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역사&절기 (3405)
건빵이랑 놀자
4. 六年春, 封中尉(趙綰爲建陵侯, 江都丞相嘉爲建平侯, 隴西太守渾邪爲平曲侯, 趙丞相嘉爲江陵侯, 故將軍布爲鄃侯. 梁楚二王皆薨. 後九月, 伐馳道樹, 殖蘭池.七年冬, 廢栗太子爲臨江王. 十(二[一]月晦, 日有食之. 春, 免徒隷作陽陵者. 丞相靑免. 二月乙巳, 以太尉條侯周亞夫爲丞相. 四月乙巳, 立膠東王太后爲皇后. 丁巳, 立膠東王爲太子. 名徹.
3. 景帝 統治 四年夏, 立太子. 立皇子徹爲膠東王. 六月甲戌, 赦天下. 後九月, 更以(弋[易]陽爲陽陵. 復置津關, 用傳出入. 冬, 以趙國爲邯鄲郡.五年三月, 作陽陵ㆍ渭橋. 五月, 募徙陽陵, 予錢二十萬. 江都大暴風從西方來, 壞城十二丈. 丁卯, 封長公主子蟜爲隆慮侯. 徙廣川王爲趙王.
2. 吳楚七國 亂 三年正月乙巳, 赦天下. 長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陽東宮大殿城室. 吳王濞ㆍ楚王戊ㆍ趙王遂ㆍ膠西王卬ㆍ濟南王辟光ㆍ菑川王賢ㆍ膠東王雄渠反, 發兵西鄕. 天子爲誅晁錯, 遣袁盎諭告, 不止, 遂西圍梁. 上乃遣大將軍竇嬰ㆍ太尉周亞夫將兵誅之. 六月乙亥. 赦亡軍及楚元王子闕等與謀反者. 封大將軍竇嬰爲魏其侯. 立楚元王子平陸侯禮爲楚王. 立皇子端爲膠西王, 子勝爲中山王. 徙濟北王志爲菑川王, 淮陽王餘爲魯王, 汝南王非爲江都王. 齊王將廬ㆍ燕王嘉皆薨.
1. 景帝 卽位 孝景皇帝者, 孝文之中子也. 母竇太后. 孝文在代時, 前后有三男, 及竇太后得幸, 前后死, 及三子更死, 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 赦天下. 乙巳, 賜民爵一級. 五月, 除田半租, 爲孝文立太宗廟. 令群臣無朝賀. 匈奴入代, 與約和親. 二年春, 封故相國蕭何孫係爲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 孝文太后崩. 廣川ㆍ長沙王皆之國.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 以御史大夫開封陶靑爲丞相. 彗星出東北. 秋, 衡山雨雹, 大者五寸, 深者二尺. 熒惑逆行, 守北辰. 月出北辰閒. 歲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內史ㆍ祋祤爲縣.
11. 효경본기(孝景本紀) 1. 景帝 卽位 孝景皇帝者, 孝文之中子也. 母竇太后. 孝文在代時, 前后有三男, 及竇太后得幸, 前后死, 及三子更死, 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 赦天下. 乙巳, 賜民爵一級. 五月, 除田半租, 爲孝文立太宗廟. 令群臣無朝賀. 匈奴入代, 與約和親. 二年春, 封故相國蕭何孫係爲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 孝文太后崩. 廣川ㆍ長沙王皆之國.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 以御史大夫開封陶靑爲丞相. 彗星出東北. 秋, 衡山雨雹, 大者五寸, 深者二尺. 熒惑逆行, 守北辰. 月出北辰閒. 歲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內史ㆍ祋祤爲縣. 2. 吳楚七國 亂 三年正月乙巳, 赦天下. 長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陽東宮大殿城室. 吳王濞ㆍ楚王戊ㆍ趙王遂ㆍ膠西王卬ㆍ濟南王辟光ㆍ菑川王賢ㆍ膠東王雄渠反, 發兵西鄕. 天子爲誅晁錯, 遣袁盎諭告, 不止,..
24. 十三年夏, 上曰: “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 百官之非, 宜由朕躬. 今袐祝之官移過于下, 以彰吾之不德, 朕甚不取. 其除之.” 五月, 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 詔獄逮徙繫長安. 太倉公無男, 有女五人. 太倉公將行會逮, 罵其女曰: “生子不生男, 有緩急非有益也!” 其少女緹縈自傷泣, 乃隨其父至長安, 上書曰: “妾父爲吏, 齊中皆稱其廉平, 今坐法當刑. 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 刑者不可復屬, 雖復欲改過自新, 其道無由也. 妾願沒入爲官婢, 贖父刑罪, 使得自新.”
23. 六年, 有司言淮南王長廢先帝法, 不聽天子詔, 居處毋度, 出入擬於天子, 擅爲法令, 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 遣人使閩越及匈奴, 發其兵, 欲以危宗廟社稷. 群臣議, 皆曰“長當棄市” 帝不忍致法於王, 赦其罪, 廢勿王. 群臣請處王蜀嚴道ㆍ邛都, 帝許之. 長未到處所, 行病死, 上憐之. 後十六年, 追尊淮南王長謚爲厲王, 立其子三人爲淮南王ㆍ衡山王ㆍ廬江王.
22.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 欲往擊胡, 乃反, 發兵欲襲滎陽. 於是詔罷丞相兵, 遣棘蒲侯陳武爲大將軍, 將十萬往擊之. 祁侯賀爲將軍, 軍滎陽. 七月辛亥, 帝自太原至長安. 迺詔有司曰: “濟北王背德反上, 詿誤吏民, 爲大逆. 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 及以軍地邑降者, 皆赦之, 復官爵. 與王興居去來, 亦赦之.” 八月, 破濟北軍, 虜其王. 赦濟北諸吏民與王反者.
21. 五月, 匈奴入北地, 居河南爲寇. 帝初幸甘泉. 六月, 帝曰: “漢與匈奴約爲昆弟, 毋使害邊境, 所以輸遺匈奴甚厚. 今右賢王離其國, 將衆居河南降地, 非常故, 往來近塞, 捕殺吏卒, 驅保塞蠻夷, 令不得居其故, 陵轢邊吏, 入盜, 甚敖無道, 非約也. 其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 遣丞相潁陰侯灌嬰擊匈奴.” 匈奴去, 發中尉材官屬衛將軍軍長安. 辛卯, 帝自甘泉之高奴, 因幸太原, 見故群臣, 皆賜之. 擧功行賞, 諸民里賜牛酒. 復晉陽中都民三歲. 留游太原十餘日.
20. 九月, 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ㆍ竹使符. 三年十月丁酉晦, 日有食之. 十一月, 上曰: “前日(計[詔]遣列侯之國, 或辭未行. 丞相朕之所重, 其爲朕率列侯之國.” 絳侯勃免丞相就國, 以太尉潁陰侯嬰爲丞相. 罷太尉官, 屬丞相. 四月, 城陽王章薨. 淮南王長與從者魏敬殺辟陽侯審食其.
19. 上曰: “古之治天下, 朝有進善之旌, 誹謗之木, 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 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 是使衆臣不敢盡情, 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 其除之.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 吏以爲大逆, 其有他言, 而吏又以爲誹謗. 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 朕甚不取. 自今以來, 有犯此者勿聽治.”
18. 正月, 上曰: “農, 天下之本, 其開籍田, 朕親率耕, 以給宗廟粢盛.” 三月, 有司請立皇子爲諸侯王. 上曰: “趙幽王幽死, 朕甚憐之, 已立其長子遂爲趙王. 遂弟辟彊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ㆍ東牟侯興居有功, 可王.” 乃立趙幽王少子辟彊爲河閒王, 以齊劇郡立朱虛侯爲城陽王, 立東牟侯爲濟北王, 皇子武爲代王, 子參爲太原王, 子揖爲梁王.
17. 令至, 其悉思朕之過失, 及知見思之所不及, 匃以告朕. 及擧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以匡朕之不逮. 因各飭其任職, 務省繇費以便民. 朕旣不能遠德, 故憪然念外人之有非, 是以設備未息. 今縱不能罷邊屯戍, 而又飭兵厚衛, 其罷衛將軍軍. 太僕見馬遺財足, 餘皆以給傳置.”
16. 十一月晦, 日有食之. 十二月望, 日又食. 上曰: “朕聞之, 天生蒸民, 爲之置君以養治之. 人主不德, 布政不均, 則天示之以菑, 以誡不治. 乃十一月晦, 日有食之, 適見于天, 菑孰大焉! 朕獲保宗廟, 以微眇之身託于兆民君王之上, 天下治亂, 在朕一人, 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 朕下不能理育群生, 上以累三光之明, 其不德大矣.
15. 二年十月, 丞相平卒, 復以絳侯勃爲丞相. 上曰: “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歲, 各守其地, 以時入貢, 民不勞苦, 上下驩欣, 靡有遺德. 今列侯多居長安, 邑遠, 吏卒給輸費苦, 而列侯亦無由敎馴其民. 其令列侯之國, 爲吏及詔所止者, 遣太子.”
14. 上曰: “列侯從高帝入蜀ㆍ漢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戶, 故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潁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 淮陽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戶, 衛尉定等十人四百戶. 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爲周陽侯, 齊王舅父駟鈞爲淸郭侯.” 秋, 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爲樊侯. 人或說右丞相曰: “君本誅諸呂, 迎代王, 今又矜其功, 受上賞, 處尊位, 禍且及身.” 右丞相勃乃謝病免罷, 左丞相平專爲丞相.
13. 三月, 有司請立皇后. 薄太后曰: “諸侯皆同姓, 立太子母爲皇后.” 皇后姓竇氏. 上爲立后故, 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 上從代來, 初卽位, 施德惠天下, 塡撫諸侯四夷皆洽驩, 乃循從代來功臣. 上曰: “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 朕狐疑, 皆止朕, 唯中尉宋昌勸朕, 朕以得保奉宗廟. 已尊昌爲衛將軍, 其封昌爲壯武侯. 諸從朕六人, 官皆至九卿.”
12. 有司皆固請曰: “古者殷周有國, 治安皆千餘歲, 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 用此道也. 立嗣必子, 所從來遠矣. 高帝親率士大夫, 始平天下, 建諸侯, 爲帝者太祖. 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爲其國祖. 子孫繼嗣, 世世弗絶, 天下之大義也, 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 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 非高帝之志也. 更議不宜. 子某最長, 純厚慈仁, 請建以爲太子.” 上乃許之. 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封將軍薄昭爲軹侯.
11. 上曰: “楚王, 季父也, 春秋高, 閱天下之義理多矣, 明於國家之大體. 吳王於朕, 兄也, 惠仁以好德. 淮南王, 弟也, 秉德以陪朕. 豈爲不豫哉! 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 多賢及有德義者, 若擧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 是社稷之靈, 天下之福也. 今不選擧焉, 而曰必子, 人其以朕爲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 非所以憂天下也. 朕甚不取也.”
10. 正月, 有司言曰: “蚤建太子, 所以尊宗廟. 請立太子.” 上曰: “朕旣不德, 上帝神明未歆享, 天下人民未有嗛志. 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 而曰豫建太子, 是重吾不德也. 謂天下何? 其安之.” 有司曰: “豫建太子, 所以重宗廟社稷, 不忘天下也.”
9. 十二月, 上曰: “法者, 治之正也, 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今犯法已論, 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産坐之, 及爲收帑, 朕甚不取. 其議之.” 有司皆曰: “民不能自治, 故爲法以禁之. 相坐坐收, 所以累其心, 使重犯法, 所從來遠矣. 如故便.” 上曰: “朕聞法正則民慤, 罪當則民從. 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 吏也. 其旣不能導, 又以不正之法罪之, 是反害於民爲暴者也. 何以禁之? 朕未見其便, 其孰計之.” 有司皆曰: “陛下加大惠, 德甚盛, 非臣等所及也. 請奉詔書, 除收帑諸相坐律令.”
8. 壬子, 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后于代. 皇帝曰: “呂産自置爲相國, 呂祿爲上將軍, 擅矯遣灌將軍嬰將兵擊齊, 欲代劉氏, 嬰留滎陽弗擊, 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 呂産欲爲不善, 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謀奪呂産等軍. 朱虛侯劉章首先捕呂産等. 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節承詔入北軍. 典客劉揭身奪趙王呂祿印. 益封太尉勃萬戶, 賜金五千斤. 丞相陳平ㆍ灌將軍嬰邑各三千戶, 金二千斤. 朱虛侯劉章ㆍ襄平侯通ㆍ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 金千斤. 封典客揭爲陽信侯, 賜金千斤.”
7. 群臣以禮次侍. 乃使太僕嬰與東牟侯興居淸宮, 奉天子法駕, 迎于代邸. 皇帝卽日夕入未央宮. 乃夜拜宋昌爲衛將軍, 鎭撫南北軍. 以張武爲郎中令, 行殿中. 還坐前殿. 於是夜下詔書曰: “閒者諸呂用事擅權, 謀爲大逆, 欲以危劉氏宗廟, 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 皆伏其辜. 朕初卽位, 其赦天下, 賜民爵一級, 女子百戶牛酒, 酺五日.” 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戌, 徙立故琅邪王澤爲燕王. 辛亥, 皇帝卽阼, 謁高廟. 右丞相平徙爲左丞相, 太尉勃爲右丞相, 大將軍灌嬰爲太尉. 諸呂所奪齊楚故地, 皆復與之.
6. 代王曰: “奉高帝宗廟, 重事也. 寡人不佞, 不足以稱宗廟. 願請楚王計宜者, 寡人不敢當.” 群臣皆伏固請. 代王西鄕讓者三, 南鄕讓者再. 丞相平等皆曰: “臣伏計之, 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宜稱, 雖天下諸侯萬民以爲宜. 臣等爲宗廟社稷計, 不敢忽. 願大王幸聽臣等. 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拜上.” 代王曰: “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爲莫宜寡人, 寡人不敢辭.” 遂卽天子位.
5. 昌至渭橋, 丞相以下皆迎. 宋昌還報. 代王馳至渭橋, 群臣拜謁稱臣. 代王下車拜. 太尉勃進曰: “願請閒言.” 宋昌曰: “所言公, 公言之. 所言私, 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 代王謝曰: “至代邸而議之.” 遂馳入代邸. 群臣從至. 丞相陳平ㆍ太尉周勃ㆍ大將軍陳武ㆍ御史大夫張蒼ㆍ宗正劉郢ㆍ朱虛侯劉章ㆍ東牟侯劉興居ㆍ典客劉揭皆再拜言曰: “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 不當奉宗廟. 臣謹請(與陰安侯列侯頃王后與琅邪王ㆍ宗室ㆍ大臣ㆍ列侯ㆍ吏二千石議曰: “大王高帝長子, 宜爲高帝嗣.” 願大王卽天子位.”
4. 代王報太后計之, 猶與未定. 卜之龜, 卦兆得大橫. 占曰: “大橫庚庚, 余爲天王, 夏啓以光.” 代王曰: “寡人固已爲王矣, 又何王?” 卜人曰: “所謂天王者乃天子.”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見絳侯, 絳侯等具爲昭言所以迎立王意. 薄昭還報曰: “信矣, 毋可疑者.” 代王乃笑謂宋昌曰: “果如公言.” 乃命宋昌參乘, 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 至高陵休止, 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
3. 夫以呂太后之嚴, 立諸呂爲三王, 擅權專制, 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 一呼士皆左袒, 爲劉氏, 叛諸呂, 卒以滅之. 此乃天授, 非人力也. 今大臣雖欲爲變, 百姓弗爲使, 其黨寧能專一邪? 方今內有朱虛ㆍ東牟之親, 外畏吳ㆍ楚ㆍ淮南ㆍ琅邪ㆍ齊ㆍ代之彊. 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 大王又長, 賢聖仁孝, 聞於天下, 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 大王勿疑也.”
2. 宋昌 丞相陳平ㆍ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 張武等議曰: “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 習兵, 多謀詐, 此其屬意非止此也, 特畏高帝ㆍ呂太后威耳. 今已誅諸呂, 新啑血京師, 此以迎大王爲名, 實不可信. 願大王稱疾毋往, 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 “群臣之議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 諸侯豪桀竝起, 人人自以爲得之者以萬數, 然卒踐天子之位者, 劉氏也, 天下絶望, 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 地犬牙相制, 此所謂盤石之宗也, 天下服其彊, 二矣. 漢興, 除秦苛政, 約法令, 施德惠, 人人自安, 難動搖, 三矣.
1. 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 高祖中子也. 高祖十一年春, 已破陳豨軍, 定代地, 立爲代王, 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卽位十七年, 高后八年七月, 高后崩. 九月, 諸呂呂産等欲爲亂, 以危劉氏, 大臣共誅之, 謀召立代王, 事在呂后語中.
10. 효문본기(孝文本紀) 1. 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 高祖中子也. 高祖十一年春, 已破陳豨軍, 定代地, 立爲代王, 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卽位十七年, 高后八年七月, 高后崩. 九月, 諸呂呂産等欲爲亂, 以危劉氏, 大臣共誅之, 謀召立代王, 事在呂后語中. 2. 宋昌 丞相陳平ㆍ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 張武等議曰: “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 習兵, 多謀詐, 此其屬意非止此也, 特畏高帝ㆍ呂太后威耳. 今已誅諸呂, 新啑血京師, 此以迎大王爲名, 實不可信. 願大王稱疾毋往, 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 “群臣之議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 諸侯豪桀竝起, 人人自以爲得之者以萬數, 然卒踐天子之位者, 劉氏也, 天下絶望, 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 地犬牙相制, 此所謂盤石之宗也, 天下服其彊, 二矣. 漢興, 除秦苛政, 約法令, 施德惠, 人人自..
19. 齊王迺遺諸侯王書曰: “高帝平定天下, 王諸子弟, 悼惠王王齊. 悼惠王薨, 孝惠帝使留侯良立臣爲齊王. 孝惠崩, 高后用事, 春秋高, 聽諸呂, 擅廢帝更立, 又比殺三趙王, 滅梁ㆍ趙ㆍ燕以王諸呂, 分齊爲四. 忠臣進諫, 上惑亂弗聽. 今高后崩, 而帝春秋富, 未能治天下, 固恃大臣諸侯. 而諸呂又擅自尊官, 聚兵嚴威, 劫列侯忠臣, 矯制以令天下, 宗廟所以危. 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爲王者.”
18. 朱虛侯劉章有氣力, 東牟侯興居其弟也. 皆齊哀王弟, 居長安. 當是時, 諸呂用事擅權, 欲爲亂, 畏高帝故大臣絳ㆍ灌等, 未敢發. 朱虛侯婦, 呂祿女, 陰知其謀. 恐見誅, 迺陰令人告其兄齊王, 欲令發兵西, 誅諸呂而立. 朱虛侯欲從中與大臣爲應. 齊王欲發兵, 其相弗聽. 八月丙午, 齊王欲使人誅相, 相召平迺反, 擧兵欲圍王, 王因殺其相, 遂發兵東, 詐奪琅邪王兵, 幷將之而西. 語在齊王語中.
17. 高后爲外孫魯元王偃年少, 蚤失父母, 孤弱, 迺封張敖前姬兩子, 侈爲新都侯, 壽爲樂昌侯, 以輔魯元王偃. 及封中大謁者張釋爲建陵侯, 呂榮爲祝茲侯. 諸中宦者令丞皆爲關內侯, 食邑五百戶. 七月中, 高后病甚, 迺令趙王呂祿爲上將軍, 軍北軍: 呂王産居南軍. 呂太后誡産ㆍ祿曰: “高帝已定天下, 與大臣約, 曰“非劉氏王者, 天下共擊之”. 今呂氏王, 大臣弗平. 我卽崩, 帝年少, 大臣恐爲變. 必據兵衛宮, 愼毋送喪, 毋爲人所制.” 辛巳, 高后崩, 遺詔賜諸侯王各千金, 將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賜金. 大赦天下. 以呂王産爲相國, 以呂祿女爲帝后. 高后已葬, 以左丞相審食其爲帝太傅.
16. 太傅産ㆍ丞相平等言, 武信侯呂祿上侯, 位次第一, 請立爲趙王. 太后許之, 追尊祿父康侯爲趙昭王. 九月, 燕靈王建薨, 有美人子, 太后使人殺之, 無後, 國除. 八年十月, 立呂肅王子東平侯呂通爲燕王, 封通弟呂莊爲東平侯. 三月中, 呂后祓, 還過軹道, 見物如蒼犬, 據高后掖, 忽弗復見. 卜之, 云趙王如意爲祟. 高后遂病掖傷.
15. 梁王恢之徙王趙, 心懷不樂. 太后以呂産女爲趙王后. 王后從官皆諸呂, 擅權, 微伺趙王, 趙王不得自恣. 王有所愛姬, 王后使人酖殺之. 王乃爲歌詩四章, 令樂人歌之. 王悲, 六月卽自殺. 太后聞之, 以爲王用婦人棄宗廟禮, 廢其嗣. 宣平侯張敖卒, 以子偃爲魯王, 敖賜謚爲魯元王. 秋, 太后使使告代王, 欲徙王趙. 代王謝, 願守代邊.
14. 劉恢 己丑, 日食, 晝晦. 太后惡之, 心不樂, 乃謂左右曰: “此爲我也.” 二月, 徙梁王恢爲趙王. 呂王産徙爲梁王, 梁王不之國, 爲帝太傅. 立皇子平昌侯太爲呂王. 更名梁曰呂, 呂曰濟川. 太后女弟呂嬃有女爲營陵侯劉澤妻, 澤爲大將軍. 太后王諸呂, 恐卽崩後劉將軍爲害, 迺以劉澤爲琅邪王, 以慰其心.
13. 趙王 七年正月, 太后召趙王友. 友以諸呂女爲受后, 弗愛, 愛他姬, 諸呂女妒, 怒去, 讒之於太后, 誣以罪過, 曰: “呂氏安得王! 太后百歲後, 吾必擊之”. 太后怒, 以故召趙王. 趙王至, 置邸不見, 令衛圍守之, 弗與食. 其群臣或竊饋, 輒捕論之, 趙王餓, 乃歌曰: “諸呂用事兮劉氏危, 迫脅王侯兮彊授我妃. 我妃旣妒兮誣我以惡, 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 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 自決中野兮蒼天擧直! 于嗟不可悔兮寧蚤自財. 爲王而餓死兮誰者憐之! 呂氏絶理兮託天報仇.” 丁丑, 趙王幽死, 以民禮葬之長安民冢次.
12. 群臣皆頓首言: “皇太后爲天下齊民計所以安宗廟社稷甚深, 群臣頓首奉詔.” 帝廢位, 太后幽殺之. 五月丙辰, 立常山王義爲帝, 更名曰弘. 不稱元年者, 以太后制天下事也. 以軹侯朝爲常山王. 置太尉官, 絳侯勃爲太尉. 五年八月, 淮陽王薨, 以弟壺關侯武爲淮陽王. 六年十月, 太后曰呂王嘉居處驕恣, 廢之, 以肅王台弟呂産爲呂王. 夏, 赦天下. 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爲東牟侯.
11. 孝惠皇后 宣平侯女爲孝惠皇后時, 無子, 詳爲有身, 取美人子名之, 殺其母, 立所名子爲太子. 孝惠崩, 太子立爲帝. 帝壯, 或聞其母死, 非眞皇后子, 迺出言曰: “后安能殺吾母而名我? 我未壯, 壯卽爲變.” 太后聞而患之, 恐其爲亂, 迺幽之永卷中, 言帝病甚, 左右莫得見. 太后曰: “凡有天下治爲萬民命者, 蓋之如天, 容之如地, 上有歡心以安百姓, 百姓欣然以事其上, 歡欣交通而天下治. 今皇帝病久不已, 迺失惑惛亂, 不能繼嗣奉宗廟祭祀, 不可屬天下, 其代之.”
10. 太后欲王呂氏, 先立孝惠後宮子彊爲淮陽王, 子不疑爲常山王, 子山爲襄城侯, 子朝爲軹侯, 子武爲壺關侯. 太后風大臣, 大臣請立酈侯呂台爲呂王, 太后許之. 建成康侯釋之卒, 嗣子有罪, 廢, 立其弟呂祿爲胡陵侯, 續康侯後. 二年, 常山王薨, 以其弟襄城侯山爲常山王, 更名義. 十一月, 呂王台薨, 謚爲肅王, 太子嘉代立爲王. 三年, 無事. 四年, 封呂嬃爲臨光侯, 呂他爲兪侯, 呂更始爲贅其侯, 呂忿爲呂城侯, 及諸侯丞相五人.
9. 四月, 太后欲侯諸呂, 迺先封高祖之功臣郎中令無擇爲博城侯. 魯元公主薨, 賜謚爲魯元太后. 子偃爲魯王. 魯王父, 宣平侯張敖也. 封齊悼惠王子章爲朱虛侯, 以呂祿女妻之. 齊丞相壽爲平定侯. 少府延爲梧侯. 乃封呂種爲沛侯, 呂平爲扶柳侯, 張買爲南宮侯.
8. 十一月, 太后欲廢王陵, 乃拜爲帝太傅, 奪之相權. 王陵遂病免歸. 迺以左丞相平爲右丞相, 以辟陽侯審食其爲左丞相. 左丞相不治事, 令監宮中, 如郎中令. 食其故得幸太后, 常用事, 公卿皆因而決事. 迺追尊酈侯父爲悼武王, 欲以王諸呂爲漸.
7. 呂太后 太后稱制, 議欲立諸呂爲王, 問右丞相王陵. 王陵曰: “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 天下共擊之”. 今王呂氏, 非約也.” 太后不說. 問左丞相陳平ㆍ絳侯周勃. 勃等對曰: “高帝定天下, 王子弟, 今太后稱制, 王昆弟諸呂, 無所不可.” 太后喜, 罷朝. 王陵讓陳平ㆍ絳侯曰: “始與高帝啑血盟, 諸君不在邪? 今高帝崩, 太后女主, 欲王呂氏, 諸君從欲阿意背約, 何面目見高帝地下?” 陳平ㆍ絳侯曰: “於今面折廷爭, 臣不如君: 夫全社稷, 定劉氏之後, 君亦不如臣.” 王陵無以應之.
6. 七年秋八月戊寅, 孝惠帝崩. 發喪, 太后哭, 泣不下. 留侯子張辟彊爲侍中, 年十五, 謂丞相曰: “太后獨有孝惠, 今崩, 哭不悲, 君知其解乎?” 丞相曰: “何解?” 辟彊曰: “帝毋壯子, 太后畏君等. 君今請拜呂台ㆍ呂産ㆍ呂祿爲將, 將兵居南北軍, 及諸呂皆入宮, 居中用事, 如此則太后心安, 君等幸得脫禍矣.” 丞相迺如辟彊計. 太后說, 其哭迺哀. 呂氏權由此起. 迺大赦天下. 九月辛丑, 葬. 太子卽位爲帝, 謁高廟. 元年, 號令一出太后.
5. 齊王 二年, 楚元王ㆍ齊悼惠王皆來朝. 十月, 孝惠與齊王燕飮太后前, 孝惠以爲齊王兄, 置上坐, 如家人之禮. 太后怒, 迺令酌兩卮酖, 置前, 令齊王起爲壽. 齊王起, 孝惠亦起, 取卮欲俱爲壽. 太后迺恐, 自起泛孝惠卮. 齊王怪之, 因不敢飮, 詳醉去. 問, 知其酖, 齊王恐, 自以爲不得脫長安, 憂. 齊內史士說王曰: “太后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 今王有七十餘城, 而公主迺食數城. 王誠以一郡上太后, 爲公主湯沐邑, 太后必喜, 王必無憂.” 於是齊王迺上城陽之郡, 尊公主爲王太后. 呂后喜, 許之. 迺置酒齊邸, 樂飮, 罷, 歸齊王. 三年, 方築長安城, 四年就半, 五年六年城就. 諸侯來會. 十月朝賀.
4. 夏, 詔賜酈侯父追謚爲令武侯.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 去眼, 煇耳, 飮瘖藥, 使居厠中, 命曰“人彘”. 居數日, 迺召孝惠帝觀人彘. 孝惠見, 問, 迺知其戚夫人, 迺大哭, 因病, 歲餘不能起. 使人請太后曰: “此非人所爲. 臣爲太后子, 終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飮爲淫樂, 不聽政, 故有病也.
3. 戚夫人 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 迺令永巷囚戚夫人, 而召趙王. 使者三反, 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 “高帝屬臣趙王, 趙王年少. 竊聞太后怨戚夫人, 欲召趙王幷誅之, 臣不敢遣王. 王且亦病, 不能奉詔.” 呂后大怒, 迺使人召趙相. 趙相徵至長安, 迺使人復召趙王. 王來, 未到. 孝惠帝慈仁, 知太后怒, 自迎趙王霸上, 與入宮, 自挾與趙王起居飮食. 太后欲殺之, 不得閒. 孝惠元年十二月, 帝晨出射. 趙王少, 不能蚤起. 太后聞其獨居, 使人持酖飮之. 犂明, 孝惠還, 趙王已死. 於是迺徙淮陽王友爲趙王.
2. 孝惠帝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 崩長樂宮, 太子襲號爲帝. 是時高祖八子: 長男肥, 孝惠兄也, 異母, 肥爲齊王: 餘皆孝惠弟, 戚姬子如意爲趙王, 薄夫人子恆爲代王, 諸姬子子恢爲梁王, 子友爲淮陽王, 子長爲淮南王, 子建爲燕王. 高祖弟交爲楚王, 兄子濞爲吳王. 非劉氏功臣番君吳芮子臣爲長沙王.
1. 呂太后者, 高祖微時妃也, 生孝惠帝ㆍ女魯元太后. 及高祖爲漢王, 得定陶戚姬, 愛幸, 生趙隱王如意. 孝惠爲人仁弱, 高祖以爲不類我, 常欲廢太子, 立戚姬子如意, 如意類我. 戚姬幸, 常從上之關東, 日夜啼泣, 欲立其子代太子. 呂后年長, 常留守, 希見上, 益疏. 如意立爲趙王後, 幾代太子者數矣, 賴大臣爭之, 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廢. 呂后爲人剛毅, 佐高祖定天下, 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呂后兄二人, 皆爲將. 長兄周呂侯死事, 封其子呂台爲酈侯,子産爲交侯: 次兄呂釋之爲建成侯.
9. 여후본기(呂后本紀) 1. 呂太后者, 高祖微時妃也, 生孝惠帝ㆍ女魯元太后. 及高祖爲漢王, 得定陶戚姬, 愛幸, 生趙隱王如意. 孝惠爲人仁弱, 高祖以爲不類我, 常欲廢太子, 立戚姬子如意, 如意類我. 戚姬幸, 常從上之關東, 日夜啼泣, 欲立其子代太子. 呂后年長, 常留守, 希見上, 益疏. 如意立爲趙王後, 幾代太子者數矣, 賴大臣爭之, 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廢. 呂后爲人剛毅, 佐高祖定天下, 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呂后兄二人, 皆爲將. 長兄周呂侯死事, 封其子呂台爲酈侯,子産爲交侯: 次兄呂釋之爲建成侯. 2. 孝惠帝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 崩長樂宮, 太子襲號爲帝. 是時高祖八子: 長男肥, 孝惠兄也, 異母, 肥爲齊王: 餘皆孝惠弟, 戚姬子如意爲趙王, 薄夫人子恆爲代王, 諸姬子子恢爲梁王, 子友爲淮陽王, 子長爲淮南王, 子建爲燕王. 高祖弟交爲楚王, ..
42. 詐阬秦子弟新安二十萬, 王其將, 罪六. 項羽皆王諸將善地, 而徙逐故主, 令臣下爭叛逆, 罪七. 項羽出逐義帝彭城, 自都之, 奪韓王地, 幷王梁楚, 多自予, 罪八. 項羽使人陰弑義帝江南, 罪九. 夫爲人臣而弑其主, 殺已降, 爲政不平, 主約不信, 天下所不容, 大逆無道, 罪十也. 吾以義兵從諸侯誅殘賊, 使刑餘罪人擊殺項羽, 何苦乃與公挑戰!” 項羽大怒, 伏弩射中漢王. 漢王傷匈, 乃捫足曰: “虜中吾指!” 漢王病創臥, 張良彊請漢王起行勞軍, 以安士卒, 毋令楚乘勝於漢. 漢王出行軍, 病甚, 因馳入成皐.
41. 楚漢久相持未決, 丁壯苦軍旅, 老弱罷轉饟. 漢王項羽相與臨廣武之閒而語. 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 漢王數項羽曰: “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 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項羽負約, 王我於蜀漢, 罪一. 秦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 罪二. 項羽已救趙, 當還報, 而擅劫諸侯兵入關, 罪三. 懷王約入秦無暴掠, 項羽燒秦宮室, 掘始皇帝冢, 私收其財物, 罪四. 又彊殺秦降王子嬰, 罪五.
40. 한신(韓信) 韓信已破齊, 使人言曰: “齊邊楚,權輕, 不爲假王, 恐不能安齊.” 漢王欲攻之. 留侯曰: “不如因而立之, 使自爲守.” 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爲齊王. 項羽聞龍且軍破, 則恐, 使盱台人武涉往說韓信. 韓信不聽.
39. 四年, 項羽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 “謹守成皐. 若漢挑戰, 愼勿與戰, 無令得東而已. 我十五日必定梁地, 復從將軍.” 乃行擊陳留ㆍ外黃ㆍ睢陽, 下之. 漢果數挑楚軍, 楚軍不出, 使人辱之五六日, 大司馬怒, 度兵汜水. 士卒半渡, 漢擊之, 大破楚軍, 盡得楚國金玉貨賂. 大司馬咎ㆍ長史欣皆自剄汜水上. 項羽至睢陽, 聞海春侯破, 乃引兵還. 漢軍方圍鍾離眛於滎陽東, 項羽至, 盡走險阻.
38. 淮陰已受命東, 未渡平原. 漢王使酈生往說齊王田廣, 廣叛楚, 與漢和, 共擊項羽. 韓信用蒯通計, 遂襲破齊. 齊王烹酈生, 東走高密. 項羽聞韓信已擧河北兵破齊ㆍ趙, 且欲擊楚, 則使龍且ㆍ周蘭往擊之. 韓信與戰, 騎將灌嬰擊, 大破楚軍, 殺龍且. 齊王廣奔彭越. 當此時, 彭越將兵居梁地, 往來苦楚兵, 絶其糧食.
37. 漢王跳, 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皐玉門, 北渡河, 馳宿脩武. 自稱使者, 晨馳入張耳ㆍ韓信壁, 而奪之軍. 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 使韓信東擊齊. 漢王得韓信軍, 則復振. 引兵臨河, 南饗軍小脩武南, 欲復戰. 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 使高壘深塹, 勿與戰. 漢王聽其計, 使盧綰ㆍ劉賈將卒二萬人, 騎數百, 渡白馬津, 入楚地, 與彭越復擊破楚軍燕郭西, 遂復下梁地十餘城.
36. 項羽聞漢王在宛, 果引兵南. 漢王堅壁不與戰. 是時彭越渡睢水, 與項聲ㆍ薛公戰下邳, 彭越大破楚軍. 項羽乃引兵東擊彭越. 漢王亦引兵北軍成皐. 項羽已破走彭越, 聞漢王復軍成皐, 乃復引兵西, 拔滎陽, 誅周苛ㆍ樅公, 而虜韓王信, 遂圍成皐.
35. 漢王之出滎陽入關, 收兵欲復東. 袁生說漢王曰: “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 漢常困. 願君王出武關, 項羽必引兵南走, 王深壁, 令滎陽成皐閒且得休. 使韓信等輯河北趙地, 連燕齊, 君王乃復走滎陽, 未晩也. 如此, 則楚所備者多, 力分, 漢得休, 復與之戰, 破楚必矣.” 漢王從其計, 出軍宛葉閒, 與黥布行收兵.
34. 漢軍絶食, 乃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 被甲, 楚因四面擊之. 將軍紀信乃乘王駕, 詐爲漢王, 誑楚, 楚皆呼萬歲, 之城東觀, 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 令御史大夫周苛ㆍ魏豹ㆍ樅公守滎陽. 諸將卒不能從者, 盡在城中. 周苛ㆍ樅公相謂曰: “反國之王, 難與守城.” 因殺魏豹.
33. 漢王軍滎陽南, 築甬道屬之河, 以取敖倉. 與項羽相距歲餘. 項羽數侵奪漢甬道, 漢軍乏食, 遂圍漢王. 漢王請和, 割滎陽以西者爲漢. 項王不聽. 漢王患之, 乃用陳平之計, 予陳平金四萬斤, 以閒疏楚君臣. 於是項羽乃疑亞父. 亞父是時勸項羽遂下滎陽, 及其見疑, 乃怒, 辭老, 願賜骸骨歸卒伍, 未至彭城而死.
32. 是時九江王布與龍且戰, 不勝, 與隨何閒行歸漢. 漢王稍收士卒, 與諸將及關中卒益出, 是以兵大振滎陽, 破楚京ㆍ索閒. 三年, 魏王豹謁歸視親疾, 至卽絶河津, 反爲楚. 漢王使酈生說豹, 豹不聽. 漢王遣將軍韓信擊, 大破之, 虜豹. 遂定魏地, 置三郡, 曰河東ㆍ太原ㆍ上黨. 漢王乃令張耳與韓信遂東下井陘擊趙, 斬陳餘ㆍ趙王歇. 其明年, 立張耳爲趙王.
31. 呂后兄周呂侯爲漢將兵, 居下邑. 漢王從之, 稍收士卒, 軍碭. 漢王乃西過梁地, 至虞. 使謁者隨何之九江王布所, 曰: “公能令布擧兵叛楚, 項羽必留擊之. 得留數月, 吾取天下必矣.” 隨何往說九江王布, 布果背楚. 楚使龍且往擊之. 漢王之敗彭城而西, 行使人求家室, 家室亦亡, 不相得. 敗後乃獨得孝惠, 六月, 立爲太子, 大赦罪人. 令太子守櫟陽, 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爲衛. 引水灌廢丘, 廢丘降, 章邯自殺. 更名廢丘爲槐里. 於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 以時祀之. 興關內卒乘塞.
30. 是時項王北擊齊, 田榮與戰城陽. 田榮敗, 走平原, 平原民殺之. 齊皆降楚. 楚因焚燒其城郭, 係虜其子女. 齊人叛之. 田榮弟橫立榮子廣爲齊王, 齊王反楚城陽. 項羽雖聞漢東, 旣已連齊兵, 欲遂破之而擊漢. 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 遂入彭城. 項羽聞之, 乃引兵去齊, 從魯出胡陵, 至蕭, 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 大破漢軍, 多殺士卒, 睢水爲之不流. 乃取漢王父母妻子於沛, 置之軍中以爲質. 當是時, 諸侯見楚彊漢敗, 還皆去漢復爲楚. 塞王欣亡入楚.
29. 三月, 漢王從臨晉渡, 魏王豹將兵從. 下河內, 虜殷王, 置河內郡. 南渡平陰津, 至雒陽.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 漢王聞之, 袒而大哭. 遂爲義帝發喪, 臨三日. 發使者告諸侯曰: “天下共立義帝, 北面事之. 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 大逆無道. 寡人親爲發喪, 諸侯皆縞素. 悉發關內兵, 收三河士, 南浮江漢以下, 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28. 二年, 漢王東略地, 塞王欣ㆍ翟王翳ㆍ河南王申陽皆降. 韓王昌不聽, 使韓信擊破之. 於是置隴西ㆍ北地ㆍ上郡ㆍ渭南ㆍ河上ㆍ中地郡: 關外置河南郡. 更立韓太尉信爲韓王. 諸將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 封萬戶. 繕治河上塞. 諸故秦苑囿園池, 皆令人得田之, 正月, 虜雍王弟章平. 大赦罪人. 漢王之出關至陝, 撫關外父老, 還, 張耳來見, 漢王厚遇之. 二月, 令除秦社稷, 更立漢社稷.
27. 八月, 漢王用韓信之計, 從故道還, 襲雍王章邯. 邯迎擊漢陳倉, 雍兵敗, 還走: 止戰好畤, 又復敗, 走廢丘. 漢王遂定雍地. 東至咸陽, 引兵圍雍王廢丘, 而遣諸將略定隴西ㆍ北地ㆍ上郡. 令將軍薛歐ㆍ王吸出武關, 因王陵兵南陽, 以迎太公ㆍ呂后於沛. 楚聞之, 發兵距之陽夏, 不得前. 令故吳令鄭昌爲韓王, 距漢兵.
26. 項羽出關, 使人徙義帝. 曰: “古之帝者地方千里, 必居上游.” 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 趣義帝行, 群臣稍倍叛之, 乃陰令衡山王ㆍ臨江王擊之, 殺義帝江南. 項羽怨田榮, 立齊將田都爲齊王. 田榮怒, 因自立爲齊王, 殺田都而反楚: 予彭越將軍印, 令反梁地. 楚令蕭公角擊彭越, 彭越大破之. 陳餘怨項羽之弗王己也, 令夏說說田榮, 請兵擊張耳. 齊予陳餘兵, 擊破常山王張耳, 張耳亡歸漢. 迎趙王歇於代, 復立爲趙王. 趙王因立陳餘爲代王. 項羽大怒, 北擊齊.
25. 四月, 兵罷戱下, 諸侯各就國. 漢王之國, 項王使卒三萬人從, 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 從杜南入蝕中. 去輒燒絶棧道, 以備諸侯盜兵襲之, 亦示項羽無東意. 至南鄭, 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 士卒皆歌思東歸. 韓信說漢王曰: “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 而王獨居南鄭, 是遷也. 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 日夜跂而望歸, 及其鋒而用之, 可以有大功. 天下已定, 人皆自寧, 不可復用. 不如決策東鄕, 爭權天下.”
24. 正月, 項羽自立爲西楚霸王, 王梁ㆍ楚地九郡, 都彭城. 負約, 更立沛公爲漢王, 王巴ㆍ蜀ㆍ漢中, 都南鄭. 三分關中, 立秦三將: 章邯爲雍王, 都廢丘: 司馬欣爲塞王, 都櫟陽: 董翳爲翟王, 都高奴. 楚將瑕丘申陽爲河南王, 都洛陽. 趙將司馬卬爲殷王, 都朝歌. 趙王歇徙王代. 趙相張耳爲常山王, 都襄國. 當陽君黥布爲九江王, 都六. 懷王柱國共敖爲臨江王, 都江陵. 番君吳芮爲衡山王, 都邾. 燕將臧荼爲燕王, 都薊. 故燕王韓廣徙王遼東. 廣不聽, 臧荼攻殺之無終. 封成安君陳餘河閒三縣, 居南皮. 封梅鋗十萬戶.
23. 項羽遂西, 屠燒咸陽秦宮室, 所過無不殘破. 秦人大失望, 然恐, 不敢不服耳. 項羽使人還報懷王. 懷王曰: “如約.” 項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 而北救趙, 後天下約. 乃曰: “懷王者, 吾家項梁所立耳, 非有功伐, 何以得主約! 本定天下, 諸將及籍也.” 乃詳尊懷王爲義帝, 實不用其命.
22. 十一月中, 項羽果率諸侯兵西, 欲入關, 關門閉. 聞沛公已定關中, 大怒, 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 十二月中, 遂至戱.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 欲攻沛公, 使人言項羽曰: “沛公欲王關中, 令子嬰爲相, 珍寶盡有之.” 欲以求封. 亞父勸項羽擊沛公. 方饗士, 旦日合戰. 是時項羽兵四十萬, 號百萬. 沛公兵十萬, 號二十萬, 力不敵. 會項伯欲活張良, 夜往見良, 因以文諭項羽, 項羽乃止. 沛公從百餘騎, 驅之鴻門, 見謝項羽. 項羽曰: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不然, 籍何以生此!” 沛公以樊噲ㆍ張良故, 得解歸. 歸, 立誅曹無傷.
21. 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鄕邑, 告諭之. 秦人大喜, 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 沛公又讓不受, 曰: “倉粟多, 非乏, 不欲費人.” 人又益喜, 唯恐沛公不爲秦王. 或說沛公曰: “秦富十倍天下, 地形彊. 今聞章邯降項羽, 項羽乃號爲雍王, 王關中. 今則來, 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關, 無內諸侯軍, 稍徵關中兵以自益, 距之.” 沛公然其計, 從之.
19. 初, 項羽與宋義北救趙, 及項羽殺宋義, 代爲上將軍, 諸將黥布皆屬, 破秦將王離軍, 降章邯, 諸侯皆附. 及趙高已殺二世, 使人來, 欲約分王關中. 沛公以爲詐, 乃用張良計, 使酈生ㆍ陸賈往說秦將, 啗以利, 因襲攻武關, 破之. 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 益張疑兵旗幟, 諸所過毋得掠鹵, 秦人喜, 秦軍解, 因大破之. 又戰其北, 大破之. 乘勝, 遂破之.
18. 其舍人陳恢曰: “死未晩也.” 乃踰城見沛公, 曰: “臣聞足下約, 先入咸陽者王之. 今足下留守宛. 宛, 大郡之都也, 連城數十, 人民衆, 積蓄多, 吏人自以爲降必死, 故皆堅守乘城. 今足下盡日止攻, 士死傷者必多: 引兵去宛, 宛必隨足下後: 足下前則失咸陽之約, 後又有彊宛之患. 爲足下計, 莫若約降, 封其守, 因使止守, 引其甲卒與之西. 諸城未下者, 聞聲爭開門而待, 足下通行無所累.” 沛公曰: “善.” 乃以宛守爲殷侯, 封陳恢千戶. 引兵西, 無不下者. 至丹水, 高武侯鰓ㆍ襄侯王陵降西陵. 還攻胡陽, 遇番君別將梅鋗, 與皆, 降析ㆍ酈. 遣魏人甯昌使秦, 使者未來. 是時章邯已以軍降項羽於趙矣.
17. 西與秦將楊熊戰白馬, 又戰曲遇東, 大破之. 楊熊走之滎陽,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 南攻潁陽, 屠之. 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 當是時, 趙別將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 沛公乃北攻平陰, 絶河津. 南, 戰雒陽東, 軍不利, 還至陽城, 收軍中馬騎, 與南陽守齮戰犨東, 破之. 略南陽郡, 南陽守齮走, 保城守宛. 沛公引兵過而西. 張良諫曰: “沛公雖欲急入關, 秦兵尙衆, 距險. 今不下宛, 宛從後擊, 彊秦在前, 此危道也.” 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 更旗幟, 黎明, 圍宛城三匝. 南陽守欲自剄.
16. 沛公引兵西, 遇彭越昌邑, 因與俱攻秦軍, 戰不利. 還至栗, 遇剛武侯, 奪其軍, 可四千餘人, 幷之. 與魏將皇欣ㆍ魏申徒武蒲之軍幷攻昌邑, 昌邑未拔. 西過高陽. 酈食其(謂[爲]監門, 曰: “諸將過此者多, 吾視沛公大人長者.” 乃求見說沛公. 沛公方踞床, 使兩女子洗足. 酈生不拜, 長揖, 曰: “足下必欲誅無道秦, 不宜踞見長者.” 於是沛公起, 攝衣謝之, 延上坐. 食其說沛公襲陳留, 得秦積粟. 乃以酈食其爲廣野君, 酈商爲將, 將陳留兵, 與偕攻開封, 開封未拔.
15. 當是時, 秦兵彊, 常乘勝逐北, 諸將莫利先入關. 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 奮, 願與沛公西入關. 懷王諸老將皆曰: “項羽爲人僄悍猾賊. 項羽嘗攻襄城, 襄城無遺類, 皆阬之, 諸所過無不殘滅. 且楚數進取, 前陳王ㆍ項梁皆敗. 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 告諭秦父兄.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 今誠得長者往, 毋侵暴, 宜可下. 今項羽僄悍, 今不可遣. 獨沛公素寬大長者, 可遣.” 卒不許項羽, 而遣沛公西略地, 收陳王ㆍ項梁散卒. 乃道碭至成陽, 與杠里秦軍夾壁, 破(魏[秦]二軍. 楚軍出兵擊王離, 大破之.
14. 秦二世三年, 楚懷王見項梁軍破, 恐, 徙盱台都彭城, 幷呂臣ㆍ項羽軍自將之. 以沛公爲碭郡長, 封爲武安侯, 將碭郡兵. 封項羽爲長安侯, 號爲魯公. 呂臣爲司徒, 其父呂靑爲令尹. 趙數請救, 懷王乃以宋義爲上將軍, 項羽爲次將, 范增爲末將, 北救趙. 令沛公西略地入關. 與諸將約, 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13 項梁再破秦軍, 有驕色. 宋義諫, 不聽. 秦益章邯兵, 夜銜枚擊項梁, 大破之定陶, 項梁死. 沛公與項羽方攻陳留, 聞項梁死, 引兵與呂將軍俱東. 呂臣軍彭城東, 項羽軍彭城西, 沛公軍碭. 章邯已破項梁軍, 則以爲楚地兵不足憂, 乃渡河, 北擊趙, 大破之. 當是之時, 趙歇爲王, 秦將王離圍之鉅鹿城, 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12 從項梁月餘, 項羽已拔襄城還. 項梁盡召別將居薛. 聞陳王定死, 因立楚後懷王孫心爲楚王, 治盱台. 項梁號武信君. 居數月, 北攻亢父, 救東阿, 破秦軍. 齊軍歸, 楚獨追北, 使沛公ㆍ項羽別攻城陽, 屠之. 軍濮陽之東, 與秦軍戰, 破之. 秦軍復振, 守濮陽, 環水. 楚軍去而攻定陶, 定陶未下. 沛公與項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 與秦軍戰, 大破之, 斬李由. 還攻外黃, 外黃未下.
11. 雍齒雅不欲屬沛公, 及魏招之, 卽反爲魏守豐. 沛公引兵攻豐, 不能取. 沛公病, 還之沛. 沛公怨雍齒與豐子弟叛之, 聞東陽甯君ㆍ秦嘉立景駒爲假王, 在留, 乃往從之, 欲請兵以攻豐. 是時秦將章邯從陳, 別將司馬夷將兵北定楚地, 屠相, 至碭. 東陽甯君ㆍ沛公引兵西, 與戰蕭西, 不利. 還收兵聚留, 引兵攻碭, 三日乃取碭. 因收碭兵, 得五六千人. 攻下邑, 拔之. 還軍豐. 聞項梁在薛, 從騎百餘往見之. 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 五大夫將十人. 沛公還, 引兵攻豐.
10. 秦二世二年, 陳涉之將周章軍西至戱而還. 燕ㆍ趙ㆍ齊ㆍ魏皆自立爲王. 項氏起吳. 秦泗川監平將兵圍豐, 二日, 出與戰, 破之. 命雍齒守豐, 引兵之薛. 泗州守壯敗於薛, 走至戚, 沛公左司馬得泗川守壯, 殺之. 沛公還軍亢父, 至方與, (周市來攻方與未戰. 陳王使魏人周市略地. 周市使人謂雍齒曰: “豐, 故梁徙也. 今魏地已定者數十城. 齒今下魏, 魏以齒爲侯守豐. 不下, 且屠豐.”
9. 劉季曰: “天下方擾, 諸侯竝起, 今置將不善, 壹敗塗地. 吾非敢自愛, 恐能薄, 不能完父兄子弟. 此大事, 願更相推擇可者.” 蕭ㆍ曹等皆文吏, 自愛, 恐事不就, 後秦種族其家, 盡讓劉季. 諸父老皆曰: “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 當貴, 且卜筮之, 莫如劉季最吉.” 於是劉季數讓. 衆莫敢爲, 乃立季爲沛公. 祠黃帝, 祭蚩尤於沛庭, 而釁鼓旗, 幟皆赤. 由所殺蛇白帝子, 殺者赤帝子, 故上赤. 於是少年豪吏如蕭ㆍ曹ㆍ樊噲等皆爲收沛子弟二三千人, 攻胡陵ㆍ方與, 還守豐.
8. 秦二世元年秋, 陳勝等起蘄, 至陳而王, 號爲“張楚”. 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 沛令恐, 欲以沛應涉. 掾ㆍ主吏蕭何ㆍ曹參乃曰: “君爲秦吏, 今欲背之, 率沛子弟, 恐不聽. 願君召諸亡在外者, 可得數百人, 因劫衆, 衆不敢不聽.” 乃令樊噲召劉季. 劉季之衆已數十百人矣. 於是樊噲從劉季來. 沛令後悔, 恐其有變, 乃閉城城守, 欲誅蕭ㆍ曹. 蕭ㆍ曹恐, 踰城保劉季. 劉季乃書帛射城上, 謂沛父老曰: “天下苦秦久矣. 今父老雖爲沛令守, 諸侯竝起, 今屠沛. 沛今共誅令, 擇子弟可立者立之, 以應諸侯, 則家室完. 不然, 父子俱屠, 無爲也.” 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 開城門迎劉季, 欲以爲沛令.
7 人問何哭, 嫗曰: “人殺吾子, 故哭之.” 人曰: “嫗子何爲見殺?” 嫗曰: “吾, 白帝子也, 化爲蛇, 當道, 今爲赤帝子斬之, 故哭.” 人乃以嫗爲不誠, 欲告之, 嫗因忽不見. 後人至, 高祖覺. 後人告高祖, 高祖乃心獨喜, 自負. 諸從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 , 於是因東游以厭之. 高祖卽自疑, 亡匿, 隱於芒ㆍ碭山澤巖石之閒. 呂后與人俱求, 常得之. 高祖怪問之. 呂后曰: “季所居上常有雲氣, 故從往常得季.” 高祖心喜. 沛中子弟或聞之, 多欲附者矣.
6. 高祖爲亭長, 乃以竹皮爲冠, 令求盜之薛治之, 時時冠之, 及貴常冠, 所謂“劉氏冠” 乃是也. 高祖以亭長爲縣送徒酈山, 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 到豐西澤中, 止飮, 夜乃解縱所送徒. 曰: “公等皆去, 吾亦從此逝矣!” 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高祖被酒, 夜徑澤中, 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還報曰: “前有大蛇當徑, 願還.” 高祖醉, 曰: “壯士行, 何畏!” 乃前, 拔劍擊斬蛇. 蛇遂分爲兩, 徑開. 行數里, 醉, 因臥. 後人來至蛇所, 有一老嫗夜哭.
5. 高祖爲亭長時, 常告歸之田. 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 有一老父過請飮, 呂后因餔之. 老父相呂后曰: “夫人天下貴人.” 令相兩子, 見孝惠, 曰: “夫人所以貴者, 乃此男也.” 相魯元, 亦皆貴. 老父已去, 高祖適從旁舍來, 呂后具言客有過, 相我子母皆大貴. 高祖問, 曰: “未遠.” 乃追及, 問老父. 老父曰: “鄕者夫人嬰兒皆似君, 君相貴不可言.” 高祖乃謝曰: “誠如父言, 不敢忘德.” 及高祖貴, 遂不知老父處.
4 呂公曰: “臣少好相人, 相人多矣, 無如季相, 願季自愛. 臣有息女, 願爲季箕帚妾.” 酒罷, 呂媼怒呂公曰: “公始常欲奇此女, 與貴人. 沛令善公, 求之不與, 何自妄許與劉季?” 呂公曰: “此非兒女子所知也.” 卒與劉季. 呂公女乃呂后也, 生孝惠帝ㆍ魯元公主.
3.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 避仇從之客, 因家沛焉. 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 皆往賀. 蕭何爲主吏, 主進, 令諸大夫曰: “進不滿千錢, 坐之堂下.” 高祖爲亭長, 素易諸吏, 乃紿爲謁曰“賀錢萬” , 實不持一錢. 謁入, 呂公大驚, 起, 迎之門. 呂公者, 好相人, 見高祖狀貌, 因重敬之, 引入坐. 蕭何曰: “劉季固多大言, 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諸客, 遂坐上坐, 無所詘. 酒闌, 呂公因目固留高祖. 高祖竟酒, 後.
2. 常從王媼ㆍ武負貰酒, 醉臥, 武負ㆍ王媼見其上常有龍, 怪之. 高祖每酤留飮, 酒讎數倍. 及見怪, 歲竟, 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繇咸陽, 縱觀, 觀秦皇帝, 喟然太息曰: “嗟乎, 大丈夫當如此也!”
1. 高祖, 沛豐邑中陽里人, 姓劉氏, 字季. 父曰太公, 母曰劉媼.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 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 太公往視, 則見蛟龍於其上. 已而有身, 遂産高祖. 高祖爲人, 隆準而龍顔, 美須髥,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愛人, 喜施, 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 不事家人生産作業. 及壯, 試爲吏, 爲泗水亭長, 廷中吏無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8. 고조본기(高祖本紀) 1. 高祖, 沛豐邑中陽里人, 姓劉氏, 字季. 父曰太公, 母曰劉媼.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 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 太公往視, 則見蛟龍於其上. 已而有身, 遂産高祖. 高祖爲人, 隆準而龍顔, 美須髥,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愛人, 喜施, 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 不事家人生産作業. 及壯, 試爲吏, 爲泗水亭長, 廷中吏無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2. 常從王媼ㆍ武負貰酒, 醉臥, 武負ㆍ王媼見其上常有龍, 怪之. 高祖每酤留飮, 酒讎數倍. 及見怪, 歲竟, 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繇咸陽, 縱觀, 觀秦皇帝, 喟然太息曰: “嗟乎, 大丈夫當如此也!” 3.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 避仇從之客, 因家沛焉. 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 皆往賀. 蕭何爲主吏, 主進, 令諸大夫曰: “進不滿千錢, 坐之堂下.” 高祖爲亭長, 素易諸吏, 乃紿爲謁曰..
40. 項王已死, 楚地皆降漢, 獨魯不下. 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爲其守禮義, 爲主死節, 乃持項王頭視魯, 魯父兄乃降. 始, 楚懷王初封項籍爲魯公, 及其死, 魯最後下, 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 漢王爲發哀, 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 漢王皆不誅. 乃封項伯爲射陽侯. 桃侯ㆍ平皐侯ㆍ玄武侯皆項氏, 賜姓劉.
39.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檥船待, 謂項王曰: “江東雖小, 地方千里, 衆數十萬人, 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 漢軍至, 無以渡.” 項王笑曰: “天之亡我, 我何渡爲!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無一人還,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 籍獨不愧於心乎?” 乃謂亭長曰: “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 所當無敵, 嘗一日行千里, 不忍殺之, 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 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 曰: “若非吾故人乎?” 馬童面之, 指王翳曰: “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 邑萬戶, 吾爲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 餘騎相蹂踐爭項王, 相殺者數十人. 最其後, 郎中騎楊喜, 騎司馬呂馬童, 郎中呂勝ㆍ楊武各得其一體. 五人共會其體, 皆是. 故..
38.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 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 直夜潰圍南出, 馳走. 平明, 漢軍乃覺之, 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渡淮, 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王至陰陵, 迷失道, 問一田父, 田父紿曰“左”. 左, 乃陷大澤中. 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至東城, 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 謂其騎曰: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 身七十餘戰, 所當者破, 所擊者服, 未嘗敗北, 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 此天之亡我, 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 願爲諸君快戰, 必三勝之, 爲諸君潰圍, 斬將, 刈旗, 令諸君知天亡我, 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爲四隊, 四嚮. 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 “吾爲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 期山東爲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 漢軍皆披靡, 遂斬漢一將. 是時, 赤泉侯爲騎將, 追項王, 項王瞋目而叱之, 赤泉..
36. 漢欲西歸, 張良ㆍ陳平說曰: “漢有天下太半, 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罷食盡, 此天亡楚之時也, 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今釋弗擊, 此所謂“養虎自遺患” 也.” 漢王聽之. 漢五年, 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 止軍, 與淮陰侯韓信ㆍ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至固陵, 而信ㆍ越之兵不會. 楚擊漢軍, 大破之. 漢王復入壁, 深塹而自守. 謂張子房曰: “諸侯不從約, 爲之柰何?” 對曰: “楚兵且破, 信ㆍ越未有分地, 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與共分天下, 今可立致也. 卽不能, 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 盡與韓信: 睢陽以北至谷城, 以與彭越: 使各自爲戰, 則楚易敗也.” 漢王曰: “善.” 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ㆍ彭越曰: “幷力擊楚. 楚破, 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 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 使者至, 韓信ㆍ彭越皆報曰: “請今進兵.” 韓信乃從齊往, 劉賈軍從壽春竝行, ..
34. 漢果數挑楚軍戰, 楚軍不出. 使人辱之, 五六日, 大司馬怒, 渡兵汜水. 士卒半渡, 漢擊之, 大破楚軍, 盡得楚國貨賂. 大司馬咎ㆍ長史翳ㆍ塞王欣皆自剄汜水上. 大司馬咎者, 故蘄獄掾, 長史欣亦故櫟陽獄吏, 兩人嘗有德於項梁, 是以項王信任之. 當是時, 項王在睢陽, 聞海春侯軍敗, 則引兵還. 漢軍方圍鍾離眛於滎陽東, 項王至, 漢軍畏楚, 盡走險阻.
33. 外黃不下. 數日, 已降, 項王怒, 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 欲阬之. 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 往說項王曰: “彭越彊劫外黃, 外黃恐, 故且降, 待大王. 大王至, 又皆阬之, 百姓豈有歸心? 從此以東, 梁地十餘城皆恐, 莫肯下矣.” 項王然其言, 乃赦外黃當阬者. 東至睢陽, 聞之皆爭下項王.
32. 項王聞淮陰侯已擧河北, 破齊ㆍ趙, 且欲擊楚, 乃使龍且往擊之. 淮陰侯與戰, 騎將灌嬰擊之, 大破楚軍, 殺龍且. 韓信因自立爲齊王. 項王聞龍且軍破, 則恐, 使盱台人武濊涉往說淮陰侯. 淮陰侯弗聽. 是時, 彭越復反, 下梁地, 絶楚糧. 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 “謹守成皐, 則漢欲挑戰, 愼勿與戰, 毋令得東而已. 我十五日必誅彭越, 定梁地, 復從將軍.” 乃東, 行擊陳留ㆍ外黃.
31. 楚漢久相持未決, 丁壯苦軍旅, 老弱罷轉漕. 項王謂漢王曰: “天下匈匈數歲者, 徒以吾兩人耳, 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 漢王笑謝曰: “吾寧鬪智, 不能鬪力.”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 漢有善騎射者樓煩, 楚挑戰三合, 樓煩輒射殺之. 項王大怒, 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樓煩欲射之, 項王瞋目叱之, 樓煩目不敢視, 手不敢發, 遂走還入壁, 不敢復出. 漢王使人閒問之, 乃項王也. 漢王大驚. 於是項王乃卽漢王相與臨廣武閒而語. 漢王數之, 項王怒, 欲一戰. 漢王不聽, 項王伏弩射中漢王. 漢王傷, 走入成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