自地獄至大覺 其間諸天諸界 無慮數十餘處 輪木六面 書南無阿彌陁佛六字 隨擲隨移 或昇或下 以占勝否 河政丞崙作從政圖 自九品至一品 有官爵次第 輪木六面 書德才勤堪軟貪六字 德才而升 軟貪而罷 一如官途 權提學遇作作聖圖 自九分至一分 隨人之賢愚而心之淸濁不同 從一分則易升 從九分則難升 輪木六面 書誠敬二字 肆僞一字 隨擲而行 一如成佛圖之規
28. 野人與我平安道接界者 爲建州衛 與我永安道接界者 爲毛麟衛 又有依我城底而居者 其類不一 每年之冬 分運上京 其所貢 但貂皮數領 朝廷亦以紅黑綿布償之 其拜職 自司猛司正司果司直護軍 至升通政嘉靖資憲而止 新拜堂上者 給玉貫品帶繩床 又依例給祿 稍或不協於意 裂告身擲之於庭 官雖有高下 而無上下之分 醉則相鬪詆訾 手拳相敺 其在本地也 雖名屯長 亦不相敬 惟以報怨爲事 雖數世不忘以失 相傳起兵 其兵亦皆給價招來 故苟有死者 皆以財賞之 外雖向慕 而內實倔强 常懷盜竊之心 若見我民之農於野者 則搶虜而去 轉相買賣 以資生業 其婚姻也 納牛馬數十頭 方與定約婚 隣里之人皆集 盛飾新婦而出謁 又飾年少女 名曰引屬 引屬敎新婦禮度 執大筐就拜客前 客不論多少 或衣服 或布物 投之於筐 以助新婦之產 兄死則必娶兄妻 而弟妻則不得娶 乃曰弟則猶吾子也 豈可娶子之妻 兄則猶吾父也 父之物 子..
27. 日本國有皇帝 有國王 皇帝深閉宮中 一無所爲 但朝夕拜天拜日而已 世人謂無權而尊者 謂之倭皇帝 國王專主國政而聽斷 然有大臣 各擁兵分據地面 有時謀叛拒命 王不能制之 如左右武衛殿京極殿畠山殿細川殿大內殿少二殿之類甚多 皇帝國王之子 惟長子娶妻繼胤 其餘皆爲僧尼 以其尊重而不得與下人爲婚也 其國皆在海中 境土甚廣 如九州一歧州對馬州 皆島嶼而地亦大也 其國俗 男女皆衣斑爛之衣 其形無別 女則髽髮被肩 男則爲僧者剃髮 其冠服一似我國緇流 未爲僧者不剃髮 編髮爲髻 髻上冒小冠 有半剃頭題者 有半半剃者 以此辨其官爵 其衣皆畫草木鳥獸 故斑爛也 上下皆有袖 以兩足穿兩袖 曳地而行 相鬪則以袖捭帶間 持刀而出 見尊者則跣足蹲地而爲禮 其國無鞭扑搖楚之刑 罪無輕重但斬之而已 雖有重罪之人 走入寺門則得免 人人得鐵斤 自少時作劍 歲鍛而月鍊之 出街試人 雖死者如麻 以爲常例而不問 其爲僧則..
26. 儒生辛鏻 姜晉山之妹子也 身長九尺 目大如炬 然恇㥘無才勇 嘗隨晉山赴京 是時新征建州衛 女眞皆讎嫉欲報之 適相値於中原路上 或投石 或拳敺 或奪衣物 一行狼狽無聊 顧見鏻 在後獨來 一行皆以爲當被侵辱 女眞見鏻 皆避路傍而去 人怪而問之 鏻曰心神戰悸 罔知所爲 但縱目視之而已 蓋其人見鏻身長目大 畏而避之也 朴臣卿嘗以營押使赴京 又與女眞相遇於路上 巨卿馳馬而出 其伴人亦馳馬在後而來 巨卿意賊人追我 盡力加鞭而走行數十里 始知虛實 時人笑曰 辛鏻當㥘而不㥘 巨卿不當㥘而㥘 㥘與不㥘 皆是㥘也
25. 癸酉冬 伯氏爲兵曹四佐郞 每夜入直 十月十日河議政之柩發引 郞曹皆聚門外伯氏家上 正郞權愷云 予年老 曉起爲難 請入直 是夜靖難 愷參勳列 而伯氏不得與焉 戊子冬 伯氏爲吏曹判書 與都承旨權公瑊偕往檜巖寺 監世廟七七齋 是夜亂作 兩公回到東門 門閉不得入 伯氏從南山底城外還家 俄而門開 權得參佐翼 而伯氏不得與焉 己丑冬 伯氏以都摠管 遭喪十許日 成廟登極 宰樞有兵權者 皆參佐理 而伯氏不得與焉 三度當參而不得 皆命也
24. 伯氏文安公好學忘倦 嘗在集賢殿 抄錄太平廣記五百卷 約爲詳節五十卷 刊行於世 又聚諸書及廣記詳節 爲太平通載八十卷 又抄經史之文 從其對偶 以文質空別之 文者行語也 質者着語也 空者助語也 又撰或國地圖 半未成 而朝廷設局撰輿地勝覽 皆文安規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