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滕文公章句上 (12)
건빵이랑 놀자
등문공장구상(滕文公章句上) 제오(第五) 凡五章. 1. 맹자 성선(性善)을 말하다 滕文公爲世子, 將之楚, 過宋而見孟子. 世子, 太子也. 孟子道性善, 言必稱堯舜. 道, 言也. 性者, 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 渾然至善, 未嘗有惡. 人與堯舜初無少異, 但衆人汨於私欲而失之, 堯舜則無私欲之蔽, 而能充其性爾. 故孟子與世子言, 每道性善, 而必稱堯舜以實之. 欲其知仁義不假外求, 聖人可學而至, 而不懈於用力也. 門人不能悉記其辭, 而撮其大旨如此. 程子曰: “性卽理也. 天下之理, 原其所自, 未有不善. 喜ㆍ怒ㆍ哀ㆍ樂未發, 何嘗不善. 發而中節, 卽無往而不善; 發不中節, 然後爲不善. 故凡言善惡, 皆先善而後惡; 言吉凶, 皆先吉而後凶; 言是非, 皆先是而後非.” 世子自楚反, 復見孟子. 孟子曰: “世子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 復, 扶又反...

5. 박장(薄葬)과 후장(厚葬), 그리고 매장의 역사 墨者夷之, 因徐辟而求見孟子. 辟, 音壁, 又音闢. ○ 墨者, 治墨翟之道者. 夷, 姓; 之, 名. 徐辟, 孟子弟子. 孟子曰: “吾固願見, 今吾尙病, 病愈, 我且往見, 夷子不來!” 孟子稱疾, 疑亦託辭以觀其意之誠否. 他日又求見孟子. 不見之見, 音現. ○ 又求見, 則其意已誠矣, 故因徐辟以質之如此. 孟子曰: “吾今則可以見矣. 不直, 則道不見; 我且直之. 吾聞夷子墨者. 墨之治喪也, 以薄爲其道也. 夷子思以易天下, 豈以爲非是而不貴也? 然而夷子葬其親厚, 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直, 盡言以相正也. 莊子曰: “墨子生不歌, 死無服, 桐棺三寸而無槨.” 是墨之治喪, 以薄爲道也. 易天下, 謂移易天下之風俗也. 夷子學於墨氏而不從其敎, 其心必有所不安者, 故孟子因以詰之. 徐子以告夷子. 夷..

4. 다스리는 이와 다스려지는 이의 차이 정신노동과 육체노동은 동등한 가치를 지닌다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 自楚之滕, 踵門而告文公曰: “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 願受一廛而爲氓.” 神農, 炎帝神農氏. 始爲耒耜, 敎民稼穡者也. 爲其言者, 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 許, 姓, 行, 名也. 踵門, 足至門也. 仁政, 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 廛, 民所居也. 氓, 野人之稱. 文公與之處, 其徒數十人, 皆衣褐, 捆屨, 織席以爲食. 衣, 去聲. 捆, 音閫. ○ 褐, 毛布, 賤者之服也. 捆, 扣肯之欲其堅也. 以爲食, 賣以供食也. 程子曰: “許行所謂神農之言, 乃後世稱述上古之事, 失其義理者耳, 猶陰陽, 醫, 方稱黃帝之說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 負耒耜而自宋之滕, 曰: “聞君行聖人之政, 是亦聖人也, 願爲聖人氓.” 陳良, 楚之儒者. 耜, 所以起土...
4-3. 문명으로 야만을 변화시키다 吾聞用夏變夷者, 未聞變於夷者也. 陳良, 楚産也. 悅周公, 仲尼之道, 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 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 師死而遂倍之. 此以下責陳相倍師而學許行也. 夏, 諸夏禮義之敎也. 變夷, 變化蠻夷之人也. 變於夷, 反見變化於蠻夷之人也. 産, 生也. 陳良生於楚, 在中國之南, 故北遊而學於中國也. 先, 過也. 豪傑, 才德出衆之稱, 言其能自拔於流俗也. 倍, 與背同. 言陳良用夏變夷, 陳相變於夷也. 昔者孔子沒, 三年之外, 門人治任將歸, 入揖於子貢, 相嚮而哭, 皆失聲, 然後歸. 子貢反, 築室於場, 獨居三年, 然後歸. 任, 平聲. 彊, 上聲. 暴, 蒲木反. 皜, 音杲. ○ 三年, 古者爲師心喪三年, 若喪父而無服也. 任, 擔也. 場, 冢上之壇場也. 他日, 子夏,..

4-1. 정신노동과 육체노동은 동등한 가치를 지닌다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 自楚之滕, 踵門而告文公曰: “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 願受一廛而爲氓.” 神農, 炎帝神農氏. 始爲耒耜, 敎民稼穡者也. 爲其言者, 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 許, 姓, 行, 名也. 踵門, 足至門也. 仁政, 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 廛, 民所居也. 氓, 野人之稱. 文公與之處, 其徒數十人, 皆衣褐, 捆屨, 織席以爲食. 衣, 去聲. 捆, 音閫. ○ 褐, 毛布, 賤者之服也. 捆, 扣肯之欲其堅也. 以爲食, 賣以供食也. 程子曰: “許行所謂神農之言, 乃後世稱述上古之事, 失其義理者耳, 猶陰陽, 醫, 方稱黃帝之說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 負耒耜而自宋之滕, 曰: “聞君行聖人之政, 是亦聖人也, 願爲聖人氓.” 陳良, 楚之儒者. 耜, 所以起土. 耒, 其柄也.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

3. 이상적인 토지제도 정전법과 이상적인 교육제도 등문공이 나라를 다스리는 것에 대해 묻다 滕文公問爲國. 文公以禮聘孟子, 故孟子至滕, 而文公問之. 孟子曰: “民事不可緩也. 『詩』云: ‘晝爾于茅, 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 綯, 音陶. 亟, 紀力反. ○ 民事, 謂農事. 『詩』豳風「七月」之篇. 于, 往取也. 綯, 絞也. 亟, 急也. 乘, 升也. 播, 布也. 言農事至重, 人君不可以爲緩而忽之. 故引『詩』言治屋之急如此者, 蓋以來春將復始播百穀, 而不暇爲此也. 民之爲道也, 有恆産者有恆心, 無恆産者無恆心. 苟無恆心, 放辟邪侈, 無不爲已. 及陷乎罪, 然後從而刑之, 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爲也? 音義並見前篇. 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 取於民有制. 恭則能以禮接下, 儉則能取民以制. 陽虎曰: ‘爲富不仁矣, 爲仁不富..

3-4. 정전법(井田法) 使畢戰問井地. 畢戰, 滕臣. 文公因孟子之言, 而使畢戰主爲井地之事, 故又使之來問其詳也. 井地, 卽井田也. 孟子曰: “子之君將行仁政, 選擇而使子, 子必勉之! 夫仁政, 必自經界始. 經界不正, 井地不鈞, 穀祿不平. 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 經界旣正, 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夫, 音扶. ○ 經界, 謂治地分田, 經畫其溝塗封植之界也. 此法不修, 則田無定分, 而豪强得以兼幷, 故井地有不均; 賦無定法, 而貪暴得以多取, 故穀祿有不平. 此欲行仁政者之所以必從此始, 而暴君汙吏則必欲慢而廢之也. 有以正之, 則分田制祿, 可不勞而定矣. 夫滕壤地褊小, 將爲君子焉, 將爲野人焉. 無君子莫治野人, 無野人莫養君子. 夫, 音扶. 養, 去聲. ○ 言滕地雖小, 然其閒亦必有爲君子而仕者, 亦必有爲野人而耕者, 是以分田制祿之法, 不可偏廢..
3-3. 교육기관을 통해 인륜을 밝혀야 한다 設爲庠序學校以敎之: 庠者, 養也; 校者, 敎也; 序者, 射也.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學則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 人倫明於上, 小民親於下. 庠以養老爲義, 校以敎民爲義, 序以習射爲義, 皆鄕學也. 學, 國學也. 共之, 無異名也. 倫, 序也.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此人之大倫也. 庠序學校, 皆以明此而已. 有王者起, 必來取法, 是爲王者師也. 滕國褊小, 雖行仁政, 未必能興王業; 然爲王者師, 則雖不有天下, 而其澤亦足以及天下矣. 聖賢至公無我之心, 於此可見. 『詩』云: ‘周雖舊邦, 其命惟新,’ 文王之謂也. 子力行之, 亦以新子之國.” 『詩』大雅「文王」之篇. 言周雖后稷以來, 舊爲諸侯, 其受天命而有天下, 則自文王始也. 子, 指文公, 諸侯未踰年之..

3-2. 이상적인 조세법인 조법(助法)에 대해 夏后氏五十而貢, 殷人七十而助, 周人百畝而徹, 其實皆什一也. 徹者, 徹也; 助者, 藉也. 徹, 敕列反. 藉, 子夜反. ○ 此以下, 乃言制民常産, 與其取之之制也. 夏時一夫授田五十畝, 而每夫計其五畝之入以爲貢. 商人始爲井田之制, 以六百三十畝之地, 畫爲九區, 區七十畝. 中爲公田, 其外八家各授一區, 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 而不復稅其私田. 周時一夫授田百畝. 鄕遂用貢法, 十夫有溝; 都鄙用助法, 八家同井. 耕則通力而作, 收則計畝而分, 故謂之徹. 其實皆什一者, 貢法固以十分之一爲常數, 惟助法乃是九一, 而商制不可考. 周制則公田百畝, 中以二十畝爲廬舍, 一夫所耕公田實計十畝. 通私田百畝, 爲十一分而取其一, 蓋又輕於什一矣. 竊料商制亦當似此, 而以十四畝爲廬舍, 一夫實耕公田七畝, 是亦不過什一也..
3-1. 등문공이 나라를 다스리는 것에 대해 묻다 滕文公問爲國. 文公以禮聘孟子, 故孟子至滕, 而文公問之. 孟子曰: “民事不可緩也. 『詩』云: ‘晝爾于茅, 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 綯, 音陶. 亟, 紀力反. ○ 民事, 謂農事. 『詩』豳風「七月」之篇. 于, 往取也. 綯, 絞也. 亟, 急也. 乘, 升也. 播, 布也. 言農事至重, 人君不可以爲緩而忽之. 故引『詩』言治屋之急如此者, 蓋以來春將復始播百穀, 而不暇爲此也. 民之爲道也, 有恆産者有恆心, 無恆産者無恆心. 苟無恆心, 放辟邪侈, 無不爲已. 及陷乎罪, 然後從而刑之, 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爲也? 音義並見前篇. 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 取於民有制. 恭則能以禮接下, 儉則能取民以制. 陽虎曰: ‘爲富不仁矣, 爲仁不富矣.’ 陽虎, 陽貨, 魯季氏家臣也. 天理人..
2. 세자 시절에 등문공이 장례에 대해 맹자에게 묻다 滕定公薨. 世子謂然友曰: “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 於心終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 吾欲使子問於孟子, 然後行事.” 定公, 文公父也. 然友, 世子之傅也. 大故, 大喪也. 事, 謂喪禮.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 孟子曰: “不亦善乎! 親喪固所自盡也. 曾子曰: ‘生, 事之以禮; 死, 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可謂孝矣.’ 諸侯之禮, 吾未之學也; 雖然, 吾嘗聞之矣. 三年之喪, 齊疏之服, 飦粥之食, 自天子達於庶人, 三代共之.” 齊, 音資. 疏, 所居反. 飦, 諸延反. ○ 當時諸侯莫能行古喪禮, 而文公獨能以此爲問, 故孟子善之. 又言父母之喪, 固人子之心所自盡者. 蓋悲哀之情, 痛疾之意, 非自外至, 宜乎文公於此有所不能自已也. 但所引曾子之言, 本孔子告樊遲者, 豈曾子嘗誦之以告其門人歟? 三年之..

1. 맹자 성선(性善)을 말하다 凡五章. 滕文公爲世子, 將之楚, 過宋而見孟子. 世子, 太子也. 孟子道性善, 言必稱堯舜. 道, 言也. 性者, 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 渾然至善, 未嘗有惡. 人與堯舜初無少異, 但衆人汨於私欲而失之, 堯舜則無私欲之蔽, 而能充其性爾. 故孟子與世子言, 每道性善, 而必稱堯舜以實之. 欲其知仁義不假外求, 聖人可學而至, 而不懈於用力也. 門人不能悉記其辭, 而撮其大旨如此. 程子曰: “性卽理也. 天下之理, 原其所自, 未有不善. 喜ㆍ怒ㆍ哀ㆍ樂未發, 何嘗不善. 發而中節, 卽無往而不善; 發不中節, 然後爲不善. 故凡言善惡, 皆先善而後惡; 言吉凶, 皆先吉而後凶; 言是非, 皆先是而後非.” 世子自楚反, 復見孟子. 孟子曰: “世子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 復, 扶又反. 夫, 音扶. ○ 時人不知性之本善, 而以聖賢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