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사기 (1843)
건빵이랑 놀자
16. 元王大悅而喜. 於是元王向日而謝, 再拜而受. 擇日齋戒, 甲乙最良. 乃刑白雉, 及與驪羊: 以血灌龜, 於壇中央. 以刀剝之, 身全不傷. 脯酒禮之, 橫其腹腸. 荊支蔔之, 必制其創. 理達於理, 文相錯迎. 使工占之, 所言盡當. 邦福重寶, 聞於傍鄕. 殺牛取革, 被鄭之桐. 草木畢分, 化爲甲兵. 戰勝攻取, 莫如元王. 元王之時, 衛平相宋, 宋國最彊, 龜之力也. 故云神至能見夢於元王, 而不能自出漁者之籠. 身能十言盡當, 不能通使於河, 還報於江, 賢能令人戰勝攻取, 不能自解於刀鋒, 免剝刺之患. 聖能先知亟見, 而不能令衛平無言. 言事百全, 至身而攣: 當時不利, 又焉事賢! 賢者有恆常, 士有適然. 是故明有所不見, 聽有所不聞: 人雖賢, 不能左畫方, 右畫圓: 日月之明, 而時蔽於浮雲. 羿名善射, 不如雄渠ㆍ蜂門: 禹名爲辯智, 而不能勝鬼神...
15. 衛平對曰: “不然. 河雖神賢, 不如崑崙之山: 江之源理, 不如四海, 而人尙奪取其寶, 諸侯爭之, 兵革爲起. 小國見亡, 大國危殆, 殺人父兄, 虜人妻子, 殘國滅廟, 以爭此寶. 戰攻分爭, 是暴彊也. 故云取之以暴彊而治以文理, 無逆四時, 必親賢士: 與陰陽化, 鬼神爲使: 通於天地, 與之爲友. 諸侯賓服, 民衆殷喜. 邦家安寧, 與世更始. 湯武行之, 乃取天子: 春秋著之, 以爲經紀. 王不自稱湯武, 而自比桀紂. 桀紂爲暴彊也, 固以爲常. 桀爲瓦室, 紂爲象郎. 徴糸灼之, 務以費(民[氓]. 賦斂無度, 殺戮無方. 殺人六畜, 以韋爲嚢. 嚢盛其血, 與人縣而射之, 與天帝爭彊. 逆亂四時, 先百鬼嘗. 諫者輒死, 諛者在傍. 聖人伏匿, 百姓莫行. 天數枯旱, 國多妖祥. 螟蟲歲生, 五穀不成. 民不安其處, 鬼神不享. 飄風日起, 正晝晦冥. 日月竝..
14. 紂有諛臣, 名爲左彊. 誇而目巧, 敎爲象郎. 將至於天, 又有玉床. 犀玉之器, 象箸而羹. 聖人剖其心, 壯士斬其胻. 箕子恐死, 被髮佯狂. 殺周太子歷, 囚文王昌. 投之石室, 將以昔至明. 陰兢活之, 與之俱亡. 入於周地, 得太公望. 興卒聚兵, 與紂相攻. 文王病死, 載屍以行. 太子發代將, 號爲武王. 戰於牧野, 破之華山之陽. 紂不勝敗而還走, 圍之象郎. 自殺宣室, 身死不葬. 頭懸車軫, 四馬曳行. 寡人念其如此, 腸如涫湯. 是人皆富有天下而貴至天子, 然而大傲. 欲無猒時, 擧事而喜高, 貪很而驕. 不用忠信, 聽其諛臣, 而爲天下笑. 今寡人之邦, 居諸侯之閒, 曾不如秋毫. 擧事不當, 又安亡逃!”
13. 元王曰: “不然. 寡人聞之, 諫者福也, 諛者賊也. 人主聽諛, 是愚惑也. 雖然, 禍不妄至, 福不徒來. 天地合氣, 以生百財. 陰陽有分, 不離四時, 十有二月, 日至爲期. 聖人徹焉, 身乃無災. 明王用之, 人莫敢欺. 故云福之至也, 人自生之: 禍之至也, 人自成之. 禍與福同, 刑與德雙. 聖人察之, 以知吉凶. 桀紂之時, 與天爭功, 擁遏鬼神, 使不得通. 是固已無道矣, 諛臣有衆. 桀有諛臣, 名曰趙梁. 敎爲無道, 勸以貪狼. 繋湯夏台, 殺關龍逢. 左右恐死, 偸諛於傍. 國危於累卵, 皆曰無傷. 稱樂萬歲, 或曰未央. 蔽其耳目, 與之詐狂. 湯卒伐桀, 身死國亡. 聽其諛臣, 身獨受殃. 春秋著之, 至今不忘.
12. 禽獸有牝牡, 置之山原: 鳥有雌雄, 布之林澤: 有介之蟲, 置之谿谷. 故牧人民, 爲之城郭, 內經閭術, 外爲阡陌. 夫妻男女, 賦之田宅, 列其室屋. 爲之圖籍, 別其名族. 立官置吏, 勸以爵祿. 衣以桑麻, 養以五穀. 耕之耰之, 鉏之耨之. 口得所嗜, 目得所美, 身受其利. 以是觀之, 非彊不至. 故曰田者不彊, 囷倉不盈: 商賈不彊, 不得其贏: 婦女不彊, 布帛不精: 官禦不彊, 其勢不成: 大將不彊, 卒不使令: 侯王不彊, 沒世無名. 故云彊者, 事之始也, 分之理也, 物之紀也. 所求於彊, 無不有也. 王以爲不然, 王獨不聞玉櫝隻雉, 出於昆山: 明月之珠, 出於四海: 鐫石拌蚌, 傳賣於市: 聖人得之, 以爲大寶. 大寶所在, 乃爲天子. 今王自以爲暴, 不如拌蚌於海也: 自以爲彊, 不過鐫石於昆山也. 取者無咎, 寶者無患. 今龜使來抵網, 而遭漁..
11. 衛平對曰: “不然, 王其無患. 天地之閒, 累石爲山. 高而不壊, 地得爲安. 故云物或危而顧安, 或輕而不可遷: 人或忠信而不如誕謾, 或醜惡而宜大官, 或美好佳麗而爲衆人患. 非神聖人, 莫能盡言. 春秋冬夏, 或暑或寒. 寒暑不和, 賊氣相奸. 同歲異節, 其時使然. 故令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或爲仁義, 或爲暴彊. 暴彊有鄕, 仁義有時. 萬物盡然, 不可勝治. 大王聽臣, 臣請悉言之. 天出五色, 以辨白黒. 地生五穀, 以知善惡. 人民莫知辨也, 與禽獸相若. 谷居而穴處, 不知田作. 天下禍亂, 陰陽相錯. 悤悤疾疾, 通而不相擇. 妖孼數見, 傳爲單薄. 聖人別其生, 使無相獲.
10. 衛平對曰: “不然. 臣聞盛德不報, 重寄不歸: 天與不受, 天奪之寶. 今龜周流天下, 還複其所, 上至蒼天, 下薄泥塗. 還遍九州, 未嘗愧辱, 無所稽留. 今至泉陽, 漁者辱而囚之. 王雖遣之, 江河必怒, 務求報仇. 自以爲侵, 因神與謀. 淫雨不霽, 水不可治. 若爲枯旱, 風而揚埃, 蝗蟲暴生, 百姓失時. 王行仁義, 其罰必來. 此無佗故, 其祟在龜. 後雖悔之, 豈有及哉! 王勿遣也.” 元王慨然而歎曰: “夫逆人之使, 絶人之謀, 是不暴乎? 取人之有, 以自爲寶, 是不彊乎? 寡人聞之, 暴得者必暴亡, 彊取者必後無功. 桀紂暴彊, 身死國亡. 今我聽子, 是無仁義之名而有暴彊之道. 江河爲湯武, 我爲桀紂. 未見其利, 恐離其咎. 寡人狐疑, 安事此寶, 趣駕送龜, 勿令久留.”
9. 元王見而怪之, 問衛平曰: “龜見寡人, 延頸而前, 以何望也? 縮頸而複, 是何當也?” 衛平對曰: “龜在患中, 而終昔囚, 王有德義, 使人活之. 今延頸而前, 以當謝也, 縮頸而卻, 欲亟去也.” 元王曰: “善哉! 神至如此乎, 不可久留: 趣駕送龜, 勿令失期.” 衛平對曰: “龜者是天下之寶也, 先得此龜者爲天子, 且十言十當, 十戰十勝. 生於深淵, 長於黃土. 知天之道, 明於上古. 遊三千歲, 不出其域. 安平靜正, 動不用力. 壽蔽天地, 莫知其極. 與物變化, 四時變色. 居而自匿, 伏而不食. 春倉夏黃, 秋白冬黒. 明於陰陽, 審於刑德. 先知利害, 察於禍福, 以言而當, 以戰而勝, 王能寶之, 諸侯盡服. 王勿遣也, 以安社稷.” 元王曰: “龜甚神靈, 降於上天, 陷於深淵. 在患難中. 以我爲賢. 德厚而忠信, 故來告寡人. 寡人若不遣也, 是..
8. 於是王乃使人馳而往問泉陽令曰: “漁者幾何家? 名誰爲予且? 予且得龜, 見夢於王, 王故使我求之.” 泉陽令乃使吏案籍視圖, 水上漁者五十五家, 上流之廬, 名爲予且. 泉陽令曰: “諾.” 乃與使者馳而問予且曰: “今昔汝漁何得?” 予且曰: “夜半時擧網得龜.” 使者曰: “今龜安在?” 曰: “在籠中.” 使者曰: “王知子得龜, 故使我求之.” 予且曰: “諾.” 卽系龜而出之籠中, 獻使者. 使者載行, 出於泉陽之門. 正晝無見, 風雨晦冥. 雲蓋其上, 五采靑黃: 雷雨竝起, 風將而行. 入於端門, 見於東箱. 身如流水, 潤澤有光. 望見元王, 延頸而前, 三步而止, 縮頸而卻, 複其故處.
7. 宋元王時得龜, 亦殺而用之. 謹連其事於左方, 令好事者觀擇其中焉. 宋元王二年, 江使神龜使於河, 至於泉陽, 漁者予且擧網得而囚之. 置之籠中. 夜半, 龜來見夢於宋元王曰: “我爲江使於河, 而幕網當吾路. 泉陽予且得我, 我不能去. 身在患中, 莫可告語. 王有德義, 故來告訴.” 元王惕然而悟. 乃召博士衛平而問之曰: “今寡人夢見一丈夫, 延頸而長頭, 衣玄繡之衣而乘輜車, 來見夢於寡人曰: “我爲江使於河, 而幕網當吾路. 泉陽予且得我, 我不能去. 身在患中, 莫可告語. 王有德義, 故來告訴.” 是何物也?” 衛平乃援式而起, 仰天而視月之光, 觀鬪所指, 定日處鄕. 規矩爲輔, 副以權衡. 四維已定, 八卦相望. 視其吉凶, 介蟲先見. 乃對元王曰: “今昔壬子, 宿在牽牛. 河水大會, 鬼神相謀. 漢正南北, 江河固期, 南風新至, 江使先來. 白雲壅漢, ..
6. 傳曰: “取前足臑骨穿佩之, 取龜置室西北隅懸之, 以入深山大林中, 不惑.” 臣爲郎時, 見萬畢石朱方, 傳曰: “有神龜在江南嘉林中. 嘉林者, 獸無虎狼, 鳥無鴟梟, 草無毒螫, 野火不及, 斧斤不至, 是爲嘉林. 龜在其中, 常巣於芳蓮之上. 左脅書文曰: “甲子重光, 得我者匹夫爲人君, 有土正, 諸侯得我爲帝王.” 求之於白蛇蟠杅林中者, 齋戒以待, 譺然, 狀如有人來告之, 因以醮酒佗髮, 求之三宿而得.” 由是觀之, 豈不偉哉! 故龜可不敬與? 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 行二十餘歲, 老人死, 移床, 龜尙生不死. 龜能行氣導引. 問者曰: “龜至神若此, 然太蔔官得生龜, 何爲輒殺取其甲乎?” 近世江上人有得名龜, 畜置之, 家因大富. 與人議, 欲遣去. 人敎殺之勿遣, 遣之破人家. 龜見夢曰: “送我水中, 無殺吾也.” 其家終殺之. 殺之後, 身死, 家不利...
5. 傳曰: “天下和平, 王道得, 而蓍莖長丈, 其叢生滿百莖.” 方今世取蓍者, 不能中古法度, 不能得滿百莖長丈者, 取八十莖已上, 蓍長八尺, 卽難得也. 人民好用卦者, 取滿六十莖已上, 長滿六尺者, 旣可用矣. 記曰: “能得名龜者, 財物歸之, 家必大富至千萬.” 一曰: “北鬪龜” , 二曰: “南辰龜” , 三曰: “五星龜” , 四曰: “八風龜” , 五曰: “二十八宿龜” , 六曰: “日月龜” , 七曰: “九州龜” , 八曰: “玉龜” : 凡八名龜. 龜圖各有文在腹下, 文云云者, 此某之龜也. 略記其大指, 不寫其圖. 取此龜不必滿尺二寸, 民人得長七八寸, 可寶矣. 今夫珠玉寶器, 雖有所深藏, 必見其光, 必出其神明, 其此之謂乎! 故玉處於山而木潤, 淵生珠而岸不枯者, 潤澤之所加也. 明月之珠出於江海, 藏於蚌中, 蚗龍伏之. 王者得之, 長有天..
4. 褚先生曰: 臣以通經術, 受業博士, 治春秋, 以高第爲郎, 幸得宿衛, 出入宮殿中十有餘年. 竊好太史公傳. 太史公之傳曰: “三王不同龜, 四夷各異蔔, 然各以決吉凶, 略闚其要, 故作龜策列傳.” 臣往來長安中, 求龜策列傳不能得, 故之大蔔官, 問掌故文學長老習事者, 寫取龜策蔔事, 編於下方. 聞古五帝ㆍ三王發動擧事, 必先決蓍龜. 傳曰: “下有伏靈, 上有免糸: 上有擣蓍, 下有神龜.” 所謂伏靈者, 在免糸之下, 狀似飛鳥之形. 新雨已, 天淸靜無風, 以夜捎免糸去之, 旣以鮸燭此地燭之, 火滅, 卽記其處, 以新布四丈環置之, 明卽掘取之, 入四尺至七尺, 得矣, 過七尺不可得. 伏靈者, 千歲松根也, 食之不死. 聞蓍生滿百莖者, 其下必有神龜守之, 其上常有靑雲覆之.
3. 夫摓策定數, 灼龜觀兆, 變化無窮, 是以擇賢而用占焉, 可謂聖人重事者乎! 周公蔔三龜, 而武王有瘳. 紂爲暴虐, 而元龜不占. 晉文將定襄王之位, 蔔得黃帝之兆, 卒受彤弓之命. 獻公貪驪姫之色, 蔔而兆有口象, 其禍竟流五世. 楚靈將背周室, 蔔而龜逆, 終被乾谿之敗. 兆應信誠於內, 而時人明察見之於外, 可不謂兩合者哉! 君子謂夫輕蔔筮, 無神明者, 悖: 背人道, 信禎祥者, 鬼神不得其正. 故書建稽疑, 五謀而蔔筮居其二, 五占從其多, 明有而不專之道也. 余至江南, 觀其行事, 問其長老, 雲龜千歲乃遊蓮葉之上, 蓍百莖共一根. 又其所生, 獸無虎狼, 草無毒螫. 江傍家人常畜龜飮食之, 以爲能導引致氣, 有益於助衰養老, 豈不信哉!
2. 或以爲聖王遭事無不定, 決疑無不見, 其設稽神求問之道者, 以爲後世衰微, 愚不師智, 人各自安, 化分爲百室, 道散而無垠, 故推歸之至微, 要絜於精神也. 或以爲昆蟲之所長, 聖人不能與爭. 其處吉凶, 別然否, 多中於人. 至高祖時, 因秦太蔔官. 天下始定, 兵革未息. 及孝惠享國日少, 呂後女主, 孝文ㆍ孝景因襲掌故, 未遑講試, 雖父子疇官, 世世相傳, 其精微深妙, 多所遺失. 至今上卽位, 博開藝能之路, 悉延百端之學, 通一伎之士鹹得自效, 絶倫超奇者爲右, 無所阿私, 數年之閒, 太蔔大集. 會上欲擊匈奴, 西攘大宛, 南收百越, 蔔筮至預見表象, 先圖其利. 及猛將推鋒執節, 獲勝於彼, 而蓍龜時日亦有力於此. 上尤加意, 賞賜至或數千萬. 如丘子明之屬, 富溢貴寵, 傾於朝廷. 至以蔔筮射蠱道, 巫蠱時或頗中. 素有眥睚不快, 因公行誅, 恣意所傷, 以破..
1. 太史公曰: 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 興動事業, 何嘗不寶蔔筮以助善! 唐虞以上, 不可記已. 自三代之興, 各據禎祥. 塗山之兆從而夏啓世, 飛燕之蔔順故殷興, 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決定諸疑, 參以蔔筮, 斷以蓍龜, 不易之道也. 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 亦有決疑之蔔. 或以金石, 或以草木, 國不同俗. 然皆可以戰伐攻擊, 推兵求勝, 各信其神, 以知來事. 略聞夏殷欲蔔者, 乃取蓍龜, 已則棄去之, 以爲龜藏則不靈, 蓍久則不神. 至周室之蔔官, 常寶藏蓍龜: 又其大小先後, 各有所尙, 要其歸等耳.
6. 公見夫談士辯人乎? 慮事定計, 必是人也, 然不能以一言說人主意, 故言必稱先王, 語必道上古: 慮事定計, 飾先王之成功, 語其敗害, 以恐喜人主之志, 以求其欲. 多言誇嚴, 莫大於此矣. 然欲彊國成功, 盡忠於上, 非此不立. 今夫蔔者, 導惑敎愚也. 夫愚惑之人, 豈能以一言而知之哉! 言不厭多. 故騏驥不能與罷驢爲駟, 而鳳皇不與燕雀爲群, 而賢者亦不與不肖者同列. 故君子處卑隱以辟衆, 自匿以辟倫, 微見德順以除群害, 以明天性, 助上養下, 多其功利, 不求尊譽. 公之等喁喁者也, 何知長者之道乎!”
5. 且夫卜筮者, 埽除設坐, 正其冠帶, 然後乃言事, 此有禮也. 言而鬼神或以饗, 忠臣以事其上, 孝子以養其親, 慈父以畜其子, 此有德者也. 而以義置數十百錢, 病者或以愈, 且死或以生, 患或以免, 事或以成, 嫁子娶婦或以養生: 此之爲德, 豈直數十百錢哉! 此夫老子所謂“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今夫蔔筮者利大而謝少, 老子之雲豈異於是乎? 莊子曰: “君子內無飢寒之患, 外無劫奪之憂, 居上而敬, 居下不爲害, 君子之道也.” 今夫蔔筮者之爲業也, 積之無委聚, 藏之不用府庫, 徙之不用輜車, 負裝之不重, 止而用之無盡索之時. 持不盡索之物, 遊於無窮之世, 雖莊氏之行未能增於是也, 子何故而雲不可卜哉? 天不足西北, 星辰西北移: 地不足東南, 以海爲池: 日中必移, 月滿必虧: 先王之道, 乍存乍亡. 公責蔔者言必信, 不亦惑乎!
4. 初試官時, 倍力爲巧詐, 飾虛功執空文以誷主上, 用居上爲右: 試官不讓賢陳功, 見僞增實, 以無爲有, 以少爲多, 以求便勢尊位: 食飮驅馳, 從姫歌兒, 不顧於親, 犯法害民, 虛公家: 此夫爲盜不操矛弧者也, 攻而不用弦刃者也, 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 何以爲高賢才乎? 盜賊發不能禁, 夷貊不服不能攝, 姦邪起不能塞, 官秏亂不能治, 四時不和不能調, 歲谷不孰不能適. 才賢不爲, 是不忠也: 才不賢而託官位, 利上奉, 妨賢者處, 是竊位也: 有人者進, 有財者禮, 是僞也. 子獨不見鴟梟之與鳳皇翔乎? 蘭芷芎藭棄於廣野, 蒿蕭成林, 使君子退而不顯衆, 公等是也. 述而不作, 君子義也. 今夫蔔者, 必法天地, 象四時, 順於仁義, 分策定卦, 旋式正棋, 然後言天地之利害, 事之成敗. 昔先王之定國家, 必先龜策日月, 而後乃敢代: 正時日, 乃後入家: 産子必..
3. 司馬季主曰: “公且安坐. 公見夫被髮童子乎? 日月照之則行, 不照則止, 問之日月疵瑕吉凶, 則不能理. 由是觀之, 能知別賢與不肖者寡矣. 賢之行也, 直道以正諫, 三諫不聽則退. 其譽人也不望其報, 惡人也不顧其怨, 以便國家利衆爲務. 故官非其任不處也, 祿非其功不受也: 見人不正, 雖貴不敬也: 見人有汚, 雖尊不下也: 得不爲喜, 去不爲恨: 非其罪也, 雖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謂賢者, 皆可爲羞矣. 卑疵而前, 孅趨而言: 相引以勢, 相導以利: 比周賓正, 以求尊譽, 以受公奉: 事私利, 枉主法, 獵農民: 以官爲威, 以法爲機, 求利逆暴: 譬無異於操白刃劫人者也.
2. 坐定, 司馬季主複理前語, 分別天地之終始, 日月星辰之紀, 差次仁義之際, 列吉凶之符, 語數千言, 莫不順理. 宋忠ㆍ賈誼瞿然而悟, 獵纓正襟危坐, 曰: “吾望先生之狀, 聽先生之辭, 小子竊觀於世, 未嘗見也. 今何居之卑, 何行之汚?” 司馬季主捧腹大笑曰: “觀大夫類有道術者, 今何言之陋也, 何辭之野也! 今夫子所賢者何也? 所高者誰也? 今何以卑汚長者?” 二君曰: “尊官厚祿, 世之所高也, 賢才處之. 今所處非其地, 故謂之卑. 言不信, 行不験, 取不當, 故謂之汚. 夫蔔筮者, 世俗之所賤簡也. 世皆言曰: “夫蔔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 虛高人祿命以說人志, 擅言禍災以傷人心, 矯言鬼神以盡人財, 厚求拜謝以私於己.” 此吾之所恥, 故謂之卑汚也.”
1. 自古受命而王, 王者之興何嘗不以蔔筮決於天命哉! 其於周尤甚, 及秦可見. 代王之入, 任於蔔者. 太蔔之起, 由漢興而有. 司馬季主者, 楚人也. 蔔於長安東市. 宋忠爲中大夫, 賈誼爲博士, 同日俱出洗沐, 相從論議, 誦易先王聖人之道術, 究遍人情, 相視而歎. 賈誼曰: “吾聞古之聖人, 不居朝廷, 必在蔔醫之中. 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 皆可知矣. 試之蔔數中以觀采.” 二人卽同輿而之市, 遊於蔔肆中. 天新雨, 道少人, 司馬季主閒坐, 弟子三四人侍, 方辯天地之道, 日月之運, 陰陽吉凶之本. 二大夫再拜謁. 司馬季主視其狀貌, 如類有知者, 卽禮之, 使弟子延之坐.
10. 褚先生曰: 臣幸得以經術爲郎, 而好讀外家傳語. 竊不遜讓, 複作故事滑稽之語六章, 編之於左. 可以覽觀揚意, 以示後世好事者讀之, 以遊心駭耳, 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武帝時有所幸倡郭舍人者, 發言陳辭雖不合大道, 然令人主和說. 武帝少時, 東武侯母常養帝, 帝壯時, 號之曰: “大乳母”. 率一月再朝. 朝奏入, 有詔使幸臣馬遊卿以帛五十匹賜乳母, 又奉飮糒飧養乳母.
9. 始皇嘗議欲大苑囿, 東至函谷關, 西至雍ㆍ陳倉. 優旃曰: “善. 多縱禽獸於其中, 冦從東方來, 令麋鹿觸之足矣.” 始皇以故輟止. 二世立, 又欲漆其城. 優旃曰: “善. 主上雖無言, 臣固將請之. 漆城雖於百姓愁費, 然佳哉! 漆城蕩蕩, 冦來不能上. 卽欲就之, 易爲漆耳, 顧難爲蔭室.” 於是二世笑之, 以其故止. 居無何, 二世殺死, 優旃歸漢, 數年而卒. 太史公曰: 淳於髡仰天大笑, 齊威王橫行. 優孟搖頭而歌, 負薪者以封. 優旃臨檻疾呼, 陛楯得以半更. 豈不亦偉哉!
8. 우전(優旃) 其後二百餘年, 秦有優旃. 優旃者, 秦倡侏儒也. 善爲笑言, 然合於大道, 秦始皇時, 置酒而天雨, 陛楯者皆沾寒. 優旃見而哀之, 謂之曰: “汝欲休乎?” 陛楯者皆曰: “幸甚.” 優旃曰: “我卽呼汝, 汝疾應曰諾.” 居有頃, 殿上上壽呼萬歲. 優旃臨檻大呼曰: “陛楯郎!” 郎曰: “諾.” 優旃曰: “汝雖長, 何益, 幸雨立. 我雖短也, 幸休居.” 於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7. 因歌曰: “山居耕田苦, 難以得食. 起而爲吏, 身貪鄙者餘財, 不顧恥辱. 身死家室富, 又恐受賕枉法, 爲姦觸大罪, 身死而家滅. 貪吏安可爲也! 念爲廉吏, 奉法守職, 竟死不敢爲非. 廉吏安可爲也! 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 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 不足爲也!” 於是莊王謝優孟, 乃召孫叔敖子, 封之寢丘四百戸, 以奉其祀. 後十世不絶. 此知可以言時矣.
6. 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 善待之. 病且死, 屬其子曰: “我死, 汝必貧困. 若往見優孟, 言我孫叔敖之子也.” 居數年, 其子窮困負薪, 逢優孟, 與言曰: “我, 孫叔敖子也. 父且死時, 屬我貧困往見優孟.” 優孟曰: “若無遠有所之.” 卽爲孫叔敖衣冠, 抵掌談語. 歲餘, 像孫叔敖, 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 莊王置酒, 優孟前爲壽. 莊王大驚, 以爲孫叔敖複生也, 欲以爲相. 優孟曰: “請歸與婦計之, 三日而爲相.” 莊王許之. 三日後, 優孟複來. 王曰: “婦言謂何?” 孟曰: “婦言愼無爲, 楚相不足爲也. 如孫叔敖之爲楚相, 盡忠爲廉以治楚, 楚王得以霸. 今死, 其子無立錐之地, 貧困負薪以自飮食. 必如孫叔敖, 不如自殺.”
5. 우맹(優孟) 其後百餘年, 楚有優孟. 優孟者, 故楚之樂人也. 長八尺, 多辯, 常以談笑諷諫. 楚莊王之時, 有所愛馬, 衣以文繡, 置之華屋之下, 席以露床, 啗以棗脯. 馬病肥死, 使群臣喪之, 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 左右爭之, 以爲不可. 王下令曰: “有敢以馬諫者, 罪至死.” 優孟聞之, 入殿門. 仰天大哭. 王驚而問其故. 優孟曰: “馬者王之所愛也, 以楚國堂堂之大, 何求不得, 而以大夫禮葬之, 薄, 請以人君禮葬之.” 王曰: “何如?” 對曰: “臣請以彫玉爲棺, 文梓爲槨, 楩楓予章爲題湊, 發甲卒爲穿壙, 老弱負土, 齊趙陪位於前, 韓魏翼衛其後, 廟食太牢, 奉以萬戸之邑. 諸侯聞之, 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也.” 王曰: “寡人之過一至此乎! 爲之奈何?” 優孟曰: “請爲大王六畜葬之. 以壟灶爲槨, 銅歷爲棺, 齎以薑棗, 薦以木蘭, 祭以糧稲, 衣..
4. 威王大說, 置酒後宮, 召髡賜之酒. 問曰: “先生能飮幾何而醉?” 對曰: “臣飮一鬪亦醉, 一石亦醉.” 威王曰: “先生飮一鬪而醉, 惡能飮一石哉! 其說可得聞乎?” 髡曰: “賜酒大王之前, 執法在傍, 禦史在後, 髡恐懼俯伏而飮, 不過一鬪徑醉矣. 若親有嚴客, 髡帣韝鞠跪, 待酒於前, 時賜餘瀝, 奉觴上壽, 數起, 飮不過二鬪徑醉矣. 若朋友交遊, 久不相見, 卒然相睹, 歓然道故, 私情相語, 飮可五六鬪徑醉矣. 若乃州閭之會, 男女雜坐, 行酒稽留, 六博投壷, 相引爲曹, 握手無罰, 目眙不禁, 前有墮珥, 後有遺簪, 髡竊樂此, 飮可八鬪而醉二參. 日暮酒闌, 合尊促坐, 男女同席, 履舃交錯, 杯盤狼藉, 堂上燭滅, 主人留髡而送客, 羅襦襟解, 微聞薌澤, 當此之時, 髡心最歓, 能飮一石. 故曰酒極則亂, 樂極則悲: 萬事盡然, 言不可極, 極之而衰...
2. 순우곤(淳于髡) 淳於髡者, 齊之贅婿也. 長不滿七尺, 滑稽多辯, 數使諸侯, 未嘗屈辱. 齊威王之時喜隱, 好爲淫樂長夜之飮, 沈湎不治, 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亂, 諸侯竝侵, 國且危亡, 在於旦暮, 左右莫敢諫. 淳於髡說之以隱曰: “國中有大鳥, 止王之庭, 三年不蜚又不鳴, 不知此鳥何也?” 王曰: “此鳥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 賞一人, 誅一人, 奮兵而出. 諸侯振驚, 皆還齊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語在田完世家中.
1. 孔子曰: “六闕於治一也. 禮以節人, 樂以發和, 書以道事, 詩以達意, 易以神化, 春秋以義.” 太史公曰: 天道恢恢, 豈不大哉! 談言微中, 亦可以解紛.
3. 文帝嘗病癰, 鄧通常爲帝唶吮之. 文帝不樂, 從容問通曰: “天下誰最愛我者乎?” 通曰: “宜莫如太子.” 太子入問病, 文帝使唶癰, 唶癰而色難之. 已而聞鄧通常爲帝唶吮之, 心慚, 由此怨通矣. 及文帝崩, 景帝立, 鄧通免, 家居. 居無何, 人有告鄧通盜出徼外鑄錢. 下吏験問, 頗有之, 遂竟案, 盡沒入鄧通家, 尙負責數巨萬. 長公主賜鄧通, 吏輒隨沒入之, 一簪不得著身. 於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 竟不得名一錢, 寄死人家. 孝景帝時, 中無寵臣, 然獨郎中令周文仁, 仁寵最過庸, 乃不甚篤.
2. 鄧通, 蜀郡南安人也, 以濯船爲黃頭郎. 孝文帝夢欲上天, 不能, 有一黃頭郎從後推之上天, 顧見其衣裻帶後穿. 覺而之漸台, 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 卽見鄧通, 其衣後穿, 夢中所見也. 召問其名姓, 姓鄧氏, 名通, 文帝說焉, 尊幸之日異. 通亦願謹, 不好外交, 雖賜洗沐, 不欲出. 於是文帝賞賜通巨萬以十數, 官至上大夫. 文帝時時如鄧通家遊戲. 然鄧通無他能, 不能有所薦士, 獨自謹其身以媚上而已. 上使善相者相通, 曰: “當貧餓死”. 文帝曰: “能富通者在我也. 何謂貧乎?” 於是賜鄧通蜀嚴道銅山, 得自鑄錢, “鄧氏錢” 布天下. 其富如此.
1. 諺曰: “力田不如逢年, 善仕不如遇合” , 固無虛言. 非獨女以色媚, 而士宦亦有之. 昔以色幸者多矣. 至漢興, 高祖至暴抗也, 然籍孺以佞幸: 孝惠時有閎孺. 此兩人非有材能, 徒以婉佞貴幸, 與上臥起, 公卿皆因關說. 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 貝帶, 傅脂粉, 化閎ㆍ籍之屬也. 兩人徙家安陵. 孝文時中寵臣, 士人則鄧通, 宦者則趙同ㆍ北宮伯子. 北宮伯子以愛人長者: 而趙同以星氣幸, 常爲文帝參乘: 鄧通無伎能.
6. 곽해(郭解) 郭解, 軹人也, 字翁伯, 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 解父以任俠, 孝文時誅死. 解爲人短小精悍, 不飮酒. 少時陰賊, 慨不快意, 身所殺甚衆. 以軀借交報仇, 藏命作姦剽攻, (不休(及[乃]鑄錢掘塚, 固不可勝數. 適有天幸, 窘急常得脫, 若遇赦. 及解年長, 更折節爲儉, 以德報怨, 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爲俠益甚. 旣已振人之命, 不矜其功, 其陰賊著於心, 卒發於睚眥如故云. 而少年慕其行, 亦輒爲報仇, 不使知也. 解姊子負解之勢, 與人飮, 使之嚼. 非其任, 彊必灌之. 人怒, 拔刀刺殺解姊子, 亡去. 解姊怒曰: “以翁伯之義, 人殺吾子, 賊不得.” 棄其屍於道, 弗葬, 欲以辱解. 解使人微知賊處. 賊窘自歸, 具以實告解. 解曰: “公殺之固當, 吾兒不直.” 遂去其賊, 罪其姊子, 乃收而葬之. 諸公聞之, 皆多解之義, 益附焉.
5. 초전(楚田)ㆍ극맹(劇孟) 楚田仲以俠聞, 喜劍, 父事朱家, 自以爲行弗及. 田仲已死, 而雒陽有劇孟. 周人以商賈爲資, 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 吳楚反時, 條侯爲太尉, 乘傳車將至河南, 得劇孟, 喜曰: “吳楚擧大事而不求孟, 吾知其無能爲已矣.” 天下騒動, 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雲. 劇孟行大類朱家, 而好博, 多少年之戲. 然劇孟母死, 自遠方送喪蓋千乘. 及劇孟死, 家無餘十金之財. 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閒. 是時濟南瞷氏ㆍ陳周庸亦以豪聞, 景帝聞之, 使使盡誅此屬. 其後代諸白ㆍ梁韓無辟ㆍ陽翟薛兄ㆍ陝韓孺紛紛複出焉.
4. 주가(朱家) 魯朱家者, 與高祖同時. 魯人皆以儒敎, 而朱家用俠聞. 所藏活豪士以百數, 其餘庸人不可勝言. 然終不伐其能, 歆其德, 諸所嘗施, 唯恐見之. 振人不贍, 先從貧賤始. 家無餘財, 衣不完采, 食不重味, 乘不過軥牛. 專趨人之急, 甚己之私. 旣陰脫季布將軍之阨, 及布尊貴, 終身不見也. 自關以東, 莫不延頸願交焉.
3.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 久孤於世, 豈若卑論儕俗, 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 而布衣之徒, 設取予然諾, 千里誦義, 爲死不顧世, 此亦有所長, 非苟而已也. 故士窮窘而得委命, 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閒者邪? 誠使鄕曲之俠, 予季次ㆍ原憲比權量力, 效功於當世, 不同日而論矣. 要以功見言信, 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 靡得而聞已. 近世延陵ㆍ孟嘗ㆍ春申ㆍ平原ㆍ信陵之徒, 皆因王者親屬, 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 招天下賢者, 顯名諸侯, 不可謂不賢者矣. 比如順風而呼, 聲非加疾, 其埶激也. 至如閭巷之俠, 脩行砥名, 聲施於天下, 莫不稱賢, 是爲難耳. 然儒ㆍ墨皆排擯不載. 自秦以前, 匹夫之俠, 湮滅不見, 餘甚恨之. 以餘所聞, 漢興有朱家ㆍ田仲ㆍ王公ㆍ劇孟ㆍ郭解之徒, 雖時扞當世之文罔, 然其私義廉絜退讓, 有足稱者. 名不虛立, 士不虛附. 至如朋黨宗彊比周, 設財..
2. 且緩急, 人之所時有也. 太史公曰: 昔者虞舜窘於井廩, 伊尹負於鼎俎, 傅說匿於傅險, 呂尙困於棘津, 夷吾桎梏, 百里飯牛, 仲尼畏匡, 菜色陳ㆍ蔡. 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 猶然遭此菑, 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 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 “何知仁義, 已饗其利者爲有德.” 故伯夷醜周, 餓死首陽山, 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 蹠ㆍ蹻暴戾, 其徒誦義無窮. 由此觀之, “竊鈎者誅, 竊國者侯, 侯之門仁義存” , 非虛言也.
1. 韓子曰: “儒以文亂法, 而俠以武犯禁.” 二者皆譏, 而學士多稱於世雲. 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 輔翼其世主, 功名俱著於春秋, 固無可言者. 及若季次ㆍ原憲, 閭巷人也, 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 義不苟合當世, 當世亦笑之. 故季次ㆍ原憲終身空室蓬戸, 褐衣疏食不厭. 死而已四百餘年, 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遊俠, 其行雖不軌於正義, 然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諾必誠, 不愛其軀, 赴士之阨困, 旣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蓋亦有足多者焉.
12. 烏孫使旣見漢人衆富厚, 歸報其國, 其國乃益重漢. 其後歲餘, 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 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然張騫鑿空, 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 以爲質於外國, 外國由此信之. 自博望侯騫死後, 匈奴聞漢通烏孫, 怒, 欲擊之. 及漢使烏孫, 若出其南, 抵大宛ㆍ大月氏相屬, 烏孫乃恐, 使使獻馬, 願得尙漢女翁主爲昆弟. 天子問群臣議計, 皆曰: “必先納聘, 然後乃遣女”. 初, 天子發書易, 云“神馬當從西北來”. 得烏孫馬好, 名曰: “天馬”. 及得大宛汗血馬, 益壯, 更名烏孫馬曰: “西極” , 名大宛馬曰: “天馬” 雲. 而漢始築令居以西, 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 因益發使抵安息ㆍ奄蔡ㆍ黎軒ㆍ條枝ㆍ身毒國. 而天子好宛馬, 使者相望於道. 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 少者百餘人, 人所齎操大放博望侯時. 其後益習而衰少焉. 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餘,..
11. 大祿怒其不得代太子也, 乃收其諸昆弟, 將其衆畔, 謀攻岑娶及昆莫. 昆莫老, 常恐大祿殺岑娶, 予岑娶萬餘騎別居, 而昆莫有萬餘騎自備, 國衆分爲三, 而其大總取羈屬昆莫, 昆莫亦以此不敢專約於騫. 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ㆍ康居ㆍ大月氏ㆍ大夏ㆍ安息ㆍ身毒ㆍ於窴ㆍ扜冞及諸旁國. 烏孫發導訳送騫還, 騫與烏孫遣使數十人, 馬數十匹報謝, 因令窺漢, 知其廣大. 騫還到, 拜爲大行, 列於九卿. 歲餘, 卒.
10. 騫旣至烏孫, 烏孫王昆莫見漢使如單於禮, 騫大慚, 知蠻夷貪, 乃曰: “天子致賜, 王不拜則還賜.” 昆莫起拜賜, 其他如故. 騫諭使指曰: “烏孫能東居渾邪地, 則漢遣翁主爲昆莫夫人.” 烏孫國分, 王老, 而遠漢, 未知其大小, 素服屬匈奴日久矣, 且又近之, 其大臣皆畏胡, 不欲移徙, 王不能專制. 騫不得其要領. 昆莫有十餘子, 其中子曰大祿, 彊, 善將衆, 將衆別居萬餘騎. 大祿兄爲太子, 太子有子曰岑娶, 而太子蚤死. 臨死謂其父昆莫曰: “必以岑娶爲太子, 無令他人代之.” 昆莫哀而許之, 卒以岑娶爲太子.
9. 是後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 騫旣失侯, 因言曰: “臣居匈奴中, 聞烏孫王號昆莫, 昆莫之父, 匈奴西邊小國也. 匈奴攻殺其父, 而昆莫生棄於野. 烏嗛肉蜚其上, 狼往乳之. 單於怪以爲神, 而收長之. 及壯, 使將兵, 數有功, 單於複以其父之民予昆莫, 令長守於西(城[域]. 昆莫收養其民, 攻旁小邑, 控弦數萬, 習攻戰. 單於死, 昆莫乃率其衆遠徙, 中立, 不肯朝會匈奴. 匈奴遣奇兵擊, 不勝, 以爲神而遠之, 因羈屬之, 不大攻. 今單於新困於漢, 而故渾邪地空無人. 蠻夷俗貪漢財物, 今誠以此時而厚幣賂烏孫, 招以益東, 居故渾邪之地, 與漢結昆弟, 其勢宜聽, 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旣連烏孫, 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爲外臣.” 天子以爲然, 拜騫爲中郎將, 將三百人, 馬各二匹, 牛羊以萬數, 齎金幣帛直數千巨萬, 多持節副使, 道可使, 使遺之他旁國.
8. 天子欣然, 以騫言爲然, 乃令騫因蜀犍爲發閒使, 四道竝出: 出駹, 出冉, 出徙, 出邛ㆍ僰, 皆各行一二千里. 其北方閉氐ㆍ筰, 南方閉ㆍ昆明. 昆明之屬無君長, 善冦盜, 輒殺略漢使, 終莫得通. 然聞其西可千餘里有乘象國, 名曰滇越, 而蜀賈姦出物者或至焉, 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 初, 漢欲通西南夷, 費多, 道不通, 罷之. 及張騫言可以通大夏, 乃複事西南夷.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 知水草處, 軍得以不乏, 乃封騫爲博望侯. 是歲元朔六年也. 其明年, 騫爲衛尉, 與李將軍俱出右北平擊匈奴. 匈奴圍李將軍, 軍失亡多: 而騫後期當斬, 贖爲庶人. 是歲漢遣驃騎破匈奴西(城[域]數萬人, 至祁連山. 其明年, 渾邪王率其民降漢, 而金城ㆍ河西西竝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 匈奴時有候者到, 而希矣. 其後二年, 漢擊走單於於幕北.
7. 騫曰: “臣在大夏時, 見邛竹杖ㆍ蜀布. 問曰: “安得此?” 大夏國人曰: “吾賈人往市之身毒. 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 其俗土著, 大與大夏同, 而卑溼暑熱雲. 其人民乘象以戰. 其國臨大水焉.” 以騫度之, 大夏去漢萬二千里, 居漢西南. 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 有蜀物, 此其去蜀不遠矣. 今使大夏, 從羌中, 險, 羌人惡之: 少北, 則爲匈奴所得: 從蜀宜徑, 又無冦.” 天子旣聞大宛及大夏ㆍ安息之屬皆大國, 多奇物, 土著, 頗與中國同業, 而兵弱, 貴漢財物: 其北有大月氏ㆍ康居之屬, 兵彊, 可以賂遺設利朝也. 且誠得而以義屬之, 則廣地萬里, 重九訳, 致殊俗, 威德遍於四海.
6. 條枝在安息西數千里, 臨西海. 暑溼. 耕田, 田稲. 有大鳥, 卵如甕. 人衆甚多, 往往有小君長, 而安息役屬之, 以爲外國. 國善眩. 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ㆍ西王母, 而未嘗見.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嬀水南. 其俗土著, 有城屋, 與大宛同俗. 無大(王[君]長, 往往城邑置小長. 其兵弱, 畏戰. 善賈市. 及大月氏西徙, 攻敗之, 皆臣畜大夏. 大夏民多, 可百餘萬. 其都曰藍市城, 有市販賈諸物. 其東南有身毒國.
5.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 居嬀水北. 其南則大夏, 西則安息, 北則康居. 行國也, 隨畜移徙, 與匈奴同俗. 控弦者可一二十萬. 故時彊, 輕匈奴, 及冒頓立, 攻破月氏, 至匈奴老上單於, 殺月氏王, 以其頭爲飮器. 始月氏居敦煌ㆍ祁連閒, 及爲匈奴所敗, 乃遠去, 過宛, 西擊大夏而臣之, 遂都嬀水北, 爲王庭. 其餘小衆不能去者, 保南山羌, 號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 其俗土著, 耕田, 田稲麥, 蒲陶酒. 城邑如大宛. 其屬小大數百城, 地方數千里, 最爲大國. 臨嬀水, 有市, 民商賈用車及船, 行旁國或數千里. 以銀爲錢, 錢如其王面, 王死輒更錢, 效王面焉. 畫革旁行以爲書記. 其西則條枝, 北有奄蔡ㆍ黎軒.
4. 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 行國, 隨畜, 與匈奴同俗. 控弦者數萬, 敢戰. 故服匈奴, 及盛, 取其羈屬, 不肯往朝會焉.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 行國, 與月氏大同俗. 控弦者八九萬人. 與大宛鄰國. 國小, 南羈事月氏, 東羈事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 行國, 與康居大同俗. 控弦者十餘萬. 臨大澤, 無崖, 蓋乃北海雲.
3. 留歲餘, 還, 竝南山, 欲從羌中歸, 複爲匈奴所得. 留歲餘, 單於死, 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 國內亂, 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 漢拜騫爲太中大夫, 堂邑父爲奉使君. 騫爲人彊力, 寛大信人, 蠻夷愛之. 堂邑父故胡人, 善射, 窮急射禽獸給食. 初, 騫行時百餘人, 去十三歲, 唯二人得還. 騫身所至者大宛ㆍ大月氏ㆍ大夏ㆍ康居, 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 具爲天子言之. 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 在漢正西, 去漢可萬里. 其俗土著, 耕田, 田稲麥. 有蒲陶酒. 多善馬, 馬汗血, 其先天馬子也. 有城郭屋室. 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 衆可數十萬. 其兵弓矛騎射. 其北則康居, 西則大月氏, 西南則大夏, 東北則烏孫, 東則扜冞ㆍ於窴. 於窴之西, 則水皆西流, 注西海: 其東水東流, 注鹽澤. 鹽澤潛行地下, 其南則河源出焉. 多玉石, 河注中國. 而樓蘭ㆍ姑師邑有城郭, 臨..
2. 居匈奴中, 益寛, 騫因與其屬亡鄕月氏, 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聞漢之饒財, 欲通不得, 見騫, 喜, 問曰: “若欲何之?” 騫曰: “爲漢使月氏, 而爲匈奴所閉道. 今亡, 唯王使人導送我. 誠得至, 反漢, 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以爲然, 遣騫, 爲發導繹, 抵康居, 康居傳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爲胡所殺, 立其太子爲王. 旣臣大夏而居, 地肥饒, 少冦, 志安樂, 又自以遠漢, 殊無報胡之心. 騫從月氏至大夏, 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1. 大宛之跡, 見自張騫. 張騫, 漢中人. 建元中爲郎. 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 皆言匈奴破月氏王, 以其頭爲飮器,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無與共擊之. 漢方欲事滅胡, 聞此言, 因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 乃募能使者. 騫以郎應募, 使月氏, 與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隴西. 經匈奴, 匈奴得之, 傳詣單於. 單於留之, 曰: “月氏在吾北, 漢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 漢肯聽我乎?” 留騫十餘歲, 與妻, 有子, 然騫持漢節不失.
18. 의종(義縱) 義縱者, 河東人也. 爲少年時, 嘗與張次公俱攻剽爲群盜. 縱有姊姁, 以醫幸王太後. 王太後問: “有子兄弟爲官者乎?” 姊曰: “有弟無行, 不可.” 太後乃告上, 拜義姁弟縱爲中郎, 補上黨郡中令. 治敢行, 少蘊藉, 縣無逋事, 擧爲第一. 遷爲長陵及長安令, 直法行治, 不避貴戚. 以捕案太後外孫脩成君子仲, 上以爲能, 遷爲河內都尉. 至則族滅其豪穰氏之屬, 河內道不拾遺. 而張次公亦爲郎, 以勇悍從軍, 敢深入, 有功, 爲岸頭侯. 寧成家居, 上欲以爲郡守. 禦史大夫弘曰: “臣居山東爲小吏時, 寧成爲濟南都尉, 其治如狼牧羊. 成不可使治民.” 上乃拜成爲關都尉. 歲餘, 關東吏隷郡國出入關者, 號曰: “寧見乳虎, 無値寧成之怒”. 義縱自河內遷爲南陽太守, 聞寧成家居南陽, 及縱至關, 寧成側行送迎, 然縱氣盛, 弗爲禮. 至郡, 遂案寧氏,..
17. 趙禹中廢, 已而爲廷尉. 始條侯以爲禹賊深, 弗任. 及禹爲少府, 比九卿. 禹酷急, 至晩節, 事益多, 吏務爲嚴峻, 而禹治加緩, 而名爲平. 王溫舒等後起, 治酷於禹. 禹以老, 徙爲燕相. 數歲, 亂悖有罪, 免歸. 後湯十餘年, 以壽卒於家.
16. 減宣亦奏謁居等事. 天子果以湯懷詐面欺, 使使八輩簿責湯. 湯具自道無此, 不服. 於是上使趙禹責湯. 禹至, 讓湯曰: “君何不知分也. 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 今人言君皆有狀, 天子重致君獄, 欲令君自爲計, 何多以對簿爲?” 湯乃爲書謝曰: “湯無尺寸功, 起刀筆吏, 陛下幸致爲三公, 無以塞責. 然謀陷湯罪者, 三長史也.” 遂自殺. 湯死, 家産直不過五百金, 皆所得奉賜, 無他業. 昆弟諸子欲厚葬湯, 湯母曰: “湯爲天子大臣, 被汚惡言而死, 何厚葬乎!” 載以牛車, 有棺無槨. 天子聞之, 曰: “非此母不能生此子.” 乃盡案誅三長史. 丞相靑翟自殺. 出田信. 上惜湯. 稍遷其子安世.
15. 주매신(朱買臣) 始長史朱買臣, 會稽人也. 讀春秋. 莊助使人言買臣, 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 侍中, 爲太中大夫, 用事: 而湯乃爲小吏, 跪伏使買臣等前. 已而湯爲廷尉, 治淮南獄, 排擠莊助, 買臣固心望. 及湯爲禦史大夫, 買臣以會稽守爲主爵都尉, 列於九卿. 數年, 坐法廢, 守長史, 見湯, 湯坐床上, 丞史遇買臣弗爲禮. 買臣楚士, 深怨, 常欲死之. 王朝, 齊人也. 以術至右內史. 邊通, 學長短, 剛暴彊人也, 官再至濟南相. 故皆居湯右, 已而失官, 守長史, 詘體於湯. 湯數行丞相事, 知此三長史素貴, 常淩折之. 以故三長史合謀曰: “始湯約與君謝, 已而賣君: 今欲劾君以宗廟事, 此欲代君耳. 吾知湯陰事.” 使吏捕案湯左田信等, 曰湯且欲奏請, 信輒先知之, 居物致富, 與湯分之, 及他姦事. 事辭頗聞. 上問湯曰: “吾所爲, 賈人輒先知之, 益..
14. 河東人李文嘗與湯有卻, 已而爲禦史中丞, 恚, 數從中文書事有可以傷湯者, 不能爲地. 湯有所愛史魯謁居, 知湯不平, 使人上蜚變告文姦事, 事下湯, 湯治論殺文, 而湯心知謁居爲之. 上問曰: “言變事縱跡安起?” 湯詳驚曰: “此殆文故人怨之.” 謁居病臥閭里主人, 湯自往視疾, 爲謁居摩足. 趙國以冶鑄爲業, 王數訟鐵官事, 湯常排趙王. 趙王求湯陰事. 謁居嘗案趙王, 趙王怨之, 竝上書告: “湯, 大臣也, 史謁居有病, 湯至爲摩足, 疑與爲大姦.” 事下廷尉. 謁居病死, 事連其弟, 弟繋導官. 湯亦治他囚導官, 見謁居弟, 欲陰爲之, 而詳不省. 謁居弟弗知, 怨湯, 使人上書告湯與謁居謀, 共變告李文. 事下減宣. 宣嘗與湯有卻, 及得此事, 窮竟其事, 未奏也. 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 丞相靑翟朝, 與湯約俱謝, 至前, 湯念獨丞相以四時行園, 當謝, 湯無與..
13. 上問湯, 湯曰: “此愚儒, 無知.” 狄山曰: “臣固愚忠, 若禦史大夫湯乃詐忠. 若湯之治淮南ㆍ江都, 以深文痛詆諸侯, 別疏骨肉, 使蕃臣不自安. 臣固知湯之爲詐忠.” 於是上作色曰: “吾使生居一郡, 能無使虜入盜乎?” 曰: “不能.” 曰: “居一縣?” 對曰: “不能.” 複曰: “居一障閒?” 山自度辯窮且下吏, 曰: “能.” 於是上遣山乘鄣. 至月餘, 匈奴斬山頭而去. 自是以後, 群臣震慴. 湯之客田甲, 雖賈人, 有賢操. 始湯爲小吏時, 與錢通, 及湯爲大吏, 甲所以責湯行義過失, 亦有烈士風. 湯爲禦史大夫七歲, 敗.
12. 湯每朝奏事, 語國家用, 日晏, 天子忘食. 丞相取充位, 天下事皆決於湯. 百姓不安其生, 騒動, 縣官所興, 未獲其利, 姦吏竝侵漁, 於是痛縄以罪. 則自公卿以下, 至於庶人, 鹹指湯. 湯嘗病, 天子至自視病, 其隆貴如此. 匈奴來請和親, 群臣議上前. 博士狄山曰: “和親便.” 上問其便, 山曰: “兵者凶器, 未易數動. 高帝欲伐匈奴, 大困平城, 乃遂結和親. 孝惠ㆍ高后時, 天下安樂. 及孝文帝欲事匈奴, 北邊蕭然苦兵矣. 孝景時, 吳楚七國反, 景帝往來兩宮閒, 寒心者數月. 吳楚已破, 竟景帝不言兵, 天下富實. 今自陛下擧兵擊匈奴, 中國以空虛, 邊民大困貧. 由此觀之, 不如和親.”
11. 湯至於大吏, 內行脩也. 通賓客飮食. 於故人子弟爲吏及貧昆弟, 調護之尤厚. 其造請諸公, 不避寒暑. 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 然得此聲譽. 而刻深吏多爲爪牙用者, 依於文學之士. 丞相弘數稱其美. 及治淮南ㆍ衡山ㆍ江都反獄, 皆窮根本. 嚴助及伍被, 上欲釋之. 湯爭曰: “伍被本畫反謀, 而助親幸出入禁闥爪牙臣, 乃交私諸侯如此, 弗誅, 後不可治.” 於是上可論之. 其治獄所排大臣自爲功, 多此類. 於是湯益尊任, 遷爲禦史大夫. 會渾邪等降, 漢大興兵伐匈奴, 山東水旱, 貧民流徙, 皆仰給縣官, 縣官空虛. 於是丞上指, 請造白金及五銖錢, 籠天下鹽鐵, 排富商大賈, 出告緡令, 鉏豪彊竝兼之家, 舞文巧詆以輔法.
10. 是時上方鄕文學, 湯決大獄, 欲傅古義, 乃請博士弟子治尙書ㆍ春秋補廷尉史, 亭疑法. 奏讞疑事, 必予先爲上分別其原, 上所是, 受而著讞決法廷尉, 絜令揚主之明. 奏事卽譴, 湯應謝, 鄕上意所便, 必引正ㆍ監ㆍ掾史賢者, 曰: “固爲臣議, 如上責臣, 臣弗用, 愚抵於此.” 罪常釋. (聞[閒]卽奏事, 上善之, 曰: “臣非知爲此奏, 乃正ㆍ監ㆍ掾史某爲之.” 其欲薦吏, 揚人之善蔽人之過如此. 所治卽上意所欲罪, 予監史深禍者: 卽上意所欲釋, 與監史輕平者. 所治卽豪, 必舞文巧詆: 卽下戸羸弱, 時口言, 雖文致法, 上財察. 於是往往釋湯所言.
9. 武安侯爲丞相, 徴湯爲史, 時薦言之天子, 補禦史, 使案事. 治陳皇後蠱獄, 深竟黨與. 於是上以爲能, 稍遷至太中大夫. 與趙禹共定諸律令, 務在深文, 拘守職之吏. 已而趙禹遷爲中尉, 徙爲少府, 而張湯爲廷尉, 兩人交驩, 而兄事禹. 禹爲人廉倨. 爲吏以來, 舍毋食客. 公卿相造請禹, 禹終不報謝, 務在絶知友賓客之請, 孤立行一意而已. 見文法輒取, 亦不覆案, 求官屬陰罪. 湯爲人多詐, 舞智以禦人. 始爲小吏, 乾沒, 與長安富賈田甲ㆍ魚翁叔之屬交私. 及列九卿, 收接天下名士大夫, 己心內雖不合, 然陽浮慕之.
8. 장탕(張湯) 張湯者, 杜人也. 其父爲長安丞, 出, 湯爲兒守舍. 還而鼠盜肉, 其父怒, 笞湯. 湯掘窟得盜鼠及餘肉, 劾鼠掠治, 傳爰書, 訊鞫論報, 竝取鼠與肉, 具獄磔堂下. 其父見之, 視其文辭如老獄吏, 大驚, 遂使書獄. 父死後, 湯爲長安吏, 久之. 周陽侯始爲諸卿時, 嘗繋長安, 湯傾身爲之. 及出爲侯, 大與湯交, 遍見湯貴人. 湯給事內史, 爲寧成掾, 以湯爲無害, 言大府, 調爲茂陵尉, 治方中.
7. 조우(趙禹) 趙禹者, 斄人. 以佐史補中都官, 用廉爲令史, 事太尉亞夫. 亞夫爲丞相, 禹爲丞相史, 府中皆稱其廉平. 然亞夫弗任, 曰: “極知禹無害, 然文深, 不可以居大府.” 今上時, 禹以刀筆吏積勞, 稍遷爲禦史. 上以爲能, 至太中大夫. 與張湯論定諸律令, 作見知, 吏傳得相監司. 用法益刻, 蓋自此始.
6. 주양유(周陽由) 周陽由者, 其父趙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陽, 故因姓周陽氏. 由以宗家任爲郎, 事孝文及景帝. 景帝時, 由爲郡守. 武帝卽位, 吏治尙循謹甚, 然由居二千石中, 最爲暴酷驕恣. 所愛者, 撓法活之: 所憎者, 曲法誅滅之. 所居郡, 必夷其豪. 爲守, 視都尉如令. 爲都尉, 必陵太守, 奪之治. 與汲黯俱爲忮, 司馬安之文惡, 俱在二千石列, 同車未嘗敢均茵伏. 由後爲河東都尉, 時與其守勝屠公爭權, 相告言罪. 勝屠公當抵罪, 義不受刑, 自殺, 而由棄市. 自寧成ㆍ周陽由之後, 事益多, 民巧法, 大抵吏之治類多成ㆍ由等矣.
5. 영성(寧成) 寧成者, 穰人也. 以郎謁者事景帝. 好氣, 爲人小吏, 必陵其長吏: 爲人上, 操下如束溼薪. 滑賊任威. 稍遷至濟南都尉, 而郅都爲守. 始前數都尉皆步入府, 因吏謁守如縣令, 其畏郅都如此. 及成往, 直陵都出其上. 都素聞其聲, 於是善遇, 與結驩. 久之, 郅都死, 後長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 於是上召寧成爲中尉. 其治效郅都, 其廉弗如, 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 武帝卽位, 徙爲內史. 外戚多毁成之短, 抵罪髡鉗. 是時九卿罪死卽死, 少被刑, 而成極刑, 自以爲不複收, 於是解脫, 詐刻傳出關歸家. 稱曰: “仕不至二千石, 賈不至千萬, 安可比人乎!” 乃貰貸買陂田千餘頃, 假貧民, 役使數千家. 數年, 會赦. 致産數千金, 爲任俠, 持吏長短, 出從數十騎. 其使民威重於郡守.
4. 都爲人勇, 有氣力, 公廉, 不發私書, 問遺無所受, 請寄無所聽. 常自稱曰: “已倍親而仕, 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 終不顧妻子矣.” . 郅都遷爲中尉. 丞相條侯至貴倨也, 而都揖丞相. 是時民樸, 畏罪自重, 而都獨先嚴酷, 致行法不避貴戚, 列侯宗室見都側目而視, 號曰: “蒼鷹”. 臨江王徴詣中尉府對簿, 臨江王欲得刀筆爲書謝上, 而都禁吏不予. 魏其侯使人以閒與臨江王. 臨江王旣爲書謝上, 因自殺. 竇太後聞之, 怒, 以危法中都, 都免歸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節拜都爲雁門太守, 而便道之官, 得以便宜從事. 匈奴素聞郅都節, 居邊, 爲引兵去, 竟郅都死不近雁門. 匈奴至爲偶人象郅都, 令騎馳射莫能中, 見憚如此. 匈奴患之. 竇太後乃竟中都以漢法. 景帝曰: “都忠臣.” 欲釋之. 竇太後曰: “臨江王獨非忠臣邪?” 於是遂斬郅都.
3. 질도(郅都) 高后時, 酷吏獨有侯封, 刻轢宗室, 侵辱功臣. 呂氏已敗, 遂(禽[夷]侯封之家. 孝景時, 晁錯以刻深頗用術輔其資, 而七國之亂, 發怒於錯, 錯卒以被戮. 其後有郅都ㆍ寧成之屬. 郅都者, 楊人也. 以郎事孝文帝. 孝景時, 都爲中郎將, 敢直諫, 面折大臣於朝. 嘗從入上林, 賈姫如厠, 野彘卒入厠. 上目都, 都不行. 上欲自持兵救賈姫, 都伏上前曰: “亡一姫複一姫進, 天下所少寧賈姫等乎? 陛下縱自輕, 奈宗廟太後何!” 上還, 彘亦去. 太後聞之, 賜都金百斤, 由此重郅都. 濟南瞯氏宗人三百餘家, 豪猾, 二千石莫能制, 於是景帝乃拜都爲濟南太守. 至則族滅瞯氏首惡, 餘皆股栗. 居歲餘, 郡中不拾遺. 旁十餘郡守畏都如大府.
2. 太史公曰: 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 而非制治淸濁之源也. 昔天下之網嘗密矣, 然姦僞萌起, 其極也, 上下相遁, 至於不振. 當是之時, 吏治若救火揚沸, 非武健嚴酷, 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 溺其職矣. 故曰: “聽訟, 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下士聞道大笑之”. 非虛言也. 漢興, 破觚而爲圜, 斲雕而爲樸, 網漏於呑舟之魚, 而吏治烝烝, 不至於姦, 黎民艾安. 由是觀之, 在彼不在此.
8. 是時天子方好文詞, 見申公對, 黙然. 然已招致, 則以爲太中大夫, 舍魯邸, 議明堂事. 太皇竇太後好老子言, 不說儒術, 得趙綰ㆍ王臧之過以讓上, 上因廢明堂事, 盡下趙綰ㆍ王臧吏, 後皆自殺. 申公亦疾免以歸, 數年卒. 弟子爲博士者十餘人: 孔安國至臨淮太守, 周霸至膠西內史, 夏寛至城陽內史, 碭魯賜至東海太守, 蘭陵繆生至長沙內史, 徐偃爲膠西中尉, 鄒人闕門慶忌爲膠東內史. 其治官民皆有廉節, 稱其好學. 學官弟子行雖不備, 而至於大夫ㆍ郎中ㆍ掌故以百數. 言詩雖殊, 多本於申公.
7. 王臧ㆍ趙綰 蘭陵王臧旣受詩, 以事孝景帝爲太子少傅, 免去. 今上初卽位, 臧迺上書宿衛上, 累遷, 一歲中爲郎中令. 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 綰爲禦史大夫. 綰ㆍ臧請天子, 欲立明堂以朝諸侯, 不能就其事, 乃言師申公. 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 弟子二人乘軺傳從. 至, 見天子. 天子問治亂之事, 申公時已八十餘, 老, 對曰: “爲治者不在多言, 顧力行何如耳.”
6. 신공(申公) 申公者, 魯人也. 高祖過魯, 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於魯南宮. 呂太後時, 申公遊學長安, 與劉郢同師. 已而郢爲楚王, 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戊不好學, 疾申公. 及王郢卒, 戊立爲楚王, 胥靡申公. 申公恥之, 歸魯, 退居家敎, 終身不出門, 複謝絶賓客, 獨王命召之乃往. 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 申公獨以詩經爲訓以敎, 無傳(疑, 疑者則闕不傳.
5. 爲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複其身. 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 儀狀端正者, 補博士弟子. 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 敬長上, 肅政敎, 順鄕里, 出入不悖所聞者, 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 二千石謹察可者, 當與計偕, 詣太常, 得受業如弟子. 一歲皆輒試, 能通一闕以上, 補文學掌故欠: 其高弟可以爲郎中者, 太常籍奏. 卽有秀才異等, 輒以名聞. 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闕, 輒罷之, 而請諸不稱者罰. 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 明天人分際, 通古今之義, 文章爾雅, 訓辭深厚, 恩施甚美. 小吏淺聞, 不能究宣, 無以明布諭下. 治禮次治掌故, 以文學禮義爲官, 遷留滯. 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 及吏百石通一闕以上, 補左右內史ㆍ大行卒史: 比百石已下, 補郡太守卒史: 皆各二人, 邊郡一人. 先用誦多者, 若不足, 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 文學掌故補郡屬, 備員. 請著功令. 佗如律令..
4. 공손홍(公孫弘) 公孫弘爲學官, 悼道之欝滯, 乃請曰: “丞相禦史言: 制曰: “蓋聞導民以禮, 風之以樂. 婚姻者, 居屋之大倫也. 今禮廢樂崩, 朕甚湣焉. 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 鹹登諸朝. 其令禮官勸學, 講議洽聞興禮, 以爲天下先. 太常議, 與博士弟子, 崇鄕里之化, 以廣賢材焉”. 謹與太常臧ㆍ博士平等議曰: 聞三代之道, 鄕里有敎,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其勸善也, 顯之朝廷: 其懲惡也, 加之刑罰. 故敎化之行也, 建首善自京師始, 由內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 開大明, 配天地, 本人倫, 勸學脩禮, 崇化厲賢, 以風四方, 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敎未洽, 不備其禮, 請因舊官而興焉.
3. 及高皇帝誅項籍, 舉兵圍魯, 魯中諸儒尙講誦習禮樂, 弦歌之音不絕, 豈非聖人之遺化, 好禮樂之國哉? 故孔子在陳曰: :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夫齊魯之閒於文學, 自古以來, 其天性也. 故漢興, 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藝, 講習大射鄕飲之禮. 叔孫通作漢禮儀, 因爲太常, 諸生弟子共定者, 咸爲選首, 於是喟然嘆興於學. 然尙有干戈, 平定四海, 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孝惠、呂后時, 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時頗徵用, 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 不任儒者, 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 故諸博士具官待問, 未有進者. 及今上即位, 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 而上亦鄕之, 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 自是之后, 言詩於魯則申培公, 於齊則轅固生, 於燕則韓太傅. 言尙書自濟南伏生. 言禮自魯高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
2. 自孔子卒後, 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 大者爲師傅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或隱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 子張居陳, 澹臺子羽居楚, 子夏居西河, 子貢終於齊. 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 皆受業於子夏之倫, 爲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后陵遲以至于始皇, 天下并爭於戰國, 懦術既絀焉, 然齊魯之閒, 學者獨不廢也. 於威、宣之際, 孟子、荀卿之列, 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 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之季世, 焚詩書, 阬術士, 六藝從此缺焉. 陳涉之王也, 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 於是孔甲爲陳涉博士, 卒與涉俱死. 陳涉起匹夫, 驅瓦合適戍, 旬月以王楚, 不滿半歲竟滅亡, 其事至微淺, 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爲臣者, 何也? 以秦焚其業, 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
1. 太史公曰: 余讀功令, 至於廣厲學官之路, 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 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 幽厲微而禮樂壞, 諸侯恣行, 政由彊國. 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 於是論次詩書, 修起禮樂. 適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 自衛返魯, 然後樂正, 雅頌各得其所. 世以混濁莫能用, 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 曰: “茍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矣.” 西狩獲麟, 曰: “吾道窮矣.” 故因史記作春秋, 以當王法, 其辭微而指博, 後世學者多錄焉.
130. 태사공자서(太史公自序) 1. 昔在顓頊, 命南正重以司天, 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際, 紹重黎之後, 使複典之, 至於夏商,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 程伯休甫其後也. 當周宣王時, 失其守而爲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閒, 司馬氏去周適晉. 晉中軍隨會奔秦, 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 分散, 或在衛, 或在趙, 或在秦. 其在衛者, 相中山. 在趙者, 以傳劍論顯, 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名錯, 與張儀爭論, 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 遂拔, 因而守之. 錯孫靳, 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陽. 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 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 葬於華池. 靳孫昌, 昌爲秦主鐵官, 當始皇之時. 蒯聵玄孫卬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 王卬於殷. 漢之伐楚, 卬歸漢, 以其地爲河內郡. 昌生無澤, 無澤爲漢巿長. 無澤生喜, 喜爲五大夫, 卒, 皆..
129. 화식열전(貨殖列傳) 1. 老子曰: “至治之極, 鄰國相望, 雞狗之聲相聞, 民各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俗, 樂其業, 至老死不相往來.” 必用此爲務, 輓近世塗民耳目, 則幾無行矣. 2. 太史公曰: 夫神農以前, 吾不知已. 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 耳目欲極聲色之好, 口欲窮芻豢之味, 身安逸樂, 而心誇矜埶能之榮使. 俗之漸民久矣, 雖戸說以眇論, 終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敎誨之, 其次整齊之, 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ㆍ竹ㆍ谷ㆍ纑ㆍ旄ㆍ玉石: 山東多魚ㆍ鹽ㆍ漆ㆍ糸ㆍ聲色: 江南出柟ㆍ梓ㆍ薑ㆍ桂ㆍ金ㆍ錫ㆍ連ㆍ丹沙ㆍ犀ㆍ玳瑁ㆍ珠璣ㆍ齒革: 龍門ㆍ碣石北多馬ㆍ牛ㆍ羊ㆍ旃裘ㆍ筋角: 銅ㆍ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較也.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 謠俗被服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農而食之, 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 此寧有政敎發徴期會哉? 人..
128. 귀책열전(龜策列傳) 1. 太史公曰: 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 興動事業, 何嘗不寶蔔筮以助善! 唐虞以上, 不可記已. 自三代之興, 各據禎祥. 塗山之兆從而夏啓世, 飛燕之蔔順故殷興, 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決定諸疑, 參以蔔筮, 斷以蓍龜, 不易之道也. 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 亦有決疑之蔔. 或以金石, 或以草木, 國不同俗. 然皆可以戰伐攻擊, 推兵求勝, 各信其神, 以知來事. 略聞夏殷欲蔔者, 乃取蓍龜, 已則棄去之, 以爲龜藏則不靈, 蓍久則不神. 至周室之蔔官, 常寶藏蓍龜: 又其大小先後, 各有所尙, 要其歸等耳. 2. 或以爲聖王遭事無不定, 決疑無不見, 其設稽神求問之道者, 以爲後世衰微, 愚不師智, 人各自安, 化分爲百室, 道散而無垠, 故推歸之至微, 要絜於精神也. 或以爲昆蟲之所長, 聖人不能與爭. 其處吉凶, 別然否, 多中於人. 至高祖時..
127. 일자열전(日者列傳) 1. 自古受命而王, 王者之興何嘗不以蔔筮決於天命哉! 其於周尤甚, 及秦可見. 代王之入, 任於蔔者. 太蔔之起, 由漢興而有. 司馬季主者, 楚人也. 蔔於長安東市. 宋忠爲中大夫, 賈誼爲博士, 同日俱出洗沐, 相從論議, 誦易先王聖人之道術, 究遍人情, 相視而歎. 賈誼曰: “吾聞古之聖人, 不居朝廷, 必在蔔醫之中. 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 皆可知矣. 試之蔔數中以觀采.” 二人卽同輿而之市, 遊於蔔肆中. 天新雨, 道少人, 司馬季主閒坐, 弟子三四人侍, 方辯天地之道, 日月之運, 陰陽吉凶之本. 二大夫再拜謁. 司馬季主視其狀貌, 如類有知者, 卽禮之, 使弟子延之坐. 2. 坐定, 司馬季主複理前語, 分別天地之終始, 日月星辰之紀, 差次仁義之際, 列吉凶之符, 語數千言, 莫不順理. 宋忠ㆍ賈誼瞿然而悟, 獵纓正襟危坐, 曰:..
126. 골계열전(滑稽列傳) 1. 孔子曰: “六闕於治一也. 禮以節人, 樂以發和, 書以道事, 詩以達意, 易以神化, 春秋以義.” 太史公曰: 天道恢恢, 豈不大哉! 談言微中, 亦可以解紛. 2. 순우곤(淳于髡) 淳於髡者, 齊之贅婿也. 長不滿七尺, 滑稽多辯, 數使諸侯, 未嘗屈辱. 齊威王之時喜隱, 好爲淫樂長夜之飮, 沈湎不治, 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亂, 諸侯竝侵, 國且危亡, 在於旦暮, 左右莫敢諫. 淳於髡說之以隱曰: “國中有大鳥, 止王之庭, 三年不蜚又不鳴, 不知此鳥何也?” 王曰: “此鳥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 賞一人, 誅一人, 奮兵而出. 諸侯振驚, 皆還齊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語在田完世家中. 3. 威王八年, 楚大發兵加齊. 齊王使淳於髡之趙請救兵, 齎金百斤, 車馬十駟. 淳於髡仰天大笑,..
125. 영행열전(佞幸列傳) 1. 諺曰: “力田不如逢年, 善仕不如遇合” , 固無虛言. 非獨女以色媚, 而士宦亦有之. 昔以色幸者多矣. 至漢興, 高祖至暴抗也, 然籍孺以佞幸: 孝惠時有閎孺. 此兩人非有材能, 徒以婉佞貴幸, 與上臥起, 公卿皆因關說. 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 貝帶, 傅脂粉, 化閎ㆍ籍之屬也. 兩人徙家安陵. 孝文時中寵臣, 士人則鄧通, 宦者則趙同ㆍ北宮伯子. 北宮伯子以愛人長者: 而趙同以星氣幸, 常爲文帝參乘: 鄧通無伎能. 2. 鄧通, 蜀郡南安人也, 以濯船爲黃頭郎. 孝文帝夢欲上天, 不能, 有一黃頭郎從後推之上天, 顧見其衣裻帶後穿. 覺而之漸台, 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 卽見鄧通, 其衣後穿, 夢中所見也. 召問其名姓, 姓鄧氏, 名通, 文帝說焉, 尊幸之日異. 通亦願謹, 不好外交, 雖賜洗沐, 不欲出. 於是文帝賞賜通巨萬以十數, 官..
124. 유협열전(游俠列傳) 1. 韓子曰: “儒以文亂法, 而俠以武犯禁.” 二者皆譏, 而學士多稱於世雲. 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 輔翼其世主, 功名俱著於春秋, 固無可言者. 及若季次ㆍ原憲, 閭巷人也, 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 義不苟合當世, 當世亦笑之. 故季次ㆍ原憲終身空室蓬戸, 褐衣疏食不厭. 死而已四百餘年, 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遊俠, 其行雖不軌於正義, 然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諾必誠, 不愛其軀, 赴士之阨困, 旣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蓋亦有足多者焉. 2. 且緩急, 人之所時有也. 太史公曰: 昔者虞舜窘於井廩, 伊尹負於鼎俎, 傅說匿於傅險, 呂尙困於棘津, 夷吾桎梏, 百里飯牛, 仲尼畏匡, 菜色陳ㆍ蔡. 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 猶然遭此菑, 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 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 “何知仁義, 已饗其利者爲有德..
123. 대원열전(大宛列傳) 1. 大宛之跡, 見自張騫. 張騫, 漢中人. 建元中爲郎. 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 皆言匈奴破月氏王, 以其頭爲飮器,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無與共擊之. 漢方欲事滅胡, 聞此言, 因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 乃募能使者. 騫以郎應募, 使月氏, 與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隴西. 經匈奴, 匈奴得之, 傳詣單於. 單於留之, 曰: “月氏在吾北, 漢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 漢肯聽我乎?” 留騫十餘歲, 與妻, 有子, 然騫持漢節不失. 2. 居匈奴中, 益寛, 騫因與其屬亡鄕月氏, 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聞漢之饒財, 欲通不得, 見騫, 喜, 問曰: “若欲何之?” 騫曰: “爲漢使月氏, 而爲匈奴所閉道. 今亡, 唯王使人導送我. 誠得至, 反漢, 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以爲然, 遣騫, 爲發導繹, 抵康居, 康居傳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
122. 혹리열전(酷吏列傳) 1. 孔子曰: “導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導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老氏稱: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法令滋章, 盜賊多有.” 2. 太史公曰: 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 而非制治淸濁之源也. 昔天下之網嘗密矣, 然姦僞萌起, 其極也, 上下相遁, 至於不振. 當是之時, 吏治若救火揚沸, 非武健嚴酷, 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 溺其職矣. 故曰: “聽訟, 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下士聞道大笑之”. 非虛言也. 漢興, 破觚而爲圜, 斲雕而爲樸, 網漏於呑舟之魚, 而吏治烝烝, 不至於姦, 黎民艾安. 由是觀之, 在彼不在此. 3. 질도(郅都) 高后時, 酷吏獨有侯封, 刻轢宗室, 侵辱功臣. 呂氏已敗, 遂(禽[夷]侯封之家. 孝景時, 晁錯以刻深頗用術輔其資, 而七國之亂,..
121. 유림열전(儒林列傳) 1. 太史公曰: 余讀功令, 至於廣厲學官之路, 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 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 幽厲微而禮樂壞, 諸侯恣行, 政由彊國. 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 於是論次詩書, 修起禮樂. 適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 自衛返魯, 然後樂正, 雅頌各得其所. 世以混濁莫能用, 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 曰: “茍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矣.” 西狩獲麟, 曰: “吾道窮矣.” 故因史記作春秋, 以當王法, 其辭微而指博, 後世學者多錄焉. 2. 自孔子卒後, 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 大者爲師傅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或隱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 子張居陳, 澹臺子羽居楚, 子夏居西河, 子貢終於齊. 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 皆受業於子夏之倫, 爲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后陵遲以至于始皇, 天下并爭於戰國, 懦術既絀焉, 然齊魯之閒,..
7. 居無何, 匈奴渾邪王率衆來降, 漢發車二萬乘. 縣官無錢, 從民貰馬. 民或匿馬, 馬不具. 上怒, 欲斬長安令. 黯曰: “長安令無罪, 獨斬黯, 民乃肯出馬. 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漢, 漢徐以縣次傳之, 何至令天下騒動, 罷獘中國而以事夷狄之人乎!” 上黙然. 及渾邪至, 賈人與市者, 坐當死者五百餘人. 黯請閒, 見高門, 曰: “夫匈奴攻當路塞, 絶和親, 中國興兵誅之, 死傷者不可勝計, 而費以巨萬百數. 臣愚以爲陛下得胡人, 皆以爲奴婢以賜從軍死事者家: 所鹵獲, 因予之, 以謝天下之苦, 塞百姓之心. 今縱不能, 渾邪率數萬之衆來降, 虛府庫賞賜, 發良民侍養, 譬若奉驕子. 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物而文吏縄以爲闌出財物於邊關乎? 陛下縱不能得匈奴之資以謝天下, 又以微文殺無知者五百餘人, 是所謂“庇其葉而傷其枝” 者也, 臣竊爲陛下不取也.” 上黙然, 不許, 曰: “吾..
6. 始黯列爲九卿, 而公孫弘ㆍ張湯爲小吏. 及弘ㆍ湯稍益貴, 與黯同位, 黯又非毁弘ㆍ湯等. 已而弘至丞相, 封爲侯: 湯至禦史大夫: 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 或尊用過之. 黯褊心, 不能無少望, 見上, 前言曰: “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 後來者居上.” 上黙然. 有閒黯罷, 上曰: “人果不可以無學, 觀黯之言也日益甚.”
5. 大將軍靑旣益尊, 姊爲皇後, 然黯與亢禮. 人或說黯曰: “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將軍, 大將軍尊重益貴, 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 “夫以大將軍有揖客, 反不重邪?” 大將軍聞, 愈賢黯, 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 遇黯過於平生. 淮南王謀反, 憚黯, 曰: “好直諫, 守節死義, 難惑以非. 至如說丞相弘, 如發蒙振落耳.” 天子旣數征匈奴有功, 黯之言益不用.
4. 是時, 漢方征匈奴, 招懷四夷. 黯務少事, 乘上閒, 常言與胡和親, 無起兵. 上方向儒術, 尊公孫弘. 及事益多, 吏民巧弄. 上分別文法, 湯等數奏決讞以幸. 而黯常毁儒, 面觸弘等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 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 陷人於罪, 使不得反其眞, 以勝爲功. 上愈益貴弘ㆍ湯, 弘ㆍ湯深心疾黯, 唯天子亦不說也, 欲誅之以事. 弘爲丞相, 乃言上曰: “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 難治, 非素重臣不能任, 請徙黯爲右內史.” 爲右內史數歲, 官事不廢.
3. 大將軍靑侍中, 上踞厠而視之. 丞相弘燕見, 上或時不冠. 至如黯見, 上不冠不見也. 上嘗坐武帳中, 黯前奏事, 上不冠, 望見黯, 避帳中, 使人可其奏. 其見敬禮如此. 張湯方以更定律令爲廷尉, 黯數質責湯於上前, 曰: “公爲正卿, 上不能褒先帝之功業, 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 安國富民, 使囹圄空虛, 二者無一焉. 非苦就行, 放析就功, 何乃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爲? 公以此無種矣.” 黯時與湯論議, 湯辯常在文深小苛, 黯伉厲守高不能屈, 忿發罵曰: “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爲公卿, 果然. 必湯也, 令天下重足而立, 側目而視矣!”
2. 黯爲人性倨, 少禮, 面折, 不能容人之過. 合己者善待之, 不合己者不能忍見, 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學, 遊俠, 任氣節, 內行脩絜, 好直諫, 數犯主之顔色, 常慕傅柏ㆍ袁盎之爲人也. 善灌夫ㆍ鄭當時及宗正劉棄. 亦以數直諫, 不得久居位. 當是時, 太後弟武安侯蚡爲丞相, 中二千石來拜謁, 蚡不爲禮. 然黯見蚡未嘗拜, 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學儒者, 上曰吾欲云云, 黯對曰: “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 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上黙然, 怒, 變色而罷朝. 公卿皆爲黯懼. 上退, 謂左右曰: “甚矣, 汲黯之戇也!” 群臣或數黯, 黯曰: “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 寧令從諛承意, 陷主於不義乎? 且已在其位, 縱愛身, 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 病且滿三月, 上常賜告者數, 終不愈. 最後病, 莊助爲請告. 上曰: “汲黯何如人哉?” 助曰: “使黯任職居官, 無以踰人. 然至..
1. 급암(汲黯) 汲黯字長孺, 濮陽人也. 其先有寵於古之衛君. 至黯七世, 世爲卿大夫. 黯以父任, 孝景時爲太子洗馬, 以莊見憚. 孝景帝崩, 太子卽位, 黯爲謁者. 東越相攻, 上使黯往視之. 不至, 至吳而還, 報曰: “越人相攻, 固其俗然, 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河內失火, 延燒千餘家, 上使黯往視之. 還報曰: “家人失火, 屋比延燒, 不足憂也. 臣過河南, 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 或父子相食, 臣謹以便宜, 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 臣請歸節, 伏矯制之罪.” 上賢而釋之, 遷爲滎陽令. 黯恥爲令, 病歸田里. 上聞, 乃召拜爲中大夫. 以數切諫, 不得久留內, 遷爲東海太守. 黯學黃老之言, 治官理民, 好淸靜, 擇丞史而任之. 其治, 責大指而已, 不苛小. 黯多病, 臥閨閤內不出. 歲餘, 東海大治. 稱之. 上聞, 召以爲主爵都尉, 列於九卿. 治務在無爲而..
120. 급정열전(汲鄭列傳) 1. 급암(汲黯) 汲黯字長孺, 濮陽人也. 其先有寵於古之衛君. 至黯七世, 世爲卿大夫. 黯以父任, 孝景時爲太子洗馬, 以莊見憚. 孝景帝崩, 太子卽位, 黯爲謁者. 東越相攻, 上使黯往視之. 不至, 至吳而還, 報曰: “越人相攻, 固其俗然, 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河內失火, 延燒千餘家, 上使黯往視之. 還報曰: “家人失火, 屋比延燒, 不足憂也. 臣過河南, 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 或父子相食, 臣謹以便宜, 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 臣請歸節, 伏矯制之罪.” 上賢而釋之, 遷爲滎陽令. 黯恥爲令, 病歸田里. 上聞, 乃召拜爲中大夫. 以數切諫, 不得久留內, 遷爲東海太守. 黯學黃老之言, 治官理民, 好淸靜, 擇丞史而任之. 其治, 責大指而已, 不苛小. 黯多病, 臥閨閤內不出. 歲餘, 東海大治. 稱之. 上聞, 召以爲主爵..
2. 莊王以爲幣輕, 更以小爲大, 百姓不便, 皆去其業. 市令言之相曰: “市亂, 民莫安其處, 次行不定.” 相曰: “如此幾何頃乎?” 市令曰: “三月頃.” 相曰: “罷, 吾今令之複矣.” 後五日, 朝, 相言之王曰: “前日更幣, 以爲輕. 今市令來言曰: “市亂, 民莫安其處, 次行之不定”. 臣請遂令複如故.” 王許之, 下令三日而市複如故. 楚民俗好庳車, 王以爲庳車不便馬, 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 “令數下, 民不知所從, 不可. 王必欲高車, 臣請敎閭里使高其梱. 乘車者皆君子, 君子不能數下車.” 王許之. 居半歲, 民悉自高其車. 此不敎而民從其化, 近者視而效之, 遠者四面望而法之. 故三得相而不喜, 知其材自得之也: 三去相而不悔, 知非己之罪也.
1. 손숙오(孫叔敖) 太史公曰 法令所以導民也 刑罰所以禁姦也 文武不備 良民懼然身修者 官未曾亂也 奉職循理 亦可以為治 何必威嚴哉 孫叔敖者, 楚之處士也. 虞丘相進之於楚莊王, 以自代也. 三月爲楚相, 施敎導民, 上下和合, 世俗盛美, 政緩禁止, 吏無姦邪, 盜賊不起. 秋冬則勸民山採, 春夏以水, 各得其所便, 民皆樂其生.
119. 순리열전(循吏列傳) 1. 손숙오(孫叔敖) 太史公曰 法令所以導民也 刑罰所以禁姦也 文武不備 良民懼然身修者 官未曾亂也 奉職循理 亦可以為治 何必威嚴哉 孫叔敖者, 楚之處士也. 虞丘相進之於楚莊王, 以自代也. 三月爲楚相, 施敎導民, 上下和合, 世俗盛美, 政緩禁止, 吏無姦邪, 盜賊不起. 秋冬則勸民山採, 春夏以水, 各得其所便, 民皆樂其生. 2. 莊王以爲幣輕, 更以小爲大, 百姓不便, 皆去其業. 市令言之相曰: “市亂, 民莫安其處, 次行不定.” 相曰: “如此幾何頃乎?” 市令曰: “三月頃.” 相曰: “罷, 吾今令之複矣.” 後五日, 朝, 相言之王曰: “前日更幣, 以爲輕. 今市令來言曰: “市亂, 民莫安其處, 次行之不定”. 臣請遂令複如故.” 王許之, 下令三日而市複如故. 楚民俗好庳車, 王以爲庳車不便馬, 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 ..
12. 是時上不許公卿請, 而遣漢中尉宏卽訊験王. 王聞漢使來, 卽如太子謀計. 漢中尉至, 王視其顔色和, 訊王以斥雷被事耳, 王自度無何, 不發. 中尉還, 以聞. 公卿治者曰: “淮南王安擁閼奮擊匈奴者雷被等, 廢格明詔, 當棄市.” 詔弗許. 公卿請廢勿王, 詔弗許. 公卿請削五縣, 詔削二縣. 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 罰以削地. 中尉入淮南界, 宣言赦王. 王初聞漢公卿請誅之, 未知得削地, 聞漢使來, 恐其捕之, 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 及中尉至, 卽賀王, 王以故不發. 其後自傷曰: “吾行仁義見削, 甚恥之.” 然淮南王削地之後, 其爲反謀益甚. 諸使道從長安來, 爲妄妖言, 言上無男, 漢不治, 卽喜: 卽言漢廷治, 有男, 王怒, 以爲妄言, 非也.
11. 元朔五年, 太子學用劍, 自以爲人莫及, 聞郎中雷被巧, 乃召與戲. 被一再辭讓, 誤中太子. 太子怒, 被恐. 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京師, 被卽願奮擊匈奴. 太子遷數惡被於王, 王使郎中令斥免, 欲以禁後, 被遂亡至長安, 上書自明. 詔下其事廷尉ㆍ河南. 河南治, 逮淮南太子, 王ㆍ王後計欲無遣太子, 遂發兵反, 計猶予, 十餘日未定. 會有詔, 卽訊太子. 當是時, 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 劾不敬. 王以請相, 相弗聽. 王使人上書告相, 事下廷尉治. 蹤跡連王, 王使人候伺漢公卿, 公卿請逮捕治王. 王恐事發, 太子遷謀曰: “漢使卽逮王, 王令人衣衛士衣, 持戟居庭中, 王旁有非是, 則刺殺之, 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 乃擧兵, 未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