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湯問 (17)
건빵이랑 놀자
1. 殷湯問於夏革曰: “古初有物乎?” 夏革曰: “古初無物, 今惡得物?後之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 殷湯曰: “然則物無先後乎?” 夏革曰: “物之終始, 初無極已. 始或爲終, 終或爲始, 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 自事之先, 朕所不知也.” 殷湯曰: “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 革曰: “不知也.” 湯固問. 革曰: “無則無極, 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 復無無極, 無盡之中, 復無無盡. 無極復無無極, 無盡復無無盡. 朕以是知其無極無盡也, 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湯又問曰: “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 “猶齊州也.” 湯曰: “汝奚以實之?” 革曰: “朕東行至營, 人民猶是也. 問營之東, 復猶營也. 西行至豳, 人民猶是也. 問豳之西, 復猶豳也. 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極之不異是也. 故大小相含, 無窮極也. 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 含天地也故無..
15. 周穆王大征西戎, 西戎獻錕鋙之劍, 火浣之布. 其劍長尺有咫, 練鋼赤刃, 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火浣之布, 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 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 皓然疑乎雪. 皇子以爲無此物, 傳之者妄. 蕭叔曰: “皇子果於自信, 果於誣理哉!”
14. 魏黑卵以暱嫌殺丘邴章. 丘邴章之子來丹謀報父之仇. 丹氣甚猛, 形甚露, 計料而食, 順風而趨. 雖怒, 不能稱兵以報之. 恥假力於人, 誓手劍以屠黑卵. 黑卵悍志絶衆, 力抗百夫, 筋骨皮肉, 非人類也. 延頸承刃, 披胸受矢, 鋩鍔摧屈, 而體無痕撻. 負其材力, 視來丹猶雛鷇也. 來丹之友申他曰: “子怨黑卵至矣, 黑卵之易子過矣, 將奚謀焉?” 來丹垂涕曰: “願子爲我謀.” 申他曰:‘吾聞衛孔周其祖得殷帝之寶劍, 一童子服之, 卻三軍之衆, 奚不請焉?” 丹遂適衛, 見孔周, 執僕御之禮請先納妻子, 後言所欲. 孔周曰: “吾有三劍, 唯子所擇;皆不能殺人, 且先言其狀. 一曰含光, 視之不可見, 運之不知有. 其所觸也, 泯然無際, 經物而物不覺. 二曰承影, 將旦昧爽之交, 日夕昏明之際, 北面而察之, 淡淡焉若有物存, 莫識其狀. 其所觸也, 竊竊然有聲, 經物..
13. 造父之師曰泰豆氏. 造父之始從習御也, 執禮甚卑泰豆三年不告. 造父執禮愈謹乃告之曰: “古詩言:‘良弓之子, 必先爲箕, 良冶之子, 必先爲裘.’汝先觀吾趣. 趣如吾, 然後六轡可持, 六馬可御.” 造父曰: “唯命所從.” 泰豆乃立木爲塗, 僅可容足;計步而置. 履之而行. 趣走往還, 無跌失也. 造父學之, 三日盡其巧. 泰豆歎曰: “子何其敏也, 得之捷乎?凡所御者, 亦如此也. 曩汝之行, 得之於足, 應之於心. 推於御也, 齊輯乎轡銜之際, 而急緩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 而執節乎掌握之閒. 內得於中心, 而外合於馬志, 是故能進退履繩, 而旋曲中規矩, 取道致遠, 而氣力有餘, 誠得其術也. 得之於銜, 應之於轡;得之於轡, 應之於物;得之於物, 應之於心. 則不以目視, 不以策驅;心閑體正, 六轡不亂, 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回旋進退, 莫不中節. 然後輿輪之..
12. 甘蠅, 古之善射者, **弓而獸伏鳥下. 弟子名飛衛, 學射於甘蠅, 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 又學射於飛衛. 飛衛曰: “爾先學不瞬, 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 偃臥其妻之機下, 以目承牽挺. 二年之後, 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 飛衛曰: “未也, 亞學視而後可. 視小如大, 視微如著, 而後告我.” 昌以**懸蝨於牖. 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閒, 浸大也;三年之後, 如車輪焉. 以睹余物, 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 朔蓬之簳, 射之, 貫蝨之心, 而懸不絶. 以告飛衛. 飛衛高蹈拊膺曰: “汝得之矣! “紀昌旣盡衛之術, 計天下之敵己者一人而已, 乃謀殺飛衛. 相遇於野, 二人交射;中路端鋒相觸, 而墜於地, 而塵不揚. 飛衛之矢先窮. 紀昌遺一矢, 旣發, 飛衛以棘刺之矢扞之, 而無差焉. 於是二子泣而投弓, 相拜於途, 請爲父子. 剋臂以誓, 不得告術於人.
11. 周穆王西巡狩, 越昆倉, 不至弇山. 反還, 未及中國, 道有獻工人名偃師, 穆王薦之, 問曰: “若有何能?” 偃師曰: “臣唯命所試. 然臣已有所造, 願王先觀之.” 穆王曰: “日以俱來, 吾與若俱觀之.” 翌日, 偃師謁見王. 王薦之曰: “若與偕來者何人耶?” 對曰: “臣之所造能倡者.” 穆王驚視之, 趨步俯仰, 信人也. 顉其頤, 則歌合律;捧其手, 則舞應節. 千變萬化, 惟意所適. 王以爲實人也. 與盛姬內御竝觀之. 技將終, 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 王大怒, 立欲誅偃師. 偃師大懾, 立剖散倡者以示王, 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靑之所爲. 王諦料之, 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 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發, 皆假物也, 而無不畢具者. 合會復如初見. 王試廢其心, 則口不能言;廢其肝, 則目不能視;廢其腎, 則足不能步. 穆王始悅..
10. 나를 알아주는 유일한 친구, 백아와 종자기 이야기지음(知音) 伯牙善鼓琴, 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 鍾子期曰: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鍾子期曰: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於泰山之陰, 卒逢暴雨, 止於巖下. 心悲, 乃援琴而鼓之. 初爲「霖雨」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 鍾子期輒窮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嘆曰: “善哉! 善哉! 子之聽夫. 志想象猶吾心也. 吾於何逃聲哉?” 해석伯牙善鼓琴, 鍾子期善聽. 백아는 잘 거문고를 탔고, 종자기는 잘 들었다. 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 鍾子期曰: 백아가 거문고를 타며 뜻을 높은 산에 오르는 것에 두면 종자기가 말했다.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좋구나! 깎아지른 것이 태산 같도다.” 志在流水, 鍾子期曰: 뜻을 흐르는 물에 ..
9. 薛譚學謳於秦靑, 未窮靑之技, 自謂盡之, 遂辭歸. 秦靑弗止. 餞於郊衢, 撫節悲歌, 聲振林木, 響遏行云. 薛譚乃謝求反, 終身不敢言歸. 秦靑顧謂其友曰: “昔韓娥東之齊, 匱糧, 過雍門, 鬻歌假食. 旣去, 而余音繞梁欐, 三日不絶, 左右以其人弗去. 過逆旅, 逆旅人辱之. 韓娥因曼聲哀哭, 一里老幼. 悲愁垂涕相對, 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還復爲曼聲長歌, 一里老幼, 善躍抃舞, 弗能自禁, 忘向之悲也. 乃厚賂發之. 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 放娥之遺聲.”
8. 匏巴鼓琴, 而鳥舞魚躍, 鄭師文聞之, 棄家從師襄遊. 柱指鉤弦, 三年不成章. 師襄曰: “子可以歸矣.” 師文舍其琴歎曰: “文非弦之不能鉤, 非章之不能成. 文所存者不在弦, 所志者不在聲. 內不得於心, 外不應於器, 故不敢發手而動弦. 且小假之以觀其後.” 無幾何, 復見師襄. 師襄曰: “子之琴何如?” 師文曰: “得之矣. 請嘗試之.” 於是當春而叩商弦, 以召南呂, 涼風忽至, 草木成實. 及秋而叩角弦, 以激夾鍾, 溫風徐迴, 草木發榮. 當夏而叩羽弦, 以召黃鍾, 霜雪交下, 川池暴沍. 及冬而叩徵弦, 以激**賓, 陽光熾烈, 堅冰立散. 將終命宮而總四弦. 則景風翔, 慶云浮, 甘露降, 澧泉湧. 師襄乃撫心高蹈曰: “微矣, 子之彈也!雖師曠之淸角, 鄒衍之吹律, 亡以加之. 彼將挾琴執管而從子之後耳.”
7.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 同請扁鵲求治, 扁鵲治之. 旣同愈. 謂公扈‧齊嬰曰: “汝曩之所疾, 自外而干府藏者, 固藥石之所已. 今有偕生之疾, 與體偕長, 今爲汝攻之, 何如?” 二人曰: “願先聞其驗.” 扁鵲謂公扈曰: “汝志彊而氣弱, 故足於謀而寡於斷. 齊嬰志弱而氣彊, 故少於慮而傷於專. 若換汝之心, 則均於善矣.” 扁鵲遂飮二人毒酒, 迷死三日, 剖胸探心, 易而置之;投以神藥, 旣悟, 如初. 二人辭歸. 於是公扈反齊嬰之室, 而有其妻子, 妻子弗識. 齊嬰亦反公扈之室, 有其妻子, 妻子亦弗識. 二室因相與訟, 求辨於扁鵲. 扁鵲辨其所由, 訟乃已.
6. ★斗. 問其故, 一兒曰: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 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 “日初出大如車蓋, 及日中, 則如盤盂, 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 “日初出滄滄涼涼, 及其日中, 如探湯, 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 “孰爲汝多知乎?” 均, 天下之至理也, 連於形物亦然. 均髮均縣輕重而髮絶, 髮不均也. 均也, 其絶也, 莫絶. 人以爲不然, 自有知其然者也. 詹何以獨繭絲爲綸, 芒針爲鉤, 荊蓧爲竿, 剖粒爲餌, 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汨流之中, 綸不絶, 鉤不伸, 竿不橈. 楚王聞而異之, 召問其故. 詹何曰: “臣聞先大夫之言. 蒲且子之弋也, 弱弓纖繳, 乘風振之, 連雙鶬於靑云之際. 用心專, 動手均也. 臣因其事, 放而學釣, 五年始盡其道. 當臣之臨河持竿, 心無雜慮, 唯魚之念;投綸沉..
5. 南國之人, 祝髮而裸;北國之人, 鞨巾而裘;中國之人, 冠冕而裳. 九土所資, 或農或商或田或漁, 如冬裘夏葛, 水舟陸車, 黙而得之, 性而成之. 越之東有輒木之國, 其長子生, 則鮮而食之, 謂之宜弟. 其大父死, 負其大母而棄之, 曰: “鬼妻不可以同居處.” 楚之南有炎人之國, 其親戚死, **其肉而棄, 然後埋其骨, 迺成爲孝子. 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 其親戚死. 聚柴積而焚之. 燻則煙上, 謂之登遐, 然後成爲孝子. 此上以爲政, 下以爲俗. 而未足爲異也.
4. 禹之治水土也, 迷而失塗, 謬之一國. 濱北海之北, 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 其國名曰終北, 不知際畔之所齊限. 無風雨霜露, 不生鳥‧獸‧蟲‧魚‧草‧木之類. 四方悉平, 周以喬陟. 當國之中有山, 山名壺領, 狀若甔甀. 頂有口, 狀若員環, 名曰滋穴. 有水湧出, 名曰神瀵, 臭過蘭椒, 味過醪醴. 一源分爲四埒, 注於山下;經營一國, 亡不悉遍. 土氣和, 亡札厲. 人性婉而從, 物不競不爭. 柔心而弱骨, 不驕不忌;長幼儕居, 不君不臣;男女雜遊, 不媒不聘;緣水而居, 不耕不稼;土氣溫適, 不織不衣;百年而死, 不夭不病. 其民孶阜亡數, 有喜樂, 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聲, 相攜而迭謠. 終日不輟音. 飢惓則飮神瀵. 力志和平過則醉. 經旬乃醒. 沐浴神瀵, 膚色脂澤, 香氣經旬乃歇. 周穆王北遊, 過其國, 三年忘歸. 旣反周室, 慕其國, 𢠵然自失. 不進酒肉, 不..
3. 太形‧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萬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 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謀曰: “吾與汝畢力平險, 指通豫南, 達於漢陰, 可乎?” 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雜曰: “投諸渤海之尾, 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叩石墾壤,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遺男, 始齔, 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餘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長息曰: “汝心之固, 固不可徹, 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孫, 孫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孫;子子孫孫, 無窮匱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 懼其不已也, 告之於帝...
2. 湯又問: “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乎?” 革曰: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 有大壑焉, 實惟無底之谷, 其下無底, 名曰歸墟. 八紘九野之水, 天漢之流, 莫不注之, 而無增無減焉.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 二曰員嶠, 三曰方壺, 四曰瀛洲, 五曰蓬萊. 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 其頂平處九千里. 山之中閒相去七萬里, 以爲鄰居焉. 其上台觀皆金玉, 其上禽獸皆純縞. 珠玕之樹皆叢生, 華實皆有滋味, 食之皆不老不死. 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 不可數焉. 而五山之根, 無所連著, 常隨潮波上下往還, 不得暫峙焉. 仙聖毒之, 訴之於帝. 帝恐流於西極, 失羣聖之居, 乃命禺疆使巨鼇十五擧首而戴之. 迭爲三番, 六萬歲一交焉. 五山始峙. 而龍伯之國, 有大人, 擧足不盈數步而曁五山之所, 一釣而連六鼇, 合負而趣, 歸其國, 灼其骨以數是岱輿員嶠二山. 流於..
1. 殷湯問於夏革曰: “古初有物乎?” 夏革曰: “古初無物, 今惡得物?後之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 殷湯曰: “然則物無先後乎?” 夏革曰: “物之終始, 初無極已. 始或爲終, 終或爲始, 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 自事之先, 朕所不知也.” 殷湯曰: “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 革曰: “不知也.” 湯固問. 革曰: “無則無極, 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 復無無極, 無盡之中, 復無無盡. 無極復無無極, 無盡復無無盡. 朕以是知其無極無盡也, 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湯又問曰: “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 “猶齊州也.” 湯曰: “汝奚以實之?” 革曰: “朕東行至營, 人民猶是也. 問營之東, 復猶營也. 西行至豳, 人民猶是也. 問豳之西, 復猶豳也. 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極之不異是也. 故大小相含, 無窮極也. 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 含天地也故無..
3. 어리석음이 세상을 바꾼다우공이산(愚公移山) 太形ㆍ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萬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謀曰: “吾與汝畢力平險, 指通豫南, 達於漢陰, 可乎?” 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如太形ㆍ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雜曰: “投諸渤海之尾, 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 荷擔者三夫, 叩石墾壤,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始齔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 笑而止之曰: “甚矣! 汝之不惠. 以殘年餘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 “汝心之固, 固不可徹. 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 有子存焉, 子又生孫, 孫又生子, 子又有子, 子又有孫, 子子孫孫, 無窮匱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