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역사&절기 (3405)
건빵이랑 놀자
3. 屈平旣絀, 其後秦欲伐齊, 齊與楚從親, 惠王患之, 乃令張儀詳去秦, 厚幣委質事楚, 曰: “秦甚憎齊, 齊與楚從親, 楚誠能絶齊, 秦願獻商ㆍ於之地六百里.”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 遂絶齊, 使使如秦受地. 張儀詐之曰: “儀與王約六里, 不聞六百里.” 楚使怒去, 歸告懷王. 懷王怒, 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擊之, 大破楚師於丹ㆍ淅, 斬首八萬, 虜楚將屈匄, 遂取楚之漢中地. 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 戰於藍田. 魏聞之, 襲楚至鄧. 楚兵懼, 自秦歸. 而齊竟怒不救楚, 楚大困.
2 屈平疾王聽之不聡也, 讒諂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騒. 離騒者, 猶離憂也. 夫天者, 人之始也: 父母者, 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 故勞苦倦極, 未嘗不呼天也: 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讒人閒之, 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 能無怨乎? 屈平之作離騒, 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誹而不亂. 若離騒者, 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嚳, 下道齊桓, 中述湯武, 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廣崇, 治亂之條貫, 靡不畢見. 其文約, 其辭微, 其志絜, 其行廉,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擧類邇而見義遠. 其志絜, 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汚泥之中, 蟬蛻於濁穢, 以浮遊塵埃之外, 不獲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1. 屈原 屈原者, 名平, 楚之同姓也. 爲楚懷王左徒. 博聞彊志, 明於治亂, 嫺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 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 爭寵而心害其能. 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 屈平屬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屈平不與, 因讒之曰: “王使屈平爲令, 衆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曰以爲“非我莫能爲” 也.” 王怒而疏屈平.
84. 굴원가생열전(屈原賈生列傳) 1. 屈原 屈原者, 名平, 楚之同姓也. 爲楚懷王左徒. 博聞彊志, 明於治亂, 嫺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 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 爭寵而心害其能. 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 屈平屬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屈平不與, 因讒之曰: “王使屈平爲令, 衆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曰以爲“非我莫能爲” 也.” 王怒而疏屈平. 2 屈平疾王聽之不聡也, 讒諂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騒. 離騒者, 猶離憂也. 夫天者, 人之始也: 父母者, 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 故勞苦倦極, 未嘗不呼天也: 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讒人閒之, 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 能無怨乎? 屈平之作離騒, 蓋自怨生也. 國..
11. 鄒陽 鄒陽者, 齊人也. 遊於梁, 與故吳人莊忌夫子ㆍ淮陰枚生之徒交. 上書而介於羊勝ㆍ公孫詭之閒. 勝等嫉鄒陽, 惡之梁孝王. 孝王怒, 下之吏, 將欲殺之. 鄒陽客遊, 以讒見禽, 恐死而負累, 乃從獄中上書曰: 臣聞忠無不報, 信不見疑, 臣常以爲然, 徒虛語耳. 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 白虹貫日, 太子畏之: 衛先生爲秦畫長平之事, 太白蝕昴, 而昭王疑之. 夫精變天地而信不喩兩主, 豈不哀哉! 今臣盡忠竭誠, 畢議願知, 左右不明, 卒從吏訊, 爲世所疑, 是使荊軻ㆍ衛先生複起, 而燕ㆍ秦不悟也. 願大王孰察之.
10. 若此二士者, 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 以爲殺身亡軀, 絶世滅後, 功名不立, 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 立終身之名: 棄忿悁之節, 定累世之功. 是以業與三王爭流, 而名與天壤相獘也. 願公擇一而行之. 燕將見魯連書, 泣三日, 猶予不能自決. 欲歸燕, 已有隙, 恐誅: 欲降齊, 所殺虜於齊甚衆, 恐已降而後見辱. 喟然歎曰: “與人刃我, 寧自刃.” 乃自殺. 聊城亂, 田單遂屠聊城. 歸而言魯連, 欲爵之. 魯連逃隱於海上, 曰: “吾與富貴而詘於人, 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9. 且吾聞之, 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 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鈎, 簒也: 遺公子糾不能死, 怯也: 束縛桎梏, 辱也. 若此三行者, 世主不臣而鄕里不通. 鄕使管子幽囚而不出, 身死而不反於齊, 則亦名不免爲辱人賤行矣. 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 況世俗乎! 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 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於諸侯, 故兼三行之過而爲五霸首, 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 曹子爲魯將, 三戰三北, 而亡地五百里. 鄕使曹子計不反顧, 議不還踵, 刎頸而死, 則亦名不免爲敗軍禽將矣. 曹子棄三北之恥, 而退與魯君計. 桓公朝天下, 會諸侯, 曹子以一劍之任, 枝桓公之心於壇坫之上, 顔色不變, 辭氣不悖, 三戰之所亡一朝而複之, 天下震動, 諸侯驚駭, 威加吳ㆍ越.
8.. 且楚攻齊之南陽, 魏攻平陸, 而齊無南面之心, 以爲亡南陽之害小, 不如得濟北之利大, 故定計審處之. 今秦人下兵, 魏不敢東面: 衡秦之勢成, 楚國之形危: 齊棄南陽, 斷右壤, 定濟北, 計猶且爲之也. 且夫齊之必決於聊城, 公勿再計. 今楚魏交退於齊, 而燕救不至. 以全齊之兵, 無天下之規, 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 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且燕國大亂, 君臣失計, 上下迷惑, 栗腹以十萬之衆五折於外, 以萬乘之國被圍於趙, 壤削主困, 爲天下僇笑. 國敝而禍多, 民無所歸心.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 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 士無反外之心, 是孫臏之兵也. 能見於天下. 雖然, 爲公計者, 不如全車甲以報於燕. 車甲全而歸燕, 燕王必喜: 身全而歸於國, 士民如見父母, 交遊攘臂而議於世, 功業可明. 上輔孤主以制群臣, 下養百姓以資說士, 矯國更俗, 功名可立也...
7. 其後二十餘年, 燕將攻下聊城, 聊城人或讒之燕, 燕將懼誅, 因保守聊城, 不敢歸. 齊田單攻聊城歲餘, 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爲書, 約之矢以射城中, 遺燕將. 書曰: 吾聞之, 智者不倍時而棄利, 勇士不卻死而滅名, 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 不顧燕王之無臣, 非忠也: 殺身亡聊城, 而威不信於齊, 非勇也: 功敗名滅, 後世無稱焉, 非智也. 三者世主不臣, 說士不載, 故智者不再計, 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榮辱, 貴賤尊卑, 此時不再至, 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6. 今秦萬乘之國也, 梁亦萬乘之國也. 俱據萬乘之國, 各有稱王之名, 睹其一戰而勝, 欲從而帝之, 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ㆍ魯之僕妾也. 且秦無已而帝, 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 彼將奪其所不肖而與其所賢, 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 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爲諸侯妃姫. 處梁之宮.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於是新垣衍起, 再拜謝曰: “始以先生爲庸人, 吾乃今日知先生爲天下之士也. 吾請出, 不敢複言帝秦.” 秦將聞之, 爲卻軍五十里. 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 擊秦軍, 秦軍遂引而去.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連, 魯連辭讓(使者三, 終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 以千金爲魯連壽. 魯連笑曰: “所貴於天下之士者, 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卽有取者, 是商賈之事也, 而連不忍爲也.” 遂辭平原君而去, 終身不複見.
5. 魯仲魯曰: “固也, 吾將言之. 昔者九侯ㆍ鄂侯ㆍ文王, 紂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 獻之於紂, 紂以爲惡, 醢九侯. 鄂侯爭之彊, 辯之疾, 故脯鄂侯. 文王聞之, 喟然而歎, 故拘之牖里之庫百日, 欲令之死. 曷爲與人俱稱王, 卒就脯醢之地? 齊湣王之魯, 夷維子爲執策而從, 謂魯人曰: “子將何以待吾君?” 魯人曰: “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夷維子曰: “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 彼吾君者, 天子也. 天子巡狩, 諸侯辟舍, 納筦籥, 攝衽抱機, 膳於堂下, 天子已食, 乃退而聽朝也.” 魯人投其籥, 不果納. 不得入於魯, 將之薛, 假途於鄒. 當是時, 鄒君死, 湣王欲入弔, 夷維子謂鄒之孤曰: “天子弔, 主人必將倍殯棺, 設北面於南方, 然後天子南面弔也.” 鄒之群臣曰: “必若此, 吾將伏劍而死.” 固不敢入於鄒. 鄒ㆍ魯之臣, 生則不得事養, 死則不得賻襚..
4. 新垣衍曰: “秦稱帝之害何如?” 魯連曰: “昔者齊威王嘗爲仁義矣, 率天下諸侯而朝周. 周貧且微, 諸侯莫朝, 而齊獨朝之. 居歲餘, 周烈王崩, 齊後往, 周怒, 赴於齊曰: “天崩地坼, 天子下席. 東藩之臣因齊後至, 則斮.” 齊威王勃然怒曰: “叱嗟, 而母婢也!” 卒爲天下笑. 故生則朝周, 死則叱之, 誠不忍其求也. 彼天子固然, 其無足怪.” 新垣衍曰: “先生獨不見夫僕乎? 十人而從一人者, 寧力不勝而智不若邪? 畏之也.” 魯仲連曰: “嗚呼! 梁之比於秦若僕邪?” 新垣衍曰: “然.” 魯仲連曰: “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 新垣衍怏然不悅, 曰: “噫嘻,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3. 魯連見新垣衍而無言. 新垣衍曰: “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 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 今吾觀先生之玉貌, 非有求於平原君者也, 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 魯仲連曰: “世以鮑焦爲無從頌而死者, 皆非也. 衆人不知, 則爲一身. 彼秦者, 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權使其士, 虜使其民. 彼卽肆然而爲帝, 過而爲政於天下, 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 吾不忍爲之民也. 所爲見將軍者, 欲以助趙也.” 新垣衍曰: “先生助之將奈何?” 魯連曰: “吾將使梁及燕助之, 齊ㆍ楚則固助之矣.” 新垣衍曰: “燕則吾請以從矣: 若乃梁者, 則吾乃梁人也, 先生惡能使梁助之?” 魯連曰: “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耳. 使梁睹秦稱帝之害, 則必助趙矣.”
2.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 會秦圍趙, 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爲帝, 乃見平原君曰: “事將奈何?” 平原君曰: “勝也何敢言事! 前亡四十萬之衆於外, 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令趙帝秦, 今其人在是. 勝也何敢言事!” 魯仲連曰: “吾始以君爲天下之賢公子也, 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梁客新垣衍安在? 吾請爲君責而歸之.” 平原君曰: “勝請爲紹介而見之於先生.” 平原君遂見新垣衍曰: “東國有魯仲連先生者, 今其人在此, 勝請爲紹介, 交之於將軍.” 新垣衍曰: “吾聞魯仲連先生, 齊國之高士也. 衍人臣也, 使事有職, 吾不願見魯仲連先生.” 平原君曰: “勝旣已泄之矣.” 新垣衍許諾.
1. 노중련(魯仲連) 魯仲連者, 齊人也. 好奇偉俶儻之畫策, 而不肯仕宦任職, 好持高節. 遊於趙. 趙孝成王時, 而秦王使白起破趙長平之軍前後四十餘萬, 秦兵遂東圍邯鄲. 趙王恐, 諸侯之救兵莫敢擊秦軍. 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 畏秦, 止於蕩陰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閒入邯鄲, 因平原君謂趙王曰: “秦所爲急圍趙者, 前與齊湣王爭彊爲帝, 已而複歸帝: 今齊(湣王已益弱, 方今唯秦雄天下, 此非必貪邯鄲, 其意欲複求爲帝. 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爲帝, 秦必喜, 罷兵去.” 平原君猶預未有所決.
83. 노중련추양열전(魯仲連鄒陽列傳) 1. 노중련(魯仲連) 魯仲連者, 齊人也. 好奇偉俶儻之畫策, 而不肯仕宦任職, 好持高節. 遊於趙. 趙孝成王時, 而秦王使白起破趙長平之軍前後四十餘萬, 秦兵遂東圍邯鄲. 趙王恐, 諸侯之救兵莫敢擊秦軍. 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 畏秦, 止於蕩陰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閒入邯鄲, 因平原君謂趙王曰: “秦所爲急圍趙者, 前與齊湣王爭彊爲帝, 已而複歸帝: 今齊(湣王已益弱, 方今唯秦雄天下, 此非必貪邯鄲, 其意欲複求爲帝. 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爲帝, 秦必喜, 罷兵去.” 平原君猶預未有所決. 2.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 會秦圍趙, 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爲帝, 乃見平原君曰: “事將奈何?” 平原君曰: “勝也何敢言事! 前亡四十萬之衆於外, 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令趙帝秦, 今其人在是. 勝也何敢言事!” 魯仲連曰: “..
2. 樂毅因歸趙, 燕人士卒忿. 而田單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於庭, 飛鳥悉翔舞城中下食. 燕人怪之. 田單因宣言曰: “神來下敎我.” 乃令城中人曰: “當有神人爲我師.” 有一卒曰: “臣可以爲師乎?” 因反走. 田單乃起, 引還, 東鄕坐, 師事之. 卒曰: “臣欺君, 誠無能也.” 田單曰: “子勿言也!” 因師之. 每出約束, 必稱神師. 乃宣言曰: “吾唯懼燕軍之劓所得齊卒, 置之前行, 與我戰, 卽墨敗矣.” 燕人聞之, 如其言. 城中人見齊諸降者盡劓, 皆怒, 堅守, 唯恐見得. 單又縱反閒曰: “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塚墓, 僇先人, 可爲寒心.” 燕軍盡掘壟墓, 燒死人. 卽墨人從城上望見, 皆涕泣, 俱欲出戰, 怒自十倍.
1. 田單者, 齊諸田疏屬也. 湣王時, 單爲臨菑市掾, 不見知. 及燕使樂毅伐破齊, 齊湣王出奔, 已而保莒城. 燕師長驅平齊, 而田單走安平, 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 已而燕軍攻安平, 城壊, 齊人走, 爭塗, 以轊折車敗, 爲燕所虜, 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 東保卽墨. 燕旣盡降齊城, 唯獨莒ㆍ卽墨不下. 燕軍聞齊王在莒, 竝兵攻之. 淖齒旣殺湣王於莒, 因堅守, 距燕軍, 數年不下. 燕引兵東圍卽墨, 卽墨大夫出與戰, 敗死. 城中相與推田單, 曰: “安平之戰, 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 習兵.” 立以爲將軍, 以卽墨距燕. 頃之, 燕昭王卒, 惠王立, 與樂毅有隙. 田單聞之, 乃縱反閒於燕, 宣言曰: “齊王已死, 城之不拔者二耳. 樂毅畏誅而不敢歸, 以伐齊爲名, 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齊人未附, 故且緩攻卽墨以待其事. 齊人所懼, 唯恐他將之來, 卽墨殘矣.” ..
82. 전단열전(田單列傳) 1. 田單者, 齊諸田疏屬也. 湣王時, 單爲臨菑市掾, 不見知. 及燕使樂毅伐破齊, 齊湣王出奔, 已而保莒城. 燕師長驅平齊, 而田單走安平, 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 已而燕軍攻安平, 城壊, 齊人走, 爭塗, 以轊折車敗, 爲燕所虜, 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 東保卽墨. 燕旣盡降齊城, 唯獨莒ㆍ卽墨不下. 燕軍聞齊王在莒, 竝兵攻之. 淖齒旣殺湣王於莒, 因堅守, 距燕軍, 數年不下. 燕引兵東圍卽墨, 卽墨大夫出與戰, 敗死. 城中相與推田單, 曰: “安平之戰, 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 習兵.” 立以爲將軍, 以卽墨距燕. 頃之, 燕昭王卒, 惠王立, 與樂毅有隙. 田單聞之, 乃縱反閒於燕, 宣言曰: “齊王已死, 城之不拔者二耳. 樂毅畏誅而不敢歸, 以伐齊爲名, 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齊人未附, 故且緩攻卽墨以待其事. 齊人所懼, ..
14. 廉頗居梁久之, 魏不能信用. 趙以數困於秦兵, 趙王思複得廉頗, 廉頗亦思複用於趙. 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尙可用否. 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 令毁之. 趙使者旣見廉頗, 廉頗爲之一飯鬪米, 肉十斤, 被甲上馬, 以示尙可用. 趙使還報王曰: “廉將軍雖老, 尙善飯, 然與臣坐, 頃之三遺矢矣.” 趙王以爲老, 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 陰使人迎之. 廉頗一爲楚將, 無功, 曰: “我思用趙人.” 廉頗卒死於壽春.
13. 廉頗 晩年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 失勢之時, 故客盡去. 及複用爲將, 客又複至. 廉頗曰: “客退矣!” 客曰: “籲! 君何見之晩也? 夫天下以市道交, 君有勢, 我則從君, 君無勢則去, 此固其理也, 有何怨乎?” 居六年, 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 拔之. 趙孝成王卒, 子悼襄王立, 使樂乘代廉頗. 廉頗怒, 攻樂乘, 樂乘走. 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其明年, 趙乃以李牧爲將而攻燕, 拔武遂ㆍ方城.
12. 趙括旣代廉頗, 悉更約束, 易置軍吏. 秦將白起聞之, 縱奇兵, 詳敗走, 而絶其糧道, 分斷其軍爲二, 士卒離心. 四十餘日, 軍餓, 趙括出銳卒自博戰, 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 數十萬之衆遂降秦, 秦悉阬之. 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明年, 秦兵遂圍邯鄲, 歲餘, 幾不得脫. 賴楚ㆍ魏諸侯來救, 迺得解邯鄲之圍. 趙王亦以括母先言, 竟不誅也. 自邯鄲圍解五年, 而燕用栗腹之謀, 曰: “趙壯者盡於長平, 其孤未壯” , 擧兵擊趙. 趙使廉頗將, 擊, 大破燕軍於鄗, 殺栗腹, 遂圍燕. 燕割五城請和, 乃聽之. 趙以尉文封廉頗爲信平君, 爲假相國.
3. 秦王恐其破璧, 乃辭謝固請, 召有司案圖,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爲予趙城, 實不可得, 乃謂秦王曰: “和氏璧, 天下所共傳寶也, 趙王恐, 不敢不獻. 趙王送璧時, 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 設九賓於廷, 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 終不可彊奪, 遂許齋五日, 舍相如廣成傳. 相如度秦王雖齋, 決負約不償城, 乃使其從者衣褐, 懷其璧, 從徑道亡, 歸璧於趙.
2. 於是王召見, 問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 可予不?” 相如曰: “秦彊而趙弱, 不可不許.” 王曰: “取吾璧, 不予我城, 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 曲在趙. 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 曲在秦. 均之二策, 寧許以負秦曲.” 王曰: “誰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無人, 臣願奉璧往使. 城入趙而璧留秦: 城不入, 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 乃前曰: “璧有瑕, 請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卻立, 倚柱, 怒髮上衝冠, 謂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 使人發書至趙王, 趙王悉召群臣議, 皆曰: “秦貪, 負其彊, 以空言求璧, 償城恐不可得”. 議不欲予秦璧. 臣以爲布衣之交尙不相欺, 況大國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
1. 염파(廉頗)ㆍ인상여(藺相如) 廉頗者, 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 廉頗爲趙將伐齊, 大破之, 取陽晉, 拜爲上卿, 以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者, 趙人也, 爲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 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 使人遺趙王書,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 徒見欺: 欲勿予, 卽患秦兵之來. 計未定, 求人可使報秦者, 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 “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 “何以知之?” 對曰: “臣嘗有罪, 竊計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 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 曰: “願結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 “夫趙彊而燕弱, 而君幸於趙王, 故燕王欲結於君. 今君乃亡趙走燕, 燕畏趙, 其勢必不敢留君, 而束君歸趙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 則幸..
81. 염파인상여열전(廉頗藺相如列傳) 1. 염파(廉頗)ㆍ인상여(藺相如) 廉頗者, 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 廉頗爲趙將伐齊, 大破之, 取陽晉, 拜爲上卿, 以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者, 趙人也, 爲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 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 使人遺趙王書,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 徒見欺: 欲勿予, 卽患秦兵之來. 計未定, 求人可使報秦者, 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 “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 “何以知之?” 對曰: “臣嘗有罪, 竊計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 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 曰: “願結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 “夫趙彊而燕弱, 而君幸於趙王, 故燕王欲結於君. 今君乃亡趙走燕, 燕畏趙, 其勢必不敢留君, 而..
6. 先王命之曰: “我有積怨深怒於齊, 不量輕弱, 而欲以齊爲事.” 臣曰: “夫齊, 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 練於兵甲, 習於戰攻. 王若欲伐之, 必與天下圖之. 與天下圖之, 莫若結於趙. 且又淮北ㆍ宋地, 楚魏之所欲也, 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 齊可大破也.” 先王以爲然, 具符節南使臣於趙. 顧反命, 起兵擊齊. 以天之道, 先王之靈, 河北之地隨先王而擧之濟上. 濟上之軍受命擊齊, 大敗齊人. 輕卒銳兵, 長驅至國. 齊王遁而走莒, 僅以身免: 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 齊器設於寧台, 大呂陳於元英, 故鼎反乎磿室, 薊丘之植植於汶篁, 自五伯已來, 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爲慊於志, 故裂地而封之, 使得比小國諸侯. 臣竊不自知, 自以爲奉命承敎, 可幸無罪, 是以受命不辭.
5. 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臣不佞, 不能奉承王命, 以順左右之心, 恐傷先王之明, 有害足下之義, 故遁逃走趙. 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 臣恐侍禦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 其功多者賞之, 其能當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 成功之君也: 論行而結交者, 立名之士也. 臣竊觀先王之擧也, 見有高世主之心, 故假節於魏, 以身得察於燕. 先王過擧, 厠之賓客之中, 立之群臣之上, 不謀父兄, 以爲亞卿. 臣竊不自知, 自以爲奉令承敎, 可幸無罪, 故受令而不辭.
4. 齊田單後與騎劫戰, 果設詐誑燕軍, 遂破騎劫於卽墨下, 而転戰逐燕, 北至河上, 盡複得齊城, 而迎襄王於莒, 入於臨菑. 燕惠王後悔使騎劫代樂毅, 以故破軍亡將失齊: 又怨樂毅之降趙, 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獘以伐燕. 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 且謝之曰: “先王擧國而委將軍, 將軍爲燕破齊, 報先王之讎, 天下莫不震動, 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 會先王棄群臣, 寡人新卽位, 左右誤寡人. 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 爲將軍久暴露於外, 故召將軍且休, 計事. 將軍過聽, 以與寡人有隙, 遂捐燕歸趙. 將軍自爲計則可矣, 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3. 樂毅留徇齊五歲, 下齊七十餘城, 皆爲郡縣以屬燕, 唯獨莒ㆍ卽墨未服. 會燕昭王死, 子立爲燕惠王. 惠王自爲太子時嘗不快於樂毅, 及卽位, 齊之田單聞之, 乃縱反閒於燕, 曰: “齊城不下者兩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 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 欲連兵且留齊, 南面而王齊. 齊之所患, 唯恐他將之來.” 於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 得齊反閒, 乃使騎劫代將, 而召樂毅. 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 畏誅, 遂西降趙. 趙封樂毅於觀津, 號曰望諸君. 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ㆍ齊.
2. 當是時, 齊湣王彊, 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 西摧三晉於觀津, 遂與三晉擊秦, 助趙滅中山, 破宋, 廣地千餘里. 與秦昭王爭重爲帝, 已而複歸之. 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 湣王自矜, 百姓弗堪. 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 樂毅對曰: “齊, 霸國之餘業也, 地大人衆, 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 莫如與趙及楚ㆍ魏.” 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 別使連楚ㆍ魏, 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 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 皆爭合從與燕伐齊. 樂毅還報, 燕昭王悉起兵, 使樂毅爲上將軍, 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 樂毅於是竝護趙ㆍ楚ㆍ韓ㆍ魏ㆍ燕之兵以伐齊, 破之濟西. 諸侯兵罷歸, 而燕軍樂毅獨追, 至於臨菑. 齊湣王之敗濟西, 亡走, 保於莒. 樂毅獨留徇齊, 齊皆城守. 樂毅攻入臨菑, 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 燕昭王大說, 親至濟上勞軍, 行賞饗士, 封樂毅於昌國, 號爲昌國君. 於是燕昭王收齊鹵..
1. 樂毅者, 其先祖曰樂羊. 樂羊爲魏文侯將, 伐取中山, 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 樂羊死, 葬於靈壽, 其後子孫因家焉. 中山複國, 至趙武靈王時複滅中山, 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毅賢, 好兵, 趙人擧之. 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 乃去趙適魏. 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 燕昭王怨齊, 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 燕國小, 辟遠, 力不能制, 於是屈身下士, 先禮郭隗以招賢者. 樂毅於是爲魏昭王使於燕, 燕王以客禮待之. 樂毅辭讓, 遂委質爲臣, 燕昭王以爲亞卿, 久之.
80. 악의열전(樂毅列傳) 1. 樂毅者, 其先祖曰樂羊. 樂羊爲魏文侯將, 伐取中山, 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 樂羊死, 葬於靈壽, 其後子孫因家焉. 中山複國, 至趙武靈王時複滅中山, 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毅賢, 好兵, 趙人擧之. 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 乃去趙適魏. 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 燕昭王怨齊, 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 燕國小, 辟遠, 力不能制, 於是屈身下士, 先禮郭隗以招賢者. 樂毅於是爲魏昭王使於燕, 燕王以客禮待之. 樂毅辭讓, 遂委質爲臣, 燕昭王以爲亞卿, 久之. 2. 當是時, 齊湣王彊, 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 西摧三晉於觀津, 遂與三晉擊秦, 助趙滅中山, 破宋, 廣地千餘里. 與秦昭王爭重爲帝, 已而複歸之. 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 湣王自矜, 百姓弗堪. 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 樂毅對曰: “齊, 霸國之餘業也, 地大人衆, 未易獨攻也. 王必..
16. 客卿範睢複說昭王曰: “秦韓之地形, 相錯如繡. 秦之有韓也, 譬如木之有蠹也, 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天下無變則已, 天下有變, 其爲秦患者孰大於韓乎? 王不如收韓.” 昭王曰: “吾固欲收韓, 韓不聽, 爲之奈何?” 對曰: “韓安得無聽乎? 王下兵而攻滎陽, 則鞏ㆍ成皐之道不通: 北斷太行之道, 則上黨之師不下. 王一興兵而攻滎陽, 則其國斷而爲三. 夫韓見必亡, 安得不聽乎? 若韓聽, 而霸事因可慮矣.” 王曰: “善.” 且欲發使於韓.
15. 昭王曰: “吾欲親魏久矣, 而魏多變之國也, 寡人不能親. 請問親魏奈何?” 對曰: “王卑詞重幣以事之: 不可, 則割地而賂之: 不可, 因擧兵而伐之.” 王曰: “寡人敬聞命矣.” 乃拜範睢爲客卿, 謀兵事. 卒聽範睢謀, 使五大夫綰伐魏, 拔懷. 後二歲, 拔邢丘.
14. 大臣作亂, 文子出走. 攻齊所以大破者, 以其伐楚而肥韓ㆍ魏也. 此所謂借賊兵而齎盜糧者也.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 得寸則王之寸也, 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釋此而遠攻, 不亦繆乎! 且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里, 趙獨呑之, 功成名立而利附焉, 天下莫之能害也. 今夫韓ㆍ魏, 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 王其欲霸, 必親中國以爲天下樞, 以威楚ㆍ趙. 楚彊則附趙, 趙彊則附楚, 楚ㆍ趙皆附, 齊必懼矣. 齊懼, 必卑辭重幣以事秦. 齊附而韓ㆍ魏因可虜也.”
13. 然左右多竊聽者, 範睢恐, 未敢言內, 先言外事, 以觀秦王之俯仰. 因進曰: “夫穰侯越韓ㆍ魏而攻齊綱壽, 非計也. 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 多出師則害於秦. 臣意王之計, 欲少出師而悉韓ㆍ魏之兵也, 則不義矣. 今見與國之不親也, 越人之國而攻, 可乎? 其於計疏矣. 且昔齊湣王南攻楚, 破軍殺將, 再辟地千里, 而齊尺寸之地無得焉者, 豈不欲得地哉, 形勢不能有也. 諸侯見齊之罷獘, 君臣之不和也, 興兵而伐齊, 大破之. 士辱兵頓, 皆咎其王, 曰: “誰爲此計者乎?” 王曰: “文子爲之.”
12. 範睢曰: “大王之國, 四塞以爲固, 北有甘泉ㆍ谷口, 南帶涇ㆍ渭, 右隴ㆍ蜀, 左關ㆍ阪, 奮擊百萬, 戰車千乘, 利則出攻, 不利則入守, 此王者之地也. 民怯於私鬪而勇於公戰, 此王者之民也. 王竝此二者而有之. 夫以秦卒之勇, 車騎之衆, 以治諸侯, 譬若施韓盧而搏蹇免也, 霸王之業可致也, 而群臣莫當其位. 至今閉關十五年, 不敢窺兵於山東者, 是穰侯爲秦謀不忠, 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 秦王跽曰: “寡人願聞失計.”
11. 秦王跽曰: “先生是何言也! 夫秦國辟遠, 寡人愚不肖, 先生乃幸辱至於此, 是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 寡人得受命於先生, 是天所以幸先王, 而不棄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是! 事無小大, 上及太後, 下至大臣, 願先生悉以敎寡人, 無疑寡人也.” 範睢拜, 秦王亦拜.
10.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 夜行晝伏, 至於陵水, 無以餬其口, 膝行蒲伏, 稽首肉袒, 鼓腹吹篪, 乞食於吳市, 卒興吳國, 闔閭爲伯. 使臣得盡謀如伍子胥, 加之以幽囚, 終身不複見, 是臣之說行也, 臣又何憂? 箕子ㆍ接輿漆身爲厲, 被髮爲狂, 無益於主. 假使臣得同行於箕子, 可以有補於所賢之主, 是臣之大榮也, 臣有何恥? 臣之所恐者, 獨恐臣死之後, 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 因以是杜口裹足, 莫肯鄕秦耳. 足下上畏太後之嚴, 下惑於姦臣之態, 居深宮之中, 不離阿保之手, 終身迷惑, 無與昭姦. 大者宗廟滅覆, 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 若夫窮辱之事, 死亡之患, 臣不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 是臣死賢於生.”
9. 今臣羈旅之臣也, 交疏於王, 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 處人骨肉之閒, 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 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 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 臣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 然臣不敢避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 死不足以爲臣患, 亡不足以爲臣憂, 漆身爲厲被髮爲狂不足以爲臣恥. 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 五伯之賢焉而死, 烏獲ㆍ任鄙之力焉而死, 成荊ㆍ孟賁ㆍ王慶忌ㆍ夏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 人之所必不免也. 處必然之勢, 可以少有補於秦, 此臣之所大願也, 臣又何患哉!
8. 秦王屛左右, 宮中虛無人. 秦王跽而請曰: “先生何以幸敎寡人?” 範睢曰: “唯唯.” 有閒, 秦王複跽而請曰: “先生何以幸敎寡人?” 範睢曰: “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 “先生卒不幸敎寡人邪?” 範睢曰: “非敢然也. 臣聞昔者呂尙之遇文王也, 身爲漁父而釣於渭浜耳. 若是者, 交疏也. 已說而立爲太師, 載與俱歸者, 其言深也. 故文王遂收功於呂尙而卒王天下. 鄕使文王疏呂尙而不與深言, 是周無天子之德, 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
7. 於是範睢乃得見於離宮, 詳爲不知永巷而入其中. 王來而宦者怒, 逐之, 曰: “王至!” 範睢繆爲曰: “秦安得王? 秦獨有太後ㆍ穰侯耳.” 欲以感怒昭王. 昭王至, 聞其與宦者爭言, 遂延迎, 謝曰: “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 會義渠之事急, 寡人旦暮自請太後: 今義渠之事已, 寡人乃得受命. 竊閔然不敏, 敬執賓主之禮.” 範睢辭讓. 是日觀範睢之見者, 群臣莫不灑然變色易容者.
6. 臣聞善厚家者取之於國, 善厚國者取之於諸侯. 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者, 何也? 爲其割榮也. 良醫知病人之死生, 而聖主明於成敗之事, 利則行之, 害則舍之, 疑則少嘗之, 雖舜禹複生, 弗能改已. 語之至者, 臣不敢載之於書, 其淺者又不足聽也. 意者臣愚而不槪於王心邪? 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 自非然者, 臣願得少賜遊觀之閒, 望見顔色. 一語無效, 請伏斧質. 於是秦昭王大說, 乃謝王稽, 使以傳車召範睢.
5. 範睢乃上書曰: 臣聞明主立政, 有功者不得不賞, 有能者不得不官, 勞大者其祿厚, 功多者其爵尊, 能治衆者其官大. 故無能者不敢當職焉, 有能者亦不得蔽隱. 使以臣之言爲可, 願行而益利其道: 以臣之言爲不可, 久留臣無爲也. 語曰: “庸主賞所愛而罰所惡: 明主則不然, 賞必加於有功, 而刑必斷於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 而要不足以待斧鉞, 豈敢以疑事嘗試於王哉! 雖以臣爲賤人而輕辱, 獨不重任臣者之無反複於王邪? 且臣聞周有砥砨, 宋有結綠, 梁有縣藜, 楚有和樸, 此四寶者, 土之所生, 良工之所失也, 而爲天下名器. 然則聖王之所棄者, 獨不足以厚國家乎?
4. 當是時, 昭王已立三十六年. 南拔楚之鄢郢, 楚懷王幽死於秦. 秦東破齊. 湣王嘗稱帝, 後去之. 數困三晉. 厭天下辯士, 無所信. 穰侯, 華陽君, 昭王母宣太後之弟也: 而涇陽君ㆍ高陵君皆昭王同母弟也. 穰侯相, 三人者更將, 有封邑, 以太後故, 私家富重於王室. 及穰侯爲秦將, 且欲越韓ㆍ魏而伐齊綱壽, 欲以廣其陶封.
3. 有頃, 穰侯果至, 勞王稽, 因立車而語曰: “關東有何變?” 曰: “無有.” 又謂王稽曰: “謁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 無益, 徒亂人國耳.” 王稽曰: “不敢.” 卽別去. 範睢曰: “吾聞穰侯智士也, 其見事遲, 鄕者疑車中有人, 忘索之.” 於是範睢下車走, 曰: “此必悔之.” 行十餘里, 果使騎還索車中, 無客, 乃已. 王稽遂與範睢入鹹陽. 已報使, 因言曰: “魏有張祿先生, 天下辯士也. 曰: “秦王之國危於累卵, 得臣則安. 然不可以書傳也”. 臣故載來.” 秦王弗信, 使舍食草具. 待命歲餘.
2. 當此時, 秦昭王使謁者王稽於魏. 鄭安平詐爲卒, 侍王稽. 王稽問: “魏有賢人可與俱西遊者乎?” 鄭安平曰: “臣里中有張祿先生, 欲見君, 言天下事. 其人有仇, 不敢晝見.” 王稽曰: “夜與俱來.” 鄭安平夜與張祿見王稽. 語未究, 王稽知範睢賢, 謂曰: “先生待我於三亭之南.” 與私約而去. 王稽辭魏去, 過載範睢入秦. 至湖, 望見車騎從西來. 範睢曰: “彼來者爲誰?” 王稽曰: “秦相穰侯東行縣邑.” 範睢曰: “吾聞穰侯專秦權, 惡內諸侯客, 此恐辱我, 我寧且匿車中.”
1. 범수(範睢) 範睢者, 魏人也, 字叔. 遊說諸侯, 欲事魏王, 家貧無以自資, 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 須賈爲魏昭王使於齊, 範睢從. 留數月, 未得報. 齊襄王聞睢辯口, 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 睢辭謝不敢受. 須賈知之, 大怒, 以爲睢持魏國陰事告齊, 故得此饋, 令睢受其牛酒, 還其金. 旣歸, 心怒睢, 以告魏相. 魏相, 魏之諸公子, 曰魏齊. 魏齊大怒, 使舍人笞擊睢, 折脅摺齒. 睢詳死, 卽卷以簀, 置厠中. 賓客飮者酔, 更溺睢, 故僇辱以懲後, 令無妄言者. 睢從簀中謂守者曰: “公能出我, 我必厚謝公.” 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 魏齊酔, 曰: “可矣.” 範睢得出. 後魏齊悔, 複召求之. 魏人鄭安平聞之, 乃遂操範睢亡, 伏匿, 更名姓曰張祿
79. 범수채택열전(范睢蔡澤列傳) 1. 범수(範睢) 範睢者, 魏人也, 字叔. 遊說諸侯, 欲事魏王, 家貧無以自資, 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 須賈爲魏昭王使於齊, 範睢從. 留數月, 未得報. 齊襄王聞睢辯口, 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 睢辭謝不敢受. 須賈知之, 大怒, 以爲睢持魏國陰事告齊, 故得此饋, 令睢受其牛酒, 還其金. 旣歸, 心怒睢, 以告魏相. 魏相, 魏之諸公子, 曰魏齊. 魏齊大怒, 使舍人笞擊睢, 折脅摺齒. 睢詳死, 卽卷以簀, 置厠中. 賓客飮者酔, 更溺睢, 故僇辱以懲後, 令無妄言者. 睢從簀中謂守者曰: “公能出我, 我必厚謝公.” 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 魏齊酔, 曰: “可矣.” 範睢得出. 後魏齊悔, 複召求之. 魏人鄭安平聞之, 乃遂操範睢亡, 伏匿, 更名姓曰張祿 2. 當此時, 秦昭王使謁者王稽於魏. 鄭安平詐爲卒, 侍王稽. 王稽問..
8. 昭王曰: “善.” 於是乃止白起而謝韓ㆍ魏. 發使賂楚, 約爲與國. 黃歇受約歸楚, 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於秦, 秦留之數年. 楚頃襄王病, 太子不得歸. 而楚太子與秦相應侯善, 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曰: “相國誠善楚太子乎?” 應侯曰: “然.” 歇曰: “今楚王恐不起疾, 秦不如歸其太子. 太子得立, 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 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 若不歸, 則鹹陽一布衣耳: 楚更立太子, 必不事秦. 夫失與國而絶萬乘之和, 非計也. 願相國孰慮之.” 應侯以聞秦王.
7. 夫以王壤土之博, 人徒之衆, 兵革之彊, 壹擧事而樹怨於楚, 遲令韓ㆍ魏歸帝重於齊, 是王失計也. 臣爲王慮, 莫若善楚. 秦ㆍ楚合而爲一以臨韓, 韓必斂手. 王施以東山之險, 帶以曲河之利, 韓必爲關內之侯. 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 梁氏寒心, 許ㆍ鄢陵嬰城, 而上蔡ㆍ召陵不往來也, 如此而魏亦關內侯矣. 王壹善楚, 而關內兩萬乘之主注地於齊, 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王之地一經兩海, 要約天下, 是燕ㆍ趙無齊ㆍ楚, 齊ㆍ楚無燕ㆍ趙也. 然後危動燕ㆍ趙, 直搖齊ㆍ楚, 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6. 且王攻楚之日, 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 秦ㆍ楚之兵構而不離, 魏氏將出而攻留ㆍ方與ㆍ銍ㆍ湖陵ㆍ碭ㆍ蕭ㆍ相, 故宋必盡. 齊人南面攻楚, 泗上必擧. 此皆平原四達, 膏腴之地, 而使獨攻. 王破楚以肥韓ㆍ魏於中國而勁齊. 韓ㆍ魏之彊, 足以校於秦. 齊南以泗水爲境, 東負海, 北倚河, 而無後患, 天下之國莫彊於齊ㆍ魏, 齊ㆍ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 一年之後, 爲帝未能, 其於禁王之爲帝有餘矣.
5. 且王攻楚將惡出兵? 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ㆍ魏乎? 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返也, 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ㆍ魏也. 王若不借路於仇讎之韓ㆍ魏, 必攻隨水右壤. 隨水右壤, 此皆廣川大水, 山林谿谷, 不食之地也, 王雖有之, 不爲得地. 是王有毁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
4. 詩曰: “大武遠宅而不涉”. 從此觀之, 楚國, 援也: 鄰國, 敵也. 詩云“趯趯毚免, 還犬獲之. 他人有心, 餘忖度之”. 今王中道而信韓ㆍ魏之善王也, 此正吳之信越也. 臣聞之, 敵不可假, 時不可失. 臣恐韓ㆍ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 何則? 王無重世之德於韓ㆍ魏, 而有累世之怨焉. 夫韓ㆍ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 本國殘, 社稷壊, 宗廟毁. 刳腹絶腸, 折頸摺頤, 首身分離, 暴骸骨於草澤, 頭顱僵仆, 相望於境, 父子老弱係脰束手爲群虜者相及於路. 鬼神孤傷, 無所血食. 人民不聊生, 族類離散, 流亡爲僕妾者, 盈滿海內矣. 故韓ㆍ魏之不亡, 秦社稷之憂也, 今王資之與攻楚, 不亦過乎!
3 王若能持功守威, 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 使無後患, 三王不足四, 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負人徒之衆, 仗兵革之彊, 乘毁魏之威,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恐其有後患也. 詩曰: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易曰: “狐涉水, 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 終之難也. 何以知其然也? 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楡次之禍, 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幹隧之敗. 此二國者, 非無大功也, 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 吳之信越也, 從而伐齊, 旣勝齊人於艾陵, 還爲越王禽三渚之浦. 智氏之信韓ㆍ魏也, 從而伐趙, 攻晉陽城, 勝有日矣, 韓ㆍ魏叛之, 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下. 今王妒楚之不毁也, 而忘毁楚之彊韓ㆍ魏也, 臣爲王慮而不取也.
2. 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天下莫彊於秦ㆍ楚. 今聞大王欲伐楚, 此猶兩虎相與鬪. 兩虎相與鬪而駑犬受其獘, 不如善楚. 臣請言其說: 臣聞物至則反, 冬夏是也: 致至則危, 累棋是也. 今大國之地, 遍天下有其二垂, 此從生民已來, 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先帝文王ㆍ莊王之身, 三世不妄接地於齊, 以絶從親之要. 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 盛橋以其地入秦, 是王不用甲, 不信威, 而得百里之地. 王可謂能矣. 王又擧甲而攻魏, 杜大梁之門, 擧河內, 拔燕ㆍ酸棗ㆍ虛ㆍ桃, 入邢, 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捄. 王之功亦多矣. 王休甲息衆, 二年而後複之: 又竝蒲ㆍ衍ㆍ首ㆍ垣, 以臨仁ㆍ平丘, 黃ㆍ濟陽嬰城而魏氏服: 王又割濮磿之北, 注齊秦之要, 絶楚趙之脊,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 王之威亦單矣.
1. 春申君者, 楚人也, 名歇, 姓黃氏. 遊學博聞, 事楚頃襄王. 頃襄王以歇爲辯, 使於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韓ㆍ魏, 敗之於華陽, 禽魏將芒卯, 韓ㆍ魏服而事秦. 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ㆍ魏共伐楚, 未行, 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 聞秦之計. 當是之時, 秦已前使白起攻楚, 取巫ㆍ黔中之郡, 拔鄢郢, 東至竟陵, 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 黃歇見楚懷王之爲秦所誘而入朝, 遂見欺, 留死於秦. 頃襄王, 其子也, 秦輕之, 恐壹擧兵而滅楚.
78. 춘신군열전(春申君列傳) 1. 春申君者, 楚人也, 名歇, 姓黃氏. 遊學博聞, 事楚頃襄王. 頃襄王以歇爲辯, 使於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韓ㆍ魏, 敗之於華陽, 禽魏將芒卯, 韓ㆍ魏服而事秦. 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ㆍ魏共伐楚, 未行, 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 聞秦之計. 當是之時, 秦已前使白起攻楚, 取巫ㆍ黔中之郡, 拔鄢郢, 東至竟陵, 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 黃歇見楚懷王之爲秦所誘而入朝, 遂見欺, 留死於秦. 頃襄王, 其子也, 秦輕之, 恐壹擧兵而滅楚. 2. 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天下莫彊於秦ㆍ楚. 今聞大王欲伐楚, 此猶兩虎相與鬪. 兩虎相與鬪而駑犬受其獘, 不如善楚. 臣請言其說: 臣聞物至則反, 冬夏是也: 致至則危, 累棋是也. 今大國之地, 遍天下有其二垂, 此從生民已來, 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先帝文王ㆍ莊王之身, 三世不妄接地於齊, 以絶從親之要. 今王使..
7. 公子再拜, 因問. 侯生乃屛人閒語, 曰: “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 而如姫最幸, 出入王臥內, 力能竊之. 嬴聞如姫父爲人所殺, 如姫資之三年, 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 莫能得. 如姫爲公子泣, 公子使客斬其仇頭, 敬進如姫. 如姫之欲爲公子死, 無所辭, 顧未有路耳.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姫, 如姫必許諾, 則得虎符奪晉鄙軍, 北救趙而西卻秦, 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從其計, 請如姫. 如姫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6 行過夷門, 見侯生, 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辭決而行, 侯生曰: “公子勉之矣, 老臣不能從.” 公子行數里, 心不快, 曰: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天下莫不聞,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 我豈有所失哉?” 複引車還, 問侯生. 侯生笑曰: “臣固知公子之還也.” 曰: “公子喜士, 名聞天下. 今有難, 無他端而欲赴秦軍, 譬若以肉投餒虎, 何功之有哉? 尙安事客? 然公子遇臣厚, 公子往而臣不送, 以是知公子恨之複返也.”
5. 魏安釐王二十年, 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 又進兵圍邯鄲. 公子姊爲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數遺魏王及公子書, 請救於魏. 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衆救趙.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 “吾攻趙旦暮且下, 而諸侯敢救者, 已拔趙, 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 使人止晉鄙, 留軍壁鄴, 名爲救趙, 實持兩端以觀望.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 讓魏公子曰: “勝所以自附爲婚姻者, 以公子之高義, 爲能急人之困. 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且公子縱輕勝, 棄之降秦, 獨不憐公子姊邪?” 公子患之, 數請魏王, 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 魏王畏秦, 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 計不獨生而令趙亡, 乃請賓客, 約車騎百餘乘, 欲以客往赴秦軍, 與趙俱死.
4 酒酣, 公子起, 爲壽侯生前. 侯生因謂公子曰: “今日嬴之爲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 而公子親枉車騎, 自迎嬴於衆人廣坐之中, 不宜有所過, 今公子故過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故久立公子車騎巿中, 過客以觀公子, 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爲小人, 而以公子爲長者能下士也.” 於是罷酒, 侯生遂爲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 “臣所過屠者朱亥, 此子賢者, 世莫能知, 故隱屠閒耳.” 公子往數請之, 朱亥故不複謝, 公子怪之.
3. 魏有隱士曰侯嬴, 年七十, 家貧, 爲大梁夷門監者. 公子聞之, 往請, 欲厚遺之. 不肯受, 曰: “臣脩身絜行數十年, 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 公子從車騎, 虛左, 自迎夷門侯生. 侯生攝敝衣冠, 直上載公子上坐, 不讓, 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轡愈恭. 侯生又謂公子曰: “臣有客在市屠中, 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巿, 侯生下見其客朱亥, 俾倪故久立, 與其客語, 微察公子. 公子顔色愈和. 當是時, 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 待公子擧酒. 巿人皆觀公子執轡. 從騎皆竊罵侯生.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 乃謝客就車. 至家,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遍賛賓客, 賓客皆驚.
2 公子與魏王博, 而北境傳擧烽, 言“趙冦至, 且入界”. 魏王釋博, 欲召大臣謀. 公子止王曰: “趙王田獵耳, 非爲冦也.” 複博如故. 王恐, 心不在博. 居頃, 複從北方來傳言曰: “趙王獵耳, 非爲冦也.” 魏王大驚, 曰: “公子何以知之?” 公子曰: “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 趙王所爲, 客輒以報臣, 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 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1. 魏公子無忌者, 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 安釐王卽位, 封公子爲信陵君. 是時範睢亡魏相秦, 以怨魏齊故, 秦兵圍大梁, 破魏華陽下軍, 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爲人仁而下士,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 致食客三千人. 當是時, 諸侯以公子賢, 多客, 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77. 위공자열전(魏公子列傳) 1. 魏公子無忌者, 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 安釐王卽位, 封公子爲信陵君. 是時範睢亡魏相秦, 以怨魏齊故, 秦兵圍大梁, 破魏華陽下軍, 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爲人仁而下士,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 致食客三千人. 當是時, 諸侯以公子賢, 多客, 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2 公子與魏王博, 而北境傳擧烽, 言“趙冦至, 且入界”. 魏王釋博, 欲召大臣謀. 公子止王曰: “趙王田獵耳, 非爲冦也.” 複博如故. 王恐, 心不在博. 居頃, 複從北方來傳言曰: “趙王獵耳, 非爲冦也.” 魏王大驚, 曰: “公子何以知之?” 公子曰: “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 趙王所爲, 客輒以報臣, 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 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3. 魏有隱士曰侯嬴, ..
8.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爲平原君請封. 公孫龍聞之, 夜駕見平原君曰: “龍聞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爲君請封, 有之乎?” 平原君曰: “然.” 龍曰: “此甚不可. 且王擧君而相趙者, 非以君之智能爲趙國無有也. 割東武城而封君者, 非以君爲有功也, 而以國人無勳, 乃以君爲親戚故也. 君受相印不辭無能, 割地不言無功者, 亦自以爲親戚故也. 今信陵君存邯鄲而請封, 是親戚受城而國人計功也. 此甚不可. 且虞卿操其兩權, 事成, 操右券以責: 事不成, 以虛名德君. 君必勿聽也.” 平原君遂不聽虞卿.
7. 李同曰: “邯鄲之民, 炊骨易子而食, 可謂急矣, 而君之後宮以百數, 婢妾被綺縠, 餘粱肉, 而民褐衣不完, 糟糠不厭. 民困兵盡, 或剡木爲矛矢, 而君器物鍾磬自若. 使秦破趙, 君安得有此? 使趙得全, 君何患無有? 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閒, 分功而作, 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 士方其危苦之時, 易德耳.” 於是平原君從之, 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 秦軍爲之卻三十里. 亦會楚ㆍ魏救至, 秦兵遂罷, 邯鄲複存. 李同戰死, 封其父爲李侯.
6.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 歸至於趙, 曰: “勝不敢複相士. 勝相士多者千人, 寡者百數, 自以爲不失天下之士, 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 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彊於百萬之師. 勝不敢複相士.” 遂以爲上客. 平原君旣返趙, 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 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 皆未至. 秦急圍邯鄲, 邯鄲急, 且降, 平原君甚患之. 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 “君不憂趙亡邪?” 平原君曰: “趙亡則勝爲虜, 何爲不憂乎?”
5. 楚王曰: “唯唯, 誠若先生之言, 謹奉社稷而以從.” 毛遂曰: “從定乎?” 楚王曰: “定矣.” 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 “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曰: “王當歃血而定從, 次者吾君, 次者遂.” 遂定從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 “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 公等錄錄, 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4. 毛遂比至楚, 與十九人論議, 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與楚合從, 言其利害, 日出而言之, 日中不決. 十九人謂毛遂曰: “先生上.” 毛遂按劍歷階而上, 謂平原君曰: “從之利害, 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 日中不決, 何也?” 楚王謂平原君曰: “客何爲者也?” 平原君曰: “是勝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 “胡不下! 吾乃與而君言, 汝何爲者也!” 毛遂按劍而前曰: “王之所以叱遂者, 以楚國之衆也. 今十步之內, 王不得恃楚國之衆也, 王之命縣於遂手. 吾君在前, 叱者何也? 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 豈其士卒衆多哉, 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里, 持戟百萬, 此霸王之資也. 以楚之彊, 天下弗能當. 白起, 小豎子耳, 率數萬之衆, 興師以與楚戰, 一戰而擧鄢郢, 再戰而燒夷陵, 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 而王弗知..
3. 모수자천 秦之圍邯鄲, 趙使平原君求救, 合從於楚, 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 “使文能取勝, 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 則歃血於華屋之下, 必得定從而還. 士不外索, 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 餘無可取者, 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 前, 自賛於平原君曰: “遂聞君將合從於楚, 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 不外索. 今少一人, 願君卽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 “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 毛遂曰: “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曰: “夫賢士之處世也, 譬若錐之處嚢中, 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 左右未有所稱誦, 勝未有所聞, 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 先生留.” 毛遂曰: “臣乃今日請處嚢中耳. 使遂蚤得處嚢中, 乃穎脫而出, 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1. 平原君 平原君趙勝者, 趙之諸公子也. 諸子中勝最賢, 喜賓客, 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 三去相, 三複位, 封於東武城. 平原君家樓臨民家. 民家有躄者, 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樓上, 臨見, 大笑之. 明日, 躄者至平原君門, 請曰: “臣聞君之喜士, 士不遠千里而至者, 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 臣不幸有罷癃之病, 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 臣願得笑臣者頭.” 平原君笑應曰: “諾.” 躄者去, 平原君笑曰: “觀此豎子, 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 不亦甚乎!” 終不殺.
76. 평원군우경열전(平原君虞卿列傳) 1. 平原君 平原君趙勝者, 趙之諸公子也. 諸子中勝最賢, 喜賓客, 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 三去相, 三複位, 封於東武城. 平原君家樓臨民家. 民家有躄者, 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樓上, 臨見, 大笑之. 明日, 躄者至平原君門, 請曰: “臣聞君之喜士, 士不遠千里而至者, 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 臣不幸有罷癃之病, 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 臣願得笑臣者頭.” 平原君笑應曰: “諾.” 躄者去, 平原君笑曰: “觀此豎子, 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 不亦甚乎!” 終不殺. 2. 居歲餘, 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 平原君怪之, 曰: “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 而去者何多也?” 門下一人前對曰: “以君之不殺笑躄者, 以君爲愛色而賤士, 士卽去耳.” 於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 自造門進躄者, 因謝焉. 其..
13. 後齊湣王滅宋, 益驕, 欲去孟嘗君. 孟嘗君恐, 迺如魏. 魏昭王以爲相, 西合於秦ㆍ趙, 與燕共伐破齊. 齊湣王亡在莒, 遂死焉. 齊襄王立, 而孟嘗君中立於諸侯, 無所屬. 齊襄王新立, 畏孟嘗君, 與連和, 複親薛公. 文卒, 謚爲孟嘗君. 諸子爭立, 而齊魏共滅薛. 孟嘗絶嗣無後也.
12. 孟嘗君懼, 乃遺秦相穰侯魏冉書曰: “吾聞秦欲以呂禮收齊, 齊, 天下之彊國也, 子必輕矣. 齊秦相取以臨三晉, 呂禮必竝相矣, 是子通齊以重呂禮也. 若齊免於天下之兵, 其讎子必深矣. 子不如勧秦王伐齊. 齊破, 吾請以所得封子. 齊破, 秦畏晉之彊, 秦必重子以取晉. 晉國敝於齊而畏秦, 晉必重子以取秦. 是子破齊以爲功, 挾晉以爲重: 是子破齊定封, 秦ㆍ晉交重子. 若齊不破, 呂禮複用, 子必大窮.” 於是穰侯言於秦昭王伐齊, 而呂禮亡.
11. 其後, 秦亡將呂禮相齊, 欲困蘇代. 代乃謂孟嘗君曰: “周最於齊, 至厚也, 而齊王逐之, 而聽親弗相呂禮者, 欲取秦也. 齊ㆍ秦合, 則親弗與呂禮重矣. 有用, 齊ㆍ秦必輕君. 君不如急北兵, 趨趙以和秦ㆍ魏, 收周最以厚行, 且反齊王之信, 又禁天下之變. 齊無秦, 則天下集齊, 親弗必走, 則齊王孰與爲其國也!” 於是孟嘗君從其計, 而呂禮嫉害於孟嘗君.
10. 孟嘗君相齊, 其舍人魏子爲孟嘗君收邑入, 三反而不致一入. 孟嘗君問之, 對曰: “有賢者, 竊假與之, 以故不致入.” 孟嘗君怒而退魏子. 居數年, 人或毁孟嘗君於齊湣王曰: “孟嘗君將爲亂.” 及田甲劫湣王, 湣王意疑孟嘗君, 孟嘗君迺奔. 魏子所與粟賢者聞之, 乃上書言孟嘗君不作亂, 請以身爲盟, 遂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 湣王乃驚, 而蹤跡験問, 孟嘗君果無反謀, 乃複召孟嘗君. 孟嘗君因謝病, 歸老於薛. 湣王許之.
9. 君臨函谷而無攻, 令敝邑以君之情謂秦昭王曰: “薛公必不破秦以彊韓ㆍ魏. 其攻秦也, 欲王之令楚王割東國以與齊, 而秦出楚懷王以爲和”. 君令敝邑以此惠秦, 秦得無破而以東國自免也, 秦必欲之. 楚王得出, 必德齊. 齊得東國益彊, 而薛世世無患矣. 秦不大弱, 而處三晉之西, 三晉必重齊.” 薛公曰: “善.” 因令韓ㆍ魏賀秦, 使三國無攻, 而不借兵食於西周矣. 是時, 楚懷王入秦, 秦留之, 故欲必出之. 秦不果出楚懷王.
8. 孟嘗君過趙, 趙平原君客之. 趙人聞孟嘗君賢, 出觀之, 皆笑曰: “始以薛公爲魁然也, 今視之, 乃眇小丈夫耳.” 孟嘗君聞之, 怒. 客與俱者下, 斫擊殺數百人, 遂滅一縣以去. 齊湣王不自得, 以其遣孟嘗君. 孟嘗君至, 則以爲齊相, 任政. 孟嘗君怨秦, 將以齊爲韓ㆍ魏攻楚, 因與韓ㆍ魏攻秦, 而借兵食於西周. 蘇代爲西周謂曰: “君以齊爲韓ㆍ魏攻楚九年, 取宛ㆍ葉以北以彊韓ㆍ魏, 今複攻秦以益之. 韓ㆍ魏南無楚憂, 西無秦患, 則齊危矣. 韓ㆍ魏必輕齊畏秦, 臣爲君危之. 君不如令敝邑深合於秦, 而君無攻, 又無借兵食.
7. 계명구도(鷄鳴狗盜) 最下坐有能爲狗盜者, 曰: “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爲狗, 以入秦宮臧中, 取所獻狐白裘至, 以獻秦王幸姫. 幸姫爲言昭王, 昭王釋孟嘗君. 孟嘗君得出, 卽馳去, 更封傳, 變名姓以出關. 夜半至函谷關. 秦昭王後悔出孟嘗君, 求之已去, 卽使人馳傳逐之. 孟嘗君至關, 關法雞鳴而出客, 孟嘗君恐追至, 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爲雞鳴, 而雞齊鳴, 遂發傳出. 出如食頃, 秦追果至關, 已後孟嘗君出, 乃還. 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 賓客盡羞之, 及孟嘗君有秦難, 卒此二人拔之. 自是之後, 客皆服.
2. 初, 田嬰有子四十餘人. 其賤妾有子名文, 文以五月五日生. 嬰告其母曰: “勿擧也.” 其母竊擧生之. 及長, 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於田嬰. 田嬰怒其母曰: “吾令若去此子, 而敢生之, 何也?” 文頓首, 因曰: “君所以不擧五月子者, 何故?” 嬰曰: “五月子者, 長與戸齊, 將不利其父母.” 文曰: “人生受命於天乎? 將受命於戸邪?” 嬰黙然. 文曰: “必受命於天, 君何憂焉. 必受命於戸, 則可高其戸耳, 誰能至者!” 嬰曰: “子休矣.”
1. 孟嘗君名文, 姓田氏. 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 田嬰者, 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 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用事, 與成侯鄒忌及田忌將而救韓伐魏. 成侯與田忌爭寵, 成侯賣田忌. 田忌懼, 襲齊之邊邑, 不勝, 亡走. 會威王卒, 宣王立, 知成侯賣田忌, 乃複召田忌以爲將. 宣王二年, 田忌與孫臏ㆍ田嬰俱伐魏, 敗之馬陵, 虜魏太子申而殺魏將龐涓. 宣王七年, 田嬰使於韓ㆍ魏, 韓ㆍ魏服於齊. 嬰與韓昭侯ㆍ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 盟而去. 明年, 複與梁惠王會甄. 是歲, 梁惠王卒. 宣王九年, 田嬰相齊. 齊宣王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也. 楚威王聞之, 怒田嬰. 明年, 楚伐敗齊師於徐州, 而使人逐田嬰. 田嬰使張醜說楚威王, 威王乃止. 田嬰相齊十一年, 宣王卒, 湣王卽位. 卽位三年, 而封田嬰於薛.
75. 맹상군열전(孟嘗君列傳) 1. 孟嘗君名文, 姓田氏. 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 田嬰者, 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 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用事, 與成侯鄒忌及田忌將而救韓伐魏. 成侯與田忌爭寵, 成侯賣田忌. 田忌懼, 襲齊之邊邑, 不勝, 亡走. 會威王卒, 宣王立, 知成侯賣田忌, 乃複召田忌以爲將. 宣王二年, 田忌與孫臏ㆍ田嬰俱伐魏, 敗之馬陵, 虜魏太子申而殺魏將龐涓. 宣王七年, 田嬰使於韓ㆍ魏, 韓ㆍ魏服於齊. 嬰與韓昭侯ㆍ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 盟而去. 明年, 複與梁惠王會甄. 是歲, 梁惠王卒. 宣王九年, 田嬰相齊. 齊宣王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也. 楚威王聞之, 怒田嬰. 明年, 楚伐敗齊師於徐州, 而使人逐田嬰. 田嬰使張醜說楚威王, 威王乃止. 田嬰相齊十一年, 宣王卒, 湣王卽位. 卽位三年, 而封田嬰於薛. 2. 初, 田嬰有子四十餘人. 其賤妾有子名文..
4.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 五德転移, 治各有宜, 而符應若茲. 以爲儒者所謂中國者, 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爲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 乃所謂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環之, 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 如一區中者, 乃爲一州. 如此者九, 乃有大瀛海環其外, 天地之際焉.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 必止乎仁義節倹, 君臣上下六親之施, 始也濫耳. 王公大人初見其術, 懼然顧化, 其後不能行之.
3. 騶衍 其次騶衍, 後孟子. 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 不能尙德, 若大雅整之於身, 施及黎庶矣.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 終始ㆍ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其語閎大不經, 必先験小物, 推而大之, 至於無垠.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 學者所共術, 大竝世盛衰, 因載其禨祥度制, 推而遠之, 至天地未生, 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 通谷禽獸, 水土所殖, 物類所珍, 因而推之, 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2. 騶忌 齊有三騶子. 其前騶忌, 以鼓琴幹威王, 因及國政, 封爲成侯而受相印, 先孟子.
1. 孟子 太史公曰 余讀孟子書 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 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 嗟乎 利誠亂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 常防其原也 故曰 放於利而行 多怨 自天子至於庶人 好利之獘何以異哉 孟軻, 騶人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 道旣通, 遊事齊宣王, 宣王不能用. 適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 則見以爲迂遠而闊於事情. 當是之時, 秦用商君, 富國彊兵: 楚ㆍ魏用吳起, 戰勝弱敵: 齊威王ㆍ宣王用孫子ㆍ田忌之徒, 而諸侯東面朝齊.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 以攻伐爲賢, 而孟軻乃述唐ㆍ虞ㆍ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其後有騶子之屬.
74. 맹자순경열전孟子荀卿列傳 1. 孟子 太史公曰 余讀孟子書 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 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 嗟乎 利誠亂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 常防其原也 故曰 放於利而行 多怨 自天子至於庶人 好利之獘何以異哉 孟軻, 騶人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 道旣通, 遊事齊宣王, 宣王不能用. 適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 則見以爲迂遠而闊於事情. 當是之時, 秦用商君, 富國彊兵: 楚ㆍ魏用吳起, 戰勝弱敵: 齊威王ㆍ宣王用孫子ㆍ田忌之徒, 而諸侯東面朝齊.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 以攻伐爲賢, 而孟軻乃述唐ㆍ虞ㆍ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其後有騶子之屬. 2. 騶忌 齊有三騶子. 其前騶忌, 以鼓琴幹威王, 因及國政, 封爲成侯而受相印, 先孟子. 3. 騶衍 其次騶衍, 後孟子. 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 不能尙德, 若大雅整之於身, 施..
7.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 八九月圍邯鄲, 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 秦軍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 “秦不聽臣計, 今如何矣!” 秦王聞之, 怒, 彊起武安君, 武安君遂稱病篤. 應侯請之, 不起. 於是免武安君爲士伍, 遷之陰密. 武安君病, 未能行. 居三月, 諸侯攻秦軍急, 秦軍數卻, 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 不得留鹹陽中. 武安君旣行, 出鹹陽西門十里, 至杜郵. 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 “白起之遷, 其意尙怏怏不服, 有餘言.”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 自裁.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 曰: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良久, 曰: “我固當死. 長平之戰, 趙卒降者數十萬人, 我詐而盡阬之, 是足以死.” 遂自殺. 武安君之死也, 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 秦人憐之, 鄕邑皆祭祀焉.
6.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 “秦兵勞, 請許韓ㆍ趙之割地以和, 且休士卒.” 王聽之, 割韓垣雍ㆍ趙六城以和. 正月, 皆罷兵. 武安君聞之, 由是與應侯有隙. 其九月, 秦複發兵, 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是時武安君病, 不任行. 四十九年正月, 陵攻邯鄲, 少利, 秦益發兵佐陵. 陵兵亡五校. 武安君病愈, 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 武安君言曰: “邯鄲實未易攻也. 且諸侯救日至, 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雖破長平軍, 而秦卒死者過半, 國內空. 遠絶河山而爭人國都, 趙應其內, 諸侯攻其外, 破秦軍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 不行: 乃使應侯請之, 武安君終辭不肯行, 遂稱病.
5. 四十八年十月, 秦複定上黨郡. 秦分軍爲二: 王齕攻皮牢, 拔之: 司馬梗定太原. 韓ㆍ趙恐, 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 “武安君禽馬服子乎?” 曰: “然.” 又曰: “卽圍邯鄲乎?” 曰: “然.” “趙亡則秦王王矣, 武安君爲三公. 武安君所爲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 南定鄢ㆍ郢ㆍ漢中, 北禽趙括之軍, 雖周ㆍ召ㆍ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今趙亡, 秦王王, 則武安君必爲三公, 君能爲之下乎? 雖無欲爲之下, 固不得已矣. 秦嘗攻韓, 圍邢丘, 困上黨, 上黨之民皆反爲趙, 天下不樂爲秦民之日久矣. 今亡趙, 北地入燕, 東地入齊, 南地入韓ㆍ魏, 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 故不如因而割之, 無以爲武安君功也.”
4. 趙括至, 則出兵擊秦軍. 秦軍詳敗而走, 張二奇兵以劫之. 趙軍逐勝, 追造秦壁. 壁堅拒不得入, 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絶趙軍後, 又一軍五千騎絶趙壁閒, 趙軍分而爲二, 糧道絶. 而秦出輕兵擊之. 趙戰不利, 因築壁堅守, 以待救至. 秦王聞趙食道絶, 王自之河內, 賜民爵各一級, 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遮絶趙救及糧食. 至九月, 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 皆內陰相殺食. 來攻秦壘, 欲出. 爲四隊, 四五複之, 不能出. 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 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 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武安君計曰: “前秦已拔上黨, 上黨民不樂爲秦而歸趙. 趙卒反覆. 非盡殺之, 恐爲亂.” 乃挾詐而盡阬殺之, 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趙人大震.
3. 四十七年, 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 取上黨. 上黨民走趙. 趙軍長平, 以按據上黨民. 四月, 齕因攻趙. 趙使廉頗將.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 秦斥兵斬趙裨將茄. 六月, 陷趙軍, 取二鄣四尉. 七月, 趙軍築壘壁而守之. 秦又攻其壘, 取二尉, 敗其陣, 奪西壘壁. 廉頗堅壁以待秦, 秦數挑戰, 趙兵不出. 趙王數以爲讓. 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爲反閒, 曰: “秦之所惡, 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 廉頗易與, 且降矣.” 趙王旣怒廉頗軍多失亡, 軍數敗, 又反堅壁不敢戰, 而又聞秦反閒之言, 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秦聞馬服子將, 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爲上將軍. 而王齕爲尉裨將, 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2. 四十五年, 伐韓之野王. 野王降秦, 上黨道絶. 其守馮亭與民謀曰: “鄭道已絶, 韓必不可得爲民. 秦兵日進, 韓不能應, 不如以上黨歸趙. 趙若受我, 秦怒, 必攻趙. 趙被兵, 必親韓. 韓趙爲一, 則可以當秦.” 因使人報趙. 趙孝成王與平陽君ㆍ平原君計之. 平陽君曰: “不如勿受. 受之, 禍大於所得.” 平原君曰: “無故得一郡, 受之便.” 趙受之, 因封馮亭爲華陽君. 四十六年, 秦攻韓緱氏ㆍ藺, 拔之.
1. 백기(白起) 白起者, 郿人也. 善用兵, 事秦昭王. 昭王十三年, 而白起爲左庶長, 將而擊韓之新城. 是歲, 穰侯相秦, 擧任鄙以爲漢中守. 其明年, 白起爲左更, 攻韓ㆍ魏於伊闕, 斬首二十四萬, 又虜其將公孫喜, 拔五城. 起遷爲國尉. 涉河取韓安邑以東, 到乾河. 明年, 白起爲大良造. 攻魏, 拔之, 取城小大六十一. 明年, 起與客卿錯攻垣城, 拔之. 後五年, 白起攻趙, 拔光狼城. 後七年, 白起攻楚, 拔鄢ㆍ鄧五城. 其明年, 攻楚, 拔郢, 燒夷陵, 遂東至竟陵. 楚王亡去郢, 東走徙陳. 秦以郢爲南郡. 白起遷爲武安君. 武安君因取楚, 定巫ㆍ黔中郡. 昭王三十四年, 白起攻魏, 拔華陽, 走芒卯, 而虜三晉將, 斬首十三萬. 與趙將賈偃戰, 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 白起攻韓陘城, 拔五城, 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 白起攻南陽太行道, 絶之.
72. 백기왕전열전(白起王翦列傳) 1. 백기(白起) 白起者, 郿人也. 善用兵, 事秦昭王. 昭王十三年, 而白起爲左庶長, 將而擊韓之新城. 是歲, 穰侯相秦, 擧任鄙以爲漢中守. 其明年, 白起爲左更, 攻韓ㆍ魏於伊闕, 斬首二十四萬, 又虜其將公孫喜, 拔五城. 起遷爲國尉. 涉河取韓安邑以東, 到乾河. 明年, 白起爲大良造. 攻魏, 拔之, 取城小大六十一. 明年, 起與客卿錯攻垣城, 拔之. 後五年, 白起攻趙, 拔光狼城. 後七年, 白起攻楚, 拔鄢ㆍ鄧五城. 其明年, 攻楚, 拔郢, 燒夷陵, 遂東至竟陵. 楚王亡去郢, 東走徙陳. 秦以郢爲南郡. 白起遷爲武安君. 武安君因取楚, 定巫ㆍ黔中郡. 昭王三十四年, 白起攻魏, 拔華陽, 走芒卯, 而虜三晉將, 斬首十三萬. 與趙將賈偃戰, 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 白起攻韓陘城, 拔五城, 斬首五萬. ..
5. 周書曰: “惟命不於常” , 此言幸之不可數也. 夫戰勝暴子, 割八縣, 此非兵力之精也, 又非計之工也, 天幸爲多矣. 今又走芒卯, 入北宅, 以攻大梁, 是以天幸自爲常也. 智者不然. 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 臣以爲不下三十萬. 以三十萬之衆守梁七仭之城, 臣以爲湯ㆍ武複生, 不易攻也. 夫輕背楚ㆍ趙之兵, 陵七仭之城, 戰三十萬之衆, 而志必擧之, 臣以爲自天地始分以至於今, 未嘗有者也. 攻而不拔, 秦兵必罷, 陶邑必亡, 則前功必棄矣. 今魏氏方疑, 可以少割收也. 願君逮楚ㆍ趙之兵未至於梁, 亟以少割收魏.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爲利, 必欲之, 則君得所欲矣. 楚ㆍ趙怒於魏之先己也, 必爭事秦, 從以此散, 而君後擇焉. 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 割晉國, 秦兵不攻, 而魏必效絳安邑. 又爲陶開兩道, 幾盡故宋, 衛必效單父. 秦兵可全, 而君制之, 何索而不得,..
4. 昭王三十二年, 穰侯爲相國, 將兵攻魏, 走芒卯, 入北宅, 遂圍大梁. 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 “臣聞魏之長吏謂魏王曰: “昔梁惠王伐趙, 戰勝三梁, 拔邯鄲: 趙氏不割, 而邯鄲複歸. 齊人攻衛, 拔故國, 殺子良: 衛人不割, 而故地複反. 衛ㆍ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竝於諸侯者, 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 宋ㆍ中山數伐割地, 而國隨以亡. 臣以爲衛ㆍ趙可法, 而宋ㆍ中山可爲戒也. 秦, 貪戾之國也, 而毋親. 蠶食魏氏, 又盡晉國, 戰勝暴子, 割八縣, 地未畢入, 兵複出矣. 夫秦何厭之有哉! 今又走芒卯, 入北宅, 此非敢攻梁也, 且劫王以求多割地. 王必勿聽也. 今王背楚ㆍ趙而講秦, 楚ㆍ趙怒而去王, 與王爭事秦, 秦必受之. 秦挾楚ㆍ趙之兵以複攻梁, 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 願王之必無講也. 王若欲講, 少割而有質: 不然, 必見欺.” 此臣之所聞於魏也, 願君(王之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