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5/0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신정하 - 평사 전문 본문

산문놀이터/조선

신정하 - 평사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0. 8. 25. 20:42
728x90
반응형

신정하의 평사(評史)

 

 

1.

 

秦穆公欲授國政於百里傒 傒讓曰 臣不及臣友蹇叔 蹇叔賢而世莫知 臣嘗遊困於齊而乞食䬹人 蹇叔收臣 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 蹇叔止臣 臣得免齊難 之周 以養牛干王子頹 頹欲用臣 蹇叔止臣 臣去得不誅 事虞君 蹇叔止臣 而臣利爵祿且留 再用其言得脫 一不用及虞君難 是以知其賢 於是穆公迎蹇叔 以爲上大夫 若蹇叔眞可謂惜百里傒者也 夫以百里之才且智 其以事數君 宜無不得志者 且其窮老 亦不可以久待 則以恒人言之 將勸其仕之不暇 而蹇叔之賢 見其不可則三止而不爲難 夫只以其時之可不可而不以利祿者 蹇叔之於百里也 此百里之雖不能盡用其言而不能忘蹇叔也 嗚呼 今之士有可仕之才而有志於仕 人有一以不可爲言者 未有不以爲怪者也 至其再也 未有不怒之者也 然則今之世 固難得蹇叔 而亦難爲百里也 百里傒蹇叔

해석보기

 

 

2. 이웃나라 구휼에 의견은 같았지만 본심은 달랐던 공손지와 백리해

 

, 請粟於, 丕豹勸勿與, 公孫支百里傒請與, 而其說則各不同.

則曰: “更事耳, 不可不與.” 則曰: “夷吾得罪於君, 其百姓何罪?” 之言, 雖可猶爲圖後之利者也; 之言, 三代聖人救民之心也. 世知百里傒爲智謀之士, 而不知其用心之可重如此, 百里傒用心可重. 서암집(恕菴集)卷之十六 평사(評史)

해석보기

 

 

3.

 

豫讓漆身呑炭 行乞於市 其妻不識 而其友知之者何也 妻但知貌而友知讓志故也 以貌求人 貌變則失 以意尋人 死猶可識 豫讓之友知讓

해석보기

 

 

4. 오자서와 범려가 주군에게 한 말의 차이점

 

子胥范蠡須要見其不同處. 其勸勿許成, 子胥與范蠡同也, 至其事君之道, 則未嘗或同也.

子胥之告夫差: “今王播棄犂老, 而頑童焉比謀曰: ‘予令而不違.’ 不違亡之階也.” 范蠡之告句踐: “王其馳騁田獵, 而無至於禽荒; 宮中之樂, 無至於酒荒.”

子胥正而范蠡不正. 夫田獵飮酒, 非可以導君者也. 之意以爲全戒去此二者, 言將不入, 苟無至於荒而僅可以覇則無害也, 此爲不忠之甚. 子胥之言, 不計其聽不聽而一出於正者也, 盖此與不同者也.

伍子胥范蠡之不同. 서암집(恕菴集)卷之十六 평사(評史)

해석보기

 

 

5.

 

史記言梁惠王再見淳于髡 而髡無言 惠王怪之 以讓進髡者 進髡者以謂髡 髡曰 吾前見王 王志在驅逐 再見王 王志在聲音 是以默然 其人以報王 王駭曰 淳于先生眞聖人也 前先生之來也 人有獻善馬者 寡人未及視 會先生至 後先生之來 人有獻謳者 未及試 亦會先生來 寡人雖屛人 然私心在彼有之 此史遷之記之妄也 伯牙之琴 意在山水 鍾期能言之 固亦異矣 然彼以意而寫音 此因聲而求意 不可謂無是理也 夫惠王有二好之在心 則是其心宜不專於接人矣 此則可以觀貌而知之 不待聽言也 至若知其意在兩者 則雖聖人亦有不能焉 髡何以能焉 故曰史遷之記之妄也 不然則此必髡以詭道知之耳 淳于髡見梁惠王

해석보기

 

 

6.

 

李斯之從學荀卿與相秦也 其智取自倉中鼠耳 然傳言鼠居大廡之下 不見人犬之憂 而斯不能不見趙高之憂 盖鼠知藏身而斯不能藏身也 一生辛苦學鼠 而亦不能盡學 哀哉 李斯智不如倉中鼠

해석보기

 

 

7.

 

漢高祖之自將擊陳豨也 周緤泣曰 始秦攻破天下 未嘗自行 今上常自行 是無人可使者乎 高祖以爲愛我 後封緤爲䣙城侯 夫緤沛之一庸夫耳 未嘗有戰功 而特以愛我而受封 則伯子雍齒之不欲封宜矣 高祖事類多如此 漢高之封周緤

해석보기

 

 

8.

 

陳平之降漢也 因魏無知以進 及用事 絳灌等以盜嫂及受金讒之 高祖疑之 以讓無知曰有之乎 無知曰有之 高祖曰 公言其賢何也 對曰 臣之所言者能也 王之所問者行也 今有尾生孝己之行 而無益於勝敗之數 陛下何暇用之乎 今楚漢相距 臣進一奇謀之士 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爾 盜嫂受金 又何疑乎 由是平遂大用 若使平果有盜嫂受金之行 則何足取焉 無知以進平者 而其對漢王如此者何也 雖使無知極力爲平辨之 黯昧之事 旣難一日以白 而絳灌之爲讒 無所不至矣 故姑捨其行而就其能爲言 使漢王之信平 在於絳灌所讒之外也 其亦智矣哉 然則當時之無辨 非以平爲眞有是事也 特未暇辨爾 魏武十五年 求賢令曰 無有盜嫂受金而不遇無知者乎 此亦未得爲知平者也 魏無知不辨陳平

해석보기

 

 

9.

 

晁錯之謀七國也 若聽其父之言 可免東市之禍 然錯之不聽則有由也 夫錯方任怨而圖功 其一心唯恐功之不成 而至於取怨則有不暇顧也 錯父之告錯也 不以事之成敗爲言 而特以構怨戒之 宜其不能動錯之聽 晁錯父之不善喩錯

해석보기

 

 

10.

 

武帝不冠 不見汲黯 而踞廁見衛靑 此二事最若可取 東坡亦言之 然不冠不見 不如冠而見 踞廁而見 不如初勿拜靑爲大將也 夫將者制三軍之死命 而爲人主之爪牙 國家之安危存亡繫焉 豈可薄其禮貌哉 武帝雖可不禮靑 其可易靑之爵乎 平時則踞廁 臨難則推轂 天下寧有是耶 武帝踞見衛靑之失

해석보기

 

 

11.

 

世以衛靑功名 適値天幸而致 今觀伍被爲淮南王 稱述大將軍處 其曰遇士大夫以禮 與士卒有恩 衆皆樂爲用云者 只此數事 亦不害爲良將 衛靑不爲庸將

해석보기

 

 

12.

 

漢朝直臣 無出於汲黯者 而史言黯嘗慕袁盎之爲人 夫黯豈肯慕盎者哉 黯之於公孫弘 盎之於晁錯 均爲不悅者也 然黯常面折弘 而盎每伺錯之間 此其心術之不同 如涇渭之判 豈肯慕之哉 此殆史失之爾 汲黯非慕袁盎者

해석보기

 

 

13.

 

公孫弘之奏事 每令汲黯先發之然後 弘輒推其後 此乃淮南子刃脊之說也 劒以斷物 刃先而脊後 故刃雖時折而脊不傷 弘之此事用此術也 公孫弘奏事

해석보기

 

 

14.

 

大將軍霍光功業盖天下 然其心術多有可疑者 如顯毒殺許皇后 而光不發之 此罪固已通天矣 近觀蕭望之傳 丙吉薦儒生蕭望之王仲翁等 當召見時 光新誅桀等 出入自備 當見者露索去刃 兩吏挾持 而望之獨不肯聽 自引出閤曰 不願見 吏挾持洶洶 光使勿持 召見 望之曰 將軍以功德輔幼主 流大化 天下之士爭延頸企足 願自效 今見者皆先露索挾持 恐非周公躬吐握之禮 於是光獨不除用望之 而仲翁等皆補大將軍史 夫望之之言 正言光失 在光之道 宜卽改容謝之而聽其言 亦宜官之以奬其善也 光乃不能然 獨取仲翁之聲名遠出望之下者 而望之則不見用 此豈秉心以公者之所爲哉 光傳云殿中嘗有怪 一夜羣臣相驚 光召尙符璽郞 郞不肯授光 按劒曰 臣頭可得 璽不可得 光誼之 明日 詔增郞二秩 光於此時 猶能奬人之善 而及至此 不能保初心 哀哉 霍光之不能保初心

해석보기

 

 

15.

 

傳言張安世家童七百人 皆有手技 作事治産業 能殖其貨 此盖言安世之短 魯相公儀休見其家織布好 燔機云 欲令紅女安所讐其貨乎 其與安世異矣 張安世之短

해석보기

 

 

16.

 

蕭望之之見霍光也 不聽解衣搜索 雋不疑之見暴勝之也 不欲去所佩之劒 君子之不苟以見人也如此 所以餙身者猶不可去 况所主於其心者乎 君子之不苟見人

해석보기

 

 

17.

 

史言魏相嚴毅 而丙吉寬 以吾觀之 相非嚴毅者 而吉非徒寬者也 吉子顯嘗從事高廟 至夕牲日 乃使出取齋衣 吉大怒謂其夫人曰 宗廟至重 而顯不敬愼 亡吾爵者必顯也 夫人爲言然後乃已 夫夕牲日取齋衣 非過之大者 而至以亡爵責之 盖吉寬於御下而嚴於子弟者也 相雖以嚴毅稱 而平恩侯許伯之宴 談笑觀猴舞 此似其嚴不足者 而史却以嚴稱之何也 魏相丙吉

해석보기

 

 

18.

 

成帝不哀中山哀王之死 而送張放則至涕泣 此所謂於其所厚者薄 於其所薄者厚也 成帝厚薄之失

해석보기

 

 

19.

 

成帝之得不廢 史丹之力也 傳言成帝爲太子時 弔中山哀王之薨而不哀 元帝大恨曰 安有人不慈仁而可以爲民父母者乎 以責丹 丹免冠頓首謝曰 臣見陛下哀痛中山王 至以减損 臣戒屬太子毋涕泣 感傷陛下 罪在臣 帝意乃解 此盖丹曾不以言太子而臨機設權者也 然丹之輔相太子 其可止此而已乎 其告帝者 不得不如此 而宜亦必有退而繼責太子者矣 傳偶不書爾 若告帝如此 而退無責太子者 則太子將有所恃丹而無所不爲爾 是成帝之惡 丹長之也 其可得以輔相言乎 里克之臣晉也 諫獻公以勿令太子帥師 太子憂廢 則又告之曰 子憂不孝 無懼不得立 告父以慈 告子以孝 處人父子之間 可謂至矣 史丹之輔相成帝

해석보기

 

 

20.

 

成帝之崩也 張放思慕哭泣而死 成帝何以得此於張放 昔文伯之喪也 敬姜據其床不哭曰 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 而內人皆行哭失聲 斯子也必多曠於禮矣 成帝之得此於張放也 其猶文伯之於內人乎 成帝之得張放死

해석보기

 

 

21.

 

王章之卧牛衣中涕泣時 由其妻之訶怒而能自激昂 然其上章擊鳳時 又止章勿言 則非知章者也 章素剛者 豈爲死生禍福而動者哉 及妻與女俱繫獄 女年十二 而聞呼囚數减 知章以剛先死 則是女之知章 愈於其妻矣 王章妻之知章 不及章女

해석보기

 

 

22.

 

史言杜欽處王鳳之門 當世善政 多出於欽 又云欽能於鳳 補過將美 固之無見如此 方京兆尹王章之言鳳罪也 天子有去鳳之意 而鳳亦求去甚切 鳳去則鳳之罪輕矣 欽不以此時勸鳳無出 而乃以周公之不離成周爲言 勸其勿去 何其佞也 方有日食之變也 天下明知咎由於鳳之專政 而畏鳳不敢言 獨章言之 獲罪以死 天下莫不寃之 則章爲直臣而無可罪也明矣 而欽之告鳳曰 章素好言事 雖陷正法 事不暴揚 恐天下不知章實有罪而以爲坐言事也 宜因章事擧直言 明示四方 使知上不以言罪下也 其意以爲章死有罪而無寃 嗚呼 章果可爲有罪者乎 世固有斥其言而罪其人者矣 烏有殺其人而用其言者乎 當鳳之求去也 其指甚切 見於元后傳 疑鳳雖無狀 猶爲知懼者矣 使其因而得退 則亦足免爲漢室之罪人也 而欽不能遂之 當章之死也 使欽明其有寃而使鳳知悔 則可以補鳳之過 而欽於二者 俱不能焉 欽固非忠於漢者也 亦不得爲忠於鳳者也 盖世徒知鳳之罪而不知成鳳之罪者在欽 杜欽成王鳳之罪

해석보기

 

 

23.

 

史言嚴君平卜筮 以爲卜筮者賤業 而可以惠衆人 有邪惡非正之問 依蓍龜爲言利害 與人子言 依於孝 與人弟言 依於順 與人臣言 依於忠 各因勢導之 從吾言者 已過半矣 余謂君平非知忠孝者也 夫所謂忠孝者 豈爲利害而設哉 一以利害爲心 已不得爲忠孝矣 以此爲說 吾知勸人者少 而不勸人者多矣 史又言君平非其服不服 非其食不食 則殆亦許行者之流耳 嚴君平非知忠孝

해석보기

 

 

24.

 

當劉演之新敗於阜賜也 非與下江兵合勢 無以復振 而能使之合勢者 王常力也 今觀其所以諭衆歸漢者 深明於利害 常亦賢將哉 王常之明於利害

해석보기

 

 

25.

 

王莽時起兵者所在夥 然而無文書號令 雖言討莽而不言討莽之由 故民心疑其爲盜而有不附者 莽亦不以爲憂 及光武軍移書稱說莽罪 莽始大懼而天下始歸心矣 正名之爲先務 辭令之不可無有如是者 軍事之重 文書號令

해석보기

 

 

26.

 

史旣言光武聽桓譚琴 喜其繁聲 又言上雅不喜音樂 此史失照管處 豈或因宋弘言而有警耶 光武不喜音樂

해석보기

 

 

27.

 

光武諸臣中 唯宋弘爲人可重 其責桓譚鼓琴於帝前 極有大臣風 非獨辭湖陽主婚一事也 宋弘爲人可重

해석보기

 

 

28.

諸葛武侯龐士元 當時稱爲伏龍鳳雛 然士元非武侯之儔也 魏侍中傅巽客荊州 爲劉表尙書時 嘗目士元爲半英雄 盖巽有知人鑑焉 傅巽有知人鑑

해석보기

 

 

29.

 

魏武得荊州 與荀彧書曰 不喜得荊州 喜得蒯異度耳 異度卽越字也 越盖通後也 魏武之能急士如此 其得志天下宜哉 魏武之急士

해석보기

 

 

30.

 

袁紹之初起也 海內名士多附之 後皆叛去 魏武所賴以成功者 皆紹之人也 譬之杞梓皮革 無非楚産者 魏武用袁紹之人

해석보기

 

 

31.

 

沮授田豐之智謀 不在荀彧郭嘉下 使紹而能用其言 魏武未必得志於天下 然紹不徒不能用 又從而殺之 一似項羽之於范增 二人者盖亦有昧擇木之罪焉 東坡論范增 陋其欲依羽成功 吾於授豐亦云 沮授田豐

해석보기

 

 

32.

 

魏武之欲易儲也 毛玠諫曰 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 覆宗滅國 其問賈詡也 詡不答 魏武曰 有問而不答何也 詡曰 適有所思耳 魏武曰 何思也 詡曰 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耳 盖玠則正諫 而詡則以諷也 當玠之有言也 魏武雖曰吾之周昌 而其意猶未已 及聞詡之對 則笑而遂無易太子之志 此則諷諫之易入而正諫之難入也 其後玠坐微事 終身廢放 而詡則厚遇加昔 此則正與諷之利害也 正諫諷諫之異

해석보기

 

 

33.

 

魏武性嚴急 掾屬公事 往往加杖 而何夔爲司空掾屬 嘗蓄毒藥 誓死無辱 是以終不見及 夔知捶扑之耻 而不知從操之可耻何也 何夔之蓄毒藥

해석보기

 

 

34.

 

郭嘉之亡 魏武與荀彧書曰 奉孝乃知孤者也 天下人相知者少 以此痛惜 盖凡有計事圖功 魏武謀臣中 唯嘉意與魏武多合 魏武所謂相知者指此 而其所相喜者亦在此爾 若使嘉眞知其爲姦人之雄而不足多 如禰正平 則將懼見殺之不暇 豈相喜之有哉 然則當時之不知魏武者 莫甚於嘉爾 魏武之痛郭嘉亡

해석보기

 

 

35.

 

史稱陳壽有良史才 其所成國誌 頗典則可觀 然其言魏事 多諛筆無足信者 如魏武赤壁之戰 一敗塗地 而壽但云不利 其他以勝爲敗 以敗爲勝者 殆不可勝記 壽盖小人也 壽嘗謂丁廙若得千斛米 當爲先公立佳傳 壽筆可諛於千斛米主 獨不可諛於魏氏之威焰乎 陳壽諛筆

해석보기

 

 

36.

 

王導之忠順勤勞 於晉室爲首 中興之功 專以導在也 然及其不救周顗之死 則其身之去敦 不能以寸耳 當是時 朝廷若問顗死之由 則恐導終不免爲逆 特晉朝爲導諱之 故得以無事耳 王導不免爲逆

해석보기

 

 

37.

 

世以王坦之之倒執手版 爲不及於謝安石 是誠爲然 然其手裂簡文 遺桓溫詔一事 亦自不易 而及其責安石之朞功 不廢絲竹云 天下之寶 當爲天下惜之 則又非安石之所能到也 王坦之不下於謝安

해석보기

 

 

38.

 

自古論朋黨者多矣 而無如唐李絳所對憲宗之切者 其言曰 夫聖賢合迹 千載同符 忠正端愨之人 所以知奬 亦是此類 是同道也 非爲黨也 豈可使端良之人 取非僻之士然後 謂爲非黨也 又曰 陛下親行堯舜之道 高上禹湯之德 豈謂上與數千年堯舜禹湯爲黨 是道德同也 孔子聖人也 顔回以下十哲 希聖者也 更相稱贊 爲黨乎 是道業同也 仲尼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又曰 吾復夢見周公 遠者二千年 近者五百年 豈謂之黨 是聖人德行同也 反覆明快 足破人主之疑 所以憲宗之世 能少免此患 歐公朋黨論 盖全出於此 記唐李絳對憲宗語

해석보기

 

 

39.

 

牛僧孺不是全不識道理人 其曰以道承天則天無壞 以亂承天則天無支云者 眞是識道語也 牛僧孺識道理

해석보기

 

 

40.

 

宋之天下 至仁宗爲極盛 至神宗而始衰 然其銳於爲治 欲復三代之盛 則神宗有焉 獨恨其不明於邪正之分耳 當煕寧時 以帝之專任安石 以安石之深結於帝 而及聞新法不便之議 累發於諸老成 則亦嘗欲罷之而不疑 盖其心則本未嘗有私於安石也 故馬呂諸公入之 則可以致治 安石入之 則可以亂天下 宋神宗之心本公

해석보기

 

 

41.

 

王荊公之心 急於理財 其所謂不加賦而足用者 天下無是理 溫公亦嘗爭之曰 天地所生財賦 不在官則在民 於此荊公不能有以屈 又有謂荊公以若决梁山泊則可種糓獲利者 荊公聞而善之 低首沉思良久而未得决水之策 時劉貢父在座曰 此有善策 荊公驚喜問之 劉曰 若別鑿一梁山泊則可爲矣 荊公笑而止 此雖戱語 而其實與溫公言同 盖其終日兀兀思量 到人不到處如此 王荊公之急於理財

해석보기

 

 

42.

 

煕寧中 魏公言新法不便 擧利害甚切 荊公雖以周公遺法爲言 而帝終不能無疑 遂諭執政罷靑苗 曾公亮陳升之欲卽奉詔 而趙抃獨以爲新法皆安石所建 欲俟其出 而安石出 則持新法初議益堅 抃始大悔 乃自求罷 後人以趙抃爲甚失於幾微之際 此未必然 夫荊公爲人 非法去而身獨留者 遂使趙卽奉詔 若荊公一出 則必以去新法爲言而求去 而神宗雖暫罷新法 亦不能許其去矣 旣不許其去 則其法亦將因得而不罷矣 此其勢然也 時日之間 暫罷旋行 徒爲紛紛 奚所益哉 其後因旱求言 鄭俠韓維極言新法之害 帝感悟卽命悉罷 是日果大雨 天心此可見矣 而及呂惠卿鄧綰輩環泣于帝前 則於是新法一切如故 以此知安石不去 則新法不能一日罷 荊公不去則新法不能罷

해석보기

 

 

43.

 

近讀司馬溫公讀玄 極贊揚雄太玄 以爲玄者所以贊易也 又曰 孟荀殆不足擬 殊可訝 玄之爲書 淺陋可笑 童子之所不爲 荀固不足言 豈可輕言鄒聖乎 其爲誤着 不止魏之正統而已 司馬溫公誤着處

해석보기

 

 

44.

 

元祐之初 宣仁垂簾 渙發德音 盡罷去新法 當是時 任之者溫公也 識者多以作事無漸爲憂 畢仲游書與溫公曰 散靑苗置市易斂役錢者事也 而欲興作患不足者情也 苟不能杜其興作之情 徒欲禁其散斂變置之事 一掃而更之 則用事者將必操不足之情 言不足之說 以動上意 如是則廢罷者當復行 爲今之策 當大擧天下之計 以諸路所積之粟錢 一歸地官 使經費可支數十年之用 使天子曉然知天下之餘於財 則新法永罷矣 以當日之勢 譬如人久病而少間 其父兄子弟喜見顔色而未敢賀者 以病根之尙在也 其爲言甚明晣 而溫公終不能用之 及至紹聖 卒如其言 盖此公本來執滯 不能變通 此蘇公所以有司馬牛之稱焉 若令魏公尙在 當處之裕如矣 溫公不及魏公

해석보기

 

 

45.

 

溫公嘗欲盡去煕豐之新法 范忠宣曰 去其太甚者可也 不必謀自己出 謀自己出 則諂諛得乘間迎合 此言甚善 非無意功名者 不得當此一句 至若欲媚公以爲容悅 何如少年合安石以速富貴 則盖甚言之耳 記范忠宣公語

해석보기

 

 

46.

 

明太祖旣定寧越 欲遂取浙東 會諸將諭之曰 克城雖以武 定民必以仁 吾師比入建康 秋毫無犯 故一擧而定 今新克嫠州 政當撫恤 使民樂於歸附 則未下諸郡 亦必聞風而歸吾 每聞諸將下一城得一郡 不妄殺人 喜不自勝 盖爲將者能以不殺爲心 非唯國家所利 卽己亦蒙其福 爾等從吾言 則大功可成矣 殆所謂不嗜殺人 神武不殺之類也 及至天下纔定 誅鋤功臣 殆無遺類 遂成三百年殺士大夫之風 太祖之不能保初心如此 明太祖不能保初心

해석보기

 

 

47.

 

太祖在寧越時 已延置儒士許元葉瓚玉胡翰汪仲山王宗顯葉儀宋濂戴良吳沉徐原等十餘人 皆會食省中 日令二人進講 敷陳治道 當是時 陳友諒以楚稱王 張士誠以吳稱王 明玉珍以蜀稱帝 天下紛紛 戰爭無虗日 殆非偃武修文之時 而太祖之心 其急於學如此 當爲萬古帝王之法 太祖之急於學

해석보기

 

 

48.

 

太祖在軍中 聞前學士朱升之名 訪以時務 對曰 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 所謂緩稱王三字 何其有味也 盖天下之得失 在於天心之向背 而不在於稱號之早晩 隗囂之稱王 公孫之僭號 皆在光武爲帝之前 而終未免北面稱臣於漢 袁術之稱帝 而終爲曹公所滅 此盖已然之效也 如友諒士誠者 特是盜賊之雄耳 志在於子女玉帛而無甚遠略 則固非太祖之對手 然其僭稱王號之時 天心已厭之矣 升之所以不汲汲於稱王而急於天心之克享者 可謂知本之論矣 故創業之君 救民爲上 封功次之 稱王又次之 緩稱王

해석보기

 

 

49.

 

神宗中年 國本論起 言者皆以早建元良爲請 申時行王錫爵皆婉轉調護 而心亦以言者爲多事 錫爵嘗語顧憲成曰 當今所最怪者 廟堂之是非 天下必欲反之 憲成曰 吾見天下之是非 廟堂必欲反之爾 遂不合 盖天下未嘗無公論 治則公論在廟堂之上 亂則公論在草野之下 明之天下 未嘗無公論 但廟堂不能用爾 不但不用 而欲望天下之棄其公論而從其私論 甚矣其惑也 廟堂草野之是非

해석보기

 

以上評史 恕菴集卷之十六

 

 

 

인용

지도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