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5/0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맹자 - 5. 등문공 상 전문 본문

고전/맹자

맹자 - 5. 등문공 상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1. 10. 18. 13:49
728x90
반응형

등문공장구상(滕文公章句上) 제오(第五)

 

凡五章.

 

 

1. 맹자 성선(性善)을 말하다

 

滕文公爲世子, 將之, 而見孟子.

世子, 太子也.

 

孟子道性善, 言必稱堯舜.

, 言也. 性者, 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 渾然至善, 未嘗有惡. 人與堯舜初無少異, 但衆人汨於私欲而失之, 堯舜則無私欲之蔽, 而能充其性爾. 孟子與世子言, 每道性善, 而必稱堯舜以實之. 欲其知仁義不假外求, 聖人可學而至, 而不懈於用力也. 門人不能悉記其辭, 而撮其大旨如此.

程子: “性卽理也. 天下之理, 原其所自, 未有不善. 樂未發, 何嘗不善. 發而中節, 卽無往而不善; 發不中節, 然後爲不善. 故凡言善惡, 皆先善而後惡; 言吉凶, 皆先吉而後凶; 言是非, 皆先是而後非.”

 

世子自, 復見孟子. 孟子: “世子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

, 扶又反. , 音扶.

時人不知性之本善, 而以聖賢爲不可企及; 故世子於孟子之言不能無疑, 而復來求見, 蓋恐別有卑近易行之說也. 孟子知之, 故但告之如此, 以明古今聖愚本同一性, 前言已盡, 無復有他說也.

 

成覵齊景公: ‘彼丈夫也, 我丈夫也, 吾何畏彼哉?’

, 古莧反.

成覵, 人姓名. , 謂聖賢也.

 

顔淵: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爲者亦若是.’

有爲者亦若是, 言人能有爲, 則皆如舜也.

 

公明儀: ‘文王我師也, 周公豈欺我哉?’

公明, ; , ; 賢人也. 文王我師也, 周公之言. 公明儀亦以文王爲必可師, 故誦周公之言, 而歎其不我欺也. 孟子旣告世子以道無二致, 而復引此三言以明之, 欲世子篤信力行, 以師聖賢, 不當復求他說也.

 

, 絶長補短, 將五十里也, 猶可以爲善國.

: ‘若藥, 不瞑眩, 厥疾不瘳.’”

, 莫甸反. , 音縣.

, 猶截也. 書商書說命篇. 瞑眩, 憒亂. 國雖小, 猶足爲治, 但恐安於卑近, 不能自克, 則不足以去惡而爲善也.

愚按: 孟子之言性善, 始見於此, 而詳具於告子之篇. 然黙識而旁通之, 則七篇之中, 無非此理. 其所以擴前聖之未發, 而有功於聖人之門, 程子之言信矣.

해석보기

 

 

 

2. 세자 시절에 등문공이 장례에 대해 맹자에게 묻다

 

滕定公. 世子謂然友: “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 於心終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 吾欲使子問於孟子, 然後行事.”

定公, 文公父也. 然友, 世子之傅也. 大故, 大喪也. , 謂喪禮.

 

然友問於孟子.

孟子: “不亦善乎! 親喪固所自盡也. 曾子: ‘, 事之以禮; , 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可謂孝矣.’ 諸侯之禮, 吾未之學也; 雖然, 吾嘗聞之矣. 三年之喪, 齊疏之服, 飦粥之食, 自天子達於庶人, 三代共之.”

, 音資. , 所居反. , 諸延反.

當時諸侯莫能行古喪禮, 文公獨能以此爲問, 故孟子善之.

又言父母之喪, 固人子之心所自盡者. 蓋悲哀之情, 痛疾之意, 非自外至, 宜乎文公於此有所不能自已也. 但所引曾子之言, 孔子樊遲, 曾子嘗誦之以告其門人歟? 三年之喪者, 子生三年, 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故父母之喪, 必以三年也. , 衣下縫也. 不緝曰斬衰, 緝之曰齊衰. , 麤也, 麤布也. , 糜也. 喪禮: 三日始食粥. 旣葬, 乃疏食. 此古今貴賤通行之禮也.

 

然友反命, 定爲三年之喪. 父兄百官皆不欲, : “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 吾先君亦莫之行也, 至於子之身而反之, 不可. 且志曰: 喪祭從先祖.” : “吾有所受之也.”

父兄, 同姓老臣也. 俱文王之後, 周公爲長. 兄弟宗之, 爲宗國也. 然謂二國不行三年之喪者, 乃其後世之失, 周公之法本然也. , 記也, 引志之言而釋其意. 以爲所以如此者, 蓋爲上世以來, 有所傳受; 雖或不同, 不可改也. 然志所言, 本謂先王之世舊俗所傳, 禮文小異而可以通行者耳, 不謂後世失禮之甚者也.

 

然友: “吾他日未嘗學問, 好馳馬試劍.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 恐其不能盡於大事, 子爲我問孟子.”

, , 皆去聲.

不我足, 謂不以我滿足其意也.

 

然友復之孟子.

, 扶又反.

 

孟子: “.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 ‘君薨, 聽於冢宰.’ 歠粥, 面深墨. 卽位而哭, 百官有司, 莫敢不哀, 先之也. 上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 風也; 小人之德, 草也. 草尙之風必偃. 是在世子.”

, 川悅反.

然者, 然其不我足之言. 不可他求者, 言當責之於己. 冢宰, 六卿之長也. , 飮也. 深墨, 甚黑色也. , 就也. , 加也. 論語作上, 古字通也. , 伏也. 孟子言但在世子自盡其哀而已.

 

然友反命. 世子曰: “. 是誠在我.” 五月居廬, 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謂曰知. 及至葬, 四方來觀之, 顔色之戚, 哭泣之哀, 弔者大悅.

諸侯五月而葬, 未葬, 居倚廬於中門之外. 居喪不言, 故未有命令敎戒也. 可謂曰知, 疑有闕誤.

或曰: “皆謂世子之知禮也.”

氏曰: “孟子之時, 喪禮旣壞, 然三年之喪, 惻隱之心, 痛疾之意, 出於人心之所固有者, 初未嘗亡也. 惟其溺於流俗之弊, 是以喪其良心而不自知耳. 文公孟子而聞性善堯舜之說, 則固有以啓發其良心矣, 是以至此而哀痛之誠心發焉. 及其父兄百官皆不欲行, 則亦反躬自責, 悼其前行之不足以取信, 而不敢有非其父兄百官之心. 雖其資質有過人者, 而學問之力, 亦不可誣也. 及其斷然行之, 而遠近見聞無不悅服, 則以人心之所同然者, 自我發之, 而彼之心悅誠服, 亦有所不期然而然者. 人性之善, 豈不信哉?”

해석보기

 

 

 

3. 이상적인 토지제도 정전법과 이상적인 교육제도

 

등문공이 나라를 다스리는 것에 대해 묻다

 

滕文公問爲國.

文公以禮聘孟子, 孟子, 文公問之.

 

孟子: “民事不可緩也. : ‘晝爾于茅, 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

, 音陶. , 紀力反.

民事, 謂農事. 豳風七月之篇. , 往取也. , 絞也. , 急也. , 升也. , 布也. 言農事至重, 人君不可以爲緩而忽之. 故引言治屋之急如此者, 蓋以來春將復始播百穀, 而不暇爲此也.

 

民之爲道也, 有恆産者有恆心, 無恆産者無恆心. 苟無恆心, 放辟邪侈, 無不爲已. 及陷乎罪, 然後從而刑之, 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爲也?

音義並見前篇.

 

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 取於民有制.

恭則能以禮接下, 儉則能取民以制.

 

陽虎: ‘爲富不仁矣, 爲仁不富矣.’

陽虎, 陽貨, 魯季氏家臣也. 天理人欲, 不容並立. 之言此, 恐爲仁之害於富也; 孟子引之, 恐爲富之害於仁也. 君子小人, 每相反而已矣.

해석보기

 

 

이상적인 조세법인 조법(助法)에 대해

 

夏后氏五十而貢, 人七十而助, 人百畝而, 其實皆什一也. 徹者, 徹也; 助者, 藉也.

, 敕列反. , 子夜反.

此以下, 乃言制民常産, 與其取之之制也. 時一夫授田五十畝, 而每夫計其五畝之入以爲貢. 人始爲井田之制, 以六百三十畝之地, 畫爲九區, 區七十畝. 中爲公田, 其外八家各授一區, 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 而不復稅其私田. 時一夫授田百畝. 鄕遂用貢法, 十夫有溝; 都鄙用助法, 八家同井. 耕則通力而作, 收則計畝而分, 故謂之徹. 其實皆什一者, 貢法固以十分之一爲常數, 惟助法乃是九一, 制不可考. 制則公田百畝, 中以二十畝爲廬舍, 一夫所耕公田實計十畝. 通私田百畝, 爲十一分而取其一, 蓋又輕於什一矣. 竊料制亦當似此, 而以十四畝爲廬舍, 一夫實耕公田七畝, 是亦不過什一也. , 通也, 均也. , 借也.

 

(井田法)
개인공동조합 전체생산, 공동분배 밭의 1/10 세금(개인주의

 

 

龍子: ‘治地莫善於助, 莫不善於貢.’ 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爲常. 樂歲, 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爲虐, 則寡取之; 凶年, 糞其田而不足, 則必取盈焉.

, 音洛.

龍子, 古賢人. 狼戾, 猶狼藉, 言多也. , 壅也. , 滿也.

 

爲民父母, 使民盻盻然, 將終歲勤動, 不得以養其父母, 又稱貸而益之. 使老稚轉乎溝壑, 惡在其爲民父母?

, 五禮反, 從目從兮. 或音普莧反者非. , 去聲. , 平聲.

, 恨視也. 勤動, 勞苦也. , 擧也. , 借也. 取物於人, 而出息以償之也. 益之, 以足取盈之數也. , 幼子也.

 

夫世祿, 固行之矣.

, 音扶.

孟子嘗言文王, 耕者九一, 仕者世祿, 二者王政之本也. 今世祿已行之, 惟助法未行, 故取於民者無制耳. 蓋世祿者, 授之土田, 使之食其公田之入, 實與助法相爲表裏, 所以使君子野人各有定業, 而上下相安者也, 故下文遂言助法.

 

: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惟助爲有公田. 由此觀之, 亦助也.

, 于付反.

○ 『小雅大田之篇. , 降雨也. 言願天雨於公田, 而遂及私田, 先公而後私也. 當時助法盡廢, 典籍不存, 惟有此詩, 可見亦用助, 故引之也.

해석보기

 

 

교육기관을 통해 인륜을 밝혀야 한다

 

設爲庠序學校以敎之: 庠者, 養也; 校者, 敎也; 序者, 射也. 曰校, 曰序, 曰庠, 學則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 人倫明於上, 小民親於下.

庠以養老爲義, 校以敎民爲義, 序以習射爲義, 皆鄕學也. , 國學也. 共之, 無異名也. , 序也.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此人之大倫也. 庠序學校, 皆以明此而已.

 

有王者起, 必來取法, 是爲王者師也.

國褊小, 雖行仁政, 未必能興王業; 然爲王者師, 則雖不有天下, 而其澤亦足以及天下矣. 聖賢至公無我之心, 於此可見.

 

: ‘雖舊邦, 其命惟新,’ 文王之謂也. 子力行之, 亦以新子之國.”

大雅文王之篇. 后稷以來, 舊爲諸侯, 其受天命而有天下, 則自文王始也. , 文公, 諸侯未踰年之稱也.

해석보기

 

 

정전법(井田法)

 

使畢戰井地.

畢戰, . 文公孟子之言, 而使畢戰主爲井地之事, 故又使之來問其詳也. 井地, 卽井田也.

 

孟子: “子之君將行仁政, 選擇而使子, 子必勉之! 夫仁政, 必自經界始. 經界不正, 井地不鈞, 穀祿不平. 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 經界旣正, 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 音扶.

經界, 謂治地分田, 經畫其溝塗封植之界也. 此法不修, 則田無定分, 而豪强得以兼幷, 故井地有不均; 賦無定法, 而貪暴得以多取, 故穀祿有不平. 此欲行仁政者之所以必從此始, 而暴君汙吏則必欲慢而廢之也. 有以正之, 則分田制祿, 可不勞而定矣.

 

壤地褊小, 將爲君子焉, 將爲野人焉. 無君子莫治野人, 無野人莫養君子.

, 音扶. , 去聲.

地雖小, 然其閒亦必有爲君子而仕者, 亦必有爲野人而耕者, 是以分田制祿之法, 不可偏廢也.

 

請野九一而助, 國中什一使自賦.

此分田制祿之常法, 所以治野人使養君子也. , 郊外都鄙之地也. 九一而助, 爲公田而行助法也. 國中, 郊門之內, 鄕遂之地也. 田不井授, 但爲溝洫, 使什而自賦其一, 蓋用貢法也. 所謂徹法者蓋如此, 以此推之, 當時非惟助法不行, 其貢亦不止什一矣.

 

卿以下必有圭田, 圭田五十畝.

此世祿常制之外, 又有圭田, 所以厚君子也. , 潔也, 所以奉祭祀也. 不言世祿者, 已行之, 但此未備耳.

 

餘夫二十五畝.

程子: “一夫上父母, 下妻子, 以五口八口爲率, 受田百畝. 如有弟, 是餘夫也. 年十六, 別受田二十五畝, 俟其壯而有室, 然後更受百畝之田.”

愚按: 此百畝常制之外, 又有餘夫之田, 以厚野人也.

 

死徙無出鄕, 鄕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則百姓親睦.

, 謂葬也. , 謂徙其居也. 同井者, 八家也. , 猶伴也. 守望, 防寇盜也.

 

方里而井, 井九百畝, 其中爲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 同養公田. 公事畢, 然後敢治私事, 所以別野人也.

, 去聲. , 彼列反.

此詳言井田形體之制, 乃周之助法也. 公田以爲君子之祿, 而私田野人之所受. 先公後私, 所以別君子野人之分也. 不言君子, 據野人而言, 省文耳. 上言野及國中二法, 此獨詳於治野者, 國中貢法, 當時已行, 但取之過於什一爾.

 

此其大略也. 若夫潤澤之, 則在君與子矣.”

, 音扶.

井地之法, 諸侯皆去其籍, 此特其大略而已. 潤澤, 謂因時制宜, 使合於人情, 宜於土俗, 而不失乎先王之意也.

氏曰: “子張子慨然有意三代之治. 論治人先務, 未始不以經界爲急. 講求法制, 粲然備具. 要之可以行於今, 如有用我者, 擧而措之耳.

嘗曰: ‘仁政必自經界始. 貧富不均, 敎養無法; 雖欲言治, 皆苟而已. 世之病難行者, 未始不以亟奪富人之田爲辭. 然茲法之行, 悅之者衆. 苟處之有術, 期以數年, 不刑一人而可復. 所病者, 特上之未行耳.’

乃言曰: ‘縱不能行之天下, 猶可驗之一鄕.’ 方與學者議古之法, 買田一方, 畫爲數井. 上不失公家之賦役. 退以其私, 正經界, 分宅里, 立斂法, 廣儲蓄, 興學校, 成禮俗, 救菑卹患, 厚本抑末. 足以推先王之遺法, 明當今之可行.’ 有志未就而卒.”

愚按: 喪禮經界兩章, 孟子之學, 識其大者. 是以雖當禮法廢壞之後, 制度節文不可復考, 而能因略以致詳, 推舊而爲新; 不屑屑於旣往之迹, 而能合乎先王之意, 眞可謂命世亞聖之才矣.

해석보기

 

 

 

4. 다스리는 이와 다스려지는 이의 차이

 

정신노동과 육체노동은 동등한 가치를 지닌다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 , 踵門而告公曰: “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 願受一廛而爲氓.”

神農, 炎帝神農氏. 始爲耒耜, 敎民稼穡者也. 爲其言者, 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 , , , 名也. 踵門, 足至門也. 仁政, 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 , 民所居也. , 野人之稱.

 

公與之處, 其徒數十人, 皆衣褐, 捆屨, 織席以爲食.

, 去聲. , 音閫.

, 毛布, 賤者之服也. , 扣肯之欲其堅也. 以爲食, 賣以供食也.

子曰: “許行所謂神農之言, 乃後世稱述上古之事, 失其義理者耳, 猶陰陽, , 方稱黃帝之說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 負耒耜而自, : “聞君行聖人之政, 是亦聖人也, 願爲聖人氓.”

陳良, 之儒者. , 所以起土. , 其柄也.

 

陳相許行而大悅, 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孟子, 許行之言曰: “, 則誠賢君也; 雖然, 未聞道也.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飱而治. 今也有倉廩府庫, 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 惡得賢?”

, 音雍. , 音孫. , 平聲.

饔飱, 熟食也. 朝曰饔, 夕曰飱. 言當自炊爨以爲食, 而兼治民事也. , 病也. 許行此言, 蓋欲陰壞孟子分別君子野人之法.

 

孟子: “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 “.” “子必織布而後衣乎?” : “. 子衣褐.”

, 去聲.

 

子冠乎?” : “.” : “奚冠?” : “冠素.” : “自織之與?” : “. 以粟易之.” : “子奚爲不自織?” : “害於耕.”

, 平聲.

 

: “子以釜甑爨, 以鐵耕乎?” : “.” “自爲之與?” : “. 以粟易之.”

, 所以煮. , 所以炊. , 然火也. , 耜屬也. 此語八反, 孟子問而陳相對也.

 

以粟易械器者, 不爲厲陶冶; 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 豈爲厲農夫哉? 子何不爲陶冶. 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 子之不憚煩?”

, 去聲.

械器, 釜甑之屬也. , 爲甑者. , 爲釜鐵者. , 止也, 或讀屬上句. , 謂作陶冶之處也.

 

: “百工之事, 固不可耕且爲也.”

此孟子言而陳相對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 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 而百工之所爲備. 如必自爲而後用之, 是率天下而路也.

, 平聲.

此以下皆孟子言也. , 謂奔走道路, 無時休息也.

 

故曰: ‘或勞心, 或勞力; 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於人: 天下之通義也.’

, 音嗣.

治於人者, 見治於人也. 食人者, 出賦稅以給公上也. 食於人者, 見食於人也. 此四句皆古語, 孟子引之也. 君子無小人則飢, 小人無君子則亂. 以此相易, 正猶農夫陶冶以粟與械器相易, 乃所以相濟而非所以相病也. 治天下者, 豈必耕且爲哉?

해석보기

 

 

재물 나눔은 시혜이고, 가르침은 충이며, 인재를 얻음은 인이다

 

堯之時, 天下猶未平, 洪水橫流, 氾濫於天下. 草木暢茂, 禽獸繁殖, 五穀不登, 禽獸偪人. 獸蹄鳥跡之道, 交於中國.

天下猶未平者, 洪荒之世, 生民之害多矣; 聖人迭興, 漸次除治, 至此尙未盡平也. , 大也. 橫流, 不由其道而散溢妄行也. 氾濫, 橫流之貌. 暢茂, 長盛也. 繁殖, 衆多也. 五穀, , , , , 菽也. , 成熟也. , 路也. 獸蹄鳥跡交於中國, 言禽獸多也.

 

獨憂之, 而敷治焉. 使掌火, 烈山澤而焚之, 禽獸逃匿. 疏九河, 濟漯, 而注諸海; 汝漢, 淮泗, 而注之江, 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當是時也, 八年於外, 三過其門而不入, 雖欲耕, 得乎?

, 音藥. , 子禮反. , 他合反.

, 布也. , 臣名. , 熾也. 禽獸逃匿, 然後得施治水之功. , 通也, 分也. 九河: 曰徒駭, 曰太史, 曰馬頰, 曰覆釜, 曰胡蘇, 曰簡, 曰潔, 曰鉤盤, 曰鬲津. , 亦疏通之意. 濟漯, 二水名. , , 皆去其壅塞也. , , , , 亦皆水名也. 禹貢及今水路, 惟漢水入江耳. 汝泗則入淮, 而淮自入海. 此謂四水皆入于江, 記者之誤也.

 

后稷敎民稼穡. 樹藝五穀, 五穀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 飽食, 煖衣, 逸居而無敎, 則近於禽獸. 聖人有憂之, 使爲司徒, 敎以人倫: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 音薛. , 彼列反.

言水土平, 然後得以敎稼穡; 衣食足, 然後得以施敎化. 后稷, 官名, 爲之. 然言敎民, 則亦非並耕矣. , 亦種也. , 殖也. , 臣名也. 司徒, 官名也. 人之有道, 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 然無敎則亦放逸怠惰而失之, 故聖人設官而敎以人倫, 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 : “天敍有典, 敕我五典五惇哉.” 此之謂也.

 

放勳: ‘勞之來之, 匡之直之, 輔之翼之, 使自得之, 又從而振德之.’ 聖人之憂民如此, 而暇耕乎?

, , 皆上聲. , , 皆去聲.

放勳, 本史臣贊之辭, 孟子因以爲號也. , 猶惠也. , 勞者勞之, 來者來之, 邪者正之, 枉者直之, 輔以立之, 翼以行之, 使自得其性矣, 又從而提撕警覺以加惠焉, 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失之. 蓋命之辭也.

 

以不得爲己憂, 以不得皐陶爲己憂. 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 農夫也.

, 音扶. , 去聲.

, 治也. 堯舜之憂民, 非事事而憂之也, 急先務而已. 所以憂民者其大如此, 則不惟不暇耕, 而亦不必耕矣.

 

分人以財謂之惠, 敎人以善謂之忠, 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是故以天下與人易, 爲天下得人難.

, , 並去聲.

分人以財, 小惠而已. 敎人以善, 雖有愛民之實, 然其所及亦有限而難久. 惟若之得, 之得禹皐陶, 及所謂爲天下得人者, 而其恩惠廣大, 敎化無窮矣, 此其所以爲仁也.

 

孔子: ‘大哉堯之爲君! 惟天爲大, 惟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君哉舜也!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堯舜之治天下, 豈無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於耕耳.

, 去聲.

, 法也. 蕩蕩, 廣大之貌. 君哉, 言盡君道也. 巍巍, 高大之貌. 不與, 猶言不相關, 言其不以位爲樂也.

해석보기

 

 

문명으로 야만을 변화시키다

 

吾聞用夏變夷者, 未聞變於夷者也. 陳良, 産也. 悅周公, 仲尼之道, 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 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 師死而遂倍之.

此以下責陳相倍師而學許行. , 諸夏禮義之敎也. 變夷, 變化蠻夷之人也. 變於夷, 反見變化於蠻夷之人也. , 生也. 陳良生於, 在中國之南, 故北遊而學於中國也. , 過也. 豪傑, 才德出衆之稱, 言其能自拔於流俗也. , 與背同. 陳良用夏變夷, 陳相變於夷也.

 

昔者孔子, 三年之外, 門人治任將歸, 入揖於子貢, 相嚮而哭, 皆失聲, 然後歸. 子貢, 築室於場, 獨居三年, 然後歸.

, 平聲. , 上聲. , 蒲木反. , 音杲.

三年, 古者爲師心喪三年, 若喪父而無服也. , 擔也. , 冢上之壇場也.

 

他日, 子夏, 子張, 子游有若似聖人,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曾子.

有若似聖人, 蓋其言行氣象有似之者, 檀弓所記“‘子游有若之言似夫子之類是也. 所事孔子, 所以事夫子之禮也.

 

曾子: ‘不可. 江漢以濯之, 秋陽以暴之, 皜皜乎不可尙已.’

江漢水多, 言濯之潔也. 秋日燥烈, 言暴之乾也. 皜皜, 潔白貌. , 加也. 言夫子道德明著, 光輝潔白, 有若所能彷彿也. 或曰: “此三語者, 孟子贊美曾子之辭也.”

 

今也南蠻鴃舌之人, 非先王之道, 子倍子之師而學之, 亦異於曾子矣.

, 亦作鵙, 古役反.

, 博勞也, 惡聲之鳥. 南蠻之聲似之, 許行.

 

吾聞出於幽谷遷于喬木者, 末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

小雅伐木之詩云: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于喬木.”

 

魯頌: ‘戎狄是膺, 荊舒是懲.’ 周公方且膺之, 子是之學, 亦爲不善變矣.”

魯頌閟宮之篇也. , 擊也. , 本號也. , 國名, 近楚者也. , 艾也. 按今此詩爲僖公之頌, 孟子周公言之, 亦斷章取義也.

 

子之道, 則市賈不貳, 國中無僞.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 莫之或欺. 布帛長短同, 則賈相若; 麻縷絲絮輕重同, 則賈相若; 五穀多寡同, 則賈相若; 屨大小同, 則賈相若.”

賈音價, 下同.

陳相又言子之道如此. 神農始爲市井, 許行又託於神農, 而有是說也. 五尺之童, 言幼小無知也. 許行欲使市中所粥之物, 皆不論精粗美惡, 但以長短輕重多寡大小爲價也.

 

: “夫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 或相什伯, 或相千萬. 子比而同之, 是亂天下也. 巨屨小屨同賈, 人豈爲之哉? 子之道, 相率而爲僞者也, 惡能治國家?”

, 音扶. , 音師, 又山綺反. , 必二反. , 平聲.

, 一倍也. , 五倍也. 什伯千萬, 皆倍數也. , 次也. 孟子言物之不齊, 乃其自然之理, 其有精粗, 猶其有大小也. 若大屨小屨同價, 則人豈肯爲其大者哉? 今不論精粗, 使之同價, 是使天下之人皆不肯爲其精者, 而競爲濫惡之物以相欺耳.

해석보기

 

 

 

5. 박장(薄葬)과 후장(厚葬), 그리고 매장의 역사

 

墨者夷之, 徐辟而求見孟子.

, 音壁, 又音闢.

, 墨翟之道者. , ; , . 徐辟, 孟子弟子.

 

孟子: “吾固願見, 今吾尙病, 病愈, 我且往見, 夷子不來!”

孟子稱疾, 疑亦託辭以觀其意之誠否.

 

他日又求見孟子.

不見之見, 音現.

又求見, 則其意已誠矣, 故因徐辟以質之如此.

 

孟子: “吾今則可以見矣. 不直, 則道不見; 我且直之. 吾聞夷子墨者. 墨之治喪也, 以薄爲其道也. 夷子思以易天下, 豈以爲非是而不貴也? 然而夷子葬其親厚, 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 盡言以相正也. 莊子: “子生不歌, 死無服, 桐棺三寸而無槨.” 之治喪, 以薄爲道也. 易天下, 謂移易天下之風俗也. 夷子學於氏而不從其敎, 其心必有所不安者, 孟子因以詰之.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 “儒者之道, 古之人, ‘若保赤子’, 此言何謂也? 則以爲愛無差等, 施由親始.”

, 音扶, 下同. , 音蒲. , 蒲北反.

若保赤子”, 周書 康誥篇文, 此儒者之言也. 夷子引之, 蓋欲援儒而入於墨, 以拒孟子之非己. 又曰: “愛無差等, 施由親始”, 則推而附於, 以釋己所以厚葬其親之意, 皆所謂遁辭.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 “夷子, 信以爲人之親其兄之子爲若親其鄰之赤子乎? 彼有取爾也. 赤子匍匐將入井, 非赤子之罪也. 且天之生物也, 使之一本, 夷子二本故也.

孟子人之愛其兄子與鄰之子, 本有差等. 之取譬, 本爲小民無知而犯法, 如赤子無知而入井耳. 且人物之生, 必各本於父母而無二, 乃自然之理, 若天使之然也. 故其愛由此立, 而推以及人, 自有差等. 今如夷子之言, 則是視其父母本無異於路人, 但其施之之序, 姑自此始耳, 非二本而何哉?’ 然其於先後之間, 猶知所擇, 則又其本心之明有終不得而息者, 此其所以卒能受命而自覺其非也.

 

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 其親死, 則擧而委之於壑. 他日過之, 狐狸食之, 蠅蚋姑嘬之. 其顙有泚, 睨而不視. 夫泚也, 非爲人泚, 中心達於面目. 蓋歸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誠是也, 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 亦必有道矣.”

, 音汭. , 楚怪反, , 七禮反. , 音詣. , 去聲. , 力追反. , 力知反.

夷子厚葬其親而言此, 以深明一本之意. 上世, 謂太古也. , 棄也. , 山水所趨也. , 蚊屬. , 語助聲, 或曰螻蛄也. , 攢共食之也. , 額也. , 泚然汗出之貌. , 邪視也, , 正視也. 不能不視, 而又不忍正視, 哀痛迫切, 不能爲心之甚也. 非爲人泚, 言非爲他人見之而然也. 所謂一本者, 於此見之, 尤爲親切.

蓋惟至親故如此, 在他人, 則雖有不忍之心, 而其哀痛迫切, 不至若此之甚矣. , 覆也. , 土籠也. , 土𨏐也. 於是歸而掩覆其親之尸, 此葬埋之禮所由起也. 此掩其親者, 若所當然, 則孝子仁人所以掩其親者, 必有其道, 而不以薄爲貴矣.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憮然爲閒曰: “命之矣.”

, 音武. , 如字.

憮然, 茫然自失之貌. 爲閒者, 有頃之閒也. , 猶敎也. 孟子已敎我矣. 蓋因其本心之明, 以攻其所學之蔽, 是以吾之言易入, 而彼之惑易解也.

해석보기

 

 

 

 

 

 

 

 

인용

목차

삼천지교

맹자생애

공자를 사숙한 맹자

맹자 사람의 길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