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史記 (1856)
건빵이랑 놀자
12. 二月甲子昧爽, 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乃誓. 武王左杖黃鉞, 右秉白旄, 以麾. 曰: “遠矣西土之人!” 武王曰: “嗟! 我有國冢君, 司徒ㆍ司馬ㆍ司空, 亞旅ㆍ師氏, 千夫長ㆍ百夫長, 及庸ㆍ蜀ㆍ羌ㆍ髳ㆍ微ㆍ纑ㆍ彭ㆍ濮人, 稱爾戈, 比爾干, 立爾矛, 予其誓.” 王曰: “古人有言“牝雞無晨. 牝雞之晨, 惟家之索”. 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 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 昏棄其家國, 遺其王父母弟不用, 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 是信是使, 俾暴虐于百姓, 以姦軌于商國.
11. 居二年, 聞紂昏亂暴虐滋甚, 殺王子比干, 囚箕子. 太師疵ㆍ少師彊抱其樂器而奔周. 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 “殷有重罪, 不可以不畢伐.” 乃遵文王, 遂率戎車三百乘, 虎賁三千人, 甲士四萬五千人, 以東伐紂. 十一年十二月戊午, 師畢渡盟津, 諸侯咸會. 曰: “孶孶無怠!” 武王乃作太誓, 告于衆庶: “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 自絶于天, 毁壞其三正, 離逖其王父母弟, 乃斷棄其先祖之樂, 乃爲淫聲, 用變亂正聲, 怡說婦人. 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 勉哉夫子, 不可再, 不可三!”
10. 九年, 武王上祭于畢. 東觀兵, 至于盟津. 爲文王木主, 載以車, 中軍. 武王自稱太子發, 言奉文王以伐, 不敢自專. 乃告司馬ㆍ司徒ㆍ司空ㆍ諸節: “齊栗, 信哉! 予無知, 以先祖有德臣, 小子受先功, 畢立賞罰, 以定其功.” 遂興師. 師尙父號曰: “總爾衆庶, 與爾舟楫, 後至者斬.” 武王渡河, 中流, 白魚躍入王舟中, 武王俯取以祭. 旣渡, 有火自上復于下, 至于王屋, 流爲烏, 其色赤, 其聲魄云. 是時, 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諸侯皆曰: “紂可伐矣.” 武王曰: “女未知天命, 未可也.” 乃還師歸.
9. 西伯蓋卽位五十年. 其囚羑里, 蓋益易之八卦爲六十四卦. 詩人道西伯, 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 後十年而崩, 謚爲文王. 改法度, 制正朔矣. 追尊古公爲太王, 公季爲王季: 蓋王瑞自太王興. 武王卽位, 太公望爲師, 周公旦爲輔, 召公ㆍ畢公之徒左右王, 師脩文王緖業.
8. 西伯陰行善, 諸侯皆來決平. 於是虞ㆍ芮之人有獄不能決, 乃如周. 入界, 耕者皆讓畔, 民俗皆讓長. 虞ㆍ芮之人未見西伯, 皆慚, 相謂曰: “吾所爭, 周人所恥, 何往爲, 祇取辱耳.” 遂還, 俱讓而去. 諸侯聞之, 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明年, 伐犬戎. 明年, 伐密須. 明年, 敗耆國. 殷之祖伊聞之, 懼, 以告帝紂. 紂曰: “不有天命乎? 是何能爲!” 明年, 伐邘. 明年, 伐崇侯虎. 而作豐邑, 自岐下而徙都豐. 明年, 西伯崩, 太子發立, 是爲武王.
7.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 “西伯積善累德, 諸侯皆嚮之, 將不利於帝.” 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 閎夭之徒患之. 乃求有莘氏美女, 驪戎之文馬, 有熊九駟, 他奇怪物, 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 紂大說, 曰: “此一物足以釋西伯, 況其多乎!” 乃赦西伯, 賜之弓矢斧鉞, 使西伯得征伐. 曰: “譖西伯者, 崇侯虎也.” 西伯乃獻洛西之地, 以請紂去炮格之刑. 紂許之.
6.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 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歷, 季歷娶太任, 皆賢婦人, 生昌, 有聖瑞. 古公曰: “我世當有興者, 其在昌乎?” 長子太伯ㆍ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 乃二人亡如荊蠻, 文身斷髮, 以讓季歷. 古公卒, 季歷立, 是爲公季. 公季脩古公遺道, 篤於行義, 諸侯順之. 公季卒, 子昌立, 是爲西伯. 西伯曰文王, 遵后稷ㆍ公劉之業, 則古公ㆍ公季之法, 篤仁, 敬老, 慈少. 禮下賢者, 日中不暇食以待士, 士以此多歸之. 伯夷ㆍ叔齊在孤竹, 聞西伯善養老, 盍往歸之. 太顚ㆍ閎夭ㆍ散宜生ㆍ鬻子ㆍ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5. 古公曰: “有民立君, 將以利之. 今戎狄所爲攻戰, 以吾地與民. 民之在我, 與其在彼, 何異. 民欲以我故戰, 殺人父子而君之, 予不忍爲.” 乃與私屬遂去豳, 度漆ㆍ沮, 踰梁山, 止於岐下. 豳人擧國扶老攜弱, 盡復歸古公於岐下. 及他旁國聞古公仁, 亦多歸之. 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 而營築城郭室屋, 而邑別居之. 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樂之, 頌其德.
4. 慶節卒, 子皇僕立. 皇僕卒, 子差弗立. 差弗卒, 子毁隃立. 毁隃卒, 子公非立. 公非卒, 子高圉立. 高圉卒, 子亞圉立. 亞圉卒, 子公叔祖類立. 公叔祖類卒, 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復脩后稷ㆍ公劉之業, 積德行義, 國人皆戴之. 薰育戎狄攻之, 欲得財物, 予之. 已復攻, 欲得地與民. 民皆怒, 欲戰.
3. 后稷卒, 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 夏后氏政衰, 去稷不務, 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閒. 不窋卒, 子鞠立. 鞠卒, 子公劉立. 公劉雖在戎狄之閒, 復脩后稷之業, 務耕種, 行地宜, 自漆ㆍ沮度渭, 取材用, 行者有資, 居者有畜積, 民賴其慶. 百姓懷之, 多徙而保歸焉. 周道之興自此始, 故詩人歌樂思其德. 公劉卒, 子慶節立, 國於豳.
2. 棄爲兒時, 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戱, 好種樹麻ㆍ菽, 麻ㆍ菽美. 及爲成人, 遂好耕農, 相地之宜, 宜谷者稼穡焉, 民皆法則之. 帝堯聞之, 擧棄爲農師, 天下得其利, 有功. 帝舜曰: “棄, 黎民始飢, 爾后稷播時百穀.” 封棄於邰, 號曰后稷, 別姓姬氏. 后稷之興, 在陶唐ㆍ虞ㆍ夏之際, 皆有令德.
1. 周后稷, 名棄. 其母有邰氏女, 曰姜原. 姜原爲帝嚳元妃. 姜原出野, 見巨人跡, 心忻然說, 欲踐之, 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 以爲不祥, 棄之隘巷, 馬牛過者皆辟不踐: 徙置之林中, 適會山林多人, 遷之: 而棄渠中冰上, 飛鳥以其翼覆薦之. 姜原以爲神, 遂收養長之. 初欲棄之, 因名曰棄.
4. 주본기(周本紀) 1. 周后稷, 名棄. 其母有邰氏女, 曰姜原. 姜原爲帝嚳元妃. 姜原出野, 見巨人跡, 心忻然說, 欲踐之, 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 以爲不祥, 棄之隘巷, 馬牛過者皆辟不踐: 徙置之林中, 適會山林多人, 遷之: 而棄渠中冰上, 飛鳥以其翼覆薦之. 姜原以爲神, 遂收養長之. 初欲棄之, 因名曰棄. 2. 棄爲兒時, 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戱, 好種樹麻ㆍ菽, 麻ㆍ菽美. 及爲成人, 遂好耕農, 相地之宜, 宜谷者稼穡焉, 民皆法則之. 帝堯聞之, 擧棄爲農師, 天下得其利, 有功. 帝舜曰: “棄, 黎民始飢, 爾后稷播時百穀.” 封棄於邰, 號曰后稷, 別姓姬氏. 后稷之興, 在陶唐ㆍ虞ㆍ夏之際, 皆有令德. 3. 后稷卒, 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 夏后氏政衰, 去稷不務, 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閒. 不窋卒, 子鞠立. 鞠卒, 子公劉立. 公..
9. 帝小乙崩, 子帝武丁立. 帝武丁卽位, 思復興殷, 而未得其佐. 三年不言, 政事決定於冢宰, 以觀國風. 武丁夜夢得聖人, 名曰說. 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 皆非也. 於是迺使百工營求之野, 得說於傅險中. 是時說爲胥靡, 築於傅險. 見於武丁, 武丁曰是也. 得而與之語, 果聖人, 擧以爲相, 殷國大治. 故遂以傅險姓之, 號曰傅說. 帝武丁祭成湯, 明日, 有飛雉登鼎耳而呴, 武丁懼. 祖己曰: “王勿憂, 先修政事.” 祖己乃訓王曰: “唯天監下典厥義, 降年有永有不永, 非天夭民, 中絶其命. 民有不若德, 不聽罪, 天旣附命正厥德, 乃曰其奈何. 嗚呼! 王嗣敬民, 罔非天繼, 常祀毋禮于棄道.” 武丁修政行德, 天下咸驩, 殷道復興.
8. 帝陽甲崩, 弟盤庚立, 是爲帝盤庚. 帝盤庚之時, 殷已都河北, 盤庚渡河南, 復居成湯之故居, 迺五遷, 無定處. 殷民咨胥皆怨, 不欲徙. 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 “昔高后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 法則可修. 舍而弗勉, 何以成德!” 乃遂涉河南, 治亳, 行湯之政, 然後百姓由寧, 殷道復興. 諸侯來朝, 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帝盤庚崩, 弟小辛立, 是爲帝小辛. 帝小辛立, 殷復衰. 百姓思盤庚, 迺作盤庚三篇. 帝小辛崩, 弟小乙立, 是爲帝小乙.
7 河亶甲崩, 子帝祖乙立. 帝祖乙立, 殷復興. 巫賢任職. 祖乙崩, 子帝祖辛立. 帝祖辛崩, 弟沃甲立, 是爲帝沃甲. 帝沃甲崩, 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 是爲帝祖丁. 帝祖丁崩, 立弟沃甲之子南庚, 是爲帝南庚. 帝南庚崩, 立帝祖丁之子陽甲, 是爲帝陽甲. 帝陽甲之時, 殷衰. 自中丁以來, 廢適而更立諸弟子, 弟子或爭相代立, 比九世亂, 於是諸侯莫朝.
6. 帝雍己崩, 弟太戊立, 是爲帝太戊. 帝太戊立伊陟爲相. 亳有祥桑谷共生於朝, 一暮大拱. 帝太戊懼, 問伊陟. 伊陟曰: “臣聞妖不勝德, 帝之政其有闕與? 帝其修德.” 太戊從之, 而祥桑枯死而去. 伊陟贊言于巫咸. 巫咸治王家有成, 作咸艾, 作太戊. 帝太戊贊伊陟于廟, 言弗臣, 伊陟讓, 作原命. 殷復興, 諸侯歸之, 故稱中宗. 中宗崩, 子帝中丁立. 帝中丁遷于隞. 河亶甲居相. 祖乙遷于邢. 帝中丁崩, 弟外壬立, 是爲帝外壬. 仲丁書闕不具. 帝外壬崩, 弟河亶甲立, 是爲帝河亶甲. 河亶甲時, 殷復衰.
5.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 悔過自責, 反善, 於是伊尹迺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帝太甲修德, 諸侯咸歸殷, 百姓以寧. 伊尹嘉之, 迺作太甲訓三篇, 褒帝太甲, 稱太宗. 太宗崩, 子沃丁立. 帝沃丁之時, 伊尹卒. 旣葬伊尹於亳, 咎單遂訓伊尹事, 作沃丁. 沃丁崩, 弟太庚立, 是爲帝太庚. 帝太庚崩, 子帝小甲立. 帝小甲崩, 弟雍己立, 是爲帝雍己. 殷道衰, 諸侯或不至.
4. 湯歸至于泰卷陶, 中壘作誥. 旣絀夏命, 還亳, 作湯誥: “維三月, 王自至於東郊. 告諸侯群后: “毋不有功於民, 勤力迺事. 予乃大罰殛女, 毋予怨.” 曰: “古禹ㆍ皐陶久勞于外, 其有功乎民, 民乃有安. 東爲江, 北爲濟, 西爲河, 南爲淮, 四瀆已修, 萬民乃有居. 后稷降播, 農殖百穀. 三公咸有功于民, 故后有立. 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 帝乃弗予, 有狀. 先王言不可不勉.” 曰: “不道, 毋之在國, 女毋我怨.” ” 以令諸侯. 伊尹作咸有一德, 咎單作明居. 湯乃改正朔, 易服色, 上白, 朝會以晝. 湯崩, 太子太丁未立而卒, 於是迺立太丁之弟外丙, 是爲帝外丙. 帝外丙卽位三年, 崩, 立外丙之弟中壬, 是爲帝中壬. 帝中壬卽位四年, 崩, 伊尹迺立太丁之子太甲. 太甲, 成湯適長孫也, 是爲帝太甲. 帝太甲元年, 伊尹作伊訓, 作肆命, 作徂后...
3. 當是時, 夏桀爲虐政淫荒, 而諸侯昆吾氏爲亂. 湯乃興師率諸侯, 伊尹從湯, 湯自把鉞以伐昆吾, 遂伐桀. 湯曰: “格女衆庶, 來, 女悉聽朕言. 匪台小子敢行擧亂, 有夏多罪, 予維聞女衆言, 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 不敢不正. 今夏多罪, 天命殛之. 今女有衆, 女曰“我君不恤我衆, 舍我嗇事而割政”. 女其曰“有罪, 其柰何” ? 夏王率止衆力, 率奪夏國. 衆有率怠不和, 曰“是日何時喪? 予與女皆亡” ! 夏德若茲, 今朕必往. 爾尙及予一人致天之罰, 予其大理女. 女毋不信, 朕不食言. 女不從誓言, 予則帑僇女, 無有攸赦.” 以告令師, 作湯誓. 於是湯曰“吾甚武” , 號曰武王. 桀敗於有娀之虛, 桀奔於鳴條 夏師敗績. 湯遂伐三, 俘厥寶玉, 義伯ㆍ仲伯作典寶. 湯旣勝夏, 欲遷其社, 不可, 作夏社. 伊尹報. 於是諸侯畢服, 湯乃踐天子位, 平定海內.
2. 成湯, 自契至湯八遷. 湯始居亳, 從先王居, 作帝誥. 湯征諸侯. 葛伯不祀, 湯始伐之. 湯曰: “予有言: 人視水見形, 視民知治不.” 伊尹曰: “明哉! 言能聽, 道乃進. 君國子民, 爲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 勉哉!” 湯曰: “汝不能敬命, 予大罰殛之, 無有攸赦.” 作湯征.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湯而無由, 乃爲有莘氏媵臣 負鼎俎, 以滋味說湯, 致于王道. 或曰, 伊尹處士, 湯使人聘迎之, 五反然後肯往從湯, 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湯擧任以國政. 伊尹去湯適夏. 旣醜有夏, 復歸于亳. 入自北門, 遇女鳩ㆍ女房, 作女鳩女房. 湯出, 見野張網四面, 祝曰: “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 湯曰: “嘻, 盡之矣!” 乃去其三面, 祝曰: “欲左, 左. 欲右, 右. 不用命, 乃入吾網.” 諸侯聞之, 曰: “湯德至矣, 及禽獸.”
1. 殷契, 母曰簡狄, 有娀氏之女, 爲帝嚳次妃. 三人行浴, 見玄鳥墮其卵, 簡狄取呑之, 因孕生契.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 “百姓不親, 五品不訓, 汝爲司徒而敬敷五敎, 五敎在寬.” 封于商, 賜姓子氏. 契興於唐ㆍ虞ㆍ大禹之際, 功業著於百姓, 百姓以平. 契卒, 子昭明立. 昭明卒, 子相土立. 相土卒, 子昌若立. 昌若卒, 子曹圉立. 曹圉卒, 子冥立. 冥卒, 子振立. 振卒, 子微立. 微卒, 子報丁立. 報丁卒, 子報乙立. 報乙卒, 子報丙立. 報丙卒, 子主壬立. 主壬卒, 子主癸立. 主癸卒, 子天乙立, 是爲成湯.
은본기(殷本紀) 1. 殷契, 母曰簡狄, 有娀氏之女, 爲帝嚳次妃. 三人行浴, 見玄鳥墮其卵, 簡狄取呑之, 因孕生契.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 “百姓不親, 五品不訓, 汝爲司徒而敬敷五敎, 五敎在寬.” 封于商, 賜姓子氏. 契興於唐ㆍ虞ㆍ大禹之際, 功業著於百姓, 百姓以平. 契卒, 子昭明立. 昭明卒, 子相土立. 相土卒, 子昌若立. 昌若卒, 子曹圉立. 曹圉卒, 子冥立. 冥卒, 子振立. 振卒, 子微立. 微卒, 子報丁立. 報丁卒, 子報乙立. 報乙卒, 子報丙立. 報丙卒, 子主壬立. 主壬卒, 子主癸立. 主癸卒, 子天乙立, 是爲成湯. 2. 成湯, 自契至湯八遷. 湯始居亳, 從先王居, 作帝誥. 湯征諸侯. 葛伯不祀, 湯始伐之. 湯曰: “予有言: 人視水見形, 視民知治不.” 伊尹曰: “明哉! 言能聽, 道乃進. 君國子民, 爲善者皆..
10. 道九山: 汧及岐至于荊山, 踰于河: 壺口ㆍ雷首至于太嶽: 砥柱ㆍ析城至于王屋: 太行ㆍ常山至于碣石, 入于海: 西傾ㆍ朱圉ㆍ鳥鼠至于太華: 熊耳ㆍ外方ㆍ桐柏至于負尾: 道嶓冢, 至于荊山: 內方至于大別: 汶山之陽至衡山, 過九江, 至于敷淺原.
8. 荊河惟豫州: 伊ㆍ雒ㆍ瀍ㆍ澗旣入于河, 滎播旣都, 道荷澤, 被明都. 其土壤, 下土墳壚. 田中上, 賦雜上中. 貢漆ㆍ絲ㆍ絺ㆍ紵, 其篚纖絮, 錫貢磬錯. 浮於雒, 達於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 汶ㆍ嶓旣闕, 沱ㆍ涔旣道, 蔡ㆍ蒙旅平, 和夷厎績. 其土靑驪. 上, 賦下中三錯. 貢璆ㆍ鐵ㆍ銀ㆍ鏤ㆍ砮ㆍ磬, 熊ㆍ羆ㆍ狐ㆍ貍ㆍ織皮. 西傾因桓是來, 浮于潛, 踰于沔, 入于渭, 亂于河.
7. 淮海維揚州: 彭蠡旣都, 陽鳥所居. 三江旣入, 震澤致定. 竹箭旣布. 其草惟夭, 其木惟喬, 其土塗泥. 田下下, 賦下上上雜. 貢金三品, 瑤ㆍ琨ㆍ竹箭, 齒ㆍ革ㆍ羽ㆍ旄, 島夷卉服, 其篚織貝, 其包橘ㆍ柚錫貢. 均江海, 通淮ㆍ泗.荊及衡陽維荊州: 江ㆍ漢朝宗于海. 九江甚中, 沱ㆍ涔已道, 雲土ㆍ夢爲治. 其土塗泥. 田下中, 賦上下. 貢羽ㆍ旄ㆍ齒ㆍ革, 金三品, 杶ㆍ榦ㆍ栝ㆍ柏, 礪ㆍ砥ㆍ砮ㆍ丹, 維箘簬ㆍ楛, 三國致貢其名, 包匭菁茅, 其篚玄纁璣組, 九江入賜大龜. 浮于江ㆍ沱ㆍ涔ㆍ(于漢, 踰于雒, 至于南河.
6. 海岱及淮維徐州: 淮ㆍ沂其治, 蒙ㆍ羽其闕. 大野旣都, 東原厎平. 其土赤埴墳, 草木漸包. 其田上中, 賦中中. 貢維土五色, 羽畎夏狄, 嶧陽孤桐, 泗濱浮磬, 淮夷蠙珠臮魚, 其篚玄纖縞. 浮于淮ㆍ泗, 通于河.
5. 禹行自冀州始. 冀州: 旣載壺口, 治梁及岐. 旣脩太原, 至于嶽陽. 覃懷致功, 至於衡漳. 其土白壤. 賦上上錯, 田中中, 常ㆍ衛旣從, 大陸旣爲. 鳥夷皮服. 夾右碣石, 入于海.濟ㆍ河維沇州: 九河旣道, 雷夏旣澤, 雍ㆍ沮會同, 桑土旣蠶, 於是民得下丘居土. 其土黑墳, 草繇木條. 田中下, 賦貞, 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貢漆絲, 其篚織文. 浮於濟ㆍ漯, 通於河.海岱維靑州: 堣夷旣略, 濰ㆍ淄其道. 其土白墳, 海濱廣潟, 厥田斥鹵. 田上下, 賦中上. 厥貢鹽絺, 海物維錯, 岱畎絲ㆍ枲ㆍ鉛ㆍ松ㆍ怪石, 萊夷爲牧, 其篚酓絲. 浮於汶, 通於濟.
4. 禹乃遂與益ㆍ后稷奉帝命, 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 行山表木, 定高山大川.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 乃勞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 過家門不敢入. 薄衣食, 致孝于鬼神. 卑宮室, 致費於溝淢. 陸行乘車, 水行乘船, 泥行乘橇, 山行乘. 左準繩, 右規矩, 載四時, 以開九州, 通九道, 陂九澤, 度九山. 令益予衆庶稻, 可種卑溼. 命后稷予衆庶難得之食. 食少, 調有餘相給, 以均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 及山川之便利.
3. 堯崩, 帝舜問四嶽曰: “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 皆曰: “伯禹爲司空, 可成美堯之功.” 舜曰: “嗟, 然!” 命禹: “女平水土, 維是勉之.” 禹拜稽首, 讓於契ㆍ后稷ㆍ皐陶. 舜曰: “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爲人敏給克勤: 其德不違, 其仁可親, 其言可信: 聲爲律, 身爲度, 稱以出: 亹亹穆穆, 爲綱爲紀.
1. 夏禹, 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鯀, 鯀之父曰帝顓頊, 顓頊之父曰昌意, 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者, 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 爲人臣.
2. 하본기(夏本紀) 1. 夏禹, 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鯀, 鯀之父曰帝顓頊, 顓頊之父曰昌意, 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者, 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 爲人臣. 2. 當帝堯之時, 鴻水滔天, 浩浩懷山襄陵, 下民其憂. 堯求能治水者, 群臣四嶽皆曰鯀可. 堯曰: “鯀爲人負命毁族, 不可.” 四嶽曰: “等之未有賢於鯀者, 願帝試之.” 於是堯聽四嶽, 用鯀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 功用不成. 於是帝堯乃求人, 更得舜. 舜登用, 攝行天子之政, 巡狩. 行視鯀之治水無狀, 乃殛鯀於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誅爲是. 於是舜擧鯀子禹, 而使續鯀之業. 3. 堯崩, 帝舜問四嶽曰: “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 皆曰: “伯禹爲司空, 可成美堯之功.” 舜曰: “嗟, 然!” 命禹: “女平水土, 維是勉之.” 禹拜稽首, 讓於契ㆍ后稷ㆍ皐陶. 舜曰:..
4. 黃帝二十五子, 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 而娶於西陵之女, 是爲嫘祖. 嫘祖爲黃帝正妃, 生二子, 其後皆有天下: 其一曰玄囂, 是爲靑陽, 靑陽降居江水: 其二曰昌意, 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 曰昌僕, 生高陽, 高陽有聖德焉. 黃帝崩, 葬橋山. 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 是爲帝顓頊也.
3. 東至于海, 登丸山, 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 登雞頭. 南至于江, 登熊ㆍ湘. 北逐葷粥, 合符釜山, 而邑于涿鹿之阿. 遷徙往來無常處, 以師兵爲營衛. 官名皆以雲命, 爲雲師. 置左右大監, 監于萬國. 萬國和, 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爲多焉. 獲寶鼎, 迎日推筴. 擧風后ㆍ力牧ㆍ常先ㆍ大鴻以治民. 順天地之紀, 幽明之占, 死生之說, 存亡之難. 時播百穀草木, 淳化鳥獸蟲蛾, 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 勞勤心力耳目, 節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 故號黃帝.
2. 軒轅之時, 神農氏世衰. 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 而神農氏弗能征. 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 以征不享, 諸侯咸來賓從. 而蚩尤最爲暴, 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 諸侯咸歸軒轅. 軒轅乃修德振兵, 治五氣, 闕五種, 撫萬民, 度四方, 敎熊羆貔貅貙虎, 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三戰, 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 不用帝命. 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 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遂禽殺蚩尤. 而諸侯咸尊軒轅爲天子, 代神農氏, 是爲黃帝. 天下有不順者, 黃帝從而征之, 平者去之, 披山通道, 未嘗寧居.
오제본기(五帝本紀) 1. 黃帝者, 少典之子, 姓公孫, 名曰軒轅.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 成而聰明. 2. 軒轅之時, 神農氏世衰. 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 而神農氏弗能征. 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 以征不享, 諸侯咸來賓從. 而蚩尤最爲暴, 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 諸侯咸歸軒轅. 軒轅乃修德振兵, 治五氣, 闕五種, 撫萬民, 度四方, 敎熊羆貔貅貙虎, 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三戰, 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 不用帝命. 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 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遂禽殺蚩尤. 而諸侯咸尊軒轅爲天子, 代神農氏, 是爲黃帝. 天下有不順者, 黃帝從而征之, 平者去之, 披山通道, 未嘗寧居. 3. 東至于海, 登丸山, 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 登雞頭. 南至于江, 登熊ㆍ湘. 北逐葷粥, 合符釜山, 而邑于涿鹿之阿. 遷徙往來無常處, 以師兵爲營衛..
17. 於是乎遊戲懈怠, 置酒乎昊天之台, 張樂乎轇輵之宇: 撞千石之鐘, 立萬石之鉅: 建翠華之旗, 樹靈鼉之鼓. 奏陶唐氏之舞, 聽葛天氏之歌, 千人唱, 萬人和, 山陵爲之震動, 川谷爲之蕩波. 巴兪宋蔡, 淮南於遮, 文成顛歌, 族擧逓奏, 金鼓迭起, 鏗鎗鐺鼞, 洞心駭耳. 荊吳鄭衛之聲, 韶濩武象之樂, 陰淫案衍之音, 鄢郢繽紛, 激楚結風, 俳優侏儒, 狄鞮之倡, 所以娛耳目而樂心意者, 麗靡爛漫於前, 靡曼美色於後. 若夫靑琴宓妃之徒, 絶殊離俗, 姣冶嫺都, 靚莊刻飭, 便嬛綽約, 柔橈嬛嬛, 嫵媚姌嫋: 抴獨繭之褕袘, 眇閻易以戌削, 編姺徶蘋, 與世殊服: 芬香漚欝, 酷烈淑鬱: 皓齒粲爛, 宜笑旳皪: 長眉連娟, 微睇綿藐: 色授魂與, 心愉於側.
12. 齊使甘茂於楚, 楚懷王新與秦合婚而驩. 而秦聞甘茂在楚, 使人謂楚王曰: “願送甘茂於秦.” 楚王問於範蜎曰: “寡人欲置相於秦, 孰可?” 對曰: “臣不足以識之.” 楚王曰: “寡人欲相甘茂, 可乎?” 對曰: “不可. 夫史擧, 下蔡之監門也, 大不爲事君, 小不爲家室, 以苟賤不廉聞於世, 甘茂事之順焉. 故惠王之明, 武王之察, 張儀之辯, 而甘茂事之, 取十官而無罪. 茂誠賢者也, 然不可相於秦. 夫秦之有賢相, 非楚國之利也. 且王前嘗用召滑於越, 而內行章義之難, 越國亂, 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 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 越國亂而楚治也. 今王知用諸越而忘用諸秦, 臣以王爲鉅過矣. 然則王若欲置相於秦, 則莫若向壽者可. 夫向壽之於秦王, 親也, 少與之同衣, 長與之同車, 以聽事. 王必相向壽於秦, 則楚國之利也.” 於是使使請秦相向壽於秦. 秦卒相向壽. 而..
20. 탁씨(卓氏) 請略道當世千里之中, 賢人所以富者, 令後世得以觀擇焉. 蜀卓氏之先, 趙人也, 用鐵冶富. 秦破趙, 遷卓氏. 卓氏見虜略, 獨夫妻推輦, 行詣遷處. 諸遷虜少有餘財, 爭與吏, 求近處, 處葭萌. 唯卓氏曰: “此地狹薄. 吾聞汶山之下, 沃野, 下有蹲鴟, 至死不飢. 民工於市, 易賈.” 乃求遠遷. 致之臨邛, 大喜, 卽鐵山鼓鑄, 運籌策, 傾滇蜀之民, 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獵之樂, 擬於人君.
19. 通邑大都, 酤一歲千醸, 醯醤千瓨, 漿千甔, 屠牛羊彘千皮, 販谷糶千鍾, 薪稿千車, 船長千丈, 木千章, 竹竿萬个, 其軺車百乘, 牛車千兩, 木器髹者千枚, 銅器千鈞, 素木鐵器若卮茜千石, 馬蹄躈千, 牛千足, 羊彘千雙, 僮手指千, 筋角丹沙千斤, 其帛絮細布千鈞, 文采千匹, 榻布皮革千石, 漆千鬪, 糱麹鹽豉千荅, 鮐鮆千斤, 鯫千石, 鮑千鈞, 棗栗千石者三之, 狐鼦裘千皮, 羔羊裘千石, 旃席千具, 佗果菜千鍾, 子貸金錢千貫, 節駔會, 貪賈三之, 廉賈五之, 此亦比千乘之家, 其大率也. 佗雜業不中什二, 則非吾財也.
17. 諺曰: “百里不販樵, 千里不販糴.” 居之一歲, 種之以谷: 十歲, 樹之以木: 百歲, 來之以德. 德者, 人物之謂也. 今有無秩祿之奉, 爵邑之入, 而樂與之比者. 命曰: “素封”. 封者食租稅, 歲率戸二百. 千戸之君則二十萬, 朝覲聘享出其中. 庶民農工商賈, 率亦歲萬息二千(戸, 百萬之家則二十萬, 而更傜租賦出其中. 衣食之欲, 恣所好美矣. 故曰陸地牧馬二百蹄, 牛蹄角千, 千足羊, 澤中千足彘, 水居千石魚陂, 山居千章之材. 安邑千樹棗: 燕ㆍ秦千樹栗: 蜀ㆍ漢ㆍ江陵千樹橘: 淮北ㆍ常山已南, 河濟之閒千樹萩: 陳ㆍ夏千畝漆: 齊ㆍ魯千畝桑麻: 渭川千畝竹: 及名國萬家之城, 帶郭千畝畝鍾之田, 若千畝卮茜, 千畦薑韭: 此其人皆與千戸侯等.
40. 兒單于立三歲而死. 子年少, 匈奴乃立其季父烏維單于弟右賢王呴犂湖爲單于. 是歲太初三年也. 呴犂湖單于立, 漢使光祿徐自爲出五原塞數百里, 遠者千餘里, 築城鄣列亭至廬朐, 而使遊擊將軍韓說ㆍ長平侯衛伉屯其旁, 使彊弩都尉路博德築居延澤上. 其秋, 匈奴大入定襄ㆍ雲中, 殺略數千人, 敗數二千石而去, 行破壊光祿所築城列亭鄣. 又使右賢王入酒泉ㆍ張掖, 略數千人. 會任文擊救, 盡複失所得而去. 是歲, 貳師將軍破大宛, 斬其王而還. 匈奴欲遮之, 不能至. 其冬, 欲攻受降城, 會單于病死.
53. 三年, 章邯等將其卒圍鉅鹿, 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 冬, 趙高爲丞相, 竟案李斯殺之. 夏, 章邯等戰數卻, 二世使人讓邯, 邯恐, 使長史欣請事. 趙高弗見, 又弗信. 欣恐, 亡去, 高使人捕追不及. 欣見邯曰: “趙高用事於中, 將軍有功亦誅, 無功亦誅.” 項羽急擊秦軍, 虜王離, 邯等遂以兵降諸侯.
52. 二世曰: “吾聞之韓子曰: “堯舜采椽不刮, 茅茨不翦, 飯土, 啜土形, 雖監門之養, 不觳於此. 禹鑿龍門, 通大夏, 決河亭水, 放之海, 身自持築臿, 脛毋毛, 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 凡所爲貴有天下者, 得肆意極欲, 主重明法, 下不敢爲非, 以制御海內矣. 夫虞ㆍ夏之主, 貴爲天子, 親處窮苦之實, 以徇百姓, 尙何於法? 朕尊萬乘, 毋其實, 吾欲造千乘之駕, 萬乘之屬, 充吾號名. 且先帝起諸侯, 兼天下, 天下已定, 外攘四夷以安邊竟, 作宮室以章得意, 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緖. 今朕卽位二年之閒, 群盜竝起, 君不能禁, 又欲罷先帝之所爲, 是上毋以報先帝, 次不爲朕盡忠力, 何以在位?” 下去疾ㆍ斯ㆍ劫吏, 案責他罪. 去疾ㆍ劫曰: “將相不辱.” 自殺. 斯卒囚, 就五刑.
51. 趙高說二世曰: “先帝臨制天下久, 故群臣不敢爲非, 進邪說. 今陛下富於春秋, 初卽位, 奈何與公卿廷決事? 事卽有誤, 示群臣短也. 天子稱朕, 固不聞聲.” 於是二世常居禁中, 與高決諸事. 其後公卿希得朝見, 盜賊益多, 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毋已. 右丞相去疾ㆍ左丞相斯ㆍ將軍馮劫進諫曰: “關東群盜竝起, 秦發兵誅擊, 所殺亡甚衆, 然猶不止. 盜多, 皆以戌漕轉作事苦, 賦稅大也. 請且止阿房宮作者, 減省四邊戍轉.”
50. 二年冬, 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戱, 兵數十萬. 二世大驚, 與群臣謀曰: “奈何?” 少府章邯曰: “盜已至, 衆彊, 今發近縣不及矣. 酈山徒多, 請赦之, 授兵以擊之.” 二世乃大赦天下, 使章邯將, 擊破周章軍而走, 遂殺章曹陽. 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ㆍ董翳佐章邯擊盜, 殺陳勝城父, 破項梁定陶, 滅魏咎臨濟. 楚地盜名將已死, 章邯乃北渡河, 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49. 진승과 오광의 난 七月, 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 爲“張楚”. 勝自立爲楚王, 居陳, 遣諸將徇地. 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 皆殺其守尉令丞反, 以應陳涉, 相立爲侯王, 合從西鄕, 名爲伐秦, 不可勝數也. 謁者使東方來, 以反者聞二世. 二世怒, 下吏. 後使者至, 上問, 對曰: “群盜, 郡守尉方逐捕, 今盡得, 不足憂.” 上悅. 武臣自立爲趙王, 魏咎爲魏王, 田儋爲齊王. 沛公起沛. 項梁擧兵會稽郡.
48. 아방궁 재건축 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 宗室振恐. 群臣諫者以爲誹謗, 大吏持祿取容, 黔首振恐. 四月, 二世還至咸陽, 曰: “先帝爲咸陽朝廷小, 故營阿房宮爲室堂. 未就, 會上崩, 罷其作者, 復土酈山. 酈山事大畢, 今釋阿房宮弗就, 則是章先帝擧事過也.” 復作阿房宮. 外撫四夷, 如始皇計. 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爲屯衛咸陽, 令敎射狗馬禽獸. 當食者多, 度不足, 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 皆令自齎糧食, 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 用法益刻深.
47. 二世曰: “善.” 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 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 無得立者, 而六公子戮死於杜. 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宮, 議其罪獨後. 二世使使令將閭曰: “公子不臣, 罪當死, 吏致法焉.” 將閭曰: “闕廷之禮, 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 廊廟之位, 吾未嘗敢失節也: 受命應對, 吾未嘗敢失辭也. 何謂不臣? 願聞罪而死.” 使者曰: “臣不得與謀, 奉書從事.” 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 曰: “天乎! 吾無罪!”
46. 於是二世乃遵用趙高, 申法令. 乃陰與趙高謀曰: “大臣不服, 官吏尙彊, 及諸公子必與我爭, 爲之奈何?” 高曰: “臣固願言而未敢也. 先帝之大臣, 皆天下累世名貴人也, 積功勞世以相傳久矣. 今高素小賤, 陛下幸稱擧, 令在上位, 管中事. 大臣鞅鞅, 特以貌從臣, 其心實不服. 今上出, 不因此時案郡縣守尉有罪者誅之, 上以振威天下, 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 今時不師文而決於武力, 願陛下遂從時毋疑, 卽群臣不及謀. 明主收擧餘民, 賤者貴之, 貧者富之, 遠者近之, 則上下集而國安矣.”
45. 二世與趙高謀曰: “朕年少, 初卽位, 黔首未集附. 先帝巡行郡縣, 以示彊, 威服海內. 今晏然不巡行, 卽見弱, 毋以臣畜天下.” 春, 二世東行郡縣, 李斯從. 到碣石, 竝海, 南至會稽, 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 石旁著大臣從者名, 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皇帝曰: “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爲也. 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 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爲之者, 不稱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ㆍ臣去疾ㆍ 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 “臣請具刻詔書刻石, 因明白矣. 臣昧死請.” 制曰: “可.” 遂至遼東而還.
44. 二世皇帝元年, 年二十一. 趙高爲郎中令, 任用事. 二世下詔, 增始皇寢廟犠牲及山川百祀之禮. 令群臣議尊始皇廟. 群臣皆頓首言曰: “古者天子七廟, 諸侯五, 大夫三, 雖萬世世不軼毁. 今始皇爲極廟, 四海之內皆獻貢職, 增犠牲, 禮咸備, 毋以加. 先王廟或在西雍, 或在咸陽. 天子儀當獨奉酌祠始皇廟. 自襄公已下軼毁. 所置凡七廟. 群臣以禮進祠, 以尊始皇廟爲帝者祖廟. 皇帝復自稱“朕”.”
4. 平原君旣返趙, 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 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 皆未至. 秦急圍邯鄲, 邯鄲急, 且降, 平原君甚患之. 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 “君不憂趙亡邪?” 平原君曰: “趙亡則勝爲虜, 何爲不憂乎?” 李同曰: “邯鄲之民, 炊骨易子而食, 可謂急矣, 而君之後宮以百數, 婢妾被綺縠, 餘粱肉, 而民褐衣不完, 糟糠不厭. 民困兵盡, 或剡木爲矛矢, 而君器物鍾磬自若. 使秦破趙, 君安得有此? 使趙得全, 君何患無有? 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閒, 分功而作, 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 士方其危苦之時, 易德耳.” 於是平原君從之, 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 秦軍爲之卻三十里. 亦會楚ㆍ魏救至, 秦兵遂罷, 邯鄲複存. 李同戰死, 封其父爲李侯.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爲平原君請封. 公孫龍聞之, 夜駕見平原君曰: “龍聞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
44. 其他 梁鱣字叔魚. 少孔子二十九歲. 顔幸字子柳. 少孔子四十六歲. 冉孺字子魯, 少孔子五十歲. 曹卹字子循. 少孔子五十歲. 伯虔字子析, 少孔子五十歲. 公孫龍字子石. 少孔子五十三歲. 自子石已右三十五人, 顯有年名及受業見於書傳. 其四十有二人, 無年及不見書傳者紀於左: 冉季字子産. 公祖句茲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斂. 顔高字子驕. 漆雕徒父. 壤駟赤字子徒.
39. 번수(樊須) 樊須字子遲. 少孔子三十六歲. 樊遲請學稼, 孔子曰: “吾不如老農.” 請學圃, 曰: “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 孔子曰: “小人哉樊須也! 上好禮, 則民莫敢不敬: 上好義, 則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則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 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樊遲問仁, 子曰: “愛人.” 問智, 曰: “知人.”
1. 날 빛나게 만들어준 우정에 관한 이야기 관포지교(管鮑之交) 관중을 믿었던 포숙아 管仲夷吾者, 穎上人也. 少時, 常與鮑叔牙游, 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 常欺鮑叔, 鮑叔終善遇之, 不以爲言已而. 춘추시대 첫 번째 패자를 만든 건 관중의 공이다 鮑叔事齊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糾, 及小白立爲桓公, 公子糾死, 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旣用, 任政於齊, 齊桓公以覇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管仲之謀也. 나보다 나를 더 잘 알던 친구, 포숙아 管仲曰: “吾始困時, 嘗與鮑叔賈, 分財利, 多自與, 鮑叔不以我爲貪, 知我貧也. 吾嘗爲鮑叔謀事, 而更窮困, 鮑叔不以我爲愚, 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 三見逐於君, 鮑叔不以我爲不肖, 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 鮑叔不以我爲怯, 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 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 鮑叔不以我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