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管夷吾 (1016)
건빵이랑 놀자
4. 擅國權以深索于民者, 聖王之禁也. 其身毋任于上者, 聖王之禁也. 進則受祿于君, 退則藏祿于室, 毋事治職, 但力事屬, 私王官, 私君事, 去非其人而人私行者, 聖王之禁也. 修行則不以親爲本, 治事則不以官爲主, 擧毋能進毋功者, 聖王之禁也. 交人則以爲己賜, 擧人則以爲己勞, 仕人則與分其祿者, 聖王之禁也. 交于利通而獲于貧窮, 輕取于其民而重致于其君, 削上以附下, 枉法以求于民者, 聖王之禁也.
3. 昔者聖王之治人也, 不貴其人博學也, 欲其人之和同以聽令也. 『泰誓』曰: “紂有臣億萬人, 亦有億萬之心, 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 , 故紂以億萬之心亡, 武王以一心存. 故有國之君, 苟不能同人心, 一國威, 齊士義, 通上之治以爲下法, 則雖有廣地衆民, 猶不能以爲安也. 君失其道, 則大臣比權重以相擧于國, 小臣必循利以相就也. 故擧國之士以爲亡黨, 行公道以爲私惠, 進則相推于君, 退則相譽于民, 各便其身, 而忘社稷, 以廣其居, 聚徒威群, 上以蔽君, 下以索民, 此皆弱君亂國之道也, 故國之危也.
2. 君壹置則儀, 則百官守其法; 上明陳其制, 則下皆會其度矣. 君之置其儀也不一, 則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 是以人用其私, 廢上之制而道其所聞, 故下與官列法, 而上與君分威, 國家之危必自此始矣. 昔者聖王之治其民也不然, 廢上之法制者, 必負以恥; 財厚博惠以私親于民者, 正經而自正矣. 亂國之道, 易國之常, 賜賞恣于己者, 聖王之禁也, 聖王旣歿, 受之者衰, 君人而不能知立君之道以爲國本, 則大臣之贅下而射人心者必多矣; 君不能審立其法以爲下制, 則百姓之立私理而徑于利者必衆矣.
1. 法制不議, 則民不相私, 刑殺毋赦, 則民不偸于爲善; 爵祿毋假, 則下不亂其上. 三者于藏官則爲法, 施于國則成俗, 其餘不强而治矣.
팔관(八觀) 제십삼(第十三) 外言四 1. 大城不可以不完, 郭周不可以外通, 里域不可以橫通, 閭閈不可以毋闔, 宮垣關閉不可以不修. 故大城不完, 則亂賊之人謀; 郭周外通, 則姦遁踰越者作; 里域橫通, 則攘奪竊盜者不止; 閭閈無闔, 外內交通, 則男女無別; 宮垣不備, 關閉不固, 雖有良貨, 不能守也. 故形勢不得爲非, 則姦邪之人慤願; 禁罰威嚴, 則簡慢之人整齊; 憲令著明, 則蠻夷之人不敢犯; 賞慶信必, 則有功者勸; 敎訓習俗者衆, 則君民化變而不自知也. 是故明君枉上位, 刑省罰寡, 非可刑而不刑, 非可罪而不罪也. 明君者, 閉其門, 塞其塗, 弇其迹, 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 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 若性然, 故罪罰寡而民以治矣. 2. 行其田野, 視其耕芸, 計其農事, 而饑飽之國可以知也. 其耕之不深, 芸之不謹, 地宜不任, 草田多穢, 耕者不必肥, 荒者..
9. 計敵與, 量上意, 察國本, 觀民産之所有餘不足, 而存亡之國可知也. 敵國强而與國弱, 諫臣死而諛臣尊, 私情行而公法毁, 然則與國不恃其親, 而敵國不畏其强, 豪傑不安其位, 而積勞之人不懷其祿. 悅商販而不務本貨, 則民偸處而不事積聚. 豪傑不安其位, 則良臣出; 積勞之人不懷其祿, 則兵士不用; 民偸處而不事積聚, 則閈倉空虛. 如是而君不爲變, 然則攘奪, 竊盜, 殘賊, 進取之人起矣. 內者廷無良臣, 兵士不用, 閈倉空虛, 而外有强敵之憂, 則國居而自毁矣. 故曰: 計敵與, 量上意, 察國本, 觀民産之所有餘不足, 而存亡之國可知也. 故以此八者, 觀人主之國, 而人主毋所匿其情矣.
8. 置法出令, 臨衆用民, 計其威嚴寬惠行于其民與不行于其民, 可知也. 法虛立而害疏遠, 令一布而不聽者存, 賤爵祿而毋功者富, 然則衆必輕令而上位危. 故曰: 良田不在戰士, 三年而兵弱; 賞罰不信, 五年而破; 上賣官爵, 十年而亡; 倍人倫而禽獸行, 十年而滅. 戰不勝, 弱也; 地四削, 入諸侯, 破也; 離本國, 徙都邑, 亡也; 有者異姓, 滅也. 故曰: 置法出令, 臨衆用民, 計威嚴寬惠而行于其民, 不行于其民可知也.
7. 入朝廷, 觀左右, 本求朝之臣, 論上下之所貴賤者, 而强弱之國可知也. 功多爲上, 祿賞爲下, 則積勞之臣不務盡力; 治行爲上, 爵列爲下, 則豪桀材臣不務竭能. 便辟左右, 不論功能而有爵祿, 則百姓疾怨非上, 賤爵輕祿; 金玉貨財商賈之人, 不論志行而有爵祿也, 則上令輕, 法制毁; 權重之人, 不論才能而得尊位, 則民倍本行而求外勢. 彼積勞之人不務盡力, 則兵士不戰矣; 豪桀材人不務竭能, 則內治不別矣; 百姓疾怨非上, 賤爵輕祿, 則上毋以勸衆矣; 上令輕, 法制毁, 則君毋以使臣, 臣毋以事君矣; 民倍本行而求外勢, 則國之情僞竭在敵國矣. 故曰: 入朝廷, 觀左右, 本求朝之臣, 論上下之所貴賤者, 而强弱之國可知也.
6. 入州里, 觀習俗, 聽民之所以化其上, 而治亂之國可知也. 州里不鬲, 閭閈不設, 出入毋時, 早晏不禁, 則攘奪竊盜, 攻擊殘賊之民, 毋自勝矣. 食穀水, 巷鑿井, 場圃接, 樹木茂, 宮牆毁壞, 門戶不閉, 外內交通, 則男女之別, 毋自正矣. 鄕毋長游, 里毋士舍, 時無會同, 喪烝不聚, 禁罰不嚴, 則齒長輯睦, 毋自生矣. 故昏禮不謹, 則民不修廉; 論賢不鄕擧, 則士不及行, 貨財行于國, 則法令毁于官, 請謁得于上, 則黨與成于下; 鄕官毋法制, 百姓群徒不從, 此亡國弑君之所自生也. 故曰: 入州里, 觀習俗, 聽民之所以化其上者, 而治亂之國可知也.
5. 課凶饑, 計師役, 觀臺榭, 量國費, 而實虛之國可知也. 凡田野萬家之衆, 可食之地, 方五十里, 可以爲足矣. 萬家以下, 則就山澤可矣; 萬家以上, 則去山澤可矣. 彼野悉辟而民無積者, 國地小而食地淺也; 田半墾而民有餘食而粟米多者, 國地大而食地博也; 國地大而野不辟者, 君好貨而臣好利者也, 辟地廣而民不足者, 上賦重, 流其藏者也. 故曰, 粟行于三百里, 則國毋一年之積; 粟行于四百里, 則國毋二年之積; 粟行于五百里, 則衆有饑色. 其稼亡三之一者, 命曰小凶, 小凶三年而大凶, 大凶則衆有大遺苞矣. 什一之師, 什三毋事, 則稼亡三之一. 稼亡三之一, 而非有故蓋積也, 則道有損瘠矣. 什一之師, 三年不解, 非有餘食也, 則民有鬻子矣. 故曰, 山林雖近, 草木雖美, 宮室必有度, 禁發必有時, 是何也? 曰: 大木不可獨伐也, 大木不可獨擧也, 大木不可獨..
4. 入國邑, 視宮室, 觀車馬衣服, 而侈儉之國可知也. 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 其野不足以養其民; 城域大而人民寡者, 其民不足以守其城; 宮營大而室屋寡者, 其室不足以實其宮, 室屋衆而人徒寡者, 其人不足以處其室, 囷倉寡而臺榭繁者, 其藏不足以共其費. 故曰, 主上無積而宮室美, 氓家無積而衣服修, 乘車者飾觀望, 步行者雜文釆, 本資少而末用多者, 侈國之俗也. 國侈則用費, 用費則民貧, 民貧則姦智生, 姦智生則邪巧作. 故姦邪之所生, 生于匱不足; 匱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 故曰, 審度量, 節衣服, 儉財用, 禁侈泰, 爲國之急也. 不通于若計者, 不可使用國. 故曰: 入國邑, 視宮室, 觀車馬衣服, 而侈儉之國可知也.
3. 行其山澤, 觀其桑麻, 計其六畜之産, 而貧富之國可知也. 夫山澤廣大, 則草木易多也, 壤地肥饒, 則桑麻易植也, 薦草多衍, 則六畜易繁也. 山澤雖廣, 草木毋禁; 壤地雖肥, 桑麻毋數; 薦草雖多, 六畜有征, 閉貨之門也. 故曰時貨不遂, 金玉雖多, 謂之貧國也. 故曰: 行其山澤, 觀其桑麻, 計其六畜之産, 而貧富之國可知也.
2. 行其田野, 視其耕芸, 計其農事, 而饑飽之國可以知也. 其耕之不深, 芸之不謹, 地宜不任, 草田多穢, 耕者不必肥, 荒者不必墝, 以人猥計其野, 草田多而辟田少者, 雖不水旱, 饑國之野也. 若是而民寡, 則彼民不足以守者, 其城不固; 民饑者, 不可以使戰; 衆散而不收, 則國爲丘墟. 故曰: 有地君國而不務耕芸, 寄生之君也. 故曰: 行其田野, 視其耕芸, 計其農事, 則饑飽之國可知也.
1. 大城不可以不完, 郭周不可以外通, 里域不可以橫通, 閭閈不可以毋闔, 宮垣關閉不可以不修. 故大城不完, 則亂賊之人謀; 郭周外通, 則姦遁踰越者作; 里域橫通, 則攘奪竊盜者不止; 閭閈無闔, 外內交通, 則男女無別; 宮垣不備, 關閉不固, 雖有良貨, 不能守也. 故形勢不得爲非, 則姦邪之人慤願; 禁罰威嚴, 則簡慢之人整齊; 憲令著明, 則蠻夷之人不敢犯; 賞慶信必, 則有功者勸; 敎訓習俗者衆, 則君民化變而不自知也. 是故明君枉上位, 刑省罰寡, 非可刑而不刑, 非可罪而不罪也. 明君者, 閉其門, 塞其塗, 弇其迹, 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 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 若性然, 故罪罰寡而民以治矣.
32. 先王之書, 心之敬執也, 而衆人不知也, 故有事, 事也; 毋事, 亦事也. 吾畏事, 不欲爲事; 吾畏言, 不欲爲言, 故行年六十而老吃也.
31. 天道大而帝王者用, 愛惡愛惡, 天下可祕, 愛惡重閉必固. 釜鼓滿則人槪之, 人滿則天槪之, 故先王不滿也.
30. 明賞不費, 明刑不暴, 賞罰明則德之至者也, 故先王貴明.
29. 先王重榮辱, 榮辱在爲. 天下無私愛也, 無私憎也, 爲善者有福, 爲不善者有禍, 禍福在爲, 故先王重爲,
28. 衆人之用其心也, 愛者憎之始也, 德者, 怨之本也. 生其事親也, 妻子具則孝衰矣; 其事君也, 有好業, 家室富足, 則行衰矣; 爵祿滿則忠衰矣. 唯賢者不然, 故先王不滿也. 人主操逆, 人臣操順.
27. 日益之而患少者, 惟忠; 日損之而患多者, 惟欲. 多忠少欲, 智也, 爲人臣者之廣道也. 爲人臣者, 非有功勞于國也, 家富而國貧, 爲人臣者之大罪也; 爲人臣者, 非有功勞于國也, 爵尊而主卑, 爲人臣者之大罪也. 無功勞于國而貴富者, 其唯尙賢乎?
26. 先王取天下, 遠者以禮, 近者以體. 體, 禮者, 所以取天下; 遠, 近者, 所以殊天下之際.
25. 凡人之名三: 有治也者, 有恥也者, 有事也者. 事之名二: 正之, 察之. 五者而天下治矣. 名正則治, 名倚則亂, 無名則死, 故先王貴名.
24. 人主好佚欲, 亡其身失其國者, 殆; 其德不足以懷其民者, 殆; 明其刑而賤其士者, 殆; 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極己者, 殆; 身彌老不知敬其適子者, 殆; 蓄藏積陳朽腐不以與人者, 殆.
23. 衆勝寡, 疾勝徐, 勇勝怯, 智勝愚, 善勝惡, 有義勝無義, 有天道勝無天道. 凡此七勝者貴衆, 用之終身者衆矣.
22. 命屬于食, 治屬于事; 無善事而有善治者, 自古及今, 未嘗之有也.
21. 凡國之亡也, 以其長者也; 人之自失也, 以其所長者也, 故善游者死于梁池, 善射者死于中野.
20. 先王用一陰二陽者, 霸; 盡以陽者, 王; 以一陽二陰者, 削; 盡以陰者, 亡. 量之不以少多, 稱之不以輕重, 度之不以短長, 不審此三者, 不可擧大事. 能戒乎? 能敕乎? 能隱而伏乎? 能而稷乎? 能而麥乎? 春不生而夏無得乎? 衆人之用其心也, 愛者憎之始也, 德者怨之本也, 唯賢者不然. 先王事以合交, 德以合人. 二者不合, 則無成矣, 無親矣.
19. 天以時使, 地以材使, 人以德使, 鬼神以祥使, 禽獸以力使. 所謂德者, 先之之謂也, 故德莫如先, 應適莫如後.
18. 賤固事貴, 不肖固事賢. 貴之所以能成其貴者, 以其貴而事賤也; 賢之所以能成其賢者, 以其賢而事不肖也. 惡者, 美之充也; 卑者, 尊之充也; 賤者, 貴之充也, 故先王貴之.
16. 先王貴誠信, 誠信者, 天下之結也. 賢大夫不恃宗, 至士不恃外權. 坦坦之利不以功, 坦坦之備不爲用, 故存國家, 定社稷, 在卒謀之閒耳.
15. 得之必生, 失之必死者, 何也? 唯無. 得之, 堯, 舜, 禹, 湯, 文, 武, 孝己, 斯待以成, 天下必待以生, 故先王重之. 一日不食, 比歲歉; 三日不食, 比歲饑; 五日不食, 比歲荒; 七日不食, 無國土; 十日不食, 無疇類, 盡死矣.
14. 凡萬物陰陽兩生而參視, 先王因其參, 而愼所入所出. 以卑爲卑, 卑不可得; 以尊爲尊, 尊不可得, 桀舜是也, 先王之所以冣重也.
13. 人故相憎也, 人之心悍, 故爲之法. 法出于禮, 禮出于治, 治, 禮, 道也, 萬物待治禮而後定.
12. 先王不以勇犯爲邊竟, 則邊竟安, 邊竟安則鄰國親, 鄰國親則擧當矣.
11. 先王不約束, 不結紐, 約束則解, 結紐則絶, 故親不在約束結紐. 先王不貨交, 不列地, 以爲天下, 天下不可改也, 而可以鞭箠使也. 時也, 利也, 出爲之也. 餘目不明, 餘耳不聰, 是以能繼天子之容, 官職亦然. 時者得天, 義者得人, 旣時且義, 故能得天與人.
10. 愛人甚而不能利也, 憎人甚而不能害也. 故先王貴當, 貴周. 周者, 不出于口, 不見于色, 一龍一蛇, 一日五化之謂周, 故先王不以一過二. 先王不獨擧, 不擅功.
9. 凡國有三制: 有制人者, 有爲人之所制者, 有不能制人, 人亦不能制者. 何以知其然? 德盛義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人衆兵强而不以其國造難生患; 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國後, 如此者, 制人者也. 德不盛義不尊而好加名于人, 人不衆兵不强而好以其國造難生患, 恃與國幸名利, 如此者, 人之所制也. 人進亦進, 人退亦退, 人勞亦勞, 人佚亦佚, 進退勞佚與人相胥, 如此者, 不能制人, 人亦不能制也.
8. 疾之, 疾之, 萬物之師也; 爲之, 爲之, 萬物之時也; 强之, 强之, 萬物之指也.
7. 王主積于民, 霸主積于將戰士, 衰主積于貴人, 亡主積于婦女珠玉, 故先王愼其所積.
6. 爲善者, 非善也, 故善無以爲也, 故先王貴善.
5. 生而不死者二, 立而不立者四: 喜也者, 怒也者, 惡也者, 欲也者, 天下之敗也, 而賢者寶之.
4. 國有寶, 有器, 有用. 城郭, 險阻, 蓄藏, 寶也; 聖智, 器也; 珠玉, 末用也. 先王重其寶器而輕其末用, 故能爲天下.
3. 人主不可以不愼貴, 不可以不愼民, 不可以不愼富. 愼貴在擧賢, 愼民在置官, 愼富在務地. 故人主之卑尊輕重在此三者, 不可不愼.
2. 樞言曰: 愛之, 利之, 益之, 安之, 四者, 道之出. 帝王者用之, 而天下治矣. 帝王者, 審所先所後, 先民與地則得矣, 先貴與驕則失矣, 是故先王愼貴在所先所後.
1. 管子曰: 道之在天者, 日也; 其在人者, 心也. 故曰: 有氣則生, 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 有名則治, 無名則亂, 治者以其名.
주합(宙合) 제십일(第十一) 外言二 1. 左操五音, 右執五味. 2. 懷繩與准鉤, 多備規軸, 減溜大成, 是唯時德之節. 3. 春釆生, 秋釆蓏, 夏處陰, 冬處陽, 大賢之德長. 4. 明乃哲, 哲乃明, 奮乃苓, 明哲乃大行. 5. 毒而無怒, 怨而無言, 欲而無謀. 6. 大揆度儀, 若覺臥, 若晦明, 若敖之在堯也. 7. 毋訪于佞, 毋蓄于謟, 毋育于凶, 毋監于讒. 不正, 廣其荒. 8. 不用其區區. 9. 鳥飛准繩. 10. 讂充末衡, 易政利民. 11. 毋犯其凶, 毋邇其求而遠其憂, 高爲其居, 危顚莫之救. 12. 可淺可深, 可浮可沈, 可曲可直, 可言可黙. 天不一時, 地不一利, 人不一事. 13. 可正而視, 定而履, 深而迹. 14. 夫天地一險一易, 若鼓之有楟, 擿擋則擊. 15. 天地, 萬物之槖, 宙合有槖天地. 16. 左操五音, 右執..
31. 天地, 萬物之槖也, 宙合有槖天地: 天地苴萬物, 故曰萬物之槖. 宙合之意, 上通于天之上, 下泉于地之下, 外出于四海之外, 合絡天地以爲一裹, 散之至于無閒, 不可名而山, 是大之無外, 小之無內, 故曰有槖天地. 其義不傳, 一典品之, 不極一薄, 然而典品無治也. 多內則富, 時出則當, 而聖人之道, 貴富以當. 奚謂當? 本乎無妄之治, 運乎無方之事, 應變不失之謂當. 變無不至, 無有應當, 本錯不敢忿, 故言而名之曰宙合.
30. 夫天地一險一易, 若鼓之有楟, 擿擋則擊: 言苟有唱之, 必有和之, 和之不差, 因以盡天地之道. 景不爲曲物直, 響不爲惡聲美, 是以聖人明乎物之性者, 必以其類來也, 故君子繩繩乎愼其所先.
29. 可正而視: 言察美惡, 審別良苦, 不可以不審, 操分不雜, 故政治不悔. 定而履: 言處其位, 行其路, 爲其事, 則民守其職而不亂, 故葆統而好終. 深而迹: 言明墨章書, 道德有常, 則後世人人修理而不迷, 故名聲不息.
28. 可淺可深, 可沈可浮, 可曲可直, 可言可黙: 此言指意要功之謂也. 天不一時, 地不一利, 人不一事, 是以著業不得不多人之, 名位不得不殊方. 明者察于事, 故不官于物, 而旁通于道. 道也者, 通乎無上, 詳乎無窮, 運乎諸生是故辯于一言, 察于一治, 攻于一事者, 可以曲說, 而不可以廣擧. 聖人由此知言之不可兼也, 故博爲之治而計其意; 知事之不可兼也, 故名爲之說而况其功. 歲有春秋冬夏, 月有上下中旬, 日有朝暮, 夜有昏晨, 半星辰序各有其司, 故曰天不一時, 山陵岑巖, 淵泉閎流, 泉踰瀷而不盡, 薄承瀷而不滿, 高下肥磽, 物有所宜, 故曰地不一利. 鄕有俗, 國有法, 食飮不同味, 衣服異釆, 世用器械, 規矩繩準, 稱量數度, 品有所成, 故曰人不一事. 此各事之儀, 其詳不可盡也.
27. 高爲其居, 危顚莫之救: 此言尊高滿大, 而好矜人以麗, 主盛處賢, 而自予雄也, 故盛必失而雄必敗. 夫上旣主盛處賢, 以操士民, 國家煩亂, 萬民心怨, 此其必亡也. 猶自萬仞之山, 播而入深淵, 其死而不振也必. 故曰: 毋邇其求而遠其憂, 高爲其居, 危顚莫之救也.
26. 毋犯其凶: 言中正以蓄愼也. 毋邇其求: 言上之敗, 常貪于金玉馬女, 而吝愛于粟米貨財也. 厚藉斂于百姓, 則萬民懟怨. 遠其憂: 言上之亡其國也, 常邇其樂, 立優美, 而外淫于馳騁田獵, 內縱于美色淫聲, 下乃解怠惰失, 百吏皆失其端, 則煩亂以亡其國家矣.
25. 讂充, 言心也, 心欲忠, 末衡, 言耳目也, 耳目欲端. 中正者, 治之本也. 耳司聽, 聽必順聞, 聞審謂之聰; 目司視, 視必順見, 見察謂之明; 心司慮, 慮必順言, 言得謂之知. 聰明以知則博, 博而不惛, 所以易政也. 政易民利, 利乃勸, 勸則告. 聽不順不審不聰, 不審不聰則繆; 視不察不明, 不察不明則過; 慮不得不知, 不得不知則昏. 繆過以昏則憂, 憂則所以伎苛, 伎苛所以險政. 政險民害, 害乃怨, 怨則凶, 故曰: 讂充末衡, 言易政利民也.
24. 鳥飛准繩: 此言大人之義也. 夫鳥之飛也, 必還山集穀, 不還山則困, 不集穀則死. 山與穀之處也, 不必正直, 而還山集穀, 曲則曲矣, 而名繩焉. 以爲鳥起于北, 意南而至于南; 起于南, 意北而至于北, 苟大意得, 不以小缺爲傷. 故聖人美而著之曰: 千里之路, 不可扶以繩; 萬家之都, 不可平以准. 言大人之行, 不必以先帝常義立之謂賢. 故爲上者之論其下也, 不可以失此術也.
23. 不用其區區者, 虛也, 人而無良焉, 故曰虛也. 凡堅解而不動, 陼隄而不行, 其于時必失, 失則廢而不濟. 失植之正而不謬, 不可賢也; 植而無能, 不可善也. 所賢美于聖人者, 以其與變隨化也. 淵泉而不盡, 微約而流施, 是以德之流潤澤均加于萬物, 故曰: 聖人參于天地.
22. 毋訪于佞: 言毋用佞人也, 用佞人則私多行. 毋蓄于謟: 言毋聽謟, 聽謟則欺上. 毋育于凶: 言毋使暴, 使暴則傷民. 毋監于讒: 言毋聽讒, 聽讒則失士. 夫行私, 欺上, 傷民, 失士, 此四者用, 所以害君義失正也. 夫爲君上者, 旣失其義正, 而倚以爲名譽; 爲臣者, 不忠而邪, 以趨爵祿, 亂俗敗世, 以偸安懷樂, 雖廣其威, 可損也. 故曰: 不正, 廣其荒. 是以古之人, 阻其路, 塞其遂, 守而物修, 故著之簡筴, 傳以告後世人曰: 其爲怨也深, 是以威盡焉.
21. 大揆度儀, 若覺臥, 若晦明: 言淵色以自詰也, 靜黙以審慮, 依賢可用也. 仁良旣明, 通于可不利害之理, 循發蒙也. 故曰: 若覺臥, 若晦明, 若敖之在堯也.
20. 毒而無怒: 此言止忿速濟沒法也. 怨而無言: 言不可不愼也, 言不周密, 反傷其身. 故曰 欲而無謀: 言謀不可以泄, 謀泄災極. 夫行忿速遂, 沒法賊發, 言輕謀泄, 災必及于身. 故 曰: 毒而無怒, 怨而無言, 欲而無謀.
19. 明乃哲, 哲乃明, 奮乃苓, 明哲乃大行: 此言擅美主盛自奮也, 以琅湯凌轢人, 人之敗也常自此, 是故聖人著之簡筴, 傳以告後進曰: 奮, 盛; 苓, 落也, 盛而不落者, 未之有也. 故有道者不平其稱, 不滿其量, 不依其樂, 不致其度. 爵尊則肅士, 祿豐則務施, 功大而不伐, 業明而不矜. 夫名實之相怨久矣, 是故絶而無交, 惠者知其不可兩守, 乃取一焉, 故安而無憂.
18. 春釆生, 秋釆蓏, 夏處陰, 冬處陽: 此言聖人之動靜, 開闔, 詘信, 浧儒, 取與之必因于時也. 時則動, 不時則靜, 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陽也, 故愁其治言, 含愁而藏之也. 賢人之處亂世也8, 知道之不可行, 則沈抑以辟罰, 靜黙以侔免. 辟之也, 猶夏之就凊, 冬之就溫焉, 可以無及于寒暑之災矣, 非爲畏死而不忠也. 夫强言以爲僇, 而功澤不加, 進傷爲人君嚴之義, 退害爲人臣者之生, 其爲不利彌甚. 故退身不舍端, 修業不息版, 以待淸明, 故微子不與于紂之難, 而封于8宋, 以爲殷主. 先祖不滅, 後世不絶, 故曰大賢之德長.
17. 懷繩與準鉤, 多備規軸, 減溜大成, 是唯時德之節: 夫繩, 扶撥以爲正; 准, 壞險以爲平; 鉤, 入枉而出直. 此言聖君賢佐之制擧也. 博而不失, 因以備能而無遺, 國猶是國也, 民猶是民也. 桀紂以亂亡, 湯武以治昌. 章道以敎, 明法以期, 民之興善也如此, 湯武之功是也. 多備規軸者, 成軸也. 夫成軸之多也, 其處大也不究, 其入小也不塞, 猶迹求履之憲也, 夫焉有不適. 善適善備也, 僊也, 是以無乏, 故諭敎者取辟焉. 天淯陽, 無計量; 地化生, 無法厓. 所謂是而無非, 非而無是, 是非有, 必交來, 苟信是, 以有不可先規之, 必有不可識慮之然, 將卒而不戒. 故聖人博聞多見, 畜道以待物, 物至而對形, 曲均存矣. 減, 盡也; 溜, 發也. 言徧環畢, 莫不備得, 故曰減溜大成. 成功之術, 必有巨獲, 必周于德, 審于時. 時德之遇, 事之會也, 若..
16. 左操五音, 右執五味: 此言君臣之分也. 君出令佚, 故立于左; 臣任力勞, 故立于右, 夫五音不同聲而能調, 此言君之所出令無妄也, 而無所不順, 順而令行政成. 五味不同物而能和, 此言臣之所任力無妄也, 而無所不得, 得而力務財多. 故君出令, 正其國而無齊其欲, 一其愛而無獨與是. 王施而無私, 則海內來賓矣. 臣任力, 同其忠而無爭其利, 不失其事而無有其名; 分敬而無妒, 則夫婦和勉矣. 君失音則風律必流, 流則亂敗. 臣離味則百姓不養, 百姓不養則衆散亡. 君臣各能其分則國寧矣, 故名之曰不德.
15. 天地, 萬物之槖, 宙合有槖天地.
14. 夫天地一險一易, 若鼓之有楟, 擿擋則擊.
13. 可正而視, 定而履, 深而迹.
12. 可淺可深, 可浮可沈, 可曲可直, 可言可黙. 天不一時, 地不一利, 人不一事.
11. 毋犯其凶, 毋邇其求而遠其憂, 高爲其居, 危顚莫之救.
10. 讂充末衡, 易政利民.
9. 鳥飛准繩.
8. 不用其區區.
7. 毋訪于佞, 毋蓄于謟, 毋育于凶, 毋監于讒. 不正, 廣其荒.
6. 大揆度儀, 若覺臥, 若晦明, 若敖之在堯也.
5. 毒而無怒, 怨而無言, 欲而無謀.
4. 明乃哲, 哲乃明, 奮乃苓, 明哲乃大行.
3. 春釆生, 秋釆蓏, 夏處陰, 冬處陽, 大賢之德長.
2. 懷繩與准鉤, 多備規軸, 減溜大成, 是唯時德之節.
1. 左操五音, 右執五味.
오보(五輔) 제십(第十) 外言一 1. 古之聖王, 所以取明名廣譽, 厚功大業, 顯于天下, 不忘于後世, 非得人者, 未之嘗聞. 暴王之所以失國家, 危社稷, 覆宗廟, 滅于天下, 非失人者, 未之嘗聞. 今有土之君, 皆處欲安, 動欲威, 戰欲勝, 守欲固, 大者欲王天下, 小者欲霸諸侯, 而不務得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 大者身死而國亡. 故曰: 人, 不可不務也, 此天下之極也. 2. 曰: 然則得人之道, 莫如利之; 利之之道, 莫如敎之以政. 故善爲政者, 田疇墾而國邑實, 朝廷閒而官府治, 公法行而私曲止, 倉廩實而囹圄空, 賢人進而姦民退. 其君子, 上中正而下諂諛; 其士民, 貴武勇而賤得利; 其庶人, 好耕農而惡飮食, 于是財用足而飮食薪菜饒. 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 下必聽從而不疾怨, 上下和同而有禮義, 故處安而動威, 戰勝而守固, 是以一戰而正諸侯. 不能..
9. 明王之務, 在于强本事, 去無用, 然後民可使富; 論賢人, 用有能, 而民可使治; 薄稅斂, 毋苟于民, 待以忠愛, 而民可使親. 三者, 霸王之事也. 事有本, 而仁義其要也. 今工以巧矣, 而民不足于備用者, 其悅在玩好; 農以勞矣, 而天下饑者, 其悅在珍怪, 方丈陳于前; 女以巧矣, 而天下寒者, 其悅在文繡. 是故博帶梨, 大袂列, 文繡染, 刻鏤削, 雕琢釆, 關幾而不征, 巿㕓而不稅. 古之良工, 不勞其知巧以爲玩好, 是故無用之物, 守法者不失.
8. 故曰五經旣布, 然後逐姦民, 詰詐僞, 屛讒慝, 而毋聽淫辭, 毋作淫巧. 若民有淫行邪性, 樹爲淫辭, 作爲淫巧, 以上謟君上而下惑百姓, 移國動衆, 以害民務者, 其刑死, 流. 故曰: 凡人君之所以內失百姓, 外失諸侯, 兵挫而地削, 名卑而國虧, 社稷滅覆, 身體危殆, 非生于諂淫者, 未之嘗聞也. 何以知其然也? 曰: 淫聲諂耳, 淫觀諂目. 耳目之所好, 諂心; 心之所好, 傷民. 民傷而身不危者, 未之嘗聞也. 曰: 實壙虛, 墾田疇, 修牆屋, 則國家富; 節飮食, 撙衣服, 則財用足; 擧賢良, 務功勞, 布德惠, 則賢人進; 逐姦人, 詰詐僞, 去讒慝, 則姦人止; 修饑饉, 救災害, 振罷露, 則國家定.
7. 曰: 民知務矣, 而未知權, 然後考三度以動之. 所謂三度者何? 曰: 上度之天祥, 下度之地宜, 中度之人順, 此所謂三度. 故曰: 天時不祥, 則有水旱; 地道不宜, 則有饑饉; 人道不順, 則有禍亂. 此三者之來也, 政召之, 曰: 審時以擧事, 以事動民, 以民動國, 以國動天下, 天下動, 然後功名可成也. 故民必知權, 然後擧錯得; 擧錯得則民和輯, 民和輯則功名立矣. 故曰: 權不可不度也.
6. 曰: 民知禮矣, 而未知務, 然後布法以任力, 任力有五務, 五務者何? 曰: 君擇臣而任官, 大夫任官辯事, 官長任事守職, 士修身功材, 庶人耕農樹藝. 君擇臣而任官, 則事不煩亂; 大夫任官辯事, 則擧措時; 官長任事守職, 則動作和; 士修身功材, 則賢良發; 庶人耕農樹藝, 則財用足. 故曰: 凡此五者, 力之務也. 夫民必知務然後心一, 心一然後意專, 心一而意專, 然後功足觀也, 故曰: 力不可不務也.
5. 曰: 民知義矣, 而未知禮, 然後飾八經以導之禮. 所謂八經者何? 曰: 上下有義, 貴賤有分, 長幼有等, 貧富有度. 凡此八者, 禮之經也. 故上下無義則亂, 貴賤無分則爭, 長幼無等則倍, 貧富無度則失. 上下亂, 貴賤爭, 長幼倍, 貧富失, 而國不亂者, 未之嘗聞也. 是故聖王飭此八禮以導其民. 八者各得其義, 則爲人君者中正而無私, 爲人臣者忠信而不黨, 爲人父者慈惠以敎, 爲人子者孝悌以肅, 爲人兄者寬裕以誨, 爲人弟者比順以敬, 爲人夫者敦懞以固, 爲人妻者勸勉以貞. 夫然, 則下不倍上, 臣不殺君, 賤不踰貴, 少不陵長, 遠不間親, 新不間舊, 小不加大, 淫不破義. 凡此八者, 禮之經也. 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 恭敬然後尊讓, 尊讓然後少長貴賤不相踰越, 少長貴賤不相踰越, 故亂不生而患不作. 故曰: 禮不可不謹也.
4. 曰: 民知德矣而未知義, 然後明行以導之義. 義有七體, 七體者何? 曰: 孝悌慈惠, 以養親戚; 恭敬忠信, 以事君上; 中正比宜, 以行禮節; 整齊撙詘, 以辟刑僇; 纖嗇省用, 以備饑饉; 敦懞純固, 以備禍亂; 和協輯睦, 以備寇戎. 凡此七者, 義之體也. 夫民必知義然後中正, 中正然後和調, 和調乃能處安, 處安然後動威, 動威乃可以戰勝而守固. 故曰: 義不可不行也.
3. 德有六興, 義有七體, 禮有八經, 法有五務, 權有三度. 所謂六興者何? 曰: 辟田疇, 利壇宅, 修樹蓺, 勸士民, 勉稼穡, 修牆屋, 此謂厚其生; 發伏利, 輸墆積, 修道途, 便關巿, 愼將宿, 此謂輸之以財; 導水潦, 利陂溝, 決潘渚, 潰泥滯, 通鬱閉, 愼津梁, 此謂遺之以利; 薄徵斂, 輕征賦, 弛刑罰, 赦罪戾, 宥小過, 此謂寬其政; 養長老, 慈幼孤, 恤鰥寡, 問疾病, 吊禍喪, 此謂匡其急; 衣凍寒, 食饑渴, 匡貧窶, 振罷露, 資乏絶, 此謂振其窮. 凡此六者, 德之興也. 六者卽布, 則民之所欲, 無不得矣. 夫民必得其所欲, 然後聽上; 聽上, 然後政可善爲也. 故曰: 德不可不興也.
2. 曰: 然則得人之道, 莫如利之; 利之之道, 莫如敎之以政. 故善爲政者, 田疇墾而國邑實, 朝廷閒而官府治, 公法行而私曲止, 倉廩實而囹圄空, 賢人進而姦民退. 其君子, 上中正而下諂諛; 其士民, 貴武勇而賤得利; 其庶人, 好耕農而惡飮食, 于是財用足而飮食薪菜饒. 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 下必聽從而不疾怨, 上下和同而有禮義, 故處安而動威, 戰勝而守固, 是以一戰而正諸侯. 不能爲政者, 田疇荒而國邑虛, 朝廷兇而官府亂, 公法廢而私曲行, 倉廩虛而囹圄實, 賢人退而姦民進. 其君子, 上諂諛而下中正; 其士民, 貴得利而賤武勇; 其庶人, 好飮食而惡耕農, 于是財用匱而食飮薪菜乏. 上彌殘苟而無解舍, 下愈覆鷙而不聽從, 上下交引而不和同, 故處不安而動不威, 戰不勝而守不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 大者身死而國亡. 故以此觀之, 則政不可不愼也.
1. 古之聖王, 所以取明名廣譽, 厚功大業, 顯于天下, 不忘于後世, 非得人者, 未之嘗聞. 暴王之所以失國家, 危社稷, 覆宗廟, 滅于天下, 非失人者, 未之嘗聞. 今有土之君, 皆處欲安, 動欲威, 戰欲勝, 守欲固, 大者欲王天下, 小者欲霸諸侯, 而不務得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 大者身死而國亡. 故曰: 人, 不可不務也, 此天下之極也.
유관도(幼官圖) 제구(第九) 經言九 1. 秋行夏政葉, 行春政華, 行冬政秏. 十二期風至, 戒秋事. 十二小卯, 薄百爵. 十二白露下, 收聚. 十二復理, 賜予. 十二始前節, 第賦事. 十二始卯, 合男女. 十二中卯, 十二下卯, 三卯同事. 九和時節, 君服白色, 味辛味, 聽商聲, 治濕氣, 用九數, 飮于白後之井, 以介蟲之火爨. 藏恭敬, 行搏銳, 坦氣修通, 凡物開靜, 形生理. 2. 閒男女之畜, 修鄕里之什伍, 量委積之多寡, 定府官之計數, 養老弱而勿通, 信利害而無私. 此居于圖西方方外. 右『西方本圖』 3. 旗物尙白, 兵尙劍, 刑則紹昧斷絶, 4. 始乎無端, 卒乎無窮. 始乎無端, 道也; 卒乎無窮, 德也. 道不可量, 德不可數. 不可量, 則衆强不能圖; 不可數, 則爲詐不敢鄕. 兩者備施, 動靜有功. 5. 夏行春政風, 行冬政落, 重則雨雹,..
27. 서방부도(西方副圖) 畜之以道, 養之以德. 畜之以道則民和, 養之以德則民合. 和合故能習, 習故能偕, 偕習以悉, 莫之能傷也. 此居于圖西方方外. 右『西方副圖』
26. 북방부도(北方副圖) 計緩急之事 則危危而無難 明於器械之利 則涉難而不變 察於先後之理 則兵出不困 通於出入之度 則深入而不危 審於動靜之務 則功得而無害 著於取與之分 則得地而不執 愼於號令之官 則擧事而有功 此居於圖北方方外
25. 남방부도(南方副圖) 數戰則士疲, 數勝則君驕; 驕君使疲民, 則危國. 至善不戰, 其次一之. 大勝者, 積衆勝而無非義者焉, 可以爲大勝. 大勝, 無不勝也. 此居于圖南方方外. 右『南方副圖』
24. 중방부도(中方副圖) 動愼十號, 明審九章, 飾習十器, 善習五官, 謹修三官. 必設常主, 計必先定. 求天下之精材, 論百工之銳器, 器成角試否臧. 收天下之豪傑, 有天下之稱材, 說行若風雨, 發如雷電. 此居于圖方中. 右『中方副圖』
23. 동방부도(東方副圖) 四機不明, 不過九日而游兵驚軍; 障塞不審, 不過八日而外賊得間; 由守不愼, 不過七日而內有讒謀; 詭禁不修, 不過六日而竊盜者起; 死亡不食, 不過四日而軍財在敵. 此居于圖東方方外. 右『東方副圖』
22. 器成不守經不知, 敎習不著發不意. 經不知, 故莫之能圉; 發不意, 故莫之能應. 莫之能應, 故全勝而無害; 莫之能圉, 故必勝而無敵.
21. 旗物尙靑, 兵尙矛, 刑則交寒害釱.
20. 合內空周外, 强國爲圈, 弱國爲屬. 動而無不從, 靜而無不同. 擧發以禮, 時禮必得. 和好不基, 貴賤無司, 事變日至. 此居于圖東方方外. 右『東方本圖』
19. 동방본도(東方本圖) 春行冬政肅, 行秋政雷, 行夏政則閹. 十二地氣發, 戒春事. 十二小卯, 出耕. 十二天氣下, 賜與. 十二義氣至, 修門閭. 十二淸明, 發禁. 十二始卯, 合男女. 十二中卯, 十二下卯, 三卯同事. 八擧時節, 君服靑色, 味酸味, 聽角聲, 治燥氣, 用八數, 飮于靑後之井, 以羽獸之火爨. 藏不忍, 行敺養, 坦氣修通, 凡物開靜, 形生理.
18. 북방본도(北方本圖) 察數而知治 審器而識勝 明謀而適勝 通德而天下定 定宗廟 育男女 官四分 則可以立威行德 制法儀 出號令 至善之爲兵也 非地是求也 罰人是君也 立義而加之以勝 至威而實之以德 守之而後修 勝心焚海內 民之所利立之 所害除之 則民人從 立爲六千里之侯 則大人從 使國君得其治 則人君從會 請命於天地 知氣和 則生物從
17. 旗物尙黑 兵尙脅盾 刑則游仰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