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雜篇 (102)
건빵이랑 놀자
제자직(弟子職) 제오십구(第五十九) 雜篇十 1. 先生施敎, 弟子是則, 溫恭自虛, 所受是極. 見善從之, 聞義則服; 溫柔孝悌, 毋驕恃力; 赤毋虛邪, 行必正直; 游居有常, 必就有德; 顔色整齊, 中心必式; 夙興夜寐, 衣帶必飾. 朝益暮習, 小心翼翼; 一此不解, 是謂學則. 2. 少者之事, 夜寐蚤作. 旣拚盥漱, 執事有恪, 攝衣共盥, 先生乃作. 沃盥徹盥, 汎拚正席, 先生乃坐. 出入恭敬, 如見賓客. 危坐鄕師, 顔色毋怍. 3. 受業之紀, 必由長始; 一周則然, 其余則否. 始誦必作, 其次則已. 凡言與行, 思中以爲紀, 古之將興者, 必由此始. 后至就席狹坐則起. 若有賓客, 弟子駿作, 對客無讓, 應且遂行, 趨進受命. 所求雖不在, 必以命反. 反坐復業, 若有所疑, 奉手問之. 師出皆起. 4. 至于食時, 先生將食, 弟子饌饋. 攝衽盥漱, 跪..
8. 先生將息, 弟子皆起, 敬奉枕席, 問所何趾, 俶衽則請, 有常有否. 先生旣息, 各就其友, 相切相磋, 各長其儀. 周則復始, 是謂弟子之紀.
7. 昏將擧火, 執燭隅坐. 錯總之法, 橫于坐所, 櫛之遠近, 乃承厥火, 居句如矩. 蒸間容蒸, 然者處下, 奉椀以爲緖. 右手執燭, 左手正櫛, 有墮代燭, 交坐毋倍尊者, 乃取厥櫛, 遂出是去.
6. 凡拚之道, 實水于盤, 攘臂袂及肘, 堂上則播灑, 室中握手. 執箕膺揲, 厥中有帚. 入戶而立, 其儀不忒. 執帚下箕, 倚于戶側. 凡拚之紀, 必由奧始, 俯仰磬折, 拚毋有徹, 拚前而退, 聚于戶內; 坐板排之, 以葉適己, 實帚于箕. 先生若作, 乃興而辭, 坐執而立, 遂出棄之. 旣拚反立, 是協是稽. 暮食復禮.
5. 先生有命, 弟子乃食, 以齒相要, 坐必盡席, 飯必奉擥, 羹不以手, 亦有據膝, 毋有隱肘, 旣食乃飽, 循咡覆手, 振衽掃席, 已食者作, 摳衣而降. 旋而鄕席, 各徹其餽, 如于賓客. 旣徹幷器, 乃還而立.
4. 至于食時, 先生將食, 弟子饌饋. 攝衽盥漱, 跪坐而饋. 置醬錯食, 陳膳毋悖. 凡置彼食, 鳥獸魚鱉, 必先菜羹, 羹胾中別, 胾在醬前, 其設要方; 飯是爲卒, 左酒右醬. 告具而退, 奉手而立. 三飯二斗, 左執虛豆. 右執狹匕, 周還而貳, 唯嗛之視. 同嗛以齒, 周則有始, 柄尺不跪, 是謂貳紀. 先生已食, 弟子乃徹, 趨走進漱, 拚前斂祭.
3. 受業之紀, 必由長始; 一周則然, 其余則否. 始誦必作, 其次則已. 凡言與行, 思中以爲紀, 古之將興者, 必由此始. 后至就席狹坐則起. 若有賓客, 弟子駿作, 對客無讓, 應且遂行, 趨進受命. 所求雖不在, 必以命反. 反坐復業, 若有所疑, 奉手問之. 師出皆起.
2. 少者之事, 夜寐蚤作. 旣拚盥漱, 執事有恪, 攝衣共盥, 先生乃作. 沃盥徹盥, 汎拚正席, 先生乃坐. 出入恭敬, 如見賓客. 危坐鄕師, 顔色毋怍.
1. 先生施敎, 弟子是則, 溫恭自虛, 所受是極. 見善從之, 聞義則服; 溫柔孝悌, 毋驕恃力; 赤毋虛邪, 行必正直; 游居有常, 必就有德; 顔色整齊, 中心必式; 夙興夜寐, 衣帶必飾. 朝益暮習, 小心翼翼; 一此不解, 是謂學則.
지원(地員) 제오십팔(第五十八) 雜篇九 1.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 其施七尺. 瀆田悉徙, 五種無不宜, 其立后而手實, 其木宜蚖, 菕與杜, 松, 其草宜楚棘. 見是土也, 命之曰五施; 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角. 其水倉, 其民强. 2. 赤壚, 歷强肥, 五種無不宜. 其麻白, 其布黃, 其草宜白茅與雚, 其木宜赤棠. 見是土也, 命之曰四施, 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商. 其水白而甘, 其民壽. 3. 黃唐, 無宜也, 唯宜黍秫也, 宜縣澤. 行廧落, 地潤數毁, 難以立邑置廧. 其草宜黍秫與茅, 其木宜櫄𢺕桑. 見是土也, 命之曰三施, 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宮. 其泉黃而糗, 流徙. 4. 斥埴, 宜大菽與麥, 其草宜萯, 雚, 其木宜杞. 見是土也, 命之曰再施, 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羽. 其泉鹹, 水流徙. 5. 黑埴, 宜稻麥, 其草宜..
27. 鳧土之次, 曰五桀. 五桀之狀, 甚鹹以苦, 其物爲下, 其種, 白稻長狹.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七. 凡下土三十物, 其種十二物. 凡土物九十, 其種三十六.
26. 觳土之次, 曰五鳧. 五鳧之狀, 堅而不骼, 其種, 陵稻, 黑鵝, 馬夫.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七.
25. 五殖之次, 曰五觳. 五觳之狀, 婁婁然, 不忍水旱, 其種, 大菽細菽, 多白實.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六.
24. 弘土之次, 曰五殖. 五殖之狀, 甚澤以疏, 離坼以臞塉, 其種, 鴈膳黑實, 朱跗黃實,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六.
23. 猶土之次, 曰五𢎳. 五𢎳之狀如鼠肝, 其種靑梁, 黑莖黑秀.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五.
22. 下土曰五猶. 五猶之狀如糞, 其種, 大華, 細華, 白莖黑秀.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五.
21. 沙土之次, 曰五塥. 五塥之狀, 累然如僕累, 不忍水旱. 其種, 大樛杞, 細樛杞, 黑莖黑秀.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四. 凡中土三十物, 種十二物.
20. 剽土之次, 曰五沙. 五沙之狀, 粟焉如屑, 塵厲. 其種, 大萯, 細萯, 白莖靑秀以蔓.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四.
19. 壏土之次, 曰五剽. 五剽之狀, 華然如芬以脤. 其種大秬, 黑莖靑秀.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四.
18. 纑土之次, 曰五壏, 五壏之狀, 芬焉若糠以肥. 其種, 大荔, 細荔, 靑莖黃秀.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17. 怷土之次, 曰五纑. 五纑之狀, 强力剛堅. 其種, 大邯鄲, 細邯鄲, 莖葉如枎櫄, 其粟大.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16. 中土曰五怷. 五怷之狀, 廩焉如壏, 潤溼以處. 其種, 大稷, 細稷, 赨莖黃秀慈, 忍水旱, 細粟如麻.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15. 壤土之次, 曰五浮. 五浮之狀, 捍然如米, 以葆澤, 不離不坼. 其種, 忍蘟, 忍葉如雚葉, 以長狐茸, 黃莖黑莖黑秀, 其粟大, 無不宜也.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二. 凡上土三十物, 種十二物.
14. 蘟土之次, 曰五壤. 五壤之狀, 芬然若澤, 若屯土. 其種, 大水腸, 細水腸, 赨莖黃秀以慈, 忍水旱, 無不宜也.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二, 是謂壤土.
13. 位土之次, 曰五蘟. 五蘟之狀, 黑土黑菭, 靑怵以肥, 芬然若灰. 其種櫑葛, 赨莖黃秀恚目, 其葉若苑. 以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二, 是謂蘟土.
12. 沃土之次, 曰五位. 五位之物, 五色雜英, 各有異章; 五位之狀, 不塥不灰, 靑怷以菭. 及其種, 大葦無, 細葦無, 赨莖白秀. 五位之土, 若在岡在陵, 在**在衍, 在丘在山, 皆宜竹, 箭, 求, 黽, 楢, 檀. 其山之淺, 有蘢與斥, 群木安逐, 條長數大; 其桑其松, 其杞其茸, 種木, 胥, 容, 楡, 桃, 柳, 楝; 群藥安生, 薑與桔梗, 小辛, 大蒙. 其山之梟, 多桔, 符, 楡; 其山之末, 有箭與苑; 其山之旁, 有彼黃虻, 及彼白昌, 山藜, 葦芒, 群藥安聚, 以圉民殃. 其林其漉, 其槐其楝, 其柞其谷, 群木安逐, 鳥獸安施, 旣有麋麃, 又且多鹿. 其泉靑黑, 其人輕直, 省事少食. 無高下, 葆澤以處, 是謂位土.
11. 粟土之次, 曰五沃. 五沃之物, 或赤或靑或黃或白或黑, 五沃五物, 各有異則; 五沃之狀, 剽怷槖土, 蟲易全處, 怷剽不白, 下乃以澤. 其種, 大苗細苗, 赨莖黑秀箭長. 五沃之土, 若在丘在山, 在陵在岡, 若在陬, 陵之陽, 其左其右, 宜彼群木, 桐, 柞, 枎, 櫄, 其彼白梓, 其梅其杏, 其桃其李, 其秀生莖起, 其棘其棠, 其槐其楊, 其楡其桑, 其杞其枋, 群木數大, 條直以長; 其陰則生之楂藜, 其陽則安樹之五麻, 若高若下, 不擇疇所, 其麻大者, 如箭如葦, 大長以美; 其細者, 如雚如蒸, 欲有與各; 大者不類, 小者則治, 揣而藏之, 若衆練絲. 五臭疇生蓮, 與, 蘪蕪, 藁本, 白芷. 其澤則多魚, 牧則宜牛羊. 其泉白靑, 其人堅勁, 寡有疥騷, 終無痟酲. 五沃之土, 乾而不斥, 湛而不澤, 無高下, 葆澤以處. 是謂沃土.
10. 九州之土, 爲九十物; 每州有常, 而物有次. 群土之長, 是唯五粟. 五粟之物, 或赤或靑或白或黑或黃, 五粟五章; 五粟之狀, 淖而不肕, 剛而不觳, 不濘車輪, 不汚手足. 其種, 大重細重, 白莖白秀, 無不宜也. 五粟之土, 若在陵在山, 在隫在衍, 其陰其陽, 盡宜桐柞, 莫不秀長. 其楡其柳, 其檿其桑, 其柘其櫟, 其槐其楊, 群木蕃滋數大, 條直以長. 其澤則多魚, 牧則宜牛羊. 其地其樊, 俱宜竹, 箭, 藻, 龜, 楢, 檀. 五臭生之, 薜荔, 白芷, 蘪蕪, 椒, 連; 五臭所校, 寡疾難老, 士女皆好, 其民工巧, 其泉黃白, 其人夷姤. 五粟之土, 乾而不挌, 湛而不澤, 無高下, 葆澤以處, 是謂粟土.
9. 凡草土之道, 各有谷造; 或高或下, 各有草土. 葉下于芰, 芰下于莧, 莧下于蒲, 蒲下于葦, 葦下于雚, 雚下于蔞, 蔞下于荓, 荓下于蕭, 蕭下于薜, 薜下于萑, 萑下于茅. 凡彼草物, 有十二衰, 各有所歸.
8. 山之上, 命之曰縣泉, 其地不乾, 其草如茅與走, 其木乃樠, 鑿之二尺, 乃至于泉. 山之上, 命曰復呂, 其草魚腸與蕕, 其木乃柳, 鑿之三尺而至于泉. 山之上, 命之曰泉英, 其草蘄, 白昌, 其木乃楊, 鑿之五尺而至于泉. 山之材, 其草兢與薔, 其木乃格, 鑿之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 山之側, 其草葍與蔞, 其木乃品楡, 鑿之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
7. 墳延者, 六施, 六七四十二尺而至于泉. 陜之芳, 七施, 七七四十九尺而至于泉. 祀陜八施, 七八五十六尺而至于泉. 杜陵九施, 七九六十三尺而至于泉. 延陵十施, 七十尺而至于泉. 環陵十一施, 七十七尺而至于泉. 蔓山十二施, 八十四尺而至于泉. 付山十三施, 九十一尺而至于泉. 付山白徒十四施, 九十八尺而至于泉. 中陵十五施, 百五尺而至于泉. 靑山十六施, 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靑龍之所居, 庚泥不可得泉. 赤壤𠢕山十七施, 百一十九尺而至于泉, 其下淸商, 不可得泉. 𨹫山白壤十八施, 百二十六尺而至于泉, 其下騈石, 不可得泉. 徙山十九施, 百三十三尺而至于泉, 其下有灰壤, 不可得泉. 高陵土山二十施, 百四十尺而至于泉.
6. 凡聽徵, 如負猪豕覺而駭; 凡聽羽, 如鳴馬在野; 凡聽宮, 如牛鳴窌中; 凡聽商, 如離群羊; 凡聽角, 如雉登木以鳴, 音疾以淸. 凡將起五音凡首, 先主一而三之, 四開以合九九, 以是生黃鍾小素之首, 以成宮; 三分而益之以一, 爲百有八, 爲徵; 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 適足, 以是生商; 有三分, 而復于其所, 以是成羽; 有三分, 去其乘, 適足, 以是成角.
5. 黑埴, 宜稻麥, 其草宜苹蓨, 其木宜白棠. 見是土也, 命之曰一施, 七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徵. 其水黑而苦.
4. 斥埴, 宜大菽與麥, 其草宜萯, 雚, 其木宜杞. 見是土也, 命之曰再施, 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羽. 其泉鹹, 水流徙.
3. 黃唐, 無宜也, 唯宜黍秫也, 宜縣澤. 行廧落, 地潤數毁, 難以立邑置廧. 其草宜黍秫與茅, 其木宜櫄𢺕桑. 見是土也, 命之曰三施, 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宮. 其泉黃而糗, 流徙.
2. 赤壚, 歷强肥, 五種無不宜. 其麻白, 其布黃, 其草宜白茅與雚, 其木宜赤棠. 見是土也, 命之曰四施, 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商. 其水白而甘, 其民壽.
1.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 其施七尺. 瀆田悉徙, 五種無不宜, 其立后而手實, 其木宜蚖, 菕與杜, 松, 其草宜楚棘. 見是土也, 命之曰五施; 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角. 其水倉, 其民强.
탁지(度地) 제오십칠(第五十七) 雜篇八 1. 昔者, 桓公問管仲曰: “寡人請問度地形而爲國者, 其何如而可?“ 管仲對曰: “夷吾之所聞, 能爲霸王者, 蓋天子聖人也. 故聖人之處國者, 必于不傾之地, 而擇地形之肥饒者; 鄕山, 左右經水若澤, 內爲落渠之寫, 因大川而注焉. 乃以其天材, 地之所生, 利養其人, 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 乃別制斷之, 州者謂之術, 不滿術者謂之里, 故百家爲里, 里十爲術, 術十爲州, 州十爲都, 都十爲霸國, 不如霸國者, 國也. 以奉天子, 天子有萬諸侯也, 其中有公, 侯, 伯, 子, 男焉. 天子中而處. 此謂因天之固, 歸地之利. 內爲之城, 城外爲之郭, 郭外爲之土閬, 地高則溝之, 下則隄之, 命之曰金城. 樹以荊棘, 上相穡著者, 所以爲固也. 歲修增而毋已, 時修增而毋已, 福及孫子, 此謂人命萬世無窮之利, ..
6. 桓公曰: “凡一年之中十二月, 作土功, 有時則爲之, 非其時而敗, 將何以待之?“ 管仲對曰: “常令水官之吏, 冬時行隄防, 可治者章而上之都, 都以春少事作之, 已作之后, 常案行. 隄有毁作, 大雨, 各葆其所, 可治者趣治, 以徒隷給; 大雨, 隄防可衣者衣之, 衝水, 可据者据之. 終歲以毋敗爲固, 此謂備之常時, 禍何從來? 所以然者, 獨水蒙壤, 自塞而行者, 江河之謂也. 歲高其隄, 所以不沒也. 春冬取土于中, 秋夏取土于外, 濁水入之, 不能爲敗.“ 桓公曰: “善. 仲父之語寡人畢矣, 然則寡人何事乎哉? 亟爲寡人敎側臣.“
5. 桓公曰: “寡人悖, 不知四害之服奈何?“ 管仲對曰: “冬作土功, 發地藏, 則夏多暴雨, 秋霖不止. 春不收枯骨朽脊, 伐枯木而去之, 則夏旱至矣, 夏有大露原煙, 噎下百草, 人釆食之傷人, 人多疾病而不止, 民乃恐殆. 君令五官之吏, 與三老, 里有司, 伍長行里順之, 令之家起火爲溫, 其田及宮中皆蓋井, 毋令毒下及食器, 將飮傷人. 有下蟲傷禾稼. 凡天災害之下也, 君子謹避之, 故不八九死也. 大寒, 大暑, 大風, 大雨, 其至不時者, 此謂四刑. 或遇以死, 或遇以生, 君子避之, 是亦傷人. 故吏者所以敎順也, 三老, 里有司, 伍長者, 所以爲率也. 五者已具, 民無願者, 願其畢也. 故常以冬日順三老, 里有司, 伍長, 以冬賞罰, 使各應其賞而服其罰. 五者不可害, 則君之法犯矣. 此示民而易見, 故民不比也.“
4. 桓公曰: “當何時作之?“ 管子曰: “春三月, 天地乾燥, 水糾列之時也, 山川涸落; 天氣下, 地氣上, 萬物交通; 故事已, 新事未起, 草木荑, 生可食; 寒暑調, 日夜分, 分之后, 夜日益短, 晝日益長, 利以作土功之事; 土乃益剛. 令甲士作隄大水之旁, 大其下, 小其上, 隨水而行; 地有不生草者, 必爲之囊, 大者爲之隄, 小者爲之防, 夾水四道, 禾稼不傷, 歲埤增之; 樹以荊棘, 以固其地, 雜之以柏楊, 以備決水. 民得其饒, 是謂流膏. 令下貧守之, 往往而爲界, 可以毋敗. 當夏三月, 天地氣壯, 大暑至, 萬物榮華. 利以疾薅殺草薉, 使令不欲擾, 命曰不長; 不利作土功之事, 放農焉, 利皆耗十分之五, 土功不成. 當秋三月, 山川百泉踴, 下雨降, 山水出, 海路距, 雨露屬, 天地湊汐. 利以疾作, 收斂毋留, 一日把, 百日餔, 民毋男女, ..
3. 桓公曰: “請問備五害之道?“ 管子對曰: “請除五害之說, 以水爲始. 請爲置水官, 令習水者爲吏, 大夫, 大夫佐各一人, 率部校長, 官佐, 各財足; 乃取水左右各一人, 使爲都匠水工, 令之行水道, 城郭, 隄川, 溝池, 官府, 寺舍及洲中. 當繕治者, 給卒財足. 令曰: 常以秋歲末之時, 閱其民, 案家人比地, 定什伍口數, 別男女大小, 其不爲用者輒免之, 有錮病不可作者疾之, 可省作者半事之; 並行以定甲士, 當被兵之數, 上其都, 都以臨下, 視有余不足之處, 輒下水官, 水官亦以甲士當被兵之數, 與三老, 里有司, 伍長行里, 因父母案行, 閱具備水之器, 以冬無事之時, 籠, 臿板, 築, 各什六, 土車什一, 雨輂什二, 食器兩具, 人有之, 錮藏里中, 以給喪器. 后常令水官吏與都匠, 因三老, 里有司, 伍長案行之, 常以朔日始, 出具閱之, 取完堅..
2. 桓公曰: “願聞五害之說.“ 管仲對曰: “水, 一害也; 旱, 一害也; 風霧雹霜, 一害也; 厲, 一害也; 蟲, 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 水最爲大, 五害已除, 人乃可治.“ 桓公曰: “願聞水害.“ 管仲對曰: “水有大小, 又有遠近. 水之出于山, 而流入于海者, 命曰經水; 水別于他水, 入于大水及海者, 命曰枝水; 山之溝, 一有水, 一毋水者, 命曰谷水; 水之出于他水, 溝流于大水及海者, 命曰川水; 出地而不流者, 命曰淵水. 此五水者, 因其利而往之可也; 因而扼之可也, 而不久常有危殆矣.“ 桓公曰: “水可扼而使東西南北及高乎?“ 管仲對曰: “可. 夫水之性, 以高走下則疾, 至于𣿖石; 而下向高, 卽留而不行. 故高其上, 領瓴之; 尺有十分之三, 里滿四十九者, 水可走也, 乃迂其道而遠之, 以勢行之. 水之性, 行至曲必留退, 滿則后推..
1. 昔者, 桓公問管仲曰: “寡人請問度地形而爲國者, 其何如而可?“ 管仲對曰: “夷吾之所聞, 能爲霸王者, 蓋天子聖人也. 故聖人之處國者, 必于不傾之地, 而擇地形之肥饒者; 鄕山, 左右經水若澤, 內爲落渠之寫, 因大川而注焉. 乃以其天材, 地之所生, 利養其人, 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 乃別制斷之, 州者謂之術, 不滿術者謂之里, 故百家爲里, 里十爲術, 術十爲州, 州十爲都, 都十爲霸國, 不如霸國者, 國也. 以奉天子, 天子有萬諸侯也, 其中有公, 侯, 伯, 子, 男焉. 天子中而處. 此謂因天之固, 歸地之利. 內爲之城, 城外爲之郭, 郭外爲之土閬, 地高則溝之, 下則隄之, 命之曰金城. 樹以荊棘, 上相穡著者, 所以爲固也. 歲修增而毋已, 時修增而毋已, 福及孫子, 此謂人命萬世無窮之利, 人君之葆守也. 臣服之以盡忠于君, 君體有之..
환공문(桓公問) 제오십육(第五十六) 雜篇七 1. 齊桓公問管子曰: “吾念有而勿失, 得而勿忘, 爲之有道乎?“ 對曰: “勿創勿作, 時至而隨. 毋以私好惡害公正, 察民所惡, 以自爲戒. 黃帝立明台之議者, 上觀于賢也. 堯有衢室之問者, 下聽于人也; 舜有告善之旌, 而主不蔽也; 禹立諫鼓于朝, 而備訊唉; 湯有總街之庭, 以觀人誹也, 武王有靈台之復, 而賢者進也. 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 得而勿忘者也.“ 2. 桓公曰: “吾欲效而爲之, 其名云何?“ 對曰: “名曰嘖室之議. 曰: 法簡而易行, 刑審而不犯, 事約而易從, 求寡而易足. 人有非上之所過, 謂之正士, 內于嘖室之議. 有司執事者咸以厥事奉職, 而不忘爲, 此嘖室之事也. 請以東郭牙爲之, 此人能以正事爭于君前者也.“ 桓公曰: “善.“
2. 桓公曰: “吾欲效而爲之, 其名云何?“ 對曰: “名曰嘖室之議. 曰: 法簡而易行, 刑審而不犯, 事約而易從, 求寡而易足. 人有非上之所過, 謂之正士, 內于嘖室之議. 有司執事者咸以厥事奉職, 而不忘爲, 此嘖室之事也. 請以東郭牙爲之, 此人能以正事爭于君前者也.“ 桓公曰: “善.“
1. 齊桓公問管子曰: “吾念有而勿失, 得而勿忘, 爲之有道乎?“ 對曰: “勿創勿作, 時至而隨. 毋以私好惡害公正, 察民所惡, 以自爲戒. 黃帝立明台之議者, 上觀于賢也. 堯有衢室之問者, 下聽于人也; 舜有告善之旌, 而主不蔽也; 禹立諫鼓于朝, 而備訊唉; 湯有總街之庭, 以觀人誹也, 武王有靈台之復, 而賢者進也. 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 得而勿忘者也.“
구수(九守) 제오십오(第五十五) 雜篇六 1. 安徐而靜, 柔節先定, 虛心平意以待須. 右『主位』 2. 目貴明, 耳貴聰, 心貴智.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輻湊幷進, 則明不塞矣. 右『主明』 3. 聽之術, 曰勿望而距, 勿望而許. 許之則失守, 距之則閉塞. 高山, 仰之不可極也. 深淵, 度之不可測也. 神明之德, 正靜其極也. 右『主聽』 4. 用賞者貴誠, 用刑者貴必. 刑賞信必于耳目之所見, 則其所不見, 莫不闇化矣. 誠, 暢乎天地, 通于神明, 見奸僞也? 右『主賞』 5. 一曰天之, 二曰地之, 三曰人之. 四曰上下, 左右前后, 熒惑其處安在? 右『主問』 6. 心不爲九竅, 九竅治; 君不爲五官, 五官治. 爲善者, 君予之賞; 爲非者, 君予之罰. 君因其所以來, 因而予之, 則不勞矣. 聖人因之, ..
9. 修名而督實, 按實而定名, 名實相生, 反相爲情. 名實當則治, 不當則亂. 名生于實, 實生于德, 德生于理, 理生于智, 智生于當.
8. 一曰長目, 二曰飛耳, 三曰樹明. 明知千里之外, 隱微之中, 曰動奸, 奸動則變更矣. 右『主參』
7. 人主不可不周, 人主不周則群臣下亂. 寂乎其無端也, 外內不通, 安知所怨? 關閈不開, 善否無原. 右『主周』
6. 心不爲九竅, 九竅治; 君不爲五官, 五官治. 爲善者, 君予之賞; 爲非者, 君予之罰. 君因其所以來, 因而予之, 則不勞矣. 聖人因之, 故能掌之; 因之修理, 故能長久. 右『主因』
5. 一曰天之, 二曰地之, 三曰人之. 四曰上下, 左右前后, 熒惑其處安在? 右『主問』
4. 用賞者貴誠, 用刑者貴必. 刑賞信必于耳目之所見, 則其所不見, 莫不闇化矣. 誠, 暢乎天地, 通于神明, 見奸僞也? 右『主賞』
3. 聽之術, 曰勿望而距, 勿望而許. 許之則失守, 距之則閉塞. 高山, 仰之不可極也. 深淵, 度之不可測也. 神明之德, 正靜其極也. 右『主聽』
2. 目貴明, 耳貴聰, 心貴智.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輻湊幷進, 則明不塞矣. 右『主明』
1. 安徐而靜, 柔節先定, 虛心平意以待須. 右『主位』
입국(入國) 제오십사(第五十四) 雜篇五 1. 入國四旬, 五行九惠之敎. 一曰老老, 二曰慈幼, 三曰恤孤, 四曰養疾, 五曰合獨, 六曰問疾, 七曰通窮, 八曰振困, 九曰接絶. 2. 所謂老老者, 凡國, 都皆有掌老, 年七十已上, 一子無征, 三月有饋肉; 八十已上, 二子無征, 月有饋肉; 九十已上, 盡家無征, 日有酒肉; 死, 上共棺槨. 勸子弟, 精膳食, 問所欲, 求所嗜. 此之謂老老. 所謂慈幼者, 凡國, 都皆有掌幼, 士民有子, 子有幼弱不勝養爲累者, 有三幼者無婦征, 四幼者盡家無征, 五幼又予之葆, 受二人之食, 能事而后止. 此之謂慈幼. 所謂恤孤者, 凡國, 都皆有掌孤, 士人死, 子孤幼, 無父母所養, 不能自生者, 屬之其鄕黨, 知識, 故人. 養一孤者一子無征, 養二孤者二子無征, 養三孤者盡家無征. 掌孤數行問之, 必知其食飮飢寒身之膌勝而哀憐..
4. 所謂通窮者, 凡國, 都皆有通窮, 若有窮夫婦無居處, 窮賓客絶糧食, 居其鄕黨以聞者有賞, 不以聞者有罰. 此之謂通窮. 所謂振困者, 歲凶, 庸人訾厲, 多死喪; 弛刑罰, 赦有罪, 散倉粟以食之. 此之謂振困. 所謂接絶者, 士民死上事, 死戰事, 使其知識, 故人受資于上而祠之. 此之謂接絶也.
3. 所謂養疾者, 凡國, 都皆有掌養疾, 聾, 盲, 喑啞, 跛躄, 偏枯, 握遞, 不耐自生者, 上收而養之疾官, 而衣食之, 殊身而后止. 此之謂養疾. 所謂合獨者, 凡國, 都皆有掌媒, 丈夫無妻曰鰥, 婦人無夫曰寡, 取鰥寡而合和之, 予田宅而家室之, 三年然后事之, 此之謂合獨. 所謂問疾者, 凡國, 都皆有掌病, 士人有病者, 掌病以上令問之, 九十以上, 日一問; 八十以上, 二日一問; 七十以上, 三日一問; 衆庶, 五日一問. 疾甚者, 以告上, 身問之. 掌病行于國中, 以問病爲事. 此之謂問病.
2. 所謂老老者, 凡國, 都皆有掌老, 年七十已上, 一子無征, 三月有饋肉; 八十已上, 二子無征, 月有饋肉; 九十已上, 盡家無征, 日有酒肉; 死, 上共棺槨. 勸子弟, 精膳食, 問所欲, 求所嗜. 此之謂老老. 所謂慈幼者, 凡國, 都皆有掌幼, 士民有子, 子有幼弱不勝養爲累者, 有三幼者無婦征, 四幼者盡家無征, 五幼又予之葆, 受二人之食, 能事而后止. 此之謂慈幼. 所謂恤孤者, 凡國, 都皆有掌孤, 士人死, 子孤幼, 無父母所養, 不能自生者, 屬之其鄕黨, 知識, 故人. 養一孤者一子無征, 養二孤者二子無征, 養三孤者盡家無征. 掌孤數行問之, 必知其食飮飢寒身之膌勝而哀憐之. 此之謂恤孤.
1. 入國四旬, 五行九惠之敎. 一曰老老, 二曰慈幼, 三曰恤孤, 四曰養疾, 五曰合獨, 六曰問疾, 七曰通窮, 八曰振困, 九曰接絶.
금장(禁藏) 제오십삼(第五十三) 雜篇四 1. 禁藏于胸脅之內, 而禍避于萬里之外. 能以此制彼者, 唯能以己知人者也. 夫冬日之不濫, 非愛冰也; 夏日之不煬, 非愛火也, 爲不適于身便于體也. 夫明王不美宮室, 非喜小也; 不聽鍾鼓, 非惡樂也, 爲其傷于本事而妨于敎也. 故先愼于己而后彼, 官亦愼內而后外, 民亦務本而去末. 2. 居民于其所樂, 事之于其所利, 賞之于其所善, 罰之于其所惡, 信之于其所余財, 功之于其所無誅. 于下無誅者, 必誅者也; 有誅者, 不必誅者也. 以有刑至無刑者, 其法易而民全; 以無刑至有刑者, 其刑煩而奸多. 夫先易者后難, 先難而后易, 萬物盡然. 明王知其然, 故必誅而不赦, 必賞而不遷者, 非喜予而樂其殺也. 所以爲人致利除害也. 於以養老長弱, 完活萬民, 莫明焉. 3. 夫不法法則治, 法者天下之儀也, 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 百姓所..
9. 凡有天下者, 以情伐者帝, 以事伐者王, 以政伐者霸. 而謀有功者五, 一曰視其所愛, 以分其威, 一人兩心, 其內必衰也, 臣不用, 其國可危; 二曰視其陰所憎, 厚其貨賂, 得情可深, 身內情外, 其國可知; 三曰聽其淫樂, 以廣其心, 遺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內, 遺以諂臣文馬以蔽其外, 外內蔽塞, 可以成敗; 四曰必深親之, 如典之同生, 陰內辯士使圖其計, 內勇士使高其氣, 內人他國使倍其約, 絶其使, 拂其意, 是必士斗, 兩國相敵, 必承其弊; 五曰深察其謀, 謹其忠臣, 揆其所使, 令內不信, 使有離意, 離氣不能令, 必內自賊, 忠臣已死, 故政可奪. 此五者, 謀功之道也.
8. 夫善牧民者, 非以城郭也, 輔之以什, 司之以伍. 伍無非其人, 人無非其里, 里無非其家. 故奔亡者無所匿, 遷徙者無所容, 不求而約, 不召而來; 故民無流亡之意, 吏無備追之憂. 故主政可往于民, 民心可繫于主, 夫法之制民也, 猶陶之于埴, 冶之于金也, 故審利害之所在, 民之去就, 如火之于燥濕, 水之于高下. 夫民之所主, 衣與食也; 食之所生, 水與土也. 所以富民有要, 食民有率, 率三十畝而足于卒歲. 歲兼美惡, 畝取一石, 則人有三十石, 果蓏素食當十石穅粃六畜當十石, 則人有五十石, 布帛麻絲, 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 故國有余藏, 民有余食. 夫敍鈞者, 所以多寡也, 權衡者, 所以視重輕也, 戶籍田結者, 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 故善者必先知其田, 乃知其人, 田備然后民可足也.
7. 夫動靜順然后和也, 不失其時然后富, 不失其法然后治. 故國不虛富, 民不虛治. 不治而昌, 不亂而亡者, 自古至今未嘗有也. 故國多私勇者其兵弱, 吏多私智者其法亂, 民多私利者, 其國貧. 故德莫若博厚, 使民死之; 賞罰莫若必成, 使民信之.
6. 夫爲國之本, 得天之時而爲經, 得人之心而爲紀, 法令爲維綱, 吏爲網罟, 什伍以爲行列, 賞誅爲文武, 繕農具當器械, 耕農當攻戰, 推引銚耨以當劍戟, 被簑以當鎧鑐, 菹笠以當盾櫓. 故耕器具則戰器備, 農事習則功戰巧矣. 當春三月, 萩室熯造, 鑽燧易火, 杼井易水, 所以去茲毒也; 擧春祭, 塞久禱, 以魚以牲, 以糵爲酒, 相召, 所以屬親戚也; 毋殺畜生, 毋拊卵, 毋伐木, 毋夭英, 毋拊竿, 所以息百長也; 賜鰥寡, 振孤獨, 貸無種, 與無賦, 所以勸弱民; 發五正, 赦薄罪, 出拘民, 解仇讎, 所以建時功施生谷也. 夏賞五德, 滿爵祿, 遷官位, 禮孝弟, 復賢力, 所以勸功也. 秋行五刑, 誅大罪, 所以禁淫邪, 止盜賊. 冬收五藏, 最萬物, 所以內作民也. 四時事備, 而民功百倍矣, 故春仁, 夏忠, 秋急, 冬閉, 順天之時, 約地之宜, 忠人之和,..
5. 故凡治亂之情, 皆道上始, 故善者圉之以害, 牽之以利. 能利害者, 財多而過寡也. 夫凡人之情, 見利莫能勿就, 見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賈, 倍道兼行, 夜以續日, 千里而不遠者, 利在前也; 漁人之入海, 海深萬仞, 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 利在水也. 故利之所在, 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 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 故善者勢利之在, 而民自美安, 不推而往, 不引而來; 不煩不擾, 而民自富, 如鳥之覆卵, 無形無聲, 而唯見其成.
4. 故聖人之制事也, 能節宮室, 適車輿以實藏, 則國必富, 位必尊; 能適衣服, 去玩好以奉本, 而用必贍, 身必安矣; 能移無益之事, 無補之費, 通幣行禮而黨必多, 交必親矣. 夫衆人者, 多營于物, 而苦其力勞其心, 故困而不贍, 大者以失其國, 小者以危其身. 凡人之情, 得所欲則樂, 逢所惡則憂, 此貴賤之所同有也. 近之不能勿欲, 遠之不能勿忘, 人情皆然. 而好惡不同, 各行所欲, 而安危異焉, 然后賢不肖之形見也. 夫物有多寡, 而情不能等; 事有成敗, 而意不能同; 行有進退, 而力不能兩也. 故立身于中, 養有節. 宮室足以避燥溼, 食飮足以和血氣, 衣服足以適寒溫, 禮儀足以別貴賤, 游虞足以發歡欣, 棺槨足以朽骨, 衣衾足以朽肉, 墳墓足以道記, 不作無補之功, 不爲無益之事, 故意定而不營氣情. 氣情不營則耳目谷, 衣食足; 耳目谷, 衣食足, 則侵爭不生..
3. 夫不法法則治, 法者天下之儀也, 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 百姓所縣命也. 故明王愼之, 不爲親戚故貴易其法, 吏不敢以長官威嚴危其命, 民不以珠玉重寶犯其禁. 故主上視法嚴于親戚, 吏之擧令敬于師長, 民之承敎重于神寶; 故法立而不用, 刑設而不行也. 夫施功而不鈞, 位雖高爲用者少; 赦罪而不一, 德雖厚不譽者多; 擧事而不時, 力雖盡其功不成; 刑賞不當, 斷斬雖多其暴不禁. 夫公之所加, 罪雖重下無怨氣; 私之所加, 賞雖多上不爲歡. 行法不道, 衆民不能順; 擧錯不當, 衆民不能成; 不攻不備, 當今爲愚人.
2. 居民于其所樂, 事之于其所利, 賞之于其所善, 罰之于其所惡, 信之于其所余財, 功之于其所無誅. 于下無誅者, 必誅者也; 有誅者, 不必誅者也. 以有刑至無刑者, 其法易而民全; 以無刑至有刑者, 其刑煩而奸多. 夫先易者后難, 先難而后易, 萬物盡然. 明王知其然, 故必誅而不赦, 必賞而不遷者, 非喜予而樂其殺也. 所以爲人致利除害也. 於以養老長弱, 完活萬民, 莫明焉.
1. 禁藏于胸脅之內, 而禍避于萬里之外. 能以此制彼者, 唯能以己知人者也. 夫冬日之不濫, 非愛冰也; 夏日之不煬, 非愛火也, 爲不適于身便于體也. 夫明王不美宮室, 非喜小也; 不聽鍾鼓, 非惡樂也, 爲其傷于本事而妨于敎也. 故先愼于己而后彼, 官亦愼內而后外, 民亦務本而去末.
칠신칠주(七臣七主) 제오십이(第五十二) 雜篇三 1. 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過, 得六過一是; 以還自鏡, 以知得失. 以繩七臣, 得六過一是. 嗚呼美哉, 成事疾. 2. 申主: 任勢守數以爲常, 周聽近遠以續明. 皆要審則法令固, 賞罰必則下服度, 不備待而得和, 則民反素也. 惠主: 豐賞厚賜以竭藏, 赦奸縱過以傷法. 藏竭則主權衰, 法傷則奸門闓, 故曰泰則反敗矣. 侵主: 好惡反法以自傷, 喜決難知以塞明, 從狙而好小察, 事無常而法令申; 不𠵦則國失勢. 芒主: 目伸五色, 耳常五聲, 四鄰不計, 司聲不聽, 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 不𠵦則所惡及身. 勞主: 不明分職, 上下相干; 臣主同則, 刑振以豐, 豐振以刻. 去之而亂, 臨之而殆, 則后世何得? 振主: 喜怒無度, 嚴誅無赦; 臣下振怒, 不知所錯, 則人反其故. 不𠵦, 則法數日衰, 而國失固. 芒主: 通人情以..
8. 法臣: 法斷名決, 無誹譽. 故君法則主位安, 臣法則貨賂止而民無奸. 嗚呼美哉, 名斷言澤! 飾臣; 克親貴以爲名, 恬爵祿以爲高. 好名則無實, 爲高則不御. 『故記』曰: “無實則無勢, 失轡則馬焉制?“ 侵臣: 事小察以折法令, 好佼反而行私請. 故私道行則法度侵, 刑法繁則奸不禁, 主嚴誅則失民心. 亂臣: 多造鍾鼓, 衆飾婦女以惽上. 故上惽則隟不計, 而司聲直祿, 是以諂臣貴而法臣賤, 此之謂微孤. 愚臣: 深罪厚罰以爲行, 重賦斂, 多兌道以爲上, 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 『故記』稱之曰“愚忠讒賊” , 此之謂也. 奸臣: 痛言人情以驚主, 開罪黨以爲讎除, 讎則罪不辜, 罪不辜則與讎居. 故善言可惡以自信, 而主失親. 亂臣: 自爲辭功祿, 明爲下請厚賞. 居爲非母, 動爲善棟, 以非買名, 以是傷上, 而衆人不知. 之謂微攻.
7. 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 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 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律政令者, 吏民規矩繩墨也. 夫矩不正, 不可以求方; 繩不信, 不可以求直. 法令者, 君臣之所共立也; 權勢者, 人主之所獨守也. 故人主失守則危, 臣吏失守則亂. 罪決于吏則治, 權斷于主則威, 民信其法則親. 是故明王審法愼權, 下上有分. 夫凡私之所起, 必生于主. 夫上好本則端正之士在前, 上好利則毁譽之士在側; 上多喜善, 賞不隨其功, 則士不爲用; 數出重法, 而不克其罪, 則奸不爲止. 明王知其然, 故見必然之政, 立必勝之罰; 故民知所必就, 而知所必去, 推則往, 召則來, 如墜重于高, 如瀆水于地; 故法不煩而吏不勞, 民無犯禁, 故有, 百姓無怨于上上亦.
6. 夫亡國踣家者, 非無壤土也, 其所事者非其功也; 夫凶歲雷旱, 非無雨露也, 其燥溼非其時也; 亂世煩政, 非無法令也, 其所誅賞者非其人也; 暴主迷君, 非無心腹也, 其所取舍非其術也. 故明主有六務四禁. 六務者何也? 一曰節用, 二曰賢佐, 三曰法度, 四曰必誅, 五曰天時, 六曰地宜. 四禁者何也? 春無殺伐, 無割大陵, 倮大衍, 伐大木, 斬大山, 行大火, 誅大臣, 收谷賦; 夏無遏水達名川, 塞大谷, 動土功, 射鳥獸; 秋毋赦過, 釋罪, 緩刑; 冬無賦爵賞祿, 傷伐五谷. 故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 夏政不禁則五谷不成, 秋政不禁則奸邪不勝, 冬政不禁則地氣不藏. 四者俱犯, 則陰陽不和, 風雨不時, 大水漂州流邑, 大風漂屋折樹, 火暴焚地燋草; 天冬雷, 地冬霆, 草木夏落而秋榮; 蟄蟲不藏, 宜死者生, 宜蟄者鳴; 苴多螣蟆, 山多蟲暝; 六畜不蕃, 民多夭..
5. 夫倉庫非虛空也, 商宦非虛壞也, 法令非虛亂也, 國家非虛亡也. 彼時有春秋, 歲有敗凶, 政有急緩; 政有急緩故物有輕重, 歲有敗凶故民有義不足, 時有春秋故谷有貴賤, 而上不調淫, 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 百姓之不田, 貧富之不訾, 皆用此作; 城郭不守, 兵士不用, 皆道此始.
4. 夫男不田, 女不緇, 工技力于無用, 而欲土地之毛, 倉庫滿實, 不可得也. 土地不毛則人不足, 人不足則逆氣生, 逆氣生則令不行. 然强敵發而起, 雖善者不能存. 何以效其然也? 曰: 昔者桀紂是也, 誅賢忠, 近讒賊之士而貴婦人, 好殺而不勇, 好富而忘貧, 馳獵無窮, 鼓樂無厭, 瑤台玉餔不足處, 馳車千駟不足乘; 材女樂三千人, 鍾石絲竹之音不絶; 百姓罷乏, 君子無死, 卒莫有人, 人有反心; 遇周武王, 遂爲周氏之禽. 此營于物而失其情者也, 愉于淫樂而忘后患者也. 故設用無度, 國家踣; 擧事不時, 必受其災.
3. 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 一國之存亡在其主. 天下得失, 道一人出. 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 主好貨則人賈巿, 主好宮室則工匠巧, 主好文釆則女工靡. 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 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 死與不食者, 天下之所共惡也, 然而爲之者何也? 從主之所欲也, 而况愉樂音聲之化乎?
2. 申主: 任勢守數以爲常, 周聽近遠以續明. 皆要審則法令固, 賞罰必則下服度, 不備待而得和, 則民反素也. 惠主: 豐賞厚賜以竭藏, 赦奸縱過以傷法. 藏竭則主權衰, 法傷則奸門闓, 故曰泰則反敗矣. 侵主: 好惡反法以自傷, 喜決難知以塞明, 從狙而好小察, 事無常而法令申; 不𠵦則國失勢. 芒主: 目伸五色, 耳常五聲, 四鄰不計, 司聲不聽, 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 不𠵦則所惡及身. 勞主: 不明分職, 上下相干; 臣主同則, 刑振以豐, 豐振以刻. 去之而亂, 臨之而殆, 則后世何得? 振主: 喜怒無度, 嚴誅無赦; 臣下振怒, 不知所錯, 則人反其故. 不𠵦, 則法數日衰, 而國失固. 芒主: 通人情以質疑, 故臣下無信. 盡自治其事則事多, 多則昏, 昏則緩急俱植. 不𠵦則見所不善, 余力自失而罰. 故主虞而安, 吏肅而嚴, 民朴而親, 官無邪吏, 朝無奸臣, 下無..
1. 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過, 得六過一是; 以還自鏡, 以知得失. 以繩七臣, 得六過一是. 嗚呼美哉, 成事疾.
소문(小問) 제오십일(第五十一) 雜篇二 1. 桓公問管子曰: “治而不亂, 明而不蔽, 若何?“ 管子對曰: “明分任職, 則治而不亂, 明而不蔽矣.“ 公曰: “請問富國奈何?“ 管子對曰: “力地而動于時, 則國必富矣.“ 公又問曰: “吾欲行廣仁大義, 以利天下, 奚爲而可?“ 管子對曰: “誅暴禁非, 存亡繼絶, 而赦無罪, 則仁廣而義大矣.“ 公曰: “吾聞之也, 夫誅暴禁非, 而赦無罪者, 必有戰勝之器, 攻取之數, 而后能誅暴禁非, 而赦無罪. 公曰請問戰勝之器?“ 管子對曰: “選天下之豪傑, 致天下之精材, 來天下之良工, 則有戰勝之器矣.“ 公曰: “攻取之數何如?“ 管子對曰: “毁其備, 散其積, 奪之食, 則無固城矣.“ 公曰: “然則取之若何?“ 管子對曰: “假而禮之, 厚而勿欺, 則天下之士至矣.“ 公曰: “致天下之精材若何?“ 管子對曰: “五而..
15. 客或欲見于齊桓公, 請仕上官, 授祿千鍾. 公以告管仲, 曰: “君予之.“ 客聞之曰: “臣不仕矣.“ 公曰: “何故?“ 對曰: “臣聞取人以人者, 其去人也, 亦用人, 吾不仕矣.“
14. 桓公與管仲闔門而謀伐莒, 未發也, 而已聞于國矣. 桓公怒謂管仲曰: “寡人與仲父闔門而謀伐莒, 未發也, 而已聞于國, 其故何也?“ 管仲曰: “國必有聖人.“ 桓公曰: “然夫日之役者, 有執席食以視上者, 必彼是邪?“ 于是乃令之復役, 毋復相代. 少焉, 東郭郵至, 桓公令儐者延而上, 與之分級而上, 問焉, 曰: “子言伐莒者乎?“ 東郭郵曰: “然, 臣也.“ 桓公曰: “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 其故何也?“ 東郭郵對曰: “臣聞之, 君子善謀, 而小人善意, 臣意之也.“ 桓公曰: 子奚以意之?“ 東郭郵曰: “夫欣然喜樂者, 鐘鼓之色也; 夫淵然淸靜者, 縗絰之色也; 漻然豐滿, 而手足拇動者, 兵甲之色也. 日者, 臣視二君之在台上也, 口開而不闔, 是言莒也; 擧手而指, 勢當莒也. 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 唯莒, 于是臣故曰伐莒.“ 桓公曰: “善哉,..
13. 桓公使管仲求寧戚, 寧戚應之曰: “浩浩乎?“ 管仲不知, 至中食而慮之, 婢子曰: “公何慮?“ 管仲曰: “非婢子之所知也.“ 婢子曰: “公其毋少少, 毋賤賤. 昔者吳干戰, 未齔不得入軍門, 國子擿其齒, 遂入, 爲干國多; 百里徯, 秦國之飯牛者也, 穆公擧而相之, 遂霸諸侯. 由是觀之, 賤豈可賤, 少豈可少哉?“ 管仲曰: “然. 公使我求寧戚, 寧戚應我曰浩浩乎, 吾不識.“ 婢子曰: “詩有之: ‘浩浩者水, 育育者魚, 未有室家, 而安召我居.’ 寧子其欲室乎?“
12. 桓公北伐孤竹, 未至卑耳之谿十里, 闟然止, 瞠然視, 援弓將射, 引而未敢發也, 謂左右曰: “見是前人乎?“ 左右對曰: “不見也.“ 公曰: “事其不濟乎? 寡人大惑. 今者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 冠, 右袪衣, 走馬前疾. 事其不濟乎? 寡人大惑. 豈有人若此者乎?“ 管仲對曰: “臣聞登山之神有兪兒者, 長尺而人物具焉. 霸王之君興, 而登山神見; 且走馬前疾, 道也; 袪衣, 示前有水也; 右袪衣, 示從右方涉也.“ 至卑耳之谿, 有贊水者曰: “從左方涉, 其深及冠; 從右方涉, 其深至膝. 若右涉, 其大濟.“ 桓公立拜管仲于馬前曰: “仲父之聖至若此, 寡人之抵罪也久矣.“ 管仲對曰: “夷吾聞之, 聖人先知無形. 今已有形, 而后知之, 臣非聖也, 善承敎也.“
11. 桓公放春, 三月觀于野. 桓公曰: “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隰朋對曰: “夫粟, 內甲以處, 中有卷城, 外有兵刃, 未敢自恃, 自命曰粟, 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管仲曰: “苗, 始其少也, 眴眴乎何其孺子也; 至其壯也, 莊莊乎何其士也; 至其成也, 由由乎茲免, 何其君子也! 天下得之則安, 不得則危, 故命之曰禾, 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 桓公曰: “善.“
10. 楚伐莒, 莒君使人求救于齊桓公. 將救之, 管仲曰: “君勿救也.“ 公曰: “其故何也?“ 管仲對曰: “臣與其使者言, 三辱其君, 顔色不變; 臣使官無滿其禮三强, 其使者爭之以死. 莒君小人也, 君勿救.“ 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9. 桓公乘馬, 虎望見之而伏. 桓公問管仲曰: “今者寡人乘馬, 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 其故何也?“ 管仲對曰: “意者君乘駮馬而**桓, 迎日而馳乎?“ 公曰: “然.“ 管仲對曰: “此駮象也, 駮食虎豹, 故虎疑焉.“
8. 桓公踐位, 令釁社塞禱. 祝鳧已疵獻胙, 祝曰: “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實.“ 桓公不說, 瞑目而視祝鳧已疵. 祝鳧已疵授酒而祭之曰: “又與君之若賢.“ 桓公怒, 將誅之, 而未也. 以復管仲, 管仲于是知桓公之可以霸也.
7. 桓公謂管仲曰: “吾欲伐大國之不服者, 奈何?“ 管仲對曰: “先愛四封之內, 然后可以惡竟外之不善者; 先定卿大夫之家, 然后可以危鄰之敵國. 是故先王必有置也, 然后有廢也; 必有利也, 然后有害也.“
6. 桓公觀于廐, 問廐吏曰: “廐何事最難?“ 廐吏未對, 管仲對曰: “夷吾嘗爲圉人矣. 傅馬棧最難. 先傅曲木, 曲木又求曲木, 曲木已傅, 直木無所施矣; 先傅直木, 直木又求直木, 直木已傅, 曲木亦無所施矣.“
5. 桓公曰: “我欲勝民, 爲之奈何?“ 管仲對曰: “此非人君之言也. 勝民爲易, 夫勝民之爲道, 非天下之大道也. 君欲勝民, 則使有司疏獄, 而謁有罪者償, 數省而嚴誅, 若此則民勝矣. 雖然勝民之爲道, 非天下之大道也. 使民畏公而不見親, 禍亟及于身, 雖能不久, 則人持莫之弑也, 危哉, 君之國岌乎!”
4. 桓公問管仲曰: “寡人欲霸, 以二三子之功, 旣得霸矣, 今吾有欲王, 其可乎?“ 管仲對曰: “公當召叔牙而問焉.“ 鮑叔至, 公又問焉, 鮑叔對曰: “公當召賓胥無而問焉.“ 賓胥無趨而進, 公又問焉, 賓胥無對曰: “古之王者, 其君豐, 其臣敎, 今君之臣豐.“ 公遵遁, 繆然遠二三子, 遂徐行而進, 公曰: “昔者大王賢, 王季賢, 文王賢; 武王賢武王伐殷克之, 七年而崩, 周公旦輔成王而治天下, 僅能制于四海之內矣. 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 寡人不若二三子, 以此觀之, 則吾不王必矣.“
3.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 管子對曰: “凡牧民者, 必知其疾, 而憂之以德, 勿懼以罪, 勿止以力. 愼此四者, 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 “寡人睹其善也, 何爲其寡也?“ 管仲對曰: “夫寡非有國者之患也, 昔者天子中立, 地方千里, 四言者該焉, 何爲其寡也? 夫牧民不知其疾則民疾, 不憂以德則民多怨, 懼之以罪, 則民多詐, 止之以力則往者不反, 來者鷙距. 故聖王之牧民也, 不在其多也.“ 桓公曰: “善, 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對曰: “質信極忠, 嚴以有禮, 愼此四者, 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 “請聞其說.“ 管仲對曰: “信也者, 民信之; 忠也者, 民懷之; 嚴也者, 民畏之; 禮也者, 民美之. 語曰: 澤命不渝, 信也; 非其所欲, 勿施于人, 仁也; 堅中外正, 嚴也; 質信以讓, 禮也.“ 桓公曰: “善哉! 牧民何先?“ 管子對曰: “有時先事, ..
2. 桓公曰: “吾已知戰勝之器, 攻取之數矣, 請問行軍襲邑, 擧錯而知先后, 不失地利, 若何?“ 管子對曰: “用貨, 察圖.“ 公曰: “野戰必勝若何?“ 管子對曰: “以奇.“ 公曰: “吾欲徧知天下, 若何?“ 管子對曰: “小以吾不識, 則天下不足識也.“ 公曰: “守, 戰, 遠見, 有患, 夫民不必死, 則不可與出乎守戰之難, 不必信則不可恃而外知. 夫恃不死之民而求以守戰, 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外知, 此兵之三闇也. 使民必死必信若何?“ 管子對曰: “明三本.“ 公曰: “何謂三本?“ 管子對曰: “三本者, 一曰固, 二曰尊, 三曰質.“ 公曰: “何謂也?“ 管子對曰: “故國父母墳墓之所在, 固也; 田宅爵祿, 尊也; 妻子, 質也. 三者備, 然后大其威, 厲其意, 則民必死而不我欺也.“
1. 桓公問管子曰: “治而不亂, 明而不蔽, 若何?“ 管子對曰: “明分任職, 則治而不亂, 明而不蔽矣.“ 公曰: “請問富國奈何?“ 管子對曰: “力地而動于時, 則國必富矣.“ 公又問曰: “吾欲行廣仁大義, 以利天下, 奚爲而可?“ 管子對曰: “誅暴禁非, 存亡繼絶, 而赦無罪, 則仁廣而義大矣.“ 公曰: “吾聞之也, 夫誅暴禁非, 而赦無罪者, 必有戰勝之器, 攻取之數, 而后能誅暴禁非, 而赦無罪. 公曰請問戰勝之器?“ 管子對曰: “選天下之豪傑, 致天下之精材, 來天下之良工, 則有戰勝之器矣.“ 公曰: “攻取之數何如?“ 管子對曰: “毁其備, 散其積, 奪之食, 則無固城矣.“ 公曰: “然則取之若何?“ 管子對曰: “假而禮之, 厚而勿欺, 則天下之士至矣.“ 公曰: “致天下之精材若何?“ 管子對曰: “五而六之, 九而十之, 不可爲數.“ 公曰: “..
봉선(封禪) 제오십(第五十) 雜篇一 1. 桓公旣霸, 會諸侯于葵丘, 而欲封禪. 2. 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昔無懷氏封泰山, 禪云云; 虙羲封泰山, 禪云云; 神農封泰山, 禪云云; 炎帝封泰山, 禪云云; 黃帝封泰山, 禪亭亭; 顓頊封泰山, 禪云云; 帝嚳封泰山, 禪云云; 堯封泰山, 禪云云; 舜封泰山, 禪云云; 禹封泰山, 禪會稽; 湯封泰山, 禪云云; 周成王封泰山, 禪社首. 皆受命然后得封禪.“ 3. 桓公曰: “寡人北伐山戎, 過孤竹; 西伐大夏, 涉流沙, 束馬懸車, 上卑耳之山; 南伐至召陵, 登熊耳山以望江漢. 兵車之會三, 而乘車之會六,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諸侯莫違我. 昔三代受命, 亦何以異乎?“ 4. 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 因設之以事, 曰: “古之封禪, 鄗上之黍, 北里之禾, 所以爲盛; 江..
4. 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 因設之以事, 曰: “古之封禪, 鄗上之黍, 北里之禾, 所以爲盛; 江淮之間, 一茅三脊, 所以爲藉也. 東海致比目之魚, 西海致比翼之鳥, 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今鳳凰, 麒麟不來, 嘉谷不生, 而蓬蒿藜莠茂, 鴟梟數至, 而欲封禪, 毋乃不可乎?“ 于是桓公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