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李睟光 (3336)
건빵이랑 놀자
13. 星精孕秀者 自古多矣 蕭何爲昴星精 東方朔爲歲星精 張良感弧星而生 樊噲感狼星而生 桓玄感流星而生 趙普爲紫微小星 蘇軾爲奎星 高麗姜邯贊 爲文曲星 又傅說死爲列星 諸葛亮, 令狐楚, 韓琦, 富弼, 張浚 皆以星隕而歿焉
12. 我國之人 兄弟過十人者甚鮮 而見天朝登科榜目 則鴈行至三十餘者 比比有之 生齒之繁 於此可想
11. 博物志曰 思士不妻而感 思女不夫而孕 又物類相感志曰 士不妻女不夫 精氣相感 不必交接而生子也 語似不經 而世傳成某之母 夢遇良人而生云 豈亦此類歟
10. 稗海曰 男子無鬚者 謂之天宦 以陽明之血不足 故鬚不生也 又曰男子雖娶婦 而終身無嗣育 謂之天閽 般若經所謂五種黃門 皆眞氣不足所致耳 又漢書 荒侯病不能爲人 謂不生子也 蓋言其不能行人道也
9. 古云老人生子無影 蓋以精不足故也 按漢陳留人年九十 梁張元始九十七生兒無影 又宋曹泰年八十五 偶少妻生子 日中無影 而其子年七十方卒 亦有子孫云 尤可怪矣 昔周武王八十生成王 近世沈政丞守慶年近八十生子 如此者比或有之
8. 東方之人 多女少男 最東則有女國焉 中國之人 多男少女 北狄亦然云 豈天地陰陽之氣 有所偏厚而然耶
7. 談選云山氣多男 澤氣多女 暑氣多夭 寒氣多壽 余謂山屬艮 艮爲少男故多男 澤屬兌 兌爲少女故多女 暑則虛而散故多夭 寒則剛而凝故多壽 意蓋如此
6. 雜記言男生必伏 女生必偃 背爲陽腹陰 溺水而死者 亦男伏而女偃 按古書稱徐偃王生時正偃云者 記其異也
5. 人始生曰嬰兒 三歲曰小兒 十歲曰童子 十五歲曰成童 十六曰丁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壯 四十曰彊 五十曰艾 六十曰耆 七十曰耄 八十曰耋 九十曰黃耈 百歲曰期頤 又一歲至五歲曰嬰孩 七歲以下曰孺子 十歲以下曰髫齔 十四歲以下曰童丱 又女曰嬰 男曰兒 又云孩纔成骸者 孺需人以養者
4. 越絶書曰 慧種生聖 癡種生狂 語其常也 如瞽瞍之舜 鯀之禹 堯之丹朱 舜之商均 乃或然者也
3. 保嬰集曰 凡兒時識悟通敏過人者多夭 余謂古有生而神靈 自言其名者果夭乎 或言聖人生知 異於凡人 是則然矣 如白居易生七月 能識之無字 令狐楚五歲 能爲辭章 安在其爲夭乎
2. 禮生男子 設弧於門左 女子設帨於門右 顔氏家訓 男生一期 爲製新衣 洗浴粧飾 用弓矢紙筆 女則刀尺針縷 幷加飮食及珍寶置兒前 觀其所取以驗之 宋史 曹彬晬日 左手提干戈 右手取俎豆 斯須取一印 餘無所視云 晬日周歲也 以此觀之 習俗之成蓋久矣
1. 周文王有子十人 而詩曰則百斯男 詩意槪言其眾多而頌祝之辭也 齊田常有七十餘男 漢中山王勝有子一百二十人 皇明慶成王高皇帝孫 而有子一百人 又史記吐谷渾鮮卑慕容廆之兄有六十子 抱朴子云杜子微有子百四十人
2. 尹孝孫成廟朝人 兒時能屬文 其父爲議政府錄事 淸晨往刺相公之門 閽人辭以寢不爲通 日晩飢困 歸家謂其子曰 余以不才 喫辱至此 汝須勤業 毋如爾父也 孝孫書其刺尾曰 相國酣眠日正高 門前刺紙已生毛 夢中若見周公聖 須問當年吐握勞 翌朝其父不省 又往投刺 相公見其詩 卽引入問曰 是爾所題否 其父驚懼失措 審其字畫 乃孝孫筆也 乃吐實 相公令召孝孫 至則穎悟不凡 極加奬嘆 時相公有少女方擇壻 入語夫人曰 吾今得佳壻矣 夫人不可曰 我女豈可與錄事兒爲婚 相公不從 竟婚其女 孝孫後登科 官至判書
1. 不娶同姓禮也 古者不知其姓則卜之 高麗時國王尚娶同姓 況士庶乎 本朝士大夫家一從禮法 尤謹於昏禮 而但姓字同而本貫異者 謂非同姓 不以爲嫌 華人笑之云 先王朝 余在玉堂 因上敎歷代駙馬有同姓與否 博考書籍 則惟唐昭宗時李茂貞之子尚公主 而茂貞本姓宋 賜姓李者也 此外無之矣
66. 松窩雜說云 中原七家嶺之西五里許高峰之上有墓 名曰幻爺山 譯者言昔有人生子不順 言東則向西 問北則指南 使之採薪則負石而來 使之取水則束火而至 其父病且死 囑其子曰 死必葬我於高峯之上 蓋欲得平地而葬故反言之 其子乃曰 臨死之言 不可不從 乃葬于此 以其變幻其父之旨故名 與古之狼子從其父將絶之言 葬父於水中 築沙爲塋者同矣 余意今俗詈人 必曰幻爺之子 疑以此也
65. 楊根有黃生者 頗讀經史 聞天地開闢之說 常以爲憂 殆成心疾 人謂之迂生 甞獨處一室 不意風雨暴至 霹靂交作 家後大山崩墜 聲振天地 生荒忙走出 見天地暗黑 不卞咫尺 如混沌未判 生益懼謂是天地開闢之會 因自解曰 開闢之際 人物消盡而我今得脫 古者天皇氏生於人物未生之前 故得爲天皇氏 我當作天皇氏無疑 又自念在古天皇氏時 未有文字 我則能解文字 當勝於古之天皇氏矣 心竊喜幸 及天明 劃然開霽 則天地山川 一無變遷 獨其家舍爲山水頹壓 基址不復尋矣 生於是愕然自失 隣里皆來慰生 生具道夜間事如此 聞者莫不絶倒 遂呼生爲天黃氏云
64. 昔有金生某字國幹者 與其女僕私焉 一日相約會于密地 隣居士人知之 乃先往隱身林木中少選 生與婢携酒果至 生卽執婢欲犯之 婢固請先食而後犯 相持久之 士人呼曰 國幹國幹 君何固執 不聽婢言乎 生與婢驚愧 棄之而走士人遂盡喫酒果而返 俗謂固滯者爲國幹 出於此云
63. 有柳生滭者 讀孟子三千遍 而不能解蒙 甞與人書 稱其生父爲先君 又醫官金某其父出外 而其祖母死 爲書告訃於其父曰 家中無事 但祖母身死可恨 聞者絶倒
62. 古書謂虎爲山君 鼠爲社君 人有言之曰 以虎爲山君 則宜以猫爲家君 又有人稱鼠曰 舍君 蓋不知舍字之爲社字也 世笑其妄發
61. 士人有私其奴妻者 其姪知之而不敢言 問其叔曰 凡人之慾 食與色孰重 叔曰 食慾重 姪曰否 色慾重 叔曰 爾何以知色慾重乎 姪曰 叔也不以某奴之妻爲汚而狎之 若某奴之飯餘則必不屑食矣 以此知之 聞者大噱
60. 世傳高麗太祖以木州人屢叛 以六畜賜姓 後改象爲尚 改豚爲頓 改犬爲太 有人以此嘲姓太者 姓太者怒曰 爾之以犬爲太 何所據乎 其人曰 俗謂太末爲犬末 是其證也 姓太者默然 蓋俗呼黃豆爲太故云
59. 有一醫與僧巫同舟而濟者 中流遇風舟幾覆 舟中人蒼黃失措 僧卽稱阿彌陀佛 巫亦稱我王萬壽 醫則唯連呼理中湯而已 旣風定獲濟 眾詰其由 醫答曰 凡腹不平 用理中湯 乃醫家救急方也 蓋方言腹與舟同音故云 人皆捧腹
58. 京城有一賤男子娶婦 婦家富而貌醜 旣婚翌日 婦當往謁舅姑 其父母嫌其女醜 隣居一寡嫗有女貌美 而家貧未嫁 意欲請其女以行 召寡嫗謀之 嫗肯諾 舅姑見其女美 大懽喜 厚給禮物 强使留宿 女不敢違 留數日 與婿相歡愛 婿反疎本婦 其父母乃大悔 呈訟于刑部 願離異 部官以業已成婦 許兩歸之 其人一朝而得二妻 因富女之財 宿美女之室 以豪侈聞於鄕里 時以爲異談
57. 有兪生某者年踰彊仕 不成一名 常欝欝不得志 一日出遇達官 行辟而至 騶從甚盛 生蒼黃奔避 隱身墻壁間竊視 則少時伴也 乃慨然曰 我與彼同是閥閱 而才德名位 何相越如是 彼則顯榮 而我乃窮困 不勝憤憤 旣而自解曰 今世之愛妻 宜莫若我者 彼雖官盛如許 其愛妻豈勝於我哉 聞者絶倒
56. 有士人畜一妻一妾而摘白鬚者 妾拔白唯謹 而妻惡其欲媚於妾也 去其黑者 一朝白黑俱盡 儼一老婆 經歲不敢出焉
55. 俗傳人有暴亡者 鬼卒押赴陰司 冥王按簿曰 此人不應死 可遣還 仍謂其人曰 汝錯誤至此 如有所欲 我爲成之 其人對鎰佳山美水 使衣食豐足 一生安樂 他無所願也 冥王大笑曰 若如爾言 我自爲之 不以假汝 官位可得 此則不可得也 由是觀之 素封之貴 貴於人爵 鬼神亦不能得之 况人可以力取乎哉
54. 古今名喻曰 人有好利者 入市區遇物 卽攫之以去 傍有哂之者 人曰 世間人好利 更甚於我 往往百計而陰奪之 吾猶取之白日 豈不賢於彼哉 余意是人無乃滑稽之徒歟 世之好利者聞此言 宜知愧矣
53. 昔有偸人膝甲而不知所用 乃貼額上而出 人笑之 故今謂竊取他人文字而誤用者 爲膝甲賊云
52. 有肥大人嘲短小者曰 着笠難看足 穿靴已沒頭 路逢牛跡水 欲渡芥爲舟 短小者嘲肥大者曰 上馬卽垂脚 入門先打頭 燃臍堪作燭 刖足可撐舟 又一人頭旋足蹇 人有譏之曰 亂擧高低足 時搖南北頭 非風亦非醉 平地似乘舟
51. 有權滉者不善屬文而喜作詩 甞與客宴集 酒半權遽成一句曰 梨花風雨月分明 余戲之曰 今無雨而曰雨 旣曰雨而曰月分明何耶 權愧屈 余曰 以古詩寒食月明雨觀之 亦不妨 座中大哄 後權不復言詩矣
50. 有申姓人得儒將薦 韓柳川浚謙戲曰 辛不合醬 蓋申與辛將與醬同音故云 其人聞之不悅
49. 頃年建夷構亂 而寧邊軍器庫失火燒盡 朝廷行文于本道方伯 有曰 當此西鄙可虞之日 有此回祿之變 極爲驚愕云云 方伯見之 不省回祿爲何語意 謂是北虜名也 問都事不知 問營吏不知 問庶尹判官 皆不知 乃曰 西警如此 又有北鄙之變 國事不幸莫甚 吁嗟不已 數日 一校生謁曰 回祿指火災也 方伯問何以知之 對曰 甞見鄕校火災 慰安祭文 有回祿之語故知之 聞者失笑
48. 濟州爲海中絶島 風濤甚險 行者憚之 昔有人爲州官將之任者 臨別出涕 其友慰解之曰 倘遇好風則漂至女國 爲王配匹 何至涕泣耶 其人笑而止
47. 昔有一將官畏妻者 以爲天下之貞男 莫我若也 欲試諸人 乃植靑白兩旗於庭 令曰 貞男者赴靑旗 非貞男者赴白旗 於是軍中或左或右 有一卒獨中立不動 怪而問之 對曰 卒妻甞戒卒曰 男子眾會 則必談及女色 愼無往云 故不敢違耳 將官乃下庭 挽而上座曰 今日之事 爾爲將矣
46. 進士壯元鄭安赴監試會試時 講家禮哭無時章 試官問其義 對曰 無哭臨之時也 試官莫不絶倒 後有人其親死而初喪不聞哭聲 客戲之曰 此用鄭安家禮也 聞者大笑
45. 朱之蕃天使爲詩浩汗 不事精鍊 而飮量甚寬 其遊蠶頭詩押泓字 人戲之曰 浩浩詞源同鄭恊 恢恢酒量似兪泓 蓋兪議政泓善飮 鄭參判恊詩務多而神速故也 鄭公聞而慍曰 何以比余於朱天使耶 人答曰 然則換作酒量恢恢同鄭恊 詞源浩浩似兪泓 蓋謂鄭善飮而兪亦喜詩而不甚工也 聞者齒冷
44. 尹繼善於龍灣 眷一娃 臨別有詩曰 眼高箕院無佳麗 腸斷龍灣有別離 仍剪其髮以贈之 余戲謂宜改腸斷龍灣 爲斷髮龍灣 申判書點聞之曰 此斷髮文臣 聞者大噱
43. 金同知玄成號南窓 律身淸苦 所至有冰蘖聲 而吏幹非其所長 曾莅某邑 有一生以書嘲之曰 愛民如子而闔境嗷嗷 秋毫不犯而官庫板蕩 公聞之大笑曰 是我實蹟也 不以爲忤
42. 或者曰 白髮花林所惡而用於詩則新 富貴世情所喜而入於詩則陋 人以爲名言
41. 白玉峯有詩名 甞薄遊公山 主倅宿戒供具 出迎于五里亭 妓輩皆盛粧以待 及白公至 則乃一布衣 儀觀埋沒 不足人人 相與冷笑 妓有一人曰 今見白公 乃釣龍臺也 聞者大噱 蓋釣龍臺雖稱勝地 實無可觀故云
40. 余甞遇南參判以信於途 余馬鈍甚 行輒後焉 南公顧余曰 公馬何遲也 余以詩戲答曰 我馬如牛君馬駿 君行何疾我何遲 休將快鈍論優劣 畢竟須看致遠時 蓋余於甲午年爲右承旨 時南公爲註書 越三年丁酉 以左承旨再入政院 則南公已爲右承旨 未久南公陞亞卿 而余尚在前職故云 後十餘年 余陞亞卿 則南公已卒矣 不覺感歎
39. 頃年冬 日氣甚溫 人皆憂其時候失節 有一書生詣相臣家謝曰 小儒衣薄 賴相公厚德 善於燮理 經冬暄暖 所賜大矣 第恐盛夏寒 不免着冬衣耳 相臣大笑
38. 金斯文澤龍鬚髯極盛而欝密 殆半白矣 爲天將接伴官 唐人敎以烏鬚之方 以藥水染之 白變而爲紺碧色 儼然一鬼狀 見者驚駭 遂不敢出門 蓋唐人戲之爾
37. 明昇後裔 有爲錄事者 憒憒不任事 有一宰相憫之謂曰 明皇帝雖得天下 至爾身其亡必矣 聞者捧腹
36. 柳甲與楊乙 以門地相矜 甲謂乙曰 古人以柳爲尊 故曰楊 柳之揚起者 楊乃柳之孽屬也 乙謂甲曰 世之言者先楊而後柳 不曰柳楊而曰楊柳 柳卽楊之支庶也 反復爭詰 傍有客兩解之曰 夫楊柳者 橫植倒植而皆生 又必就卑濕地 所性同也 雖皆謂之賤産可矣 二人笑而止
35. 有韓生謙者善諧謔 其妻曰丘氏 人嘲之曰 爾妻登山爲岳 登廁爲兵 逢鳥爲鷗 生大詘不能答
34. 安正郞重吉 不解漢語 天將出來時 爲接伴官 天兵問曰 爾父親有麽 安答曰 多多有了 天兵抵掌大笑
33. 成好善喜淸談 家在南麓 甞謂林子順曰 吾家有怪石甚奇 林請借觀 好善諾之 林乃送健僕來取 好善指南山蠶頭曰 此吾家怪石也 爾有力則可取去 其僕不顧而走
32. 李鰲城少時 屢擧不捷 有落榜詩曰 館者不來日已西 渾家僮僕色悽悽 年年費盡場中饌 無復窓前聽曉鷄 蓋入場者以鷄爲饌故云 館者用俗語也
31. 李鰲城退居鄕墅 甞微服遊淸平寺 至昭陽江 同舟少年輩不知爲相公也 多所侵侮 且詰其來由 公辭曰 聞此地名山水 欲棲托而來 少年益驕傲 背指一山曰 世傳此山浮來 故移來者多致富 爾能來住則幸甚 仍附耳相語曰 此人鬢着玉圈子 必是納粟堂上官也 言訖 揖之而去 公戲作詩曰 晩計昭陽下 同君老一竿 莫憂生事薄 自有浮來山 聞者捧腹
30. 姜相國某持大體 當事無甚可否 恒捫其鼻 故世稱捫鼻宰相 時泮中有一儒生爲色掌 每遇公事 不能出議 唯捫櫃而已 人謂捫櫃色掌 鼻與櫃相與掌皆同韻 時稱的對
29. 吾東舊俗 特重司馬同年 視爲兄弟 同年之子 遇其父同年 則雖年少禮敬如其父 有柳永謙, 永謹昆季 與李養中爲同閈友 其父埏晩登司馬 與李養中同榜 永謙貽書報其弟曰 父主得司馬可喜 但與養中同年 何以爲之 聞者大噱
28. 柳參議祖訒 性慈仁愛物 而闊於事情 甞道遇一坎水涸 其中有數十科斗 公憫其將死 裹以手巾 行抵十里所遇深水投之 科斗已死 公悲之呪曰 嗟來科斗 吾欲活爾之命 而反致爾死 非吾本心 爾尚知之 又任伊川縣監 民有生致一獐于官前 公不忍卽使放之 獐騰踔而去 纔出門 吏人共殺而噉之 公不知也
27. 宋判府事贊夫人性悍 甞因妬忌 鎖公於別室 經日不得出 其婿李斯文覺 從門隙問之 公曰 咄哉 旣入鎖室 雖諸葛亮 亦奈何 婿曰 若諸葛亮則初不入矣 公大笑
26. 李參判俊民 與具英俊相善 具家富 以酒食邀公日飮 及英俊死 公哭之曰 吾酒瓮破矣 聞者齒冷
25. 趙斯文澄爲文汗漫 不事雕飾 爲慶尚都事 所經列邑 題詠殆遍 後申斯文義忠巡到一邑 見其無懸板 書之曰壁間無拙句 知趙不曾來
24. 李舍人璩嗜酒 飮量甚寬 甞船遊江上 醉墮水中 船人救出之 李大悔 自誓飮不過三器 別造沙椀容五六升 每三引而止 人謂李璩三盞 其實數甁
23. 世傳昔有人漂到女國 國人見其陽 吐舌曰此甘蔕也 恐其傷損 裹以衣褥 舁以彩轎 進之于國王 至尊貴矣 然不數年 病髓竭 乃竊其船 逃還本土云
22. 李洪男有辯才 任參議輔臣爲掌樂正時 有子名克 或謂克字不佳 洪男曰 樂正子名克 何不佳之有 聞者絶倒 又簡姓人爲子求名 洪男曰 名求隱 字坐叟可也 安姓人有賤産求名 洪男名之曰印法 羅姓人作新堂請額 洪男以夜月堂名之 其人初皆不覺 後乃知其以方言作戲云
21. 孫參判軾性簡率 爲咨文點馬 自義州疾馳五日還京 金弘度以詩嘲之曰 紅箭門前初下馬 紫絨帳裡暗呑聲 統軍盤果無端撤 浮碧繁華率爾經 艾璞由來甘悻悻 書員何事亦淸淸 龍灣此去無多路 千里還成五日程 蓋公到黃州紅箭門 聞牧使祗迎 卽下馬 又公新娵 每夜思家歎息 義州牧使邀宴於統軍亭則公怒撤去之 回程時自肅川過平壤 宿中和 所率書員 以公簡嚴言點馬淸淸 書員亦淸淸故云 皆實事也 艾天使璞 事見雜說
20. 成均館釋奠祭飮福 以司諫院官員爲主 至於吏僕 亦盛饋盡醉乃已 若官員有故 則乃歸餕於其家 乃古風也 姜承旨緖爲正言時 飮福醉歸 其喝導亦大醉 撞見鍾樓 報曰香亭子來矣 公開眼孰視曰 此非香亭 乃有屋轎也 聞者捧腹
19. 朴判書啓賢 晩年植稚松于庭 客戲曰 栽松作亭 世皆笑之 種此何爲 公戲曰 我死擬作棺材 客乃曰 其時我當爲吊客 有木工從傍進曰 棺則小人願造成之 公大笑
18. 沈相國守慶 有所眄於箕城 作詩曰 男兒一死終難免 願作嬋娟洞裡魂 嬋娟洞者 乃西京諸妓所葬地也 後爲忠淸監司 學官權應仁客於淸州 作妓生歌謠曰 人生適意無南北 莫作嬋娟洞裏魂 公覽之大笑 招應仁 極加稱賞
16. 林錦湖亨秀 氣豪才俊 爲吏曹佐郞 時有一正郞檢下甚嚴 値正郞出 書其案曰 憎憎此物孰胚胎 生世偏長虐下才 絶穀當年胡不死 旣經僉正又重來 絶穀乃其實事云 正郞入見大怒 益加責罰曰詩則佳矣
15. 申企齋長於文詞而短於吏才 爲刑曹判書 不能聽理 罪囚多滯 囹圄不能容 乃啓請廣構獄間以處囚人 時以爲笑 又不解吏牘 如牌字等文字 亦用詩語曰 官威捉致非難事 須趁東風二月來
14. 鄭湖陰爲洪州牧使 構四達亭 日以吟咏爲事 令民有訴 必納生鶉 方許聽理 有一民及門而鶉死 門者不納 民入訴公 猶不許黜之
13. 思齋摭言曰 鄭士龍能於詩文 而不治經術 以應敎每當進講 蹙頞搔首曰 寧受十度唐瘧 不願逢一次經筵 余謂以經筵進講 比之於唐瘧 其無謂甚矣 夫以士龍之力於文詞 而猶有此患 况不及士龍而冒居論思之地者 獨奈何哉
12. 昔宗室某美鬚髯長尺許 成廟悅其儀表 甞引見 賜予甚厚 有一宗戚戲曰 上寵君矣 而但嫌長鬣耳 其人卽剪去之 後命召至 則乃一禿翁也 上驚問 其人吐實 上笑曰 此子太無福 不復召見 遂怏怏以死
11. 金典翰弘度氣豪凌物 甞曰 執義執不義 持平持不平 爲臺官者聞之不悅 竟被禍云
10. 尹僉知祈少時 隨其父任光州 屬乙卯倭變 賊鋒將逼 監司金澍跋馬向內地 尹按劍馬前 嗔目叱之曰 公爲道主 義不可避去 監司遂勉留 及事定 金公每言吾向時不畏倭子 唯畏尹某眼孔也
9. 有孔頎者性倜儻 赴館試 擧子五十一人 只一人當屈 孔頎負其能 於初塲不製而出曰 孔頎豈見屈者乎 中塲又飮酒不製而出曰 有終塲在 至終塲 其五十人相約辦酒食 堅勸至醉 頎怡然縱飮 頹臥終日 其五十人得參 而頎獨屈焉 後以使臣赴京 於路傍稠人中行溲便 譯官言恐爲華人嘲笑 頎曰 朝鮮孔頎 誰知之者 其豁達如此
8. 小說云 張錫作文敏捷 而用事多出杜撰 人有質之者 必曰出太平廣記 蓋以其書世所罕也 頃世有李惕者爲人浮誕 每自言諸書無不閱覽 許篈謂之曰 木子心易 亦甞覽乎 惕曰 覽之熟矣 木子卽李心 易卽惕破字也 聞者絶倒
7. 世傳勸學詩曰 小少須勤學 文章可立身 滿朝靑紫貴 皆是讀書人 小說曰 明御史馮徽以事謫戍遼東 易此詩曰 小少休勤學 文章誤了身 遼東三萬衛 盡是讀書人 蓋文人多謫戍故言 近世取士 不以才藝 唯以行賂借述而得 故改之曰 少小誰勤學 文章未立身 滿朝靑紫貴 不是讀書人 可笑
6. 小說 元至元間 訛言將採童男女 授韃靼爲奴婢 人家男女年十二三以上 便爲婚嫁 遑迫紛擾 經十餘月乃息 栢子庭戲之曰 一封丹詔未爲眞 二盃淡酒便成親 夜來明月樓頭望 唯有姮娥不嫁人 正德辛巳 武宗皇帝勅令我國選進女子 士大夫家女不問貧富 倉卒昏嫁殆盡 會皇帝崩而止 蓋古今事同矣
5. 宋李廷彦百韻詩 有曰 舍弟江南沒 家兄塞北亡 見者驚曰 不意凶禍重倂如此 廷彦曰 實無此事 但屬對耳 余謂今人有强作百韻二百韻者 其能免此病者幾希
4. 說郛曰 王荊公戲摘經書中語 作禽言 謂燕云知之謂知之不知謂不知是知也 劉貢父對以鵓鴣云觚不觚觚哉觚哉 余謂蛙鳴云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以此作對則出於語孟 似爲尤好
3. 小說 東坡遷黃岡 京師盛傳仙去 故其謝表云疾病連年 人或相傳其已死 飢寒倂月 臣亦自厭其餘生是也 頃歲 許參判晉無恙 而誤傳身死 至出邸報 及朝公詣闕 有吏迎拜於前曰 令公身死事 已啓知矣 公愕然而退 一時傳笑
2. 昔劉伯龍歷位九卿 貧窶尤甚 將營什一之方 有鬼在傍大笑 又貧人辨得隻瓮 夜宿瓮中 心計曰此瓮賣之 可辦二瓮 自二瓮化而爲四 其利無窮 遂喜而舞 不覺瓮破云 以此觀之 凡人貧富得失 皆有定分 不可以妄求者也
1. 說郛曰 唐太宗時 高崔嵬善弄 帝令給事撩頭向水下良久問之 答曰 見屈原 云我逢楚懷王 乃沈汨羅水 汝逢聖明君 何爲亦來此 帝大笑賞之云 世傳祖宗朝 魚得江溺水拯出 上問之 對曰 遇屈原 云我逢暗主投江死 汝遇明君底事來 乃效之者也 按弇州別集曰 高崔嵬北齊文宣時人 我逢暗主云云 乃皇明太祖時優人事云
10. 凡遇父喪曰內憂 曰外艱 母喪曰外憂 曰內艱 而今俗或誤以父喪爲外憂 母喪爲內憂 至於近世文集中 亦多謬用 可笑
9. 東湖人謂讀書堂爲毒蛇堂 漢江人謂狎鷗亭爲惡虎亭 蓋語訛所致 而或言讀書堂下人 憑籍作弊 居人苦之故云云
8. 行者之稱 出自禪家 蓋謂素食修行者 而國俗謂奴僕之爲主持喪者爲行者 其服亦倣僧衣用緇色 可笑 今士大夫家一從禮文 奴僕並製喪服 而猶稱行者 或謂之行祭奴則非矣
7. 中朝頒曆用十月朔 而我國冬至賀表 多用頒朔之語 恐未穩 或言大明初 翼至頒曆 而後用十月朔 然則當初因此創爲是語 而後人不察 遂蹈襲而用之歟
6. 昔有一節度使 於國恤慰箋中 稱誠懽誠忭云云 言者劾以不敬 蓋武人不識字 謬誤如此 可笑
5. 先王朝 有臺官劾帥臣貪賄之狀曰火齊推盤 用古語也 先王下問我國其有火齊乎 臺官語塞引嫌 人臣告君之辭 不可不審也
4. 宗廟祭 大祝某不識睿廟諡號 襄悼大王 讀爲衰倬大王 世以爲笑
3. 世傳世祖大王幸金剛山 回至斷髮嶺欲祝髮 群臣諫止云 此說甚無稽 朴思庵淳有詩曰 薛蘿通御氣 禽鳥識龍章 俗語空多誤 東巡是省方是矣 按南孝溫遊金剛錄曰 高麗太祖東征時 登嶺斷髮 掛樹以結緣云 然則此非世廟事 蓋僧徒附會而爲說耳
2. 韓退之子昶闇劣 爲集賢殿校理 以史記金根車爲誤 悉改根爲銀 噫 以昌黎之子而如此 信乎父不得傳之子者也
1. 馬史言易曰失之毫釐 差以千里註 易無此語 易緯有之 又王充論衡註 以爲易之緯文是也 小說云 歐陽公求之易經而不得 遂謂易非完書誤矣 噫 以歐公而於書有所未究 况他人乎
11. 杜詩諺解 卽成廟朝儒臣曹偉等所撰 訓蒙字會 中廟朝崔世珍所爲 而方音已與今世不諧者多 可知俗音之易變矣 且萬方言語無不異者 而唯笑音與兒啼 夷夏無不同者 蓋出於自然而無作爲之事故也
10. 胡語謂犢曰不花 謂顔色美好者曰伯顔 譯以漢語則與我國方音頗近 或言胡人特畏痘疫 故多以不花爲名
9. 按格致叢書 蒙古謂腎曰卜兒 又韻府群玉 契丹謂河曰沒里 此則與我國俗音相同
8. 風土記曰 眞臘國以野人爲奴婢 俗呼爲種 國人相罵者一呼爲種 則嗔恨入骨 蓋賤之也 謂奴婢爲種 與我國方音同矣 又曰 其國多二形人 十數成群云 亦怪矣
7. 我國人號中朝爲唐 蓋以唐之威令 久行於天下故也 如華語謂之漢語 今我國衣服及器皿體制多襲唐 舊聞中朝儒士呂英命言中原有畜古器古服者 知爾國器服皆唐制 古朴可觀云
6. 俗釋君字曰尼音 今此語本出新羅 蓋新羅時以多齒爲賢 嚙餠以試之 推以爲君 號尼師今 按三國史 於新羅稱君爲尼斯今 中葉以後始稱某王者 因其舊也
5. 女眞國號爲金者 取其堅也 胡語謂銀爲蒙古 故元初以爲號 我國畏金元 故金姓不敢直呼 如元從之元 改以原字云 然則獨於唐宋不諱何耶
4. 다루가치로 인해 영향 받은 우리나라의 말들 我國鄕語最不可解者, 謂御膳曰水刺, 謂內官曰薛里, 以卑稱尊曰進賜, 以奴稱主曰上典. 且奴婢收貢者謂之達化主, 此則因胡元達魯化赤而訛傳云. 해석 我國鄕語最不可解者, 우리나라 말로 가장 이해하기 어려운 것은 謂御膳曰水刺, 謂內官曰薛里, 임금님 반찬을 ‘수라’라 하고 내관을 ‘설리’라 하며 以卑稱尊曰進賜, 以奴稱主曰上典. 낮은 이가 높은 이를 칭할 때는 ‘진사’라 하고 머슴이 주인을 칭할 때는 ‘상전’이라 한다. 且奴婢收貢者謂之達化主, 또한 노비에게 身貢을 거두는 사람을 ‘달화주’라 말하는데 此則因胡元達魯化赤而訛傳云. 이것은 원나라 다루가치 때문에 와전된 것이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3. 按胡語謂水爲龍 故中朝永平府 有盧龍縣 釋義曰盧黑也 謂黑水也 然則所謂黑龍江 蓋亦以水而名 如黑水靺鞨是也
2. 小說曰 天竺國謂酒爲酥 如我國以酒爲酥兒也 又僧謂酒爲般若湯 非出釋典 蓋廋辭以避法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