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사기 (1843)
건빵이랑 놀자
7. 中六年二月己卯, 行幸雍, 郊見五帝. 三月, 雨雹. 四月, 梁孝王ㆍ城陽共王ㆍ汝南王皆薨. 立梁孝王子明爲濟川王, 子彭離爲濟東王, 子定爲山陽王, 子不識爲濟陰王. 梁分爲五. 封四侯. 更命廷尉爲大理, 將作少府爲將作大匠, 主爵中尉爲都尉, 長信詹事爲長信少府, 將行爲大長秋, 大行爲行人, 奉常爲太常, 典客爲大行, 治粟內史爲大農. 以大內爲二千石, 置左右內官, 屬大內. 七月辛亥, 日食. 八月, 匈奴入上郡.
39. 太史公曰: 孔子言“必世然後仁. 善人之治國百年, 亦可以勝殘去殺”. 誠哉是言! 漢興, 至孝文四十有餘載, 德至盛也. 廩廩鄕改正服封禪矣, 謙讓未成於今. 嗚呼, 豈不仁哉!
38. 丞相臣嘉等言: “陛下永思孝道, 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 皆臣嘉等愚所不及. 臣謹議: 世功莫大於高皇帝, 德莫盛於孝文皇帝, 高皇廟宜爲帝者太祖之廟, 孝文皇帝廟宜爲帝者太宗之廟. 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 郡國諸侯宜各爲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 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 歲獻祖宗之廟. 請著之竹帛, 宣布天下.” 制曰: “可.”
37. 朕旣不敏, 不能識. 此皆上古之所不及, 而孝文皇帝親行之. 德厚侔天地, 利澤施四海, 靡不獲福焉. 明象乎日月, 而廟樂不稱. 朕甚懼焉. 其爲孝文皇帝廟爲昭德之舞, 以明休德. 然后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 施于萬世, 永永無窮, 朕甚嘉之. 其與丞相ㆍ列侯ㆍ中二千石ㆍ禮官具爲禮儀奏.”
36. 昭德舞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 制詔御史: “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 制禮樂各有由. 聞歌者, 所以發德也: 舞者, 所以明功也. 高廟酎, 奏武德ㆍ文始ㆍ五行之舞. 孝惠廟酎, 奏文始ㆍ五行之舞. 孝文皇帝臨天下, 通關梁, 不異遠方. 除誹謗, 去肉刑, 賞賜長老, 收恤孤獨, 以育群生. 減嗜欲, 不受獻, 不私其利也. 罪人不帑, 不誅無罪. 除(肉[宮]刑, 出美人, 重絶人之世.
35. 佗不在令中者, 皆以此令比率從事. 布告天下, 使明知朕意. 霸陵山川因其故, 毋有所改. 歸夫人以下至少使.” 令中尉亞夫爲車騎將軍, 屬國悍爲將屯將軍, 郎中令武爲復土將軍, 發近縣見卒萬六千人, 發內史卒萬五千人, 藏郭穿復土屬將軍武. 乙巳, 群臣皆頓首上尊號曰孝文皇帝. 太子卽位于高廟. 丁未, 襲號曰皇帝.
34. 朕獲保宗廟, 以眇眇之身託于天下君王之上, 二十有餘年矣. 賴天地之靈, 社稷之福, 方內安寧, 靡有兵革. 朕旣不敏, 常畏過行, 以羞先帝之遺德: 維年之久長, 懼于不終. 今乃幸以天年, 得復供養于高廟. 朕之不明與嘉之, 其奚哀悲之有! 其令天下吏民, 令到出臨三日, 皆釋服. 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飮酒食肉者. 自當給喪事服臨者, 皆無踐. 絰帶無過三寸, 毋布車及兵器, 毋發民男女哭臨宮殿. 宮殿中當臨者, 皆以旦夕各十五擧聲, 禮畢罷. 非旦夕臨時, 禁毋得擅哭. 已下, 服大紅十五日, 小紅十四日, 纖七日, 釋服.
33. 後七年六月己亥, 帝崩於未央宮. 遺詔曰: “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 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 物之自然者, 奚可甚哀. 當今之時, 世咸嘉生而惡死, 厚葬以破業, 重服以傷生, 吾甚不取. 且朕旣不德, 無以佐百姓: 今崩, 又使重服久臨, 以離寒暑之數, 哀人之父子, 傷長幼之志, 損其飮食, 絶鬼神之祭祀, 以重吾不德也, 謂天下何!
32. 上常衣綈衣, 所幸愼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 幃帳不得文繡, 以示敦朴, 爲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 不得以金銀銅錫爲飾, 不治墳, 欲爲省, 毋煩民. 南越王尉佗自立爲武帝, 然上召貴尉佗兄弟, 以德報之, 佗遂去帝稱臣. 與匈奴和親, 匈奴背約入盜, 然令邊備守, 不發兵深入, 惡煩苦百姓. 吳王詐病不朝, 就賜几杖. 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 常假借用之. 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 覺, 上乃發御府金錢賜之, 以愧其心, 弗下吏. 專務以德化民, 是以海內殷富, 興於禮義.
31. 天下旱, 蝗. 帝加惠: 令諸侯毋入貢, 弛山澤, 減諸服御狗馬, 損郎吏員, 發倉庾以振貧民, 民得賣爵. 孝文帝從代來, 卽位二十三年, 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 有不便, 輒弛以利民. 嘗欲作露臺, 召匠計之, 直百金. 上曰: “百金中民十家之産, 吾奉先帝宮室, 常恐羞之, 何以臺爲!”
30. 今朕夙興夜寐, 勤勞天下, 憂苦萬民, 爲之怛惕不安, 未嘗一日忘於心, 故遣使者冠蓋相望, 結軼於道, 以諭朕意於單于. 今單于反古之道, 計社稷之安, 便萬民之利, 親與朕俱棄細過, 偕之大道, 結兄弟之義, 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和親已定, 始于今年.” 後六年冬, 匈奴三萬人入上郡, 三萬人入雲中. 以中大夫令勉爲車騎將軍, 軍飛狐: 故楚相蘇意爲將軍, 軍句注: 將軍張武屯北地: 河內守周亞夫爲將軍, 居細柳: 宗正劉禮爲將軍, 居霸上: 祝茲侯軍棘門: 以備胡. 數月, 胡人去, 亦罷.
29. 十六年, 上親郊見渭陽五帝廟, 亦以夏答禮而尙赤. 十七年, 得玉杯, 刻曰“人主延壽”. 於是天子始更爲元年, 令天下大酺. 其歲, 新垣平事覺, 夷三族. 後二年, 上曰: “朕旣不明, 不能遠德, 是以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 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 封畿之內勤勞不處, 二者之咎, 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 閒者累年, 匈奴竝暴邊境, 多殺吏民, 邊臣兵吏又不能諭吾內志, 以重吾不德也. 夫久結難連兵, 中外之國將何以自寧?
28. 十五年, 黃龍見成紀, 天子乃復召魯公孫臣, 以爲博士, 申明土德事. 於是上乃下詔曰: “有異物之神見于成紀, 無害於民, 歲以有年. 朕親郊祀上帝諸神. 禮官議, 毋諱以勞朕.” 有司禮官皆曰: “古者天子夏躬親禮祀上帝於郊, 故曰郊.” 於是天子始幸雍, 郊見五帝, 以孟夏四月答禮焉. 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 因說上設立渭陽五廟. 欲出周鼎, 當有玉英見.
27. 春, 上曰: “朕獲執犠牲珪幣以事上帝宗廟, 十四年于今, 歷日(縣[綿]長, 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 朕甚自愧. 其廣增諸祀墠場珪幣. 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 望祀不祈其福, 右賢左戚, 先民後己, 至明之極也. 今吾聞祠官祝釐, 皆歸福朕躬, 不爲百姓, 朕甚愧之. 夫以朕不德, 而躬享獨美其福, 百姓不與焉, 是重吾不德. 其令祠官致敬, 毋有所祈.” 是時北平侯張蒼爲丞相, 方明律曆. 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 言方今土德時, 土德應黃龍見, 當改正朔服色制度. 天子下其事與丞相議. 丞相推以爲今水德, 始明正十月上黑事, 以爲其言非是, 請罷之.
26. 上曰: “農, 天下之本, 務莫大焉. 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 是爲本末者毋以異, 其於勸農之道未備. 其除田之租稅.” 十四年冬, 匈奴謀入邊爲寇, 攻朝那塞, 殺北地都尉卬. 上乃遣三將軍軍隴西ㆍ北地ㆍ上郡, 中尉周舍爲衛將軍, 郎中令張武爲車騎將軍, 軍渭北, 車千乘, 騎卒十萬. 帝親自勞軍, 勒兵申敎令, 賜軍吏卒. 帝欲自將擊匈奴, 群臣諫, 皆不聽. 皇太后固要帝, 帝乃止. 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爲大將軍, 成侯赤爲內史, 欒布爲將軍, 擊匈奴. 匈奴遁走.
25 書奏天子, 天子憐悲其意, 乃下詔曰: “蓋聞有虞氏之時, 畫衣冠異章服以爲僇, 而民不犯. 何則? 至治也. 今法有肉刑三, 而姦不止, 其咎安在? 非乃朕德薄而敎不明歟? 吾甚自愧. 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 詩曰“愷悌君子, 民之父母”. 今人有過, 敎未施而刑加焉? 或欲改行爲善而道毋由也. 朕甚憐之. 夫刑至斷支體, 刻肌膚, 終身不息, 何其楚痛而不德也, 豈稱爲民父母之意哉! 其除肉刑.”
29. 太史公曰: 孝惠皇帝ㆍ高后之時, 黎民得離戰國之苦, 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爲, 故惠帝垂拱, 高后女主稱制, 政不出房戶, 天下晏然. 刑罰罕用, 罪人是希. 民務稼穡, 衣食滋殖.
28. 迺奉天子法駕, 迎代王於邸. 報曰: “宮謹除.” 代王卽夕入未央宮. 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 曰: “天子在也, 足下何爲者而入?” 代王迺謂太尉. 太尉往諭, 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 代王遂入而聽政. 夜, 有司分部誅滅梁ㆍ淮陽ㆍ常山王及少帝於邸. 代王立爲天子. 二十三年崩, 謚爲孝文皇帝.
27. 迺曰: “代王方今高帝見子, 最長, 仁孝寬厚. 太后家薄氏謹良. 且立長故順, 以仁孝聞於天下, 便.” 迺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代王使人辭謝. 再反, 然後乘六乘傳. 後九月晦日己酉, 至長安, 舍代邸. 大臣皆往謁, 奉天子璽上代王, 共尊立爲天子. 代王數讓, 群臣固請, 然後聽. 東牟侯興居曰: “誅呂氏吾無功, 請得除宮.” 迺與太僕汝陰侯滕公入宮, 前謂少帝曰: “足下非劉氏, 不當立.” 乃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 有數人不肯去兵, 宦者令張澤諭告, 亦去兵. 滕公迺召乘輿車載少帝出. 少帝曰: “欲將我安之乎?” 滕公曰“出就舍.” 舍少府.
26. 少帝 諸大臣相與陰謀曰: “少帝及梁ㆍ淮陽ㆍ常山王, 皆非眞孝惠子也. 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 殺其母, 養後宮, 令孝惠子之, 立以爲後, 及諸王, 以彊呂氏. 今皆已夷滅諸呂, 而置所立, 卽長用事, 吾屬無類矣. 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 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 今其適子爲齊王, 推本言之, 高帝適長孫, 可立也”. 大臣皆曰: “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 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鈞, 駟鈞, 惡人也. 卽立齊王, 則復爲呂氏.” 欲立淮南王, 以爲少, 母家又惡.
25. 朱虛侯請卒, 太尉予卒千餘人. 入未央宮門, 遂見産廷中. 日餔時, 遂擊産. 産走, 天風大起, 以故其從官亂, 莫敢鬪. 逐産, 殺之郎中府吏厠中. 朱虛侯已殺産, 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 朱虛侯欲奪節信, 謁者不肯, 朱虛侯則從與載, 因節信馳走, 斬長樂衛尉呂更始. 還, 馳入北軍, 報太尉. 太尉起, 拜賀朱虛侯曰: “所患獨呂産, 今已誅, 天下定矣.” 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 無少長皆斬之. 辛酉, 捕斬呂祿, 而笞殺呂嬃. 使人誅燕王呂通, 而廢魯王偃. 壬戌, 以帝太傅食其復爲左丞相. 戊辰, 徙濟川王王梁, 立趙幽王子遂爲趙王. 遣朱虛侯章以誅諸呂氏事告齊王, 令罷兵. 灌嬰兵亦罷滎陽而歸.
24. 呂祿以爲酈兄不欺己, 遂解印屬典客, 而以兵授太尉. 太尉將之入軍門, 行令軍中曰: “爲呂氏右襢, 爲劉氏左襢.” 軍中皆左襢爲劉氏. 太尉行至, 將軍呂祿亦已解上將印去, 太尉遂將北軍. 然尙有南軍. 平陽侯聞之, 以呂産謀告丞相平, 丞相平迺召朱虛侯佐太尉. 太尉令朱虛侯監軍門. 令平陽侯告衛尉: “毋入相國産殿門.” 呂産不知呂祿已去北軍, 迺入未央宮, 欲爲亂, 殿門弗得入, 裴回往來. 平陽侯恐弗勝, 馳語太尉. 太尉尙恐不勝諸呂, 未敢訟言誅之, 迺遣朱虛侯謂曰: “急入宮衛帝.”
23. 八月庚申旦, 平陽侯窋行御史大夫事, 見相國産計事. 郎中令賈壽使從齊來, 因數産曰: “王不蚤之國, 今雖欲行, 尙可得邪?” 具以灌嬰與齊楚合從, 欲誅諸呂告産, 迺趣産急入宮. 平陽侯頗聞其語, 迺馳告丞相ㆍ太尉. 太尉欲入北軍, 不得入. 襄平侯通尙符節. 迺令持節矯內太尉北軍. 太尉復令酈寄與典客劉揭先說呂祿曰: “帝使太尉守北軍, 欲足下之國, 急歸將印辭去, 不然, 禍且起.”
22. 呂祿信然其計, 欲歸將印, 以兵屬太尉. 使人報呂産及諸呂老人, 或以爲便, 或曰不便, 計猶豫未有所決. 呂祿信酈寄, 時與出游獵. 過其姑呂嬃, 嬃大怒, 曰: “若爲將而棄軍, 呂氏今無處矣.” 迺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 曰: “毋爲他人守也” 左丞相食其免.
21. 太尉絳侯勃不得入軍中主兵. 曲周侯酈商老病, 其子寄與呂祿善. 絳侯迺與丞相陳平謀, 使人劫酈商. 令其子寄往紿說呂祿曰: “高帝與呂后共定天下, 劉氏所立九王, 呂氏所立三王, 皆大臣之議, 事已布告諸侯, 諸侯皆以爲宜. 今太后崩, 帝少, 而足下佩趙王印, 不急之國守藩, 迺爲上將, 將兵留此, 爲大臣諸侯所疑. 足下何不歸印, 以兵屬太尉? 請梁王歸相國印, 與大臣盟而之國, 齊兵必罷, 大臣得安, 足下高枕而王千里, 此萬世之利也.”
20. 漢聞之, 相國呂産等迺遣潁陰侯灌嬰將兵擊之. 灌嬰至滎陽, 迺謀曰: “諸呂權兵關中, 欲危劉氏而自立. 今我破齊還報, 此益呂氏之資也.” 迺留屯滎陽, 使使諭齊王及諸侯, 與連和, 以待呂氏變, 共誅之. 齊王聞之, 迺還兵西界待約. 呂祿ㆍ呂産欲發亂關中, 內憚絳侯ㆍ朱虛等, 外畏齊ㆍ楚兵, 又恐灌嬰畔之, 欲待灌嬰兵與齊合而發, 猶豫未決. 當是時, 濟川王太ㆍ淮陽王武ㆍ常山王朝名爲少帝弟, 及魯元王呂后外孫, 皆年少未之國, 居長安. 趙王祿ㆍ梁王産各將兵居南北軍, 皆呂氏之人. 列侯群臣莫自堅其命.
67. 太史公曰: 夏之政忠. 忠之敝, 小人以野, 故殷人承之以敬. 敬之敝, 小人以鬼, 故周人承之以文. 文之敝, 小人以僿, 故救僿莫若以忠. 三王之道若循環, 終而復始. 周秦之閒, 可謂文敝矣. 秦政不改, 反酷刑法, 豈不繆乎? 故漢興, 承敝易變, 使人不倦, 得天統矣. 朝以十月. 車服黃屋左纛. 葬長陵.
66. 及孝惠五年, 思高祖之悲樂沛, 以沛宮爲高祖原廟. 高祖所敎歌兒百二十人, 皆令爲吹樂, 後有缺, 輒補之. 高帝八男: 長庶齊悼惠王肥: 次孝惠, 呂后子: 次戚夫人子趙隱王如意: 次代王恆, 已立爲孝文帝, 薄太后子: 次梁王恢, 呂太后時徙爲趙共王: 次淮陽王友, 呂太后時徙爲趙幽王: 次淮南厲王長: 次燕王建.
65. 盧綰聞高祖崩, 遂亡入匈奴. 丙寅, 葬. 己巳, 立太子, 至太上皇廟. 群臣皆曰: “高祖起微細, 撥亂世反之正, 平定天下, 爲漢太祖, 功最高.” 上尊號爲高皇帝. 太子襲號爲皇帝, 孝惠帝也. 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 以歲時祠.
64. 四月甲辰, 高祖崩長樂宮. 四日不發喪. 呂后與審食其謀曰: “諸將與帝爲編戶民, 今北面爲臣, 此常怏怏, 今乃事少主, 非盡族是, 天下不安.” 人或聞之, 語酈將軍. 酈將軍往見審食其, 曰: “吾聞帝已崩, 四日不發喪, 欲誅諸將. 誠如此, 天下危矣. 陳平ㆍ灌嬰將十萬守滎陽, 樊噲ㆍ周勃將二十萬定燕ㆍ代, 此聞帝崩, 諸將皆誅, 必連兵還鄕以攻關中. 大臣內叛, 諸侯外反, 亡可翹足而待也.” 審食其入言之, 乃以丁未發喪, 大赦天下.
63. 高祖擊布時, 爲流矢所中, 行道病. 病甚, 呂后迎良醫, 醫入見, 高祖問醫, 醫曰: “病可治.” 於是高祖嫚罵之曰: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 此非天命乎? 命乃在天, 雖扁鵲何益!” 遂不使治病, 賜金五十斤罷之. 已而呂后問: “陛下百歲後, 蕭相國卽死, 令誰代之?” 上曰: “曹參可.” 問其次, 上曰: “王陵可. 然陵少戇, 陳平可以助之. 陳平智有餘, 然難以獨任. 周勃重厚少文, 然安劉氏者必勃也, 可令爲太尉.” 呂后復問其次, 上曰: “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盧綰與數千騎居塞下候伺, 幸上病愈自入謝.
62. 十一月, 高祖自布軍至長安. 十二月, 高祖曰: “秦始皇帝ㆍ楚隱王陳涉ㆍ魏安釐王ㆍ齊緡王ㆍ趙悼襄王皆絶無後, 予守冢各十家, 秦皇帝二十家, 魏公子無忌五家.” 赦代地吏民爲陳豨ㆍ趙利所劫掠者, 皆赦之. 陳豨降將言豨反時, 燕王盧綰使人之豨所, 與陰謀. 上使辟陽侯迎綰, 綰稱病. 辟陽侯歸, 具言綰反有端矣. 二月, 使樊噲ㆍ周勃將兵擊燕王綰, 赦燕吏民與反者. 立皇子建爲燕王.
61. 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飮極驩, 道舊故爲笑樂. 十餘日, 高祖欲去, 沛父兄固請留高祖. 高祖曰: “吾人衆多, 父兄不能給.” 乃去. 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 高祖復留止, 張飮三日. 沛父兄皆頓首曰: “沛幸得復, 豐未復, 唯陛下哀憐之.” 高祖曰: “豐吾所生長, 極不忘耳, 吾特爲其以雍齒故反我爲魏.” 沛父兄固請, 乃幷復豐, 比沛. 於是拜沛侯劉濞爲吳王. 漢將別擊布軍洮水南北, 皆大破之, 追得斬布鄱陽. 樊噲別將兵定代, 斬陳豨當城.
60. 대풍가(大風歌) 高祖還歸, 過沛, 留. 置酒沛宮, 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 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 敎之歌. 酒酣, 高祖擊筑, 自爲歌詩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鄕,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兒皆和習之. 高祖乃起舞, 慷慨傷懷, 泣數行下. 謂沛父兄曰: “游子悲故鄕. 吾雖都關中, 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 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 遂有天下, 其以沛爲朕湯沐邑, 復其民, 世世無有所與.”
59. 春, 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 夷三族. 夏, 梁王彭越謀反, 廢遷蜀: 復欲反, 遂夷三族. 立子恢爲梁王, 子友爲淮陽王. 秋七月, 淮南王黥布反, 東幷荊王劉賈地, 北渡淮, 楚王交走入薛. 高祖自往擊之. 立子長爲淮南王. 十二年, 十月, 高祖已擊布軍會甀, 布走, 令別將追之.
58. 十一年, 高祖在邯鄲誅豨等未畢, 豨將侯敞將萬餘人游行, 王黃軍曲逆, 張春渡河擊聊城. 漢使將軍郭蒙與齊將擊, 大破之. 太尉周勃道太原入, 定代地. 至馬邑, 馬邑不下, 卽攻殘之. 豨將趙利守東垣, 高祖攻之, 不下. 月餘, 卒罵高祖, 高祖怒. 城降, 令出罵者斬之, 不罵者原之. 於是乃分趙山北, 立子恆以爲代王, 都晉陽.
57. 七月, 太上皇崩櫟陽宮. 楚王ㆍ梁王皆來送葬. 赦櫟陽囚. 更命酈邑曰新豐. 八月, 趙相國陳豨反代地. 上曰: “豨嘗爲吾使, 甚有信. 代地吾所急也, 故封豨爲列侯, 以相國守代, 今乃與王黃等劫掠代地! 代地吏民非有罪也. 其赦代吏民.” 九月, 上自東往擊之. 至邯鄲, 上喜曰: “豨不南據邯鄲而阻漳水, 吾知其無能爲也.” 聞豨將皆故賈人也, 上曰: “吾知所以與之.” 乃多以金啗豨將, 豨將多降者.
56. 미앙궁과 장락궁 未央宮成. 高祖大朝諸侯群臣, 置酒未央前殿. 高祖奉玉卮, 起爲太上皇壽, 曰: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 不能治産業, 不如仲力. 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殿上群臣皆呼萬歲, 大笑爲樂. 十年十月, 淮南王黥布ㆍ梁王彭越ㆍ燕王盧綰ㆍ荊王劉賈ㆍ楚王劉交ㆍ齊王劉肥ㆍ長沙王吳芮皆來朝長樂宮. 春夏無事.
55. 高祖之東垣, 過柏人, 趙相貫高等謀弑高祖, 高祖心動, 因不留. 代王劉仲棄國亡, 自歸雒陽, 廢以爲合陽侯. 九年, 趙相貫高等事發覺, 夷三族. 廢趙王敖爲宣平侯. 是歲, 徙貴族楚昭ㆍ屈ㆍ景ㆍ懷ㆍ齊田氏關中.
54. 二月, 高祖自平城過趙ㆍ雒陽, 至長安. 長樂宮成, 丞相已下徙治長安. 八年, 高祖東擊韓王信餘反寇於東垣. 蕭丞相營作未央宮, 立東闕ㆍ北闕ㆍ前殿ㆍ武庫ㆍ太倉. 高祖還, 見宮闕壯甚, 怒, 謂蕭何曰: “天下匈匈苦戰數歲, 成敗未可知, 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蕭何曰: “天下方未定, 故可因遂就宮室. 且夫天子四海爲家, 非壯麗無以重威, 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 高祖乃說.
53. 後十餘日, 封韓信爲淮陰侯, 分其地爲二國. 高祖曰將軍劉賈數有功, 以爲荊王, 王淮東. 弟交爲楚王, 王淮西. 子肥爲齊王, 王七十餘城, 民能齊言者皆屬齊. 乃論功, 與諸列侯剖符行封. 徙韓王信太原. 七年, 匈奴攻韓王信馬邑, 信因與謀反太原. 白土曼丘臣ㆍ王黃立故趙將趙利爲王以反, 高祖自往擊之. 會天寒, 士卒墮指者什二三, 遂至平城. 匈奴圍我平城, 七日而後罷去. 令樊噲止定代地. 立兄劉仲爲代王.
52. 十二月, 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 上問左右, 左右爭欲擊之. 用陳平計, 乃僞遊雲夢, 會諸侯於陳, 楚王信迎, 卽因執之. 是日, 大赦天下. 田肯賀, 因說高祖曰: “陛下得韓信, 又治秦中. 秦, 形勝之國, 帶河山之險, 縣隔千里, 持戟百萬, 秦得百二焉. 地埶便利, 其以下兵於諸侯, 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夫齊, 東有琅邪ㆍ卽墨之饒, 南有泰山之固, 西有濁河之限, 北有勃海之利. 地方二千里, 持戟百萬, 縣隔千里之外, 齊得十二焉. 故此東西秦也. 非親子弟, 莫可使王齊矣.” 高祖曰: “善.” 賜黃金五百斤.
51. 六年, 高祖五日一朝太公, 如家人父子禮. 太公家令說太公曰: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今高祖雖子, 人主也: 太公雖父, 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 則威重不行.” 後高祖朝, 太公擁篲, 迎門卻行. 高祖大驚, 下扶太公. 太公曰: “帝, 人主也, 奈何以我亂天下法!” 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爲太上皇. 心善家令言, 賜金五百斤.
50. 高祖欲長都雒陽, 齊人劉敬說, 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 高祖是日駕, 入都關中. 六月, 大赦天下. 十月, 燕王臧荼反, 攻下代地. 高祖自將擊之, 得燕王臧荼. 卽立太尉盧綰爲燕王. 使丞相噲將兵攻代. 其秋, 利幾反, 高祖自將兵擊之, 利幾走. 利幾者, 項氏之將. 項氏敗, 利幾爲陳公, 不隨項羽, 亡降高祖, 高祖侯之潁川. 高祖至雒陽, 擧通侯籍召之, 而利幾恐, 故反.
49. 高祖曰: “公知其一, 未知其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 決勝於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 鎭國家, 撫百姓, 給餽饟, 不絶糧道, 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 戰必勝, 攻必取, 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 皆人傑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48.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 高祖曰: “列侯諸將無敢隱朕, 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ㆍ王陵對曰: “陛下慢而侮人, 項羽仁而愛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妒賢嫉能, 有功者害之, 賢者疑之, 戰勝而不予人功, 得地而不予人利, 此所以失天下也.”
47. 皇帝曰義帝無後. 齊王韓信習楚風俗, 徙爲楚王, 都下邳. 立建成侯彭越爲梁王, 都定陶. 故韓王信爲韓王, 都陽翟. 徙衡山王吳芮爲長沙王, 都臨湘. 番君之將梅鋗有功, 從入武關, 故德番君. 淮南王布ㆍ燕王臧荼ㆍ趙王敖皆如故. 天下大定. 高祖都雒陽, 諸侯皆臣屬. 故臨江王驩爲項羽叛漢, 令盧綰ㆍ劉賈圍之, 不下. 數月而降, 殺之雒陽. 五月, 兵皆罷歸家. 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 其歸者復之六歲, 食之一歲.
46. 正月, 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爲皇帝. 漢王曰: “吾聞帝賢者有也, 空言虛語, 非所守也, 吾不敢當帝位.” 群臣皆曰: “大王起微細, 誅暴逆, 平定四海, 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爲王侯. 大王不尊號, 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 漢王三讓, 不得已, 曰: “諸君必以爲便, 便國家.” 甲午, 乃卽皇帝位氾水之陽.
45. 五年, 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 與項羽決勝垓下.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 孔將軍居左, 費將軍居右, 皇帝在後, 絳侯ㆍ柴將軍在皇帝後. 項羽之卒可十萬. 淮陰先合, 不利, 卻. 孔將軍ㆍ費將軍縱, 楚兵不利, 淮陰侯復乘之, 大敗垓下. 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 以爲漢盡得楚地, 項羽乃敗而走, 是以兵大敗. 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 斬首八萬, 遂略定楚地. 魯爲楚堅守不下. 漢王引諸侯兵北, 示魯父老項羽頭, 魯乃降. 遂以魯公號葬項羽谷城. 還至定陶, 馳入齊王壁, 奪其軍.
44. 項羽解而東歸. 漢王欲引而西歸, 用留侯ㆍ陳平計, 乃進兵追項羽, 至陽夏南止軍, 與齊王信ㆍ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至固陵, 不會. 楚擊漢軍, 大破之. 漢王復入壁, 深塹而守之. 用張良計, 於是韓信ㆍ彭越皆往. 及劉賈入楚地, 圍壽春, 漢王敗固陵, 乃使使者召大司馬周殷擧九江兵而迎(之武王, 行屠城父, 隨(何劉賈ㆍ齊梁諸侯皆大會垓下. 立武王布爲淮南王.
81. 賈誼ㆍ司馬遷曰: “向使嬰有庸主之才, 僅得中佐, 山東雖亂, 秦之地可全而有, 宗廟之祀未當絶也.” 秦之積衰, 天下土崩瓦解, 雖有周旦之材, 無所復陳其巧, 而以責一日之孤, 誤哉! 俗傳秦始皇起罪惡, 胡亥極, 得其理矣. 復責小子, 云秦地可全, 所謂不通時變者也. 紀季以酅, 春秋不名. 吾讀秦紀, 至於子嬰車裂趙高, 未嘗不健其決, 憐其志. 嬰死生之義備矣.
80. 子嬰度次得嗣, 冠玉冠, 佩華紱, 車黃屋, 從百司, 謁七廟. 小人乘非位, 莫不怳忽失守, 偸安日日, 獨能長念卻慮, 父子作權, 近取於戶牖之閒, 竟誅猾臣, 爲君討賊. 高死之後, 賓婚未得盡相勞, 餐未及下咽, 酒未及濡脣, 楚兵已屠關中, 眞人翔霸上, 素車嬰組, 奉其符璽, 以歸帝者. 鄭伯茅旌鸞刀, 嚴王退舍. 河決不可復壅, 魚爛不可復全.
79. 二世皇帝享國三年. 葬宜春. 趙高爲丞相安武侯. 二世生十二年而立. 右秦襄公至二世, 六百一十歲.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 曰: 周曆已移, 仁不代母. 秦直其位, 呂政殘虐. 然以諸侯十三, 幷兼天下, 極情縱欲, 養育宗親. 三十七年, 兵無所不加, 制作政令, 施於後王. 蓋得聖人之威, 河神授圖, 據狼ㆍ狐, 蹈參ㆍ伐, 佐政驅除, 距之稱始皇. 始皇旣歿, 胡亥極愚, 酈山未畢, 復作阿房, 以遂前策. 云“凡所爲貴有天下者, 肆意極欲, 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爲”. 誅斯ㆍ去疾, 任用趙高. 痛哉言乎! 人頭畜鳴. 不威不伐惡, 不篤不虛亡, 距之不得留, 殘虐以促期, 雖居形便之國, 猶不得存.
78. 孝文王享國一年. 葬壽陵. 生莊襄王. 莊襄王享國三年. 葬茝陽. 生始皇帝. 呂不韋相. 獻公立七年, 初行爲市. 十年, 爲戶籍相伍. 孝公立十六年. 時桃李冬華. 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二年, 初行錢. 有新生嬰兒曰“秦且王”. 悼武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三年, 渭水赤三日. 昭襄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四年, 初爲田開阡陌. 孝文王生五十三年而立. 莊襄王生三十二年而立. 立二年, 取太原地. 莊襄王元年, 大赦, 脩先王功臣, 施德厚骨肉, 布惠於民. 東周與諸侯謀秦, 秦使相國不韋誅之, 盡入其國. 秦不絶其祀, 以陽人地賜周君, 奉其祭祀. 始皇享國三十七年. 葬酈邑. 生二世皇帝. 始皇生十三年而立.
77. 懷公從晉來. 享國四年. 葬櫟圉氏. 生靈公. 諸臣圍懷公, 懷公自殺. 肅靈公, 昭子子也. 居涇陽. 享國十年. 葬悼公西. 生簡公. 簡公從晉來. 享國十五年. 葬僖公西. 生惠公. 其七年. 百姓初帶劍. 惠公享國十三年. 葬陵圉. 生出公. 出公享國二年. 出公自殺, 葬雍. 獻公享國二十三年. 葬囂圉. 生孝公. 孝公享國二十四年. 葬弟圉. 生惠文王. 其十三年, 始都咸陽. 惠文王享國二十七年. 葬公陵. 生悼武王. 悼武王享國四年, 葬永陵. 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 葬茝陽. 生孝文王.
76. 成公享國四年, 居雍之宮. 葬陽. 齊伐山戎ㆍ孤竹. 繆公享國三十九年. 天子致霸. 葬雍. 繆公學著人. 生康公. 康公享國十二年. 居雍高寢. 葬竘社. 生共公. 共公享國五年, 居雍高寢. 葬康公南. 生桓公. 桓公享國二十七年. 居雍太寢. 葬義里丘北. 生景公. 景公享國四十年. 居雍高寢, 葬丘里南. 生畢公. 畢公享國三十六年. 葬車里北. 生夷公. 夷公不享國. 死, 葬左宮. 生惠公. 惠公享國十年. 葬車里(康景. 生悼公. 悼公享國十五年. 葬僖公西. 城雍. 生剌龔公. 剌龔公享國三十四年. 葬入里. 生躁公ㆍ 懷公. 其十年, 彗星見. 躁公享國十四年. 居受寢. 葬悼公南. 其元年, 彗星見.
75. 靜公不享國而死. 生憲公. 憲公享國十二年, 居西新邑. 死, 葬衙. 生武公ㆍ德公ㆍ出子. 出子享國六年, 居西陵. 庶長弗忌ㆍ威累ㆍ參父三人, 率賊賊出子鄙衍, 葬衙. 武公立. 武公享國二十年. 居平陽封宮. 葬宣陽聚東南. 三庶長伏其罪. 德公立. 德公享國二年. 居雍大鄭宮. 生宣公ㆍ成公ㆍ繆公. 葬陽. 初伏, 以御蠱. 宣公享國十二年. 居陽宮. 葬陽. 初志閏月.
74. 故先王見始終之變, 知存亡之機, 是以牧民之道, 務在安之而已. 天下雖有逆行之臣, 必無響應之助矣. 故曰“安民可與行義, 而危民易與爲非” , 此之謂也. 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身不免於戮殺者, 正傾非也. 是二世之過也. 襄公立, 享國十二年. 初爲西畤. 葬西垂. 生文公. 文公立, 居西垂宮. 五十年死, 葬西垂. 生靜公.
73. 卽四海之內, 皆讙然各自安樂其處, 唯恐有變, 雖有狡猾之民, 無離上之心, 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 而暴亂之姦止矣. 二世不行此術, 而重之以無道, 壞宗廟與民, 更始作阿房宮, 繁刑嚴誅, 吏治刻深, 賞罰不當, 賦斂無度, 天下多事, 吏弗能紀, 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 然後姦僞竝起, 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衆, 刑戮相望於道, 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衆庶, 人懷自危之心, 親處窮苦之實, 咸不安其位, 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 不藉公侯之尊, 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 其民危也.
17. 分天下以爲三十六郡, 郡置守ㆍ尉ㆍ監. 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 聚之咸陽, 銷以爲鍾鐻, 金人十二, 重各千石, 置廷宮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車同軌. 書同文字. 地東至海曁朝鮮, 西至臨洮ㆍ羌中, 南至北嚮戶, 北據河爲塞, 竝陰山至遼東. 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 諸廟及章臺ㆍ上林皆在渭南. 秦每破諸侯, 寫放其宮室, 作之咸陽北阪上, 南臨渭, 自雍門以東至涇ㆍ渭, 殿屋複道周閣相屬. 所得諸侯美人鍾鼓, 以充入之.
16. 丞相綰等言: “諸侯初破, 燕ㆍ齊ㆍ荊地遠, 不爲置王, 毋以塡之. 請立諸子, 唯上幸許.” 始皇下其議於群臣, 群臣皆以爲便. 廷尉李斯議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 然後屬疏遠, 相攻擊如仇讎, 諸侯更相誅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 皆爲郡縣, 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 甚足易制. 天下無異意, 則安寧之術也. 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戰鬪不休, 以有侯王. 賴宗廟, 天下初定, 又復立國, 是樹兵也, 而求其寧息, 豈不難哉! 廷尉議是.”
15.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 以爲周得火德, 秦代周德, 從所不勝. 方今水德之始, 改年始, 朝賀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數以六爲紀, 符ㆍ法冠皆六寸, 而輿六尺, 六尺爲步, 乘六馬. 更名河曰德水, 以爲水德之始. 剛毅戾深, 事皆決於法, 刻削毋仁恩和義, 然後合五德之數. 於是急法, 久者不赦.
14. 丞相綰ㆍ御史大夫劫ㆍ 廷尉斯等皆曰: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 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興義兵, 誅殘賊, 平定天下, 海內爲郡縣, 法令由一統, 自上古以來未嘗有, 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 “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 泰皇最貴.” 臣等昧死上尊號, 王爲“泰皇”. 命爲“制” , 令爲“詔” , 天子自稱曰“朕”.” 王曰: “去“泰” , 著“皇” , 采上古“帝” 位號, 號曰“皇帝”. 他如議.” 制曰: “可.” 追尊莊襄王爲太上皇. 制曰: “朕聞太古有號毋謚, 中古有號, 死而以行爲謐. 如此, 則子議父, 臣議君也, 甚無謂, 朕弗取焉. 自今已來, 除謚法. 朕爲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 二世三世至于萬世, 傳之無窮.”
13. 荊王獻靑陽以西, 已而畔約, 擊我南郡, 故發兵誅, 得其王, 遂定其荊地. 燕王昏亂, 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爲賊, 兵吏誅, 滅其國. 齊王用后勝計, 絶秦使, 欲爲亂, 兵吏誅, 虜其王, 平齊地. 寡人以眇眇之身, 興兵誅暴亂, 賴宗廟之靈,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號不更, 無以稱成功, 傳後世. 其議帝號.”
12. 秦王初幷天下, 令丞相ㆍ御史曰: “異日韓王納地效璽, 請爲藩臣, 已而倍約, 與趙ㆍ魏合從畔秦, 故興兵誅之, 虜其王. 寡人以爲善, 庶幾息兵革.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 故歸其質子. 已而倍盟, 反我太原, 故興兵誅之, 得其王. 趙公子嘉乃自立爲代王, 故擧兵擊滅之. 魏王始約服入秦, 已而與韓ㆍ趙謀襲秦, 秦兵吏誅, 遂破之.
11. 二十五年, 大興兵, 使王賁將, 攻燕遼東, 得燕王喜. 還攻代, 虜代王嘉. 王翦遂定荊江南地: 降越君, 置會稽郡. 五月, 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 齊王建與其相后勝發兵守其西界, 不通秦. 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 得齊王建.
64. 太史公曰: 學者皆稱周伐紂, 居洛邑, 綜其實不然. 武王營之, 成王使召公卜居, 居九鼎焉, 而周復都豐ㆍ鎬. 至犬戎敗幽王, 周乃東徙于洛邑. 所謂“周公葬(我[於]畢” , 畢在鎬東南杜中. 秦滅周. 漢興九十有餘載, 天子將封泰山, 東巡狩至河南, 求周苗裔, 封其後嘉三十里地, 號曰周子南君, 比列侯, 以奉其先祭祀.
63. 五十九年, 秦取韓陽城負黍, 西周恐, 倍秦, 與諸侯約從, 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 令秦無得通陽城. 秦昭王怒, 使將軍摎攻西周. 西周君奔秦, 頓首受罪, 盡獻其邑三十六, 口三萬. 秦受其獻, 歸其君於周. 周君ㆍ王赧卒, 周民遂東亡. 秦取九鼎寶器, 而遷西周公於憚狐. 後七歲, 秦莊襄王滅東(西周. 東西周皆入于秦, 周旣不祀.
62. 五十八年, 三晉距秦. 周令其相國之秦, 以秦之輕也, 還其行. 客謂相國曰: “秦之輕重未可知也. 秦欲知三國之情. 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爲王聽東方之變” , 秦王必重公. 重公, 是秦重周, 周以取秦也: 齊重, 則固有周聚以收齊: 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 秦信周, 發兵攻三晉.
61. 四十五年, 周君之秦客謂周(最[聚]曰: “公不若譽秦王之孝, 因以應爲太后養地, 秦王必喜, 是公有秦交. 交善, 周君必以爲公功. 交惡, 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秦攻周, 而周聚謂秦王曰: “爲王計者不攻周. 攻周, 實不足以利, 聲畏天下. 天下以聲畏秦, 必東合於齊. 兵獘於周. 合天下於齊, 則秦不王矣. 天下欲獘秦, 勸王攻周. 秦與天下獘, 則令不行矣.”
60. 四十二年, 秦破華陽約. 馬犯謂周君曰: “請令梁城周.” 乃謂梁王曰: “周王病若死, 則犯必死矣. 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 王受九鼎而圖犯.” 梁王曰: “善.” 遂與之卒, 言戍周. 因謂秦王曰: “梁非戍周也, 將伐周也. 王試出兵境以觀之.” 秦果出兵. 又謂梁王曰: “周王病甚矣, 犯請後可而復之. 今王使卒之周, 諸侯皆生心, 後擧事且不信. 不若令卒爲周城, 以匿事端.” 梁王曰: “善.” 遂使城周.
59. 養由基怒, 釋弓搤劍, 曰“客安能敎我射乎” ? 客曰“非吾能敎子支左詘右也. 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 百發而百中之, 不以善息, 少焉氣衰力倦, 弓撥矢鉤, 一發不中者, 百發盡息”. 今破韓ㆍ魏, 扑師武, 北取趙藺ㆍ離石者, 公之功多矣. 今又將兵出塞, 過兩周, 倍韓, 攻梁, 一擧不得, 前功盡棄. 公不如稱病而無出”.
58. 代曰: “何不與周高都?” 韓相國大怒曰: “吾毋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 何故與周高都也?” 代曰: “與周高都, 是周折而入於韓也, 秦聞之必大怒忿周, 卽不通周使, 是以獘高都得完周也. 曷爲不與?” 相國曰: “善.” 果與周高都. 三十四年, 蘇厲謂周君曰: “秦破韓ㆍ魏, 扑師武, 北取趙藺ㆍ離石者, 皆白起也. 是善用兵, 又有天命. 今又將兵出塞攻梁, 梁破則周危矣. 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 曰“楚有養由基者, 善射者也. 去柳葉百步而射之, 百發而百中之. 左右觀者數千人, 皆曰善射. 有一夫立其旁, 曰“善, 可敎射矣”.
57. 王赧謂成君. 楚圍雍氏, 韓徵甲與粟於東周, 東周君恐, 召蘇代而告之. 代曰: “君何患於是. 臣能使韓毋徵甲與粟於周, 又能爲君得高都.” 周君曰: “子苟能, 請以國聽子.” 代見韓相國曰: “楚圍雍氏, 期三月也, 今五月不能拔, 是楚病也. 今相國乃徵甲與粟於周, 是告楚病也.” 韓相國曰: “善. 使者已行矣.”
56. 秦召西周君, 西周君惡往, 故令人謂韓王曰: “秦召西周君, 將以使攻王之南陽也, 王何不出兵於南陽? 周君將以爲辭於秦. 周君不入秦, 秦必不敢踰河而攻南陽矣.” 東周與西周戰, 韓救西周. 或爲東周說韓王曰: “西周故天子之國, 多名器重寶. 王案兵毋出, 可以德東周, 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
55. 秦借道兩周之閒, 將以伐韓, 周恐借之畏於韓, 不借畏於秦. 史厭謂周君曰: “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之敢絶周而伐韓者, 信東周也. 公何不與周地, 發質使之楚” ? 秦必疑楚不信周, 是韓不伐也. 又謂秦曰“韓彊與周地, 將以疑周於秦也, 周不敢不受”. 秦必無辭而令周不受, 是受地於韓而聽於秦.”
54. 八年, 秦攻宜陽, 楚救之. 而楚以周爲秦故, 將伐之. 蘇代爲周說楚王曰: “何以周爲秦之禍也? 言周之爲秦甚於楚者, 欲令周入秦也, 故謂“周秦” 也. 周知其不可解, 必入於秦, 此爲秦取周之精者也. 爲王計者, 周於秦因善之, 不於秦亦言善之, 以疏之於秦. 周絶於秦, 必入於郢矣.”
53. 四十八年, 顯王崩, 子愼靚王定立. 愼靚王立六年, 崩, 子赧王延立. 王赧時東西周分治. 王赧徙都西周.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 有五庶子, 毋適立. 司馬翦謂楚王曰: “不如以地資公子咎, 爲請太子.” 左成曰: “不可. 周不聽, 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 不如請周君孰欲立, 以微告翦, 翦請令楚(賀[資]之以地.” 果立公子咎爲太子.
52. 安王立二十六年, 崩, 子烈王喜立. 烈王二年, 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 “始周與秦國合而別, 別五百載復合, 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 十年, 烈王崩, 弟扁立, 是爲顯王. 顯王五年, 賀秦獻公, 獻公稱伯. 九年, 致文武胙於秦孝公. 二十五年, 秦會諸侯於周. 二十六年, 周致伯於秦孝公. 三十三年, 賀秦惠王. 三十五年, 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四十四年, 秦惠王稱王. 其後諸侯皆爲王.
51. 考王十五年, 崩, 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 是爲桓公, 以續周公之官職. 桓公卒, 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 子惠公代立, 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 號東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 九鼎震. 命韓ㆍ魏ㆍ趙爲諸侯. 二十四年, 崩, 子安王驕立. 是歲盜殺楚聲王.
50. 三十九年, 齊田常殺其君簡公. 四十一年, 楚滅陳. 孔子卒. 四十二年, 敬王崩, 子元王仁立. 元王八年, 崩, 子定王介立. 定王十六年, 三晉滅智伯, 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 定王崩, 長子去疾立, 是爲哀王. 哀王立三月, 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 是爲思王. 思王立五月, 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 是爲考王. 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49. 二十一年, 定王崩, 子簡王夷立. 簡王十三年, 晉殺其君厲公, 迎子周於周, 立爲悼公. 十四年, 簡王崩, 子靈王泄心立. 靈王二十四年, 齊崔杼弑其君莊公. 二十七年, 靈王崩, 子景王貴立. 景王十八年, 后太子聖而蚤卒. 二十年, 景王愛子朝, 欲立之, 會崩, 子丐之黨與爭立, 國人立長子猛爲王, 子朝攻殺猛. 猛爲悼王. 晉人攻子朝而立丐, 是爲敬王. 敬王元年, 晉人入敬王, 子朝自立, 敬王不得入, 居澤. 四年, 晉率諸侯入敬王于周, 子朝爲臣, 諸侯城周. 十六年, 子朝之徒復作亂, 敬王奔于晉. 十七年, 晉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48. 三十一年, 秦穆公卒. 三十二年, 襄王崩, 子頃王壬臣立. 頃王六年, 崩, 子匡王班立. 匡王六年, 崩, 弟瑜立, 是爲定王. 定王元年, 楚莊王伐陸渾之戎, 次洛, 使人問九鼎. 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 楚兵乃去. 十年, 楚莊王圍鄭, 鄭伯降, 已而復之. 十六年, 楚莊王卒.
47. 初, 惠后欲立王子帶, 故以黨開翟人, 翟人遂入周. 襄王出奔鄭, 鄭居王于氾. 子帶立爲王, 取襄王所絀翟后與居溫. 十七年, 襄王告急于晉, 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 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 爲伯, 以河內地與晉. 二十年, 晉文公召襄王, 襄王會之河陽ㆍ踐土, 諸侯畢朝, 書諱曰“天王狩于河陽”. 二十四年, 晉文公卒.
46. 十三年, 鄭伐滑, 王使游孫ㆍ伯服請滑, 鄭人囚之. 鄭文公怨惠王之入不與厲公爵, 又怨襄王之與衛滑, 故囚伯服. 王怒, 將以翟伐鄭. 富辰諫曰: “凡我周之東徙, 晉ㆍ鄭焉依. 子穨之亂, 又鄭之由定, 今以小怨棄之!” 王不聽. 十五年, 王降翟師以伐鄭. 王德翟人, 將以其女爲后. 富辰諫曰: “平ㆍ桓ㆍ莊ㆍ惠皆受鄭勞, 王棄親親翟, 不可從.” 王不聽. 十六年, 王絀翟后, 翟人來誅, 殺譚伯. 富辰曰: “吾數諫不從. 如是不出, 王以我爲懟乎?” 乃以其屬死之.
45. 二十五年, 惠王崩, 子襄王鄭立. 襄王母蚤死, 後母曰惠后. 惠后生叔帶, 有寵於惠王, 襄王畏之. 三年, 叔帶與戎ㆍ翟謀伐襄王, 襄王欲誅叔帶, 叔帶奔齊. 齊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 使隰朋平戎于晉. 王以上卿禮管仲. 管仲辭曰: “臣賤有司也, 有天子之二守國ㆍ高在. 若節春秋來承王命, 何以禮焉. 陪臣敢辭.” 王曰: “舅氏, 余嘉乃勳, 毋逆朕命.” 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 九年, 齊桓公卒. 十二年, 叔帶復歸于周.
44. 五年, 釐王崩, 子惠王閬立. 惠王二年. 初, 莊王嬖姬姚, 生子穨, 穨有寵. 及惠王卽位, 奪其大臣園以爲囿, 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 謀召燕ㆍ衛師, 伐惠王. 惠王奔溫, 已居鄭之櫟. 立釐王弟穨爲王. 樂及遍舞, 鄭ㆍ虢君怒. 四年, 鄭與虢君伐殺王穨, 復入惠王. 惠王十年, 賜齊桓公爲伯.
43. 桓王三年, 鄭莊公朝, 桓王不禮. 五年, 鄭怨, 與魯易許田. 許田, 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 八年, 魯殺隱公, 立桓公. 十三年, 伐鄭, 鄭射傷桓王, 桓王去歸. 二十三年, 桓王崩, 子莊王佗立. 莊王四年, 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 辛伯告王, 王殺周公. 王子克奔燕. 十五年, 莊王崩, 子釐王胡齊立. 釐王三年, 齊桓公始霸.
42. 平王立, 東遷于雒邑, 辟戎寇. 平王之時, 周室衰微, 諸侯彊幷弱, 齊ㆍ楚ㆍ秦ㆍ晉始大, 政由方伯. 四十九年, 魯隱公卽位. 五十一年, 平王崩, 太子洩父蚤死, 立其子林, 是爲桓王. 桓王, 平王孫也.
41. 褒姒不好笑, 幽王欲其笑萬方, 故不笑. 幽王爲烽烽大鼓, 有寇至則擧烽火. 諸侯悉至, 至而無寇, 褒姒乃大笑. 幽王說之, 爲數擧烽火. 其後不信, 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爲卿, 用事, 國人皆怨. 石父爲人佞巧善諛好利, 王用之. 又廢申后, 去太子也. 申侯怒, 與繒ㆍ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擧烽火徵兵, 兵莫至. 遂殺幽王驪山下, 虜褒姒, 盡取周賂而去. 於是諸侯乃卽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 是爲平王, 以奉周祀.
40. 宣王之時童女謠曰: “檿弧箕服, 實亡周國.” 於是宣王聞之, 有夫婦賣是器者, 宣王使執而戮之. 逃於道, 而見鄕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 聞其夜啼, 哀而收之, 夫婦遂亡, 奔於褒. 褒人有罪, 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 棄女子出於褒, 是爲褒姒. 當幽王三年, 王之後宮見而愛之, 生子伯服, 竟廢申后及太子, 以褒姒爲后, 伯服爲太子. 太史伯陽曰: “禍成矣, 無可奈何!”
39. 夏亡, 傳此器殷. 殷亡, 又傳此器周. 比三代, 莫敢發之, 至厲王之末, 發而觀之. 漦流于庭, 不可除. 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 漦化爲玄黿, 以入王後宮. 後宮之童妾旣齔而遭之, 旣笄而孕, 無夫而生子, 懼而棄之.
38. 三年, 幽王嬖愛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 幽王欲廢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 而爲后. 後幽王得褒姒, 愛之, 欲廢申后, 幷去太子宜臼, 以褒姒爲后, 以伯服爲太子.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 “周亡矣.”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 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 “余, 褒之二君.” 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 莫吉. 卜請其漦而藏之, 乃吉. 於是布幣而策告之, 龍亡而漦在, 櫝而去之.
37. 四十六年, 宣王崩, 子幽王宮湦立. 幽王二年, 西周三川皆震. 伯陽甫曰: “周將亡矣. 夫天地之氣, 不失其序: 若過其序, 民亂之也. 陽伏而不能出, 陰迫而不能蒸, 於是有地震. 今三川實震, 是陽失其所而塡陰也. 陽失而在陰, 原必塞: 原塞, 國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 土無所演, 民乏財用, 不亡何待! 昔伊ㆍ洛竭而夏亡, 河竭而商亡.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 其川原又塞, 塞必竭. 夫國必依山川, 山崩川竭, 亡國之徵也. 川竭必山崩. 若國亡不過十年, 數之紀也. 天之所棄, 不過其紀.” 是歲也, 三川竭, 岐山崩.
36.. 召公ㆍ周公二相行政, 號曰“共和” 共和十四年, 厲王死于彘. 太子靜長於召公家, 二相乃共立之爲王, 是爲宣王. 宣王卽位, 二相輔之, 脩政, 法文ㆍ武ㆍ成ㆍ康之遺風, 諸侯復宗周. 十二年, 魯武公來朝. 宣王不脩籍於千畝, 虢文公諫曰不可, 王弗聽. 三十九年, 戰于千畝 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宣王旣亡南國之師, 乃料民於太原. 仲山甫諫曰: “民不可料也.” 宣王不聽, 卒料民.
35. 民之有口也, 猶土之有山川也, 財用於是乎出: 猶其有原隰衍沃也, 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 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 所以産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 成而行之. 若壅其口, 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 於是國莫敢出言, 三年, 乃相與畔, 襲厲王. 厲王出奔於彘.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 國人聞之, 乃圍之. 召公曰: “昔吾驟諫王, 王不從, 以及此難也. 今殺王太子, 王其以我爲讎而懟怒乎? 夫事君者, 險而不讎懟,怨而不怒, 況事王乎!” 乃以其子代王太子, 太子竟得脫.
34. 王行暴虐侈傲, 國人謗王. 召公諫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 得衛巫, 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 其謗鮮矣, 諸侯不朝. 三十四年, 王益嚴, 國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厲王喜, 告召公曰: “吾能弭謗矣, 乃不敢言.” 召公曰: “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 甚於防水. 水壅而潰, 傷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爲水者決之使導, 爲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聽政, 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 瞽獻曲, 史獻書, 師箴, 瞍賦, 矇誦, 百工諫, 庶人傳語, 近臣盡規, 親戚補察, 瞽史敎誨, 耆艾脩之, 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33. 故頌曰“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立我蒸民, 莫匪爾極”. 大雅曰“陳錫載周”. 是不布利而懼難乎, 故能載周以至于今. 今王學專利, 其可乎? 匹夫專利, 猶謂之盜, 王而行之, 其歸鮮矣. 榮公若用, 周必敗也.” 厲王不聽, 卒以榮公爲卿士, 用事.
27. 太史公曰: 禹爲姒姓, 其後分封, 用國爲姓, 故有夏后氏ㆍ有扈氏ㆍ有男氏ㆍ斟尋氏ㆍ彤城氏ㆍ褒氏ㆍ費氏ㆍ杞氏ㆍ繒氏ㆍ辛氏ㆍ冥氏ㆍ斟(氏戈氏. 孔子正夏時, 學者多傳夏小正云. 自虞ㆍ夏時, 貢賦備矣.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 計功而崩, 因葬焉, 命曰會稽. 會稽者, 會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