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사기 (1843)
건빵이랑 놀자
15. 又說魏襄王曰: “大王之地, 南有鴻溝ㆍ陳ㆍ汝南ㆍ許ㆍ郾ㆍ昆陽ㆍ召陵ㆍ舞陽ㆍ新都ㆍ新郪, 東有淮ㆍ潁ㆍ煮棗ㆍ無胥, 西有長城之界, 北有河外ㆍ卷ㆍ衍ㆍ酸棗, 地方千里. 地名雖小, 然而田舍廬廡之數, 曾無所芻牧. 人民之衆, 車馬之多, 日夜行不絶, 輷輷殷殷, 若有三軍之衆. 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 然衡人怵王交彊虎狼之秦以侵天下, 卒有秦患, 不顧其禍. 夫挾彊秦之勢以內劫其主, 罪無過此者. 魏, 天下之彊國也: 王, 天下之賢王也.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 稱東藩, 築帝宮, 受冠帶, 祠春秋, 臣竊爲大王恥之.
14 大王事秦, 秦必求宜陽ㆍ成皐. 今茲效之, 明年又複求割地. 與則無地以給之, 不與則棄前功而受後禍. 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 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 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 不戰而地已削矣. 臣聞鄙諺曰: “寧爲雞口, 無爲牛後.” 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 何異於牛後乎? 夫以大王之賢, 挾彊韓之兵, 而有牛後之名, 臣竊爲大王羞之.” 於是韓王勃然作色, 攘臂瞋目, 按劍仰天太息曰: “寡人雖不肖, 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詔以趙王之敎, 敬奉社稷以從.”
13. 於是說韓宣王曰: “韓北有鞏ㆍ成皐之固, 西有宜陽ㆍ商阪之塞, 東有宛ㆍ穰ㆍ洧水, 南有陘山, 地方九百餘里, 帶甲數十萬, 天下之彊弓勁弩皆從韓出. 谿子ㆍ少府時力ㆍ距來者, 皆射六百步之外. 韓卒超足而射, 百發不暇止, 遠者括蔽洞胸, 近者鏑弇心. 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ㆍ棠谿ㆍ墨陽ㆍ合賻ㆍ鄧師ㆍ宛馮ㆍ龍淵ㆍ太阿, 皆陸斷牛馬, 水截鵠雁, 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革抉簠芮, 無不畢具. 以韓卒之勇, 被堅甲, 蹠勁弩, 帶利劍, 一人當百, 不足言也. 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 乃西面事秦, 交臂而服, 羞社稷而爲天下笑, 無大於此者矣. 是故願大王孰計之.
12. 趙王曰: “寡人年少, 立國日淺, 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也.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 安諸侯寡人敬以國從.” 乃飾車百乘, 黃金千溢, 白璧百雙, 錦繡千純, 以約諸侯. 是時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 惠王使犀首攻魏, 禽將龍賈, 取魏之雕陰, 且欲東兵. 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 乃激怒張儀, 入之於秦.
11 臣聞明主絶疑去讒, 屛流言之跡, 塞朋黨之門, 故尊主廣地彊兵之計臣得陳忠於前矣. 故竊爲大王計, 莫如一韓ㆍ魏ㆍ齊ㆍ楚ㆍ燕ㆍ趙以從親, 以畔秦. 令天下之將相會於洹水之上, 通質, 刳白馬而盟. 要約曰: “秦攻楚, 齊ㆍ魏各出銳師以佐之, 韓絶其糧道, 趙涉河漳, 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韓魏, 則楚絶其後, 齊出銳師而佐之, 趙涉河漳, 燕守雲中. 秦攻齊, 則楚絶其後, 韓守城皐, 魏塞其道, 趙涉河漳ㆍ博關, 燕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燕, 則趙守常山, 楚軍武關, 齊涉勃海, 韓ㆍ魏皆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趙, 則韓軍宜陽, 楚軍武關, 魏軍河外, 齊涉淸河, 燕出銳師以佐之. 諸侯有不如約者, 以五國之兵共伐之.” 六國從親以賓秦, 則秦甲必不敢出於函谷以害山東矣. 如此, 則霸王之業成矣.”
10. 臣竊以天下之地圖案之, 諸侯之地五倍於秦, 料度諸侯之卒十倍於秦, 六國爲一, 竝力西鄕而攻秦, 秦必破矣. 今西面而事之, 見臣於秦. 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 臣人之與臣於人也, 豈可同日而論哉! 夫衡人者, 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予秦. 秦成, 則高台榭, 美宮室, 聽竽瑟之音, 前有樓闕軒轅, 後有長姣美人, 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 是故夫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以求割地, 故願大王孰計之也.
9. 臣聞堯無三夫之分, 舜無咫尺之地, 以有天下: 禹無百人之聚, 以王諸侯: 湯武之士不過三千, 車不過三百乘, 卒不過三萬, 立爲天子: 誠得其道也. 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彊弱, 內度其士卒賢不肖, 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矣, 豈揜於衆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
8. 當今之時, 山東之建國莫彊於趙. 趙地方二千餘里, 帶甲數十萬, 車千乘, 騎萬匹, 粟支數年. 西有常山, 南有河漳, 東有淸河, 北有燕國. 燕固弱國, 不足畏也. 秦之所害於天下者莫如趙, 然而秦不敢擧兵伐趙者, 何也? 畏韓ㆍ魏之議其後也. 然則韓ㆍ魏, 趙之南蔽也. 秦之攻韓ㆍ魏也, 無有名山大川之限, 稍蠶食之, 傅國都而止. 韓ㆍ魏不能支秦, 必入臣於秦. 秦無韓ㆍ魏之規, 則禍必中於趙矣. 此臣之所爲君患也.
7. 今大王與秦, 則秦必弱韓ㆍ魏: 與齊, 則齊必弱楚ㆍ魏. 魏弱則割河外, 韓弱則效宜陽, 宜陽效則上郡絶, 河外割則道不通, 楚弱則無援. 此三策者, 不可不孰計也. 夫秦下軹道, 則南陽危: 劫韓包周, 則趙氏自操兵: 據衛取卷, 則齊必入朝秦. 秦欲已得乎山東, 則必擧兵而嚮趙矣. 秦甲渡河踰漳, 據番吾, 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 此臣之所爲君患也.
6. 竊爲君計者, 莫若安民無事, 且無庸有事於民也. 安民之本, 在於擇交, 擇交而得則民安, 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 請言外患: 齊秦爲兩敵而民不得安, 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 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 故夫謀人之主, 伐人之國, 常苦出辭斷絶人之交也. 願君愼勿出於口. 請別白黒所以異, 陰陽而已矣. 君誠能聽臣, 燕必致旃裘狗馬之地, 齊必致魚鹽之海, 楚必致橘柚之園, 韓ㆍ魏ㆍ中山皆可使致湯沐之奉, 而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夫割地包利, 五伯之所以覆軍禽將而求也: 封侯貴戚, 湯武之所以放弑而爭也. 今君高拱而兩有之, 此臣之所以爲君願也.
5. 文侯曰: “子言則可, 然吾國小, 西迫彊趙, 南近齊, 齊ㆍ趙彊國也. 子必欲合從以安燕, 寡人請以國從.” 於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而奉陽君已死, 卽因說趙肅侯曰: “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 皆高賢君之行義, 皆願奉敎陳忠於前之日久矣. 雖然, 奉陽君妒而君不任事, 是以賓客遊士莫敢自盡於前者. 今奉陽君捐館舍, 君乃今複與士民相親也, 臣故敢進其愚慮.
4. 夫安樂無事, 不見覆軍殺將, 無過燕者.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冦被甲兵者, 以趙之爲蔽其南也. 秦趙五戰, 秦再勝而趙三勝. 秦趙相斃, 而王以全燕制其後, 此燕之所以不犯冦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 踰雲中ㆍ九原, 過代ㆍ上谷, 彌地數千里, 雖得燕城, 秦計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趙之攻燕也, 發號出令, 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 渡嘑沱, 涉易水, 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 戰於千里之外: 趙之攻燕也, 戰於百里之內. 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 計無過於此者. 是故願大王與趙從親, 天下爲一, 則燕國必無患矣.”
3. 去遊燕, 歲餘而後得見. 說燕文侯曰: “燕東有朝鮮ㆍ遼東, 北有林胡ㆍ樓煩, 西有雲中ㆍ九原, 南有嘑沱ㆍ易水, 地方二千餘里, 帶甲數十萬, 車六百乘, 騎六千匹, 粟支數年. 南有碣石ㆍ雁門之饒, 北有棗栗之利, 民雖不佃作而足於棗栗矣. 此所謂天府者也.
2 乃西至秦. 秦孝公卒. 說惠王曰: “秦四塞之國, 被山帶渭, 東有關河, 西有漢中, 南有巴蜀, 北有代馬, 此天府也. 以秦士民之衆, 兵法之敎, 可以呑天下, 稱帝而治.” 秦王曰: “毛羽未成, 不可以高蜚: 文理未明, 不可以竝兼.” 方誅商鞅, 疾辯士, 弗用. 乃東之趙. 趙肅侯令其弟成爲相, 號奉陽君. 奉陽君弗說之.
1. 蘇秦 蘇秦者, 東周雒陽人也. 東事師於齊, 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出遊數歲, 大困而歸. 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 曰: “周人之俗, 治産業, 力工商, 逐什二以爲務. 今子釋本而事口舌, 困, 不亦宜乎!” 蘇秦聞之而慚, 自傷, 乃閉室不出, 出其書遍觀之. 曰: “夫士業已屈首受書, 而不能以取尊榮, 雖多亦奚以爲!” 於是得周書陰符, 伏而讀之. 期年, 以出揣摩, 曰: “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求說周顯王. 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 皆少之. 弗信.
69. 소진열전(蘇秦列傳) 1. 蘇秦 蘇秦者, 東周雒陽人也. 東事師於齊, 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出遊數歲, 大困而歸. 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 曰: “周人之俗, 治産業, 力工商, 逐什二以爲務. 今子釋本而事口舌, 困, 不亦宜乎!” 蘇秦聞之而慚, 自傷, 乃閉室不出, 出其書遍觀之. 曰: “夫士業已屈首受書, 而不能以取尊榮, 雖多亦奚以爲!” 於是得周書陰符, 伏而讀之. 期年, 以出揣摩, 曰: “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求說周顯王. 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 皆少之. 弗信. 2 乃西至秦. 秦孝公卒. 說惠王曰: “秦四塞之國, 被山帶渭, 東有關河, 西有漢中, 南有巴蜀, 北有代馬, 此天府也. 以秦士民之衆, 兵法之敎, 可以呑天下, 稱帝而治.” 秦王曰: “毛羽未成, 不可以高蜚: 文理未明, 不可以竝兼.” 方誅商鞅, 疾辯士, 弗用. 乃東之趙. 趙肅..
7 於是以鞅爲大良造. 將兵圍魏安邑, 降之. 居三年, 作爲築冀闕宮庭於鹹陽, 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爲禁. 而集小(都鄕邑聚爲縣, 置令ㆍ丞, 凡三十一縣. 爲田開阡陌封疆, 而賦稅平. 平鬪桶權衡丈尺. 行之四年, 公子虔複犯約, 劓之. 居五年, 秦人富彊, 天子致胙於孝公, 諸侯畢賀.
6. 令旣具, 未布, 恐民之不信, 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 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 莫敢徙. 複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 輒予五十金, 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 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於是太子犯法. 衛鞅曰: “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 將法太子. 太子, 君嗣也, 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師公孫賈. 明日, 秦人皆趨令. 行之十年, 秦民大說, 道不拾遺, 山無盜賊, 家給人足. 民勇於公戰, 怯於私鬪, 鄕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 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 , 盡遷之於邊城. 其後民莫敢議令.
5. 令民爲什伍, 而相牧司連坐. 不告姦者腰斬, 告姦者與斬敵首同賞, 匿姦者與降敵同罰.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 倍其賦. 有軍功者, 各以率受上爵: 爲私鬪者, 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業, 耕織致粟帛多者複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貧者, 擧以爲收孥. 宗室非有軍功論, 不得爲屬籍. 明尊卑爵秩等級, 各以差次名田宅, 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顯榮, 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4. 孝公旣用衛鞅, 鞅欲變法, 恐天下議己. 衛鞅曰: “疑行無名, 疑事無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見非於世: 有獨知之慮者, 必見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 知者見於未萌.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 成大功者不謀於衆. 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 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禮.” 孝公曰: “善.” 甘龍曰: “不然. 聖人不易民而敎, 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敎, 不勞而成功: 縁法而治者, 吏習而民安之.” 衛鞅曰: “龍之所言, 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於故俗, 學者溺於所聞. 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 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禮而王, 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 愚者制焉: 賢者更禮, 不肖者拘焉.” 杜摯曰: “利不百, 不變法: 功不十, 不易器. 法古無過, 循禮無邪.” 衛鞅曰: “治世不一道, 便國不法古. 故湯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禮而..
3. 孝公謂景監曰: “汝客善, 可與語矣.” 鞅曰: “吾說公以霸道, 其意欲用之矣. 誠複見我, 我知之矣.” 衛鞅複見孝公. 公與語, 不自知躂之前於席也. 語數日不厭. 景監曰: “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 “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 而君曰: “久遠, 吾不能待. 且賢君者, 各及其身顯名天下, 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 君大說之耳. 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2. 公叔旣死, 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 將修繆公之業, 東複侵地, 迺遂西入秦, 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孝公旣見衛鞅, 語事良久, 孝公時時睡, 弗聽. 罷而孝公怒景監曰: “子之客妄人耳, 安足用邪!” 景監以讓衛鞅. 衛鞅曰: “吾說公以帝道, 其志不開悟矣.” 後五日, 複求見鞅. 鞅複見孝公, 益愈, 然而未中旨. 罷而孝公複讓景監, 景監亦讓鞅. 鞅曰: “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請複見鞅.” 鞅複見孝公, 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罷而去.
1 商君者, 衛之諸庶孽公子也, 名鞅, 姓公孫氏, 其祖本姫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學, 事魏相公叔座爲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賢, 未及進. 會座病, 魏惠王親往問病, 曰: “公叔病有如不可諱, 將奈社稷何?” 公叔曰: “座之中庶子公孫鞅, 年雖少, 有奇才, 願王擧國而聽之.” 王嘿然. 王且去, 座屛人言曰: “王卽不聽用鞅, 必殺之, 無令出境.” 王許諾而去. 公叔座召鞅謝曰: “今者王問可以爲相者, 我言若, 王色不許我. 我方先君後臣, 因謂王卽弗用鞅, 當殺之. 王許我. 汝可疾去矣, 且見禽.” 鞅曰: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 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 卒不去. 惠王旣去, 而謂左右曰: “公叔病甚, 悲乎, 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 豈不悖哉!”
68. 상군열전(商君列傳) 1 商君者, 衛之諸庶孽公子也, 名鞅, 姓公孫氏, 其祖本姫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學, 事魏相公叔座爲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賢, 未及進. 會座病, 魏惠王親往問病, 曰: “公叔病有如不可諱, 將奈社稷何?” 公叔曰: “座之中庶子公孫鞅, 年雖少, 有奇才, 願王擧國而聽之.” 王嘿然. 王且去, 座屛人言曰: “王卽不聽用鞅, 必殺之, 無令出境.” 王許諾而去. 公叔座召鞅謝曰: “今者王問可以爲相者, 我言若, 王色不許我. 我方先君後臣, 因謂王卽弗用鞅, 當殺之. 王許我. 汝可疾去矣, 且見禽.” 鞅曰: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 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 卒不去. 惠王旣去, 而謂左右曰: “公叔病甚, 悲乎, 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 豈不悖哉!” 2. 公叔旣死, 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 將修繆公之業, 東複侵地, 迺遂西入秦,..
17. 越王除道郊迎, 身禦至舍而問曰: “此蠻夷之國, 大夫何以儼然辱而臨之?” 子貢曰: “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 其志欲之而畏越, 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 破越必矣. 且夫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 拙也: 有報人之志, 使人知之, 殆也: 事未發而先聞, 危也. 三者擧事之大患.” 句踐頓首再拜曰: “孤嘗不料力, 乃與吳戰, 困於會稽, 痛入於骨髄, 日夜焦脣乾舌, 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 孤之願也.” 遂問子貢. 子貢曰: “吳王爲人猛暴, 群臣不堪: 國家敝以數戰, 士卒弗忍: 百姓怨上, 大臣內變: 子胥以諫死, 太宰嚭用事, 順君之過以安其私: 是殘國之治也. 今王誠發士卒佐之徼其志, 重寶以說其心, 卑辭以尊其禮, 其伐齊必也. 彼戰不勝, 王之福矣. 戰勝, 必以兵臨晉, 臣請北見晉君, 令共攻之, 弱吳必矣. 其銳兵盡於齊, 重甲困於晉, 而王制其敝, 此滅吳..
16. 子貢曰: “越之勁不過魯, 吳之彊不過齊, 王置齊而伐越, 則齊已平魯矣. 且王方以存亡繼絶爲名, 夫伐小越而畏彊齊, 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難, 仁者不窮約, 智者不失時, 王者不絶世, 以立其義. 今存越示諸侯以仁, 救魯伐齊, 威加晉國, 諸侯必相率而朝吳, 霸業成矣. 且王必惡越, 臣請東見越王, 令出兵以從, 此實空越, 名從諸侯以伐也.” 吳王大說, 乃使子貢之越.
15. 田常曰: “善. 雖然, 吾兵業已加魯矣, 去而之吳, 大臣疑我, 奈何?” 子貢曰: “君按兵無伐, 臣請往使吳王, 令之救魯而伐齊, 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許之, 使子貢南見吳王. 說曰: “臣聞之, 王者不絶世, 霸者無彊敵, 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 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 與吳爭彊, 竊爲王危之. 且夫救魯, 顯名也: 伐齊, 大利也. 以撫泗上諸侯, 誅暴齊以服彊晉, 利莫大焉. 名存亡魯, 實困彊齊. 智者不疑也.” 吳王曰: “善. 雖然, 吾嘗與越戰, 棲之會稽. 越王苦身養士, 有報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聽子.”
14. 遂行, 至齊, 說田常曰: “君之伐魯過矣. 夫魯, 難伐之國, 其城薄以卑, 其地狹以泄, 其君愚而不仁, 大臣偽而無用, 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 此不可與戰. 君不如伐吳. 夫吳, 城高以厚, 地廣以深, 甲堅以新, 士選以飽, 重器精兵盡在其中, 又使明大夫守之, 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 “子之所難, 人之所易: 子之所易, 人之所難: 而以敎常, 何也?” 子貢曰: “臣聞之, 憂在內者攻彊, 憂在外者攻弱. 今君憂在內. 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 大臣有不聽者也. 今君破魯以廣齊, 戰勝以驕主, 破國以尊臣, 而君之功不與焉, 則交日疏於主. 是君上驕主心, 下恣群臣, 求以成大事, 難矣. 夫上驕則恣, 臣驕則爭, 是君上與主有卻, 下與大臣交爭也. 如此, 則君之立於齊危矣. 故曰不如伐吳. 伐吳不勝, 民人外死, 大臣內空, 是君上無彊臣之敵, 下無民人之過..
13. 子貢旣已受業, 問曰: “賜何人也?” 孔子曰: “汝器也.” 曰: “何器也?” 曰: “瑚璉也.” 陳子禽問子貢曰: “仲尼焉學?” 子貢曰: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 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 不賢者識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 夫子焉不學, 而亦何常師之有!” 又問曰: “孔子適是國必聞其政. 求之與? 抑與之與?” 子貢曰: “夫子溫良恭倹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 其諸異乎人之求之也.” 子貢問曰: “富而無驕, 貧而無諂, 何如?” 孔子曰: “可也: 不如貧而樂道, 富而好禮.” 田常欲作亂於齊, 憚高ㆍ國ㆍ鮑ㆍ晏, 故移其兵欲以伐魯. 孔子聞之, 謂門弟子曰: “夫魯, 墳墓所處, 父母之國, 國危如此, 二三子何爲莫出?” 子路請出, 孔子止之. 子張ㆍ子石請行, 孔子弗許. 子貢請行, 孔子許之.
12. 자공(子貢) 端沐賜, 衛人, 字子貢. 少孔子三十一歲. 子貢利口巧辭, 孔子常黜其辯. 問曰: “汝與回也孰愈?” 對曰: “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 賜也聞一以知二.”
11. 재아(宰我) 宰我問五帝之德, 子曰: “予非其人也.” 宰我爲臨菑大夫, 與田常作亂, 以夷其族, 孔子恥之.
10. 재여(宰予) 宰予字子我. 利口辯辭. 旣受業, 問: “三年之喪不已久乎? 君子三年不爲禮, 禮必壊: 三年不爲樂, 樂必崩. 舊谷旣沒, 新谷旣升, 鑽燧改火, 期可已矣.” 子曰: “於汝安乎?” 曰: “安.” “汝安則爲之. 君子居喪, 食旨不甘, 聞樂不樂, 故弗爲也.” 宰我出, 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夫三年之喪, 天下之通義也.” 宰予晝寢.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9. 子路曰: “食其食者不避其難.”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 城門開, 子路隨而入. 造蕢聵, 蕢聵與孔悝登台. 子路曰: “君焉用孔悝? 請得而殺之.” 蕢聵弗聽. 於是子路欲燔台, 蕢聵懼, 乃下石乞ㆍ壷黶攻子路, 擊斷子路之纓. 子路曰: “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 曰: “嗟乎, 由死矣!” 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 “自吾得由, 惡言不聞於耳.” 是時子貢爲魯使於齊.
8. 初, 衛靈公有寵姫曰南子. 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 懼誅出奔. 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 郢不肯, 曰: “亡人太子之子輒在.” 於是衛立輒爲君, 是爲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 其父蕢聵居外, 不得入. 子路爲衛大夫孔悝之邑宰. 蕢聵乃與孔悝作亂, 謀入孔悝家, 遂與其徒襲攻出公. 出公奔魯, 而蕢聵入立, 是爲莊公. 方孔悝作亂, 子路在外, 聞之而馳往. 遇子羔出衛城門, 謂子路曰: “出公去矣, 而門已閉, 子可還矣, 毋空受其禍.”
7. 子路有聞, 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孔子曰: “片言可以折獄者, 其由也與!” “由也好勇過我, 無所取材.” “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 “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 其由也與!” “由也升堂矣, 未入於室也.” 季康子問: “仲由仁乎?” 孔子曰: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 不知其仁.” 子路喜從遊, 遇長沮ㆍ桀溺ㆍ荷蓧丈人. 子路爲季氏宰, 季孫問曰: “子路可謂大臣與?” 孔子曰: “可謂具臣矣.” 子路爲蒲大夫, 辭孔子. 孔子曰: “蒲多壯士, 又難治. 然吾語汝: 恭以敬, 可以執勇: 寛以正, 可以比衆: 恭正以靜, 可以報上.”
6. 자로(子路) 仲由字子路, 卞人也. 少孔子九歲. 子路性鄙, 好勇力, 志伉直, 冠雄雞, 佩豭豚, 陵暴孔子. 孔子設禮稍誘子路, 子路後儒服委質, 因門人請爲弟子. 子路問政, 孔子曰: “先之, 勞之.” 請益. 曰: “無倦.” 子路問: “君子尙勇乎?” 孔子曰: “義之爲上. 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 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盜.”
5. 염구(冉求) 冉求字子有, 少孔子二十九歲. 爲季氏宰. 季康子問孔子曰: “冉求仁乎?” 曰: “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 求也可使治其賦. 仁則吾不知也.” 複問: “子路仁乎?” 孔子對曰: “如求.” 求問曰: “聞斯行諸?” 子曰: “行之.” 子路問: “聞斯行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子華怪之, “敢問問同而答異?” 孔子曰: “求也退, 故進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4. 영옹(冉雍) 冉雍字仲弓. 仲弓問政, 孔子曰: “出門如見大賓, 使民如承大祭. 在邦無怨, 在家無怨.” 孔子以仲弓爲有德行, 曰: “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父, 賤人. 孔子曰: “犂牛之子騂且角, 雖欲勿用, 山川其舍諸?”
3. 염경(冉耕) 冉耕字伯牛. 孔子以爲有德行. 伯牛有惡疾, 孔子往問之, 自牖執其手, 曰: “命也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 命也夫!”
2. 민손(閔損) 閔損字子騫. 少孔子十五歲. 孔子曰: “孝哉閔子騫! 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不仕大夫, 不食汚君之祿. “如有複我者, 必在汶上矣.”
1. 안회(顔回) 顔回者, 魯人也, 字子淵. 少孔子三十歲.顔淵問仁, 孔子曰: “克己複禮, 天下歸仁焉.” 孔子曰: “賢哉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飮,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回也如愚: 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 “用之則行, 捨之則藏, 唯我與爾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 髮盡白, 蚤死. 孔子哭之慟, 曰: “自吾有回, 門人益親.” 魯哀公問: “弟子孰爲好學?” 孔子對曰: “有顔回者好學, 不遷怒, 不弐過.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
67권 중니제자열전(仲尼弟子列傳) 1. 안회(顔回) 顔回者, 魯人也, 字子淵. 少孔子三十歲.顔淵問仁, 孔子曰: “克己複禮, 天下歸仁焉.” 孔子曰: “賢哉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飮,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回也如愚: 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 “用之則行, 捨之則藏, 唯我與爾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 髮盡白, 蚤死. 孔子哭之慟, 曰: “自吾有回, 門人益親.” 魯哀公問: “弟子孰爲好學?” 孔子對曰: “有顔回者好學, 不遷怒, 不弐過.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 2. 민손(閔損) 閔損字子騫. 少孔子十五歲. 孔子曰: “孝哉閔子騫! 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不仕大夫, 不食汚君之祿. “如有複我者, 必在汶上矣.” 3. 염경(冉耕) 冉耕字伯牛. 孔子以爲有德行. 伯牛有惡疾, 孔子往問之, 自牖執其手, 曰: ..
15. 白公勝旣歸楚, 怨鄭之殺其父, 乃陰養死士求報鄭. 歸楚五年, 請伐鄭, 楚令尹子西許之. 兵未發而晉伐鄭, 鄭請救於楚. 楚使子西往救, 與盟而還. 白公勝怒曰: “非鄭之仇, 乃子西也.” 勝自礪劍, 人問曰: “何以爲?” 勝曰: “欲以殺子西.” 子西聞之, 笑曰: “勝如卵耳, 何能爲也.” 其後四歲, 白公勝與石乞襲殺楚令尹子西ㆍ司馬子綦於朝. 石乞曰: “不殺王, 不可.” 乃劫(之王如高府. 石乞從者屈固負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宮. 葉公聞白公爲亂, 率其國人攻白公. 白公之徒敗, 亡走山中, 自殺. 而虜石乞, 而問白公屍處, 不言將亨. 石乞曰: “事成爲卿, 不成而亨, 固其職也.” 終不肯告其屍處. 遂亨石乞, 而求惠王複立之.
14. 吳王旣誅伍子胥, 遂伐齊. 齊鮑氏殺其君悼公而立陽生. 吳王欲討其賊, 不勝而去. 其後二年, 吳王召魯衛之君會之橐皐. 其明年, 因北大會諸侯於黃池, 以令周室. 越王句踐襲殺吳太子, 破吳兵. 吳王聞之, 乃歸, 使使厚幣與越平. 後九年, 越王句踐遂滅吳, 殺王夫差: 而誅太宰嚭, 以不忠於其君, 而外受重賂, 與己比周也. 伍子胥初所與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勝者, 在於吳. 吳王夫差之時, 楚惠王欲召勝歸楚. 葉公諫曰: “勝好勇而陰求死士, 殆有私乎!” 惠王不聽. 遂召勝, 使居楚之邊邑鄢, 號爲白公. 白公歸楚三年而吳誅子胥.
13. 吳太宰嚭旣與子胥有隙, 因讒曰: “子胥爲人剛暴, 少恩, 猜賊, 其怨望恐爲深禍也. 前日王欲伐齊, 子胥以爲不可, 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恥其計謀不用, 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複伐齊, 子胥專愎彊諫, 沮毁用事, 徒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 今王自行, 悉國中武力以伐齊, 而子胥諫不用, 因輟謝, 詳病不行. 王不可不備, 此起禍不難. 且嚭使人微伺之, 其使於齊也, 乃屬其子於齊之鮑氏. 夫爲人臣, 內不得意, 外倚諸侯, 自以爲先王之謀臣, 今不見用, 常鞅鞅怨望. 願王早圖之.” 吳王曰: “微子之言, 吾亦疑之.” 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鏤之劍, 曰: “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歎曰: “嗟乎! 讒臣嚭爲亂矣, 王乃反誅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時, 諸公子爭立, 我以死爭之於先王, 幾不得立. 若旣得立, 欲分吳國予我, 我顧不敢望也. 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 乃..
10. 後二歲, 闔廬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 取番. 楚懼吳複大來, 乃去郢, 徙於鄀. 當是時, 吳以伍子胥ㆍ孫武之謀, 西破彊楚, 北威齊晉, 南服越人. 其後四年, 孔子相魯. 後五年, 伐越. 越王句踐迎擊, 敗吳於姑蘇, 傷闔廬指, 軍卻. 闔廬病創將死, 謂太子夫差曰: “爾忘句踐殺爾父乎?” 夫差對曰: “不敢忘.” 是夕, 闔廬死. 夫差旣立爲王, 以伯嚭爲太宰, 習戰射. 二年後伐越, 敗越於夫湫. 越王句踐乃以餘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之上, 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 求委國爲臣妾. 吳王將許之. 伍子胥諫曰: “越王爲人能辛苦. 今王不滅, 後必悔之.” 吳王不聽, 用太宰嚭計, 與越平.
8. 昭王出亡, 入雲夢: 盜擊王, 王走鄖. 鄖公弟懷曰: “平王殺我父, 我殺其子, 不亦可乎!” 鄖公恐其弟殺王, 與王奔隨. 吳兵圍隨, 謂隨人曰: “周之子孫在漢川者, 楚盡滅之.” 隨人欲殺王, 王子綦匿王, 己自爲王以當之. 隨人蔔與王於吳, 不吉, 乃謝吳不與王.
7. 四年, 吳伐楚, 取六與灊. 五年, 伐越, 敗之. 六年, 楚昭王使公子嚢瓦將兵伐吳. 吳使伍員迎擊, 大破楚軍於予章, 取楚之居巣. 九年, 吳王闔廬謂子胥ㆍ孫武曰: “始子言郢未可入, 今果何如?” 二子對曰: “楚將嚢瓦貪, 而唐ㆍ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之, 必先得唐ㆍ蔡乃可.” 闔廬聽之, 悉興師與唐ㆍ蔡伐楚, 與楚夾漢水而陳. 吳王之弟夫概將兵請從, 王不聽, 遂以其屬五千人擊楚將子常. 子常敗走, 奔鄭. 於是吳乘勝而前, 五戰, 遂至郢. 己卯, 楚昭王出奔. 庚辰, 吳王入郢.
6. 五年而楚平王卒. 初, 平王所奪太子建秦女生子軫, 及平王卒, 軫竟立爲後, 是爲昭王. 吳王僚因楚喪, 使二公子將兵往襲楚. 楚發兵絶吳兵之後, 不得歸. 吳國內空, 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 是爲吳王闔廬. 闔廬旣立, 得志, 乃召伍員以爲行人, 而與謀國事. 楚誅其大臣郤宛ㆍ伯州犂, 伯州犂之孫伯嚭亡奔吳, 吳亦以嚭爲大夫. 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將兵伐楚者, 道絶不得歸. 後聞闔廬弑王僚自立, 遂以其兵降楚, 楚封之於舒. 闔廬立三年, 乃興師與伍胥ㆍ伯嚭伐楚, 拔舒, 遂禽故吳反二將軍. 因欲至郢, 將軍孫武曰: “民勞, 未可, 且待之.” 乃歸.
5. 久之, 楚平王以其邊邑鍾離與吳邊邑卑梁氏俱蠶, 兩女子爭桑相攻, 乃大怒, 至於兩國擧兵相伐. 吳使公子光伐楚, 拔其鍾離ㆍ居巣而歸. 伍子胥說吳王僚曰: “楚可破也. 願複遣公子光.” 公子光謂吳王曰: “彼伍胥父兄爲戮於楚, 而勧王伐楚者, 欲以自報其讎耳. 伐楚未可破也.” 伍胥知公子光有內志, 欲殺王而自立, 未可說以外事, 乃進專諸於公子光, 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於野.
4. 伍胥旣至宋, 宋有華氏之亂, 乃與太子建俱奔於鄭. 鄭人甚善之. 太子建又適晉, 晉頃公曰: “太子旣善鄭, 鄭信太子. 太子能爲我內應, 而我攻其外, 滅鄭必矣. 滅鄭而封太子.” 太子乃還鄭. 事未會, 會自私欲殺其從者, 從者知其謀, 乃告之於鄭. 鄭定公與子産誅殺太子建. 建有子名勝. 伍胥懼, 乃與勝俱奔吳. 到昭關, 昭關欲執之. 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 幾不得脫. 追者在後. 至江, 江上有一漁父乘船, 知伍胥之急, 乃渡伍胥. 伍胥旣渡, 解其劍曰: “此劍直百金, 以與父.” 父曰: “楚國之法, 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 爵執珪, 豈徒百金劍邪!” 不受. 伍胥未至吳而疾, 止中道, 乞食. 至於吳, 吳王僚方用事, 公子光爲將. 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
3. 無忌言於平王曰: “伍奢有二子, 皆賢, 不誅且爲楚憂. 可以其父質而召之, 不然且爲楚患.” 王使使謂伍奢曰: “能致汝二子則生, 不能則死.” 伍奢曰: “尙爲人仁, 呼必來. 員爲人剛戾忍訽, 能成大事, 彼見來之竝禽, 其勢必不來.” 王不聽, 使人召二子曰: “來, 吾生汝父: 不來, 今殺奢也.” 伍尙欲往, 員曰: “楚之召我兄弟, 非欲以生我父也, 恐有脫者後生患, 故以父爲質, 詐召二子. 二子到, 則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 往而令讎不得報耳. 不如奔他國, 借力以雪父之恥, 俱滅, 無爲也.” 伍尙曰: “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 後不能雪恥, 終爲天下笑耳.” 謂員: “可去矣! 汝能報殺父之讎, 我將歸死.” 尙旣就執, 使者捕伍胥. 伍胥貫弓執矢嚮使者, 使者不敢進, 伍胥遂亡. 聞太子建之在宋, 往從之. 奢聞子胥之亡也, 曰:..
2. 無忌旣以秦女自媚於平王, 因去太子而事平王.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 殺己, 乃因讒太子建. 建母, 蔡女也, 無寵於平王. 平王稍益疏建, 使建守城父, 備邊兵. 頃之, 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 “太子以秦女之故, 不能無怨望, 願王少自備也. 自太子居城父, 將兵, 外交諸侯, 且欲入爲亂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 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 因曰: “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 無忌曰: “王今不制, 其事成矣. 王且見禽.” 於是平王怒, 囚伍奢, 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 行未至, 奮揚使人先告太子: “太子急去, 不然將誅.” 太子建亡奔宋.
66. 오자서열전(伍子胥列傳) 1. 伍子胥者, 楚人也, 名員. 員父曰伍奢. 員兄曰伍尙. 其先曰伍擧, 以直諫事楚莊王, 有顯, 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 使伍奢爲太傅, 費無忌爲少傅. 無忌不忠於太子建. 平王使無忌爲太子取婦於秦, 秦女好, 無忌馳歸報平王曰: “秦女絶美, 王可自取, 而更爲太子取婦.” 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絶愛幸之, 生子軫. 更爲太子取婦. 2. 無忌旣以秦女自媚於平王, 因去太子而事平王.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 殺己, 乃因讒太子建. 建母, 蔡女也, 無寵於平王. 平王稍益疏建, 使建守城父, 備邊兵. 頃之, 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 “太子以秦女之故, 不能無怨望, 願王少自備也. 自太子居城父, 將兵, 外交諸侯, 且欲入爲亂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 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 因曰: “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
9.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 欲事之. 文侯問李克曰: “吳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 “起貪而好色, 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於是魏文候以爲將, 擊秦, 拔五城. 起之爲將, 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臥不設席, 行不騎乘, 親裹贏糧, 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 起爲吮之. 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 “子卒也, 而將, 軍自吮其疽, 何哭爲?” 母曰: “非然也. 往年吳公吮其父, 其父戰不旋踵, 遂死於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 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 廉平, 盡能得士心, 乃以爲西河守, 以拒秦ㆍ韓.
8. 오기(吳起) 吳起者, 衛人也, 好用兵. 嘗學於曾子, 事魯君. 齊人攻魯, 魯欲將吳起, 吳起取齊女爲妻, 而魯疑之. 吳起於是欲就名, 遂殺其妻, 以明不與齊也. 魯卒以爲將. 將而攻齊, 大破之. 魯人或惡吳起曰: “起之爲人, 猜忍人也. 其少時, 家累千金, 遊仕不遂, 遂破其家, 鄕黨笑之, 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 而東出衛郭門. 與其母訣, 齧臂而盟曰: “起不爲卿相, 不複入衛.” 遂事曾子. 居頃之, 其母死, 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 而與起絶. 起乃之魯, 學兵法以事魯君. 魯君疑之, 起殺妻以求將. 夫魯小國, 而有戰勝之名, 則諸侯圖魯矣. 且魯衛兄弟之國也, 而君用起, 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 謝吳起.
7. 龐涓行三日, 大喜, 曰: “我固知齊軍怯, 入吾地三日, 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 與其輕銳倍日竝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 暮當至馬陵. 馬陵道陝, 而旁多阻隘, 可伏兵,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 夾道而伏, 期曰“暮見火擧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 見白書, 乃鑽火燭之. 讀其書未畢, 齊軍萬弩俱發, 魏軍大亂相失.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 乃自剄, 曰: “遂成豎子之名!” 齊因乘勝盡破其軍, 虜魏太子申以歸.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 世傳其兵法.
6. 後十三歲, 魏與趙攻韓, 韓告急於齊. 齊使田忌將而往, 直走大梁. 魏將龐涓聞之, 去韓而歸, 齊軍旣已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 齊號爲怯,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爲十萬灶, 明日爲五萬灶, 又明日爲三萬灶.”
5. 其後魏伐趙, 趙急, 請救於齊. 齊威王欲將孫臏, 臏辭謝曰: “刑餘之人不可.” 於是乃以田忌爲將, 而孫子爲師, 居輜車中, 坐爲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 孫子曰: “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 救鬪者不搏撠, 批亢擣虛, 形格勢禁, 則自爲解耳. 今梁趙相攻, 輕兵銳卒必竭於外, 老弱罷於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據其街路, 衝其方虛, 彼必釋趙而自救. 是我一擧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 田忌從之, 魏果去邯鄲, 與齊戰於桂陵, 大破梁軍.
4. 於是孫子謂田忌曰: “君弟重射, 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 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 孫子曰: “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 取君上駟與彼中駟, 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旣馳三輩畢, 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 卒得王千金. 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 威王問兵法, 遂以爲師.
3. 손빈(孫臏) 孫武旣死, 後百餘歲有孫臏. 臏生阿鄄之閒, 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旣事魏, 得爲惠王將軍, 而自以爲能不及孫臏, 乃陰使召孫臏. 臏至, 龐涓恐其賢於己, 疾之, 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 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 孫臏以刑徒陰見, 說齊使. 齊使以爲奇, 竊載與之齊.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 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 馬有上ㆍ中ㆍ下ㆍ輩.
2. 孫子曰: “約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將之罪也: 旣已明而不如法者, 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古隊長. 吳王從台上觀, 見且斬愛姫, 大駭. 趣使使下令曰: “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姫, 食不甘味, 願勿斬也.” 孫子曰: “臣旣已受命爲將, 將在軍, 君命有所不受.” 遂斬隊長二人以徇. 用其次爲隊長, 於是複鼓之. 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縄墨, 無敢出聲. ‘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 “兵旣整齊, 王可試下觀之, 唯王所欲用之, 雖赴水火猶可也.” 吳王曰: “將軍罷休就舍, 寡人不願下觀.” 孫子曰: “王徒好其言, 不能用其實.” 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 卒以爲將. 西破彊楚, 入郢, 北威齊晉, 顯名諸侯, 孫子與有力焉.
1. 손무(孫武) 孫子武者, 齊人也.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曰: “子之十三篇, 吾盡觀之矣, 可以小試勒兵乎?” 對曰: “可.” 闔廬曰: “可試以婦人乎?” 曰: “可.” 於是許之, 出宮中美女, 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爲二隊, 以王之寵姫二人各爲隊長, 皆令持戟. 令之曰: “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 婦人曰: “知之.” 孫子曰: “前, 則視心: 左, 視左手: 右, 視右手: 後, 卽視背.” 婦人曰: “諾.” 約束旣布, 乃設鈇鉞, 卽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 婦人大笑. 孫子曰: “約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將之罪也.” 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 婦人複大笑.
65. 손자오기열전(孫子吳起列傳) 1. 손무(孫武) 孫子武者, 齊人也.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曰: “子之十三篇, 吾盡觀之矣, 可以小試勒兵乎?” 對曰: “可.” 闔廬曰: “可試以婦人乎?” 曰: “可.” 於是許之, 出宮中美女, 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爲二隊, 以王之寵姫二人各爲隊長, 皆令持戟. 令之曰: “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 婦人曰: “知之.” 孫子曰: “前, 則視心: 左, 視左手: 右, 視右手: 後, 卽視背.” 婦人曰: “諾.” 約束旣布, 乃設鈇鉞, 卽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 婦人大笑. 孫子曰: “約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將之罪也.” 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 婦人複大笑. 2. 孫子曰: “約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將之罪也: 旣已明而不如法者, 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古隊長. 吳王從台上觀, 見且斬愛姫, 大駭. 趣使使下令曰: “寡..
3. 遣使者還報, 然後行. 士卒次舍井灶飮食問疾醫藥, 身自拊循之. 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 身與士卒平分糧食. 最比其羸弱者, 三日而後勒兵. 病者皆求行, 爭奮出爲之赴戰. 晉師聞之, 爲罷去. 燕師聞之, 度水而解. 於是追擊之, 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 未至國, 釋兵旅, 解約束, 誓盟而後入邑. 景公與諸大夫郊迎, 勞師成禮, 然後反歸寢. 旣見穰苴, 尊爲大司馬. 田氏日以益尊於齊.
2. 約束旣定, 夕時, 莊賈乃至. 穰苴曰: “何後期爲?” 賈謝曰: “不佞大夫親戚送之, 故留.” 穰苴曰: “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 臨軍約束則忘其親, 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 今敵國深侵, 邦內騒動, 士卒暴露於境, 君寢不安席, 食不甘味, 百姓之命皆懸於君, 何謂相送乎!” 召軍正問曰: “軍法期而後至者雲何?” 對曰: “當斬.” 莊賈懼, 使人馳報景公, 請救. 旣往, 未及反, 於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 三軍之士皆振慄. 久之, 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 馳入軍中. 穰苴曰: “將在軍, 君令有所不受.” 問軍正曰: “馳三軍法何?” 正曰: “當斬.” 使者大懼. 穰苴曰: “君之使不可殺之.” 乃斬其僕, 車之左駙, 馬之左驂, 以徇三軍.
1. 司馬穰苴者, 田完之苗裔也. 齊景公時, 晉伐阿ㆍ甄, 而燕侵河上, 齊師敗績. 景公患之. 晏嬰乃薦田穰苴曰: “穰苴雖田氏庶孽, 然其人文能附衆, 武能威敵, 願君試之.” 景公召穰苴, 與語兵事, 大說之, 以爲將軍, 將兵扞燕晉之師. 穰苴曰: “臣素卑賤, 君擢之閭伍之中, 加之大夫之上, 士卒未附, 百姓不信, 人微權輕, 願得君之寵臣, 國之所尊, 以監軍, 乃可.” 於是景公許之, 使莊賈往. 穰苴旣辭, 與莊賈約曰: “旦日日中會於軍門.” 穰苴先馳至軍, 立表下漏待賈. 賈素驕貴, 以爲將己之軍而己爲監, 不甚急: 親戚左右送之, 留飮. 日中而賈不至. 穰苴則仆表決漏, 入, 行軍勒兵, 申明約束.
10. 伊尹爲庖, 百里奚爲虜, 皆所由幹其上也. 故此二子者, 皆聖人也, 猶不能無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汚也, 則非能仕之所設也.宋有富人, 天雨牆壊. 其子曰“不築且有盜” , 其鄰人之父亦雲,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 迺以其子妻之. 因問群臣曰: “吾欲用兵, 誰可伐者?” 關其思曰: “胡可伐.” 迺戮關其思, 曰: “胡, 兄弟之國也, 子言伐之, 何也?” 胡君聞之, 以鄭爲親己而不備鄭. 鄭人襲胡, 取之. 此二說者, 其知皆當矣, 然而甚者爲戮, 薄者見疑. 非知之難也, 處知則難矣.
9. 凡說之務, 在知飾所說之所敬, 而滅其所醜. 彼自知其計, 則毋以其失窮之: 自勇其斷, 則毋以其敵怒之: 自多其力, 則毋以其難槪之. 規異事與同計, 譽異人與同行者, 則以飾之無傷也. 有與同失者, 則明飾其無失也. 大忠無所払悟, 辭言無所擊排, 迺後申其辯知焉. 此所以親近不疑, 知盡之難也. 得曠日彌久, 而周澤旣渥, 深計而不疑, 交爭而不罪, 迺明計利害以致其功, 直指是非以飾其身, 以此相持, 此說之成也.
8. 夫事以密成, 語以泄敗. 未必其身泄之也, 而語及其所匿之事, 如是者身危. 貴人有過端, 而說者明言善議以推其惡者, 則身危. 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 說行而有功則德亡, 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 如是者身危. 夫貴人得計而欲自以爲功, 說者與知焉, 則身危. 彼顯有所出事, 迺自以爲也故, 說者與知焉, 則身危. 彊之以其所必不爲, 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 身危. 故曰: 與之論大人, 則以爲閒己: 與之論細人, 則以爲粥權. 論其所愛, 則以爲借資: 論其所憎, 則以爲嘗己. 徑省其辭, 則不知而屈之: 汎濫博文, 則多而久之. 順事陳意, 則曰怯懦而不盡: 慮事廣肆, 則曰草野而倨侮. 此說之難, 不可不知也.
7. 說難曰: 凡說之難, 非吾知之有以說之難也: 又非吾辯之難能明吾意之難也: 又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 凡說之難, 在知所說之心, 可以吾說當之.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 而說之以厚利, 則見下節而遇卑賤, 必棄遠矣. 所說出於厚利者也. 而說之以名高, 則見無心而遠事情, 必不收矣. 所說實爲厚利而顯爲名高者也, 而說之以名高, 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 若說之以厚利, 則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 此之不可不知也.
6. 韓非子 韓非子, 韓之諸公子也. 喜刑名法術之學, 而其歸本於黃老. 非爲人口吃, 不能道說, 而善著書. 與李斯俱事荀卿, 斯自以爲不如非. 非見韓之削弱, 數以書諫韓王, 韓王不能用. 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脩明其法制, 執勢以禦其臣下, 富國彊兵而以求人任賢, 反擧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 以爲儒者用文亂法, 而俠者以武犯禁. 寛則寵名譽之人, 急則用介冑之士. 今者所養非所用, 所用非所養. 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 觀往者得失之變, 故作孤憤ㆍ五蠹ㆍ內外儲ㆍ說林ㆍ說難十餘萬言.然韓非知說之難, 爲說難書甚具, 終死於秦, 不能自脫.
5. 申不害 申不害者, 京人也, 故鄭之賤臣. 學術以幹韓昭侯, 昭侯用爲相. 內脩政敎, 外應諸侯, 十五年. 終申子之身, 國治兵彊, 無侵韓者. 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 著書二篇, 號曰申子.
4. 莊子 莊子者, 蒙人也, 名周. 周嘗爲蒙漆園吏, 與梁惠王ㆍ齊宣王同時. 其學無所不闚, 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書十餘萬言, 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ㆍ盜蹠ㆍ胠篋, 以詆孔子之徒, 以明老子之術. 畏累虛ㆍ亢桑子之屬, 皆空語無事實. 然善屬書離辭, 指事類情, 用剽剝儒ㆍ墨, 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 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 使使厚幣迎之, 許以爲相. 莊周笑謂楚使者曰: “千金, 重利: 卿相, 尊位也. 子獨不見郊祭之犠牛乎? 養食之數歲, 衣以文繡, 以入大廟. 當是之時, 雖欲爲孤豚, 豈可得乎? 子亟去, 無汚我. 我寧遊戲汚瀆之中自快, 無爲有國者所羈, 終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
3.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 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 “始秦與周合, 合五百歲而離, 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卽老子, 或曰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 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 宗爲魏將, 封於段幹. 宗子注, 注子宮, 宮玄孫假, 假仕於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爲膠西王卬太傅, 因家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 儒學亦絀老子. “道不同不相爲謀” , 豈謂是邪? 李耳無爲自化, 淸靜自正.
2. 老子脩道德, 其學以自隱無名爲務. 居周久之, 見周之衰, 迺遂去. 至關, 關令尹喜曰: “子將隱矣, 彊爲我著書.” 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莫知其所終. 或曰: 老萊子亦楚人也, 著書十五篇, 言道家之用, 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 或言二百餘歲, 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1. 노자(老子) 老子者, 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 名耳, 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 將問禮於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 其人與骨皆已朽矣, 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 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 良賈深藏若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 態色與淫志, 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 孔子去, 謂弟子曰: “鳥, 吾知其能飛: 魚, 吾知其能遊: 獸, 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爲罔, 遊者可以爲綸, 飛者可以爲矰. 至於龍, 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 其猶龍邪!”
63. 노자한비열전(老子韓非列傳) 1. 노자(老子) 老子者, 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 名耳, 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 將問禮於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 其人與骨皆已朽矣, 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 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 良賈深藏若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 態色與淫志, 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 孔子去, 謂弟子曰: “鳥, 吾知其能飛: 魚, 吾知其能遊: 獸, 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爲罔, 遊者可以爲綸, 飛者可以爲矰. 至於龍, 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 其猶龍邪!” 2. 老子脩道德, 其學以自隱無名爲務. 居周久之, 見周之衰, 迺遂去. 至關, 關令尹喜曰: “子將隱矣, 彊爲我著書.” 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莫知其所終. 或曰: 老萊子..
6. 太史公曰: 吾讀管氏牧民ㆍ山高ㆍ乘馬ㆍ輕重ㆍ九府, 及晏子春秋, 詳哉其言之也. 旣見其著書, 欲觀其行事, 故次其傳. 至其書, 世多有之, 是以不論, 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 然孔子小之. 豈以爲周道衰微, 桓公旣賢, 而不勉之至王, 乃稱霸哉? 語曰“將順其美, 匡救其惡, 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 成禮然後去, 豈所謂“見義不爲無勇” 者邪? 至其諫說, 犯君之顔, 此所謂“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 者哉! 假令晏子而在, 餘雖爲之執鞭, 所忻慕焉.
5. 晏子爲齊相, 出, 其禦之妻從門閒而闚其夫. 其夫爲相禦, 擁大蓋, 策駟馬,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旣而歸, 其妻請去. 夫問其故. 妻曰: “晏子長不滿六尺, 身相齊國, 名顯諸侯. 今者妾觀其出, 志念深矣, 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長八尺, 乃爲人僕禦, 然子之意自以爲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後夫自抑損. 晏子怪而問之, 禦以實對. 晏子薦以爲大夫.
4. 안영(晏嬰) 晏平仲嬰者, 萊之夷維人也. 事齊靈公ㆍ莊公ㆍ景公, 以節倹力行重於齊. 旣相齊, 食不重肉, 妾不衣帛. 其在朝, 君語及之, 卽危言: 語不及之, 卽危行. 國有道, 卽順命: 無道, 卽衡命. 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 在縲紲中. 晏子出, 遭之塗, 解左驂贖之, 載歸. 弗謝, 入閨. 久之, 越石父請絶. 晏子戄然, 攝衣冠謝曰: “嬰雖不仁, 免子於厄, 何子求絶之速也?” 石父曰: “不然. 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 方吾在縲紲中, 彼不知我也. 夫子旣已感寤而贖我, 是知己: 知己而無禮, 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晏子於是延入爲上客.
3. 其爲政也, 善因禍而爲福, 転敗而爲功. 貴輕重, 愼權衡. 桓公實怒少姫, 南襲蔡, 管仲因而伐楚, 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桓公實北征山戎,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於柯之會, 桓公欲背曹沫之約, 管仲因而信之, 諸侯由是歸齊. 故曰: “知與之爲取, 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 有三歸ㆍ反坫, 齊人不以爲侈. 管仲卒, 齊國遵其政, 常彊於諸侯. 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2. 鮑叔旣進管仲, 以身下之. 子孫世祿於齊, 有封邑者十餘世, 常爲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旣任政相齊, 以區區之齊在海浜, 通貨積財, 富國彊兵, 與俗同好惡. 故其稱曰: “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 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 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 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
62권 관안열전(管晏列傳) 1. 날 빛나게 만들어준 우정에 관한 이야기管鮑之交 관중을 믿었던 포숙아 管仲夷吾者, 穎上人也. 少時, 常與鮑叔牙游, 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 常欺鮑叔, 鮑叔終善遇之, 不以爲言已而. 춘추시대 첫 번째 패자를 만든 건 관중의 공이다 鮑叔事齊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糾, 及小白立爲桓公, 公子糾死, 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旣用, 任政於齊, 齊桓公以覇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管仲之謀也. 나보다 나를 더 잘 알던 친구, 포숙아 管仲曰: “吾始困時, 嘗與鮑叔賈, 分財利, 多自與, 鮑叔不以我爲貪, 知我貧也. 吾嘗爲鮑叔謀事, 而更窮困, 鮑叔不以我爲愚, 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 三見逐於君, 鮑叔不以我爲不肖, 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 鮑叔不以我爲怯, 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 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
2. 孔子曰: “伯夷ㆍ叔齊, 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餘悲伯夷之意, 睹軼詩可異焉. 其傳曰: 伯夷ㆍ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 及父卒, 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 於是伯夷ㆍ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 盍往歸焉. 及至, 西伯卒, 武王載木主, 號爲文王, 東伐紂. 伯夷ㆍ叔齊叩馬而諫曰: “父死不葬, 爰及幹戈, 可謂孝乎? 以臣弑君, 可謂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義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亂, 天下宗周, 而伯夷ㆍ叔齊恥之, 義不食周粟, 隱於首陽山, 采薇而食之. 及餓且死, 作歌. 其辭曰: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農ㆍ虞ㆍ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 於嗟徂兮, 命之衰矣!” 遂餓死於首陽山. 由此觀之, 怨邪非邪?
1. 夫學者載籍極博, 猶考信於六闕. 詩書雖欠,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堯將遜位, 讓於虞舜, 舜禹之閒, 嶽牧鹹薦, 乃試之於位, 典職數十年, 功用旣興, 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 王者大統, 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 許由不受, 恥之逃隱. 及夏之時, 有卞隨ㆍ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 太史公曰: 餘登箕山, 其上蓋有許由塚雲. 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 如吳太伯ㆍ伯夷之倫詳矣. 餘以所聞由ㆍ光義至高, 其文辭不少槪見, 何哉?
61. 백이열전(伯夷列傳) 1. 夫學者載籍極博, 猶考信於六闕. 詩書雖欠,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堯將遜位, 讓於虞舜, 舜禹之閒, 嶽牧鹹薦, 乃試之於位, 典職數十年, 功用旣興, 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 王者大統, 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 許由不受, 恥之逃隱. 及夏之時, 有卞隨ㆍ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 太史公曰: 餘登箕山, 其上蓋有許由塚雲. 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 如吳太伯ㆍ伯夷之倫詳矣. 餘以所聞由ㆍ光義至高, 其文辭不少槪見, 何哉? 2. 孔子曰: “伯夷ㆍ叔齊, 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餘悲伯夷之意, 睹軼詩可異焉. 其傳曰: 伯夷ㆍ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 及父卒, 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 於是伯夷ㆍ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 盍往歸焉..
40. 孔子年七十三, 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哀公誄之曰: “旻天不弔, 不憖遺一老, 俾屛余一人以在位, 煢煢余在疚. 嗚呼哀哉! 尼父, 毋自律!” 子貢曰: “君其不没於魯乎! 夫子之言曰: “禮失則昏, 名失則愆. 失志爲昏, 失所爲愆.” 生不能用, 死而誄之, 非禮也. 称“余一人” , 非名也.”
39. 孔子在位聽訟, 文辞有可與人共者, 弗独有也. 至於爲春秋, 筆則筆, 削則削, 子夏之徒不能賛一辞. 弟子受春秋, 孔子曰: “後世知丘者以春秋, 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歲, 子路死於衛. 孔子病, 子貢請見. 孔子方負杖逍遥於門, 曰: “賜, 汝來何其晩也?” 孔子因歎, 歌曰: “太山壊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因以涕下. 謂子貢曰: “天下無道久矣, 莫能宗予. 夏人殯於東階, 周人於西階, 殷人兩柱閒. 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閒, 予始殷人也.” 後七日卒.
38. 魯哀公十四年春, 狩大野. 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 以爲不祥. 仲尼視之, 曰: “麟也.” 取之. 曰: “河不出圖, 雒不出書, 吾已矣夫!” 顔淵死, 孔子曰: “天喪予!” 及西狩見麟, 曰: “吾道窮矣!” 喟然歎曰: “莫知我夫!” 子貢曰: “何爲莫知子?” 子曰: “不怨天, 不尤人, 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 “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 伯夷ㆍ叔齊乎!” 謂“柳下惠ㆍ少連降志辱身矣”. 謂“虞仲ㆍ夷逸隱居放言, 行中淸, 廢中權”. “我則異於是, 無可無不可.” 子曰: “弗乎弗乎,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 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 乃因史記作春秋, 上至隱公, 下訖哀公十四年, 十二公. 據魯, 親周, 故殷, 運之三代. 約其文辞而指博. 故吳楚之君自称王, 而春秋貶之曰“子” : 践土之会實召周天子, 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 : 推..
37. 是日哭, 則不歌. 見齊衰ㆍ瞽者, 雖童子必變.“三人行, 必得我師.” “德之不脩, 學之不講, 聞義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憂也.” 使人歌, 善, 則使復之, 然后和之.子不語: 怪, 力, 亂, 神.子貢曰: “夫子之文章, 可得聞也. 夫子言天道與性命, 弗可得聞也已.” 顔淵喟然歎曰: “仰之弥高, 鑽之弥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 旣竭我才, 如有所立, 卓爾. 雖欲從之, 蔑由也已.” 達巷党人(童子曰: “大哉孔子, 博學而無所成名.” 子聞之曰: “我何執? 執御乎? 執射乎? 我執御矣.” 牢曰: “子云“不試, 故藝”.”
36. 孔子以四敎: 文, 行, 忠, 信. 絶四: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所愼: 齊, 戰, 疾.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不憤不啓, 擧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弗復也. 其於鄕党, 恂恂似不能言者. 其於宗廟朝廷, 辯辯言, 唯謹爾. 朝, 與上大夫言, 誾誾如也: 與下大夫言, 侃侃如也.入公門, 鞠躬如也: 趨進, 翼如也. 君召使儐, 色勃如也. 君命召, 不俟駕行矣.魚餒, 肉敗, 割不正, 不食. 席不正, 不坐. 食於有喪者之側, 未嘗飽也.
34. 孔子語魯大師: “樂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 縱之純如, 皦如, 繹如也, 以成.” “吾自衛反魯, 然後樂正, 雅頌各得其所.” 古者詩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 取可施於禮義, 上采契后稷, 中述殷周之盛, 至幽厲之欠, 始於衽席, 故曰“關雎之亂以爲風始, 鹿鳴爲小雅始, 文王爲大雅始, 淸廟爲頌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禮樂自此可得而述, 以備王道, 成六藝.
33. 孔子之時, 周室微而禮樂廢, 詩書欠. 追跡三代之禮, 序書傳, 上紀唐虞之際, 下至秦繆, 編次其事. 曰: “夏禮吾能言之, 杞不足徴也. 殷禮吾能言之, 宋不足徴也. 足, 則吾能徴之矣.” 觀殷夏所損益, 曰: “後雖百世可知也, 以一文一質. 周監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從周.” 故書傳ㆍ禮記自孔氏.
32. 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 魯哀公問政, 對曰: “政在選臣.” 季康子問政, 曰: “擧直錯諸枉, 則枉者直.” 康子患盗, 孔子曰: “苟子之不欲, 雖賞之不窃.” 然魯終不能用孔子, 孔子亦不求仕.
31. 其明年, 冉有爲季氏將師, 與齊戰於郎, 克之. 季康子曰: “子之於軍旅, 學之乎? 性之乎?” 冉有曰: “學之於孔子.” 季康子曰: “孔子何如人哉?” 對曰: “用之有名: 播之百姓, 質諸鬼神而無憾. 求之至於此道, 雖累千社, 夫子不利也.” 康子曰: “我欲召之, 可乎?” 對曰: “欲召之, 則毋以小人固之, 則可矣.” 而衛孔文子將攻太叔, 問策於仲尼. 仲尼辞不知, 退而命載而行, 曰: “鳥能擇木, 木豈能擇鳥乎!” 文子固止. 会季康子逐公華ㆍ公賓ㆍ公林, 以幣迎孔子, 孔子歸魯.
30. 孔子曰: “魯衛之政, 兄弟也.” 是時, 衛君輒父不得立, 在外, 諸侯數以爲讓. 而孔子弟子多仕於衛, 衛君欲得孔子爲政. 子路曰: “衛君待子而爲政, 子將奚先?”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 子之迂也! 何其正也?” 孔子曰: “野哉由也! 夫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 夫君子爲之必可名, 言之必可行. 君子於其言, 無所苟而已矣.”
29.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 曰: “鳳兮鳳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兮, 來者猶可追也! 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 欲與之言. 趨而去, 弗得與之言. 於是孔子自楚反乎衛. 是歲也, 孔子年六十三, 而魯哀公六年也. 其明年, 吳與魯会繒, 徴百牢. 太宰嚭召季康子. 康子使子貢往, 然後得已.
28. 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曰: “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 曰: “無有.” “王之輔相有如顔回者乎?” 曰: “無有.” “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 曰: “無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 曰: “無有.” “且楚之祖封於周, 号爲子男五十里.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 明周召之業, 王若用之, 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里乎? 夫文王在豊, 武王在鎬, 百里之君卒王天下. 今孔丘得據土壤, 賢弟子爲佐, 非楚之福也.” 昭王乃止. 其秋, 楚昭王卒于城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