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管夷吾 (1016)
건빵이랑 놀자
1. 入國四旬, 五行九惠之敎. 一曰老老, 二曰慈幼, 三曰恤孤, 四曰養疾, 五曰合獨, 六曰問疾, 七曰通窮, 八曰振困, 九曰接絶.
금장(禁藏) 제오십삼(第五十三) 雜篇四 1. 禁藏于胸脅之內, 而禍避于萬里之外. 能以此制彼者, 唯能以己知人者也. 夫冬日之不濫, 非愛冰也; 夏日之不煬, 非愛火也, 爲不適于身便于體也. 夫明王不美宮室, 非喜小也; 不聽鍾鼓, 非惡樂也, 爲其傷于本事而妨于敎也. 故先愼于己而后彼, 官亦愼內而后外, 民亦務本而去末. 2. 居民于其所樂, 事之于其所利, 賞之于其所善, 罰之于其所惡, 信之于其所余財, 功之于其所無誅. 于下無誅者, 必誅者也; 有誅者, 不必誅者也. 以有刑至無刑者, 其法易而民全; 以無刑至有刑者, 其刑煩而奸多. 夫先易者后難, 先難而后易, 萬物盡然. 明王知其然, 故必誅而不赦, 必賞而不遷者, 非喜予而樂其殺也. 所以爲人致利除害也. 於以養老長弱, 完活萬民, 莫明焉. 3. 夫不法法則治, 法者天下之儀也, 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 百姓所..
9. 凡有天下者, 以情伐者帝, 以事伐者王, 以政伐者霸. 而謀有功者五, 一曰視其所愛, 以分其威, 一人兩心, 其內必衰也, 臣不用, 其國可危; 二曰視其陰所憎, 厚其貨賂, 得情可深, 身內情外, 其國可知; 三曰聽其淫樂, 以廣其心, 遺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內, 遺以諂臣文馬以蔽其外, 外內蔽塞, 可以成敗; 四曰必深親之, 如典之同生, 陰內辯士使圖其計, 內勇士使高其氣, 內人他國使倍其約, 絶其使, 拂其意, 是必士斗, 兩國相敵, 必承其弊; 五曰深察其謀, 謹其忠臣, 揆其所使, 令內不信, 使有離意, 離氣不能令, 必內自賊, 忠臣已死, 故政可奪. 此五者, 謀功之道也.
8. 夫善牧民者, 非以城郭也, 輔之以什, 司之以伍. 伍無非其人, 人無非其里, 里無非其家. 故奔亡者無所匿, 遷徙者無所容, 不求而約, 不召而來; 故民無流亡之意, 吏無備追之憂. 故主政可往于民, 民心可繫于主, 夫法之制民也, 猶陶之于埴, 冶之于金也, 故審利害之所在, 民之去就, 如火之于燥濕, 水之于高下. 夫民之所主, 衣與食也; 食之所生, 水與土也. 所以富民有要, 食民有率, 率三十畝而足于卒歲. 歲兼美惡, 畝取一石, 則人有三十石, 果蓏素食當十石穅粃六畜當十石, 則人有五十石, 布帛麻絲, 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 故國有余藏, 民有余食. 夫敍鈞者, 所以多寡也, 權衡者, 所以視重輕也, 戶籍田結者, 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 故善者必先知其田, 乃知其人, 田備然后民可足也.
7. 夫動靜順然后和也, 不失其時然后富, 不失其法然后治. 故國不虛富, 民不虛治. 不治而昌, 不亂而亡者, 自古至今未嘗有也. 故國多私勇者其兵弱, 吏多私智者其法亂, 民多私利者, 其國貧. 故德莫若博厚, 使民死之; 賞罰莫若必成, 使民信之.
6. 夫爲國之本, 得天之時而爲經, 得人之心而爲紀, 法令爲維綱, 吏爲網罟, 什伍以爲行列, 賞誅爲文武, 繕農具當器械, 耕農當攻戰, 推引銚耨以當劍戟, 被簑以當鎧鑐, 菹笠以當盾櫓. 故耕器具則戰器備, 農事習則功戰巧矣. 當春三月, 萩室熯造, 鑽燧易火, 杼井易水, 所以去茲毒也; 擧春祭, 塞久禱, 以魚以牲, 以糵爲酒, 相召, 所以屬親戚也; 毋殺畜生, 毋拊卵, 毋伐木, 毋夭英, 毋拊竿, 所以息百長也; 賜鰥寡, 振孤獨, 貸無種, 與無賦, 所以勸弱民; 發五正, 赦薄罪, 出拘民, 解仇讎, 所以建時功施生谷也. 夏賞五德, 滿爵祿, 遷官位, 禮孝弟, 復賢力, 所以勸功也. 秋行五刑, 誅大罪, 所以禁淫邪, 止盜賊. 冬收五藏, 最萬物, 所以內作民也. 四時事備, 而民功百倍矣, 故春仁, 夏忠, 秋急, 冬閉, 順天之時, 約地之宜, 忠人之和,..
5. 故凡治亂之情, 皆道上始, 故善者圉之以害, 牽之以利. 能利害者, 財多而過寡也. 夫凡人之情, 見利莫能勿就, 見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賈, 倍道兼行, 夜以續日, 千里而不遠者, 利在前也; 漁人之入海, 海深萬仞, 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 利在水也. 故利之所在, 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 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 故善者勢利之在, 而民自美安, 不推而往, 不引而來; 不煩不擾, 而民自富, 如鳥之覆卵, 無形無聲, 而唯見其成.
4. 故聖人之制事也, 能節宮室, 適車輿以實藏, 則國必富, 位必尊; 能適衣服, 去玩好以奉本, 而用必贍, 身必安矣; 能移無益之事, 無補之費, 通幣行禮而黨必多, 交必親矣. 夫衆人者, 多營于物, 而苦其力勞其心, 故困而不贍, 大者以失其國, 小者以危其身. 凡人之情, 得所欲則樂, 逢所惡則憂, 此貴賤之所同有也. 近之不能勿欲, 遠之不能勿忘, 人情皆然. 而好惡不同, 各行所欲, 而安危異焉, 然后賢不肖之形見也. 夫物有多寡, 而情不能等; 事有成敗, 而意不能同; 行有進退, 而力不能兩也. 故立身于中, 養有節. 宮室足以避燥溼, 食飮足以和血氣, 衣服足以適寒溫, 禮儀足以別貴賤, 游虞足以發歡欣, 棺槨足以朽骨, 衣衾足以朽肉, 墳墓足以道記, 不作無補之功, 不爲無益之事, 故意定而不營氣情. 氣情不營則耳目谷, 衣食足; 耳目谷, 衣食足, 則侵爭不生..
3. 夫不法法則治, 法者天下之儀也, 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 百姓所縣命也. 故明王愼之, 不爲親戚故貴易其法, 吏不敢以長官威嚴危其命, 民不以珠玉重寶犯其禁. 故主上視法嚴于親戚, 吏之擧令敬于師長, 民之承敎重于神寶; 故法立而不用, 刑設而不行也. 夫施功而不鈞, 位雖高爲用者少; 赦罪而不一, 德雖厚不譽者多; 擧事而不時, 力雖盡其功不成; 刑賞不當, 斷斬雖多其暴不禁. 夫公之所加, 罪雖重下無怨氣; 私之所加, 賞雖多上不爲歡. 行法不道, 衆民不能順; 擧錯不當, 衆民不能成; 不攻不備, 當今爲愚人.
2. 居民于其所樂, 事之于其所利, 賞之于其所善, 罰之于其所惡, 信之于其所余財, 功之于其所無誅. 于下無誅者, 必誅者也; 有誅者, 不必誅者也. 以有刑至無刑者, 其法易而民全; 以無刑至有刑者, 其刑煩而奸多. 夫先易者后難, 先難而后易, 萬物盡然. 明王知其然, 故必誅而不赦, 必賞而不遷者, 非喜予而樂其殺也. 所以爲人致利除害也. 於以養老長弱, 完活萬民, 莫明焉.
1. 禁藏于胸脅之內, 而禍避于萬里之外. 能以此制彼者, 唯能以己知人者也. 夫冬日之不濫, 非愛冰也; 夏日之不煬, 非愛火也, 爲不適于身便于體也. 夫明王不美宮室, 非喜小也; 不聽鍾鼓, 非惡樂也, 爲其傷于本事而妨于敎也. 故先愼于己而后彼, 官亦愼內而后外, 民亦務本而去末.
칠신칠주(七臣七主) 제오십이(第五十二) 雜篇三 1. 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過, 得六過一是; 以還自鏡, 以知得失. 以繩七臣, 得六過一是. 嗚呼美哉, 成事疾. 2. 申主: 任勢守數以爲常, 周聽近遠以續明. 皆要審則法令固, 賞罰必則下服度, 不備待而得和, 則民反素也. 惠主: 豐賞厚賜以竭藏, 赦奸縱過以傷法. 藏竭則主權衰, 法傷則奸門闓, 故曰泰則反敗矣. 侵主: 好惡反法以自傷, 喜決難知以塞明, 從狙而好小察, 事無常而法令申; 不𠵦則國失勢. 芒主: 目伸五色, 耳常五聲, 四鄰不計, 司聲不聽, 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 不𠵦則所惡及身. 勞主: 不明分職, 上下相干; 臣主同則, 刑振以豐, 豐振以刻. 去之而亂, 臨之而殆, 則后世何得? 振主: 喜怒無度, 嚴誅無赦; 臣下振怒, 不知所錯, 則人反其故. 不𠵦, 則法數日衰, 而國失固. 芒主: 通人情以..
8. 法臣: 法斷名決, 無誹譽. 故君法則主位安, 臣法則貨賂止而民無奸. 嗚呼美哉, 名斷言澤! 飾臣; 克親貴以爲名, 恬爵祿以爲高. 好名則無實, 爲高則不御. 『故記』曰: “無實則無勢, 失轡則馬焉制?“ 侵臣: 事小察以折法令, 好佼反而行私請. 故私道行則法度侵, 刑法繁則奸不禁, 主嚴誅則失民心. 亂臣: 多造鍾鼓, 衆飾婦女以惽上. 故上惽則隟不計, 而司聲直祿, 是以諂臣貴而法臣賤, 此之謂微孤. 愚臣: 深罪厚罰以爲行, 重賦斂, 多兌道以爲上, 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 『故記』稱之曰“愚忠讒賊” , 此之謂也. 奸臣: 痛言人情以驚主, 開罪黨以爲讎除, 讎則罪不辜, 罪不辜則與讎居. 故善言可惡以自信, 而主失親. 亂臣: 自爲辭功祿, 明爲下請厚賞. 居爲非母, 動爲善棟, 以非買名, 以是傷上, 而衆人不知. 之謂微攻.
7. 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 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 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律政令者, 吏民規矩繩墨也. 夫矩不正, 不可以求方; 繩不信, 不可以求直. 法令者, 君臣之所共立也; 權勢者, 人主之所獨守也. 故人主失守則危, 臣吏失守則亂. 罪決于吏則治, 權斷于主則威, 民信其法則親. 是故明王審法愼權, 下上有分. 夫凡私之所起, 必生于主. 夫上好本則端正之士在前, 上好利則毁譽之士在側; 上多喜善, 賞不隨其功, 則士不爲用; 數出重法, 而不克其罪, 則奸不爲止. 明王知其然, 故見必然之政, 立必勝之罰; 故民知所必就, 而知所必去, 推則往, 召則來, 如墜重于高, 如瀆水于地; 故法不煩而吏不勞, 民無犯禁, 故有, 百姓無怨于上上亦.
6. 夫亡國踣家者, 非無壤土也, 其所事者非其功也; 夫凶歲雷旱, 非無雨露也, 其燥溼非其時也; 亂世煩政, 非無法令也, 其所誅賞者非其人也; 暴主迷君, 非無心腹也, 其所取舍非其術也. 故明主有六務四禁. 六務者何也? 一曰節用, 二曰賢佐, 三曰法度, 四曰必誅, 五曰天時, 六曰地宜. 四禁者何也? 春無殺伐, 無割大陵, 倮大衍, 伐大木, 斬大山, 行大火, 誅大臣, 收谷賦; 夏無遏水達名川, 塞大谷, 動土功, 射鳥獸; 秋毋赦過, 釋罪, 緩刑; 冬無賦爵賞祿, 傷伐五谷. 故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 夏政不禁則五谷不成, 秋政不禁則奸邪不勝, 冬政不禁則地氣不藏. 四者俱犯, 則陰陽不和, 風雨不時, 大水漂州流邑, 大風漂屋折樹, 火暴焚地燋草; 天冬雷, 地冬霆, 草木夏落而秋榮; 蟄蟲不藏, 宜死者生, 宜蟄者鳴; 苴多螣蟆, 山多蟲暝; 六畜不蕃, 民多夭..
5. 夫倉庫非虛空也, 商宦非虛壞也, 法令非虛亂也, 國家非虛亡也. 彼時有春秋, 歲有敗凶, 政有急緩; 政有急緩故物有輕重, 歲有敗凶故民有義不足, 時有春秋故谷有貴賤, 而上不調淫, 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 百姓之不田, 貧富之不訾, 皆用此作; 城郭不守, 兵士不用, 皆道此始.
4. 夫男不田, 女不緇, 工技力于無用, 而欲土地之毛, 倉庫滿實, 不可得也. 土地不毛則人不足, 人不足則逆氣生, 逆氣生則令不行. 然强敵發而起, 雖善者不能存. 何以效其然也? 曰: 昔者桀紂是也, 誅賢忠, 近讒賊之士而貴婦人, 好殺而不勇, 好富而忘貧, 馳獵無窮, 鼓樂無厭, 瑤台玉餔不足處, 馳車千駟不足乘; 材女樂三千人, 鍾石絲竹之音不絶; 百姓罷乏, 君子無死, 卒莫有人, 人有反心; 遇周武王, 遂爲周氏之禽. 此營于物而失其情者也, 愉于淫樂而忘后患者也. 故設用無度, 國家踣; 擧事不時, 必受其災.
3. 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 一國之存亡在其主. 天下得失, 道一人出. 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 主好貨則人賈巿, 主好宮室則工匠巧, 主好文釆則女工靡. 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 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 死與不食者, 天下之所共惡也, 然而爲之者何也? 從主之所欲也, 而况愉樂音聲之化乎?
2. 申主: 任勢守數以爲常, 周聽近遠以續明. 皆要審則法令固, 賞罰必則下服度, 不備待而得和, 則民反素也. 惠主: 豐賞厚賜以竭藏, 赦奸縱過以傷法. 藏竭則主權衰, 法傷則奸門闓, 故曰泰則反敗矣. 侵主: 好惡反法以自傷, 喜決難知以塞明, 從狙而好小察, 事無常而法令申; 不𠵦則國失勢. 芒主: 目伸五色, 耳常五聲, 四鄰不計, 司聲不聽, 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 不𠵦則所惡及身. 勞主: 不明分職, 上下相干; 臣主同則, 刑振以豐, 豐振以刻. 去之而亂, 臨之而殆, 則后世何得? 振主: 喜怒無度, 嚴誅無赦; 臣下振怒, 不知所錯, 則人反其故. 不𠵦, 則法數日衰, 而國失固. 芒主: 通人情以質疑, 故臣下無信. 盡自治其事則事多, 多則昏, 昏則緩急俱植. 不𠵦則見所不善, 余力自失而罰. 故主虞而安, 吏肅而嚴, 民朴而親, 官無邪吏, 朝無奸臣, 下無..
1. 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過, 得六過一是; 以還自鏡, 以知得失. 以繩七臣, 得六過一是. 嗚呼美哉, 成事疾.
소문(小問) 제오십일(第五十一) 雜篇二 1. 桓公問管子曰: “治而不亂, 明而不蔽, 若何?“ 管子對曰: “明分任職, 則治而不亂, 明而不蔽矣.“ 公曰: “請問富國奈何?“ 管子對曰: “力地而動于時, 則國必富矣.“ 公又問曰: “吾欲行廣仁大義, 以利天下, 奚爲而可?“ 管子對曰: “誅暴禁非, 存亡繼絶, 而赦無罪, 則仁廣而義大矣.“ 公曰: “吾聞之也, 夫誅暴禁非, 而赦無罪者, 必有戰勝之器, 攻取之數, 而后能誅暴禁非, 而赦無罪. 公曰請問戰勝之器?“ 管子對曰: “選天下之豪傑, 致天下之精材, 來天下之良工, 則有戰勝之器矣.“ 公曰: “攻取之數何如?“ 管子對曰: “毁其備, 散其積, 奪之食, 則無固城矣.“ 公曰: “然則取之若何?“ 管子對曰: “假而禮之, 厚而勿欺, 則天下之士至矣.“ 公曰: “致天下之精材若何?“ 管子對曰: “五而..
15. 客或欲見于齊桓公, 請仕上官, 授祿千鍾. 公以告管仲, 曰: “君予之.“ 客聞之曰: “臣不仕矣.“ 公曰: “何故?“ 對曰: “臣聞取人以人者, 其去人也, 亦用人, 吾不仕矣.“
14. 桓公與管仲闔門而謀伐莒, 未發也, 而已聞于國矣. 桓公怒謂管仲曰: “寡人與仲父闔門而謀伐莒, 未發也, 而已聞于國, 其故何也?“ 管仲曰: “國必有聖人.“ 桓公曰: “然夫日之役者, 有執席食以視上者, 必彼是邪?“ 于是乃令之復役, 毋復相代. 少焉, 東郭郵至, 桓公令儐者延而上, 與之分級而上, 問焉, 曰: “子言伐莒者乎?“ 東郭郵曰: “然, 臣也.“ 桓公曰: “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 其故何也?“ 東郭郵對曰: “臣聞之, 君子善謀, 而小人善意, 臣意之也.“ 桓公曰: 子奚以意之?“ 東郭郵曰: “夫欣然喜樂者, 鐘鼓之色也; 夫淵然淸靜者, 縗絰之色也; 漻然豐滿, 而手足拇動者, 兵甲之色也. 日者, 臣視二君之在台上也, 口開而不闔, 是言莒也; 擧手而指, 勢當莒也. 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 唯莒, 于是臣故曰伐莒.“ 桓公曰: “善哉,..
13. 桓公使管仲求寧戚, 寧戚應之曰: “浩浩乎?“ 管仲不知, 至中食而慮之, 婢子曰: “公何慮?“ 管仲曰: “非婢子之所知也.“ 婢子曰: “公其毋少少, 毋賤賤. 昔者吳干戰, 未齔不得入軍門, 國子擿其齒, 遂入, 爲干國多; 百里徯, 秦國之飯牛者也, 穆公擧而相之, 遂霸諸侯. 由是觀之, 賤豈可賤, 少豈可少哉?“ 管仲曰: “然. 公使我求寧戚, 寧戚應我曰浩浩乎, 吾不識.“ 婢子曰: “詩有之: ‘浩浩者水, 育育者魚, 未有室家, 而安召我居.’ 寧子其欲室乎?“
12. 桓公北伐孤竹, 未至卑耳之谿十里, 闟然止, 瞠然視, 援弓將射, 引而未敢發也, 謂左右曰: “見是前人乎?“ 左右對曰: “不見也.“ 公曰: “事其不濟乎? 寡人大惑. 今者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 冠, 右袪衣, 走馬前疾. 事其不濟乎? 寡人大惑. 豈有人若此者乎?“ 管仲對曰: “臣聞登山之神有兪兒者, 長尺而人物具焉. 霸王之君興, 而登山神見; 且走馬前疾, 道也; 袪衣, 示前有水也; 右袪衣, 示從右方涉也.“ 至卑耳之谿, 有贊水者曰: “從左方涉, 其深及冠; 從右方涉, 其深至膝. 若右涉, 其大濟.“ 桓公立拜管仲于馬前曰: “仲父之聖至若此, 寡人之抵罪也久矣.“ 管仲對曰: “夷吾聞之, 聖人先知無形. 今已有形, 而后知之, 臣非聖也, 善承敎也.“
11. 桓公放春, 三月觀于野. 桓公曰: “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隰朋對曰: “夫粟, 內甲以處, 中有卷城, 外有兵刃, 未敢自恃, 自命曰粟, 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管仲曰: “苗, 始其少也, 眴眴乎何其孺子也; 至其壯也, 莊莊乎何其士也; 至其成也, 由由乎茲免, 何其君子也! 天下得之則安, 不得則危, 故命之曰禾, 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 桓公曰: “善.“
10. 楚伐莒, 莒君使人求救于齊桓公. 將救之, 管仲曰: “君勿救也.“ 公曰: “其故何也?“ 管仲對曰: “臣與其使者言, 三辱其君, 顔色不變; 臣使官無滿其禮三强, 其使者爭之以死. 莒君小人也, 君勿救.“ 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9. 桓公乘馬, 虎望見之而伏. 桓公問管仲曰: “今者寡人乘馬, 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 其故何也?“ 管仲對曰: “意者君乘駮馬而**桓, 迎日而馳乎?“ 公曰: “然.“ 管仲對曰: “此駮象也, 駮食虎豹, 故虎疑焉.“
8. 桓公踐位, 令釁社塞禱. 祝鳧已疵獻胙, 祝曰: “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實.“ 桓公不說, 瞑目而視祝鳧已疵. 祝鳧已疵授酒而祭之曰: “又與君之若賢.“ 桓公怒, 將誅之, 而未也. 以復管仲, 管仲于是知桓公之可以霸也.
7. 桓公謂管仲曰: “吾欲伐大國之不服者, 奈何?“ 管仲對曰: “先愛四封之內, 然后可以惡竟外之不善者; 先定卿大夫之家, 然后可以危鄰之敵國. 是故先王必有置也, 然后有廢也; 必有利也, 然后有害也.“
6. 桓公觀于廐, 問廐吏曰: “廐何事最難?“ 廐吏未對, 管仲對曰: “夷吾嘗爲圉人矣. 傅馬棧最難. 先傅曲木, 曲木又求曲木, 曲木已傅, 直木無所施矣; 先傅直木, 直木又求直木, 直木已傅, 曲木亦無所施矣.“
5. 桓公曰: “我欲勝民, 爲之奈何?“ 管仲對曰: “此非人君之言也. 勝民爲易, 夫勝民之爲道, 非天下之大道也. 君欲勝民, 則使有司疏獄, 而謁有罪者償, 數省而嚴誅, 若此則民勝矣. 雖然勝民之爲道, 非天下之大道也. 使民畏公而不見親, 禍亟及于身, 雖能不久, 則人持莫之弑也, 危哉, 君之國岌乎!”
4. 桓公問管仲曰: “寡人欲霸, 以二三子之功, 旣得霸矣, 今吾有欲王, 其可乎?“ 管仲對曰: “公當召叔牙而問焉.“ 鮑叔至, 公又問焉, 鮑叔對曰: “公當召賓胥無而問焉.“ 賓胥無趨而進, 公又問焉, 賓胥無對曰: “古之王者, 其君豐, 其臣敎, 今君之臣豐.“ 公遵遁, 繆然遠二三子, 遂徐行而進, 公曰: “昔者大王賢, 王季賢, 文王賢; 武王賢武王伐殷克之, 七年而崩, 周公旦輔成王而治天下, 僅能制于四海之內矣. 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 寡人不若二三子, 以此觀之, 則吾不王必矣.“
3.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 管子對曰: “凡牧民者, 必知其疾, 而憂之以德, 勿懼以罪, 勿止以力. 愼此四者, 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 “寡人睹其善也, 何爲其寡也?“ 管仲對曰: “夫寡非有國者之患也, 昔者天子中立, 地方千里, 四言者該焉, 何爲其寡也? 夫牧民不知其疾則民疾, 不憂以德則民多怨, 懼之以罪, 則民多詐, 止之以力則往者不反, 來者鷙距. 故聖王之牧民也, 不在其多也.“ 桓公曰: “善, 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對曰: “質信極忠, 嚴以有禮, 愼此四者, 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 “請聞其說.“ 管仲對曰: “信也者, 民信之; 忠也者, 民懷之; 嚴也者, 民畏之; 禮也者, 民美之. 語曰: 澤命不渝, 信也; 非其所欲, 勿施于人, 仁也; 堅中外正, 嚴也; 質信以讓, 禮也.“ 桓公曰: “善哉! 牧民何先?“ 管子對曰: “有時先事, ..
2. 桓公曰: “吾已知戰勝之器, 攻取之數矣, 請問行軍襲邑, 擧錯而知先后, 不失地利, 若何?“ 管子對曰: “用貨, 察圖.“ 公曰: “野戰必勝若何?“ 管子對曰: “以奇.“ 公曰: “吾欲徧知天下, 若何?“ 管子對曰: “小以吾不識, 則天下不足識也.“ 公曰: “守, 戰, 遠見, 有患, 夫民不必死, 則不可與出乎守戰之難, 不必信則不可恃而外知. 夫恃不死之民而求以守戰, 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外知, 此兵之三闇也. 使民必死必信若何?“ 管子對曰: “明三本.“ 公曰: “何謂三本?“ 管子對曰: “三本者, 一曰固, 二曰尊, 三曰質.“ 公曰: “何謂也?“ 管子對曰: “故國父母墳墓之所在, 固也; 田宅爵祿, 尊也; 妻子, 質也. 三者備, 然后大其威, 厲其意, 則民必死而不我欺也.“
1. 桓公問管子曰: “治而不亂, 明而不蔽, 若何?“ 管子對曰: “明分任職, 則治而不亂, 明而不蔽矣.“ 公曰: “請問富國奈何?“ 管子對曰: “力地而動于時, 則國必富矣.“ 公又問曰: “吾欲行廣仁大義, 以利天下, 奚爲而可?“ 管子對曰: “誅暴禁非, 存亡繼絶, 而赦無罪, 則仁廣而義大矣.“ 公曰: “吾聞之也, 夫誅暴禁非, 而赦無罪者, 必有戰勝之器, 攻取之數, 而后能誅暴禁非, 而赦無罪. 公曰請問戰勝之器?“ 管子對曰: “選天下之豪傑, 致天下之精材, 來天下之良工, 則有戰勝之器矣.“ 公曰: “攻取之數何如?“ 管子對曰: “毁其備, 散其積, 奪之食, 則無固城矣.“ 公曰: “然則取之若何?“ 管子對曰: “假而禮之, 厚而勿欺, 則天下之士至矣.“ 公曰: “致天下之精材若何?“ 管子對曰: “五而六之, 九而十之, 不可爲數.“ 公曰: “..
봉선(封禪) 제오십(第五十) 雜篇一 1. 桓公旣霸, 會諸侯于葵丘, 而欲封禪. 2. 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昔無懷氏封泰山, 禪云云; 虙羲封泰山, 禪云云; 神農封泰山, 禪云云; 炎帝封泰山, 禪云云; 黃帝封泰山, 禪亭亭; 顓頊封泰山, 禪云云; 帝嚳封泰山, 禪云云; 堯封泰山, 禪云云; 舜封泰山, 禪云云; 禹封泰山, 禪會稽; 湯封泰山, 禪云云; 周成王封泰山, 禪社首. 皆受命然后得封禪.“ 3. 桓公曰: “寡人北伐山戎, 過孤竹; 西伐大夏, 涉流沙, 束馬懸車, 上卑耳之山; 南伐至召陵, 登熊耳山以望江漢. 兵車之會三, 而乘車之會六,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諸侯莫違我. 昔三代受命, 亦何以異乎?“ 4. 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 因設之以事, 曰: “古之封禪, 鄗上之黍, 北里之禾, 所以爲盛; 江..
4. 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 因設之以事, 曰: “古之封禪, 鄗上之黍, 北里之禾, 所以爲盛; 江淮之間, 一茅三脊, 所以爲藉也. 東海致比目之魚, 西海致比翼之鳥, 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今鳳凰, 麒麟不來, 嘉谷不生, 而蓬蒿藜莠茂, 鴟梟數至, 而欲封禪, 毋乃不可乎?“ 于是桓公乃止.
3. 桓公曰: “寡人北伐山戎, 過孤竹; 西伐大夏, 涉流沙, 束馬懸車, 上卑耳之山; 南伐至召陵, 登熊耳山以望江漢. 兵車之會三, 而乘車之會六,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諸侯莫違我. 昔三代受命, 亦何以異乎?“
2. 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昔無懷氏封泰山, 禪云云; 虙羲封泰山, 禪云云; 神農封泰山, 禪云云; 炎帝封泰山, 禪云云; 黃帝封泰山, 禪亭亭; 顓頊封泰山, 禪云云; 帝嚳封泰山, 禪云云; 堯封泰山, 禪云云; 舜封泰山, 禪云云; 禹封泰山, 禪會稽; 湯封泰山, 禪云云; 周成王封泰山, 禪社首. 皆受命然后得封禪.“
1. 桓公旣霸, 會諸侯于葵丘, 而欲封禪.
내업(內業) 제사십구(第四十九) 區言五 1. 凡物之精, 此則爲生. 下生五谷, 上爲列星. 流于天地之間, 謂之鬼神; 藏于胸中, 謂之聖人. 是故民氣, 杲乎如登于天, 杳乎如入于淵, 淖乎如在于海, 卒乎如在于己. 是故此氣也, 不可止以力, 而可安以德; 不可呼以聲, 而可迎以音. 敬守勿失, 是謂成德, 德成而智出, 萬物果得. 2. 凡心之刑, 自充自盈, 自生自成. 其所以失之, 必以憂樂喜怒欲利. 能去憂樂喜怒欲利, 心乃反濟. 彼心之情, 利安以寧, 勿煩勿亂, 和乃自成. 折折乎如在于側, 忽忽乎如將不得, 渺渺乎如窮無極. 此稽不遠, 日用其德. 3. 夫道者, 所以充形也, 而人不能固. 其往不復, 其來不舍, 謀乎莫聞其音, 卒乎乃在于心; 冥冥乎不見其形, 淫淫乎與我俱生. 不見其形, 不聞其聲, 而序其成, 謂之道. 凡道無所, 善心安愛. 心靜氣理,..
16. 凡人之生也, 必以其歡. 憂則失紀, 怒則失端. 憂悲喜怒, 道乃無處. 愛慾靜之, 遇亂正之. 勿引勿推, 福將自歸. 彼道自來, 可藉與謀, 靜則得之, 躁則失之. 靈氣在心, 一來一逝, 其細無內, 其大無外. 所以失之, 以躁爲害. 心能執靜, 道將自定. 得道之人, 理丞而屯洩, 匈中無敗. 節欲之道, 萬物不害.
15. 凡食之道: 大充, 傷而形不臧; 大攝, 骨枯而血沍. 充攝之間, 此謂和成, 精之所舍, 而知之所生. 飢飽之失度, 乃爲之圖. 飽則疾動, 飢則廣思, 老則長慮. 飽不疾動, 氣不通于四末; 飢不廣思, 飽而不廢; 老不長慮, 困乃遫竭. 大心而敢, 寬氣而廣, 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棄萬苛, 見利不誘, 見害不懼, 寬舒而仁, 獨樂其身, 是謂雲氣, 意行似天.
14. 凡人之生也, 必以平正, 所以失之, 必以喜怒憂患, 是故止怒莫若詩. 去憂莫若樂, 節樂莫若禮, 守禮莫若敎, 守敬莫若靜, 內靜外敬, 能反其性, 性將大定.
13. 凡人之生也,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 合此以爲人. 和乃生, 不和不生. 察和之道, 其精不見, 其徵不醜. 平正擅匈, 論治在心, 此以長壽. 忿怒之失度, 乃爲之圖. 節其五欲, 去其二凶, 不喜不怒, 平正擅匈.
12. 四體旣正, 血氣旣靜, 一意摶心, 耳目不淫, 雖遠若近. 思索生知, 慢易生憂, 暴傲生怨, 憂鬱生疾, 疾困乃死. 思之而不舍, 內困外薄, 不蚤爲圖, 生將巽舍. 食莫若無飽, 思莫若勿致, 節適之齊, 彼將自至.
11. 摶氣如神, 萬物備存. 能摶乎? 能一乎? 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 能止乎? 能己乎? 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 思之, 思之, 又重思之. 思之而不通, 鬼神將通之. 非鬼神之力也, 精氣之極也.
10. 凡道, 必周必密, 必寬必舒, 必堅必固. 守善勿舍, 逐淫澤薄, 旣知其極, 反于道德. 全心在中, 不可蔽匿, 和于形容, 見于膚色. 善氣迎人, 親于弟兄; 惡氣迎人, 害于戎兵. 不言之聲, 疾于雷鼓. 心氣之形, 明于日月, 察于父母. 賞不足以勸善, 刑不足以懲過, 氣意得而天下服, 心意定而天下聽.
9. 精存自生, 其外安榮, 內藏以爲泉原, 浩然和平, 以爲氣淵. 淵之不涸, 四體乃固; 泉之不竭, 九竅遂通. 乃能窮天地, 被四海. 中無惑意, 外無邪災. 心全于中, 形全于外, 不逢天災, 不遇人害, 謂之聖人. 人能正靜, 皮膚裕寬, 耳目聰明, 筋信而骨强. 乃能戴大圜, 而履大方, 鑒于大淸, 視于大明. 敬愼無忒, 日新其德, 徧知天下, 窮于四極. 敬發其充, 是謂內得. 然而不反, 此生之忒.
8. 道滿天下, 普在民所, 民不能知也. 一言之解, 上察于天, 下極于地, 蟠滿九州. 何謂解之? 在于心安. 我心治, 官乃治, 我心安, 官乃安. 治之者心也, 安之者心也. 心在藏心, 心之中又有心焉. 彼心之心, 音以先言. 音然后形, 形然后言. 言然后使, 使然后治. 不治必亂, 亂乃死.
7. 有神自在身, 一往一來, 莫之能思. 失之必亂, 得之必治. 敬除其舍, 精將自來. 精想思之, 寧念治之, 嚴容畏敬, 精將至定. 得之而勿捨, 耳目不淫. 心無他圖, 正心在中, 萬物得度.
6. 形不正, 德不來; 中不靜, 心不治. 正形攝德, 天仁地義, 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 照乎知萬物. 中義守不忒, 不以物亂官, 不以官亂心, 是謂中得.
5. 一物能化謂之神, 一事能變謂之智. 化不易氣, 變不易智, 惟執一之君子能爲此乎! 執一不失, 能君萬物. 君子使物, 不爲物使, 得一之理. 治心在于中, 治言出于口, 治事加于人, 然則天下治矣. 一言得而天下服, 一言定而天下聽, 公之謂也.
4. 天主正, 地主平, 人主安靜. 春秋冬夏, 天之時也; 山陵川谷, 地之枝也; 喜怒取予, 人之謀也. 是故聖人與時變而不化, 從物而不移. 能正能靜, 然后能定. 定心在中, 耳目聰明, 四枝堅固, 可以爲精舍. 精也者, 氣之精者也. 氣, 道乃生, 生乃思, 思乃知, 知乃止矣. 凡心之形, 過知失生.
3. 夫道者, 所以充形也, 而人不能固. 其往不復, 其來不舍, 謀乎莫聞其音, 卒乎乃在于心; 冥冥乎不見其形, 淫淫乎與我俱生. 不見其形, 不聞其聲, 而序其成, 謂之道. 凡道無所, 善心安愛. 心靜氣理, 道乃可止. 彼道不遠, 民得以産; 彼道不離, 民因以知. 是故卒乎其如可與索, 眇眇乎其如窮無所. 彼道之情. 惡音與聲, 修心靜音, 道乃可得. 道也者, 口之所不能言也, 目之所不能視也, 耳之所不能聽也; 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人之所失以死, 所得以生也; 事之所失以敗, 所得以成也. 凡道無根無莖, 無葉無榮, 萬物以生, 萬物以成, 命之曰道.
2. 凡心之刑, 自充自盈, 自生自成. 其所以失之, 必以憂樂喜怒欲利. 能去憂樂喜怒欲利, 心乃反濟. 彼心之情, 利安以寧, 勿煩勿亂, 和乃自成. 折折乎如在于側, 忽忽乎如將不得, 渺渺乎如窮無極. 此稽不遠, 日用其德.
1. 凡物之精, 此則爲生. 下生五谷, 上爲列星. 流于天地之間, 謂之鬼神; 藏于胸中, 謂之聖人. 是故民氣, 杲乎如登于天, 杳乎如入于淵, 淖乎如在于海, 卒乎如在于己. 是故此氣也, 不可止以力, 而可安以德; 不可呼以聲, 而可迎以音. 敬守勿失, 是謂成德, 德成而智出, 萬物果得.
치국(治國) 제사십팔(第四十八) 區言四 1. 凡治國之道, 必先富民, 民富則易治也, 民貧則難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則安鄕重家, 安鄕重家則敬上畏罪, 敬上畏罪則易治也. 民貧則危鄕輕家, 危鄕輕家則敢陵上犯禁, 陵上犯禁則難治也. 故治國常富, 而亂國常貧. 是以善爲國者, 必先富民, 然后治之. 2.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 法制不一, 號令不同, 然俱王天下者, 何也? 必國富而粟多也. 夫富國多粟生于農, 故先王貴之. 凡爲國之急者, 必先禁末作文巧. 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 民無所游食則必農; 民事農則田墾, 田墾則粟多, 粟多則國富; 國富者兵强, 兵强者戰勝, 戰勝者地廣. 是以先王知從民, 强兵, 廣地, 富國之必生于粟也, 故禁末作, 止奇巧, 而利農事. 今爲末作奇巧者, 一日作而五日食, 農夫終歲之作, 不足以自食也, 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
6. 上不利農則粟少, 粟少則人貧, 人貧則輕家, 輕家則易去, 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 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 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 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 禁不必止, 戰不必勝, 守不必固, 命之曰寄生之君, 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 粟者, 王之本事也, 人主之大務, 有人之塗, 治國之道也.
5. 不生粟之國亡, 粟生而死者霸, 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 民之所歸也; 粟也者, 財之所歸也; 粟也者, 地之所歸也. 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 二徙成都, 參徙成國. 舜非嚴刑罰重禁令, 而民歸之矣, 去者必害, 從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爲民除害興利, 故天下之民歸之. 所謂興利者, 利農事也; 所謂除害者, 禁害農事也. 農事勝則入粟多, 入粟多則國富, 國富則安鄕重家, 安鄕重家則雖變俗易習, 敺衆移民, 至于殺之, 而民不惡也, 此務粟之功也.
4. 常山之東, 河汝之間, 蚤生而晩殺, 五谷之所蕃孰也, 四種而五穫. 中年畝二石, 一夫爲粟二百石. 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 農夫以粥子者, 上無術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農, 士, 商, 工四民交能易作, 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則田墾, 奸巧不生, 田墾則粟多, 粟多則國富; 奸巧不生則民治. 富而治, 此王之道也.
3. 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余者也, 而上徵暴急無時, 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 耕耨者有時, 而澤不必足, 則民倍貸以取庸矣. 秋糴以五, 春糶以束, 是又倍貸也. 故以上之徵而倍取于民者四, 關巿之租, 府庫之徵粟什一, 廝輿之事, 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 夫以一民養四主, 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 粟少而民無積也.
2.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 法制不一, 號令不同, 然俱王天下者, 何也? 必國富而粟多也. 夫富國多粟生于農, 故先王貴之. 凡爲國之急者, 必先禁末作文巧. 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 民無所游食則必農; 民事農則田墾, 田墾則粟多, 粟多則國富; 國富者兵强, 兵强者戰勝, 戰勝者地廣. 是以先王知從民, 强兵, 廣地, 富國之必生于粟也, 故禁末作, 止奇巧, 而利農事. 今爲末作奇巧者, 一日作而五日食, 農夫終歲之作, 不足以自食也, 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 則田荒而國貧矣.
1. 凡治國之道, 必先富民, 民富則易治也, 民貧則難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則安鄕重家, 安鄕重家則敬上畏罪, 敬上畏罪則易治也. 民貧則危鄕輕家, 危鄕輕家則敢陵上犯禁, 陵上犯禁則難治也. 故治國常富, 而亂國常貧. 是以善爲國者, 必先富民, 然后治之.
정세(正世) 제사십칠(第四十七) 區言三 1. 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 必先觀國政, 料事務, 察民俗, 本治亂之所生, 知得失之所在, 然后從事, 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2. 夫萬民不和, 國家不安, 失非在上, 則過在下. 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 誅殺不以理, 重賦斂, 竭民財, 急使令, 罷民力. 財竭則不能毋侵奪, 力罷則不能毋墮倪. 民已侵奪, 墮倪, 因以法隨而誅之, 則是誅罰重而亂愈起. 3. 夫民勞苦困不足, 則簡禁而輕罪, 如此則失在上. 失在上而上不變, 則萬民無所託其命. 今人主輕刑政, 寬百姓, 薄賦斂, 緩使令. 然民淫躁行私而不從制, 飾智任詐, 負力而爭, 則是過在下. 過在下, 人君不廉而變, 則暴人不勝, 邪亂不止. 暴人不勝, 邪亂不止, 則君人者勢傷而威日衰矣. 4. 故爲人君者, 莫貴于勝. 所謂勝者, 法立令行之謂勝. 法立令行, 故群臣奉法守職百..
9. 夫君人之道, 莫貴于勝. 勝, 故君道立; 君道立, 然后下從, 下從, 故敎可立而化可成也. 夫民不心服體從, 則不可以禮義之文敎也. 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
8. 夫盜賊不勝則良民危, 法禁不立則奸邪繁. 故事莫急于當務, 治莫貴于得齊. 制民急則民迫, 民迫則窘, 窘則民失其所葆; 緩則縱, 縱則淫, 淫則行私, 行私則離公, 離公則難用. 故治之所以不立者, 齊不得也, 齊不得則治難行. 故治民之齊, 不可不察也. 聖人者, 明于治亂之道, 習于人事之終始者也. 其治人民也, 期于利民而止. 故其位齊也, 不慕古, 不留今, 與時變, 與俗化.
7. 夫利莫大于治, 害莫大于亂. 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 顯于后世者, 以爲天下致利除害也. 事行不必同, 所務一也. 夫民貪行躁, 而誅罰輕, 罪過不發, 則是長淫亂而便邪僻也; 有愛人之心, 而實合于傷民. 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6. 民者, 服于威殺然后從, 見利然后用, 被治然后正, 得所安然后靜者也. 夫盜賊不勝, 邪亂不止, 强劫弱, 衆暴寡, 此天下之所憂, 萬民之所患也. 憂患不除, 則民不安其居; 民不安其居, 則民望絶于上矣.
5. 故古之所謂明君者非一君也. 其設賞有薄有厚, 其立禁有輕有重, 迹行不必同, 非故相反也, 皆隨時而變, 因俗而動. 夫民躁而行僻, 則賞不可以不厚, 禁不可以不重. 故聖人設厚賞, 非侈也; 立重禁, 非戾也. 賞薄則民不利, 禁輕則邪人不畏. 設人之所不利, 欲以使, 則民不盡力; 立人之所不畏, 欲以禁, 則邪人不止; 是故陳法出令而民不從. 故賞不足勸, 則士民不爲用; 刑罰不足畏, 則暴人輕犯禁.
4. 故爲人君者, 莫貴于勝. 所謂勝者, 法立令行之謂勝. 法立令行, 故群臣奉法守職百官有常. 法不繁匿, 萬民敦慤, 反本而儉力. 故賞必足以使, 威必足以勝, 然后下從.
3. 夫民勞苦困不足, 則簡禁而輕罪, 如此則失在上. 失在上而上不變, 則萬民無所託其命. 今人主輕刑政, 寬百姓, 薄賦斂, 緩使令. 然民淫躁行私而不從制, 飾智任詐, 負力而爭, 則是過在下. 過在下, 人君不廉而變, 則暴人不勝, 邪亂不止. 暴人不勝, 邪亂不止, 則君人者勢傷而威日衰矣.
2. 夫萬民不和, 國家不安, 失非在上, 則過在下. 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 誅殺不以理, 重賦斂, 竭民財, 急使令, 罷民力. 財竭則不能毋侵奪, 力罷則不能毋墮倪. 民已侵奪, 墮倪, 因以法隨而誅之, 則是誅罰重而亂愈起.
1. 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 必先觀國政, 料事務, 察民俗, 本治亂之所生, 知得失之所在, 然后從事, 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명법(明法) 제사십육(第四十六) 區言二 1. 所謂治國者, 主道明也; 所謂亂國者, 臣術勝也. 夫尊君卑臣, 非計親也, 以埶勝也; 百官識, 非惠也, 刑罰必也. 故君臣共道則亂, 專授則失. 夫國有四亡: 令求不出謂之滅, 出而道留謂之擁, 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 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 故夫滅, 侵, 塞, 擁之所生, 從法之不立也.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 不淫意于法之外, 不爲惠于法之內也, 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 威不兩錯, 政不二門, 以法治國則擧錯而已. 2. 是故有法度之制者, 不可巧以詐僞; 有權衡之稱者, 不可欺以輕重, 有尋丈之數者, 不可差以長短. 今主釋法以譽進能, 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 以黨擧官, 則民務交而不求用矣. 是故官之失其治也, 是主以譽爲賞, 以毁爲罰也. 然則喜賞惡罰之人, 離公道而行私術矣, 比周以相爲匿, 3. 是忘主趴交, 以進其譽..
4.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 使法擇人, 不自擧也; 使法量功, 不自度也. 故能匿而不可蔽, 敗而不可飾也; 譽者不能進, 而誹者不能退也. 然則君臣之間明別, 明別則易治也, 主雖不身下爲, 而守法爲之可也.
3. 是忘主趴交, 以進其譽, 故交衆者譽多, 外內朋黨, 雖有大奸, 其蔽主多矣. 是以忠臣死于非罪, 而邪臣起于非功, 所死者非罪, 所起者非功也, 然則爲人臣者重私而輕公矣. 十至私人之門, 不一至于庭; 百慮其家, 不一圖國. 屬數雖衆, 非以尊君也; 百官雖具, 非以任國也, 此之謂國無人. 國無人者, 非朝臣之衰也, 家與家務于相益, 不務尊君也; 大臣務相貴, 而不任國; 小臣持祿養交, 不以官爲事, 故官失其能.
2. 是故有法度之制者, 不可巧以詐僞; 有權衡之稱者, 不可欺以輕重, 有尋丈之數者, 不可差以長短. 今主釋法以譽進能, 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 以黨擧官, 則民務交而不求用矣. 是故官之失其治也, 是主以譽爲賞, 以毁爲罰也. 然則喜賞惡罰之人, 離公道而行私術矣, 比周以相爲匿,
1. 所謂治國者, 主道明也; 所謂亂國者, 臣術勝也. 夫尊君卑臣, 非計親也, 以埶勝也; 百官識, 非惠也, 刑罰必也. 故君臣共道則亂, 專授則失. 夫國有四亡: 令求不出謂之滅, 出而道留謂之擁, 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 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 故夫滅, 侵, 塞, 擁之所生, 從法之不立也.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 不淫意于法之外, 不爲惠于法之內也, 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 威不兩錯, 政不二門, 以法治國則擧錯而已.
임법(任法) 제사십오(第四十五) 區言一 1. 聖君任法而不任智, 任數而不任說, 任公而不任私, 任大道而不任小物, 然后身佚而天下治. 失君則不然, 舍法而任智, 故民舍事而好譽; 舍數而任說, 故民舍實而好言; 舍公而好私, 故民離法而妄行; 舍大道而任小物, 故上勞煩, 百姓迷惑, 而國家不治. 聖君則不然, 守道要, 處佚樂, 馳騁弋獵, 鍾鼓竽瑟, 宮中之樂, 無禁圉也; 不思不慮, 不憂不圖, 利身體, 便形軀, 養壽命, 垂拱而天下治. 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 不事心, 不勞意, 不動力, 而土地自闢, 囷倉自實, 蓄積自多, 甲兵自强, 群臣無詐僞, 百官無奸邪, 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 以遇其主矣. 2. 昔者堯之治天下也, 猶埴之在埏也, 唯陶之所以爲; 猶金之在罏, 恣冶之所以鑄. 其民引之而來, 推之而往, 使之而成, 禁之而止. 故堯之治也, ..
12. 夫君臣者, 天地之位也; 民者, 衆物之象也. 各立其所職以待君令, 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心而立私乎? 故遵主令而行之, 雖有傷敗, 無罰; 非主令而行之, 雖有功利, 罪死. 然故下之事上也, 如響之應聲也; 臣之事主也, 如影之從形也. 故上令而下應, 主行而臣從, 此治之道也. 夫非主令而行, 有功利, 因賞之, 是敎妄擧也; 遵主令而行之, 有傷敗, 而罰之, 是使民慮利害而離法也. 群臣百姓人慮利害, 而以其私心擧措, 則法制毁而令不行矣.
11. 今亂君則不然, 有私視也, 故有不見也; 有私聽也, 故有不聞也; 有私慮也, 故有不知也. 夫私者, 壅蔽失位之道也. 上舍公法而聽私說, 故群臣百姓皆設私立方以敎于國, 群黨比周以立其私, 請謁任擧以亂公法, 人用其心以幸于上. 上無度量以禁之, 是以私說日益, 而公法日損, 國之不治, 從此産矣.
10. 凡爲主而不得用其法, 不適其意, 顧臣而行, 離法而聽貴臣, 此所謂貴而威之也. 富人用金玉事主而來焉, 主離法而聽之, 此所謂富而祿之也. 賤人以服約卑敬悲色告愬其主, 主因離法而聽之, 所謂賤而事之也. 近者以逼近親愛有求其主, 主因離法而聽之, 此謂近而親之也. 美者以巧言令色請其主, 主因離法而聽之, 此所謂美而淫之也. 治世則不然, 不知親疏遠近, 貴賤美惡, 以度量斷之, 其殺戮人者不怨也, 其賞賜人者不德也. 以法制行之, 如天地之無私也, 是以官無私論, 士無私議, 民無私說, 皆虛其匈以聽于上. 上以公正論, 以法制斷, 故任天下而不重也.
9. 植固而不動, 奇邪乃恐, 奇革而邪化, 令往而民移. 故聖君失度量, 置儀法, 如天地之堅, 如列星之固, 如日月之明, 如四時之信, 然故令往而民從之. 而失君則不然, 法立而還廢之, 令出而后反之, 枉法而從私, 毁令而不全, 是貴能威之, 富能祿之, 賤能事之, 近能親之, 美能淫之也. 此五者不禁于身, 是以群臣百姓人挾其私而幸其主, 彼幸而得之, 則主日侵; 彼幸而不得, 則怨日産. 夫日侵而産怨, 此失君之所愼也.
8. 故明王之所操者六: 生之, 殺之, 富之, 貧之, 貴之, 賤之, 此六柄者, 主之所操也. 主之所處者四: 一曰文, 二曰武, 三曰威, 四曰德, 此四位者, 主之所處也. 藉人以其所操, 命曰奪柄; 藉人以其所處, 命曰失位. 奪柄失位, 而求令之行, 不可得也. 法不平, 令不全, 是亦奪柄失位之道也. 故有爲枉法, 有爲毁令, 此聖君之所以自禁也. 故貴不能威, 富不能祿, 賤不能事, 近不能親, 美不能淫也.
7. 故主有三術: 夫愛人不私賞也, 惡人不私罰也, 置儀設法以度量斷者, 上主也; 愛人而私賞之, 惡人而私罰之, 倍大臣, 離左右, 專以其心斷者, 中主也; 臣有所愛而爲私賞之, 有所惡而爲私罰之, 倍其公法, 損其正心, 專聽其大臣者, 危主也. 故爲人主者, 不重愛人, 不重惡人. 重愛曰失德, 重惡曰失威, 威德皆失, 則主危也.
6. 聖君則不然, 卿相不得翦其私, 群臣不得闢其所親愛, 聖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 群臣修通輻湊以事其主, 百姓輯睦聽令道法以從其事. 故曰: 有生法, 有守法, 有法于法. 夫生法者, 君也; 守法者, 臣也; 法于法者, 民也. 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 此謂爲大治.
5. 今天下則不然, 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 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士能以其智亂法惑上, 衆强富貴私勇者能以其威犯法侵陵, 鄰國諸侯能以其權置子立相, 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 翦公財以祿私士. 凡如是而求法之行, 國之治, 不可得也.
4. 古之法也, 世無請謁任擧之人, 無間識博學辯說之士, 無偉服, 無奇行, 皆囊于法以事其主. 故明王之所恆者二: 一曰明法而固守之, 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 此二者主之所恆也. 夫法者, 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私者, 下之所以侵法亂主也. 故聖君置儀設法而固守之, 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人不可亂也, 衆强富貴私勇者不能侵也, 信近親愛者不能離也, 珍怪奇物不能惑也, 萬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動也. 故法者, 天下之至道也, 聖君之實用也.
3. 所謂仁義禮樂者, 皆出于法, 此先聖之所以一民者也. 『周書』曰: “國法法不一, 則有國者不祥, 民不道法, 則不祥; 國更立法以典民, 則祥; 群臣不用禮義敎訓, 則不祥; 百官服事者離法而治, 則不祥.“ 故曰: 法者不可恆也, 存亡治亂之所從出, 聖君所以爲天下大儀也, 君臣上下貴賤皆發焉, 故曰法.
2. 昔者堯之治天下也, 猶埴之在埏也, 唯陶之所以爲; 猶金之在罏, 恣冶之所以鑄. 其民引之而來, 推之而往, 使之而成, 禁之而止. 故堯之治也, 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 黃帝之治天下也, 其民不引而來, 不推而往, 不使而成, 不禁而止. 故黃帝之治也, 置法而不變, 使民安其法者也.
1. 聖君任法而不任智, 任數而不任說, 任公而不任私, 任大道而不任小物, 然后身佚而天下治. 失君則不然, 舍法而任智, 故民舍事而好譽; 舍數而任說, 故民舍實而好言; 舍公而好私, 故民離法而妄行; 舍大道而任小物, 故上勞煩, 百姓迷惑, 而國家不治. 聖君則不然, 守道要, 處佚樂, 馳騁弋獵, 鍾鼓竽瑟, 宮中之樂, 無禁圉也; 不思不慮, 不憂不圖, 利身體, 便形軀, 養壽命, 垂拱而天下治. 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 不事心, 不勞意, 不動力, 而土地自闢, 囷倉自實, 蓄積自多, 甲兵自强, 群臣無詐僞, 百官無奸邪, 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 以遇其主矣.
구변(九變) 제사십사(第四十四) 短語十八 1. 凡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 有數以至焉. 曰: 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也, 田宅富厚足居也, 不然則州縣鄕黨與宗族足懷樂也; 不然則上之敎訓, 習俗, 慈愛之于民也厚, 無所往而得之; 不然則山林澤谷之利足生也; 不然則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 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 不然則賞明而足勸也; 不然則有深怨于敵人也; 不然則有厚功于上也. 此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 2. 今恃不信之人, 而求以智; 用不守之民, 而欲以固; 將不戰之卒, 而幸以勝, 此兵之三闇也.
2. 今恃不信之人, 而求以智; 用不守之民, 而欲以固; 將不戰之卒, 而幸以勝, 此兵之三闇也.
1. 凡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 有數以至焉. 曰: 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也, 田宅富厚足居也, 不然則州縣鄕黨與宗族足懷樂也; 不然則上之敎訓, 習俗, 慈愛之于民也厚, 無所往而得之; 不然則山林澤谷之利足生也; 不然則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 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 不然則賞明而足勸也; 不然則有深怨于敵人也; 不然則有厚功于上也. 此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
정(正) 제사십삼(第四十三) 短語十七 1. 制斷五刑, 各當其名, 罪人不怨, 善人不驚, 曰刑. 正之, 服之, 勝之, 飾之, 必嚴其令, 而民則之, 曰政. 如四時之不貣, 如星辰之不變, 如宵如晝, 如陰如陽, 如日月之明, 曰法. 愛之, 生之, 養之, 成之, 利民不德, 天下親之, 曰德. 無德無怨, 無好無惡, 萬物崇一, 陰陽同度, 曰道. 2. 刑以弊之, 政以命之, 法以遏之, 德以養之, 道以明之. 政以弊之, 毋失民命; 令之以終其欲, 明之毋徑; 遏之以絶其志意, 毋使民幸; 養之以化其惡, 必自身始; 明之以察其生, 必修其理. 致刑, 其民庸心以蔽; 致政, 其民服信以聽; 致德, 其民和平以靜; 致道, 其民付而不爭. 罪人當名曰刑, 出令時當曰政, 當故不改曰法, 愛民無私曰德, 會民所聚曰道. 3. 立常行政, 能服信乎? 中和愼敬, 能日新乎..
3. 立常行政, 能服信乎? 中和愼敬, 能日新乎? 正衡一靜, 能守愼乎? 廢私立公, 能擧人乎? 臨政官民, 能后其身乎? 能服信政, 此謂正紀. 能服日新, 此謂行理. 守愼正名, 僞詐自止. 擧人無私, 臣德咸道, 能后其身, 上佐天子.
2. 刑以弊之, 政以命之, 法以遏之, 德以養之, 道以明之. 政以弊之, 毋失民命; 令之以終其欲, 明之毋徑; 遏之以絶其志意, 毋使民幸; 養之以化其惡, 必自身始; 明之以察其生, 必修其理. 致刑, 其民庸心以蔽; 致政, 其民服信以聽; 致德, 其民和平以靜; 致道, 其民付而不爭. 罪人當名曰刑, 出令時當曰政, 當故不改曰法, 愛民無私曰德, 會民所聚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