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사기 (1843)
건빵이랑 놀자
20. 然則夫所貴於有天下者, 豈欲苦形勞神, 身處逆旅之宿, 口食監門之養, 手持臣虜之作哉? 此不肖人之所勉也, 非賢者之所務也. 彼賢人之有天下也, 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 此所貴於有天下也. 夫所謂賢人者, 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 今身且不能利, 將惡能治天下哉! 故吾願賜志廣欲, 長享天下而無害, 爲之奈何?” 李斯子由爲三川守, 群盜吳廣等西略地, 過去弗能禁. 章邯以破逐廣等兵, 使者覆案三川相屬, 誚讓斯居三公位, 如何令盜如此. 李斯恐懼, 重爵祿, 不知所出, 乃阿二世意, 欲求容, 以書對曰:
19. 法令誅罰日益刻深, 群臣人人自危, 欲畔者衆. 又作阿房之宮, 治直[道]ㆍ馳道, 賦斂愈重, 戍傜無已. 於是楚戍卒陳勝ㆍ吳廣等乃作亂, 起於山東, 傑俊相立, 自置爲侯王, 叛秦, 兵至鴻門而卻. 李斯數欲請閒諫, 二世不許. 而二世責問李斯曰: “吾有私議而有所聞於韓子也, 曰: “堯之有天下也, 堂高三尺, 采椽不斲, 茅茨不翦, 雖逆旅之宿不勤於此矣. 冬日鹿裘, 夏日葛衣, 粢糲之食, 藜藿之羹, 飯土匭, 啜土鉶, 雖監門之養不觳於此矣. 禹鑿龍門, 通大夏, 疏九河, 曲九防, 決渟水致之海, 而股無胈, 脛無毛, 手足胼胝, 面目黎黒, 遂以死於外, 葬於會稽, 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
4. 계포의 의심을 풀고서 명성을 드날린 조구생 楚人曹丘生, 辯士, 數招權, 顧金錢. 事貴人趙同等, 與竇長君善. 季布聞之, 寄書諫竇長君曰: “吾聞曹丘生非長者, 勿與通.” 及曹丘生歸, 欲得書請季布. 竇長君曰: “季將軍不說足下, 足下無往.” 固請書, 遂行. 使人先發書, 季布果大怒, 待曹丘. 曹丘至, 即揖季布曰: “楚人諺曰: ‘得黃金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諾.’ 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ㆍ楚間哉? 且僕楚人, 足下亦楚人也. 僕遊揚足下之名於天下, 顧不重邪? 何足下距僕之深也!” 季布迺大說, 引入, 留數月, 爲上客, 厚送之. 季布名所以益聞者, 曹丘揚之也. 해석 楚人曹丘生, 辯士, 초나라 사람인 주구생은 말 잘하는 사람으로 數招權, 顧金錢. 자주 권세가를 불러 금과 돈에만 신경을 썼다. 事貴人趙同等, 與竇長君善. 귀인 조동 등을 섬..
8. 方提趣湯, 布顧曰: “願一言而死.” 上曰: “何言?” 布曰: “方上之困於彭城, 敗滎陽ㆍ成皐閒, 項王所以(遂不能[遂]西, 徒以彭王居梁地, 與漢合從苦楚也. 當是之時, 彭王一顧, 與楚則漢破, 與漢而楚破. 且垓下之會, 微彭王, 項氏不亡. 天下已定, 彭王剖符受封, 亦欲傳之萬世. 今陛下一徴兵於梁, 彭王病不行, 而陛下疑以爲反, 反形未見, 以苛小案誅滅之, 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今彭王已死, 臣生不如死, 請就亨.” 於是上迺釋布罪, 拜爲都尉. 孝文時, 爲燕相, 至將軍. 布迺稱曰: “窮困不能辱身下志, 非人也: 富貴不能快意, 非賢也.” 於是嘗有德者厚報之, 有怨者必以法滅之. 吳(軍[楚]反時, 以軍功封兪侯, 複爲燕相. 燕齊之閒皆爲欒布立社, 號曰欒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 子賁嗣, 爲太常, 犠牲不如令, 國除.
7. 欒布 欒布者, 梁人也. 始梁王彭越爲家人時, 嘗與布遊. 窮困, 賃傭於齊, 爲酒人保. 數歲, 彭越去之巨野中爲盜, 而布爲人所略賣, 爲奴於燕. 爲其家主報仇, 燕將臧荼擧以爲都尉. 臧荼後爲燕王, 以布爲將. 及臧荼反, 漢擊燕, 虜布. 梁王彭越聞之, 迺言上, 請贖布以爲梁大夫. 使於齊, 未還, 漢召彭越, 責以謀反, 夷三族. 已而梟彭越頭於雒陽下, 詔曰: “有敢收視者, 輒捕之.” 布從齊還, 奏事彭越頭下, 祠而哭之. 吏捕布以聞. 上召布, 罵曰: “若與彭越反邪? 吾禁人勿收, 若獨祠而哭之, 與越反明矣. 趣亨之.”
11. 영민하던 주왕이 주지육림에 빠지다 帝紂資辨捷疾, 聞見甚敏. 材力過人, 手格猛獸. 知足以距諫, 言足以飾非, 矜人臣以能, 高天下以聲, 以爲皆出己之下. 好酒淫樂, 嬖於婦人, 愛妲己, 妲己之言是從. 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 「北里之舞」ㆍ「靡靡之樂」. 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 而盈鉅橋之粟, 益收狗馬奇物, 充仞宮室. 益廣沙丘苑臺, 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 慢於鬼神. 大聚樂戱於沙丘, 以酒爲池, 縣肉爲林, 使男女裸相逐其閒, 爲長夜之飮.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 於是紂乃重刑辟, 有炮烙之法. 해석 帝紂資辨捷疾, 聞見甚敏. 주왕은 자질이 말을 잘하고 행동이 빨랐으며 견문이 매우 민첩했다. 材力過人, 手格猛獸. 재주와 힘이 남들을 넘어서 손으로 맹수를 가격할 수 있었다. 知足以距諫, 言足以飾非, 지혜로움은 간언을 끊어낼 만했고 말은 잘못..
15. 周武王崩, 武庚與管叔ㆍ蔡叔作亂, 成王命周公誅之, 而立微子於宋, 以續殷後焉. 太史公曰: 余以頌次契之事, 自成湯以來, 采於書詩. 契爲子姓, 其後分封, 以國爲姓, 有殷氏ㆍ來氏ㆍ宋氏ㆍ空桐氏ㆍ稚氏ㆍ 北殷氏ㆍ 目夷氏. 孔子曰, 殷路車爲善, 而色尙白.
14. 紂愈淫亂不止. 微子數諫不聽, 乃與大師ㆍ少師謀, 遂去. 比干曰: “爲人臣者, 不得不以死爭.” 迺强諫紂. 紂怒曰: “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剖比干, 觀其心. 箕子懼, 乃詳狂爲奴, 紂又囚之. 殷之大師ㆍ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紂亦發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 紂兵敗. 紂走入, 登鹿臺, 衣其寶玉衣, 赴火而死. 周武王遂斬紂頭, 縣之[大]白旗. 殺妲己. 釋箕子之囚, 封比干之墓, 表商容之閭. 封紂子武庚ㆍ祿父, 以續殷祀, 令修行盤庚之政. 殷民大說. 於是周武王爲天子. 其後世貶帝號, 號爲王. 而封殷後爲諸侯, 屬周.
13. 西伯歸, 乃陰修德行善, 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 西伯滋大, 紂由是稍失權重. 王子比干諫, 弗聽. 商容賢者, 百姓愛之, 紂廢之. 及西伯伐飢國, 滅之, 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 恐, 奔告紂曰: “天旣訖我殷命, 仮人元龜, 無敢知吉, 非先王不相我後人, 維王淫虐用自絶, 故天棄我, 不有安食, 不虞知天性, 不迪率典. 今我民罔不欲喪, 曰“天曷不降威, 大命胡不至” ? 今王其柰何?” 紂曰: “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祖伊反, 曰: “紂不可諫矣.” 西伯旣卒, 周武王之東伐, 至盟津, 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諸侯皆曰: “紂可伐矣.” 武王曰: “爾未知天命.” 乃復歸.
12. 以西伯昌ㆍ九侯ㆍ鄂侯爲三公. 九侯有好女, 入之紂. 九侯女不憙淫, 紂怒, 殺之, 而醢九侯. 鄂侯爭之彊, 辨之疾, 幷脯鄂侯. 西伯昌聞之, 竊嘆. 崇侯虎知之, 以告紂, 紂囚西伯羑里. 西伯之臣閎夭之徒, 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 紂乃赦西伯. 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 以請除炮烙之刑. 紂乃許之, 賜弓矢斧鉞, 使得征伐, 爲西伯. 而用費中爲政. 費中善諛, 好利, 殷人弗親. 紂又用惡來. 惡來善毁讒, 諸侯以此益疏.
16. 太史公曰: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 王者尙不能行之於臣下, 況同列乎! 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 何異螻蟻. 棄小義, 雪大恥, 名垂於後世, 悲夫! 方子胥窘於江上, 道乞食, 志豈嘗須臾忘郢邪? 故隱忍就功名, 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白公如不自立爲君者, 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
12. 其後四年, 吳王將北伐齊, 越王句踐用子貢之謀, 乃率其衆以助吳, 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 太宰嚭旣數受越賂, 其愛信越殊甚, 日夜爲言於吳王. 吳王信用嚭之計. 伍子胥諫曰: “夫越, 腹心之病, 今信其浮辭詐偽而貪齊. 破齊, 譬猶石田, 無所用之. 且盤庚之誥曰: “有顛越不恭, 劓殄滅之, 俾無遺育, 無使易種於茲邑.” 此商之所以興. 願王釋齊而先越: 若不然, 後將悔之無及.” 而吳王不聽, 使子胥於齊. 子胥臨行, 謂其子曰: “吾數諫王, 王不用, 吾今見吳之亡矣. 汝與吳俱亡, 無益也.” 乃屬其子於齊鮑牧, 而還報吳.
11. 其後五年, 而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 新君弱, 乃興師北伐齊. 伍子胥諫曰: “句踐食不重味, 弔死問疾, 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 必爲吳患. 今吳之有越, 猶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 不亦謬乎!” 吳王不聽, 伐齊, 大敗齊師於艾陵, 遂威鄒魯之君以歸. 益疏子胥之謀.
13. 권력에 따라 달라지는 서글픈 세태 太史公曰: “夫以汲ㆍ鄭之賢, 有勢則賓客十倍, 無勢則否, 況衆人乎! 下邽翟公有言, 始翟公爲廷尉, 賓客闐門: 及廢, 門外可設雀羅. 翟公複爲廷尉, 賓客欲往, 翟公乃大署其門曰: ‘一死一生, 乃知交情. 一貧一富, 乃知交態. 一貴一賤, 交情乃見.’ 汲ㆍ鄭亦云, 悲夫!” 해석 太史公曰: “夫以汲ㆍ鄭之賢, 태사공이 말했다. “일반적으로 급암과 정당시의 어짊으로도 有勢則賓客十倍, 無勢則否, 권세가 있으면 빈객이 10배나 되지만 권세가 없으면 그렇질 않으니 況衆人乎! 하물며 보통 사람들은 오죽할까. 下邽翟公有言, 하규의 적공이 말한 게 있으니 始翟公爲廷尉, 賓客闐門: 처음 적공이 정위가 되었을 적엔 빈객에 문에 가득찼는데 及廢, 門外可設雀羅. 관직에 물러나자 문밖에 참새 그물을 설..
11. 莊爲太史, 誡門下: “客至, 無貴賤無留門者.” 執賓主之禮, 以其貴下人. 莊廉, 又不治其産業, 仰奉賜以給諸公. 然其餽遺人, 不過算器食. 每朝, 候上之閒, 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 其推轂士及官屬丞史, 誠有味其言之也, 常引以爲賢於己. 未嘗名吏, 與官屬言, 若恐傷之. 聞人之善言, 進之上, 唯恐後. 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莊.
10. 정당시(鄭當時) 鄭當時者, 字莊, 陳人也. 其先鄭君嘗爲項籍將: 籍死, 已而屬漢. 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 鄭君獨不奉詔. 詔盡拜名籍者爲大夫, 而逐鄭君. 鄭君死孝文時. 鄭莊以任俠自喜, 脫張羽於厄, 聲聞梁楚之閒. 孝景時, 爲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 常置駅馬安諸郊, 存諸故人, 請謝賓客, 夜以繼日, 至其明旦, 常恐不遍. 莊好黃老之言, 其慕長者如恐不見. 年少官薄, 然其遊知交皆其大父行, 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 莊稍遷爲魯中尉ㆍ濟南太守ㆍ江都相, 至九卿爲右內史. 以武安侯魏其時議, 貶秩爲詹事, 遷爲大農令.
9. 黯旣辭行, 過大行李息, 曰: “黯棄居郡, 不得與朝廷議也. 然禦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 詐足以飾非, 務巧佞之語, 辯數之辭, 非肯正爲天下言, 專阿主意. 主意所不欲, 因而毁之: 主意所欲, 因而譽之. 好興事, 舞文法, 內懷詐以禦主心, 外挾賊吏以爲威重. 公列九卿, 不早言之, 公與之俱受其僇矣.” 息畏湯, 終不敢言. 黯居郡如故治, 淮陽政淸. 後張湯果敗, 上聞黯與息言, 抵息罪. 令黯以諸侯相秩居淮陽. 七歲而卒. 卒後, 上以黯故, 官其弟汲仁至九卿, 子汲偃至諸侯相. 黯姑姊子司馬安亦少與黯爲太子洗馬. 安文深巧善宦, 官四至九卿, 以河南太守卒. 昆弟以安故, 同時至二千石者十人. 濮陽段宏始事蓋侯信, 信任宏, 宏亦再至九卿. 然衛人仕者皆嚴憚汲黯, 出其下.
15. 사귀었던 사람들 荊軻旣至燕, 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 荊軻嗜酒, 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飮於燕市, 酒酣以往, 高漸離擊築, 荊軻和而歌於市中, 相樂也. 已而相泣, 旁若無人者. 荊軻雖遊於酒人乎, 然其爲人沈深好書, 其所遊諸侯, 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 其之燕, 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 知其非庸人也. 해석 荊軻旣至燕, 형가가 곧 연나라에 이르러 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 연나라의 개를 도축하는 이와 축을 잘 타는 고점리와 친해졌다. 荊軻嗜酒, 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飮於燕市, 형가는 술을 즐겼는데 날마다 개를 도축하는 이와 고점리와 연나라 저자에서 마실 적에 酒酣以往, 高漸離擊築, 곤드레 만드레 되면 고점리는 축을 탔고 荊軻和而歌於市中, 相樂也. 형가는 화답하며 저자거리에서 노래하며 서로 즐거워했다. 已而相泣, 旁若無人者. 이..
14. 수가 틀어지면 미련없이 떠나다 荊軻嘗遊過楡次, 與蓋聶論劍, 蓋聶怒而目之. 荊軻出, 人或言複召荊卿. 蓋聶曰: “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 吾目之. 試往. 是宜去, 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 荊卿則已駕而去楡次矣. 使者還報, 蓋聶曰: “固去也, 吾曩者目攝之!” 荊軻遊於邯鄲, 魯句踐與荊軻博, 爭道, 魯句踐怒而叱之, 荊軻嘿而逃去, 遂不複會. 해석 荊軻嘗遊過楡次, 與蓋聶論劍, 형가는 일찍이 유차를 지나다가 개섭과 검술을 논하니 蓋聶怒而目之. 개섭은 화를 내며 그를 노려봤다. 荊軻出, 人或言複召荊卿. 형가가 나가자 사람들 중 혹자가 다시 형경을 부르라고 했다. 蓋聶曰: “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 개섭이 말했다. “조금 전에 내가 함께 검술을 논했지만 알맞지 않은 게 있어 吾目之. 내가 그를 노려봤네. 試往. 是宜去, 不..
13. 등용되지 못한 채 헤매다 其後二百二十餘年, 秦有荊軻之事. 荊軻者, 衛人也. 其先乃齊人, 徙於衛, 衛人謂之慶卿. 而之燕, 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 以術說衛元君, 衛元君不用. 其後秦伐魏, 置東郡, 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 해석 其後二百二十餘年, 秦有荊軻之事. 섭정(聶政)의 일이 있은 후 220년여 년 후에 진나라 형가의 일이 있었다. 荊軻者, 衛人也. 형가는 위나라 사람이다. 其先乃齊人, 徙於衛, 선조는 곧 제나라 사람으로 위나라로 이사를 가니 衛人謂之慶卿. 위나라 사람은 ‘경경(慶卿)’이라 불렀다. 而之燕, 燕人謂之荊卿. 연나라로 가니 연나라 사람들은 ‘형경(荊卿)’이라 불렀다. 荊卿好讀書擊劍, 以術說衛元君, 형경은 독서와 검술을 좋아해 위원군에게 유세하였지만 衛元君不用. 위원군은 등용하질 않았다..
26. 太史公曰: 世言荊軻, 其稱太子丹之命, “天雨粟, 馬生角” 也, 太過. 又言荊軻傷秦王, 皆非也. 始公孫季功ㆍ董生與夏無且遊, 具知其事, 爲餘道之如是. 自曹沫至荊軻五人, 此其義或成或不成, 然其立意較然, 不欺其志, 名垂後世, 豈妄也哉!
25. 고점리(高漸離) 其明年, 秦竝天下, 立號爲皇帝. 於是秦逐太子丹ㆍ荊軻之客, 皆亡. 高漸離變名姓爲人庸保, 匿作於宋子. 久之, 作苦, 聞其家堂上客擊築, 傍偟不能去. 每出言曰: “彼有善有不善.” 從者以告其主, 曰: “彼庸乃知音, 竊言是非.” 家丈人召使前擊築, 一坐稱善, 賜酒. 而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 乃退, 出其裝匣中築與其善衣, 更容貌而前. 擧坐客皆驚, 下與抗禮, 以爲上客. 使擊築而歌, 客無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傳客之, 聞於秦始皇. 秦始皇召見, 人有識者, 乃曰: “高漸離也.” 秦皇帝惜其善擊築, 重赦之, 乃矐其目. 使擊築, 未嘗不稱善. 稍益近之, 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 複進得近, 擧築樸秦皇帝, 不中. 於是遂誅高漸離, 終身不複近諸侯之人. 魯句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 私曰: “嗟乎, 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 甚矣吾不知人也!..
24. 方急時, 不及召下兵, 以故荊軻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 無以擊軻, 而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嚢提荊軻也. 秦王方環柱走, 卒惶急, 不知所爲, 左右乃曰: “王負劍!” 負劍, 遂拔以擊荊軻, 斷其左股. 荊軻廢,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不中, 中桐柱. 秦王複擊軻, 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 箕踞以罵曰: “事所以不成者, 以欲生劫之, 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於是左右旣前殺軻, 秦王不怡者良久. 已而論功, 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 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 曰: “無且愛我, 乃以藥嚢提荊軻也.” 於是秦王大怒, 益發兵詣趙, 詔王翦軍以伐燕. 十月而拔薊城. 燕王喜ㆍ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 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 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 “秦所以尤追燕急者, 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 秦王必解, 而社稷幸得血食.” 其後李信追..
23. 遂至秦, 持千金之資幣物, 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爲先言於秦王曰: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不敢擧兵以逆軍吏, 願擧國爲內臣, 比諸侯之列, 給貢職如郡縣,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恐懼不敢自陳, 謹斬樊於期之頭, 及獻燕督亢之地圖, 函封, 燕王拜送於庭, 使使以聞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 大喜, 乃朝服, 設九賓, 見燕使者鹹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而秦舞陽奉地圖柙, 以次進. 至陛, 秦舞陽色變振恐, 群臣怪之. 荊軻顧笑舞陽, 前謝曰: “北蕃蠻夷之鄙人, 未嘗見天子, 故振慴. 願大王少假借之, 使得畢使於前.” 秦王謂軻曰: “取舞陽所持地圖.” 軻旣取圖奏之, 秦王發圖, 圖窮而匕首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 秦王驚, 自引而起, 袖絶. 拔劍, 劍長, 操其室. 時惶急, 劍堅, 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 秦王環柱..
22. 於是太子予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趙人徐夫人匕首, 取之百金, 使工以藥焠之, 以試人, 血濡縷, 人無不立死者. 乃裝爲遣荊卿. 燕國有勇士秦舞陽, 年十三, 殺人, 人不敢忤視. 乃令秦舞陽爲副. 荊軻有所待, 欲與俱: 其人居遠未來, 而爲治行. 頃之, 未發, 太子遲之, 疑其改悔, 乃複請曰: “日已盡矣, 荊卿豈有意哉? 丹請得先遣秦舞陽.” 荊軻怒, 叱太子曰: “何太子之遣? 往而不返者, 豎子也! 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彊秦, 僕所以留者, 待吾客與俱. 今太子遲之, 請辭決矣!” 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 旣祖, 取道, 高漸離擊築, 荊軻和而歌, 爲變徴之聲, 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爲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複爲羽聲慷慨, 士皆瞋目, 髮盡上指冠. 於是荊軻就車而去, 終已不顧.
21. 荊軻曰: “微太子言, 臣願謁之. 今行而毋信, 則秦未可親也. 夫樊將軍, 秦王購之金千斤, 邑萬家. 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 奉獻秦王, 秦王必說見臣, 臣乃得有以報.” 太子曰: “樊將軍窮困來歸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願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 乃遂私見樊於期曰: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父母宗族皆爲戮沒. 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 邑萬家, 將奈何?” 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 “於期每念之, 常痛於骨髄, 顧計不知所出耳!” 荊軻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報將軍之仇者, 何如?” 於期乃前曰: “爲之奈何?” 荊軻曰: “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 秦王必喜而見臣, 臣左手把其袖, 右手揕其匈,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 將軍豈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 “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 乃今得聞敎!” 遂自剄. 太子聞之, 馳往, 伏..
20. 燕小弱, 數困於兵, 今計擧國不足以當秦. 諸侯服秦, 莫敢合從. 丹之私計愚, 以爲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 闚以重利: 秦王貪, 其勢必得所願矣. 誠得劫秦王, 使悉反諸侯侵地, 若曹沫之與齊桓公, 則大善矣: 則不可, 因而刺殺之. 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 則君臣相疑, 以其閒諸侯得合從, 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願, 而不知所委命, 唯荊卿留意焉.” 久之, 荊軻曰: “此國之大事也, 臣駑下, 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頓首, 固請毋讓, 然後許諾. 於是尊荊卿爲上卿, 舍上舍. 太子日造門下, 供太牢具, 異物閒進, 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 以順適其意. 久之, 荊軻未有行意. 秦將王翦破趙, 虜趙王, 盡收入其地, 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 乃請荊軻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 則雖欲長侍足下, 豈可得哉!”
19. 田光曰: “吾聞之, 長者爲行, 不使人疑之. 今太子告光曰: “所言者, 國之大事也, 願先生勿泄” , 是太子疑光也. 夫爲行而使人疑之, 非節俠也.” 欲自殺以激荊卿, 曰: “願足下急過太子, 言光已死, 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荊軻遂見太子, 言田光已死, 致光之言. 太子再拜而跪, 膝行流涕, 有頃而後言曰: “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者, 欲以成大事之謀也. 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 豈丹之心哉!” 荊軻坐定, 太子避席頓首曰: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使得至前, 敢有所道,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孤也. 今秦有貪利之心, 而欲不可足也. 非盡天下之地, 臣海內之王者, 其意不厭. 今秦已虜韓王, 盡納其地. 又擧兵南伐楚, 北臨趙: 王翦將數十萬之衆距漳ㆍ鄴, 而李信出太原ㆍ雲中. 趙不能支秦, 必入臣, 入臣則禍至燕.
18. 太子逢迎, 卻行爲導, 跪而蔽席. 田光坐定, 左右無人, 太子避席而請曰: “燕秦不兩立, 願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 “臣聞騏驥盛壯之時, 一日而馳千里: 至其衰老, 駑馬先之. 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雖然, 光不敢以圖國事, 所善荊卿可使也.” 太子曰: “願因先生得結交於荊卿, 可乎?” 田光曰: “敬諾.” 卽起, 趨出. 太子送至門, 戒曰: “丹所報, 先生所言者, 國之大事也, 願先生勿泄也!” 田光俛而笑曰: “諾.” 僂行見荊卿, 曰: “光與子相善, 燕國莫不知. 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幸而敎之曰: “燕秦不兩立, 願先生留意也”. 光竊不自外, 言足下於太子也, 願足下過太子於宮.” 荊軻曰: “謹奉敎.”
17. 居有閒, 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 亡之燕, 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諫曰: “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 足爲寒心, 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 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 也, 禍必不振矣! 雖有管ㆍ晏, 不能爲之謀也. 願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 請西約三晉, 南連齊ㆍ楚, 北購於單於, 其後迺可圖也.” 太子曰: “太傅之計, 曠日彌久, 心惛然, 恐不能須臾. 且非獨於此也, 夫樊將軍窮困於天下, 歸身於丹, 丹終不以迫於彊秦而棄所哀憐之交, 置之匈奴, 是固丹命卒之時也. 願太傅更慮之.” 鞠武曰: “夫行危欲求安, 造禍而求福, 計淺而怨深, 連結一人之後交, 不顧國家之大害, 此所謂“資怨而助禍” 矣. 夫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 必無事矣. 且以鵰鷙之秦, 行怨暴之怒, 豈足道哉! 燕有田光先生, 其爲人智深而勇沈, 可與謀.” 太子曰: “願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 ..
16. 居頃之, 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 燕太子丹者, 故嘗質於趙, 而秦王政生於趙, 其少時與丹驩. 及政立爲秦王, 而丹質於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故丹怨而亡歸. 歸而求爲報秦王者, 國小, 力不能. 其後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ㆍ楚ㆍ三晉, 稍蠶食諸侯, 且至於燕, 燕君臣皆恐禍之至. 太子丹患之, 問其傅鞠武. 武對曰: “秦地遍天下, 威脅韓ㆍ魏ㆍ趙氏, 北有甘泉ㆍ谷口之固, 南有涇ㆍ渭之沃, 擅巴ㆍ漢之饒, 右隴ㆍ蜀之山, 左關ㆍ殽之險, 民衆而士厲, 兵革有餘. 意有所出, 則長城之南, 易水以北, 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見陵之怨, 欲批其逆鱗哉!” 丹曰: “然則何由?” 對曰: “請入圖之.”
18. 太史公曰: 餘讀離騒ㆍ天問ㆍ招魂ㆍ哀郢, 悲其志. 適長沙, 觀屈原所自沈淵, 未嘗不垂涕, 想見其爲人. 及見賈生弔之,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遊諸侯, 何國不容, 而自令若是. 讀服烏賦, 同死生, 輕去就, 又爽然自失矣.
17. 後歲餘, 賈生徴見. 孝文帝方受釐, 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 而問鬼神之本. 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 至夜半, 文帝前席. 旣罷, 曰: “吾久不見賈生, 自以爲過之, 今不及也.” 居頃之, 拜賈生爲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 文帝之少子, 愛, 而好書, 故令賈生傅之. 文帝複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爲列侯. 賈生諫, 以爲患之興自此起矣. 賈生數上疏, 言諸侯或連數郡, 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 文帝不聽. 居數年, 懷王騎, 墮馬而死, 無後. 賈生自傷爲傅無狀, 哭泣歲餘, 亦死. 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 及孝文崩, 孝武皇帝立, 擧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 而賈嘉最好學, 世其家, 與餘通書. 至孝昭時, 列爲九卿.
16. 且夫天地爲鑪兮, 造化爲工: 陰陽爲炭兮, 萬物爲銅. 合散消息兮, 安有常則: 千變萬化兮, 未始有極. 忽然爲人兮, 何足控摶: 化爲異物兮, 又何足患! 小知自私兮, 賤彼貴我: 通人大觀兮, 物無不可. 貪夫徇財兮, 烈士徇名: 誇者死權兮, 品庶馮生. 述迫之徒兮, 或趨西東: 大人不曲兮, 億變齊同. 拘士繋俗兮, 攌如囚拘: 至人遺物兮, 獨與道俱. 衆人或或兮, 好惡積意: 眞人淡漠兮, 獨與道息. 釋知遺形兮, 超然自喪: 寥廓忽荒兮, 與道翶翔. 乘流則逝兮, 得坻則止: 縱軀委命兮, 不私與己. 其生若浮兮, 其死若休: 澹乎若深淵之靜, 氾乎若不繋之舟. 不以生故自寶兮, 養空而浮: 德人無累兮, 知命不憂. 細故粦兮, 何足以疑!
15. 萬物變化兮, 固無休息. 斡流而遷兮, 或推而還. 形氣転續兮, 變化而嬗. 沕穆無窮兮, 胡可勝言!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憂喜聚門兮, 吉凶同域. 彼吳彊大兮, 夫差以敗: 越棲會稽兮, 句踐霸世. 斯遊遂成兮, 卒被五刑: 傅說胥靡兮, 乃相武丁. 夫禍之與福兮, 何異糾纆. 命不可說兮, 孰知其極? 水激則旱兮, 矢激則遠. 萬物回薄兮, 振蕩相転. 雲蒸雨降兮, 錯繆相紛. 大專槃物兮, 坱軋無垠. 天不可與慮兮, 道不可與謀. 遲數有命兮, 惡識其時?
14. 賈生爲長沙王太傅三年, 有鴞飛入賈生舍, 止於坐隅. 楚人命鴞曰: “服”. 賈生旣以適居長沙, 長沙卑溼, 自以爲壽不得長, 傷悼之, 乃爲賦以自廣. 其辭曰: 單閼之歲兮, 四月孟夏, 庚子日施兮, 服集予舍, 止於坐隅, 貌甚閒暇. 異物來集兮, 私怪其故, 發書占之兮, 筴言其度. 曰: “野鳥入處兮, 主人將去”. 請問於服兮: “予去何之? 吉乎告我, 凶言其菑. 淹數之度兮, 語予其期.” 服乃歎息, 擧首奮翼, 口不能言, 請對以意.
13. 訊曰: 已矣, 國其莫我知, 獨堙欝兮其誰語? 鳳漂漂其高遰兮, 夫固自縮而遠去. 襲九淵之神龍兮, 沕深潛以自珍. 彌融爚以隱處兮, 夫豈從螘與蛭螾? 所貴聖人之神德兮, 遠濁世而自藏. 使騏驥可得係羈兮, 豈雲異夫犬羊! 般紛紛其離此尤兮, 亦夫子之辜也! 瞝九州而相君兮, 何必懷此都也? 鳳皇翔於千仭之上兮, 覽德煇而下之: 見細德之險(微[徴]兮, 搖增翮逝而去之. 彼尋常之汚瀆兮, 豈能容呑舟之魚! 橫江湖之鱣鯨兮, 固將制於蟻螻.
12. 賈生旣辭往行, 聞長沙卑溼, 自以壽不得長, 又以適去, 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 爲賦以弔屈原. 其辭曰: 共承嘉惠兮, 俟罪長沙. 側聞屈原兮, 自沈汨羅. 造託湘流兮, 敬弔先生. 遭世罔極兮, 乃隕厥身. 嗚呼哀哉, 逢時不祥! 鸞鳳伏竄兮, 鴟梟翶翔. 闒茸尊顯兮, 讒諛得志: 賢聖逆曳兮, 方正倒植. 世謂伯夷貪兮, 謂盜蹠廉: 莫邪爲頓兮, 鉛刀爲銛. 於嗟嚜嚜兮, 生之無故! 斡棄周鼎兮寶康瓠, 騰駕罷牛兮驂蹇驢, 驥垂兩耳兮服鹽車. 章甫薦屨兮, 漸不可久: 嗟苦先生兮, 獨離此咎!
11. 賈生以爲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 天下和洽, 而固當改正朔, 易服色, 法制度, 定官名, 興禮樂, 乃悉草具其事儀法, 色尙黃, 數用五, 爲官名, 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卽位, 謙讓未遑也. 諸律令所更定, 及列侯悉就國, 其說皆自賈生發之. 於是天子議以爲賈生任公卿之位. 絳ㆍ灌ㆍ東陽侯ㆍ馮敬之屬盡害之, 乃短賈生曰: “雒陽之人, 年少初學, 專欲擅權, 紛亂諸事.” 於是天子後亦疏之, 不用其議, 乃以賈生爲長沙王太傅.
43. 子愼生鮒, 年五十七, 爲陳王涉博士, 死於陳下. 鮒弟子襄, 年五十七. 嘗爲孝惠皇帝博士, 遷爲長沙太守. 長九尺六寸. 子襄生忠, 年五十七. 忠生武, 武生延年及安國. 安國爲今皇帝博士, 至臨淮太守, 蚤卒. 安國生卬, 卬生驩.
42. 孔子生鯉, 字伯魚. 伯魚年五十, 先孔子死.伯魚生伋, 字子思, 年六十二. 嘗困於宋. 子思作中庸.子思生白, 字子上, 年四十七. 子上生求, 字子家, 年四十五. 子家生箕, 字子京, 年四十六. 子京生穿, 字子高, 年五十一. 子高生子愼, 年五十七, 嘗爲魏相.
41.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喪畢, 相訣而去, 則哭, 各復盡哀: 或復留. 唯子贛廬於冢上, 凡六年, 然後去. 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因命曰孔里. 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 而諸儒亦講禮鄕飮大射於孔子冢. 孔子冢大一頃. 故所居堂弟子内, 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至于漢二百余年不絶. 高皇帝過魯, 以太牢祠焉. 諸侯卿相至, 常先謁然後從政.
25. 去葉, 反于蔡. 長沮ㆍ桀溺耦而耕, 孔子以爲隱者, 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 “彼執輿者爲誰?” 子路曰: “爲孔丘.” 曰: “是魯孔丘與?” 曰: “然.” 曰: “是知津矣.” 桀溺謂子路曰: “子爲誰?” 曰: “爲仲由.” 曰: “子, 孔丘之徒與?” 曰: “然.” 桀溺曰: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 而誰以易之? 且與其從辟人之士, 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輟. 子路以告孔子, 孔子憮然曰: “鳥獸不可與同群. 天下有道, 丘不與易也.” 他日, 子路行, 遇荷蓧丈人, 曰: “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爲夫子!” 植其杖而藝. 子路以告, 孔子曰: “隱者也.” 復往, 則亡.
24. 토사구팽으로 회음후가 된 한신 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 素與信善, 項王死後, 亡歸信. 漢王怨眛, 聞其在楚, 詔楚捕眛. 信初之國, 行縣邑, 陳兵出入. 漢六年, 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 高帝以陳平計, 天子巡狩會諸侯. 南方有雲夢, 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游雲夢.” 實欲襲信, 信弗知. 高祖且至楚, 信欲發兵反. 自度無罪, 欲謁上, 恐見禽. 人或說信曰: “斬眛謁上, 上必喜, 無患.” 信見眛計事. 眛曰: “漢所以不擊取楚, 以眛在公所. 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 吾今日死, 公亦隨手亡矣.” 乃罵信曰: “公非長者!” 卒自剄. 信持其首, 謁高祖於陳. 上令武士縛信, 載後車. 信曰: “果若人言, “狡兔死, 良狗亨; 高鳥盡, 良弓藏; 敵國破, 謀臣亡.” 天下已定, 我固當亨!” 上曰: “人告公反.” 遂械繫信, 至雒陽, 赦信罪, 以爲淮陰侯. 해..
23. 漢王之困固陵, 用張良計, 召齊王信, 遂將兵會垓下. 項羽已破, 高祖襲奪齊王軍. 漢五年正月, 徙齊王信爲楚王, 都下邳. 信至國, 召所從食漂母, 賜千金. 及下鄕南昌亭長, 賜百錢, 曰: “公, 小人也, 爲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爲楚中尉. 告諸將相曰: “此壯士也. 方辱我時, 我寧不能殺之邪? 殺之無名, 故忍而就於此.”
22.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 挾不賞之功, 歸楚, 楚人不信; 歸漢, 漢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歸乎? 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 名高天下, 竊爲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 “先生且休矣, 吾將念之.” 後數日, 蒯通復說曰: “夫聽者事之候也, 計者事之機也, 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 鮮矣. 聽不失一二者, 不可亂以言; 計不失本末者, 不可紛以辭. 夫隨廝養之役者, 失萬乘之權; 守儋石之祿者, 闕卿相之位. 故知者決之斷也, 疑者事之害也, 審豪氂之小計, 遺天下之大數, 智誠知之, 決弗敢行者, 百事之禍也. 故曰: “猛虎之猶豫, 不若蜂蠆之致螫; 騏驥之跼躅, 不如駑馬之安步; 孟賁之狐疑, 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雖有舜禹之智, 吟而不言, 不如瘖聾之指麾也”. 此言貴能行之.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 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時乎時, 不再來. 願足下詳察之.”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 又..
21.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 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 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 故臣以爲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 亦誤矣.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 霸句踐, 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獸已盡而獵狗亨. 夫以交友言之, 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 以忠信言之, 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 此二人者, 足以觀矣. 願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 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臣請言大王功略: 足下涉西河, 虜魏王, 禽夏說, 引兵下井陘, 誅成安君, 徇趙, 脅燕, 定齊, 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 東殺龍且, 西鄕以報, 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 而略不世出者也.
7. 其八月, 以信爲左丞相, 擊魏. 魏王盛兵蒲阪, 塞臨晉, 信乃益爲疑兵, 陳船欲度臨晉, 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 襲安邑. 魏王豹驚, 引兵迎信, 信遂虜豹, 定魏爲河東郡. 漢王遣張耳與信俱, 引兵東, 北擊趙、代. 後九月, 破代兵, 禽夏說閼與. 信之下魏破代, 漢輒使人收其精兵, 詣滎陽以距楚.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 欲東下井陘擊趙. 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 聚兵井陘口, 號稱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 “聞漢將韓信涉西河, 虜魏王, 禽夏說, 新喋血閼與, 今乃輔以張耳, 議欲下趙, 此乘勝而去國遠鬥, 其鋒不可當. 臣聞千里餽糧, 士有飢色, 樵蘇後爨, 師不宿飽. 今井陘之道, 車不得方軌, 騎不得成列, 行數百里, 其勢糧食必在其後.
6. 문경지교 旣罷歸國, 以相如功大, 拜爲上卿, 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 “我爲趙將, 有攻城野戰之大功,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爲勞, 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賤人, 吾羞, 不忍爲之下.” 宣言曰: “我見相如, 必辱之.” 相如聞, 不肯與會. 相如每朝時, 常稱病, 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相如出, 望見廉頗, 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義也. 今君與廉頗同列, 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 恐懼殊甚. 且庸人尙羞之, 況於將相乎! 臣等不肖, 請辭去.” 藺相如固止之, 曰: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 辱其群臣, 相如雖駑, 獨畏廉將軍哉? 顧吾念之, 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 徒以吾兩人在也. 今兩虎共鬪, 其勢不俱生. 吾所以爲此者,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 廉頗聞..
5. 진나라와의 회담에서 의기로 맞선 인상여 其後秦伐趙, 拔石城. 明年, 複攻趙, 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 欲與王爲好會於西河外澠池. 趙王畏秦, 欲毋行. 廉頗ㆍ藺相如計曰: “王不行, 示趙弱且怯也.” 趙王遂行, 相如從. 廉頗送至境, 與王訣曰: “王行, 度道里, 會遇之禮畢, 還, 不過三十日. 三十日不還, 則請立太子爲王. 以絶秦望.” 王許之. 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飮酒酣曰: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 請奏瑟.” 趙王鼓瑟. 秦禦史前書曰: “某年月日, 秦王與趙王會飮, 令趙王鼓瑟”. 藺相如前曰: “趙王竊聞秦王善爲秦聲, 請奏盆缻秦王, 以相娛樂.” 秦王怒, 不許. 於是相如前進缻, 因跪請秦王. 秦王不肯擊缻. 相如曰: “五步之內, 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張目叱之, 左右皆靡. 於是秦王不懌, 爲一擊缻. 相如顧召趙..
11. 기근이 든 이웃나라를 대하는 방식 晉旱, 來請粟. 丕豹說繆公勿與, 因其饑而伐之. 繆公問公孫支, 支曰: “饑穰更事耳, 不可不與.” 問百里傒, 傒曰: “夷吾得罪於君, 其百姓何罪?” 於是用百里傒ㆍ公孫支言, 卒與之粟. 以船漕車轉, 自雍相望至絳. 十四年, 秦饑, 請粟於晉. 晉君謀之群臣. 虢射曰: “因其饑伐之, 可有大功.” 晉君從之. 해석 晉旱, 來請粟. 진나라가 가뭄이 들자 식량을 요청해왔다. 丕豹說繆公勿與, 因其饑而伐之. 비표는 목공에게 주지 말고 기근을 틈타 정벌하자고 설득했다. 繆公問公孫支, 支曰: 목공이 공손지에게 물으니 공손지가 말했다. “饑穰更事耳, 不可不與.” “흉년과 풍년은 번갈아 일어나는 일일 뿐이니 주지 않아선 안 됩니다.” 問百里傒, 傒曰: 백리해에게 물으니 백리해가 대답했다. “夷吾得..
40.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 初幷天下爲三十六郡, 號爲始皇帝. 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 子胡亥立, 是爲二世皇帝. 三年, 諸侯竝起叛秦, 趙高殺二世, 立子嬰. 子嬰立月餘, 諸侯誅之, 遂滅秦. 其語在始皇本紀中. 太史公曰: 秦之先爲嬴姓. 其後分封, 以國爲姓, 有徐氏ㆍ郯氏ㆍ莒氏ㆍ終黎氏ㆍ運奄氏ㆍ菟裘氏ㆍ將梁氏ㆍ黃氏ㆍ江氏ㆍ脩魚氏ㆍ白冥氏ㆍ蜚廉氏ㆍ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 爲趙氏.
39. 孝文王元年, 赦罪人, 修先王功臣, 褒厚親戚, 弛苑囿. 孝文王除喪, 十月己亥卽位, 三日辛丑卒, 子莊襄王立.莊襄王元年, 大赦罪人, 修先王功臣, 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 東周君與諸侯謀秦, 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 盡入其國. 秦不絶其祀, 以陽人地賜周君, 奉其祭祀. 使蒙驁伐韓, 韓獻成皐ㆍ鞏. 秦界至大梁, 初置三川郡. 二年, 使蒙驁攻趙, 定太原. 三年, 蒙驁攻魏高都ㆍ汲, 拔之. 攻趙楡次ㆍ新城ㆍ狼孟, 取三十七城. 四月日食. (四年王齕攻上黨. 初置太原郡. 魏將無忌率五國兵擊秦, 秦卻於河外. 蒙驁敗, 解而去. 五月丙午, 莊襄王卒, 子政立, 是爲秦始皇帝.
38. 五十三年, 天下來賓. 魏後, 秦使摎伐魏, 取吳城. 韓王入朝, 魏委國聽令. 五十四年, 王郊見上帝於雍. 五十六年秋, 昭襄王卒, 子孝文王立. 尊唐八子爲唐太后, 而合其葬於先王. 韓王衰絰入弔祠, 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弔祠, 視喪事.
37. 四十九年正月, 益發卒佐陵. 陵戰不善, 免, 王齕代將. 其十月, 將軍張唐攻魏, 爲蔡尉捐弗守, 還斬之. 五十年十月, 武安君白起有罪, 爲士伍, 遷陰密. 張唐攻鄭, 拔之. 十二月, 益發卒軍汾城旁. 武安君白起有罪, 死. 齕攻邯鄲, 不拔, 去, 還奔汾軍. 二月餘攻晉軍, 斬首六千, 晉楚流死河二萬人. 攻汾城, 卽從唐拔寧新中, 寧新中更名安陽. 初作河橋.五十一年, 將軍摎攻韓, 取陽城ㆍ負黍, 斬首四萬. 攻趙, 取二十餘縣, 首虜九萬. 西周君背秦, 與諸侯約從, 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 令秦毋得通陽城. 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 西周君走來自歸, 頓首受罪, 盡獻其邑三十六城, 口三萬. 秦王受獻, 歸其君於周. 五十二年, 周民東亡, 其器九鼎入秦. 周初亡.
36. 三十五年, 佐韓ㆍ魏ㆍ楚伐燕. 初置南陽郡. 三十六年, 客卿灶攻齊, 取剛ㆍ壽, 予穰侯. 三十八年, 中更胡(傷[陽]攻趙閼與, 不能取. 四十年, 悼太子死魏, 歸葬芷陽. 四十一年夏, 攻魏, 取邢丘ㆍ懷. 四十二年, 安國君爲太子. 十月, 宣太后薨, 葬芷陽酈山. 九月, 穰侯出之陶. 四十三年, 武安君白起攻韓, 拔九城, 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 攻韓南(郡[陽], 取之. 四十五年, 五大夫賁攻韓, 取十城. 葉陽君悝出之國, 未至而死. 四十七年, 秦攻韓上黨, 上黨降趙, 秦因攻趙, 趙發兵擊秦, 相距. 秦使武安君白起擊, 大破趙於長平, 四十餘萬盡殺之. 四十八年十月, 韓獻垣雍. 秦軍分爲三軍. 武安君歸. 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 拔之. 司馬梗北定太原, 盡有韓上黨. 正月, 兵罷, 復守上黨. 其十月, 五大夫陵攻趙邯鄲.
35. 二十六年, 赦罪人遷之穰. 侯冉復相. 二十七年, 錯攻楚. 赦罪人遷之南陽. 白起攻趙, 取代光狼城. 又使司馬錯發隴西, 因蜀攻楚黔中, 拔之. 二十八年, 大良造白起攻楚, 取鄢ㆍ鄧, 赦罪人遷之. 二十九年, 大良造白起攻楚, 取郢爲南郡, 楚王走. 周君來. 王與楚王會襄陵. 白起爲武安君. 三十年, 蜀守若伐楚, 取巫郡, 及江南爲黔中郡. 三十一年, 白起伐魏, 取兩城. 楚人反我江南. 三十二年, 相穰侯攻魏, 至大梁, 破暴鳶, 斬首四萬, 鳶走, 魏入三縣請和. 三十三年, 客卿胡(傷[陽]攻魏卷ㆍ蔡陽ㆍ長社, 取之. 擊芒卯華陽, 破之, 斬首十五萬. 魏入南陽以和. 三十四年, 秦與魏ㆍ韓上庸地爲一郡, 南陽免臣遷居之.
34. 十三年, 向壽伐韓, 取武始. 左更白起攻新城. 五大夫禮出亡奔魏. 任鄙爲漢中守. 十四年, 左更白起攻韓ㆍ魏於伊闕, 斬首二十四萬, 虜公孫喜, 拔五城. 十五年, 大良造白起攻魏, 取垣, 復予之. 攻楚, 取宛. 十六年, 左更錯取軹及鄧. 冉免, 封公子市宛, 公子悝鄧 魏冉陶, 爲諸侯. 十七年, 城陽君入朝, 及東周君來朝. 秦以垣爲蒲阪ㆍ皮氏. 王之宜陽. 十八年, 錯攻垣ㆍ 河雍, 決橋取之. 十九年, 王爲西帝, 齊爲東帝, 皆復去之. 呂禮來自歸. 齊破宋, 宋王在魏, 死溫. 任鄙卒. 二十年, 王之漢中, 又之上郡ㆍ北河. 二十一年, 錯攻魏河內. 魏獻安邑, 秦出其人, 募徙河東賜爵, 赦罪人遷之. 涇陽君封宛. 二十二年, 蒙武伐齊. 河東爲九縣. 與楚王會宛. 與趙王會中陽. 二十三年, 尉斯離與三晉ㆍ燕伐齊, 破之濟西. 王與魏王會宜陽, 與韓..
33. 昭襄王元年, 嚴君疾爲相. 甘茂出之魏. 二年, 彗星見. 庶長壯與大臣ㆍ諸侯ㆍ公子爲逆, 皆誅, 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 悼武王后出歸魏. 三年, 王冠. 與楚王會黃棘, 與楚上庸. 四年, 取蒲阪. 彗星見. 五年, 魏王來朝應亭, 復與魏蒲阪. 六年, 蜀侯煇反, 司馬錯定蜀. 庶長奐伐楚, 斬首二萬. 涇陽君質於齊. 日食, 晝晦. 七年, 拔新城. 樗里子卒. 八年, 使將軍羋戎攻楚, 取新市. 齊使章子, 魏使公孫喜, 韓使暴鳶共攻楚方城, 取唐眛. 趙破中山, 其君亡, 竟死齊. 魏公子勁ㆍ韓公子長爲諸侯. 九年, 孟嘗君薛文來相秦. 奐攻楚, 取八城, 殺其將景快. 十年, 楚懷王入朝秦, 秦留之. 薛文以金受免. 樓緩爲丞相. 十一年, 齊ㆍ韓ㆍ魏ㆍ趙ㆍ宋ㆍ中山五國共攻秦, 至鹽氏而還. 秦與韓ㆍ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彗星見. 楚懷王走之趙, 趙不受, 還之秦, ..
32. 惠王卒, 子武王立. 韓ㆍ魏ㆍ齊ㆍ楚ㆍ越皆賓從. 武王元年, 與魏惠王會臨晉. 誅蜀相壯. 張儀ㆍ魏章皆東出之魏. 伐義渠ㆍ丹ㆍ犂. 二年, 初置丞相, 樗里疾ㆍ甘茂爲左右丞相. 張儀死於魏. 三年, 與韓襄王會臨晉外. 南公揭卒, 樗里疾相韓. 武王謂甘茂曰: “寡人欲容車通三川, 窺周室, 死不恨矣.” 其秋, 使甘茂ㆍ庶長封伐宜陽. 四年, 拔宜陽, 斬首六萬. 涉河, 城武遂. 魏太子來朝. 武王有力好戱, 力士任鄙ㆍ烏獲ㆍ孟說皆至大官. 王與孟說擧鼎, 絶臏. 八月, 武王死. 族孟說. 武王取魏女爲后, 無子. 立異母弟, 是爲昭襄王. 昭襄母楚人, 姓羋氏, 號宣太后. 武王死時, 昭襄王爲質於燕, 燕人送歸, 得立.
10. 교주고슬의 인물 조괄을 장수로 임명하다 後四年, 趙惠文王卒, 子孝成王立. 七年, 秦與趙兵相距長平. 時趙奢已死, 而藺相如病篤, 趙使廉頗將攻秦, 秦數敗趙軍, 趙軍固壁不戰. 秦數挑戰, 廉頗不肯. 趙王信秦之閒, 秦之閒言曰: “秦之所惡, 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爲將耳.” 趙王因以括爲將, 代廉頗. 藺相如曰: “王以名使括, 若膠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 不知合變也.” 趙王不聽, 遂將之. 해석 後四年, 趙惠文王卒, 子孝成王立. 4년 후 조혜문왕이 죽고 아들 효성왕이 즉위했다. 七年, 秦與趙兵相距長平. 효성왕 7년에 진나라와 조나라 병사들이 서로 장평에서 거리를 두고 있었다. 時趙奢已死, 而藺相如病篤, 이때 조사는 이미 죽었고 인상여는 병들어 위독했기에 趙使廉頗將攻秦, 秦數敗趙軍, 조나라는 염파 장군에게 장차 진..
11.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 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當.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 奢不能難, 然不謂善. 括母問奢其故, 奢曰: “兵, 死地也, 而括易言之. 使趙不將括卽已, 若必將之, 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將行, 其母上書言於王曰: “括不可使將.” 王曰: “何以?” 對曰: “始妾事其父, 時爲將, 身所奉飯飮而進食者以十數, 所友者以百數, 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 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爲將, 東向而朝, 軍吏無敢仰視之者, 王所賜金帛, 歸藏於家, 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王以爲何如其父? 父子異心, 願王勿遣.” 王曰: “母置之, 吾已決矣.” 括母因曰: “王終遣之, 卽有如不稱, 妾得無隨坐乎?” 王許諾.
9. 趙奢旣已遣秦閒, 卷甲而趨之, 二日一夜至, 今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 軍壘成, 秦人聞之, 悉甲而至. 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 趙奢曰: “內之.” 許歷曰: “秦人不意趙師至此, 其來氣盛, 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 不然, 必敗.” 趙奢曰: “請受令.” 許歷曰: “請就鈇質之誅.” 趙奢曰: “胥後令邯鄲.” 許歷複請諫, 曰: “先據北山上者勝, 後至者敗.” 趙奢許諾, 卽發萬人趨之. 秦兵後至, 爭山不得上, 趙奢縱兵擊之, 大破秦軍. 秦軍解而走, 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趙惠文王賜奢號爲馬服君, 以許歷爲國尉. 趙奢於是與廉頗ㆍ藺相如同位.
8. 양서투혈(兩鼠鬪穴) 秦伐韓, 軍於閼與. 王召廉頗而問曰: “可救不?” 對曰: “道遠險狹, 難救.” 又召樂乘而問焉, 樂乘對如廉頗言. 又召問趙奢, 奢對曰: “其道遠險狹, 譬之猶兩鼠鬪於穴中, 將勇者勝.” 王乃令趙奢將, 救之. 兵去邯鄲三十里, 而令軍中曰: “有以軍事諫者死.” 秦軍軍武安西, 秦軍鼓譟勒兵, 武安屋瓦盡振. 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 趙奢立斬之. 堅壁, 留二十八日不行, 複益增壘. 秦閒來入, 趙奢善食而遣之. 閒以報秦將, 秦將大喜曰: “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 乃增壘, 閼與非趙地也.”
7. 조사(趙奢)ㆍ조괄(趙括) 趙奢者, 趙之田部吏也. 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 奢以法治之, 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 將殺奢. 奢因說曰: “君於趙爲貴公子, 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 法削則國弱, 國弱則諸侯加兵, 諸侯加兵是無趙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貴, 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上下平則國彊, 國彊則趙固, 而君爲貴戚, 豈輕於天下邪?” 平原君以爲賢, 言之於王. 王用之治國賦, 國賦大平, 民富而府庫實.
27. 미생지신(尾生之信) 人有毁蘇秦者曰: “左右賣國反覆之臣也, 將作亂.” 蘇秦恐得罪歸, 而燕王不復官也. 蘇秦見燕王曰: “臣, 東周之鄙人也, 無有分寸之功. 而王親拜之於廟而禮之於廷, 今臣爲王卻齊之兵而(攻)得十城. 宜以益親, 今來而王不官臣者. 人必有以不信傷臣於王者. 臣之不信, 王之福也. 臣聞忠信者, 所以自爲也 進取者 所以爲人也. 且臣之說齊王, 曾非欺之也. 臣弃老母於東周, 固去自爲而行進取也. 今有孝如曾參, 廉如伯夷, 信如尾生, 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 何若?” 王曰: “足矣” 蘇秦曰: “孝如曾參, 義不離其親一宿於外, 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 廉如伯夷, 義不爲孤竹君之嗣, 不肯爲武王臣, 不受封侯而餓死首陽山下, 有廉如此, 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行進取於齊哉; 信如尾生, 與女子期於梁下, 女子不來, 水至不去, 抱柱而..
9.. 黑水西河惟雍州: 弱水旣西, 涇屬渭汭. 漆ㆍ沮旣從, 灃水所同. 荊ㆍ岐已旅, 終南ㆍ敦物至于鳥鼠. 原隰厎績, 至于都野. 三危旣度, 三苗大序. 其土黃壤. 田上上, 賦中下.貢璆ㆍ琳ㆍ琅玕. 浮于積石, 至于龍門西河, 會于渭汭. 織皮昆侖ㆍ析支ㆍ渠搜, 西戎卽序.
20 管蔡相武庚, 將寧舊商: 及旦攝政, 二叔不饗: 殺鮮放度, 周公爲盟: 大任十子, 周以宗彊. 嘉仲悔過, 作管蔡世家第五. 王後不絶, 舜禹是說: 維德休明, 苗裔蒙烈. 百世享祀, 爰周陳杞, 楚實滅之. 齊田旣起, 舜何人哉? 作陳杞世家第六. 收殷餘民, 叔封始邑, 申以商亂, 酒材是告, 及朔之生, 衛頃不寧: 南子惡蒯聵, 子父易名. 周德卑微, 戰國旣彊, 衛以小弱, 角獨後亡. 喜彼康誥, 作衛世家第七. 嗟箕子乎! 嗟箕子乎! 正言不用, 乃反爲奴. 武庚旣死, 周封微子. 襄公傷於泓, 君子孰稱. 景公謙德, 熒惑退行. 剔成暴虐, 宋乃滅亡. 喜微子問太師, 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旣崩, 叔虞邑唐. 君子譏名, 卒滅武公. 驪姫之愛, 亂者五世: 重耳不得意, 乃能成霸. 六卿專權, 晉國以秏. 嘉文公錫珪鬯, 作晉世家第九.
17. 한흥이래제후연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고조공신후자연표), 혜경간후자연표(惠景閒侯者年表), 건원이래후자연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왕자후자연표(王子侯者年表), 한흥이래장상명신연표(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漢興已來, 至於太初百年, 諸侯廢立分削, 譜紀不明, 有司靡踵, 彊弱之原雲以世. 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第五. 維高祖元功, 輔臣股肱, 剖符而爵, 澤流苗裔, 忘其昭穆, 或殺身隕國. 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景之閒, 維申功臣宗屬爵邑, 作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 北討彊胡, 南誅勁越, 征伐夷蠻, 武功爰列. 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諸侯旣彊, 七國爲從, 子弟衆多, 無爵封邑, 推恩行義, 其埶銷弱, 德歸京師. 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國有賢相良將, 民之師表也. 維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賢者記其治, 不賢者彰其事. 作漢興以來將相..
16. 삼대세표(三代世表), 십이제후연표(十二諸侯年表), 육국연표(六國年表), 진초지제월표(秦楚之際月表) 維三代尙矣, 年紀不可考, 蓋取之譜牒舊聞, 本於茲, 於是略推, 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厲之後, 周室衰微, 諸侯專政, 春秋有所不紀: 而譜牒經略, 五霸更盛衰, 欲睹周世相先後之意, 作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春秋之後, 陪臣秉政, 彊國相王: 以至於秦, 卒竝諸夏, 滅封地, 擅其號. 作六國年表第三. 秦旣暴虐, 楚人發難, 項氏遂亂, 漢乃扶義征伐: 八年之閒, 天下三嬗, 事繁變衆, 故詳著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15. 呂太后本紀(여태후본기), 孝文本紀(효문본기), 孝景本紀(효경본기), 孝武本紀(효무본기) 惠之早霣, 諸呂不台: 崇彊祿ㆍ産, 諸侯謀之: 殺隱幽友, 大臣洞疑, 遂及宗禍. 作呂太後本紀第九. 漢旣初興, 繼嗣不明, 迎王踐祚, 天下歸心: 蠲除肉刑, 開通關梁, 廣恩博施, 厥稱太宗. 作孝文本紀第十. 諸侯驕恣, 吳首爲亂, 京師行誅, 七國伏辜, 天下翕然, 大安殷富. 作孝景本紀第十一. 漢興五世, 隆在建元, 外攘夷狄, 內脩法度, 封禪, 改正朔, 易服色. 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14. 진본기(秦本紀), 시황본기(始皇本紀), 項羽本紀(항우본기), 高祖本紀(고조본기) 維秦之先, 伯翳佐禹: 穆公思義, 悼豪之旅: 以人爲殉, 詩歌黃鳥: 昭襄業帝. 作秦本紀第五. 始皇旣立, 竝兼六國, 銷鋒鑄鐻, 維偃幹革, 尊號稱帝, 矜武任力: 二世受運, 子嬰降虜. 作始皇本紀第六. 秦失其道, 豪桀竝擾: 項梁業之, 子羽接之: 殺慶救趙, 諸侯立之: 誅嬰背懷, 天下非之. 作項羽本紀第七. 子羽暴虐, 漢行功德: 憤發蜀漢, 還定三秦: 誅籍業帝, 天下惟寧, 改制易俗. 作高祖本紀第八.
13. 오제본기(五帝本紀), 은본기(殷本紀), 주본기(周本紀) 維昔黃帝, 法天則地, 四聖遵序, 各成法度: 唐堯遜位, 虞舜不台: 厥美帝功, 萬世載之. 作五帝本紀第一. 維禹之功, 九州攸同, 光唐虞際, 德流苗裔: 夏桀淫驕, 乃放鳴條. 作夏本紀第二. 維契作商, 爰及成湯: 太甲居桐, 德盛阿衡: 武丁得說, 乃稱高宗: 帝辛湛湎, 諸侯不享. 作殷本紀第三. 維棄作稷, 德盛西伯: 武王牧野, 實撫天下: 幽厲昏亂, 旣喪酆鎬: 陵遲至赧: 洛邑不祀. 作周本紀第四.
12. 於是論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 幽於縲紲. 乃喟然而歎曰: “是餘之罪也夫! 是餘之罪也夫! 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 “夫詩書隱約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 演周易: 孔子厄陳蔡, 作春秋: 屈原放逐, 著離騒: 左丘失明, 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 而論兵法: 不韋遷蜀, 世傳呂覽: 韓非囚秦, 說難ㆍ孤憤: 詩三百篇, 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欝結, 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 思來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來, 至於麟止, 自黃帝始.
11. 壺遂曰: “孔子之時, 上無明君, 下不得任用, 故作春秋, 垂空文以斷禮義, 當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 下得守職, 萬事旣具, 鹹各序其宜, 夫子所論, 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 “唯唯, 否否, 不然. 餘聞之先人曰: “伏羲至純厚, 作易八卦. 堯舜之盛, 尙書載之, 禮樂作焉. 湯武之隆, 詩人歌之. 春秋采善貶惡, 推三代之德, 褒周室, 非獨刺譏而已也.” 漢興以來, 至明天子, 獲符瑞, 封禪, 改正朔, 易服色, 受命於穆淸, 澤流罔極, 海外殊俗, 重訳款塞, 請來獻見者, 不可勝道. 臣下百官力誦聖德, 猶不能宣盡其意. 且士賢能而不用, 有國者之恥: 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 有司之過也. 且餘嘗掌其官, 廢明聖盛德不載, 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 墮先人所言, 罪莫大焉. 餘所謂述故事, 整齊其世傳, 非所謂作也, 而君比之於春秋, 謬矣.”
10. 撥亂世反之正, 莫近於春秋. 春秋文成數萬, 其指數千. 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國五十二, 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察其所以, 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 “失之豪釐, 差以千里”. 故曰: “臣弑君, 子弑父, 非一旦一夕之故也, 其漸久矣”.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前有讒而弗見, 後有賊而不知. 爲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守經事而不知其宜, 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爲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 必蒙首惡之名. 爲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 必陷簒弑之誅, 死罪之名. 其實皆以爲善, 爲之不知其義, 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夫不通禮義之旨, 至於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夫君不君則犯, 臣不臣則誅, 父不父則無道, 子不子則不孝. 此四行者, 天下之大過也. 以天下之大過予之, 則受而弗敢辭. 故春秋者, 禮義之大宗也. 夫禮禁未然..
9. 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 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 有能紹明世, 正易傳, 繼春秋, 本詩書禮樂之際?”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讓焉.” 上大夫壺遂曰: “昔孔子何爲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 “餘聞董生曰: “周道衰廢, 孔子爲魯司冦, 諸侯害之, 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 道之不行也,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爲天下儀表, 貶天子, 退諸侯, 討大夫, 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 “我欲載之空言, 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 上明三王之道, 下辨人事之紀, 別嫌疑, 明是非, 定猶予, 善善惡惡, 賢賢賤不肖, 存亡國, 繼絶世, 補敝起廢, 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 故長於變: 禮經紀人倫, 故長於行: 書記先王之事, 故長於政: 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 故長於風: 樂樂所以立, 故長於和: 春秋..
8. 幽厲之後, 王道欠, 禮樂衰, 孔子脩舊起廢, 論詩書, 作春秋, 則學者至今則之. 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 而諸侯相兼, 史記放絶. 今漢興, 海內一統, 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 餘爲太史而弗論載, 廢天下之史文, 餘甚懼焉, 汝其念哉!” 遷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 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 弗敢闕.” 卒三歲而遷爲太史令, 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五年而當太初元年,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天暦始改, 建於明堂, 諸神受紀.
7.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 而太史公留滯周南, 不得與從事, 故發憤且卒. 而子遷適使反, 見父於河洛之閒. 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 “餘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 典天官事. 後世中衰, 絶於予乎? 汝複爲太史, 則續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歲之統, 封泰山, 而餘不得從行, 是命也夫, 命也夫! 餘死, 汝必爲太史: 爲太史, 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且夫孝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 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稱誦周公, 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 宣周邵之風, 達太王王季之思慮, 爰及公劉, 以尊后稷也.
6. 太史公旣掌天官, 不治民. 有子曰遷. 遷生龍門, 耕牧河山之陽. 年十歲則誦古文. 二十而南遊江ㆍ淮, 上會稽, 探禹穴, 闚九疑, 浮於沅ㆍ湘: 北涉汶ㆍ泗, 講業齊ㆍ魯之都, 觀孔子之遺風, 鄕射鄒ㆍ嶧: 厄困鄱ㆍ薛ㆍ彭城, 過梁ㆍ楚以歸. 於是遷仕爲郎中, 奉使西征巴ㆍ蜀以南, 南略邛ㆍ笮ㆍ昆明, 還報命.
5. 名家苛察繳繞, 使人不得反其意, 專決於名而失人情, 故曰: “使人儉而善失眞”. 若夫控名責實, 參伍不失, 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無爲, 又曰無不爲, 其實易行, 其辭難知. 其術以虛無爲本, 以因循爲用. 無成埶, 無常形, 故能究萬物之情. 不爲物先, 不爲物後, 故能爲萬物主. 有法無法, 因時爲業: 有度無度, 因物與合. 故曰: “聖人不朽, 時變是守. 虛者道之常也, 因者君之綱” 也. 群臣竝至, 使各自明也. 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 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 窾言不聽, 姦乃不生, 賢不肖自分, 白黒乃形. 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 混混冥冥. 光燿天下, 複反無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託者形也. 神大用則竭, 形大勞則敝, 形神離則死. 死者不可複生, 離者不可複反, 故聖人重之. 由是觀之, 神者生之本也, 形者生之具也. 不先定其神[形], 而曰:..
4. 夫儒者以六闕爲法. 六闕經傳以千萬數, 累世不能通其學, 當年不能究其禮, 故曰: “博而寡要, 勞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 序夫婦長幼之別, 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尙堯舜道, 言其德行曰: “堂高三尺, 土階三等, 茅茨不翦, 采椽不刮. 食土簋, 啜土刑, 糲粱之食, 藜霍之羹. 夏日葛衣, 冬日鹿裘.” 其送死, 桐棺三寸, 擧音不盡其哀. 敎喪禮, 必以此爲萬民之率. 使天下法若此, 則尊卑無別也. 夫世異時移, 事業不必同, 故曰: “儉而難遵”. 要曰彊本節用, 則人給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長, 雖百長弗能廢也. 法家不別親疏, 不殊貴賤, 一斷於法, 則親親尊尊之恩絶矣. 可以行一時之計, 而不可長用也, 故曰: “嚴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 明分職不得相踰越, 雖百家弗能改也.
3.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 動合無形, 贍足萬物. 其爲術也, 因陰陽之大順,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與時遷移, 應物變化, 立俗施事, 無所不宜, 指約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 以爲人主天下之儀表也, 主倡而臣和, 主先而臣隨. 如此則主勞而臣逸. 至於大道之要, 去健羨, 絀聡明, 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 形大勞則敝. 形神騒動, 欲與天地長久, 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ㆍ八位ㆍ十二度ㆍ二十四節各有敎令, 順之者昌, 逆之者不死則亡, 未必然也, 故曰: “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此天道之大經也, 弗順則無以爲天下綱紀, 故曰: “四時之大順, 不可失也”.
2. 사마담(司馬談)의 육가(六家)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 受易於楊何, 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閒, 湣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 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傳: “天下一致而百慮, 同歸而殊塗.” 夫陰陽ㆍ儒ㆍ墨ㆍ名ㆍ法ㆍ道德, 此務爲治者也, 直所從言之異路, 有省不省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 大祥而衆忌諱, 使人拘而多所畏: 然其序四時之大順, 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 勞而少功, 是以其事難盡從: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 列夫婦長幼之別, 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然其彊本節用, 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眞: 然其正名實, 不可不察也.
1. 昔在顓頊, 命南正重以司天, 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際, 紹重黎之後, 使複典之, 至於夏商,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 程伯休甫其後也. 當周宣王時, 失其守而爲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閒, 司馬氏去周適晉. 晉中軍隨會奔秦, 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 分散, 或在衛, 或在趙, 或在秦. 其在衛者, 相中山. 在趙者, 以傳劍論顯, 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名錯, 與張儀爭論, 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 遂拔, 因而守之. 錯孫靳, 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陽. 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 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 葬於華池. 靳孫昌, 昌爲秦主鐵官, 當始皇之時. 蒯聵玄孫卬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 王卬於殷. 漢之伐楚, 卬歸漢, 以其地爲河內郡. 昌生無澤, 無澤爲漢巿長. 無澤生喜, 喜爲五大夫, 卒, 皆葬高門. 喜生談, 談爲太史公.
14. 衡山ㆍ九江ㆍ江南ㆍ予章ㆍ長沙, 是南楚也, 其俗大類西楚. 郢之後徙壽春, 亦一都會也. 而合肥受南北潮, 皮革ㆍ鮑ㆍ木輸會也. 與閩中ㆍ幹越雜俗, 故南楚好辭, 巧說少信. 江南卑溼, 丈夫早夭. 多竹木. 予章出黃金, 長沙出連ㆍ錫, 然堇堇物之所有, 取之不足以更費. 九疑ㆍ蒼梧以南至儋耳者, 與江南大同俗, 而楊越多焉. 番禺亦其一都會也, 珠璣ㆍ犀ㆍ玳瑁ㆍ果ㆍ布之湊. 潁川ㆍ南陽, 夏人之居也. 夏人政尙忠樸, 猶有先王之遺風. 潁川敦願. 秦末世, 遷不軌之民於南陽. 南陽西通武關ㆍ鄖關, 東南受漢ㆍ江ㆍ淮. 宛亦一都會也. 俗雜好事, 業多賈. 其任俠, 交通潁川, 故至今謂之“夏人”.
13. 夫自鴻溝以東, 芒ㆍ碭以北, 屬巨野, 此梁ㆍ宋也. 陶ㆍ睢陽亦一都會也. 昔堯作(遊[於]成陽, 舜漁於雷澤, 湯止於亳. 其俗猶有先王遺風, 重厚多君子, 好稼穡, 雖無山川之饒, 能惡衣食, 致其蓄藏. 越ㆍ楚則有三俗. 夫自淮北沛ㆍ陳ㆍ汝南ㆍ南郡, 此西楚也. 其俗剽輕, 易發怒, 地薄, 寡於積聚. 江陵故郢都, 西通巫ㆍ巴, 東有雲夢之饒. 陳在楚夏之交, 通魚鹽之貨, 其民多賈. 徐ㆍ僮ㆍ取慮, 則淸刻, 矜己諾. 彭城以東, 東海ㆍ吳ㆍ廣陵, 此東楚也. 其俗類徐ㆍ僮. 朐ㆍ繒以北, 俗則齊. 浙江南則越. 夫吳自闔廬ㆍ春申ㆍ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 東有海鹽之饒, 章山之銅, 三江ㆍ五湖之利, 亦江東一都會也.
12. 然邯鄲亦漳ㆍ河之閒一都會也. 北通燕ㆍ涿, 南有鄭ㆍ衛. 鄭ㆍ衛俗與趙相類, 然近梁ㆍ魯, 微重而矜節. 濮上之邑徙野王, 野王好氣任俠, 衛之風也. 夫燕亦勃ㆍ碣之閒一都會也. 南通齊ㆍ趙, 東北邊胡. 上谷至遼東, 地踔遠, 人民希, 數被冦, 大與趙ㆍ代俗相類, 而民雕捍少慮, 有魚鹽棗栗之饒. 北鄰烏桓ㆍ夫餘, 東綰穢貉ㆍ朝鮮ㆍ眞番之利. 洛陽東賈齊ㆍ魯, 南賈梁ㆍ楚. 故泰山之陽則魯, 其陰則齊. 齊帶山海, 膏壤千里, 宜桑麻, 人民多文綵布帛魚鹽. 臨菑亦海岱之閒一都會也. 其俗寛緩闊達, 而足智, 好議論, 地重, 難動搖, 怯於衆鬪, 勇於持刺, 故多劫人者, 大國之風也. 其中具五民. 而鄒ㆍ魯浜洙ㆍ泗, 猶有周公遺風, 俗好儒, 備於禮, 故其民齪齪. 頗有桑麻之業, 無林澤之饒. 地小人衆, 儉嗇, 畏罪遠邪. 及其衰, 好賈趨利, 甚於周人.
11. 昔唐人都河東, 殷人都河內, 周人都河南.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若鼎足, 王者所更居也, 建國各數百千歲, 土地小狹, 民人衆, 都國諸侯所聚會, 故其俗纖儉習事. 楊ㆍ平陽陳西賈秦ㆍ翟, 北賈種ㆍ代. 種ㆍ代, 石北也, 地邊胡, 數被冦. 人民矜懻忮, 好氣, 任俠爲姦, 不事農商. 然迫近北夷, 師旅亟往, 中國委輸時有奇羨. 其民羯羠不均, 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 而武靈王益厲之, 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 故楊ㆍ平陽陳掾其閒, 得所欲. 溫ㆍ軹西賈上黨, 北賈趙ㆍ中山. 中山地薄人衆, 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 民俗懁急, 仰機利而食. 丈夫相聚遊戲, 悲歌慷慨, 起則相隨椎剽, 休則掘塚作巧姦冶, 多美物, 爲倡優. 女子則鼓鳴瑟, 跕屣, 遊媚貴富, 入後宮, 遍諸侯.
10. 關中自汧ㆍ雍以東至河ㆍ華, 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貢以爲上田, 而公劉適邠, 大王ㆍ王季在岐, 文王作豊, 武王治鎬, 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 好稼穡, 殖五穀, 地重, 重爲邪. 及秦文ㆍ(孝[德]ㆍ繆居雍, 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 獻(孝公徙櫟邑, 櫟邑北卻戎翟, 東通三晉, 亦多大賈. (武[孝]ㆍ昭治鹹陽, 因以漢都, 長安諸陵, 四方輻湊竝至而會, 地小人衆, 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南則巴蜀. 巴蜀亦沃野, 地饒卮ㆍ薑ㆍ丹沙ㆍ石ㆍ銅ㆍ鐵ㆍ竹ㆍ木之器. 南禦滇僰, 僰僮. 西近邛笮, 笮馬ㆍ旄牛. 然四塞, 桟道千里, 無所不通, 唯褒斜綰轂其口, 以所多易所鮮. 天水ㆍ隴西ㆍ北地ㆍ上郡與關中同俗, 然西有羌中之利, 北有戎翟之畜, 畜牧爲天下饒. 然地亦窮險, 唯京師要其道. 故關中之地, 於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衆不過什三: 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
9. 의돈(猗頓) 猗頓用盬鹽起. 而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 與王者埒富. 烏氏倮畜牧, 及衆, 斥賣, 求奇繒物, 閒獻遺戎王. 戎王什倍其償, 與之畜, 畜至用谷量馬牛. 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 以時與列臣朝請. 而巴(蜀寡婦淸, 其先得丹穴, 而擅其利數世, 家亦不訾. 淸, 寡婦也, 能守其業, 用財自衛, 不見侵犯. 秦皇帝以爲貞婦而客之, 爲築女懷淸台. 夫倮鄙人牧長, 淸窮鄕寡婦, 禮抗萬乘, 名顯天下, 豈非以富邪? 漢興, 海內爲一, 開關梁, 弛山澤之禁, 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 交易之物莫不通, 得其所欲, 而徙豪傑諸侯彊族於京師.
8.백규(白圭) 白圭, 周人也. 當魏文侯時, 李克務盡地力, 而白圭樂觀時變, 故人棄我取, 人取我與. 夫歲孰取谷, 予之糸漆: 繭出取帛絮, 予之食. 太陰在卯, 穰: 明歲衰惡. 至午, 旱: 明歲美. 至酉, 穰: 明歲衰惡. 至子, 大旱: 明歲美, 有水. 至卯, 積著率歲倍. 欲長錢, 取下谷: 長石鬪, 取上種. 能薄飮食, 忍嗜欲, 節衣服, 與用事僮僕同苦樂, 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 故曰: “吾治生産, 猶伊尹ㆍ呂尙之謀, 孫吳用兵, 商鞅行法是也. 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 勇不足以決斷, 仁不能以取予, 彊不能有所守, 雖欲學吾術, 終不告之矣.” 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白圭其有所試矣, 能試有所長, 非苟而已也.
6. 범려(范蠡) 範蠡旣雪會稽之恥, 乃喟然而歎曰: “計然之策七, 越用其五而得意. 旣已施於國, 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於江湖, 變名易姓, 適齊爲鴟夷子皮, 之陶爲朱公. 朱公以爲陶天下之中, 諸侯四通, 貨物所交易也. 乃治産積居. 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故善治生者, 能擇人而任時.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 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 後年衰老而聽子孫, 子孫脩業而息之, 遂至巨萬. 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5. 계연(計然) 昔者越王句踐困於會稽之上, 乃用範蠡ㆍ計然. 計然曰: “知鬪則修備, 時用則知物, 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故歲在金, 穰: 水, 毁: 木, 饑: 火, 旱. 旱則資舟, 水則資車, 物之理也. 六歲穰, 六歲旱, 十二歲一大饑. 夫糶, 二十病農, 九十病末. 末病則財不出, 農病則草不辟矣. 上不過八十, 下不減三十, 則農末俱利, 平糶齊物, 關市不乏, 治國之道也. 積著之理, 務完物, 無息幣. 以物相貿易, 腐敗而食之貨勿留, 無敢居貴. 論其有餘不足, 則知貴賤. 貴上極則反賤, 賤下極則反貴. 貴出如糞土, 賤取如珠玉.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修之十年, 國富, 厚賂戰士, 士赴矢石, 如渇得飮, 遂報彊吳, 觀兵中國, 稱號“五霸”.
4. 故曰: “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故君子富, 好行其德: 小人富, 以適其力. 淵深而魚生之, 山深而獸往之, 人富而仁義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 失埶則客無所之, 以而不樂. 夷狄益甚. 諺曰: “千金之子, 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 “天下煕煕, 皆爲利來: 天下壤壤, 皆爲利往.” 夫千乘之王, 萬家之侯, 百室之君, 尙猶患貧, 而況匹夫編戸之民乎!
3. 周書曰: “農不出則乏其食, 工不出則乏其事, 商不出則三寶絶, 虞不出則財匱少.” 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 此四者, 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則饒, 原小則鮮. 上則富國, 下則富家. 貧富之道, 莫之奪予, 而巧者有餘, 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營丘, 地潟鹵, 人民寡, 於是太公勸其女功, 極技巧, 通魚鹽, 則人物歸之, 繈至而輻湊.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 海岱之閒斂袂而往朝焉. 其後齊中衰, 管子修之, 設輕重九府, 則桓公以霸,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而管氏亦有三歸, 位在陪臣, 富於列國之君. 是以齊富彊至於威ㆍ宣也.
2. 太史公曰: 夫神農以前, 吾不知已. 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 耳目欲極聲色之好, 口欲窮芻豢之味, 身安逸樂, 而心誇矜埶能之榮使. 俗之漸民久矣, 雖戸說以眇論, 終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敎誨之, 其次整齊之, 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ㆍ竹ㆍ谷ㆍ纑ㆍ旄ㆍ玉石: 山東多魚ㆍ鹽ㆍ漆ㆍ糸ㆍ聲色: 江南出柟ㆍ梓ㆍ薑ㆍ桂ㆍ金ㆍ錫ㆍ連ㆍ丹沙ㆍ犀ㆍ玳瑁ㆍ珠璣ㆍ齒革: 龍門ㆍ碣石北多馬ㆍ牛ㆍ羊ㆍ旃裘ㆍ筋角: 銅ㆍ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較也.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 謠俗被服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農而食之, 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 此寧有政敎發徴期會哉? 人各任其能, 竭其力, 以得所欲. 故物賤之徴貴, 貴之徴賤, 各勸其業, 樂其事, 若水之趨下, 日夜無休時, 不召而自來, 不求而民出之. 豈非道之所符, 而自然之験邪?
1. 老子曰: “至治之極, 鄰國相望, 雞狗之聲相聞, 民各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俗, 樂其業, 至老死不相往來.” 必用此爲務, 輓近世塗民耳目, 則幾無行矣.
18. 蔔先以造灼鑽, 鑽中已, 又灼龜首, 各三: 又複灼所鑽中曰正身, 灼首曰正足, 各三. 卽以造三周龜, 祝曰: “假之玉靈夫子. 夫子玉靈, 荊灼而心, 令而先知. 而上行於天, 下行於淵, 諸靈數箣, 莫如汝信. 今日良日, 行一良貞. 某欲蔔某, 卽得而喜, 不得而悔. 卽得, 發鄕我身長大, 首足收人皆上偶. 不得, 發鄕我身挫折, 中外不相應, 首足滅去.” 靈龜蔔祝曰: “假之靈龜, 五巫五靈, 不如神龜之靈, 知人死, 知人生. 某身良貞, 某欲求某物. 卽得也, 頭見足發, 內外相應: 卽不得也, 頭仰足肣, 內外自垂. 可得占.” 蔔占病者祝曰: “今某病困. 死, 首上開, 內外交駭, 身節折: 不死, 首仰足肣.” 蔔病者祟曰: “今病有祟無呈, 無祟有呈. 兆有中祟有內, 外祟有外.” 蔔繋者出不出. 不出, 橫吉安: 若出, 足開首仰有外. 蔔求財物,..
17. 褚先生曰: 漁者擧網而得神龜, 龜自見夢宋元王, 元王召博士衛平告以夢龜狀, 平運式, 定日月, 分衡度, 視吉凶, 占龜與物色同, 平諫王留神龜以爲國重寶, 美矣. 古者筮必稱龜者, 以其令名, 所從來久矣. 餘述而爲傳. 三月二月正月十二月十一月中關內高外下四月 首仰足開肣開首俛大五月橫吉首俛大 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蔔禁曰: 子亥戌不可以蔔及殺龜. 日中如食已蔔. 暮昏龜之徼也, 不可以蔔. 庚辛可以殺, 及以鑽之. 常以月旦祓龜, 先以淸水澡之, 以卵祓之, 乃持龜而遂之, 若常以爲祖. 人若已蔔不中, 皆祓之以卵, 東向立, 灼以荊若剛木, 土卵指之者三, 持龜以卵周環之, 祝曰: “今日吉, 謹以粱卵焍黃祓去玉靈之不祥.” 玉靈必信以誠, 知萬事之情, 辯兆皆可占. 不信不誠, 則燒玉靈, 揚其灰, 以徴後龜. 其蔔必北向, 龜甲必尺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