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사기 (1843)
건빵이랑 놀자
34. 蔡澤曰: “若夫秦之商君, 楚之吳起, 越之大夫種, 其卒然亦可願與?” 應侯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說, 複謬曰: “何爲不可? 夫公孫鞅之事孝公也, 極身無弐慮, 盡公而不顧私: 設刀鋸以禁姦邪, 信賞罰以致治: 披腹心, 示情素, 蒙怨咎, 欺舊友, 奪魏公子卬, 安秦社稷, 利百姓, 卒爲秦禽將破敵, 攘地千里. 吳起之事悼王也, 使私不得害公, 讒不得蔽忠, 言不取苟合, 行不取苟容, 不爲危易行, 行義不辟難, 然爲霸主強國, 不辭禍凶.
33. 應侯曰: “然.” 蔡澤曰: “質仁秉義, 行道施德, 得志於天下, 天下懷樂敬愛而尊慕之, 皆願以爲君王, 豈不辯智之期與?” 應侯曰: “然.” 蔡澤複曰: “富貴顯榮, 成理萬物, 使各得其所: 性命壽長, 終其天年而不夭傷: 天下繼其統, 守其業, 傳之無窮: 名實純粋, 澤流千里, 世世稱之而無絶, 與天地終始: 豈道德之符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者與?” 應侯曰: “然.”
32. 將見昭王, 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 “燕客蔡澤, 天下雄俊弘辯智士也. 彼一見秦王, 秦王必困君而奪君之位.” 應侯聞, 曰: “五帝三代之事, 百家之說, 吾旣知之, 衆口之辯, 吾皆摧之, 是惡能困我而奪我位乎?” 使人召蔡澤. 蔡澤入, 則揖應. 應侯固不快, 及見之, 又倨, 應侯因讓之曰: “子嘗宣言欲代我相秦, 寧有之乎?” 對曰: “然.” 應侯曰: “請聞其說.” 蔡澤曰: “籲, 君何見之晩也! 夫四時之序, 成功者去. 夫人生百體堅彊, 手足便利, 耳目聡明而心聖智, 豈非士之願與?”
31. 채택(蔡澤) 蔡澤者, 燕人也. 遊學幹諸侯小大甚衆, 不遇. 而從唐擧相, 曰: “吾聞先生相李兌, 曰: “百日之內持國秉” , 有之乎?” 曰: “有之.” 曰: “若臣者何如?” 唐擧孰視而笑曰: “先生曷鼻, 巨肩, 魋顔, 蹙齃, 膝攣. 吾聞聖人不相, 殆先生乎?” 蔡澤知唐擧戲之, 乃曰: “富貴吾所自有, 吾所不知者壽也, 願聞之.” 唐擧曰: “先生之壽, 從今以往者四十三歲.” 蔡澤笑謝而去, 謂其禦者曰: “吾持粱刺齒肥, 躍馬疾驅, 懷黃金之印, 結紫綬於要, 揖讓人主之前, 食肉富貴, 四十三年足矣.” 去之趙, 見逐. 之韓ㆍ魏, 遇奪釜鬲於塗. 聞應侯任鄭安平ㆍ王稽皆負重罪於秦, 應侯內慚, 蔡澤乃西入秦.
30. 昭王臨朝歎息, 應侯進曰: “臣聞“主憂臣辱, 主辱臣死”. 今大王中朝而憂, 臣敢請其罪.” 昭王曰: “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 夫鐵劍利則士勇, 倡優拙則思慮遠. 夫以遠思慮而禦勇士, 吾恐楚之圖秦也. 夫物不素具, 不可以應卒, 今武安君旣死, 而鄭安平等畔, 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 吾是以憂.” 欲以激勵應侯. 應侯懼, 不知所出. 蔡澤聞之, 往入秦也.
29. 後五年, 昭王用應侯謀, 縱反閒賣趙, 趙以其故, 令馬服子代廉頗將. 秦大破趙於長平, 遂圍邯鄲. 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 言而殺之. 任鄭安平, 使擊趙. 鄭安平爲趙所圍, 急, 以兵二萬人降趙. 應侯席稿請罪. 秦之法, 任人而所任不善者, 各以其罪罪之. 於是應侯罪當收三族. 秦昭王恐傷應侯之意, 乃下令國中: “有敢言鄭安平事者, 以其罪罪之.” 而加賜相國應侯食物日益厚, 以順適其意. 後二歲, 王稽爲河東守, 與諸侯通, 坐法誅. 而應侯日益以不懌.
28. 信陵君聞之, 畏秦, 猶予未肯見, 曰: “虞卿何如人也?” 時侯嬴在旁, 曰: “人固未易知, 知人亦未易也. 夫虞卿躡屩簷簦, 一見趙王, 賜白璧一雙, 黃金百鎰: 再見, 拜爲上卿: 三見, 卒受相印, 封萬戸侯. 當此之時, 天下爭知之. 夫魏齊窮困過虞卿, 虞卿不敢重爵祿之尊, 解相印, 捐萬戸侯而閒行. 急士之窮而歸公子, 公子曰: “何如人”. 人固不易知, 知人亦未易也!” 信陵君大慚, 駕如野迎之. 魏齊聞信陵君之初難見之, 怒而自剄. 趙王聞之, 卒取其頭予秦. 秦昭王乃出平原君歸趙. 昭王四十三年, 秦攻韓汾陘, 拔之, 因城河上廣武.
27. 平原君曰: “貴而爲交者, 爲賤也: 富而爲交者, 爲貧也. 夫魏齊者, 勝之友也, 在, 固不出也, 今又不在臣所.” 昭王乃遺趙王書曰: “王之弟在秦, 範君之仇魏齊在平原君之家. 王使人疾持其頭來: 不然, 吾擧兵而伐趙, 又不出王之弟於關.” 趙孝成王乃發卒圍平原君家, 急, 魏齊夜亡出, 見趙相虞卿. 虞卿度趙王終不可說, 乃解其相印, 與魏齊亡, 閒行, 念諸侯莫可以急抵者, 乃複走大梁, 欲因信陵君以走楚.
26. 秦昭王聞魏齊在平原君所, 欲爲範睢必報其仇, 乃詳爲好書遺平原君曰: “寡人聞君之高義, 願與君爲布衣之友, 君幸過寡人, 寡人願與君爲十日之飮.” 平原君畏秦, 且以爲然, 而入秦見昭王. 昭王與平原君飮數日, 昭王謂平原君曰: “昔周文王得呂尙以爲太公, 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爲仲父, 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範君之仇在君之家, 願使人歸取其頭來: 不然, 吾不出君於關.”
25. 君卒然捐館舍, 君雖恨於臣, 亦無可奈何. 使臣卒然填溝壑, 君雖恨於臣, 亦無可奈何.” 範睢不懌, 乃入言於王曰: “非王稽之忠, 莫能內臣於函谷關: 非大王之賢聖, 莫能貴臣. 今臣官至於相, 爵在列侯, 王稽之官尙止於謁者, 非其內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 拜爲河東守, 三歲不上計. 又任鄭安平, 昭王以爲將軍. 範睢於是散家財物, 盡以報所嘗困厄者. 一飯之德必償, 睚眥之怨必報. 範睢相秦二年, 秦昭王之四十二年, 東伐韓少曲ㆍ高平, 拔之.
24. 須賈辭於範睢, 範睢大供具, 盡請諸侯使, 與坐堂上, 食飮甚設. 而坐須賈於堂下, 置莝豆其前, 令兩黥徒夾而馬食之. 數曰: “爲我告魏王, 急持魏齊頭來! 不然者, 我且屠大梁.” 須賈歸, 以告魏齊. 魏齊恐, 亡走趙. 匿平原君所. 範睢旣相, 王稽謂範睢曰: “事有不可知者三, 有不奈何者亦三. 宮車一日晏駕, 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 君卒然捐館舍, 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 使臣卒然填溝壑, 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宮車一日晏駕, 君雖恨於臣, 無可奈何.
23. 於是範睢盛帷帳, 待者甚衆, 見之. 須賈頓首言死罪, 曰: “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靑雲之上, 賈不敢複讀天下之書, 不敢複與天下之事. 賈有湯鑊之罪, 請自屛於胡貉之地, 唯君死生之!” 範睢曰: “汝罪有幾?” 曰: “擢賈之髮以續賈之罪, 尙未足.” 範睢曰: “汝罪有三耳. 昔者楚昭王時而申包胥爲楚卻吳軍, 楚王封之以荊五千戸, 包胥辭不受, 爲丘墓之寄於荊也. 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 公前以睢爲有外心於齊而惡睢於魏齊, 公之罪一也. 當魏齊辱我於厠中, 公不止, 罪二也. 更酔而溺我, 公其何忍乎? 罪三矣. 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 以綈袍戀戀, 有故人之意, 故釋公.” 乃謝罷. 入言之昭王, 罷歸須賈.
22. 範睢歸取大車駟馬, 爲須賈禦之, 入秦相府. 府中望見, 有識者皆避匿. 須賈怪之. 至相舍門, 謂須賈曰: “待我, 我爲君先入通於相君.” 須賈待門下, 持車良久, 問門下曰: “範叔不出, 何也?” 門下曰: “無範叔.” 須賈曰: “鄕者與我載而入者.” 門下曰: “乃吾相張君也.” 須賈大驚, 自知見賣, 乃肉袒膝行, 因門下人謝罪.
21. 須賈因問曰: “秦相張君, 公知之乎? 吾聞幸於王, 天下之事皆決於相君. 今吾事之去留在張君. 孺子豈有客習於相君者哉?” 範睢曰: “主人翁習知之. 唯睢亦得謁, 睢請爲見君於張君.” 須賈曰: “吾馬病, 車軸折, 非大車駟馬, 吾固不出.” 範睢曰: “願爲君借大車駟馬於主人翁.”
20. 範睢旣相秦, 秦號曰張祿, 而魏不知, 以爲範睢已死久矣. 魏聞秦且東伐韓ㆍ魏, 魏使須賈於秦. 範睢聞之, 爲微行, 敝衣閒步之邸, 見須賈. 須賈見之而驚曰: “範叔固無恙乎!” 範睢曰: “然.” 須賈笑曰: “範叔有說於秦邪?” 曰: “不也. 睢前日得過於魏相, 故亡逃至此, 安敢說乎!” 須賈曰: “今叔何事?” 範睢曰: “臣爲人庸賃.” 須賈意哀之, 留與坐飮食, 曰: “範叔一寒如此哉!” 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
19. 昭王聞之大懼, 曰: “善.” 於是廢太後, 逐穰侯ㆍ高陵ㆍ華陽ㆍ涇陽君於關外. 秦王乃拜範睢爲相. 收穰侯之印, 使歸陶, 因使縣官給車牛以徙, 千乘有餘. 到關, 關閲其寶器, 寶器珍怪多於王室. 秦封範睢以應, 號爲應侯. 當是時, 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18. 詩曰: “木實繁者披其枝, 披其枝者傷其心: 大其都者危其國, 尊其臣者卑其主”. 崔杼ㆍ淖齒管齊, 射王股, 擢王筋, 縣之於廟梁, 宿昔而死. 李兌管趙, 囚主父於沙丘, 百日而餓死. 今臣聞秦太後ㆍ穰侯用事, 高陵ㆍ華陽ㆍ涇陽佐之, 卒無秦王, 此亦淖齒ㆍ李兌之類也. 且夫三代所以亡國者, 君專授政, 縱酒馳騁弋獵, 不聽政事. 其所授者, 妒賢嫉能, 禦下蔽上, 以成其私, 不爲主計, 而主不覺悟, 故失其國. 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 下及王左右, 無非相國之人者. 見王獨立於朝, 臣竊爲王恐, 萬世之後, 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
17. 範睢日益親, 複說用數年矣, 因請閒說曰: “臣居山東時, 聞齊之有田文, 不聞其有王也: 聞秦之有太後ㆍ穰侯ㆍ華陽ㆍ高陵ㆍ涇陽, 不聞其有王也. 夫擅國之謂王, 能利害之謂王, 制殺生之威之謂王. 今太後擅行不顧, 穰侯出使不報, 華陽ㆍ涇陽等擊斷無諱, 高陵進退不請. 四貴備而國不危者, 未之有也. 爲此四貴者下, 乃所謂無王也. 然則權安得不傾, 令安得從王出乎? 臣聞善治國者, 乃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 穰侯使者操王之重, 決制於諸侯, 剖符於天下, 政適伐國, 莫敢不聽. 戰勝攻取則利歸於陶, 國獘禦於諸侯: 戰敗則結怨於百姓, 而禍歸於社稷.
17. 太史公曰: 吾適楚, 觀春申君故城, 宮室盛矣哉! 初, 春申君之說秦昭王, 及出身遣楚太子歸, 何其智之明也! 後制於李園, 旄矣. 語曰: “當斷不斷, 反受其亂.” 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
16. 春申君曰: “何謂毋望之禍?” 曰: “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 不爲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 楚王卒, 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 此所謂毋望之禍也.” 春申君曰: “何謂毋望之人?” 對曰: “君置臣郎中, 楚王卒, 李園必先入, 臣爲君殺李園. 此所謂毋望之人也.” 春申君曰: “足下置之, 李園, 弱人也, 僕又善之, 且又何至此!” 朱英知言不用, 恐禍及身, 乃亡去. 後十七日, 楚考烈王卒, 李園果先入, 伏死士於棘門之內. 春申君入棘門, 園死士俠刺春申君, 斬其頭, 投之棘門外. 於是遂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 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 是爲楚幽王. 是歲也, 秦始皇帝立九年矣. 嫪毐亦爲亂於秦, 覺, 夷其三族, 而呂不韋廢.
15. 李園旣入其女弟, 立爲王後, 子爲太子, 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 陰養死士, 欲殺春申君以滅口, 而國人頗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 楚考烈王病. 朱英謂春申君曰: “世有毋望之福, 又有毋望之禍. 今君處毋望之世, 事毋望之主, 安可以無毋望之人乎?” 春申君曰: “何謂毋望之福?” 曰: “君相楚二十餘年矣, 雖名相國, 實楚王也. 今楚王病, 旦暮且卒, 而君相少主, 因而代立當國, 如伊尹ㆍ周公, 王長而反政, 不卽遂南面稱孤而有楚國? 此所謂毋望之福也.”
14. 園女弟承閒以說春申君曰: “楚王之貴幸君, 雖兄弟不如也. 今君相楚二十餘年, 而王無子, 卽百歲後將更立兄弟, 則楚更立君後, 亦各貴其故所親, 君又安得長有寵乎? 非徒然也, 君貴用事久, 多失禮於王兄弟, 兄弟誠立, 禍且及身, 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 今妾自知有身矣, 而人莫知. 妾幸君未久, 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 王必幸妾: 妾賴天有子男, 則是君之子爲王也, 楚國盡可得, 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 春申君大然之, 乃出李園女弟, 謹舍而言之楚王. 楚王召入幸之, 遂生子男, 立爲太子, 以李園女弟爲王後. 楚王貴李園, 園用事.
13. 楚考烈王無子, 春申君患之, 求婦人宜子者進之, 甚衆, 卒無子. 趙人李園持其女弟, 欲進之楚王, 聞其不宜子, 恐久毋寵. 李園求事春申君爲舍人, 已而謁歸, 故失期. 還謁, 春申君問之狀, 對曰: “齊王使使求臣之女弟, 與其使者飮, 故失期.” 春申君曰: “娉入乎?” 對曰: “未也.” 春申君曰: “可得見乎?” 曰: “可.” 於是李園乃進其女弟, 卽幸於春申君. 知其有身, 李園乃與其女弟謀.
12. 春申君相十四年, 秦莊襄王立, 以呂不韋爲相, 封爲文信侯. 取東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 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 乃相與合從, 西伐秦, 而楚王爲從長, 春申君用事. 至函谷關, 秦出兵攻, 諸侯兵皆敗走.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 春申君以此益疏. 客有觀津人朱英,謂春申君曰: “人皆以楚爲彊而君用之弱, 其於英不然. 先君時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 何也? 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 不便: 假道於兩周, 背韓ㆍ魏而攻楚, 不可. 今則不然, 魏旦暮亡, 不能愛許ㆍ鄢陵, 其許魏割以與秦. 秦兵去陳百六十里, 臣之所觀者, 見秦ㆍ楚之日鬪也.” 楚於是去陳徙壽春: 而秦徙衛野王, 作置東郡. 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吳, 行相事.
11. 春申君爲楚相四年, 秦破趙之長平軍四十餘萬. 五年, 圍邯鄲. 邯鄲告急於楚, 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 秦兵亦去, 春申君歸. 春申君相楚八年, 爲楚北伐滅魯, 以荀卿爲蘭陵令. 當是時, 楚複彊. 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 春申君舍之於上舍. 趙使欲誇楚, 爲玳瑁簪, 刀劍室以珠玉飾之, 請命春申君客. 春申君客三千餘人, 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 趙使大慚.
10. 歇至楚三月, 楚頃襄王卒, 太子完立, 是爲考烈王. 考烈王元年, 以黃歇爲相, 封爲春申君, 賜淮北地十二縣. 後十五歲, 黃歇言之楚王曰: “淮北地邊齊, 其事急, 請以爲郡便.” 因竝獻淮北十二縣. 請封於江東. 考烈王許之. 春申君因城故吳墟, 以自爲都邑. 春申君旣相楚, 是時齊有孟嘗君, 趙有平原君, 魏有信陵君, 方爭下士, 招致賓客, 以相傾奪, 輔國持權.
9. 秦王曰: “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 返而後圖之.” 黃歇爲楚太子計曰: “秦之留太子也, 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 歇憂之甚. 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 王若卒大命, 太子不在, 陽文君子必立爲後, 太子不得奉宗廟矣. 不如亡秦, 與使者俱出: 臣請止, 以死當之.” 楚太子因變衣服爲楚使者禦以出關, 而黃歇守舍, 常爲謝病. 度太子已遠, 秦不能追, 歇乃自言秦昭王曰: “楚太子已歸, 出遠矣. 歇當死, 願賜死.” 昭王大怒, 欲聽其自殺也. 應侯曰: “歇爲人臣, 出身以徇其主, 太子立, 必用歇, 故不如無罪而歸之, 以親楚.” 秦因遣黃歇.
17. 太史公曰: 吾過大梁之墟, 求問其所謂夷門. 夷門者, 城之東門也. 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 然信陵君之接巌穴隱者, 不恥下交, 有以也. 名冠諸侯, 不虛耳. 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絶也.
16. 秦聞公子死, 使蒙驁攻魏, 拔二十城, 初置東郡. 其後秦稍蠶食魏, 十八歲而虜魏王, 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時, 數聞公子賢. 及卽天子位, 每過大梁, 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 從擊黥布還, 爲公子置守塚五家, 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15. 秦王患之, 乃行金萬斤於魏, 求晉鄙客, 令毁公子於魏王曰: “公子亡在外十年矣, 今爲魏將, 諸侯將皆屬, 諸侯徒聞魏公子, 不聞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 諸侯畏公子之威, 方欲共立之.” 秦數使反閒, 偽賀公子得立爲魏王未也. 魏王日聞其毁, 不能不信, 後果使人代公子將. 公子自知再以毁廢, 乃謝病不朝, 與賓客爲長夜飮, 飮醇酒, 多近婦女. 日夜爲樂飮者四歲, 竟病酒而卒. 其歲, 魏安釐王亦薨.
19. 太史公曰: 平原君, 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 然未睹大體. 鄙語曰: “利令智昏” , 平原君貪馮亭邪說, 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衆, 邯鄲幾亡. 虞卿料事揣情, 爲趙畫策, 何其工也! 及不忍魏齊, 卒困於大梁, 庸夫且知其不可, 況賢人乎? 然虞卿非窮愁, 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
18. 虞卿旣以魏齊之故, 不重萬戸侯卿相之印, 與魏齊閒行, 卒去趙, 困於梁. 魏齊已死, 不得意, 乃著書, 上採春秋, 下觀近世, 曰節義ㆍ稱號ㆍ揣摩ㆍ政謀, 凡八篇. 以刺譏國家得失, 世傳之曰虞氏春秋.
17. 居頃之, 而魏請爲從. 趙孝成王召虞卿謀. 過平原君, 平原君曰: “願卿之論從也.” 虞卿入見王. 王曰: “魏請爲從.” 對曰: “魏過.” 王曰: “寡人固未之許.” 對曰: “王過.” 王曰: “魏請從, 卿曰魏過, 寡人未之許, 又曰寡人過, 然則從終不可乎?” 對曰: “臣聞小國之與大國從事也, 有利則大國受其福, 有敗則小國受其禍. 今魏以小國請其禍, 而王以大國辭其福, 臣故曰王過, 魏亦過. 竊以爲從便.” 王曰: “善.” 乃合魏爲從.
16. 虞卿聞之, 往見王曰: “危哉樓子之所以爲秦者, 是愈疑天下, 而何慰秦之心哉? 獨不言其示天下弱乎? 且臣言勿予者, 非固勿予而已也. 秦索六城於王, 而王以六城賂齊. 齊, 秦之深讎也, 得王之六城, 竝力西擊秦, 齊之聽王, 不待辭之畢也. 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也. 而齊ㆍ趙之深讎可以報矣, 而示天下有能爲也. 王以此發聲, 兵未窺於境, 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於王也. 從秦爲媾, 韓ㆍ魏聞之, 必盡重王: 重王, 必出重寶以先於王. 則是王一擧而結三國之親, 而與秦易道也.” 趙王曰: “善.” 則使虞卿東見齊王, 與之謀秦. 虞卿未返, 秦使者已在趙矣. 樓緩聞之, 亡去. 趙於是封虞卿以一城.
15. 虞卿聞之, 入見王曰: “此飾說也, 王愼勿予!” 樓緩聞之, 往見王.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 樓緩對曰: “不然. 虞卿得其一, 不得其二. 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 何也? 曰: “吾且因彊而乘弱矣”. 今趙兵困於秦, 天下之賀戰勝者則必盡在於秦矣. 故不如亟割地爲和, 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不然, 天下將因秦之(彊怒, 乘趙之獘, 瓜分之. 趙且亡, 何秦之圖乎? 故曰虞卿得其一, 不得其二. 願王以此決之, 勿複計也.”
14. 趙王計未定, 樓緩從秦來, 趙王與樓緩計之, 曰: “予秦地(何如毋予, 孰吉?” 緩辭讓曰: “此非臣之所能知也.” 王曰: “雖然, 試言公之私.” 樓緩對曰: “王亦聞夫公甫文伯母乎? 公甫文伯仕於魯, 病死, 女子爲自殺於房中者二人. 其母聞之, 弗哭也. 其相室曰: “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 其母曰: “孔子, 賢人也, 逐於魯, 而是人不隨也. 今死而婦人爲之自殺者二人, 若是者必其於長者薄而於婦人厚也.” 故從母言之, 是爲賢母: 從妻言之, 是必不免爲妒妻. 故其言一也, 言者異則人心變矣. 今臣新從秦來而言勿予, 則非計也: 言予之, 恐王以臣爲爲秦也: 故不敢對. 使臣得爲大王計, 不如予之.” 王曰: “諾.”
13. 王以告虞卿. 虞卿對曰: “郝言“不媾, 來年秦複攻王, 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 今媾, 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複攻也. 今雖割六城, 何益! 來年複攻, 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 此自盡之術也, 不如無媾. 秦雖善攻, 不能取六縣: 趙雖不能守, 終不失六城. 秦倦而歸, 兵必罷. 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罷秦, 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償於秦也. 吾國尙利, 孰與坐而割地, 自弱以彊秦哉? 今郝曰: “秦善韓ㆍ魏而攻趙者, 必(以爲韓魏不救趙也而王之軍必孤有以王之事秦不如韓ㆍ魏也” , 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 卽坐而城盡. 來年秦複求割地, 王將與之乎? 弗與, 是棄前功而挑秦禍也: 與之, 則無地而給之. 語曰: “彊者善攻, 弱者不能守”. 今坐而聽秦, 秦兵不獘而多得地, 是彊秦而弱趙也. 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趙, 其計故不止矣. 且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 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
12. 秦旣解邯鄲圍, 而趙王入朝, 使趙郝約事於秦, 割六縣而媾. 虞卿謂趙王曰: “秦之攻王也, 倦而歸乎? 王以其力尙能進, 愛王而弗攻乎?” 王曰: “秦之攻我也, 不遺餘力矣, 必以倦而歸也.” 虞卿曰: “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倦而歸, 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是助秦自攻也. 來年秦複攻王, 王無救矣.” 王以虞卿之言趙郝. 趙郝曰: “虞卿誠能盡秦力之所至乎? 誠知秦力之所不能進, 此彈丸之地弗予, 令秦來年複攻王, 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 王曰: “請聽子割, 子能必使來年秦之不複攻我乎?” 趙郝對曰: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他日三晉之交於秦, 相善也. 今秦善韓ㆍ魏而攻王, 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ㆍ魏也. 今臣爲足下解負親之攻, 開關通幣, 齊交韓ㆍ魏, 至來年而王獨取攻於秦, 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韓ㆍ魏之後也.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11. 趙王召虞卿曰: “寡人使平陽君爲媾於秦, 秦已內鄭朱矣, 卿之爲奚如?” 虞卿對曰: “王不得媾, 軍必破矣. 天下賀戰者皆在秦矣. 鄭朱, 貴人也, 入秦, 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 楚ㆍ魏以趙爲媾, 必不救王. 秦知天下不救王, 則媾不可得成也.” 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 終不肯媾. 長平大敗, 遂圍邯鄲, 爲天下笑.
9. 平原君以趙孝成王十五年卒. 子孫代, 後竟與趙俱亡. 平原君厚待公孫龍. 公孫龍善爲堅白之辯, 及鄒衍過趙言至道, 乃絀公孫龍.
2. 居歲餘, 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 平原君怪之, 曰: “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 而去者何多也?” 門下一人前對曰: “以君之不殺笑躄者, 以君爲愛色而賤士, 士卽去耳.” 於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 自造門進躄者, 因謝焉. 其後門下乃複稍稍來. 是時齊有孟嘗, 魏有信陵, 楚有春申, 故爭相傾以待士.
21. 太史公曰: 吾嘗過薛, 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 與鄒ㆍ魯殊. 問其故, 曰: “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 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 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 名不虛矣.
20. 自齊王毁廢孟嘗君, 諸客皆去. 後召而複之, 馮驩迎之. 未到, 孟嘗君太息歎曰: “文常好客, 遇客無所敢失, 食客三千有餘人, 先生所知也. 客見文一日廢, 皆背文而去, 莫顧文者. 今賴先生得複其位, 客亦有何面目複見文乎? 如複見文者, 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馮驩結轡下拜. 孟嘗君下車接之, 曰: “先生爲客謝乎?” 馮驩曰: “非爲客謝也, 爲君之言失. 夫物有必至, 事有固然, 君知之乎?” 孟嘗君曰: “愚不知所謂也.” 曰: “生者必有死, 物之必至也: 富貴多士, 貧賤寡友, 事之固然也. 君獨不見夫(朝趣市[朝]者乎? 明旦, 側肩爭門而入: 日暮之後, 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 非好朝而惡暮, 所期物忘其中. 今君失位, 賓客皆去, 不足以怨士而徒絶賓客之路. 願君遇客如故.” 孟嘗君再拜曰: “敬從命矣. 聞先生之言, 敢不奉敎焉.”
19. 馮驩曰: “使齊重於天下者, 孟嘗君也. 今齊王以毁廢之, 其心怨, 必背齊: 背齊入秦, 則齊國之情, 人事之誠, 盡委之秦, 齊地可得也, 豈直爲雄也! 君急使使載幣陰迎孟嘗君, 不可失時也. 如有齊覺悟, 複用孟嘗君, 則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 秦王大悅, 迺遣車十乘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 馮驩辭以先行, 至齊, 說齊王曰: “天下之遊士馮軾結靷東入齊者, 無不欲彊齊而弱秦者: 馮軾結靷西入秦者, 無不欲彊秦而弱齊者. 夫秦齊雄雌之國, 秦彊則齊弱矣, 此勢不兩雄. 今臣竊聞秦遣使車十乘載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 孟嘗君不西則已, 西入相秦則天下歸之, 秦爲雄而齊爲雌, 雌則臨淄ㆍ卽墨危矣. 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 複孟嘗君, 而益與之邑以謝之? 孟嘗君必喜而受之. 秦雖彊國, 豈可以請人相而迎之哉! 折秦之謀, 而絶其霸彊之略.” 齊王曰: “善.” 乃使人至境候秦使. 秦使車..
18. 齊王惑於秦ㆍ楚之毁, 以爲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 遂廢孟嘗君. 諸客見孟嘗君廢, 皆去. 馮驩曰: “借臣車一乘, 可以入秦者, 必令君重於國而奉邑益廣, 可乎?” 孟嘗君乃約車幣而遣之. 馮驩乃西說秦王曰: “天下之遊士馮軾結靷西入秦者, 無不欲彊秦而弱齊: 馮軾結靷東入齊者, 無不欲彊齊而弱秦. 此雄雌之國也, 勢不兩立爲雄, 雄者得天下矣.” 秦王跽而問之曰: “何以使秦無爲雌而可?” 馮驩曰: “王亦知齊之廢孟嘗君乎?” 秦王曰: “聞之.”
17. 孟嘗君聞馮驩燒券書, 怒而使使召驩. 驩至, 孟嘗君曰: “文食客三千人, 故貸錢於薛. 文奉邑少, 而民尙多不以時與其息, 客食恐不足, 故請先生收責之. 聞先生得錢, 卽以多具牛酒而燒券書, 何?” 馮驩曰: “然. 不多具牛酒卽不能畢會, 無以知其有餘不足. 有餘者, 爲要期. 不足者, 雖守而責之十年, 息愈多, 急, 卽以逃亡自捐之. 若急, 終無以償, 上則爲君好利不愛士民, 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 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焚無用虛債之券, 捐不可得之虛計, 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也, 君有何疑焉!” 孟嘗君乃拊手而謝之.
16. 辭行, 至薛, 召取孟嘗君錢者皆會, 得息錢十萬. 迺多醸酒, 買肥牛, 召諸取錢者, 能與息者皆來, 不能與息者亦來, 皆持取錢之券書合之. 齊爲會, 日殺牛置酒. 酒酣, 乃持券如前合之, 能與息者, 與爲期: 貧不能與息者, 取其券而燒之. 曰: “孟嘗君所以貸錢者, 爲民之無者以爲本業也: 所以求息者, 爲無以奉客也. 今富給者以要期, 貧窮者燔券書以捐之. 諸君彊飮食. 有君如此, 豈可負哉!” 坐者皆起, 再拜.
15. 居期年, 馮驩無所言. 孟嘗君時相齊, 封萬戸於薛. 其食客三千人. 邑入不足以奉客, 使人出錢於薛. 歲餘不入, 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 客奉將不給. 孟嘗君憂之, 問左右: “何人可使收債於薛者?” 傳舍長曰: “代舍客馮公形容狀貌甚辯, 長者, 無他伎能, 宜可令收債.” 孟嘗君乃進馮驩而請之曰: “賓客不知文不肖, 幸臨文者三千餘人, 邑入不足以奉賓客, 故出息錢於薛. 薛歲不入, 民頗不與其息. 今客食恐不給, 願先生責之.” 馮驩曰: “諾.”
14. 初, 馮驩聞孟嘗君好客, 躡蹻而見之. 孟嘗君曰: “先生遠辱, 何以敎文也?” 馮驩曰: “聞君好士, 以貧身歸於君.” 孟嘗君置傳舍十日, 孟嘗君問傳舍長曰: “客何所爲?” 答曰: “馮先生甚貧, 猶有一劍耳, 又蒯緱. 彈其劍而歌曰: “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 孟嘗君遷之幸舍, 食有魚矣. 五日, 又問傳舍長. 答曰: “客複彈劍而歌曰: “長鋏歸來乎, 出無輿”.” 孟嘗君遷之代舍, 出入乘輿車矣. 五日, 孟嘗君複問傳舍長. 舍長答曰: “先生又嘗彈劍而歌曰: “長鋏歸來乎, 無以爲家”.” 孟嘗君不悅.
6. 齊湣王二十五年, 複卒使孟嘗君入秦, 昭王卽以孟嘗君爲秦相. 人或說秦昭王曰: “孟嘗君賢, 而又齊族也, 今相秦, 必先齊而後秦, 秦其危矣.” 於是秦昭王乃止. 囚孟嘗君, 謀欲殺之. 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姫求解. 幸姫曰: “妾願得君狐白裘.” 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 直千金, 天下無雙, 入秦獻之昭王, 更無他裘. 孟嘗君患之, 遍問客, 莫能對.
5. 秦昭王聞其賢, 乃先使涇陽君爲質於齊, 以求見孟嘗君. 孟嘗君將入秦, 賓客莫欲其行, 諫, 不聽. 蘇代謂曰: “今旦代從外來, 見木禺人與土禺人相與語. 木禺人曰: “天雨, 子將敗矣.” 土禺人曰: “我生於土, 敗則歸土. 今天雨, 流子而行, 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 虎狼之國也, 而君欲往, 如有不得還, 君得無爲土禺人所笑乎?” 孟嘗君乃止.
4 孟嘗君在薛, 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 皆歸孟嘗君. 孟嘗君舍業厚遇之, 以故傾天下之士. 食客數千人, 無貴賤一與文等. 孟嘗君待客坐語, 而屛風後常有侍史, 主記君所與客語, 問親戚居處. 客去, 孟嘗君已使使存問, 獻遺其親戚.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 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 以飯不等, 輟食辭去. 孟嘗君起, 自持其飯比之. 客慚, 自剄. 士以此多歸孟嘗君. 孟嘗君客無所擇, 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爲孟嘗君親己.
3. 久之, 文承閒問其父嬰曰: “子之子爲何?” 曰: “爲孫.” “孫之孫爲何?” 曰: “爲玄孫.” “玄孫之孫爲何?” 曰: “不能知也.” 文曰: “君用事相齊, 至今三王矣, 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 門下不見一賢者. 文聞將門必有將, 相門必有相. 今君後宮蹈綺縠而士不得(短[裋]褐, 僕妾餘粱肉而士不厭糟糠. 今君又尙厚積餘藏, 欲以遺所不知何人, 而忘公家之事日損, 文竊怪之.” 於是嬰迺禮文, 使主家待賓客. 賓客日進, 名聲聞於諸侯. 諸侯皆使人請薛公田嬰以文爲太子, 嬰許之. 嬰卒, 謚爲靖郭君. 而文果代立於薛, 是爲孟嘗君.
10. 墨子 蓋墨翟, 宋之大夫, 善守禦, 爲節用. 或曰竝孔子時, 或曰在其後.
9. 公孫龍 而趙亦有公孫龍爲堅白同異之辯, 劇子之言: 魏有李悝, 盡地力之敎: 楚有屍子ㆍ長盧: 阿之籲子焉. 自如孟子至於籲子, 世多有其書, 故不論其傳雲.
8. 荀子 荀卿, 趙人. 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 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 奭也文具難施: 淳於髡久與處, 時有得善言. 故齊人頌曰: “談天衍, 雕龍奭, 炙轂過髡.” 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 而荀卿最爲老師. 齊尙脩列大夫之欠, 而荀卿三爲祭酒焉. 齊人或讒荀卿, 荀卿乃適楚, 而春申君以爲蘭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廢, 因家蘭陵. 李斯嘗爲弟子, 已而相秦. 荀卿嫉濁世之政, 亡國亂君相屬, 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 信禨祥, 鄙儒小拘, 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 於是推儒ㆍ墨ㆍ道德之行事興壊, 序列著數萬言而卒. 因葬蘭陵.
7. 愼到, 田駢, 接子, 環淵, 騶奭 愼到, 趙人. 田駢ㆍ接子, 齊人. 環淵, 楚人. 皆學黃老道德之術, 因發明序其指意. 故愼到著十二論, 環淵著上下篇, 而田駢ㆍ接子皆有所論焉. 騶奭者, 齊諸騶子, 亦頗采騶衍之術以紀文. 於是齊王嘉之, 自如淳於髡以下, 皆命曰列大夫, 爲開第康莊之衢, 高門大屋, 尊寵之. 覽天下諸侯賓客, 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
6. 淳於髡 淳於髡, 齊人也. 博聞彊記, 學無所主. 其諫說, 慕晏嬰之爲人也, 然而承意觀色爲務. 客有見髡於梁惠王, 惠王屛左右, 獨坐而再見之, 終無言也. 惠王怪之, 以讓客曰: “子之稱淳於先生, 管ㆍ晏不及, 及見寡人, 寡人未有得也. 豈寡人不足爲言邪? 何故哉?” 客以謂髡. 髡曰: “固也. 吾前見王, 王志在驅逐: 後複見王, 王志在音聲: 吾是以黙然.” 客具以報王, 王大駭, 曰: “嗟乎, 淳於先生誠聖人也! 前淳於先生之來, 人有獻善馬者, 寡人未及視, 會先生至. 後先生之來, 人有獻謳者, 未及試, 亦會先生來. 寡人雖屛人, 然私心在彼, 有之.” 後淳於髡見, 壹語連三日三夜無倦. 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 髡因謝去. 於是送以安車駕駟, 束帛加璧, 黃金百鎰. 終身不仕.
5. 是以騶子重於齊. 適梁, 惠王郊迎, 執賓主之禮. 適趙, 平原君側行撇席. 如燕, 昭王擁彗先驅, 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 築碣石宮, 身親往師之. 作主運. 其遊諸侯見尊禮如此, 豈與仲尼菜色陳蔡, 孟軻困於齊梁同乎哉! 故武王以仁義伐紂而王, 伯夷餓不食周粟: 衛靈公問陳, 而孔子不答: 梁惠王謀欲攻趙, 孟軻稱大王去邠. 此豈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 持方枘欲內圜鑿, 其能入乎? 或曰, 伊尹負鼎而勉湯以王, 百里奚飯牛車下而繆公用霸, 作先合, 然後引之大道. 騶衍其言雖不軌, 儻亦有牛鼎之意乎?自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 如淳於髡ㆍ愼到ㆍ環淵ㆍ接子ㆍ田駢ㆍ騶奭之徒, 各著書言治亂之事, 以幹世主, 豈可勝道哉!
15. 太史公曰: 商君, 其天資刻薄人也. 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 挾持浮說, 非其質矣. 且所因由嬖臣, 及得用, 刑公子虔, 欺魏將卬, 不師趙良之言, 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 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 與其人行事相類. 卒受惡名於秦, 有以也夫!
14.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 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 發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關下, 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曰: “商君之法, 舍人無験者坐之.” 商君喟然歎曰: “嗟乎, 爲法之敝一至此哉!” 去之魏. 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 弗受. 商君欲之他國. 魏人曰: “商君, 秦之賊. 秦彊而賊入魏, 弗歸, 不可.” 遂內秦. 商君旣複入秦, 走商邑, 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 秦發兵攻商君, 殺之於鄭黽池.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 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滅商君之家.
13. 詩曰: “相鼠有體, 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 何不遄死.” 以詩觀之, 非所以爲壽也. 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 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 詩曰: “得人者興, 失人者崩.” 此數事者, 非所以得人也. 君之出也, 後車十數, 從車載甲, 多力而駢脅者爲驂乘, 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 此一物不具, 君固不出. 書曰: “恃德者昌, 恃力者亡.” 君之危若朝露, 尙將欲延年益壽乎? 則何不歸十五都, 灌園於鄙, 勧秦王顯巌穴之士, 養老存孤, 敬父兄, 序有功, 尊有德, 可以少安. 君尙將貪商於之富, 寵秦國之敎, 畜百姓之怨, 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 秦國之所以收君者, 豈其微哉? 亡可翹足而待.” 商君弗從.
12. 相秦六七年, 而東伐鄭, 三置晉國之君, 一救荊國之禍. 發敎封內, 而巴人致貢: 施德諸侯, 而八戎來服. 由餘聞之, 款關請見. 五羖大夫之相秦也, 勞不坐乘, 暑不張蓋, 行於國中, 不從車乘, 不操幹戈, 功名藏於府庫, 德行施於後世. 五羖大夫死, 秦國男女流涕, 童子不歌謠, 舂者不相杵. 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今君之見秦王也, 因嬖人景監以爲主, 非所以爲名也. 相秦不以百姓爲事, 而大築冀闕, 非所以爲功也. 刑黥太子之師傅, 殘傷民以駿刑, 是積怨畜禍也. 敎之化民也深於命, 民之效上也捷於令. 今君又左建外易, 非所以爲敎也. 君又南面而稱寡人, 日縄秦之貴公子.
11. 商君曰: “始秦戎翟之敎, 父子無別, 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敎, 而爲其男女之別, 大築冀闕, 營如魯衛矣. 子觀我治秦也, 孰與五羖大夫賢?” 趙良曰: “千羊之皮, 不如一狐之掖: 千人之諾諾, 不如一士之諤諤. 武王諤諤以昌, 殷紂墨墨以亡. 君若不非武王乎, 則僕請終日正言而無誅, 可乎?” 商君曰: “語有之矣, 貌言華也, 至言實也, 苦言藥也, 甘言疾也. 夫子果肯終日正言, 鞅之藥也. 鞅將事子, 子又何辭焉!” 趙良曰: “夫五羖大夫, 荊之鄙人也. 聞秦繆公之賢而願望見, 行而無資, 自粥於秦客, 被褐食牛. 期年, 繆公知之, 擧之牛口之下, 而加之百姓之上, 秦國莫敢望焉.
10. 商君相秦十年, 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趙良見商君. 商君曰: “鞅之得見也, 從孟蘭皐, 今鞅請得交, 可乎?” 趙良曰: “僕弗敢願也. 孔丘有言曰: “推賢而戴者進, 聚不肖而王者退.” 僕不肖, 故不敢受命. 僕聞之曰: “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 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 僕聽君之義, 則恐僕貪位貪名也. 故不敢聞命.” 商君曰: “子不說吾治秦與?” 趙良曰: “反聽之謂聡, 內視之謂明, 自勝之謂彊. 虞舜有言曰: “自卑也尙矣.”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 無爲問僕矣.”
9. 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 軍旣相距, 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 “吾始與公子驩, 今俱爲兩國將, 不忍相攻, 可與公子面相見, 盟, 樂飮而罷兵, 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爲然. 會盟已, 飮, 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 因攻其軍, 盡破之以歸秦. 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 國內空, 日以削, 恐, 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 徙都大梁. 梁惠王曰: “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衛鞅旣破魏還, 秦封之於ㆍ商十五邑, 號爲商君.
8. 其明年, 齊敗魏兵於馬陵, 虜其太子申, 殺將軍龐涓. 其明年, 衛鞅說孝公曰: “秦之與魏, 譬若人之有腹心疾, 非魏竝秦, 秦卽竝魏. 何者? 魏居領阨之西, 都安邑, 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 利則西侵秦, 病則東收地. 今以君之賢聖, 國賴以盛. 而魏往年大破於齊, 諸侯畔之, 可因此時伐魏. 魏不支秦, 必東徙. 東徙, 秦據河山之固, 東鄕以制諸侯, 此帝王之業也.” 孝公以爲然, 使衛鞅將而伐魏.
48. 太史公曰: 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 譽者或過其實, 毁者或損其眞, 鈞之未睹厥容貌, 則論言弟子籍, 出孔氏古文近是. 餘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竝次爲篇, 疑者闕焉.
47. 原亢籍. 樂欬字子聲. 廉絜字庸. 叔仲會字子期. 顔何字冉. 狄黒字皙. 邦巽字子斂. 孔忠. 公西輿如字子上. 公西葴字子上.
14. 太史公曰: 世俗所稱師旅, 皆道孫子十三篇, 吳起兵法, 世多有, 故弗論, 論其行事所施設者. 語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 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 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 然行之於楚, 以刻暴少恩亡其軀. 悲夫!
13. 楚悼王素聞起賢, 至則相楚. 明法審令, 捐不急之官, 廢公族疏遠者, 以撫養戰鬪之士. 要在彊兵, 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 北竝陳蔡, 卻三晉: 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彊. 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及悼王死, 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 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 竝中悼王. 悼王旣葬, 太子立, 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竝中王屍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12 田文旣死, 公叔爲相, 尙魏公主, 而害吳起. 公叔之僕曰: “起易去也.” 公叔曰: “奈何?” 其僕曰: “吳起爲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 “夫吳起賢人也, 而侯之國小, 又與彊秦壤界, 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武侯卽曰: “奈何?” 君因謂武侯曰: “試延以公主, 起有留心則必受之. 無留心則必辭矣. 以此蔔之.” 君因召吳起而與歸, 卽令公主怒而輕君. 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 則必辭.” 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 果辭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吳起懼得罪, 遂去, 卽之楚.
11. (卽封吳起爲西河守, 甚有聲名. 魏置相, 相田文. 吳起不悅, 謂田文曰: “請與子論功, 可乎?” 田文曰: “可.” 起曰: “將三軍, 使士卒樂死, 敵國不敢謀, 子孰與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治百官, 親萬民, 實府庫, 子孰與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鄕, 韓趙賓從, 子孰與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此三者, 子皆出吾下, 而位加吾上, 何也?” 文曰: “主少國疑, 大臣未附, 百姓不信, 方是之時, 屬之於子乎? 屬之於我乎?” 起黙然良久, 曰: “屬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10. 魏文侯旣卒, 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 中流, 顧而謂吳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 此魏國之寶也!” 起對曰: “在德不在險. 昔三苗氏左洞庭, 右彭蠡, 德義不修, 禹滅之. 夏桀之居, 左河濟, 右泰華, 伊闕在其南, 羊腸在其北, 修政不仁, 湯放之. 殷紂之國, 左孟門, 右太行, 常山在其北, 大河經其南, 修政不德, 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 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 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 武侯曰: “善.”
5. 太史公曰: 餘讀司馬兵法, 閎廓深遠, 雖三代征伐, 未能竟其義, 如其文也, 亦少褒矣. 若夫穰苴, 區區爲小國行師, 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 世旣多司馬兵法, 以故不論, 著穰苴之列傳焉.
4. 已而大夫鮑氏ㆍ高ㆍ國之屬害之, 譖於景公. 景公退穰苴, 苴發疾而死. 田乞ㆍ田豹之徒由此怨高ㆍ國等. 其後及田常殺簡公, 盡滅高子ㆍ國子之族. 至常曾孫和, 因自立爲齊威王, 用兵行威, 大放穰苴之法, 而諸侯朝齊. 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 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
13. 太史公曰: 老子所貴道, 虛無, 因應變化於無爲, 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莊子散道德, 放論, 要亦歸之自然. 申子卑卑, 施之於名實. 韓子引縄墨, 切事情, 明是非, 其極慘礉少恩. 皆原於道德之意, 而老子深遠矣.
12. 人或傳其書至秦. 秦王見孤憤ㆍ五蠹之書, 曰: “嗟乎, 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 死不恨矣!” 李斯曰: “此韓非之所著書也.” 秦因急攻韓. 韓王始不用非, 及急, 迺遣非使秦. 秦王悅之, 未信用. 李斯ㆍ姚賈害之, 毁之曰: “韓非, 韓之諸公子也. 今王欲竝諸侯, 非終爲韓不爲秦, 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 久留而歸之, 此自遺患也, 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以爲然, 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遺非藥, 使自殺. 韓非欲自陳, 不得見. 秦王後悔之, 使人赦之, 非已死矣. 申子ㆍ韓子皆著書, 傳於後世, 學者多有. 餘獨悲韓子爲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11.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衛君. 衛國之法, 竊駕君車者罪至刖. 旣而彌子之母病, 人聞, 往夜告之, 彌子矯駕君車而出. 君聞之而賢之曰: “孝哉, 爲母之故而犯刖罪!” 與君遊果園, 彌子食桃而甘, 不盡而奉君. 君曰: “愛我哉, 忘其口而念我!” 及彌子色衰而愛弛, 得罪於君. 君曰: “是嘗矯駕吾車, 又嘗食我以其餘桃.” 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 前見賢而後獲罪者, 愛憎之至變也. 故有愛於主, 則知當而加親: 見憎於主, 則罪當而加疏. 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之矣. 夫龍之爲蟲也, 可擾狎而騎也. 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 人有嬰之, 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 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 則幾矣.
47. 太史公曰: 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 入壽宮侍祠神語, 究觀方士祠官之言, 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 具見其表裏. 後有君子, 得以覽焉. 至若俎豆珪幣之詳, 獻酬之禮, 則有司存焉.
46. 今天子所興祠, 泰一ㆍ后土, 三年親郊祠, 建漢家封禪, 五年一脩封. 薄忌泰一及三一ㆍ冥羊ㆍ馬行ㆍ赤星, 五, 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 凡六祠, 皆太祝領之. 至如八神諸神, 明年ㆍ凡山他名祠, 行過則祀, 去則已. 方士所興祠, 各自主, 其人終則已, 祠官弗主. 他祠皆如其故. 今上封禪, 其後十二歲而還, 遍於五嶽ㆍ四瀆矣. 而方士之候祠神人, 入海求蓬萊, 終無有驗. 而公孫卿之候神者, 猶以大人跡爲解, 無其效. 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 然終羈縻弗絶, 冀遇其眞. 自此之後, 方士言祠神者彌衆, 然其效可睹矣.
45. 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 夏, 遂還泰山, 脩五年之禮如前, 而加禪祠石閭. 石閭者, 在泰山下阯南方, 方士多言此僊人之閭也, 故上親禪焉. 其後五年, 復至泰山脩封, 還過祭常山.
44. 其明年, 東巡海上, 考神僊之屬, 未有驗者. 方士有言“黃帝時爲五城十二樓, 以候神人於執期, 命曰迎年”. 上許作之如方, 名曰明年. 上親禮祠上帝, 衣上黃焉. 公玊帶曰: “黃帝時雖封泰山, 然風后ㆍ封鉅ㆍ 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 禪凡山合符, 然後不死焉.” 天子旣令設祠具, 至東泰山, 東泰山卑小, 不稱其聲, 乃令祠官禮之, 而不封禪焉.
43. 夏, 漢改曆, 以正月爲歲首, 而色上黃, 官名更印章以五字. 因爲太初元年. 是歲, 西伐大宛. 蝗大起. 丁夫人ㆍ 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ㆍ大宛焉. 其明年, 有司言雍五畤無牢熟具, 芬芳不備. 乃命祠官進畤犢牢具, 五色食所勝, 而以木禺馬代駒焉. 獨五帝用駒, 行親郊用駒. 及諸名山川用駒者, 悉以木禺馬代. 行過, 乃用駒. 他禮如故.
42. 勇之乃曰: “越俗有火災, 復起屋必以大, 用勝服之.” 於是作建章宮, 度爲千門萬戶. 前殿度高未央, 其東則鳳闕, 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 數十里虎圈. 其北治大池, 漸臺高二十餘丈, 名曰泰液池, 中有蓬萊ㆍ方丈ㆍ瀛洲ㆍ壺梁, 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其南有玉堂ㆍ 璧門ㆍ大鳥之屬. 乃立神明臺ㆍ 井幹樓, 度五十餘丈, 輦道相屬焉.
41. 其後二歲,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推曆者以本統. 天子親至泰山, 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 每脩封禪. 其贊饗曰: “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筴, 周而復始. 皇帝敬拜泰一.” 東至海上, 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 莫驗, 然益遣, 冀遇之. 十一月乙酉, 柏梁災. 十二月甲午朔, 上親禪高里, 祠后土. 臨渤海, 將以望祠蓬萊之屬, 冀至殊庭焉. 上還, 以柏梁災故, 朝受計甘泉. 公孫卿曰: “黃帝就靑靈臺, 十二日燒, 黃帝乃治明庭. 明庭, 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 甘泉作諸侯邸.
40. 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 如帶圖. 及五年脩封, 則祠泰一ㆍ五帝於明堂上坐, 令高皇帝祠坐對之. 祠后土於下房, 以二十太牢. 天子從昆侖道入, 始拜明堂如郊禮. 禮畢, 燎堂下. 而上又上泰山, 有袐祠其顚. 而泰山下祠五帝, 各如其方, 黃帝幷赤帝, 而有司侍祠焉. 泰山上擧火, 下悉應之.
39. 其明年冬, 上巡南郡, 至江陵而東. 登禮潛之天柱山, 號曰南嶽. 浮江, 自尋陽出樅陽, 過彭蠡, 祀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 竝海上. 四月中, 至奉高脩封焉. 初, 天子封泰山, 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 處險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 未曉其制度. 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明堂圖中有一殿, 四面無壁, 以茅蓋, 通水, 圜宮垣爲複道, 上有樓, 從西南入, 命曰昆侖, 天子從之入, 以拜祠上帝焉.
38. 夏, 有芝生殿防內中. 天子爲塞河, 興通天臺, 若有光云, 乃下詔曰: “甘泉防生芝九莖, 赦天下, 毋有復作.” 其明年, 伐朝鮮. 夏, 旱. 公孫卿曰: “黃帝時封則天旱, 乾封三年.” 上乃下詔曰: “天旱, 意乾封乎? 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 其明年, 上郊雍, 通回中道, 巡之. 春, 至鳴澤, 從西河歸.
37. 公孫卿曰: “僊人可見, 而上往常遽, 以故不見. 今陛下可爲觀, 如緱氏城, 置脯棗, 神人宜可致. 且僊人好樓居.” 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 甘泉則作益延壽觀, 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乃作通天臺, 置祠具其下, 將招來神僊之屬. 於是甘泉更置前殿, 始廣諸宮室.
36. 是時旣滅南越, 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 而其祠皆見鬼, 數有效. 昔東甌王敬鬼, 壽至百六十歲. 後世謾怠, 故衰秏”.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 安臺無壇, 亦祠天神上帝百鬼, 而以雞卜. 上信之, 越祠雞卜始用焉.
35. 其春, 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 若云“見天子”. 天子於是幸緱氏城, 拜卿爲中大夫. 遂至東萊, 宿留之數日, 毋所見, 見大人跡. 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 是歲旱. 於是天子旣出毋名, 乃禱萬里沙, 過祠泰山. 還至瓠子, 自臨塞決河, 留二日, 沈祠而去. 使二卿將卒塞決河, 河徙二渠, 復禹之故跡焉.
34, 其秋, 有星茀于東井. 後十餘日, 有星茀于三能. 望氣王朔言: “候獨見其星出如瓠, 食頃復入焉.” 有司言曰: “陛下建漢家封禪, 天其報德星云.” 其來年冬, 郊雍五帝, 還, 拜祝祠泰一. 贊饗曰: “德星昭衍, 厥維休祥. 壽星仍出, 淵耀光明. 信星昭見, 皇帝敬拜泰祝之饗.”
33. 天子旣已封禪泰山, 無風雨菑, 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 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 乃復東至海上望, 冀遇蓬萊焉. 奉車子侯暴病, 一日死. 上乃遂去, 竝海上, 北至碣石, 巡自遼西, 歷北邊至九原. 五月, 返至甘泉. 有司言寶鼎出爲元鼎, 以今年爲元封元年.
32. 天子從封禪還, 坐明堂, 群臣更上壽. 於是制詔御史: “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 兢兢焉懼弗任. 維德菲薄, 不明于禮樂. 脩祀泰一, 若有象景光, 屑如有望, 依依震於怪物, 欲止不敢, 遂登封泰山, 至於梁父, 而后禪肅然. 自新, 嘉與士大夫更始, 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 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 復博ㆍ奉高ㆍ蛇丘ㆍ 歷城, 毋出今年租稅. 其赦天下, 如乙卯赦令. 行所過毋有復作. 事在二年前, 皆勿聽治.” 又下詔曰: “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 用事泰山, 諸侯有朝宿地. 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31. 四月, 還至奉高. 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 不經, 難施行. 天子至梁父, 禮祠地主. 乙卯, 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 射牛行事. 封泰山下東方, 如郊祠泰一之禮. 封廣丈二尺, 高九尺, 其下則有玉牒書, 書袐. 禮畢, 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 亦有封. 其事皆禁. 明日, 下陰道. 丙辰, 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 如祭后土禮. 天子皆親拜見, 衣上黃而盡用樂焉. 江淮閒一茅三脊爲神藉. 五色土益雜封. 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 頗以加祠. 兕旄牛犀象之屬弗用. 皆至泰山然后去. 封禪祠, 其夜若有光, 晝有白雲起封中.
11. 太史公曰: 漢興, 孝文施大德, 天下懷安, 至孝景, 不復憂異姓, 而晁錯刻削諸侯, 遂使七國俱起, 合從而西鄕, 以諸侯太盛, 而錯爲之不以漸也. 及主父偃言之, 而諸侯以弱, 卒以安. 安危之機, 豈不以謀哉?
10. 後三年十月, 日月皆(食赤五日. 十二月晦, 雷. 日如紫. 五星逆行守太微. 月貫天廷中. 正月甲寅, 皇太子冠. 甲子, 孝景皇帝崩. 遺詔賜諸侯王以下至民爲父後爵一級, 天下戶百錢. 出宮人歸其家, 復無所與. 太子卽位, 是爲孝武皇帝. 三月, 封皇太后弟蚡爲武安侯, 弟勝爲周陽侯. 置陽陵.
9. 後二年正月, 地一日三動. 郅將軍擊匈奴. 酺五日. 令內史郡不得食馬粟, 沒入縣官. 令徒隷衣七緵布. 止馬舂. 爲歲不登, 禁天下食不造歲. 省列侯遣之國. 三月, 匈奴入雁門. 十月, 租長陵田. 大旱. 衡山國ㆍ河東ㆍ雲中郡民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