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한비자 (555)
건빵이랑 놀자
9. 齊桓公之時, 晉客至, 有司請禮. 桓公曰 “告仲父”者三. 而優笑曰 “易哉, 爲君!一曰仲父, 二曰仲父.” 桓公曰: “吾聞君人者勞於索人, 佚於使人. 吾得仲父已難矣, 得仲父之後, 何爲不易乎哉?”
8. 或曰: 叔向·師曠之對, 皆偏辭也. 夫一匡天下, 九合諸侯, 美之大者也, 非專君之力也, 又非專臣之力也. 昔者宮之奇在虞, 僖負羈在曹, 二臣之智, 言中事, 發中功, 虞·曹俱亡者, 何也? 此有其臣而無其君者也. 且蹇叔處干而干亡, 處秦而秦霸, 非蹇叔愚於干而智於秦也, 此有君與無臣也. 向曰“臣之力也” , 不然矣. 昔者桓公宮中二巿, 婦閭二百, 被髮而御婦人. 得管仲, 爲五百長; 失管仲·得豎刁而身死, 蟲流出尸不葬. 以爲非臣之力也, 且不以管仲爲霸; 以爲君之力也, 且不以豎刁爲亂. 昔者, 晉文公慕於齊女而忘歸, 咎犯極諫, 故使得反晉國. 故桓公以管仲合, 文公以舅犯霸. 而師曠曰“君之力也” , 又不然矣. 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於天下者, 必君臣俱有力焉. 故曰: 叔向·師曠之對, 皆偏辭也.
7. 晉平公問叔向曰: “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不識臣之力也, 君之力也?” 叔向對曰: “管仲善制割, 賓胥無善削縫, 隰朋善純緣, 衣成, 君擧而服之. 亦臣之力也, 君何力之有?” 師曠伏琴而笑之. 公曰: “太師奚笑也?” 師曠對曰: “臣笑叔向之對君也. 凡爲人臣者, 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 君弗食, 孰敢强之也? 臣請譬之; 君者, 壤地也; 臣者, 草木也. 必壞地美, 然後草木碩大. 亦君之力也, 臣何力之有?”
6. 或曰: 仲尼以文王爲智也, 不亦過乎? 夫智者, 知禍難之地而辟之者也, 是以身不及於患也. 使文王所以見惡於紂者, 以其不得人心耶? 則雖索人心以解惡可也. 紂以其大得人心而惡之, 已又輕地以收人心, 是重見疑也, 固其所以桎梏·囚於羑里也. 鄭長者有言; “體道, 無爲無見也.” 此最宜於文王矣, 不使人疑之也. 仲尼以文王爲智, 未及此論也.
5. 昔者文王侵盂·克莒·擧豐, 三擧事而紂惡之. 文王乃, 懼, 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里, 以解炮烙之刑. 天下皆說. 仲尼聞之, 曰: “仁哉, 文王!輕千里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 智哉, 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4. 或曰: 管仲雪桓公之恥於小人, 而生桓公之恥於君子矣. 使桓公發倉囷而賜貧窮, 論囹圄而出薄罪, 非義也, 不可以雪恥, 使之而義也, 桓公宿義, 須遺冠而後行之, 則是桓公行義, 非爲遺冠也? 是雖雪遺冠之恥於小人, 而亦遺義之恥於君子矣. 且夫發囷倉而賜貧窮者, 是賞無功也; 論囹圄而出薄罪者, 是不誅過也. 夫賞無功, 則民偸幸而望於上; 不誅過, 則民不懲而易爲非. 此亂之本也, 安可以雪恥哉?
3. 齊桓公飮洒醉, 遺其冠, 恥之, 三日不朝. 管仲曰: “此非有國之恥也, 公胡不雪之以政?” 公曰: “善.” 因發倉囷, 賜貧窮, 論囹圄, 出薄罪. 處三日而民歌之曰: “公乎, 公乎, 胡不復遺冠乎!”
2. 或曰: 晏子之貴踴, 非其誠也, 欲便辭以止多刑也. 此不察治之患也. 夫刑當無多, 不當無少. 無以不當聞, 而以太多說, 無術之患也. 敗軍之誅以千百數, 猶且不止; 卽治亂之刑如恐不勝, 而姦尙不盡. 今晏子不察其當否, 而以太多爲說, 不亦妄乎? 夫惜草茅者耗禾穗, 惠盜賊者傷良民. 今緩刑罰, 行寬惠, 是利姦邪而害善人也, 此非所以爲治也.
1. 景公過晏子, 曰: “子宮小, 近巿, 請徙子家豫章之圃.” 晏子再拜而辭曰: “且嬰家貧, 待巿食, 而朝暮趨之, 不可以遠.” 景公笑曰: “子家習巿, 識貴賤乎?” 是時景公繁於刑. 晏子對曰: “踴貴而屨賤.” 景公曰: “何故?” 對曰: “刑多也.” 景公造然變色曰: “寡人其暴乎!” 於是損刑五.
18. 或曰: 昔者齊桓公兩用管仲鮑叔, 成湯兩用伊尹·仲虺. 夫兩用臣者國之憂, 則是桓公不覇, 成湯不王也. 湣王一用淖齒, 而身死乎東廟; 主父一用李兌, 減食而死. 主有術, 兩用不爲患; 無術, 兩用則爭事而外市, 一則專制而劫弑. 今留無術以規上, 使其主去兩用一, 是不有西河·鄢·郢之憂, 則必有身死, 減食之患. 是樛留未有善以知言也.
17. 韓宣王問於樛留: “吾欲兩用公仲·公叔, 其可乎?” 樛留對曰: “昔魏兩用樓·翟而亡西河, 楚兩用昭·景而亡鄢·郢. 今君兩用公仲·公叔, 此必將爭事而外市, 則國必憂矣.”
16. 或曰: 今使臧獲奉君令詔卿相, 莫敢不聽, 非卿相卑而臧獲尊也, 主令所加, 莫敢不從也. 今使管仲之治不緣桓公, 是無君也, 國無君不可以爲治. 若負桓公之威, 下桓公之令, 是臧獲之所以信也, 奚待高·國·“仲父” 之尊而後行哉? 當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徵令者, 不辟尊貴, 不就卑賤. 故行之而法者, 雖巷伯信乎卿相; 行之而非法者, 雖大吏詘乎民萌. 今管仲不務尊主明法, 而事增寵益爵. 是非管仲貪欲富貴, 必闇而不知術也. 故曰: 管仲有失行, 霄略有過譽.
15.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 管仲曰: “臣有寵矣, 然而臣卑.” 公曰: “使子立高·國之上.” 管仲曰: “臣貴矣, 然而臣貧.” 公曰: “使子有三歸之家.” 管仲曰: “臣富矣, 然而臣疏.” 於是立以爲“仲父” . 霄略曰: “管仲以賤爲不可以治國, 故請高·國之上; 以貧爲不可以治富, 故請三歸; 以疏爲不可以治親, 故處‘仲父’. 管仲非貪, 以便治也.”
14. 或曰: 郤子言, 不可不察也, 非分謗也. 韓子之所斬也, 若罪人, 則不可救, 救罪人, 法之所以敗也, 法敗, 則國亂; 若非罪人, 則勸之以徇, 勸之以徇, 是重不辜也, 重不辜, 民所以起怨者也, 民怨, 則國危. 郤子之言, 非危則亂, 不可不察也. 且韓子之所斬若罪人, 郤子奚分焉? 斬若非罪人, 則已斬之矣, 而郤子乃至, 是韓子之謗已成而郤子且後至也. 夫郤子曰“以徇” , 不足以分斬人之謗, 而又生徇之謗, 是子言分謗也? 昔者紂爲炮烙, 崇侯, 惡來又曰. 斬涉者之脛也, 奚分於紂之謗? 且民之望於上也甚矣, 韓子弗得, 且望郤子之得之也; 今郤子俱弗得, 則民絶望於上矣. 故曰: 郤子之言非分謗也, 益謗也. 且郤子之往救罪也, 以韓子爲非也; 不道其所以爲非, 而勸之“以徇” , 是使韓子不知其過也. 夫下使民望絶於上, 又使韓子不知其失, 吾未得郤子之..
13. 靡笄之役, 韓獻子將斬人. 郤獻子聞之, 駕往救之. 比至, 則已斬之矣. 郤子因曰: “胡不以徇?” 其僕曰: “曩不將救之乎?” 郤子曰: “吾敢不分謗乎?”
12. 或曰: 桓公不知仁義. 夫仁義者, 憂天下之害, 趨一國之患, 不避卑辱, 謂之仁義. 故伊尹以中國爲亂, 道爲宰于湯; 百里奚以秦爲亂, 道爲虜于穆公. 皆憂天下之害, 趨一國之患, 不辭卑辱, 故謂之仁義. 今桓公以萬乘之勢, 下匹夫之士, 將欲憂齊國, 而小臣不行, 見小臣之忘民也. 忘民不可謂仁義. 仁義者, 不失人臣之禮, 不敗君臣之位者也. 是故四封之內, 執會而朝名曰“臣” , 臣吏分職受事名曰“萌” . 今小臣在民萌之衆, 而逆君上之欲, 故不可謂仁義. 仁義不在焉, 桓公又從而禮之. 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 是隱也, 宜刑; 若無智能而虛驕矜桓公, 是誣也, 宜戮. 小臣之行, 非刑則戮. 桓公不能領臣主之理而禮刑戮之人, 是桓公以輕上侮君之俗敎於齊國也, 非所以爲治也. 故曰: “桓公不知仁義.”
11. 齊桓公時, 有處士曰小臣稷, 桓公三往而弗得見. 桓公曰: “吾聞布衣之士不輕爵祿, 無以易萬乘之主; 萬乘之主不好仁義, 亦無以下布衣之士.” 於是五往乃得見之.
10. 或曰: 平公失君道, 師曠失臣禮. 夫非其行而誅其身, 君之於臣也; 非其行而陳其言, 善諫不聽則遠其身者, 臣之於君也. 今師曠非平公之行, 不陳人臣之諫, 而行人主之誅, 擧琴而親其體, 是逆上下之位, 而失人臣之禮也. 夫爲人臣者, 君有過則諫, 諫不聽則輕爵祿以待之, 此人臣之禮義也. 今師曠非平公之過, 擧琴而親其體, 雖嚴父不加於子, 而師曠行之於君, 此大逆之術也. 臣行大逆, 平公喜而聽之, 是失君道也.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 使人主過於聽而不悟其失; 師曠之行亦不可明也, 使姦臣襲極諫而飾弑君之道. 不可謂兩明, 此爲兩過. 故曰“平公失君道, 師曠亦失臣禮矣.
9. 晉平公與群臣飮, 飮酣, 乃喟然歎曰: “莫樂爲人君, 惟其言而莫之違.” 師曠侍坐於前, 援琴撞之. 公披衽而避, 琴壞於壁. 公曰: “太師誰撞?” 師曠曰: “今者有小人言於側者, 故撞之.” 公曰: “寡人也.” 師曠曰: “啞!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請除之, 公曰: “釋之, 以爲寡人戒.”
8. 或曰: 仲尼不知善賞矣. 夫善賞罰者, 百官不敢侵職, 群臣不敢失禮. 上設其法, 而下無姦詐之心. 如此, 則可謂善賞罰矣. 使襄子於晉陽也, 令不行, 禁不止, 是襄子無國晉陽無君也, 尙誰與守哉? 今襄子於晉陽也, 知氏灌之, 臼竈生䵷, 而民無反心, 是君臣親也. 襄子有君臣親之澤, 操令行禁止之法, 而猶有驕侮之臣, 是襄子失罰也. 爲人臣者, 乘事而有功則賞. 今赫僅不驕侮, 而襄子賞之, 是失賞也. 明主賞不加於無功, 罰不加於無罪. 今襄子不誅驕侮之臣, 而賞無功之赫, 安在襄子之善賞也? 故曰: 仲尼不知善賞.
7. 襄子圍於晉陽中, 出圍, 賞有功者五人, 高赫爲賞首. 張孟談曰: “晉陽之事, 赫無大功, 今爲賞首, 何也?” 襄子曰: “晉陽之事, 寡人國家危, 社稷殆矣. 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 惟赫不失君臣之禮, 是以先之.” 仲尼聞之曰: “善賞哉! 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爲人臣者莫敢失禮矣.”
6. 或曰: 管仲所以見告桓公者, 非有度者之言也. 所以去豎刁, 易牙者, 以不愛其身適君之欲也. 曰: “不愛其身, 安能愛君?” 然則臣有盡死力以爲其主者, 管仲將弗用也. 曰: “不愛其死力, 安能愛君?” 是欲君去忠臣也. 且以不愛其身, 度其不愛其君, 是將以管仲之不能死公子糾度其不死桓公也, 是管仲亦在所去之域矣. 明主之道不然, 設民所欲以求其功, 故爲爵祿以勸之; 設民所惡以禁其姦, 故爲刑罰以威之. 慶賞信而刑罰必, 故君擧功於臣, 而姦不用於上, 雖有豎刁, 其奈君何? 且臣盡死力以與君市, 君垂爵祿以與臣市. 君臣之際, 非父子之親也, 計數之所出也. 君有道, 則臣盡力而姦不生; 無道, 則臣上塞主明而下成私. 管仲非明此度數於桓公也, 使去豎刁, 一豎刁又至, 非絶姦之道也. 且桓公所以身死蟲流出尸不葬者, 是臣重也. 臣重之實, 擅主也. 有擅主之臣, 則..
5. 管仲有病, 桓公往問之, 曰: “仲父病, 不幸卒於大命, 將奚以告寡人?” 管仲曰: “微君言, 臣故將謁之. 願君去豎刁, 除易牙, 遠衛公子開方. 易牙爲君主味, 君惟人肉未嘗, 易牙烝其子首而進之. 夫人情莫不愛其子, 今弗愛其子, 安能愛君? 君妒而好內, 豎刁自宮以治內. 人情莫不愛其身, 身且不愛, 安能愛君? 開方事君十五年, 齊·衛之間, 不容數日行, 棄其母, 久宦不歸. 其母不愛, 安能愛君? 臣聞之: ‘矜僞不長, 蓋虛不久, 願君去此三子者也.” 管仲卒死, 而桓公弗行. 及桓公死, 蟲出尸不葬.
3. 歷山之農者侵畔, 舜往耕焉, 朞年, 甽畝正. 河濱之漁者爭坻, 舜往漁焉, 朞年而讓長. 東夷之陶者器苦窳, 舜往陶焉, 朞年而器牢. 仲尼歎曰: “耕, 漁與陶, 非舜官也, 而舜往爲之者, 所以救敗也. 舜其信仁乎!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 故曰: 聖人之德化乎!”
2. 或曰: 雍季之對, 不當文公之問. 凡對問者有因, 因小大緩急而對也. 所問高大, 而對以卑狹, 則明主弗受也. 今文公問“以少遇衆” , 而對曰“後必無復” , 此非所以應也. 且文公不知一時之權, 又不知萬世之利, 戰而勝, 則國安而身定, 兵强而威立, 雖有後復, 莫大於此, 萬世之利奚患不至. 戰而不勝, 則國亡兵弱, 身死名息, 拔拂今日之死不及, 安暇待萬世之利? 待萬世之利, 在今日之勝; 今日之勝, 在詐於敵; 詐敵, 萬世之利也. 故曰: 雍季之對, 不當文公之問. 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 舅犯所謂“不厭詐僞” 者, 不謂詐其民, 謂詐其敵也. 敵者, 所伐之國也; 後雖無復, 何傷哉? 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 以其功耶? 則所以勝楚破軍者, 舅犯之謀也, 以其善言耶, 則雍季乃道其後之無復也. 此未有善言也. 舅犯則以兼之矣. 舅犯曰“繁禮君子, 不厭忠信” 者..
1.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 召舅犯問之, 曰: “吾將與楚人戰, 彼衆我寡, 爲之奈何?” 舅犯曰: “臣聞之: 繁禮君子, 不厭忠信; 戰陣之閒, 不厭詐僞. 君其詐之而已矣.” 文公辭舅犯, 因召雍季而問之, 曰: “我將與楚人戰, 彼衆我寡, 爲之奈何?” 雍季對曰: “焚林而田, 偸取多獸, 後必無獸; 以詐遇民, 偸取一時, 後必無復.” 文公曰: “善.” 辭雍季, 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 歸而行爵, 先雍季而後舅犯. 群臣曰: 城濮之事, 舅犯謀也. 夫用其言而後其身, 可乎?” 文公曰: 此非君所知也. 夫舅犯言, 一時之權也; 雍季言, 萬世之利也.” 仲尼聞之, 曰: “文公之霸也, 宜哉!旣知一時之權, 又知萬世之利.”
10. 秦大饑, 應侯請曰: “五苑之草著: 蔬菜ㆍ橡果ㆍ棗栗, 足以活民, 請發之.” 昭襄王曰: “吾秦法, 使民有功而受賞, 有罪而受誅. 今發五苑之蔬果者, 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也. 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 此亂之道也. 夫發五苑而亂, 不如棄棗蔬而治.” 一曰: “令發五苑之蓏ㆍ蔬ㆍ棗ㆍ栗, 足以活民, 是使民有功與無功互爭取也. 夫生而亂, 不如死而治, 大夫其釋之.” 인용목차전문
9.二 秦昭王有病, 百姓里買牛而家爲王禱. 公孫述出見之, 入賀王曰: “百姓乃皆里買牛爲王禱.” 王使人問之, 果有之. 王曰: “訾之人二甲. 夫非令而擅禱者, 是愛寡人也. 夫愛寡人, 寡人亦且改法而心與之相循者, 是法不立; 法不立, 亂亡之道也. 不如人罰二甲而復與爲治.” 一曰: 秦襄王病, 百姓爲之禱; 病愈, 殺牛塞禱. 郎中閻遏ㆍ公孫衍出見之, 曰: “非社臘之時也, 奚自殺牛而祠社?” 怪而問之. 百姓曰: “人主病, 爲之禱; 今病愈, 殺牛塞禱.” 閻遏ㆍ公孫衍說, 見王, 拜賀曰: “過堯ㆍ舜矣.” 王驚曰: “何謂也?” 對曰: “堯ㆍ舜其民未至爲之禱也. 今王病, 而民以牛禱; 病愈, 殺牛塞禱. 故臣竊以王爲過堯ㆍ舜也” 王因使人問之, 何里爲之, 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 閻遏ㆍ公孫衍媿不敢言. 居數月, 王飮酒酣樂, 閻遏ㆍ公孫衍謂王曰: “前時臣竊..
7. 司城子罕謂宋君曰: “慶賞賜與, 民之所喜也, 君自行之; 殺戳誅罰, 民之所惡也, 臣請當之.” 宋君曰: “諾.” 於是出威令, 誅大臣, 君曰: “問子罕也.” 於是大臣畏之, 細民歸之. 處期年, 子罕殺宋君而奪政. 故子罕爲出彘以奪其君國. 인용목차전문
6.一. 造父御四馬, 馳驟周旋而恣欲於馬. 恣欲於馬者, 擅轡筴之制也. 然馬驚於出彘, 而造父不能禁制者, 非轡筴之嚴不足也, 威分於出彘也. 王子於期爲駙駕, 轡筴不用而擇欲於馬, 擅芻水之利也. 然馬過於圃池而駙馬敗者, 非芻水之利不足也, 德分於圃池也. 故王良ㆍ造父, 天下之善御者也, 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 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 馬不能行十里, 共故也. 田連ㆍ成竅, 天下善鼓琴者也, 然而田連鼓上ㆍ成竅擫下而不能成曲, 亦共故也. 夫以王良ㆍ造父之巧, 共轡而御不能使馬, 人主安能與其臣共權以爲治? 以田連ㆍ成竅之巧, 共琴而不能成曲, 人主又安能與其臣共勢以成功乎? 一曰: 造父爲齊王駙駕, 渴馬服成, 效駕圃中. 渴馬見圃池, 去車走池, 駕敗. 王子於期爲趙簡主取道爭千里之表, 其始發也, 彘伏溝中. 王子於期齊轡筴而進之, 彘突出於溝中, 馬驚駕敗. 인용..
5. 五 因事之理, 則不勞而成. 故茲鄭之踞轅而歌以上高梁也. 其患在趙簡主稅吏請輕重; 薄疑之言“國中飽” , 簡主喜而府庫虛, 百姓餓而姦吏富也. 故桓公巡民而管仲省腐財怨女. 不然, 則在延陵乘馬不得進, 造父過之而爲之泣也. 右經
4. 四 人主者, 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 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 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 故明主治吏不治民. 說在搖木之本. 與引網之綱. 故失火之嗇夫, 不可不論也. 救火者, 吏操壺走火, 則一人之用也; 操鞭使人, 則役萬夫. 故所遇術者, 如造父之遇驚馬, 牽馬推車則不能進, 代御執轡持筴則馬咸騖矣. 是以說在椎鍜平夷, 榜檠矯直. 不然, 敗在淖齒用齊戮閔王, 李兌用趙餓主父也.
3. 三 明主者, 鑒於外也, 而外事不得不成, 故蘇代非齊王. 人主鑒於上也, 而居者不適不顯, 故潘壽言禹情. 人主無所覺悟, 方吾知之, 故恐同衣於族, 而況借於權乎!吳章知之, 故說以佯, 而況借於誠乎!趙王惡虎目而壅. 明主之道, 如周行人之卻衛侯也.
2. 二 治强生於法, 弱亂生於阿, 君明於此, 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 爵祿生於功, 誅罰生於罪, 臣明於此, 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 君通於不仁, 臣通於不忠, 則可以王矣. 昭襄知主情而不發五苑, 田鮪知臣情故敎田章, 而公儀辭魚.
1. 一 賞罰共, 則禁令不行. 何以明之? 以造父·於期. 子罕爲出彘, 田恆爲圃池, 故宋君·簡公弑. 患在王良·造父之共車, 田連·成竅之共琴也.
4. 三 宋人有酤酒者, 升槪甚平, 遇客甚謹, 爲酒甚美, 縣幟甚高, 然而不售, 酒酸. 怪其故, 問其所知, 閭長者楊倩. 倩曰: “汝狗猛耶?” 曰: “狗猛, 則酒何故而不售?” 曰: “人畏焉.” 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而往酤, 而狗迓而齕之,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 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 大臣爲猛狗迎而齕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脅, 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問管仲曰: “治國最奚患?” 對曰: “最患社鼠矣.” 公曰: “何患社鼠哉?” 對曰: “君亦見夫爲社者乎? 樹木而塗之, 鼠穿其間, 掘穴託其中. 燻之, 則恐焚木, 灌之, 則恐塗阤, 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 出則爲勢重而收利於民, 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 內間主之情以告外, 外內爲重, 諸臣百吏以爲富. 吏不誅則亂法, 誅之則君不安, 據而有之, 此亦國之社鼠也.” 故人臣執..
3. 二 申子曰: “上明見, 人備之; 其不明見, 人惑之. 其知見, 人惑之; 不知見, 人匿之. 其無欲見, 人司之; 其有欲見, 人餌之. 故曰: 吾無從知之, 惟無爲可以規之.” 一曰: 申子曰: “愼而言也, 人且知女; 愼而行也, 人且隨女. 而有知見也, 人且匿女; 而無知見也, 人且意女. 女有知也, 人且臧女; 女無知也, 人且行女. 故曰: 惟無爲可以規之.” 田子方問唐易鞠曰: “弋者何愼?” 對曰“鳥以數百目視子, 子以二目御之, 子謹周子廩.” 田子方曰: “善. 子加之弋, 我加之國.” 鄭長者聞之曰: “田子方知欲爲廩, 而未得所以爲廩. 夫虛無無見者, 廩也.” 一曰: 齊宣王問弋於唐易子曰: “弋者奚貴?” 唐易子曰: “在於謹廩.” 王曰: “何謂謹廩?” 對曰: “鳥以數十目視人, 人以二目視鳥, 奈何其不謹廩也? 故曰‘在於謹廩’也.” 王曰:..
2. 一 賞之譽之不勸, 罰之毁之不畏. 四者加焉不變則其除之. 齊景公之晉, 從平公飮, 師曠侍坐. 始坐. 景公問政於師曠曰: “太師將奚以敎寡人?” 師曠曰: “君必惠民而已.” 中坐, 酒酣, 將出, 又復問政於師曠. 曰: “太師奚以敎寡人?” 曰: “君必惠民而已矣.” 景公出之舍, 師曠送之, 又問政於師曠. 曰: “君必惠民而已矣.” 景公歸, 思, 未醒, 而得師曠之所謂公子尾·公子夏者, 景公之二弟爭民邪? 於是反國, 發稟粟以賦衆貧, 散府餘財以賜孤寡, 倉無陳粟, 府無餘財, 宮婦不御者出嫁之, 七十受祿米. 鬻德惠施於民也, 已與二弟爭民. 居二年, 二弟出走, 公子夏逃楚, 公子尾走晉. 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 登柏寢之臺而還望其國, 曰: “美哉!泱泱乎, 堂堂乎!後世將孰有此?” 晏子對曰: “其田成氏乎!” 景公曰: “寡人有此國也, 而曰田成氏有之, ..
1. 君所以治臣者有三. 一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 師曠之對, 晏子之說, 皆合勢之易也而道行之難, 是與獸逐走也, 未知除患. 患之可除, 在子夏之說《春秋》也: “善持勢者蚤絶其姦萌.” 故季孫讓仲尼以遇勢, 而况錯之於君乎? 是以太公望殺狂矞, 而臧獲不乘驥. 嗣公知之, 故不駕鹿. 辥公知之, 故與二欒博. 此皆知同異之反也. 故明主之牧臣也, 說在畜烏. 二 人主者, 利害之軺轂也, 射者衆, 故人主共矣. 是以好惡見則下有因, 而人主惑矣; 辭言通則臣難言, 而主不神矣. 說在申子之言“六愼” , 與唐易之言弋也. 患在國羊之請變, 與宣王之太息也. 明之以靖郭氏之獻十珥也, 與犀首·甘茂之道穴聞也. 堂谿公知術, 故問玉巵; 昭侯能術, 故以聽獨寢. 明主之道, 在申子之勸獨斷也. 三 術之不行, 有故. 不殺其狗, 則酒酸. 夫國亦有狗, 且左右皆社鼠也. 人主無堯之再誅..
12. 六 范文子喜直言, 武子擊之以杖; “夫直議者, 不爲人所容, 無所容, 則危身, 非徒危身, 又將危父.” 子産者, 子國之子也. 子産忠於鄭君, 子國譙怒之曰: “夫介異於人臣, 而獨忠於主. 主賢明, 能聽汝; 不明, 將不汝聽. 聽與不聽未可必知, 而汝已離於群臣. 離開群臣, 則必危汝身矣. 非徒危已也, 又且危父矣.” 梁車爲鄴令, 其姊往看之, 暮而後, 閉門, 因踰郭而入. 車遂刖其足. 趙成侯以爲不慈, 奪之璽而免之令. 管仲束縛, 自魯之齊, 道而飢渴, 過綺烏封人而乞食. 烏封人跪而食之, 甚敬. 封人因竊謂仲曰: “適幸, 及齊不死而用齊, 將何報我?” 曰: “如子之言, 我且賢之用, 能之使, 勞之論. 我何以報子?” 封人怨之.
11. 五 孟獻伯相魯, 堂下生藿藜, 門外長荊棘, 食不二味, 坐不重席, 無衣帛之妾, 居不粟馬, 出不從車. 叔向聞之, 以告苗賁皇. 賁皇非之曰: “是出主之爵祿以附下也.” 一曰: 晉孟獻伯拜上卿, 叔向往賀, 門有御, 馬不食禾. 向曰: “子無二馬二輿, 何也?” 獻伯曰: “吾觀國人尙有飢色, 是以不秣馬; 班白者多徒行, 故不二輿.” 向曰: “吾始賀子之拜卿, 今賀子之儉也.” 向出, 語苗賁皇曰: “助吾賀獻伯之儉也.” 苗子曰: “何賀焉?” 夫爵祿기旂章, 所以異功伐別賢不肖也. 故晉國之法, 上大夫二輿二乘, 中大夫二輿一乘, 下大夫專乘, 此明等級也. 且夫卿必有軍事, 是故循車馬, 比卒乘, 以備戎事. 有難, 則以備不虞; 平夷, 則以給朝事. 今亂晉國之政, 乏不虞之備, 以成節, 以絜私名, 獻伯之儉也可與? 又何賀?” 管仲相齊, 曰: “臣貴矣..
10. 四 鉅者, 齊之居士; 孱者, 魏之居士. 齊·魏之君不明, 不能親照境內, 而聽左右之言, 故二子費金璧而求入仕也. 西門豹爲鄴令, 淸剋潔慤, 秋毫之端無私利也. 而甚簡左右. 左右因相與比周而惡之. 居期年, 上計, 君收其璽. 豹自請曰: “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鄴, 今臣得矣, 原請璽, 復以治鄴. 不當, 請伏斧鑕之罪.” 文侯不忍而復與之. 豹因重斂百姓, 急事左右. 期年, 上計, 文侯迎而拜之. 豹對曰: “往年臣爲君治鄴. 而君奪臣璽; 今臣爲左右治鄴, 而君拜臣. 臣不能治矣.” 遂納璽而去. 文侯不受, 曰: “寡人曩不知子, 今知矣. 願子勉爲寡人治之.” 遂不受. 齊有狗盜之子與刖危子戲而相誇. 盜子曰: “吾父之裘獨有尾.” 危子曰: “吾父獨冬不失袴.” 子綽曰: “人莫能左畫方而右畫圓也. 以肉去蟻, 蟻愈多; 以魚驅蠅, 蠅愈至.” 桓公謂管仲曰:..
9. 三 文王伐崇, 至鳳黃虛, **襪繫解, 因自結. 太公望曰: “何爲也?” 王曰: “君與處皆其師; 中, 皆其友; 下, 盡其使也. 今皆先王之臣, 故無可使也.” 一曰: 晉文公與楚人戰, 至黃鳳之陵, 履繫解因自結之. 左右曰: “不可以使人乎?” 公曰: “吾聞: 上, 君所與居, 皆其所畏也; 中, 君之所與居, 皆其所愛也; 下, 君之所與居, 皆其所侮也. 寡人雖不肖, 先君之人皆在, 是以難之也.” 季孫好士, 終身莊, 居處衣服常如朝廷. 而季孫適懈, 有過失, 而不能長爲也. 故客以爲厭易已, 相與怨之, 遂殺季孫. 故君子去泰去甚. 南宮敬子問顔涿聚曰: “季孫養孔子之徒, 所朝服與坐者以十數而遇賊, 何也?” 曰: “昔周成王近優侏儒以逞其意, 而與君子斷事, 是能成其欲於天下. 今季孫養孔子之徒, 所朝服而與坐者以十數, 而與優侏儒斷事, 是以遇賊. ..
8. 二 齊桓公將立管仲, 令群臣曰: “寡人將立管仲爲仲父. 善者入門而左, 不善者入門而右.” 東郭牙中門而立. 公曰: “寡人立管仲爲仲父, 令曰: ‘善者左, 不善者右. ’今子何爲中門而立?” 牙曰: “以管仲之智, 爲能謀天下乎?” 公曰: “能.” “以斷, 爲敢行大事乎?” 公曰: “敢.” 牙曰: “君知能謀天下, 斷敢行大事, 君因專屬之國柄焉. 以管仲之能, 乘公之勢以治齊國, 得無危乎?” 公曰: “善.” 乃令隰朋治內·管仲治外以相參. 晉文公出亡, 箕鄭挈壺餐而從, 迷而失道, 與公相失, 飢而道泣, 寢餓而不敢食. 及文公反國, 擧兵攻原, 克而拔之. 文公曰: “夫輕忍飢餒之患而必全壺餐, 是將不以原叛.” 乃擧以爲原令. 大夫渾軒聞而非之, 曰: “以不動壺餐之故, 怙其不以原叛也, 不亦無術乎?” 故明主者, 不恃其不我叛也, 恃吾不可叛也; 不恃其..
7. 一 孔子相衛, 弟子子皐爲獄吏, **刖人足, 所**刖者守門. 人有惡孔子於衛君者, 曰: “尼欲作亂.” 衛君欲執孔子. 孔子走, 弟子皆逃. 子皐從出門, **刖危引之而逃之門下室中, 吏追不得. 夜半, 子皐問**刖危曰: “吾不能虧主之法令而親**刖子之足, 是子報仇之時也, 而子何故乃肯逃我? 我何以得此於子?” **刖危曰: “吾斷足也, 固吾罪當之, 不可奈何. 然方公之欲治臣也, 公傾側法令, 先後臣以言, 欲臣之免也甚, 而臣知之. 及獄決罪定, 公**然不悅, 形於顔色, 臣見又知之. 非私臣而然也, 夫天性仁心固然也. 此臣之所以悅而德公也.” 田子方從齊之魏, 望翟黃乘軒騎駕出, 方以爲文侯也, 移車異路而遊之, 則徒翟黃也. 方問曰: “子奚乘是車也?” 曰: “君謀欲伐中山, 臣薦翟角而謀得果; 且伐之, 臣薦樂羊而中山拔; 得中山, 憂欲治之, 臣..
6. 六 公室卑, 則忌直言; 私行勝, 則少公功. 說在文子之直言, 武子之用杖; 子産忠諫, 子國譙怒; 梁車用法, 而成侯收璽; 管仲以公, 而國人謗怨. 右經
5. 五 臣以卑儉爲行, 則爵不足以觀賞; 寵光無節, 則臣下侵; 偪. 說在苗賁皇非獻伯, 孔子議晏嬰. 故仲尼論管仲與叔孫敖. 而出入之容變, 陽虎之言見其臣也. 而簡主之應人臣也失主術. 朋黨相和, 臣下得欲, 則人主孤; 群 臣公擧, 下不相和, 則人主明. 陽虎將爲趙武之賢, 解狐之公, 而簡主以爲枳棘, 非所以敎國也.
4. 四 利所禁, 禁所利, 雖神不行; 譽所罪, 毁所賞, 雖堯不治. 夫爲門而不使入, 委利而不使進, 亂之所以産也. 齊侯不聽左右, 魏主不聽譽者, 而明察照群臣, 則鉅不費金錢, 孱不用璧. 西門豹請復治鄴, 足以知之. 猶盜嬰兒之矜裘, 與**刖危子榮衣. 子綽左右畫, 去蟻驅蠅. 安得無桓公之憂索官, 與宣王之患臞馬也?
3. 三 失臣主之理, 則文王自履而矜. 不易朝燕之處, 則季孫終身莊而遇賊.
2. 二 恃勢而不恃信, 故東郭牙議管仲; 恃術而不恃信, 故渾軒非文公. 故有術之主, 信賞以盡能, 必罰以禁邪, 雖有駮行, 必得所利. 簡主之相陽虎, 哀公問“一足” .
1. 一 以罪受誅, 人不怨上, **刖危坐子皐; 以功受賞, 臣不德君, 翟璜操右契而乘軒. 襄王不知, 故昭卯五乘而履屩. 上不過任, 臣不誣能, 卽臣將爲失少室周.
12. 曾子殺豬 六 晉文公攻原, 裹十日糧, 遂與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 擊金而退, 罷兵而去. 士有從原中出者, 曰: “原三日卽下矣.” 群臣左右諫曰: “夫原之食竭力盡矣, 君姑待之.” 公曰: “吾與士期十日, 不去, 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 吾不爲也.” 遂罷兵而去. 原人聞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 可無歸乎?” 乃降公. 衛人聞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 可無從乎?” 乃降公. 孔子聞而記之曰: “攻原得衛者, 信也.” 文公問箕鄭曰: “救餓奈何?” 對曰: “信.” 公曰: “安信?” 曰: “信名, 信名, 則群臣守職, 善惡不踰, 百事不怠; 信事, 則不失天時, 百姓不踰; 信義, 則近親勸勉而遠者歸之矣.” 吳起出, 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諾, 期返而食.” 吳子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來, 吳起至墓不食而待之. 明日早, 令人求故人..
11. 五 齊桓公好服紫, 一國盡服紫. 當是時也, 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 謂管仲曰: “寡人好服紫, 紫貴甚, 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 寡人奈何?” 管仲曰: “君欲止之, 何不試勿衣紫也? 謂左右曰: ‘吾甚惡紫之臭. ’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 公必曰: ‘少卻, 吾惡紫臭. ’” 公曰: “諾.” 於是日, 郎中莫衣紫, 其明日, 國中莫衣紫; 三日, 境內莫衣紫也. 一曰: 齊王好衣紫, 齊人皆好也. 齊國五素不得一紫. 齊王患紫貴. 傅說王曰: “《詩》云: ‘不躬不親, 庶民不信. ’今王欲民無衣紫者, 王請自解紫衣而朝. 群臣有紫衣進者, 曰: ‘益遠!寡人惡臭. ’” 是日也, 郎中莫衣紫, 是月也, 國中莫衣紫; 是歲也, 境內莫衣紫. 鄭簡公謂子産曰: “國小, 迫於荊·晉之間. 今城郭不完, 兵甲不備, 不可以待不虞.” 子産曰: “臣閉其外也已遠矣, 而守..
10. 四 王登爲中牟令, 上言於襄主曰: “中牟有士曰中章·胥己者, 其身甚修, 其學甚博, 君何不擧之?” 主曰: “子見之, 我將爲中大夫.” 相室諫曰: “中大夫, 晉重列也, 今無功而受, 非晉臣之意. 君其耳而未之目邪!” 襄主曰: “我取登, 旣耳而目之矣; 登之所取, 又耳而目之. 是耳目人絶無已也.” 王登一日而見二中大夫, 予之田宅. 中牟之人弃其田耘·賣宅圃而隨文學者, 邑之半. 叔向御坐, 平公請事, 公腓痛足痺轉筋而不敢壞坐. 晉國聞之, 皆曰: “叔向賢者, 平公禮之, 轉筋而不敢壞坐.” 晉國之辭仕託慕叔向者, 國之錘矣. 鄭縣人有屈公者, 聞敵, 恐, 因死, 恐已, 因生. 趙主父使李疵視中山可攻不也. 還報曰: “中山可伐也. 君不亟伐, 將後齊·燕.” 主父曰: “何故可攻?” 李疵對曰: “其君見好巖穴之士, 所傾蓋與車以見窮閭隘巷之士以十數, ..
9. 三 人爲嬰兒也, 父母養之簡, 子長而怨; 子盛壯成人, 其供養薄, 父母怒而誚之. 子·父, 至親也, 而或譙或怨者, 皆挾相爲而不周於爲己也. 夫賣庸而播耕者, 主人費家而美食, 調布而求易錢者, 非愛庸客也, 曰: 如是, 耕者且深, 耨者熟耘也. 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 盡巧而正畦陌畦畤者, 非愛主人也, 曰: 如是, 羹且美, 錢布且易云也. 此其養功力, 有父子之澤矣, 而心調於用者, 皆挾自爲心也. 故人行事施予, 以利之爲心, 則越人易和, 以害之爲心, 則父子離且怨. 文公伐宋, 乃先宣言曰: “吾聞宋君無道, 蔑侮長老, 分財不中, 敎令不信, 余來爲民誅之.” 越伐吳, 乃先宣言曰: “我聞吳王築如皇之臺, 掘然泉之池, 罷苦百姓, 煎靡財貨, 以盡民力, 余來爲民誅之.” 蔡女爲桓公妻, 桓公與之乘舟, 夫人蕩舟, 桓公大懼, 禁之不止, 怒而出之. 乃且復..
8. 二 宋人有請爲燕王以棘刺之端爲母猴者, 必三月齋然後能觀之. 燕王因以三乘養之. 右御冶工言王曰: “臣聞人主無十日不燕之齋. 今知王不能久齋以觀無用之器也, 故以三月爲期. 凡刻削者, 以其所以削必小. 今臣冶人也, 無以爲之削, 此不然物也, 王必察之.” 王因囚而問之, 果妄, 乃殺之. 冶又謂王曰: “計無度量, 言談之士多‘棘刺’之說也.” 一曰: 燕王徵巧術人. 衛人請以棘刺之端爲母猴. 燕王說之, 養之以五乘之奉. 王曰: “吾試觀客爲棘刺之母猴.” 客曰: “人主欲觀之, 必半歲不入宮, 不飮酒食肉. 雨霽日出, 視之晏陰之間, 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 燕王因養衛人, 不能觀其母猴. 鄭有臺下之冶者謂燕王曰: “臣爲削者也. 諸微物必以削削之, 而所削必大於削. 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鋒, 難以治棘刺之端. 王試觀客之削, 能與不能可知也.” 王曰: “善.” 謂衛人..
7. 一 宓子賤治單父. 有若見之曰: “子何臞也?” 宓子曰: “君不知不齊不肖, 使治單父, 官事急, 心憂之, 故臞也.” 有若曰: “昔者舜鼓五絃·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 今以單父之細也, 治之而憂, 治天下將奈何乎? 故有術而御之, 身坐於廟堂之上, 有處女子之色, 無害於治; 無術而御之, 身雖瘁臞, 猶未有益.” 楚王謂田鳩曰: “墨子者, 顯學也. 其身體則可, 其言多不辯, 何也?” 曰: “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 令晉爲之飾裝, 從文衣之媵七十人. 至晉, 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 此可謂善嫁妾, 而未可謂善嫁女也.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 爲木蘭之櫃, 薰以桂椒, 綴以珠玉, 飾以玫瑰, 輯以翡翠.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此可謂善賣櫝矣, 未可謂善鬻珠也. 今世之談也, 皆道辯說文辭之言, 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說, 傳先王之道, 論聖人之言, 以宣告人. 若辯..
6. 六 小信成則大信立, 故明主積於信. 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說在文公之攻原與箕鄭救餓也. 是以吳起須故人而食, 文侯會虞人而獵. 故明主信, 如曾子殺彘也. 患在尊厲王擊警鼓與李悝謾兩和也. 右經
5. 五 《詩》曰: “不躬不親, 庶民不信.” 傅說之以“無衣紫” , 緩之以鄭簡·宋襄, 責之以尊厚耕戰. 夫不明分, 不責誠, 而以躬親位下, 且爲“下走” “睡臥” , 與夫“揜弊” “微服” . 孔丘不知, 故稱猶盂; 鄒君不知, 故先自僇. 明主之道, 如叔向賦獵與昭侯之奚聽也.
4. 四 利之所在, 民歸之, 名之所彰, 士死之. 是以功外於法而賞加焉, 則上不信得所利於下, 名外於法而譽加焉, 則士勸名而不畜之於君. 故中章·胥己仕, 而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 平公腓痛足痺而不敢壞坐, 晉國之辭仕託者國之錘. 此三士者, 言襲法, 則官府之籍也; 行中事, 則如令之民也; 二君之禮太甚. 若言離法而行遠功, 則繩外民也, 二君又何禮之? 禮之當亡. 且居學之士, 國無事不用力, 有難不被甲. 禮之, 則惰修耕戰之功; 不禮, 則周主上之法. 國安則尊顯, 危則爲屈公之威, 人主奚得於居學之士哉? 故明王論李疵視中山也.
3 三 挾夫相爲則責望, 自爲則事行. 故父子或怨譟, 取庸作者進美羹. 說在文公之先宣言與句踐之稱如皇也. 故桓公藏蔡怒而攻楚, 吳起懷瘳實而吮傷. 且先王之賦頌, 鍾鼎之銘, 皆播吾之迹, 華山之博也. 然先王所期者利也, 所用者力也. 築社之諺, 目辭說也. 請許學者而行宛曼於先王, 或者不宜今乎? 如是, 不能更也. 鄭縣人得車厄也, 衛人佐弋也, 卜子妻**弊袴也, 而其少者也. 先王之言, 有其所爲小而世意之大者, 有其所爲大而世意之小者, 未可必知也. 說在宋人之解書與梁人之讀記也. 故先王有郢書, 而後世多燕說. 夫不適國事而謀先王, 皆歸取度者也.
2. 二 人主之聽言也, 不以功用爲的, 則說者多“棘刺” ·“白馬” 之說; 不以儀的爲關, 則射者皆如羿也. 人主於說也, 皆如燕王學道也, 而長說者, 皆如鄭人爭年也. 是以言有纖察微難而非務也. 故李·惠·宋·墨皆畫策也; 論有迂深閎大, 非用也. 故畏·震·瞻·車·狀皆鬼魅也; 言而拂難堅确, 非功也, 故務·卞·鮑·介·墨翟皆堅瓠也. 且虞慶詘匠也而屋壞, 范且窮工而弓折. 是故求其誠者, 非歸餉也不可.
1. 一 明主之道, 如有若之應密子也. 明主之聽言也, 美其辯; 其觀行也, 賢其遠.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 其行身也離世. 其說在田鳩對荊王也. 故墨子爲木鳶, 謳癸築武宮. 夫藥酒用. 言明君聖主之以獨知也.
14. 六 文王資費仲而遊於紂之旁, 令之諫紂而亂其心. 荊王使人之秦, 秦王甚禮之. 王曰: “敵國有賢者, 國之憂也. 今荊王之使者甚賢, 寡人患之.” 群臣諫曰: “以王之賢聖與國之資厚, 願荊王之賢人, 王何不深知之而陰有之. 荊以爲外用也, 則必誅之.” 仲尼爲政於魯, 道不拾遺, 齊景公患之. 梨且謂景公曰: “去仲尼猶吹毛耳. 君何不迎之以重祿高位, 遺哀公女樂以驕榮其意. 哀公新樂之, 必怠於政, 仲尼必諫, 諫必輕絶於魯.” 景公曰: “善.” 乃令梨且以女樂二八遺哀公, 哀公樂之, 果怠於政. 仲尼諫, 不聽, 去而之楚. 楚王謂干象曰: “吾欲以楚扶甘茂而相之秦, 可乎?” 干象對曰: “不可也.” 王曰: “何也?” 曰: “甘茂少而事史擧先生. 史擧, 上蔡之監門也, 大不事君, 小不事家, 以苛刻聞天下. 茂事之, 順焉. 惠王之明, 張儀之辨也, 茂事之,..
13. 五 晉獻公之時, 驪姬貴, 擬於後妻, 而欲以其子奚齊代太子申生, 因患申生於君而殺之, 遂立奚齊爲太子. 鄭君已立太子矣, 而有所愛美女欲以其子爲後, 夫人恐, 因用毒藥賊君殺之. 衛州吁重於衛, 擬於君, 群臣百姓盡畏其勢重. 州吁果殺其君而奪之政. 公子朝, 周太子也, 弟公子根甚有寵於君. 君死, 遂以東周叛, 分爲兩國. 楚成王商臣爲太子, 旣而又欲置公子職. 商臣作亂, 遂攻殺成王. 一曰: “楚成王以商臣爲太子, 旣欲置公子職. 商臣聞之, 未察也, 乃爲其傅潘崇曰: “奈何察之也?” 潘崇曰: “饗江芉而勿敬也.” 太子聽之. 江芉曰: “呼, 役夫!宜君王之欲廢女而立職也.” 商臣曰: “信矣.” 潘崇曰: “能事之乎?” 曰: “不能.” “能爲之諸侯乎?” 曰: “不能.” “能擧大事乎?” 曰: “能.” 於是乃起宿營之甲而攻成王. 成王請食熊膰而死, ..
12. 四 陳需, 魏王之臣也, 善於荊王, 而令荊王攻魏. 荊攻魏, 陳需因請爲魏王行解之, 因以荊勢相魏. 韓昭侯之時, 黍種常貴尠有. 昭侯令人覆廩, 廩吏果竊黍種而糶之甚多. 昭奚恤之用荊也, 有燒倉廥**窌者而不知其人. 昭奚恤令吏執販茅者而問之, 果燒也. 昭僖侯之時, 宰人上食而羹中有生肝焉, 昭侯召宰人之次而誚之曰: “若何爲置生肝寡人羹中?” 宰人頓首服死罪, 曰: “竊欲去尙宰人也.” 一曰: 僖侯浴, 湯中有礫. 僖侯曰: “尙浴免, 則有當代者乎?” 左右對曰: “有.” 僖侯曰: “召而來.” 譙之曰: “何爲置礫湯中?” 對曰: “尙浴免, 則臣得代之, 是以置礫湯中.” 文公之時, 宰臣上炙而髮繞之. 文公召宰人而譙之曰: “女欲寡人之哽邪, 奚爲以髮繞炙?” 宰人頓首再拜請曰: “臣有死罪三: 援礪砥刀, 利猶干將也, 切肉肉斷而髮不斷, 臣之罪一也; ..
11. 三 齊中大夫有夷射者, 御飮於王, 醉甚而出, 倚於郎門. 門者刖跪請曰: “足下無意賜之餘隸乎?” 夷射叱曰: “去!刑餘之人, 何事乃敢乞飮長者!” 刖跪走退. 及夷射去, 刖跪因捐水郎門霤下, 類溺者之狀. 明日, 王出而訶之, 曰: “誰溺於是?” 刖跪對曰: “臣不見也. 雖然, 昨日中大夫夷射立於此.” 王因誅夷射而殺之. 魏王臣二人不善濟陽君, 濟陽君因僞令人矯王命而謀攻己. 王使人問濟陽君曰: “誰與恨?” 對曰: “無敢與恨. 雖然, 嘗與二人不善, 不足以至於此.” 王問左右, 左右曰: “固然.” 王因誅二人者. 季辛與爰騫相怨. 司馬喜新與季辛惡, 因微令人殺爰騫, 中山之君以爲季辛也, 因誅之. 荊王所愛妾有鄭袖者. 荊王新得美女, 鄭袖因敎之曰: “王甚喜人之掩口也, 爲近王, 必掩口.” 美女入見, 近王, 因掩口. 王問其故, 鄭袖曰: “此固言..
10. 二 衛人有夫妻禱者, 而祝曰: “使我無故, 得百束布.” 其夫曰: “何少也?” 對曰: “益是, 子將以買妾.” 荊王欲宦諸公子於四鄰, 戴歇曰: “不可.” “宦公子於四鄰, 四鄰必重之.” 曰: “子出者重, 重則必爲所重之國黨, 則是敎子於外巿也, 不便.” 魯孟孫·叔孫·季孫相戮力劫昭公, 遂奪其國而擅其制. 魯三桓公偪, 昭公攻季孫氏, 而孟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 “救之乎?” 叔孫氏之御者曰: “我家臣也, 安知公家? 凡有季孫與無季孫於我孰利?” 皆曰: “無季孫必無叔孫.” “然則救之.” 於是撞西北隅而入. 孟孫見叔孫之旗入, 亦救之. 三桓爲一, 昭公不勝. 逐之, 死於乾侯. 公叔相韓而有攻齊, 公仲甚重於王, 公叔恐王之相公仲也, 使齊·韓約而攻魏. 公叔因內齊軍於鄭, 以劫其君, 以固其位, 而信兩國之約. 翟璜, 魏王之臣也, 而善於韓. 乃召韓..
9. 一 勢重者, 人主之淵也; 臣者, 勢重之魚也. 魚失於淵而不可復得也, 人主失其勢重於臣而不可復收也. 古之人難正言, 故託之於魚. 賞罰者, 利器也, 君操之以制臣, 臣得之以擁主. 故君先見所賞則臣鬻之以爲德, 君先見所罰則臣鬻之以爲威. 故曰: “國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 靖郭君相齊, 與故人久語, 則故人富; 懷左右刷, 則左右重. 久語懷刷, 小資也, 猶以成富, 況於吏勢乎? 晉厲公之時, 六卿貴. 胥僮·長魚矯諫曰: “大臣貴重, 敵主爭事, 外巿樹黨, 下亂國法, 上以劫主, 而國不危者, 未嘗有也.” 公曰: “善.” 乃誅三卿. 胥僮·長魚矯又諫曰: “夫同罪之人偏誅而不盡, 是懷怨而借之間也.” 公曰: “吾一朝而夷三卿, 予不忍盡也.” 長魚矯對曰: “公不忍之, 彼將忍公.” 公不聽. 居三月, 諸卿作難, 遂殺厲公而分其地. 州侯相荊, 而貴主斷...
8. “參疑” “廢置” 之事, 明主絶之於內而施之於外. 資其輕者, 輔其弱者, 此謂“廟攻” . 參伍旣用於內, 觀聽又行於外, 則敵僞得. 其說在秦侏儒之告惠文君也. 故襄疵言襲鄴, 而嗣公賜令蓆. 廟攻七 右經
7. 敵之所務, 在淫察而就靡, 人主不察, 則敵廢置矣. 故文王資費仲, 而秦王患楚使; 黎且去仲尼, 而干象沮甘茂. 是以子胥宣言而子常用, 內美人而虞·虢亡, 佯遺書而萇宏死, 用雞猳而鄶桀盡. 廢置六
6. 參疑之勢, 亂之所由生也, 故明主愼之. 是以晉驪姬殺太子申生, 而鄭夫人用毒藥, 衛州吁殺其君完, 公子根取東周, 王子職甚有寵而商臣果作亂, 嚴遂·韓廆爭而哀公果遇賊, 田常·闞止·戴驩·皇喜敵而宋君·簡公殺. 其說在狐突之稱“二好” , 與鄭昭之對“未生” 也. 參疑五
5. 事起而有所利, 其尸主之; 有所害, 必反察之. 是以明主之論也, 國害則省其利者, 臣害則察其反者. 其說在楚兵至而陳需相, 黍種貴而廩吏覆. 是以昭奚恤執販茅, 而不僖侯譙其次; 文公髮繞炙, 而穰侯請立帝. 有反四
4. 似類之事, 人主之所以失誅, 而大臣之所以成私也. 是以門人捐水而夷射誅, 濟陽自矯而二人罪, 司馬喜殺爰騫而季辛誅, 鄭袖言惡臭而新人劓, 費無忌敎郄宛而令尹誅, 陳需殺張壽而犀首走. 故燒芻廥而中山罪, 殺老儒而濟陽賞也. 似流三
3. 君臣之利異, 故人臣莫忠, 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是以姦臣者, 召敵兵以內除. 擧外事以眩主, 苟成其私利, 不顧國患. 其說在衛人之夫妻禱祝也. 故戴歇議子弟, 而三桓攻昭公; 公叔內齊軍, 而翟黃召韓兵; 太宰嚭說大夫種, 大成牛敎申不害; 司馬喜告趙王, 呂倉規秦·楚; 宋石遺衛君書, 白圭敎暴譴. 利異二
2. 權勢不可以借人. 上失其一, 臣以爲百. 故臣得借則力多, 力多則內外爲用, 內外爲用則人主壅. 其說在老聃之言失魚也. 是以人主久語, 而左右鬻懷刷. 其患在胥僮之諫厲公, 與州侯之一言, 而燕人浴矢也. 權借一
1. 六微: 一曰權借在下, 二曰利異外借, 三曰託於似類, 四曰利害有反, 五曰參疑內爭, 六曰敵國廢置. 此六者, 主之所察也.
16. 衛嗣君重如耳, 愛世姬, 而恐其皆因其愛重以壅己也, 乃貴薄疑以敵如耳, 尊魏姬以耦世姬, 曰: “以是相參也.” 嗣君知欲無壅, 而未得其術也. 夫不使賤議貴, 下必坐上, 而必待勢重之鈞也, 而後敢相議, 則是益樹壅塞之臣也. 嗣君之壅乃始.
15. 七 陽山君相謂, 聞王之疑己也, 乃僞謗樛豎以知之. 淖齒聞齊王之惡己也, 乃矯爲秦使以知之. 齊人有欲爲亂者, 恐王知之, 因詐逐所愛者, 令走王知之. 子之相燕, 坐而佯言曰: “走出門者何, 白馬也?” 左右皆言不見. 有一人走追之, 報曰: “有.” 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誠信. 有相與訟者, 子産離之而無使得通辭, 倒其言以告而知之. 衛嗣公使人爲客過關巿, 關巿苛難之, 因事關巿. 以金與關吏乃舍之. 嗣公爲關吏曰: “某時有客過而所, 與汝金, 而汝因遣之.” 關市乃大恐, 而以嗣公爲明察.
14. 六 韓昭侯握爪, 而佯亡一爪, 求之甚急, 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 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誠不. 韓昭侯使騎於縣. 使者報, 昭侯問曰: “何見也?” 對曰: “無所見也.” 昭侯曰: “雖然, 何見?” 曰: “南門之外, 有黃犢食苗道左者.” 昭侯謂使者: “毋敢泄吾所問於女.” 乃下令曰: “當苗時, 禁牛馬入人田中固有令, 而吏不以爲事, 牛馬甚多入人田中. 亟擧其數上之; 不得, 將重其罪.” 於是三鄕擧而上之. 昭侯曰: “未盡也.” 復往審之, 乃得南門之外黃犢. 吏以昭侯爲明察, 皆悚懼其所而不敢爲非. 周主下令索曲杖, 吏求之數日不能得. 周主私使人求之, 不移日而得之. 乃謂吏曰: “吾知吏不事事也. 曲杖甚易也, 而吏不能得, 我令人求之, 不移日而得之, 豈可謂忠哉!” 吏乃皆悚懼其所, 以君爲神明. 卜皮爲縣令, 其御史汙穢而有愛妾, 卜皮乃使少庶子佯愛之, ..
13. 五 龐敬, 縣令也. 遣巿者行, 而召公大夫而還之. 立有間, 無以詔之, 卒遣行. 巿者以爲令與公大夫有言, 不相信, 以至無姦. 戴驩, 宋太宰, 夜使人曰: “吾聞數夜有乘轀車至李史門者, 謹爲我伺之.” 使人報曰: “不見轀車, 見有奉笥而與李史語者, 有間, 李史受笥.” 周主亡玉簪, 令吏求之, 三日不能得也. 周主令人求而得之. 家人之屋間. 周主曰: “吾知吏之不事事也. 求簪, 三日不得之, 吾令人求之, 不移日而得之.” 於是吏皆聳懼, 以爲君神明也.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巿, 顧反而問之曰: “何見於巿?” 對曰: “無見也.” 太宰曰: “雖然, 何見也?” 對曰: “巿南門之外甚衆牛車, 僅可以行耳.” 太宰因誡使者: “無敢告人吾所問於女.” 因召巿吏而誚之曰: “巿門之外. 何多牛屎?” 巿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 乃悚懼其所也
12. 四 魏王謂鄭王曰: “始鄭·梁一國也, 已而別, 今願復得鄭而合之梁.” 鄭君患之, 召群臣而與之謀所以對魏. 鄭公子謂鄭君曰: “此甚易應也. 君對魏曰: ‘以鄭爲故魏而可合也, 則弊邑亦願得梁而合之鄭.” 魏王乃止. 齊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 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竽, 宣王說之, 廩食以數百人. 宣王死, 湣王立, 好一一聽之, 處士逃. 一曰: 韓昭侯曰: “吹竽者衆, 吾無以知其善者.” 田嚴對曰: “一一而聽之.” 趙令人因申子於韓請兵, 將以攻魏. 申子欲言之君, 而恐君之疑己外巿也, 不則恐惡於趙, 乃令趙紹·韓沓嘗試君之動貌而後言之. 內則知昭侯之意, 外則有得趙之功. 三國至韓, 王謂樓緩曰: “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 何如?” 對曰: “夫割河東, 大費也; 免國於患, 大功也. 此父兄之任也, 王何不召公子汜而問焉?” 王召公子汜而告之, 對曰:..
11. 三 齊王問於文子曰: “治國何如?” 對曰: “夫賞罰之爲道, 利器也. 君固握之, 不可以示人. 若如臣者, 猶獸鹿也, 唯薦草而就.” 越王問於大夫種曰: “吾欲伐吳, 可乎?” 對曰: “可矣. 吾賞厚而信, 罰嚴而必. 君欲知之, 何不試焚宮室?” 於是遂焚宮室, 人莫救之. 乃下令曰: “人之救火者死, 比死敵之賞; 救火而不死者, 比勝敵之賞; 不救火者, 比降北之罪.” 人之塗其體被濡衣而走火者, 左三千人, 右三千人. 此知必勝之勢也. 吳起爲魏武侯西河之守. 秦有小亭臨境, 吳起欲攻之. 不去, 則甚害田者; 去之, 則不足以徵甲兵. 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 “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 賜之上田·上宅.” 人莫之徙也. 及有徙之者, 遂賜之如令. 俄又置一石赤菽於東門之外而令之曰: “有能徙此於西門之外者, 賜之如初.” 人爭徙之. 乃下令曰: “明日..
10. 二 董閼于爲趙上地守. 行石邑山中, 見深**澗, 峭如牆, 深百仞, 因問其旁鄕左右曰: “人嘗有入此者乎?” 對曰: “無有.” 曰: “嬰兒·盲聾·狂悖之人嘗有入此者乎?” 對曰: “無有.” “牛馬犬彘嘗有入此者乎?” 對曰: “無有.” 董閼于喟然太息曰: “吾能治矣. 使吾法之無赦, 猶入澗之必死也, 則人莫之敢犯也, 何爲不治?” 子産相鄭, 病將死, 謂遊吉曰: “我死後, 子必用鄭, 必以嚴莅人. 夫火形嚴, 故人鮮灼; 水形懦, 故人多溺. 子必嚴子之刑, 無令溺子之懦.” 故子産死. 遊吉不忍行嚴刑, 鄭少年相率爲盜, 處於雚澤, 將遂以爲鄭禍. 遊吉率車騎與戰, 一日一夜, 僅能剋之. 遊吉喟然歎曰: “吾蚤行夫子之敎, 必不悔至於此矣.”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 “《春秋》之記曰: ‘冬十二月霣霜不殺菽. ’何爲記此?” 仲尼對曰: “此言可以殺而不殺也...
9. 一 衛靈公之時, 彌子瑕有寵, 專於衛國. 侏儒有見公者曰: “臣之夢踐矣.” 公曰: “何夢?” 對曰: “夢見竈, 爲見公也.” 公怒曰: “吾聞見人主者夢見日, 奚爲見寡人而夢見竈?” 對曰: “夫日兼燭天下, 一物不能當也; 人君兼燭一國, 一人不能擁也. 故將見人者夢見日. 夫竈, 一人煬焉, 則後人無從見矣. 今或者一人有煬君者乎? 則臣雖夢見竈, 不亦可乎!”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鄙諺曰: ‘莫衆而迷. ’今寡人擧事, 與群臣慮之, 而國愈亂, 其故何也?” 孔子對曰: “明主之問臣, 一人知之, 一人不知也; 如是者, 明主在上, 群臣直議於下. 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 擧魯國盡化爲一, 君雖問境內之人, 猶不免於亂也.” 一曰: 晏嬰子聘魯, 哀公問曰: “語曰: ‘莫三人而迷. ’今寡人與一國慮之, 魯不免於亂, 何也?” 晏子曰: “古之所謂‘莫三人..
8.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則姦情得. 故陽山謾樛豎, 淖齒爲秦使, 齊人欲爲亂, 子之以白馬, 子産離訟者, 嗣公過關巿. 倒言七 右經
7. 挾智而問, 則不智者至; 深智一物, 衆隱皆變. 其說在昭侯之握一爪也. 故必南門而三鄕得. 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懼, 卜皮事庶子, 西門豹詳遺轄. 挾智六
6. 數見久待而不任, 姦則鹿散. 使人問他則不鬻私. 是以龐敬還公大夫, 而戴讙詔視轀車, 周主亡玉簪, 商太宰論牛矢. 詭使五
5. 一聽則愚智不分, 責下則人臣不參. 其說在“索鄭” 與“吹竽” . 其患在申子之以趙紹·韓沓爲嘗試. 故公子氾議割河東, 而應侯謀弛上黨. 一聽四
4. 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 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 其說在文子稱“若獸鹿” . 故越王焚宮室, 而吳起倚車轅, 李悝斷訟以射, 宋崇門以毁死. 句踐知之, 故式怒**䵷; 昭侯知之, 故藏弊袴. 厚賞之使人爲賁·諸也, 婦人之拾蠶, 漁者之握鱣, 是以效之. 賞譽三
3. 愛多者, 則法不立, 威寡者則下侵上. 是以刑罰不必則禁令不行. 其說在董子之行石邑, 與子産之敎遊吉也. 故仲尼說隕霜, 而殷法刑棄灰; 將行去樂池, 而公孫鞅重輕罪. 是以麗水之金不守, 而積澤之火不救. 成歡以太仁弱齊國, 卜皮以慈惠亡魏王. 管仲知之, 故斷死人; 嗣公知之, 故買胥靡. 必罰二
2.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 聽有門戶則臣壅塞. 其說在侏儒之夢見竈, 哀公之稱“莫衆而迷”. 故齊人見河伯, 與惠子之言“亡其半” 也. 其患在豎牛之餓叔孫, 而江乙之說荊俗也. 嗣公欲治不知, 故使有敵, 是以明主推積鐵之類, 而察一巿之患. 參觀一
1. 主之所用也七術, 所察也六微. 七術: 一曰衆端參觀, 二曰必罰明威, 三曰信賞盡能, 四曰一聽責下, 五曰疑詔詭使, 六曰挾知而問, 七曰倒言反事. 此七者, 主之所用也.
2. 上不天則下不徧覆, 心不地則物不畢載. 太山不立好惡, 故能成其高; 江海不擇小助, 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於天地而萬物備, 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 上無忿怒之毒, 下無伏怨之患, 上下交順, 以道爲舍. 故長利積, 大功立, 名成於前, 德垂於後, 治之至也.
1. 古之全大體者: 望天地, 觀江海, 因山谷, 日月所照, 四時所行, 雲布風動; 不以智累心, 不以私累己; 寄治亂於法術, 託是非於賞罰, 屬輕重於權衡; 不逆天理, 不傷情性; 不吹毛而求小疵, 不洗垢而察難知; 不引繩之外, 不推繩之內; 不急法之外, 不緩法之內; 守成理, 因自然; 禍福生乎道法, 而不出乎愛惡; 榮辱之責在乎己, 而不在乎人. 故至安之世, 法如朝露, 純樸不散, 心無結怨, 口無煩言. 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 旌旗不亂於大澤, 萬民不失命於寇戎, 雄駿不創壽於旗幢; 豪傑不著名於圖書. 不錄功於盤盂, 記年之牒空虛. 故曰: 利莫長於簡, 福莫久於安. 使匠石以千歲之壽操鉤, 視規矩, 擧繩墨, 而正太山; 使賁·育帶干將而齊萬民; 雖盡力於巧, 極盛於壽, 太山不正, 民不能齊. 故曰: 古之牧天下者, 不使匠石極巧以敗太山之體, 不使賁·育盡威以傷..
2. 夫有材而無勢, 雖賢不能制不肖. 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 下臨千仞之谿, 材非長也, 位高也. 桀爲天子, 能制天下, 非賢也, 勢重也; 堯爲匹夫, 不能正三家, 非不肖也, 位卑也. 千鈞得船則浮, 錙銖失船則沈, 非千鈞輕錙銖重也, 有勢之與無勢也. 故短之臨高也以位, 不肖之制賢也以勢. 人主者, 天下一力以共載之, 故安; 衆同心以共立之, 故尊. 人臣守所長, 盡所能, 故忠. 以尊主主御忠臣, 則長樂生而功名成. 名實相持而成, 形影相應而立, 故臣主同欲而異使. 人主之患在莫之應, 故曰, 一手獨拍, 雖疾無聲. 人臣之憂在不得一, 故曰, 右手畫圓, 左手畫方, 不能兩成. 故曰, 至治之國, 君若桴, 臣若鼓, 技若車, 事若馬. 故人有餘力易於應, 而技有餘巧便於事. 立功者不足於力, 親近者不足於信, 成名者不足於勢, 近者已親, 而遠者不結, 則名不稱實者..
1.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 一曰天時, 二曰人心, 三曰技能, 四曰勢位. 非天時, 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 逆人心, 雖賁·育不能盡人力. 故得天時, 則不務而自生, 得人心, 則不趣而自勸; 因技能, 則不急而自疾; 得勢位, 則不進而名成. 若水之流, 若船之浮. 守自然之道, 行毋窮之令, 故曰明主.
8. 夫人主不塞隙穴而勞力於赭堊, 暴雨疾風必壞. 不去眉睫之禍而慕賁·育之死. 不謹蕭牆之患. 而固金城於遠境. 不用近賢之謀而外結萬乘之交於千里. 飄風一旦起, 則賁育不及救, 而外交不及至, 禍莫大於此. 當今之世, 爲人主忠計者, 必無使燕王說魯人, 無使近世慕賢於古, 無思越人以救中國溺者. 如此, 則上下親, 內功立, 外名成.
7. 釋儀的而妄發, 雖中小不巧; 釋法制而妄怒, 雖殺戮而姦人不恐. 罪生甲, 禍歸乙, 伏怨乃結. 故至治之國, 有賞罰而無喜怒, 故聖人極有刑法, 而死無螫毒, 故姦人服. 發矢中的, 賞罰當符, 故堯復生, 羿復立. 如此, 則上無殷·夏之患, 下無比干之禍, 君高枕而臣樂業, 道蔽天地, 德極萬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