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어휘놀이터 (1295)
건빵이랑 놀자
림금(林檎) 廣志曰: 林檎似赤柰 亦名黑檎 廣黑檎似赤柰 一名林檎似赤柰 ○本條訛脫複重 明本一名林檎以下作一名來禽 言味甘熟則來禽也 劉楨京口記曰: 南國多林檎 【書】梁劉孝威謝賚林檎書曰: 勇聞齊國 止錫二桃 遠至仙方 裁蒙數棗 豈如恩豐漢篋 賜廣魏奩 ●女數而僅通 筭郎計而方得 生於玉井之側 出自金膏之地 上靈所貴 下土希逢 【啓】梁庾肩吾謝賚林檎啓曰: 丹徒故苑 歲綿長而不見 岷山雖植 路重阻而來難 未有徙核圓丘 移根閬阪 仙廚始摘 猶靑玉之盤 ○句有脫文 下賤爰頒 遂入抽蒲之座 인용 목차
호도(胡桃) 廣志曰: 陳倉胡桃 薄皮多肌 陰平胡桃 大而皮脆 急捉則碎 博物志曰: 張騫使西域還 得胡桃 晉宮閣名曰: 華林園胡桃八十四株 荀氏春秋祠制曰: 常設用胡桃 吳時外國志曰: 大秦國有棗榛胡桃 蓮藕雜果 【啓】梁沈約爲柳世隆謝賜樂遊胡桃啓曰: 挺自禁園 味逾井絡 動物迴祇 在微必應 此乃胡羯奔逃 吉之先見者也 【書】後漢孔融與諸卿書曰: 多惠胡桃 深知篤意 晉鈕滔母答吳國書曰: 胡桃本生西羌 外剛樸 內柔甘 質似古賢 欲以奉貢 인용 목차
률(栗) 山海經曰: 南山其上多栗 葛山銅山 其木多栗 毛詩曰: 樹之榛栗 又云 版有漆 隰有栗 韓詩曰: 東門之栗 有靜靜 善也 家室 言東門之栗樹之下 有善人 可以爲室家也 韓子曰: 秦餓 應侯謂王曰: 五苑之果蔬橡棗栗 足以活民 請發之 王曰: 今發五苑以活民 是使有功與無功互爭取也 人生而亂 不如死而治 廣志曰: 栗有侯栗 關中大如雞子 三秦記曰: 漢武帝果園 大栗十五枚一斗 魏志曰: 東夷韓國出大栗 如梨 何晏九州論曰: 中山好栗 袁准觀殊俗曰: 索蘭枝而不得 見巨房之大栗 袁子正書曰: 歲比不登 唯得賣棗栗瓜梨 盧諶祭法曰: 春秋冬祠 皆用栗 禮曰: 栗欀之 漢○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四作漢書 燕秦千樹栗 此人與千戶侯等 黃侔蒸栗 ○本條御覽作魏略 魏氏 ○本條魏志四注作魏氏春秋 此有脫文 許元○魏志注作允 因司馬昭辭 欲殺之 帝方食栗 優人雲午等唱曰: 靑頭雞 靑頭雞者 鴨也 ..
행(杏) 神仙傳曰: 董奉居廬山 爲治病 重者種杏五株 輕者一株 於林中所在 簞食一器 是換一穀 少者虎逐之 乃以穀賑貧窮 號董仙杏林 師曠占曰: 梅桃杏實多者 來年謂之穰 晉宮關○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作閣 記曰: 明光殿 杏八株 九州論 魏郡好杏 燧人夏取棗杏之火 西京雜記曰: 上林苑有文杏 謂有文彩也 典術曰: 杏者東方歲星之精也 山海經曰: 靈山之下 其木多杏 盧毓冀州論曰: 魏郡好杏 地産不爲珍 師曠占曰: 杏多實不蟲者 來年秋善 南岳夫人傳曰: 仙人有三玄紫杏 西京雜記曰: 上林苑有蓬萊杏 東海都尉于台 獻杏一株 花雜五色 六出 云是仙人所食者 氾勝之書曰: 杏花如何 可耕白沙 玄晏春秋曰: 衛倫過予 言及於味 稱魏故侍中劉子陽 食餅知鹽生 精味之至也 予曰: 師曠識勞薪 易牙別淄澠 子陽今之妙也 定之何難 倫因命僕取糧糗以進 予嘗之曰: 麥也 有杏李柰味 三果之熟也不同 子焉..
과부 하(果部 下) 棗 杏 栗 胡桃 林檎 甘藷 沙棠 椰 枇杷 燕薁 檖 蒟子 枳椇 柚 木瓜 杜梨 芋 楊梅 蒲萄 檳榔 荔支 益智 椹 芭蕉 甘蔗 瓜 조(棗) 爾雅曰: 棗 壺棗 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爲壺棗 猶瓠也 邊要棗 子細要者 禮記曰: 婦人之贄 椇榛脯脩棗栗 毛詩曰: 八月剝棗 十月穫稻 晏子曰: 景公謂晏子曰: 東海之中 有水而赤 其中有棗 華而不實 何也 晏子曰: 昔者秦繆公乘龍理天下 以黃布裹蒸棗 至海而投其布 故水赤 蒸棗 故華而不實 公曰: 吾徉問子耳 對曰: 嬰聞之 徉問者 亦徉對 孟子曰: 曾皙嗜羊棗 而曾子不忍食之 韓子曰: 秦餓 應侯謂王曰: 五苑之棗栗 請發與之 史記曰: 李少君以卻老方見上 少君曰: 臣嘗游海上 見安期生 食巨棗 大如瓠 眞人關令尹喜內傳曰: 尹喜共老子西遊 省太眞王母 共食玉門之棗 其實如甁 神異經曰: 北方荒中 有棗林焉 其高..
내(柰) 廣志曰: ■\有白靑赤三種 張掖有白柰 酒泉有赤柰 漢武內傳 仙藥之次者 有圓丘紫柰 晉咸和起居注曰: 六年 寧州上言 甘露降城北園柰桃樹等 晉太始起居注曰: 二年六月 嘉柰一蔕十五實 生於酒泉 蕭廣濟孝子傳 王祥後母庭中有柰樹 始著子 使祥守視 晝驅鳥雀 夜驚蟲鼠 時雨總至 祥抱樹至曙 母見之惻然 【詩】梁楮湮○初學記二十八作褚澐 柰詩曰: 成都貴素質 酒泉稱白麗 紅紫奪夏藻 芬芳掩春蕙 誰謂重三珠 終焉競八桂 【表】魏曹植謝柰表曰: 卽夕 殿中宣詔 賜臣冬柰 詔使溫啖 夜非食時 而賜見及 奈以夏熟 今則冬至 物以非時爲珍 恩以絶口爲厚 論○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作杜恕篤論 曰: □○御覽作日給 之華與柰之華相次 ○御覽作似 柰結實而日洽○御覽作給 零落 虛僞之與眞實相似 虛僞敗而眞實成 太沖嗟其夏成 子建暢其寒熟 ○按太沖以下見後劉孝儀啓 重出應刪 洞冥記 有紫柰大如斗 甘如蜜..
사(樝) 禮 ○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爾雅 樝梨曰鑽之 樝梨薑桂 梨之咸者 皆人君羞 以梨也 ○本條御覽九百六十九作禮記 又梨之上有樝字 咸作不藏 以爾雅郭注作似 張敷○本條當是引用俗說 見本書二十九別部及太平御覽六百三十四 此有脫文 平丘有甘樝 ○本條御覽作山海經 呂箕山之東有甘樝 ○本條御覽作呂氏春秋 洞庭之上 其木多樝 ○本條御覽作山海經 甘樝列於崑崙 ○本條御覽作傅玄瓜賦 인용 목차
시(柿) 說文曰: 柿 赤實果也 晉宮閣名曰: 華林園柿六十七株 暉章殿前 柿一株 義熙起居注曰: 吳令顧脩期言 縣西鄕有柿樹 殊本合條 依舊集駕 ○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一作賀 詔停 【詩】梁庾仲容詠柿詩曰: 發葉臨層檻 翻英糅花藥 風生樹影移 露重新枝弱 苑朱正蔥翠 梁烏未銷鑠 【啓】宋江夏王劉義恭謝柿啓曰: 垂賚華林園柿 味滋殊絶 梁簡文帝謝東宮賜柿啓曰: 懸霜照采 凌冬挺潤 甘淸玉露 味重金液 雖復安邑秋獻 靈關晩實 無以疋此嘉名 方茲擅美 인용 목차
석류(石榴) 廣雅曰: 若榴 石榴也 陸機與弟雲書曰: 張騫爲漢使外國十八年 得塗林安熟○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作石 榴也 【詩】梁元帝賦得詠石榴詩曰: 塗林未應發 春暮轉相催 然燈疑夜火 連珠勝早梅 西域移根至 南方釀酒來 葉翠如新翦 花紅似故栽 還憶河陽縣 映水珊瑚開 梁沈約詠山榴詩曰: 靈圓同佳稱 幽山有奇質 停采久彌鮮 含華豈期實 長願微名隱 無使孤株出 【賦】晉潘尼安石榴賦曰: 安石榴者 天下之奇樹 九州之名果 是以屬文之士 或敘而賦之 蓋感時而騁思 睹物而興辭 余遷舊宇 爰造新居 前臨曠澤 卻背淸渠 實有斯樹 植于堂隅 華實並麗 滋味亦殊 可以樂志 可以充虛 朱芳赫弈 紅萼參差 含英吐秀 乍合乍披 遙而望之 煥若隋珠燿重川 詳而察之 灼若列宿出雲間 湘涯二后 漢川遊女 攜類命疇 逍遙避暑 託斯樹以栖遲 溯祥風而容與 爾乃擢纖手兮舒皓腕 羅袖靡兮流芳散 披綠葉於脩條 輟朱華乎弱幹 ..
앵도(櫻桃) 禮記月令曰: 仲夏之月 天子羞以含桃 先薦寢廟 漢書曰: 惠帝出離宮 叔孫通曰: 古者春嘗果 方今櫻桃熟可獻 願陛下出 因取櫻桃獻宗廟 上許之 博物志 櫻桃者或如彈丸 晉宮閣名曰: 式乾殿前 櫻桃二株 含章殿前 櫻桃一株 華林園櫻桃二百七十株 宋江夏王劉義恭啓曰: 手敕猥賜華林櫻桃 爲樹則多陰 百果則先熟 故種之於廳事之前 有蟬鳴焉 顧命黏取以弄 ○本條櫻桃以下 本書九十七蟬篇 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傅咸粘蟬賦 嚴可均校本 初學記二十八 與此同 當從本書九十七及御覽 王僧達詩 初櫻動時豔 蟬噪灼輝芳 緗葉未開橤 紅葩已發光 爾雅 楔 荊桃 今之櫻桃 廣志曰: 櫻桃有大八分者 白色多肥者 凡三○嚴校本 初學記二十八 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二 種 有白色者 ○四字初學記 御覽無 吳氏本草 櫻桃一名朱茱 ○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桃 一名麥英 甘酣 主調中 益脾氣 令人好顔色 美志氣 ..
귤(橘) 尙書 禹貢曰: 淮海惟揚州 厥苞橘柚 錫貢 小曰橘 大曰柚 周禮曰: 橘踰淮而北爲枳 此地氣然也 晏子使楚 楚王曰: 齊人善盜乎 子對曰: 嬰聞江南之橘 生於淮北則爲枳 今民生於齊不盜 入楚則盜 得無楚使民善盜邪 離騷○按本條見九章橘頌 曰: 后后土也 皇皇也 嘉樹橘采服 服 習也 受命不遷生南國 淮南子曰: 夫橘樹之江北 化而爲橙 魏文帝詔群臣曰: 飮食之物 南方有橘 酢正裂人牙 時有甛耳 吳志曰: 陸績年六歲 於九江見袁術 術出橘 績懷三枚去 拜辭墮地 術謂曰: 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 績跪答曰: 欲歸遺母 術大奇之 益部耆舊傳曰: 楊由爲成都文學掾 少治易 曉占候 忽有風起 太守問由 由曰: 南方有薦木實者 色黃赤 頃之 五官掾獻橘數苞 璇樞星散爲橘 運斗樞 蜀漢江陵千樹橘 此人與千戶侯等 ○本條明本作史記 吳錄 朱光○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光下有祿字 爲建安太守 有橘 冬月樹..
감(甘) 神異經曰: 東方裔外有建春山 其上多甘 謝承後漢書曰: 丹陽張盤 字子石 爲廬江太守 尋陽令嘗餉一奩甘 其小男年七歲 就取一枚 盤奪不○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作取 付外 卒以兩枚與之 盤奪兒甘 鞭卒曰: 何故行賂於吾子 崔寔正論曰: 橘柚之實 堯舜所不常御 山龍華蟲 帝王不以爲褻服 今之臣妾 皆餘黃甘而饜文繡 蓋以萬數矣 風土記曰: 甘橘之屬 滋味甛美特異者也 有黃者 有赬者 謂之胡甘 襄陽記曰: 李衡於武陵龍陽洲上 種甘千樹 曰千頭木奴 【詩】梁徐陵詠甘詩曰: 朱實挺荊南 苞品擅珍淑 上林雜嘉樹 江浦閒脩竹 萬室擬封家 千株挺荊國 綠葉萋以布 素縈芬且郁 【賦】晉胡濟黃甘賦曰: 惟江南之奇果 資天地之正陽 生殊方之妙域 植朱鳥之遐鄕 處漢之南 背江之陰 左協蘭皐 右接桂林 帶激水之淸流 向崇山之高岑 三秋迭運 初寒履霜 照曜原隰 蔭映林荒 若菱華之繡綺井 燭龍之銜金璫 宋謝惠連..
리(梨) 莊子曰: 三王五帝之禮義法度不同 譬其猶樝梨橘柚耶 其味相反 而皆可於口 神異經曰: 東方有樹 高百丈 敷張自轉 ○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輔 葉長一丈 廣六尺 名曰梨 其子徑三尺 剖之白如素 食之地仙 可入水火 漢武內傳曰: 太上之藥 果有玄光梨 神仙傳 介象爲吳主所徵 在武昌 連求去不許 象言病 帝以美梨一奩賜之 象死 殯而埋之 以日中時死 其晡時到建業 以所賜梨付守苑吏種之 幽明錄曰: 成彪兄喪 晝哭夜泣 兄提二升酒 一盤梨 就之 引酌相歡 彪問略答 彪悲咽 問兄今在天上 福多苦多 又弗應 肅然無言 瀉餘酒著甌中 挈甖而去 曹瞞傳曰: 王自漢中至洛陽 起建始殿 使工蘇越 徙美梨 掘之 根盡血出 越白狀 王躬自視之 以爲不祥 還遂寢疾 何晏九州論曰: 安平好棗 中山好栗 魏郡好杏 河內好稻 眞定好梨 文士傳 孔融年四歲 與諸兄食梨 輒取其小者 人問其故 答曰: 小兒法當取小者..
매(梅) 尙書曰: 若作和羹 爾惟鹽梅 大戴禮曰: 夏小正曰: 五月煮梅爲豆實 毛詩召南曰: 摽有梅 男女及時也 被文王之化 又 摽有梅 其實七兮 東方朔傳曰: 朔門生三人俱行 乃見一鳩 一生曰: 今當得酒 一生曰: 其酒必酸 一生曰: 雖得酒 不得飮也 三生皆到 須臾 主人出酒 卽安樽於地而覆之 訖不得酒 乃問其故 曰: 出門見鳩飮水 故知得酒 鳩飛集梅樹 故知酒酸 鳩飛去 所集枝折 故知不得飮之 神異經曰: 橫公魚 長七八尺 形狀如鯉而目赤 晝在湖中 夜化爲人 刺之不入 煮之不死 以烏梅二七煮之 卽熟 食之治邪病 語林曰: 范任○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五 太平御覽七百十七 九百七十 事類賦注二十六作汪 能噉梅 人常致一斛奩 留信食之 須臾而盡 五○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作伍 端休江陵記曰: 洪亭村下有梅迴村 舊云是梅槐合生成樹 是以詔之 今音訛 謂之梅槐 ○御覽作迴 述異記 嘉興縣朱休之 有一..
도(桃) 春秋運斗樞曰: 玉衡星散爲桃 本草經曰: 梟桃在樹不落 殺百鬼 武王剋商後 放牛馬於桃林之野 禮記月令曰: 仲春之月 桃始華 毛詩曰: 何彼穠矣 華如桃李 又曰: 園有桃 其實之殽 又曰: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 又曰: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 易通卦驗 驚蟄曰大壯 初九 桃不花 倉庫多火 東海有山 名度索山 有大桃樹 屈盤三千里 曰蟠桃 ○按本條嚴可均校本 初學記二十八作山海經 漢書曰: 漢惠帝五年 十月桃花 孫卿子曰: 桃李蒨粲於一 時至乃殺 離騷 ○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七作楚辭 斬伐橘柚 列樹苦 ○御覽作苦桃 此有脫訛 文選曰: 南國有佳人 容華若桃李 桃生露井上 又 豔陽桃李節 山桃發紅萼 拾遺記曰: 螃螗山去扶桑五萬里 日所不及 地寒則桃樹千圍 其花靑黑色 萬歲一實 漢明帝時 常山獻巨桃核 其桃霜下花 至暑方熟 使植園林 ○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七作王子年..
과부 상(果部 上) 李 桃 梅 梨 甘 橘 櫻桃 石榴 柿 樝 柰 리(李) 春秋運斗樞曰: 玉衡星散爲李 爾雅曰: 休無實李 一名趙李 毛詩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 又曰: 何彼穠矣 華如桃李 韓詩外傳曰: 子質仕魏文侯 獲罪而北遊 謂簡主曰: 吾所樹堂上之士半 朝廷之大夫半 邊境之人亦半 今堂之人惡我於君 朝廷之士危我於法 邊境之人劫我矣 簡主曰: 夫春樹桃李 夏得蔭其下 秋得食其實 春樹蒺梨 夏不得採其葉 秋得其刺焉 今子所樹 非其人也 東方朔占曰: 朔與弟子俱行 朔渴 令弟子叩道邊家門 不知室主姓名 呼不應 朔復往 見博勞飛集其家李樹上 朔謂弟子曰: 主人當姓李名博 汝呼當應 室中人果有姓李名博出 與朔相見 卽入取飮與之 魯安生別傳 李少君曰: 鍾山之李大如甁 神仙傳曰: 老子之母 適到李樹之下 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 指李樹曰: 以此爲我姓 抱朴子曰: 五原蔡綖 入山而還 其..
포(布) 禮記曰: 仲夏月 毋暴布 不以蔭切干太陽事 又曰: 布帛精麤不中數 幅尺廣狹不中量 不鬻於市 左傳曰: 諸侯攻偪陽 主人懸布 堇父登之 及堞而絶之 偪陽人懸布以外 試勇者也 墜則又懸之 蘇而復上者三 主人辭焉 乃退 晏子曰: 景公謂晏子曰: 東海中有水而赤 有棗華而不實 何也 晏子曰: 昔秦繆公乘龍理天下 以黃帝布裹蒸棗 至海而投其棗布 故水赤 蒸棗 故華而不實 公曰: 吾佯問子 對曰: 嬰聞佯問者亦佯對之 事具棗部 呂氏春秋曰: 戎人見暴布者 問曰: 何以爲此莽莽也 指麻而示之 怒曰: 孰灌灌可爲莽莽也 莽莽 長貌 灌灌 叢貌 韓子曰: 衛人有夫妻禱而祝曰: 使我無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 何必少也 妻曰: 益則子將取妾矣 史記 張騫傳曰: 臣在大夏時 見邛竹杖蜀賨布 又曰: 公儀休相魯 見布好而疾 出家婦 燔其機 又曰: 貨殖傳曰: 通邑大都 布千鈞 比千乘家 神異經曰: 南..
나(羅) 釋名曰: 羅 文羅疏也 太山黃庭經曰: 黃庭爲不死之道 受者齊九日 金蘭鳳文之羅四十疋 范子曰: 羅出齊郡 燕丹子曰: 荊軻左手把秦王袖 右手椹其胸 秦王曰: 今日之事 從子計耳 乞聽琴聲而死 召姬人鼓琴 琴曰: 羅縠單衣 可裂而絶 八尺屛風 可超而越 鹿盧之劍 可負而伏 ○太平御覽三百四十四作拔 秦王乃奮地而起 遂殺軻 淮南子曰: 齊俗有詭文繁繡 弱錫羅紈 王孫子曰: 隨珠耀日 羅衣從風 雍門子說孟嘗君曰: 今足下 下羅帷 來淸風 事具樂部 世說曰: 武帝嘗降王武子 婢百餘人 皆綾羅蔥褶 手擎飮食 事具綾部 【啓】周庾信謝趙王賚皂羅袍蔥啓曰: 懸機巧■■ 變躡奇文 鳳不去而恆飛 花雖寒而不落 披千金之暫暖 棄百結之長寒 永無黃葛之嗟 方見靑綾之重 對天山之積雪 尙得開衿 冒廣廈之長風 猶當揮汗 白龜報主 終自無期 黃雀謝恩 竟知何日 인용 목차
릉(綾) 釋名曰: 綾者 其文望之似冰綾之理也 太公六韜曰: 夏殷桀紂之時 婦人錦繡文綺之坐席 衣以綾紈 常三百人 漢武帝內傳曰: 西王母侍女 服紺綾之褂 漢官典職儀曰: 尙書郎直 供靑綾白綾被 魏略曰: 大秦國有金縷繡雜色綾 其國利得中國絲素 解以爲胡綾 符丕答謝玄書曰: 今往大文綾羅各五十疋 世說曰: 武帝嘗降王武子 供饌槃 悉用琉璃器 婢子百餘人 皆綾羅蔥褶 以手擎飮食 荀勗爲晉文王與孫皓書曰: 今餉雜色綾千端 晉令曰: 第六品已 ○句有脫文 已下當脫下字 不得服今縝綾錦 有私織者 錄付尙方 咸康起居注曰: 詔臨邑王使 主范柳所貢物多 降○太平御覽八百十六作絳 綾是其所珍 可籌量增賜 【啓】梁庾肩吾謝武陵王賚白綺綾啓曰: 圖雲緝鶴 鄴市稀逢 寫霧傳花 叢臺罕遇 雖復馬均騁思 比巧猶慚 虞卿受金 方恩未重 此□扁舟獨反 燕路有心 載寶言歸 銜珠無日 【書】梁庾肩吾答餉綾絞書曰: 潔..
견(絹) 廣雅曰: 繁繐 鮮支縠絹也 華嶠後漢書曰: 陳寔在鄕閭 平心率物 有盜夜入其家 止於梁上 寔陰見之 乃自整拂 命子孫 正色訓之曰: 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 未必本惡 習與性成耳 如梁上君子者是矣 盜大驚 自投于地 寔徐譬之曰: 視君狀貌 不似惡人 然當由貧困 今遺絹二疋 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魏略曰: 文帝在東宮 嘗從曹洪貸絹百疋 洪不稱 ○魏志九注稱下有意字 及洪犯法 自分必死 旣得原 上書謝 孔舒元在窮記曰: 賊來入門 時家見在絹布三千餘疋 及衣被器物 皆令婢使輦出 著庭中 恣其所取 由是皆競取財物 不暇復見殺 晉公卿禮秩曰: 品第一者 春賜絹百疋 秋賜二百疋 王隱晉書曰: 王尼見太傅越曰: 公負尼物 越答初不識此事 尼曰: 昔楚人失布 謂令尹盜者 以令尹執政 賊盜公行 是與自盜無異也 今君左右有屋舍 尼獨窮困 是亦明公負尼物也 越意解 大笑 與尼絹五十疋 晉陽秋曰: 胡威..
금(錦) 說文曰: 錦 金也 作之用功重 其價如金 故制字帛與金也 毛詩曰: 角枕粲兮 錦衾爛兮 又曰: 巷伯 刺幽王也 寺人傷於讒而作是詩也 萋兮斐兮 成是貝錦 萋菲 文相助也 彼譖人者 亦以太甚 左傳曰: 狄滅衛 齊侯使公子無虧戍曹 歸公乘馬 夫人魚軒 魚軒 夫人車 以魚皮爲飾 重錦三十兩 重錦 錦之熟細者 以二丈雙行 故曰兩 三十匹 又曰: 子皮欲使尹何爲邑 子産曰: 少 未知可居否 尹何年少 子皮曰: 使夫往而學焉 夫亦愈知矣 子産曰: 不可 子有美錦 不使人學製焉 大官大邑 身之所庇 而使學者製焉 其爲美錦 不亦多乎 言官邑之重 重於美錦 墨子曰: 古之人未知爲衣服 衣皮毛 今則厚斂百姓 以爲錦繡文采靡曼之衣 說苑曰: 魏文侯與田子方語 有兩童子 衣錦而侍於前 田子曰: 此君之寵子乎 文侯曰: 非也 此子父死於戰 以其幼孤也 寡人收之 子方曰: 臣以君之賊心爲足矣 今滋甚也 ..
포백부(布帛部) 素 錦 絹 綾 羅 布 소(素) 釋名曰: 素 楪素也 已織則供用 不復飾也 毛詩曰: 素衣朱繡 禮記曰: 天子素帶朱裏 范子計然曰: 白素出三輔 楊雄答劉歆書曰: 天下上計孝廉 及內郡街卒會者 雄常把三寸弱翰筆 賚油素三尺 以問其異語 歸卽以鉛擿次之鉛槧 二十七歲於今矣 事具雄文部 東觀漢記曰: 鄭據守正盡節 賜據素六十匹 由是顯名 班固與弟超書曰: 今賚白素三匹 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闟登 鹽鐵論曰: 縞素不能自分其緇墨 賢聖不能自治其亂也 【詩】古詩曰: 新人工織縑 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 織素五丈餘 以縑持比素 新人不如故 【賦】漢班婕妤擣素賦曰: 若乃廣儲懸月 暉木流淸 桂露朝滿 涼衿夕輕 改容飾而相命 卷霜帛而下庭 曳羅裙之綺靡 振瓊珮之精鳴 若乃盼睞生姿 動容多製 弱態含羞 妖風靡麗 於是投香杵 叩玟砧 擇鸞聲 爭鳳音 格沿虛而調遠 挂田貞而響沉 散繁輕而浮..
맥(麥) 毛詩曰: 爰采麥矣 沬之北矣 左傳曰: 夏四月 鄭祭足帥師 取溫之麥 溫 周也 蘇氏邑 又曰: 晉侯夢大厲 公覺 召桑田巫 巫曰: 不食新矣 言公不得及食新麥也 六月 晉侯欲麥 周六月 今四月 麥始熟 使甸人獻麥 饋人爲之 召桑田巫 云○太平御覽八百三十八作示 而殺之 將食 張如廁 陷而卒 家語曰: 宓子賤爲單父宰 百姓化之 齊人攻魯 道由單父 單父父老請曰: 麥已熟矣 今齊寇至 不及人人自收其麥 請放民皆使出穫麥 可以益糧 且不資寇 三請而宓子賤不聽 俄而齊寇逮乎麥 季孫聞之怒 使人讓曰: 民寒耕熱芸 曾不得食 可不哀哉 猶可有告 而子不聽 非所以也 宓子■s然曰: 今茲無麥 明年可樹 若使不耕者得穫 是使民樂有寇也 且單父得一歲之麥 於魯不加强 喪之不加弱 使民有自取之心 其創必數世不息 季孫聞之 ■然媿曰: 地若可入 吾豈忍見宓子哉 賈誼書同 莊子曰: 儒以禮詩發冢 小..
마(麻) 爾雅曰: 枲麻 黂枲實 黂 麻子也 黂字○爾雅釋草作● 麻母 直(爾雅注作苴 )麻 麻之有子也 廣雅曰: 黂 麻也 毛詩曰: 丘中有麻 又曰: 東門之池 可以漚麻 又曰: 麻麥懞懞 懞懞 茂也 禮記曰: 仲秋之月 天子乃以犬嘗麻 先薦寢廟 麻新黂 淮南子曰: 汾水濛濁而宜麻 東觀漢記曰: 閔仲叔 太原人也 與周黨友 嘗遺其生麻 仲叔歎曰: 我欲省煩耳 受而不食 風俗通曰: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贊】晉郭璞麻贊曰: 草皮之良 莫貴於麻 用無不給 服無不加 至物在邇 求之好遐 인용 목차
두(豆) 物理論曰: 菽者 衆豆之總名 龍魚河圖曰: 歲暮夕 四更中 取二七豆子 二七麻子 家人頭少許髮 合麻子豆著井中 祝敕井吏 其家竟年不遭傷寒 辟五溫鬼 管子曰: 桓公北伐山戎 以戎菽遍布於天下 事具武部征討篇 鶡冠子曰: 兩葉蔽目 不見太山 雙豆塞耳 不聞雷霆 事具天部雷篇 史記曰: 棄爲兒時 好種樹麻菽麥 東觀漢記曰: 閔仲叔 太原人也 與周黨相友 黨每過仲叔 共唅菽飮水 無菜茹 又曰: 劉平嘗爲餓賊所劫 叩頭曰: 老母飢 少氣力 待平爲命 願得還飯食母 馳來就死 涕泣發於肝膽 賊卽遣去 乃摭三升豆 以謝賊恩 古今注曰: 宣帝元康四年 南陽雨豆 吳志曰: 趙達善筭 使人取小豆數升 播之席上 立知其數 王隱晉書曰: 時王浚稱制邊垂 潛使人問霍原 原不答 浚旣銜之 又有遼東內從三百餘人 依山爲賊 意欲劫原爲王 亦未能行 時有謠曰: 天子在何許 近在豆田中 豆者爲霍 浚遂害原 懸其..
속(粟) 爾雅曰: ■■ 赤苗 虯 白苗 ■■ 赤粱粟也 虯 白粱粟也 又曰: 粢稷 今江東呼粟爲粢也 孫炎曰: 稷 粟也 說文曰: 粟 嘉穀實也 粟之爲言續也 周書曰: 神農之時 天雨粟 神農耕而種之 作陶冶斤斧 破木爲秬 ○太平御覽八百四十作耜 鉏耨以墾草莽 然後五穀興 以助果蓏之實 左傳曰: 鄭飢而未及麥 民病 子皮以子展之命 餼國人粟 戶八鍾 又曰: 冬 晉荐饑 乞糴于秦 秦伯輸粟于晉 自雍及絳相繼 命之曰汎舟之役 論語曰: 子華使於齊 冉子爲其母請粟 子曰: 與之釜 子華 孔子弟子公西赤之字也 六斗四升曰釜也 請益 曰: 與之庾 六斛四斗曰庾 子曰: 赤之適齊也 乘肥馬 衣輕裘 吾聞君子周急不繼富 非冉有與之太多 又曰: 原思爲之宰 與之粟九百 辭 讓不受也 子曰: 無 以與爾鄰里鄕黨乎 無 止其讓之辭 雒書說禾曰: 倉帝起 天雨粟 靑雲扶日 六韜曰: 發巨橋之粟 散鹿臺之金..
서(黍) 爾雅曰: 秬 黑黍 ● 一稃二米 漢和帝時 任城生黑黍 或三四實也 說文曰: 以大暑而種 故謂之黍 山海經曰: 廣都之野 后稷葬焉 爰有膏黍膏稷 禮記曰: 仲夏之月 農乃登黍 毛詩曰: 黍離 閔宗周也 彼黍離離 彼稷之苗 又曰: 今適南畝 或耘或耔 黍稷薿薿 耔 耘苗 薿薿 盛貌也 又曰: ●●○初學記二十七作芃芃 黍苗 陰雨膏之 呂氏春秋曰: 飯之美者 南海之秬 秬 黑黍 韓子曰: 韓昭侯之時 黍種嘗貴 渺有 昭侯令人覆廩 廩吏果竊黍種而糶之 又曰: 孔子侍坐於魯哀公 設桃具黍 哀公曰: 請用 仲尼先飯黍而後噉桃 左右皆掩口失笑 公曰: 黍者非飯之也 以先桃之也 仲尼對曰: 丘知之矣 夫黍者五穀之長也 祭先王以爲上盛 果有六 而桃爲下 祭先王不得入於廟 丘聞之也 君子以賤雪貴 不聞以貴雪賤 今以五穀之長 雪果蓏之下 是侵上忽下也 史記 封禪書曰: 管仲說桓公曰: 古之封禪 ..
갱(秔) 說文曰: 秔 稻屬也 廣雅曰: 秈 秔也 廣志曰: 梗有烏秔黑穬 鄭氏婚禮謁文贊曰: 秔米馥芬 婚禮之珍 魏文帝與朝臣書曰: 江表唯長沙名有好米 何時此○初學記二十七作得比 新成○初學記 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九作城 梗稻邪 上風炊之 五里聞香 表○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二作袁 准觀殊俗曰: 河內靑稻 新成○書鈔作城 白梗 【啓】梁庾肩吾謝賚粳米啓曰: 出梁國租 ○句有脫文 兼水陸之殊品 伊尹說而不至 石崇豪所未及 遇處嘿之得賓 同朗之擧著 ○句有脫文 長河可塞 上德無訓 又謝湘東王賚米啓曰: 味重新城 香踰澇水 連舟入浦 似彦伯之南歸 積地爲山 疑馬援之西至 不待候沙 同新渝之再熟 無勞拜石 均遼倉之重滿 前恩未遠 次渥仍流 墨翟假以故書 裴楷慚其國賜 又答湘東王賚梗米啓曰: 竊以農夫力耕 時逢儉歲 疏賤時澤 必取豐年 椓斛瀉珠 嘉聞陶量 翻庭委玉 欣見馬圌 인용 목차
도(稻) 爾雅曰: 稌 稻也 說文曰: 稻 稌也 廣雅曰: 稻穗謂之禾 廣志曰: 有紫芒稻赤穬稻白米稻 南方有蟬鳴稻 禮記曰: 祭宗廟之禮 稻曰嘉蔬 吳志曰: 鍾離牧 山陰人 少居永興 自墾田種二十餘畝 臨熟而縣民認取之 牧曰: 本以田荒 故墾之耳 遂以稻與民 江表傳曰: 孫亮五鳳元年 交阯稗草化爲稻 會稽典錄曰: 夏香 有盜刈稻者 香助收之 盜者慚 送以還香 香不受 【贊】晉湛方生庭前植稻苗贊曰: 蒨蒨嘉苗 離離階側 弱葉繁蔚 圓朱疏植 淸流津根 輕露濯色 인용 목차
화(禾) 說文曰: 禾 嘉穀也 以二月而種 八月始熟 得時之中 故謂之禾 山海經曰: 崑崙墟上 有木禾 禾長五尋 木禾 穀類 尙書曰: 唐叔得禾 異畝同穎 獻諸天子 王命歸周公于東 作歸禾 畝 壟也 穎 穗也 禾各生一壟 而共爲一穗 天下禾同之象 周公德所以致 故歸之 左傳曰: 鄭祭足帥師 取成周之禾 孝經援神契曰: 德下至地 則嘉禾生 呂氏春秋曰: 飯之美者 玄山之禾 史記曰: 管仲說桓公曰: 古之封禪者 北里之禾 所以爲盛 北里 地名 淮南子曰: 后稷辟土墾草 而不能使禾冬生 東觀漢記曰: 光武生於濟陽縣 是歲有嘉禾 一莖九穗 事具帝王部 又曰: 淳于恭 有盜刈恭禾者 恭見之 念其愧 因自伏草中 盜去乃起 事具人部讓篇 續漢書曰: 承宮 琅耶人也 常在蒙山中耕種禾黍 臨熟 人認之 宮便推與而去 由是發名 事具人部讓篇 古今注曰: 和帝元年 嘉禾生濟陰城陽 一莖九穗 安帝延光二年 嘉..
백곡부(百穀部) 穀 禾 稻 秔 芊@黍 粟 豆 麻 麥 곡(穀) 爾雅曰: 中有岱岳 五穀魚鹽生焉 穀不熟爲饑 仍饑爲荐 言太山有魚鹽之饒也 不熟 五穀不成 荐 連歲不熟 周官曰: 楊州荊州宜稻 豫州宜種麥 靑州宜稻麥 兗州宜三種 雍州宜黍稷 幽州三種 冀州宜黍稷 幷州宜五種 五種 黍稷菽麥稻 三種 黍稷稻 太宰 九職任萬民 一曰三農 生九穀 黍稷秫稻麻大小麥 禮記曰: 孟春 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 謂以上辛郊天也 郊祀后稷 以祈農事 故蟄而郊 郊而後耕 上帝太微之帝 傳曰: 夫郊祀后稷 以祈農事 故啓蟄而郊 郊而後耕 又曰: 孟秋 農乃登穀 天子嘗新 先薦寢廟 黍稷之屬 於是始薦 命百官始收斂 候秋氣始收斂 穀梁傳曰: 一穀不升曰嗛 二穀不升曰饑 三穀不升曰饉 四穀不升曰康 五穀不升曰大侵 大侵則君食不兼味 臺榭不塗 百官布而不制 鬼神禱而不祠 墨子曰: 一穀不收謂之饉 二穀不收謂..
동(銅) 尙書曰: 淮海惟楊州 厥貢惟金三品 金銀銅 左傳曰: 鄭伯朝楚 楚子與之金 曰: 無以爲兵 使鑄三鍾 越絶書曰: 鄞山破而出錫 若耶涸而出銅 歐冶因爲純鈞之劍 史記曰: 秦始皇鑄天下兵器爲十二金人 重各千斤 漢書曰: 凡律度量衡用銅者 所以同天下 齊風俗也 銅爲物至精 不爲燥濕寒暑變其節 不爲風雨曝露改其形 似於士君子之行 是以用銅也 用竹爲引者 事之宜也 竹長十丈 高一丈 唯竹篾軟而堅 宜爲之也 又曰: 吳有章郡銅山 卽招致天下人亡命者 盜鑄錢 以故土賦而國用饒 又曰: 上使善相相鄧通 曰: 當貧餓死 文帝曰: 能富通在我 何謂貧 於是賜通蜀東道銅山鑄錢 華嶠漢書曰: 靈帝時 遂使鉤盾令宋典 繕治南宮 又使掖庭令畢嵐 鑄銅人四 列於蒼龍玄武闕外 又鑄四鍾 皆受二千斛 懸於堂及雲臺殿 殿前又鑄天祿蝦蟆 吐水渴烏 施於橋西 用灑南北郊路 以省百姓灑道之費 魏略曰: 明帝徙長安諸..
대모(玳瑁) 廣志曰: 玳瑁形似龜 出南海巨延州 周書王會曰: 伊尹謂湯曰: 請以玳瑁爲獻 史記曰: 趙使於春申君 欲誇楚 爲玳瑁簪 劍器悉飾以玳瑁 續漢書輿服志曰: 貴人助蠶 玳瑁釵 高文惠與婦書曰: 今致玳瑁梳一枚 南州異物志曰: 玳瑁如龜 生南方海中 大者如蘧蒢 背上有鱗 大如扇 發取其鱗 因見其文 欲以作器 則煮之 因以刀截 任意所作 冷乃以梟魚皮錯治之 後以枯條木葉瑩之 乃有光耀 魏繁欽詩曰: 何以表別離 耳後玳瑁釵 【賦】晉潘尼玳瑁碗賦曰: 有玳瑁之奇寶 亦同旅於介蟲 下法川以矩夷 上擬乾而規隆 或步趾於淸源 或掉尾於泥中 隨陰陽以潛躍 與龜龍乎齊風 包神藏智 備體兼才 高下斯處 水陸皆能 文若綺波 背負逢萊 爾乃遐夷效珍 越裳貢職 橫海萬里 踰嶺千億 挺璞荒蠻 摛藻辰極 光曜炫晃 昭爛煽赩 嘉斯寶之兼美 料衆珍而靡對 文不煩於錯鏤 采不假乎藻繢 豈翡翠之足儷 胡犀象之能逮..
거거(車渠) 廣雅曰: 車渠 石次玉也 廣志曰: 車渠出大秦國及西域諸國 玄中記曰: 車渠出天竺國 蘇子曰: 車渠馬瑙 出於荒外 今冀州之土 曾未得其奇也 【賦】魏文帝車渠碗賦曰: 車渠玉屬也 多纖理縟文 生于西國 其俗寶之 惟二儀之普育 何萬物之殊形 料珍怪之上美 無茲碗之獨靈 苞華文之光麗 發符采而揚榮 理交錯以連屬 似將離而復幷 或若朝雲浮高山 忽似飛鳥厲蒼天 夫其方者如矩 圓者如規 稠希不謬 洪纖有宜 魏王○太平御覽八百零八王下有粲字 車渠碗賦曰: 侍君子之宴坐 覽車渠之妙珍 挺英才於山岳 含陰陽之淑眞 飛輕縹與浮白 若驚風之飄雲 光淸朗以內曜 澤溫潤而外津 體貞剛而不撓 理脩達而有文 兼五德之上美 起○御覽作超 衆寶而絶倫 인용 목차
유리(琉璃) 廣雅曰: 琉璃 珠也 韻集曰: 琉璃 火齊珠也 廣志曰: 琉璃出黃支斯調大秦日南諸國 十洲記曰: 方丈山上有琉璃宮 漢書曰: 武帝時 使人入海市琉璃 魏略曰: 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靑綠紺縹紅紫十種琉璃 吳歷曰: 黃武四年 扶南諸外國來獻琉璃 諸葛恢集 詔答恢 今致琉璃碗一 南州異物志曰: 琉璃本質是石 欲作器 以自然灰治之 自然灰狀如黃灰 生南海濱 亦可浣衣 用之不須淋 但投之中 滑如苔石 不得此灰 則不可釋 世說曰: 滿奮畏風 在武帝琉璃窗內坐 實密似疏 奮有疑 帝問之 答曰: 臣猶吳牛 見光而喘 又曰: 武帝嘗降王武子 供饌盤悉用琉璃器 又曰: 王敦尙主 至石崇舍 如廁畢 婢擎金澡盤 盛水 琉璃碗 盛澡豆 王取豆著水中飮之 謂之乾飯 【賦】晉潘尼琉璃碗賦曰: 濟流沙之絶險 越蔥嶺之峻危 於是遊西極 望大蒙 歷鍾山 闚燭龍 覲王母 訪仙童 取琉璃之攸華 詔曠世之良工 纂玄儀..
마노(馬瑙) 廣雅曰: 馬瑙 石次玉 廣志曰: 馬瑙出西南諸國 玄中記曰: 馬瑙出月氏國 魏略曰: 大秦國多馬瑙 涼州記曰: 呂纂咸寧二年 盜發張駿陵 得馬瑙鍾榼 【賦】魏文帝馬瑙勒賦曰: 馬瑙玉屬也 出自西域 文理交錯 有似馬瑙 故其方人因以名之 命夫良工 是剖是鐫 追形逐好 從宜索便 乃加砥礪 刻方爲圓 沈光內照 浮景外鮮 繁文縟藻 交采接連 嘉鏤錫之盛美 感戎馬之首飾 圖茲物之攸宜 信君子之所服 爾乃藉彼朱■■ 華勒用成 騈居別趾 煥若羅星 魏王粲馬瑙勒賦曰: 遊大國以廣觀 覽希世之偉寶 總衆材而課美 信莫臧於馬瑙 被文采之華飾 雜朱綠與蒼阜 於是乃命工人 裁以飾勒 因姿象形 匪雕匪刻 厥容應規 厥性順德 御世嗣之駿服 表騄驥之儀則 인용 목차
패(貝) 說文曰: 貝 海介○原作● 據馮校本改 蟲也 古者貨貝而寶龜 至周而有泉 到秦廢貝行泉 爾雅曰: 貝居陸焱 在水蜬 音含 大者● 音沉 小者鰿 積音 今之細貝 亦有紫色者 出日南 玄貝胎貝 黑色者 餘蚳黃白文 音治 黃質白文 餘泉白黃文 白質黃文也 詩成是貝錦 則紫貝也 紫貝以紫爲質 黑爲文點也 蚆葩博而頯 匡軌反 中廣 兩頭銳 蜠囷大而儉 責小而惰 惰狹而長 本草經曰: 貝子一名貝齒 生東海 山海經曰: 陽山濁洛之水 注于蕃之澤 中多文貝 又曰: 陰山漁水 中多文貝 又曰: 邽山濛水 多黃貝 又曰: 赤水之東 蒼梧之野 有文貝 歸藏曰: 有人將來 遺我貨貝 以至則徹 以求則得 有喜將至 毛詩曰: 萋兮斐兮 成是貝錦 毛詩義疏曰: 貝 鼊龜屬 又有紫貝 其白質如玉 紫點爲文 皆行列相當 大者有徑一尺六寸 今九眞交阯以爲杯盤 寶物也 春秋運斗樞曰: 搖光得江吐大貝 太公六韜曰:..
주(珠) 爾雅曰: 西方之美者 有霍山之多珠玉焉 霍山 今在平陽永安縣東北 廣志曰: 莫難珠 其色黃 生東夷 有明珠 稱夜光 有大珠徑寸 或圍二寸已上 出黃支 有至圓珠 置之平地 終日不停 山海經曰: 開明北有珠樹文玉樹 尙書曰: 淮夷蠙珠洎魚 淮夷二水 出蠙珠美魚 大戴禮曰: 川生珠而岸不枯 穆天子傳曰: 天子北征 舍于珠澤 珠澤之藪 方三十里 晏子曰: 景公爲履 黃金之綦 連以珠 良玉之句 其長尺 冰月服之以聽朝 晏子朝 公迎之 履重 僅能擧足 晏子曰: 古者聖人製服 冬輕而暖 夏輕而凊 今金玉之履 冰月服之 是重寒也 莊子曰: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于崑崙之丘 遺其玄珠 使智索之而弗得 使離朱索之而弗得也 使契溝索之而不得 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 黃帝曰: 異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又河上有人家貧窮 其子沒川 得千金之珠 謂其子取石來鍛之 曰: 夫珠必在驪龍頷下 子遭其睡也 使而寤 子尙..
보옥부 하(寶玉部 下) 璧 珠 貝 馬瑙 琉璃 車渠 玳瑁 銅 벽(璧) 白虎通曰: 方中圓外曰璧 璧之爲言積也 內方象地 外圓象天 爾雅曰: 璧大六寸謂之瑄 肉倍好謂之璧 好倍肉謂之瑗 肉好若一謂之環 尙書中候曰: 堯沉璧於河 周官禮曰: 子執穀璧 男執蒲璧 以蒼璧禮天 左傳曰: 周諺有之 匹夫無罪 懷璧其罪 又曰: 晉荀息請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 以伐虢 又曰: 初衛莊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髮美 使髧之 以爲呂姜■■ 旣出奔而入焉 示之璧 曰: 活我 吾與汝璧 己氏曰: 殺汝 璧其焉往 遂殺之 而取其璧 又曰: 秋楚子圍許 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於武城 許男面縛銜璧 大夫縗絰 士輿櫬 楚子問諸逢伯 對曰: 昔武王克殷 微子啓如是 武王親釋其縛 受其璧而祓之 祓 除凶之禮也 又曰: 初楚恭王無冢適 有寵子五人 無適立焉 乃有大事于群望 而祈請神擇於五人者 使主社稷 乃遍以璧見於群望曰: 當..
규(珪) 說文曰: 玠 大珪也 珽 大珪也 長三尺 抒上終葵首 爾雅曰: 珪大尺二寸謂之玠 白虎通曰: 珪以爲信而見何也 珪者銳上 象物始生見於上也 信莫著於見 故以之 萬物之始 莫不自潔 珪之爲言珪也 上銳陽也 下方陰也 山海經曰: 羭山之神 祠之白圭 易曰: 告公用圭 尙書 禹貢曰: 禹錫玄圭 告厥成功 玄 天色 禹功聞於四海 故堯錫玄圭 以旌顯之 周官禮曰: 以玉作六瑞 以等邦國 王晉大圭 執鎭圭 繅藉五采五就 以朝日 繅有五采文 所以薦玉 木爲中幹 用韋衣而畫之 就 成也 王朝日者 示有所尊 訓民事君也 大圭長三赤 杼上終葵首 鎭圭長赤有二寸 謂安鎭四方 以四鎭之山爲琢飾 公執桓圭 二王之後 及王之上公 雙植曰桓 宮室之象 所以安其上也 圭長九寸 侯執信圭 伯執躬圭 繅皆三采三就 皆象以人形爲瑑飾 義取其愼行以保身 圭皆長七寸 子執穀璧 男執蒲璧 繅皆二采再就 義取安養於人 二..
옥(玉) 爾雅曰: 西方之美者 霍山之珠玉焉 又曰: 璆 美玉也 治玉謂之琢 亦謂之雕 廣志曰: 白玉美者 可以照面 出交州 靑玉出倭國 赤玉出夫餘 瑜玉玄玉水蒼玉皆佩用 尙書曰: 惟辟玉食 山海經曰: 黃帝乃取密之玉榮 而投鍾山之陰陽 瑾瑜之玉 潤澤而有光 五色發作 以和景周 ○太平御覽八百零五作柔剛 天地鬼神 是食是饗 君子服之 以禦不祥 周官曰: 以玉作六器 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 以黃琮禮地 以靑珪禮東方 以赤璋禮南方 以白琥禮西方 以玄璜禮北方 禮記曰: 笏天子以球玉 又曰: 執玉爵者不揮 又曰: 受珠玉者以掬 又曰: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道 又曰: 子貢問於孔子曰: 敢問君子貴玉而賤■w何也 爲玉之寡而■w之多耶 子曰: 昔君子比德於玉焉 溫潤而澤 仁也 縝密而栗 知也 廉而不劌 義也 垂之如墜 禮也 叩之 其聲淸越以長 其終詘然 樂也 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 忠也 ..
은(銀) 爾雅曰: 白金謂之銀 其美者謂之鐐 遼 史記 封禪書曰: 殷得金德 銀自山溢 漢書曰: 益州●町山出銀 賁古亦出銀 又曰: 無雷國出銀 又曰: 黃金一斤 直錢萬 朱提銀八兩爲流 直一千五百八十 他銀一流 直千 是爲銀貨二品 東方朔神異經曰: 西南有銀山焉 長五十餘里 廣四五里 高百餘丈 皆悉白金 不雜土石 不生草木 列異記曰: 故司隷校尉上黨鮑子都 少時上計掾 於道中遇一書生 獨行無伴 卒得心痛 子都下車爲按摩 奄忽亡 不知姓名 有素書一卷 銀十餅 卽賣一餅以殯斂 餘銀以坑之 素書著腹上 哭之 謂曰: 若子魂靈有智 當令子家知子在此 今奉使命 不獲久留 遂辭而去 抱朴子曰: 銀但不及金玉 餌可以地仙 南越志曰: 遂成縣任山 有銀大銀山 ○太平御覽八百十二作銀沙自出 地鏡圖曰: 銀之氣 夜正白 流散在地 撥之隨手散復合 此是也 山有蔥 下有銀 光隱隱正白 山有磁石 下有銅若金 ..
금(金) 爾雅曰: 黃金謂之盪 蕩音 其美者謂之鏐 留音 尙書洪範 五行 四曰金 金曰從革 從革作辛 孔安國 金可改庚 辛 金氣也 穆天子傳曰: 披圖視天子之寶 黃金之膏 晏子曰: 景公爲履 黃金之綦 孝經援神契曰: 石潤苞玉 丹精生金 翠羽揚也 三物合和氣 故能變通易色也 又曰: 四夷賓服 則金勝土 孫氏瑞應圖曰: 王者不藏金玉 則黃金見深山 禮斗威儀曰: 君乘金而王 其政平 則黃金見深山 列子曰: 齊人有欲金者 淸旦衣冠之市 適鬻金者之所 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之 問曰: 人皆在焉 子攫人之金何故 對曰: 取金之時 不見人 徒見金 魯連子曰: 秦師圍趙而退 平原君以千金欲爲魯連先生壽 連笑曰: 所貴天下士者 爲人釋難 解人締結 若卽有取 商賈之事 連不忍爲也 韓子曰: 荊南麗水之中生金 燕丹子曰: 太子自喜得荊軻 永無憂秦 後日與軻之東宮 臨池而觀 軻拾瓦投蛙 太子令人奉盤金 軻用祇 ..
보옥부 상(寶玉部 上) 寶 金 銀 玉 珪 보(寶) 爾雅曰: 琛 寶也 美寶爲琛 禮記曰: 南宮敬叔反 必載寶而朝 敬叔 魯卿 失位去魯 得反載其寶以朝君 夫子曰: 如是其貨也 喪不如速貧之愈也 左傳曰: 晉荀息請以屈産之乘 垂棘之璧 假道於虞以伐虢 公曰: 是吾寶也 對曰: 若得道於虞 猶外府也 又曰: 宋人得玉 獻諸子罕曰: 以示玉人 玉人以爲寶也 故敢獻之 子罕曰: 我以不貪爲寶 爾以玉爲寶 若以與我 皆喪寶也 不若人有其寶 公羊傳曰: 虞公貪而好寶 及爲晉所滅 抱寶牽馬而去 又曰: 盜竊寶玉大弓 穆天子傳曰: 西征至陽■■之山 河伯馮夷所都 是惟河宗云 ○太平御覽八百零二作氏 天子○御覽作乃至 崑崙之山丘 舂○御覽舂上有觀字 山之寶玉 管子曰: 玉起於禺氏 金起於汝漢 珠起於赤野 先王爲其從遠 其至之難 故託用於其重 以珠玉爲上幣 黃金爲中幣 刀布爲下幣 史記曰: 梁惠王與..
료(蓼) 爾雅曰: 薔虞蓼 虞澤蓼也 詩曰: 予又集于蓼 言辛苦也 離騷曰: 蓼蟲不能從乎葵菜 吳氏本草曰: 蓼實一名天蓼 一名野蓼 一名澤蓼 禮記曰: 鶉雞羹鴽釀之蓼 劉向別錄曰: 尹都尉書 有種蓼篇 吳越春秋曰: 越王念吳 欲復怨 非一旦也 苦思勞心 夜以接日 臥則切之以蓼 魏文子曰: 蓼蟲在蓼則生 在芥則死 非蓼仁而芥賊也 本不可失 古詩曰: 蘇蓼出溝渠 【賦】漢孔臧蓼蟲賦曰: 季夏旣望 暑往涼還 逍遙諷誦 遂居東園 周旋覽觀 憩乎南蕃 睹茲■O蓼 紛葩吐榮 猗那隨風 綠葉厲莖 爰有蠕蟲 厥狀似螟 群聚其間 食之以生 於是寤物託事 推況乎人 幼長斯蓼 莫或知辛 膏粱之子 豈曰不云 苟非德義 不以爲家 安逸無心 如禽獸何 逸必致驕 驕必致亡 匪唯辛苦 乃丁大殃 인용 목차
총(蔥) 禮記曰: 凡進食之禮 蔥■■處末 又曰: 膾春用蔥 脂用蔥 爲君子擇蔥薤 如○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七作必 絶其本末 爾雅 茖 山蔥 細莖大葉 劉向別傳○太平御覽九百八十作錄 曰: 都尉有種蔥書 曹公旣與先生言 細人覘之 見其拔蔥 ○按曹公以下 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七引 作華陽國志 當另條 莊子曰: 徐無鬼見武侯曰: 先生居山林 猒蔥■■ 今老欲甘酒肉之味耶 又曰: 春月飮酒加蔥 以通五臟 春秋元命包曰: 天門山上有蔥 所種畦瀧悉著 行人拔取者悉絶 若精神而求 卽不拔自出 奇異辛香 漢書 龔遂勸民 令人一口 種五十本蔥 一畦韭 百本薤 西河舊事曰: 蔥嶺在燉煌西八十里 其山高大 上生蔥 故曰蔥嶺 列仙傳曰: 阮丘 蛆山上種蔥百餘年 乃去 晉令曰: 居洛陽內 園菜欲課以當○三字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七作以當課 此倒 者 耳○御覽作聽 此訛 其引長流 灌紫蔥 丁各三畝 東觀漢記曰: 孔奮 字君魚..
제(薺) 爾雅曰: ●蓂 大薺 似薺 葉細 又曰: 蒫 薺實 說文曰: 薺草可食也 毛詩曰: 誰謂荼苦 其甘如薺 禮記曰: 孟夏之月 靡草死 薺 亭歷之屬也 淮南子曰: 薺夌○太平御覽九百八十作麥 下條同 冬生而夏死 抱朴子曰: 薺夌大● 仲夏而枯 【賦】夏侯湛賦曰: 寒冬之日 余登乎城 跬步北園 睹衆草之萎悴 覽林果之零殘 悲纖條之槁摧 愍枯葉之飄殫 見芳薺之時生 被畦疇而獨繁 鑽重冰而挺茂 蒙嚴霜以發鮮 舍盛陽而弗萌 在太陰而斯育 永安性於猛寒 羌無寧乎煖燠 齊精氣於●凍 均貞固乎松竹 齊卞伯玉薺賦曰: 終風掃於暮節 霜露交於杪秋 有萋萋之綠薺 方滋繁於中丘 인용 목차
규(葵) 說文曰: 葵 菜也 七啓曰: 芳孤精擇 ○文選三十四作粺 霜蓄霜葵 文選 靑靑園中葵 凝露待日晞 又言 譬如後園葵 有葉待秋霜 又曰: 無以肉食資 取笑葵與藿 豳風曰: 七月烹葵及菽 左傳 仲尼曰: 鮑莊子之智不如葵 葵猶能衛其足 莊子居亂 不能危行言遜 以致刖足 師曠占曰: 黃帝問師曠 曰: 欲知牛馬貴賤 秋葵下小葵生 牛馬貴 大葵不蟲 牛馬賤 史記曰: 公儀休爲魯相 食葵而美 拔其園葵棄之 韓詩外傳曰: 魯監門女嬰 相從績 中夜泣曰: 衛世子不肖 是以泣 其偶問其故 曰: 宋司馬得罪於宋 出奔於魯 馬佚 食吾園葵 是歲亡利一半 由是觀之 禍福相及也 列女傳曰: 魯漆室女倚柱而嘯 鄰婦曰: 欲嫁乎 曰: 吾憂魯君老而太子少也 婦曰: 此魯大夫之憂 女曰: 昔晉客舍吾家 繫馬於園 馬佚 踐吾園葵 使吾終歲不厭葵味 列仙傳曰: 丁次都 不知何許人 爲遼東丁氏作人 丁氏常使買葵 ..
채소(菜蔬) 毛詩曰: 其蔌維何 惟筍及蒲 又曰: 我有旨蓄 亦以禦冬 爾雅曰: 菜謂之蔬 不熟曰饉 周禮 春官曰: 春入學 舍采合舞 禮記曰: 仲秋之月 乃命有司 趣民務蓄菜 論語曰: 雖蔬食 菜羹瓜祭 必齋如也 孔叢子曰: 菜謂之蔬 莊子曰: 顔回不茹葷三月 呂氏春秋曰: 菜之美者 壽木之華 赤木之葉 餘瞀之南 有菜名嘉樹 其色若碧 漢書西域傳曰: ■■賓地溫和 冬食生菜 魏志曰: 倭國地溫和 冬夏食生菜 漢武內傳曰: 西王母曰: 仙之上藥 有碧海之琅菜 王充論衡曰: 董仲舒讀春秋 三年不窺園菜 孝子傳曰: 洛陽公輦水作漿 兼以給過者 公補屩 不取其直 天神化爲書生 問公何不種菜 曰: 無種 卽遺數升 公種之 化爲白璧 餘皆爲錢 公得以娶婦 大夫有汙豬之宮 雖有美菜 有義之士不食 莊子 宣尼窮於陳蔡之間 顔回擇菜 文選 野有菜蔬之色 儀禮曰: 婚禮 舅姑旣沒 則婦三月乃奠菜蔬 蓋用..
등(藤) 爾雅曰: 諸慮 山櫐 今江東呼櫐爲藤 藤似葛而麤大也 廣雅曰: 藟 藤也 毛詩曰: 南有樛木 葛藟纍之 山海經曰: 卑山其上多櫐 今狸豆之屬 南方草物狀曰: 浮沉藤 生子大如■B甌 正月華色 仍連著實 十月■■月熟 色赤 生食之甛酢 生交阯九眞 含蘭子藤 生緣樹木 正二月花色 四五月熟 實如■l 赤如雄雞冠 取生食之 味淡泊 出交阯合浦 野聚藤 緣樹木 二月花色 仍連著實 五六月熟 子大如羹甌 俚民煮食 其味甛酢 出蒼梧 ●藤生金封山 俚人往往賣之 其色正赤 出興古 裴氏廣州記曰: 土人伐船爲業 隨樹所在 就以成槽 皆去水難遠 動有數里 山生草 名爲膏藤 津汁軟滑 無物能比 以此導地 牽之如流 亦五六丈舡 數人便運 臨海異物志曰: 鍾藤 附樹作根 軟弱 須緣樹而作 藤旣纏裹 樹便死 且有惡汁 尤令速朽也 藤盛成樹 若木自然 大者或至十圍 又曰: ●藤 圍數寸 重於竹 可以爲杖..
애(艾) 爾雅曰: 艾 冰臺也 毛詩曰: 彼采艾兮 一日不見 如三歲兮 莊子曰: 越王子搜 逃乎丹穴 越國無君 求王子搜不得 從之丹穴 不肯出 越人薰之以艾 崔寔月令曰: 三月可採艾 博物志 削冰至圓以向日 以艾於後承其影 得火 孟子曰: 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 楚辭曰: 蕭艾於篋笥 謂蕙芷而不香 離騷曰: 扈服艾以盈腰兮 謂幽蘭其不可佩 又曰: 何昔日之芳草兮 今直爲此艾 漢武內傳 西王母神仙次藥 有靈叢艾 【賦】孔璠之艾賦曰: 良藥弗達 妙針莫宣 奇艾急病 靡身挺煙 治匪君臣 得用神火 振淹固於一爛 氣絶息乎無假 淳建投而招祟 鉗椒檮而貽禍 伊茲艾之淑粹 仍索質於中野 嗟乎貞灰與邪燼迭御 芳煙與苦蘭競薰 是以艾正而賤 蘭妖而珍 故言堯則桀對 擧蘭則艾因 【贊】孔璠之艾贊曰: 藹藹靈艾 蔚彼脩阪 混區群卉 理深用遠 인용 목차
봉(蓬) 毛詩曰: 彼茁者蓬 又曰: 首如飛蓬 蕪城賦 蔌蔌風威 孤蓬自振 驚沙坐飛 列子曰: 見百歲髑髏 搴蓬而指之 曾子曰: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白沙在泥 與之皆黑 商君書曰: 今夫飛蓬 飄風而行千里 乘風之勢也 禮曰: 桑弧蓬矢 莊子曰: 斥鷃翶翔蓬蒿之間 古詩 轉蓬離本根 飄之畏長風 又曰: 孤蓬轉霜根 離騷 蓬艾親人 御于茅○太平御覽九百九十七作第 兮 魯哀公失國 ○按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九十七作晏子 此脫書名 又按哀晏子春秋作昭 走齊 公問焉 曰: 子之年甚少矣 道至于此乎 吾少之時 多愛我者 吾體○御覽作禮 不親 人多諫者 吾忘○御覽作忌 不能用 是內無弼 外無輔 輔弼無人 諂諛甚衆 譬之猶秋蓬也 孤其根本 密其枝葉 尙書大傳曰: 子夏作壤室 編蓬戶 彈琴瑟其中 以歌先王之風 淮南子曰: 見飛蓬轉而知爲車 三輔決錄曰: 張仲蔚 平陵人也 與同郡魏景卿 俱隱身不仕 所居蓬蒿沒人..
모(茅) 爾雅曰: 蔌杜 茅也 說文曰: 菅 茅也 易曰: 拔茅連茹 以其彙 征吉 茅●○原訛● 據馮校本改 一名茹子 又曰: 藉用白茅 無咎 天官甸師 祭祀供蕭茅 尙書 禹貢曰: 荊州包匭菁茅 毛詩曰: 白華菅兮 白茅束兮 又曰: 野有死麇 白茅苞之 又曰: 晝爾于茅 宵爾索綯 左傳曰: 齊侯伐楚 謂楚曰: 爾貢苞茅不入 王祭不供 無以縮酒 寡人是徵 典錄曰: 武王伐殷 微子啓肉袒面縛 牽羊把茅 膝行而前 六韜曰: 呂尙坐茅而漁 尹文子曰: 堯爲天子 土階三尺 茅茨不翦 尸子曰: 殷湯救旱 素車白馬 身嬰白茅 以身爲牲 莊子曰: 小巫見大巫 拔茅而棄 此其所以終身弗如 離騷曰: 索靈茅以蓬蓴 又曰: 蘭芷變而不芬兮 荃蕙化而爲茅 史記 封禪書曰: 管仲說桓公云 古之封禪 江淮間 一茅三節 所以爲藉也 吳錄地理志曰: 桂陽郴縣 有菁茅 可染布 零陵有香茅 任土貢之 沈約宋書曰: 有三脊..
명(茗) 爾雅曰: 檟 苦茶 早採者爲茶 晩採者爲茗 吳志曰: 孫皓每饗宴坐席 無能否 每率以七升爲限 雖不悉入口 皆澆灌取盡 韋曜飮酒不過二升 初見禮異 密賜茶茗以當酒 吳興記曰: 烏程縣西有溫山 出御荈 續搜神記曰: 晉孝武帝世 宣城人秦精 嘗入武昌山中採茗 忽見一人 身長一丈 通體皆毛 精見之大怖 毛人徑牽其臂 將至山曲大叢茗處 放之便去 須臾復來 乃探懷中橘與精 精甚怖 負茗而歸 異苑曰: 剡縣陳務妻 少寡 與二兒爲居 宅中先有古冢 每日作茗摶 輒先以著墳上 二子患之 曰: 古墓何知 徒以勞意 欲掘除之 母苦禁乃止 夜卽夢見一人 自說沒來三百餘年 謬蒙惠澤 賢二子恆欲見毁 相賴保護 雖潛壤與朽骨 敢忘翳桑之報 明日晨興 於外屋得錢十萬 似久埋者 而貫皆新 提還告其兒 並有慚色 自是設饌愈謹 【賦】晉杜育荈賦曰: 靈山惟嶽 奇産所鍾 厥生荈草 彌谷被崗 承豐壤之滋潤 受甘靈之霄降..
시(蓍) 逸禮曰: 天子之蓍九尺 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 蓍千歲三百莖者 先知也 史記曰: 天下和平 蓍莖長一丈 其聚生百莖 共根 今世取蓍 八十莖 長八尺 卽難得矣 得六十莖 長八尺 卽可用 洪範五行曰: 蓍之言爲耆也 百年一本生百莖 此草木之壽 亦知吉凶者 聖人以問鬼神 淮南子曰: 上有叢蓍 下有伏龜 【詩】梁范筠詠蓍詩曰: 數奇不可偶 性直誰能紆 禎蔡伏靈異 祥雲降溫腴 【賦】晉傅玄蓍賦曰: 春邁衡德於靑陽 混百卉而萌生 逮朱夏而修茂 曁商秋而堅貞 雖離霜而未彫 與潛龜乎通靈 於是原極以道 極形以度 以類萬物之情 以通天下之故 豈唯終始於事業 乃參天而倚數 棄原野之蕭條 升雲階而內御 運茲莖於掌握 爻象形而星布 信鉤深而致遠 實開物而成務 인용 목차
적(荻) 爾雅曰: 菼 薍也 似葦而小 毛詩曰: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 詩疏義曰: 薍或謂之荻 至秋堅成 謂之雚也 焦贛易林 剝之坤曰: 從風縱火 荻芝俱死 漢書曰: 董偃見寵館陶公主 安陵袁叔謂偃曰: 顧成廣遠 無宿宮 又有荻竹藉田 足下何不白主 獻長門園於上 此上所欲也 抱朴子曰: 吳世有姚光者 有火術 吳主身臨試之 積荻數千束 光坐其上 又以數千束荻累之 因猛風燔之 火盡 光端坐灰中 振衣而起 晉中興書徵祥說曰: 童謠云 官家養蘆化成荻 蘆生不止自成積 是時盧循竊據廣州 國未能討 因而用之 是官養之蘆也 荻猶敵也 毛詩 敦彼行葦 牛羊勿踐履 又曰: 誰謂河廣 一葦航之 又曰: 有漼者淵 雚葦淠淠 禮記曰: 七月納材葦 呂氏春秋 季秋之月 命虞人材葦供國 搜神記 朽葦化蛬也 毛詩曰: 毳衣如菼 菼 蘆荻也 又八月雚葦 異苑曰: 盧龍將攻京師 謠曰: 十丈瓦屋 蘆作柱 薤作欄 郭璞奏曰..
고(菰) 說文曰: 蔣 菰也 廣雅曰: 蔣菰 其米謂之彫胡 廣志曰: 菰可以爲席 溫於蒲 生南方 莊子曰: 孔子之楚 舍於蟻丘之蔣 禮記曰: 十月收水澤之賦 江賦曰: 泛泛之遊蔣 吳都賦 菰穗彫胡 菰子作餅 宋玉之 ○太平御覽九百九十九作賦曰二字 主人女爲炊彫胡飯 【詩】梁沈約詠菰詩曰: 結根布洲渚 垂葉滿皐澤 匹彼露葵羹 可以留上客 인용 목차
태(苔) 爾雅曰: 藫 石衣也 說文曰: 苔 水衣也 淮南子曰: 窮谷之汚 生靑苔 風土記曰: 石髮 水衣也 靑綠色 皆生於石 遊名山志曰: 石篢○太平御覽一千作簀 按據御覽四十七引賀循會稽記 當作簣 山 緣崖而上 高百許丈 裏悉靑苔 無別草木 古今注 苔或紫或靑 一名員蘚 一名綠錢 一名綠蘚 拾遺記曰: 晉武帝時 租梨園○太平御覽一千作祖梨國 獻蔓苔 亦曰金苔 亦曰夜明苔 江文通詩曰: 靑苔日夜黃 江賦 綠苔鬖●乎硏上 硏 石也 江淹靑苔賦 鑿山楹爲室 有老苔焉 天台山賦 踐莓苔之滑石 古詩 靑苔依空牆 【詩】梁沈約詠靑苔詩曰: 緣階已漠漠 汎水復綿綿 微根知欲斷 輕絲似更聯 梁庾肩吾新苔詩曰: 隨潮染岸石 逐脈聚浮査 徒令阿谷麗 停筐不汰沙 【賦】江淹靑苔賦曰: 嗟靑苔之依依 無色類而可方 必居閑而就寂 似幽意而深傷 故其處石則松栝交陰 泉雨長注 橫■L俯視 崩壁仰顧 若其在水 則..
평(萍) 爾雅曰: 苹 萍也 其大者曰蘋 周禮曰: 穀雨一日 萍始生 萍不生 陰氣增盈 秋官曰: 萍氏 掌禁川游者 萍草無根 取名不沈溺 異術曰: 萬年血爲萍 古詩曰: 泛泛江漢萍 漂蕩水無根 江賦曰: 萍實時出而漂泳 東都賦 發蘋藻潛魚 風賦 起靑蘋之末 何晏詩曰: 願爲綠蘋草 託身寄淸池 劉靈曰: 俯觀萬物 擾擾焉如水之載浮萍 王逸曰: 自比如萍 隨水浮游 本草經曰: 水萍一名水華 味辛寒 治暴熱 身癢下水 烏鬢髮 久服輕身 一名水簾 毛詩曰: 于以采蘋 南澗之濱 禮記月令曰: 季春之月 萍始生 呂氏春秋曰: 菜之美者 崑崙之蘋 家語曰: 楚昭王渡江 江中有物 大如斗 圓而赤 直觸王舟 舟人取之 問群臣 莫能識之 使問孔子 孔子曰: 此謂萍實 可剖而食之 吉祥也 唯霸者能獲焉 王遂食 大美 又遣問孔子 何以知之 子曰: 吾昔過陳 聞童謠曰: 楚王渡江得萍實 大如斗 赤如日 剖而食之..
포(蒲) 山海經曰: 孟于之山 其上多蒲 爾雅曰: 莞 符離 其上蒚 今水中莞蒲 可作席也 毛詩曰: 彼澤之陂 有蒲與菅 又曰: 魚在在藻 依于其蒲 左傳曰: 齊侯澤之雚蒲 舟鮫守之 不與民共 又曰: 臧文仲妾織蒲 古歌曰: 蒲葉何離離 離騷曰: 抽蒲兮陳坐 援英兮爲蓋 文選 新蒲含紫茸 又曰: 新蒲節轉促 史記 ○馮校本云 史記不書獻蒲事 今見文選潘安仁西征賦野蒲變而爲脯注 趙高將爲亂 先設驗 獻蒲以爲脯 惑二世 有言蒲者 誅之 漢書 路溫舒父爲里監門 使溫舒牧羊 乃取澤中蒲 截以爲牒 編用寫書 又曰: 元帝疾 時史丹以親密侍疾 唯上獨寢 直入臥內 頓首伏靑蒲上 靑 綠 蒲 席也 又以蒲靑爲席 鋪地也 東觀漢記曰: 劉寬遷南陽太守 溫仁多恕 吏民有過 但用蒲鞭罰之 示辱而已 秦記曰: 符洪之先 居武都 家生蒲 長五丈 狀如竹 咸異之 謂之蒲家 因以氏焉 洪後以讖文草付應王 遂改姓苻○..
능(菱) 說文曰: 菱 ■■也 廣志曰: 鉅野大於常■■ 淮漢以南 凶年以菱爲蔬 猶以橡爲資也 周官曰: 冬食■■藕棗栗杼實 國語曰: 屈到嗜芰 有疾 召其宗老而屬之曰: 祭我必以芰 屈到 楚卿也 宗老 家臣也 屬 託也 楚辭曰: 製芰荷以爲衣 呂氏春秋曰: 杜厲叔事莒公 自以爲不見知 居於海上 夏食菱芡 冬食橡栗 莒公有難 將死之 其友曰: 不知故去 今往死之 是知與不知無別也 厲叔曰: 吾將以醜後世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幽明錄曰: 東平呂球 豐財美貌 乘船至曲阿湖 値風不得行 泊菰際 見一少女 乘船採菱 擧體皆衣荷葉 因問姑非鬼耶 衣服何至如此 女則有懼色 答云 子不聞荷衣兮蕙帶 倏而來兮忽而逝乎 然有懼容 迴舟理棹 逡巡而去 球遙射之 卽獲一獺 向者之船 皆是蘋蘩薀藻之葉 見老母立岸側 如有所候望 見船過 因問云 君向來 不見湖中採菱女子耶 球云近在後 尋射 復獲老獺 居湖次者 咸云..
초부 하(草部 下) 芙蕖 菱 蒲 萍 苔 菰 荻 蓍 茗 茅 蓬 艾 藤 菜蔬 葵 薺 蔥 蓼 부거(芙蕖) 爾雅曰: 荷 芙蕖 其莖茄 其葉葭 其本蔤 其花菡萏 其實蓮 其根藕 其中的 的 子也 的中薏 子中心也 的蓮實 廣雅曰: 菡萏 芙蓉也 周書曰: 藪澤已竭 卽蓮藕掘 毛詩曰: 彼澤之陂 有蒲與荷 又曰: 隰有荷花 說文曰: 芰 菱也 管子曰: 五沃之土生蓮 眞人關令尹喜傳曰: 眞人遊時 各各坐蓮花之上 一花輒徑十丈 楚辭曰: 集芙蓉以爲裳 又曰: 因芙蓉而爲媒 憚褰衣而濡足 又曰: 搴芙蓉兮木末 又曰: 披荷稠之炅炅 又曰: 製芰荷以爲衣 又曰: 荷衣兮蕙帶 又曰: 芙蓉始發雜芰荷 紫莖屛風文綠波 洛神賦 灼若芙蓉出綠波 文選 芙蓉散其華 又曰: 神飆自遠至 左右芙蓉披 又曰: 菡萏溢金塘 又曰: 魚戱新荷動 又曰: 神蔡止荷心 毛詩義疏曰: 的可磨以爲散 輕身益氣 令人强..
권시(卷施) 爾雅曰: 卷施草 拔心不死 宿莽草也 離騷曰: 多○離騷作夕 攬華洲之宿莽 南越志曰: 寧鄕縣草多卷施 拔心不死 江淮間謂之宿莽 【贊】晉郭璞卷施贊曰: 卷施之草 拔心不死 屈平嘉之 諷詠以比 取類雖邇 興有遠旨 인용 목차
신화(愼火) 南越志曰: 廣州有樹 可以禦火 山北謂之愼火 或謂戒火 多種屋上 以防火也 但南中無霜雪 故成樹 【詩】梁范筠詠愼火詩曰: 茲卉信叢叢 微榮未足奇 何期糅香草 遂得遶花池 忘憂雖無用 止燄或有施 早得建章立 幸●柏梁垂 인용 목차
남(藍) 禮記月令曰: 仲夏之月 令民無刈藍以染 爲陽長也 毛詩曰: 終朝採藍 不盈一襜 孫卿子曰: 靑出於藍而靑於藍 續漢書曰: 楊震種植藍以供養母 諸生嘗有助種藍者 輒拔更種 以距其後 秦子曰: 常問作人當如園圃之藍 不異衆草 染而後朗 然不如唐棣之華 灼灼自顯 【賦】後漢趙岐藍賦曰: 余就醫偃師 道經陳留 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爲業 藍田彌望 黍稷不植 慨其遺本念末 遂作賦曰: 同丘中之有麻 似麥秀之油油 인용 목차
장미(薔薇) 本草經曰: 薔薇一名牛棘 又曰: 一名牛勒 一名山棗 一名薔蘼 葛洪治金創方曰: 用薔薇炭末一方寸匕 日三服之 【詩】齊謝朓詠薔薇詩曰: 低枝詎勝葉 輕香幸自通 發萼初攢紫 餘采尙霏紅 新花對白日 故橤逐行風 梁簡文帝詠薔薇詩曰: 鷰來枝益軟 風飄花轉光 氛氳不肯去 還來階上香 又賦得詠薔薇詩曰: 石榴珊瑚橤 木槿懸星葩 豈如茲草麗 逢春始發花 迴風舒紫萼 照日吐新芽 梁元帝看摘薔薇詩曰: 倡女卷春裾 迎風戱玉除 近叢看影密 隔樹望釵疏 橫枝斜綰袖 嫩葉下牽裾 牆高攀不及 花新摘未舒 莫疑揷鬢少 分人猶有餘 梁劉緩看美人摘薔薇花詩曰: 新花臨曲池 佳麗復相隨 鮮紅同映水 輕香共逐吹 繞架尋多處 窺叢見好枝 今新猶恨少 將故復嫌萎 釵邊爛熳揷 無處不相宜 梁鮑泉詠薔薇詩曰: 經植宜春館 靃靡上蘭宮 片舒猶帶紫 半卷未全紅 葉疏難蔽日 花密易傷風 佳麗新粧罷 含笑折芳叢 梁柳..
촉규(蜀葵) 爾雅曰: 菺 戎葵 今蜀葵也 如木槿花 晉傅玄蜀葵賦序曰: 其苗似瓜瓠 旣大而潔鮮 紫色曜日 【賦】虞繁蜀葵賦曰: 惟茲珍草 懷芬吐榮 挺河渭之膏壤 吸昴井之玄精 繞銅爵而疏植 映昆明而羅生 作妙觀於神州 扇令名於東京 馳驛命而遠致 攢華林而麗庭 申脩翹之冉冉 播員葉之靑靑 梁王筠蜀葵花賦曰: 惟此奇草 遷花西道 凌金阪之威夷 跨玉津之浩浩 値油雲之廣臨 屬光風之長掃 仰椒屋而敷榮 植蘭房而舒藻 邁衆芳而秀出 冠雜卉而當闈 旣扶疏而雲蔓 亦灼爍而星微 布護交加 蓊茸紛葩 疏莖密葉 翠萼丹華 【贊】宋顔延之蜀葵贊曰: 井維降精 崏絡升靈 物微氣麗 夫草之英 渝豔衆蘤 冠冕群榮 類麻能直 方葵不傾 인용 목차
녹총(鹿蔥) 風土記曰: 宜男 草也 高六七尺 花如蓮 宜懷妊婦人佩之 必生男 【詩】梁元帝詠宜男草詩曰: 可愛宜男草 垂采映倡家 何時如此葉 結實復含花 梁沈約詠鹿蔥詩曰: 野馬不任騎 菟絲不任織 旣非中野華 無堪麇■■食 嵇含賦序曰: 宜男多植幽皐曲隰 或寄華林玄圃 荊楚之士 號曰鹿蔥 【賦】晉傅玄宜男花賦曰: 猗猗令草 生于中方 花白宜男 號應禎祥 遠而望之 煥若三辰之麗天 近而察之 晃若芙蓉之鑒泉 於是狡童媛女 以時來征 結九秋之永思 含春風以娛情 晉夏侯湛宜男花賦曰: 淑大邦之奇草兮 應則百之休祥 稟至眞之靈氣兮 顯嘉名以自彰 冠衆卉而挺生兮 承木德於少陽 體柔性剛 蕙潔蘭芳 結纖根以立本兮 靈渥液於淸雲 順陰陽以滋茂兮 笑含章之有文 遠而望之 灼若丹霞照靑天 近而觀之 煒若芙蓉鑒淥泉 萋萋翠葉 灼灼朱華 曄若珠玉之樹 煥如景宿之羅 充后妃之盛飾兮 登紫微之內庭 回日月之輝光..
곽향(藿香) 南州異物志曰: 藿香出海邊國 形如都梁 可著衣服中 吳時外國傳曰: 都昆在扶南南三千餘里 出藿香 劉欣期交州記曰: 藿香似蘇 【頌】梁江淹藿香頌曰: 桂以過烈 麝以太芬 摧沮天壽 夭抑人文 誰及藿草 微馥微薰 攝靈百仞 養氣靑雲 인용 목차
운향(芸香) 禮記月令曰: 仲春之月 芸始生 香草 倉頡解詁曰: 芸蒿似邪蒿 香可食 洛陽宮殿簿曰: 顯陽殿前芸香一株 徽音殿前芸香二株 含章殿前芸香二株 晉室閣名曰: 太極殿前 芸香四畦 式乾殿前 芸香八畦 【賦】晉傅咸芸香賦曰: 攜昵友以逍遙兮 覽偉草之敷英 慕君子之弘覆兮 超託軀於朱庭 俯引澤于丹壤兮 仰吸潤乎泰淸 繁茲綠橤 茂此翠莖 葉芟蓯以纖折兮 枝婀娜以迴縈 象春松之含曜兮 鬱蓊蔚以蔥靑 晉成公綏芸香賦曰: 美芸香之循絜 稟陰陽之淑精 去原野之蕪穢 植廣夏之前庭 莖類秋竹 葉象春檉 晉傅玄賦序曰: 月令 仲春之月 芸始生 鄭玄云 香草也 世人種之中庭 인용 목차
미질(迷迭) 廣志曰: 迷迭出西域 【詩】樂府歌詠詩曰: 氍■U五水○太平御覽九百八十二作味 香 迷迭艾網及都良 【賦】魏文帝迷迭賦曰: 坐中堂以遊觀兮 覽芳草之樹庭 垂妙葉于纖枝兮 楊脩幹而結莖 承靈露以潤根兮 嘉日日而敷榮 隨迴風以搖動兮 吐芳氣之穆淸 薄西夷之穢俗兮 越萬里而來征 豈衆卉之足方兮 信希世而特生 魏陳王曹植迷迭香賦曰: 播西都之麗草兮 應靑春而發暉 流翠葉于纖柯兮 結微根於丹墀 信繁華之速實兮 弗見彫於嚴霜 芳暮秋之幽蘭兮 麗■■崙之芝英 旣經時而收采兮 遂幽殺以增芳 去枝葉而特御兮 入綃縠之霧裳 附玉體以行止兮 順微風而舒光 魏王粲迷迭賦曰: 惟遐方之珍草兮 産■■崙之極幽 受中和之正氣兮 承陰陽之靈休 揚豐馨於西裔兮 布和種於中州 去原野之側陋兮 植高宇之外庭 布萋萋之茂葉兮 挺苒苒之柔莖 色光潤而采發兮 以孔翠之揚精 魏應瑒迷迭賦曰: 列中堂之嚴宇 跨階序而騈..
울금(鬱金) 說文曰: 鬱金芳草也 十葉爲貫 百二十貫 採以煮之爲鬯 一曰: 鬱鬯百草之華 遠方所貢芳物 合而釀之以降神 魏略曰: 大秦國出鬱金 【賦】漢朱公叔鬱金賦曰: 歲朱明之首月兮 步南園以■{眺 覽草木之紛葩兮 美斯華之英妙 布綠葉而挺心 吐芳榮而發曜 衆華爛以俱發 鬱金邈其無雙 比光榮於秋菊 齊英茂乎春松 遠而望之 粲若羅星出雲垂 近而觀之 曄若丹桂曜湘涯 赫乎扈扈 萋兮猗猗 淸風逍遙 芳越景移 上灼朝日 下映蘭池 睹茲榮之瑰異 副歡情之所望 折英華以飾首 耀靜女之儀光 瞻百草之靑靑 羌朝榮而夕零 美鬱金之純偉 獨彌日而久停 晨露未晞 微風肅淸 增妙容之美麗 發朱顔之熒熒 作椒房之珍玩 超衆葩之獨靈 晉傅玄鬱金賦曰: 葉萋萋以翠靑 英蘊蘊而金黃 樹菴藹以成蔭 氣芳馥而含芳 凌蘇合之珠珍 豈艾網之足方 榮耀帝寓 香播紫宮 吐芬楊烈 萬里望風 【頌】晉左九嬪鬱金頌曰: 伊此奇草 ..
미무(蘼蕪) 廣志曰: 薇蕪香草 魏武帝以藏衣中 楚辭曰: 秋蘭兮蘼蕪 羅生兮堂下 綠葉兮素枝 芳菲兮襲予 管子曰: 五沃之土 生蘼蕪 本草經曰: 蘼蕪一名薇蕪 味辛 【詩】古詩曰: 上山採蘼蕪 下山逢故夫 【贊】郭璞贊曰: 蘼蕪善草 亂之蛇床 不隕其實 自列以芳 佞人似智 巧言如簧 인용 목차
혜(蕙) 廣志曰: 蕙草綠葉紫花 魏武帝以爲香燒之 離騷曰: 川谷徑復流潺湲 光風轉蕙汜崇蘭 又曰: 樹蕙之百畝 又曰: 薜荔拍兮蕙綢 薜荔 香草 拍 榑壁也 綢 縛束也 詩云 綢繆束楚 山海經曰: 天帝之山 其下多蕙 外山之下 其草蕙 【詩】漢繁欽詠蕙詩曰: 蕙草生山北 託身失所依 植根陰崖側 夙夜懼危頹 寒泉浸我根 凄風常徘徊 三光照八極 獨不蒙餘暉 葩葉永彫悴 凝露不暇晞 百卉皆含榮 已獨失時姿 比我英芳發 鶗鴃鳴已哀 인용 목차
두약(杜若) 爾雅曰: 杜若土鹵 香草也 廣雅曰: 楚 蘅也 本草經曰: 杜若一名杜蘅 味辛微溫 久服益氣輕身 范子計然曰: 杜若出南郡漢中 山海經曰: 天帝之山 有草焉 狀如葵 臭如■■蕪 名曰杜蘅 可以走馬 帶香草 令人便馬 或曰: 馬得之健走 離騷曰: 采芳洲兮杜若 將以遺兮下女 又曰: 雜杜蘅與芳芷 又曰: 山中人兮芳杜若 飮石泉兮蔭松柏 【詩】梁沈約詠杜若詩曰: 生在窮絶地 豈與世相親 不顧逢採擷 本欲芳幽人 【賦】齊謝朓杜若賦曰: 馮瑤圃而宣遊 籍幽蘭而夷與 覽茲榮之苑茂 紛爲芳於淸■■ 觀夫結根擢色 發曜垂英 緣春巒以纖布 蔭涼潭而影淸 【頌】梁江淹杜若頌曰: 山中杜若 嘉爾翠質 不奇不俗 栽華栽實 同銜夕露 共炯朝日 夷陂無二 沉冥如一 인용 목차
국(菊) 爾雅曰: 菊 治廧 今之秋華菊也 山海經曰: 女几之山 其草多菊 禮記曰: 季秋之月 菊有黃花 楚辭曰: 朝飮木蘭之墜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又曰: 春蘭兮秋菊 長無絶兮終古 風俗通曰: 南陽酈縣 有甘谷 谷水甘美 云其山上大有菊 水從山上流下 得其滋液 谷中有三十餘家 不復穿井 悉飮此水 上壽百二三十 中百餘 下七八十者 名之大夭 菊華輕身益氣故也 司空王暢太尉劉寬太尉袁隗爲南陽太守 聞有此事 令酈縣月送水二十斛 用之飮食 諸公多患風眩 皆得瘳 崔寔月令 九月九日 可採菊花 盛弘之荊州記曰: 酈縣菊水 太尉胡廣 久患風羸 恆汲飮此水 後疾遂瘳 年近百歲 非唯天壽 亦菊延之 此菊甘美 廣後收此菊實 播之京師 處處傳埴 神仙傳曰: 康風子 服甘菊花柏實散得仙 抱朴子曰: 劉生丹法 用白菊花汁蓮汁樗汁 和丹蒸之 服一年 壽五百歲 又曰: 菊花與薏花相似 直以甘苦別之耳 菊甘而薏苦諺..
난(蘭) 說文曰: 蘭 香草也 易曰: 同心之言 其臭如蘭 蘭 芳也 禮記曰: 婦人或賜之茝蘭 則受 獻諸舅姑 左傳曰: 鄭文公有賤妾 曰燕姞 夢天使與己蘭 曰: 余爲伯儵 余而祖也 以是爲而子 以蘭有國香 人服媚之 文公與之蘭而御之 辭曰: 妾不才 幸而有子 將不信 敢徵蘭乎 公曰: 諾 生穆公 名之曰蘭 家語曰: 芝蘭生於深林 不以無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 不爲困窮而改節 文子曰: 日月欲明 浮雲蓋之 叢蘭脩發 秋風敗之 又曰: 蘭芷不爲莫服而不芳 君子行道 不爲莫知而止 離騷曰: □○離騷作余 旣滋蘭之九畹兮 畹 畦也 又曰: 紉秋蘭以爲佩 又曰: 秋蘭兮糜蕪 羅生兮堂下 綠葉兮素莖 芳菲兮襲予 秋蘭兮靑靑 綠葉兮紫莖 孫卿子曰: 民之好我芬若椒蘭 琴操曰: 猗蘭操者 孔子所作也 孔子聘諸侯 莫能任 自衛反魯 隱谷之中 見香蘭獨茂 喟然歎曰: 夫蘭當爲王者香 今乃獨茂 與衆草爲伍..
초향부출(草香附出) 爾雅曰: 卉 百草 總名也 草謂之榮 榮而實謂之英 荄 根也 方言曰: 蘇芬莽草也 江淮南楚之間曰蘇 自關西曰草 或曰莽 南楚江湘之間 謂之莽 周書曰: 霜降之日 草木黃落 周官曰: 薙氏掌殺草 春始生而萌之 夏日至而夷之 秋繩而芟之 冬日至而耜之 含實曰繩 毛詩曰: 無草不死 無木不萎 又曰: 野有蔓草 零露團兮 又曰: 湛湛露斯 在彼豐草 大戴禮曰: 孟春冰泮 百草權輿 師曠占曰: 黃帝問師曠曰: 吾欲知苦樂善惡 可知否 對曰: 歲欲豐 甘草先生 甘草薺也 歲欲苦 苦草先生 苦草亭藶也 歲欲惡 惡草先生 惡草水藻也 歲欲旱 旱草先生 旱草蒺蔾也 歲欲疫病 病草先生 病草艾也 博物志曰: 黃帝問天老曰: 天地所生 豈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 天老曰: 太陽之草 名黃精 餌之可以長生 太陰之草 名曰鉤吻 不可食之 入口立死 人信鉤吻之殺人 不信黃精之益壽 不亦惑乎 【序..
출(朮) 本草經曰: 朮一名山■■ 久服不飢 輕身延年 生鄭山 山海經曰: 首山之陰 多朮 女几之山 其草多朮 吳氏本草曰: 朮一名山連 一名山芥 一名天蘇 一名山薑 范子曰: 朮出三輔 黃白色者善 列仙傳曰: 涓子餌朮 接食其精 三百年乃見於齊 崔寔四民月令曰: 二月採朮 神仙傳曰: 陳子皇得餌朮要方 服之得仙 入霍山去 其妻姜疲病 念其婿採朮之法 服之 病自愈 至三百七歲 登山取朮 檐而歸 不息不極 顔色氣力 如二十時 抱朴子內篇曰: 南陽文氏 其先祖漢中人 値亂 逃華山中 飢困欲死 有二人敎之食朮 云 遂不飢 數十年 乃來還鄕里 顔色更少 氣力轉勝 故朮一名山精 神藥經曰: 必欲長生 當服山精 廣州記曰: 彰平縣偏饒朮 建康記曰: 建康出精朮 異術曰: 朮草者 山之精也 結陰陽之精氣 服之令人長生絶穀 致神仙 【啓】梁庾肩吾答陶隱居賚朮煎啓曰: 竊以綠葉抽條 生於首峰之側 紫花摽..
창포(菖蒲) 春秋運斗樞曰: 玉衡星散爲菖蒲 遠雅頌 著倡優 則玉衡不明 菖蒲冠環 山海經曰: ○按本條疑當移下羅浮山記一寸二十節句下 誤竄此 菖蒲一十九節 韓終王興所服並然 而此過之 有足珍也 左傳曰: 王使周公閱來聘饗 有昌歜 孝經援神契曰: 菖蒲益聰 抱朴子曰: 韓終服菖蒲十三年 身生毛 吳氏本草曰: 菖蒲一名堯■■ 一名昌陽 神仙傳曰: 王興者 陽城人 漢武帝上嵩高 忽見有仙人 長二丈 耳出頭 下垂肩 帝禮而問之 仙人曰: 吾九疑人也 聞中嶽有石上菖蒲 一寸九節 食之可以長生 故來採之 忽然不見 帝謂侍臣曰: 彼非欲服食者 以此喩朕耳 羅浮山記曰: 羅浮山中菖蒲 一寸二十節 【詩】梁江淹石上菖蒲詩曰: 瓊琴久蕪沒 金鏡廢不看 不見空閨裏 從橫愁思端 緩步遵汀渚 楊枻泛春瀾 電至煙流綺 水綠桂涵丹 憑酒意未悅 半景方自歎 每爲憂見及 杜若詎能寬 冀採石上草 得以駐餘顔 【頌】梁江..
서예(署預) 本草經曰: 署預一名山芋 益氣力 長肌肉 除邪氣 久服輕身 耳目聰明 不飢延年 生嵩高山 吳氏曰: 署預一名諸署 湘中記曰: 永和初 有採藥衡山者 道迷糧盡 過息巖下 見一老公 四五年少 對執書 告之以飢 與其食物 如署預 指敎所去 六日至家 而不復飢 異苑曰: 署預入藥 又復可食 野人謂之土藷 若欲掘取 嘿然則獲 唱名者便不可得 人有植者 隨所種之物而像之也 【頌】梁江淹署預頌曰: 華不可炫 葉不足憐 微根儻餌 棄劍爲仙 黃金共壽 靑■s爭年 君謂無妄 我驗衡山 인용 목차
부이(芣苡) 爾雅曰: 芣苡 馬● 馬● 車前 毛詩曰: 采采芣苡 薄言采之 【贊】晉郭璞芣苡贊曰: 車前之草 別名芣苡 王會之云 其實如李 名之相亂 在乎疑似 인용 목차
천문동(天門冬) 本草經曰: 天門冬一名顚勒 味苦 殺三蟲 爾雅曰: 薔靡■■冬 山海經曰: 條谷山草多■■冬 列仙傳曰: 赤項子食天門冬 齒落更生 細髮復出 抱朴子曰: 杜子微服天門冬 御十八妾 有子百四十人 日行三百里 又內篇曰: 天門冬或名地門冬 或名筵門冬 或名顚棘 神仙傳曰: 甘始者 太原人 服天門冬 在人間三百餘年 建康記曰: 建康出天門冬 極精妙 名山略記曰: 鬱州出天門冬 【啓】梁簡文帝謝敕賚益州天門冬啓曰: 遠自星橋 見珍玉壘 本草稱其輕身 延壽實爲上藥 姬晉之重丹桂 曹丕之愛落英 一家恩錫 竊幸往代 인용 목차
관동(款冬) 本草經曰: 款冬一名顆冬 一名菟爰 生常山 爾雅曰: 菟爰顆冬 生水中 莖紫赤 范子曰: 款冬花出三輔 吳氏曰: 款冬十二月花 花黃白 述征記曰: 洛水至歲凝厲 則款冬茂悅曾冰之中 【賦】晉傅咸款冬賦曰: 惟茲奇卉 款冬而生 原厥初之載育 稟淳粹之至精 用能託體固陰 利此堅貞 惡采紫之相奪 患居衆之易傾 在萬物之並作 故韜華而弗逞 遠皆死以枯槁 獨保質而全形 【贊】晉郭璞款冬贊曰: 吹萬不同 陽煦陰蒸 款冬之生 擢穎堅冰 物體所安 焉知渙凝 인용 목차
여라(女蘿) 廣雅曰: 女蘿 松蘿也 免絲也 毛詩曰: 蔦與女蘿 施于松上 【詩】齊王融詠女蘿詩曰: 冪歷女蘿草 蔓衍旁松枝 含煙黃且綠 因風卷復垂 陳劉刪賦松上輕蘿詩曰: 葉繞千年蓋 條依百尺枝 屬與松風動 時將薜影垂 學帶非難結 爲衣或易披 山河若近遠 獨自楚人知 인용 목차
토사(免絲) 爾雅曰: 唐蒙女蘿 女蘿免絲 呂氏春秋曰: 或謂免絲無根也 其根不屬地 茯苓是也 史記龜策傳曰: 下有茯苓 上有免絲 淮南子曰: 免絲無根而生 茯苓抽 免絲死 抱朴子曰: 按仙方中 自有合離草 一名獨搖 一名離母 所以謂之合離 離母者小草 爲物下根如芋魁 有遊子十二枚 周環之 去大魁數尺 雖相須而實不連 但以氣相屬耳 如免絲之草 下有伏免之根 無此免在下 則絲不得生於上 然實不屬也 又內篇云 免絲初生之根 其形似免 掘取 剖其血以和丹 服之立變化 任意所作 【詩】齊謝朓免絲詩曰: 輕絲旣難理 細縷竟無織 瀾漫已萬條 連綿復一色 安根不可知 縈心終不測 인용 목차
백합(百合) 吳氏本草曰: 百合一名重邁 一名中庭 一名重匡 生宛胊及荊山 【詩】梁宣帝詠百合詩曰: 接葉有多重 開花無異色 含露或低垂 從風時偃抑 인용 목차
작약(芍藥) 本草經曰: 芍藥一名白犬 生山谷及中岳 古今注 芍藥一名可離 毛詩曰: 惟士與女 伊其相謔 贈之以芍藥 【賦】宋王徽芍藥華賦曰: 原夫神區之麗草兮 憑厚德而挺授 翕光液而發藻兮 颺風暉而振秀 【頌】晉傅統妻芍藥花頌曰: 曄曄芍藥 植此前庭 晨潤甘露 晝晞陽靈 曾不踰時 荏苒繁茂 綠葉靑蔥 應期秀吐 緗橤攢挺 素華菲敷 光譬朝日 色豔芙蕖 媛人是採 以廁金翠 發彼妖容 增此婉媚 惟昔風人 抗茲榮華 聊用興思 染翰作歌 인용 목차
공청(空靑) 本草經曰: 空靑生山谷 久服輕身延年 能化銅鉛作金 生益州 范子計然曰: 空靑出巴郡 白靑曾靑出弘農 豫章白靑出新淦 靑色者善 博物志曰: 徐公時 令人於西平靑山 採取空靑 江乘地記曰: 樵採者 常於山上得空靑 此山一朝出雲 零雨必降 民人以爲常占 【賦】梁江淹空靑賦曰: 夫赤瓊以照燎爲光 碧石以葳蕤爲色 咸見珍於東國 並被貴於西極 況空靑之麗寶 挺山海之不測 於是寫雲圖氣 學靈狀仙 寶波麗水 華峰豔山 湯谷之樹 崦嵫之泉 西海之草 炎州之煙 有曲帳畫屛 素女綵扇 錦色雰鬱 綺質蔓延 點拂濃薄 如隱如見 山水萬象 丹靑四變 咸百溢而可珍 亦千金而不賤 인용 목차
약향초부 상(藥香草部 上) 藥 空靑 芍藥 百合 免絲 女蘿 款冬 天門冬 芣苡 薯預 菖蒲 朮 草香附出 蘭 菊 杜若蕙 蘼蕪 鬱金 迷迭 芸香 藿香 鹿蔥蜀葵 薔薇 藍 愼火 卷施 약(藥) 本草經曰: 太一子曰: 凡藥上者養命 中者養性 下者養病 禮記曰: 君有疾 飮藥 臣先嘗之 親有疾 飮藥 子先嘗之 醫不三世 不服其藥 左傳曰: 臧孫曰: 季孫之愛我 疾疹也 孟孫之惡我 藥石也 美疹不如惡石 尙書曰: 若藥弗瞑眩 厥疾弗瘳 論語曰: 康子饋藥 拜而受之曰: 丘未達 不敢嘗 墨子南遊 見楚惠王 穆賀謂墨子曰: 子言誠善矣 王無乃曰: 賤人所爲 不用子 墨子曰: 譬若藥焉 夫子食之 以療其疾 豈曰一草之本 而不食哉 戰國策曰: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 謁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問曰: 可食乎 曰: 可 因奪而食之 王怒 使人殺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 臣問謁者 謁者曰可食 臣故食..
연(煙) 說文曰: 煙 火氣也 焆焆然也 列子曰: 趙襄子狩於山中 藉■■燔林 煽赫百里 有一人從石壁中出 隨煙燼上下 衆謂之鬼物 察之則人焉 春秋繁露曰: 人之言●去煙 此奇怪也 非人所意也 禍福利害 無有奇怪乎 淮南子曰: 冬至甲子受制 木用事 火煙靑 七十二日 戊子受制 土用事 火煙黃 七十二日 庚子受制 金用事 火煙黑 又曰: 哭之發於口 涕之出於目 此憤於中而形於外也 譬水之下流 煙之上尋火 ○按尋火二字 疑當作燖 徒南反 ○三字疑係燖字音切 當雙行小注 夫又孰推之 又曰: 以束薪爲鬼 以火煙爲氣 惑也 列仙傳曰: 寧封子 黃帝時人 爲陶正 有神人過之 爲其掌火 能令火出五色煙 又曰: 敎封子積薪自燒 而隨煙氣上 猶有骨 時人葬之 謝承後漢書曰: 吳郡徐相 爲長沙太守 常食乾飯 不發煙爨 許邁別傳曰: 邁有道術 燒香皆五色煙出 後莫知所在 【詩】梁簡文帝詠煙詩曰: 浮空覆雜影..
신탄회(薪炭灰) 易曰: 古之死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左傳曰: 厥父■R薪 其子弗克負荷 又曰: 晉楚戰於城濮 楚左師潰 狐毛設二旆而退之 欒枝使輿曳薪柴而僞遁 楚師馳之 原軫郗湊以中軍公族橫擊之 楚左師潰 禮記曰: 問士之子長幼 長曰能負薪 幼曰未能負薪 又曰: 季秋 乃命伐薪爲炭 事具炭部 毛詩曰: 折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 管子曰: 周容子夏 以侈靡見桓公 桓公曰: 侈靡可以爲天下乎 子夏曰: 可 夫雕橑然後炊之 雕卯○按當作卵 然後瀹之 所發積藏 散萬物也 晏子曰: 景公遊壽宮 睹耆年負薪 有飢色 公喟然 令吏養之 鄧析書曰: 譬猶拯溺而硾之以石 救火而投之以薪 又曰: 抱薪爇火 燥者先著 戰國策曰: 蘇秦之楚 三日乃得見王 說卒辭行 楚王曰: 先生不遠千里而臨寡人 曾弗肯留 願聞其說 對曰: 楚國食貴於玉 薪貴於桂 謁者難見於鬼 王難見於帝 今令臣食玉炊..
조(灶) 釋名曰: 灶 造也 創食物也 淮南子曰: 炎帝作火 死而爲灶神 禮記 月令曰: 孟夏之月 其祀灶 又曰: 灶者 老婦之祭 盛於盆 尊於甁 墨子曰: 灶必爲屛 心突高出屋四尺 愼無失火 失火者斬 魯連子曰: 灶五突 分煙者衆也 莊子曰: 仲尼讀書 老聃倚灶觚而聽之 曰: 是何書也 曰: 春秋也 呂氏春秋曰: 鷰雀處一屋之下 自以爲安 灶突決 火上棟宇 鷰雀不知禍將至也 事具雀部 戰國策曰: 智伯攻晉陽而水之 城不沒者三版 臼灶生蛙 人馬相食 史記曰: 武帝時 李少君以祀灶辟穀卻老方見上 少君言上曰: 祠灶則致物 致物而丹砂可化以爲黃金 黃金成 以爲飮食器 則益壽 益壽則仙者可見 於是天子始親祠灶 淮南子曰: 孔子無黔突 墨子無暖席 桓譚新論曰: 淳于髡至鄰家 見其灶突之直 而積薪在傍 謂曰: 此且有火 使爲曲突而徙薪 鄰家不聽 後果焚其屋 鄰家救火乃滅 烹羊具酒 謝救火者 不肯..
정료(庭燎) 說文曰: 庭燎 大燭也 禮記曰: 庭燎之百 自齊桓公始也 毛詩曰: 庭燎 美宣王 因以箴之 夜如何其 夜未央 庭燎之光 君子 至止 鸞聲鏘鏘 說苑曰: 齊桓公設庭燎 爲士之欲造見者 期年而士不至 東野鄙人 有以九九之術見者 桓公曰: 九九足以見乎 對曰: 臣非以九九爲足以見也 臣聞主君設庭燎以待士 期年而不至 夫士所以不至者 君天下賢君也 四方之士 皆自論不及君 故不至也 夫九九薄能耳 而君猶禮之 況賢於九九者 桓公曰: 善 禮之 期月而士至 晉起居注曰: 成帝咸和八年十二月 有司奏 庭燎在止車門外 今更集議 舊在端門內施 詔曰: 尙書奏 九年庭燎 當在端門內 元明帝時 在公車門內 可依舊 安司徒錄公命 當率由舊章 宜在端門內 晉中興書曰: 哀帝興寧元年 詔庭燎樹端門內 鄴中記曰: 石虎正會 殿庭中 端門外 閶闔前 設庭燎 皆二合 六處皆六丈 趙書曰: 石勒造庭燎於橦末 ..
촉(燭) 周官 司烜氏 掌以燧取火於日 以供祭祀之明燭 日火 陽之絜氣也 明燭以炤饌 凡邦之大事 供蕡燭 賁燭 麻燭 賁 大也 禮記曰: 侍坐 燭至起 異晝夜也 燭不見跋 跋 本也 燭盡則去之 嫌若燼多 有厭倦也 又曰: 孔子曰: 嫁女之家 三夜不息燭 思離親也 事具禮部婚姻篇 尙書大傳曰: 晉平公問師曠曰: 吾年七十 欲學 恐已暮 師曠曰: 臣聞老而學者 如執燭之明 執燭之明 孰與昧行 公曰: 善 事具禮部學篇 文子曰: 鳴鐸以聲自毁 蘭膏以明自銷 韓子曰: 鄭人有遺燕相國書者 夜書 謂持燭者曰: 擧燭 而誤書擧燭 燕相受書曰: 擧燭高明 高明者 擧賢而任之 事具贈答部 列女傳曰: 齊女徐吾者 東海上貧婦人 其鄰婦李吾之屬 合燭夜績 吾最貧而燭不屬 李吾曰: 徐吾燭數不屬 請無與夜 徐吾曰: 妾以貧故 起常先 去常後 掃陳席以待來者 坐常處下 爲貧故也 今一室之中 益一人 燭不爲益明..
등(燈) 說文曰: 錠謂之燈 韻集曰: 無足曰燈 有足曰錠 離騷○按本條非離騷 曰: 吳酒不廢沉日夜 蘭膏明燭華銅錯 言燈錠盡銅 琢禽獸 有華英也 說苑曰: 楚莊王賜群臣酒 日暮 燈燭滅 乃有人引美人衣者 美人挽絶其冠纓 事具人部報恩篇 劉向別傳曰: 待詔馮商作燈賦 漢書曰: 金枝秀華 庶旄翠旌 金枝 銅燈 百二十枝 秀華 中主有光華也 又曰: 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 方士齊人少翁 言能致其神 乃夜設燈燭帷幄 而令帝居他帳 遙望見好女 如李夫人之貌 而不得就視 漢武內傳曰: 西王母遣使謂帝曰: 七月七日 我當暫來 帝至日 掃除宮內 燃九光之燈 荀采傳曰: 荀采 爽女 爲陰瑜妻 而夫早亡 爽逼嫁與太原郭弈 采入郭氏室 暮乃去其帷帳 建四燈 斂色正坐 郭氏不敢逼 風俗通曰: 郅伯夷宿亭 止樓上 燃數燈 夜有魅來 伯夷趣之 以燈照 乃老狸也 東宮舊事曰: 宮有銅鴨頭燈二 銅侍燈三 供戶外用 夕供..
봉수(烽燧) 玄女戰經曰: 諸見擧烽火煙火 傳言虜且欲起 欲知審來不 以言者時所加之 得陽者不來 得陰者爲來法 墨子曰: 烽火已擧 言寇所從來多少 甘氏天文占曰: 權擧烽表 遠近沉浮 權四星 在軒轅尾西 邊地警備 烽候相望 虜至則擧 烽火十文 ○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五作丈 如今井桔■J 火○御覽作大 錘其頭 若警備急 燃火其頭 放之 權重 本低則末仰 見烽火 史記曰: 褒姒不好笑 幽王欲其笑 爲烽燧火鼓 似有寇至 擧烽火 諸侯悉至 至而無寇 褒姒乃大笑 漢書曰: 軍臣單于立四歲 匈奴復絶和親 大入上都○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五作郡 雲中 烽火通於甘泉 東觀漢記曰: 廉范爲雲中太守 始到 烽火日通 故事 虜出度五千人 乃移書旁郡求助 吏白 今虜兵度出五千 請移警檄 范不聽 遂選精兵 自將出至近縣 令老弱城守而追之 又曰: 馬成善治障塞 自西河至渭橋 河上至安邑 太原至井陘 中山至鄴 皆築保壁 起烽..
화부(火部) 火 烽燧 燈 燭 庭燎 灶 薪炭灰 煙 화(火) 釋名曰: 火 化物也 亦言燬也 物入卽皆毁壞也 山海經曰: 厭火國 獸身黑色 火出其口中 言能吐火 易曰: 離爲火 又曰: 燥萬物者 莫熯乎火 又曰: 火就燥 尙書曰: 藻火粉米 火爲火字也 又曰: 洪範 五行 二曰火 火曰炎上 炎上作苦 又曰: 火炎■■岡 玉石俱焚 言火逸而害玉也 天吏逸德 烈于猛火 又曰: 若火之燎于原 不可嚮邇 其猶可撲滅 火炎不可向近 尙可撲滅 浮言不可信用 尙可刑戮也 禮記 月令曰: 孟夏之月 盛德在火 左傳曰: 火龍黼黻 又曰: 郯子曰: 炎帝以火紀 故爲火師而火名 又曰: 古之火正 或食於心 或食於咮 以出內火 是故咮爲鶉火 心爲大火 謂火正之官 配食於火星也 建辰之月 鶉火星昏見南方 則令民放火 建戌之月 火星伏在日下 夜不得見 則令民內火 禁放火者也 又曰: 陶唐氏之火正閼伯 居商丘 春..
혼백(魂魄) 淮南子曰: 天氣爲魂 地氣爲魄 易曰: 精氣爲物 遊魂爲變 白虎通曰: 魂者何謂也 魂猶伝伝也 行不休也 動於外 主於情 魄者白也 猶著人者也 主於性 韓詩外傳曰: 溱與洧 謂鄭國之俗 三月上巳 於兩水之上 招魂續魄 拂不祥也 禮記曰: 延陵季子適齊 長子死於嬴博之間 旣封左袒 右還其封 曰: 若魂氣則無不之 又曰: 作其祝號 玄酒以祭 君與夫人交獻 以嘉魂魄 是謂合莫 又曰: 氣也者 神之盛也 魂也者 鬼之盛也 左傳曰: 子産云 人生始化曰魄 旣生魄陽曰魂 用物精多 則魂魄彊 又曰: 樂祁云 心之精爽 是謂魂魄 越絶書曰: 越王問於范子曰: 寡人聞人失其魂魄者死 得其魂魄者生 物皆有之 人亦有之 范子曰: 人有之 萬物亦然 天地之間 人爲貴 物之生 穀爲貴 以生人 與魂魄無異也 離騷曰: ○按本條及下條非離騷 百年信荏苒 何爲苦心魂 又曰: 隱淪駐精魄 又曰: 望孟夏之..
몽(夢) 周書曰: 大姒夢見商之庭産棘 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於闕 梓化爲松柏棫柞 寐覺 以告文王 文王乃召太子發 占之于明堂 王及太子發 並拜吉夢 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 東觀漢記曰: 諸將勸光武立 乃召馮異 上曰: 我夢乘龍上天 覺悟 心中動悸 異因下席再拜賀曰: 此天命發於精神 心中動悸 大王重愼之性也 異遂與諸將定議 上尊號 又曰: 和喜皇后 常夢捫天 體蕩蕩正靑 滑有若鍾乳 后仰■■之 以訊占夢 言堯夢攀天而上 湯夢反○東觀漢記作及 天舐之 此皆聖王之夢 莊子曰: 宋元君夜夢人披髮 云 予爲淸江使河伯之所 漁者豫且得予 元君覺 使人占之 曰: 此神龜也 君曰: 漁者有豫且乎 左右曰: 有 明日 豫且朝 君曰: 漁何得 對曰: 且之網得白龜 圓五尺 君曰: 獻若之龜 龜至 君再欲殺 再欲活 心疑 卜之曰: 殺龜以卜吉 乃刳龜 七十鑽而無遺筴 仲尼曰: 神能夢於元君 而不能避豫且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