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李睟光 (3336)
건빵이랑 놀자
7. 按項王擧鼎拔山 蜀五丁力士 能移山擧萬鈞 秦鳥獲, 夏育 俱擧千鈞 千鈞蓋三萬斤也 商崇侯虎擧六百石重沙 衛石蕃負沙一千二百斤 此蓋一百二十石也 余謂萬鈞當爲三十萬斤 此尤虛誕 雖古之斤兩斗石 與今不同 而恐無是理 且五丁乃指力士五人 非一人名也
6. 古人曰 貴賤視其眉目 智慧察其皮毛 苦樂觀其手足 貧富觀其頤頷 此則大綱說也 唐一行曰 相人之法 以洪範五福六極爲主 大槪忠孝仁義者吉人也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者凶人也 吉人必獲五福之報 凶人必獲六極之刑 縱不在其身 必在子孫 不但於風骨氣色中 料其前程休咎 若一行者 善相人矣
5. 朱丹溪曰 人之形長不及短 大不及小 肥不及瘦 人之色白不及黑 嫩不及蒼 薄不及厚 又曰 肥人濕多 瘦人火多 白者肺氣虛 黑者腎氣足 此就人稟氣而言 非身形美惡之說也
4. 相書曰 河目海口 食祿千鍾註 目光明而不露 口方正而不反 貴顯食祿之相也 河目海口者 言有容訥而不反露也
3. 傳曰 容貌辭氣 乃德之符 先儒云學者須要理會氣象 所謂氣象者 於辭令容止輕重疾徐 足以見之 不惟君子小人分於此 亦貴賤壽夭所由定也
2. 按衛公孫呂長七尺 面長三尺而廣三寸 名動天下 伍員長十尺 眉間一尺 桑維翰身短而面長一尺 桓溫面有七星 蘇軾面有七黑子 晏嬰, 淳于髡, 田文, 龔遂 皆爲人短小 郭解, 嚴延年, 婁護, 李紳 皆短小精悍 此蓋以精悍爲勝耳
1. 탕왕의 용모를 지닌 공자 孔子爲成湯之後, 而湯身長九尺六寸, 孔子亦九尺六寸. 萇弘見孔子, 以爲成湯之容體也, 亦異矣. 해석 孔子爲成湯之後, 공자는 성탕의 후예가 되니 而湯身長九尺六寸, 孔子亦九尺六寸. 탕왕의 키는 9척 6촌인데 공자 또한 9척 6촌이었다. 萇弘見孔子, 以爲成湯之容體也, 그래서 장홍은 공자를 뵈고서 성탕의 용모와 신체를 지녔다고 여겼으니 亦異矣. 또한 기이하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2. 趙孟頫宋室之裔 爲元朝駙馬 非特失節而已 夫胡元主中夏 萬古之大變 有氣節者 必不肯仕於其朝 况以趙而婿於讐虜乎 後人以詩嘲之曰 王維詩畫鍾繇書 又曰 畫出苕溪似輞川 其貶之宜矣 但譏其失節 而不及贅虜之罪 似亦未盡
1. 小說 以元將張弘範 爲張世傑之兄 按弘範至崖山 送書于世傑使降 世傑不答 以此觀之 宜可信 文璧乃文山之弟而仕于元 夫以二子之忠義 千百載之下 猶足使人興起 而不能感化同氣何也 按元史 弘範金降將張柔之子也
2. 大觀齋記夢文謂 卞季良言必搖頭 輕躁無雙 兪好仁長身古貌 如尊者像云 是其時代未遠 必知其爲人矣 世傳春亭吝嗇 所得魚肉 至臭腐不可食 棄諸溝渠而不以與人 其暴殄如此 大觀齋 乃沈義號也
1. 昔元載有胡椒八百斛 世言其多 而按皇明正德間 籍沒朱寧家財 胡椒三千五百石 餘物不可勝計 可謂今勝於古矣
7. 鄭湖陰別墅 在興仁門外 居處飮食 窮極奢侈 年八十一卒 近代貴富之家 無能及之者 如寫字學官輩日夜聚會 與同寢處 疑事則使之考閱 作詩則使之謄書 公但安坐口授而已 且公短於散文 每遇製作 使學官魚叔權代述 故公之文 無傳於世者云
6. 平城府院君朴元宗以武人 廢朝時官至正二品 首倡反正之謀 致位首揆 自知功大位盛 唯以樂飮速死爲意 聲伎滿前 窮歡日夜 如是者數年 壽僅四十餘卒 鄭湖陰少有文譽 爲承文正字 因公事謁公 公盛宴以待之 湖陰出語人曰宰相當如此矣 湖陰一生豪侈 蓋慕效其所爲云
5. 謝靈運門故恒數百人 室宇華曠 盡山泉之勝 徐湛之園池伎樂之美 冠絶一時 門生千餘 徐君蒨侍妾數十 皆佩金翠曳羅綺 有時載妓游行 王弇州以爲文士得此 亦是生天之福 余聞弇州在時 諸生侍左右者 常數十百人 輦金帛名馬 求銘誌至者踵相接焉 而於此猶有艷慕何也
4. 何曾日食萬錢 子劭日二萬錢 任愷一食萬錢 和嶠日三萬錢 元雍一食數萬錢 杜悰日五食 一食萬錢 李德裕一杯羹至二萬錢 元載用食物碗器至三千事 蔡京廚婢數百 每殺鵪子千餘 是知豪侈之人 其得令終者鮮矣
3. 卓王孫家僮千餘人 呂不韋, 糜竺萬人 元雍六千人 妓五百人 石崇八百人 美婢千餘人 楊素數千人 郭汾陽三千人 如程鄭之八百 袁廣漢之九百 不足數也
2. 宋徽宗出玉巵示輔臣曰 欲用此於大宴 人以爲太華 蔡京曰 事苟當於理 人言不足恤 陛下當享天下之養 區區玉杯 何足道哉 余謂徽宗之言 猶有不敢肆之意 而少人之巧口迎合如此 深可惡也 昔箕子有言 彼爲象著 將爲玉杯 玉杯乃帝王所未用 而今人或用之於宴會 恬不爲恠 習俗之侈靡甚矣
1. 司馬溫公曰 衣冠所以爲容也 世人聞人所尚而慕之 非以耳視乎哉 飮食所以適口也 世人取果餌而刻鏤朱綠之 非以目食乎哉 余謂奢侈之害 使人失其本心 而爲耳目之役者如是 豈不哀哉
2. 高麗李行儉爲刑部郞 同僚逼於權勢 屈訟之直者 行儉執不可 會在告 同僚卽決之 人有夢利劍自天而下 斮刑部官吏 未幾皆暴病死 行儉獨無恙 後行儉官至直學士 有孫公遂爲益山府院君 豈非陰德之報歟 以此觀之 凡枉法行私 以欺其心者 必不免天刑 宜可戒矣
1. 陰德者 陰有德於人之謂 若有計較期待之心則便非矣 古人言陰德其猶耳鳴 己獨知之 人無知者 此言然矣 于公以治獄 王翁孺以活人 鄧禹以不妄殺 自謂吾後世必興 是皆有意於期待 而猶獲陰報何歟 延壽書曰 陰德亦能延壽
6. 朴思庵儀容美晢如冰玉 詩亦淸峭近唐 爲遠接使 年僅四十五 擧止端雅 天使亟稱之 爲大提學時 李退溪先生爲提學 公辭以年少學未成 請以大提學授李某 上卽允之 議者嘉其能讓 旣免相 退居永平 絶意世事 淸苦一節 老而彌邵 近代大臣進退終始如公者尠矣
5. 金河西麟厚長城人 文章富贍 少時館課七夕賦第一 名聲籍甚 仁廟吊宮 爲侍講院說書 以修撰爲親老乞外 補玉果縣監 仁廟陞遐後 退居不仕 每値仁廟忌辰 必入深山痛哭終日 所著詩文行于世
4. 李知樞賢輔禮安人 甞按嶺南 以本道親舊所在 一開私謁之門 政法必由以壞 乃峻立其防 子弟親戚無敢伺候於公館者 年踰七十 以戶曹參判 退老于鄕 中仁明廟嘉其恬退 累陞至崇政 年八十九而卒
3. 明楊守陳性恬淡 居五品十六年 未甞求進 權幸有重其賢 欲授之者 守陳謝曰 吾猶婺婦也 守節三十年 今已老矣 豈白首而改節耶 余見士大夫盛年 稍知自厲 而晩節操守不堅 變其初志 爲河間之所笑者比比 若守陳者 可不謂賢乎
2. 避暑錄曰 白樂天與楊虞卿爲姻家 而不累於虞卿 與元稹, 牛僧孺厚善 而不黨於稹, 僧孺 爲裴晉公所重 而不因晉公以進 李文饒素不樂 而不爲文饒所深害 惟不汲汲於進而志在於退 是以能安於去就 愛憎之際 每裕然有餘也 余謂樂天旣退 於世間事宜若洒脫 而以聲色宴飮自娛 蓋不能處閑而猶有待於物者歟
1. 黃山谷曰 佩玉而心若槁木 立朝而意吊山 余謂士不可一日無此心 士而無此心 則爲富貴利達所動 而必不能輕爲去就 然則有此心者 仕而隱者也 無此心者 隱而仕者也
2. 余少時及見先君自奉甚約 平居待客 常着布衣 雖朝服未甞有綾絹之飾 及長從仕槐院 見許多提調中 唯黃廷彧, 尹卓然 着匹段搭胡 餘無有焉 今則纔陞堂上者 衣裏皆着彩段 或用白紋段爲襦裙 至於市井下賤 服飾之華靡 罔有紀極 蓋自東方以來 奢侈之風 莫甚於今日 若使賈誼復生 豈但流涕太息而已乎
1. 洪默齋彦弼家法甚嚴 領議政暹爲承旨時 猶必日課所讀 子婿雖通顯 每候門屛 悉去呵辟而後敢進 初度日 子弟欲以歌管佐酒 公曰 吾忝據崇高 恒懷戒愼 敢當聲伎之娛乎 其儉約如此
4. 李判書友直性廉潔 不事營爲 惟日飮無何 客有言及世事者 輒以何關答之 鄭松江爲挽詞曰 萬事何關客 惟知酒有無
3. 趙參判元紀 靜庵先生之叔父也 以淸白褒陞嘉善至資憲 中廟下敎政府曰 廷臣有淸節素著 至老不變 爲眾信服者啓之 乃以元紀應命 卽超階崇政以奬之 同時有宋判府欽 淸素恬退 與元紀齊名 亦累階一品 其激礪培養之意 可謂盛矣 或言宋公精於數學 今命書之行世者 乃其所著云
2. 夏亭柳政丞寬初名觀 余外五代祖也 與黃喜, 許稠 並相世宗朝 以淸白鳴世 卜宅于興仁門外 爲草屋數間 雨則持傘以承其漏 謂夫人曰 無雨傘家 何以爲之 事見筆苑雜記等書 一日上出幸 見公宅居無藩垣 命繕工官員就其居 乘夜排籬 蓋上以公淸白 知之則必辭故也 翌朝公始知之 詣闕謝且辭 上不許 後公之子判書季聞治第頗高大 公大驚 卽令截而改之 至今人傳以爲美談 先君因公舊居而葺之 客笑其朴陋 先君輒曰 此亦比雨傘則侈矣 聞者悅服 余有詩曰 夏亭遺址洛城隅 淸白家傳也到吾 安得傘周千萬里 盡遮天下不沾濡
1. 昔元德秀阻雨而餒死 陳無己却衣而凍死 噫世有老洫富貴終身 而二子之德之才 不免寒餓 君子以是疑于天道焉
4. 余觀於鳥 鸞鳳貴而鴟鴞賤 於獸麒麟寡而犬豕眾 於草木芝桂鮮而荊刑棘夥 且惡草根大而枝葉茂盛 鋤去而復生 美草根小而枝葉扶疎 培養而難遂 盖天壤之間 粹氣微而雜氣旺 濁氣强而淸氣弱 故得氣之雜且濁者 强旺而多壽 得氣之淸且粹者 微弱而多夭 無恠乎從古以來 善人少而惡人多 君子禍而小人勝 治日短而亂時長也 人有不幸而得淸粹之氣多者 宜知所以保惜之哉
3. 東坡志林曰 鳳凰翔于千仞 烏鳶彈射不去 以此言之 高蹈遠引者 人中之鳳凰 嗜進難退者 人中之烏鳶 觀乎出處去就 足以定之矣
2. 邵子曰 人之畏鬼 亦猶鬼之畏人 人積善而陽多 鬼益畏之 積惡而陰多 鬼不畏之矣 余謂善者陽也 善積而陽盛 則人氣勝 故人不畏鬼而鬼自畏之 惡者陰也 惡積而陰盛 則鬼氣勝 故雖人亦鬼 鬼豈畏哉
1. 傳曰 善不積 無以成名 惡不積 無以滅身 余謂善積則不惟成名 而福流於子孫 惡積則不惟滅身 而禍及於宗族 此理之必然 世之人宜無不知 而從古以來 爲善者少 爲惡者多 獨何心哉
2. 宦官謂之閹人 亦曰椓人 椓說文 去陰之刑也 亦曰火者 蓋謂腐刑也 亦曰淨身 謂自宮者也 史記 漢石顯免官 與妻子徙歸故郡 唐高力土, 李捕國皆娶妻 弇山別集曰 成化中 御馬監龍閏 娶故南都侯方瑛妾爲妻 蓋宦官之有妻古矣 今宦者無不娶妻 至有畜妾者 異矣
1. 自古外戚 如漢之呂産, 呂祿, 霍禹, 上官安, 王莽, 竇憲, 鄭隲, 閻顯, 梁冀, 何進 唐之武三思, 楊國忠 宋之韓侂冑, 賈似道 閹宦如秦之趙高 漢之弘恭, 石顯, 曹節, 張讓 黃皓 唐之李輔國, 程元振, 田令孜 宋之童貫 權臣如秦之李斯 漢之董卓 唐之李林甫, 元載, 盧杞 宋之蔡京, 王黼, 秦檜 或誅或竄 皆破家亡身而後巳 唯漢之陰馬二族 以謹愼得全 竇武, 長孫無忌之忠賢 亦皆不免 李林甫, 秦檜身則幸免 而或斲榕或無後 以至高麗及本朝 權奸之得全其身者亦尠矣 世之明智之士 尚監茲哉
6. 弇州別集曰 永樂中 權貴妃, 任順妃, 李婕妤, 崔夫人 皆朝鮮所貢女 又曰 權貴妃父光祿卿永均 任順妃父鴻臚卿添年 李昭儀父光祿少卿文命 呂婕妤父光祿少卿貴眞 崔夫人父鴻臚少卿得霏 皆朝鮮人 雖貴至列卿 而尚居朝鮮 至宣德中 永均以訃聞 賜白金米布 按永樂六年 以帝勅選權執中女, 任添年女, 李文命女, 呂貴眞女, 崔得霏女送進 又永樂七年 光祿卿權永均赴京回還 永均乃權氏兄也 又洪煕元年 帝遣尚寶監金滿 賜祭權氏兄永均 而弇州以爲權貴妃父謬矣
5. 陳子昂有郭公姬薛氏墓誌曰 薛氏東明國王金氏之胤也 金王有子別食於薛 因爲姓 父承冲與金仁問 高宗時入唐 姬幼有玉色 歸郭公以卒云云 郭公蓋元振 金王卽新羅王也 但東明乃高句麗 而謂新羅爲東明國則謬矣
4. 蜀有二花蘂夫人 一王建妾徐氏 一孟昶妃費氏 能詩工樂府 及蜀亡入宋 宋祖亦惑之 甞造毒爲患 不能遂 太宗在晉邸 數諫不納 一日從獵苑中 花蘂在側 太宗引弓擬走獸 忽回射夫人 中箭死 此事出小說
3. 婦人雄猛者 古有徵則孫夫人, 洗氏, 楊六娘 而麗末紅巾賊時 有一賊將最驍勇 用菖蒲劍左右廝殺 人莫敢敵 一日索水盥洗 鳳山人以盆盛沸湯 沃其面殺之 乃婦人也 其菖蒲劍舊在元虎變家 劍柄用人革裹之 十爪俱存云 未知亂後尚無恙否
2. 女子封侯者 漢許負呂嬃 女侍中者 魏元叉妻胡氏 女尚書者 魏明帝選知書女子爲之 女學士者 唐德宗朝宋氏五女若莘, 若昭, 若華, 若倫, 若憲 女博士者 宋孝武朝韓蘭英 女校書者薛濤 女進士者宋林妙玉 以女童應試執政者 齊陸太姬 掌制者唐上官婉兒 作史者漢曹大家 主兵者唐平陽公主 洗夫人 詐爲男者 齊楊州錄事婁逞, 唐昭義軍兵馬使石氏 朔方兵馬使孟氏, 司戶參軍黃崇嘏 又宛委餘編曰 陳女白頸鵶爲契丹將軍 侍夫數十人 尤可駭也
1. 吳越春秋曰 越王使相者求美女於國中 得之苧羅山鬻薪之女西施鄭旦家 飾卄縠 敎以行步三年而獻於吳 會稽有東施家西施家 姓施而在西 故曰西施 又寰宇記 句踐得採薪二女西施鄭旦 以獻吳王云 此以西施鄭旦爲二女矣 但吳越春秋謂得於鬻薪之女 西施鄭旦家云 則鄭旦似是施家主嫗之名 而鬻薪之女 亦指鄭旦也 寰宇記之言恐非矣
5. 柳議政灌 乙巳被罪 鄭順朋構以謀逆 圖錄僞勳 灌家屬及藏獲 並沒爲其家奴婢 有一婢名甲年 僅十四五 聰慧絶人 鄭甚加憐愛 衣服飮食視子女 甲又先意迎合 隨事盡誠 每遇舊主 則必詈辱之曰 彼甞遇我少恩 我以此報之 鄭愈信之不疑 一日甲匿其寶器 鄭詰甲 甲涕泣言曰 自吾來此 衣主公之衣 食主公之食 恩遇無比 何苦而爲穿窬之事乎 鄭疑而釋之 甲曾與其少奴通 乃謂其奴曰 主若責我 我不耐楚毒 將引汝爲證 奴大懼曰 爲之奈何 甲因曰吾欲禳之 須覔新死者支體來 奴依其言 斫得疫死人一臂與之 甲潛納于順朋枕囊中 未久順朋遘厲死 厥後鄭家覺而按之 甲卽罵曰 爾殺吾主 卽吾讐也 吾欲死之久矣 吾今報讐 知死所矣 尚何問哉 竟死 噫女也賤也 賤女而有烈丈夫心 其可敬也已 其不可泯也已
4. 有士人卜得新妾 一日自外入 覺其眉睫有涕泣狀詰之 不肯吐實 問女奴 對曰 娘子粧奩間 置白髮一塊 候主不在 輒開視涕泣云 始知其妾之前夫乃老人也 士人惻然 亟出之
3. 壬辰倭亂 婦女之守節死者多至不可紀 而孝子次之 忠臣又次之 然其表表可稱者 亦無幾矣 噫士子平日讀書講義理 孰不曰我丈夫也 而臨危授命 則反居婦人下 顔不厚乎
2. 壬辰之變 有一處女遇倭奔竄 失其父母兄弟 隱伏林藪中 有老僧過而見之 女飢餓已累日矣 氣息甚奄奄 僧哀之 請歸寺調歇 女不肯 僧乃還寺 炊飯往饋之 則女又不肯食 僧置飯其傍而去 數日往見之 女已死矣 飯則不甞一匙焉 其女之貞潔守義 臨死不苟 非尋常兒女子所辦 而湮沒不傳 可恨
1. 萬曆壬辰倭變時 避亂士女 至澄波渡爭舟 指可掬矣 有一婦人從女奴而至 不得登舟 舟人挽其手欲上之 婦人大哭曰 吾手辱於汝手 吾何生爲 卽投水而死 其女奴哭曰 吾主已沒 吾何忍獨生 亦赴水死 嗚呼烈哉 爾時搶攘中 若此者何限 而罕有聞於世者 或聞之而又不知爲誰某 惜也
14. 年豐者金泉驛奴也 壬辰倭變 余以原任吏部郞 差防禦從事官 赴嶺南時 賊勢充斥 吏卒之從行者 擧皆逃散 獨豐持馹騎隨余 不暫舍 一日露宿田間 距賊屯甚近 軍中夜驚 人馬崩潰 豐急扶余上馬 得免蹂躙 又在金山村舍 余臥未起 不意賊突至 相去不十步 豐遽促騎 纔入後谷 見賊挺刃追趕者無數 如是者非一再 到雲峰渼城不守 余與同行將士 西向慟哭 豊亦哭甚悲 偕三道兵 陣于水原之境 曁奔北 賊幾及背 賴豐鞭馬出泥淖中獲脫 其秋達義州行在 旋以御史赴咸鏡北道 余謂豐曰 爾辛苦甚矣 不可又入不毛之地 盍留此以待余還 豐曰 吾不可獨後 堅請偕往 至翌年癸巳 京城賊退 豐始辭歸到家 見其母無恙 其妻服喪 以爲死久矣 及相見 疑其鬼焉 其明年 豐又來見余于洛下 去未幾死 夫自嶺南至義州 又轉而北道 跋涉幾萬里 出入賊藪 迫於危殆者數矣 賊逼則豐終日暸望 或達曙不眠 常鞴馬以俟之 夜遇險阻 則豐用右手..
13. 郡守趙宗道咸安人 壬辰倭變 以書生擧義討賊 丁酉 入黃石山城禦賊 軍潰而死 甞有詩云 崆峒山外生雖樂 巡遠城中死亦榮 蓋其素定如此
12. 統制使李舜臣壬辰 督率舟師 遮截海中 累破倭舡 擒斬無算 賊畏之 再不敢由水路而西 使兩湖得全 以底恢復 皆其力也 戊戌九月 倭賊將遁去 舜臣曰 不可使此賊全師而歸 進戰於海上 燒舡大捷 賊退而舜臣中丸死矣 邊民莫不號慟 後立祀于順天水營 賜額忠愍 每歲三九月上旬 降香行祀
11. 宋象賢壬辰 爲東萊府使 倭寇迫城 知不可守 手題扇面曰 孤城月暈 大鎭不救 君臣義重 父子恩輕 付家奴歸報其親 及城陷 冠帶踞床 賊欲曳下 象賢罵曰 交隣有道 我不負汝 汝何至此 賊大怒殺之 瘞尸城東 豎木以識其處 後賊語被擄者曰 爾國忠臣 惟東萊府使一人而已
10. 高敬命號霽峯光州人 壬辰家居 聞倭寇至 列邑望風 慷慨發憤 傳檄遠近 聚兵討錦山之賊 戰敗 與子因厚死焉 其長子從厚誓復父讐 奮義起兵 拒賊于晉州 城陷而死 父子三人 同死國事 古今無二 嗚呼烈哉
9. 趙憲金浦人 出自寒微 力學登科 躬耕養母 每以國事爲憂 汲汲如狂 前後上疏 指陳時政者累十萬言 時倭使玄蘇等求和 憲抗章請斬玄蘇平義智頭 懸之藁街 人目以狂妄 至壬辰 議者悔不用其謀 且善天文 一日樸南有大聲如雷 泣謂人曰 此名天鼓 倭眾今渡海矣 其言果驗 聞亂卽聚兵 傳檄討賊 遠近響應 竟赴敵死 同死者七百人 蓋性於忠義者也
8. 鄭承旨誠謹 燕山朝以忠孝遘禍 子舟臣, 梅臣 及梅臣之子元麟, 元麒 元麟之子孝成 俱以孝行旌門 凡四世而旌表者六 古未甞有也 世謂鄭家爲孝門 李安訥詩曰 一門忠孝六旌閭是也
7. 權節者膂力絶人 與南怡一時齊名 光廟在潛邸聞之 臨其第 密諭大事 節佯聾不應 遂爲韜晦之術 托以病狂 終身不仕 可謂不負其名者矣 所著有栗亭亂稿 李栗谷爲之序
6. 麗末 有金澍者善山人 恭讓王時 以禮曹典書 奉使中朝 回到境上 聞我太祖革命 還入中朝 不知所終 今其後裔多在善山地 中廟朝相臣金應箕 亦其後也 頃年中朝福建人許惟誠出來 自言金澍之外裔 問其本貫及子孫有無 而譯官不能答云
5. 權陽村詩註 郭狀元麟 以書狀官使日本不返 其墳在日本 草皆西向而生 其孫忠守作永慕亭云 按麗史忠烈王時 遣監察御史金有成, 直文翰署郭麟 宣諭日本 日本甞憾其東征 遂拘留不還
4. 按唐太宗謂李世勣曰 吾聞安市城險而兵精 其城主材 蓋蘇文之亂 城守不服云 蓋其城主忠義大節 已著聞於天下矣 及其班師 登城拜辭 則亦識禮之君子也 噫以偏方而有如此魁傑之士 豈不偉哉 史失其名 惜哉 或言安市城主名陽春 出古記云
3. 宋亡 陳宜中入暹羅不返 其隱居終身 不仕于元者 如殷澄, 許月卿, 邵桂, 馬端臨, 張山翁, 謝國光等姓名可考者數十人 許魯齋, 吳草廬 以大儒而出處大節 未免後世之議 吁可惜哉
2. 宋在崖山 以舟爲國 蓋百官士卒具焉 及陸秀夫負帝入海 從而溺死者 六七萬人 是皆忠義人也 田橫之五百士蓋少矣 自古國亡 未有如此者 其得脫而走安南者亦多云
1. 蘇武在匈奴 延頸受刀 置生死於度外 而猶且嚙雪與氈毛 娶胡婦生子 以武之忠節 於食與色若此何也 豈所欲有甚於生都耶
9. 尹判書鉉號菊磵 平生懶不事事 甞曰 世間無才爲第一 作木鴈說以見志 公以文才選讀書堂 以通政仍帶 然其集中詩文 少可稱誦者 後爲戶曹判書 綜理精密 無能繼之者 蓋其才吏勝於文矣
8. 松京爲五百年故都 而人物亦多出 近時韓濩之墨妙 車天輅之文章 皆此中人也 頃世有眞娘者 美容色善琴歌能詩詞 亦娼女中之特出者也 眞娘甞曰 松都有三絶 其一朴淵瀑布 其二花潭先生 其三卽我也
7. 我朝人才 至宣祖大王朝 可謂盛矣 如崔簡易岦之文 韓石峰濩之書 金醉眠褆之畫 皆間世才也 至於良將 若李舜臣, 郭再祐死節 若趙憲, 金千鎰, 宋象賢 亦皆無愧於古人 豈非二百年培養之遺澤歟
6. 新羅之有金生 猶晉之有王羲之也 高麗之有李奎報 猶宋之有蘇子瞻也 有鄭夢周 猶宋之有文天祥也 本朝之有六臣 亦猶皇明之有方孝孺諸人也
5. 李唐時 黑齒常之, 王思禮, 王毛仲, 高仙芝 皆東韓人 而顯重當世 垂名於竹帛 崔致遠亦以文章感動一時 豈爾時規模闊大而然耶 胡元時 我國文人中科入仕者甚多 而牧隱父子爲翰林學士 嚴有名
4. 謝安四歲 風神秀徹 歐陽修四歲讀書 李白五歲誦六甲 陸雲六歲 與兄機齊名 陸績六歲懷橘 李賀七歲賦高軒過 晏殊七歲善屬文 賈黃中七歲神童及第 劉晏八歲獻頌 揚鳥九歲與玄文 馬遷十歲誦古文 謝惠連十歲屬文 楊億十一歲召對賦五篇 爲秘書正字 甘羅十二爲秦上卿 任延十二明詩易春秋 號聖童 東方朔十三學書三冬 文史足用 王勃十三作滕王閣序 黃憲十四 人謂師表 邢敦夫十四作明妃引 陳蕃十五居室不治 元稹十五擢明經 東方朔十六誦二十二萬言 錢希白十七擧進士 御試三題 日中而就 賈誼十八爲博士 子奇十八爲齊東阿守 霍去病十八爲嫖姚校尉 朱子十九作遠遊篇 陸機二十作文賦 陸遜二十一始仕幕府 蘇子瞻二十二登科 程明道二十三作定性書 鄧禹二十四拜司徒 周瑜二十四授建威中郞 嚴武二十四鎭蜀 王儉二十九爲僕射 廉希憲三十爲平章政事 張俊三十一爲元樞 潘岳三十一始見二毛 王溥, 范宗尹三十二拜相 古之名人..
3. 蜀至秦時 始通中國 而人才亦多 漢有嚴君平, 司馬相如, 王褒, 揚雄 唐有袁天綱, 陳子昂, 李白 宋有范鎭三蘇 又婦人有謝自然, 花蘂夫人 如卓文君, 薛濤 亦才女也
2. 中黃子曰 上五有神人, 眞人, 道人, 至人, 聖人 次五德人, 賢人, 智人, 善人, 辨人 中五公人, 忠人, 信人, 義人, 禮人 次五士人, 工人, 虞人, 農人, 商人 下五眾人, 奴人, 愚人, 肉人, 小人 上五之與下五 猶人之與牛馬也 余謂聖人之上 又有四等人云者 乃莊子素問諸家之說也
1. 영웅호걸의 정의 古人曰: “草木之精秀者英, 獸之拔群者雄, 張良是英, 韓信是雄.” 劉孔才曰: “聰明秀出謂之英, 膽力過人謂之雄, 有英而不雄者, 有雄而不英者.” 又曰: “才過千人謂豪, 萬人謂之傑.” 해석 古人曰: “草木之精秀者英, 獸之拔群者雄, 옛 사람이 말했다. “풀과 나무의 정수를 ‘英’이라 말하고 짐승 중 무리에서 빼어난 녀석을 ‘雄’이라 말하니, 張良是英, 韓信是雄.” 장량은 ‘英’이고 한신은 ‘雄’이다.” 劉孔才曰: “聰明秀出謂之英, 유공재가 말했다. “총명이 빼어난 것(머리 좋음)을 ‘영’이라 하고 膽力過人謂之雄, 담력이 보통 사람을 넘어서는 것(두려움을 모름)을 ‘웅’이라 하니, 有英而不雄者, 有雄而不英者.” ‘영’ 하지만 ‘웅’하지 않는 사람도 있고 ‘웅’ 하지만 ‘영’하지 않은 사람도 있..
11. 漁樵閑話曰 擧世有不爲倀鬼者幾希 苟於進取 以速利祿 求爲鷹犬 以備指呼 馳奸走僞 惟役於他人 始未得之 俛首卑辭 有類妾婦 及旣得之 張皇毒螫 殘人害物 一朝失職 則愴惶竄逐 不知死所 然竟不悟其所使 往往尚懷悲感之意 哀哉 按倀鬼者 虎食之人 爲虎役使者也 此言可謂極盡其情狀矣
10. 南袞爲柳子光傳 甚有巧思 於史禍一節 尤模寫如畫 可謂曲盡其情態矣 有人題詩曰 畢竟肺肝誰得似 不知身作傳中人
9. 己卯黨籍 頗詳悉 然謂之黨籍則未穩 改以己卯諸賢錄可也 如鄭順朋亦在於錄中 豈所謂前貞後黷者耶 噫 黨籍存而諸賢之名 以之不朽 至於袞, 貞之肝肺 呈露無餘 使覽之者爭指而唾罵 至于今如一日 姦賊之徒 宜可以小懲矣
8. 南袞旣構害士林 自知得罪於萬世 恐其文章出而重爲人僇辱 臨終悉取私稿焚之 其爲沒後計亦巧矣 然今見其一二詩文 則似未盡善 宋頣菴其外孫也 甞曰外王父之文不甚好 何鎰名於當世云
7. 稗史言 宋張說爲翰林承旨 士之無恥者皆趨之 時王質, 沈瀛二人 皆有聲譽 每以詣說爲戒 一日質潛詣說 瀛已先在 相視愕然 以此淸議鄙之云 夫權奸柄國日久 則風聲所漸 擧世同趨 其不爲二人者幾希
6. 蘇東坡子過 范淳父子溫 皆出梁師成門 以父事之 師成妻死 以母禮衰絰而往 按師成宦者也 以二人之子而如此 可謂不肖矣
5. 唐史言 李林甫媚事左右 迎合上意 以固其寵 杜塞言路 掩蔽聰明 以成其姦 妬賢嫉能 排抑勝己 以保其位 屢起大獄 誅逐貴臣 以張其勢 眞西山言林甫心迹盡於此矣 余謂自古奸臣大都如此 豈獨林甫乎哉
4. 靜菴先生曰 大抵常人其心果善 則必思慕善人而欲見之 其心不善 則其遇善人 必畏縮而不喜相見 余謂斯言信矣 然其不善之中 其柔弱者則畏之 而其强忍者必忌之 以畏忌者之心 安得不加害於君子乎 爲君子者 其能免小人之禍難矣
3. 治世者 君子之幸而小人之不幸 亂世者 小人之幸而君子之不幸也 小人之遇治世 不得行其志 似爲不幸 而其遇亂世 志滿氣得 專權怙寵 不至於破國亡身則不止 其所謂幸者 乃其所大不幸也 然則治世者固君子之幸 而亦小人之幸 亂世者固君子之不幸 而亦小人之不幸也 嗚呼 小人者毋以遇亂世爲幸則幸矣
2. 筆記曰 堯之四凶 今之奸臣能之 周之十亂 今之賢臣不能 古與今交相勝耳 斯言是矣 第所謂能之者 非特能之而已 不能者 非特不能而已 亦古今世道之變也
1. 陰屈於陽 抗則凶矣 夫臣之於君 婦之於夫 夷狄之於中國 小人之於君子 猶陰之與陽 宜屈而不宜抗 抗之則悖而爲變
6. 或言 愛小人者莫如君子 世咎其失言 夫君子在位 則小人屛退 含憤畜險 鬱抑未伸 其不愛也甚矣 然抑其惡 所以全其身 謂君子愛小人非過也 彼小人者 不知其愛己也 一朝得志 則反以君子爲讐 貪權樂勢 肆行威福 必至於破家亡身而後已 小人之不自愛亦甚矣 然則愛小人者 孰有加於君子乎 或者之言信矣
5. 君子小人 只在義利之分 而世間一種人 周旋於二者之間 欲爲義而實牽於利 欲爲利而又不能去義 屈曲遷就 費盡機關 雖不可謂無狀小人 亦豈得爲立脚君子乎 况出入二者之間 而畢竟爲利所勝 不免小人之歸者多矣 可不戒哉
4. 朱子曰 凡陽必剛 剛必明 明則易知 凡陰必柔 柔必暗 暗則難知 故聖人作易 以陽爲君子 陰爲小人 其光明正大 疎暢洞達 如靑天白日 如高山大川 如雷霆雨露 如龍虎麟鳳 磊磊落落 無織芥可疑者 必君子也 其依阿淟涊 回互隱伏 糾結如蚯蚓 瑣細如蟣蝨 如鬼狐蠱 如盜賊詛呪 閃倐狡獪 不可方物者 必小人也 余謂觀乎此言 則君子小人 只在剛柔明暗之分 而邪正之辨 亦較然矣
3. 邵子曰 上好德則民好正 上好佞則民好邪 雖聖君在上 不能無小人 而難其爲小人 雖庸君在上 不能無君子 而難其爲君子 蓋難爲小人 言爲小人者難肆其惡 難爲君子 言爲君子者難行其道也
2. 濂溪先生曰 君子以德充爲貴 身安爲富 常泰無不足 余見世之人 以位高爲貴 財多爲富 戚戚常若不足何也 夫君子所貴者道 道足於己而體爲之胖 王公失其貴 晉楚失其富 此孟子所謂天爵 而大學比之潤屋者也
1. 晉杜夷曰 玉以石辨 白以黑昭 故醜好相形 余謂小人之惡君子 以其辨於己也
7. 責善朋友之道也 前輩相處 必以過失相規 爾義相勉 吾猶及見之 自時習一變 以言爲諱 朋友之際 亦無規諫之風 嗚呼 古道今不可復矣
6. 小說曰 博奕之交不日 飮食之交不月 勢利之交不年 唯道義之交 可以終身 誠哉言也
5. 李仲虎字風后 號履素齋 中廟朝人也 當己卯士禍之後 以師道爲己任 摳衣受業者 日數百人 及仁廟賓天 率其門徒 哭于闕門外 卽歸老于鄕 是後以敎導名者 有金謹恭, 朴枝華, 兪任, 朴洲 而今則童蒙訓導之任 只爲蔭仕之階梯 小無實效 可勝歎哉
4. 韓退之作師說曰 技藝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乃不相師 以謂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此傷時之辭也 在唐世已然 况今日乎 今癡駭之童 不辨魚魯 而視先生長者蔑如 以從師受學爲恥 粗解擧子業 則自以爲足 貿貿憒憒 全昧向方 不復知有爲己之學 世道若此 非細故也
3. 文中子十五爲人師 王孝逸先達之傲者 而白首北面 房杜魏薛皆出其門 必有大過人者矣 前朝時李齊賢十五登進士 人皆稱益齋而不名 其材學之夙成 亦可知已 按朱子曰 王通死時 只三十餘歲云
2. 韓昌黎云 子夏之學 其後有田子方 子方之後 流而爲莊周 陳師道云 莊子之學 出於田子方 子方出於子貢 未知孰是
1. 說郛曰 子者男子通稱 而聖賢例稱子 孔子復號夫子者 以甞爲魯大夫 故弟子連官尊稱耳 列子書稱子列子 墨子書稱子墨子 朱子亦稱程子爲子程子 蓋尊師之義也
5. 王弇州曰 顔子之勝孟子 氣質也 孟子有無師之智 有立統之功 此乃弇州獨見之言
4. 韓昌黎曰 軻之死 不得其傳 又曰 孟子醇乎醇 荀與楊也 擇焉而不精 程伊川以爲有見識 余謂退之推尊孟氏 以爲功不在禹下 又曰 求觀聖人之道 必自孟子始 此乃昌黎獨得之見 而先儒不曾拈出而許之何歟
3. 王充論衡曰 聖人前知千歲 後知萬世 孔子遺書曰 有一男子自云秦皇 上我之床 顚倒我衣裳 至沙丘而亡 後秦皇果至沙丘而亡 又云董仲舒亂我書 後仲舒論春秋著傳記 余謂中庸曰至誠前知 卽此也 但遺書所言 不見經傳 而始出於王充何也
2. 周初 聖君有文王武王 聖臣有周召太公 又殷有三仁之外 有伯夷, 叔齊 所謂於斯爲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