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역사&절기 (3405)
건빵이랑 놀자
60. 대풍가(大風歌) 高祖還歸, 過沛, 留. 置酒沛宮, 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 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 敎之歌. 酒酣, 高祖擊筑, 自爲歌詩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鄕,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兒皆和習之. 高祖乃起舞, 慷慨傷懷, 泣數行下. 謂沛父兄曰: “游子悲故鄕. 吾雖都關中, 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 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 遂有天下, 其以沛爲朕湯沐邑, 復其民, 世世無有所與.”
59. 春, 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 夷三族. 夏, 梁王彭越謀反, 廢遷蜀: 復欲反, 遂夷三族. 立子恢爲梁王, 子友爲淮陽王. 秋七月, 淮南王黥布反, 東幷荊王劉賈地, 北渡淮, 楚王交走入薛. 高祖自往擊之. 立子長爲淮南王. 十二年, 十月, 高祖已擊布軍會甀, 布走, 令別將追之.
58. 十一年, 高祖在邯鄲誅豨等未畢, 豨將侯敞將萬餘人游行, 王黃軍曲逆, 張春渡河擊聊城. 漢使將軍郭蒙與齊將擊, 大破之. 太尉周勃道太原入, 定代地. 至馬邑, 馬邑不下, 卽攻殘之. 豨將趙利守東垣, 高祖攻之, 不下. 月餘, 卒罵高祖, 高祖怒. 城降, 令出罵者斬之, 不罵者原之. 於是乃分趙山北, 立子恆以爲代王, 都晉陽.
57. 七月, 太上皇崩櫟陽宮. 楚王ㆍ梁王皆來送葬. 赦櫟陽囚. 更命酈邑曰新豐. 八月, 趙相國陳豨反代地. 上曰: “豨嘗爲吾使, 甚有信. 代地吾所急也, 故封豨爲列侯, 以相國守代, 今乃與王黃等劫掠代地! 代地吏民非有罪也. 其赦代吏民.” 九月, 上自東往擊之. 至邯鄲, 上喜曰: “豨不南據邯鄲而阻漳水, 吾知其無能爲也.” 聞豨將皆故賈人也, 上曰: “吾知所以與之.” 乃多以金啗豨將, 豨將多降者.
56. 미앙궁과 장락궁 未央宮成. 高祖大朝諸侯群臣, 置酒未央前殿. 高祖奉玉卮, 起爲太上皇壽, 曰: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 不能治産業, 不如仲力. 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殿上群臣皆呼萬歲, 大笑爲樂. 十年十月, 淮南王黥布ㆍ梁王彭越ㆍ燕王盧綰ㆍ荊王劉賈ㆍ楚王劉交ㆍ齊王劉肥ㆍ長沙王吳芮皆來朝長樂宮. 春夏無事.
55. 高祖之東垣, 過柏人, 趙相貫高等謀弑高祖, 高祖心動, 因不留. 代王劉仲棄國亡, 自歸雒陽, 廢以爲合陽侯. 九年, 趙相貫高等事發覺, 夷三族. 廢趙王敖爲宣平侯. 是歲, 徙貴族楚昭ㆍ屈ㆍ景ㆍ懷ㆍ齊田氏關中.
54. 二月, 高祖自平城過趙ㆍ雒陽, 至長安. 長樂宮成, 丞相已下徙治長安. 八年, 高祖東擊韓王信餘反寇於東垣. 蕭丞相營作未央宮, 立東闕ㆍ北闕ㆍ前殿ㆍ武庫ㆍ太倉. 高祖還, 見宮闕壯甚, 怒, 謂蕭何曰: “天下匈匈苦戰數歲, 成敗未可知, 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蕭何曰: “天下方未定, 故可因遂就宮室. 且夫天子四海爲家, 非壯麗無以重威, 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 高祖乃說.
53. 後十餘日, 封韓信爲淮陰侯, 分其地爲二國. 高祖曰將軍劉賈數有功, 以爲荊王, 王淮東. 弟交爲楚王, 王淮西. 子肥爲齊王, 王七十餘城, 民能齊言者皆屬齊. 乃論功, 與諸列侯剖符行封. 徙韓王信太原. 七年, 匈奴攻韓王信馬邑, 信因與謀反太原. 白土曼丘臣ㆍ王黃立故趙將趙利爲王以反, 高祖自往擊之. 會天寒, 士卒墮指者什二三, 遂至平城. 匈奴圍我平城, 七日而後罷去. 令樊噲止定代地. 立兄劉仲爲代王.
52. 十二月, 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 上問左右, 左右爭欲擊之. 用陳平計, 乃僞遊雲夢, 會諸侯於陳, 楚王信迎, 卽因執之. 是日, 大赦天下. 田肯賀, 因說高祖曰: “陛下得韓信, 又治秦中. 秦, 形勝之國, 帶河山之險, 縣隔千里, 持戟百萬, 秦得百二焉. 地埶便利, 其以下兵於諸侯, 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夫齊, 東有琅邪ㆍ卽墨之饒, 南有泰山之固, 西有濁河之限, 北有勃海之利. 地方二千里, 持戟百萬, 縣隔千里之外, 齊得十二焉. 故此東西秦也. 非親子弟, 莫可使王齊矣.” 高祖曰: “善.” 賜黃金五百斤.
51. 六年, 高祖五日一朝太公, 如家人父子禮. 太公家令說太公曰: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今高祖雖子, 人主也: 太公雖父, 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 則威重不行.” 後高祖朝, 太公擁篲, 迎門卻行. 高祖大驚, 下扶太公. 太公曰: “帝, 人主也, 奈何以我亂天下法!” 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爲太上皇. 心善家令言, 賜金五百斤.
50. 高祖欲長都雒陽, 齊人劉敬說, 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 高祖是日駕, 入都關中. 六月, 大赦天下. 十月, 燕王臧荼反, 攻下代地. 高祖自將擊之, 得燕王臧荼. 卽立太尉盧綰爲燕王. 使丞相噲將兵攻代. 其秋, 利幾反, 高祖自將兵擊之, 利幾走. 利幾者, 項氏之將. 項氏敗, 利幾爲陳公, 不隨項羽, 亡降高祖, 高祖侯之潁川. 高祖至雒陽, 擧通侯籍召之, 而利幾恐, 故反.
49. 高祖曰: “公知其一, 未知其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 決勝於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 鎭國家, 撫百姓, 給餽饟, 不絶糧道, 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 戰必勝, 攻必取, 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 皆人傑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48.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 高祖曰: “列侯諸將無敢隱朕, 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ㆍ王陵對曰: “陛下慢而侮人, 項羽仁而愛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妒賢嫉能, 有功者害之, 賢者疑之, 戰勝而不予人功, 得地而不予人利, 此所以失天下也.”
47. 皇帝曰義帝無後. 齊王韓信習楚風俗, 徙爲楚王, 都下邳. 立建成侯彭越爲梁王, 都定陶. 故韓王信爲韓王, 都陽翟. 徙衡山王吳芮爲長沙王, 都臨湘. 番君之將梅鋗有功, 從入武關, 故德番君. 淮南王布ㆍ燕王臧荼ㆍ趙王敖皆如故. 天下大定. 高祖都雒陽, 諸侯皆臣屬. 故臨江王驩爲項羽叛漢, 令盧綰ㆍ劉賈圍之, 不下. 數月而降, 殺之雒陽. 五月, 兵皆罷歸家. 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 其歸者復之六歲, 食之一歲.
46. 正月, 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爲皇帝. 漢王曰: “吾聞帝賢者有也, 空言虛語, 非所守也, 吾不敢當帝位.” 群臣皆曰: “大王起微細, 誅暴逆, 平定四海, 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爲王侯. 大王不尊號, 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 漢王三讓, 不得已, 曰: “諸君必以爲便, 便國家.” 甲午, 乃卽皇帝位氾水之陽.
45. 五年, 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 與項羽決勝垓下.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 孔將軍居左, 費將軍居右, 皇帝在後, 絳侯ㆍ柴將軍在皇帝後. 項羽之卒可十萬. 淮陰先合, 不利, 卻. 孔將軍ㆍ費將軍縱, 楚兵不利, 淮陰侯復乘之, 大敗垓下. 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 以爲漢盡得楚地, 項羽乃敗而走, 是以兵大敗. 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 斬首八萬, 遂略定楚地. 魯爲楚堅守不下. 漢王引諸侯兵北, 示魯父老項羽頭, 魯乃降. 遂以魯公號葬項羽谷城. 還至定陶, 馳入齊王壁, 奪其軍.
44. 項羽解而東歸. 漢王欲引而西歸, 用留侯ㆍ陳平計, 乃進兵追項羽, 至陽夏南止軍, 與齊王信ㆍ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至固陵, 不會. 楚擊漢軍, 大破之. 漢王復入壁, 深塹而守之. 用張良計, 於是韓信ㆍ彭越皆往. 及劉賈入楚地, 圍壽春, 漢王敗固陵, 乃使使者召大司馬周殷擧九江兵而迎(之武王, 行屠城父, 隨(何劉賈ㆍ齊梁諸侯皆大會垓下. 立武王布爲淮南王.
81. 賈誼ㆍ司馬遷曰: “向使嬰有庸主之才, 僅得中佐, 山東雖亂, 秦之地可全而有, 宗廟之祀未當絶也.” 秦之積衰, 天下土崩瓦解, 雖有周旦之材, 無所復陳其巧, 而以責一日之孤, 誤哉! 俗傳秦始皇起罪惡, 胡亥極, 得其理矣. 復責小子, 云秦地可全, 所謂不通時變者也. 紀季以酅, 春秋不名. 吾讀秦紀, 至於子嬰車裂趙高, 未嘗不健其決, 憐其志. 嬰死生之義備矣.
80. 子嬰度次得嗣, 冠玉冠, 佩華紱, 車黃屋, 從百司, 謁七廟. 小人乘非位, 莫不怳忽失守, 偸安日日, 獨能長念卻慮, 父子作權, 近取於戶牖之閒, 竟誅猾臣, 爲君討賊. 高死之後, 賓婚未得盡相勞, 餐未及下咽, 酒未及濡脣, 楚兵已屠關中, 眞人翔霸上, 素車嬰組, 奉其符璽, 以歸帝者. 鄭伯茅旌鸞刀, 嚴王退舍. 河決不可復壅, 魚爛不可復全.
79. 二世皇帝享國三年. 葬宜春. 趙高爲丞相安武侯. 二世生十二年而立. 右秦襄公至二世, 六百一十歲.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 曰: 周曆已移, 仁不代母. 秦直其位, 呂政殘虐. 然以諸侯十三, 幷兼天下, 極情縱欲, 養育宗親. 三十七年, 兵無所不加, 制作政令, 施於後王. 蓋得聖人之威, 河神授圖, 據狼ㆍ狐, 蹈參ㆍ伐, 佐政驅除, 距之稱始皇. 始皇旣歿, 胡亥極愚, 酈山未畢, 復作阿房, 以遂前策. 云“凡所爲貴有天下者, 肆意極欲, 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爲”. 誅斯ㆍ去疾, 任用趙高. 痛哉言乎! 人頭畜鳴. 不威不伐惡, 不篤不虛亡, 距之不得留, 殘虐以促期, 雖居形便之國, 猶不得存.
78. 孝文王享國一年. 葬壽陵. 生莊襄王. 莊襄王享國三年. 葬茝陽. 生始皇帝. 呂不韋相. 獻公立七年, 初行爲市. 十年, 爲戶籍相伍. 孝公立十六年. 時桃李冬華. 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二年, 初行錢. 有新生嬰兒曰“秦且王”. 悼武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三年, 渭水赤三日. 昭襄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四年, 初爲田開阡陌. 孝文王生五十三年而立. 莊襄王生三十二年而立. 立二年, 取太原地. 莊襄王元年, 大赦, 脩先王功臣, 施德厚骨肉, 布惠於民. 東周與諸侯謀秦, 秦使相國不韋誅之, 盡入其國. 秦不絶其祀, 以陽人地賜周君, 奉其祭祀. 始皇享國三十七年. 葬酈邑. 生二世皇帝. 始皇生十三年而立.
77. 懷公從晉來. 享國四年. 葬櫟圉氏. 生靈公. 諸臣圍懷公, 懷公自殺. 肅靈公, 昭子子也. 居涇陽. 享國十年. 葬悼公西. 生簡公. 簡公從晉來. 享國十五年. 葬僖公西. 生惠公. 其七年. 百姓初帶劍. 惠公享國十三年. 葬陵圉. 生出公. 出公享國二年. 出公自殺, 葬雍. 獻公享國二十三年. 葬囂圉. 生孝公. 孝公享國二十四年. 葬弟圉. 生惠文王. 其十三年, 始都咸陽. 惠文王享國二十七年. 葬公陵. 生悼武王. 悼武王享國四年, 葬永陵. 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 葬茝陽. 生孝文王.
76. 成公享國四年, 居雍之宮. 葬陽. 齊伐山戎ㆍ孤竹. 繆公享國三十九年. 天子致霸. 葬雍. 繆公學著人. 生康公. 康公享國十二年. 居雍高寢. 葬竘社. 生共公. 共公享國五年, 居雍高寢. 葬康公南. 生桓公. 桓公享國二十七年. 居雍太寢. 葬義里丘北. 生景公. 景公享國四十年. 居雍高寢, 葬丘里南. 生畢公. 畢公享國三十六年. 葬車里北. 生夷公. 夷公不享國. 死, 葬左宮. 生惠公. 惠公享國十年. 葬車里(康景. 生悼公. 悼公享國十五年. 葬僖公西. 城雍. 生剌龔公. 剌龔公享國三十四年. 葬入里. 生躁公ㆍ 懷公. 其十年, 彗星見. 躁公享國十四年. 居受寢. 葬悼公南. 其元年, 彗星見.
75. 靜公不享國而死. 生憲公. 憲公享國十二年, 居西新邑. 死, 葬衙. 生武公ㆍ德公ㆍ出子. 出子享國六年, 居西陵. 庶長弗忌ㆍ威累ㆍ參父三人, 率賊賊出子鄙衍, 葬衙. 武公立. 武公享國二十年. 居平陽封宮. 葬宣陽聚東南. 三庶長伏其罪. 德公立. 德公享國二年. 居雍大鄭宮. 生宣公ㆍ成公ㆍ繆公. 葬陽. 初伏, 以御蠱. 宣公享國十二年. 居陽宮. 葬陽. 初志閏月.
74. 故先王見始終之變, 知存亡之機, 是以牧民之道, 務在安之而已. 天下雖有逆行之臣, 必無響應之助矣. 故曰“安民可與行義, 而危民易與爲非” , 此之謂也. 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身不免於戮殺者, 正傾非也. 是二世之過也. 襄公立, 享國十二年. 初爲西畤. 葬西垂. 生文公. 文公立, 居西垂宮. 五十年死, 葬西垂. 生靜公.
73. 卽四海之內, 皆讙然各自安樂其處, 唯恐有變, 雖有狡猾之民, 無離上之心, 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 而暴亂之姦止矣. 二世不行此術, 而重之以無道, 壞宗廟與民, 更始作阿房宮, 繁刑嚴誅, 吏治刻深, 賞罰不當, 賦斂無度, 天下多事, 吏弗能紀, 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 然後姦僞竝起, 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衆, 刑戮相望於道, 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衆庶, 人懷自危之心, 親處窮苦之實, 咸不安其位, 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 不藉公侯之尊, 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 其民危也.
17. 分天下以爲三十六郡, 郡置守ㆍ尉ㆍ監. 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 聚之咸陽, 銷以爲鍾鐻, 金人十二, 重各千石, 置廷宮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車同軌. 書同文字. 地東至海曁朝鮮, 西至臨洮ㆍ羌中, 南至北嚮戶, 北據河爲塞, 竝陰山至遼東. 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 諸廟及章臺ㆍ上林皆在渭南. 秦每破諸侯, 寫放其宮室, 作之咸陽北阪上, 南臨渭, 自雍門以東至涇ㆍ渭, 殿屋複道周閣相屬. 所得諸侯美人鍾鼓, 以充入之.
16. 丞相綰等言: “諸侯初破, 燕ㆍ齊ㆍ荊地遠, 不爲置王, 毋以塡之. 請立諸子, 唯上幸許.” 始皇下其議於群臣, 群臣皆以爲便. 廷尉李斯議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 然後屬疏遠, 相攻擊如仇讎, 諸侯更相誅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 皆爲郡縣, 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 甚足易制. 天下無異意, 則安寧之術也. 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戰鬪不休, 以有侯王. 賴宗廟, 天下初定, 又復立國, 是樹兵也, 而求其寧息, 豈不難哉! 廷尉議是.”
15.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 以爲周得火德, 秦代周德, 從所不勝. 方今水德之始, 改年始, 朝賀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數以六爲紀, 符ㆍ法冠皆六寸, 而輿六尺, 六尺爲步, 乘六馬. 更名河曰德水, 以爲水德之始. 剛毅戾深, 事皆決於法, 刻削毋仁恩和義, 然後合五德之數. 於是急法, 久者不赦.
14. 丞相綰ㆍ御史大夫劫ㆍ 廷尉斯等皆曰: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 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興義兵, 誅殘賊, 平定天下, 海內爲郡縣, 法令由一統, 自上古以來未嘗有, 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 “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 泰皇最貴.” 臣等昧死上尊號, 王爲“泰皇”. 命爲“制” , 令爲“詔” , 天子自稱曰“朕”.” 王曰: “去“泰” , 著“皇” , 采上古“帝” 位號, 號曰“皇帝”. 他如議.” 制曰: “可.” 追尊莊襄王爲太上皇. 制曰: “朕聞太古有號毋謚, 中古有號, 死而以行爲謐. 如此, 則子議父, 臣議君也, 甚無謂, 朕弗取焉. 自今已來, 除謚法. 朕爲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 二世三世至于萬世, 傳之無窮.”
13. 荊王獻靑陽以西, 已而畔約, 擊我南郡, 故發兵誅, 得其王, 遂定其荊地. 燕王昏亂, 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爲賊, 兵吏誅, 滅其國. 齊王用后勝計, 絶秦使, 欲爲亂, 兵吏誅, 虜其王, 平齊地. 寡人以眇眇之身, 興兵誅暴亂, 賴宗廟之靈,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號不更, 無以稱成功, 傳後世. 其議帝號.”
12. 秦王初幷天下, 令丞相ㆍ御史曰: “異日韓王納地效璽, 請爲藩臣, 已而倍約, 與趙ㆍ魏合從畔秦, 故興兵誅之, 虜其王. 寡人以爲善, 庶幾息兵革.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 故歸其質子. 已而倍盟, 反我太原, 故興兵誅之, 得其王. 趙公子嘉乃自立爲代王, 故擧兵擊滅之. 魏王始約服入秦, 已而與韓ㆍ趙謀襲秦, 秦兵吏誅, 遂破之.
11. 二十五年, 大興兵, 使王賁將, 攻燕遼東, 得燕王喜. 還攻代, 虜代王嘉. 王翦遂定荊江南地: 降越君, 置會稽郡. 五月, 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 齊王建與其相后勝發兵守其西界, 不通秦. 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 得齊王建.
64. 太史公曰: 學者皆稱周伐紂, 居洛邑, 綜其實不然. 武王營之, 成王使召公卜居, 居九鼎焉, 而周復都豐ㆍ鎬. 至犬戎敗幽王, 周乃東徙于洛邑. 所謂“周公葬(我[於]畢” , 畢在鎬東南杜中. 秦滅周. 漢興九十有餘載, 天子將封泰山, 東巡狩至河南, 求周苗裔, 封其後嘉三十里地, 號曰周子南君, 比列侯, 以奉其先祭祀.
63. 五十九年, 秦取韓陽城負黍, 西周恐, 倍秦, 與諸侯約從, 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 令秦無得通陽城. 秦昭王怒, 使將軍摎攻西周. 西周君奔秦, 頓首受罪, 盡獻其邑三十六, 口三萬. 秦受其獻, 歸其君於周. 周君ㆍ王赧卒, 周民遂東亡. 秦取九鼎寶器, 而遷西周公於憚狐. 後七歲, 秦莊襄王滅東(西周. 東西周皆入于秦, 周旣不祀.
62. 五十八年, 三晉距秦. 周令其相國之秦, 以秦之輕也, 還其行. 客謂相國曰: “秦之輕重未可知也. 秦欲知三國之情. 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爲王聽東方之變” , 秦王必重公. 重公, 是秦重周, 周以取秦也: 齊重, 則固有周聚以收齊: 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 秦信周, 發兵攻三晉.
61. 四十五年, 周君之秦客謂周(最[聚]曰: “公不若譽秦王之孝, 因以應爲太后養地, 秦王必喜, 是公有秦交. 交善, 周君必以爲公功. 交惡, 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秦攻周, 而周聚謂秦王曰: “爲王計者不攻周. 攻周, 實不足以利, 聲畏天下. 天下以聲畏秦, 必東合於齊. 兵獘於周. 合天下於齊, 則秦不王矣. 天下欲獘秦, 勸王攻周. 秦與天下獘, 則令不行矣.”
60. 四十二年, 秦破華陽約. 馬犯謂周君曰: “請令梁城周.” 乃謂梁王曰: “周王病若死, 則犯必死矣. 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 王受九鼎而圖犯.” 梁王曰: “善.” 遂與之卒, 言戍周. 因謂秦王曰: “梁非戍周也, 將伐周也. 王試出兵境以觀之.” 秦果出兵. 又謂梁王曰: “周王病甚矣, 犯請後可而復之. 今王使卒之周, 諸侯皆生心, 後擧事且不信. 不若令卒爲周城, 以匿事端.” 梁王曰: “善.” 遂使城周.
59. 養由基怒, 釋弓搤劍, 曰“客安能敎我射乎” ? 客曰“非吾能敎子支左詘右也. 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 百發而百中之, 不以善息, 少焉氣衰力倦, 弓撥矢鉤, 一發不中者, 百發盡息”. 今破韓ㆍ魏, 扑師武, 北取趙藺ㆍ離石者, 公之功多矣. 今又將兵出塞, 過兩周, 倍韓, 攻梁, 一擧不得, 前功盡棄. 公不如稱病而無出”.
58. 代曰: “何不與周高都?” 韓相國大怒曰: “吾毋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 何故與周高都也?” 代曰: “與周高都, 是周折而入於韓也, 秦聞之必大怒忿周, 卽不通周使, 是以獘高都得完周也. 曷爲不與?” 相國曰: “善.” 果與周高都. 三十四年, 蘇厲謂周君曰: “秦破韓ㆍ魏, 扑師武, 北取趙藺ㆍ離石者, 皆白起也. 是善用兵, 又有天命. 今又將兵出塞攻梁, 梁破則周危矣. 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 曰“楚有養由基者, 善射者也. 去柳葉百步而射之, 百發而百中之. 左右觀者數千人, 皆曰善射. 有一夫立其旁, 曰“善, 可敎射矣”.
57. 王赧謂成君. 楚圍雍氏, 韓徵甲與粟於東周, 東周君恐, 召蘇代而告之. 代曰: “君何患於是. 臣能使韓毋徵甲與粟於周, 又能爲君得高都.” 周君曰: “子苟能, 請以國聽子.” 代見韓相國曰: “楚圍雍氏, 期三月也, 今五月不能拔, 是楚病也. 今相國乃徵甲與粟於周, 是告楚病也.” 韓相國曰: “善. 使者已行矣.”
56. 秦召西周君, 西周君惡往, 故令人謂韓王曰: “秦召西周君, 將以使攻王之南陽也, 王何不出兵於南陽? 周君將以爲辭於秦. 周君不入秦, 秦必不敢踰河而攻南陽矣.” 東周與西周戰, 韓救西周. 或爲東周說韓王曰: “西周故天子之國, 多名器重寶. 王案兵毋出, 可以德東周, 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
55. 秦借道兩周之閒, 將以伐韓, 周恐借之畏於韓, 不借畏於秦. 史厭謂周君曰: “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之敢絶周而伐韓者, 信東周也. 公何不與周地, 發質使之楚” ? 秦必疑楚不信周, 是韓不伐也. 又謂秦曰“韓彊與周地, 將以疑周於秦也, 周不敢不受”. 秦必無辭而令周不受, 是受地於韓而聽於秦.”
54. 八年, 秦攻宜陽, 楚救之. 而楚以周爲秦故, 將伐之. 蘇代爲周說楚王曰: “何以周爲秦之禍也? 言周之爲秦甚於楚者, 欲令周入秦也, 故謂“周秦” 也. 周知其不可解, 必入於秦, 此爲秦取周之精者也. 爲王計者, 周於秦因善之, 不於秦亦言善之, 以疏之於秦. 周絶於秦, 必入於郢矣.”
53. 四十八年, 顯王崩, 子愼靚王定立. 愼靚王立六年, 崩, 子赧王延立. 王赧時東西周分治. 王赧徙都西周.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 有五庶子, 毋適立. 司馬翦謂楚王曰: “不如以地資公子咎, 爲請太子.” 左成曰: “不可. 周不聽, 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 不如請周君孰欲立, 以微告翦, 翦請令楚(賀[資]之以地.” 果立公子咎爲太子.
52. 安王立二十六年, 崩, 子烈王喜立. 烈王二年, 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 “始周與秦國合而別, 別五百載復合, 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 十年, 烈王崩, 弟扁立, 是爲顯王. 顯王五年, 賀秦獻公, 獻公稱伯. 九年, 致文武胙於秦孝公. 二十五年, 秦會諸侯於周. 二十六年, 周致伯於秦孝公. 三十三年, 賀秦惠王. 三十五年, 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四十四年, 秦惠王稱王. 其後諸侯皆爲王.
51. 考王十五年, 崩, 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 是爲桓公, 以續周公之官職. 桓公卒, 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 子惠公代立, 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 號東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 九鼎震. 命韓ㆍ魏ㆍ趙爲諸侯. 二十四年, 崩, 子安王驕立. 是歲盜殺楚聲王.
50. 三十九年, 齊田常殺其君簡公. 四十一年, 楚滅陳. 孔子卒. 四十二年, 敬王崩, 子元王仁立. 元王八年, 崩, 子定王介立. 定王十六年, 三晉滅智伯, 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 定王崩, 長子去疾立, 是爲哀王. 哀王立三月, 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 是爲思王. 思王立五月, 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 是爲考王. 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49. 二十一年, 定王崩, 子簡王夷立. 簡王十三年, 晉殺其君厲公, 迎子周於周, 立爲悼公. 十四年, 簡王崩, 子靈王泄心立. 靈王二十四年, 齊崔杼弑其君莊公. 二十七年, 靈王崩, 子景王貴立. 景王十八年, 后太子聖而蚤卒. 二十年, 景王愛子朝, 欲立之, 會崩, 子丐之黨與爭立, 國人立長子猛爲王, 子朝攻殺猛. 猛爲悼王. 晉人攻子朝而立丐, 是爲敬王. 敬王元年, 晉人入敬王, 子朝自立, 敬王不得入, 居澤. 四年, 晉率諸侯入敬王于周, 子朝爲臣, 諸侯城周. 十六年, 子朝之徒復作亂, 敬王奔于晉. 十七年, 晉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48. 三十一年, 秦穆公卒. 三十二年, 襄王崩, 子頃王壬臣立. 頃王六年, 崩, 子匡王班立. 匡王六年, 崩, 弟瑜立, 是爲定王. 定王元年, 楚莊王伐陸渾之戎, 次洛, 使人問九鼎. 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 楚兵乃去. 十年, 楚莊王圍鄭, 鄭伯降, 已而復之. 十六年, 楚莊王卒.
47. 初, 惠后欲立王子帶, 故以黨開翟人, 翟人遂入周. 襄王出奔鄭, 鄭居王于氾. 子帶立爲王, 取襄王所絀翟后與居溫. 十七年, 襄王告急于晉, 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 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 爲伯, 以河內地與晉. 二十年, 晉文公召襄王, 襄王會之河陽ㆍ踐土, 諸侯畢朝, 書諱曰“天王狩于河陽”. 二十四年, 晉文公卒.
46. 十三年, 鄭伐滑, 王使游孫ㆍ伯服請滑, 鄭人囚之. 鄭文公怨惠王之入不與厲公爵, 又怨襄王之與衛滑, 故囚伯服. 王怒, 將以翟伐鄭. 富辰諫曰: “凡我周之東徙, 晉ㆍ鄭焉依. 子穨之亂, 又鄭之由定, 今以小怨棄之!” 王不聽. 十五年, 王降翟師以伐鄭. 王德翟人, 將以其女爲后. 富辰諫曰: “平ㆍ桓ㆍ莊ㆍ惠皆受鄭勞, 王棄親親翟, 不可從.” 王不聽. 十六年, 王絀翟后, 翟人來誅, 殺譚伯. 富辰曰: “吾數諫不從. 如是不出, 王以我爲懟乎?” 乃以其屬死之.
45. 二十五年, 惠王崩, 子襄王鄭立. 襄王母蚤死, 後母曰惠后. 惠后生叔帶, 有寵於惠王, 襄王畏之. 三年, 叔帶與戎ㆍ翟謀伐襄王, 襄王欲誅叔帶, 叔帶奔齊. 齊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 使隰朋平戎于晉. 王以上卿禮管仲. 管仲辭曰: “臣賤有司也, 有天子之二守國ㆍ高在. 若節春秋來承王命, 何以禮焉. 陪臣敢辭.” 王曰: “舅氏, 余嘉乃勳, 毋逆朕命.” 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 九年, 齊桓公卒. 十二年, 叔帶復歸于周.
44. 五年, 釐王崩, 子惠王閬立. 惠王二年. 初, 莊王嬖姬姚, 生子穨, 穨有寵. 及惠王卽位, 奪其大臣園以爲囿, 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 謀召燕ㆍ衛師, 伐惠王. 惠王奔溫, 已居鄭之櫟. 立釐王弟穨爲王. 樂及遍舞, 鄭ㆍ虢君怒. 四年, 鄭與虢君伐殺王穨, 復入惠王. 惠王十年, 賜齊桓公爲伯.
43. 桓王三年, 鄭莊公朝, 桓王不禮. 五年, 鄭怨, 與魯易許田. 許田, 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 八年, 魯殺隱公, 立桓公. 十三年, 伐鄭, 鄭射傷桓王, 桓王去歸. 二十三年, 桓王崩, 子莊王佗立. 莊王四年, 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 辛伯告王, 王殺周公. 王子克奔燕. 十五年, 莊王崩, 子釐王胡齊立. 釐王三年, 齊桓公始霸.
42. 平王立, 東遷于雒邑, 辟戎寇. 平王之時, 周室衰微, 諸侯彊幷弱, 齊ㆍ楚ㆍ秦ㆍ晉始大, 政由方伯. 四十九年, 魯隱公卽位. 五十一年, 平王崩, 太子洩父蚤死, 立其子林, 是爲桓王. 桓王, 平王孫也.
41. 褒姒不好笑, 幽王欲其笑萬方, 故不笑. 幽王爲烽烽大鼓, 有寇至則擧烽火. 諸侯悉至, 至而無寇, 褒姒乃大笑. 幽王說之, 爲數擧烽火. 其後不信, 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爲卿, 用事, 國人皆怨. 石父爲人佞巧善諛好利, 王用之. 又廢申后, 去太子也. 申侯怒, 與繒ㆍ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擧烽火徵兵, 兵莫至. 遂殺幽王驪山下, 虜褒姒, 盡取周賂而去. 於是諸侯乃卽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 是爲平王, 以奉周祀.
40. 宣王之時童女謠曰: “檿弧箕服, 實亡周國.” 於是宣王聞之, 有夫婦賣是器者, 宣王使執而戮之. 逃於道, 而見鄕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 聞其夜啼, 哀而收之, 夫婦遂亡, 奔於褒. 褒人有罪, 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 棄女子出於褒, 是爲褒姒. 當幽王三年, 王之後宮見而愛之, 生子伯服, 竟廢申后及太子, 以褒姒爲后, 伯服爲太子. 太史伯陽曰: “禍成矣, 無可奈何!”
39. 夏亡, 傳此器殷. 殷亡, 又傳此器周. 比三代, 莫敢發之, 至厲王之末, 發而觀之. 漦流于庭, 不可除. 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 漦化爲玄黿, 以入王後宮. 後宮之童妾旣齔而遭之, 旣笄而孕, 無夫而生子, 懼而棄之.
38. 三年, 幽王嬖愛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 幽王欲廢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 而爲后. 後幽王得褒姒, 愛之, 欲廢申后, 幷去太子宜臼, 以褒姒爲后, 以伯服爲太子.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 “周亡矣.”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 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 “余, 褒之二君.” 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 莫吉. 卜請其漦而藏之, 乃吉. 於是布幣而策告之, 龍亡而漦在, 櫝而去之.
37. 四十六年, 宣王崩, 子幽王宮湦立. 幽王二年, 西周三川皆震. 伯陽甫曰: “周將亡矣. 夫天地之氣, 不失其序: 若過其序, 民亂之也. 陽伏而不能出, 陰迫而不能蒸, 於是有地震. 今三川實震, 是陽失其所而塡陰也. 陽失而在陰, 原必塞: 原塞, 國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 土無所演, 民乏財用, 不亡何待! 昔伊ㆍ洛竭而夏亡, 河竭而商亡.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 其川原又塞, 塞必竭. 夫國必依山川, 山崩川竭, 亡國之徵也. 川竭必山崩. 若國亡不過十年, 數之紀也. 天之所棄, 不過其紀.” 是歲也, 三川竭, 岐山崩.
36.. 召公ㆍ周公二相行政, 號曰“共和” 共和十四年, 厲王死于彘. 太子靜長於召公家, 二相乃共立之爲王, 是爲宣王. 宣王卽位, 二相輔之, 脩政, 法文ㆍ武ㆍ成ㆍ康之遺風, 諸侯復宗周. 十二年, 魯武公來朝. 宣王不脩籍於千畝, 虢文公諫曰不可, 王弗聽. 三十九年, 戰于千畝 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宣王旣亡南國之師, 乃料民於太原. 仲山甫諫曰: “民不可料也.” 宣王不聽, 卒料民.
35. 民之有口也, 猶土之有山川也, 財用於是乎出: 猶其有原隰衍沃也, 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 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 所以産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 成而行之. 若壅其口, 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 於是國莫敢出言, 三年, 乃相與畔, 襲厲王. 厲王出奔於彘.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 國人聞之, 乃圍之. 召公曰: “昔吾驟諫王, 王不從, 以及此難也. 今殺王太子, 王其以我爲讎而懟怒乎? 夫事君者, 險而不讎懟,怨而不怒, 況事王乎!” 乃以其子代王太子, 太子竟得脫.
34. 王行暴虐侈傲, 國人謗王. 召公諫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 得衛巫, 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 其謗鮮矣, 諸侯不朝. 三十四年, 王益嚴, 國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厲王喜, 告召公曰: “吾能弭謗矣, 乃不敢言.” 召公曰: “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 甚於防水. 水壅而潰, 傷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爲水者決之使導, 爲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聽政, 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 瞽獻曲, 史獻書, 師箴, 瞍賦, 矇誦, 百工諫, 庶人傳語, 近臣盡規, 親戚補察, 瞽史敎誨, 耆艾脩之, 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33. 故頌曰“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立我蒸民, 莫匪爾極”. 大雅曰“陳錫載周”. 是不布利而懼難乎, 故能載周以至于今. 今王學專利, 其可乎? 匹夫專利, 猶謂之盜, 王而行之, 其歸鮮矣. 榮公若用, 周必敗也.” 厲王不聽, 卒以榮公爲卿士, 用事.
27. 太史公曰: 禹爲姒姓, 其後分封, 用國爲姓, 故有夏后氏ㆍ有扈氏ㆍ有男氏ㆍ斟尋氏ㆍ彤城氏ㆍ褒氏ㆍ費氏ㆍ杞氏ㆍ繒氏ㆍ辛氏ㆍ冥氏ㆍ斟(氏戈氏. 孔子正夏時, 學者多傳夏小正云. 自虞ㆍ夏時, 貢賦備矣.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 計功而崩, 因葬焉, 命曰會稽. 會稽者, 會計也.
26. 孔甲崩, 子帝皐立. 帝皐崩, 子帝發立. 帝發崩, 子帝履癸立, 是爲桀. 帝桀之時, 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 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 百姓弗堪. 迺召湯而囚之夏臺, 已而釋之. 湯修德, 諸侯皆歸湯, 湯遂率兵以伐夏桀. 桀走鳴條, 遂放而死. 桀謂人曰: “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 使至此.” 湯乃踐天子位, 代夏朝天下. 湯封夏之後, 至周封於杞也.
25. 中康崩, 子帝相立. 帝相崩, 子帝少康立. 帝少康崩, 子帝予立. 帝予崩, 子帝槐立. 帝槐崩, 子帝芒立. 帝芒崩, 子帝泄立. 帝泄崩, 子帝不降立. 帝不降崩, 弟帝扃立. 帝扃崩, 子帝廑立. 帝廑崩, 立帝不降之子孔甲, 是爲帝孔甲. 帝孔甲立, 好方鬼神, 事淫亂. 夏后氏德衰, 諸侯畔之. 天降龍二, 有雌雄, 孔甲不能食, 未得豢龍氏. 陶唐旣衰, 其后有劉累, 學擾龍于豢龍氏, 以事孔甲. 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 受豕韋之後. 龍一雌死, 以食夏后. 夏后使求, 懼而遷去.
24. 夏后帝啓崩, 子帝太康立. 帝太康失國, 昆弟五人, 須于洛汭, 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 弟中康立, 是爲帝中康. 帝中康時, 羲ㆍ和湎淫, 廢時亂日.胤往征之, 作胤征.
23. 夏后帝啓, 禹之子, 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 啓伐之, 大戰於甘. 將戰, 作甘誓, 乃召六卿申之. 啓曰: “嗟! 六事之人, 予誓告女: 有扈氏威侮五行, 怠棄三正, 天用勦絶其命. 今予維共行天之罰. 左不攻于左, 右不攻于右, 女不共命. 御非其馬之政, 女不共命. 用命, 賞于祖: 不用命, 僇于社, 予則帑僇女.” 遂滅有扈氏. 天下咸朝.
22. 十年, 帝禹東巡狩, 至于會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喪畢, 益讓帝禹之子啓, 而辟居箕山之陽. 禹子啓賢, 天下屬意焉. 及禹崩, 雖授益, 益之佐禹日淺, 天下未洽. 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啓, 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啓遂卽天子之位, 是爲夏后帝啓.
21. 帝舜薦禹於天, 爲嗣.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喪畢, 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於是遂卽天子位, 南面朝天下, 國號曰夏后, 姓姒氏. 帝禹立而擧皐陶薦之, 且授政焉, 而皐陶卒. 封皐陶之後於英ㆍ六, 或在許. 而后擧益, 任之政.
20. 帝用此作歌曰: “陟天之命, 維時維幾.” 乃歌曰: “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 百工熙哉!” 皐陶拜手稽首揚言曰: “念哉, 率爲興事, 愼乃憲, 敬哉!” 乃更爲歌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舜又歌曰: “元首叢脞哉, 股肱惰哉, 萬事墮哉!” 帝拜曰: “然, 往欽哉!” 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 爲山川神主.
19. 皐陶於是敬禹之德, 令民皆則禹. 不如言, 刑從之. 舜德大明. 於是蘷行樂, 祖考至, 群后相讓, 鳥獸翔舞, 簫韶九成, 鳳皇來儀, 百獸率舞, 百官信諧.
18. 帝曰: “毋若丹朱傲, 維慢游是好, 毋水行舟, 朋淫于家, 用絶其世. 予不能順是.” 禹曰: “予(辛壬娶塗山[辛壬], 癸甲, 生啓予不子, 以故能成水土功. 輔成五服, 至于五千里, 州十二師, 外薄四海, 咸建五長, 各道有功. 苗頑不卽功, 帝其念哉.” 帝曰: “道吾德, 乃女功序之也.”
17. 禹曰: “於, 帝! 愼乃在位, 安爾止. 輔德, 天下大應. 淸意以昭待上帝命, 天其重命用休.” 帝曰: “吁, 臣哉, 臣哉! 臣作朕股肱耳目. 予欲左右有民, 女輔之. 余欲觀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 作文繡服色, 女明之.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 來始滑, 以出入五言, 女聽. 予卽辟, 女匡拂予. 女無面諛. 退而謗予. 敬四輔臣. 諸衆讒嬖臣, 君德誠施皆淸矣.” 禹曰: “然. 帝卽不時, 布同善惡則毋功.”
16. 帝舜謂禹曰: “女亦昌言.” 禹拜曰: “於, 予何言! 予思日孶孶.” 皐陶難禹曰: “何謂孶孶?” 禹曰: “鴻水滔天, 浩浩懷山襄陵, 下民皆服於水. 予陸行乘車, 水行乘舟, 泥行乘橇, 山行乘, 行山刊木. 與益予衆庶稻鮮食. 以決九川致四海, 浚畎澮致之川. 與稷予衆庶難得之食. 食少, 調有餘補不足, 徙居. 衆民乃定, 萬國爲治.” 皐陶曰: “然, 此而美也.”
15. 皐陶曰: “然, 於! 亦行有九德, 亦言其有德.” 乃言曰: “始事事, 寬而栗, 柔而立, 愿而共, 治而敬, 擾而毅, 直而溫, 簡而廉, 剛而實, 彊而義, 章其有常, 吉哉. 日宣三德, 蚤夜翊明有家. 日嚴振敬六德, 亮采有國. 翕受普施, 九德咸事, 俊乂在官, 百吏肅謹. 毋敎邪淫奇謀. 非其人居其官, 是謂亂天事. 天討有罪, 五刑五用哉. 吾言厎可行乎?” 禹曰: “女言致可績行.” 皐陶曰: “余未有知, 思贊道哉.”
14. 皐陶作士以理民. 帝舜朝, 禹ㆍ伯夷ㆍ皐陶相與語帝前. 皐陶述其謀曰: “信其道德, 謀明輔和.” 禹曰: “然, 如何?” 皐陶曰: “於! 愼其身脩 思長, 敦序九族, 衆明高翼, 近可遠在已.” 禹拜美言, 曰: “然.” 皐陶曰: “於! 在知人, 在安民.” 禹曰: “吁! 皆若是, 惟帝其難之. 知人則智, 能官人: 能安民則惠, 黎民懷之. 能知能惠, 何憂乎驩兜, 何遷乎有苗, 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13.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 百里賦納總, 二百里納銍, 三百里納秸服, 四百里粟, 五百里米.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 百里采, 二百里任國, 三百里諸侯. 侯服外五百里綏服: 三百里揆文敎, 二百里奮武衛. 綏服外五百里要服: 三百里夷, 二百里蔡.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 三百里蠻, 二百里流. 東漸于海, 西被于流沙, 朔ㆍ南曁: 聲敎訖于四海. 於是帝錫禹玄圭, 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於是太平治.
12. 道沇水, 東爲濟, 入于河, 泆爲滎, 東出陶丘北, 又東至于荷, 又東北會于汶, 又東北入于海. 道淮自桐柏, 東會于泗ㆍ沂, 東入于海. 道渭自鳥鼠同穴, 東會于灃, 又東北至于涇, 東過漆ㆍ沮, 入于河. 道雒自熊耳, 東北會于澗ㆍ瀍, 又東會于伊, 東北入于河. 於是九州攸同, 四奧旣居, 九山刊旅, 九川滌原, 九澤旣陂, 四海會同. 六府甚脩, 衆土交正, 致愼財賦, 咸則三壤成賦. 中國賜土姓: “祗台德先, 不距朕行.”
11. 道九川: 弱水至於合黎, 餘波入于流沙. 道黑水, 至于三危, 入于南海. 道河積石, 至于龍門, 南至華陰, 東至砥柱, 又東至于盟津, 東過雒汭, 至于大邳, 北過降水, 至于大陸, 北播爲九河, 同爲逆河, 入于海. 嶓冢道瀁, 東流爲漢, 又東爲蒼浪之水, 過三澨, 入于大別, 南入于江, 東匯澤爲彭蠡, 東爲北江, 入于海. 汶山道江, 東別爲沱, 又東至于醴, 過九江, 至于東陵, 東迆北會于匯, 東爲中江, 入于梅.
1. 黃帝者, 少典之子, 姓公孫, 名曰軒轅.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 成而聰明.
26. 蘇秦見齊王, 再拜, 俯而慶, 仰而弔. 齊王曰: “是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蘇秦曰: “臣聞飢人所以飢而不食烏喙者, 爲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 今燕雖弱小, 卽秦王之少婿也. 大王利其十城而長與彊秦爲仇. 今使弱燕爲雁行而彊秦敝其後, 以招天下之精兵, 是食烏喙之類也.” 齊王愀然變色曰: “然則奈何?” 蘇秦曰: “臣聞古之善制事者, 転禍爲福, 因敗爲功. 大王誠能聽臣計, 卽歸燕之十城. 燕無故而得十城, 必喜: 秦王知以己之故而歸燕之十城, 亦必喜. 此所謂棄仇讎而得石交者也. 夫燕ㆍ秦俱事齊, 則大王號令天下, 莫敢不聽. 是王以虛辭附秦, 以十城取天下. 此霸王之業也.” 王曰: “善.” 於是乃歸燕之十城.
39.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 王跡所興, 原始察終, 見盛觀衰, 論考之行事, 略推三代, 錄秦漢, 上記軒轅, 下至於茲, 著十二本紀, 旣科條之矣. 並時異世, 年差不明, 作十表. 禮樂損益, 律暦改易, 兵權山川鬼神, 天人之際, 承敝通變, 作八書. 二十八宿環北辰, 三十輻共一轂, 運行無窮, 輔払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 以奉主上, 作三十世家. 扶義俶儻, 不令己失時, 立功名於天下, 作七十列傳. 凡百三十篇, 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爲太史公書. 序略, 以拾遺補闕, 成一家之言, 厥協六經異傳, 整齊百家雜語, 藏之名山, 副在京師, 俟後世聖人君子. 第七十. 太史公曰:餘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 百三十篇.
38. 維我漢繼五帝末流, 接三代(統)[絶]業. 周道廢, 秦撥去古文, 焚滅詩書, 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 於是漢興, 蕭何次律令, 韓信申軍法, 張蒼爲章程, 叔孫通定禮儀, 則文學彬彬稍進, 詩書往往閒出矣. 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 而賈生ㆍ晁錯明申ㆍ商, 公孫弘以儒顯, 百年之閒, 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 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 曰:“於戲! 餘維先人嘗掌斯事, 顯於唐虞, 至於周, 複典之, 故司馬氏世主天官. 至於餘乎, 欽念哉! 欽念哉!”
37. 夫事人君能說主耳目, 和主顔色, 而獲親近, 非獨色愛, 能亦各有所長. 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不流世俗, 不爭埶利, 上下無所凝滯, 人莫之害, 以道之用. 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齊ㆍ楚ㆍ秦ㆍ趙爲日者, 各有俗所用. 欲循觀其大旨, 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三王不同龜, 四夷各異蔔, 然各以決吉凶. 略闚其要, 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布衣匹夫之人, 不害於政, 不妨百姓, 取與以時而息財富, 智者有采焉. 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36. 正衣冠立於朝廷, 而群臣莫敢言浮說, 長孺矜焉: 好薦人, 稱長者, 壯有漑. 作汲鄭列傳第六十. 自孔子卒, 京師莫崇庠序, 唯建元元狩之閒, 文辭粲如也. 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民倍本多巧, 姦軌弄法, 善人不能化, 唯一切厳削爲能齊之. 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漢旣通使大夏, 而西極遠蠻, 引領內鄕, 欲觀中國. 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救人於厄, 振人不贍, 仁者有乎: 不旣信, 不倍言, 義者有取焉. 作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35. 燕丹散亂遼閒, 満收其亡民, 厥聚海東, 以集眞藩, 葆塞爲外臣. 作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唐蒙使略通夜郎, 而邛笮之君請爲內臣受吏. 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子虛之事, 大人賦說, 靡麗多誇, 然其指風諫, 歸於無爲. 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 子長國之, 以填江淮之南, 安剽楚庶民. 作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奉法循理之吏, 不伐功矜能, 百姓無稱, 亦無過行. 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34. 勇於當敵, 仁愛士卒, 號令不煩, 師徒鄕之. 作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自三代以來, 匈奴常爲中國患害: 欲知彊弱之時, 設備征討, 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直曲塞, 廣河南, 破祁連, 通西國, 靡北胡. 作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 唯弘用節衣食爲百吏先. 作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 漢旣平中國, 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 納貢職. 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吳之叛逆, 甌人斬濞, 葆守封禺爲臣. 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33. 敦厚慈孝, 訥於言, 敏於行, 務在鞠躬, 君子長者. 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守節切直, 義足以言廉, 行足以厲賢, 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 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言醫, 爲方者宗, 守數精明: 後世(修)[循]序, 弗能易也, 而倉公可謂近之矣. 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維仲之省, 厥濞王吳, 遭漢初定, 以填撫江淮之閒. 作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吳楚爲亂, 宗屬唯嬰賢而喜士, 士鄕之, 率師抗山東滎陽. 作魏其武安列傳第四十七. 智足以應近世之變, 寛足用得人. 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32. 結言通使, 約懐諸侯: 諸侯鹹親, 歸漢爲藩輔. 作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欲詳知秦楚之事, 維周緤常從高祖, 平定諸侯. 作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徙彊族, 都関中, 和約匈奴: 明朝廷禮, 次宗廟儀法. 作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能摧剛作柔, 卒爲列臣: 欒公不劫於埶而倍死. 作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敢犯顔色以達主義, 不顧其身, 爲國家樹長畫. 作袁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 守法不失大理, 言古賢人, 增主之明. 作張釈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31. 以淮南叛楚歸漢, 漢用得大司馬殷, 卒破子羽於垓下. 作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楚人迫我京索, 而信抜魏趙, 定燕齊, 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滅項籍. 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距鞏洛, 而韓信爲填潁川, 盧綰絶籍糧餉. 作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諸侯畔項王, 唯齊連子羽城陽, 漢得以閒遂入彭城. 作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攻城野戦, 獲功歸報, 噲ㆍ商有力焉, 非獨鞭策, 又與之脫難. 作樊酈列傳第三十五. 漢旣初定, 文理未明, 蒼爲主計, 整齊度量, 序律暦. 作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30. 結子楚親, 使諸侯之士斐然爭入事秦. 作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曹子匕首, 魯獲其田, 齊明其信: 予讓義不爲二心. 作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能明其畫, 因時推秦, 遂得意於海內, 斯爲謀首. 作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爲秦開地益衆, 北靡匈奴, 據河爲塞, 因山爲固, 建楡中. 作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填趙塞常山以廣河內, 弱楚權, 明漢王之信於天下. 作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收西河ㆍ上黨之兵, 從至彭城: 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項羽. 作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29. 能忍詬於魏齊, 而信威於彊秦, 推賢讓位, 二子有之. 作範睢蔡沢列傳第十九. 率行其謀, 連五國兵, 爲弱燕報彊齊之讎, 雪其先君之恥. 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信意彊秦, 而屈體廉子, 用徇其君, 俱重於諸侯. 作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湣王旣失臨淄而奔莒, 唯田單用卽墨破走騎劫, 遂存齊社稷. 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能設詭說解患於圍城, 軽爵祿, 樂肆志. 作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作辭以諷諫, 連類以爭義, 離騒有之. 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28. 南抜鄢郢, 北摧長平, 遂圍邯鄲, 武安爲率: 破荊滅趙, 王翦之計. 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獵儒墨之遺文, 明禮義之統紀, 絶惠王利端, 列往世興衰. 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好客喜士, 士歸於薛, 爲齊扞楚魏. 作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爭馮亭以權, 如楚以救邯鄲之圍, 使其君複稱於諸侯. 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能以富貴下貧賎, 賢能詘於不肖, 唯信陵君爲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以身徇君, 遂脫彊秦, 使馳說之士南鄕走楚者, 黃歇之義. 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27. 孔氏述文, 弟子興業, 鹹爲師傅, 崇仁厲義. 作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鞅去衛適秦, 能明其術, 彊霸孝公, 後世遵其法. 作商君列傳第八. 天下患衡秦毋饜, 而蘇子能存諸侯, 約從以抑貪彊. 作蘇秦列傳第九. 六國旣從親, 而張儀能明其說, 複散解諸侯. 作張儀列傳第十. 秦所以東攘雄諸侯, 樗里ㆍ甘茂之策. 作樗里甘茂列傳第十一. 苞河山, 圍大梁, 使諸侯斂手而事秦者, 魏冉之功. 作穣侯列傳第十二.
26. 末世爭利, 維彼奔義: 讓國餓死, 天下稱之. 作伯夷列傳第一. 晏子儉矣, 夷吾則奢: 齊桓以霸, 景公以治. 作管晏列傳第二. 李耳無爲自化, 淸靜自正: 韓非揣事情, 循埶理. 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 穣苴能申明之. 作司馬穣苴列傳第四. 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 與道同符, 內可以治身, 外可以應變, 君子比德焉. 作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維建遇讒, 爰及子奢, 尙旣匡父, 伍員奔吳. 作伍子胥列傳第六.
25. 六奇旣用, 諸侯賓從於漢: 呂氏之事, 平爲本謀, 終安宗廟, 定社稷. 作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諸呂爲從, 謀弱京師, 而勃反經合於權: 吳楚之兵, 亞夫駐於昌邑, 以厄齊趙, 而出委以梁. 作絳侯世家第二十七. 七國叛逆, 蕃屛京師, 唯梁爲捍: 偩愛矜功, 幾獲於禍. 嘉其能距吳楚, 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旣王, 親屬洽和, 諸侯大小爲藩, 爰得其宜, 僭擬之事稍衰貶矣. 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子之王, 文辭可觀. 作三王世家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