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管夷吾 (1016)
건빵이랑 놀자
세(勢) 제사십이(第四十二) 短語十六 1. 戰而懼水, 此謂澹滅. 小事不從, 大事不吉. 戰而懼險, 此謂迷中. 分其師衆, 人旣迷芒, 必其將亡之道. 2. 動靜者比于死, 動作者比于醜, 動信者比于距, 動詘者比于避. 夫靜與作, 時以爲主人, 時以爲客, 貴得度. 知靜之修居而自利; 知作之從, 每動有功. 故曰無爲者帝, 其此之謂矣. 3. 逆節萌生, 天地未形, 先爲之政, 其事乃不成, 繆受其刑. 天因人, 聖人因天. 天時不作勿爲客, 人事不起勿爲始, 慕和其衆, 以修天地之從. 人先生之, 天地刑之, 聖人成之, 則與天同極; 正靜不爭, 動作不貳, 素質不留, 與地同極. 未得天極, 則隱于德; 已得天極, 則致其力, 旣成其功, 順守其從, 人不能代. 4. 成功之道, 嬴縮爲寶. 毋亡天極, 究數而止. 事若未成, 毋改其形, 毋失其始, 靜民觀時, 待令而..
7. 獸厭走, 而有伏網罟. 一偃一側, 不然不得. 大文三曾, 而貴義與德; 大武三曾, 而偃武與力.
6. 善周者, 明不能見也; 善明者, 周不能蔽也. 大明勝大周, 則民無大周也; 大周勝大明, 則民無大明也. 大周之先, 可以奮信; 大明之祖, 可以代天. 下索而不得, 求之招搖之下.
5. 故賢者誠信以仁之, 慈惠以愛之, 端政象不敢以先人, 中靜不留, 裕德無求, 形于女色. 其所處者, 柔安靜樂, 行德而不爭, 以待天下之濆作也. 故賢者安徐正靜, 柔節先定, 行于不敢, 而立于不能, 守弱節而堅處之. 故不犯天時, 不亂民功, 秉時養人, 先德后刑, 順于天, 微度人.
4. 成功之道, 嬴縮爲寶. 毋亡天極, 究數而止. 事若未成, 毋改其形, 毋失其始, 靜民觀時, 待令而起. 故曰: 修陰陽之從, 而道天地之常. 嬴嬴縮縮, 因而爲當; 死死生生, 因天地之形. 天地之形, 聖人成之, 小取者小利, 大取者大利, 盡行之者有天下.
3. 逆節萌生, 天地未形, 先爲之政, 其事乃不成, 繆受其刑. 天因人, 聖人因天. 天時不作勿爲客, 人事不起勿爲始, 慕和其衆, 以修天地之從. 人先生之, 天地刑之, 聖人成之, 則與天同極; 正靜不爭, 動作不貳, 素質不留, 與地同極. 未得天極, 則隱于德; 已得天極, 則致其力, 旣成其功, 順守其從, 人不能代.
2. 動靜者比于死, 動作者比于醜, 動信者比于距, 動詘者比于避. 夫靜與作, 時以爲主人, 時以爲客, 貴得度. 知靜之修居而自利; 知作之從, 每動有功. 故曰無爲者帝, 其此之謂矣.
1. 戰而懼水, 此謂澹滅. 小事不從, 大事不吉. 戰而懼險, 此謂迷中. 分其師衆, 人旣迷芒, 必其將亡之道.
오행(五行) 제사십일(第四十一) 短語十五 1. 一者本也, 二者器也, 三者充也, 治者四也, 敎者五也, 守者六也, 立者七也, 前者八也, 終者九也, 十者然后具五官于六府也, 五聲于六律也. 2. 六月日至, 是故人有六多, 六多所以街天地也. 天道以九制, 地理以八制, 人道以六制. 以天爲父, 以地爲母, 以開乎萬物, 以總一統. 通乎九制, 六府, 三充, 而爲明天子. 修槪水上, 以待乎天; 堇反五藏, 以視不親; 治祀之下, 以觀地位; 貨曋神廬, 合于精氣. 已合而有常, 有常而有經. 審合其聲, 修十二鍾, 以律人情. 人情已得, 萬物有極, 然后有德. 3. 故通乎陽氣, 所以事天也, 經緯日月, 用之于民; 通乎陰氣, 所以事地也, 經緯星曆, 以視其離. 通若道然后有行, 然則神筮不靈, 神龜不卜, 黃帝澤參, 治之至也. 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 得大..
11. 睹丙子火行御, 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厲, 七十二日而畢. 睹戊子土行御, 天子修宮室, 築台榭, 君危, 外築城郭臣死, 七十二日而畢. 睹庚子金行御, 天子攻山擊石, 有兵作戰而敗, 士死, 喪執政, 七十二日而畢. 睹壬子水行御, 天子決塞, 動大水, 王后夫人薨, 不然則羽卵者段, 毛胎者贖, 蠅婦銷棄, 草木根本不美, 七十二日而畢也.
10. 睹甲子木行御, 天子不賦不賜賞, 而大斬伐傷, 君危, 不殺太子危, 家人夫人死, 不然則長子死, 七十二日而畢.
9. 睹壬子水行御, 天子出令, 命左右使人內御, 御其氣足則發而止, 其氣不足則發撊瀆盜賊; 數劋竹箭, 伐檀柘, 令民出獵, 禽獸不釋巨少而殺之, 所以貴天地之所閉藏也. 然則羽卵者不段, 毛胎者不𦢌, 𣎜婦不銷棄, 草木根本美. 七十二日而畢.
8. 睹庚子金行御, 天子出令, 命祝宗選禽獸之禁, 五谷之先熟者, 而薦之祖廟與五祀, 鬼神饗其氣焉, 君子食其味焉. 然則涼風至, 白露下, 天子出令, 命左右司馬衍組甲厲兵, 合什爲伍, 以修于四境之內, 諛然告民有事, 所以待天地之殺斂也. 然則晝灸陽, 夕下露, 地競環, 五谷鄰熟, 草木茂實, 歲農豐年大茂. 七十二日而畢.
7. 睹戊子土行御, 天子出令, 命左右司徒內御, 不誅不貞, 農事爲敬; 大揚惠言, 寬刑死, 緩罪人; 出國, 司徒令命順民之功力, 以養五谷; 君子之靜居, 而農夫修其功力極. 然則天爲粵宛, 草木養長, 五谷蕃實秀大, 六畜犠牲具, 民足財, 國富, 上下親, 諸侯和. 七十二日而畢.
6. 睹丙子火行御, 天子出令, 命行人內御, 令掘溝澮, 津舊塗, 發臧, 任君賜賞; 君子修游馳, 以發地氣; 出皮幣, 命行人修春秋之禮于天下, 諸侯通, 天下遇者兼和. 然則天無疾風, 草木發奮, 鬱氣息, 民不疾而榮華蕃. 七十二日而畢.
5.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 天子出令, 命左右士師內御, 總別列爵, 論賢不肖士吏, 賦秘; 賜賞于四境之內, 發故粟以田數; 出國, 衡順山林, 禁民斬木, 所以愛草木也. 然則冰解而凍釋, 草木區萌, 贖蟄蟲卵菱. 春闢勿時, 苗足本, 不癘雛鷇, 不夭麑䴠, 毋傅速, 亡傷繈褓, 時則不凋, 七十二日而畢.
4. 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 以政五鍾. 令其五鍾, 一曰靑鍾大音, 二曰赤鍾重心, 三曰黃鍾灑光, 四曰景鍾昧其明, 五曰黑鍾隱其常. 五聲旣調, 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時, 五官以正人位. 人與天調, 然后天地之美生.
3. 故通乎陽氣, 所以事天也, 經緯日月, 用之于民; 通乎陰氣, 所以事地也, 經緯星曆, 以視其離. 通若道然后有行, 然則神筮不靈, 神龜不卜, 黃帝澤參, 治之至也. 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 得大常而察于地利, 得奢龍而辯于東方, 得祝融而辯於南方, 得大封而辯于西方, 得后土而辯于北方. 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 神明至. 蚩尤明乎天道, 故使爲當時; 大常察乎地利, 故使爲廩者; 奢龍辯乎東方, 故使爲土師; 祝融辨乎南方, 故使爲司徒; 大封辨于西方, 故使爲司馬; 后土辨乎北方, 故使爲李. 是故春者土師也, 夏者司徒也, 秋者司馬也, 冬者李也.
2. 六月日至, 是故人有六多, 六多所以街天地也. 天道以九制, 地理以八制, 人道以六制. 以天爲父, 以地爲母, 以開乎萬物, 以總一統. 通乎九制, 六府, 三充, 而爲明天子. 修槪水上, 以待乎天; 堇反五藏, 以視不親; 治祀之下, 以觀地位; 貨曋神廬, 合于精氣. 已合而有常, 有常而有經. 審合其聲, 修十二鍾, 以律人情. 人情已得, 萬物有極, 然后有德.
1. 一者本也, 二者器也, 三者充也, 治者四也, 敎者五也, 守者六也, 立者七也, 前者八也, 終者九也, 十者然后具五官于六府也, 五聲于六律也.
사시(四時) 제사십(第四十) 短語十四 1. 管子曰: 令有時, 無時則必視順天之所以來, 五漫漫, 六惛惛孰知之哉? 唯聖人知四時; 不知四時, 乃失國之基; 不知五穀之故, 國家乃路. 故天曰信明, 地曰信聖, 四時曰正. 其王信明聖, 其臣乃正. 何以知其王之信明信聖也? 曰: 愼使能而善聽信之. 使能之謂明, 聽信之謂聖, 信明聖者, 皆受天賞; 使不能爲惛, 惛而忘也者, 皆受天禍. 是故上見成事而貴功, 則民事接勞而不謀; 上見功而賤, 則爲人下者直, 爲人上者驕. 是故陰陽者, 天地之大理也; 四時者, 陰陽之大經也; 刑德者, 四時之合也. 刑德合于時則生福, 詭則生禍. 2. 然則春夏秋冬將何行? 東方曰星, 其時曰春, 其氣曰風, 風生木與骨. 其德喜嬴, 而發出節時. 其事: 號令修除神位, 謹禱弊梗, 宗正陽, 治隄防, 耕芸樹藝, 正津梁, 修溝瀆, 甃屋行..
8. 道生天地, 德出賢人. 道生德, 德生正, 正生事. 是以聖王治天下, 窮則反, 終則始. 德始于春, 長于夏; 刑始于秋, 流于冬. 刑德不失, 四時如一; 刑德離鄕, 時乃逆行. 作事不成, 必有大殃. 月有三政, 王事必理, 以爲久長. 不中者死, 失理者亡. 國有四時, 固執王事, 四守有所, 三政執輔.
7. 是故春凋, 秋榮, 冬雷, 夏有霜雪, 此皆氣之賊也. 刑德易節失次, 則賊氣遫至; 賊氣遫至, 則國多災殃. 是故聖王務時而寄政焉, 作敎而寄武, 作祀而寄德焉. 此三者, 聖王所以合于天地之行也. 日掌陽, 月掌陰, 星掌和; 陽爲德, 陰爲刑, 和爲事. 是故日食, 則失德之國惡之; 月食, 則失刑之國惡之; 彗星見, 則失和之國惡之; 風與日爭明, 則失生之國惡之. 是故聖王日食則修德, 月食則修刑, 彗星見則修和, 風與日爭明則修生. 此四者, 聖王所以免于天地之誅也. 信能行之, 五谷蕃息, 六畜殖, 而甲兵强. 治積則昌, 暴虐積則亡.
6. 北方曰月, 其時曰冬, 其氣曰寒, 寒生水與血. 其德淐越, 溫怒, 周密. 其事: 號令修禁徙民, 令靜止, 地乃不洩; 斷刑致罰, 無赦有罪, 以符陰氣. 大寒乃至, 甲兵乃强, 五谷乃熟, 國家乃昌, 四方乃備, 此謂月德. 月掌罰, 罰爲寒. 冬行春政則洩, 行夏政則雷, 行秋政則旱. 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發五政, 一政曰: 論孤獨, 恤長老; 二政曰: 善順陰, 修神祀, 賦爵祿, 授備位; 三政曰: 效會計, 毋發山川之藏; 四政曰: 捕奸遁, 得盜賊者有賞; 五政曰: 禁遷徙, 止流民, 圉分異. 五政苟時, 冬事不過, 所求必得, 所惡必伏.
5. 西方曰辰, 其時曰秋, 其氣曰陰, 陰生金與甲. 其德憂哀, 靜正, 嚴順, 居不敢淫佚. 其事: 號令毋使民淫暴順旅聚收, 量民資以畜聚; 賞彼群幹, 聚彼群材, 百物乃收, 使民毋怠; 所惡其察, 所欲必得, 我信則克, 此謂辰德. 辰掌收, 收爲陰. 秋行春政則榮, 行夏政則水, 行冬政則耗. 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五政, 一政曰: 禁博塞, 圉小辯, 斗譯跽; 二政曰: 毋見五兵之刃; 三政曰: 愼旅農, 趣聚收; 四政曰: 補缺塞坼; 五政曰: 修牆垣, 周門閭. 五政苟時, 五谷皆入.
4. 中央曰土, 土德實輔四時入出, 以風雨節, 土益力. 土生皮肌膚. 其德和平用均, 中正無私, 實輔四時: 春嬴育, 夏養長, 秋聚收, 冬閉*藏. 大寒乃極, 國家乃昌, 四方乃服, 此謂歲德. 日掌賞, 賞爲暑. 歲掌和, 和爲雨. 夏行春政則風, 行秋政則水, 行冬政則落. 是故夏三月以丙丁之日發五政, 一政曰: 求有功發勞力者而擧之; 二政曰: 開久墳, 發故屋, 闢故窌; 以假貸, 三政曰: 令禁扇去笠, 毋扱免, 除急漏田廬; 四政曰: 求有德賜布施于民者而賞之; 五政曰: 令禁置設禽獸, 毋殺飛鳥. 五政苟時, 夏雨乃至也.
3. 南方曰日, 其時曰夏, 其氣曰陽, 陽生火與氣, 其德施舍修樂, 其事: 號令賞賜賦爵, 受祿順鄕, 謹修神祀, 量功賞賢, 以動陽氣. 九暑乃至, 時雨乃降, 五穀百果乃登, 此謂日德.
2. 然則春夏秋冬將何行? 東方曰星, 其時曰春, 其氣曰風, 風生木與骨. 其德喜嬴, 而發出節時. 其事: 號令修除神位, 謹禱弊梗, 宗正陽, 治隄防, 耕芸樹藝, 正津梁, 修溝瀆, 甃屋行水, 解怨赦罪通四方. 然則柔風甘雨乃至, 百姓乃壽, 百蟲乃蕃, 此謂星德. 星者掌, 發爲風. 是故春行冬政則雕, 行秋政則霜, 行夏政則欲. 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發五政, 一政曰: 論幼孤, 舍有罪; 二政曰: 賦爵列, 授祿位; 三政曰: 凍解修溝瀆, 復亡人; 四政曰: 端險阻, 修封疆, 正千伯; 五政曰: 無殺麑夭, 毋蹇華絶芋. 五政苟時, 春雨乃來.
1. 管子曰: 令有時, 無時則必視順天之所以來, 五漫漫, 六惛惛孰知之哉? 唯聖人知四時; 不知四時, 乃失國之基; 不知五穀之故, 國家乃路. 故天曰信明, 地曰信聖, 四時曰正. 其王信明聖, 其臣乃正. 何以知其王之信明信聖也? 曰: 愼使能而善聽信之. 使能之謂明, 聽信之謂聖, 信明聖者, 皆受天賞; 使不能爲惛, 惛而忘也者, 皆受天禍. 是故上見成事而貴功, 則民事接勞而不謀; 上見功而賤, 則爲人下者直, 爲人上者驕. 是故陰陽者, 天地之大理也; 四時者, 陰陽之大經也; 刑德者, 四時之合也. 刑德合于時則生福, 詭則生禍.
수지(水地) 제삼십구(第三十九) 短語十三 1. 地者, 萬物之本原, 諸生之根菀也, 美惡, 賢不肖, 愚俊之所生也. 水者, 地之血氣, 如筋脈之通流者也. 故曰: 水, 具材也. 2. 何以知其然也? 曰: 夫水淖弱以淸, 而好灑人之惡, 仁也; 視之黑而白, 精也; 量之不可使槪, 至滿而止, 正也; 唯無不流, 至平而止, 義也; 人皆赴高, 己獨赴下, 卑也. 卑也者, 道之室, 王者之器也, 而水以爲都居. 3. 準也者, 五量之宗也; 素也者, 五色之質也; 淡也者, 五味之中也. 是以水者, 萬物之準也, 諸生之淡也, 違非得失之質也, 是以無不滿, 無不居也. 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 産于金石, 集于諸生, 故曰水神. 集于草木, 根得其度, 華得其數, 實得其量. 鳥獸得之, 形體肥大, 羽毛豐茂, 文理明著. 萬物莫不盡其幾, 反其常者, 水之內度適也. 4. ..
10. 何以知其然也? 夫齊之水道躁而復, 故其民貪麤而好勇, 楚之水淖弱而淸, 故其民輕果而賊; 越之水濁重而洎, 故其民愚疾而垢; 秦之水泔冣而稽, 𡌧滯而雜, 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齊; 晉之水枯旱而運, 𡌧滯而雜, 故其民諂諛葆詐, 巧佞而好利; 燕之水萃下而弱, 沈滯而雜, 故其民愚戇而好貞, 輕疾而易死; 宋之水輕勁而淸, 故其民閒易而好正. 是以聖人之化世也, 其解在水. 故水一則人心正, 水淸則民心易; 一則欲不汚, 民心易則行無邪. 是以聖人之治于世也, 不人告也, 不戶說也, 其樞在水.
9. 是故具者何也? 水是也. 萬物莫不以生, 唯知其託者能爲之正. 具者, 水是也. 故曰: 水者何也? 萬物之本原也, 諸生之宗室也, 美惡, 賢不肖, 愚俊之所産也.
8. 是以水之精麤濁蹇, 能存而不能亡者, 生人與玉; 伏闇能存而亡者, 蓍龜與龍; 或世見或不見者, 蟡與慶忌. 故人皆服之, 而管子則之, 人皆有之, 而管子以之.
7. 或世見, 或世不見者, 生蟡與慶忌. 故涸澤數百歲, 穀之不徙, 水之不絶者, 生慶忌. 慶忌者, 其狀若人, 其長四寸, 衣黃衣, 冠黃冠, 戴黃蓋, 乘小馬, 好疾馳, 以其名呼之, 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 此涸澤之精也. 涸川之精者, 生于蟡蟡者, 一頭而兩身, 其形若虵, 其長八尺, 以其名呼之, 可以取魚鱉, 此涸川水之精也.
6. 伏闇能存而能亡者, 蓍龜與龍是也. 龜生于水, 發之于火, 于是爲萬物先, 爲禍福正; 龍生于水, 被五色而游, 故神. 欲小則化如蠶蠋, 欲大則藏于天下, 欲尙則凌于雲氣, 欲下則入于深泉; 變化無日, 上下無時, 謂之神. 龜與龍, 伏闇能存而能亡者也.
5. 人, 水也. 男女精氣合, 而水流形, 三月如咀. 咀者何? 曰五味. 五味者何? 曰五藏: 酸主脾, 鹹主肺, 辛主腎, 苦主肝, 甘主心. 五藏已具, 而後生肉; 脾生隔, 肺生骨, 腎生腦, 肝生革, 心生肉. 五肉已具, 而後發爲九竅: 脾發爲鼻, 肝發爲目, 腎發爲耳, 肺發爲竅. 五月而成, 十月而生, 生而目視, 耳聽, 心慮. 目之所以視, 非特山陵之見也, 察于荒忽; 耳之所聽, 非特雷鼓之聞也, 察于淑湫; 心之所慮, 非特知于麤麤也, 察于微眇. 故修要之精. 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 凝蹇而爲人, 而九竅五慮出焉, 此乃其精也, 精麤濁蹇能存而不能, 亡者也.
4. 夫玉之所貴者, 九德出焉. 夫玉溫潤以澤, 仁也; 鄰以理者, 知也; 堅而不蹙, 義也; 廉而不劌, 行也; 鮮而不垢, 潔也; 折而不撓, 勇也; 瑕適皆見, 精也; 茂華光澤, 並通而不相陵, 容也; 叩之, 其音淸搏徹遠, 純而不殺, 辭也. 是以人主貴之, 藏以爲寶, 剖以爲符瑞, 九德出焉.
3. 準也者, 五量之宗也; 素也者, 五色之質也; 淡也者, 五味之中也. 是以水者, 萬物之準也, 諸生之淡也, 違非得失之質也, 是以無不滿, 無不居也. 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 産于金石, 集于諸生, 故曰水神. 集于草木, 根得其度, 華得其數, 實得其量. 鳥獸得之, 形體肥大, 羽毛豐茂, 文理明著. 萬物莫不盡其幾, 反其常者, 水之內度適也.
2. 何以知其然也? 曰: 夫水淖弱以淸, 而好灑人之惡, 仁也; 視之黑而白, 精也; 量之不可使槪, 至滿而止, 正也; 唯無不流, 至平而止, 義也; 人皆赴高, 己獨赴下, 卑也. 卑也者, 道之室, 王者之器也, 而水以爲都居.
1. 地者, 萬物之本原, 諸生之根菀也, 美惡, 賢不肖, 愚俊之所生也. 水者, 地之血氣, 如筋脈之通流者也. 故曰: 水, 具材也.
백심(白心) 제삼십팔(第三十八) 短語十二 1. 建當立有, 以靖爲宗, 以時爲寶, 以政爲儀, 和則能久. 非吾儀雖利不爲, 非吾當雖利不行, 非吾道雖利不取. 上之隨天, 其次隨人. 人不倡不和, 天不始不隨, 故其言也不廢, 其事也不隨. 2. 原始計實, 本其所生. 知其象則索其形, 緣其理則知其情, 索其端則知其名. 故苞物衆者, 莫大于天地; 化物多者, 莫多于日月; 民之所急, 莫急于水火. 然而, 天不爲一物枉其時, 明君聖人亦不爲一人枉其法. 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 聖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 是故萬物均, 旣誇衆矣. 是以聖人之治也, 靜身以待之, 物至而名自治之. 正名自治之, 奇身名廢. 名正法備, 則聖人無事. 不可常居也, 不可廢舍也, 隨變斷事也, 知時以爲度: 大者寬, 小者局, 物有所餘有所不足. 3. 兵之出, 出于人; 其人入, 入于身. 兵..
12. 道之大如天, 其廣如地, 其重如石, 其輕如羽. 民之所以, 知者寡. 故曰: 何道之近而莫之與能服也, 弃近而就遠何以費力也. 故曰: 欲愛吾身, 先知吾情. 君親六合, 以考內身, 以此知象, 乃知行情, 旣知行情, 乃知養生. 左右前後, 周而復所. 執儀服象, 敬迎來者, 今夫來者, 必道其道, 無遷無衍, 命乃長久. 和以反中, 形性相葆. 一以無貳, 是謂知道. 將欲服之, 必一其端, 而固其所守. 責其往來, 莫知其時, 索之于天, 與之爲期, 不失其期, 乃能得之. 故曰: 吾語若大明之極, 大明之明非愛, 人不予也. 同則相從, 反則相距也. 吾察反相距, 吾以故知古從之同也.
11. 天之視而精, 四璧而知請, 壤土而與生. 能若夫風與波乎? 唯其所欲適. 故子而代其父, 曰義也, 臣而代其君, 曰簒也. 簒何能歌? 武王是也. 故曰: 孰能去辯與巧, 而還與衆人同道? 故曰: 思索精者明益衰, 德行修者王道狹, 臥名利者寫生危, 知周于六合之內者, 吾知生之有爲阻也, 持而滿之, 乃其殆也, 名滿于天下, 不若其已也. 名進而身退, 天之道也. 滿盛之國, 不可以仕任; 滿盛之家, 不可以嫁子; 驕倨傲暴之人, 不可與交.
10. 難言憲術, 須同而出. 無益言, 無損言, 近可以免, 故曰: 知何知乎? 謀何謀乎? 審而出者彼自來. 自知曰稽, 知人曰濟. 知苟適, 可爲天下周; 內固之, 一可爲長久; 論而用之, 可以爲天下王.
9. 事有適, 而無適, 若有適; 觿解, 不可解而後解, 故善擧事者, 國人莫知其解. 爲善乎, 毋提提; 爲不善乎, 將陷于刑. 善不善, 取信而止矣, 若左若右, 正中而已矣, 縣乎日月無已也. 愕愕者不以天下爲憂, 刺刺者不以萬物爲筴, 孰能弃刺刺而爲愕愕乎?
8. “當生者生, 當死者死” , 言有西有東, 各死其鄕. 置常立儀, 能守貞乎? 常事通道, 能官人乎? 故書其惡者, 言其薄者, 上聖之人, 口無虛習也, 手無虛指也, 物至而命之耳. 發于名聲, 凝于體色, 此其可諭者也; 不發于名聲, 不凝于體色, 此其不可諭者也. 及至于至者, 敎存可也, 敎亡可也. 故曰: 濟于舟者和于水矣, 義于人者祥其神矣.
7. 天或維之, 地或載之. 天莫之維, 則天以墜矣; 地莫之載, 則地以沈矣. 夫天不墜, 地不沈, 夫或維而載之也夫! 又况于人? 人有治之, 辟之若夫? 雷鼓之動也. 夫不能自搖者, 夫或擋之. 夫或者何? 若然者也, 視則不見, 聽則不聞, 灑乎天下滿, 不見其塞. 集于顔色, 知于肌膚, 責其往來, 莫知其時, 薄乎其方也, 韕乎其圜也, 韕韕乎莫得其門. 故口爲聲也, 耳爲聽也, 目有視也, 手有指也, 足有履也, 事物有所比也.
6. 人言善亦勿聽; 人言惡亦勿聽. 持而待之, 空然勿兩之, 淑然自淸. 無以旁言爲事成, 察而徵之, 無聽辯, 萬物歸之, 美惡乃自見.
5. 孰能法無法乎? 始無始乎? 終無終乎? 弱無弱乎? 故曰: 美哉岪岪. 故曰不中有中, 孰能得夫中之衷乎? 故曰功成者隳, 名成者虧. 故曰, 孰能弃名與功, 而還與衆人同? 孰能弃功與名, 而還反無成? 無成有貴其成也, 有成貴其無成也. 日極則仄, 月滿則虧, 極之徒仄, 滿之徒虧, 巨之徒滅. 孰能己無己乎? 效夫天地之紀.
4. 道者, 一人用之, 不聞有餘; 天下行之, 不聞不足. 此謂道矣. 小取焉則小得福; 大取焉則大得福; 盡行之而天下服; 殊無取焉則民反, 其身不免于賊. 左者, 出者也; 右者, 入者也. 出者而不傷人. 入者自傷也. 不日不月, 而事以從; 不卜不筮, 而謹知吉凶. 是謂寬乎形, 徒居而致名. 去善之言, 爲善之事, 事成而顧反無名. 能者無名, 從事無事. 審量出入, 而觀物所載.
3. 兵之出, 出于人; 其人入, 入于身. 兵之勝, 從于適; 德之來, 從于身. 故曰: 祥于鬼者義于人, 兵不義不可, 强而驕者損其强, 弱而驕者亟死亡; 强而卑義信其强, 弱而卑者免于罪. 是故驕之餘卑, 卑之餘驕.
2. 原始計實, 本其所生. 知其象則索其形, 緣其理則知其情, 索其端則知其名. 故苞物衆者, 莫大于天地; 化物多者, 莫多于日月; 民之所急, 莫急于水火. 然而, 天不爲一物枉其時, 明君聖人亦不爲一人枉其法. 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 聖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 是故萬物均, 旣誇衆矣. 是以聖人之治也, 靜身以待之, 物至而名自治之. 正名自治之, 奇身名廢. 名正法備, 則聖人無事. 不可常居也, 不可廢舍也, 隨變斷事也, 知時以爲度: 大者寬, 小者局, 物有所餘有所不足.
1. 建當立有, 以靖爲宗, 以時爲寶, 以政爲儀, 和則能久. 非吾儀雖利不爲, 非吾當雖利不行, 非吾道雖利不取. 上之隨天, 其次隨人. 人不倡不和, 天不始不隨, 故其言也不廢, 其事也不隨.
심술하(心術下) 제삼십칠(第三十七) 短語十一 1. 形不正者, 德不來; 中不精者, 心不治. 正形飾德, 萬物畢得. 翼然自來, 神莫知其極, 昭知天下, 通于四極. 是故曰: 無以物亂官, 毋以官亂心, 此之謂內德. 是故意氣定, 然後反正. 氣者身之充也, 行者正之義也. 充不美則心不得, 行不正則民不服. 是故聖人若天然, 無私覆也; 若地然, 無私載也. 私者, 亂天下者也. 2. 凡物載名而來, 聖人因而財之, 而天下治; 實不傷, 不亂于天下, 而天下治. 3. 專于意, 一于心, 耳目端, 知遠之證. 能專乎? 能一乎? 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 能止乎? 能已乎? 能毋問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 故曰, 思之. 思之不得, 鬼神敎之, 非鬼神之力也, 其精氣之極也. 4. 一氣能變曰精, 一事能變曰智. 慕選者所以等事也, 極變者所以應物也. 慕選而不亂, 極變而不煩, ..
10. 是故內聚以爲[泉]原. 泉之不竭, 表裏遂通; 泉之不涸, 四支堅固. 能令用之, 被服四固. 是故聖人一言解之: 上察于天, 下察于地.
9. 豈無安處哉? 我無安心. 心之中又有心. 意以先言, 意然後形, 形然後思, 思然後知. 凡心之形, 過知失生.
8. 凡民之生也, 必以正平. 所以失之者, 必以喜樂哀怒. 節怒莫若樂, 節樂莫若禮, 守禮莫若敬. 外敬而內靜者, 必反其性. 豈無利事哉? 我無利心.
7. 人能正靜者, 筋肕而骨强, 能戴大圓者, 體乎大方; 鏡大淸者, 視乎大明. 正靜不失, 日新其德, 昭知天下, 通于四極. 金, 心在中不可匿外見于形容, 可知于顔色. 善氣迎人, 親如弟兄; 惡氣迎人, 害于戈兵. 不言之言, 聞于雷鼓. 金心之形, 明于日月, 察于父母. 昔者明王之愛天下, 故天下可附; 暴王之惡天下, 故天下可離. 故貨之不足以爲愛, 刑之不足以爲惡; 貨者愛之末也, 刑者惡之末也.
6. 凡在有司執制者之利, 非道也. 聖人之道, 若存若亡, 援而用之, 歿世不亡. 與時變而不化, 應物而不移, 日用之而不化.
5. 聖人裁物, 不爲物使. 心安是國安也, 心治是國治也. 治也者心也, 安也者心也. 治心在于中, 治言出于口, 治事加于民. 故功作而民從, 則百姓治矣. 所以操者非刑也, 所以危者非怒也. 民人操, 百姓治, 道其本至也. 至不至無, 非所人而亂.
4. 一氣能變曰精, 一事能變曰智. 慕選者所以等事也, 極變者所以應物也. 慕選而不亂, 極變而不煩, 執一之君子執一而不失, 能君萬物, 日月之與同光, 天地之與同理.
3. 專于意, 一于心, 耳目端, 知遠之證. 能專乎? 能一乎? 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 能止乎? 能已乎? 能毋問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 故曰, 思之. 思之不得, 鬼神敎之, 非鬼神之力也, 其精氣之極也.
2. 凡物載名而來, 聖人因而財之, 而天下治; 實不傷, 不亂于天下, 而天下治.
1. 形不正者, 德不來; 中不精者, 心不治. 正形飾德, 萬物畢得. 翼然自來, 神莫知其極, 昭知天下, 通于四極. 是故曰: 無以物亂官, 毋以官亂心, 此之謂內德. 是故意氣定, 然後反正. 氣者身之充也, 行者正之義也. 充不美則心不得, 行不正則民不服. 是故聖人若天然, 無私覆也; 若地然, 無私載也. 私者, 亂天下者也.
심술상(心術上) 제삼십육(第三十六) 短語十 1. 心之在體, 君之位也; 九竅之有職, 官之分也. 心處其道, 九竅循理; 嗜欲充益, 目不見色, 耳不聞聲. 故曰: 上離其道, 下失其事. 毋代馬走, 使盡其力; 毋代鳥飛, 使弊其羽翼; 毋先物動, 以觀其則. 動則失位, 靜乃自得. 2. 道, 不遠而難極也, 與人並處而難得也. 虛其欲, 神將入舍; 掃除不潔, 神乃留處.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智乎, 智乎, 投之海外無自奪. 求之者不得處之者. 夫正人無求之也, 故能虛無. 3. 虛無無形謂之道, 化育萬物謂之德, 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 登降揖讓, 貴賤有等, 親疏之體謂之禮; 簡物, 小未一道, 殺僇禁誅謂之法. 4. 在道可安而不可說. 直人之言不義不顧, 不出于口, 不見于色. 四海之人, 又孰知其則? 5. 天曰虛, 地曰靜, 乃不伐. 潔其宮, 開其門..
12. 人迫于惡, 則失其所好; 怵于好, 則忘其所惡. 非道也, 故曰: “不怵乎好, 不迫乎惡.“ 惡不失其理, 欲不過其情, 故曰“君子”. “恬愉無爲, 去智與故” , 言虛素也. “其應非所設也其動非所取也” , 此言因也. 因也者, 舍己而以物爲法者也. 感而後應, 非所設也; 緣理而動, 非所取也. “過在自用, 罪在變化”: 自用則不虛, 不虛則仵于物矣; 變化則爲生, 爲生則亂矣. 故道貴因, 因者, 因其能者言所用也. “君子之處也若無知” , 言至虛也. “其應物也若偶之” , 言時適也, 若影之象形, 響之應聲也. 故物至則應, 過則舍矣. 舍矣者, 言復所于虛也.
11. 天之道虛, 地之道靜. 虛則不屈, 靜則不變, 不變則無過, 故曰“不伐”. “潔其宮, 闕其門”: 宮者, 謂心也; 心也者, 智之舍也, 故曰“宮”. 潔之者, 去好過也. 門者, 謂耳目也; 耳目者, 所以聞見也. “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 , 此言[名]不得過實, 實不得延名. 姑形以形, 以形務名, 督言正名, 故曰“聖人”. “不言之言” , 應也. 應也者, 以其爲之人者也. 執其名, 務其應所以成之, 應之道也. “無爲之道” , 因也. 因也者, 無益無損也. 以其形因爲之名, 此因之術也. 名者, 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 人者立于强, 務于善, 未于能, 動于故者也. 聖人無之, 無之則與物異矣. 異則虛, 虛者萬物之始也, 故曰“可以爲天下始”.
10. 道也者, 動不見其形, 施不見其德, 萬物皆以得, 然莫知其極. 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說” 也. 莫人, 言至也. 不宜, 言應也. 應也者, 非吾所設, 故能無宜也. 不顧, 言因也. 因也者, 非吾所顧, 故無顧也. “不出于口, 不見于色” , 言無形也; “四海之人, 孰知其則” , 言深囿也.
9. 天之道, 虛其無形. 虛則不屈, 無形則無所位𧺴, 無所位𧺴, 故徧流萬物而不變. 德者, 道之舍. 物得以生生, 知得以職道之精. 故德者得也. 得也者, 其謂所得以然也. 以無爲之謂道, 舍之之謂德, 故道之與德無間, 故言之者不別也. 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 義者, 謂各處其宜也. 禮者, 因人之情, 緣義之理, 而爲之節文者也. 故禮者謂有理也. 理也者, 明分以諭義之意也. 故禮出乎義, 義出乎理, 理因乎宜者也. 法者所以同出, 不得不然者也, 故殺僇禁誅以一之也, 故事督乎法, 法出乎權, 權出乎道.
8. 道在天地之間也, 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 故曰“不遠而難極也”. 虛之與人也無間, 唯聖人得虛道, 故曰“並處而難得”. 世人之所職者精也, 去欲則宣, 宣則靜矣; 靜則精, 精則獨立矣; 獨則明, 明則神矣, 神者至貴也. 故館不辟除, 則貴人不舍焉, 故曰“不潔則神不處”.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 , 其所以知, 彼也; 其所以知, 此也, 不修之此, 焉能知彼? 修之此, 莫能虛矣. 虛者, 無藏也. 故曰: 去知則奚率求矣無藏則奚設矣. 無求無設則無慮, 無慮則反覆虛矣.
7. “心之在體, 君之位也; 九竅之有職, 官之分也.“ 耳目者, 視聽之官也, 心而無與于視聽之事, 則官得守其分矣. 夫心有欲者, 物過而目不見, 聲至而耳不聞也. 故曰: “上離其道, 下失其事.“ 故曰: 心術者, 無爲而制竅者也, 故曰“君”. “無代馬走” , “無代鳥飛” , 此言不奪能能, 不與下誠也. “毋先物動” 者, 搖者不定, 趮者不靜, 言動之不可以觀也. “位” 者, 謂其所立也. 人主者立于陰, 陰者靜, 故曰“動則失位”. 陰則能制陽矣, 靜則能制動矣, 故曰“靜乃自得”.
6. 人之可殺, 以其惡死也; 其可不利, 以其好利也. 是以君子不休乎好, 不迫乎惡, 恬愉無爲, 去智與故. 其應也, 非所設也; 其動也, 非所取也. 過在自用, 罪在變化. 是故有道之君, 其處也若無知, 其應物也若偶之. 靜因之道也.
5. 天曰虛, 地曰靜, 乃不伐. 潔其宮, 開其門, 去私毋言, 神明若存. 紛乎其若亂, 靜之而自治. 强不能徧立, 智不能盡謀. 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 名當, 謂之聖人. 故必知不言, 無爲之事, 然後知道之紀. 殊形異埶, 不與萬物異理, 故可以爲天下始.
4. 在道可安而不可說. 直人之言不義不顧, 不出于口, 不見于色. 四海之人, 又孰知其則?
3. 虛無無形謂之道, 化育萬物謂之德, 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 登降揖讓, 貴賤有等, 親疏之體謂之禮; 簡物, 小未一道, 殺僇禁誅謂之法.
2. 道, 不遠而難極也, 與人並處而難得也. 虛其欲, 神將入舍; 掃除不潔, 神乃留處.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智乎, 智乎, 投之海外無自奪. 求之者不得處之者. 夫正人無求之也, 故能虛無.
1. 心之在體, 君之位也; 九竅之有職, 官之分也. 心處其道, 九竅循理; 嗜欲充益, 目不見色, 耳不聞聲. 故曰: 上離其道, 下失其事. 毋代馬走, 使盡其力; 毋代鳥飛, 使弊其羽翼; 毋先物動, 以觀其則. 動則失位, 靜乃自得.
치미(侈靡) 제삼십오(第三十五) 短語九 1. 問曰: 古之時與今之時同乎? 曰: 同. 其人同乎不同乎? 曰: 不同, 可與政其誅. **堯之時, 混吾之美在下, 其道非獨出人也, 山不童而用贍, 澤不弊而養足, 耕以自養, 以其餘應良天子, 故平. 牛馬之牧不相及, 人民之俗不相知, 不出百里而來足, 故卿而不理, 靜也, 其獄一踦腓一踦屨而當死. 今周公斷指滿稽, 斷首滿稽, 斷足滿稽, 而死民不服, 非人性也, 敝也. 地重人載, 毁敝而養不足, 事末作而民興之, 是以下名而上實也. 聖人者, 省諸本而游諸樂, 大昏也, 博夜也. 問曰: 興時化若何? 莫善于侈靡. 2. 賤有實, 敬無用, 則人可刑也. 故賤粟米而如敬珠玉, 好禮樂而如賤事業. 本之始也. 珠者, 陰之陽也, 故勝火; 玉者, 陰之陰也, 故勝水, 其化如神. 故天子臧珠玉, 諸侯臧金石, 大夫畜狗馬, 百..
41. 問: 運之合滿安臧? 二十歲而可廣, 十二歲而聶廣, 百歲傷神. 周鄭之禮移矣, 則周律之廢矣, 則中國之草木有移于不通之野者. 然則人君聲服變矣, 則臣有依駟之祿. 婦人爲政, 鐵之重反旅金, 而聲好下曲, 食好鹹苦, 則人君日退, 亟則谿陵山穀之神之祭更, 應國之稱號亦更矣. 視之亦變, 觀之風氣. 古之祭, 有時而星, 有時而星熺, 有時而熰, 有時而朐. 鼠應廣之實, 陰陽之數也; 華若落之名, 祭之號也. 是故天子之爲國, 圖具其樹物也.
40. 沮平氣之陽 若如辭靜 餘氣之潛然而動 愛氣之潛然而哀 胡得而治動 對曰 得之衰時 位而觀之 佁美然後有煇 修之心 其殺以相待 故有滿虛哀樂之氣也 故書之帝八 神農不與存 爲其無位 不能相用
39. 請問 形有時而變乎 對曰 陰陽之分定 則甘苦之草生也 從其宜 則酸鹹和焉 而形色定焉 以爲聲樂 夫陰陽進退 滿虛亡時 其散合可以視歲 唯聖人不爲歲 能知滿虛 奪餘滿 補不足 以通政事 以贍民常 地之變氣 應其所出 水之變氣 應之以精 受之以豫 天之變氣 應之以正 且夫天地精氣有五 不必爲沮 其亟而反 其重陔動毁之進退 卽此數之難得者也 此形之時變也
38. 陽者進謀 幾者應感 再殺則齊 然後運可請也 對曰 夫運謀者天地之虛滿也 合離也 春秋冬夏之勝也 然有知强弱之所尤 然後應諸侯取交 故知安危國之所存 以時事天 以天事神 以神事鬼 故國無罪而君壽 而民不殺 智運謀而雜櫜刃焉 其滿爲感 其虛爲亡 滿虛之合 有時而爲實 時而爲動 地陽時貸 其冬厚則夏熱 其陽厚則陰寒 是故王者謹於日至 故知虛滿之所在以爲政令 已殺生 其合而未散 可以決事 將合可以禺 其隨行以爲兵 分其多少 以爲曲政
37. 不方之政 不可以爲國 曲靜之言 不可以爲道 節時於政 與時往矣 不動以爲道 齊以爲行 避世之道 不可以進取
36. 問曰 多賢可云 對曰 魚鼈之不食咡者 不出其淵 樹木之勝霜雪者 不聽於天 士能自治者 不從聖人 豈云哉 夷吾之聞之也 不欲强能 不服智而不牧 若旬虛期於月 津若出於一明 然則可以虛矣 故阸其道而薄其所予 則士云矣 不擇人而予之 謂之好人 不擇人而取之 謂之好利 審此兩者 以爲處行 則云矣
35. 商人於國 非用人也 不擇鄕而處 不擇君而使 出則從利 入則不守 國之山林也 則而利之 市塵之所及 二依其本 故上侈而下靡 而君臣相上下相親 則君臣之財不私藏 然則貪動枳而得食矣 徙邑移市 亦爲數一
34. 衣食之於人也 不可以一日違也 親戚可以時大也 是故聖人萬民艱處而立焉 人死則易云 生則難合也 故一爲賞 再爲常 三爲固然 其小行之 則俗也 久之 則禮義 故無使下當上必行之 然後移
33. 法制度量 王者典器也 執故義道 畏變也 天地若夫神之動化變者也 天地之極也 能與化起而王用 則不可以道山也 仁者善用 智者善用 非其人則與神往矣
32. 利不可法 故民流 神不可法 故事之 天地不可留 故動化 故從新 是故得天者 高而不崩 得人者 卑而不可勝 是故聖人重之 人君重之 故至貞生至信 至言往至絞 生至自有道 不務以文勝情 不務以多勝少 不動則望有廧 旬身行
31. 事故也 君臣之際也 禮義者 人君之神也 且君臣之屬也 親戚之愛 性也 使君親之察同索屬故也 使人君不安者 屬際也 不可不謹也 賢不可威 能不可留 杜事之於前 易也 水鼎之汨也 人聚之 壤地之美也 人死之 若江湖之大也 求珠貝者不令也 逐神而遠熱 交觶者不處 兄遺利 夫事左中國之人 觀危國過君而弋其能者 豈不幾於危社主哉
30. 請問 先合於天下而無私怨 犯强而無私害 爲之若何 對曰 國雖强 令必忠以義 國雖弱 令必敬以哀 强弱不犯 則人欲聽矣 先人而自後 而無以爲仁也 加功於人而勿得 所橐者遠矣 所爭者外矣 明無私交 則無內怨 與大則勝 私交衆則怨殺 夷吾也 如以予人財者 不如無奪時 如以予人食者 不如毋奪其事 此謂無內外之患
29. 君子者 勉於糺人者也 非見糺者也 故輕者輕 重者重 前後不慈 凡輕者 操實也 以輕則可使 重不可起輕 輕重有齊 重以爲國 輕以爲死 毋全祿貧國 而用不足 由全賞 好德惡亡使常
28. 萬世之國 必有萬世之實 必因天地之道 無使其內 使其外 使其小 毋使其大 棄其國寶 使其大 貴一與而聖稱其寶 使其小 可以爲道 能則專 專則佚 椽能踰 椽則於踰 能宮 則不守而不散 衆能伯 不然 將見對
27. 請問 爲邊若何 對曰 夫邊日變 不可以常知觀也 民未始變而是變 是爲自亂 請問 諸邊而參其亂 任之以事 因其謀 方百里之地 樹表相望者 丈夫走禍婦人備食 內外相備 春秋一日 敗曰千金 稱本而動 侯人不可重也 唯交於上 能必於邊之辭 行人可不有私 不有私 所以爲內因也 使能者有主矣 而內事
26. 緣故修法 以政治道 則約殺子 吾君故取 夷吾謂替 公曰 何若 對曰 以同 其日久臨 可立而待 鬼神不明 囊橐之食無報 明厚德也 沈浮 示輕財也 先立象而定期 則民從之 故爲禱 朝縷綿 明輕財而重名 公曰 同臨 所謂同者 其以先後智渝者也 鈞同則爭 倍則說 十則從服 萬則化成功而不能識 而民期然後成形 而更名則臨矣
25. 選賢擧能不可得 惡得伐不服用 百夫無長 不可臨也 千乘有道 不可修也 夫紂在上 惡得伐不得 鈞則戰 守則攻 百蓋無築 千聚無社 謂之陋 一擧而取 天下有一事之時也 萬諸侯鈞 萬民無聽 上位不能爲功更制 其能王乎
24. 能摩故道新道, 定國家, 然後化時乎? 國貧而鄙富, 苴美于朝巿國; 國富而鄙貧, 莫盡如巿. 巿也者, 勸也; 勸者, 所以起. 本善而末事起, 不侈. 本事不得立
23. 載祭明置, 高子聞之, 以告中寢諸子, 中寢諸子告寡人, 舍朝不鼎饋. 中寢諸子告宮中女子曰: 公將有行, 故不送公? 公言無行, 女安聞之? 曰: 聞之中寢諸子. 索中寢諸子而問之: 寡人無行, 女安聞之? 吾聞之先人, 諸侯舍于朝不鼎饋者, 非有外事, 必有內憂. 公曰: 吾不欲與汝及若, 女言至焉, 不得毋與女及若言. 吾欲致諸侯, 諸侯不至若何哉? 女子不辯于致諸侯, 自吾不爲汚殺之事人, 布織不可得而衣, 故雖有聖人, 惡用之.
22. 祭之時, 上賢者也, 故君臣掌, 君臣掌則上下均, 此以知上賢無益也, 其亡玆適. 上賢者亡, 而役賢者昌, 上義以禁暴, 尊祖以敬祖, 聚宗以朝殺, 示不輕爲主也.
21. 官禮之司, 昭穆之離, 先後功器事之治, 尊鬼而守故; 戰事之任, 高功而下死, 本事食功而省利. 勸臣上義而不能與小利, 五官者人爭其職, 然後君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