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시화총림 (1593)
건빵이랑 놀자
53. 杜詩塹北行椒却背村 世多誤解行椒之行音杭者非也 凡樹之沿途列立 望之如人之行者謂之行樹 張說之入秦川路詩曰 漢家行樹直新豐 杜詩五律又曰 塞柳行疏翠 言行其疏翠也
52. 柳斯文 塗 有詩才 少時遊戲靑樓 嘗以一絶書娼家壁上曰 半世靑樓食 熏天衆謗喧 狂心猶未悔 白馬又黃昏 一日者鵝溪相公自宴所辭歸 勢未能及于家 ▒道傍人舍而止歇 卽娼家也 旣醒 見壁上題而大驚 逢人輒及之 滿城一時傳詠 其所膾炙落句也 而鵝相曰 靑樓食之食字 最難下云云 余嘗思惟則蘇長公未壁賦註 引朱子語錄云 吾與子之所共食食字 誤作樂字 見東坡手本 皆作食字 卽食色之食 蓋鵝相之許靑樓食之食者 以與所共食同義也 抑未必用意至此 寔出於鵝相之高見 柳嗜酒廢讀 竟不能究其才 惜哉
51. 시가 사람을 궁하게 만든다는 걸 실증한 성여학 成敎官汝學, 金南窓之甥也. 自幼少成癖於詩, 着力旣久, 往往有佳句. 其‘草露蟲聲濕, 林風鳥夢危.’ 爲人所稱. 如‘面唯其友識, 食爲丈夫哀’者, 窮語也. 余嘗往來其家, 每見其破衣矮巾, 滿鬢衰髮. 獨依一間書齋, 盡日授書童子, 眞一世之窮士. 詩能窮人者, 殆爲成敎授而發也. 해석成敎官汝學, 金南窓之甥也. 교관 성여학은 남창 김현성(金玄成)의 사위다. 自幼少成癖於詩, 着力旣久, 어려서부터 시에 치우친 선호가 이루어져 힘을 쓴 지 이미 오래되자 往往有佳句. 이따금 좋은 글귀를 짓게 됐다. 其‘草露蟲聲濕, 林風鳥夢危.’ 그 시는 다음과 같으니, 草露蟲聲濕 林風鳥夢危풀에 이슬 내려 벌레 소리 젖어 있고 숲에 바람 부니 새의 꿈은 위태롭네. 爲人所稱. 사람들에게 칭송받게 ..
50. 李東嶽學士 安訥 詩格渾厚濃麗 實罕世之才 佳作不可勝記 其宰秋城之日 偕僕登俛仰亭賦詩 僕敢唐突先手頷聯曰 殘照欲沈平楚闊 太虛無閡衆峯高 自以得儁語 東嶽次韻曰 西望川原何處盡 南來形勝此亭高 下句隱然與老杜海右此亭古 語勢畧似 可謂投以木果 報之瓊琚▒天▒▒以擯相月沙李▒▒下到龍灣 登統軍亭有詩曰 六月龍灣積雨晴 淸晨獨上統軍亭 茫茫大野浮天氣 曲曲長江裂地形 宇宙百年人似蟻 山河萬里國如萍 忽看白鶴西飛去 疑是遼陽舊姓丁 此豈非大手也
49. 荷谷許典翰 篈 以能詩大有名 不幸而夭 其詩播在人口者 絶少 余不得見其累篇 近鄭學士畸窩 弘溟 謂余曰 曾聞張內翰 維 論東方人詩曰 爾來文人才子中 荷谷之詩爲最云 余以爲張內翰必有所見 求得荷谷遺稿一卷 常手把貪翫 眞絶代詩才也 調格之高 同景樊堂 而無虛誕之病 厥弟筠雖贍裕不竭 格律甚卑 不可同日道也
48. 昔在己酉詔使之遊漢江也 一時名於詩者 皆以製述官隨之 乘船在後 相與評論古今詩 滿舡喧然 語及蘇齋 一口言曰大家手也 安敢輕議 座有二三人獨曰 短律雖佳 長律則麤厲 不足取 車典籍 雲輅 攘臂大呼曰 小家之作 雖一篇一句可詠 綴拾纖碎 索無氣力 至如蘇齋之作 有萬鈞之勢 安敢與之爭衡也 無異草間蟋蟀遇洪鐘而止 因擧遊金剛山長律一首而誦之 其屯雲古檜陰陰洞 落日危橋淺淺灣之句 三復詠歎 以余觀之 上句渾厚 下句雅亮 輕重似不均稱矣
47. 盧蘇齋五言律 酷纇杜法 一字一語 皆從杜出 其詩書禮學未 四十九年非之句 世皆傳誦 實出於老杜詠月詩曰 羈棲愁裏見 二十四回明 可謂工於依樣矣 杜詩長律 縱橫雄宕 不可學而能之 故蘇,黃兩陳 俱不敢倣其體 而蘇齋欲力追及之 難矣哉 康府尹 復誠 嘗從蘇齋學詩 蘇齋曰 我與湖陰詩名相埒 世不能辨其優劣 僕之長律 不及湖陰 湖陰短律 不及於僕 各有長處耳
46. 金南窓 玄成 以善書鳴於世 自言學子昂 而亦不類趙體 楷字頗美 其詩琅然可愛 詠新月詩一聯曰 光斜恰照蓂三葉 輪缺纔容桂一枝 人稱其工 東嶽次其韻曰 鉤沈剩劫潛蛟窟 弓掛偏驚睡鶴枝 雖不及原韻 而押韻有先後之難易 東嶽之高才可見 老杜對月詩曰 光射潛虯動 明翻宿鳥頻 又王元之中秋月詩曰 冷濕流螢草 光凝睡鶴枝 蓋東嶽使此兩詩之語矣
45. 唐人以詩酬唱者 不過和詩中之意 而無次韻之例 宋人酬唱之詩 專尙押韻 不必和其意 次韻之例 蓋始於宋人矣 然嘗見元微之酬樂天詠通州事長律四首之詩 則其中兩律依樂天之韻 是知在唐已有次韻之漸矣
44. 我國使价之朝天也 路過孤竹城 城外有水 曰灤河 河上有山 曰首陽 梁松川 應鼎 詩所謂灤河江上首陽山者是也 夷齊旣讓國遠遁 避周入山 則其肯復歸於孤竹城外之山乎 後人不深究 而因指灤河上等閑一山 強名爲首陽 至今沿襲賦詩 誤矣 唐薛稷陝西途中詩曰 驅車越陜郊 北顧臨大河 傳岩旣鬱紆 首山亦嵯峨 操築無昔老 採薇有遺歌 李頎登首陽山謁夷齊廟詩 亦曰 石門正西豁 引領望黃河 是知首陽山實在陝西 與黃河不遠矣
43. 李斯文 春英 號體素 以文翰自豪 其文其詩 專尙富麗 滔滔不竭 每於衆會中 論人才長短 奮臂獵髥 高聲大吒 雖文人才子 廁其旁皆不敢與之頡頑 任處士 錪 號鳴皐 一生用功於詩 而所讀李白唐音而已 亦善於談詩評句 聞者側耳 平生所不取者 體素之詩也 兩人論議交角 至死不相屈 體素登永保亭詩曰 月從今夜十分滿 湖納晩潮千頃寬 句圓意足 鳴皐嘗於道上 有斷靄孤城夕 寒蟬老樹秋之句 淡雅可詠 見此兩聯 知果不能相合矣 世之知詩者論及兩翁 謂體素爲麤豪 鳴皐爲寒儉 未知此論何如也
42. 蓀谷詩有曰 弄荷閑摘葉 臨水獨題詩 松溪評之曰 蓋閑摘荷葉 題詩其上之謂也 以一語而成兩句 詩中之妙法 觀者詳之 余讀杜詩至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知蓀谷之工於襲取也
41. 權敎官 韠 號石洲 成癖於詩 不事科業 其詩祖老杜襲簡齋 語意至到 句法軟嫩 一時能詩人 皆推以爲莫能及 近世詩人之得盛名者 石洲爲最矣 聞中朝人刊行東國詩 石洲長律數首與焉 其一曰 江上嗚嗚聞角聲 斗柄揷江江水明 早潮侵岸鴨鵝亂 遙舍點燈砧杵鳴 客子出門月初落 舟人挂席風欲生 西州千里自此往 長路險艱何日平 自坡山將向江都時所作也 見此一篇 足可以知其才美矣 當廢朝時 柳氏諸人藉內勢橫恣無忌 一時朝紳 皆諂媚乞哀 任持平叔英時以擧子對策 多觸諱之言 將削科幸而中止 石洲有詩曰 宮柳靑靑鶯亂飛 滿城冠蓋媚春輝 朝家共賀昇平樂 誰遣危言出布衣 其後有別擧 朴自興登第 自興之父承宗 自興之婦翁李爾瞻爲考官 人不敢議其循私 其時許筠亦以試官 取厥姪許所製之文 與於榜中 被罪遠竄 石洲又有詩曰 設令科第有私情 子壻弟中姪最輕 獨使許筠當此罪 世間公道果難行 及廢朝親鞠逆獄時 此二詩出於..
40. 壬申年迎詔時 中朝詩人滕達號北海 從詔使而來 時先君在擯相幙下 與北海驩甚 多酬唱之作 北海警句佳什 皆遺失不可記 獨過薊時一首絶句曰 千里胡塵白雁稀 陰山雪色照征衣 穹廬一夜吹笳急 滿地關雲凍不飛 及還中朝 賦藩京七子詩 分寄擯相及幙府諸員各一首 其寄先君詩曰 昔聞荊山璞 三獻斯成章 一朝旣用世 采采登明堂 神句失其勢 隋珠掩其光 歲月旣云徂 寧爲刖者傷 所以君子德 潤澤比珪璋 蓋歎先君不得於世 詩格甚不俗 第未知北海竟能有立於時與否也 趙素翁曰 王弇州集中有滕北海往朝鮮 多得本國人律詩絶句以還 其詩俱佳等語 然則北海從遊於王,李間 見重於一時明矣
39. 乙未丙申年間 天將劉提督 綎 領兵往來湖嶺間 幕下帶一書生 往往賦詩 人或傳誦其佳句 而不見其面 不知其名 時我國與倭賊相持 成敗未決 厥書生以蚌鷸之喩 作長律曰 老蚌當陽爲怕寒 野禽何事苦相干 身離窟穴珠胎損 力盡沙灘翠羽殘 閉口豈知開口禍 入頭誰料出頭難 早知俱落漁人手 雲水飛潛各自安 蓋書生見時事搶攘之勢 誤擧漁人之說 畢竟國家重恢 以有今日者 無非上國終始恤小 宣廟跋履戡難之力 書生豈知言者哉
38. 朴學官守庵 枝華 儒者也 其於詩非專門用力 而時時寓興之作 格高意玄 人莫能及 其詠崔孤雲詩曰 孤雲唐進士 初不學神仙 蠻觸三韓日 風塵四海天 英雄安可測 眞訣本無傳 一去留雙鶴 淸風五百年 深味之 有不盡底意思 ○朴相公民獻 除咸鏡監司 一時名人咸賦別章 一日 蘇齋抵朴相公第 展別章五十餘幅 皆瞥眼看過 時林白湖在座 蘇齋目白湖曰 公詩安在 白湖出諸袖而奉之 蘇齋一見 默然投之於諸稿中 朴守庵詩適至 蘇齋披翫 其頸聯有邸館夢回淸獻鶴 塞門風落晏嬰裘之句 三復歎賞 字守庵曰君實君實 白湖豪氣頓挫 面頸發赤 遂退走 蓋朴相公之將往咸鏡也 有臺議擧不廉爲言 守庵欲白其不然 故語意如此 蘇齋之所以尤稱美也 ○壬辰之變 避寇于抱川地 年已七十餘 登山竄伏林藪之間 一日 謂人曰 我今年至 何用苟且偸生 遂敎家人浣洗衣服 定日將自決 旁人不敢止 其日也衣潔服 從山下至深淵之側 徘徊於松樹之..
37. 白參奉玉峯 光勳 先執也 先君每言其才格之孤高 林白湖始登第也 節度公 白湖尊府君 牧濟州 白湖越海榮覲 還時由海上至龍城 將向洛下 其時府使孫汝誠邀聚文人 賦詩廣寒樓上以餞之 玉峯,蓀谷,白湖曁先君在席 一時之盛會也 其所唱酬 合作一部 行于都中 遂成紙貴 方其會也 孫府伯賦一長律 玉峯次韻 其詩曰 畫欄西畔綠蘋波 無限離情日欲斜 芳草幾時行路盡 靑山何處白雲多 孤舟夢裏滄溟事 三月煙中上苑花 樽酒易傾人易散 野禽如怨又如歌 時當國恤 坐無聲樂 咸以歌字爲難 而其落句尤美 眞佳才也 或者以滄溟事之事字爲未妥 余嘗語五山以此詩 五山亦疑之 近閱唐百家 李益詩有別來滄海事 語罷暮天鍾之句 方覺痛快矣 ○權石洲昔遊南中 有人以玉峯詩數十首示石洲 欲聞其評論 石洲雅自多 不許可人 又不喜學晩唐體 見玉峯詩 肆加詆斥 其夜石洲醉睡 忽有呼號夢魘之狀 旁人救而得覺 石洲起坐 咨嗟良久曰 ..
36. 壬申年 登極詔使韓給事世能來東方 其所製詩下 別書宜付丙丁勿移甲乙八字 倉卒間 一行皆未曉 家君以製述官 在擯相之側 卽前進曰 言宜付于火 勿鋟于木 擯相頗許其敏於解見 自是之後 俗間書札之語煩者 必書卽付丙丁四字 爲一世諺言 余見潘德久上龜山寺詩頷聯曰 寺付丙丁應有數 岸分南北最堪悲 蓋寺經焚燹故云 始知韓詔使此語 雖出於戲 亦有來處也
35. 詩中文字可疑處甚多 如怪來詩思淸人骨 門對寒流雪滿山之句 世雖吟誦皆未諳怪來之語 來者語助辭 呂忠穆頤浩退老堂詩曰 悟來漁釣勝公侯 怪來悟來 皆一種文字也
34. 長恨歌 有夜雨聞鈴腸斷聲之句 吾東方人遂以簷淄爲鈴 卽出於諺言明皇之入蜀到斜谷夜雨中聞鈴作雨淋鈴曲蓋中華人懸鈴於馬若騾之頸下 行則有聲 韓渥早發藍田詩曰 棧轉時聞驛使鈴 又杜荀鶴臨江驛詩第六曰 驛路鈴聲夜過山 見此可知已 昔天兵之來我國也 將官之行 多以騾載裝橐 而編鈴於騾子頸下 行則衆鈴皆鳴 見此益可驗矣
33. 李相公鵝溪 昔於己亥年間 以前丞相屛居于東大門內 門巷寂寥 余所寓適與相近 日往來聞相公論詩 每論到今人詩 必曰高而順高而順 若逢南中人 輒問曰 願聞高而順一句 得卽書之窓壁上 詠賞不已 稟曰 高霽峯與鄭湖陰何如 相公曰 世人貴耳賤目 鄭遠而高近 必不信余言 若信余言 則高乃過之 其心服如是
是日也自午向夕, 凡賦五十韻排律五篇, 而西日尙餘三竿, 雄哉! 雖求之於古人, 不可得也. 但馳驟之際, 不遑擇言, 蛟螭蚯蚓, 往往相雜, 篇終之後, 不無議言隨之. 是亦大家數也, 何病焉? -『霽湖集』 卷9 해석 是日也自午向夕, 凡賦五十韻排律五篇, 오산 차천로는 이날에 낮부터 저녁까지 모두 50운의 배율 다섯 편을 지었는데 而西日尙餘三竿, 雄哉! 서쪽 해가 아직도 지지 않고 삼간 남짓이었으니 웅혼하구나! 雖求之於古人, 不可得也. 비록 옛 사람에게 구하더라도 얻을 수 없다. 但馳驟之際, 不遑擇言, 蛟螭蚯蚓, 往往相雜, 다만 써재끼는 사이에 말을 가릴 경황이 없어 좋은 글과 나쁜 글이 이따금 서로 섞여 篇終之後, 不無議言隨之. 편을 끝마친 뒤엔 의론하는 말이 따르지 않음이 없었다. 是亦大家數也, 何病焉? -『霽湖集』 卷..
31. 上舍鄭彥訥號一蚩 羅州人 深於學問 人罕知之 每赴科場 以賦屈人 世徒知能於賦 而未嘗見其作詩 少年時遊瑞石山 次林白湖詩一聯曰 怪石夜能虎 矮松秋欲絃 足見其奇 壬辰以後遭亂漂蕩 有醉來千日少 亂後一身多之句 聞者皆稱能做出古人所未道之語 姚合贈劉叉詩一聯曰 避時曾變姓 逃亂似嫌身 與一蚩之意略同 而一蚩不喜奇詩 必不襲姚合之句 金剛經頌曰 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 蓋出於此也
30. 上舍鄭彥訥號一蚩 羅州人 深於學問 人罕知之 每赴科場 以賦屈人 世徒知能於賦 而未嘗見其作詩 少年時遊瑞石山 次林白湖詩一聯曰 怪石夜能虎 矮松秋欲絃 足見其奇 壬辰以後遭亂漂蕩 有醉來千日少 亂後一身多之句 聞者皆稱能做出古人所未道之語 姚合贈劉叉詩一聯曰 避時曾變姓 逃亂似嫌身 與一蚩之意略同 而一蚩不喜奇詩 必不襲姚合之句 金剛經頌曰 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 蓋出於此也
29. 崔學士孤竹以評事赴咸鏡道 蓀谷以塞下曲三首送之 其一首曰 都尉分軍夜斫營 漢家金鼓動邊城 朝來更聽降胡說 西下陰山有伏兵 一時傳詠 余嘗閱唐于鵠詩 有度水逢胡說 沙陰有伏兵之句 權松溪遊海上人家 有鷗飛誤入欄之句 余見何月湖環翠閣詩曰 沙禽占水閑相趁 誤入疏簾靜却廻 昔劉原父戲謂歐陽公曰 永叔於韓文 有公取竊取 公取者粗可數 竊取者無數 蓋松溪約七言兩句 成五言一句 只襲其意 可謂竊取 至如蓀谷 全謄古句 略加數字 要以一時驚人而止 非公取竊取 蓋發塚手也
28. 林正郞白湖 悌 爲詩學樊川 名重於世 蓀谷嘗論人詩品 及於白湖 目之能手 聞者皆以爲善喩 白湖年少時 自湖西向洛 政當窮冬 風雪滿天 道上成一律曰 大風大雪高唐路 一劍一琴千里人 鳥啼喬木暮煙冷 犬吠孤村民戶貧 僮寒馬病若無賴 嘯志歌懷如有神 悠悠忽起故園思 錦水梅花南國春 高唐 所過地名也 成大谷先生見此詩 願見其面 白湖遂造拜 甚驩 癸未甲申年間 成先生牛溪爲銓曹亞判 憐其抱才沈滯 欲遂吹虛 邀而與之語 問其姓氏所由來 仍曰 必累世奕閥矣 對曰 數三代忝得科名 人以爲貴姓 而實則起於寒微 世葉未久矣 牛溪大加奬歎 謂其有拔俗氣像 將置淸班 遂與於弘文錄 未幾病逝 其所爲詩絶無窮態 竟不振 何哉
27. 鄭處士天遊 之升 以詩鳴於世 其叔父古玉碏嘗稱其才調絶等曰 鳥啼春有意 花落雨無情者 非仙語乎 以余所見 上句近兒童所誦聯句 古玉之擧是爲言 未可曉也 嘗聞林白湖誦天遊一絶句曰 草入王孫恨 花添杜宇愁 汀洲人不見 風動木蘭舟 爲近世絶唱 自以爲不可及 是則果然矣 天遊本洛陽人 年少時不得於世 卜地龍潭萬疊山中 結草堂 顏以叢桂 遂終焉
26. 權松溪 應仁 嘗遊鄭湖陰門下 湖陰主文時 以儐相迎詔使于江上 松溪在幕下 每湖陰作詩 安字未妥 必問松溪 松溪屢下字 可其意 湖陰深許之 然論及其詩 厭其格卑近俚 嘗以詩贈松溪一聯曰 痛洗劍南詞爛熟 超尋丁卯句淸圓 松谿雖不敢互相譏議 心亦不服湖陰之詩 或與所親評論 頗指斧鑿爲言云 余聞湖翁每自言平生所熟讀者商隱集 以故句法或有近西崑體者 然原其所祖則蘇,黃耳 許丁卯詩格 與之相遠 而其勉人以丁卯者何歟 近得松溪集閱翫 則句法圓熟 押韻不窘 下筆成篇 逾去逾出 如富家長者賤用粟帛 亦文章手也 其次統軍亭韻曰 天際黑雲橫靺鞨 塞西紅日墮陽平 眞警策之語也
25. 僕嘗得結城 見東上軒壁上有詩板埋沒於塵埃 卽湖陰長律也 頷聯曰 波舂醜石蠔黏甲 日照高梁鷺晒翎 摸出海濱景象 趙學士竹陰 希逸 每誦湖陰峯頂星搖爭缺月 樹顚禽動竄深叢之句 三復嘆美 蓋曉起卽景也 至如山木俱鳴風乍起 江聲忽厲月孤懸 擧世稱之 蓋木葉俱鳴夜雨來 簡齋之詩也 灘響忽高何處雨者 吳融之句也 湖陰上下句取此兩詩之語 而陶鑄之圓轉無欠 或者以月孤懸三字 爲不承上語 可謂癡人前說夢 湖陰警句何限 偶記此數三句而已
24. 李陶隱崇仁作嗚呼島詩 李牧隱穡書之壁上 詠嘆不已 每曰 求之中國 不易得 鄭道傳性猜愎厭其言 嘗用盡心力作嗚呼島 密令刊刻 印于唐紙 如古書落簡者然 待過數年後 示之牧隱曰 疇昔吾公見陶隱之詩 推許甚過 僕於陳編中得見此作 似甚奇古 豈翅陶隱之詩耶 牧隱讀下一遍 徐曰 此作何敢比論於陶隱乎 道傳曰 然非今世人所可及 牧隱曰公輩亦可能矣 道傳大慙而退 革命之後 陶隱被削職 流寓陰竹 道傳囑其道方伯 假稱匿接閑民 以大杖擊七十 遂死 蓋▒詩名在己上而洩之 小人情狀 可不痛哉 此言曾於尹海平月汀爺聞之
23. 林垂胡 苞 博覽群書 兼有過人之聰 凡於九流百家奇書古文 無不目涉而口誦 嘗在都下 文人才子叢萃其家 各以所聞見 問難於垂胡 垂胡左顧右眄 應口答無疑 如懸河走汞 莫有窮已 湖陰每指之曰 行祕書 湖陰或於酒場 狼藉賦詩 其用事時時有未曉處 蓋出於僞 而人不能知 垂胡夢侍湖陰於燕坐 問之曰 相公之詩 多以僞語欺人 謂後世無人耶 湖陰答曰 世間畜眼者如君幾人 戲作不載於私稿中 寧被後人之見耶 遂相與一笑 湖陰疾病 屬垂胡曰 君必註吾詩 垂胡許諾 後十餘年 湖陰詩稿印行於世而無註 家君問之垂胡則曰 吾嘗收其詩稿 旣註一卷 其下用事及文字 率多重出 取以遍閱 重出處逾去逾多 遂迺輟止云云 垂胡雖博洽如是 顧不閒於詩 亦不肯賦詩 壬申迎詔時 以日記官 隨林塘到龍灣 習齋權學士 擘 次詔使詩韻 有仲宣樓上開襟北 子美詩中首路西之句 垂胡曰 改樓上作賦裏則如何 林塘目家君曰 歐彼賦裏可矣 一..
22. 湖陰鄭公杭州圖詩頸聯曰 湖舫客歸花嶼暝 蘇堤鶯擲柳陰濃 近世傳誦 或曰 鶯之擲字 未知古有否也 鶯飛柳上擲金柳者 是兒童聯句也 湖陰豈用此聯句中文字耶 人多疑之 余閱唐百家 忘其名 有林明露擲猿之句 又杜詩樹鷄柵詩曰 織籠曹其內 令入不得擲 蓋擲者 跳擲也 足以破其疑矣
21. 余於己酉年 以製述官隨柳爺西坰向龍灣 行至平壤 李蓀谷年踰七十 客居城中 平壤之老官妓老官奴 頗能說少年時行樂云 在昔徐學士益爲大同察訪 崔學士慶昌爲本府庶尹 館李於浮碧樓 選妓中之最有名者及善歌者善琴者凡十餘人 令擁侍不離 崔庶尹每日向夕公務稍屛 與徐察訪肩輿到浮碧樓 行酒賦詩 盡歡而罷 逮崔秩滿還朝乃已 其不論貴賤 優愛才華至如此 浮碧樓板上有鄭知常絶句 卽雨歇長堤草色多 送君南浦動悲歌 大同江水何時盡 別後年年添綠波之詩 古來傳以爲絶唱 一日 崔庶尹謂座上曰 吾三人每賦詩此樓之上 山川魚鳥 嘲詠殆盡 盍命題賦一絶句耶 徐學士曰 以採蓮曲命之可也 崔學士曰 以板上詩爲韻可也 三人各把筆沈吟 務勝刻苦 崔,徐旣書 李乃繼就 竟推李作爲絶唱 其詩曰 蓮葉參差蓮子多 蓮花相間女娘歌 歸時約伴橫塘口 辛苦移舟逆上波 崔徐之作 未必讓於此 而特以李作爲第一 有閣筆之擧 其崇奬布衣之意..
20. 霽峯爺曰 方我之邀李到瑞山時 館李放東上房 帷帳供膳 陪伴諸具 一擬別星 未閱月 洛中名流知舊責我待李過分 書札翩然 至曰 朝中謗議盛行 必將厄君 我猶不動 亦不相辨 迨李之還而不令李知之 久然後謗息 厥後遞宮大洛 前之遣書相責者 皆集邸寓問曰 實有是否 我曰 果如君所聞矣 於是益加駭怒 我乃笑而曰 吾有一說 于其聽之 許億鳳 論其賤則官奴也 而以吹笛之善 每於宴遊 招而進之於錦筵之上 李也雖無外家 其父則士大夫 比之官奴 不亦大相遠哉 以吹笛之善 進之錦筵 而忘官奴之賤 則愛其罕世之才 罝之空虛之客館 食以濱海之飫味 伴以閑遊之一婢 娛其客間 有何不可乎 責者迺曰 子言亦有理矣

19. 고경명과 이달의 시를 비교했던 양 경우 여고제봉논시(與高霽峯論詩) 昔於壬辰年, 亡父擧義集衆, 推高霽峯爲將. 慶遇, 掌書記之任在幕中, 亡父以召募出入州郡. 某, 陪霽峯自潭陽向完山, 每於軍務之暇, 語及論詩. 霽峯爺愛某年少頗涉古人詩, 必與之寢處. 嘗論及今人詩, 稱道李蓀谷達詩格曰: “世罕其儔” 某曰: “蓀谷詩出於晩唐, 雖一篇一句可詠, 豈若閤下濃麗富盛乎.” 霽峯爺曰: “豈可易言其優劣乎! 如七言律及排律等作則吾有不讓於李也, 至如短律若絶句, 決不可及. 昔守瑞山郡時, 邀李於東閤, 留連累朔, 與之唱和. 每賦絶句, 不敢以宋人體參錯於其間, 倉卒學唐, 半眞半假, 誠可愧也.” 某竊惟念文人相輕, 自古然也. 況霽峯之於蓀谷, 推許至此, 寘之已右, 益見其長者也. 『霽湖集』 해석 昔於壬辰年, 亡父擧義集衆, 옛날 임진(1592)년에 ..
18. 衣服稱身之稱字 仄聲也 卽詩之不稱其服者是也 然以平聲用無妨 杜詩細草稱偏坐 香醪懶再沽 又曰 意內稱長短 終身荷聖情 此皆平聲也
17 唐人爲詩 以餘爲殘 每當用餘字 必代用殘 如洗兵車行曰 祗殘𨞊城不日得者 其時賊所據城邑 皆已復舊 只餘鄴城 而當不日可得矣 又如猶殘數行渡 南紀殘銅柱等語何限
16. 東坡金山寺田 是時江月初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 二更而落 則生明非生魄也 蓋率爾而誤矣 杜陵無此等失處
15. 杜陵之詩 其語意矜嚴 絶無香奩體 麗人行則出於諷詠時事 有國風之義 其餘或擧佳人字 以文詩句而已 不如晩唐及宋人作纖巧留情之詞 李白詩蕩 故多言婦人 此古人所不取也 韓公詩亦無閨情 但鎭州道上數首絶句而已
14. 杜詩四更山吐月 殘夜水明樓 古人以爲警句 東坡以初更山吐月二更山吐月三更山吐月四更山吐月五更山吐月爲首句 衍爲五詩 似支離 又杜詩北征詩曰 或紅如丹砂 或黑如點漆 雨露之所濡 甘苦齊結實 兩或字 令人詠賞有三歎之音 而韓公南山詩 衍爲五十一或字 亦似支離 詩欲精妙 不要鬪富
13. 杜詩杜鵑行曰 業工竄伏深樹裏 業工二字 世皆不識 車 天輅 五山曰 少年時閱書 見巴俗指杜鵑雛爲業工之語 而今忘其爲何書也云云 余亦未曾見了 遍問博覽 人皆不能知 豈五山閱歷煩多 容或誤見之耶 李東岳 安訥 曰 唐本書冊中有文字間一字疊下如漠漠蕭蕭之類 則厭於再書 或以小又字繼之 如我國人以兩點繼之者 剞劂氏誤以又作工 比比有之 業工必業業之誤傳也 杜鵑以蜀帝之魂 失國業業 潛身山藪中 呼號四五月之間者 不亦理通乎 此言甚暢快矣
12. 詩人或未盡曉字音高低 壬辰之壬字 或作去聲用 文人行之行字 或作平聲用 是甚不知者也 至如膠字 則折膠鳳膠及膠漆之膠 皆平聲也 若膠合之膠 蓋仄聲也 坡詩曰 童子愁氷酒 佳人苦膠杯者是也 燈檠之檠字則古詩有燈檠昏魚目之句 李義山詩九枝燈檠夜珠圓者 仄聲也 坡詩曰 夢斷酒醒山雨絶 笑看飢鼠上燈檠者 平聲也 蓋通用矣 籠字則杜詩曰 野人相贈滿筠籠 此平聲用也 退之詩曰 香隨翠籠擎初到 此仄聲用 皆櫻桃詩也 莽蒼之蒼 上聲也 古詩皆以上聲用 梅聖兪律詩曰 寒日悄淸迥 群山分莽蒼 則蓋古人或作平聲用矣
11. 杜詩曰沙頭宿鷺聯拳靜 唐人詩中用聯拳處甚多 聯拳者 群鷺離立之貌 非謂聯其拳也 以故杜詩與撥剸爲對 今之詩人或以接翅作對用 誤甚矣
10. 杜詩曰 不分桃花紅勝錦 不分之意 人多未曉 安於心者爲分 不分者猶言不安於心 卽嫌字意也 以故杜詩與生憎爲對用 坡翁春分後雪長律頸聯曰 不分東君專節物 故將新巧發陰機 據此兩詩 可明其義矣
9. 詩人以與字作將字用 李詩曰 彭蠡將天合 猶言與天合也 朱慶餘詩曰 不似朝簪貴 多將野客期 猶言多與野人期也 此類甚多
8. 凡七言古詩 多散押諸韻 今之所謂散韻也 其改韻之際 一聯上下句 皆押一聲之韻 然後其下諸聯 只押下句 每改韻每如是 五言古詩則雖改韻只押下句 間或一聯皆押 依七言體者亦有之 杜詩送王評事五言詩 自初句至盛事垂不朽 皆用有字韻 其下改韻豪字曰 鳳雛無凡毛 五色非汝曹 比則毛與曹皆韻也 與七言同 以此論之 七言則必守定法 五言則不必爲例
7. 凡押韻 一字有二義 則疊押無妨 杜詩園人送瓜詩 旣曰愛惜如芝草 終句又曰種此何草草 韓詩則縱筆大篇 疊押甚多 亦不擇字義同異 此則不可爲法
6. 空字本平聲 而唐律詩中有潭影空人心之句 益潭水澄淸能使人心空虛如水之謂也 此空字處人心之上 故音高 如酒醒之醒 醒酒之醒 音有平仄之不同 酒醒之醒平聲 醒酒之醒仄聲 是乃當用之例 只杜詩湍駃風醒酒 船行霧起堤者 平聲用也 李昌符旅遊詩曰 酒醒鄕關遠 迢迢聽漏終者 仄聲用 與常用之例反不同 然此絶無而僅有矣 ○從字或作仄聲 蓋侍從從臣之從也 世人疑其必於侍衛君上 用仄聲 從字頗不知尋常間亦用之 杜詩曰 華音發從伶 又胡文恭飛將詩曰 曾從嫖姚立戰功是也
5. 凡律詩以四韻爲一篇 演而爲排律 故排律押韻 必偶而無奇 卽六韻八韻十韻二十韻者是已 唐初諸詩中或有五韻排律 此必故詩類也 如韓翃昔昔鹽 是迺古詩 而句句用對偶 一如排律 當時古詩亦有此體 而後來抄選之人 置之排律中 似不深思矣 排律之體 至於老杜 極精無雜 杜詩排律何限 無一首奇韻 可爲法矣
4. 五言律詩有半律體 頷聯做句 不用對偶 只須聯作對做句是已 李白聽胡人吹笛律詩曰 胡人吹玉笛 一半是秦聲 十月吳山曉 梅花落敬亭 愁聞出塞曲 淚滿逐臣纓 却望長安道 空懷戀主情 老杜百五日夜對月詩曰 無家對寒食 有淚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 淸光應更多 仳儺放紅蕊 想像顰靑娥 牛女謾愁思 秋期猶渡河 詩人多用此法 至如長律之用此體者絶少 唯商隱題白石蓮花詩曰 白石蓮花誰所共 六時長捧佛前燈 空庭苔蘚饒霜露 時夢西山老病僧 大海龍宮無限地 諸天雁塔幾多層 謾誇鶖子眞羅漢 不會牛車是上乘 此亦半律體也
3. 押韻至入聲則通押旁韻 只取音近者 卽古詩也 杜,韓皆如是 平聲之東冬若支微若歌麻若尤文寒刪先若庚靑若覃咸等韻 古詩則通押不妨 至如律詩 則進退格外 決不可混押 絶句亦如律詩 而但第一韻 或押旁韻亦不妨 俗人頗不能精辨 惜哉 古人於古詩 通押旁韻 而或於長篇大作中不雜傍韻者亦有之 試擧韓文公一二詩論之 則謝自然一篇中通押眞文寒刪先等韻 此日足可惜詩 通押陽庚靑韻 而東冬江韻中若干字亦入於其中 縱橫無忌 至如南山詩及諸雙押長篇 無一字雜入他韻 蓋賦詩者或放心縱筆 不嫌錯雜 或專力於押韻 示人不窘 此古人之用乎也
2. 詩多格律 有吳體 有虛實體 此尋常也 至如回鸞舞鳳格者 何耶 曰 以我況彼 以彼況我之謂也 如韓詩旗穿曉日雲霞雜 山倚秋空劍戟明 以我之旗 況彼雲霞 以彼之山 況我劍戟者是也 有扇對格 或曰隔句對格 以下二句 對上二句之謂也 少陵哭蘇鄭詩曰 得罪台州去 時危棄碩儒 移官蓬島後 谷貴歿潛夫 是也 又唐人絶句曰 去年花下留連飮 暖日夭桃鶯亂啼 今日江邊容易別 淡煙衰草馬頻嘶 又韓昌黎詩曰 去年秋露下 羈旅遂東征 今歲春光動 驅馳別上京 此類甚多 又有變律體 蓋二聯起頭 沓用側聲 如韋蘇州詩峽東蒼江路向東 東南山豁大河通 春水蒼茫遠天外 夕陽明滅亂流中 此乃律詩之第一第二韻也 又杜詩曰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洒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此類甚多 又有一種變律 杜詩曰 早泊雲物晦 逆風波浪慳 雲與波皆平聲 則不害物之爲仄聲 又曰 生理飄蕩拙 有心遲暮違 劉夢得詩曰 髮短梳未..
1. 世之論詩者曰唐體曰宋體 近世學唐者出於晩唐 盛唐興晩唐迥然不侔 取盛唐諸詩熟翫則可知已 學晩唐者指用事曰 非唐也 盛唐用事處亦多 時時有類宋詩 然句法自別 世人鮮能知之 駱賓王詩曰 有蝶堪成夢 無羊何觸藩 白樂天詩曰 但識臧生能詐聖 可知甯子解佯狂 此等句何限 非用事而何 唐宋之卞 在於格律音響間 惟知者知之

5. 최치원까지의 문단(文壇)의 흐름 三韓自夏時, 始通中國, 而文獻蔑蔑無聞. 隋唐以來, 方有作者, 如乙支之貽詩隋將, 羅王之獻頌唐帝, 雖在簡冊, 未免寂寥. 至崔致遠入唐登第, 以文章, 名動海內, 有詩一聯曰: “崑崙東走五山碧, 星宿北流一水黃.” 同年孤雲曰: “此句卽一輿誌也.” 蓋中國之五岳, 皆祖於崑崙山, 黃河發源於星宿海故云. 其題「潤州玆和寺」詩, 一句云: “畵角聲中朝暮浪, 靑山影裏古今人.” 學士朴仁範, 題「涇州龍朔寺」詩云: “燈撼螢光明鳥道, 梯回虹影落岩扃.” 參政朴寅亮, 題「泗州龜山寺」詩云: “門前客棹洪波急, 竹下僧棋白日閑.” 我東之以詩鳴于中國, 自三子始, 文章之華國有如是夫. 해석三韓自夏時, 始通中國, 삼한【삼한(三韓): 상고(上古) 시대(時代)에 우리나라 남쪽에 있었던 마한(馬韓), 진한(辰韓), 변한(弁韓..

4. 당나라 책에서 최치원 열전을 입전하지 않은 것에 대해 의론하다당서불립최치원열전의(唐書不立崔致遠列傳議) 按『唐書藝文志,』, 載崔致遠四六一卷, 又刊『桂苑筆耕』十卷. 余未嘗不嘉其中國之廣蕩無外, 不以外國人爲之輕重, 而旣載於史, 又令文集行于世. 然於『文藝列傳』, 不爲致遠特立其傳, 余未知其意也. 若以爲其事績不足以立傳, 則致遠十二渡海入唐遊學, 一擧中甲科及第, 遂爲高騈從事, 檄黃巢, 黃巢氣沮, 後官至道統巡官侍御史. 及將還本國也, 同年顧雲贈「儒仙歌」, 其一句曰: “十二乘船渡海來, 文章感動中華國.” 其自敘亦云: “巫峽重峯之歲, 絲入中華; 銀河列宿之年, 錦還東國.” 蓋言十二而入唐, 二十八而東還也. 其跡章章如此. 以之立傳, 則固與『藝文』所在沈佺期ㆍ柳幷ㆍ崔元翰ㆍ李頻輩之半紙列傳, 有間矣. 若以外國人則已見于志矣, 又於「藩鎭」..
추강냉화(秋江冷話) 목차 남효온(南孝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인용작가 이력 및 작품목차지도
64. 得天地之正氣者人一 人身之主宰者心一 人心之宣泄於外者言一 人言之最精且淸者詩 心正者詩正 心邪者詩邪 商周之頌 桑間之風是也 然太古之時 四岳之氣完 人物之性全 樵行而歌吟者 爲標枝擊壤之歌 守閨而詠言者 爲漢廣摽梅之詩 初不用功於詩 而詩自精全 自後人心訛漓 風氣不完 風變而騷怨 騷變而五言支離 五言變而律詩拘束 漢而魏 晉而唐 浸不如古矣 雖以太白,宗元爲唐之詩伯 而所以爲四言詩 所以爲平淮雅者 猶未免時習 視古之稚人婦子 亦且不逮遠矣 是故 士君子莫不於詩下功焉 如杜詩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歐陽子從三上覓之 而晩唐之士 積功夫或至二三十年 始與風雅彷彿者間或有之 夫豈偶然哉
63. 東人效兀良哈舞 搖頭揚目 聳肩屈背 二股十指 同時屈伸 或作張弓狀 或作狗行狀 熊經鳥作 進退風生 自公卿大夫 以至於士庶人倡優女子 解音律 便容體者 無不爲之 號胡舞 被之筦絃 議政府右贊成魚有沼尤善之 余初亦以爲風流事 亡友子挺極言非之曰 媚人之行 柔嫚之態 非人所爲 況戎狄譬如禽獸 安得吾身上加禽獸之事乎 余聞之 頗不然之 晩讀漢書蓋次公效檀長卿沐猴舞 然後方知子挺之正論 而先賢後賢同一揆也
62. 李判院邊表裏如一 以骨鯁自許 嘗謂人曰 吾平生未嘗欺人 自入仕以來 一無僞病廢事 佔畢齋金先生曰 信若此言 相公之德 眞實篤敬 然古人仕者以病托君 前後比比也 疑此言過當也
61. 讓寧大君褆 以荒淫失位 然天資倜儻 平生自奉甚厚 酒色遊獵之外 不一着手 其弟孝寧大君補佞佛 嘗作佛事請褆 褆率田人射士 牽黃犬 載獵具 陰使擊兔伐狐 而往預佛事 俄而田人進獸 庖人進炙 御人進酒 補方拜佛扣頭 褆撮炙飮酒自若 補正色請曰 大兄今日姑止酒 褆笑曰 僕平生 天授福甚厚 不可作苦 生爲王兄 死爲佛兄 佛指補也 士論快之
60. 大猷以小學律身 以古聖人爲準則 招徠後學 恂恂然執灑掃之禮 修六藝之學者 滿於前後 謗議將騰 自勖勸止之 大猷不聽 嘗謂人曰 釋陸行設爲禪敎 弟子考業者千餘人 其友止之曰 禍患可畏 行曰 使先知覺後知 使先覺覺後覺 吾所知者告人耳 其禍福 天也 吾何與哉 行雖緇流無可取 其說至公
59. 李子寬義曰 物怪妖厲 於天地必無之物 亦無天地人三神 聖人敎爲祭祀者 爲人設也
58. 自勖曰無鬼 悅卿曰有鬼
57. 伯淵曰 古人無法 婚姻附遠 疑亦後世所作 余曰 此言有理 然不可使聞他人也 伯淵曰 固當固當
56. 時叔又問 佛於道有知乎 伯淵曰有知 曰 如知則其設敎 何爲忤於聖人乎 曰 其心譎 其道私 而體未嘗不在於敎人就善也 時叔大疑
55. 時叔又問 氣之有理 猶卵之有黃乎 伯淵曰 不然 卵之黃也固有理氣 卵之白也亦有理氣 有象者氣也 不見者理也 判之則非理氣也
54. 安時叔問於默齋先生伯淵曰 伯夷 或曰聖 或曰隘 或曰仁 何哉 伯淵曰 君臣易位之際知大義 聖也 不知天命去則君爲匹夫之理 隘也 一死生而無疑 知大義而安之 仁也
53. 鄭汝昌自勖取朱子中庸章句 曰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 而不取其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曰 安有後氣之理乎 余聞而甚高之 然不能無病 所謂理先於氣者 理之體 所謂氣先於理者 理之用 如人摠仁義禮智而名之曰性 而發仁義禮智之端而分之曰 不謂之性 可乎
52. 孔子曰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余初疑作善作惡 殃慶類至 以爲罔生之徒幸免無術 後作亭村家 亭中水稻抽芽 閱三月不死 枝葉猶茂 然後知聖人說不我欺也 嗚呼 方今掌利之臣 上以欺君 下以剝民 竝生天地而不死 長育子孫而不衰者 亦猶亭中水稻乎
51. 姜仁齋希顏少有才藝 晩年 登楊州樓院 有小詩三篇 其一篇曰 有山何處不爲廬 坐對靑山試一噓 簪笏十年成老大 莫敎霜鬢賦歸歟 永川君定 字安之 見而拜之 且批曰 此詩逼眞太甚 非徐卽李 時徐居正,李承召擅詩名 爲定所服 後定復過樓下 更讀前批 其下有書曰 此詩有江山雅趣 無一點塵埃 必非世儒拘於結習者所作 且夫天地之大 江山之奧 豈無人才 而必推徐,李 是何孤人才 蔑人類太甚耶 定見書 大悔恨 抹其前所批 今之晉山世稿 三篇皆不載 景醇輯之不博 如此
50. 姜菊塢景醇 編晉山世稿 有如金參判壽寧點抹增損 以快人目 揚父祖詩名於後世 人以此爲孝 余則以爲不孝 辛上舍永禧家有祖父文僖公之詩集 友人有問 子之家集 可以印行乎 辛曰 我祖雖有文名冠世 而家集所載 無一可傳者 嘗有挽一門生詩曰 三十二而卒 不幸同顏回 此句之外無佳詩 豈可刊行 人以此爲不孝 余則以爲孝也 何者 直述祖父之行藝 秪乃孝道 假使巧言飾筆 以譽父母 父母之鬼 寧無媿心於冥冥之中乎
49. 余嘗觀忘機狎鷗事 將信將疑 甲辰年 治農于幸州 耕暇 漁于南浦 理罾于蘆間潮退之痕 仰看白日 昭昭甚明 余內自思之 人生天地間 人可容欺 此豈可欺乎 旁看余側 水禽飛鳴甚狎 余忽信余之忘機也 鷗則飛去 所以信余之忘機者 乃所以爲機心乎 後因此意 得日月昭昭於頭上 鬼神監臨於左右十四字 爲敬止齋銘第三聯
48. 上黨府院君韓明澮構亭漢江之南 名曰狎鷗 欲以定策功擬韓忠獻 而得恬退之名 將辭老江湖爲言 而顧戀爵祿 不能去 上作詩別之 朝廷文士爭相和韻 累數百篇 而判事崔敬止詩爲第一 其詞曰 三接慇懃寵渥優 有亭無計得來遊 胸中政使機心靜 宦海前頭可狎鷗 明澮惡之 不列懸板 後有布衣李尹宗者過其下 憩亭上 有長篇大作 其末韻曰 有亭不歸去 人間眞沐猴 李詩太露 不若崔詩之涵蓄意思溫醇典重
47. 庚辰北征 申文忠公叔舟爲上將 一日 會僚佐宴飮 文忠令軍中曰 稠人之中 能作詩寫今日意者 余擇爲上客 有別侍衛朴撝謙者卽應聲曰 十萬貔貅擁戍樓 夜深邊月冷狐裘 一聲長笛來何處 吹盡征夫萬里愁 文忠喜之 擢爲上客 朴因此得詩名
46. 東峯金時習 讀書不拘文義 見大旨 味大義而已 余嘗作征夫怨十絶 和元遺山詩 其一篇曰 白草凋霜月滿空 年年鞍馬任西東 令嚴萬幕平沙夜 部伍相招鼓角中 東峯見而失笑曰 措大誤矣 豈有令嚴之時 復有相招之事乎 取詩小雅以示余 有曰 之子于征 有聞無聲 允矣君子 展也大成 余深服其言 歸而告于餘慶 餘慶嘆曰 東峯讀書 最好最好
45. 洪鈞者 士族人 少以武士 屬內禁衛 景泰,天順間 得狂易疾 丏乞於市 日得朝夕飯米及酒一甁 積貯布囊 滿則歸 不滿則必劫市婦而取之 受不過一掬而止 約一酒家 日必一往 唱歌還家 如是者十餘年 短褐不掩脰 一世呼不端人 必曰洪鈞 余惟鈞所爲甚異 疑亦養生於狂者耶
44. 兪生承坦者 沔川人 挾書詣闕 陳所學數千餘言 皆切中朝廷之病 士林萃而騰笑 兪嘗號其亭曰淸風 其友朴生者扁其齋曰明月 搢紳之間 有可笑事 必曰 兪淸風,朴明月以詆訾之 二人坎軻不試 亦未嘗有干進心
42. 漢陽爲府時 有禪僧聞府尹得道者 往庭訟之曰 僧過西江 笠子爲回風所將去 乞明府勑還主人 府尹勑之曰 江流自東徂西 東風者 去舟商婦願也 西風者 來舟商婦願也 二願相衝則回風作 彼二商婦 汝自挐來 則回汝笠子 僧嘆服而去
41. 先龜亭持心大謹 不檢形外 一日 着國家所禁衣服朝於闕 有人諫於家曰 大臣亦爲禁服歟 龜亭矍然呼婢曰 我朝會時服何衣耶 人服其雅量宏遠 不審衣服也 尹慶會謫長興 五六年生二子矣 余客寓其家 一日 慶會語其妾曰 吾欲往尿 中門有扉歟 無扉歟 余以龜亭方其才
40. 先龜亭好酒多大略 然謹言語 未嘗少失 好與客着棋 終日不倦 客問其故 答曰 生人有氣 必有言語 有語則不及朝廷者鮮矣 終日着棋 可以避言諱也 人服其謹愼
39. 先君晩年 友愛崔先生國華 壬子年試第 崔作三箭定天山賦 魁中場 捷巍科 先君走詩賀曰 將軍本無敵 三箭定天山 凱旋朝野喜 丹墀近天顏 詩則長篇大作 而二聯乃首句也 士論咸稱之 或有學詩者談不容口 先君三十二而終 無多好句 而只有此詩膾炙人口 唐人所謂詩貴傳遠 不貴多也
38. 國朝雅樂 自朴堧以後士族無稱者 成化年中 有秋始顯 正中,百源,國聞起而一洗舊習 敎坊推四人爲冠 余未嘗曉音律 日與四子酣暢 聞伶人尙論熟矣 其論曰 有秋 心平而手下 國聞 手妙而心酷 百源 雄渾而手雜 正中 調高而氣偏 余惟正中遊松都彈琴時 親見士人妓女皆泣下 聖居山僧 不涕出者無幾 還都之日 乘馬躕躇 行人立聽 伯牙千載之後 非此人爲誰乎 氣偏之語 無乃過當 百源有秋 嘗備樂器 日夜肄習 正中 家無風物 行行到處 偶執他樂器 而音律恂如也 余嘗服其手藝甚高也 然知音者或譏正中琴才類伯夷 而時中不及百源 豈非濟世經略之才 蘊而歸之於小技 故發之偏也 僕不堪涕泗嗚咽不衰也
37. 茂豐副正摠 字百源 構別墅楊花渡上 具小艇漁網 邀詩人騷客 日致好詩無慮千百篇 申用漑漑之詩云 沙暖集群鳥 江平浮大陰 二句爲詩冠 餘慶嘆曰 此子此詩 盛唐韻也
36. 余嘗遊關西 詩近百餘篇 李仲鈞獨取箕子殿詩首二聯 曰 武王不憎受 成湯豈怒周 二家革命間 聖人無怨尤曰 此詩可駕古作 餘無足取 友儕疑其論太過 余惟李齊賢詩 拙翁全稿塗抹 只留應嗔宿客開門早 要看庭前雪壓松之句 李之詩才 可步大元 詩集不啻千萬篇 僕之學詩日淺 而關西詩數至少 且仲鈞詩眼過於拙翁 則取僕四句亦過分矣 歸而思之 李論甚穩
35. 百源天姿冠世 不讀書史 屬詩文大奇 嘗別我普濟院上 賓客皆自歌舞 百源題我扇子詩曰 相知八年內 會少別離多 臨分千里手 掩泣聞淸歌 坐中辟易閣筆 仲鈞見此詩 嘆曰 大好絶倫
34. 丘仲仁號壺隱 喜仙而好名利 客死孤竹 余薄遊關西 到成川沸流江上聞訃 卽成四章而哀之 其一章云 壺隱先生我故人 聲名四十一年春 鉛埋汞沒胎光斃 墓木蕭蕭掩洞賓 二章 治丹已領執銜轡 採藥天台暗有期 科業剝人今鬼錄 可憐鴻寶世空嗤 頗爲好事者所傳笑
33. 柳思庵淑碧瀾渡詩曰 久負江湖約 紅塵二十年 白鷗如欲笑 故故近樓前 思庵竟未免紅塵之厄 其忠淸大節 終不見白於大名之下 爲賊旽所誣陷 黯黯就戮 哀哉 余年三十六 過碧瀾渡步韻曰 未識靑雲路 江湖四十年 思庵終賊手 余在白鷗前 乃翻思庵案也
32. 余嘗旅寓關西之祥原郡 寢屛有詩題三笑圖曰 遠公細而黠 破戒非不知 暫寄虎溪興 欺謾措大癡 余大驚且喜 郡守曰 客子所驚者何事 余曰 關西二百日之行 始見一詩 寧不驚動耶 且儒生見句 勝得百金 豈不喜躍 卽翻案其詩而步韻曰 小年昧大年 小知迷大知 題詩亦措大 安知陶陸癡 仍謂守曰 作者必是吾友也 到京廣問 則仲鈞手也
31. 兼之嘗夢 有一奇形士人寄兼之詩曰 世上紅塵滿 天樓紫玉寒 東皇求八狴 終不憶家山 兼之疑其夢乃冥招也 而衆咸嘆在世不久 翌年 應擧捷科探花郞 余走詩賀曰 日下五雲爛未收 廣寒深殿桂花秋 祗隨傅說調金鼎 準擬東皇八狴求 詩意指東皇爲我君 而期兼之於必得輔佐 未幾 入弘文館 寵榮爲多
30. 成化,弘治年間 有一書生姓韓 讀書於永安道山寺 有藍衣老夫乞米於村野 遇書生曰 措大苦讀何書 僕平生丏食足矣 仍書一絶云 懶倚紗囱春日遲 紅顏空老落花時 世間萬事皆如此 叩角謳歌誰得知 東人嘗云 我邦褊小 有才必達 豈有滄海遺珠之嘆 今吾所聞如是 則吾所未聞如老夫者 未知幾人在野 幾人在市乎 韓學而篤論君子 必不妄語者 爲余道此
29. 權生景裕 字君饒 柳生順汀 字智翁 少有才名 嘗肄業於山房 有少年亦學字於山僧 權與柳問之曰 汝何人 且曰 觀汝貌妙 亦有汝妹乎 對曰 有一妹 本羅州籍 妓名玉膚香 小名德鳥 貌藝甲於鄕 曩歲 擢入京中敎坊 亦有聲譽 二人情不能勝 約曰 吾二人中先及科第 必取香 且問少年羅州鄕家所在里巷花木川石之類 心記之 二三年 二生俱捷科 柳爲永安道評事 權爲翰林 翰林宴 見香於歌妓中 且謂曰 汝識我耶 香曰 未諳也 權卽誣之曰 汝隷羅州時 余以布衣過之 通判某使汝薦我枕 余歸汝家 留宿數日乃去 汝母名某 祖母名某 兄名某 弟名某 門前樹幾花幾川幾石幾 摠不忘 且汝訣我之言曰 妾幸隷京妓 郞亦復捷科 則此一生再合之秋也 汝忘之乎 香異之 仰面良久 嘆曰 翰林所敎誠是 而面目與曩時所見頗不類 必有此事明矣 但妾東家西家 張郞李郞之間 胥忘矣 因噓唏不止 是夜 素約成 士林傳說 莫不異之
28. 田錫者 淸州人 與慶大有友善 世祖薨 心喪三年 鄕里以爲忠 又不近女色 嘗遊鄕校 熟睡不起 校生年少者與女妓約 赤脫衣裙 與錫潛合 錫覺 遑遽起立 露莖出走 因大叫 人問之曰 子布衣也 服君喪踰制 男女合 天道也 叫而走失聲 不知子做何功夫 錫曰 僕生無才能以享福 欲做積善功夫 求福於子孫 士林酸笑
27. 李宗準字仲鈞 號浮休居士 性風流倜儻 少有時譽 乙巳試 登科第二名 丁未秋 差日本護送官 至東萊縣 有妓年可十二三 李鍾愛 改名曰榜眼兒 待汝未嫁 再受使命 定作因緣也 謂其合琴徽曰改名 此其志也 是年冬 受平安評事之命 南北悠悠 重來無由也
26. 永樂年間 高峯有一士族尼居家好潔 不近人情 嘗用溷水 惡其潔器之近溷器也 自內庭至溷廁 例置水器 亘聯屬 相傳瀉也 或夜中無寐 乃設燭炬置庭中 盡招奴婢繫縛曰 佛堂潔處 夫妻相亂 致有無寐之災 雖嚴冬盛寒 必裸致奴婢夫妻 以寒水浴其身 然後就寢
25. 申文忠公叔舟奉使日本時 有一孕婦自我邦虜去 文忠歸帛買之 舟還之日 大風折檣 幾不得渡 舟人咸曰 孕婦神龍所愛 爭欲取婦投海 文忠以身翼蔽曰 寧同葬於魚腹 所不忍也 俄而健兒繫檣 乃得行 成化年間 江陵有一男子 形貌醜毀 不類於人 年六十 無耦而死 臨死 嘆曰 使江陵一府人盡如我醜 我識人道矣
24. 悅卿大醉 道逢領議政鄭昌孫 大呼曰 汝奴休矣 鄭若不聞 人服其宰相之量
23. 金乖崖坐化 東峯金悅卿笑曰 乖崖平生多欲 必無此事 假亦有之 亦不甚貴 曾子易簀之終 子路結纓之死 吾知其此 不知其他也
22. 子挺非義之食 未嘗一接於口曰 不義之財 止於補家 其醜猶可說也 不義之食 補五臟 父母遺體 尤不可謾也 子挺薦新之前 蔬果之屬 未嘗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