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사기 (1843)
건빵이랑 놀자
9. 今臣羈旅之臣也, 交疏於王, 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 處人骨肉之閒, 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 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 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 臣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 然臣不敢避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 死不足以爲臣患, 亡不足以爲臣憂, 漆身爲厲被髮爲狂不足以爲臣恥. 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 五伯之賢焉而死, 烏獲ㆍ任鄙之力焉而死, 成荊ㆍ孟賁ㆍ王慶忌ㆍ夏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 人之所必不免也. 處必然之勢, 可以少有補於秦, 此臣之所大願也, 臣又何患哉!
8. 秦王屛左右, 宮中虛無人. 秦王跽而請曰: “先生何以幸敎寡人?” 範睢曰: “唯唯.” 有閒, 秦王複跽而請曰: “先生何以幸敎寡人?” 範睢曰: “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 “先生卒不幸敎寡人邪?” 範睢曰: “非敢然也. 臣聞昔者呂尙之遇文王也, 身爲漁父而釣於渭浜耳. 若是者, 交疏也. 已說而立爲太師, 載與俱歸者, 其言深也. 故文王遂收功於呂尙而卒王天下. 鄕使文王疏呂尙而不與深言, 是周無天子之德, 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
7. 於是範睢乃得見於離宮, 詳爲不知永巷而入其中. 王來而宦者怒, 逐之, 曰: “王至!” 範睢繆爲曰: “秦安得王? 秦獨有太後ㆍ穰侯耳.” 欲以感怒昭王. 昭王至, 聞其與宦者爭言, 遂延迎, 謝曰: “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 會義渠之事急, 寡人旦暮自請太後: 今義渠之事已, 寡人乃得受命. 竊閔然不敏, 敬執賓主之禮.” 範睢辭讓. 是日觀範睢之見者, 群臣莫不灑然變色易容者.
6. 臣聞善厚家者取之於國, 善厚國者取之於諸侯. 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者, 何也? 爲其割榮也. 良醫知病人之死生, 而聖主明於成敗之事, 利則行之, 害則舍之, 疑則少嘗之, 雖舜禹複生, 弗能改已. 語之至者, 臣不敢載之於書, 其淺者又不足聽也. 意者臣愚而不槪於王心邪? 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 自非然者, 臣願得少賜遊觀之閒, 望見顔色. 一語無效, 請伏斧質. 於是秦昭王大說, 乃謝王稽, 使以傳車召範睢.
5. 範睢乃上書曰: 臣聞明主立政, 有功者不得不賞, 有能者不得不官, 勞大者其祿厚, 功多者其爵尊, 能治衆者其官大. 故無能者不敢當職焉, 有能者亦不得蔽隱. 使以臣之言爲可, 願行而益利其道: 以臣之言爲不可, 久留臣無爲也. 語曰: “庸主賞所愛而罰所惡: 明主則不然, 賞必加於有功, 而刑必斷於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 而要不足以待斧鉞, 豈敢以疑事嘗試於王哉! 雖以臣爲賤人而輕辱, 獨不重任臣者之無反複於王邪? 且臣聞周有砥砨, 宋有結綠, 梁有縣藜, 楚有和樸, 此四寶者, 土之所生, 良工之所失也, 而爲天下名器. 然則聖王之所棄者, 獨不足以厚國家乎?
4. 當是時, 昭王已立三十六年. 南拔楚之鄢郢, 楚懷王幽死於秦. 秦東破齊. 湣王嘗稱帝, 後去之. 數困三晉. 厭天下辯士, 無所信. 穰侯, 華陽君, 昭王母宣太後之弟也: 而涇陽君ㆍ高陵君皆昭王同母弟也. 穰侯相, 三人者更將, 有封邑, 以太後故, 私家富重於王室. 及穰侯爲秦將, 且欲越韓ㆍ魏而伐齊綱壽, 欲以廣其陶封.
3. 有頃, 穰侯果至, 勞王稽, 因立車而語曰: “關東有何變?” 曰: “無有.” 又謂王稽曰: “謁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 無益, 徒亂人國耳.” 王稽曰: “不敢.” 卽別去. 範睢曰: “吾聞穰侯智士也, 其見事遲, 鄕者疑車中有人, 忘索之.” 於是範睢下車走, 曰: “此必悔之.” 行十餘里, 果使騎還索車中, 無客, 乃已. 王稽遂與範睢入鹹陽. 已報使, 因言曰: “魏有張祿先生, 天下辯士也. 曰: “秦王之國危於累卵, 得臣則安. 然不可以書傳也”. 臣故載來.” 秦王弗信, 使舍食草具. 待命歲餘.
2. 當此時, 秦昭王使謁者王稽於魏. 鄭安平詐爲卒, 侍王稽. 王稽問: “魏有賢人可與俱西遊者乎?” 鄭安平曰: “臣里中有張祿先生, 欲見君, 言天下事. 其人有仇, 不敢晝見.” 王稽曰: “夜與俱來.” 鄭安平夜與張祿見王稽. 語未究, 王稽知範睢賢, 謂曰: “先生待我於三亭之南.” 與私約而去. 王稽辭魏去, 過載範睢入秦. 至湖, 望見車騎從西來. 範睢曰: “彼來者爲誰?” 王稽曰: “秦相穰侯東行縣邑.” 範睢曰: “吾聞穰侯專秦權, 惡內諸侯客, 此恐辱我, 我寧且匿車中.”
1. 범수(範睢) 範睢者, 魏人也, 字叔. 遊說諸侯, 欲事魏王, 家貧無以自資, 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 須賈爲魏昭王使於齊, 範睢從. 留數月, 未得報. 齊襄王聞睢辯口, 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 睢辭謝不敢受. 須賈知之, 大怒, 以爲睢持魏國陰事告齊, 故得此饋, 令睢受其牛酒, 還其金. 旣歸, 心怒睢, 以告魏相. 魏相, 魏之諸公子, 曰魏齊. 魏齊大怒, 使舍人笞擊睢, 折脅摺齒. 睢詳死, 卽卷以簀, 置厠中. 賓客飮者酔, 更溺睢, 故僇辱以懲後, 令無妄言者. 睢從簀中謂守者曰: “公能出我, 我必厚謝公.” 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 魏齊酔, 曰: “可矣.” 範睢得出. 後魏齊悔, 複召求之. 魏人鄭安平聞之, 乃遂操範睢亡, 伏匿, 更名姓曰張祿
79. 범수채택열전(范睢蔡澤列傳) 1. 범수(範睢) 範睢者, 魏人也, 字叔. 遊說諸侯, 欲事魏王, 家貧無以自資, 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 須賈爲魏昭王使於齊, 範睢從. 留數月, 未得報. 齊襄王聞睢辯口, 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 睢辭謝不敢受. 須賈知之, 大怒, 以爲睢持魏國陰事告齊, 故得此饋, 令睢受其牛酒, 還其金. 旣歸, 心怒睢, 以告魏相. 魏相, 魏之諸公子, 曰魏齊. 魏齊大怒, 使舍人笞擊睢, 折脅摺齒. 睢詳死, 卽卷以簀, 置厠中. 賓客飮者酔, 更溺睢, 故僇辱以懲後, 令無妄言者. 睢從簀中謂守者曰: “公能出我, 我必厚謝公.” 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 魏齊酔, 曰: “可矣.” 範睢得出. 後魏齊悔, 複召求之. 魏人鄭安平聞之, 乃遂操範睢亡, 伏匿, 更名姓曰張祿 2. 當此時, 秦昭王使謁者王稽於魏. 鄭安平詐爲卒, 侍王稽. 王稽問..
8. 昭王曰: “善.” 於是乃止白起而謝韓ㆍ魏. 發使賂楚, 約爲與國. 黃歇受約歸楚, 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於秦, 秦留之數年. 楚頃襄王病, 太子不得歸. 而楚太子與秦相應侯善, 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曰: “相國誠善楚太子乎?” 應侯曰: “然.” 歇曰: “今楚王恐不起疾, 秦不如歸其太子. 太子得立, 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 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 若不歸, 則鹹陽一布衣耳: 楚更立太子, 必不事秦. 夫失與國而絶萬乘之和, 非計也. 願相國孰慮之.” 應侯以聞秦王.
7. 夫以王壤土之博, 人徒之衆, 兵革之彊, 壹擧事而樹怨於楚, 遲令韓ㆍ魏歸帝重於齊, 是王失計也. 臣爲王慮, 莫若善楚. 秦ㆍ楚合而爲一以臨韓, 韓必斂手. 王施以東山之險, 帶以曲河之利, 韓必爲關內之侯. 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 梁氏寒心, 許ㆍ鄢陵嬰城, 而上蔡ㆍ召陵不往來也, 如此而魏亦關內侯矣. 王壹善楚, 而關內兩萬乘之主注地於齊, 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王之地一經兩海, 要約天下, 是燕ㆍ趙無齊ㆍ楚, 齊ㆍ楚無燕ㆍ趙也. 然後危動燕ㆍ趙, 直搖齊ㆍ楚, 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6. 且王攻楚之日, 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 秦ㆍ楚之兵構而不離, 魏氏將出而攻留ㆍ方與ㆍ銍ㆍ湖陵ㆍ碭ㆍ蕭ㆍ相, 故宋必盡. 齊人南面攻楚, 泗上必擧. 此皆平原四達, 膏腴之地, 而使獨攻. 王破楚以肥韓ㆍ魏於中國而勁齊. 韓ㆍ魏之彊, 足以校於秦. 齊南以泗水爲境, 東負海, 北倚河, 而無後患, 天下之國莫彊於齊ㆍ魏, 齊ㆍ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 一年之後, 爲帝未能, 其於禁王之爲帝有餘矣.
5. 且王攻楚將惡出兵? 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ㆍ魏乎? 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返也, 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ㆍ魏也. 王若不借路於仇讎之韓ㆍ魏, 必攻隨水右壤. 隨水右壤, 此皆廣川大水, 山林谿谷, 不食之地也, 王雖有之, 不爲得地. 是王有毁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
4. 詩曰: “大武遠宅而不涉”. 從此觀之, 楚國, 援也: 鄰國, 敵也. 詩云“趯趯毚免, 還犬獲之. 他人有心, 餘忖度之”. 今王中道而信韓ㆍ魏之善王也, 此正吳之信越也. 臣聞之, 敵不可假, 時不可失. 臣恐韓ㆍ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 何則? 王無重世之德於韓ㆍ魏, 而有累世之怨焉. 夫韓ㆍ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 本國殘, 社稷壊, 宗廟毁. 刳腹絶腸, 折頸摺頤, 首身分離, 暴骸骨於草澤, 頭顱僵仆, 相望於境, 父子老弱係脰束手爲群虜者相及於路. 鬼神孤傷, 無所血食. 人民不聊生, 族類離散, 流亡爲僕妾者, 盈滿海內矣. 故韓ㆍ魏之不亡, 秦社稷之憂也, 今王資之與攻楚, 不亦過乎!
3 王若能持功守威, 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 使無後患, 三王不足四, 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負人徒之衆, 仗兵革之彊, 乘毁魏之威,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恐其有後患也. 詩曰: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易曰: “狐涉水, 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 終之難也. 何以知其然也? 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楡次之禍, 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幹隧之敗. 此二國者, 非無大功也, 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 吳之信越也, 從而伐齊, 旣勝齊人於艾陵, 還爲越王禽三渚之浦. 智氏之信韓ㆍ魏也, 從而伐趙, 攻晉陽城, 勝有日矣, 韓ㆍ魏叛之, 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下. 今王妒楚之不毁也, 而忘毁楚之彊韓ㆍ魏也, 臣爲王慮而不取也.
2. 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天下莫彊於秦ㆍ楚. 今聞大王欲伐楚, 此猶兩虎相與鬪. 兩虎相與鬪而駑犬受其獘, 不如善楚. 臣請言其說: 臣聞物至則反, 冬夏是也: 致至則危, 累棋是也. 今大國之地, 遍天下有其二垂, 此從生民已來, 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先帝文王ㆍ莊王之身, 三世不妄接地於齊, 以絶從親之要. 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 盛橋以其地入秦, 是王不用甲, 不信威, 而得百里之地. 王可謂能矣. 王又擧甲而攻魏, 杜大梁之門, 擧河內, 拔燕ㆍ酸棗ㆍ虛ㆍ桃, 入邢, 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捄. 王之功亦多矣. 王休甲息衆, 二年而後複之: 又竝蒲ㆍ衍ㆍ首ㆍ垣, 以臨仁ㆍ平丘, 黃ㆍ濟陽嬰城而魏氏服: 王又割濮磿之北, 注齊秦之要, 絶楚趙之脊,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 王之威亦單矣.
1. 春申君者, 楚人也, 名歇, 姓黃氏. 遊學博聞, 事楚頃襄王. 頃襄王以歇爲辯, 使於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韓ㆍ魏, 敗之於華陽, 禽魏將芒卯, 韓ㆍ魏服而事秦. 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ㆍ魏共伐楚, 未行, 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 聞秦之計. 當是之時, 秦已前使白起攻楚, 取巫ㆍ黔中之郡, 拔鄢郢, 東至竟陵, 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 黃歇見楚懷王之爲秦所誘而入朝, 遂見欺, 留死於秦. 頃襄王, 其子也, 秦輕之, 恐壹擧兵而滅楚.
78. 춘신군열전(春申君列傳) 1. 春申君者, 楚人也, 名歇, 姓黃氏. 遊學博聞, 事楚頃襄王. 頃襄王以歇爲辯, 使於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韓ㆍ魏, 敗之於華陽, 禽魏將芒卯, 韓ㆍ魏服而事秦. 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ㆍ魏共伐楚, 未行, 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 聞秦之計. 當是之時, 秦已前使白起攻楚, 取巫ㆍ黔中之郡, 拔鄢郢, 東至竟陵, 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 黃歇見楚懷王之爲秦所誘而入朝, 遂見欺, 留死於秦. 頃襄王, 其子也, 秦輕之, 恐壹擧兵而滅楚. 2. 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天下莫彊於秦ㆍ楚. 今聞大王欲伐楚, 此猶兩虎相與鬪. 兩虎相與鬪而駑犬受其獘, 不如善楚. 臣請言其說: 臣聞物至則反, 冬夏是也: 致至則危, 累棋是也. 今大國之地, 遍天下有其二垂, 此從生民已來, 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先帝文王ㆍ莊王之身, 三世不妄接地於齊, 以絶從親之要. 今王使..
7. 公子再拜, 因問. 侯生乃屛人閒語, 曰: “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 而如姫最幸, 出入王臥內, 力能竊之. 嬴聞如姫父爲人所殺, 如姫資之三年, 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 莫能得. 如姫爲公子泣, 公子使客斬其仇頭, 敬進如姫. 如姫之欲爲公子死, 無所辭, 顧未有路耳.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姫, 如姫必許諾, 則得虎符奪晉鄙軍, 北救趙而西卻秦, 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從其計, 請如姫. 如姫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6 行過夷門, 見侯生, 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辭決而行, 侯生曰: “公子勉之矣, 老臣不能從.” 公子行數里, 心不快, 曰: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天下莫不聞,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 我豈有所失哉?” 複引車還, 問侯生. 侯生笑曰: “臣固知公子之還也.” 曰: “公子喜士, 名聞天下. 今有難, 無他端而欲赴秦軍, 譬若以肉投餒虎, 何功之有哉? 尙安事客? 然公子遇臣厚, 公子往而臣不送, 以是知公子恨之複返也.”
5. 魏安釐王二十年, 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 又進兵圍邯鄲. 公子姊爲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數遺魏王及公子書, 請救於魏. 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衆救趙.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 “吾攻趙旦暮且下, 而諸侯敢救者, 已拔趙, 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 使人止晉鄙, 留軍壁鄴, 名爲救趙, 實持兩端以觀望.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 讓魏公子曰: “勝所以自附爲婚姻者, 以公子之高義, 爲能急人之困. 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且公子縱輕勝, 棄之降秦, 獨不憐公子姊邪?” 公子患之, 數請魏王, 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 魏王畏秦, 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 計不獨生而令趙亡, 乃請賓客, 約車騎百餘乘, 欲以客往赴秦軍, 與趙俱死.
4 酒酣, 公子起, 爲壽侯生前. 侯生因謂公子曰: “今日嬴之爲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 而公子親枉車騎, 自迎嬴於衆人廣坐之中, 不宜有所過, 今公子故過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故久立公子車騎巿中, 過客以觀公子, 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爲小人, 而以公子爲長者能下士也.” 於是罷酒, 侯生遂爲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 “臣所過屠者朱亥, 此子賢者, 世莫能知, 故隱屠閒耳.” 公子往數請之, 朱亥故不複謝, 公子怪之.
3. 魏有隱士曰侯嬴, 年七十, 家貧, 爲大梁夷門監者. 公子聞之, 往請, 欲厚遺之. 不肯受, 曰: “臣脩身絜行數十年, 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 公子從車騎, 虛左, 自迎夷門侯生. 侯生攝敝衣冠, 直上載公子上坐, 不讓, 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轡愈恭. 侯生又謂公子曰: “臣有客在市屠中, 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巿, 侯生下見其客朱亥, 俾倪故久立, 與其客語, 微察公子. 公子顔色愈和. 當是時, 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 待公子擧酒. 巿人皆觀公子執轡. 從騎皆竊罵侯生.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 乃謝客就車. 至家,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遍賛賓客, 賓客皆驚.
2 公子與魏王博, 而北境傳擧烽, 言“趙冦至, 且入界”. 魏王釋博, 欲召大臣謀. 公子止王曰: “趙王田獵耳, 非爲冦也.” 複博如故. 王恐, 心不在博. 居頃, 複從北方來傳言曰: “趙王獵耳, 非爲冦也.” 魏王大驚, 曰: “公子何以知之?” 公子曰: “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 趙王所爲, 客輒以報臣, 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 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1. 魏公子無忌者, 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 安釐王卽位, 封公子爲信陵君. 是時範睢亡魏相秦, 以怨魏齊故, 秦兵圍大梁, 破魏華陽下軍, 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爲人仁而下士,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 致食客三千人. 當是時, 諸侯以公子賢, 多客, 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77. 위공자열전(魏公子列傳) 1. 魏公子無忌者, 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 安釐王卽位, 封公子爲信陵君. 是時範睢亡魏相秦, 以怨魏齊故, 秦兵圍大梁, 破魏華陽下軍, 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爲人仁而下士,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 致食客三千人. 當是時, 諸侯以公子賢, 多客, 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2 公子與魏王博, 而北境傳擧烽, 言“趙冦至, 且入界”. 魏王釋博, 欲召大臣謀. 公子止王曰: “趙王田獵耳, 非爲冦也.” 複博如故. 王恐, 心不在博. 居頃, 複從北方來傳言曰: “趙王獵耳, 非爲冦也.” 魏王大驚, 曰: “公子何以知之?” 公子曰: “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 趙王所爲, 客輒以報臣, 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 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3. 魏有隱士曰侯嬴, ..
8.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爲平原君請封. 公孫龍聞之, 夜駕見平原君曰: “龍聞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爲君請封, 有之乎?” 平原君曰: “然.” 龍曰: “此甚不可. 且王擧君而相趙者, 非以君之智能爲趙國無有也. 割東武城而封君者, 非以君爲有功也, 而以國人無勳, 乃以君爲親戚故也. 君受相印不辭無能, 割地不言無功者, 亦自以爲親戚故也. 今信陵君存邯鄲而請封, 是親戚受城而國人計功也. 此甚不可. 且虞卿操其兩權, 事成, 操右券以責: 事不成, 以虛名德君. 君必勿聽也.” 平原君遂不聽虞卿.
7. 李同曰: “邯鄲之民, 炊骨易子而食, 可謂急矣, 而君之後宮以百數, 婢妾被綺縠, 餘粱肉, 而民褐衣不完, 糟糠不厭. 民困兵盡, 或剡木爲矛矢, 而君器物鍾磬自若. 使秦破趙, 君安得有此? 使趙得全, 君何患無有? 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閒, 分功而作, 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 士方其危苦之時, 易德耳.” 於是平原君從之, 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 秦軍爲之卻三十里. 亦會楚ㆍ魏救至, 秦兵遂罷, 邯鄲複存. 李同戰死, 封其父爲李侯.
6.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 歸至於趙, 曰: “勝不敢複相士. 勝相士多者千人, 寡者百數, 自以爲不失天下之士, 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 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彊於百萬之師. 勝不敢複相士.” 遂以爲上客. 平原君旣返趙, 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 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 皆未至. 秦急圍邯鄲, 邯鄲急, 且降, 平原君甚患之. 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 “君不憂趙亡邪?” 平原君曰: “趙亡則勝爲虜, 何爲不憂乎?”
5. 楚王曰: “唯唯, 誠若先生之言, 謹奉社稷而以從.” 毛遂曰: “從定乎?” 楚王曰: “定矣.” 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 “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曰: “王當歃血而定從, 次者吾君, 次者遂.” 遂定從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 “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 公等錄錄, 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4. 毛遂比至楚, 與十九人論議, 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與楚合從, 言其利害, 日出而言之, 日中不決. 十九人謂毛遂曰: “先生上.” 毛遂按劍歷階而上, 謂平原君曰: “從之利害, 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 日中不決, 何也?” 楚王謂平原君曰: “客何爲者也?” 平原君曰: “是勝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 “胡不下! 吾乃與而君言, 汝何爲者也!” 毛遂按劍而前曰: “王之所以叱遂者, 以楚國之衆也. 今十步之內, 王不得恃楚國之衆也, 王之命縣於遂手. 吾君在前, 叱者何也? 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 豈其士卒衆多哉, 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里, 持戟百萬, 此霸王之資也. 以楚之彊, 天下弗能當. 白起, 小豎子耳, 率數萬之衆, 興師以與楚戰, 一戰而擧鄢郢, 再戰而燒夷陵, 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 而王弗知..
3. 모수자천 秦之圍邯鄲, 趙使平原君求救, 合從於楚, 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 “使文能取勝, 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 則歃血於華屋之下, 必得定從而還. 士不外索, 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 餘無可取者, 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 前, 自賛於平原君曰: “遂聞君將合從於楚, 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 不外索. 今少一人, 願君卽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 “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 毛遂曰: “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曰: “夫賢士之處世也, 譬若錐之處嚢中, 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 左右未有所稱誦, 勝未有所聞, 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 先生留.” 毛遂曰: “臣乃今日請處嚢中耳. 使遂蚤得處嚢中, 乃穎脫而出, 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1. 平原君 平原君趙勝者, 趙之諸公子也. 諸子中勝最賢, 喜賓客, 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 三去相, 三複位, 封於東武城. 平原君家樓臨民家. 民家有躄者, 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樓上, 臨見, 大笑之. 明日, 躄者至平原君門, 請曰: “臣聞君之喜士, 士不遠千里而至者, 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 臣不幸有罷癃之病, 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 臣願得笑臣者頭.” 平原君笑應曰: “諾.” 躄者去, 平原君笑曰: “觀此豎子, 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 不亦甚乎!” 終不殺.
76. 평원군우경열전(平原君虞卿列傳) 1. 平原君 平原君趙勝者, 趙之諸公子也. 諸子中勝最賢, 喜賓客, 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 三去相, 三複位, 封於東武城. 平原君家樓臨民家. 民家有躄者, 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樓上, 臨見, 大笑之. 明日, 躄者至平原君門, 請曰: “臣聞君之喜士, 士不遠千里而至者, 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 臣不幸有罷癃之病, 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 臣願得笑臣者頭.” 平原君笑應曰: “諾.” 躄者去, 平原君笑曰: “觀此豎子, 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 不亦甚乎!” 終不殺. 2. 居歲餘, 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 平原君怪之, 曰: “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 而去者何多也?” 門下一人前對曰: “以君之不殺笑躄者, 以君爲愛色而賤士, 士卽去耳.” 於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 自造門進躄者, 因謝焉. 其..
13. 後齊湣王滅宋, 益驕, 欲去孟嘗君. 孟嘗君恐, 迺如魏. 魏昭王以爲相, 西合於秦ㆍ趙, 與燕共伐破齊. 齊湣王亡在莒, 遂死焉. 齊襄王立, 而孟嘗君中立於諸侯, 無所屬. 齊襄王新立, 畏孟嘗君, 與連和, 複親薛公. 文卒, 謚爲孟嘗君. 諸子爭立, 而齊魏共滅薛. 孟嘗絶嗣無後也.
12. 孟嘗君懼, 乃遺秦相穰侯魏冉書曰: “吾聞秦欲以呂禮收齊, 齊, 天下之彊國也, 子必輕矣. 齊秦相取以臨三晉, 呂禮必竝相矣, 是子通齊以重呂禮也. 若齊免於天下之兵, 其讎子必深矣. 子不如勧秦王伐齊. 齊破, 吾請以所得封子. 齊破, 秦畏晉之彊, 秦必重子以取晉. 晉國敝於齊而畏秦, 晉必重子以取秦. 是子破齊以爲功, 挾晉以爲重: 是子破齊定封, 秦ㆍ晉交重子. 若齊不破, 呂禮複用, 子必大窮.” 於是穰侯言於秦昭王伐齊, 而呂禮亡.
11. 其後, 秦亡將呂禮相齊, 欲困蘇代. 代乃謂孟嘗君曰: “周最於齊, 至厚也, 而齊王逐之, 而聽親弗相呂禮者, 欲取秦也. 齊ㆍ秦合, 則親弗與呂禮重矣. 有用, 齊ㆍ秦必輕君. 君不如急北兵, 趨趙以和秦ㆍ魏, 收周最以厚行, 且反齊王之信, 又禁天下之變. 齊無秦, 則天下集齊, 親弗必走, 則齊王孰與爲其國也!” 於是孟嘗君從其計, 而呂禮嫉害於孟嘗君.
10. 孟嘗君相齊, 其舍人魏子爲孟嘗君收邑入, 三反而不致一入. 孟嘗君問之, 對曰: “有賢者, 竊假與之, 以故不致入.” 孟嘗君怒而退魏子. 居數年, 人或毁孟嘗君於齊湣王曰: “孟嘗君將爲亂.” 及田甲劫湣王, 湣王意疑孟嘗君, 孟嘗君迺奔. 魏子所與粟賢者聞之, 乃上書言孟嘗君不作亂, 請以身爲盟, 遂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 湣王乃驚, 而蹤跡験問, 孟嘗君果無反謀, 乃複召孟嘗君. 孟嘗君因謝病, 歸老於薛. 湣王許之.
9. 君臨函谷而無攻, 令敝邑以君之情謂秦昭王曰: “薛公必不破秦以彊韓ㆍ魏. 其攻秦也, 欲王之令楚王割東國以與齊, 而秦出楚懷王以爲和”. 君令敝邑以此惠秦, 秦得無破而以東國自免也, 秦必欲之. 楚王得出, 必德齊. 齊得東國益彊, 而薛世世無患矣. 秦不大弱, 而處三晉之西, 三晉必重齊.” 薛公曰: “善.” 因令韓ㆍ魏賀秦, 使三國無攻, 而不借兵食於西周矣. 是時, 楚懷王入秦, 秦留之, 故欲必出之. 秦不果出楚懷王.
8. 孟嘗君過趙, 趙平原君客之. 趙人聞孟嘗君賢, 出觀之, 皆笑曰: “始以薛公爲魁然也, 今視之, 乃眇小丈夫耳.” 孟嘗君聞之, 怒. 客與俱者下, 斫擊殺數百人, 遂滅一縣以去. 齊湣王不自得, 以其遣孟嘗君. 孟嘗君至, 則以爲齊相, 任政. 孟嘗君怨秦, 將以齊爲韓ㆍ魏攻楚, 因與韓ㆍ魏攻秦, 而借兵食於西周. 蘇代爲西周謂曰: “君以齊爲韓ㆍ魏攻楚九年, 取宛ㆍ葉以北以彊韓ㆍ魏, 今複攻秦以益之. 韓ㆍ魏南無楚憂, 西無秦患, 則齊危矣. 韓ㆍ魏必輕齊畏秦, 臣爲君危之. 君不如令敝邑深合於秦, 而君無攻, 又無借兵食.
7. 계명구도(鷄鳴狗盜) 最下坐有能爲狗盜者, 曰: “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爲狗, 以入秦宮臧中, 取所獻狐白裘至, 以獻秦王幸姫. 幸姫爲言昭王, 昭王釋孟嘗君. 孟嘗君得出, 卽馳去, 更封傳, 變名姓以出關. 夜半至函谷關. 秦昭王後悔出孟嘗君, 求之已去, 卽使人馳傳逐之. 孟嘗君至關, 關法雞鳴而出客, 孟嘗君恐追至, 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爲雞鳴, 而雞齊鳴, 遂發傳出. 出如食頃, 秦追果至關, 已後孟嘗君出, 乃還. 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 賓客盡羞之, 及孟嘗君有秦難, 卒此二人拔之. 自是之後, 客皆服.
2. 初, 田嬰有子四十餘人. 其賤妾有子名文, 文以五月五日生. 嬰告其母曰: “勿擧也.” 其母竊擧生之. 及長, 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於田嬰. 田嬰怒其母曰: “吾令若去此子, 而敢生之, 何也?” 文頓首, 因曰: “君所以不擧五月子者, 何故?” 嬰曰: “五月子者, 長與戸齊, 將不利其父母.” 文曰: “人生受命於天乎? 將受命於戸邪?” 嬰黙然. 文曰: “必受命於天, 君何憂焉. 必受命於戸, 則可高其戸耳, 誰能至者!” 嬰曰: “子休矣.”
1. 孟嘗君名文, 姓田氏. 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 田嬰者, 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 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用事, 與成侯鄒忌及田忌將而救韓伐魏. 成侯與田忌爭寵, 成侯賣田忌. 田忌懼, 襲齊之邊邑, 不勝, 亡走. 會威王卒, 宣王立, 知成侯賣田忌, 乃複召田忌以爲將. 宣王二年, 田忌與孫臏ㆍ田嬰俱伐魏, 敗之馬陵, 虜魏太子申而殺魏將龐涓. 宣王七年, 田嬰使於韓ㆍ魏, 韓ㆍ魏服於齊. 嬰與韓昭侯ㆍ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 盟而去. 明年, 複與梁惠王會甄. 是歲, 梁惠王卒. 宣王九年, 田嬰相齊. 齊宣王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也. 楚威王聞之, 怒田嬰. 明年, 楚伐敗齊師於徐州, 而使人逐田嬰. 田嬰使張醜說楚威王, 威王乃止. 田嬰相齊十一年, 宣王卒, 湣王卽位. 卽位三年, 而封田嬰於薛.
75. 맹상군열전(孟嘗君列傳) 1. 孟嘗君名文, 姓田氏. 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 田嬰者, 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 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用事, 與成侯鄒忌及田忌將而救韓伐魏. 成侯與田忌爭寵, 成侯賣田忌. 田忌懼, 襲齊之邊邑, 不勝, 亡走. 會威王卒, 宣王立, 知成侯賣田忌, 乃複召田忌以爲將. 宣王二年, 田忌與孫臏ㆍ田嬰俱伐魏, 敗之馬陵, 虜魏太子申而殺魏將龐涓. 宣王七年, 田嬰使於韓ㆍ魏, 韓ㆍ魏服於齊. 嬰與韓昭侯ㆍ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 盟而去. 明年, 複與梁惠王會甄. 是歲, 梁惠王卒. 宣王九年, 田嬰相齊. 齊宣王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也. 楚威王聞之, 怒田嬰. 明年, 楚伐敗齊師於徐州, 而使人逐田嬰. 田嬰使張醜說楚威王, 威王乃止. 田嬰相齊十一年, 宣王卒, 湣王卽位. 卽位三年, 而封田嬰於薛. 2. 初, 田嬰有子四十餘人. 其賤妾有子名文..
4.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 五德転移, 治各有宜, 而符應若茲. 以爲儒者所謂中國者, 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爲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 乃所謂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環之, 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 如一區中者, 乃爲一州. 如此者九, 乃有大瀛海環其外, 天地之際焉.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 必止乎仁義節倹, 君臣上下六親之施, 始也濫耳. 王公大人初見其術, 懼然顧化, 其後不能行之.
3. 騶衍 其次騶衍, 後孟子. 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 不能尙德, 若大雅整之於身, 施及黎庶矣.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 終始ㆍ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其語閎大不經, 必先験小物, 推而大之, 至於無垠.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 學者所共術, 大竝世盛衰, 因載其禨祥度制, 推而遠之, 至天地未生, 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 通谷禽獸, 水土所殖, 物類所珍, 因而推之, 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2. 騶忌 齊有三騶子. 其前騶忌, 以鼓琴幹威王, 因及國政, 封爲成侯而受相印, 先孟子.
1. 孟子 太史公曰 余讀孟子書 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 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 嗟乎 利誠亂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 常防其原也 故曰 放於利而行 多怨 自天子至於庶人 好利之獘何以異哉 孟軻, 騶人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 道旣通, 遊事齊宣王, 宣王不能用. 適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 則見以爲迂遠而闊於事情. 當是之時, 秦用商君, 富國彊兵: 楚ㆍ魏用吳起, 戰勝弱敵: 齊威王ㆍ宣王用孫子ㆍ田忌之徒, 而諸侯東面朝齊.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 以攻伐爲賢, 而孟軻乃述唐ㆍ虞ㆍ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其後有騶子之屬.
74. 맹자순경열전孟子荀卿列傳 1. 孟子 太史公曰 余讀孟子書 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 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 嗟乎 利誠亂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 常防其原也 故曰 放於利而行 多怨 自天子至於庶人 好利之獘何以異哉 孟軻, 騶人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 道旣通, 遊事齊宣王, 宣王不能用. 適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 則見以爲迂遠而闊於事情. 當是之時, 秦用商君, 富國彊兵: 楚ㆍ魏用吳起, 戰勝弱敵: 齊威王ㆍ宣王用孫子ㆍ田忌之徒, 而諸侯東面朝齊.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 以攻伐爲賢, 而孟軻乃述唐ㆍ虞ㆍ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其後有騶子之屬. 2. 騶忌 齊有三騶子. 其前騶忌, 以鼓琴幹威王, 因及國政, 封爲成侯而受相印, 先孟子. 3. 騶衍 其次騶衍, 後孟子. 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 不能尙德, 若大雅整之於身, 施..
7.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 八九月圍邯鄲, 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 秦軍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 “秦不聽臣計, 今如何矣!” 秦王聞之, 怒, 彊起武安君, 武安君遂稱病篤. 應侯請之, 不起. 於是免武安君爲士伍, 遷之陰密. 武安君病, 未能行. 居三月, 諸侯攻秦軍急, 秦軍數卻, 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 不得留鹹陽中. 武安君旣行, 出鹹陽西門十里, 至杜郵. 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 “白起之遷, 其意尙怏怏不服, 有餘言.”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 自裁.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 曰: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良久, 曰: “我固當死. 長平之戰, 趙卒降者數十萬人, 我詐而盡阬之, 是足以死.” 遂自殺. 武安君之死也, 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 秦人憐之, 鄕邑皆祭祀焉.
6.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 “秦兵勞, 請許韓ㆍ趙之割地以和, 且休士卒.” 王聽之, 割韓垣雍ㆍ趙六城以和. 正月, 皆罷兵. 武安君聞之, 由是與應侯有隙. 其九月, 秦複發兵, 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是時武安君病, 不任行. 四十九年正月, 陵攻邯鄲, 少利, 秦益發兵佐陵. 陵兵亡五校. 武安君病愈, 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 武安君言曰: “邯鄲實未易攻也. 且諸侯救日至, 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雖破長平軍, 而秦卒死者過半, 國內空. 遠絶河山而爭人國都, 趙應其內, 諸侯攻其外, 破秦軍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 不行: 乃使應侯請之, 武安君終辭不肯行, 遂稱病.
5. 四十八年十月, 秦複定上黨郡. 秦分軍爲二: 王齕攻皮牢, 拔之: 司馬梗定太原. 韓ㆍ趙恐, 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 “武安君禽馬服子乎?” 曰: “然.” 又曰: “卽圍邯鄲乎?” 曰: “然.” “趙亡則秦王王矣, 武安君爲三公. 武安君所爲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 南定鄢ㆍ郢ㆍ漢中, 北禽趙括之軍, 雖周ㆍ召ㆍ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今趙亡, 秦王王, 則武安君必爲三公, 君能爲之下乎? 雖無欲爲之下, 固不得已矣. 秦嘗攻韓, 圍邢丘, 困上黨, 上黨之民皆反爲趙, 天下不樂爲秦民之日久矣. 今亡趙, 北地入燕, 東地入齊, 南地入韓ㆍ魏, 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 故不如因而割之, 無以爲武安君功也.”
4. 趙括至, 則出兵擊秦軍. 秦軍詳敗而走, 張二奇兵以劫之. 趙軍逐勝, 追造秦壁. 壁堅拒不得入, 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絶趙軍後, 又一軍五千騎絶趙壁閒, 趙軍分而爲二, 糧道絶. 而秦出輕兵擊之. 趙戰不利, 因築壁堅守, 以待救至. 秦王聞趙食道絶, 王自之河內, 賜民爵各一級, 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遮絶趙救及糧食. 至九月, 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 皆內陰相殺食. 來攻秦壘, 欲出. 爲四隊, 四五複之, 不能出. 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 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 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武安君計曰: “前秦已拔上黨, 上黨民不樂爲秦而歸趙. 趙卒反覆. 非盡殺之, 恐爲亂.” 乃挾詐而盡阬殺之, 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趙人大震.
3. 四十七年, 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 取上黨. 上黨民走趙. 趙軍長平, 以按據上黨民. 四月, 齕因攻趙. 趙使廉頗將.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 秦斥兵斬趙裨將茄. 六月, 陷趙軍, 取二鄣四尉. 七月, 趙軍築壘壁而守之. 秦又攻其壘, 取二尉, 敗其陣, 奪西壘壁. 廉頗堅壁以待秦, 秦數挑戰, 趙兵不出. 趙王數以爲讓. 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爲反閒, 曰: “秦之所惡, 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 廉頗易與, 且降矣.” 趙王旣怒廉頗軍多失亡, 軍數敗, 又反堅壁不敢戰, 而又聞秦反閒之言, 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秦聞馬服子將, 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爲上將軍. 而王齕爲尉裨將, 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2. 四十五年, 伐韓之野王. 野王降秦, 上黨道絶. 其守馮亭與民謀曰: “鄭道已絶, 韓必不可得爲民. 秦兵日進, 韓不能應, 不如以上黨歸趙. 趙若受我, 秦怒, 必攻趙. 趙被兵, 必親韓. 韓趙爲一, 則可以當秦.” 因使人報趙. 趙孝成王與平陽君ㆍ平原君計之. 平陽君曰: “不如勿受. 受之, 禍大於所得.” 平原君曰: “無故得一郡, 受之便.” 趙受之, 因封馮亭爲華陽君. 四十六年, 秦攻韓緱氏ㆍ藺, 拔之.
1. 백기(白起) 白起者, 郿人也. 善用兵, 事秦昭王. 昭王十三年, 而白起爲左庶長, 將而擊韓之新城. 是歲, 穰侯相秦, 擧任鄙以爲漢中守. 其明年, 白起爲左更, 攻韓ㆍ魏於伊闕, 斬首二十四萬, 又虜其將公孫喜, 拔五城. 起遷爲國尉. 涉河取韓安邑以東, 到乾河. 明年, 白起爲大良造. 攻魏, 拔之, 取城小大六十一. 明年, 起與客卿錯攻垣城, 拔之. 後五年, 白起攻趙, 拔光狼城. 後七年, 白起攻楚, 拔鄢ㆍ鄧五城. 其明年, 攻楚, 拔郢, 燒夷陵, 遂東至竟陵. 楚王亡去郢, 東走徙陳. 秦以郢爲南郡. 白起遷爲武安君. 武安君因取楚, 定巫ㆍ黔中郡. 昭王三十四年, 白起攻魏, 拔華陽, 走芒卯, 而虜三晉將, 斬首十三萬. 與趙將賈偃戰, 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 白起攻韓陘城, 拔五城, 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 白起攻南陽太行道, 絶之.
72. 백기왕전열전(白起王翦列傳) 1. 백기(白起) 白起者, 郿人也. 善用兵, 事秦昭王. 昭王十三年, 而白起爲左庶長, 將而擊韓之新城. 是歲, 穰侯相秦, 擧任鄙以爲漢中守. 其明年, 白起爲左更, 攻韓ㆍ魏於伊闕, 斬首二十四萬, 又虜其將公孫喜, 拔五城. 起遷爲國尉. 涉河取韓安邑以東, 到乾河. 明年, 白起爲大良造. 攻魏, 拔之, 取城小大六十一. 明年, 起與客卿錯攻垣城, 拔之. 後五年, 白起攻趙, 拔光狼城. 後七年, 白起攻楚, 拔鄢ㆍ鄧五城. 其明年, 攻楚, 拔郢, 燒夷陵, 遂東至竟陵. 楚王亡去郢, 東走徙陳. 秦以郢爲南郡. 白起遷爲武安君. 武安君因取楚, 定巫ㆍ黔中郡. 昭王三十四年, 白起攻魏, 拔華陽, 走芒卯, 而虜三晉將, 斬首十三萬. 與趙將賈偃戰, 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 白起攻韓陘城, 拔五城, 斬首五萬. ..
5. 周書曰: “惟命不於常” , 此言幸之不可數也. 夫戰勝暴子, 割八縣, 此非兵力之精也, 又非計之工也, 天幸爲多矣. 今又走芒卯, 入北宅, 以攻大梁, 是以天幸自爲常也. 智者不然. 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 臣以爲不下三十萬. 以三十萬之衆守梁七仭之城, 臣以爲湯ㆍ武複生, 不易攻也. 夫輕背楚ㆍ趙之兵, 陵七仭之城, 戰三十萬之衆, 而志必擧之, 臣以爲自天地始分以至於今, 未嘗有者也. 攻而不拔, 秦兵必罷, 陶邑必亡, 則前功必棄矣. 今魏氏方疑, 可以少割收也. 願君逮楚ㆍ趙之兵未至於梁, 亟以少割收魏.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爲利, 必欲之, 則君得所欲矣. 楚ㆍ趙怒於魏之先己也, 必爭事秦, 從以此散, 而君後擇焉. 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 割晉國, 秦兵不攻, 而魏必效絳安邑. 又爲陶開兩道, 幾盡故宋, 衛必效單父. 秦兵可全, 而君制之, 何索而不得,..
4. 昭王三十二年, 穰侯爲相國, 將兵攻魏, 走芒卯, 入北宅, 遂圍大梁. 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 “臣聞魏之長吏謂魏王曰: “昔梁惠王伐趙, 戰勝三梁, 拔邯鄲: 趙氏不割, 而邯鄲複歸. 齊人攻衛, 拔故國, 殺子良: 衛人不割, 而故地複反. 衛ㆍ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竝於諸侯者, 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 宋ㆍ中山數伐割地, 而國隨以亡. 臣以爲衛ㆍ趙可法, 而宋ㆍ中山可爲戒也. 秦, 貪戾之國也, 而毋親. 蠶食魏氏, 又盡晉國, 戰勝暴子, 割八縣, 地未畢入, 兵複出矣. 夫秦何厭之有哉! 今又走芒卯, 入北宅, 此非敢攻梁也, 且劫王以求多割地. 王必勿聽也. 今王背楚ㆍ趙而講秦, 楚ㆍ趙怒而去王, 與王爭事秦, 秦必受之. 秦挾楚ㆍ趙之兵以複攻梁, 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 願王之必無講也. 王若欲講, 少割而有質: 不然, 必見欺.” 此臣之所聞於魏也, 願君(王之以是..
3. 穰侯封四歲, 爲秦將攻魏. 魏獻河東方四百里. 拔魏之河內, 取城大小六十餘. 昭王十九年, 秦稱西帝, 齊稱東帝. 月餘, 呂禮來, 而齊ㆍ秦各複歸帝爲王. 魏冉複相秦, 六歲而免. 免二歲, 複相秦. 四歲, 而使白起拔楚之郢, 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爲武安君. 白起者, 穰侯之所任擧也, 相善. 於是穰侯之富, 富於王室.
2. 昭王七年, 樗里子死, 而使涇陽君質於齊. 趙人樓緩來相秦, 趙不利, 乃使仇液之秦, 請以魏冉爲秦相. 仇液將行, 其客宋公謂液曰: “秦不聽公, 樓緩必怨公. 公不若謂樓緩曰: “請爲公毋急秦”. 秦王見趙請相魏冉之不急, 且不聽公. 公言而事不成, 以德樓子: 事成, 魏冉故德公矣.” 於是仇液從之. 而秦果免樓緩而魏冉相秦. 欲誅呂禮, 禮出奔齊. 昭王十四年, 魏冉擧白起, 使代向壽將而攻韓ㆍ魏, 敗之伊闕, 斬首二十四萬, 虜魏將公孫喜. 明年, 又取楚之宛ㆍ葉. 魏冉謝病免相, 以客卿壽燭爲相. 其明年, 燭免, 複相冉, 乃封魏冉於穰, 複益封陶, 號曰穰侯.
1. 穰侯魏冉者, 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 其先楚人, 姓羋氏. 秦武王卒, 無子, 立其弟爲昭王. 昭王母故號爲羋八子, 及昭王卽位, 羋八子號爲宣太後. 宣太後非武王母. 武王母號曰惠文後, 先武王死. 宣太後二弟: 其異父長弟曰穰侯, 姓魏氏, 名冉: 同父弟曰羋戎, 爲華陽君. 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ㆍ涇陽君. 而魏冉最賢, 自惠王ㆍ武王時任職用事. 武王卒, 諸弟爭立, 唯魏冉力爲能立昭王. 昭王卽位, 以冉爲將軍, 衛鹹陽. 誅季君之亂, 而逐武王後出之魏, 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 威振秦國. 昭王少, 宣太後自治, 任魏冉爲政.
72. 양후열전(穰侯列傳) 1. 穰侯魏冉者, 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 其先楚人, 姓羋氏. 秦武王卒, 無子, 立其弟爲昭王. 昭王母故號爲羋八子, 及昭王卽位, 羋八子號爲宣太後. 宣太後非武王母. 武王母號曰惠文後, 先武王死. 宣太後二弟: 其異父長弟曰穰侯, 姓魏氏, 名冉: 同父弟曰羋戎, 爲華陽君. 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ㆍ涇陽君. 而魏冉最賢, 自惠王ㆍ武王時任職用事. 武王卒, 諸弟爭立, 唯魏冉力爲能立昭王. 昭王卽位, 以冉爲將軍, 衛鹹陽. 誅季君之亂, 而逐武王後出之魏, 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 威振秦國. 昭王少, 宣太後自治, 任魏冉爲政. 2. 昭王七年, 樗里子死, 而使涇陽君質於齊. 趙人樓緩來相秦, 趙不利, 乃使仇液之秦, 請以魏冉爲秦相. 仇液將行, 其客宋公謂液曰: “秦不聽公, 樓緩必怨公. 公不若謂樓緩曰: “請爲公毋急秦”. 秦王見趙請..
9. 蘇代對曰: “願有謁於公. 人曰貴其所以貴者貴. 王之愛習公也, 不如公孫奭: 其智能公也, 不如甘茂. 今二人者皆不得親於秦事, 而公獨與王主斷於國者何? 彼有以失之也. 公孫奭黨於韓, 而甘茂黨於魏, 故王不信也. 今秦楚爭彊而公黨於楚, 是與公孫奭ㆍ甘茂同道也, 公何以異之? 人皆言楚之善變也, 而公必亡之, 是自爲責也. 公不如與王謀其變也, 善韓以備楚, 如此則無患矣. 韓氏必先以國從公孫奭而後委國於甘茂. 韓, 公之讎也. 今公言善韓以備楚, 是外擧不僻讎也.” 向壽曰: “然, 吾甚欲韓合.” 對曰: “甘茂許公仲以武遂, 反宜陽之民, 今公徒收之, 甚難.”
8. 秦使向壽平宜陽, 而使樗里子ㆍ甘茂伐魏皮氏. 向壽者, 宣太後外族也, 而與昭王少相長, 故任用. 向壽如楚, 楚聞秦之貴向壽, 而厚事向壽. 向壽爲秦守宜陽, 將以伐韓. 韓公仲使蘇代謂向壽曰: “禽困覆車. 公破韓, 辱公仲, 公仲收國複事秦, 自以爲必可以封. 今公與楚解口地, 封小令尹以杜陽. 秦楚合, 複攻韓, 韓必亡. 韓亡, 公仲且躬率其私徒以閼於秦. 願公孰慮之也.” 向壽曰: “吾合秦楚非以當韓也, 子爲壽謁之公仲, 曰秦韓之交可合也.”
7. 武王竟至周, 而卒於周. 其弟立, 爲昭王. 王母宣太後, 楚女也. 楚懷王怨前秦敗楚於丹陽而韓不救, 乃以兵圍韓雍氏. 韓使公仲侈告急於秦. 秦昭王新立, 太後楚人, 不肯救. 公仲因甘茂, 茂爲韓言於秦昭王曰: “公仲方有得秦救, 故敢扞楚也. 今雍氏圍, 秦師不下殽, 公仲且仰首而不朝, 公叔且以國南合於楚. 楚ㆍ韓爲一, 魏氏不敢不聽, 然則伐秦之形成矣. 不識坐而待伐孰與伐人之利?” 秦王曰: “善.” 乃下師於殽以救韓. 楚兵去.
6. 始張儀西竝巴蜀之地, 北開西河之外, 南取上庸, 天下不以多張子而以賢先王. 魏文侯令樂羊將而攻中山, 三年而拔之. 樂羊返而論功, 文侯示之謗書一篋. 樂羊再拜稽首曰: “此非臣之功也, 主君之力也.” 今臣, 羈旅之臣也. 樗里子ㆍ公孫奭二人者挾韓而議之, 王必聽之, 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王曰: “寡人不聽也, 請與子盟.” 卒使丞相甘茂將兵伐宜陽. 五月而不拔, 樗里子ㆍ公孫奭果爭之. 武王召甘茂, 欲罷兵. 甘茂曰: “息壤在彼.” 王曰: “有之.” 因大悉起兵, 使甘茂擊之. 斬首六萬, 遂拔宜陽. 韓襄王使公仲侈入謝, 與秦平.
5. 증삼살인 對曰: “宜陽, 大縣也, 上黨ㆍ南陽積之久矣. 名曰縣, 其實郡也. 今王倍數險, 行千里攻之, 難. 昔曾參之處費, 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 人告其母曰: “曾參殺人” , 其母織自若也. 頃之, 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殺人” , 其母尙織自若也. 頃又一人告之曰: “曾參殺人” , 其母投杼下機, 踰牆而走. 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信之也, 三人疑之, 其母懼焉. 今臣之賢不若曾參, 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參之母信曾參也, 疑臣者非特三人, 臣恐大王之投杼也.
2. 秦惠王卒, 太子武王立, 逐張儀ㆍ魏章, 而以樗里子ㆍ甘茂爲左右丞相. 秦使甘茂攻韓, 拔宜陽. 使樗里子以車百乘入周. 周以卒迎之, 意甚敬. 楚王怒, 讓周, 以其重秦客. 遊騰爲周說楚王曰: “知伯之伐仇猶, 遺之廣車, 因隨之以兵, 仇猶遂亡. 何則? 無備故也. 齊桓公伐蔡, 號曰誅楚, 其實襲蔡. 今秦, 虎狼之國, 使樗里子以車百乘入周, 周以仇猶ㆍ蔡觀焉, 故使長戟居前, 彊弩在後, 名曰衛疾, 而實囚之. 且夫周豈能無憂其社稷哉? 恐一旦亡國以憂大王.” 楚王乃悅. 秦武王卒, 昭王立, 樗里子又益尊重.
1. 곽리자(樗里子) 樗里子者, 名疾, 秦惠王之弟也, 與惠王異母. 母, 韓女也. 樗里子滑稽多智, 秦人號曰: “智嚢”. 秦惠王八年, 爵樗里子右更, 使將而伐曲沃, 盡出其人, 取其城, 地入秦. 秦惠王二十五年, 使樗里子爲將伐趙, 虜趙將軍莊豹, 拔藺. 明年, 助魏章攻楚, 敗楚將屈丐, 取漢中地. 秦封樗里子, 號爲嚴君.
71. 저리자감무열전(樗里子甘茂列傳) 1. 곽리자(樗里子) 樗里子者, 名疾, 秦惠王之弟也, 與惠王異母. 母, 韓女也. 樗里子滑稽多智, 秦人號曰: “智嚢”. 秦惠王八年, 爵樗里子右更, 使將而伐曲沃, 盡出其人, 取其城, 地入秦. 秦惠王二十五年, 使樗里子爲將伐趙, 虜趙將軍莊豹, 拔藺. 明年, 助魏章攻楚, 敗楚將屈丐, 取漢中地. 秦封樗里子, 號爲嚴君. 2. 秦惠王卒, 太子武王立, 逐張儀ㆍ魏章, 而以樗里子ㆍ甘茂爲左右丞相. 秦使甘茂攻韓, 拔宜陽. 使樗里子以車百乘入周. 周以卒迎之, 意甚敬. 楚王怒, 讓周, 以其重秦客. 遊騰爲周說楚王曰: “知伯之伐仇猶, 遺之廣車, 因隨之以兵, 仇猶遂亡. 何則? 無備故也. 齊桓公伐蔡, 號曰誅楚, 其實襲蔡. 今秦, 虎狼之國, 使樗里子以車百乘入周, 周以仇猶ㆍ蔡觀焉, 故使長戟居前, 彊弩在後,..
19. 使張儀東說齊湣王曰: “天下彊國無過齊者, 大臣父兄殷衆富樂. 然而爲大王計者, 皆爲一時之說, 不顧百世之利. 從人說大王者, 必曰: “齊西有彊趙, 南有韓與梁. 齊, 負海之國也, 地廣民衆, 兵彊士勇, 雖有百秦, 將無奈齊何”. 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 夫從人朋黨比周, 莫不以從爲可. 臣聞之, 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 國以危亡隨其後, 雖有戰勝之名, 而有亡國之實. 是何也? 齊大而魯小也. 今秦之與齊也, 猶齊之與魯也. 秦趙戰於河漳之上, 再戰而趙再勝秦: 戰於番吾之下, 再戰又勝秦. 四戰之後, 趙之亡卒數十萬, 邯鄲僅存, 雖有戰勝之名而國已破矣. 是何也? 秦彊而趙弱.
18 夫群臣諸侯不料地之寡, 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 比周以相飾也, 皆奮曰: “聽吾計可以彊霸天下”. 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說, 詿誤人主, 無過此者. 大王不事秦, 秦下甲據宜陽, 斷韓之上地, 東取成皐ㆍ滎陽, 則鴻台之宮ㆍ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 夫塞成皐, 絶上地, 則王之國分矣. 先事秦則安, 不事秦則危. 夫造禍而求其福報, 計淺而怨深, 逆秦而順楚, 雖欲毋亡, 不可得也. 故爲大王計, 莫如爲秦. 秦之所欲莫如弱楚, 而能弱楚者如韓. 非以韓能彊於楚也, 其地勢然也. 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 秦王必喜. 夫攻楚以利其地, 転禍而說秦, 計無便於此者.” 韓王聽儀計. 張儀歸報, 秦惠王封儀五邑, 號曰武信君.
17. 張儀去楚, 因遂之韓, 說韓王曰: “韓地險惡山居, 五穀所生, 非菽而麥, 民之食大抵(飯菽[飯]藿羹. 一歲不收, 收不饜糟糠. 地不過九百里, 無二歲之食. 料大王之卒, 悉之不過三十萬, 而廝徒負養在其中矣. 除守徼亭鄣塞, 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 秦帶甲百餘萬, 車千乘, 騎萬匹, 虎賁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 至不可勝計. 秦馬之良, 戎兵之衆, 探前趹後蹄閒三尋騰者, 不可勝數. 山東之士被甲蒙冑以會戰, 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 左挈人頭, 右挾生虜. 夫秦卒與山東之卒, 猶孟賁之與怯夫: 以重力相圧, 猶烏獲之與嬰兒. 夫戰孟賁ㆍ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 無異垂千鈞之重於鳥卵之上, 必無幸矣.
16. 今秦與楚接境壤界, 固形親之國也. 大王誠能聽臣, 臣請使秦太子入質於楚, 楚太子入質於秦, 請以秦女爲大王箕帚之妾, 效萬室之都以爲湯沐之邑, 長爲昆弟之國, 終身無相攻伐. 臣以爲計無便於此者.” 於是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與秦, 欲許之. 屈原曰: “前大王見欺於張儀, 張儀至, 臣以爲大王烹之: 今縱弗忍殺之, 又聽其邪說, 不可.” 懷王曰: “許儀而得黔中, 美利也. 後而倍之, 不可.” 故卒許張儀, 與秦親.
15.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齊ㆍ趙者, 陰謀有合天下之心. 楚嘗與秦構難, 戰於漢中, 楚人不勝, 列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 遂亡漢中. 楚王大怒, 興兵襲秦, 戰於藍田. 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敝而韓魏以全制其後, 計無危於此者矣. 願大王孰計之. 秦下甲攻衛陽晉, 必大關天下之匈. 大王悉起兵以攻宋, 不至數月而宋可擧, 擧宋而東指, 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也. 凡天下而以信約從親相堅者蘇秦, 封武安君, 相燕, 卽陰與燕王謀伐破齊而分其地: 乃詳有罪出走入齊, 齊王因受而相之: 居二年而覺, 齊王大怒, 車裂蘇秦於市. 夫以一詐僞之蘇秦, 而欲經營天下, 混一諸侯, 其不可成亦明矣.
14. 秦西有巴蜀, 大船積粟, 起於汶山, 浮江已下, 至楚三千餘里. 舫船載卒, 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 下水而浮, 一日行三百餘里, 里數雖多, 然而不費牛馬之力, 不至十日而距扞關. 扞關驚, 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 黔中ㆍ巫郡非王之有. 秦擧甲出武關, 南面而伐, 則北地絶. 秦兵之攻楚也, 危難在三月之內, 而楚待諸侯之救, 在半歲之外, 此其勢不相及也. 夫(待[恃]弱國之救, 忘彊秦之禍, 此臣所以爲大王患也. 大王嘗與吳人戰, 五戰而三勝, 陣卒盡矣: 偏守新城, 存民苦矣. 臣聞功大者易危, 而民敝者怨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彊秦之心, 臣竊爲大王危之.
13 張儀旣出, 未去, 聞蘇秦死, 乃說楚王曰: “秦地半天下, 兵敵四國, 被險帶河, 四塞以爲固. 虎賁之士百餘萬, 車千乘, 騎萬匹, 積粟如丘山. 法令旣明, 士卒安難樂死, 主明以嚴, 將智以武, 雖無出甲, 席卷常山之險, 必折天下之脊, 天下有後服者先亡. 且夫爲從者, 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 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 臣竊以爲大王之計過也. 凡天下彊國, 非秦而楚, 非楚而秦, 兩國交爭, 其勢不兩立. 大王不與秦, 秦下甲據宜陽, 韓之上地不通. 下河東, 取成皐, 韓必入臣, 梁則從風而動. 秦攻楚之西, 韓ㆍ梁攻其北, 社稷安得毋危? 且夫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彊, 不料敵而輕戰, 國貧而數擧兵, 危亡之術也. 臣聞之, 兵不如者勿與挑戰, 粟不如者勿與持久. 夫從人飾辯虛辭, 高主之節, 言其利不言其害, 卒有秦禍, 無及爲已. 是故願大王之孰計之.
12 張儀曰: “秦彊楚弱, 臣善靳尙, 尙得事楚夫人鄭袖, 袖所言皆從. 且臣奉王之節使楚, 楚何敢加誅. 假令誅臣而爲秦得黔中之地, 臣之上願.” 遂使楚. 楚懷王至則囚張儀, 將殺之. 靳尙謂鄭袖曰: “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 鄭袖曰: “何也?” 靳尙曰: “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 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 美人聘楚, 以宮中善歌謳者爲媵. 楚王重地尊秦, 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 不若爲言而出之.” 於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 “人臣各爲其主用. 今地未入秦, 秦使張儀來, 至重王. 王未有禮而殺張儀, 秦必大怒攻楚. 妾請子母俱遷江南, 毋爲秦所魚肉也.” 懷王後悔, 赦張儀, 厚禮之如故.
11. 張儀至秦, 詳失綏墮車, 不朝三月. 楚王聞之, 曰: “儀以寡人絶齊未甚邪?” 乃使勇士至宋, 借宋之符, 北罵齊王. 齊王大怒, 折節而下秦. 秦齊之交合, 張儀乃朝, 謂楚使者曰: “臣有奉邑六里, 願以獻大王左右.” 楚使者曰: “臣受令於王, 以商於之地六百里, 不聞六里.” 還報楚王, 楚王大怒, 發兵而攻秦. 陳軫曰: “軫可發口言乎? 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 與之竝兵而攻齊, 是我出地於秦, 取償於齊也, 王國尙可存.” 楚王不聽, 卒發兵而使將軍屈匄擊秦. 秦齊共攻楚, 斬首八萬, 殺屈匄, 遂取丹陽ㆍ漢中之地. 楚又複益發兵而襲秦, 至藍田, 大戰, 楚大敗, 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 欲以武關外易之. 楚王曰: “不願易地, 願得張儀而獻黔中地.” 秦王欲遣之, 口弗忍言. 張儀乃請行. 惠王曰: “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 是且甘心於..
10. 秦欲伐齊, 齊楚從親, 於是張儀往相楚. 楚懷王聞張儀來, 虛上舍而自館之. 曰: “此僻陋之國, 子何以敎之?” 儀說楚王曰: “大王誠能聽臣, 閉關絶約於齊, 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使秦女得爲大王箕帚之妾, 秦楚娶婦嫁女, 長爲兄弟之國. 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 計無便此者.” 楚王大說而許之. 群臣皆賀, 陳軫獨弔之. 楚王怒曰: “寡人不興師發兵得六百里地, 群臣皆賀, 子獨弔, 何也?” 陳軫對曰: “不然, 以臣觀之, 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 齊秦合則患必至矣.” 楚王曰: “有說乎?” 陳軫對曰: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 以其有齊也. 今閉關絶約於齊, 則楚孤. 秦奚貪夫孤國, 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張儀至秦, 必負王, 是北絶齊交, 西生患於秦也, 而兩國之兵必俱至. 善爲王計者, 不若陰合而陽絶於齊, 使人隨張儀. 苟與吾地, 絶齊未晩也: 不與吾地, 陰合..
9.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 說一諸侯而成封侯, 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 以說人主. 人主賢其辯而牽其說, 豈得無眩哉. 臣聞之, 積羽沈舟, 群輕折軸, 衆口鑠金, 積毁銷骨, 故願大王審定計議, 且賜骸骨辟魏.” 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 張儀歸, 複相秦. 三歲而魏複背秦爲從. 秦攻魏, 取曲沃. 明年, 魏複事秦.
8. 大王不事秦, 秦下兵攻河外, 據卷ㆍ衍ㆍ[燕]ㆍ酸棗, 劫衛取陽晉, 則趙不南, 趙不南而梁不北, 梁不北則從道絶, 從道絶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 秦折韓而攻梁, 韓怯於秦, 秦韓爲一, 梁之亡可立而須也. 此臣之所爲大王患也. 爲大王計, 莫如事秦. 事秦則楚ㆍ韓必不敢動: 無楚ㆍ韓之患, 則大王高枕而臥, 國必無憂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 而能弱楚者莫如梁. 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 其卒雖多, 然而輕走易北, 不能堅戰. 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 勝之必矣. 割楚而益梁, 虧楚而適秦, 嫁禍安國, 此善事也. 大王不聽臣, 秦下甲士而東伐, 雖欲事秦, 不可得矣.
7. 明年, 齊又來敗魏於觀津. 秦複欲攻魏, 先敗韓申差軍, 斬首八萬, 諸侯震恐. 而張儀複說魏王曰: “魏地方不至千里, 卒不過三十萬. 地四平, 諸侯四通輻湊, 無名山大川之限. 從鄭至梁二百餘里, 車馳人走, 不待力而至. 梁南與楚境, 西與韓境, 北與趙境, 東與齊境, 卒戍四方, 守亭鄣者不下十萬. 梁之地勢, 固戰場也. 梁南與楚而不與齊, 則齊攻其東: 東與齊而不與趙, 則趙攻其北: 不合於韓, 則韓攻其西: 不親於楚, 則楚攻其南: 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諸侯之爲從者, 將以安社稷尊主彊兵顯名也. 今從者一天下, 約爲昆弟, 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 以相堅也. 而親昆弟同父母, 尙有爭錢財, 而欲恃詐僞反覆蘇秦之餘謀, 其不可成亦明矣.
6 秦惠王十年, 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 降之. 儀因言秦複與魏, 而使公子繇質於魏. 儀因說魏王曰: “秦王之遇魏甚厚, 魏不可以無禮.” 魏因入上郡ㆍ少梁, 謝秦惠王. 惠王乃以張儀爲相, 更名少梁曰夏陽. 儀相秦四歲, 立惠王爲王. 居一歲, 爲秦將, 取陝. 築上郡塞. 其後二年, 使與齊ㆍ楚之相會齧桑. 東還而免相, 相魏以爲秦, 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 魏王不肯聽儀. 秦王怒, 伐取魏之曲沃ㆍ平周, 複陰厚張儀益甚. 張儀慚, 無以歸報. 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 哀王立. 張儀複說哀王, 哀王不聽. 於是張儀陰令秦伐魏. 魏與秦戰, 敗.
5. 司馬錯曰: “不然. 臣聞之,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 欲彊兵者務富其民, 欲王者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今王地小民貧, 故臣願先從事於易. 夫蜀, 西僻之國也, 而戎翟之長也, 有桀紂之亂. 以秦攻之, 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廣國, 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 不傷衆而彼已服焉.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爲暴, 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爲貪, 是我一擧而名實附也, 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今攻韓, 劫天子, 惡名也, 而未必利也, 又有不義之名, 而攻天下所不欲, 危矣. 臣請謁其故: 周, 天下之宗室也: 齊, 韓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 韓自知亡三川, 將二國竝力合謀, 以因乎齊ㆍ趙而求解乎楚ㆍ魏, 以鼎與楚, 以地與魏, 王弗能止也. 此臣之所謂危也. 不如伐蜀完.” 惠王曰: “善, 寡人請聽子.” 卒起兵伐蜀, 十月, 取之, 遂定蜀, 貶蜀王更號爲侯, 而使陳莊相蜀. 蜀..
4. 苴蜀相攻擊, 各來告急於秦. 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 以爲道險狹難至, 而韓又來侵秦, 秦惠王欲先伐韓, 後伐蜀, 恐不利, 欲先伐蜀, 恐韓襲秦之敝. 猶予未能決.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 司馬錯欲伐蜀, 張儀曰: “不如伐韓.” 王曰: “請聞其說.” 儀曰: “親魏善楚, 下兵三川, 塞什谷之口, 當屯留之道, 魏絶南陽, 楚臨南鄭, 秦攻新城ㆍ宜陽, 以臨二周之郊, 誅周王之罪, 侵楚ㆍ魏之地. 周自知不能救, 九鼎寶器必出. 據九鼎, 案圖籍, 挾天子以令於天下, 天下莫敢不聽, 此王業也. 今夫蜀, 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 敝兵勞衆不足以成名, 得其地不足以爲利. 臣聞爭名者於朝, 爭利者於市. 今三川ㆍ周室, 天下之朝市也, 而王不爭焉, 顧爭於戎翟, 去王業遠矣.”
3.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 張儀曰: “賴子得顯, 方且報德, 何故去也?” 舍人曰: “臣非知君, 知君乃蘇君. 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 以爲非君莫能得秦柄, 故感怒君, 使臣陰奉給君資, 盡蘇君之計謀. 今君已用, 請歸報.” 張儀曰: “嗟乎, 此在吾術中而不悟, 吾不及蘇君明矣! 吾又新用, 安能謀趙乎? 爲吾謝蘇君, 蘇君之時, 儀何敢言. 且蘇君在, 儀寧渠能乎!” 張儀旣相秦, 爲文檄告楚相曰: “始吾從若飮, 我不盜而璧, 若笞我. 若善守汝國, 我顧且盜而城!”
2.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 然恐秦之攻諸侯, 敗約後負, 念莫可使用於秦者, 乃使人微感張儀曰: “子始與蘇秦善, 今秦已當路, 子何不往遊, 以求通子之願?” 張儀於是之趙, 上謁求見蘇秦. 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爲通, 又使不得去者數日. 已而見之, 坐之堂下, 賜僕妾之食. 因而數讓之曰: “以子之材能, 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 子不足收也.” 謝去之. 張儀之來也, 自以爲故人, 求益, 反見辱, 怒, 念諸侯莫可事, 獨秦能苦趙, 乃遂入秦.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 “張儀, 天下賢士, 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 而能用秦柄者, 獨張儀可耳. 然貧, 無因以進. 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 故召辱之, 以激其意. 子爲我陰奉之.” 乃言趙王, 發金幣車馬, 使人微隨張儀, 與同宿舍, 稍稍近就之, 奉以車馬金錢, 所欲用, 爲取給, 而弗告. 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 ..
1. 장의(張儀) 張儀者, 魏人也. 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 學術, 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張儀已學遊說諸侯. 嘗從楚相飮, 已而楚相亡璧, 門下意張儀, 曰: “儀貧無行, 必此盜相君之璧.” 共執張儀, 掠笞數百, 不服, 醳之. 其妻曰: “嘻! 子毋讀書遊說, 安得此辱乎?” 張儀謂其妻曰: “視吾舌尙在不?” 其妻笑曰: “舌在也.” 儀曰: “足矣.”
70. 장의열전(張儀列傳) 1. 장의(張儀) 張儀者, 魏人也. 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 學術, 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張儀已學遊說諸侯. 嘗從楚相飮, 已而楚相亡璧, 門下意張儀, 曰: “儀貧無行, 必此盜相君之璧.” 共執張儀, 掠笞數百, 不服, 醳之. 其妻曰: “嘻! 子毋讀書遊說, 安得此辱乎?” 張儀謂其妻曰: “視吾舌尙在不?” 其妻笑曰: “舌在也.” 儀曰: “足矣.” 2.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 然恐秦之攻諸侯, 敗約後負, 念莫可使用於秦者, 乃使人微感張儀曰: “子始與蘇秦善, 今秦已當路, 子何不往遊, 以求通子之願?” 張儀於是之趙, 上謁求見蘇秦. 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爲通, 又使不得去者數日. 已而見之, 坐之堂下, 賜僕妾之食. 因而數讓之曰: “以子之材能, 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 子不足收也.” 謝去之. 張儀之來也, 自..
23. 楚王曰: “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 秦有擧巴蜀竝漢中之心. 秦, 虎狼之國, 不可親也. 而韓ㆍ魏迫於秦患, 不可與深謀, 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 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 寡人自料以楚當秦, 不見勝也: 內與群臣謀, 不足恃也. 寡人臥不安席, 食不甘味, 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 今主君欲一天下, 收諸侯, 存危國, 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於是六國從合而竝力焉. 蘇秦爲從約長, 竝相六國.
22. 夫秦, 虎狼之國也, 有呑天下之心. 秦, 天下之仇讎也. 衡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 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 夫爲人臣, 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彊虎狼之秦, 以侵天下, 卒有秦患, 不顧其禍. 夫外挾彊秦之威以內劫其主, 以求割地, 大逆不忠, 無過此者. 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 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 此兩策者相去遠矣, 二者大王何居焉? 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 奉明約, 在大王詔之.”
21. 秦之所害莫如楚, 楚彊則秦弱, 秦彊則楚弱, 其勢不兩立. 故爲大王計, 莫如從親以孤秦. 大王不從[親], 秦必起兩軍, 一軍出武關, 一軍下黔中, 則鄢郢動矣. 臣聞治之其未亂也, 爲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後憂之, 則無及已. 故願大王蚤孰計之. 大王誠能聽臣, 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 以承大王之明詔, 委社稷, 奉宗廟, 練士厲兵, 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誠能用臣之愚計, 則韓ㆍ魏ㆍ齊ㆍ燕ㆍ趙ㆍ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 燕ㆍ代橐駝良馬必實外廄. 故從合則楚王, 衡成則秦帝. 今釋霸王之業, 而有事人之名, 臣竊爲大王不取也.
20. 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 而欲西面而事之, 是群臣之計過也. 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彊國之實, 臣是故願大王少留意計之.” 齊王曰: “寡人不敏, 僻遠守海, 窮道東境之國也, 未嘗得聞餘敎. 今足下以趙王詔詔之, 敬以國從.” 乃西南說楚威王曰: “楚, 天下之彊國也: 王, 天下之賢王也. 西有黔中ㆍ巫郡, 東有夏州ㆍ海陽, 南有洞庭ㆍ蒼梧, 北有陘塞ㆍ郇陽, 地方五千餘里, 帶甲百萬, 車千乘, 騎萬匹, 粟支十年. 此霸王之資也. 夫以楚之彊與王之賢, 天下莫能當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 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
19. 且夫韓ㆍ魏之所以重畏秦者, 爲與秦接境壤界也. 兵出而相當, 不出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 韓ㆍ魏戰而勝秦, 則兵半折, 四境不守: 戰而不勝, 則國已危亡隨其後. 是故韓ㆍ魏之所以重與秦戰, 而輕爲之臣也. 今秦之攻齊則不然. 倍韓ㆍ魏之地, 過衛陽晉之道, 徑乎亢父之險, 車不得方軌, 騎不得比行, 百人守險, 千人不敢過也. 秦雖欲深入, 則狼顧, 恐韓ㆍ魏之議其後也. 是故恫疑虛猲, 驕矜而不敢進, 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
18. 因東說齊宣王曰: “齊南有泰山, 東有琅邪, 西有淸河, 北有勃海, 北所謂四塞之國也. 齊地方二千餘里, 帶甲數十萬, 粟如丘山. 三軍之良, 五家之兵, 進如鋒矢, 戰如雷霆, 解如風雨. 卽有軍役, 未嘗倍泰山, 絶淸河, 涉勃海也. 臨菑之中七萬戸, 臣竊度之, 不下戸三男子, 三七二十一萬, 不待發於遠縣, 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臨菑甚富而實, 其民無不吹竽鼓瑟, 彈琴擊築, 鬪雞走狗, 六博蹋鞠者. 臨菑之塗, 車轂擊, 人肩摩, 連衽成帷, 擧袂成幕, 揮汗成雨, 家殷人足, 志高氣揚. 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彊, 天下莫能當. 今乃西面而事秦, 臣竊爲大王羞之.
17. 周書曰: “綿綿不絶, 蔓蔓奈何? 豪氂不伐, 將用斧柯.” 前慮不定, 後有大患, 將奈之何? 大王誠能聽臣, 六國從親, 專心竝力壹意, 則必無彊秦之患. 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 奉明約, 在大王之詔詔之.” 魏王曰: “寡人不肖, 未嘗得聞明敎. 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 敬以國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