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한비자 (555)
건빵이랑 놀자
5. 人主立難爲而罪不及, 則私怨生; 人臣失所長而奉難給, 則伏怨結. 勞苦不撫循, 憂悲不哀憐; 喜則譽小人, 賢不肖俱賞; 怒則毁君子, 使伯夷與盜跖俱辱; 故臣有叛主.
4. 聞之曰: “擧事無患者, 堯不得也.” 而世未嘗無事也. 君人者不輕爵祿, 不易富貴, 不可與救危國. 故明主厲廉恥, 招仁義. 昔者介子推無爵祿而義隨文公, 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 故人主結其德, 書圖著其名. 人主樂乎使人以公盡力, 而苦乎以私奪威; 人臣安乎以能受職, 而苦乎以一負二. 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 而立人主之所樂. 上下之利, 莫長於此. 不察私門之內, 輕慮重事, 厚誅薄罪, 久怨細過, 長侮偸快, 數以德追禍, 是斷手而續以玉也, 故世有易身之患.
3. 明主立可爲之賞, 設可避之罰. 故賢者勸賞而不見子胥之禍, 不肖者少罪而不見傴剖背, 盲者處平而不遇深谿, 愚者守靜而不陷險危. 如此, 則上下之恩結矣. 古之人曰: “其心難知, 喜怒難中也.” 故以表示目, 以鼓語耳, 以法敎心. 君人者釋三易之數而行一難知之心, 如此, 則怒積於上而怨積於下. 以積怨而御積怒, 則兩危矣. 明主之表易見, 故約立; 其敎易知, 故言用; 其法易爲, 故令行. 三者立而上無私心, 則下得循法而治, 望表而動, 隨繩而斲, 因攢而縫. 如此, 則上無私威之毒, 而下無愚拙之誅. 故上君明而少怒, 下盡忠而少罪.
2. 釋法術而任心治, 堯不能正一國, 去規矩而妄意度, 奚仲不能成一輪; 廢尺寸而差短長, 王爾不能半中. 使中主守法術, 拙匠執規矩尺寸, 則萬不失矣. 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 守中拙之所萬不失, 則人力盡而功名立.
1. 聞古之善用人者, 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 循天, 則用力寡而功立; 順人, 則刑罰省而令行; 明賞罰, 則伯夷·盜跖不亂. 如此, 則白黑分矣. 治國之臣, 效功於國以履位, 見能於官以受職, 盡力於權衡以任事. 人臣皆宜其能, 勝其官, 輕其任, 而莫懷餘力於心, 莫負兼官之責於君. 故內無伏怨之亂, 外無馬服之患. 明君使事不相干, 故莫訟; 使士不兼官, 故技長; 使人不同功, 故莫爭. 爭訟止, 技長立, 則彊弱不觳力, 冰炭不合形, 天下莫得相傷, 治之至也.
3. 人主離法失人, 則危於伯夷不妄取, 而不免於田成·盜跖之禍. 何也? 今天下無一伯夷, 而姦人不絶世, 故立法度量. 度量信, 則伯夷不失是, 而盜跖不得非. 法分明, 則賢不得奪不肖, 强不得侵弱, 衆不得暴寡. 託天下於堯之法, 則貞士不失分, 姦人不徼幸. 寄千金於羿之矢, 則伯夷不得亡, 而盜跖不敢取. 堯明於不失姦, 故天下無邪; 羿巧於不失發, 故千金不亡. 邪人不壽而盜跖止. 如此, 故圖不載宰予, 不擧六卿; 書不著子胥, 不明夫差. 孫·吳之略廢, 盜跖之心伏. 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 而無瞋目切齒傾取之患; 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內, 而無扼腕聚脣嗟唶之禍. 服虎而不以柙, 禁姦而不以法, 塞僞而不以符, 此賁·育之所患, 堯·舜之所難也. 故設柙, 非所以備鼠也, 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 立法, 非所以避曾·史也, 所以使庸主能止盜跖也; 爲符, 非所以豫尾生也, 所..
2. 古之善守者, 以其所重禁其所輕, 以其所難止其所易, 故君子與小人俱正, 盜跖與曾·史俱廉. 何以知之? 夫貪盜不赴谿而掇金, 赴谿而掇金則身不全. 賁·育不量敵, 則無勇名; 盜跖不計可, 則利不成. 明主之守禁也, 賁·育見侵於其所不能勝, 盜跖見害於其所不能取, 故能禁賁·育之所不能犯, 守盜跖之所不能取, 則暴者守愿, 邪者反正. 大勇愿, 巨盜貞, 則天下公平, 而齊民之情正矣.
1. 聖王之立法也, 其賞足以勸善, 其威足以勝暴, 其備足以必完法. 治世之臣, 功多者位尊, 力極者賞厚, 情盡者名立. 善之生如春, 惡之死如秋, 故民勸極力而樂盡情, 此之謂上下相得. 上下相得, 故能使用力者自極於權衡, 而務至於任鄙; 戰士出死, 而願爲賁·育; 守道者皆懷金石之心, 以死子胥之節. 用力者爲任鄙, 戰如賁·育, 中爲金石, 則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
8. 明主之道忠法, 其法忠心, 故臨之而法, 去之而思. 堯無膠漆之約於當世而道行, 舜無置錐之地於後世而德結. 能立道於往古, 而垂德於萬世者之謂明主.
7. 明主堅內, 故不外失, 失之近而不亡於遠者無有. 故周之奪殷也, 拾遺於庭. 使殷不遺於朝, 則周不敢望秋毫於境. 而况敢易位乎?
6. 安危在是非, 不在於强弱. 存亡在虛實, 不在於衆寡, 故齊. 萬乘也, 而名實不稱, 上空虛於國, 內不充滿於名實, 故臣得奪主. 桀, 天子也, 而無是非; 賞於無功, 使讒諛以詐僞爲貴; 誅於無罪, 使傴以天性剖背. 以詐僞爲是, 天性爲非, 小得勝大.
5. 人主不自刻以堯而責人臣以子胥, 是幸殷人之盡如比干; 盡如比干, 則上不失, 下不亡. 不權其力而有田成, 而幸其身盡如比干, 故國不得一安. 廢堯·舜而立桀·紂, 則人不得樂所長而憂所短. 失所長, 則國家無功; 守所短, 則民不樂生. 以無功御不樂生, 不可行於齊民. 如此, 則上無以使下, 下無以事上.
4. 聞古扁鵲之治其病也, 以刀刺則骨; 聖人之救危國也, 以忠拂耳. 刺骨, 故小痛在體而長利在身; 拂耳, 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國. 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 猛毅之君以福拂耳. 忍痛, 故扁鵲盡巧; 拂耳, 則子胥不失. 壽安之術也. 病而不忍痛, 則失扁鵲之巧; 危而不拂耳, 則失聖人之意. 如此, 長利不遠垂, 功名不久立.
3. 使天下皆極智能於儀表, 盡力於權衡, 以動則勝, 以靜則安. 治世使人樂生於爲是, 愛身於爲非, 小人少而君子多. 故社稷常立, 國家久安. 奔車之上無仲尼, 覆舟之下無伯夷. 故號令者, 國之舟車也. 安則智廉生, 危則爭鄙起. 故安國之法, 若饑而食, 寒而衣, 不令而自然也. 先王寄理於竹帛. 其道順, 故後世服. 今使人饑寒, 去衣食. 雖賁·育不能行; 廢自然, 雖順道而不立. 强勇之所不能行, 則上不能安. 上以無厭責已盡. 則下對“無有” ; 無有, 則輕法. 法所以爲國也, 而輕之, 則功不立, 名不成.
2. 危道: 一曰, 斲削於繩之內; 二曰, 斲割於法之外; 三曰, 利人之所害; 四曰, 樂人之所禍; 五曰, 危人之所安; 六曰, 所愛不親, 所惡不疏. 如此, 則人失其所以樂生, 而忘其所以重死. 人不樂生, 則人主不尊: 不重死, 則令不行也.
1. 安術有七, 危道有六. 安術: 一曰, 賞罰隨是非; 二曰, 禍福隨善惡; 三曰, 死生隨法度; 四曰, 有賢不肖而無愛惡; 五曰, 有愚智而無非譽; 六曰, 有尺寸而無意度; 七曰, 有信而無詐.
2. 天下有信數三: 一曰智有所不能立, 二曰力有所不能擧, 三曰彊有所不能勝. 故雖有堯之智而無衆人之助, 大功不立; 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 不能自擧; 有賁·育之彊而無法術, 不得長生. 故勢有不可得, 事有不可成. 故烏獲輕千鈞而重其身. 非其身重於千鈞也, 勢不便也. 離朱易百步而難眉睫, 非百步近而眉睫遠也, 道不可也. 故明主不窮烏獲以其不能自擧, 不因離朱以其不能自見. 因可勢, 求易道, 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時有滿虛, 事有利害, 物有生死, 人主爲三者發喜怒之色, 則金石之士離心焉. 聖賢之撲朴淺深矣. 故明主觀人. 不使人觀己. 明於堯不能獨成. 烏獲之不能自擧. 賁育之不能自勝. 以法術. 則觀行之道畢矣.
1. 古之人, 目短於自見, 故以鏡觀面; 智短於自知, 故以道正已. 鏡無見疵之罪, 道無明過之惡. 目失鏡, 則無以正鬚眉; 身失道, 則無以知迷惑. 西門豹之性急, 故佩韋以自緩已; 董安于之心緩, 故佩弦以自急. 故以有餘補不足, 以長續短之謂明主.
37. 鄭人有一子, 將宦, 謂其家曰: “必築壞牆, 是不善, 人將竊.” 其巷人亦云. 不時築, 而人果竊之. 以其子爲智, 以巷人告者爲盜.
36. 闔廬攻郢, 戰三勝, 問子胥曰: “可以退乎” 子胥對曰:“溺人者一飮而止, 則無逆者, 以其不休也. 不如乘之以沈之.”
35. 荊王弟在秦, 秦不出也. 中射之士曰: “資臣百金, 臣能出之.” 因載百金之晉, 見叔向, 曰: “荊王弟在秦, 秦不出也. 請以百金委叔向.” 叔向受金, 而以見之晉平公曰: “可以城壺丘矣.” 平公曰: “何也?” 對曰: “荊王弟在秦, 秦不出也, 是秦惡荊也, 必不敢禁我城壺丘. 若禁之, 我曰: ‘爲我出荊王之弟, 吾不城也. ’彼如出之, 可以得荊; 彼不出, 是卒惡也, 必不敢禁我城壺丘矣.” 公曰: ‘善. ’乃城壺丘. 謂秦公曰: “爲我出荊王之弟, 吾不城也.” 秦因出之. 荊王大說, 以鍊金百鎰遺晉.
34. 靖郭君將城薛, 客多以諫者. 靖郭君謂謁者曰: “毋爲客通.” 齊人有請見者曰: “臣請三言而已. 過三言, 臣請烹.” 靖郭君因見之. 客趨進曰: “海大魚.” 因反走. 靖郭君曰: 請聞其說. 客曰: “臣不敢以死爲戲.” 靖郭君曰: “願爲寡人言之.” 答曰: “君聞大魚乎? 網不能止, 繳不能絓也, 蕩而失水, 螻蟻得意焉. 今夫齊亦君之海也. 君長有齊, 奚以薛爲君? 失齊, 雖隆薛城至於天, 猶無益也.” 靖郭君曰: “善.” 乃輟, 不城薛.
33. 韓咎立爲君未定也. 弟在周, 周欲重之, 而恐韓咎不立也. 綦母恢曰: “不若以車百乘送之. 得立, 因曰爲戒; 不立, 則曰來效賊也.”
32. 齊伐魯, 索讒鼎, 魯以其鴈往. 齊人曰: “鴈也.” 魯人曰: “眞也.” 齊曰: “使樂正子春來, 吾將聽子.” 魯君請樂正子春, 樂正子春曰: “胡不以其眞往也?” 君曰: “我愛之.” 答曰: “臣亦愛臣之信.”
31. 韓趙相與爲難. 韓子索兵於魏曰: “原借師以伐趙.” 魏文侯曰: “寡人與趙兄弟, 不可以從.” 趙又索兵以攻韓. 文侯曰: “寡人與韓兄弟, 不敢從.” 二國不得兵, 怒而反. 已乃知文侯以搆於已, 乃皆朝魏.
30. 荊伐陳, 吳救之, 軍間三十里. 雨十日, 夜星. 左史倚相謂子期曰: “雨十日, 甲輯而兵聚. 吳人必至, 不如備之.” 乃爲陳. 陳未成也而吳人至, 見荊陳而反. 左史曰: “吳反覆六十里, 其君子必休, 小人必食. 我行三十里擊之, 必可敗也.” 乃從之, 遂破吳軍.
29. 越已勝吳, 又索卒於荊而攻晉. 左史倚相謂荊王曰: “夫越破吳, 豪士死, 銳卒盡, 大甲傷. 今又索卒以攻晉, 示我不病也. 不如起師與分吳.” 荊王曰: “善.” 因起師而從越. 越王怒, 將擊之. 大夫種曰: “不可. 吾豪士盡, 大甲傷. 我與戰, 必不克, 不如賂之.” 乃割露山之陰王百里以賂之.
28. 知伯將伐仇由, 而道難不通, 乃鑄大鍾遺仇由之君. 仇由之君大說, 除道將內之. 赤章曼枝曰: “不可. 此小之所以事大也, 而今也大以來, 卒必隨之, 不可內也.” 仇由之君不聽, 遂內之. 赤章曼枝因斷轂而驅, 至於齊, 七月而仇由亡矣.
27. 荊王伐吳, 吳使沮衛·蹶融犒於荊師, 荊將軍曰: “縛之, 殺以釁鼓.” 問之曰: “汝來卜乎?” 答曰: “卜.” “卜吉乎?” 曰: “吉.” 荊人曰: “今荊將以女釁鼓, 其何也?” 答曰: “是故其所以吉也. 吳使人來也, 固視將怒, 將軍怒. 將深溝高壘; 將軍不怒, 將懈怠. 今也將軍殺臣, 則吳必警守矣. 且國之卜, 非爲一臣卜. 夫殺一臣而存一國, 其不言吉, 何也? 且死者無知, 則以臣釁鼓無益也; 死者有知也, 臣將當戰之時, 臣使鼓不鳴.” 荊人因不殺也.
26. 管仲·鮑叔相謂曰: “君亂甚矣, 必失國. 齊國之諸公子其可輔者, 非公子糾, 則小白也. 與子人事一人焉, 先達者相收.” 管仲乃從公子糾, 鮑叔從小白. 國人果弑君. 小白先入爲君, 魯人拘管仲而效之, 鮑叔言而相之. 故諺曰: “巫咸雖善祝, 不能自祓也; 秦醫雖善除, 不能自彈也.” 以管仲之聖而待鮑叔之助, 此鄙諺所謂“虜自賣裘而不售, 士自譽辯而不信” 者也.
25. 白圭謂宋令尹曰: “君長自知政, 公無事矣. 今君少主也而務名, 不如令荊賀君之孝也. 則君不奪公位, 而大敬重公, 則公常用宋矣.”
24. 周趮謂宮他曰: “爲我謂齊王曰: 以齊資我於魏, 請以魏事王.” 宮他曰: “不可, 是示之無魏也, 齊王必不資於無魏者, 而以怨有魏者. 公不如曰: 以王之所欲, 臣請以魏聽王. 齊王必以公爲有魏也, 必因公. 是公有齊也, 因以有齊·魏矣.”
23. 晉中行文子出亡, 過於縣邑. 從者曰: “此嗇夫, 公之故人. 公奚不休舍, 且待後車?” 文子曰: “吾嘗好音, 此人遺我鳴琴; 吾好珮, 此人遺我玉環: 是振我過者也. 以求容於我者, 吾恐其以我求容於人也.” 乃去之. 果收文子後車二乘而獻之其君矣.
22. 孔子謂弟子曰: “孰能導子西之釣名也?” 子貢曰: “賜也能.” 乃導之, 不復疑也. 孔子曰: “寬哉, 不被於利! 絜哉, 民性有恆! 曲爲曲, 直爲直.” 孔子曰子西不免. 白公之難, 子西死焉. 故曰: “直於行者曲於欲.”
21. 有與悍者鄰, 欲賣宅而避之. 人曰: “是其貫將滿矣, 子姑待之.” 答曰: “吾恐其以我滿貫也.” 遂去之. 故曰: “物之幾者 , 非所靡也.”
20. 公孫弘斷髮而爲越王騎, 公孫喜使人絶之曰: “吾不與子爲昆弟矣.” 公孫弘曰: “我斷髮, 子斷頸而爲人用兵, 我將謂子何?” 周南之戰, 公孫喜死焉.
19. 公子糾將爲亂, 桓公使使者視之. 使者報曰: “笑不樂, 視不見, 必爲亂.” 乃使魯人殺之.
18. 宮有堊, 器有滌, 則潔矣. 行身亦然, 無滌堊之地, 則寡非矣.
17. 蟲有螝者, 一身兩口, 爭食相齕也. 遂相殺也, 人臣之爭事而亡其國者, 皆螝類也.
16. 三蝨食彘相與訟, 一蝨過之, 曰: “訟者奚說?” 三蝨曰: “爭肥饒之地.” 一蝨曰: “若亦不患臘之至而茅之燥耳, 若又奚患?” 於是乃相與聚嘬其身而食之. 彘臞, 人乃弗殺.
14. 荊令公子將伐陳. 丈人送之曰: “晉强, 不可不愼也.” 公子曰: “丈人奚憂? 吾爲丈人破晉.” 丈人曰:“可. 吾方廬陳南門外.” 公子曰:“是何也?” 曰:“我笑句踐也, 爲人之如是其易也, 已獨何爲密密十年難乎?”
13. 有欲以御見荊王者, 衆騶妒之. 因曰: “臣能撽鹿.” 見王. 王爲御, 不及鹿; 自御, 及之. 王善其御也, 乃言衆騶妒之.
12. 宋之富賈有監止子者, 與人爭買百金之璞玉, 因佯失而毁之, 負其百金, 而理其毁瑕, 得千溢焉. 事有擧之而有敗, 而賢其毋擧之者, 負之時也.
11. 桓公問管仲: “富有涯乎?” 答曰: “水之以涯, 其無水者也; 富之以涯, 其富已足者也. 人不能自止於足, 而亡其富之涯乎!”
10. 惠子曰: 羿執鞅持扞, 操弓關機, 越人爭爲持的. 弱子扞弓, 慈母入室閉戶.” 故曰: “可必, 則越人不疑羿; 不可必, 則慈母逃弱子.”
8. 宋太宰貴而主斷. 季子將見宋君, 梁子聞之曰: “語必可與太宰三坐乎, 不然, 將不免.” 季子因說以貴主而輕國.
7. 崇侯·惡來知不適紂之誅也, 而不見武王之滅之也. 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 而不知身之死也. 故曰: “崇侯·惡來. 知心而不知事, 比干·子胥知事而不知心.” 聖人其備矣.
6. 桓赫曰: “刻削之道, 鼻莫如大, 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 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 大不可小也.” 擧事亦然. 爲其後可復者也, 則事寡敗矣.
5. 伯樂敎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馬, 敎其所愛者相駑馬. 以千里之馬時一有, 其利緩; 駑馬日售, 其利急. 此《周書》所謂“下言而上用者, 惑也.”
4. 鱣似蛇, 蠶似蠋. 人見蛇, 則驚駭; 見蠋, 則毛起. 漁者持鱣, 婦人拾蠶, 利之所在, 皆爲賁·諸.
3. 鳥有翢翢者, 重首而屈尾, 將欲飮於河, 則必顚. 乃銜其羽而飮之, 人之所有飮不足者, 不可不索其羽也.
2. 衛將軍文子見曾子, 曾子不起而延於坐席, 正身見於奧. 文子謂其御曰: “曾子, 愚人也哉!以我爲君子也, 君子安可毋敬也? 以我爲暴人也, 暴人安可侮也? 曾子不僇命也.”
1. 伯樂敎二人相踶馬, 相與之簡子廐觀馬. 一人擧踶馬. 其一人擧踶馬. 其一人從後而循之, 三撫其尻而馬不踶. 此自以爲失相. 其一人曰: “子非失相也. 此其爲馬也, 踒肩而腫膝. 夫踶馬也者, 擧後而任前, 腫膝不可任也, 故後不擧. 子巧於相踶馬而拙於任腫膝.” 夫事有所必歸, 而以有所腫膝而不任, 智者之所獨知也. 惠子曰: “置猿於柙中, 則與豚同.” 故勢不便, 非所以逞能也.
34. 田伯鼎好士而存其君, 白公好士而亂荊. 其好士則同, 其所以爲則異. 公孫友自刖而尊百里, 豎刁自宮而諂桓公. 其自刑則同, 其所以自刑之爲則異. 慧子曰: “狂者東走, 逐者亦東走. 其東走則同, 其所以東走之爲則異. 故曰: 同事之人, 不可不審察也.”
33. 魯丹三說中山之君而不受也, 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 復見, 未語, 而君與之食. 魯丹出, 不反舍, 遂去中山. 其御曰: “及見, 乃始善我. 何故去之?” 魯丹曰: “夫以人言善我, 必以人言罪我.” 未出境, 而公子惡之曰: “爲趙來間中山.” 君因索而罪之.
32. 衛人嫁其子而敎之曰: “必私積聚. 爲人婦而出, 常也; 其成居, 幸也.” 其子因私積聚, 其姑以爲多私而出之. 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 其父不自罪於敎子非也, 而自知其益富. 令人臣之處官者, 皆是類也.
31. 楊子過於宋. 東之逆旅. 有妾二人, 其惡者貴, 美者賤. 楊子問其故. 逆旅之父答曰: 美者自美. 吾不知其美也. 惡者自惡. 吾不知其惡也. 楊子謂弟子曰: “行賢而去自賢之心. 焉往而不美?”
30. 隰斯彌見田成子, 田成子與登臺四望. 三面皆暢, 南望, 隰子家之樹蔽之. 田成子亦不言. 隰子歸, 使人伐之. 斧離數創, 隰子止之. 其相室曰: “何變之數也?” 隰子曰: “古者有諺曰: ‘知淵中之魚者不祥. ’夫田子將有大事, 而我示之知微, 我必危矣. 不伐樹, 未有罪也; 知人之所不言, 其罪大矣.” 乃不伐也.
29. 魯季孫新弑其君, 吳起仕焉. 或謂起曰: “夫死者, 始死而血, 已血而衄, 已衄而灰, 已灰而土. 及其土也, 無可爲者矣. 今季孫乃始血, 其毋乃未可知也.” 吳起因去之晉.
28. 陳軫貴於魏王. 惠子曰: “必善事左右. 夫楊, 橫樹之卽生, 倒樹之卽生, 折而樹之又生. 然使十人樹之而一人拔之, 則毋生楊矣. 至以十人之衆, 樹易生之物, 而不勝一人者, 何也? 樹之難而去之易也. 子雖工自樹於王, 而欲去子者衆, 子必危矣.”
27. 魯人身善織屨, 妻善織縞, 而欲徙於越. 或謂之曰: “子必窮矣.” 魯人曰: “何也?” 曰: “屨爲履之也, 而越人跣行; 縞爲冠之也, 而越人被髮. 以子之所長, 遊於不用之國, 欲使無窮, 其可得乎?”
26. 紂爲長夜之飮, 懼以失日, 問其左右, 盡不知也. 乃使人問箕子. 箕子謂其徒曰: “爲天下主而一國皆失日, 天下其危矣. 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 吾其危矣.” 辭以醉而不知.
25. 周公旦已勝殷, 將攻商蓋. 辛公甲曰: “大難攻, 小易服. 不如服衆小以劫大.” 乃攻九夷而商蓋服矣.
24. 紂爲象箸而箕子怖, 以爲象箸必不盛羹於土鉶, 則必犀玉之杯; 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 則必旄象豹胎; 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則必錦衣九重, 高臺廣室也. 稱此以求, 則天下不足矣. 聖人見微以知萌, 見端以知末, 故見象箸而怖, 知天下不足也.
23. 曾從子, 善相劍者也. 衛君怨吳王. 曾從子曰: “吳王好劍, 臣相劍者也. 臣請爲吳王相劍, 拔而示之, 因爲君刺之.” 衛君曰: “子爲之是也, 非緣義也, 爲利也. 吳强而富, 衛弱而貧. 子必往, 吾恐子爲吳王用之於我也.” 乃逐之.
22. 樂羊爲魏將而攻中山, 其子在中山. 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 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 盡一杯. 文侯謂堵師贊曰: “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答曰: “其子而食之, 且誰不食?” 樂羊罷中山, 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孟孫獵得麑, 使秦西巴持之歸, 其母隨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而與之. 孟孫適, 至而求麑. 答曰: “余弗忍而與其母.” 孟孫大怒, 逐之. 居三月, 復召以爲其子傅. 其御曰: “曩將罪之, 今召以爲子傅, 何也?” 孟孫曰: “夫不忍麑, 又且忍吾子乎?” 故曰: “巧詐不如拙誠.” 樂羊以有功見疑, 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21. 張譴相韓, 病將死. 公乘無正懷三十金而問其疾. 居一月, 公自問張譴曰: “若子死, 將誰使代子?” 答曰: “無正重法而畏上, 雖然, 不如公子食我之得民也.” 張譴死, 因相公乘無正.
20. 嚴遂不善周君, 患之. 馮沮曰: “嚴遂相而韓傀貴於君. 不如行賊於韓傀, 則君必以爲嚴氏也.”
19. 魯穆公使衆公子或宦於晉, 或宦於荊. 犂鉏曰: “假人於越而救溺子, 越人雖善遊, 子必不生矣. 失火而取水於海, 海水雖多, 火必不滅矣, 遠水不救近火也. 今晉與荊雖强, 而齊近, 魯患其不救乎!”
18. 田駟欺鄒君, 鄒君將使人殺之. 田駟恐, 告惠子. 惠子見鄒君曰: “今有人見君, 則**첩其一目, 奚如?” 君曰: “我必殺之.” 惠子曰: “瞽, 兩目䀹, 君奚爲不殺?” 君曰: “不能勿䀹.” 惠子曰: “田駟東欺齊侯, 南欺荊王. 駟之於欺人, 瞽也, 君奚怨焉?” 鄒君乃不殺.
17.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 謁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問曰: “可食乎?” 曰: “可.” 因奪而食之. 王大怒, 使人殺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 “臣問謁者, 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無罪, 而罪在謁者也. 且客獻不死之藥, 臣食之而王殺臣, 是死藥也, 是客欺王也. 夫殺無罪之臣, 而明人之欺王也, 不如釋臣.” 王乃不殺.
15. 紹績味醉寐而亡其裘. 宋君曰: “醉足以亡裘乎?” 對曰: “桀以醉亡天下, 而《康誥》曰‘毋彝酒’, 彝酒者, 常酒也. 常酒者, 天子失天下, 匹夫失其身.”
14. 韓宣王謂樛留曰: “吾欲兩用公仲·公叔, 其可乎?” 對曰: “不可. 晉用六卿而國分; 簡公兩用田成·闞止而簡公殺. 魏兩用犀首·張儀, 而西河之外亡. 今王兩用之, 其多力者樹其黨, 寡力者借外權. 群臣有內樹黨以驕主內, 有外爲交以削地, 則王之國危矣.”
13. 溫人之周, 周不納客. 問之曰: “客耶?” 對曰: “主人.” 問其巷而不知也, 吏因囚之. 君使人問之曰: “子非周人也, 而自謂非客, 何也?” 對曰: “臣少也誦《詩》曰: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今君, 天子, 則我天子之臣也. 豈有爲人之臣而又爲之客哉? 故曰: 主人也.” 君使出之.
12. 鴟夷子皮事田成子. 田成子去齊, 走而之燕, 鴟夷子皮負傳而從. 至望邑, 子皮曰: “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 澤涸, 蛇將徙. 有小蛇謂大蛇曰: ‘子行而我隨之, 人以爲蛇之行者耳, 必有殺子者. 子不如相銜負我以行, 人必以我爲神君也. ’乃相銜負以越公道而行. 人皆避之, 曰: ‘神君也. ’今子美而我惡. 以子爲我上客, 千乘之君也; 以子爲我使者, 萬乘之卿也. 子不如爲我舍人.” 田成子因負傳而隨之. 至逆旅, 逆旅之君待之甚敬, 因獻酒肉.
11. 魏文侯借道於趙而攻中山, 趙肅侯將不許. 趙刻曰: “君過矣. 魏攻中山而弗能取, 則魏必罷. 罷則魏輕, 魏輕則趙重. 魏拔中山, 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也. 是用兵者魏也, 而得地者趙也. 君必許之而大歡, 彼將知君利之也, 必將輟行. 君不如借之道, 示以不得已也.”
10. 齊攻宋, 宋使臧孫子南求救於荊. 荊大說, 許救之, 甚歡. 臧孫子憂而反. 其御曰: “索救而得, 今子有憂色, 何也?” 臧孫子曰: “宋小而齊大. 夫救小宋而惡於大齊, 此人之所以憂也, 而荊王說, 必以堅我也. 我堅而齊敝, 荊之所利也.” 臧孫子乃歸. 齊人拔五城於宋而荊救不至.
9. 秦康公築臺三年. 荊人起兵, 將欲以兵攻齊. 任妄曰: “饑召兵, 疾召兵, 勞召兵, 亂召兵. 君築臺三年, 今荊人起兵將攻齊, 臣恐其攻齊爲聲, 而以襲秦爲實也, 不如備之.” 戍東邊, 荊人輟行.
8. 智伯索地於魏宣子, 魏宣子弗予. 任章曰: “何故不予?” 宣子曰: “無故請地, 故弗予.” 任章曰: “無故索地, 鄰國必恐. 彼重欲無厭, 天下必懼. 君予之地, 智伯必驕而輕敵, 鄰邦必懼而相親. 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 則智伯之命不長矣. 《周書》曰: ‘將欲敗之, 必姑輔之; 將欲取之, 必姑予之. ’君不如予之以驕智伯. 且君何釋以天下圖智氏, 而獨以吾國爲智氏質乎?” 君曰: “善.” 乃與之萬戶之邑. 智伯大悅, 因索地於趙, 弗與, 因圍晉陽. 韓·魏反之外, 趙氏應之內, 智氏自亡.
7. 慶封爲亂於齊而欲走越. 其族人曰: “晉近, 奚不之晉?” 慶封曰: “越遠, 利以避難.” 族人曰: “變是心也, 居晉而可; 不變是心也, 雖遠越, 其可以安乎?”
6. 子胥出走, 邊候得之. 子胥曰: “上索我者, 以我有美珠也. 今我已亡之矣. 我且曰: 子取呑之.” 候因釋之.
5. 晉人伐邢, 齊桓公將救之. 鮑叔曰: “太蚤. 邢不亡, 晉不敝; 晉不敝, 齊不重. 且夫持危之功, 不如存亡之德大. 君不如晩救之, 以敝晉, 齊實利. 待邢亡而復存之, 其名實美.” 桓公乃弗救.
4. 魏惠王爲臼里之盟, 將復立於天子. 彭喜謂鄭君曰: “君勿聽. 大國惡有天子, 小國利之. 若君與大不聽, 魏焉能與小立之?”
3. 子圉見孔子於商太宰. 孔子出, 子圉入, 請問客. 太宰曰: “吾已見孔子, 則視子猶蚤蝨之細者也. 吾今見之於君.” 子圉恐孔子貴於君也, 因謂太宰曰: “君已見孔子, 亦將視子猶蚤蝨也.” 太宰因弗復見也.
2. 秦武王令甘茂擇所欲爲於僕與行事. 孟卯曰: “公不如爲僕. 公所長者, 使也. 公雖爲僕, 王猶使之於公也. 公佩僕璽而爲行事, 是兼官也.”
1 湯以伐桀, 而恐天下言己爲貪也, 因乃讓天下於務光. 而恐務光之受之也, 乃使人說務光曰: “湯殺君而欲傳惡聲於子, 故讓天下於子.” 務光因自投於河.
22. 周有玉版, 紂令膠鬲索之, 文王不予; 費仲來求, 因予之. 是膠鬲賢而費仲無道也. 周惡賢者之得志也, 故予費仲. 文王擧太公於渭濱者, 貴之也; 而資費仲玉版者, 是愛之也. 故曰: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知大迷, 是謂要妙.”
21. 子夏見曾子. 曾子曰: “何肥也?” 對曰: “戰勝, 故肥也.” 曾子曰: “何謂也?” 子夏曰: “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 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 兩者戰於胸中, 未知勝負, 故臞 . 今先王之義勝, 故肥.” 是以志之難也, 不在勝人, 在自勝也. 故曰: “自勝之謂强.”
20. 楚莊王欲伐越, 莊子諫曰: “王之伐越, 何也?” 曰: “政亂兵弱.” 莊子曰: “臣患智之, 如目也, 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王之兵自敗於秦·晉, 喪地數百里, 此兵之弱也; 莊蹻爲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 此政之亂也. 王之弱亂, 非越之下也, 而欲伐越, 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難, 不在見人, 在自見. 故曰: “自見之謂明.”
19. 楚莊王莅政三年, 無令發, 無政爲也. 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 “有鳥止南方之阜, 三年不翅, 不飛不鳴, 嘿然無聲, 此爲何名?” 王曰: “三年不翅, 將以長羽翼; 不飛不鳴, 將以觀民則. 雖無飛, 飛必冲天; 雖無鳴, 鳴必驚人. 子釋之, 不穀知之矣.” 處半年, 乃自聽政. 所廢者十, 所起者九, 誅大臣五, 擧處士六, 而邦大治. 擧兵誅齊, 敗之徐州, 勝晉於河雍, 合諸侯於宋, 遂霸天下. 莊王不爲小害善, 故有大名; 不蚤見示, 故有大功. 故曰: “大器晩成, 大音希聲.”
18.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 俄而與於期逐, 三易馬而三後. 襄主曰: “子之敎我御, 術未盡也?” 對曰: “術已盡, 用之則過也. 凡御之所貴: 馬體安於車, 人心調於馬, 而後可以進速致遠. 今君後則欲逮臣, 先則恐逮於臣. 夫誘道爭遠, 非先則後也, 而先後心皆在於臣, 上何以調於馬? 此君之所以後也.” 白公勝慮亂, 罷朝, 倒杖而策銳貫顊, 血流至於地而不知. 鄭人聞之曰: “顊之忘, 將何爲忘哉!” 故曰: “其出彌遠者, 其智彌少.” 此言智周乎遠, 則所遺在近也. 是以聖人無常行也. 能並智, 故曰: “不行而知.” 能並視, 故曰: “不見而明.” 隨時以擧事, 因資而立功, 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 故曰: “不爲而成.”
17. 空竅者, 神明之戶牖也. 耳目竭於聲色, 精神竭於外貌, 故中無主. 中無主, 則禍福雖如丘山, 無從識之. 故曰: “不出於戶, 可以知天下; 不窺於牖, 可以知天道.” 此言神明之不離其實也.
16. 夫物有常容, 因乘以導之. 因隨物之容, 故靜則建乎德, 動則順乎道. 宋人有爲其君以象爲楮葉者, 三年而成. 豐殺莖柯, 毫芒繁澤, 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 此人遂以功食祿於宋邦. 列子聞於曰: “使天地三年而成一葉, 則物之有葉者寡矣.” 故不乘天地之資而載一人之身, 不隨道理之數而學一人之智, 此皆一葉之行也. 故冬耕之稼, 後稷不能羨也; 豐年大禾, 臧獲不能惡也. 以一人之力, 則後稷不足; 隨自然, 則臧獲有餘. 故曰: “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也.”
15. 王壽負書而行, 見徐馮於周塗. 馮曰: “事者, 爲也; 爲生於時, 知者無常事. 書者, 言也; 言生於知, 知者不藏書. 今子何獨負之而行?” 於是王壽因焚其書而儛之. 故知者不以言談敎, 而慧者不以藏書篋. 此世之所過也, 而王壽復之, 是學不學也. 故曰: “學不學, 復歸衆人之所過也.”
14.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 子罕不受. 鄙人曰: “此寶也, 宜爲君子器, 不宜爲細人用.” 子罕曰: “爾以玉爲寶, 我以不受子玉爲寶.” 是鄙人欲玉, 而子罕不欲玉. 故曰: “欲不欲, 而不貴難得之貨.”
13. 句踐入宦於吳, 身執干戈爲吳王洗馬, 故能殺夫差於姑蘇. 文王見詈於王門, 顔色不變, 而武王擒紂於牧野. 故曰: “守柔曰强.” 越王之霸也, 不病宦, 武王之王也, 不病詈. 故曰: “聖人之不病也, 以其不病, 是以無病也.”
12. 昔者紂爲象箸而箕子怖, 以爲象箸必不加於土鉶, 必將犀玉之杯; 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 則必旄·象·豹胎; 旄·象·豹胎, 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 則錦衣九重, 廣室高臺. 吾畏其卒, 故怖其始. 居五年, 紂爲肉圃, 設炮烙, 登糟邱, 臨酒池, 紂遂以亡. 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 故曰: “見小曰明.”
11. 昔晉公子重耳出亡, 過鄭, 鄭君不禮. 叔瞻諫曰: “此賢公子也, 君厚待之, 可以積德.” 鄭君不聽. 叔瞻又諫曰: “不厚待之, 不若殺之, 無令有後患.” 鄭公又不聽. 及公子返晉邦, 擧兵伐鄭, 大破之, 取八城焉. 晉獻公以垂棘之璧, 假道於虞而伐虢, 大夫宮之奇諫曰: “不可. 脣亡而齒寒, 虞·虢相救, 非相德也. 今日晉滅虢, 明日虞必隨之亡.” 虞君不聽, 受其璧而假之道. 晉已取虢, 還, 反滅虞. 此二臣者皆爭於腠理者也, 而二君不用也. 然則叔瞻·宮之奇, 亦虞·鄭之扁鵲也, 而二君不聽, 故鄭以破, 虞以亡. 故曰: “其安易持也, 其未兆易謀也.”
10. 有形之類, 大必起於小; 行久之物, 族必起於少. 故曰: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 故曰: “圖難於其易也, 爲大於其細也.” 千丈之隄, 以螻蟻之穴潰; 百尺之室, 以突隙之烟焚. 故曰: 白圭之行隄也, 塞其穴, 丈人之愼火也塗其隙, 是以白圭無水難, 丈人無火患. 此皆愼易以避難, 敬細以遠大者也. 扁鵲見蔡桓公, 立有間. 扁鵲曰: “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將恐深.” 桓侯曰: “寡人無疾.” 扁鵲出. 桓侯曰: “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居十日, 扁鵲復見曰: “君之病在肌膚, 不治將益深.” 桓侯又不應. 扁鵲出. 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 扁鵲復見曰: “君之病在腸胃, 不治將益深.” 桓侯不應. 扁鵲出. 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桓侯故使人問之. 扁鵲曰: “疾在腠理, 湯熨之所及也; 在肌膚, 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