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사마천 (1844)
건빵이랑 놀자
13. 晁錯已死, 謁者僕射鄧公爲校尉, 擊吳楚軍爲將. 還, 上書言軍事, 謁見上. 上問曰: “道軍所來, 聞晁錯死, 吳楚罷不?” 鄧公曰: “吳王爲反數十年矣, 發怒削地, 以誅錯爲名, 其意非在錯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不敢複言也!” 上曰: “何哉?” 鄧公曰: “夫晁錯患諸侯彊大不可制, 故請削地以尊京師, 萬世之利也. 計畫始行, 卒受大戮, 內杜忠臣之口, 外爲諸侯報仇, 臣竊爲陛下不取也.” 於是景帝黙然良久, 曰: “公言善, 吾亦恨之.” 乃拜鄧公爲城陽中尉. 鄧公, 成固人也, 多奇計. 建元中, 上招賢良, 公卿言鄧公, 時鄧公免, 起家爲九卿. 一年, 複謝病免歸. 其子章以脩黃老言顯於諸公閒.
12. 景帝卽位, 以錯爲內史. 錯常數請閒言事, 輒聽, 寵幸傾九卿, 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 力未有以傷. 內史府居太上廟壖中, 門東出, 不便, 錯乃穿兩門南出, 鑿廟壖垣. 丞相嘉聞, 大怒, 欲因此過爲奏請誅錯. 錯聞之, 卽夜請閒, 具爲上言之. 丞相奏事, 因言錯擅鑿廟垣爲門, 請下廷尉誅. 上曰: “此非廟垣, 乃壖中垣, 不致於法.” 丞相謝. 罷朝, 怒謂長史曰: “吾當先斬以聞, 乃先請, 爲兒所賣, 固誤.” 丞相遂發病死. 錯以此愈貴. 遷爲禦史大夫, 請諸侯之罪過, 削其地, 收其枝郡. 奏上,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 莫敢難, 獨竇嬰爭之, 由此與錯有卻. 錯所更令三十章, 諸侯皆諠譁疾晁錯. 錯父聞之, 從潁川來, 謂錯曰: “上初卽位, 公爲政用事, 侵削諸侯, 別疏人骨肉, 人口議多怨公者, 何也?” 晁錯曰: “固也. 不如此, 天子不..
11. 조조(晁錯) 晁錯者, 潁川人也. 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 與雒陽宋孟及劉禮同師. 以文學爲太常掌故. 錯爲人陗直刻深. 孝文帝時, 天下無治尙書者, 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 治尙書, 年九十餘, 老不可徴, 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錯受尙書伏生所. 還, 因上便宜事, 以書稱說. 詔以爲太子舍人ㆍ門大夫ㆍ家令. 以其辯得幸太子, 太子家號曰: “智嚢”. 數上書孝文時, 言削諸侯事, 及法令可更定者. 書數十上, 孝文不聽, 然奇其材, 遷爲中大夫. 當是時, 太子善錯計策, 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10. 安陵富人有謂盎曰: “吾聞劇孟博徒, 將軍何自通之?” 盎曰: “劇孟雖博徒, 然母死, 客送葬車千餘乘, 此亦有過人者. 且緩急人所有. 夫一旦有急叩門, 不以親爲解, 不以存亡爲辭, 天下所望者, 獨季心ㆍ劇孟耳. 今公常從數騎, 一旦有緩急, 寧足恃乎!” 罵富人, 弗與通. 諸公聞之, 皆多袁盎. 袁盎雖家居, 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 梁王欲求爲嗣, 袁盎進說, 其後語塞. 梁王以此怨盎, 曾使人刺盎. 刺者至關中, 問袁盎, 諸君譽之皆不容口. 乃見袁盎曰: “臣受梁王金來刺君, 君長者, 不忍刺君. 然後刺君者十餘曹, 備之!” 袁盎心不樂, 家又多怪, 乃之棓生所問占. 還, 梁刺客後曹輩果遮刺殺盎安陵郭門外.
9. 太史公曰: 以項羽之氣, 而季布以勇顯於楚, 身屨(典軍搴旗者數矣, 可謂壯士. 然至被刑戮, 爲人奴而不死, 何其下也! 彼必自負其材, 故受辱而不羞, 欲有所用其未足也, 故終爲漢名將. 賢者誠重其死. 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 非能勇也, 其計畫無複之耳. 欒布哭彭越, 趣湯如歸者, 彼誠知所處, 不自重其死. 雖往古烈士, 何以加哉!
14. 太史公曰: 語曰: “千金之裘, 非一狐之腋也: 台榭之榱, 非一木之枝也: 三代之際, 非一士之智也”. 信哉! 夫高祖起微細, 定海內, 謀計用兵, 可謂盡之矣. 然而劉敬脫輓輅一說, 建萬世之安, 智豈可專邪! 叔孫通希世度務, 制禮進退, 與時變化, 卒爲漢家儒宗. “大直若詘, 道固委蛇” , 蓋謂是乎?
13. 孝惠帝爲東朝長樂宮, 及閒往, 數蹕煩人, 迺作複道, 方築武庫南. 叔孫生奏事, 因請閒曰: “陛下何自築複道高寢, 衣冠月出遊高廟? 高廟, 漢太祖, 奈何令後世子孫乘宗廟道上行哉?” 孝惠帝大懼, 曰: “急壊之.” 叔孫生曰: “人主無過擧. 今已作, 百姓皆知之, 今壊此, 則示有過擧. 願陛下原廟渭北, 衣冠月出遊之, 益廣多宗廟, 大孝之本也.” 上迺詔有司立原廟. 原廟起, 以複道故. 孝惠帝曾春出遊離宮, 叔孫生曰: “古者有春嘗果, 方今桜桃孰, 可獻, 願陛下出, 因取桜桃獻宗廟.” 上迺許之. 諸果獻由此興.
12. 漢九年, 高帝徙叔孫通爲太子太傅. 漢十二年, 高祖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 叔孫通諫上曰: “昔者晉獻公以驪姫之故廢太子, 立奚齊, 晉國亂者數十年, 爲天下笑. 秦以不蚤定扶蘇, 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 自使滅祀, 此陛下所親見. 今太子仁孝, 天下皆聞之: 呂後與陛下攻苦食啖, 其可背哉! 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 臣願先伏誅, 以頸血汚地.” 高帝曰: “公罷矣, 吾直戲耳.” 叔孫通曰: “太子天下本, 本一搖天下振動, 奈何以天下爲戲!” 高帝曰: “吾聽公言.” 及上置酒, 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入見, 上迺遂無易太子志矣. 高帝崩, 孝惠卽位, 迺謂叔孫生曰: “先帝園陵寢廟, 群臣莫(能習.” 徙爲太常, 定宗廟儀法. 及稍定漢諸儀法, 皆叔孫生爲太常所論箸也.
11. 漢七年, 長樂宮成, 諸侯群臣皆朝十月. 儀: 先平明, 謁者治禮, 引以次入殿門, 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 設兵張旗志. 傳言“趨”. 殿下郎中俠陛, 陛數百人. 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 東鄕: 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 西鄕. 大行設九賓, 臚傳. 於是皇帝輦出房, 百官執職傳警, 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 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 至禮畢, 複置法酒. 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 以尊卑次起上壽. 觴九行, 謁者言“罷酒”. 禦史執法擧不如儀者輒引去. 竟朝置酒, 無敢讙譁失禮者. 於是高帝曰: “吾迺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 迺拜叔孫通爲太常, 賜金五百斤. 叔孫通因進曰: “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 與臣共爲儀, 願陛下官之.” 高帝悉以爲郎. 叔孫通出, 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 諸生迺皆喜曰: “叔孫生誠聖人也, 知當世之要務.”
10. 於是叔孫通使徴魯諸生三十餘人. 魯有兩生不肯行, 曰: “公所事者且十主, 皆面諛以得親貴. 今天下初定, 死者未葬, 傷者未起, 又欲起禮樂. 禮樂所由起, 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 吾不忍爲公所爲. 公所爲不合古, 吾不行. 公往矣, 無汚我!” 叔孫通笑曰: “若眞鄙儒也, 不知時變.” 遂與所徴三十人西, 及上左右爲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爲綿蕞野外. 習之月餘, 叔孫通曰: “上可試觀.” 上旣觀, 使行禮, 曰: “吾能爲此.” 迺令群臣習肄, 會十月.
7. 太史公曰: 陽陵侯傅寛ㆍ信武侯靳歙皆高爵, 從高祖起山東, 攻項籍, 誅殺名將, 破軍降城以十數, 未嘗困辱, 此亦天授也. 蒯成侯周緤操心堅正, 身不見疑, 上欲有所之, 未嘗不垂涕, 此有傷心者然, 可謂篤厚君子矣.
6. 蒯成侯 周緤 蒯成侯緤者, 沛人也, 姓周氏. 常爲高祖參乘, 以舍人從起沛. 至霸上, 西入蜀ㆍ漢, 還定三秦, 食邑池陽. 東絶甬道, 從出度平陰, 遇淮陰侯兵襄國, 軍乍利乍不利, 終無離上心. 以緤爲信武侯, 食邑三千三百戸. 高祖十二年, 以緤爲蒯成侯, 除前所食邑. 上欲自擊陳豨, 蒯成侯泣曰: “始秦攻破天下, 未嘗自行. 今上常自行, 是爲無人可使者乎?” 上以爲“愛我” , 賜入殿門不趨, 殺人不死. 至孝文五年, 緤以壽終, 謚爲貞侯. 子昌代侯, 有罪, 國除. 至孝景中二年, 封緤子居代侯. 至元鼎三年, 居爲太常, 有罪, 國除.
5. 以騎都尉從擊代, 攻韓信平城下, 還軍東垣. 有功, 遷爲車騎將軍, 竝將梁ㆍ趙ㆍ齊ㆍ燕ㆍ楚車騎, 別擊陳豨丞相敞, 破之, 因降曲逆. 從擊黥布有功, 益封定食五千三百戸. 凡斬首九十級, 虜百三十二人: 別破軍十四, 降城五十九, 定郡ㆍ國各一, 縣二十三: 得王ㆍ柱國各一人, 二千石以下至五百石三十九人. 高后五年, 歙卒, 謚爲肅侯. 子亭代侯. 二十一年, 坐事國人過律, 孝文後三年, 奪侯, 國除.
18. 太史公曰: 世之傳酈生書, 多曰漢王已拔三秦, 東擊項籍而引軍於鞏洛之閒, 酈生被儒衣往說漢王. 迺非也. 自沛公未入關, 與項羽別而至高陽, 得酈生兄弟. 餘讀陸生新語書十二篇, 固當世之辯士. 至平原君子與餘善, 是以得具論之.
17. 於是酈生迺夜見陳留令, 說之曰: “夫秦爲無道而天下畔之, 今足下與天下從則可以成大功. 今獨爲亡秦嬰城而堅守, 臣竊爲足下危之.” 陳留令曰: “秦法至重也, 不可以妄言, 妄言者無類, 吾不可以應. 先生所以敎臣者, 非臣之意也, 願勿複道.” 酈生留宿臥, 夜半時斬陳留令首, 踰城而下報沛公. 沛公引兵攻城, 縣令首於長竿以示城上人, 曰: “趣下, 而令頭已斷矣! 今後下者必先斬之!” 於是陳留人見令已死, 遂相率而下沛公. 沛公舍陳留南城門上, 因其庫兵, 食積粟, 留出入三月, 從兵以萬數, 遂入破秦.
16. 酈生入, 揖沛公曰: “足下甚苦, 暴衣露冠, 將兵助楚討不義, 足不何不自喜也? 臣願以事見, 而曰: “吾方以天下爲事, 未暇見儒人也”. 夫足下欲興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 而以目皮相, 恐失天下之能士. 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 勇又不如吾. 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見, 竊爲足下失之.” 沛公謝曰: “鄕者聞先生之容, 今見先生之意矣.” 迺延而坐之, 問所以取天下者. 酈生曰: “夫足下欲成大功, 不如止陳留. 陳留者, 天下之據衝也, 兵之會地也, 積粟數千萬石, 城守甚堅. 臣素善其令, 願爲足下說之. 不聽臣, 臣請爲足下殺之, 而下陳留. 足下將陳留之衆, 據陳留之城, 而食其積粟, 招天下之從兵: 從兵已成, 足下橫行天下, 莫能有害足下者矣.” 沛公曰: “敬聞命矣.”
15. 酈食其ㆍ劉邦 初, 沛公引兵過陳留, 酈生踵軍門上謁曰: “高陽賤民酈食其, 竊聞沛公暴露, 將兵助楚討不義, 敬勞從者, 願得望見, 口畫天下便事.” 使者入通, 沛公方洗, 問使者曰: “何如人也?” 使者對曰: “狀貌類大儒, 衣儒衣, 冠側注.” 沛公曰: “爲我謝之, 言我方以天下爲事, 未暇見儒人也.” 使者出謝曰: “沛公敬謝先生, 方以天下爲事, 未暇見儒人也.” 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 “走! 複入言沛公, 吾高陽酒徒也, 非儒人也.” 使者懼而失謁, 跪拾謁, 還走, 複入報曰: “客, 天下壯士也, 叱臣, 臣恐, 至失謁. 曰: “走! 複入言, 而公高陽酒徒也”.” 沛公遽雪足杖矛曰: “延客入!”
14.. 呂太後崩, 大臣誅諸呂, 辟陽侯於諸呂至深, 而卒不誅. 計畫所以全者, 皆陸生ㆍ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時, 淮南厲王殺辟陽侯, 以諸呂故. 文帝聞其客平原君爲計策, 使吏捕欲治. 聞吏至門, 平原君欲自殺. 諸子及吏皆曰: “事未可知, 何早自殺爲?” 平原君曰: “我死禍絶, 不及而身矣.” 遂自剄. 孝文帝聞而惜之, 曰: “吾無意殺之.” 迺召其子, 拜爲中大夫. 使匈奴, 單於無禮, 迺罵單於, 遂死匈奴中.
19. 太史公曰: 深惟士之遊宦所以至封侯者, 微甚. 然多至禦史大夫卽去者. 諸爲大夫而丞相次也, 其心冀幸丞相物故也. 或乃陰私相毁害, 欲代之. 然守之日久不得, 或爲之日少而得之, 至於封侯, 眞命也夫! 禦史大夫鄭君守之數年不得, 匡君居之未滿歲, 而韋丞相死, 卽代之矣, 豈可以智巧得哉! 多有賢聖之才, 困厄不得者衆甚也.
18. 丞相(승상) 匡衡(광형) 丞相匡衡者, 東海人也. 好讀書, 從博士受詩. 家貧, 衡傭作以給食飮. 才下, 數射策不中, 至九, 乃中丙科. 其經以不中科故明習. 補平原文學卒史. 數年, 郡不尊敬. 禦史徴之, 以補百石屬薦爲郎, 而補博士, 拜爲太子少傅, 而事孝元帝. 孝元好詩, 而遷爲光祿勳, 居殿中爲師, 授敎左右, 而縣官坐其旁聽, 甚善之, 日以尊貴. 禦史大夫鄭弘坐事免, 而匡君爲禦史大夫. 歲餘, 韋丞相死, 匡君代爲丞相, 封樂安侯. 以十年之閒, 不出長安城門而至丞相, 豈非遇時而命也哉!
17. 丞相(승상) 韋玄成(위현성) 韋丞相玄成者, 卽前韋丞相子也. 代父, 後失列侯. 其人少時好讀書, 明於詩ㆍ論語. 爲吏至衛尉, 徙爲太子太傅. 禦史大夫薛君免, 爲禦史大夫. 於丞相乞骸骨免, 而爲丞相, 因封故邑爲扶陽侯. 數年, 病死. 孝元帝親臨喪, 賜賞甚厚. 子嗣後. 其治容容隨世俗浮沈, 而見謂諂巧. 而相工本謂之當爲侯代父, 而後失之: 複自遊宦而起, 至丞相. 父子俱爲丞相, 世閒美之, 豈不命哉! 相工其先知之. 韋丞相卒, 禦史大夫匡衡代.
16. 黃霸(황패) 黃丞相霸者, 淮陽人也. 以讀書爲吏, 至潁川太守. 治潁川, 以禮義條敎喩告化之. 犯法者, 風暁令自殺. 化大行, 名聲聞. 孝宣帝下制曰: “潁川太守霸, 以宣布詔令治民, 道不拾遺, 男女異路, 獄中無重囚. 賜爵關內侯, 黃金百斤.” 徴爲京兆尹而至丞相, 複以禮義爲治. 以丞相病死. 子嗣, 後爲列侯. 黃丞相卒, 以禦史大夫於定國代. 於丞相已有廷尉傳, 在張廷尉語中. 於丞相去, 禦史大夫韋玄成代.
15. 邴丞相吉者, 魯國人也. 以讀書好法令至禦史大夫. 孝宣帝時, 以有舊故, 封爲列侯, 而因爲丞相. 明於事, 有大智, 後世稱之. 以丞相病死. 子顯嗣. 後坐騎至廟, 不敬, 有詔奪爵一級, 失列侯, 得食故國邑. 顯爲吏至太僕, 坐官秏亂, 身及子男有姦贓, 免爲庶人. 邴丞相卒, 黃丞相代. 長安中有善相工田文者, 與韋丞相ㆍ魏丞相ㆍ邴丞相微賤時會於客家, 田文言曰: “今此三君者, 皆丞相也.” 其後三人竟更相代爲丞相, 何見之明也.
14. 魏丞相相者, 濟陰人也. 以文吏至丞相. 其人好武, 皆令諸吏帶劍, 帶劍前奏事. 或有不帶劍者, 當入奏事, 至乃借劍而敢入奏事. 其時京兆尹趙君, 丞相奏以免罪, 使人執魏丞相, 欲求脫罪而不聽. 複使人脅恐魏丞相, 以夫人賊殺待婢事而私獨奏請験之, 發吏卒至丞相舍, 捕奴婢笞擊問之, 實不以兵刃殺也. 而丞相司直繁君奏京兆尹趙君迫脅丞相, 誣以夫人賊殺婢, 發吏卒圍捕丞相舍, 不道: 又得擅屛騎士事, 趙京兆坐要斬. 又有使掾陳平等劾中尙書, 疑以獨擅劫事而坐之, 大不敬, 長史以下皆坐死, 或下蠶室. 而魏丞相竟以丞相病死. 子嗣. 後坐騎至廟, 不敬, 有詔奪爵一級, 爲關內侯, 失列侯, 得食其故國邑. 魏丞相卒, 以禦史大夫邴吉代.
22. 太史公曰: 吾適豊沛, 問其遺老, 觀故蕭ㆍ曹ㆍ樊噲ㆍ滕公之家, 及其素, 異哉所聞! 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 豈自知附驥之尾, 垂名漢廷, 德流子孫哉? 餘與他廣通, 爲言高祖功臣之興時若此云.
21. 嬰行至滎陽, 乃與絳侯等謀, 因屯兵滎陽, 風齊王以誅呂氏事, 齊兵止不前. 絳侯等旣誅諸呂, 齊王罷兵歸, 嬰亦罷兵自滎陽歸, 與絳侯ㆍ陳平共立代王爲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於是益封嬰三千戸, 賜黃金千斤, 拜爲太尉. 三歲, 絳侯勃免相就國, 嬰爲丞相, 罷太尉官. 是歲, 匈奴大入北地ㆍ上郡, 令丞相嬰將騎八萬五千往擊匈奴. 匈奴去, 濟北王反, 詔乃罷嬰之兵. 後歲餘, 嬰以丞相卒, 謚曰懿侯. 子平侯阿代侯. 二十八年卒, 子彊代侯. 十三年, 彊有罪, 絶二歲. 元光三年, 天子封灌嬰孫賢爲臨汝侯, 續灌氏後, 八歲, 坐行賕有罪, 國除.
20. 黥布反, 以車騎將軍先出, 攻布別將於相, 破之, 斬亞將樓煩將三人. 又進擊破布上柱國軍及大司馬軍. 又進破布別將肥誅. 嬰身生得左司馬一人, 所將卒斬其小將十人, 追北至淮上. 益食二千五百戸. 布已破, 高帝歸, 定令嬰食穎陰五千戸, 除前所食邑. 凡從得二千石二人, 別破軍十六, 降城四十六, 定國一, 郡二, 縣五十二, 得將軍二人, 柱國ㆍ相國各一人, 二千石十人. 嬰自破布歸, 高帝崩, 嬰以列侯事孝惠帝及呂太後. 太後崩, 呂祿等以趙王自置爲將軍, 軍長安, 爲亂. 齊哀王聞之, 擧兵西, 且入誅不當爲王者. 上將軍呂祿等聞之, 乃遣嬰爲大將, 將軍往擊之.
19. 漢王立爲皇帝, 賜益嬰邑三千戸. 其秋, 以車騎將軍從擊破燕王臧荼. 明年, 從至陳, 取楚王信. 還, 剖符, 世世勿絶, 食潁陰二千五百戸, 號曰潁陰侯. 以車騎將軍從擊反韓王信於代, 至馬邑, 受詔別降樓煩以北六縣, 斬代左相, 破胡騎於武泉北. 複從擊韓信胡騎晉陽下, 所將卒斬胡白題將一人. 受詔竝將燕ㆍ趙ㆍ齊ㆍ梁ㆍ楚車騎, 擊破胡騎於硰石. 至平城, 爲胡所圍, 從還軍東垣. 從擊陳豨, 受詔別攻豨丞相侯敞軍曲逆下, 破之, 卒斬敞及特將五人. 降曲逆ㆍ盧奴ㆍ上曲陽ㆍ安國ㆍ安平. 攻下東
18. 項羽使項聲ㆍ薛公ㆍ郯公複定淮北. 嬰度淮北, 擊破項聲ㆍ郯公下邳, 斬薛公, 下下邳, 擊破楚騎於平陽, 遂降彭城, 虜柱國項佗, 降留ㆍ薛ㆍ沛ㆍ酇ㆍ蕭ㆍ相. 攻苦ㆍ譙, 複得亞將周蘭. 與漢王會頤鄕. 從擊項籍軍於陳下, 破之, 所將卒斬樓煩將二人, 虜騎將八人. 賜益食邑二千五百戸. 項籍敗垓下去也, 嬰以禦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 破之. 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 皆賜爵列侯. 降左右司馬各一人, 卒萬二千人, 盡得其軍將吏. 下東城ㆍ歷陽. 渡江, 破吳郡長吳下, 得吳守, 遂定吳ㆍ予章ㆍ會稽郡. 還定淮北, 凡五十二縣.
17. 三年, 以列侯食邑杜平鄕. 以禦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 擊破齊軍於歷下, 所將卒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 降下臨菑, 得齊守相田光. 追齊相田橫至嬴ㆍ博, 破其騎, 所將卒斬騎將一人, 生得騎將四人. 攻下嬴ㆍ博, 破齊將軍田吸於千乘, 所將卒斬吸. 東從韓信攻龍且ㆍ留公旋於高密, 卒斬龍且, 生得右司馬ㆍ連尹各一人, 樓煩將十人, 身生得亞將周蘭. 齊地已定, 韓信自立爲齊王, 使嬰別將擊楚將公杲於魯北, 破之. 転南, 破薛郡長, 身虜騎將一人. 攻(博[傅]陽, 前至下相以東南僮ㆍ取慮ㆍ徐. 度淮, 盡降其城邑, 至廣陵.
16. 複以中謁者從降下碭, 以至彭城. 項羽擊, 大破漢王. 漢王遁而西, 嬰從還, 軍於雍丘. 王武ㆍ魏公申徒反, 從擊破之. 攻下黃, 西收兵, 軍於滎陽. 楚騎來衆, 漢王乃擇軍中可爲(車騎將者, 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ㆍ駱甲習騎兵, 今爲校尉, 可爲騎將. 漢王欲拜之, 必ㆍ甲曰: “臣故秦民, 恐軍不信臣, 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 灌嬰雖少, 然數力戰, 乃拜灌嬰爲中大夫, 令李必ㆍ駱甲爲左右校尉, 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 大破之. 受詔別擊楚軍後, 絶其餉道, 起陽武至襄邑. 擊項羽之將項冠於魯下, 破之, 所將卒斬右司馬ㆍ騎將各一人. 擊破柘公王武, 軍於燕西, 所將卒斬樓煩將五人, 連尹一人. 擊王武別將桓嬰白馬下, 破之, 所將卒斬都尉一人. 以騎渡河南, 送漢王到雒陽, 使北迎相國韓信軍於邯鄲. 還至敖倉, 嬰遷爲禦史大夫.
2. 常從, 沛公擊章邯軍濮陽, 攻城先登, 斬首二十三級, 賜爵列大夫. 複常從, 從攻城陽, 先登. 下戸牖, 破李由軍, 斬首十六級, 賜上閒爵.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 卻敵, 斬首十四級, 捕虜十一人, 賜爵五大夫. 從擊秦軍, 出亳南. 河閒守軍於杠里, 破之. 擊破趙賁軍開封北, 以卻敵先登, 斬候一人, 首六十八級, 捕虜二十七人, 賜爵卿. 從攻破楊熊軍於曲遇. 攻宛陵, 先登, 斬首八級, 捕虜四十四人, 賜爵封號賢成君. 從攻長社ㆍ轘轅, 絶河津, 東攻秦軍於屍, 南攻秦軍於犨. 破南陽守齮於陽城. 東攻宛城, 先登. 西至酈, 以卻敵, 斬首二十四級, 捕虜四十人, 賜重封. 攻武關, 至霸上, 斬都尉一人, 首十級, 捕虜百四十六人, 降卒二千九百人.
9. 太史公曰: 甚矣蒯通之謀, 亂齊驕淮陰, 其卒亡此兩人! 蒯通者, 善爲長短說, 論戰國之權變, 爲八十一首. 通善齊人安期生, 安期生嘗幹項羽, 項羽不能用其筴. 已而項羽欲封此兩人, 兩人終不肯受, 亡去. 田橫之高節, 賓客慕義而從橫死, 豈非至賢! 餘因而列焉. 不無善畫者, 莫能圖, 何哉?
8. 未至三十里, 至屍鄕廄置, 橫謝使者曰: “人臣見天子當洗沐.” 止留. 謂其客曰: “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 今漢王爲天子, 而橫迺爲亡虜而北面事之, 其恥固已甚矣. 且吾亨人之兄, 與其弟竝肩而事其主, 縱彼畏天子之詔, 不敢動我, 我獨不愧於心乎? 且陛下所以欲見我者, 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 今陛下在洛陽, 今斬吾頭, 馳三十里閒, 形容尙未能敗, 猶可觀也.” 遂自剄, 令客奉其頭, 從使者馳奏之高帝. 高帝曰: “嗟乎, 有以也夫! 起自布衣, 兄弟三人更王, 豈不賢乎哉!” 爲之流涕, 而拜其二客爲都尉, 發卒二千人, 以王者禮葬田橫. 旣葬, 二客穿其塚旁孔, 皆自剄, 下從之. 高帝聞之, 迺大驚, 大田橫之客皆賢. 吾聞其餘尙五百人在海中, 使使召之. 至則聞田橫死, 亦皆自殺. 於是迺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
7. 後歲餘, 漢滅項籍, 漢王立爲皇帝, 以彭越爲梁王. 田橫懼誅, 而與其徒屬五百餘人入海, 居島中. 高帝聞之, 以爲田橫兄弟本定齊, 齊人賢者多附焉, 今在海中不收, 後恐爲亂, 迺使使赦田橫罪而召之. 田橫因謝曰: “臣亨陛下之使酈生, 今聞其弟酈商爲漢將而賢, 臣恐懼, 不敢奉詔, 請爲庶人, 守海島中.” 使還報, 高皇帝迺詔衛尉酈商曰: “齊王田橫卽至, 人馬從者敢動搖者致族夷!” 迺複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 曰: “田橫來, 大者王, 小者迺侯耳: 不來, 且擧兵加誅焉.” 田橫迺與其客二人乘傳詣雒陽.
13. 太史公曰: 韓信ㆍ盧綰非素積德累善之世, 徼一時權變, 以詐力成功, 遭漢初定, 故得列地, 南面稱孤. 內見疑彊大, 外倚蠻貊以爲援, 是以日疏自危, 事窮智困, 卒赴匈奴, 豈不哀哉! 陳豨, 梁人, 其少時數稱慕魏公子: 及將軍守邊, 招致賓客而下士, 名聲過實. 周昌疑之, 疵瑕頗起, 懼禍及身, 邪人進說, 遂陷無道. 於戲悲夫! 夫計之生孰成敗於人也深矣!
12. 十一年冬, 漢兵擊斬陳豨將侯敞ㆍ王黃於曲逆下, 破豨將張春於聊城, 斬首萬餘. 太尉勃入定太原ㆍ代地. 十二月, 上自擊東垣, 東垣不下, 卒罵上: 東垣降, 卒罵者斬之, 不罵者黥之. 更命東垣爲眞定. 王黃ㆍ曼丘臣其麾下受購賞之, 皆生得, 以故陳豨軍遂敗. 上還至洛陽. 上曰: “代居常山北, 趙迺從山南有之, 遠.” 迺立子恆爲代王, 都中都, 代ㆍ雁門皆屬代. 高祖十二年冬, 樊噲軍卒追斬豨於靈丘.
11. 上聞, 迺赦趙ㆍ代吏人爲豨所詿誤劫略者, 皆赦之. 上自往, 至邯鄲, 喜曰: “豨不南據漳水, 北守邯鄲, 知其無能爲也.” 趙相奏斬常山守ㆍ尉, 曰: “常山二十五城, 豨反, 亡其二十城.” 上問曰: “守ㆍ尉反乎?” 對曰: “不反.” 上曰: “是力不足也.” 赦之, 複以爲常山守ㆍ尉. 上問周昌曰: “趙亦有壯士可令將者乎?” 對曰: “有四人.” 四人謁, 上謾罵曰: “豎子能爲將乎?” 四人慚伏. 上封之各千戸, 以爲將. 左右諫曰: “從入蜀ㆍ漢, 伐楚, 功未遍行, 今此何功而封?” 上曰: “非若所知! 陳豨反, 邯鄲以北皆豨有, 吾以羽檄徴天下兵, 未有至者, 今唯獨邯鄲中兵耳. 吾胡愛四千戸封四人, 不以慰趙子弟!” 皆曰: “善.” 於是上曰: “陳豨將誰?” 曰: “王黃ㆍ曼丘臣, 皆故賈人.” 上曰: “吾知之矣.” 迺各以千金購黃ㆍ臣等.
10. 陳豨 陳豨者, 宛朐人也, 不知始所以得從. 及高祖七年冬, 韓王信反, 入匈奴, 上至平城還, 迺封豨爲列侯, 以趙相國將監趙ㆍ代邊兵, 邊兵皆屬焉. 豨常告歸過趙, 趙相周昌見豨賓客隨之者千餘乘, 邯鄲官舍皆滿. 豨所以待賓客布衣交, 皆出客下. 豨還之代, 周昌迺求入見. 見上, 具言豨賓客盛甚, 擅兵於外數歲, 恐有變. 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財物諸不法事, 多連引豨. 豨恐, 陰令客通使王黃ㆍ曼丘臣所. 及高祖十年七月, 太上皇崩, 使人召豨, 豨稱病甚. 九月, 遂與王黃等反, 自立爲代王, 劫略趙ㆍ代.
9. 語頗泄, 辟陽侯聞之, 歸具報上, 上益怒. 又得匈奴降者, 降者言張勝亡在匈奴, 爲燕使. 於是上曰: “盧綰果反矣!” 使樊噲擊燕. 燕王綰悉將其宮人家屬騎數千居長城下, 侯伺, 幸上病愈, 自入謝. 四月, 高祖崩, 盧綰遂將其衆亡入匈奴, 匈奴以爲東胡盧王. 綰爲蠻夷所侵奪, 常思複歸. 居歲餘, 死胡中. 高后時, 盧綰妻子亡降漢, 會高后病, 不能見, 舍燕邸, 爲欲置酒見之. 高祖竟崩, 不得見. 盧綰妻亦病死. 孝景中六年, 盧綰孫他之, 以東胡王降, 封爲亞谷侯.
8. 張勝以爲然, 迺私令匈奴助豨等擊燕. 燕王綰疑張勝與胡反, 上書請族張勝. 勝還, 具道所以爲者. 燕王寤, 迺詐論它人, 脫勝家屬, 使得爲匈奴閒, 而陰使範齊之陳豨所, 欲令久亡, 連兵勿決. 漢十二年, 東擊黥布, 豨常將兵居代, 漢使樊噲擊斬豨. 其裨將降, 言燕王綰使範齊通計謀於豨所. 高祖使使召盧綰, 綰稱病. 上又使辟陽侯審食其ㆍ禦史大夫趙堯往迎燕王, 因験問左右. 綰愈恐, 閉匿, 謂其幸臣曰: “非劉氏而王, 獨我與長沙耳. 往年春, 漢族淮陰, 夏, 誅彭越, 皆呂後計. 今上病, 屬任呂後. 呂後婦人, 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迺遂稱病不行. 其左右皆亡匿.
28. 太史公曰: 吾如淮陰, 淮陰人爲余言, 韓信雖爲布衣時, 其志與衆異. 其母死, 貧無以葬, 然乃行營高敞地, 令其旁可置萬家. 余視其母冢, 良然.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 不伐己功, 不矜其能, 則庶幾哉, 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後世血食矣. 不務出此, 而天下已集, 乃謀畔逆, 夷滅宗族, 不亦宜乎! 【索隱述贊】君臣一體, 自古所難. 相國深薦, 策拜登壇. 沈沙決水, 拔幟傳餐. 與漢漢重, 歸楚楚安. 三分不議, 偽遊可歎.
27. 高祖已從豨軍來, 至, 見信死, 且喜且憐之, 問: “信死亦何言?” 呂后曰: “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高祖曰: “是齊辯士也.” 乃詔齊捕蒯通. 蒯通至, 上曰: “若敎淮陰侯反乎?” 對曰: “然, 臣固敎之. 豎子不用臣之策, 故令自夷於此. 如彼豎子用臣之計, 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上怒曰: “亨之.” 通曰: “嗟乎, 冤哉亨也!” 上曰: “若敎韓信反, 何冤?” 對曰: “秦之綱絕而維弛, 山東大擾, 異姓並起, 英俊烏集. 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 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蹠之狗吠堯, 堯非不仁, 狗因吠非其主. 當是時, 臣唯獨知韓信, 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爲陛下所爲者甚衆, 顧力不能耳. 又可盡亨之邪?” 高帝曰: “置之.” 乃釋通之罪.
26. 陳豨拜爲鉅鹿守, 辭於淮陰侯. 淮陰侯挈其手, 辟左右與之步於庭, 仰天歎曰: “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豨曰: “唯將軍令之.” 淮陰侯曰: “公之所居, 天下精兵處也; 而公, 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 陛下必不信; 再至, 陛下乃疑矣; 三至, 必怒而自將. 吾爲公從中起, 天下可圖也.” 陳豨素知其能也, 信之, 曰: “謹奉敎!” 漢十年, 陳豨果反. 上自將而往, 信病不從. 陰使人至豨所, 曰: “弟舉兵, 吾從此助公.” 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 欲發以襲呂后、太子. 部署已定, 待豨報. 其舍人得罪於信, 信囚, 欲殺之. 舍人弟上變, 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呂后欲召, 恐其黨不就, 乃與蕭相國謀, 詐令人從上所來, 言豨已得死, 列侯群臣皆賀. 相國紿信曰: “雖疾, 彊入賀.” 信入, 呂后使武士縛信, 斬之長樂鍾室. 信方斬, 曰: “吾..
9. 諸將皆莫信, 詳應曰: “諾.” 謂軍吏曰: “趙已先據便地爲壁, 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 未肯擊前行, 恐吾至阻險而還.” 信乃使萬人先行, 出, 背水陳. 趙軍望見而大笑. 平旦, 信建大將之旗鼓, 鼓行出井陘口, 趙開壁擊之, 大戰良久. 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 走水上軍. 水上軍開入之, 復疾戰. 趙果空壁爭漢鼓旗, 逐韓信、張耳. 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 軍皆殊死戰, 不可敗.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 共候趙空壁逐利, 則馳入趙壁, 皆拔趙旗, 立漢赤幟二千. 趙軍已不勝, 不能得信等, 欲還歸壁, 壁皆漢赤幟, 而大驚, 以爲漢皆已得趙王將矣, 兵遂亂, 遁走, 趙將雖斬之, 不能禁也. 於是漢兵夾擊, 大破虜趙軍, 斬成安君泜水上, 禽趙王歇.
8. 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 從閒道絕其輜重; 足下深溝高壘, 堅營勿與戰. 彼前不得鬥, 退不得還, 吾奇兵絕其後, 使野無所掠, 不至十日, 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 願君留意臣之計. 否, 必爲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 儒者也, 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曰: “吾聞兵法十則圍之, 倍則戰. 今韓信兵號數萬, 其實不過數千. 能千里而襲我, 亦已罷極. 今如此避而不擊, 後有大者, 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 而輕來伐我.” 不聽廣武君策, 廣武君策不用. 韓信使人閒視, 知其不用, 還報, 則大喜, 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陘口三十里, 止舍. 夜半傳發, 選輕騎二千人, 人持一赤幟, 從閒道萆山而望趙軍, 誡曰: “趙見我走, 必空壁逐我, 若疾入趙壁, 拔趙幟, 立漢赤幟.” 令其裨將傳飧, 曰: “今日破趙會食!”
12. 太史公曰: 英布者, 其先豈春秋所見楚滅英ㆍ六, 皐陶之後哉? 身被刑法, 何其拔興之暴也! 項氏之所阬殺人以千萬數, 而布常爲首虐. 功冠諸侯, 用此得王, 亦不免於身爲世大僇. 禍之興自愛姫殖, 妒媢生患, 竟以滅國!
11. 布之初反, 謂其將曰: “上老矣, 厭兵, 必不能來. 使諸將, 諸將獨患淮陰ㆍ彭越, 今皆已死, 餘不足畏也.” 故遂反. 果如薛公籌之, 東擊荊, 荊王劉賈走死富陵. 盡劫其兵, 渡淮擊楚. 楚發兵與戰徐ㆍ僮閒, 爲三軍, 欲以相救爲奇. 或說楚將曰: “布善用兵, 民素畏之. 且兵法, 諸侯戰其地爲散地. 今別爲三, 彼敗吾一軍, 餘皆走, 安能相救!” 不聽. 布果破其一軍, 其二軍散走. 遂西, 與上兵遇蘄西, 會甀. 布兵精甚, 上迺壁庸城, 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 上惡之. 與布相望見, 遙謂布曰: “何苦而反?” 布曰: “欲爲帝耳.” 上怒罵之, 遂大戰. 布軍敗走, 渡淮, 數止戰, 不利, 與百餘人走江南. 布故與番君婚, 以故長沙哀王使人紿布, 偽與亡, 誘走越, 故信而隨之番陽. 番陽人殺布茲鄕民田舍, 遂滅黥布. 立皇子長爲淮南王, 封賁赫爲期思侯, ..
10. 上曰: “何謂上計?” 令尹對曰: “東取吳, 西取楚, 竝齊取魯, 傳檄燕ㆍ趙, 固守其所, 山東非漢之有也.” “何謂中計?” “東取吳, 西取楚, 竝韓取魏, 據敖庾之粟, 塞成皐之口, 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何謂下計?” “東取吳, 西取下蔡, 歸重於越, 身歸長沙, 陛下安枕而臥, 漢無事矣.” 上曰: “是計將安出?” 令尹對曰: “出下計.” 上曰: “何謂廢上中計而出下計?” 令尹曰: “布故麗山之徒也, 自致萬乘之主, 此皆爲身, 不顧後爲百姓萬世慮者也, 故曰出下計.” 上曰: “善.” 封薛公千戸. 迺立皇子長爲淮南王. 上遂發兵自將東擊布.
9. 淮南王布見赫以罪亡, 上變, 固已疑其言國陰事: 漢使又來, 頗有所験, 遂族赫家, 發兵反. 反書聞, 上迺赦賁赫, 以爲將軍. 上召諸將問曰: “布反, 爲之奈何?” 皆曰: “發兵擊之, 阬豎子耳. 何能爲乎!” 汝陰侯滕公召故楚令尹問之. 令尹曰: “是故當反.” 滕公曰: “上裂地而王之, 疏爵而貴之, 南面而立萬乘之主, 其反何也?” 令尹曰: “往年殺彭越, 前年殺韓信, 此三人者, 同功一體之人也. 自疑禍及身, 故反耳.” 滕公言之上曰: “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 其人有籌筴之計, 可問.” 上迺召見問薛公. 薛公對曰: “布反不足怪也. 使布出於上計, 山東非漢之有也: 出於中計, 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出於下計, 陛下安枕而臥矣.”
7. 太史公曰: 魏豹ㆍ彭越雖故賤, 然已席卷千里, 南面稱孤, 喋血乘勝日有聞矣. 懷畔逆之意, 及敗, 不死而虜囚, 身被刑戮, 何哉? 中材已上且羞其行, 況王者乎! 彼無異故, 智略絶人, 獨患無身耳. 得攝尺寸之柄, 其雲蒸龍變, 欲有所會其度, 以故幽囚而不辭雲.
6. 於是漢王乃發使使彭越, 如留侯策. 使者至, 彭越乃悉引兵會垓下, 遂破楚. (五年項籍已死. 春, 立彭越爲梁王, 都定陶. 六年, 朝陳. 九年, 十年, 皆來朝長安. 十年秋, 陳豨反代地, 高帝自往擊, 至邯鄲, 徴兵梁王. 梁王稱病, 使將將兵詣邯鄲. 高帝怒, 使人讓梁王. 梁王恐, 欲自往謝. 其將扈輒曰: “王始不往, 見讓而往, 往則爲禽矣. 不如遂發兵反.” 梁王不聽, 稱病. 梁王怒其太僕, 欲斬之. 太僕亡走漢, 告梁王與扈輒謀反. 於是上使使掩梁王, 梁王不覺, 捕梁王, 囚之雒陽. 有司治反形己具, 請論如法. 上赦以爲庶人, 傳處蜀靑衣. 西至鄭, 逢呂後從長安來, 欲之雒陽, 道見彭王. 彭王爲呂後泣涕, 自言無罪, 願處故昌邑. 呂後許諾, 與俱東至雒陽. 呂後白上曰: “彭王壯士, 今徙之蜀, 此自遺患, 不如遂誅之. 妾謹與俱來.” 於是呂後..
5. 項王聞之, 乃使曹咎守成皐, 自東收彭越所下城邑, 皆複爲楚. 越將其兵北走谷城. 漢五年秋, 項王之南走陽夏, 彭越複下昌邑旁二十餘城, 得谷十餘萬斛, 以給漢王食. 漢王敗, 使使召彭越竝力擊楚. 越曰: “魏地初定, 尙畏楚, 未可去.” 漢王追楚, 爲項籍所敗固陵. 乃謂留侯曰: “諸侯兵不從, 爲之奈何?” 留侯曰: “齊王信之立, 非君王之意, 信亦不自堅. 彭越本定梁地, 功多, 始君王以魏豹故, 拜彭越爲魏相國. 今豹死毋後, 且越亦欲王, 而君王不蚤定. 與此兩國約: 卽勝楚, 睢陽以北至谷城, 皆以王彭相國: 從陳以東傅海, 與齊王信. 齊王信家在楚, 此其意欲複得故邑. 君王能出捐此地許二人, 二人今可致: 卽不能, 事未可知也.”
20. 太史公曰: 張耳ㆍ陳餘, 世傳所稱賢者: 其賓客廝役, 莫非天下俊桀, 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 然張耳ㆍ陳餘始居約時, 相然信以死, 豈顧問哉. 及據國爭權, 卒相滅亡, 何鄕者相慕用之誠, 後相倍之戾也! 豈非以勢利交哉? 名譽雖高, 賓客雖盛, 所由殆與大伯ㆍ延陵季子異矣.
19.. 張敖已出, 以尙魯元公主故, 封爲宣平侯. 於是上賢張王諸客, 以鉗奴從張王入關, 無不爲諸侯相ㆍ郡守者. 及孝惠ㆍ高后ㆍ文帝ㆍ孝景時, 張王客子孫皆得爲二千石. 張敖, 高后六年薨. 子偃爲魯元王. 以母呂後女故, 呂後封爲魯元王. 元王弱, 兄弟少, 乃封張敖他姫子二人: 壽爲樂昌侯, 侈爲信都侯. 高后崩, 諸呂無道, 大臣誅之, 而廢魯元王及樂昌侯ㆍ信諸侯. 孝文帝卽位, 複封故魯元王偃爲南宮侯, 續張氏.
18. 上使泄公持節問之箯輿前. 仰視曰: “泄公邪?” 泄公勞苦如生平驩, 與語, 問張王果有計謀不. 高曰: “人情寧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 今吾三族皆以論死, 豈以王易吾親哉! 顧爲王實不反, 獨吾等爲之.” 具道本指所以爲者王不知狀. 於是泄公入, 具以報, 上乃赦趙王. 上賢貫高爲人能立然諾, 使泄公具告之, 曰: “張王已出.” 因赦貫高. 貫高喜曰: “吾王審出乎?” 泄公曰: “然.” 泄公曰: “上多足下, 故赦足下.” 貫高曰: “所以不死一身無餘者, 白張王不反也. 今王已出, 吾責已塞, 死不恨矣. 且人臣有簒殺之名, 何面目複事上哉! 縱上不殺我, 我不愧於心乎?” 乃仰絶肮, 遂死. 當此之時, 名聞天下.
17. 漢八年, 上從東垣還, 過趙, 貫高等乃壁人柏人, 要之置厠. 上過欲宿, 心動, 問曰: “縣名爲何?” 曰: “柏人.” “柏人者, 迫於人也!” 不宿而去. 漢九年, 貫高怨家知其謀, 乃上變告之. 於是上皆竝逮捕趙王ㆍ貫高等. 十餘人皆爭自剄, 貫高獨怒罵曰: “誰令公爲之? 今王實無謀, 而竝捕王: 公等皆死, 誰白王不反者!” 乃轞車膠致, 與王詣長安. 治張敖之罪. 上乃詔趙群臣賓客有敢從王皆族. 貫高與客孟舒等十餘人, 皆自髡鉗, 爲王家奴, 從來. 貫高至, 對獄, 曰: “獨吾屬爲之, 王實不知.” 吏治榜笞數千, 刺剟, 身無可擊者, 終不複言. 呂後數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 不宜有此. 上怒曰: “使張敖據天下, 豈少而女乎!” 不聽. 廷尉以貫高事辭聞, 上曰: “壯士! 誰知者, 以私問之.” 中大夫泄公曰: “臣之邑子, 素知之. 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
16. 張敖 漢七年, 高祖從平城過趙, 趙王朝夕袒韝蔽, 自上食, 禮甚卑, 有子婿禮. 高祖箕踞詈, 甚慢易之. 趙相貫高ㆍ趙午等年六十餘, 故張耳客也. 生平爲氣, 乃怒曰: “吾王孱王也!” 說王曰: “夫天下豪桀竝起, 能者先立. 今王事高祖甚恭, 而高祖無禮, 請爲王殺之!” 張敖齧其指出血, 曰: “君何言之誤! 且先人亡國, 賴高祖得複國, 德流子孫, 秋豪皆高祖力也. 願君無複出口.” 貫高ㆍ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 “乃吾等非也. 吾王長者, 不倍德. 且吾等義不辱, 今怨高祖辱我王, 故欲殺之, 何乃汚王爲乎? 令事成歸王, 事敗獨身坐耳.”
15. 漢二年, 東擊楚, 使使告趙, 欲與俱. 陳餘曰: “漢殺張耳乃從.” 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 持其頭遺陳餘. 陳餘乃遣兵助漢. 漢之敗於彭城西, 陳餘亦複覺張耳不死, 卽背漢. 漢三年, 韓信已定魏地, 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 斬陳餘泜水上, 追殺趙王歇襄國. 漢立張耳爲趙王. 漢五年, 張耳薨, 謚爲景王. 子敖嗣立爲趙王. 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爲趙王敖後.
14. 田榮欲樹黨於趙以反楚, 乃遣兵從陳餘. 陳餘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 張耳敗走, 念諸侯無可歸者, 曰: “漢王與我有舊故, 而項羽又彊, 立我, 我欲之楚.” 甘公曰: “漢王之入關, 五星聚東井. 東井者, 秦分也. 先至必霸. 楚雖彊, 後必屬漢.” 故耳走漢. 漢王亦還定三秦, 方圍章邯廢丘. 張耳謁漢王, 漢王厚遇之. 陳餘已敗張耳, 皆複收趙地, 迎趙王於代, 複爲趙王. 趙王德陳餘, 立以爲代王. 陳餘爲趙王弱, 國初定, 不之國, 留傅趙王, 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13. 趙王歇複居信都. 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 漢元年二月, 項羽立諸侯王, 張耳雅遊, 人多爲之言, 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 乃分趙立張耳爲常山王, 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國. 陳餘客多說項羽曰: “陳餘ㆍ張耳一體有功於趙.” 項羽以陳餘不從入關, 聞其在南皮, 卽以南皮旁三縣以封之, 而徙趙王歇王代. 張耳之國, 陳餘愈益怒, 曰: “張耳與餘功等也, 今張耳王, 餘獨侯, 此項羽不平.” 及齊王田榮畔楚, 陳餘乃使夏說說田榮曰: “項羽爲天下宰不平, 盡王諸將善地, 徙故王王惡地, 今趙王乃居代! 願王假臣兵, 請以南皮爲扞蔽.”
12. 於是趙王歇ㆍ張耳乃得出钜鹿, 謝諸侯. 張耳與陳餘相見, 責讓陳餘以不肯救趙, 及問張黶ㆍ陳澤所在. 陳餘怒曰: “張黶ㆍ陳澤以必死責臣, 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 皆沒不出.” 張耳不信, 以爲殺之, 數問陳餘. 陳餘怒曰: “不意君之望臣深也! 豈以臣爲重去將哉?” 乃脫解印綬, 推予張耳. 張耳亦愕不受. 陳餘起如厠. 客有說張耳曰: “臣聞“天與不取, 反受其咎”. 今陳將軍與君印, 君不受, 反天不祥. 急取之!” 張耳乃佩其印, 收其麾下. 而陳餘還, 亦望張耳不讓, 遂趨出. 張耳遂收其兵. 陳餘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 由此陳餘ㆍ張耳遂有卻.
8. 太史公曰: 吾適北邊, 自直道歸, 行觀蒙恬所爲秦築長城亭障, 塹山堙谷, 通直道, 固輕百姓力矣. 夫秦之初滅諸侯, 天下之心未定, 痍傷者未瘳, 而恬爲名將, 不以此時彊諫, 振百姓之急, 養老存孤, 務修衆庶之和, 而阿意興功, 此其兄弟遇誅, 不亦宜乎! 何乃罪地脈哉?
7. 及成王有病甚殆, 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 曰: “王未有識, 是旦執事. 有罪殃, 旦受其不祥.” 乃書而藏之記府, 可謂信矣. 及王能治國, 有賊臣言: “周公旦欲爲亂久矣, 王若不備, 必有大事.” 王乃大怒, 周公旦走而奔於楚. 成王觀於記府, 得周公旦沈書, 乃流涕曰: “孰謂周公旦欲爲亂乎!” 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故周書曰: “必參而伍之”. 今恬之宗, 世無二心, 而事卒如此, 是必孽臣逆亂, 內陵之道也. 夫成王失而複振則卒昌: 桀殺關龍逢, 紂殺王子比幹而不悔, 身死則國亡. 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 察於參伍, 上聖之法也. 凡臣之言, 非以求免於咎也, 將以諫而死, 願陛下爲萬民思從道也.” 使者曰: “臣受詔行法於將軍, 不敢以將軍言聞於上也.” 蒙恬喟然太息曰: “我何罪於天, 無過而死乎?” 良久, 徐曰: “恬罪固當死矣. 起臨洮屬之遼東, 城塹萬餘..
6. 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 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 故立號曰: “繆”. 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 楚平王殺伍奢. 吳王夫差殺伍子胥. 此四君者, 皆爲大失, 而天下非之, 以其君爲不明, 以是籍於諸侯. 故曰: “用道治者不殺無罪, 而罰不加於無辜”. 唯大夫留心!” 使者知胡亥之意, 不聽蒙毅之言, 遂殺之. 二世又遣使者之陽周, 令蒙恬曰: “君之過多矣, 而卿弟毅有大罪, 法及內史.” 恬曰: “自吾先人, 及至子孫, 積功信於秦三世矣. 今臣將兵三十餘萬, 身雖囚繋, 其勢足以倍畔, 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 不敢辱先人之敎, 以不忘先主也. 昔周成王初立, 未離繈緥, 周公旦負王以朝, 卒定天下.
5. 胡亥不聽. 而遣禦史曲宮乘傳之代, 令蒙毅曰: “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 今丞相以卿爲不忠, 罪及其宗. 朕不忍, 乃賜卿死, 亦甚幸矣. 卿其圖之!” 毅對曰: “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 則臣少宦, 順幸沒世. 可謂知意矣. 以臣不知太子之能, 則太子獨從, 周旋天下, 去諸公子絶遠, 臣無所疑矣. 夫先主之擧用太子, 數年之積也, 臣乃何言之敢諫, 何慮之敢謀! 非敢飾辭以避死也, 爲羞累先主之名, 願大夫爲慮焉, 使臣得死情實. 且夫順成全者, 道之所貴也: 刑殺者, 道之所卒也.
34. 太史公曰: 李斯以閭閻歷諸侯, 入事秦, 因以瑕釁, 以輔始皇, 卒成帝業, 斯爲三公, 可謂尊用矣. 斯知六闕之歸, 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欠, 持爵祿之重, 阿順苟合, 嚴威酷刑, 聽高邪說, 廢適立庶. 諸侯已畔, 斯乃欲諫爭, 不亦末乎! 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 察其本, 乃與俗議之異. 不然, 斯之功且與周ㆍ召列矣.
33. 留三日, 趙高詐詔衛士, 令士皆素服持兵內鄕, 入告二世曰: “山東群盜兵大至!” 二世上觀而見之, 恐懼, 高旣因劫令自殺. 引璽而佩之, 左右百官莫從: 上殿, 殿欲壊者三. 高自知天弗與, 群臣弗許, 乃召始皇弟, 授之璽. 子嬰旣位, 患之, 乃稱疾不聽事, 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 高上謁, 請病, 因召入, 令韓談刺殺之, 夷其三族. 子嬰立三月, 沛公兵從武關入, 至鹹陽, 群臣百官皆畔, 不適. 子嬰與妻子自係其頸以組, 降軹道旁. 沛公因以屬吏. 項王至而斬之. 遂以亡天下.
32. 李斯已死, 二世拜趙高爲中丞相, 事無大小輒決於高. 高自知權重, 乃獻鹿, 謂之馬. 二世問左右: “此乃鹿也?” 左右皆曰: “馬也”. 二世驚, 自以爲惑, 乃召太蔔, 令卦之, 太蔔曰: “陛下春秋郊祀, 奉宗廟鬼神, 齋戒不明, 故至於此. 可依盛德而明齋戒.” 於是乃入上林齋戒. 日遊弋獵, 有行人入上林中, 二世自射殺之. 趙高敎其女婿鹹陽令閻樂劾不知何人賊殺人移上林. 高乃諫二世曰: “天子無故賊殺不辜人, 此上帝之禁也, 鬼神不享, 天且降殃, 當遠避宮以禳之.” 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宮.
31. 趙高使其客十餘輩詐爲禦史ㆍ謁者ㆍ侍中, 更往覆訊斯. 斯更以其實對, 輒使人複榜之. 後二世使人験斯, 斯以爲如前, 終不敢更言, 辭服. 奏當上, 二世喜曰: “微趙君, 幾爲丞相所賣.” 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 則項梁已擊殺之. 使者來, 會丞相下吏, 趙高皆妄爲反辭. 二世二年七月, 具斯五刑, 論腰斬鹹陽市. 斯出獄, 與其中子俱執, 顧謂其中子曰: “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免, 豈可得乎!” 遂父子相哭, 而夷三族.
4. 四月丙子, 光伏甲士於窟室中, 而具酒請王僚. 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 門戸階陛左右, 皆王僚之親戚也. 夾立侍, 皆持長鈹. 酒旣酣, 公子光詳爲足疾, 入窟室中, 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 旣至王前, 專諸擘魚, 因以匕首刺王僚, 王僚立死. 左右亦殺專諸, 王人擾亂.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 盡滅之, 遂自立爲王, 是爲闔閭. 闔閭乃封專諸之子以爲上卿.
17. 太史公曰: 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 然餘多其在布衣之位, 蕩然肆志, 不詘於諸侯, 談說於當世, 折卿相之權. 鄒陽辭雖不遜, 然其比物連類, 有足悲者, 亦可謂抗直不橈矣, 吾是以附之列傳焉.
16. 是以聖王制世禦俗, 獨化於陶鈞之上, 而不牽於卑亂之語, 不奪於衆多之口. 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 以信荊軻之說, 而匕首竊發: 周文王獵涇ㆍ渭, 載呂尙而歸, 以王天下. 故秦信左右而殺, 周用烏集而王. 何則? 以其能越攣拘之語, 馳域外之議, 獨觀於昭曠之道也. 今人主沈於諂諛之辭, 牽於帷裳之制, 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 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 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利汚義, 砥厲名號者不以欲傷行, 故縣名勝母而曾子不入, 邑號朝歌而墨子回車. 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 攝於威重之權, 主於位勢之貴, 故回面汚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於左右, 則士伏死堀穴巌(巌[藪]之中耳, 安肯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 書奏梁孝王, 孝王使人出之, 卒爲上客.
15. 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 懷可報之意, 披心腹, 見情素, 墮肝膽, 施德厚, 終與之窮達, 無愛於士, 則桀之狗可使吠堯, 而蹠之客可使刺由: 況因萬乘之權, 假聖王之資乎? 然則荊軻之湛七族, 要離之燒妻子, 豈足道哉! 臣聞明月之珠, 夜光之璧, 以闇投人於道路, 人無不按劍相眄者. 何則? 無因而至前也. 蟠木根柢, 輪囷離詭, 而爲萬乘器者. 何則? 以左右先爲之容也. 故無因至前, 雖出隨侯之珠, 夜光之璧, 猶結怨而不見德. 故有人先談, 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 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 身在貧賤, 雖蒙堯ㆍ舜之術, 挾伊ㆍ管之辯, 懷龍逢ㆍ比幹之意, 欲盡忠當世之君, 而素無根柢之容, 雖竭精思, 欲開忠信, 輔人主之治, 則人主必有按劍相眄之跡, 是使布衣不得爲枯木朽株之資也.
14. 是以秦用戎人由餘而霸中國, 齊用越人蒙而彊威ㆍ宣. 此二國, 豈拘於俗, 牽於世, 繋阿偏之辭哉? 公聽竝觀, 垂名當世. 故意合則胡越爲昆弟, 由餘ㆍ越人蒙是矣: 不合, 則骨肉出逐不收, 朱ㆍ象ㆍ管ㆍ蔡是矣. 今人主誠能用齊ㆍ秦之義, 後宋ㆍ魯之聽, 則五伯不足稱, 三王易爲也. 是以聖王覺寤, 捐子之之心, 而能不說於田常之賢: 封比幹之後, 修孕婦之墓, 故功業複就於天下. 何則? 欲善無厭也. 夫晉文公親其讎, 彊霸諸侯: 齊桓公用其仇, 而一匡天下. 何則, 慈仁慇勤, 誠加於心, 不可以虛辭借也. .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 東弱韓ㆍ魏, 兵彊天下, 而卒車裂之: 越用大夫種之謀, 禽勁吳, 霸中國, 而卒誅其身. 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 於陵子仲辭三公爲人灌園.
13. 故女無美惡, 入宮見妒: 士無賢不肖, 入朝見嫉. 昔者司馬喜髕腳於宋, 卒相中山: 範睢摺脅折齒於魏, 卒爲應侯. 此二人者, 皆信必然之畫, 捐朋黨之私, 挾孤獨之位, 故不能自免於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自沈於河, 徐衍負石入海. 不容於世, 義不苟取, 比周於朝, 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里奚乞食於路, 繆公委之以政: 甯戚飯牛車下, 而桓公任之以國. 此二人者, 豈借宦於朝, 假譽於左右, 然後二主用之哉? 感於心, 合於行, 親於膠漆, 昆弟不能離, 豈惑於衆口哉? 故偏聽生姦, 獨任成亂. 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 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 夫以孔ㆍ墨之辯, 不能自免於讒諛, 而二國以危. 何則? 衆口鑠金, 積毁銷骨也.
12. 昔卞和獻寶, 楚王刖之: 李斯竭忠, 胡亥極刑. 是以箕子詳狂, 接輿辟世, 恐遭此患也. 願大王孰察卞和ㆍ李斯之意, 而後楚王ㆍ胡亥之聽, 無使臣爲箕子ㆍ接輿所笑. 臣聞比幹剖心, 子胥鴟夷, 臣始不信, 乃今知之. 願大王孰察, 少加憐焉. 諺曰: “有白頭如新, 傾蓋如故.” 何則? 知與不知也. 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 藉荊軻首以奉丹之事: 王奢去齊之魏, 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 夫王奢ㆍ樊於期非新於齊ㆍ秦而故於燕ㆍ魏也, 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 行合於志而慕義無窮也. 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 而爲燕尾生: 白圭戰亡六城, 爲魏取中山. 何則? 誠有以相知也. 蘇秦相燕, 燕人惡之於王, 王按劍而怒, 食以駃騠: 白圭顯於中山, 中山人惡之魏文侯, 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 何則? 兩主二臣, 剖心坼肝相信, 豈移於浮辭哉!
5. 太史公曰: 兵以正合, 以奇勝. 善之者, 出奇無窮. 奇正還相生, 如環之無端. 夫始如處女, 適人開戸: 後如脫免, 適不及距: 其田單之謂邪! 初, 淖齒之殺湣王也, 莒人求湣王子法章, 得之太史嬓之家, 爲人灌園. 嬓女憐而善遇之. 後法章私以情告女, 女遂與通. 及莒人共立法章爲齊王, 以莒距燕, 而太史氏女遂爲後, 所謂“君王後” 也. 燕之初入齊, 聞畫邑人王蠋賢, 令軍中曰: “環畫邑三十里無入” , 以王蠋之故. 已而使人謂蠋曰: “齊人多高子之義, 吾以子爲將, 封子萬家.” 蠋固謝. 燕人曰: “子不聽, 吾引三軍而屠畫邑.” 王蠋曰: “忠臣不事二君, 貞女不更二夫. 齊王不聽吾諫, 故退而耕於野. 國旣破亡, 吾不能存: 今又劫之以兵爲君將, 是助桀爲暴也. 與其生而無義, 固不如烹!” 遂經其頸於樹枝, 自奮絶脰而死. 齊亡大夫聞之, 曰: “王蠋, ..
4. 五千人因銜枚擊之, 而城中鼓譟從之, 老弱皆擊銅器爲聲, 聲動天地. 燕軍大駭, 敗走. 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 燕軍擾亂奔走, 齊人追亡逐北, 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 兵日益多, 乘勝, 燕日敗亡, 卒至河上, 而齊七十餘城皆複爲齊. 乃迎襄王於莒, 入臨菑而聽政. 襄王封田單, 號曰安平君.
18. 太史公曰: 知死必勇, 非死者難也, 處死者難. 方藺相如引璧睨柱, 及叱秦王左右, 勢不過誅, 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 相如一奮其氣, 威信敵國, 退而讓頗, 名重太山, 其處智勇, 可謂兼之矣!
17. 趙悼襄王元年, 廉頗旣亡入魏, 趙使李牧攻燕, 拔武遂ㆍ方城. 居二年, 龐煖破燕軍, 殺劇辛. 後七年, 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 斬首十萬. 趙乃以李牧爲大將軍, 擊秦軍於宜安, 大破秦軍, 走秦將桓齮. 封李牧爲武安君. 居三年, 秦攻番吾, 李牧擊破秦軍, 南距韓ㆍ魏. 趙王遷七年, 秦使王翦攻趙, 趙使李牧ㆍ司馬尙禦之. 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 爲反閒, 言李牧ㆍ司馬尙欲反. 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顔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 趙使人微捕得李牧, 斬之. 廢司馬尙. 後三月, 王翦因急擊趙, 大破殺趙蔥, 虜趙王遷及其將顔聚, 遂滅趙.
16. 歲餘, 匈奴每來, 出戰. 出戰, 數不利, 失亡多, 邊不得田畜. 複請李牧. 牧杜門不出, 固稱疾. 趙王乃複彊起使將兵. 牧曰: “王必用臣, 臣如前, 乃敢奉令.” 王許之. 李牧至, 如故約. 匈奴數歲無所得. 終以爲怯. 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 皆願一戰. 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 選騎得萬三千匹, 百金之士五萬人, 彀者十萬人, 悉勒習戰. 大縱畜牧, 人民滿野. 匈奴小入, 詳北不勝, 以數千人委之. 單於聞之, 大率衆來入. 李牧多爲奇陳, 張左右翼擊之, 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滅襜襤, 破東胡, 降林胡, 單於奔走. 其後十餘歲, 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15. 李牧 李牧者, 趙之北邊良將也. 常居代雁門, 備匈奴. 以便宜置吏, 市租皆輸入莫府, 爲士卒費. 日擊數牛饗士, 習射騎, 謹烽火, 多閒諜, 厚遇戰士. 爲約曰: “匈奴卽入盜, 急入收保, 有敢捕虜者斬.” 匈奴每入, 烽火謹, 輒入收保, 不敢戰. 如是數歲, 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爲怯, 雖趙邊兵亦以爲吾將怯. 趙王讓李牧, 李牧如故. 趙王怒, 召之, 使他人代將.
4. 秦王齋五日後, 乃設九賓禮於廷, 引趙使者藺相如. 相如至, 謂秦王曰: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故令人持璧歸, 閒至趙矣. 且秦彊而趙弱,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 趙立奉璧來. 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 臣請就湯鑊,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今殺相如, 終不能得璧也, 而絶秦趙之驩, 不如因而厚遇之, 使歸趙,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見相如, 畢禮而歸之. 相如旣歸, 趙王以爲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 拜相如爲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趙, 趙亦終不予秦璧.
11. 太史公曰: 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 未嘗不廢書而泣也. 樂臣公學黃帝ㆍ老子, 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 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敎安期生, 安期生敎毛翕公, 毛翕公敎樂瑕公, 樂瑕公敎樂臣公, 樂臣公敎蓋公. 蓋公敎於齊高密ㆍ膠西, 爲曹相國師.
10. 其明年, 樂乘ㆍ廉頗爲趙圍燕, 燕重禮以和, 乃解. 後五歲, 趙孝成王卒. 襄王使樂乘代廉頗. 廉頗攻樂乘, 樂乘走, 廉頗亡入魏. 其後十六年而秦滅趙. 其後二十餘年, 高帝過趙, 問: “樂毅有後世乎?” 對曰: “有樂叔.” 高帝封之樂卿, 號曰華成君. 華成君, 樂毅之孫也. 而樂氏之族有樂瑕公ㆍ樂臣公, 趙且爲秦所滅, 亡之齊高密. 樂臣公善修黃帝ㆍ老子之言, 顯聞於齊, 稱賢師.
9. 燕王恨不用樂閒, 樂閒旣在趙, 乃遺樂閒書曰: “紂之時, 箕子不用, 犯諫不怠, 以冀其聽: 商容不達, 身祇辱焉, 以冀其變. 及民志不入, 獄囚自出, 然後二子退隱. 故紂負桀暴之累, 二子不失忠聖之名. 何者? 其憂患之盡矣. 今寡人雖愚, 不若紂之暴也: 燕民雖亂, 不若殷民之甚也. 室有語, 不相盡, 以告鄰里. 二者, 寡人不爲君取也.” 樂閒ㆍ樂乘怨燕不聽其計, 二人卒留趙. 趙封樂乘爲武襄君.
8. 臣聞古之君子, 交絶不出惡聲: 忠臣去國, 不絜其名. 臣雖不佞, 數奉敎於君子矣. 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 不察疏遠之行, 故敢獻書以聞, 唯君王之留意焉. 於是燕王複以樂毅子樂閒爲昌國君: 而樂毅往來複通燕, 燕ㆍ趙以爲客卿. 樂毅卒於趙. 樂閒居燕三十餘年, 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計, 欲攻趙, 而問昌國君樂閒. 樂閒曰: “趙, 四戰之國也, 其民習兵, 伐之不可.” 燕王不聽, 遂伐趙. 趙使廉頗擊之, 大破栗腹之軍於鄗, 禽栗腹ㆍ樂乘. 樂乘者, 樂閒之宗也. 於是樂閒奔趙, 趙遂圍燕. 燕重割地以與趙和, 趙乃解而去.
7. 臣聞賢聖之君, 功立而不廢, 故著於春秋: 蚤知之士, 名成而不毁, 故稱於後世.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 夷萬乘之彊國, 收八百歲之蓄積, 及至棄群臣之日, 餘敎未衰, 執政任事之臣, 脩法令, 愼庶孽, 施及乎萌隷, 皆可以敎後世. 臣聞之, 善作者不必善成, 善始者不必善終. 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 而吳王遠跡至郢: 夫差弗是也, 賜之鴟夷而浮之江. 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 故沈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 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 以明先王之跡, 臣之上計也. 離毁辱之誹謗, 墮先王之名, 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 以幸爲利, 義之所不敢出也.
45. 太史公曰: 韓子稱“長袖善舞, 多錢善賈” , 信哉是言也! 範睢ㆍ蔡澤世所謂一切辯士, 然遊說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 非計策之拙, 所爲說力少也. 及二人羈旅入秦, 繼踵取卿相, 垂功於天下者, 固彊弱之勢異也. 然士亦有偶合, 賢者多如此二子, 不得盡意, 豈可勝道哉! 然二子不困厄, 惡能激乎?
44.. 後數日, 入朝, 言於秦昭王曰: “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 其人辯士, 明於三王之事, 五伯之業, 世俗之變, 足以寄秦國之政. 臣之見人甚衆, 莫及, 臣不如也. 臣敢以聞.” 秦昭王召見, 與語, 大說之, 拜爲客卿. 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 昭王彊起應侯, 應侯遂稱病篤. 範睢免相, 昭王新說蔡澤計畫, 遂拜爲秦相, 東收周室. 蔡澤相秦數月, 人或惡之, 懼誅, 乃謝病歸相印, 號爲綱成君. 居秦十餘年, 事昭王ㆍ孝文王ㆍ莊襄王. 卒事始皇帝, 爲秦使於燕, 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
43. 世世稱孤, 而有許由ㆍ延陵季子之讓, 喬松之壽, 孰與以禍終哉? 卽君何居焉? 忍不能自離, 疑不能自決, 必有四子之禍矣. 易曰: “亢龍有悔” , 此言上而不能下, 信而不能詘, 往而不能自返者也. 願君孰計之!” 應侯曰: “善. 吾聞“欲而不知(止[足], 失其所以欲: 有而不知(足[止], 失其所以有”. 先生幸敎, 睢敬受命.” 於是乃延入坐, 爲上客.
42. 君獨不觀夫博者乎? 或欲大投, 或欲分功, 此皆君之所明知也. 今君相秦, 計不下席, 謀不出廊廟, 坐制諸侯, 利施三川, 以實宜陽, 決羊腸之險, 塞太行之道, 又斬範ㆍ中行之塗, 六國不得合從, 桟道千里, 通於蜀漢, 使天下皆畏秦, 秦之欲得矣, 君之功極矣, 此亦秦之分功之時也. 如是而不退, 則商君ㆍ白公ㆍ吳起ㆍ大夫種是也. 吾聞之, “鑒於水者見面之容, 鑒於人者知吉與凶”. 書曰: “成功之下, 不可久處”. 四子之禍, 君何居焉? 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 讓賢者而授之, 退而巌居川觀, 必有伯夷之廉, 長爲應侯.
41. 吳起爲楚悼王立法, 卑減大臣之威重, 罷無能, 廢無用, 損不急之官, 塞私門之請, 一楚國之俗, 禁遊客之民, 精耕戰之士, 南收楊越, 北竝陳ㆍ蔡, 破橫散從, 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 禁朋黨以勵百姓, 定楚國之政, 兵震天下, 威服諸侯. 功已成矣, 而卒枝解. 大夫種爲越王深謀遠計, 免會稽之危, 以亡爲存, 因辱爲榮, 墾草入邑, 辟地殖谷, 率四方之士, 專上下之力, 輔句踐之賢, 報夫差之讎, 卒擒勁吳. 令越成霸. 功已彰而信矣, 句踐終負而殺之. 此四子者, 功成不去, 禍至於此. 此所謂信而不能詘, 往而不能返者也. 範蠡知之, 超然辟世, 長爲陶朱公.
40. 夫商君爲秦孝公明法令, 禁姦本, 尊爵必賞, 有罪必罰, 平權衡, 正度量, 調輕重, 決裂阡陌, 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 勧民耕農利土, 一室無二事, 力田蓄積, 習戰陳之事, 是以兵動而地廣, 兵休而國富, 故秦無敵於天下, 立威諸侯, 成秦國之業. 功已成矣, 而遂以車裂. 楚地方數千里, 持戟百萬, 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 一戰擧鄢郢以燒夷陵, 再戰南竝蜀漢. 又越韓ㆍ魏而攻彊趙, 北阬馬服, 誅屠四十餘萬之衆, 盡之於長平之下, 流血成川, 沸聲若雷, 遂入圍邯鄲, 使秦有帝業. 楚ㆍ趙天下之彊國而秦之仇敵也, 自是之後, 楚ㆍ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 白起之勢也. 身所服者七十餘城, 功已成矣, 而遂賜劍死於杜郵.
39. 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 意欲至矣, 而無變計, 竊爲君不取也. 且夫翠ㆍ鵠ㆍ犀ㆍ象, 其處勢非不遠死也, 而所以死者, 惑於餌也. 蘇秦ㆍ智伯之智, 非不足以辟辱遠死也, 而所以死者, 惑於貪利不止也. 是以聖人制禮節欲, 取於民有度, 使之以時, 用之有止, 故志不溢, 行不驕, 常與道俱而不失, 故天下承而不絶. 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至於葵丘之會, 有驕矜之志, 畔者九國. 吳王夫差兵無敵於天下, 勇彊以輕諸侯, 陵齊晉, 故遂以殺身亡國. 夏育ㆍ太史噭叱呼駭三軍, 然而身死於庸夫. 此皆乘至盛而不返道理, 不居卑退處倹約之患也.
38. 澤曰: “今主之親忠臣不忘舊故不若孝公ㆍ悼王ㆍ句踐, 而君之功績愛信親幸又不若商君ㆍ吳起ㆍ大夫種, 然而君之祿位貴盛, 私家之富過於三子, 而身不退者, 恐患之甚於三子, 竊爲君危之. 語曰: “日中則移, 月滿則虧”. 物盛則衰, 天地之常數也. 進退盈縮, 與時變化, 聖人之常道也. 故“國有道則仕, 國無道則隱”. 聖人曰: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37. 蔡澤少得閒, 因曰: “夫商君ㆍ吳起ㆍ大夫種, 其爲人臣盡忠致功則可願矣, 閎夭事文王, 周公輔成王也, 豈不亦忠聖乎? 以君臣論之, 商君ㆍ吳起ㆍ大夫種其可願孰與閎夭ㆍ周公哉?” 應侯曰: “商君ㆍ吳起ㆍ大夫種弗若也.” 蔡澤曰: “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 惇厚舊故, 其賢智與有道之士爲膠漆, 義不倍功臣, 孰與秦孝公ㆍ楚悼王ㆍ越王乎?” 應侯曰: “未知何如也.” 蔡澤曰: “今主親忠臣, 不過秦孝公ㆍ楚悼王ㆍ越王, 君之設智, 能爲主安危修政, 治亂彊兵, 批患折難, 廣地殖谷, 富國足家, 彊主, 尊社稷, 顯宗廟, 天下莫敢欺犯其主, 主之威蓋震海內, 功彰萬里之外, 聲名光輝傳於千世, 君孰與商君ㆍ吳起ㆍ大夫種?” 應侯曰: “不若.” 蔡
36. 蔡澤曰: “主聖臣賢, 天下之盛福也: 君明臣直, 國之福也: 父慈子孝, 夫信妻貞, 家之福也. 故比幹忠而不能存殷, 子胥智而不能完吳, 申生孝而晉國亂. 是皆有忠臣孝子, 而國家滅亂者, 何也? 無明君賢父以聽之, 故天下以其君父爲僇辱而憐其臣子. 今商君ㆍ吳起ㆍ大夫種之爲人臣, 是也: 其君, 非也. 故世稱三子致功而不見德, 豈慕不遇世死乎? 夫待死而後可以立忠成名, 是微子不足仁, 孔子不足聖, 管仲不足大也. 夫人之立功, 豈不期於成全邪? 身與名俱全者, 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 其次也. 名在僇辱而身全者, 下也.” 於是應侯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