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어휘놀이터 (1295)
건빵이랑 놀자
양주(楊州) 尙書禹貢 淮海惟楊州 厥貢瑤琨篠簜 厥苞橘柚 周官曰: 東南曰楊州 其山鎭曰會稽 其澤藪曰具區 其川三江 其浸五湖 其利金錫竹箭 春秋元命苞曰: 牽牛流爲楊州 分爲越國 立爲楊山 續漢書曰: 張禹拜楊州刺史 當濟江行部 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 難於濟涉 禹厲聲云 子胥若其有靈 知吾志在理察枉訟 豈危我哉 令鼓楫而過 歷行部邑吏民希見者 人懷喜悅 益部耆舊傳云 嚴遵爲楊州刺史 行部 聞道傍女子哭聲不哀 問所哭者誰 對云 夫遭燒死 遵敕吏舁尸到 與語訖 語吏云 死人自道不燒死 攝女 令人守尸 云當有○太平御覽二百五十八作有物 此脫 往 吏白有蠅聚頭所 遵令披視 得鐵錐貫頂 考問 淫殺夫 【箴】漢楊雄楊州箴曰: 天矯楊州 江漢之滸 彭蠡旣瀦 陽鳥攸處 橘柚羽貝 瑤琨篠簜 閩越北垠 沅湘攸往 翩彼昭王 南征不旋 人咸躓於垤 莫躓於山 太伯遜位 其吳紹類 夫差一誤 太伯無祚 周室不匡..
형주(荊州) 尙書禹貢曰: 荊及衡陽惟荊州 厥貢羽毛齒革 惟金三品 杶幹栝柏 礪砥砮丹 惟箘簬楛 苞匭菁茅 厥篚玄纁璣組 九江納錫大龜 釋名曰: 荊州 取名於荊山也 荊 警也 警南蠻數爲寇逆 其民有道後服 無道先强 常警備之也 春秋元命苞曰: 軫星散爲荊州 分爲楚國 荊之爲言强也 陽盛物堅 其氣急悍也 元康地記曰: 荊州於古 蠻服之地也 秦滅楚 置郡縣 漢武分爲交州 至魏晉而荊州所部郡國二十 周官曰: 正南曰荊州 其山鎭曰衡山 其澤藪曰雲夢 其川江漢 其浸潁湛 其利丹銀齒角 沈約宋書曰: 朱脩之爲荊州刺史 百城士民贈貺 一毫無所受 去鎭之日 秋毫無犯 計在州以來 內外燃油 及私牛馬食費 以私錢六十萬裨之 【箴】漢楊雄荊州箴曰: 杳杳巫山 在荊之陽 江漢朝宗 其流湯湯 雲夢塗泥 包匭菁茅 金玉砥礪 象齒元龜 貢篚百物 世世以饒 戰戰慄慄 至桀荒溢 我在帝位 若天有日 不順庶國 孰敢余奪 ..
청주(靑州) 尙書禹貢曰: 海岱惟靑州 厥貢鹽絺 海物惟錯 岱畎絲枲 鉛松怪石 春秋元命苞曰: 虛危之精 流爲靑州 分爲齊國 立爲萊山 太康地記曰: 靑州 東方少陽 其色靑 其氣淸 歲之首 事之始也 故以爲名 周之建國 表齊東海 居於靑州 故吳季札觀樂于魯 聞齊之詩 云泱泱乎大國之風也 其表東海者乎 周官曰: 正東曰靑州 其山鎭曰沂山 其澤藪曰望諸 其川淮泗 其浸沂沐 ○周禮職方氏作沭 其利蒲魚 王隱晉書云 苟晞爲靑州刺史 役煩賦重 民不堪命 日斬十人 流血成川 號云屠伯 【箴】漢楊雄靑州箴曰: 茫茫靑州 海岱是極 鹽鐵之地 鉛松怪石 群水攸歸 萊夷作牧 貢篚以時 莫怠莫違 昔在文武 封呂於齊 厥土塗泥 在丘之營 五侯九伯 是討是征 馬殆其銜 御失其度 周室荒亂 小白以霸 諸侯雖服 復尊京師 小白旣沒 周卒陵遲 嗟茲天王 附命下土 失其法度 喪其文武 牧臣司靑 敢告執矩 인용 목차
서주(徐州) 尙書禹貢曰: 海岱及淮惟徐州 厥貢惟土五色 嶧陽孤桐 泗濱浮磬 淮夷蠙珠曁魚 厥篚玄纖縞 春秋元命苞曰: 天弓星 主司弓弩 流爲徐州 別爲魯國 徐之爲言舒也 言陰牧內安詳也 【箴】漢楊雄徐州箴曰: 海岱伊淮 東海是渚 豫州之土 邑于蕃宇 大野旣豬 有羽有蒙 孤桐蠙珠 泗沂攸同 降周任姜 鎭于琅■^ 姜氏絶苗 田氏攸都 事猶細微 不慮不圖 禍如丘山 本在萌牙 牧臣司徐 敢告僕夫 인용 목차
연주(兗州) 尙書禹貢曰: 濟河惟兗州 厥貢漆絲 厥篚織文 浮于濟漯 達于河 春秋元命苞曰: 五星流爲兗州 兗之言端也 言隄精端 故其氣纖殺 分爲鄭國 周官曰: 河東曰兗州 其山鎭曰岱山 其澤藪曰大野 其川河沛 其浸盧維 其利蒲魚 【箴】漢楊雄兗州箴曰: 悠悠濟河 兗州之宇 九河旣導 雷夏攸處 草繇木條 漆絲絺紵 濟漯旣通 降丘宅土 成湯五徙 卒都于亳 盤庚北度 牧野是宅 箕子歔欷 厥居爲墟 牧臣司兗 敢告執書 인용 목차
예주(豫州) 尙書禹貢曰: 荊河惟豫州 厥貢漆枲絺紵 厥篚纖纊 錫貢磬錯 浮于洛 達于河 春秋元命苞曰: 鉤鈐星 別爲豫州 豫之爲言序也 言陰陽分布 各得處也 周官曰: 河南曰豫州 其山鎭曰華山 其澤藪曰圃田 其川滎洛 其浸波溠 其利林漆絲枲 【箴】漢楊雄豫州箴曰: 郁郁荊河 伊洛是經 滎嶓枲漆 惟用攸成 田田相拏 廬廬相距 夏殷不都 成周攸處 豫野所居 爰在鶉墟 四隩咸宅 宇內莫如 毋曰我大 莫或余敗 毋曰我强 靡克余亡 王■爲極 實絶周祀 牧臣司豫 敢告柱史 인용 목차
옹주(雍州) 尙書禹貢曰: 黑水西河惟雍州 厥貢惟球琳琅玕 浮于積石 至于龍門西河 春秋元命苞曰: 東井鬼星 散爲雍州 分爲秦國 東距殽阪 西有漢中 南含高山 北阻居庸 得東井動深之萌 其氣險也 春秋文燿鉤曰: 華岐以北 龍門積石 南至三危之野 雍州 屬魁星 太康地記曰: 雍州兼得梁州之地 西北之位 陽所不及 陰氣雍閼 故取名焉 周官曰: 正西曰雍州 其山鎭曰曰○曰字衍 岳山 其澤藪曰弦蒲 其川涇汭 其浸洛 其利玉石 【箴】漢楊雄雍州箴曰: 黑水西河 橫截崑崙 邪指閶闔 盡爲雍垠 上侵積石 下礙龍門 蓋安不忘危 盛不諱衰 牧臣司雍 敢告贅衣 인용 목차
익주(益州) 春秋元命苞曰: 觜參流爲益州 益之言隘也 謂物類並決 其氣急切決列也 楊雄蜀本紀曰: 蜀始王曰蠶叢 次曰伯雍 次曰魚鳧 又曰: 武都人有女 蜀王納以爲妃 疾卒 葬於成都 作石鏡一枚 以表其墓 十三州志曰: 蜀王杜宇 自號望帝 左思蜀都賦曰: 外負銅梁宕渠 內函要害膏腴 【箴】漢楊雄益州箴曰: 巖巖岷山 古曰梁州 華陽西極 黑水南流 秦作無道 三方潰叛 義兵征暴 遂國于漢 拓開疆宇 恢梁之野 列爲十二 光羨虞夏 牧臣司梁 是職是圖 經營盛衰 敢告士夫 인용 목차
유주(幽州) 周官曰: 東北曰幽州 其山鎭曰醫無閭 其澤藪曰貕養 其川河沛 ○周禮職方氏作泲 其浸菑時 其利魚鹽 春秋元命苞曰: 箕星散爲幽州 分爲燕國 幽之爲言窈也 言風出入窈冥 敏勁易曉 故其氣躁急 釋名曰: 幽州在北 幽昧之地也 【箴】漢楊雄幽州箴曰: 蕩蕩平川 惟冀之別 伊昔唐虞 實爲平陸 周末荐臻 迫于獯鬻 六國擅權 燕趙本都 東限穢■v 羨及東湖 ○初學記八作胡 彊秦北排 蒙公城疆 大漢初定 分狄之荒 元戎屢征 如風之騰 義兵涉漠 偃我邊萌 旣定且康 復古虞唐 盛不可不圖 衰不可不忘 隄潰蟻穴 器漏藏亡 牧臣司幽 敢告侍旁 인용 목차
병주(幷州) 春秋元命苞曰: 營室流爲幷州 分爲衛國之鎭 立爲明山 幷之爲言誠也 精舍交幷 其氣勇抗誠信也 太康地記曰: 幷州不以衛水爲號 又不以恆山爲名 而云幷者 蓋以其在兩谷之閒乎 韓魏趙謂之三晉 卽幷冀二州 是其地也 周官曰: 正北曰幷州 其山鎭曰恆山 其澤藪曰昭餘祁 其川虖池嘔夷 其浸漆○周禮職方氏作淶 易 其利布帛 【箴】漢楊雄幷州箴曰: 雍別朔方 河水悠悠 北辟獯鬻 南界涇流 盡茲朔土 正眞○初學記八作直 幽方 自昔何爲 莫敢不來貢 莫敢不來王 周穆遐征 犬戎不享 爰藐伊意 侵玩上國 宣王命將 攘之涇北 宗幽罔識 日用爽蹉 旣不俎豆 又不干戈 犬戎作難 斃于驪阿 太上曜德 其次曜兵 德兵俱顚 靡不悴荒 牧臣司幷 敢告執綱 인용 목차
교주(交州) 苗恭交廣記曰: 漢武帝元鼎中 開拓土境 北開朔方 南置交阯刺史 建安二年 南陽張津爲刺史 交阯太守土燮表言 伏見十二州皆稱曰州 而交獨爲交阯刺史 何天恩不平乎 若普天之下 可爲十二州者 獨不可爲十三州 詔報聽許 拜津交州牧 加以九錫 彤弓彤矢 禮樂征伐 威震南夏 與中州方伯齊同 自津始也 太康地記曰: 交州本屬楊州 取交阯以爲名 虞之南極也 周有天下 越裳氏慕聖人之德 重九譯 貢白雉 秦滅六國 南開百越 置桂林象郡 以趙他爲龍川令 因秦之末 自擅南裔 漢高革命 加以王爵 始變椎髻 襲冠冕焉 【箴】漢楊雄交州箴曰: 交州荒裔 水與天際 越裳是南 荒國之外 爰自開闢 不羈不絆 周公攝祚 白雉是獻 昭王陵遲 周室是亂 越裳絶貢 荊楚逆叛 大漢受命 中國兼該 南海之宇 聖武是恢 稍稍受羈 遂臻黃支 抗海三萬 來牽其犀 盛不可不憂 隆不可不懼 泉竭中虛 池竭瀨乾 牧臣司交 敢告執憲..
군부(郡部)河南郡 京兆郡 宣城郡 會稽郡 風俗通曰: 周制 天子方千里 分爲縣 縣有四郡 故左氏傳曰: 上大夫受縣 下大夫受郡 至秦始皇 初置三十六郡 以監縣 應劭漢官曰: 秦用李斯議 分天下爲三十六郡 凡郡 或以列國 陳魯齊吳是也 或以舊名 長沙丹陽是也 或以山陵 太山山陽是也 或以川源 西河河東也 或以所出 金城城下有金 酒泉泉味如酒 豫章樟樹生庭中 鴈門鴈之所育是也 苗恭十四州記曰: 秦兼天下 始皇二十六年 廢五等之爵 立郡縣之官 以公國爲大郡 侯伯爲小郡 大郡曰守 小郡曰尉 郡之言君也 今之郡字 君在其左 邑在其右 君爲元首 邑以載民 故取名於君 而謂之郡也 【箴】後漢劉騊駼郡太守箴曰: 有嬴■■除 焚典紀舊 蕩滅蕃畿 罷侯置守 秦發閭左 陳涉奮威 楚築乾谿 靈王不歸 征遐由近 可不肅祗 守臣司境 敢告執機 인용목차
하남군(河南郡) 應劭漢官云 河南尹 所治周地 秦兼天下 置三川守 河雒伊也 漢更名河南 孝武皇帝 增云太守 世祖中興 徙都雒陽 改號爲尹 尹 正也 謝承後漢書曰: 華山松 爲河南尹 優賢養民 興敎崇化 至其剪治强宗 威烈不虧 遂見譖毁 又曰: 羊陟 遷河南尹 下車 計日受俸 嘗食乾飯茹菜 禁斷豪右囑託 書疏不與交通 斷理冤徒 進用善士 節操者旌表異行 魏志云 司馬芝爲河南尹 抑强撫弱 私請不行 芝爲敎與群下曰: 蓋君能設敎 不能使吏必不犯也 吏能犯敎 而不能使君必不聞也 夫設敎而犯 君之劣也 犯敎而聞 吏之禍也 君劣於上 吏禍於下 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可不各勉之哉 傅子曰: 傅嘏爲河南尹 治以德敎爲本 然持法有恆 簡而不可犯 見理識情 獄訟不任檟楚而得其實 不爲小惠 有所薦達 及有大益於民 皆隱其端跡 若不由己 又曰: 樂廣爲河南尹 郡中前廳 多怪病 後人皆於廊下督郵傳中治事 無敢在廳..
경조군(京兆郡) 漢書曰: 趙廣漢爲京兆尹 以和顔接士 事善 推功歸之下 曰: 某掾屬所爲 非二千石所及 吏皆輸寫心腹 無所隱匿 又曰: 張敞守京兆尹 尹自趙廣漢誅後 皆不稱職 京師寑廢 長安市偸盜尤多 百賈苦之 敞旣視事 求問長安偸盜首長數人 居皆溫厚 出從僮僕 閭里以爲長者 敞皆召 旣見責問 因貸其罪 乃署吏 令致諸偸以自贖 爲置酒 小偸皆來賀之 飮醉 偸長陰以赭汙其衣裾 吏坐門閱 赭汙者輒收之 一日捕得數百人 由是枹鼓希鳴 市無偸盜 又曰: 王駿爲京兆尹 成帝欲大用之 故試以政事 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遵王章王駿 皆有名 京師稱曰: 前有趙張 後有三王 【碑】後漢蔡邕京兆尹樊陵碑曰: 於顯哲尹 誕德孔彰 膺帝休命 謂篤不忘 爰納忠式 規悟聖皇 欽崇園邑 大孝允光 九命車服 昭示采章 軒軺四牡 承祀蒸嘗 多士時貢 繇役永息 進路孔夷 民淸險棘 同體諸舊 兆萌蒙福 惠垂無疆 守以罔極..
선성군(宣城郡) 陶氏家傳云 陶汪 晉咸康中爲宣城內史 君從父猷 先爲之 君到郡 乃招隱逸 廣開學舍 以此敎民 民有向方者 則辟爲掾吏 百姓歌之曰: 人當勤學得主簿 誰使爲之陶明府 晉中興書曰: 桓彝少孤 家貧 而性度高豁 不以簞瓢屑意 年在弱冠 便有知人之鑒 爲宣城太守 百姓懷之 沈約宋書曰: 羊玄保爲黃門郎 善弈棋 棋品第三 太祖亦好弈 數蒙引見 嘉其溫謹 與太祖賭郡 戱勝 以補宣城太守 【詩】齊謝朓始之宣城郡詩曰: 簪髮逢嘉惠 敎義承君子 心跡苦未幷 憂歡將十祀 幸霑雲雨慶 方轡參多士 振鷺徒追飛 群龍難隷齒 烹鮮止貪競 共理屬廉恥 伊余昧損益 何用祗千里 解劍北宮朝 息駕南川涘 寧希廣平詠 聊慕華陰市 又宣城郡內登望詩曰: 借問下車日 匪直望舒圓 寒城一以眺 平楚正蒼然 山積稜○文選三十作陵 陽阻 溪流春穀泉 威紆距遙甸 巉喦帶遠天 切切陰風暮 桑柘起寒煙 悵望心已極 敞怳魂屢..
회계군(會稽郡) 司馬彪續漢書曰: 任延拜會稽南部都尉 時年十九 迎吏見其少 皆驚 會稽多名士 延到官 皆聘請高行俊乂 警○後漢書六十六作敬 待師友之禮 及掾吏貧乏 輒分俸祿 以賑給之 晉中興書曰: 諸葛恢爲會稽太守 臨行 上爲置酒 謂之曰: 會稽 晉之關中 足食足兵 在於太守 以君有■W任之方 是以相屈 四方分崩 當匡振否運 治之所先 君爲言之 恢陳謝 因對曰: 今天下喪亂之餘 風俗凌遲 宜尊五美 屛四惡 進忠實之士 退浮華之黨 中宗深納之 又曰: 王彪之爲鎭軍將軍會稽內史 加散騎常侍 居郡八年 豪强歛跡 亡戶出者三萬餘口 又曰: 王述作會稽太守 外白請諱 答曰: 惟祖惟考 四海所知 過此無所復諱 【啓】齊謝朓爲王敬則謝會稽太守啓曰: 臣本布衣 不謀遠大 折衝之勤不擧 燮理之義何階 常恐覆餗是貽 咎徵斯應 陛下繼曆勝統 日月重光 得以桓珪羇服 拜奉歲時 視濯獻牲 鞠躬郊廟 而鴻恩妄假..
산부 상(山部 上) 總載山 崑崙山 嵩高山 華山 衡山 廬山 太行山 荊山 鍾山 北芒山 天台山 首陽山 燕然山 羅浮山 九疑山 총재산(總載山) 春秋說題辭曰: 山之爲言宣也 含澤布氣 調五神也 國語曰: 禹封九山 山者土之聚也 論語曰: 仁者樂山 春秋元命苞曰: 山者氣之包含 所○太平御覽三十八所下有以字 含精藏雲 故觸石布山 爾雅曰: 山西曰夕陽 山東曰朝陽 又曰: 山大而高曰崧 山小而高曰岑 多草木曰屺 無草木曰岵 石戴土謂之崔嵬 土戴石爲砠 禮記曰: 夫山 一拳石之多 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 禽獸居之 寶藏興焉 史記曰: 黃帝東至于海 登丸山 西至于崆峒 登雞頭 南至熊湘 北逐獯鬻 合符金○明本作崟 當作釜 金係釜之壞體 山 蜀王本紀曰: 天爲蜀王生五丁力士 能獻○太平御覽八百八十八作徙 山 秦王獻美女與蜀王 蜀王遣五丁迎女 見一大蛇入山穴中 五丁幷引蛇 山崩 秦五女皆上山 化..
곤륜산(崑崙山) 河圖曰: 崑崙之墟 五城十二樓 河水出焉 龍魚河圖曰: 崑崙山 天中柱也 大荒西經曰: 赤水之後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崑崙之丘 有神 人面虎身 有尾 爾雅曰: 西北之美者 有崑崙之墟 璆琳琅玕焉 穆天子傳曰: 天子遂宿于崑崙之阿 赤水之陽 吉日辛酉 天子升于崑崙之丘 以觀黃帝之宮 紀年曰: 周穆王十七年 西征至崑崙丘 見西王母 王母止之 神異經曰: 崑崙有銅柱焉 其高入天 所謂天柱也 圍三千里 圓周如削 銅柱下有迴屋焉 辟方百丈 事具仙部 史記曰: 禹本紀 言河出崑崙 崑崙甚高 三千五百餘里 日月所相避隱爲光明也 其上醴泉華池 自張騫使大夏之後 窮河源 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 水經曰: 崑崙墟在西北 去嵩高五萬里 地之中也 其高萬一千里 河水出其東北陬 博物志曰: 崑崙從廣萬一千里 神物之所生 聖人神仙之所集 五色雲氣 五色之流水 其泉東南流入中國 名爲河也 葛仙公傳..
숭고산(嵩高山) 山海經曰: 太室之中山 其上有木焉 葉狀如災而赤理 而名曰指 服者不垢 毛詩曰: 崧高惟嶽 峻極于天 維岳降神 生甫及申 列仙傳曰: 王子喬 周靈王太子晉也 好吹笙作鳳鳴 遊伊雒閒 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 漢武帝內傳曰: 武帝夜夢與李少君俱上嵩高山 上半道 有繡衣使者 乘龍持節 從雲中下 言太一君召 覺 卽告近臣曰: 如朕夢 少君將舍朕去矣 劉根別傳曰: 根棄世學道 入中岳嵩山石室中 崢嶸上 東南下五十丈 北人冬夏不衣 身毛皆長一二尺 顔狀如年十五時 仙經云 嵩高山東南大巖下石孔 方圓一丈 西方北入五六里 有大室 高三十餘丈 周圓三百步 自然明燭 相見如日月無異 中有十六仙人 云月光童子 常在天台 時亦往來此中 人非有道 不得望見 戴延之西征記曰: 嵩高山 巖中也 東謂太室 西謂少室 相去七十里 嵩高 總名也 世記○初學記五 太平御覽三九作劉義慶世說 按亦見幽明錄 (古..
화산(華山) 爾雅曰: 華山爲西岳 西山經曰: 太華之山 削成而四方 其高五千仞 其廣十里 晏子曰: 君子若華山然 松柏旣多矣 望之盡日不知厭 列仙傳曰: 脩羊公者 魏人 止華陰山石室中 中有石榻 常臥其上 石盡陷穿 又曰: 呼子先者 漢中關下卜師 壽百餘歲 臨去 呼酒家嫗 令急裝 便有仙人 持二茅狗來至 子先持一與酒嫗 因各騎之 乃龍也 上華陰山 常於山大呼 言子先酒母在此 華山記曰: 華山高巖四合 重嶺秀起 上有石池 北有石鼓 父老相傳云 嘗有聞其鳴者 述征記曰: 華山對河東首陽山 黃河流于二山之閒 云本一山 巨靈所開 今睹手跡於華岳 而脚跡在首陽山下 【贊】晉郭璞華山贊曰: 華岳靈峻 削成四方 爰有神女 是挹玉漿 其誰遊之 龍駕雲裳 【銘】晉傅玄華岳銘序曰: 易稱法象莫大乎天地 天以高明崇顯 而岳配焉 地以廣厚爲基 而嶽體焉 若夫太華之爲鎭也 五岳列位而存其首 三條分方而處其中 ..
형산(衡山) 周官曰: 荊州之鎭山曰衡山 湘中記曰: 衡山九疑 皆有舜廟 遙望衡山 如陣雲 沿湘千里 九向九背 乃不復見 又曰: 南陽劉道人 嘗遊衡山 行數十里 有絶谷 不得前 遙望見三石囷 二囷● 一囷開 盛弘之荊州記曰: 衡山有三峰極秀 一峰名芙蓉峰 最爲竦桀 自非淸霽素朝 不可望見 峰上有泉飛派 如一幅絹 分映靑林 直注山下 異苑曰: 湘東姚祖 太元末爲郡吏 經衡山 望巖下有數年少 並執筆作書 祖謂是行侶休息 乃枉道過之 未至百許步 少年相與翻然飛颺 【詩】晉庾闡詩曰: 北眺衡山首 南睨五嶺末 寂坐挹虛恬 運目情四豁 翔亂凌九宵 陸鱗困濡沫 旣體江湖悠 安識南溟闊 인용 목차
려산(廬山) 山海經曰: 廬山名有二 一曰天子都 二曰天子鄣 伏滔遊廬山序曰: 廬山者 江陽之名嶽 其大形也 背岷流 面彭● 蟠根所據 亘數百里 重嶺桀嶂 仰揷雲日 俯瞰川湖之流焉 遠法師廬山記曰: 東南有香爐山 孤峰秀起 遊氣籠其上 則棼氳若煙 神仙傳曰: 董奉還豫章 廬山下居 在山閒 了不佃作 爲人治病 亦不取錢物 使病愈者 種杏五株 張野廬山記曰: 廬山 天將雨 則有白雲 或冠峰巖 或亘中嶺 俗謂之山帶 不出三日必雨 周景式廬山記曰: 匡俗 周威○太平御覽四十一引張僧鑒尋陽記作武 王時 生而神靈 廬於此山 世稱廬君 故山取號焉 又曰: 登廬山 望九江 以觀禹之跡 其茲峰乎 東南隱諸嶺 不得騈矚 自廬山人跡所曁 逈望處無復出此者 又甚高峻 每雨 其下成潦 而上猶皎日 峰頭有大盤石 可坐數百人 【詩】宋謝靈運登廬山絶頂望諸嶠詩曰: 積峽忽復啓 平塗俄已● 巒隴有合沓 往來無蹤轍 晝夜..
태항산(太行山) 山海經曰: 太行山 其首曰歸山 其上有金玉 下有碧玉 穆天子傳曰: 天子命駕八駿之乘 赤驥之駟 南征翔行 逕絶翟道 升于太行 南濟于河 墨子曰: 墨子請耕桂嶺子○墨子耕柱篇作墨子怒耕柱子 嶺字衍 ( 疑類聚據本怒作請 請嶺音近 故致衍 若作怒 則音相距遠矣 請問也 見國語吳語注 呂氏春秋首時注 )曰: 將上太行 駕驥與牛 子將誰驅 曰: 將驅驥 以驥足貴○耕柱篇及太平御覽四十作責 也 尸子曰: 龍門 魚之難也 太行 牛之難也 以德報怨 人之難也 戰國策曰: 范睢說秦王曰: 擧兵攻滎陽 則成皐之路不通 北塹太行之道 則上黨之兵不下 王擧兵而攻滎陽 則其國斷爲三 神仙傳曰: 王烈入太行山 忽聞山東北雷聲 往視 見山上破數百丈 石中有一孔 徑尺 中有靑泥流出 烈取摶之 隨手堅凝 氣味如粳米飮 【詩】晉袁宏從征行方山頭詩曰: 峨峨太行 凌虛抗勢 天嶺交氣 窈然無際 澄流入神 ..
형산(荊山) 山海經曰: 荊山 其陰多鐵 其陽多赤金 河圖括地象曰: 荊山爲地雌 上爲軒轅星 韓子曰: 卞和得玉於楚山中 獻厲王 王使玉人相之 曰: 石也 刖其左足 和抱其璞 哭於荊山之下 三日 泣盡繼之以血 事具玉門 水經曰: 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詩】晉桓玄登荊山詩曰: 理不孤湛 影比有津 曾是名嶽 明秀超鄰 器■F荒外 命契響神 我之懷矣 巾駕飛輪 梁江淹望荊山詩曰: 奉詔至江漢 始知楚塞長 南關繞桐柏 西岳出魯陽 寒郊無留影 秋日懸淸光 悲風繞重林 雲霞肅川漲 歲晏君如何 零淚染衣裳 인용 목차
종산(鍾山) 徐爰釋門○太平御覽四十一作問 略曰: 建康北十餘里 有鍾山 舊名金山 漢末 金陵尉蔣子文 討賊戰亡 靈發於山 因立蔣侯祠 故世號曰蔣山 庾闡楊都賦注曰: 建康宮北十里 有蔣山 輿地圖謂之鍾山 元皇帝未渡江之年 望氣者云 蔣山上有紫雲 時時晨見 山謙之丹陽記曰: 京師南北 並有連嶺 而蔣山獨隆崛峻異 其形象龍 實楊都之鎭也 孫權葬山南 因山爲名 號曰蔣陵 沈約宋書曰: 蕭思話領左衛 嘗從太祖登鍾山北嶺 石上彈琴 因賜以銀鍾酒 事具琴部 【詩】梁沈約遊鍾山詩曰: 靈山紀地德 地險資岳靈 終南表秦館 少室邇王城 北阜何其峻 林薄杳蔥靑 發地多奇嶺 干雲非一狀 合沓共隱天 參差分相望 鬱律搆丹巘 崚嶒起靑嶂 卽事旣多美 臨眺殊復奇 南矚儲胥觀 西望昆明池 山中咸可悅 賞逐四時移 春光發隴首 秋風生桂枝 多値息心侶 結架山之足 八解鳴澗流 四禪隱巖曲 梁虞騫登鍾山下峰望詩曰: 冠者..
북망산(北邙山) 魏志曰: 明帝卽位 欲平北芒 令登臺觀見孟津 廷尉辛毗諫曰: 天地之性 高高下下 今而反之 旣非其理 加以損費人功 民不堪役 且若九河盛溢 洪水爲害 而丘陵皆夷 何以禦之 帝乃止 朱超石與兄書曰: 登北芒遠眺 衆美都盡 光武墳邊杏甚美 今奉送核 【詩】魏劉伶北芒客舍詩曰: 泱漭望舒隱 黮黤玄夜陰 寒雞思天曙 擁翅吹長音 蚊蚋歸豐草 枯葉散蕭林 陳醴發悴顔 巴歈暢眞心 縕被終不曉 斯歎信難任 何以除斯歎 付之與瑟琴 長笛響中夕 聞此消胸衿 【賦】晉張協登北芒賦曰: 陟巒丘之●● 升逶迤之脩■■ 迴余車於峻嶺 聊送目於四遠 靈岳鬱以造天 連崗巖以蹇産 伊洛混而東流 帝居赫以崇顯 山川汨其常弓 萬物化而代轉 何天地之難窮 悼人生之危淺 歎白日之西頹兮 哀世路之多蹇 於是徘徊絶嶺 踟躕步趾 前瞻狼山 卻闚大岯 東眺虎牢 西睨熊耳 邪亘天際 旁極萬里 莽眩眼以芒昧 諒群形之難紀..
천태산(天台山) 名山略記曰: 天台山在剡縣 卽是衆聖所降 葛仙公山也 異苑曰: 會稽天台山 雖非遐遠 自非忘生忘形 不能躋也 幽明錄曰: 漢帝永平五年 剡縣劉晨阮肇 共入天台山 度山 出一大溪 溪邊有二女子 姿質妙絶 遂留半年 懷土思求歸 旣出 親舊零落 邑屋改異 無復相識 訊問得七世孫 孔靈符會稽記曰: 赤城山內 則有天台靈岳 玉室璿臺 【賦】晉孫綽遊天台山賦序曰: 天台山者 蓋山岳之神秀者也 涉海則有方丈蓬萊 登陸則有四明天台 皆玄聖之所遊化 靈仙之所窟宅 夫其峻極之狀 嘉祥之美 窮山海之瑰富 盡人神之壯麗矣 所以不列於五岳 闕載於常典者 豈不以其所立冥奧 其路幽逈 或倒景於重溟 或匿峰於千嶺 始經魑魅之塗 卒踐無人之境 擧世罕能登陟 王者莫由禋祀 理無隱而不彰 啓二奇以示兆 赤城霞起而建標 瀑布飛流以界道 인용 목차
수양산(首陽山) 毛詩曰: 采苓采苓 首陽之巓 論語曰: 伯夷叔齊 餓于首陽之下 史記 伯夷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 讓國逃去 隱於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 遂餓死首陽山 事具讓部 【詩】魏阮籍詩曰: 步出上東門 遙望首陽岑 下有採薇士 上有嘉樹林 【賦】漢杜篤首陽山賦曰: 嗟首陽之孤嶺 形勢窟其槃曲 面河源而抗巖隴 ■■隈而相屬 長松落落 卉木蒙蒙 靑羅落漠而上覆 穴溜滴瀝而下通 高岫帶乎巖側 洞房隱於雲中 忽吾睹兮二老 時採薇以從容 於是乎 乃訊其所求 問其所脩 州域鄕黨 親戚疋儔 何務何樂 而並茲遊矣 其二老乃答余曰: 吾殷之遺民也 厥胤孤竹 作蕃北湄 少名叔齊 長曰伯夷 聞西伯昌之善● ○明本作敎 育年艾於胡耈 遂相攜而隨之 冀寄命乎餘壽 而天命之不常 伊事變而無方 昌伏事而畢命 子忽遘其不祥 乃興師於牧野 遂干戈以伐商 乃棄之而來遊 擔○明本作誓 不步於其鄕 余●口而不食 並卒命於山傍 ..
연연산(燕然山) 漢書匈奴傳曰: 貳師引兵還 至燕然山 單于知漢軍勞倦 自將五萬騎遮擊 貳師軍大亂敗 貳師降單于 【銘】後漢班固燕然山銘曰: 勒以八陣 蒞以威神 玄甲耀日 朱旗絳天 遂陵高闕 下雞鹿 經磧鹵 絶大漠 斬溫禺以舋鼓 血尸逐以染鍔 然後四校橫徂 星流彗掃 蕭條萬里 野無遺寇 於是城滅區殫 反旆而旋 鑠王師兮征荒裔 勦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載兮振萬世 인용 목차
나부산(羅浮山) 茅君內傳曰: 大天之內 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 羅浮山之洞 周迴五百里 名曰朱明曜眞之天 袁彦伯羅浮山疏曰: 遙望石樓直上 當十餘里許 石樓之於山頂 十分之一耳 去縣三十里 便見山基 至所登處 當百里許 山皆平敞極目 羅浮山記曰: 羅浮者 蓋總稱焉 羅 羅山也 浮 浮山也 二山合體 謂之羅浮 在增城博羅二縣之境 舊說 羅浮高三千丈 有七十石室 七十二長溪 神明神禽 玉樹朱草 【詩】宋王叔之遊羅浮山詩曰: 菴藹靈岳 開景神封 綿界盤趾 中天擧峰 孤樓側挺 增岫迴重 風雲秀體 卉木媚容 【賦】宋謝靈運羅浮山賦曰: 客夜夢見延陵茅山 在京之東南 明旦得洞經 所載羅浮山事云 茅山是洞庭口 南通羅浮 正與夢中意相會 遂感而作羅浮山賦曰: 若乃茅公之說 神化是悉 數非億度 道單悒憰 古冗切 ○冗當作穴 見廣韻屑韻 洞四有九 此惟其七 潛夜引輝 幽境朗日 故曰朱明之陽宮 耀眞之陰室 ..
구의산(九疑山) 山海經曰: 南方蒼梧之丘 蒼梧之川 其中有九疑山焉 舜之所葬 在長沙零陵界 楚辭九歌曰: 九疑紛兮並近 ○九歌作迎 淮南子曰: 九疑之南 陸事寡而水事多 漢書曰: 武帝南巡狩 至于盛唐 望祀虞舜于九疑 事具巡狩部 湘中記曰: 九疑山 在營道縣 九山相似 行者疑惑 故名九疑 名山略記曰: 九疑山 漢末有張禮正 魏時有治明期 南遊九疑 禮正服黃精 明期服澤寫柏實 後俱適西城君 受虹景方 兼以守一 內外洞澈 東華迎而乘雲升天 【詩】庾闡採藥詩曰: 採藥靈山■■ 結駕登九疑 懸巖漏石髓 芳谷挺丹芝 泠泠雲珠落 漼漼玉蜜滋 鮮景染冰顔 妙氣翼冥期 【碑】漢蔡邕九疑山碑曰: 巖巖九疑 峻極于天 觸石膚合 興播建雲 時風嘉雨 浸潤下民 芒芒南土 實賴厥勛 逮于虞舜 聖德光明 克諧頑傲 以孝蒸蒸 師錫帝世 堯而授徵 受終文祖 琁璣是承 太階以平 人以有終 遂葬九疑 解體而升 登此崔嵬..
산부하(山部下) 虎丘山 蒜山 石帆山 石鼓山 石門山 太平山 岷山 會稽諸山 交廣諸山 호구산(虎丘山) 虎丘山銘曰: 晉司徒東亭獻公王珣撰 云武丘山先名海涌山 吳越春秋曰: 闔廬死 葬於國西北 名虎丘 穿土爲川 積壤爲丘 發五都之士十萬人 共治千里 使象摙土 冢池四周 水深丈餘 槨三重 傾水銀爲池 池廣六十步 黃金珠玉爲鳧鴈 扁諸之劍魚腸三千在焉 葬之已三日 金精上楊 爲白虎據墳 故曰虎丘 王珣虎丘記曰: 山大勢四面周嶺 南則是山逕 兩面壁立 交林上合 蹊路下通 升降窈窕 亦不卒至 【詩】張正見從永陽王遊虎丘山詩曰: 滄波壯鬱島 洛邑鎭崇芒 未若茲山麗 岧嶢擅水鄕 地靈侔少室 塗艱像太行 重巖摽虎據 九曲峻羊腸 溜深澗無底 風幽谷自涼 寶沉餘玉氣 劍隱絶星光 白雲多異影 丹桂有藂香 遠看銀臺竦 洞塔耀山莊 瑞草生金地 天花照石梁 【序】晉顧愷之虎丘山序曰: 吳城西北 有虎丘山者 含..
산산(蒜山) 劉楨京口記曰: 蒜山無峰嶺 北懸臨江中 魏文帝南望而致歌 ○太平御覽四十六作嘆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 蒜山北江中 有伏牛山 【詩】宋顔延之侍遊蒜山詩曰: 睿思纏故里 巡駕匝舊坰 陟峰騰輦路 尋雲抗瑤薨 ○文選二十二作甍 春江壯風濤 蘭野茂荑英 宣遊弘下濟 窮遠凝聖情 宋謝莊侍宴蒜山詩曰: 龍旌拂紆景 鳳蓋起流雲 轉蕙方因委 層華正氛氳 煙竟山郊遠 霧罷江天分 調石飛延露 裁金起承雲 인용 목차
석범산(石帆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 武陵舞陽縣 有石帆山 若數百幅帆 謝靈運遊名山志曰: 破石溪南二百餘里 又有石帆 脩廣與破石等度 質色亦同 傳云 古有人以破石之半爲石帆 故名彼爲石帆 此名破石 【銘】宋鮑昭石帆銘曰: 應龍剖流 息石橫波 下潨地軸 上獦星羅 牽湘引漢 欱蠡呑沱 西歷岷■■ 北寫淮河 渺淼泓藹 積廣連深 淪天測際 亘海窮陰 雲旌未起 風柯不吟 崩濤山逐 鬱浪雷沉 穆戎遂留 昭御不還 徒悲猿鶴 空駕滄煙 인용 목차
석고산(石鼓山) 臨海記曰: 郡西白鶴山 有石鼓石搥 世云石鼓鳴則土地寇亂 隆安初 此鼓屢鳴 果有孫恩之賊 舊說 鄴西北有石鼓 懸著山旁 鳴則有軍兵動 零陵永正鄕 有鳴石二所 其一狀如鼓 俗名石鼓 泉陵縣有石鼓 舊聞數十里 今無聲 王韶之南康記曰: 寧都溪之西 有一山 狀如鼓 相傳謂之石鼓 去縣三里 壁立百餘丈 赫然似朝霞初暉 異於凡石 盛弘之荊州記曰: 建平郡南陵縣有石鼓 南有五龍山 山峰嶕嶢 淩雲濟竦 狀若龍形 故因爲名 【詩】晉庾闡觀石鼓詩曰: 命駕觀奇逸 徑鶩造靈山 朝濟淸溪岸 夕憩五龍泉 鳴石含潛響 雷駭震九天 妙化非不有 莫知神自然 翔霄拂翠嶺 緣澗漱巖閒 手藻春泉潔 目翫陽葩鮮 인용 목차
석문산(石門山) 遠法師廬山記曰: 西南有石門山 其形似雙闕 壁立千餘仞 而瀑布流焉 周景式廬山記曰: 石門山在康皇東北八十餘里 是一山之大谷 有澗水 亦名石門澗 吐源浚遠 爲衆泉之宗 每夏霖秋潦 轉石發樹 聲動數十里 劉楨京口記曰: 石門 二山頭相對 高二十餘丈 廣六十餘步 謂爲石門 行道所經 謝靈運名山志曰: 石門山 兩巖閒微有門形 故以爲稱 瀑布飛瀉 丹翠交曜 【詩】宋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曰: 晨策尋絶壁 夕宿在山棲 疏峰抗高館 對嶺臨迴溪 長林羅戶穴 積石擁基階 連巖覺路塞 密竹使逕迷 來人忘新術 去子惑故蹊 聒聒夕流駛 噭噭夜猿啼 沉冥豈別理 守道自不攜 心契九秋幹 目翫三春荑 惜無同懷客 共登靑雲梯 又石門巖上宿詩曰: 朝搴苑中蘭 畏彼霜下歇 暝還雲際宿 弄此石上月 鳥鳴識夜棲 木落知風發 異音同致聽 殊響俱淸越 美人竟不來 陽阿徒晞髮 【書】梁吳筠○按當作均 後同 與顧章..
태평산(太平山) 孔皐○延祐四明志七作曄 又太平御覽四十七引孔書皆作曄 後同 會稽記曰: 餘姚縣南百里 有太平山 山形似繖 四角各生一種木 木不雜糅 三陽之辰 華卉代發 孔靈符會稽記曰: 餘姚江源出太平山 東至浹江口入海 【詩】齊孔稚珪遊太平山詩曰: 石險天貌分 林交日容缺 陰澗落春榮 寒巖留夏雪 【銘】晉孫綽太平山銘曰: 隗峨太平 峻踰華霍 秀嶺樊縕 奇峰挺崿 上干翠霞 下籠丹壑 有士冥遊 黙往奇託 肅形枯林 映心幽漠 亦旣覯止 渙焉融滯 懸棟翠微 飛宇雲際 重巒蹇産 迴溪縈帶 被以靑松 灑以素瀨 流風佇芳 翔雲停藹 인용 목차
민산(岷山) 尙書禹貢 岷山導江 東別爲沱 河圖曰: 岷山之地爲井絡 帝以會昌 神以建福 上爲天井 【贊】晉郭璞岷山贊曰: 岷山之精 上絡東井 始出一勺 終致淼溟 作紀南夏 天淸地靜 인용 목차
회계제산(會稽諸山) 吳越春秋曰: 范蠡作城訖 怪山自至 怪山者 琅耶東武海中山也 一夕自來 百姓怪之 故曰怪山 孔子家語曰: 禹會諸侯於塗山 防風氏後至 禹戮之 其骨專車 越絶書曰: 雞山豕山者 勾踐以畜雞豕 將伐吳 以食死士 孔皐會稽記 永興縣東北九十里 有余山 傳曰: 是塗山 案越書 禹娶於塗山 塗山去山陰五十里 撿其里數 似其處也 又縣東南十八里 有射的山 遠望的的如射侯 謂之射的 射的之西 有石室 壁方二丈 謂之射堂 傳云 羽客之所遊憩 土人常以此占穀食貴賤 射的明則米賤 闇則貴 喭曰: 射的白 ■x一百 射的玄 ■x一千 又曰: 縣東北六十里 有土城山 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 得諸曁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 先敎習於土城山 山邊有石 云是西施瀚○太平御覽四十七作澣 沙石 又曰: 東有秦望山 昔秦始皇登此 使李斯勒石 其碑見在 孔靈符會稽山記曰: 會稽山南 有宛委山 其上有石 俗呼石匱..
교광제산(交廣諸山) 顧微廣州記曰: 南海增城縣 有白水山 有瀑布 懸注百許丈 又曰: 南海始昌縣 有一石 望之似牛向江 名曰牛鼻山 縣西有夫盧山 高入雲霄 世傳云 上有湖水 至甲戌日 輒聞山上有鼓角笳簫鳴響 又曰: 南海四會縣 有金崗山 行人往往見金人見形崗側 又曰: 東莞寶安縣 有參里山 傳云 曾參純孝 其所居山林 後以爲名 又曰: 鬱林郡北 有大山 其高隱天 上有池 有石牛在池下 民常祀之 歲旱 百姓殺牛祈雨 以牛血和泥 厚泥石牛背 祠畢 天雨洪注 洗石牛背泥盡而後晴 劉欣期交州記曰: 浮石山 海中而峙 高數十丈 浮在水上 又曰: 有一山 神功刻鏤 若射堋 去石堂口百步 夜常聞射聲 裴氏廣州記曰: 蒼梧彰平縣 有石膏山 望之皎若霜雪 【賦】宋謝靈運嶺表賦曰: 若乃長山■■跨 外內乖隔 下無伏流 上無夷跡 麇免望崗而旋歸 鴻鴈睹峰而反翮 旣陟麓而踐阪 遂升降於山畔 顧後路之傾巘 眺..
수부 상(水部 上) 總載水 海水 河水 江水 淮水 漢水 洛水 총재수(總載水) 易說卦曰: 坎爲水 潤萬物者 莫潤於水 尙書曰: 湯湯洪水方割 蕩蕩懷山襄陵 浩浩滔天 穀梁傳曰: 水北爲陽 水南爲陰 左傳 汙潦之水 可薦於鬼神 可羞於王公 左傳曰: 共工氏以水紀官 故爲水師而水名 說文 浦 水濱也 禮記曰: 水曰淸滌 又曰: 今夫水一勺之多 及其不測 黿鼉鮫龍魚鱉生焉 貨財殖焉 毛詩曰: 楊之水 不流束薪 穆天子傳曰: 天子飮于溽水之上 尙書大傳曰: 非水無以准萬里之平 非水無以通道任重也 韓詩外傳曰: 夫水者緣理而行 不遺小 似有智者 重而下 似有禮者 蹈深不疑 似有勇者 鄣防而淸 似知命者 歷險致遠 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 群物以生 國家以寧 萬事以平 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 又曰: 夏不數浴 非愛水也 冬不數煬 非愛火也 論語曰: 智者樂水 又曰: 子在川上 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
해수(海水) 尙書曰: 江漢朝宗于海 山海經曰: 無皐之山 南望幼海 郭璞注曰: 卽少海水 又曰: 發鳩之山 有鳥名曰精衛 是炎帝之女 往遊于東海 溺而不反 是故精衛常取西山之木石 以塡東海 又曰: 大荒中有山 名曰天臺 海水之入焉 老子曰: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 故能爲百谷王 淮南子曰: 海不讓水 積以成其大 謝承後漢書曰: 汝南陳茂 嘗爲交阯別駕 刺史周敞 涉海遇風 舡欲覆沒 茂拔劍呵罵水神 風卽止息 博物志曰: 舊說 天河與海通 近世有居海渚者 年年八月 有浮楂來過 甚大 往反不失期 此人乃多■H糧 乘楂去 忽忽不覺晝夜 奄至一處 有城郭屋舍 望室中 多見織婦 見一丈夫 牽牛渚次飮之 此人問此爲何處 答曰: 問嚴君平 此人還 問君平 君平曰: 某年某月 有客星犯牛斗 卽此人乎 王隱晉書曰: 慕容晃上言曰: 臣躬征平郭 遠假陛下之威 將士竭命 精誠感靈 海爲結冰 凌行海中..
하수(河水) 山海經曰: 崑崙山 河水出焉 又曰: 陽紆之山 河出其中 陵門之山 河出其中 毛詩曰: 新臺 刺衛宣公也 納伋之妻 作新臺于河上而要之 國人惡之 而作是詩也 新臺有 河水濔濔 又曰: 誰謂河廣 一葦杭之 誰謂宋遠 跂予望之 左傳曰: 周詩有之曰: 俟河之淸 人壽幾何 又曰: 楚昭王有疾 卜河爲祟 大夫請祭 王曰: 江漢沮漳 楚之望也 河非所獲罪 遂弗祭 穀梁傳曰: 梁山崩 壅遏河三日不流 晉君召伯尊 伯尊過 遇輦者問焉 輦者曰: 君親素縞師 群臣哭之 旣而祠焉 伯尊至 君問之 伯尊如其言 而河流矣 左傳云伯宗 孝經援神契曰: 河者水之伯 上應天漢 呂氏春秋曰: 古龍門未開 呂梁未發 河出孟門 大溢逆流 名曰洪水 禹乃決流疏河 爲彭澧之漳 ○呂氏春秋愛類篇作障 所活者千八百國 此禹之功也 史記曰: 元光中 河決於瓠子 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 則還臨決河 沉白馬玉璧於河 令群臣..
강수(江水) 尙書禹貢 岷山導江 東別爲沱 又曰: 三江旣入 震澤底定 春秋元命苞曰: 牛女爲江潮 江潮者 所以開神潤化 故其氣湍急 孫卿子曰: 子路盛服見孔子 孔子曰: 由 是襜襜者何也 在昔江出於汶山 其始出 源可以濫觴 及其至江之津也 不方舟 不避風 不可涉也 非唯下流水耶 今汝衣服旣盛 顔色充盈 天下且孰肯諫汝乎 列女傳曰: 楚昭王貞姜 齊女也 昭王出遊 留夫人漸臺 江水大至 使使者迎夫人 忘持符 夫人不肯出 使者還取符 未及 臺已壞 流水而死 事具人部賢婦人篇 又曰: 廣漢姜詩妻 事姑至孝 姑好飮江水 水去家七里 妻常雞鳴泝流而汲 而風雪 不時得水 詩責遣之 妻寄鄰家 紡績給與 詩聞追還 舍側立有涌泉出 味如江水 謝承後漢書曰: 吳郡王閎 渡錢塘江 遭風 船欲覆 閎拔劍斫水 罵五○太平御覽六十作伍 子胥 水息得濟 吳志曰: 魏文帝出廣陵 望大江曰: 彼有人焉 未可圖也 乃還 ..
회수(淮水) 尙書禹貢曰: 道淮自桐柏 毛詩曰: 率彼淮浦 省此徐土 水經曰: 淮水出南陽平氏縣昭稽山 東北過桐柏山 山海經曰: 淮水出餘山 山在朝陽義鄕西 入海 【賦】魏文帝浮淮賦曰: 建安十四年 師自譙東征 大興水軍 泛舟萬艘 雖孝武舳艫千里 殆不過也 泝淮水而南邁 泛洪潭之皇波 仰巖崗之隆阻 經東山之曲阿 於是驚風泛 涌波駭 衆帆張 群櫂起 爭先逐進 莫過○疑涉下適字衍 適相待 魏王粲浮淮賦曰: 從王師以南征 浮淮水而遐逝 背渦浦之曲流 望馬丘之高澨 於是迅風興 濤波動 長瀨潭渨 滂沛豬溶 인용 목차
한수(漢水) 山海經曰: 嶓冢之山 漢水出焉 東南流 注于江 尙書禹貢曰: 嶓冢道漾 東流爲漢 毛詩曰: 漢廣 德廣所及也 文王之化 被乎南國 美化行於江漢之域 漢有游女 不可求思 左氏傳曰: 屈完謂齊桓公曰: 楚國方城以爲城 漢水以爲池 【詩】梁簡文帝玩漢水詩曰: 雜色崑崙水 泓澄龍首渠 豈若茲川麗 淸流疾且徐 離離細磧淨 藹藹樹陰疏 石衣隨溜卷 水芝扶浪舒 連翩寫去楫 鏡澈倒遙墟 聊持點纓上 於是察川魚 【賦】後漢蔡邕漢津賦曰: 夫何大川之浩浩 披厚土以載形 納陽谷之所吐 兼漢沔之殊名 總畎澮之群液 演西土之陰精 過曼山以左迴 遊襄陽而南縈 於是遊目騁觀 南援三州 北集京都 上控隴坻 下接江湖 導財運貨 懋遷有無 旣乃風焱蕭瑟 勃焉並興 陽侯沛以奔騖 洪濤涌以沸騰 願乘流以上下 窮滄浪乎三澨 觀固宗之形兆 看洞庭之交會 인용 목차
낙수(洛水) 山海經曰: 洛水出洛西山 東北注河 入成皐之西 易曰: 河出圖 雒出書 聖人則之 尙書曰: 道洛自熊耳 東北會於澗瀍 國語曰: 靈王二十二年 穀洛龍鬥 將毁宮室 王欲壅之 太子晉曰: 夫山 土之聚也 藪 物之歸也 川 氣之導也 澤 水之鍾也 夫水聚於高 歸於下 今吾執政 無乃實所僻 而禍夫二川之神 王卒壅之 王室大亂 淮南子曰: 雒水輕利宜禾 謝承後漢書曰: 沛國陳宣 建武十年 雒水出 造天津城門 或欲築塞之 宣諫曰: 昔王尊正身 金堤水退 況聖人耶 言未絶而水去 漢官典職曰: 德陽殿 周遊容萬人 自偃師去宮四十五里 激洛水於殿下 【詩】太宗皇帝臨洛水詩曰: 春蒐馳駿骨 總轡俯長河 霞處流縈錦 風前瀁卷羅 水花翻照樹 隄蘭倒揷波 豈必汾陰曲 秋雲發棹歌 蘇味道和受圖溫洛詩曰: 綠綺膺河檢 靑壇俯洛濱 天旋俄制蹕 孝享屬嚴禋 陟配光三祖 懷柔洎百神 霧開中道日 雪斂屬車塵 ..
수부 하(水部 下) 壑 四瀆 濤 泉 湖 陂 池 谿 谷 澗 浦 渠 井 冰 津 橋 학(壑) 山海經曰: 東海之外有大壑 列子曰: 渤海之東 不知幾億萬里 有大壑 實惟無底之谷 莊子曰: 諄芒東之大壑 遇苑風於東海濱 苑風曰: 子將之大壑奚爲 夫壑之爲物 注焉而不滿 取焉而不竭 又曰: 藏舟於壑 藏山於澤 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 離騷曰: 降望大壑 【賦】梁簡文帝大壑賦曰: 渤海之東 不知幾億 大壑在焉 其深無極 悠悠旣湊 滔滔不息 觀其浸受 壯其呑匿 歷詳衆水 異導殊名 江出濯錦 漢吐珠瑛 海逢時而不涌 河遇聖而知淸 嗟乎 使夫懷山之水積 天漢之流駛 彭潛與渭濕俱臻 四瀆與九河同至 余乃知巨壑之難滿 尾閭之爲異 인용 목차
사독(四瀆) 爾雅曰: 江河淮濟爲四瀆 四瀆者 發源注海者也 桓譚新論曰: 四瀆之源 最高而長 從高注下 其流激浚 故爲平地災害 博物志曰: 四瀆 濟出王屋山 其江河淮所出 已具別卷 【碑】周王褒四瀆祠碑銘曰: 靈祠岳立 貝關雲浮 寂寥詭怪 髣髣神遊 姬嬴分國 河渭合流 桃花春水 靈草孤洲 潼鄕河曲 汾陰■[壤 亂流不度 龍門難上 河魚送迎 江妃來往 水開通跡 山臨高掌 智以藏往 神以知來 榮光離合 雲氣徘徊 水仙遺操 津吏餘杯 波息川后 浪靖澹臺 인용 목차
도(濤) 廣雅曰: 陽侯濤 大波也 吳越春秋曰: 吳王賜子胥劍 遂伏劍而死 吳王乃取子胥之尸 盛以鴟夷之器 投之江海 子胥因隨流揚波 成濤激岸 隨潮來往 論衡曰: 儒書言 吳王夫差殺伍子胥 煮之於鑊 盛以囊 投之於江 子胥恚恨 臨水爲濤 溺殺人 夫言吳王殺伍子胥投之於江 實也 言其恨恚 臨水爲濤者 虛也 衛葅子路而漢烹彭越 子胥勇猛 不過子路彭越 然二士不能發怒於鼎鑊之中 子胥亦然 自先入鼎鑊 後乃入江 在鑊之時 其神豈怯 而勇於江水哉 何其怒氣前後不相副也 博物志曰: 東海中有牛魚 其形如牛 剝其皮懸之 潮水至則毛起 潮去則伏 【詩】晉蘇彦於西陵觀濤詩曰: 洪濤奔逸勢 駭浪駕丘山 訇隱振宇宙 漰磕津雲連 梁徐昉賦得觀濤詩曰: 雲容雜浪起 楚水漫吳流 漸看遙樹沒 稍見遠天浮 漁人迷舊浦 海鳥失前洲 不測滄溟曠 輕鱗幸自游 【賦】晉顧愷之觀濤賦曰: 臨浙江以北眷 壯滄海之宏流 水無涯而合..
천(泉) 爾雅曰: 泉一見一否爲瀸 濫泉正出 正出 涌出也 沃泉懸出 懸 下出也 汎泉仄出 仄出 旁出也 論語撰考讖曰: 水名盜泉 仲尼不嗽 呂氏春秋曰: 太公釣於滋泉 淮南子曰: 崑崙四水者 帝之神泉 以和百藥 以潤萬物 東觀漢記曰: 耿恭爲校尉 居疏勒 匈奴來攻 城中穿井十五丈無水 恭曰: 聞二師將軍 拔佩刀刺山 而飛泉出 今漢德神靈 豈有窮乎 乃正衣服 向井拜 爲吏請禱 有頃 井泉濆出 應劭漢官儀曰: 酒泉城下有金泉 泉味如酒 故曰酒泉 吳郡錄曰: 始興有始興山 山出溫泉 天門零縣有溫泉 丹陽江乘縣有湯山 出溫泉 二所可以治○太平御覽七十一作瀹 雞 廣志曰: 溫泉 西者在新豐 北者在廣平 有美泉出 漑種 出穀香美 在汲郡 新成縣有泠泉 水冷如冰 在湖縣有鹽泉 煮則爲鹽 有醴泉 用之愈疾 晉安帝紀曰: 吳隱之性廉操 爲廣州刺史 界有一水 謂之貪泉 古老云 飮此水者 廉士皆貪 隱之始..
호(湖) 說文曰: 湖 大陂也 楊州浸有五湖 水澤所仰以漑灌也 越絶書曰: 大湖周三萬六千頃 神異經曰: 北方荒外有石湖 其水冰 淮南子曰: 夫歷陽之都 一夕反而爲湖 歷陽 淮南國名 昔有老嫗 常行仁義 有兩書生過之 謂曰: 此國當沒爲湖 視東城門閫有血 便走上山 勿反顧也 自爾 此嫗數往視門閫 吏問之 姥對如其言 暮 門吏殺雞 以血塗門 明日 嫗早往視 門血 便走上山 國沒爲湖 風俗通曰: 越滅吳 范蠡乘舟於五湖 語林曰: 褚公與孫綽遊曲阿後湖 狂風忽起 舫欲傾 諸公已醉 乃曰: 此舫人皆無可以招天譴者 唯有興公多塵滓 正當以厭天欲耳 便欲捉擲水中 孫遽無計 唯大啼曰: 季野 卿念我 述異記曰: 桓沖爲江州刺史 乃遣人周行廬山 冀睹靈異 旣陟崇巘 有一湖 匝生桑樹 有大群白鵝 湖中有敗艑赤鱗魚 劉道眞錢塘記曰: 明聖湖在縣南 去縣三里 父老相傳 湖有金牛 鄭緝之東陽記曰: 北山有湖 ..
피(陂) 毛詩曰: 彼澤之陂 有蒲與荷 史記曰: 高祖母曰劉媼 常息大澤之陂 夢與神遇 事具帝王部中 淮南子曰: 譬若同陂而漑田 其愛水均也 續漢書曰: 郭泰入汝南 交黃叔度 至南州 先過袁奉高 不宿而去 從叔度 累日 或以問泰 泰曰: 袁奉高之器 譬諸軌濫 雖淸而易挹也 叔度之器 汪汪若萬頃之陂 澄之而不淸 混之而不濁 不可量也 魏略曰: 明帝出次摩陂 有龍見於井中 帝出觀 因改摩陂爲龍陂 漢宮殿疏曰: 鴈鶩陂 蓋地六頃 承昆明池下流 抱朴子曰: 葛仙公每飮酒醉 常入家門前陂水中臥 竟日乃出 汝南先賢傳曰: 鄭敬去吏 隱居于蟻陂之陽 以漁釣自娛 彈琴詠詩 常方坐於陂側 襄陽耆舊記曰: 宜城縣東北角 有熨斗陂 【詩】魏文帝於玄武陂作詩曰: 兄弟共行遊 驅車出西城 野田廣開闢 川渠互相經 黍稷何鬱鬱 流波激悲聲 菱芡覆綠水 芙蓉發丹榮 柳垂重蔭綠 向我池邊生 乘渚望長洲 群鳥讙譁鳴 萍藻..
지(池) 毛詩曰: 東門之池 可以漚麻 又曰: 王在靈沼 於牣魚躍 沼 池也 六韜曰: 殷君喜爲酒池 迴船糟丘 穆天子傳曰: 天子西征 至于玄池 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 乃奏廣樂而歸 是曰樂池 又曰: 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 西王母爲天子謠 事具樂部 韓詩外傳曰: 齊景公出弋昭華之池也 漢書曰: 賈山奏事吳王曰: 吳有諸侯之位 而實富於天子 游曲臺 臨上路 不如朝夕之池 深壁高壘 副以闕城 不如長江之固 江淮之險 又曰: 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 象神山也 魏志曰: 黃初三年 穿靈芝池 逸士傳曰: 堯讓天子於許由 許由逃 巢父聞之 而洗耳於池 顧子曰: 與子華遊東池 子華曰: 水有四德 池爲一焉 沐浴群生 澤流萬世 仁也 揚淸激濁 滌蕩塵穢 義也 弱而難勝 勇也 導江疏河 變盈流謙 智也 顧子曰: 我得女於池上矣 華陽國志曰: 滇池縣有澤水 周迴二百里 所出深廣 下流淺狹 似如倒流 故俗曰..
계(谿) 爾雅曰: 水注川曰谿 山瀆無所通曰谿 管子曰: 桓公北征孤竹 至卑耳之谿 事具武部 俗說曰: 郗僧施靑溪中汎 到一曲之處 輒作詩一篇 謝益壽見詩笑曰: 靑谿之曲 復何窮盡 武昌記曰: 樊山東有小谿 夏時懷袖恆有寒氣 故謂之寒谿 裴氏廣州記曰: 管谿周圓丈餘 水極沸涌 如猛火煎油聲 荊州記曰: 酈縣北五十里 有菊谿 源出縣西北五十里石澗山 東南流 會專水 兩岸多甘菊 盛弘之荊州記曰: 桂陽郡西南宿山 水出注大谿 號曰橫谿 水甚深 冬夏不乾 俗謂之貪泉 飮者輒冒於財賄 【詩】梁任昉泛長谿詩曰: 徇祿聚歸糧 依隱謝羇勒 絶物甘離群 長懷忽去國 長谿水東舍 震區窮水域 道遇垂綸叟 聊訪問津惑 弭楫申九言 無爲累牽纆 長泛滄浪水 平明至曛黑 又落日汎舟東谿詩曰: 黝黝桑柘繁 芃芃麻麥盛 交柯谿易陰 反景澄餘映 吾生雖有待 樂天庶知命 不學梁甫吟 唯識滄浪詠 田荒我有役 秩滿余謝病 【賦..
곡(谷) 爾雅曰: 水注谿曰谷 毛詩曰: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維葉萋萋 又曰: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于喬木 事具鳥部 又曰: 皎皎白駒 在彼空谷 老子曰: 谷得一以盈 谷無以盈 將恐竭 韓子曰: 昔齊桓公入山 問父老 此爲何谷 答曰: 臣舊畜牛生犢 以子買駒 少年謂牛不生駒 遂持而去 傍鄰謂臣愚 遂名爲愚公谷 說苑又載 事具人部諷篇 韓詩外傳曰: 孔子南遊適楚 至於阿谷之隧 有處子佩璜而浣者 孔子抽觴以授子貢曰: 以觀其辭 劉向別錄曰: 方士傳言 鄒衍在燕 燕有谷 地美而寒 不生五穀 鄒子居之 吹律而溫氣至 而穀生 今名黍谷 漢武故事曰: 上微時行至柏谷 舍於逆旅 逆旅翁罵之 因從乞漿 翁曰: 正有溺 無漿也 博物志曰: 夏桀之時 爲長夜宮於深谷之中 男女雜處 三旬不出聽政 其後大風揚沙 一夕塡此谷 周景式廬山記曰: 石門是一大谷 谷中有脩林萬頃 偉木千尋 日月之光罕照焉 ..
간(澗) 釋名曰: 澗 間也 言在兩山間也 說文曰: 澗 山夾水也 從水間聲也 爾雅曰: 山夾水曰澗 韓宣○字衍 子曰: 董安于爲趙上地守 行右阜山 見深澗峭如墻 深百仞 問其鄕左右曰: 人嘗有入此乎 曰: 無有 有嬰兒狂聾人入此乎 曰: 無有 有牛馬犬入此乎 曰: 無有 安于歎曰: 吾能治矣 使吾法之無改 猶入澗之必死 則民莫之犯也 漢書曰: 沛公與項籍臨廣武澗而語 數籍以十罪 石崇金谷序曰: 余有別廬 在河南界金谷澗中 或高或下 有淸泉茂樹衆果竹木草藥之屬 異苑曰: 苻堅爲慕容沖所襲 堅馳騧馬 墯而落澗 追兵幾及 計無由出 馬卽踟躕臨澗 垂控與堅 堅不能及 馬又跪而授焉 堅授○太平御覽六十九作攀 之 得登岸而走 【詩】梁劉孝威賦得曲澗詩曰: 澗流急易轉 溪竹闇難開 近樓俄已失 前州忽復迴 石岸生寒癬 沉根漬水苔 菱舟失道去 歸鳧迷逕來 宋徐諼華林北澗詩曰: 總長潭兮括遠源 下沉溜兮..
포(浦) 說文曰: 浦 水濱也 風土記曰: 大水小口別通爲浦 楚詞曰: 出漵浦而邅迴 又曰: 望美人兮南浦 述征記曰: 興浦 舊魏步道 吳揭水灌之 今絶道爲浦 顧微廣州記曰: 溪浦口 有蒲母 養龍 裂斷其尾 因呼龍掘 人時見之 則土境大豐而利涉也 劉楨京口記曰: 縣城東南大路 過長堽五里 得屠兒浦者 昔諸屠兒居此小浦 因以爲名也 伏滔北征記曰: 廣陵西一里水名公路浦 袁術自九江東奔袁譚於下邳 由此浦渡 因名也 【詩】梁簡文帝入漵浦詩曰: 泛水入迴塘 空枝度日光 竹垂懸掃浪 鳧疑遠避檣 梁丘遲旦發漁浦潭詩曰: 魚潭霧已開 赤亭風未颺 櫂歌發中流 鳴鞞響沓嶂 村童忽相聚 野老時一望 詭怪石異象 危絶峰殊狀 森森荒樹齊 淅淅寒沙漲 藤垂島異陟 崖傾嶼難傍 【表】宋王弘廣陵前浦開表曰: 伏聞廣陵前浦 榛蕪歷久 近復開除 淸源虛邃 含明內鑒 瑞以數致 象以類應 夫如是者 鸞響鳳儀 可停屬而須矣 ..
거(渠) 史記曰: 韓聞秦之好興事 欲罷之 無令東伐 乃使水工鄭國閒 說秦 令鑿涇水 自中山 西抵瓠口 爲渠 並北山 東注洛三百里 欲以漑田 中作而覺 欲殺鄭國 鄭國曰: 始臣爲閒 然渠成 亦秦之利也 卒使就渠 渠就而用注四萬餘頃 收皆畝一鍾 於是關中爲沃野 秦以富强 因命曰鄭國渠 漢書曰: 張掖郡有千金渠 地理書曰: 滎陽有浪蕩渠 【頌】後漢蔡邕京兆樊惠渠頌曰: 洪範八政 一曰食 周禮十職 一曰農 生民之本 於是乎出 豐殖財用 於是乎在 陽陵縣東 厥地汙泥 嘉穀不殖 光和五年 京兆尹樊君 勤恤民隱 乃命立新渠 曩之毒田 化爲甘壤 相與謳談 斐然成章 謂之樊惠渠 其歌曰: 我有長流 莫或閼之 我有溝澮 莫有達之 田疇斥鹵 莫脩莫治 飢饉困瘁 莫恤莫思 인용 목차
정(井) 盛弘之荊州記曰: 隨郡北界 有九井 相傳神農旣育 九井自穿 又云 浚一井 則衆井水皆動 又曰: 江陵縣東北十里天井臺 東臨天井 井周迴二里許 中有潛室 人時見之 輒有兵寇 戴延之西征記曰: 太極殿上有金井金博山 鹿盧交龍 負山於井上 有金師子 在龍下 潯陽記曰: 盆城 灌嬰所築 孫權經此城 自摽井地 令人掘之 正得故井 銘云潁陰侯所開 云三百年當塞 塞後不滿百年 當爲應運者所開 權欣悅 以爲己瑞 井甚深大 江中風浪 此井輒動 常當之 嵩高山記曰: 少室山有雲母井 異物志曰: 廬陵城中有一井 中有二色水 半靑半黃 黃者灰汁 取作糜粥 皆作金色 土人名灰汁爲金 因名爲金井 異苑曰: 句容縣有延陵季子廟 廟前井及瀆 恆自涌沸 故曰沸井 于今猶然 又曰: 臨邛有火井 漢室之隆 則炎赫彌熾 曁桓靈之際 火勢漸微 諸葛亮一瞰而更盛 【詩】梁范雲詠井詩曰: 乃鑒長林曲 有浚廣庭前 卽源以爲..
빙(冰) 易坤卦曰: 初六 履霜堅冰至 象曰: 履霜堅冰至 陰始凝也 毛詩曰: 誕寘之寒冰 鳥覆翼之 又曰: 二之日 鑿冰沖沖 三之日 納于凌陰 二日 夏之十二月 三日 夏之正月 鑿 取冰 沖沖 聲貌 凌陰 冰室也 漢書曰: 晁錯上書曰: 夫胡貉之地 積陰之處也 木皮三寸 冰厚六尺 孫盛雜語曰: 王祥字休徵 性至孝 後母苛虐 欲危害祥 祥色養無怠 盛寒之月 後母曰: 吾思生魚 祥脫衣 將剖冰求之 有少處冰解 下有魚出 因以奉養 楚詞曰: 魂兮歸來 北方不可以止 增冰峨峨 飛雪千里 鄧析書曰: 明君之御民 若乘奔而無轡 履冰而負重也 孫卿子曰: 冰生於水而寒於水 淮南子曰: 見一葉之落 知歲之將暮 睹甁中之冰 而知天下之寒 以近諭遠也 左傳曰: 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 西陸朝覿而出之 其藏冰也 深山窮谷 固陰冱寒 於是乎取之 老子曰: 渙若冰將釋 史記曰: 周紀曰: 姜嫄爲帝嚳元妃 出里 見..
진(津) 說文曰: 津 水渡也 濮 小津也 論語曰: 長沮桀溺 耦而耕 孔子過之 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 夫執輿者爲誰 子路曰: 孔丘 曰: 是知津矣 列女傳曰: 趙簡子南擊楚 津吏醉臥 不能渡 簡子召 欲殺之 津吏女子 持楫而前曰: 妾父聞君東渡不測之水 恐風波之起 故禱九江三淮之神 不勝巫祝杯酌餘瀝 醉至於此 妾願以鄙軀易父之死 簡子將渡 少一人 乃備員持楫 遂與渡 中流 發激棹之歌 簡子悅 以爲夫人 續漢志曰: 河東大陽縣 有茅津 北屈縣 有採桑津 【銘】後漢李尤孟津銘曰: 洋洋河水 赴宗于海 經自中州 龍圖所在 黃函白神 赤符以信 昔有周武 集會孟津 魚入王舟 乃往克殷 인용 목차
교(橋) 說文曰: 橋 水梁也 東楚謂橋爲圯 紀年曰: 周穆王三十七年 伐楚 大起九師 至于九江 比黿鼉爲梁 燕丹子曰: 燕太子丹質於秦 秦王遇之無禮 乃求歸 秦王爲機發之橋 欲以陷丹 丹過之無虞 戰國策曰: 豫讓欲爲智伯報讎 趙襄子當出 伏於橋下 至橋馬驚 曰: 必是豫讓也 求之果是 史記曰: 秦昭王四十九年 初作河橋 又曰: 文帝行出中渭 有一人從橋下走出 乘𨏐馬驚 使騎捕之 屬廷尉 廷尉張釋之治問 曰: 縣人來 聞蹕 匿橋下 見車騎卽走耳 張廷尉奏 一人犯蹕 當罰金 漢書亦云 事具官職部 黃圖曰: 秦始皇兼天下 都咸陽 端門四達 以則紫宮 渭水貫都 以象天漢 橫橋南渡 以法牽牛 論衡曰: 高麗國有侍婢 自云有氣如雞子 來下我 故有身 後生子 曰東明 東明善射 王恐害其國 欲殺之 東明走至掩水 以弓擊水 魚鱉浮而爲橋梁 事載魏略 亦具鱗介部 蘇子曰: 微生與婦人期 不來 水至 抱梁..
부명부(符命部) 부명(符命) 春秋潛潭巴曰: 里社鳴 此里有聖人 其呴則百姓歸之 社 里之君也 鳴則敎令行 唯聖人能之 呴 鳴之怒也 春秋合誠圖曰: 堯母慶都 出觀三河 奄然陰風 赤龍與慶都合 生堯 河圖曰: 湯母扶都 見白氣貫月 意感而生湯 春秋元命苞曰: 殷紂之時 五星聚於房 房者蒼神之精 周據而興 周起於房 而五星聚之 得天下之祥 尙書中候曰: 季秋 赤雀銜丹書 入酆 止于昌戶 昌拜稽首 受最最 要者也 曰: 姬昌蒼帝子 又曰: 呂尙釣磻谿 得玉璜 刻曰: 姬受命 呂佐旌 旌 理也 呂氏春秋曰: 周文王時 見大赤鳥銜書 集于周社 文王曰: 火氣勝 故其色上赤 尙書中候曰: 武王發渡于孟津 中流 白魚躍入王船 王俯取魚 長三尺 有文王字 史記曰: 帝嚳少妃有娀氏女簡狄 以春分玄鳥至之日 祀于高禖 有玄鳥遺其卵 簡狄呑之 孕 生契 爲殷始祖 又曰: 帝高陽氏元妃姜嫄 見大人之跡 履..
제왕부일(帝王部一) 總載帝王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 太昊庖犠氏 帝女媧氏 炎帝神農氏 黃帝軒轅氏 少昊金天氏 顓頊高陽氏 帝嚳高辛氏 帝堯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 帝禹夏后氏 총재제왕(總載帝王) 尙書刑德放曰: 帝者 天號也 王者 人稱也 天有五帝以立名 人有三王以正度 天子 爵稱也 皇者 煌煌也 春秋演孔圖曰: 正氣爲帝 閒氣爲臣 秀氣爲人 禮斗威儀曰: 帝者得其根核 王者得其英華 霸者得其附枝 故帝道不行 不能王 王道不行 不能霸 霸道不行 不能守其身 管子曰: 明一者皇 察道者帝 通德者王 謀得兵勝者霸 呂氏春秋曰: 始生之者天也 養成之者人也 能養天之所生而爲天子 春秋考耀文曰: 王者往也 神所輸向 人所樂歸 春秋繁露曰: 德俟天地者稱皇帝 天祐而子之 號稱天子 董子曰: 古之人造文字者 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 三畫者 天地與人也 連中者 通其道也 取天地與人之才而..
천황씨(天皇氏) 項峻始學篇曰: 天地立 有天皇十三頭 號曰天靈 治萬八千歲 洞冥記曰: 一姓十三人也 徐整三五曆紀云 歲起攝提 元氣肇 有神靈一人 有十三頭 號天皇 春秋緯曰: 天皇地皇人皇 兄弟九人 分九州 長天下也 遁甲開山圖曰: 天皇被跡 在柱州崑崙山下 인용 목차
지황씨(地皇氏) 項峻始學篇曰: 地皇十一頭 治八千歲 帝系譜曰: 地皇治一萬八千歲 以火德王 遁甲開山圖曰: 地皇興於熊耳龍門山 인용 목차
인황씨(人皇氏) 項峻始學篇曰: 人皇九頭 兄弟各三百歲 依山川土地之勢財 度爲九州 各居其一方 因是而區別 榮氏曰: 人皇兄弟九人 生於刑馬山 身九色 인용 목차
유소씨(有巢氏) 項峻始學篇曰: 上古皆穴處 有聖人敎之巢居 號大巢氏 皇甫謐以爲有巢在女媧之後 遁甲開山圖曰: 石樓山在琅■^ 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인용 목차
수인씨(燧人氏) 尙書大傳曰: 燧人爲燧皇 以火紀官 禮含文嘉曰: 燧人始鑽木取火 炮生爲熟 令人無腹疾 遂天之意 故爲燧人 인용 목차
태호포희씨(太昊庖犠氏) 易曰: 古者庖犠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 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 結繩而爲網罟 以畋以漁 蓋取諸離 禮含文嘉曰: 伏羲德洽上下 天應以鳥獸文章 地應以龜書 伏羲乃則象作易 帝王世紀曰: 太昊帝庖羲氏 風姓也 蛇身人首 有聖德 都陳 作瑟三十六絃 【贊】魏陳王曹植庖羲贊曰: 木德風姓 八卦創焉 龍瑞名官 法地象天 庖廚祭祀 罟網魚畋 瑟以像時 神德通玄 인용 목차
제녀왜씨(帝女媧氏) 淮南子曰: 往古之時 四極廢 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載 猛獸食精民 精 善也 鷙鳥攫老弱 於是女媧鍊五色石 以補蒼天 斷鼇足 以立四方極 鱉 大龜也 蒼天神 四極正 淫水涸 冀州平 狡蟲死 精民生 背方州 抱圓天 帝王世紀曰: 帝女媧氏 亦風姓也 作笙簧 亦蛇身人首 一曰女希 是爲女皇 其末諸侯共工氏 任知刑以强 伯而不王 【贊】魏陳王曹植女媧贊曰: 古之國君 造簧作笙 禮物未就 軒轅纂成 或云二皇 人首蛇形 神化七十 何德之靈 인용 목차
염제신농씨(炎帝神農氏) 易曰: 神農氏作 斲木爲耜 楺木爲耒 耒耨之利 以敎天下 蓋取諸益 日中爲市 致天下之貨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蓋取諸噬嗑 周書曰: 神農之時 天雨粟 神農耕而種之 作陶冶斤斧 爲耜鉏耨 以墾草莽 然後五穀興 以助果蓏實 春秋命歷序曰: 有神人 名石年 蒼色大眉 戴玉理 玉理 猶玉英 神農也 呂氏春秋曰: 神農敎曰: 士有當年不耕者 則天下或受其飢矣 女有當年不績者 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夫親耕 妻親績 賈誼書曰: 神農以爲走禽難以久養民 乃求可食之物 嘗百草 察實■■苦之味 敎民食穀 帝王世紀曰: 炎帝神農氏 姜姓也 人身牛首 長於姜水 有聖德 都陳 作五絃之琴 始敎天下種穀 故號神農氏 諸侯夙沙氏 叛不用命 箕文諫而殺之 炎帝退而脩德 夙沙之民 自攻其君 而歸炎帝 【贊】魏陳王曹植神農贊曰: 少典之胤 火德承木 造爲耒耜 導民播穀 正爲雅琴 以暢風俗 인용 목차
황제헌원씨(黃帝軒轅氏) 易曰: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蓋取乾坤也 左傳曰: 剡子曰: 黃帝以雲紀官 故爲雲師而雲名 河圖挺佐輔曰: 黃帝脩德立義 天下大治 乃召天老而問焉 余夢見兩龍 挺白圖 以授余於河之都 天老曰: 河出龍圖 雒出龜書 紀帝錄 列聖人之姓號 興謀治太平 然後鳳皇處之 今鳳凰以下三百六十日矣 天其受帝圖乎 黃帝乃祓齋七日 至於翠嬀之川 大鱸魚折溜而至 乃與天老迎之 五色畢具 魚汎白圖 蘭葉朱文 以授黃帝 名曰錄圖 龍魚河圖曰: 黃帝時 有蚩尤 兄弟八十一人 並獸身人語 銅頭■■額 食沙石子 造立兵杖 刀■■大弩 威振天下 誅殺無道 不仁慈 萬民欲令黃帝行天下事 黃帝仁義 不能禁蚩尤 黃帝仰天而嘆 天遣玄女下 授黃帝兵信神符 制伏蚩尤 帝因使之主兵 以制八方 蚩尤沒後 天下復擾亂 黃帝遂畫蚩尤形像 以威天下 天下咸謂蚩尤不死 八方萬邦 皆爲弭伏 春秋內事曰: 軒轅氏以土德..
소호금천씨(少昊金天氏) 左傳曰: 郯子曰: 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 鳳鳥適至 故紀於鳥 爲鳥師而鳥名焉 帝王世紀曰: 少昊帝名摯 字靑陽 姬姓也 降居江水 有聖德 邑于窮桑 以登帝位 都曲阜 故或謂之窮桑 卽圖讖所謂白帝朱宣者也 故稱少昊 號金天氏 在位百年而崩 【贊】陳思王曹植少昊贊曰: 祖自軒轅 靑陽之裔 金德承土 儀鳳帝世 官鳥號名 殊職別系 農正扈氏 各有品制 인용 목차
전욱고양씨(顓頊高陽氏) 史記曰: 帝顓頊高陽者 靜深有謀 疏通知事 北至幽陵 南至交趾 西濟流沙 東至蟠木 動靜之物 大小之神 日月所照 莫不砥屬 帝王世紀曰: 帝顓頊 高陽氏 黃帝之孫 昌意之子 姬姓也 母曰景僕 蜀山氏女 爲昌意正妃 謂之女樞 金天氏之末 女樞生顓頊於若水 首戴干戈 有聖德 父昌意雖黃帝之嫡 以德劣 降居若水 爲諸侯 及顓頊 生十年而佐少昊 二十而登帝位 平九黎之亂 以水事紀官 南正重司天 以屬神 火○明本作北 正黎司地 以屬民 於是民神不雜 萬物有序 始都窮桑 徙商丘 命飛龍效八風之音 作樂五英 以祭上帝 世有材子八人 號八凱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 年九十一歲 歲在鶉火而崩 葬東郡頓丘廣陽里 【贊】魏曹植帝顓頊贊曰: 昌意之子 祖自軒轅 始誅九黎 水德統天 以國爲號 風化神宣 威暢八極 靡不祗虔 인용 목차
제곡고신씨(帝嚳高辛氏) 史記曰: 帝嚳高辛氏者 黃帝之曾孫也 父曰蟜極 蟜極父曰玄囂 玄囂父曰黃帝 自玄囂與蟜極 不得在位 帝嚳生而神靈 自言其名 日月所照 風雨所至 莫不從助 帝王世紀曰: 帝嚳高辛氏 姬姓也 有聖德 年十五而佐顓頊 四十登位 都亳 以人事紀官 故以勾芒爲木正 祝融爲火正 蓐收爲金正 玄冥爲水正 后土爲土正 是五行之官 分職而治諸侯 於是化被天下 遂作樂六莖 以康帝位 世有材子八人 號曰八元 亦納四妃 卜其子 皆有天下 元妃有台氏女 曰姜嫄 生后稷 次有娀氏女 曰簡翟 生■■ 次陳豐氏女 曰慶都 生放勛 次娵訾氏女 曰常儀 生帝摯 嚳在位七十年 年百五歲而崩 葬東郡頓丘廣陽里 【贊】魏陳王曹植帝嚳贊曰: 祖自軒轅 玄囂之裔 生言其名 木德帝世 無寧天地 神聖靈察 敎弭四海 明並日月 인용 목차
제요도당씨(帝堯陶唐氏) 尙書堯典曰: 若稽古帝堯 曰放勛 欽明文思安安 允恭克讓 光被四表 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 以親九族 九族旣睦 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 ■F和萬邦 黎民於變時邕 論語曰: 大哉堯之爲君也 巍巍乎 唯天爲大 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 春秋元命苞曰: 堯眉八采 是謂通明 歷象日月琁璣玉衡 尙書中候曰: 帝堯卽政 榮光出河 休氣四塞 龍馬銜甲 赤文綠色 龍形像馬 甲所以藏圖也 其文赤而綠 甲似龜背 五色 有列星之分 斗政之度 帝王錄紀 興亡之數 大戴禮曰: 宰我曰: 請問帝堯 孔子曰: 其仁如天 其智如神 就之如日 望之如雲 富而不驕 貴而不豫 淮南子曰: 人之所以樂爲天子者 以其窮耳目之欲 而適躬體之便也 今高臺曾榭 人之所麗也 而堯采●不斲 斥題不枅 言梁柱相斥距 不著枅櫨 珍■■奇味 人之所美也 而堯糲梁之飯 藜藿之羹 文錦狐白 人之..
제순유우씨(帝舜有虞氏) 尙書舜典曰: 愼徽五典 五典克從 納于百揆 百揆時敘 賓于四門 四門穆穆 納于大麓 烈風雷雨弗迷 帝曰: 咨爾舜 詢事考言 乃言底可績 三載 汝陟帝位 禮記曰: 子曰: 舜其大智也與 好察■■言 隱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 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爲舜乎 又曰: 昔舜作五絃之琴 以歌南風 事具樂部 論語曰: 無爲而治者 其舜也與 夫何爲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孝經援神契曰: 舜龍顔重瞳大口 手握褒 重童 象電多精光也 大口 象斗星口也 握褒 手中有褒字 喩從勞苦起 受褒飾 致大位也 雒書靈准聽曰: 有人方面 日衡重華 日衡 衡有骨表如日者也 握石推 懷神珠 推讀曰錘 錘 平輕重者也 握石錘 謂知琁璣玉衡之道也 懷神珠 喩有聖智也 舜受終 鳳皇儀 黃龍感 朱草生 蓂莢孶 西王母授益地圖 西王母得益地之圖來獻 孟子曰: 雞初鳴而起 孶孶爲善者 舜之徒也 雞初鳴而起 孶孶爲利者 ..
제우하후씨(帝禹夏后氏) 尙書大禹謨曰: 受命于神宗 率百官 若帝之初 從舜初授帝政事奉行之 論語曰: 子曰: 禹吾無閒然矣 孔子推禹功德之大 言不能復間廁其間 菲飮食而致孝乎鬼神 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禮含文嘉曰: 禹卑宮室 垂意於溝洫 百穀用成 神龍至 靈龜服 玉女敬養天賜 春秋元命苞曰: 禹之時 民大樂 其騈三聖相繼 故夏者大也 左傳曰: 禹會諸侯於塗山 執玉帛者萬國 尙書中候曰: 伯禹曰: 臣觀河伯 面長人首魚身 出水曰: 吾河精也 授臣河圖 尙書琁璣鈐曰: 禹開龍門 導積石 玄圭出 刻曰延喜玉 受德天賜佩 禹功旣成 天出玄圭以賜之 古者以德佩 禹有治水功 故天佩以玄圭 呂氏春秋曰: 禹南濟乎江 黃龍負舟 事具祥瑞部 淮南子曰: 禹沐淫雨 櫛疾風 決江疏河 鑿龍門 闢伊闕 乘四載 隨山刊木 平治水土 定七百國 又曰: 禹爲水 以身解於陽旰○淮南脩務篇作盱 注同 之河 解 禱也 陽..
제왕부이(帝王部二) 殷成湯 周文王 周武王 周成王 漢高帝 漢文帝 漢景帝 漢武帝 漢昭帝 漢宣帝 漢光武帝 漢明帝 漢和帝 은성탕(殷成湯) 春秋元命苞曰: 湯臂四肘 是謂神肘 尙書琁璣鈐曰: 湯受金符帝籙 白狼銜鉤入殷朝 尙書中候曰: 天乙在亳 諸鄰國襁負歸德 東觀乎雒 降三分璧 黃魚雙躍 出濟于壇 化爲黑玉 赤勒曰: 玄精天乙 受神福 伐桀克 尙書湯誓曰: 伊尹相湯伐桀 升自陑 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 春秋元命苞曰: 湯之時 其民大樂 其救之於患害 故樂名大護 護者救也 一云 扶都感白氣而生湯 周書曰: 湯放桀而歸於亳 三千諸侯大會 湯取天子之■S 置之於天子之座左 復而再拜 從諸侯之位 湯曰: 此天子之位 有道者可以處之矣 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 有道者之有也 故天下者 唯有道者理之 唯有道者宜處之 湯以此三讓 三千諸侯 莫敢卽位 然後湯卽天子之位 孟子曰: 湯居亳 與葛伯爲鄰 葛伯..
주문왕(周文王) 春秋元命苞曰: 文王四乳 是謂含良 蓋法酒旗 布恩舒明 酒者乳也 能乳天下 布恩之謂也 周書曰: 文王在鎬 召太子發曰: 我身老矣 吾語汝 我所保與我所守 傳之子孫 吾厚德而廣惠 不爲驕侈 不爲泰靡 童牛不服 童馬不馳 土不失其宜 萬物不失其性 天下不失時 以成萬材 萬材已成 牧以爲人 天下利之而勿德 是謂大仁 墨子曰: 赤鳥銜珪 降周之歧社 曰: 命周文王伐殷 韓子曰: 昔文王請入雒西地赤壤之國方千里 以解炮烙之刑 天下皆說 仲尼曰: 大哉文王 輕千乘之國 而請解炮烙之刑 韓詩外傳曰: 昔周文王寑疾五日而地動 東西南北 不出四郊 有司請曰: 臣聞地之動爲人主也 今者君王寑疾五日而地動 四面不出國郊 群臣皆恐 曰: 請移之 文王曰: 奈何其移之也 對曰: 興事動衆 以增國城 其可移之 文王曰: 夫天之見妖 以伐有罪 我必有罪 故天以罰我也 今又專興事動衆 以增國城 是..
주무왕(周武王) 尙書中候曰: 太子發 以紂存三仁 雖卽位 不稱王 三仁 箕子比干微子 樂稽耀嘉曰: 武王承命興師 誅于商 萬國咸喜 軍渡孟津 前歌後舞 克殷之後 民乃大安 家給人足 酌酒鬱搖 鬱搖 喜貌 史記曰: 武王脩文王業 東觀兵孟津 爲文王木主 載以居中軍 自稱太子發 言奉文王以伐 不敢自專 遂興師 渡于河 時諸侯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 諸侯皆曰: 紂可伐 武王曰: 未可也 乃還師 居二年 聞紂昏亂滋甚 殺比干 囚箕子 太師疵少師彊微子 抱其祭器而奔周 於是武王乃渡孟津 伐紂 紂師皆倒干戈以戰 紂軍潰畔 紂死 帝王世紀曰: 武王見暍人 王自左擁而右扇之 紂政彌亂 殷太史向摯 載其圖書而歸周 王以告于諸侯 四年 起師而東 至商郊牧野 乃作木檐 ○帝王世紀作牧誓 王■■係解 五人御於前 莫肯爲王係■■ 皆曰: 臣所以事君王 非爲係■■也 王乃釋旄鉞而係之 與紂戰 紂師敗績 禽費仲惡來 ..
주성왕(周成王) 春秋元命苞曰: 文王造之而未遂 武王遂之而未成 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 故曰成王 賈誼書曰: 周成王問鬻子曰: 寡人聞聖人在上位 使民富且壽 若夫富則可爲也 若夫壽則在天乎 鬻子對曰: 夫聖王在上位 天下無軍兵之事 故諸侯不私相攻 而民不私相鬥也 則民得盡一生矣 聖王在上 則君積於德化 而積於用力 故婦人爲其所衣 丈夫爲其所食 則民無凍餓 已得二生矣 聖人在上 則君積於仁 吏積於愛 民積於順 則刑罰廢而無夭遏之誅 民則得三生矣 聖王在上 則使人有時 而用之有節 則民無厲疾 民得四生矣 史記曰: 成王少 周公攝行政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 與武庚作亂 周公奉成王命 誅武庚 殺管叔 放蔡叔 以微子啓代殷後 國於宋 周公行政七年 成王長 周公反政成王 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豐 使召公復營洛邑 如武王之意 卒營築 居九鼎焉 曰: 此天下之中 四方入貢 道理均 帝王世紀曰: 成王元年 ..
한고제(漢高帝) 河圖提劉曰: 帝季 日角戴勝 斗胸龜背龍股 長七尺八寸 明聖寬仁 好任主軫 春秋孔演圖曰: 其人日角龍顔 姓卯金 含仁義 史記曰: 高祖諱邦 字季 沛豐邑中陽里人 爲人隆准而龍顔 美鬚髥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寬仁愛人 意豁如也 爲泗上亭長 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飮 醉臥 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 怪之 高祖每留飮 酒讎數倍 呂公者 好相人 見高祖狀貌 因敬重之 呂公曰: 臣少好相人 相人多矣 無如季相 願季自愛 臣有息女 願爲箕帚妾 女卽呂后也 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有一老父過 請飮 老父相呂后曰: 夫人天下貴人也 令相兩子 見孝惠帝 曰: 夫人所以貴者 乃此男 魯元公主亦皆貴 老父已去 高祖從旁舍來 呂后具言 高祖乃追及老父 老父曰: 向見者夫人兒子 皆似君相 君相貴不可言 及高祖貴 遂不知老父去處 高祖以亭長爲縣送徒於驪山 到豐西澤中亭 止飮 夜皆解縱所送徒 高祖夜經澤中 前有大..
한문제(漢文帝) 史記曰: 孝文皇帝 初立爲代王 都中都 高后崩 呂産等欲爲亂 以危劉氏 大臣共誅之 使人迎代王 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 張武等議 願大王稱疾以無往 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 群臣議皆非也 今高帝子 獨淮南王與大王 大王又長 賢聖仁孝 聞於天下 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 大王勿疑也 迺命宋昌參乘 張武等六人乘傳 詣長安 馳入代邸 代王西鄕讓者再 遂卽天子位 又曰: 孝文帝卽位二十三年 宮室苑囿 狗馬服御 無所增益 有不便 輒弛以利民 常欲作露臺 召匠計之 直百金 帝曰: 百金中民十家之産 吾奉先帝宮室 常恐羞之 何以臺爲 所幸愼夫人 衣不曳地 幃帳不得文繡 以示敦朴 先與匈奴和親 匈奴背約入盜 然令邊備守 不得發兵深入 惡煩苦百姓 群臣如袁盎等 稱說雖切 常假借用之 群臣如張武受賂遺金錢 覺 上常發御府金錢賜之 以愧其心 專務以德化民 是以海內殷富 興於禮義 又曰: 孔..
한경제(漢景帝) 史記曰: 漢興 孝文施德 天下懷安 至孝景 不復憂異姓 而晁錯刻削諸侯 遂使七國俱起 合從而西鄕 以諸侯大盛 而錯爲之不以漸也 及主父偃言之 而諸侯以弱 卒以安漢 安危之幾 豈不以謀哉 漢書曰: 孝景帝諱啓 文帝大子也 母曰竇皇后 又曰: 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信哉 周秦之獘 網密文峻 而姦宄不勝 漢興 拂除煩苛 與民休息 至孝文 加之以恭儉 孝景遵業 五六十載之間 至於移風易俗 黎民醇厚 周云成康 漢言文景 美矣 【述】後漢班固景帝述曰: 孝景蒞政 諸侯方命 剋伐七國 王室以定 非怠非荒 務在農桑 著于甲令 民用寧康 【贊】魏陳王曹植漢景帝贊曰: 景帝明德 繼文之則 肅淸王室 克滅七國 省役薄賦 百姓殷昌 風移俗易 齊美成康 인용 목차
한무제(漢武帝) 漢書曰: 孝武皇帝諱徹 景帝中子也 元封元年 行自雲陽 北歷上郡西河五原 出長城 登單于臺 臨北河 勒兵十八萬騎 旌旗千餘里 威震匈奴 還 登封泰山 又自潯陽浮江 親射蛟江中 獲之 舳艫千里 又登之罦 東來(漢書武紀注作萊 )有之罦山祠 浮大海 山稱萬歲 又曰: 漢承百王之弊 高祖撥亂反正 文景務在養民 至于稽古禮文之事 猶多闕焉 孝武初立 卓然罷黜百家 表章六經 遂疇咨海內 擧其俊民 與之立功 興太學 修郊祀 改正朔 定曆數 協音律 作詩樂 建封禪 祀百神 號令文章 煥焉可述 後嗣得遵洪業 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 不改文景之恭儉 以濟斯民 雖詩書所稱 何有加焉 荀悅漢紀曰: 武皇帝恢萬世業 內脩文學 外曜武威 延天下之士 濟濟盈朝 興事創制 無所不施 先王之風 粲然存矣 然猶好其文 未盡其實 發其始 不克其終 奢侈無限 窮兵極武 百姓空竭 萬民罷弊 當此之時..
한소제(漢昭帝) 漢書曰: 昭皇帝諱弗 武帝子也 母曰趙婕妤 本以有奇異得幸 婕妤有奇 謂手指不申 及有奇氣 及生帝 亦奇異 十四月乃生 又曰: 昔周成以孺子繼統 而有管蔡四國流言之變 孝昭幼年卽位 亦有燕蓋上官逆謀之亂 成王不疑周公 孝昭委任霍光 各因其時以成名 大矣哉 承孝武奢侈餘獘 師旅之後 海內虛秏 戶口減半 知時務之要 輕徭薄賦 與民休息 至始元元鳳之間 匈奴和親 百姓充實 擧賢良文學 問民所疾苦 議鹽鐵而罷榷酤 尊號曰昭 不亦宜乎 【述】後漢班固昭帝述曰: 孝昭幼沖 冢宰推忠 燕蓋譸張 實叡實聰 罪人斯得 邦家和同 【論】魏文帝周成漢昭論曰: 或方周成王於漢昭帝 僉高成而下昭 余以爲周成王體上聖之休氣 稟賢妣之貽誨 周召爲保傅 呂尙爲太師 口能言則行人稱辭 足能履則相者導儀 目厭威容之美 耳飽仁義之聲 所謂沉漬玄流 而沐浴淸風者矣 猶有咎悔 聆二叔之謗 使周公東遷 皇天赫怒..
한선제(漢宣帝) 漢書曰: 孝宣皇帝諱詢 字次卿 武帝曾孫 戾太子孫也 太子納史良娣 生皇孫 皇孫納王夫人 生皇帝 號曰皇曾孫 生數月 遭巫蠱事 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皆遇害 曾孫坐繫郡邸獄 邴吉爲廷尉監 治巫蠱 憐曾孫之無辜 使女徒乳養 私給衣食 至後 望氣者言長安獄有天子氣 上遣使皆殺之 內者令郭欀 ○漢書宣紀 太平御覽八十九作穰 夜至郡邸獄 吉拒閉不得入 曾孫賴吉得全 因遭赦 高才好學 然亦喜遊俠 鬥雞走馬 具知閭里奸邪 吏治得失 時會朝請 舍長安尙冠里 身足下有毛 臥居數有光耀 昭帝崩 無嗣 霍光徵昌邑王賀 賀淫亂廢 光奏遣宗正德至尙冠里舍洗沐 賜御府 ○太平御覽八十九府下有衣字 太僕以軨轕車奉迎曾孫 就齊宗正府 封爲陽武侯 群臣上璽綬 卽皇帝位 又曰: 宣帝始立 謁見高廟 大將軍光參乘 上內嚴憚之 若芒刺在背 後張安世代光參乘 天子從容肆意 甚安 又曰: 孝宣之治 信賞必罰 綜覈..
후한광무제(後漢光武帝) 東觀漢記曰: 世祖光武皇帝 高祖九世孫 出自長沙定王 定王生舂陵節侯 舂陵本在零陵郡 節侯孫孝侯 以土地下濕 元帝時 求封南陽蔡陽白水鄕 因故國名曰舂陵 上隆准日角 大口 美鬚眉 身長七尺三寸 仁智明達 多權略 樂施愛人 在家重愼畏事 勤於稼穡 兄伯升 好俠 笑上事田作 比之高祖兄仲 上歸舊廬 望見廬南有火光 以爲人持火 呼之 光遂赫然屬天 有頃不見 上異之 初伯升之起也 諸家子弟皆亡逃自匿 曰: 伯升殺我 及聞上至 絳衣大冠 乃驚 以爲獨伯升如此 謹厚者亦爲之 又曰: 王莽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 將兵來征 莽欲盛威武 王齊則○三字有訛脫 太平御覽九十作以振山東 至驅六字 虎豹犀象 奇偉猛獸 以長人巨無霸爲壘校尉 秦漢以來師出 未嘗有也 時漢兵八九千人 二公兵以五六十萬 到 遂環昆陽城作營 且圍之數百重 有流星墜尋營 營中正晝有雲氣 如壞山直下營而不及地尺而散..
한명제(漢明帝) 東觀漢記曰: 孝明皇帝 世祖中子也 母光烈皇后 初讓尊位爲貴人 故帝年十二 以皇子立爲東海公 三歲 進爵爲王 幼而聰明叡智 容貌壯麗 世祖異焉 數問以政議 應對敏達 謨慮甚深 溫恭好學 敬愛師傅 所以承事兄弟 親密九族 內外周洽 世祖愈珍上德 以爲宜承先序 詔廢郭皇后 立陰貴人以爲皇后 上以東海王立爲皇太子 治尙書 備師法 兼通四經 略擧大義 博觀群書 以助術學 又曰: 建武四年 皇子陽生 豐下銳上 顔赤色 有似堯 上以赤色 名之曰陽 年十三 通春秋 上循其頸曰: 吳季子 袁山松後漢書曰: 皇帝諱陽 一名莊 字子麗 華嶠後漢書曰: 世祖旣以吏事自嬰 明帝尤任文法 總攬威柄 權不借下 値天下初定 四民樂業 戶口滋殖 中興以來 追蹤宣帝 以鍾離意之廉淳 諫爭懇懇 常以寬和爲首 以此推之 難得而言也 薛瑩漢紀曰: 明帝自在儲宮 而聰允之德著矣 及臨萬機 以身率禮 恭奉遺業 ..
한화제(漢和帝) 東觀漢記曰: 孝和皇帝 章帝中子也 上自歧嶷 至於總角 孝順聰明 寬和仁孝 帝由是深珍之 以爲宜承天位 年四歲 立爲太子 初治尙書 遂兼覽書傳 好古樂道 無所不照 上以五經義異 書傳意殊 親幸東觀 覽書林 閱篇藉 朝無寵族 惠澤沾濡 外憂庶績 內勤經藝 自左右近臣 皆誦詩書 德敎在寬 仁恕並洽 是以黎元寧康 萬國協和 符瑞八十餘品 帝讓而不宣 故靡得而紀 帝王世紀曰: 孝和之嗣世 正身履道 以奉大業 賓禮耆艾 動式舊典 宮無嬪嬙鄭衛之燕 囿無般樂遊畋之豫 躬履至德 虛靜自損 是以屢獲豐年 遠近承風 范曄後漢書曰: 自中興以後 逮于永元 雖頗有施張 而俱存不擾 是以齊民歲增 闢土世廣 偏師出塞 則漢○後漢書和紀作漠 北地空 都護西指 則通驛四萬 豈其道遠三代 術長前世 將服叛懷來 自有數也 【誄】後漢蘇順和帝誄曰: 天王徂登 率土奄傷 如何昊穹 奪我聖皇 恩德累代 乃作..
제왕부삼(帝王部三) 魏武帝 魏文帝 吳大帝 晉武帝 晉元帝 晉成帝 晉康帝 晉穆帝 晉簡文帝 晉孝武帝 宋武帝 宋孝武帝 위무제(魏武帝) 魏志曰: 太祖武皇帝 沛國譙人 諱操 字孟德 漢相曹參之後也 時曹騰爲中常侍大長秋 養子嵩 嗣父 嵩官至太尉 太祖少機警 有權數 而任俠放蕩 不治行業 故世人未之奇也 唯梁國喬玄南陽何顒 謂太祖曰: 天下將亂 非命世之才 不能濟也 能安之者 其在君乎 初 桓帝時 有黃星見於楚宋之分 遼東殷馗善天文 言後五十歲 當有眞人起於梁沛之間 其鋒不可當也 至是凡五十年 而公破袁紹 天下莫敵矣 【誄】魏陳王曹植武帝誄曰: 於惟我王 承運之衰 神武震發 群雄殄夷 拯民于下 登帝太微 德美旦奭 功越彭韋 九德光備 萬國作師 寑疾不興 聖體長歸 華夏飮淚 黎庶含悲 神翳功顯 身沉名飛 敢揚聖德 表之素旗 乃作誄曰: 於穆我王 冑稷胤周 賢聖是紹 元懿允休 先侯佐漢..
위문제(魏文帝) 魏志曰: 文皇帝諱丕 字子桓 武帝太子也 爲五官中郎將 嗣丞相爲魏太子 太祖崩 繼位爲丞相魏王 延康元年 受禪于漢爲帝 初 帝自許昌南征 諸軍兵並進 孫權臨江拒守 帝幸廣陵收○太平御覽九十三作故 城臨江觀兵 戎卒十餘萬 旌旗數百里 江表傳曰: 魏文帝出廣陵 欲伐吳 臨大江歎曰: 吳據洪流 且多糧■■ 魏雖武騎千隊 無所用之 乃還 吳錄曰: 魏文帝至廣陵 臨江觀兵 見波濤洶涌 歎曰: 此固天之所以隔北也 遂歸 【誄】魏陳王曹植文帝誄曰: 天震地駭 崩山隕霜 陽精薄景 五緯錯行 哀殊喪考 思慕過唐 擗踴郊野 仰愬穹蒼 考諸先紀 尋之哲言 生若浮寄 德貴長傳 朝聞夕逝 死志所存 皇雖殪沒 天祿永延 何以述德 表之素旃 何以詠功 宣之管絃 乃作誄曰: 元光幽昧 道究運遷 ●迴曆數 簡聖授賢 乃眷大行 屬以黎元 龍飛踐祚 合契上玄 五行定紀 改號革年 明明赫赫 授命自天 風偃物..
오대제(吳大帝) 吳志曰: 孫權 字仲謀 漢以孫策遠修貢職 遣使者劉琬加錫命 琬語人曰: 吾觀孫氏兄弟 雖各才秀明達 然皆祿祚不終 唯中弟孝廉 形貌奇偉 骨體不恆 有大貴之表 又最壽 策薨 以事授權 江表傳曰: 堅爲下邳丞時 權生 方頤大口 目有精光 堅異之 以爲貴象 及堅亡 策起事江東 權常隨從 性度弘朗 仁而多斷 好俠養士 吳曆曰: 曹公出濡須 權數挑戰 乃自乘舡 從濡口而入 公見舟舡器仗 徒伍整肅 喟然歎曰: 生子當如孫權爲 劉景升子 若豚犬耳 吳志 孫權屈伸忍辱 任才尙計 有勾踐之英奇 人之傑矣 故能自擅江表鼎峙之業 性嫌忌 果於殺戮 旣於末年 彌以滋甚 至于讒說殄行 胤嗣廢斃 豈所以貽厥孫謀 以燕翼子者哉 其後葉淩遲 遂致覆國 未必不由此也 【誄】晉陸機吳大帝誄曰: 我皇明明 固天寔生 體和二合 以察三精 濯暉育慶 懷詳載榮 率性而和 因心則靈 厥靈伊何 克聖克仁 茂對四象 ..
진무제(晉武帝) 王隱晉書曰: 世祖武皇帝 文帝太子也 文帝初開晉國 立爲世子 拜撫軍大將軍 嗣相國文帝崩 魏帝命上爲相國晉王 十一月 受禪于魏 有獻雉頭裘者 上曰: 異服奇伎 典制所禁也 宜於殿前燒裘 上與羊祜張華謀伐吳 朝士莫知也 潛乃籌量虛實 爲戰備 孫皓面縛輿櫬降 有司奏 晉德隆茂 光被四表 吳會旣平 六合爲一 宜勒封岳 以彰聖德 詔曰: 此盛德之事 所宜未議 帝譜曰: 世祖武皇帝 諱炎 字安世 【誄】晉潘岳世祖武皇帝誄曰: 粵若稽古帝皇 誕受休命 作我晉室 赫赫文皇 配天並日 大行龍飛 創制改物 沉恩汪濊 流澤洋溢 上齊七政 下綏萬邦 四門穆穆 五典克從 惟淸緝熙 於變時雍 愛盡事親 敎加百姓 于喪過哀 在祭餘敬 后蠶冕服 躬籍粢盛 六代畢奏 九功咸詠 行敦醇樸 思貫玄妙 蒞政端位 臨朝光曜 冑子入學 辟雍宗禮 國老恂恂 貴遊濟濟 莫孝匪子 莫悌匪弟 化自外明 訓法以禮 獷彼..
진원제(晉元帝) 晉中興書曰: 中宗元皇帝 諱睿 字景文 世祖咸寧二年 生于洛陽 初誕有神光之異 一室盡明 所藉■u 如始刈 及長 白豪生日角之左 眼有精曜 唯侍中譙國嵇紹 少而異之 謂其友曰: 琅■^王毛骨非常 殆非人臣之相 惠帝幸臨漳 中宗從駕 是時中宗叔父東安王繇 爲成都王穎所害 懼禍及 謀出奔 其夜月明 禁衛甚嚴 不能得去 有頃 天暴風雨晦暝 徼者四散 中宗間得脫 及遷鎭建鄴 以顧榮爲軍司馬 禮接名豪 設官分職 隱恤士庶 百姓歸心焉 初性好酒 王導深以爲誡 乃命左右進觴 躬引覆之 自是不復飮也 愍帝爲胡賊劉粲所沒 中宗素服出次 擧哀三日 於是百僚稱上尊號 帝固讓 百僚又固請 中宗慨然流涕曰: 吾本琅■^王 諸賢見逼不已 乃呼私奴命駕 將反國 群臣不敢復逼 乃求依魏晉故事 爲晉王 許之 愍帝崩于平陽 百僚更上尊號 是日卽皇帝位 晉陽秋曰: 太安中 童謠曰: 五馬浮渡江 一馬化爲龍..
진성제(晉成帝) 晉中興書曰: 顯宗成皇帝 諱衍 字世根 肅祖長子也 卽位後 蘇峻及祖約 阻兵作逆 詔庾亮卞壼距之 戰于靑谿 壼等敗績 壼死之 亮奔江州 共陶■■溫嶠 率衆下討峻 臨陣斬之 【策文】晉成帝哀策文闕撰人姓名 曰: 宸極寥廓 聖靈遐之 哀備物之虛在 痛永往之無期 乃命史官 述德寄辭 其辭曰: 五德代興 素靈啓曜 離光疊暉 三辰重照 明明我皇 含貞挺妙 玄秀夙達 履德●違 鳳栖遐邈 神宇凝夷 文明外潤 仁簡內綏 擧無遺中 鑒無幽微 韻隆汾陽 道侔垂拱 靜恭淸穆 冥功日用 亹亹神軌 固天攸縱 爰在陽九 皇綱中替 姦豎肆逆 牢羅失衛 升降艱難 協應神契 靈祚旣保 顯揚天命 雰霧朝晞 兩儀開鏡 訓諮阿衡 虛己納正 九功潛流 七德將表 方振宏羅 稜威電掃 芟蕩神衢 一我王道 昊天不弔 降茲大悔 天傾其儀 地覆其載 大業未究 神爽遷背 哀貫三靈 痛流萬代 爰初不豫 大漸在躬 啓手歸全 ..
진강제(晉康帝) 晉中興書曰: 康皇帝 諱岳 字世同 成皇帝崩 上卽位 憂哀不忍言政 一委中書監庾冰 【策文】晉康帝哀策文闕撰人姓名 曰: 感廣廈之空寂 悲俎奠之虛陳 痛皇神之邈遠 哀靈景之長泯 仰瞻宸極 俯憑鸞軒 五情摧裂 號慟煩冤 遂命國史 述德銘勳 事以言顯 功以名存 其辭曰: 招拒降靈 篤生我皇 歧嶷妙哲 幼有珪璋 含眞發曜 蘭風載芳 厥初肇建 宗國是胤 祗承師友 執心淑愼 徽猷愷悌 金質玉潤 固天所啓 應茲靈運 入繼皇祚 龍騰鳳迅 因假任物 惟精委順 穆穆我皇 風流凝廣 聰鑒遐照 思心內朗 應變無方 從善如響 矩儀可慮 法物可象 覆燾群生 靡物不養 如何一旦 神遊靈爽 仰攀擗踴 觸物咸想 卜吉有期 將卽玄冥 太常旣建 千乘列庭 皓皓輿服 翩翩素旌 笳簫寥咧 輓夫齊聲 六驥躊躇 蕭蕭悲鳴 是用增哀 雨泣霑纓 痛貫五內 哀切三情 道隆名貴 德享彌光 灼灼皇猷 終然允臧 垂美兆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