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한비자 (555)
건빵이랑 놀자
11. 今人主之於言也, 說其辯而不求其當焉; 其用於行也, 美其聲而不責其功焉. 是以天下之衆, 其談言者務爲辯而不周於用, 故擧先王言仁義者盈廷, 而政不免於亂; 行身者競於爲高而不合於功, 故智士退處巖穴, 歸祿不受, 而兵不免於弱. 政不免於亂, 此其故何也? 民之所譽, 上之所禮, 亂國之術也. 今境內之民皆言治, 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而國愈貧, 言耕者衆, 執耒者寡也; 境內皆言兵, 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 而兵愈弱, 言戰者多, 被甲者少也. 故明主用其力, 不聽其言; 賞其功, 必禁無用, 故民盡死力以從其上. 夫耕之用力也勞, 而民爲之者, 曰: 可得以富也. 戰之爲事也危, 而民爲之者, 曰: 可得以貴也. 今修文學, 習言談, 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 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 則人孰不爲也? 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 事智者衆, 則法敗; 用力者寡, 則國貧: 此..
10. 且世之所謂賢者, 貞信之行也; 所謂智者, 微妙之言也. 微妙之言, 上智之所難知也. 今爲衆人法, 而以上智之所難知, 則民無從識之矣. 故糟糠不飽者不務粱肉, 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 夫治世之事, 急者不得, 則緩者非所務也. 今所治之政, 民間之事, 夫婦所明知者不用, 而慕上知之論, 則其於治反矣. 故微妙之言, 非民務也. 若夫賢良貞信之行者, 必將貴不欺之士; 貴不欺之士者, 亦無不欺之術也. 布衣相與交, 無富厚以相利, 無威勢以相懼也, 故求不欺之士. 今人主處制人之勢, 有一國之厚, 重賞嚴誅, 得操其柄, 以修明術之所燭, 雖有田常·子罕之臣, 不敢欺也, 奚待於不欺之士? 今貞信之士不盈於十, 而境內之官以百數, 必任貞信之士, 則人不足官. 人不足官, 則治者寡而亂者衆矣. 故明主之道, 一法而不求智, 固術而不慕信, 故法不敗, 而群官無姦詐矣.
9. 古者蒼頡之作書也, 自環者謂之私, 背私謂之公, 公私之相背也, 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今以爲同利者, 不察之患也. 然則爲匹夫計者, 莫如修行義而習文學. 行義修則見信, 見信則受事; 文學習則爲明師, 爲明師則顯榮: 此匹夫之美也. 然則無功而受事, 無爵而顯榮, 有政如此, 則國必亂, 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 不兩立也. 斬敵者受賞, 而高慈惠之行; 拔城者受爵祿, 而信廉愛之說; 堅甲厲兵以備難, 而美薦紳之飾; 富國以農, 距敵恃卒, 而貴文學之士; 廢敬上畏法之民, 而養遊俠私劍之屬. 擧行如此, 治强不可得也. 國平養儒俠, 難至用介士, 所利非所用, 所用非所利. 是故服事者簡其業, 而遊學者日衆, 是世之所以亂也.
8. 儒以文亂法, 俠以武犯禁, 而人主兼禮之, 此所以亂也. 夫離法者罪, 而諸先生以文學取; 犯禁者誅, 而群俠以私劍養. 故法之所非, 君之所取; 吏之所誅, 上之所養也. 法·趣·上·下, 四相反也, 而無所定, 雖有十黃帝, 不能治也. 故行仁義者非所譽, 譽之則害功; 工文學者非所用, 用之則亂法. 楚之有直躬, 其父竊羊, 而謁之吏. 令君曰: “殺之!” 以爲直於君而曲於父, 報而罪之. 以是觀之, 夫君之直臣, 父之暴子也. 魯人從君戰, 三戰三北. 仲尼問其故, 對曰: “吾有老父, 身死莫之養也.” 仲尼以爲孝, 擧而上之. 以是觀之, 夫父之孝子, 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 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 若是其異也, 而人主兼擧匹夫之行, 而求致社稷之福, 必不幾矣.
7. 今則不然; 其有功也爵之, 而卑其士官也; 以其耕作也賞之, 而少其家業也; 以其不收也外之, 而高其輕世也; 以其犯禁也罪之, 而多其有勇也. 毁譽·賞罰之所加者, 相與悖繆也, 故法禁壞而民愈亂. 今兄弟被侵, 必攻者, 廉也; 知友被辱, 隨讐者, 貞也. 廉貞之行成, 而君上之法犯矣. 人主尊貞廉之行, 而忘犯禁之罪, 故民程於勇, 而吏不能勝也. 不事力而衣食, 則謂之能; 不戰功而尊, 則謂之賢. 賢能之行成, 而兵弱而地荒矣. 人主說賢能之行, 而忘兵弱地荒之禍, 則私行立而公利滅矣.
6. 且民者固服於勢, 寡能懷於義. 仲尼, 天下聖人也, 修行明道以遊海內·海內說其仁·美其義而爲服役者七十人. 蓋貴仁者寡, 能義者難也. 故以天下之大, 而爲服役者七十人, 而仁義者一人. 魯哀公, 下主也, 南面君國, 境內之民莫敢不臣. 民者固服於勢, 勢誠易以服人, 故仲尼反爲臣而哀公顧爲君. 仲尼非懷其義, 服其勢也. 故以義則仲尼不服於哀公, 乘勢則哀公臣仲尼. 今學者之說人主也, 不乘必勝之勢, 而務行仁義則仲可以王, 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 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 此必不得之數也. 今有不才之子, 父母怒之弗爲改, 鄕人譙之弗爲動, 師長敎之弗爲變. 夫以父母之愛, 鄕人之行·師長之智, 三美加焉, 而終不動, 其脛毛不改. 州部之吏, 操官兵, 推公法, 而求索姦人, 然後恐懼, 變其節, 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敎子, 必待州部之嚴刑者, 民固驕於愛, 聽於威..
5. 夫古今異俗, 新故異備. 如欲以寬緩之政, 治急世之民, 猶無轡策而御駻馬, 此不知之患也. 今儒·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 則視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 曰: “司寇行刑, 君爲之不擧樂; 聞死刑之報, 君爲流涕” . 此所擧先王也. 夫以君臣爲如父子則必治, 推是言之, 是無亂父子也. 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 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 君雖厚愛, 奚遽不亂? 今先王之愛民, 不過父母之愛子, 子未必不亂也. 則民奚遽治哉? 且夫以法行刑, 而君爲之流涕, 此以效仁, 非以爲治也. 夫垂泣不欲刑者, 仁也; 然而不可不刑者, 法也. 先王勝其法, 不聽其泣, 則仁之不可以爲治亦明矣.
4. 古者, 文王處豐·鎬之間, 地方百里, 行仁義而懷西戎, 遂王天下. 徐偃王處漢東, 地方五百里, 行仁義, 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 荊文王恐其害已也, 擧兵伐徐, 遂滅之.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 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 是仁義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故曰: 世異則事異. 當舜之時, 有苗不服, 禹將伐之. 舜曰: “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 乃修敎三年, 執干戚舞, 有苗乃服. 共工之戰, 鐵銛短者及乎敵, 鎧甲不堅者傷乎體.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故曰: 事異則備變. 上古競於道德, 中世逐於智謀, 當今爭於氣力. 齊將攻魯, 魯使子貢說之. 齊人曰: “子言非不辯也, 吾所欲者土地也, 非斯言所謂也.” 遂擧兵伐魯, 去門十里以爲界. 故偃王仁義而徐亡, 子貢辯智而魯削. 以是言之, 夫仁義辯智, 非所以持國也. 去偃王之仁, 息子貢之智, 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
3. 堯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翦, 采椽不斲; 糲粢之食, 藜藿之羹; 冬日麑裘, 夏日葛衣, 雖監門之服養, 不虧於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 身執耒臿以爲民先, 股無胈. 脛不生毛, 雖臣虜之勞, 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 夫古之讓天子者, 是去監門之養, 而離臣虜之勞也, 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縣令, 一日身死, 子孫累世絜駕, 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於讓也, 輕辭古之天子, 難去今之縣令者, 薄厚之實異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 膢臘而相遺以水; 澤居苦水者, 買庸而決竇. 故饑歲之春, 幼弟不饟; 穰歲之秋, 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愛過客也, 多少之心異也. 是以古之易財, 非仁也, 財多也; 今之爭奪, 非鄙也, 財寡也. 輕辭天子, 非高也, 勢薄也; 重爭士橐, 非下也, 權重也. 故聖人議多少·論薄厚爲之政. 故罰薄不爲慈, 誅嚴不爲戾, 稱俗而行也. 故事因於世, 而備適於事.
2. 古者丈夫不耕, 草木之實足食也; 婦人不織, 禽獸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養足, 人民少而財有餘, 故民不爭. 是以厚賞不行, 重罰不用, 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爲多, 子又有五子,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 是以人民衆而貨財寡, 事力勞而供養薄, 故民爭,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
8. 主威 行義示則主威分, 慈仁聽則法制毁. 民以制畏上, 而上以勢卑下, 故下肆很觸而榮於輕君之俗, 則主威分. 民以法難犯上, 而上以法撓慈仁, 故下明愛施而務賕紋之政, 是以法令隳. 尊私行以貳主威, 行賕紋以疑法. 聽之則亂治, 不聽則謗主, 故君輕乎位而法亂乎官, 此之謂無常之國. 明主之道, 臣不得以行義成榮, 不得以家利爲功, 功名所生, 必出於官法. 法之所外, 雖有難行, 不以顯焉, 故民無以私名. 設法度以齊民, 信賞罰以盡能, 明誹譽以勸沮. 名號·賞罰·法令三隅. 故大臣有行則尊君, 百姓有功則利上; 此之謂有道之國也.
7. 類柄 官之重也, 毋法也. 法之息也, 上闇也. 上闇無度, 則官擅爲; 官擅爲, 故奉重無前; 奉重無前, 則徵多; 徵多故富. 官之富重也, 亂功之所生也. 明主之道, 取於任, 賢於官, 賞於功. 言程, 主喜, 俱必利; 不當, 主怒, 俱必害; 則人不私父兄而進其讐讎. 勢足以行法, 奉足以給事, 而私無所生, 故民勞苦而輕官. 任事者毋重, 使其寵必在爵; 處官者毋私, 使其利必在祿, 故民尊爵而重祿. 爵祿, 所以賞也; 民重所以賞也, 則國治. 刑之煩也, 名之繆也, 賞譽不當則民疑, 民之重名與其重賞也均. 賞者有誹焉, 不足以勸; 罰者有譽焉, 不足以禁, 明主之道, 賞必出乎公利, 名必在乎爲上. 賞譽同軌, 非誅俱行. 然則民無榮於賞之內. 有重罰者必有惡名, 故民畏. 罰, 所以禁也; 民畏所以禁, 則國治矣.
6. 聽法 聽不參, 則無以責下; 言不督乎用, 則邪說當上. 言之爲物也以多信, 不然之物, 十人云疑, 百人然乎, 千人不可解也. 吶者言之疑, 辯者言之信. 姦之食上也, 取資乎衆籍, 信乎辯, 而以類飾其私. 人主不饜忿而待合參, 其勢資下也. 有道之主聽言, 督其用, 課其功, 功課而賞罰生焉, 故無用之辯不留朝. 任事者知不足以治職, 則放官收. 說大而誇則窮端, 故姦得而怒. 無故而不當爲誣, 誣而罪臣. 言必有報, 說必責用也, 故朋黨之言不上聞. 凡聽之道, 人臣忠論以聞姦, 博論以內一人, 主不智則姦得資. 明主之道, 已喜, 則求其所納; 已怒, 則察其所搆; 論於已變之後, 以得毁譽公私之徵. 衆諫以效智, 使君自取一以避罪, 故衆之諫也敗君之取也. 無副言於上以設將然, 今符言於後以知謾誠語. 明主之道, 臣不得也兩諫, 必任其一語; 不得擅行, 必合其參, ..
5. 參言 明主, 其務在周密, 是以喜見則德償, 怒見則威分, 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 周密而不見. 故以一得十者, 下道也; 以十得一者, 上道也. 明主兼行上下, 故姦無所失. 伍·官·連·縣而鄰, 謁過賞, 過誅失. 上之於下, 下之於上, 亦然. 是故上下貴賤相畏以法, 相誨以和. 民之性, 有生之實, 有生之名. 爲君者有賢知之名, 有賞罰之實. 名實俱至, 故福善必聞矣.
4. 立道 參伍之道: 行參以謀多, 揆伍以責失. 行參必折揆伍必怒. 不折則瀆上, 不怒則相和. 折之微足以知多寡, 怒之前不及其衆. 觀聽之勢, 其徵在比周而賞異也, 誅毋謁而罪同. 言會衆端; 必揆之以地, 謀之以天, 驗之以物, 參之以人. 四徵者符, 乃可以觀矣. 參言以知其誠, 易視以改其澤, 執見以得非常. 一用以務近習, 重言以懼遠使. 擧往以悉其前, 卽邇以知其內, 疏置以知其外. 握明以問所闇, 詭使以絶黷泄. 倒言以嘗所疑, 論反以得陰姦. 設諫以綱獨爲, 擧錯以觀姦動. 明說以誘避過, 卑適以觀直諂. 宣聞以通未見, 作鬪以散朋黨. 深一以警衆心, 泄異以易其慮. 似類則合其參, 陳過則明其固. 知辟罪界以止威, 陰使時循以省衰. 漸更以離通比. 下約以侵其上: 相室, 約其廷臣; 廷臣, 約其官屬; 兵士約其軍吏, 遣使約其行介; 縣令約其辟吏; 郎中, 約其..
3. 起亂 知臣主之異利者王, 以爲同者劫, 與共事者殺. 故明主審公私之分, 審利害之地, 姦乃無所乘. 亂之所生六也; 主母, 後姬, 子姓, 弟兄, 大臣, 顯賢. 任吏責臣, 主母不放; 禮施異等, 後姬不疑; 分勢不貳, 庶適不爭; 權籍不失, 兄弟不侵; 下不一門, 大臣不擁; 禁賞必行, 顯賢不亂. 臣有二因, 謂外內也. 外曰畏, 內曰愛. 所畏之求得, 所愛之言聽, 此亂臣之所因也. 外國之置諸吏者, 結誅親暱重帑, 則外不籍矣; 爵祿循功, 請者俱罪, 則內不因矣. 外不籍, 內不因, 則姦宄塞矣. 官襲節而進, 以至大任, 智也. 其位至而任大者, 以三節持之; 曰質, 曰鎭, 曰固. 親戚妻子, 質也; 爵祿厚而必, 鎭也; 參伍貴帑, 固也. 賢者止於質, 貪饕化於鎭, 姦邪窮於固. 忍不制則下上, 小不除則大誅, 而名實當則徑之. 生害事, 死傷名, 則行飮..
2. 主道 力不敵衆, 智不盡物. 與其用一人, 不如用一國, 故智力敵而群物勝. 揣中則私勞, 不中則任過. 下君盡己之能, 中君盡人之力, 上君盡人之智. 是以事至而結智, 一聽而公會. 聽不一則後悖於前, 後悖於前則愚智不分; 不公會則猶豫而不斷, 不斷則事留. 自取一聽, 則毋隨墮壑之累. 故使之諷, 諷定而怒. 是以言陳之日, 必有筴籍. 結智者事發而驗, 結能者功見而謀. 成敗有徵, 賞罰隨之. 事成則君收其功, 規敗則臣任其罪. 君人者合符猶不親, 而况於力乎? 事智猶不親, 而况於懸乎? 故非用人也不取同, 同則君怒. 使人相用則君神, 君神則下盡 . 下盡, 則臣上不因君, 而主道畢矣.
1. 因情 凡治天下, 必因人情. 人情者, 有好惡, 故賞罰可用, 賞罰可用, 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君執柄以處勢, 故令行禁止. 柄者, 殺生之制也; 勢者, 勝衆之資也. 廢置無度則權瀆, 賞罰下共則威分. 是以明主不懷愛而聽, 不留說而計. 故聽言不參, 則權分乎姦; 智力不用, 則君窮乎臣. 故明主之行制也天, 其用人也鬼. 天則不非, 鬼則不困. 勢行敎嚴, 逆而不違, 毁譽一行而不議. 故賞賢罰暴, 擧善之至者也; 賞暴罰賢, 擧惡之至者也; 是謂賞同罰異. 賞莫如厚, 使民利之; 譽莫如美, 使民榮之; 誅莫如重, 使民畏之; 毁莫如惡, 使民恥之. 然後一行其法, 禁誅於私家, 不害功罪. 賞罰必知之, 知之, 道盡矣.
12. 明主之國, 有貴臣, 無重臣. 貴臣者, 爵尊而官大也; 重臣者, 言聽而力多者也. 明主之國, 遷官襲級, 官爵受功, 故有貴臣. 言不度行而有僞, 必誅, 故無重臣也.
11. 人臣肆意陳欲曰俠, 人主肆意陳欲曰亂, 人臣輕上曰, 驕, 人主輕下曰暴. 行理同實, 下以受譽, 上以得非. 人臣大得, 人主大亡.
10. 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 又不惡死, 則無事上之意. 意欲不宰於君, 則不可使也. 今生殺之柄, 在大臣, 而主令得行者, 未嘗有也. 虎豹必不用其爪牙而與鼷鼠同威, 萬金之家必不用其富厚而與監門同資. 有土之君, 說人不能利, 惡人不能害, 索人欲畏重己, 不可得也.
9. 酸甘鹹淡, 不以口斷而決於宰尹, 則廚人輕君而重於宰尹矣. 上下淸濁, 不以耳斷而決於樂正, 則瞽工輕君而重於樂正矣. 治國是非, 不以術斷而決於寵人, 則臣下輕君而重於寵人矣, 人主不親觀聽, 而制斷在下, 託食於國者也.
8. 書約而弟子辯, 法省而民訟簡, 是以聖人之書必著論, 明主之法必詳事. 盡思慮, 揣得失, 智者之所難也; 無思無慮, 挈前言而責後功, 愚者之所易也. 明主慮愚者之所易, 以責智者之所難, 故智慮不用而國治也.
7. 不能具美食而勸餓人飯, 不爲能活餓者也; 不能辟草生粟而勸貸施賞賜, 不爲能富民者也. 今學者之言也, 不務本作而好末事, 知道虛聖以說民, 此勸飯之說. 勸飯之說, 明主不受也.
6. 慈母之於弱子也, 愛不可爲前. 然而弱子有僻行, 使之隨師; 有惡病, 使之事醫. 不隨師則陷於刑, 不事醫則疑於死. 慈母雖愛, 無益於振刑救死, 則存子者非愛也. 子母之性, 愛也; 臣主之權, 筴也. 母不能以愛存家, 君安能以愛持國? 明主者通於富强, 則可以得欲矣. 故謹於聽治, 富强之法也. 明其法禁, 察其謀計. 法明則內無變亂之患, 計得則外無死虜之禍. 故存國者, 非仁義也. 仁者, 慈惠而輕財者也; 暴者, 心毅而易誅者也. 慈惠, 則不忍; 輕財, 則好與. 心毅, 則憎心見於下; 易誅, 則妄殺加於人. 不忍, 則罰多宥赦; 好與, 則賞多無功. 憎心見, 則下怨其上; 妄誅, 則民將背叛. 故仁人在位, 下肆而輕犯禁法, 偸幸而望於上; 暴人在位, 則法令妄而臣主乖民, 怨而亂心生. 故曰: 仁暴者, 皆亡國者也.
5. 法所以制事, 事所以名功也. 法立而有難, 權其難而事成, 則立之; 事成而有害, 權其害而功多, 則爲之. 無難之法, 無害之功, 天下無有也. 是以拔千丈之都, 敗十萬之衆, 死傷者軍之乘, 甲兵折挫, 士卒死傷, 而賀戰勝得地者, 出其小害計其大利也. 夫沐者有棄髮, 除者傷血肉. 爲人見其難, 因釋其業, 是無術之事也. 先聖有言曰: “規有摩而水有波, 我欲更之, 無奈之何!” 此通權之言也. 是以說有必立而曠於實者, 言有辭拙而急於用者. 故聖人不求無害之言, 而務無易之事. 人之不事衡石者, 非貞廉而遠利也, 石不能爲人多少, 衡不能爲人輕重, 求索不能得, 故人不事也. 明主之國, 官不敢枉法, 吏不敢爲私, 貨賂不行, 是境內之事盡如衡石也. 此其臣有姦者必知, 知者必誅. 是以有道之主, 不求淸潔之吏, 而務必知之術也.
4. 搢笏干戚, 不適有方鐵銛; 登降周旋, 不逮日中奏百; 《狸首》射侯, 不當强弩趨發; 干城距衝, 不若堙穴伏櫜. 古人亟於德, 中世逐於智, 當今爭於力. 古者寡事而備簡, 樸陋而不盡, 故有珧銚而推車者. 古者人寡而相親, 物多而輕利易讓, 故有揖讓而傳天下者. 然則行揖讓, 高慈惠, 而道仁厚, 皆推政也. 處多事之時, 用寡事之器, 非智者之備也; 當大爭之世, 而循揖讓之軌, 非聖人之治也. 故智者不乘推車, 聖人不行推政也.
3. 察士然後能知之, 不可以爲令, 夫民不盡察. 賢者然後能行之, 不可以爲法, 夫民不盡賢. 楊朱·墨翟, 天下之所察也, 干世亂而卒不決, 雖察而不可以爲官職之令. 鮑焦·華角, 天下之所賢也, 鮑焦木枯, 華角赴河, 雖賢不可以爲耕戰之士. 故人主之所察, 智士盡其辯焉; 人主之所尊, 能士盡其行焉. 今世主察無用之辯, 尊遠功之行, 索國之富强, 不可得也. 博習辯智如孔·墨, 孔·墨不耕耨, 則國何得焉? 修孝寡欲如曾·史, 曾·史不戰攻, 則國何利焉? 匹夫有私便, 人主有公利. 不作而養足, 不仕而名顯, 此私便也; 息文學而明法度, 塞私便而一功勞, 此公利也. 錯法以道民也, 而又貴文學, 則民之所師法也疑; 賞功以勸民也, 而又尊行修, 則民之産利也惰. 夫貴文學以疑法, 尊行修以貳功, 索國之富强, 不可得也.
2. 任人以事, 存亡治亂之機也. 無術以任人, 無所任而不敗. 人君之所任, 非辯智則修潔也. 任人者, 使有勢也. 智士者未必信也, 爲多其智, 因惑其信也. 以智士之計, 處乘勢之資而爲其私急, 則君必欺焉. 爲智者之不可信也, 故任修士者, 使斷事也. 修士者未必智, 爲潔其身, 因惑其智. 以愚人之所惽, 處治事之官而爲其所然, 則事必亂矣. 故無術以用人, 任智則君欺, 任修則君事亂, 此無術之患也. 明君之道, 賤德義貴, 下必坐上, 決誠以參, 聽無門戶, 故智者不得詐欺. 計功而行賞, 程能而授事, 察端而觀失, 有過者罪, 有能者得, 故愚者不任事. 智者不敢欺, 愚者不得斷, 則事無失矣.
1. 爲故人行私謂之“不棄” , 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 , 輕祿重身謂之“君子” , 枉法曲親謂之“有行” , 棄官寵交謂之“有俠” , 離世遁上謂之“高傲” , 交爭逆令謂之“剛材” , 行惠取衆謂之“得民” . 不棄者, 吏有姦也; 仁人者, 公財損也; 君子者, 民難使也; 有行者, 法制毁也; 有俠者, 官職曠也; 高傲者, 民不事也; 剛材者, 令不行也; 得民者, 君上孤也. 此八者, 匹夫之私譽, 人主之大敗也. 反此八者, 匹夫之私毁, 人主之公利也. 人主不察社稷之利害, 而用匹夫之私譽, 索國之無危亂, 不可得矣.
6. 人皆寐, 則盲者不知; 皆嘿, 則喑者不知. 覺而使之視, 問而使之對, 則喑盲者窮矣. 不聽其言也, 則無術者不知; 不任其身也, 則不肖者不知. 聽其言而求其當, 任其身而責其功, 則無術不肖者窮矣. 夫欲得力士而聽其自言, 雖庸人與烏獲不可別也; 授之以鼎俎, 則罷健效矣. 故官職者, 能士之鼎俎也, 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 故無術者得於不用, 不肖者得於不任. 言不用而自文以爲辯, 身不任而自飾以爲高. 世主眩其辯·濫其高而尊貴之, 是不須視而定明也, 不待對而定辯也, 喑盲者不得矣. 明主聽其言必責其用, 觀其行必求其功, 然則虛舊之學不談, 矜誣之行不飾矣.
5. 今學者皆道書筴之頌語, 不察當世之實事, 曰: “上不愛民, 賦斂常重, 則用不足而下恐上, 故天下大亂.” 此以爲足其財用以加愛焉, 雖輕刑罰, 可以治也. 此言不然矣. 凡人之取重罰, 固已足之之後也. 雖財用足而厚愛之, 然而輕刑, 猶之亂也. 夫富家之愛子, 財貨足用. 財貨足用, 則輕用; 輕用, 則侈泰. 親愛之, 則不忍; 不忍, 則驕恣. 侈泰, 則家貧; 驕恣, 則行暴. 此雖財用足而愛厚, 輕利之患也. 凡人之生也, 財用足則隳於用力, 上治懦, 則肆於爲非. 財用足而力作者, 神農也; 上治懦而行修者, 曾·史也, 夫民之不及神農·曾·史亦已明矣. 老聃有言曰: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於足之外者, 老聃也. 今以爲足民而可以治, 是以民爲皆如老聃也. 故桀貴在天子而不足於尊, 富有四海之內而不足於寶. 君人者雖足民, 不能足使爲天子,..
4. 今家人之治産也, 相忍以飢寒, 相强以勞苦, 雖犯軍旅之難, 饑饉之患, 溫衣美食者, 必是家也; 相憐以衣食, 相惠以佚樂, 天饑歲荒, 嫁妻賣子者, 必是家也. 故法之爲道, 前苦而長利; 仁之爲道, 偸樂而後窮. 聖人權其輕重, 出其大利, 故用法之相忍, 而棄仁人之相憐也. 學者之言皆曰: “輕刑.” 此亂亡之術也. 凡賞罰之必者, 勸禁也. 賞厚, 則所欲之得也疾; 罰重, 則所惡之禁也急. 夫欲利者必惡害, 害者, 利之反也. 反於所欲, 焉得無惡? 欲治者必惡亂, 亂者, 治之反也. 是故欲治甚者, 其賞必厚矣; 其惡亂甚者, 其罰必重矣. 今取於輕刑者, 其惡亂不甚也, 其欲治又不甚也. 此非特無術也, 又乃無行. 是故決賢·不肖·愚·知之美, 在賞罰之輕重. 且夫重刑者, 非爲罪人也. 明主之法, 揆也. 治賊, 非治所揆也; 所揆也者, 是治死人也. 刑盜, ..
3. 夫姦必知則備, 必誅則止; 不知則肆, 不誅則行. 夫陳輕貨於幽隱, 雖曾·史可疑也; 懸百金於巿, 雖大盜不取也. 不知, 則曾·史可疑於幽隱; 必知, 則大盜不取懸金於巿. 故明主之治國也, 衆其守而重其罪, 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母之愛子也倍父, 父令之行於子者十母; 吏之於民無愛, 令之行於民也萬父母. 父母積愛而令窮, 吏用威嚴而民聽從, 嚴愛之筴亦可決矣. 且父母之所以求於子也; 動作, 則欲其安利也; 行身, 則欲其遠罪也. 君上之於民也; 有難, 則用其死; 安平, 則盡其力. 親以厚愛關子於安利而不聽, 君以無愛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 故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 故母厚愛處, 子多敗, 推愛也; 父薄愛敎笞, 子多善, 用嚴也.
2. 古者有諺曰: “爲政猶沐也, 雖有棄髮, 必爲之.” 愛棄髮之費而忘長髮之利, 不知權者也. 夫彈痤者痛, 飮藥者苦, 爲苦憊之故不彈痤飮藥, 則身不活, 病不已矣. 今上下之接, 無子父之澤, 而欲以行義禁下, 則交必有郄矣. 且父母之於子也, 産男則相賀, 産女則殺之. 此俱出父母之懷衽, 然男子受賀, 女子殺之者, 慮其後便, 計之長利也. 故父母之於子也, 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 而况無父子之澤乎? 今學者之說人主也, 皆去求利之心, 出相愛之道, 是求人主之過於父母之親也, 此不熟於論恩, 詐而誣也, 故明主不受也. 聖人之治也, 審於法禁, 法禁明著, 則官治; 必於賞罰, 賞罰不阿, 則民用. 官治則國富; 國富, 則兵强: 而霸王之業成矣. 霸王者, 人主之大利也. 人主挾大利以聽治, 故其任官者當能, 其賞罰無私. 使士民明焉, 盡力致死, 則功伐可立而爵祿可致..
1. 畏死遠難, 降北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貴生之士” . 學道立方, 離法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 遊居厚養, 牟食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 . 語曲牟知, 僞詐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辯智之士” . 行劍攻殺, 暴憿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 . 活賊匿姦, 當死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任譽之士” . 此六民者, 世之所譽也. 赴險殉誠, 死節之民, 而世少之曰“失計之民” 也. 寡聞從令, 全法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樸陋之民” 也. 力作而食, 生利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 也. 嘉厚純粹, 整穀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愚戇之民”也. 重命畏事, 尊上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怯懾之民” 也. 挫賊遏姦, 明上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讇讒之民” 也. 此六者, 世之所毁也. 姦僞無益之民六, 而世譽之如彼; 耕戰有益之民六, 而世毁之如此; 此之謂“六反” ...
6. 夫立法令者, 以廢私也. 法令行而私道廢矣. 私者, 所以亂法也. 而士有二心私學·巖居窞路·託伏深慮, 大者非世, 細者惑下; 上不禁, 又從而尊之以名, 化之以實, 是無功而顯, 無勞而富也. 如此, 則士之有二心私學者, 焉得無深慮·勉知詐與誹謗法令, 以求索與世相反者也? 凡亂上反世者, 常士有二心私學者也. 故《本言》曰: “所以治者, 法也; 所以亂者, 私也. 法立則莫得爲私矣. 故曰: 道私者亂, 道法者治. 上無其道, 則智者有私詞, 賢者有私意. 上有私惠, 下有私欲, 聖智成群, 造言作辭, 以非法措於上.” 上不禁塞, 又從而尊之, 是敎下不聽上·不從法也. 是以賢者顯名而居, 姦人賴賞而富. 賢者顯名而居, 姦人賴賞而富, 是以上不勝下也.
5. 凡上所治者, 刑罰也; 今有私行義者尊. 社稷之所以立者, 安靜也; 而譟險讒諛者任. 四封之內所以聽從者, 信與德也; 而陂知傾覆者使. 令之所以行, 威之所以立者, 恭儉聽上; 而巖居非世者顯. 倉廩之所以實者, 耕農之本務也; 而綦組·錦繡·刻畫爲末作者富. 名之所以成, 城池之所以廣者, 戰士也; 今死之孤飢餓乞於道, 而優笑酒徒之屬乘車衣絲. 賞祿, 所以盡民力易下死也; 今戰勝攻取之士勞而賞不霑, 而卜筮·視手理·狐蟲爲順辭於前者日賜. 上握度量, 所以擅生殺之柄也; 今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嬰上而不得見, 巧言利辭行姦軌以倖偸世者數御. 據法直言, 名刑相當, 循繩墨, 誅姦人, 所以爲上治也, 而愈疏遠; 諂施順意從欲以危世者近習. 悉租稅, 專民力, 所以備難充倉府也, 而士卒之逃事伏匿·附託有威之門, 以避徭賦, 而上不得者萬數. 夫陳善田利宅, 所以厲戰士也, ..
4. 難致, 謂之“正”. 難予, 謂之“廉”. 難禁, 謂之“齊”. 有令不聽從, 謂之“勇”. 無利於上, 謂之“愿”. 寬惠·行德, 謂之“仁”. 重厚自尊, 謂之“長者”. 私學成群, 謂之“師徒”. 閒靜安居, 謂之“有思”. 損仁逐利, 謂之“疾” . 險躁佻反覆, 謂之“智” . 先爲人而後自爲, 類名號, 言汎愛天下, 謂之“聖” . 言大本, 稱而不可用, 行而乖於世者, 謂之“大人” . 賤爵祿, 不撓上者, 謂之“傑” . 下漸行如此, 入則亂民, 出則不便也. 上宜禁其欲, 滅其迹, 而不止也; 又從而尊之, 是敎下亂上以爲治也.
3. 今下而聽其上, 上之所急也. 而惇慤純信·用心怯言, 則謂之“窶” . 守法固, 聽令審, 則謂之“愚” . 敬上畏罪, 則謂之“怯” 言時節, 行中適, 則謂之“不肖” . 無二心私學, 聽吏從敎者, 則謂之“陋” .
2. 夫立名號, 所以爲尊也; 今有賤名輕實者, 世謂之“高” . 設爵位, 所以爲賤貴基也; 而簡上不求見者, 世謂之“賢” . 威利, 所以行令也; 而無利輕威者, 世謂之“重” . 法令, 所以爲治也; 而不從法令爲私善者, 世謂之“忠” . 官爵, 所以勸民也; 而好名義不進仕者, 世謂之“烈士” . 刑罰, 所以擅威也; 而輕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 世謂之“勇夫” . 民之急名也, 甚其求利也; 如此, 則士之飢餓乏絶者, 焉得無巖居苦身以爭名於天下哉? 故世之所以不冶者, 非下之罪, 上失其道也. 常貴其所以亂, 而賤其所以治, 是故下之所欲, 常與上之所以爲治相詭也.
1. 聖人之所以爲治道者三: 一曰“利” , 二曰“威”. 三曰“名”. 夫利者, 所以得民也; 威者, 所以行令也; 名者, 上下之所同道也. 非此三者, 雖有不急矣. 今利非無有也, 而民不化上; 威非不存也, 而下不聽從; 官非無法也, 而治不當名. 三者非不存也, 而世一治一亂者, 何也? 夫上之所貴, 與其所以爲治相反也.
11. 故曰: 人臣有五姦, 而主不知也. 爲人臣者, 有侈用財貨賂以取譽者, 有務慶賞賜予以移衆者, 有務朋黨狥智尊士以擅逞者, 有務解免赦罪獄以事威者, 有務奉下直曲·怪言·偉服·瑰稱以眩民耳目者. 此五者, 明君之所疑也, 而聖主之所禁也. 去此五者, 則譟詐之人不敢北面談立; 文言多·實行寡而不當法者, 不敢誣情以談說, 是以群臣居則修身, 動則任力, 非上之令不敢擅作疾言誣事, 此聖王之所以牧臣下也. 彼聖主明君, 不適疑物以闚其臣也. 見疑物而無反者, 天下鮮矣. 故曰: 孽有擬適之子, 配有擬妻之妾, 廷有擬相之臣, 臣有擬主之寵, 此四者國之所危也. 故曰: “內寵並后, 外寵貳政, 枝子配適, 大臣擬主, 亂之道也.” 故《周記》曰: “無尊妾而卑妻, 無孼適子而尊小枝, 無尊嬖臣而匹上卿, 無尊大臣以擬其主也.” 四擬者破, 則上無意下無怪也. 四擬不破, 則隕身滅..
10. 爲人臣者, 誠明於臣之所言, 則雖罼弋馳騁, 撞鐘舞女, 國猶且存也; 不明臣之所言, 雖節儉勤勞, 布衣惡食, 國猶自亡也. 趙之先君敬侯, 不修德行, 而好縱慾, 適身體之所安, 耳目之所樂冬日罼弋, 夏浮淫, 爲長夜, 數日不廢御觴, 不能飮者以筩灌其口, 進退不肅·應對不恭者斬於前. 故居處飮食如此其不節也, 制刑殺戮如此其無度也, 然敬侯享國數十年, 兵不頓於敵國, 地不虧於四鄰, 內無群臣百官之亂, 外無諸侯鄰國之患, 明於所以任臣也. 燕君子噲, 邵公奭之後也, 地方數千里, 持戟數十萬, 不安子女之樂, 不聽鍾石之聲, 內不湮汙池臺榭, 外不罼弋田獵, 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 子噲之苦身以憂民, 如此其甚也, 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 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 然而子噲身死國亡, 奪於子之, 而天下笑之. 此其何故也? 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9. 亂主則不然, 不知其臣之意行, 而任之以國, 故小之名卑地削, 大之國亡身死, 不明於用臣也. 無數以度其臣者, 必以其衆人之口斷之. 衆之所譽, 從而說之; 衆之所非, 從而憎之. 故爲人臣者破家殘賥, 內構黨與·外接巷族以爲譽, 從陰約結以相固也, 虛相與爵祿以相勸也. 曰: “與我者將利之, 不與我者將害之.” 衆貪其利, 刦其威; “彼誠喜, 則能利己; 忌怒, 則能害己.” 衆歸而民留之, 以譽盈於國, 發聞於主. 主不能理其情, 因以爲賢. 彼又使譎詐之士, 外假爲諸侯之寵使, 假之以輿馬, 信之以瑞節, 鎭之以辭令, 資之以幣帛, 使諸侯, 淫說其主, 微挾私而公議. 所爲使者, 異國之主也; 所爲談者, 左右之人也. 主說其言而辯其辭, 以此人者天下之賢士也. 內外之於左右, 其諷一而語同. 大者不難卑身尊位以下之, 小者高爵重祿以利之. 夫姦人之爵祿重而黨與彌衆..
8. 聖王明君則不然, 內擧不避親, 外擧不避讎是在焉, 從而擧之; 非在焉, 從而罰之. 是以賢良遂進而姦邪幷退, 故一擧而能服諸侯. 其在記曰: 堯有丹朱, 而舜有商均, 啓有五觀, 商有太甲, 武王有管·蔡. 五王之所誅者, 皆父兄子弟之親也, 而所殺亡其身殘破其家者何也? 以其害國傷民敗法類也. 觀其所擧, 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 或在囹圄緤紲纏索之中, 或在割烹芻牧飯牛之事. 然明主不羞其卑賤也, 以其能, 爲可以明法, 便國利民, 從而擧之, 身安名尊.
7. 若夫周滑之, 鄭王孫申·陳公孫寧·儀行父·荊芋尹·申亥·隨少師·越種干·吳王孫頟·晉陽成泄·齊豎刁·易牙, 此十二人者之爲其臣也, 皆思小利而忘法義, 進則揜蔽賢良以陰闇其主, 退則撓亂百官而爲禍難; 皆輔其君, 共其欲, 苟得一說於主, 雖破國殺衆, 不難爲也. 有臣如此, 雖當聖王尙恐奪之, 而况昏亂之君, 其能無失乎? 有臣如此者, 皆身死國亡, 爲天下笑. 故周威公身殺, 國分爲二; 鄭子陽身殺, 國分爲三; 陳靈公身死於夏徵舒氏; 荊靈王死於乾谿之上; 隨亡於荊; 吳幷於越; 智伯滅於晉陽之下; 桓公身死七日不收. 故曰; 諂諛之臣, 唯聖王知之, 而亂主近之, 故至身死國亡.
6. 若夫後稷·皐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趙衰·範蠡·大夫種·逢同·華登, 此十五人者爲其臣也, 皆夙興夜寐, 卑身賤體, 竦心白意; 明刑辟·治官職以事其君, 進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 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勞; 不難破家以便國, 殺身以安主, 以其主爲高天泰山之尊, 而以其身爲壑谷鬴洧之卑; 主有明名廣譽於國, 而身不難受壑谷鬴洧之卑. 如此臣者, 雖當昏亂之主尙可致功, 况於顯明之主乎? 此謂霸王之佐也.
5. 若夫齊田恆·宋子罕·魯季孫意如·晉僑如·衛子南勁·鄭太宰欣·楚白公·周單荼·燕子之, 此九人者之爲其臣也, 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 隱正道而行私曲, 上逼君, 下亂治, 援升以撓內, 親下以謀上, 不難爲也. 如此臣者, 唯聖王智主能禁之, 若夫昏亂之君, 能見之乎?
2.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 讙兜氏有孤男, 三苗有成駒, 桀是侯侈, 紂有崇侯虎, 晉有優施, 此六人者, 亡國之臣也. 言是如非, 言非如是, 內險以賊, 其外小謹, 以徵其善; 稱道往古, 使良事沮; 善禪其主, 以集精微, 亂之以其所好; 此夫郎中左右之類者也. 往世之主, 有得人而身安國存者, 有得人而身危國亡者. 得人之名一也, 而利害相千萬也, 故人主左右不可不愼也. 爲人主者誠明於臣之所言, 則別賢不肖如黑白矣.
1. 凡治之大者, 非謂其賞罰之當也. 賞無功之人, 罰不辜之民, 非所謂明也. 賞有功, 罰有罪, 而不失其人, 方在於人者也, 非能生功止過者也. 是故禁姦之法, 太上禁其心, 其次禁其言, 其次禁其事. 今世皆曰: “尊主安國者, 必以仁義智能” , 而不知卑主危國者之必以仁義智能也. 故有道之主, 遠仁義, 去智能, 服之以法. 是以譽廣而名威, 民治而國安, 知用民之法也. 凡術也者, 主之所以執也; 法也者, 官之所以師也. 然使郎中日聞道於郎門之外, 以至於境內日見法, 又非其難者也.
3. 問者曰: “主用申子之術, 而官行商君之法, 可乎?” 對曰: “申子未盡於法也.” 申子言: 治不踰官, 雖知弗言. 治不踰官, 謂之守職也可; 知而弗言, 是謂過也. 人主以一國目視, 故視莫明焉; 以一國耳聽, 故聽莫聰焉. 今知而弗言, 則人主尙安假借矣? 商君之法曰: ‘斬一首者爵一級, 欲爲官者爲五十石之官; 斬二首者爵二級, 欲爲官者爲百石之官. ’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 今有法曰: ‘斬首者令爲醫·匠. ’則屋不成而病不已. 夫匠者手巧也, 而醫者齊藥也, 而以斬首之功爲之, 則不當其能. 今治官者, 智能也; 今斬首者, 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 是以斬首之功爲醫·匠也. 故曰: 二子之於法術, 皆未盡善也.
2. 問者曰: “徒術而無法, 徒法而無術, 其不可何哉?” 對曰: “申不害, 韓昭侯之佐也. 韓者, 晉之別國也. 晉之故法未息, 而韓之新法又生; 先君之令未收, 而後君之令又下. 申不害不擅其法, 不一其憲令, 則姦多. 故利在故法前令, 則道之; 利在新法後令, 則道之. 利在故新相反, 前後相悖, 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 而姦臣猶有所譎其辭矣. 故託萬乘之勁韓, 七十年而不至於霸王者, 雖用術於上, 法不勤飾於官之患也. 公孫鞅之治秦也, 設告相坐而責其實, 連什伍而同其罪, 賞厚而信, 刑重而必. 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 逐敵危而不却, 故其國富而兵强; 然而無術以知姦, 則以其富强也資人臣而已矣. 及孝公·商君死, 惠王卽位, 秦法未敗也, 而張儀以秦殉韓·魏. 惠王死, 武王卽位, 甘茂以秦殉周. 武王死, 昭襄王卽位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 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 ..
1. 問者曰: “申不害·公孫鞅, 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 應之曰: “是不可程也. 人不食, 十日則死; 大寒之隆, 不衣亦死. 謂之衣食孰急於人, 則是不可一無也, 皆養生之具也. 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爲法. 術者, 因任而授官, 循名而責實, 操殺生之柄, 課群臣之能者也, 此人主之所執也. 法者, 憲令著於官府, 刑罰必於民心, 賞存乎愼法, 而罰加乎姦令者也, 此臣之所師也. 君無術, 則弊於上; 臣無法, 則亂於下, 此不可一無, 皆帝王之具也.
2. 堂谿公謂韓子曰: “臣聞服禮辭讓, 全之術也; 修行退智, 遂之道也. 今先生立法術, 設度數, 臣竊以爲危於身而殆於軀. 何以効之, 所聞先生術曰: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 秦行商君而富疆. 二子之言已當矣, 然而吳起支解而商君事裂者, 不逢世遇主之患也. ’逢遇不可必也, 患禍不可斥也. 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 竊爲先生無取焉.” 韓子曰: “臣明先生之言矣. 夫治天下之柄, 齊民萌之度, 甚未易處也. 然所以廢先王之敎, 而行賤臣之所取者, 竊以爲立法術, 設度數, 所以利民萌, 便衆庶之道也. 故不憚亂主闇上之患禍, 而必思以齊民萌之資利者, 仁智之行也. 憚亂主闇上之患禍, 而避乎死亡之害, 知明夫身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 貪鄙之爲也. 臣不忍嚮貪鄙之爲, 不敢傷仁智之行. 先王有幸臣之意, 然有大傷臣之實.
1. 徐渠問田鳩曰: “臣聞智士不襲下而遇君, 聖人不見功而接上. 今陽成義渠, 明將也, 而措於毛伯; 公孫亶回, 聖相也, 而關於州部; 何哉?” 田鳩曰: “此無他故異物·主有度·上有術之故也. 且足下獨不聞楚將宋觚而失其政, 魏相馮離而亡其國? 二君者驅於聲調, 眩乎辯說, 不試於毛伯, 不關乎州部, 故有失政亡國之患. 由是觀之, 夫無毛伯之試, 州部之關, 豈明主之備哉!”
或問曰: “辯安生乎?” 對曰: “生於上之不明也.” 問者曰: “上之不明, 因生辯也, 何哉?” 對曰: “明主之國, 令者, 言最貴者也; 法者, 事最適者也. 言無二貴, 法不兩適, 故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 若其無法令而可以接詐·應變·生利·揣事者, 上必采其言而責其實. 言當, 則有大利; 不當, 則有重罪. 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 智者無以訟. 此所以無辯之故也. 亂世則不然, 主上有令, 而民以文學非之; 官府有法, 民以私行矯之. 人主顧漸其法令而尊學者之智行, 此世之所以多文學也. 夫言行者, 以功用爲之的彀者也. 夫砥礪殺矢而以妄發, 其端未嘗不中秋毫也, 然而不可謂善射者, 無常儀的也. 設五寸之的, 引十步之遠, 非羿·逢蒙不能必中者, 有常也. 故有常, 則羿·逢蒙以五寸的爲巧; 無常, 則以妄發之中秋毫爲拙. 今聽言觀行, 不以功用爲之的彀, 言雖至察,..
7. 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 餓者不活; 今待堯·舜之賢乃治當世之民, 是猶待粱肉而救餓之說也. 夫曰‘良馬固車, 臧獲御之則爲人笑, 王良御之則日取乎千里’, 吾不以爲然. 夫待越人之善海游者, 以救中國之溺人, 越人善游矣, 而溺者不濟矣. 夫待古之王良以馭今之馬, 亦猶越人救溺之說也, 不可亦明矣. 夫良馬固車, 五十里而一置, 使中手御之, 追速致遠, 可以及也, 而千里可日至也, 何必待古之王良乎! 且御非使王良也, 則必使臧獲敗之; 治非使堯·舜也, 則必使桀·紂亂之. 此味非飴蜜也, 必苦菜·亭歷也. 此則積辯累辭, 離理失術, 兩未之議也, 奚可以難夫道理之言乎哉? 客議未及此論也.
6. 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 是比肩隨踵而生也. 世之治者不絶於中, 吾所以爲言勢者, 中也. 中者, 上不及堯·舜, 而下亦不爲桀·紂. 抱法處勢, 則治; 背法去勢, 則亂. 今廢勢背法而待堯·舜·堯·舜至乃治, 是千世亂而一治也. 抱法處勢而待桀·紂, 桀·紂至乃亂, 是千世治而一亂也. 且夫治千而亂一, 與治一而亂千也, 是猶乘驥·駬而分馳也, 相去亦遠矣. 夫棄隱栝之法, 去度量之數, 使奚仲爲車, 不能成一輪. 無慶賞之勸, 刑罰之威, 釋勢委法, 堯·舜戶說而人辯之, 不能治三家. 夫勢之足用亦明矣, 而曰‘必待賢’, 則亦不然矣.
5. 復應之曰: 其人以勢爲足恃以治官; 客曰“必待賢乃治” , 則不然矣. 夫勢者, 名一而變無數者也. 勢必於自然, 則無爲言於勢矣. 吾所爲言勢者, 言人之所設也. 今曰: 堯·舜得勢而治, 桀·紂得勢而亂, 吾非以堯·舜爲不然也. 雖然, 非人之所得設也. 夫堯·舜生而在上位, 雖有十桀·紂不能亂者, 則勢治也; 桀·紂亦生而在上位, 雖有十堯·舜而亦不能治者, 則勢亂也. 故曰: “勢治者則不可亂, 而勢亂者則不可治也.” 此自然之勢也, 非人之所得設也. 若吾所言, 謂人之所得設也. 若吾所言, 謂人之所得勢也而已矣, 賢何事焉? 何以明其然也? 客曰: “人有鬻矛與楯者, 譽其楯之堅, ‘物莫能陷也’, 俄而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物無不陷也. ’人應之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楯, 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 以爲不可陷之楯, 與無不陷之矛, 爲名不可兩立也. 夫賢..
4. 夫良馬固車, 使臧獲御之則爲人笑, 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 車馬非異也, 或至乎千里, 或爲人笑, 則巧拙相去遠矣. 今以國位爲車, 以勢爲馬, 以號令爲轡, 以刑罰爲鞭筴, 使堯·舜御之則天下治, 桀·紂御之則天下亂, 則賢不肖相去遠矣. 夫欲追速致遠, 不知任王良; 欲進利除害, 不知任賢能, 此則不知類之患也. 夫堯·舜亦治民之王良也.
3. 且其人以堯之勢以治天下也, 其勢何以異桀之勢也, 亂天下者也. 夫勢者, 非能必使賢者用己, 而不肖者不用己也. 賢者用之則天下治, 不肖者用之則天下亂. 人之情性, 賢者寡而不肖者衆, 而以威勢之利濟亂世之不肖人, 則是以勢亂天下者多矣, 以勢治天下者寡矣. 夫勢者, 便治而利亂者也. 故《周書》曰: “毋爲虎傅翼, 將飛入邑, 擇人而食之.” 夫乘不肖人於勢, 是爲虎傅翼也. 桀·紂爲高臺深池以盡民力, 爲炮烙以傷民性, 桀·紂得乘四行者, 南面之威爲之翼也. 使桀·紂爲匹夫, 未始行一而身在刑戮矣. 勢者, 養虎狼之心而成暴亂之事者也, 比天下之大患也. 勢之於治亂, 本未有位也, 而語專言勢之足以治天下者, 則其智之所至者淺矣.
2. 應愼子曰: 飛龍乘雲, 騰蛇遊霧, 吾不以龍蛇爲不託於雲霧之勢也. 雖然, 夫釋賢而專任勢, 足以爲治乎? 則吾未得見也. 夫有雲霧之勢而能乘遊之者, 龍蛇之材美之也; 今雲盛而螾弗能乘也, 霧醲而螘不能遊也, 夫有盛雲醲霧之勢而不能乘遊者, 螾螘之材薄也. 今桀·紂南面而王天下, 以天子之威爲之雲霧, 而天下不免乎大亂者, 桀·紂之材薄也.
1. 愼子曰: 飛龍乘雲, 騰蛇遊霧, 雲罷霧霽, 而龍蛇與螾螘同矣, 則失其所乘也. 賢人而詘於不肖者, 則權輕位卑也; 不肖而能服於賢者, 則權重位尊也. 堯爲匹夫, 不能治三人; 而桀爲天子, 能亂天下; 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 夫弩弱而矢高者, 激於風也; 身不肖而令行者, 得助於衆也. 堯敎於隷屬而民不聽, 至於南面而王天下, 令則行, 禁則止. 由此觀之, 賢智未足以服衆, 而勢位足以缶賢者也.
12. 或曰: 屈到嗜芰, 文王嗜菖蒲菹, 非正味也, 而二賢尙之, 所味不必美. 晉靈侯說參無恤, 燕噲賢子之, 非正士也, 而二君尊之, 所賢不必賢也. 非賢而賢用之與愛而用之同. 賢誠賢而擧之, 與用所愛異狀. 故楚莊擧叔孫而霸, 商辛用費仲而滅, 此皆用所賢而事相反也. 燕噲雖擧所賢而同於用所愛, 衛奚距然哉? 則侏儒之未可見也. 君壅而不知其壅也, 已見之後而知其壅也, 故退壅臣, 是加知之也. 曰 “不加知而使賢者煬己, 則必危” ; 而今以加知矣, 則雖煬己, 必不危矣.
11. 或曰: 侏儒善假於夢以見主道矣, 然靈公不知侏儒之言也. 去雍鉏, 退彌子瑕, 而用司空狗者, 是去所愛而用所賢也. 鄭子都賢慶建而壅焉, 燕子噲賢子之而壅焉. 夫去所愛而用所賢, 未免使一人煬己也. 不肖者煬主, 不足以害明; 今不加誅而使賢者煬己, 則必危矣.
10. 衛靈公之時, 彌子瑕有寵於衛國. 侏儒有見公者曰: “臣之夢踐矣.” 公曰: “奚夢?” “夢見竈者, 爲見公也.” 公怒曰: “吾聞見人主者夢見日, 奚爲見寡人而夢見竈乎?” 侏儒曰: “夫日兼照天下, 一物不能當也. 人君兼照一國, 一人不能壅也. 故將見人主而夢日也. 夫竈, 一人煬焉, 則後人無從見矣. 或者一人煬君邪? 則臣雖夢竈, 不亦可乎?” 公曰: “善.” 遂去雍鉏, 退彌子瑕, 而用司空狗.
9. 或曰: 報惡甚者, 大誅報小罪. 大誅報小罪也者, 獄之至也. 獄之患, 故非在所以誅也, 以讎之衆也. 是以晉厲公滅三郤而欒·中行作難, 鄭子都殺伯咺而食鼎起禍, 吳王誅子胥而越句踐成霸. 則衛侯之逐, 鄭靈之弑, 不以褚師之不死而子公之不誅也, 以未可以怒而有怒之色, 未可誅而有誅之心. 怒之當罪, 而誅不逆人心, 雖懸奚害? 夫未立有罪, 卽位之後, 宿罪而誅, 齊胡之所以滅也. 君行之臣, 猶有後患, 况爲臣而行之君乎? 誅旣不當, 而以盡爲心, 是與天下爲讎也. 則雖爲戮, 不亦可乎!
8. 或曰: 公子圉之言也, 不亦反乎? 昭公之及於難者, 報惡晩也. 然則高伯之晩於死者, 報惡甚也. 明君不懸怒, 懸怒, 則臣罪輕擧以行計, 則人主危. 故靈臺之飮, 衛侯怒而不誅, 故褚師作難; 食黿之羹, 鄭君怒而不誅, 故子公殺君. 君子之擧“知所惡” , 非甚之也, 曰: 知之若是其明也, 而不行誅焉, 以及於死. 故“知所惡” , 以見其無權也. 人君非獨不足於見難而已, 或不足於斷制. 今昭公見惡稽罪而不誅, 使渠彌含憎懼死以徼幸, 故不免於殺, 是昭公之報惡不甚也.
7. 鄭伯將以高渠彌爲卿, 昭公惡之, 固諫不聽. 及昭公卽位, 懼其殺己, 辛卯, 弑昭公而立子亶也. 君子曰: “昭公知所惡矣.” 公子圉曰: “高伯其爲戮乎, 報惡已甚矣.”
6. 或曰: 仁貪不同心. 故公子目夷辭宋, 而楚商臣弑父; 鄭去疾予弟, 而魯桓弑兄. 五伯兼幷, 而以桓律人, 則是皆無貞廉也. 且君明而嚴, 則群臣忠. 陽虎爲亂於魯, 不成而走, 入齊而不誅, 是承爲亂也. 君明則誅, 知陽虎之可以濟亂也, 此見微之情也. 語曰: “諸侯以國爲親.” 君嚴則陽虎之罪不可失, 此無赦之實也, 則誅陽虎, 所以使群臣忠也. 未知齊之巧臣, 而廢明亂之罰, 責於未然, 而不誅昭昭之罪, 此則妄矣. 今誅魯之罪亂以威群臣之有姦心者, 而可以得季·孟·叔孫之親, 鮑文之說, 何以爲反?
5. 或曰: 千金之家, 其子不仁, 人之急利甚也. 桓公, 五伯之上也, 爭國而殺其兄, 其利大也. 臣主之間, 非兄弟之親也. 劫殺之功, 制萬乘而享大利, 則群臣孰非陽虎也? 事以微巧成以疏拙敗. 群臣之未起難也, 其備未具也. 群臣皆有陽虎之心, 而君上不知. 是微而巧也. 陽虎貪於天下, 以欲攻上, 是疏而拙也. 不使景公加誅於拙虎, 是鮑文子之說反也. 臣之忠詐, 在君所行也. 君明而嚴, 而群臣忠; 君懦而闇, 則群臣詐. 知微之謂明, 無赦之謂嚴. 不知齊之巧臣而誅魯之成亂, 不亦妄乎?
4. 魯陽虎欲攻三桓, 不克而奔齊, 景公禮之. 鮑文子諫曰: “不可. 陽虎有寵於季氏而欲伐於季孫, 貪其富也. 今君富於季孫, 而齊大於魯, 陽虎所以盡詐也.” 景公乃囚陽虎.
3. 或曰: 臣主之施分也. 臣能奪君者, 以得相踦也. 故非其分而取者, 衆之所奪也; 辭其分而取者, 民之所予也. 是以桀索민*山之女, 紂求比干之心, 而天下離; 湯身易名, 武身受詈, 而海內服; 趙咺走山, 田成外僕, 而齊·晉從. 則湯·武之所以王, 齊·晉之所以立, 非必以其君也, 彼得之而後以君處之也. 今未有其所以得, 而行其所以處, 是倒義而逆德也. 倒義, 則事之所以敗也; 逆德, 則怨之所以聚也. 敗亡之不察, 何也?
2. 或曰: 天子失道. 諸侯伐之, 故有湯·武. 諸侯失道, 大夫伐之, 故有齊·晉. 臣而伐君者必亡, 則是湯·武不王, 晉·齊不立也. 孫子君於衛, 而後不臣於魯, 臣之君也. 君有失也, 故臣有得也. 不命亡於有失之君, 而命亡於有得之臣, 不察. 魯不得誅衛大夫, 而衛君之明不知不悛之臣. 孫子雖有是二也, 巨以亡? 其所以亡其失, 所以得君也.
1. 衛孫文子聘於魯, 公登亦登. 叔孫穆子趨進曰: “諸侯之會, 寡君未嘗後衛君也. 今子不後寡君一等, 寡君未知所過也. 子其少安.” 孫子無辭, 亦無悛容. 穆子退而告人曰: “孫子必亡. 亡臣而不後君, 過而不悛, 亡之本也.”
18. 管子曰: “言於室, 滿於室; 言於堂, 滿於堂, 是謂天下王.” 或曰: 管仲之所謂言室滿室·言堂滿堂者, 非特謂遊戱飮食之言也, 必謂大物也. 人主之大物, 非法則術也. 法者, 編著之圖籍, 設之於官府, 而布之於百姓者也. 術者, 藏之於胸中, 以偶衆端而潛御群臣者也. 故法莫如顯, 而術不欲見. 是以明主言法, 則境內卑賤莫不聞知也, 不獨滿於堂; 用術, 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 不得滿室. 而管子猶曰“言於室滿室, 言於堂滿堂” , 非法術之言也.
17. 或曰: 廣廷嚴居, 衆人之所肅也. 宴室獨處, 曾·史之所僈也. 觀人之所肅, 非行情也. 且君上者, 臣下之所爲飾也. 好惡在所見, 臣下之飾姦物以愚其君, 必也. 明不能燭遠姦, 見隱微, 而待之以觀飾行, 定賞罰, 不亦弊乎?
16. 管子曰: “見其可, 說之有證; 見其不可, 惡之有形. 賞罰信於所見, 雖所不見, 其敢爲之乎? 見其可, 說之無證; 見其不可, 惡之無形, 賞罰不信於所見, 而求所不見之外, 不可得也.”
15. 或曰: 昭王之問也有失, 左右·中期之對也有過. 凡明主之治國也, 任其勢. 勢不可害, 則雖强天下無奈何也, 而况孟常·芒卯·韓·魏能奈我何? 其勢可害也, 則不肖如如耳·魏齊, 及韓魏猶能害之. 然則害與不侵, 在自恃而已矣, 奚問乎? 自恃其不可侵, 則强與弱奚其擇焉? 夫不能自恃, 而問其奈何也, 其不侵也幸矣. 申子曰: “失之數而求之信, 則疑矣.” 其昭王之謂也. 知伯無度, 從韓康·魏宣而圖以水灌滅其國. 此知伯之所以國亡而身死, 頭爲飮杯之故也. 今昭王乃問孰與始强, 其未有水人之患也. 雖有左右, 非韓·魏之二子也, 安有肘足之事? 而中期曰, “勿易” , 此虛言也, 且中期之所官, 琴瑟也. 絃不調, 弄不明, 中期之任也, 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 中期善承其任, 未慊昭王也, 而爲所不知, 豈不妄哉? 左右對之曰“弱於始” 與“不及” 則可矣, 其曰“..
14. 秦昭王問於左右曰: “今時韓魏孰與始强?” 左右對曰: “弱於始也.” “今之如耳·魏齊孰與曩之孟常·芒卯?” 對曰: “不及也.” 王曰: “孟常·芒卯率强韓·魏猶無奈寡人何也.” 左右對曰:” 甚然.” 中期伏瑟而對曰: “王之料天下過矣. 夫六晉之時, 知氏最强, 滅范, 中行又率韓·魏之兵以伐趙, 灌以晉水, 城之未沈者三板. 知伯出, 魏宣子御, 韓康子爲驂乘. 知伯曰: ‘始吾不知水可以滅人之國, 吾乃今知之. 汾水可以灌安邑, 絳水可以灌平陽. ’魏宣子肘韓康子, 康子踐宣子之足, 肘足接乎車上, 而知氏分於晉陽之下. 今足下雖强, 未若知氏; 韓·魏雖弱, 未至如其在晉陽之下也. 此天下方用肘足之時, 願王勿易之也.”
13. 或曰: 子産之治, 不亦多事乎? 姦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後知之, 則鄭國之得姦者寡矣. 不任典成之吏, 不察參伍之政, 不明度量, 恃盡聰明, 勞智慮, 而以知姦, 不亦無術乎? 且失物衆而智寡, 寡不勝衆, 智不足以徧知物, 故因物以治物. 下衆而上寡, 寡不勝衆者, 言君不足以徧知臣也, 故因人以知人. 是以形體不勞而事治, 智慮不用而姦得. 故宋人語曰: “一雀過羿, 羿必得之, 則羿誣矣. 以天下爲之羅, 則雀不失矣.” 夫知姦亦有大羅, 不失其一而已矣. 不修其理, 而以己之胸察爲之弓矢, 則子産誣矣. 老子曰: “以智治國, 國之賊也.” 其子産之謂矣.
12. 鄭子産晨出, 過東匠之閭, 聞婦人之哭, 撫其御之手而聽之. 有閒, 遣吏執而問之, 則手絞其夫者也. 異日, 其御問曰: “夫子何以知之?” 子産曰: “其聲懼” . 凡人於其親愛也, 始病而憂, 臨死而懼, 已死而哀. 今哭已死, 不哀而懼, 是以知其有姦也.”
11. 夫對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無患, 知下之謂也. 知下明, 則禁於微; 禁於微, 則姦無積; 姦無積, 則無比周; 無比周, 則公私分; 公私分, 則朋黨散; 朋黨散, 則無外障距內比周之患. 知下明, 則見精沐; 見精沐, 則誅賞明; 誅賞明, 則國不貧. 故曰: 一對而三公無患, 知下之謂也.
10. 景公以百乘之家賜, 而說以節財 , 是使景公無術知侈儉之施, 而獨儉於上, 未免於貧也. 有君以千里養其口腹, 則雖桀, 紂不侈焉. 齊國方三千里, 而桓公以其半自養, 是侈於桀·紂也; 然而能爲五霸冠者, 知侈儉之地也. 爲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謂之劫, 不能飾下而自飾者謂之亂, 不節下而自節者謂之貧. 明君使人無私, 以詐而食者禁; 力盡於事, 歸利於上者必聞, 聞者必賞; 汙穢爲私者必知, 知者必誅. 然故忠臣盡忠於公, 民士竭力於家, 百官精剋於上, 侈倍景公, 非國之患也. 然則說之以節財, 非其急者也.
9. 哀公有臣外障距內比周以愚其君, 而說之以“選賢” , 此非功伐之論也, 選其心之所謂賢者也. 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內比周也, 則三子不一日立矣. 哀公不知選賢, 選其心之所謂賢, 故三子得任事. 燕子噲賢子之而非孫卿, 故身死爲僇; 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 故滅於越. 魯君不必知賢, 而說以選賢, 是使哀公有夫差·燕噲之患也. 明君不自擧臣, 臣相進也; 不自賢, 功自徇也. 論之於任, 試之於事, 課之於功, 故群臣公正而無私, 不隱賢, 不進不肖. 然則人主奚勞於選賢?
8. 或曰: 仲尼之對, 亡國之言也. 葉民有倍心, 而說之“悅近而來遠” , 則是敎民懷惠. 惠之爲政, 無功者受賞, 則有罪者免, 此法之所以敗也. 法敗而政亂, 以亂政治敗民, 未見其可也. 且民有倍心者, 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 不紹葉公之明, 而使之悅近而來遠, 是舍吾勢之所能禁而使與不行惠以爭民, 非能持勢者也. 夫堯之賢, 六王之冠也. 舜一從而咸包, 而堯無天下矣. 有人無術以禁下, 恃爲舜而不失其民, 不亦無術乎? 明君見小姦於微, 故民無大謀; 行小誅於細, 故民無大亂. 此謂“圖難於其所易也, 爲大者於其所細也” . 今有功者必賞, 賞者不得君, 力之所致也; 有罪者必誅, 誅者不怨上, 罪之所生也. 民知誅罰之皆起於身也, 故疾功利於業, 而不受賜於君. “太上, 下智有之.” 此言太上之下, 民無說也, 安取懷惠之民? 上君之民無利害, 說以“悅近來遠” , 亦..
7. 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 仲尼曰: “政在悅近而來遠.” 哀公問政於仲尼, 仲尼曰: “政在選賢.” 齊景公問政於仲尼, 仲尼曰: “政在節財.” 三公出, 子貢問曰: “三公問夫子政一也, 夫子對之不同, 何也?” 仲尼曰: “葉都大而國小, 民有背心, 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 魯哀公有大臣三人, 外障距諸侯四鄰之士, 內比周而以愚其君, 使宗廟不掃除, 社稷不血食者, 必是三臣也, 故曰‘政在選賢. ’ 齊景公築雍門, 爲路寢, 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賜者三, 故曰‘政在節財’.”
6. 或曰: 管仲之射隱不得也. 士之用不在近遠, 而俳優侏儒, 固人主之所與燕也, 則近優而遠士, 而以爲治, 非其難者也. 夫處勢而不能用其有, 而悖不去國, 是以一人之功禁一國. 以一人之力禁一國者, 少能勝之. 明能照遠姦而見隱微, 必行之令, 雖遠於海, 內必無變. 然則去國之海而不劫殺, 非其難者也. 楚成王置商臣以爲太子, 又欲置公子職, 商臣作難, 遂弑成王. 公子宰, 周太子也, 公子根有寵, 遂以東州反, 分而爲兩國, 此皆非晩置太子之患也. 夫分勢不二, 庶孼卑, 寵無藉, 雖處耄老, 晩置太子可也. 然則晩置太子, 庶孼不亂, 又非其難也. 物之所謂難者, 必借人成勢而勿使侵害已. 可謂一難也. 貴妾不使二後, 二難也. 愛孼不使危正適, 專聽一臣而不敢隅君, 此則可謂三難也.
5. 人有設桓公隱者曰: “一難, 二難, 三難, 何也?” 桓公不能射, 以告管仲. 管仲對曰: “一難也, 近優而遠士. 二難也, 去其國而數之海. 三難也, 君老而晩置太子.” 桓公曰: “善.” 不擇日而廟禮太子.
4. 或曰: 齊·晉絶祀, 不亦宜乎? 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鉤之怨, 文公能聽寺人之言而棄斬袪之罪, 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 後世之君, 明不及二公; 後世之臣, 賢不如二子. 以不忠之臣, 事不明之君, 君不知, 則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賊; 知之, 則以管仲·寺人自解. 君必不誅, 而自以爲有桓·文之德, 是臣讎而明不能燭, 多假之資, 自以爲賢而不戒, 則雖無後嗣, 不亦可乎? 且寺人之言也, 直飾君令而不貳者, 則是貞於君也. 死君後生臣不愧而後爲貞. 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 寺人之不貳何如?
3. 文公出亡, 獻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 披斬其袪, 文公奔翟. 惠公卽位, 又使攻之惠竇, 不得也. 及文公反國, 披求見. 公曰: “蒲城之役, 君令一宿, 而汝卽至; 惠竇之難, 君令三宿, 而汝一宿, 何其速也?” 披對曰: “君令不二. 除君之惡, 惟恐不堪. 蒲人·翟人, 余何有焉? 今公卽位, 其無蒲·翟乎? 且桓公置射鉤而相管仲.” 君乃見之.
2. 或曰: 魯之公室, 三世劫於季氏, 不亦宜乎? 明君求善而賞之, 求姦而誅之, 其得之一也. 故以善聞之者, 以說善同於上者也; 以姦聞之者, 以惡姦同於上者也, 此宜賞譽之所及也. 不以姦聞, 是異於上而下比周於姦者也, 此宜毁罰之所及也. 今子思不以過聞而穆公貴之, 厲伯以姦聞而穆公賤之. 人情皆喜貴而惡賤, 故季氏之亂成而不上聞, 此魯君之所以劫也. 且此亡王之俗, 取·魯之民所以自美, 而穆公獨貴之, 不亦倒乎?
1. 魯穆公問於子思曰: “吾聞龐간*氏子之不孝, 其行奚如?” 子思對曰: “君子尊賢以崇德, 擧善以觀民. 若夫過行, 是細人之所識也, 臣不知也.” 子思出, 子服厲伯入見. 問龐간*氏子, 子服厲伯對曰: “其過三, 皆君之所未嘗聞.” 自是之後, 君貴子思而賤子服厲伯也.
15. 或曰; 行人未有以說也, 乃道惠公以此人是敗, 文公以此人是霸, 未見所以用人也. 簡子未可以速去楯櫓也. 嚴親在圍, 輕犯矢石, 孝子之所愛親也. 孝子愛親, 百數之一也. 今以爲身處危而人尙可戰, 是以百族之子於上皆若孝子之愛親也, 是行人之誣也. 好利惡害, 夫人之所有也. 賞厚而信, 人輕敵矣; 刑重而必, 失人不北矣. 長行徇上, 數百不一失; 喜利畏罪, 人莫不然. 將衆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數, 而道乎百無一人之行, 行人未知用衆之道也.
14. 趙簡子圍衛之郛郭, 犀楯·犀櫓, 立於矢石之所不及, 鼓之而士不起. 簡子投枹曰: “烏乎!吾之士數弊也.” 行人燭過免冑而對曰: “臣聞之: 亦有君之不能耳, 士無弊者. 昔者吾先君獻公幷國十七, 服國三十八, 戰十有二勝, 是民之用也. 獻公沒, 惠公卽位, 淫衍暴亂, 身好玉女, 秦人恣侵, 去絳十七里, 亦是人之用也. 惠公沒, 文公受之, 圍衛, 取鄴, 城濮之戰, 五敗荊人, 取尊名於天下, 亦此人之用也. 亦有君不能耳, 士無弊也.” 簡子乃去楯櫓, 立矢石之所及, 鼓之而士乘之, 戰大勝. 簡子曰: “與吾得革車千乘, 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
13. 或曰: 李子設辭曰: “夫言語辨, 聽之說, 不度於義者, 謂之窕言.” 辯在言者, 說在聽者; 言非聽者也. 所謂不度於義, 非謂聽者, 必謂所聽也. 聽者, 非小人, 則君子也. 小人無義, 必不能度之義也. 君子度之義, 必不肯說也. 夫曰“言語辨, 聽之說, 不度於義” 者, 必不誠之言也. 入多之爲窕貨也, 未可遠行也. 李子之姦弗蚤禁, 使至於計, 是遂過也. 無術以知而入多, 入多者, 穰也, 雖倍入, 將奈何? 擧事愼陰陽之和, 種樹節四時之適, 無早晩之失·寒溫之災, 則入多. 不以小功妨大務, 不以私欲害人事, 丈夫盡於耕農, 婦人力於織紝, 則入多. 務於畜養之理, 察於土地之宜, 六畜遂, 五穀殖, 則入多. 明於權計, 審於地形·舟車·機械之利, 用力少, 致功大, 則入多. 利商巿關梁之行, 能以所有致所無, 客商歸之, 外貨留之, 儉於財用, 節於..
12. 李兌治中山, 苦陘令上計而入多. 李兌曰: “語言辨, 聽之說, 不度於義, 謂之窕言. 無山林澤谷之利而入多者, 謂之窕貨. 君子不聽窕言, 不受窕貨. 子姑免矣.”
11. 索人不勞, 使人不佚, 而桓公曰: “勞於索人, 佚於使人” 者, 不然. 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難. 管仲不死其君而歸桓公, 鮑叔輕官讓能而任之, 桓公得管仲又不難, 明矣. 已得管仲之後, 奚遽易哉? 管仲非周公旦. 周公旦假爲天子七年, 成王壯, 授之以政, 非爲天下計也, 爲其職也. 夫不奪子而行天下者, 必不背死君而事其讎; 背死君而事其讎者, 必不難奪子而行天下; 不難奪子而行天下者, 必不難奪其君國矣. 管仲, 公子糾之臣也, 謀殺桓公而不能, 其君死而臣桓公. 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 未可知也. 若使管仲大賢也, 且爲湯·武. 湯·武, 桀·紂之臣也; 桀·紂作亂, 湯·武奪之. 今桓公以易居其上, 是以桀·紂之行, 居湯·武之上, 桓公危矣. 若使管仲不肖人也, 且爲田常. 田常, 簡公之臣也, 而弑其君. 今桓公以易居其上, 是以簡公之易, 居田常之上也, 桓公又危..
10. 或曰: 桓公之所應優, 非君人者之言也. 桓公以君人爲勞於索人, 何索人爲勞哉? 伊尹自以爲宰干湯, 百里奚自以爲虜干穆公. 虜, 所辱也; 宰, 所羞也. 蒙羞辱而接君上, 賢者之憂世急也. 然則君人者無逆賢而已矣, 索賢不爲人主難. 且官職, 所以任賢也; 爵祿, 所以賞功也. 設官職, 陳爵祿, 而士自至, 君人者奚其勞哉? 使人又非所佚也. 人主雖使人, 必以度量準之, 以刑名參之; 以事遇於法則行, 不遇於法則止; 功當其言則賞, 不當則誅. 以刑名收臣, 以度量準下, 此不可釋也, 君人者焉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