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시화총림 (1593)
건빵이랑 놀자
20.宋判書千喜性剛果 嘗按嶺南 有巫自稱佛弟子曰 我能使病者愈死者生 一道信其術咸傳 客之務充其求 至有破貲而不憚者 公聞之怒曰 彼敢肆其妖於吾地耶 捕致之獄 杖殺之 一道肅然 後爲開城留守 府人多以屠牛爲業 官不能禁 公視事 首立條約 犯輒不赦 其弊遂絶 及長刑曹 犯宰牛者 無問輕重 亦皆栲殺 人頗議其矯枉之過
19.淸風郡人 舊得木偶人以爲神 每歲五六月間 奉置公館 大張祀事 一境坌集 金僉知延壽爲都 收捕巫覡及首事者杖之 火其木偶人 妖祀遂絶
18.安東金海二府之俗 每遇正月十六日 聚居人 分爲左右 投石爲戱 以較勝負 正德庚午 倭賊來寇 防禦使黃衡柳聃年等 募二府善石者 爲先鋒 遂大破殲之
17.近代武臣之能詩者 不過數人 然皆不可觀 唯朴撝謙少時在申文忠公幕下 有詩曰 十萬貔貅擁戍樓 夜深邊月冷狐裘 一聲長笛來何處 吹盡征夫萬里愁 後題興德縣培風軒曰 屹立亭亭萬仞峯 峯頭高閣迥臨風 地連蓬島三淸界 人在瀟湘八景中 雲帶山腰橫縹緲 水涵天影接空濛 忽看遠浦歸帆疾 木道遙連漢水通 武棄中有此作 未易得也

16.申松溪用漑爲大提學 過止亭 南公飮酒酌 松溪把盞呼韻曰 子能賦此則便以衣鉢相付 止亭信口吟曰 楊柳陰陰欲午雞 忽驚窮巷隘輪蹄 爭瞻風裁空隣舍 未具盤筵窘老妻 乘興但知傾藥玉 忘形不省挽鞓犀 沈吟欲賦高軒過 鄭重荒詩未敢題松溪嗟賞久之曰 衣鉢有歸矣 後止亭果代典文衡

15.南止亭衮家于白嶽麓 其北園有泉石之勝 朴翠軒誾 每與李容齋荇携酒往遊 止亭以承旨 晨入夜歸 輒不得偕 翠軒戱名其巖曰大隱 瀨曰萬里 蓋巖未爲主人所知 所以爲大隱 而瀨若在萬里之遠云爾 嘗大醉題詩于巖石曰 主人官高勢薰灼 門前車馬多伺候 三年一日不窺園 倘有山靈應受詬 又曰 主人有金玉 什襲豈輕授 緘縢固鐍守夜半 未信溪山移白晝 又與容齋飮于止亭 贈曰 昨過萬里瀨 偶逢春雪後 老兵失亦可 猶幸得吾友 溪山自靑眼 禽烏如相訹 擧盃聯好詩 未覺日已酉 松間聞喝道 幽趣忽鹵莽 迫則斯可耳 寧使踰墻走 相持還劇飮 蒙未辨誰某 坐見玉山摧 旁人爭拍手
14.讀書堂舊有內賜水精盞 濯纓金公銘其盞盤 其後又作序曰 盞初無盤 倩工造銅質 鍍黃金 銘盤面四周任煕載八分字凸 盤心書 內賜讀書堂五字凹 姜士浩篆銘曰 淸不沮虛能受 德其物思勿負 遂爲一時文士奇玩 不知何年爲典守者所竊 好事者常恨之 嘉靖年間 趙松岡士秀令譯士洪謙求買於中國 以補故事

13.安知事琛靈巖郡徘徊樓詩 徘徊樓上月徘徊 客子徘徊亦快哉 玉兔幾年仙藥搗 素娥何處鏡奩開 搖波散百東坡水 對影成三太白盃 直到夜深天似洗好風吹送桂香來 一時以爲佳作然東坡百太白三本李文順語 以安又有昌寧秋月軒詩 其一聯云 搖波散作東坡百 對影眞成太白三 有何新語而屢用歟

11.姜木溪渾嘗往嶺南 眷星山妓銀臺仙 及還馱到扶桑驛 先驅持寢具已過去 公與妓宿於驛舍 贈詩云 扶桑館裏一場懽 宿客無衾燭燼殘 十二巫山迷曉夢 驛樓春夜不知寒 又云 姑射仙人玉雪肌 曉窓金鏡畫峨眉 卯酒半酣紅入面 東風吹鬢綠參差 又云 雲鬟梳罷倚高樓 鐵笛橫吹玉指柔 萬里關山一輪月 數行淸淚落伊州 至尙州方別去 公踰鳥嶺小憩 遇星山書生姓呂者 自京還鄕 公欣然共飮 裁書寄妓曰 吾與娘素不相識 接神交於千里之外 豈有宿緣歟 商山別後 薄暮到幽谷 虛館闃寂 簷溜玲瓏 挑燈兀坐 隻影徘徊 此時情緖不必言也 明朝踰嶺 澗水淙潺 山禽響答 魂酸骨冷 不能爲懷 雖欲聞娘玉笛一聲 其可得乎 妓以公詩及簡作屛風 公素有筆法 醉墨交輝 若絆龍蛇 士輩之南行過是州者 莫不求見 因而饋遺 賴以自給云
10.成廟朝 有儒生某 於試策 請建寺刹以禳災異 試官啓之 議于大臣 皆欲不問 上曰 以儒生而倡此異端 爲罪大矣 命竄遐方
9.蔡懶齋壽中廟初 著薛公瓚還魂傳 極怪異 末云 公瓚借人之身 淹留數月 能言己怨及冥聞事甚詳 令一從所言及所書書之 不易一字者 欲其傳信耳 言官見之駁曰 蔡某著荒誕不經之書 以惑人聽 請寘之死 上不允 止罷其職
8.正德己巳年間 有三嘉縣令 忘其姓名者 政頗貪酷 適病死將發柩 邑人貼詩於柩首曰 冥間五鬼虐烝民 帝使天羅殺毒身 從此閭閻愁怨絶 堯天舜日太平春 觀察使聞之曰 縣令固非矣 爲邑人者亦未爲得也 令訪捕作詩者 竟未獲 按此詩雖不工 亦可爲貪黷者之戒矣

7.俗傳 官府收巫稅布甚重 每官差到門叫呼隳突 一家蒼皇奔走具酒食以勞 乞緩程期 如是者間日或連日 苦害多端 適歲時優人作此戱于御庭 於是命除其稅 優亦有益於民矣 至今優人尙傳其戱以爲故事 中廟朝 定平府使具世璋貪黷無厭 有賣鞍子者 引來府庭 親與論價 詰其輕重者數日 卒以官貨買之 優人於歲時 戱作其狀 上問之 對曰 定平府使買鞍子事也 遂命拿來栲訊 竟贓罪 若優者又能彈駁貪汚矣

6.文廟之制 中國則塑像 本國則用位版 唯開城平壤二府之學 安塑像 亦元時自中國來者 嘉靖丙戌年間 皇帝令天下毀孔子及配享諸賢像 用栗木作版 又以爲孔子大聖也 無其位而尊以王號僭也 必不享矣 遂去大成文宣王之號 題位版曰至聖先師孔子之位 先是 皇帝幸學將祭 立於壇上 若將拜者 鴻臚官唱曰 孔子魯國陪臣 遂止不拜 至是以爲旣尊以先師 雖天子亦當拜師 遂行拜禮 但毀像之詔 不到本國 故開城平壤之學 舊像尙存焉 今上朝萬曆間毀而用位版
5.唐太史皐鴨綠江憶藩京諸君子詩一聯云 朝飛木蜜旆 夜泛漢江槎 跋云 木蜜樹名 卽所謂南山之杞也 疑山以有此木名 不知是否 若作木覓 亦於詩句無碍 但恐山不肯爲我受名耳 蓋漢音蜜覓 聲相近 故太史疑之

4.簇子上邊 貼兩條白紙或白綃 本國未知其義 蓋其初只貼上端 使之飛動以防燕泥 名曰飛燕 後簇工連貼下端 因爲故事 余嘗赴燕 覽霏屑錄 云然

3.奏本題本之式 雖載於求政錄 尙末詳其所以別也 株子之語 尤不可曉也 近得葉盛所著水東日記 有曰國朝之制 臣民奏事稱奏本 用長紙 字畫必依洪武正韻 其後從簡便 改用題本 題本則不然矣 然題本在內衙門公事 若在外並自陳己事 則仍用奏本 宣皇每呼本爲株子云
2.李施愛將叛 使其黨轉語愚民曰 下三道兵 水陸並進 平安黃海之兵 踰雪巘嶺 欲盡殺本道人民 又造海賊現形之言 觀察使吳凝亦信之 移文各官領民登山 民益惑之 及其叛也 聲言本道節度使與諸鎭將同謀叛逆 遂殺節度使等官 及軍敗奔吉州 其麾下尙不知施愛之叛 吉州別侍衛許由禮 自京從官軍以來 潛入吉州 說賊黨旅首李珠 使入賊中諭麾下以施愛叛狀 遂與甲士李雲露黃生等執施愛 縛送于官軍 是時施愛雖已窮蹙 其擒獲之功 實賴由禮珠二人也
1. 成化丁亥 吉州人前會寧府使李施愛謀叛 殺其節度使康孝文等 遣其黨賚書來達 命龜城君俊爲都摠使 右贊成曹錫文爲副 往討之 余祖襄肅公諱世恭 時爲左承旨 命超階嘉靖 代申㴐爲咸吉道觀察使 公在途 咸興人又作亂 殺前觀察使申㴐等 亦施愛之謀也 公入安邊府 人民逃散者什九 至咸興府 無一人延候者 出巡野外 民家皆空 往往逢人 皆走伏草間 輒招呼曉諭曰 知朝廷討叛賦施愛而已 於汝人民無預也 其各安業如故 仍給農粮使相曉解 或謂公曰 刺客可畏 不可不備 公曰 若設兵衛 益生民疑 只率吏輩數人而行 一日獲賊黨韓崇智 諸將欲稟朝廷 公抗議曰 軍中之事 制在主將 且咸人如崇智者非一 莫若速斬 以孤其心 以斷羣疑 遂斬于門外 咸之軍民欲免其罪 爭寫首亂者姓名 投于都摠使 公曰 不可盡誅 遂焚其書於軍中 反側者乃安 官軍鎭洪原縣 夜間賊來襲 都摠使欲移陣避之 公曰今入賊境 人心危疑 主將若動無敵自破 ..

48.任西河元濬 少擅才名 景泰丙子 與魚文貞公將赴會試 約曰 我長於表 子長於賦 吾兩人各製所長兩題而易之 不勞而具二篇 文貞許諾 及入場 日已夕 文貞持賦稿與之 而索其表 西河曰 吾今日思涸 僅製一表 賦則欲臨卷走筆耳 文貞退而自製 揭榜之日 西河使其奴之識字者往觀曰 第觀榜頭便是吾名也 奴還報主曰第二 西河大驚曰 壯元爲誰 答曰魚某也 卽馳訪文貞 請見卷稿 文貞辭以失落 乃於座上寫以示之 其賦稿中 故落緊要四五句 西河愕然曰 如許賦而作壯元 可怪 文貞遂添寫四五句 西河三復曰 眞不及也 還舍坐廁遽謂小奴曰 魚某之賦果佳矣 蓋西河之初約者 欲以此紿文貞而爭其壯元也 於是儕輩 知西河用心之譎也
47. 成化己亥中國征建州 請兵於我元帥魚有沼 至滿浦鎭 以江氷未合 罷兵而歸 成廟大驚 卽命尹弼商代之 斬賊魁李滿住 其他首級亦多 又獲被虜人口 遣參判魚公世謙 獻俘鹹于京師 行至遼東 御史及太監摠兵管等曰 首級人口 何必進于京師 首級則付邊鎭 人口則付親戚可也 我等當具由奏達 公答曰 獻鹹王庭 古制也 今奏捷而無所獻 將何以驗 往復數三 竟不從 御史等爲公設宴 公揖而不跪 御史曰何不跪飮 公曰我奉殿下之命 來朝京師 諸大人特設宴以禮慰我耳 我焉得跪飮 至海州衛 有人自稱御史丁鑽 作絶句求和 公卽次其韻曰 百尺深池百尺城 聖明千載際時淸 手中掣得鯨鯢首 不愧凌煙掛姓名 其人跋云 眞宰相也
46. 鴨脚 古人云千箇入腹內則死 然十歲以下小兒 食半升餘輒死 不待千箇也 余所見者數人矣

45. 余伯祖文貞公諱世謙 嘗過臨溪驛 有詩曰 得句偶書窓 紙破詩亦破 好詩人必傳 惡詩人必唾 人傳破何傷 人唾破亦可 一笑騎馬歸 千載誰知我 正德庚午歲 公之甥尹觀察金孫 刊公集于嶺南 令同宗魚灌圃得江魚軍威泳濬編次 此一篇删去不錄 今載錄東文選 且挽崔寧城 挽李延城 和御製示功臣詩 效王諱器物銘等作 皆見删於本集 而見於東文選 去取之不同如此

44.韓退之送窮文 法楊雄逐貧賦 歐陽永叔醉翁亭記 法退之祭大湖神文 蘇子瞻表忠觀碑 法柳子厚安豐縣孝門銘 皆靑出於藍而靑於藍者也 柳子厚上許京兆書 法司馬遷報任安書 子厚平淮夷頌 法大小雅 張文潛竹夫人傳 法退之毛穎傳 皆效之而未及眞顰者也
43.古人文字 莫不有祖 然語意隱然 初不似有祖 尤爲妙也 韓退之張徹墓誌云 前日吳元濟斬東市 昨日李師道斬於軍中 同惡者父母妻子皆屠死 肉餧狗鼠鴟鵶 汝何敢叛 此祖漢書蘇武傳南越殺漢使者 屠爲九郡 宛王殺漢使者 頭懸北闕 朝鮮殺漢使者 卽時誅滅 一節 毛穎傳云 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 中車府令高下及國人 無不愛重 此祖蘇武傳皇后父平恩侯 帝舅平昌侯樂昌侯 車騎將軍韓增 丞相魏相 御史大夫丙吉 皆敬重武一節
42.余一日謁安分李先生 先生詠唐熊孺登祗役遇風謝湘中春色詩曰 水生風熟布帆新 只見公程不見春 應被百花撩亂笑 此來天地一閑人 仍謂余曰 某平生不解此詩爲何等語也 余對曰 小生竊嘗有得焉 題所謂祗役者 蓋熊老必有監運之事 旣水生風熟 而布帆又新 所以貪於公程而不知春色之已來也 今因遇風 纜舟閑臥 故水邊之花相撩亂而笑之曰 汝此來始賞吾百花 作天地之一閑人矣 此熊老所以謝湘中春色者也 先生沈吟首肯曰 渠見似是
41.山谷題蘇若蘭回文錦詩圖 千詩織就回文錦 如此陽臺暮雨何 亦有英靈蘇蕙手 惜無悔過竇連波 人多不曉其意 余沈吟數月 得之於心 蓋蘇蕙字若蘭 竇淊妻也 淊仕符堅 爲連波將軍 被罪徙流沙 後堅聞其悔過 乃召還 山谷謫黔南時作此時 其意曰 吾雖有婦如蘇蕙回文之才 而但我不如連波之能悔過 故不得放還也 嘗以此稟於湖陰安分二先生 皆是之
40.退之贈同遊詩 喚起窓全曙 催歸日未西 無心花裏鳥 更與盡情啼 山谷曰 兒時每哦此詩 而不解其意 自謫峽川 吾年五十八矣 方悟之 蓋喚起催歸二鳥名 若虛設故人不覺耳 古今於小詩 用意精深如此 況其大者乎 及見黃玉林詩話云 喚起催歸固是二鳥名 然實有微意 蓋窓已全曙 鳥方喚起 何其遲也 日猶未西 鳥已催歸 何其早也 蓋二鳥無心 不知同遊者之意乎 更爲我盡情而啼 早喚起而遲催歸可也 玉林此論 又山谷之所未見 至是然後始知韓之詩有無窮之味 而尤覺其用意之精深也 然則今之僅通文理 而讀古今人詩 纔一兩過 便指點雌黃 曰某是某非者 豈非可笑之甚乎
39.佔畢齋金文簡公 作舍方知詩 其序曰 舍方知私賤也 自幼其母爲女兒服 傳脂粉學翦製 及長頗出入朝士家 多與女侍同寢 進士人金九石妻李氏 判院事純之之女也 寡居引舍方知 托以縫衣 晝夜與處幾十餘年 天順七年春 司憲府聞而鞫之 逮訊其素所通一尼 尼曰 陽道甚壯 令女醫班德捫摸 果然也 上令承政院及永順君溥河陽尉鄭顯祖等雜驗之 河城之妹 爲李氏媳婦 河城亦吐舌曰 何其壯也 上笑之 特令勿推曰 恐汚衊純之之家門也 將舍方知與純之區處 純之只杖十餘 送于畿內奴子家 旣而李氏潛召舍方知還 純之卒後 又縱恣不已 今年春 宰樞因燕語白之 上杖配舍方知于新昌縣 余聞之賦二首云 縫羅深處幾潛身 脫却裙釵便露眞 進物從來容變幻 世間還有二儀人 又云 男女何煩問產婆 妖狐穴地敗人家 街頭喧誦河間傳 閨裏悲歌楊白華 蓋舍方知其外腎常藏在肉裏 故有二儀人之語 詳見四佳筆苑雜記 余嘗見義州甲士崔漢壽家有雌馬 其..
38.成謹甫嘗赴燕京 有人請題白鷺圖 而不示其本 公走筆先成上二句曰 雪作衣裳玉作趾 窺魚蘆渚幾多時 於是出畫示之 乃水墨圖也 遂足之曰 偶然飛過山陰縣 誤落羲之洗硯池
37.自永樂以來 本國屢請遣子弟入學 輒不許 天順庚長 光廟又遣官奏請 英宗皇帝降勅諭曰 今得王奏稱 國在海外 文學未精 兼又吏文漢音不得通曉 欲照歷代舊例 遣子弟入學等 仍具悉 且前代之制 或命八才子往敎 或許遣子弟入學 他如王彬等擢科遣還 韓昉輩因使暫留之類 蓋由當時彼處文學未盛 又中國好大之君 取爲美觀而已 我朝祖宗以來 不行此制 矧今王國詩書禮義之敎 傳習爲有素 表箋章奏與夫行移吏文 悉遵禮式 雖未能盡通漢音 而通事傳譯 未嘗不諭 又何必子弟來學 然後爲無誤哉 朕遵祖宗之制 不欲慕習虛美 王亦當恪守舊規 率勵國中子弟 篤志經籍 則自有餘師 人才不患難成 而事大不患其有礙也 王其體朕此意 母忽 余按 英皇此勅 不許入學 其意甚堅 今雖懇請 禮部必査例固拒也決矣
36.寧海府有西泣嶺 俗傳 使星若初踰此嶺 則必有凶事 人皆避之 孫七休舜孝爲觀察使 直到嶺上 白古樹題詩曰 汝揖華山呼萬歲 我將綸命慰羣氓箇中輕重誰能會 白日昭然照兩情 因改名曰破怪峴
35.大明蘇福 八歲作初一夜月詩云 氣朔盈虛又一初 嫦娥底事半分無 却於無處分明有 恰似先天太極圖 年十四而卒
34.金時習與柳襄陽手簡累百言 其略曰 僕生孩八月 自能知書 族祖崔致雲命名時習 三歲能綴文 作桃紅柳綠三春暮 珠貫靑針松葉露等句 五歲讀中庸大學於修撰李季甸門下 司藝趙須命字作說以授 政丞許稠到廬曰 余老矣 其以老字作句 僕應聲曰 老木開花心不老 許擊節嘆賞曰 此所謂神童也 英廟聞而召于代言司 命知申事朴以昌試之 知申事抱于膝上 指壁畫山水圖曰 汝能作句乎 僕應聲曰 小亭舟宅何人在 如此作文作詩甚多 傳旨曰 欲親引見 恐駭人聽 宜韜晦敎養 待年長學業成就 將大用 賜物還家 十三歲詣大司成金泮門下 受語孟詩書春秋 又詣司成尹祥 受易禮諸史 比長不喜榮達 且以親戚隣里濫譽爲恧 旣而心事相違 顚沛之際 英廟顯廟相繼賓天光廟之初 故舊喬木盡爲鬼簿 而復異敎大興 斯文陵夷 僕之志已荒涼矣 遂伴髡者遊山水 故人以我爲喜釋 然不欲以異道顯世 故光廟傳旨累召 而皆不就 處身益以疏曠 使人不齒 故或以..
33.金時習遊嶺東 至襄陽府 讀樓題罵曰 何物狗子作此詩乎 每讀罵不絶聲 讀至一篇曰 此漢稍可 及見其名曰 果貴達之作也 蓋謂涵虛洪公也
32.成化丙申 祈郞中順重過博川江作詩 其末句壓菱字 四佳徐文忠公和其韻 往復各十二篇 最後四佳云 南望達城家万里 夢魂長繞故園菱 郞中曰 菱非園中之物 此句何謂也 譯士進曰 徐公家在水國 產菱最多 故云爾 曰 然則不妨 蓋四佳泛指故鄕爲故園 然終不穩愜
31.祈郞中順之來使也 遠迎使四佳徐文忠公 以久無白牌 浴于成川 郞中忽渡 公僅及於良策館 郞中待公頗不款 至安州 登百祥樓 是日適有風 圍之以帳 公令譯士告曰 古人以背山起樓 爲殺風景 今以帷幔遮擁面江之地 使不通眺望 無乃蹈古人之所譏乎 郞中曰 宰相亦識字乎 始作詩示之 公走筆次韻 郞中覽而嘉悅 遂令入座 迭相酬唱 自此相得懽甚 及還朝 屢寄詩及簡 聲問不絶
30.光廟潛邸時 如京師謝賜冠服誥命 選名士以從 四佳徐文忠公以集賢殿校理 亦在選中 旣行 母夫人卒 渡江之夕 諭書至 光廟姑祕之 夜公有怪夢 卽驚起不覺流涕 同宿者問其故 公曰 余夢月怪 夫月母象也 吾有老母在堂 夢徵不祥 是以悲耳 有以公夢告者 光廟歎曰 某之孝誠 足以動天 遂召公語之 光廟卽位 每稱鴨江之夢曰 余之取子 非獨才爾
29.余曾祖文孝公 不信妖怪 禁巫覡不得出入於家 景泰庚午 爲司憲府執義 府有小宇 叢掛紙錢 號曰府君 相聚而瀆祀之 凡新除官亦必祭之惟謹 公令取紙錢焚之 痛斷其祀曰 焉有憲府而瀆祀無名之鬼乎 自後凡所歷官府 其府君之祀皆焚燬之 俗於人死之三日七日 例具酒餠往于巫家 巫云新魂下降 因言其已往及未來事 公卒 臧獲等往一巫家 巫言 我平生不喜如此事 汝輩其速還
28.余曾祖文孝公諱孝瞻 英廟朝 爲集賢殿校理 有爲風水說者建言 宜於宮城北路 築堵作門 以限往來 且於城內 補土爲山 明堂之水 禁投穢物 公上疏極言其不可 上覽而嗟賞 遂不用術者言 公精於禮學 嘗博采諸家要說 著爲一書 名曰禮記日抄 顯廟命入內 今藏在弘文館
27.余高祖提學公爲監察 與同僚申巖軒檣約曰 吾等苟得名 遂須歸養老親 及爲集賢殿直提學 以上恩稠重 未忍遽離輦下 常恨歸養之已晩 宣德丙午患濕症 卽欣然辭職 行至昌寧別墅 作詩曰 謝病歸來一室幽 荒涼草樹古池頭 若余豈避功名者 只爲慈親不遠遊 至咸安本家 題壁上曰 歸來棲息地 環堵兩三間 風雨弟兄話 晨昏父母顏 門聽雙澗水 樓對四窓山 只要君臣義 休官諒不難 後申公官至工曹參判 謂公之子翰林孝瞻曰 余與乃翁 密約歸養 乃翁能決然而歸 余則負約 今家君拜司諫而來 余馳書乃翁曰 余亦今日侍嚴君 大諫 可謂人生得意無南北也 贊成權公踶謂人曰 我國辭爵祿者止二人 許判漢城周與魚某也 朝議惜其行義 除金海府使 不起 丁內憂服闋 以知司諫院事徵之 亦不就 期欲終養慈親 而不幸先卒 內憂當作父憂
26.余高祖提學公諱變甲 永樂戊子中文科會試 大提學郊隱鄭公以吾夢得詩曰 三級風雷魚變甲 一春烟景馬希聲 雖云對偶元相敵 那及龍頭上客名 公果中殿試第一名
25.光廟朝 京城創圓覺寺 塑立佛 有倭使見之曰 凡佛皆坐 而獨此佛立焉 是行步之象也 寺其不久乎 至燕山時 毀是寺 黜佛於外 歷三四寺 行步之言果中
24.范文正公嚴先生祠堂 記云 雲山蒼蒼 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迂齋批云 含無恨意 然唐權德輿釣臺詩 江流去不盡 山色凌秋旻 人世自古今淸輝照無垠 已有此意思
23.藝苑雌黃云 昔之詠三良者 有王仲宣曹子建陶淵明柳子厚 而曾無一語辨其是非者 唯東坡和陶云 殺身故有道 大節要不虧 君爲社稷死 我則同其歸 顧命有治亂 臣子得從違 魏顆眞孝愛 三良安足希 此一篇冠絶於古今 余按詩黃鳥篇註 晦翁云 觀臨穴惴慄之言 則是康公從父之亂命迫而納之於壙 其罪有所歸矣 然則柳子厚從邪陷厥父 吾欲討彼狂之句 先得晦翁之旨 而優於東坡之論矣
22.不分二字 中國方言也 分與噴同 不分卽怒也 猶言未噴其怒而含蓄其怒也 老杜詩 不分桃花紅勝錦 生憎柳絮白於綿 生憎卽憎也 亦方言也 不分旣方言 故以生憎對之 東坡詩 不分東君專節物 亦此意也 成廟朝 諺解杜詩者 誤以不分之分 爲分內之分 遂使東人承誤而用之 竟不知不分之義
21.日本使弸中之來也 金慕齋爲宣慰使 時適夏月 弸中見食案有氷 忽吟曰 氷消一點還成水 請慕齋屬對 慕齋呻吟半日 竟不就 木立雙株便作林 未知其誰作
20.正德壬申 倭使到京 得病作詩曰 東國館門外 四屛山暮春 塵埋床下屨 蛛網架頭巾 枕有思鄕淚 門無問疾人 滄波萬里客 惆帳未歸身 于時宣慰官歎服不置 都下咸傳誦焉 以今觀之 唐末病僧題其戶曰 枕有思鄕淚 門無問疾人 塵埋床下履 風動架頭巾 適有部使者見之 因言於朝 令天下寺 置延壽寮 以養病僧 倭使之詩 都用病僧兩聯 而只上下其句 又改履作屨 改風動作蛛網而已 都下之傳誦者 固其所見之不博 宣慰之官 亦不具眼 可笑之甚也
19.近世申判書公濟 聚東國名人筆跡刊行 自崔致遠以下凡若干人 名曰海東名跡 嘉靖丁亥 余謁愼公自健 公曰 海東名跡中 朴耕書一幅 余之所寫也 申老得於朴之子弟 而不悟其非眞 噫朴之死 距名迹之聚纔十許年 申老亦號具眼 而猶有此失 則其遠在百年之外者 安能保其眞贗也 愼公自有楷法可傳 而誤認爲朴筆 則其謬甚矣
18.東人詩話云 高麗時 王幸西京牧丹峯 御制云 北斗七星三四點 有一生進對曰 南山萬壽十千秋 三四爲七 而十千爲萬 的對云 余覽對類總龜載此全句 而但十千秋作十千年 總龜乃大明徐駿本對類大成 而增廣之也 大成不知何人所編 意出於宋人之手 無乃舊有此句 而高麗君臣䀛然相欺 以眩衆目乎 抑此對流傳中國 遂載於大成總龜乎 不然安有暗合至此哉
17.嘉靖丙午 以帝命遣陪臣李巙進紙 帝降勅賜銀 李公藏勅書於衣籠中 行至山海關外 被竊於車夫 本國以遺失制書律罪之 奏聞謝罪 禮部奏曰 朝鮮國王進獻紙張 忠誠固有可嘉 而朝廷錫以金幣勅書 恩意尤重 陪臣李巙正宜虔於賚捧 倍愼關防 仰承皇上汪濊之恩 俯稱本王任使之意 斯無忝於奉使之職也 今乃置綸音于筐笥 旣乖敬事之儀 委囊橐于驛門 復蹈慢藏之戒 致使邊鄙愚民乘機盜竊 利其資貨 燬及勅書 況驅馳已遠於數程 覺察更遲於信宿 而又不俟奏請處分 輒自先歸本國 論其怠事 責固難辭 但外國陪臣得以奉使天朝 方慶遭逢之盛 今乃以失事獲罪 似非所以慰安遠人之心 況據李巙告稱 在途患病 失於關防 情似可原 合無俟命下之日 本部移咨本國 將李巙等悉從寬宥 以彰皇上曠蕩之仁 云云
16.中國之法 不得與外人交通 雖本國官者之入仕中朝如金義陳浩者 時送下程於陪臣而已 不曾相訪於館中 近歲龔脩撰用卿 吳給事希孟 華侍讀察 薛給事廷寵 相繼來東 及其還朝 例訪陪臣於館 且致下程 其舍人等云老爹輩議于閣老諸公 諸公皆謂朝鮮禮義之邦 世爲中國藩屛 何可以外人待之 陪臣之來公輩任其訪問云云 故每來相訪耳
15.倭人 舊不知用鉛造銀之法 只持鉛鐵以來 中廟末年 有市人 挾銀匠潛往倭奴泊船地方 敎以其法 自此倭人之來 多費銀兩 京中銀價頓低 一兩之價 只惡布三四疋而已 朝京之人 挾持無忌 商賈之徒 賚往義州等處 轉賣土人 朝廷申明禁銀之法 別令咨文點馬嚴密搜檢 或遣御史點閱 犯在我地者 全家徙邊 犯在上國者坐死 數年之間 獄事屢起 死於杖下者有之 遠徙邊方者有之 或逃役於外 或拷訊累月 其後倭奴舟載銀貨 賣於上國寧波府 乂福建浙江之人 潛往日本 換買銀子 因而遭風泊於全羅道者數三 動輒二三百名 自後銀兩漸貴於本國 然福建人民賚帶銃砲 因以敎倭 倭之放砲始於今日 向非市人傳以造銀之法 其禍其弊 豈至於此哉
14.金同知世澣 嘗以軍官赴燕 效作漢語 雖聲韻不似 而常用之言 尙十通一二 每逢人輒說漢語 人頗笑之 嘉靖乙巳 福建漂海人民 泊于湖南興陽 縣監蘇連鹿島僉使張明遇等 以爲倭賊 前後斬三百餘人 又一船泊于海島 時金爲水軍節度使領軍 馳往見其衣服似唐制 以漢語問之 乃福建之民也 遂押送于京 摠二百人 皆轉解遼東 而蘇連張明遇將抵極罪 適遇赦免 金之漢語 活了二百人性命 豈可非笑乎
13.舊例 於赴京使臣之行 別差文官一員隨去 謂之朝天官 後改曰質正官 令承政院抄給吏語方言之未解者 憑序班草得註釋而來 又諱其官號 而塡以押物 嘉靖乙未 始以質正官塡批文 令陪臣呈文禮部乞官與質疑 尙書許其請 提督主事覽其所質文字曰 此皆淫女戱押之言 及戰陣之法 不可聞於尙書 尙書之許 蓋以汝國遠在外服 凡奏咨體式 避諱字樣 恐不能曉故也 至於方言俗諺 則非唯中國亦所難解 汝國亦不必知也 其後因憲府之啓 令弘文館抄古今書籍中之可疑者 使之質來 事竟不行 質正官只依舊質問於序班 丁酉歲 以驛路之弊 不差質正官 今已十餘年矣
12.嘉靖乙未 遼軍叛亂 囚都御史呂涇巡按曾銑密捕賊魁誅之 餘悉不問 遂安有衆 前給事徐景嵩作弭變賦曰 粤嘉靖之乙未兮 春三月之己丑 繄遼陽之軍士兮 忽鴟張而亂吼 執撫臣如兒戱兮 覘仇讎而輒敺 左伐鼓而右撞鍾兮 爰自辰以及酉 城九門以晝閉兮 握鎖鑰以自守 啓囹圄而出罪人兮 視王章若芻狗 家慄慄而戶凜凜兮 如赤子之失母 雖達官與顯人兮 皆呑聲而袖手 于時石塘出按南陬 車方次千灤 右報已達于復州 秉燭草檄 杖劍旋騶 單騎犯餒虎之穴 挺身蹈孼狐之丘 於是賞懸香餌 令布疾雷 開以禍福 諭以安危 大義如日之當午 人心如夢之方回 迺釋撫臣 迺開城門 迺飭官吏 迺戒嚚昏 一時怒蛙與鬪蟻 亦皆畏威而感恩矣 旣而撫臣被命兮 駕言旋京 比至廣寧兮 軍復弄兵 執之以徇兮 一市皆驚 窘辱備至兮 衣不掩刑 縱回綠于簿書兮 火延公庭 遽灼爍于廟學兮 勢若燎翎 是夜撫順車七 亦效尤逞䘍兮 乃共縛其備禦 因㥘其家而奪..
11,嘉靖乙巳 帝特賜本國陪臣一品宴于禮部 又送濟州漂海人口 上遣僉知尹溪謝恩 其表有旣飽爾德之顯顯 言復我里之悠悠之句 禮部郞中覽訖曰 爾德之爾字不恭 宜改爾作令 譯官對曰 爾德二字 出於詩經 況表詞非陪臣所當擅改 郞中曰 汝謂我不通經乎 古今異宜 安可指上爲爾 若不改則本部當參奏表詞之不恭矣 不得已令書狀官姜偉改寫令字而呈之
10.嘉靖皇帝 服丹砂頗躁急 女官少自全 壬寅歲 宮女二十餘人 伺其醉睡 用綿子裹其項 以絨絲縊之 垂絶 有一侍女 奔告於皇后方氏 皇后大叫 來救得蘇 中廟遣使進賀 大提學金慕齋製其表 旣至京師 禮部尙書嚴嵩令取本國表文而讀之 曰 正是蓋表 詞若直說則太逼 泛言則沒實 四方賀表多不得的語 故見本國表詞而是之也 其表有曰 乾坤轉運 基命寔申 日月照臨 陰慝自殄云云 豈意滔天之群逆 乃出侍禁之微奚 幸賴神祗祖宗之祐扶 益緩康福 旋攄上下臣民之憤痛 快正典刑云云
9.嘉靖己亥 中廟爲宗系等事 遣權參贊撥等奏聞陳情 宗令翰林院改纂 仍降勅付來 又差陪臣謝恩 大提學慕齋金文敬公製謝表 三公共議 抹其中四五句 慕齋是日以家齋未參 聞之大驚 不顧騶從未備 徑進三公之家 力辨其不可抹之由 遂全其稿 其表曰 大陽普照 餘光洞燭於隱微 沛澤徧施 流波蕩滌於誣枉 恩被存沒 感徹幽明 伏念先臣某 系出孤寒 勢絶憑藉 初以朝鮮之遺庶 遷徙遠方 後仕前原之將衰 除襲冗職 逮先臣始宦於舊土 事高麗漸陞於顯班 唯守純忠而勤勞 不與奸黨而締結 値國運之告訖 奉妃敎而權承 原本心非因希覬之圖 究載籍罔涉悖逆之族 審輿情而錫封爵 帝眷旣降 罄中誠而拱極辰 藩節彌礪 耳目難掩 首末甚彰 痛成錦於讒人 類投杼於慈母 致淵洪垂範之訓 玷萋菲傳訛之言 重泉鬱悶而莫伸 再世瀆籲而未暴 縱蒙兩朝之兪命 尙阻昭雪之詳 特降一札之綸音 快示辨錄之旨 溫諭丁寧而兪切 宿累消釋而靡留云云 然議者..
8.嘉靖己亥 皇帝特賜陪臣宴于禮部 中廟遣官謝恩 禮部郞官覽其謝表曰 表詞極佳 其表曰雨露恩深 撫綏罔間於內外 雲天澤霈 優寵延及於賤微云云 何圖擎表之下价 特賜錫宴之殊榮 淩骨淪肥 怳親沐於洪渥 醉酒飽德 若普沾於全封 玆豈陪臣之私叨 實是一國之同慶云云 金慕齋安國之詞也
7.對馬島舊隷我鷄林 未知何時爲倭人所據 島中分爲八郡 土瘠民貧 以魚鹽販賣爲生 宗氏世爲島主 其先宗慶死 子靈鑑嗣 靈鑑死 子貞茂嗣 貞茂死 子貞盛嗣 貞盛死 子成職嗣 成職死 無嗣 島人立貞盛猶子貞國爲島主 貞國死 子杙盛嗣 南北有高山 皆名天神 南稱子神 北稱母神 家家以素饌祭之 山之草木禽獸 無敢犯者 罪人走入神堂 則亦不敢追捕 自東萊釜山浦至島 水路凡六百七十里 自島至一岐島 四十八里 自一岐島至赤間關 六十八里赤間關卽日本西涯也
6.嘉靖乙未 琉球國王差臣謝恩 其奏本曰 琉球國中山王尙請謹題爲謝勞事 伏念 臣僻居海邦 荷蒙聖恩 封臣爲中山王 不勝感戴 除具表謝恩外 今有差來使臣二員 正使吏科給事中陳侃 副使行人司行人高澄 冒六月之炎暑 衝萬里之波濤 艱險驚惶 莫勞於此 小國荒野 無以爲禮 薄具黃金四十兩 奉將謝意 此敬主及使乃分之 宜酬德報功 亦理之常 二使懼聖明在上 堅不敢受 微臣情不能盡 無以自安 謹令陪臣順賚貢奉 伏乞天語丁寧 賜被二使 庶下情盡而遠敬伸 無任感激之至 奉聖旨 覽奏謝足見敬愼 全着陳侃等收了 余讀琉球此奏 詞意多疵 殆不成章 文獻之不逮本國遠矣
5.嘉靖乙未 禮部尙書夏言等 奏定宗廟名額 及昭穆遞遷之議曰 太祖之廟 是爲太廟 太宗之廟 宜曰太宗廟 仁宗爲昭第一廟 宜曰仁廟 宣宗爲穆第一廟 宜曰宣廟 英宗爲昭第二廟 宜曰英廟 憲宗爲穆第二廟 宜曰憲廟 孝宗爲昭第三廟 宜曰孝廟 武宗爲穆第三廟 宜曰武廟 蓋祖功宗德 皆百世不遷 卽殷人祖契宗湯 周人祖稷宗文武之義 我太祖百世所祖 我太宗百世所宗 稱名取義 深合宗法 至若遞遷之序 先儒以昭常爲昭 穆常爲穆 假如新主 世當祔昭則上世第一昭廟當祧世當祔穆 則上世第一穆廟當祧 各以其次遞遷 昭主當祔 則羣昭移而穆不移 穆主當祔 則羣穆移而昭不移 此昭穆遞遷之義也 今日特建太宗廟于左昭之上 而虛右穆之上者 將以待有功德之宗 是宗無數之義也 帝是之曰 昭穆遞遷 要必昭不動穆 穆不及昭 方是正義 可著爲令申
4. 嘉靖初年間 張孚敬桂萼恃寵頗專 歲己丑給事中陸粲買棺槨示必死 上疏論張桂之罪 帝卽罷兩人職 而以陸粲明知兩人之罪 而初不言之 非本心之忠也 命杖貶于外 其後吏部尙書汪鋐亦專權無忌 嘗怒郞中莊一俊 曳而杖之 與郞中呂希周迭爲唇齒 賄賂公行 時人爲之語曰 一億呂郞中 十萬汪尙書 言其受賂而致富也 給事中憑恩上疏請治其罪 帝大怒 令鞫恩于闕庭 羣臣會立 恩面數汪鋐之罪 鋐憤甚 將請於上 置之不測 尙書夏言止之曰 不可使聖主有殺諫臣名 且令恩謝罪於鋐 恩曰 辨我是非 在於明主 我豈謝於老賊者乎 帝聞其狀 只罷恩職 給事中薛宗鎧方一桂御史曾中羽 等交章 駁鋐不已帝不得已謫汪鋐 而以薛宗鎧等謗訕朝廷 命打着爲民 薛曾二人俱於杖後身死 若陸粲諸人 可謂剛直不苟合者也
3.本國陪臣到燕 舊無防禁 嘉靖初年譯士金利錫踞坐書肆 要買大明一統志 主客郞中孫存仁適赴早衙 取其書而觀之 驚怪曰 此非外人所當買也 因閉館門 俾本國人一切不得出入 遂成故事 嘉靖甲午 中廟命蘇判書世讓 呈文禮部 請遵舊制以便出入 尙書夏言奏奉欽依 許令五日一次 正使及書狀官等出館觀游 其隨從人役 不許擅自出入 是年鄭參議士龍以賀至使赴燕 中廟又移咨禮部 請依先前舊例 一行之人俱出入無禁 尙書夏言覆奏曰 朝鮮國素秉禮義 委與諸裔不同 況先年五日一次禁例 原爲他夷而設 朝鮮琉球二國不在此限 參詳該國咨文 詞情懇切 其沐浴聖化 不肯甘同醜虜 志實可嘉 合候命下 行令該管提督主事 於該國一行使人 聽其每日出入 不必限制 奉聖旨 是禮部於館裡 張榜曉諭 許自出入 然一二年之後 凡一行人員 只往來館門之外 而其稍遠之處 則雖公事 必有票帖 方許出去 其後門法轉密 丁未之夏 宋同知純以奏聞使赴燕..
2. 洪武甲戌 卽我太祖卽位之三年 欽差內使黃永奇齎告祭海岳山川等神祝文以來 有曰 高麗陪臣李仁任之嗣 今名某者云云 太祖遣使奏其本宗世系與李仁任本不相干 永樂癸未 趙溫回自京師啓曰 祖訓條章載朝鮮國王系 是李仁任之後 太祖亦遣使奏聞乞改 禮部尙書李至剛等欽奉聖旨 朝鮮國王奏旣不係李仁任之後 想是比先傳說差了 准他改正 正德戊寅 李繼孟回自京師 啓曰 大明會典朝鮮國下註云 其李仁任及太祖舊諱今名某者 自洪武六年至二十八年 首尾凡弑王氏四王云云 中廟遣南衮李耔等賚奏乞正傳說之謬 禮部尙書毛澄等奏曰 竊惟我朝祖宗列聖 立法垂訓 後先作述 俱有成書 而其中義例或不盡同 若會典一書所以詳載 本朝國初以來 官職制度 俾文武諸司便於參考 其事關外國是非疑似之間 皆在所畧 況太祖姓舊諱得國改號 皆出自太祖高皇帝之命 聖恩所授 決非苟然 且其不系李仁任之後 又奉有太宗皇帝詔旨 許令改正 而一統志又明著..
1. 大明高皇帝諱元璋 起洪武元年戊申 盡三十一年戊寅 建文皇帝諱允炆 起元年己卯 盡四年壬午 太宗文皇帝諱棣 起永樂元年癸未 盡二十二年甲辰 仁宗昭皇帝諱高熾 起洪煕元年乙巳 盡是年 宣宗章皇帝諱瞻基 起宣德元年丙午 盡十年乙卯 英宗睿皇帝諱祈鎭 起正統元年丙辰 盡十四年己巳 景皇帝諱祈鈺 起景泰元年庚午 盡七年丙子 英宗睿皇帝復位 起天順元年丁丑盡八年甲申 憲宗純皇帝諱見濡 起成化元年乙酉 盡二十三年丁未 孝宗敬皇帝諱祐樘 起弘治元年戊申 盡十八年乙丑 武宗毅皇帝諱厚照 起正德元年丙寅 盡十六年辛巳 今皇帝諱厚惣 起嘉靖元年壬午

패관잡기(稗官雜記) 목차 어숙권(魚叔權) 권일(卷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권이(卷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시문집에 가족시를 싣..
송계만록(松溪漫錄) 권응인(權應仁) 上 1. 濯纓金先生 以文章自名 南止亭常稱曰 挹翠軒之詩濯纓之文 其文集盛行於世 而詩則罕傳 三嘉縣觀水樓有一律云 一縷溪村生白烟 羔羊下佸謾爭先 高樓樽酒東西客 十里桑麻南北阡 句乏有聲遊子拙 杯斟無事使君賢 倚欄更待黃昏後 觀水仍看月到天 詩與文孰優 觀者詳之 2. 昔有檢律咸子乂者 題矗石樓詩曰 山自盤環水自流 幾年興廢此江頭 彷徨更惜曾遊處 昨是春風今是秋 釘於壁上 膾炙人口 第三句尤無氣力 而皆稱絶唱何歟 無乃以賤者而有此作 爲多歟 3. 昔有一婦人 扶餘懷古詩 白馬臺空經幾歲 落花岩立過多時 靑山若不曾緘默 千古興亡問可知 或云於宇同之所作也 同乃淫婦而能詩如此 所謂有才無行者此也 4. 昔有數三儒士 携婉娩會于山寺 酒闌醉臥 傍有焦桐倚壁 有僧自外來者 容貌䵩黑 衣裳繿縷 暗書琴底曰鵾絃鐵撥撼高堂 玉指纖纖窈窕娘 巫峽啼猿哀淚濕 ..
견한잡록(遣閑雜錄) 심수경(沈守慶) 1. 國朝科擧 疊爲狀元者無幾 鄭麟趾爲及第重試狀元 南季瑛爲生員及第狀元 李石亨一年爲生員進士及第狀元而初試皆壯元 金守溫爲拔英試登俊試壯元 金訢爲進士及第壯元 申從濩爲進士及第重試壯元 裴孟厚爲生員進士壯元 金千齡爲進士及第壯元 金克成爲生員及第壯元 金絿爲生員進士壯元 梁應鼎爲生員重試壯元 金弘度爲進士及第壯元 李珥一年爲生員及第壯元 生員初試及第覆試皆壯元 丁胤禧爲及第重試壯元 姜紳爲進士及第壯元 此誠難事 而李石亨申從濩李珥尤難也 一家疊爲壯元及第者 金訢金銓兄弟及訢之子安老皆爲壯元 金千齡金萬均金慶元連三代爲壯元 蔡壽及女婿金安老李耔皆爲壯元 誠罕有之事也 國朝五子登科者無幾 其父母生者賜米 死者贈爵法也 李禮長智長諴長孝長恕長皆文科 安重厚謹厚敦厚文科 寬厚仁厚武科 李芑荇薇文科 菤苓武科 尹晧晫㬚㫬曙皆文科 四年內連登▣父母尤奇也..
용천담적기(龍泉談寂記) 김안로(金安老) 1.圃隱鄭文忠祠堂 舊在永川 孫文貞 舜孝 七休公嘗按是路 巡過郡境 馬上醉睡 瞢騰昏昏 過圃隱村 夢間依俙見一老翁 鬚髮皤如 衣冠偉然 遮馬首立 自言圃隱 且云 所處頹廢 風雨無庇 如有意相屬之色 七休驚異之 詢故老得其古址 勖郡人營之 堂成物備 躬奠以落之 自傾大巵 醉書堂壁曰 文丞相忠義伯兩先生肝膽相照 忘一身立人紀 千萬世景仰無已 惟利所在 古今奔走 淸霜白雪 松柏蒼蒼 構屋一間 將以蔽風 公靈安兮 我心安兮竊疑忠魂毅魄 在天地間 蕩然與造化元氣同其流 豈肯區區以祠宇成毀有所丐貸於人耶 意亦此老胸中休休 平生以忠恕爲心 其精神氣脉 或能感通於惚恍間耶 僕尹東都 傍治是永地 訪舊事知祠宇尙存 而七休之題 剝落無痕 石刻則初闕焉 噫悠悠百數十年間 祠宇之修 待一七休 而記識之鐫 尙無人耶 慨然與其守張君謀 圖石之力出乎郡 入鏤之述徵于余 ..
허균의 성수시화(惺叟詩話) 惺叟詩話引 我國自唐末以至今日 操觚爲詩者殆數千家 而世遠代邈 堙沒不傳者 亦過其半 況經兵燹 載籍略盡 爲後學者何從考其遺跡乎 深可慨已 不佞少習聞兄師之言 稍長 任以文事 于今三十年矣 其所記覽 不可謂不富 而亦嘗妄有涇渭乎 中丁未歲 刪東詩訖 又著詩評 其於東人 稍以詩見於傳記者及所嘗耳聞目見者 悉博採幷羅 無不雌黃而評騭之 凡二卷 其所品藻 或乖大雅 而搜訪之殷 足備一代文獻也 書成 削其稿 只書二件 一在浪州失去 一在京邸遺佚 此殆六丁下取將否 欲更記載 而不敢犯天忌 聊以縮手耳 辛亥歲 俟罪咸山 閑無事 因述所嘗談話者 著之于牘 旣而看之 亦自可意 命之曰詩話 凡九十六款 其上下八百餘年之間所蒐出者只此 似涉太簡 而要之亦盡之已 觀者詳焉 是歲四月之念日 蛟山題 1.崔孤雲學士之詩 在唐末亦鄭谷,韓偓之流 率佻淺不厚 唯秋風唯苦吟 世路少知音 ..

시화총림(詩話叢林) 부(附) 증정(證正) 홍만종(洪萬宗) 1. 시화집마다 뒤바뀐 작가들 我東, 自麗朝至于今, 作爲詩話, 或小說, 以傳於世者, 夥矣. 各因見聞而筆之, 其詳略之不侔, 取舍之不同, 無足怪也. 至於作者之姓名互換, 朝代或舛, 如‘石頭松老一片月, 天末雲低千點山’之句, 李仁老『破閑集』, 以鄭知常詩載之, 崔滋『補閑集』, 以榮陽補闕詩錄之. ‘上磨星斗屋三角, 半出虛空樓一間’之句, 『補閑集』, 以使臣崔姓名亡者載之, 李齊賢『櫟翁稗說』, 以鄭知常詩錄之. ‘水鳥浮還沒, 山雲斷復連.’ 徐居正『東人詩話』, 以唐時高麗使詩載之, 曺伸『謏聞瑣錄』, 水鳥浮還沒, 以士人沈善詩錄之, 山雲斷復連, 以參判洪逸童詩錄之. ‘春夢亂如秦二世, 覊愁强似魯三家’之句, 權應仁『松溪漫錄』, 以魚無迹詩載之, 申欽『晴窓軟談』, 以文官朴蘭詩錄之. 使..
임경(任璟) 현호쇄담(玄湖瑣談) 1. 폭우가 내리는 데도 나귀 위에서 꿀잠을 잤다고? ‘驢背春眠穩, 靑山夢裡行. 覺來知雨過, 溪水有新聲.’ 此一絕未知誰作, 而世稱絕佳. 余以爲不然. 雨過而有水聲, 則雨之暴也, 遇暴雨而不覺, 猶作驢背之夢, 語不近理. 唐人詩,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趣眞而語得, 自成韻格, 詩當如此矣. 大抵泥於意趣, 墬失格律, 詩家之禁, 而專務格律, 失其意趣, 尤不可也. 趣屬乎理, 格屬乎氣, 理爲之主, 氣爲之使, 從容乎禮法之塲. 開元之際, 其庶幾乎此. 宋人滯於理, 明人拘於氣, 雖有淸濁虛實之分, 而均之有失也. 評者曰: “開元之詩, 雍容君子, 端委廟堂也; 宋人之詩, 委巷腐儒, 擎跽曲拳也; 明人之詩, 少年俠客, 馳馬章臺也.” 亦可謂善喩也. 인용 목차 한시미학산책 22년 B형 5번 2. 自古詩家..
남용익(南龍翼)의 호곡만필(壺谷漫筆) 1. 余以臆見妄論勝國與本朝之詩曰 麗代之雋者 如朴小華寅亮之丰亮 郭眞靜與之玄闃 金文烈富軾之矯健 林西河椿之奔放 金老峰克己之醞藉 李銀臺仁老之要妙 兪文安竹〔升〕旦之巧密 吳玄靜世才之枯梗 陳翰林澕之流麗 金英憲之岱之騰踔 洪舍人侃之濃麗 李稼亭穀之醇厚 鄭雪谷誧之懴美 偰近思遜之哀抗 李樵隱仁復之詳穩 鄭圓齋樞之平鋪 金惕若九容之苦夐 李牧隱穡之渾博 鄭圃隱夢周之豪暢 李遁村集之安寂 李陶隱崇仁之淸鍊 元文定松壽之冲確 各造其妙 而至於色韻之精雅 當以李齋齊賢爲宗 聲律之淸新 當以鄭司諫知常爲主 氣力之雄壯 當以李文順奎報爲冠 本朝之尤者 如三峯道傳之凌厲 姜通亭淮伯之開燁 李雙梅詹之榮茂 卞春亭季良之練達 徐四佳居正之贍大 李三灘承召之妥適 姜晋山希孟之蒼老 金佔畢宗直之勁傑 金梅月時習之神邈 南秋江孝溫之激烈 李忘軒胄之高華 鄭虛菴..
월정만필(月汀漫筆) 윤근수(尹根壽) 1.三代以上 雖公共之主爲天子 而中國土地皆封建諸侯 各自爲國 而王畿千里之外 皆是諸侯之地 雖以盛德而稱三代 天子所有之地固已狹小 至秦郡縣天下 然後中國皆天子之土地 自秦以後歷年長久者 漢唐宋 而唐至明皇之天寶 有祿山之亂 因失河北 戰國時燕齊趙魏四國之地 皆爲藩鎭所據 至唐亡不能復取 宋則開國之前 已失燕雲十六州 至徽欽被虜於金 而高宗移蹕臨安 遂失中原 終宋之亡 不能恢復 唐宋雖若享國三百餘年 或失河北 或失中原 宇內分裂 不足道也 獨兩漢享國四百餘年 西漢之未二百十四年 而爲王莽所纂 大明則洪武元年戊申 去今萬曆丁酉二百三十年 中間正統皇帝雖陷虜中 旋卽南還 疆土靡有尺土之見失 唐宋固不足言 而漢則二百十四年 而有王莽之僭竊 大明二百三十年而天下晏然 嗚呼盛矣哉 2.箕子封朝鮮傳幾世 至箕準避衛滿之亂 自平壤奔金馬郡 卽今益山 是爲馬韓..
이제신(李濟臣) 청강시화(淸江詩話) 1. 金悅卿 落拓不遇 詩文極高 徐達城嘗一邀致 出姜太公釣魚島 請題 卽書一絶云 風雨蕭蕭拂釣磯 渭川魚鳥已忘機 如何老作鷹揚將 空使夷齊餓采薇 其詩有諷意 達城見之 黙然良久曰 子之詩 吾之罪案也 2. 鄭狀元麟仁母氏 能文章 雖自韜無試 發輒奇絶 其娚 嘗請之勤 夫人曰 殊非婦人事 爲公一示 仍以掛壁姜太公釣魚圖爲題 作詩曰 鶴髮投竿客 超然不世翁 若非西伯獵 長伴往來鴻後 華使入國 求見本國詩 以此書示 沈吟久之曰 似有女態 3. 兪應孚詩曰 將軍仁義鎭夷蠻 塞外塵淸士卒眠 良馬五千嘶울시柳下 秋鷹三百坐樓前 南秋江擧末句 足以見其氣像云 全篇世不多見 故錄之 4. 金河西 嘗得 暎山紅暎斜陽裡 久未覓對 一日 見李佐郞後白至 語及之 李見地黃生階乃曰 生地黃生細雨中 河西然之 5. 金直學千齡 兒時 抱在乃祖膝上 客得句曰 雲收天際孤輪..
조신(曺伸) 소문쇄록(謏聞瑣錄) 1. 宗室江陽君 臨終折取盆梅一枝 遮鼻嗅香 書一絶句 困不能成字 其婿代竟之 詩曰 年將知命病相催 屋角悠悠楚些哀 梅萼不知人事變 一枝先發送香來 書畢而逝 公少年鼎貴 雖不閑於詩律 臨絶之音 亦可哀也 2. 西河任公元濬 字子深 聰明絶世 嘗遭譴謫密陽府 觀察使姓朴 巡至府 試其文章 應之如響 又欲試其强記 乃取官妓籍 無慮五百人 命公一寓目後 屛其籍 使呼入之 無一遺者 而不亂其次 朴公歎服 乃馳馹上言 此人 於東方 不可多得 雖有微罪 終不可棄 願速徵召 英廟卽命召來 詣闕之日 上在燕寢 隔窓謂東宮曰 古人有擊鉢催詩七步成詩者 宜以雲爲題 呼韻試此措大作詩 公卽應製云 駘蕩三春後 悠揚萬里雲 凌風千丈直 暎日五花文 祥光凝玉殿 瑞氣擁金門 待得從龍日 爲霖佐聖君 上卽命以白衣參集賢殿撰書局 3. 牧隱自負才豪 但多用俚語以作詩 如雀晝傳言竄夜..
김정국 사재척언(思齋摭言) 1.李贊成沆 被斥爲慶尙左道監司 趙大憲光祖等罪謫後 拜大司憲 被召將還 咸陽郡守文繼昌 以詩贈別曰 明公此去似登仙 盤錯須憑利器剸 畋後豈無三窟兎 會看一鶚上秋天 贊成喜而受之 還朝傳播於士林間 士林側足 2.南止亭袞爲黃海監司時 鍾受海州妓 遞還到金郊驛 初以謂主守以妓追別 于驛亭待之不來 終夜耿耿無寐 吟一絶書壁曰 葉走空庭窣窣천천히걷는모양솔鳴 誤驚前夜曳鞋聲 旅窓孤枕渾無寐 半壁殘燈翳復明 聞者謂香奩궤짝렴情態 曲盡其妙 人莫能及也 3.柳從龍雲 性軼宕 不拘小節 嘗爲忠淸御史 初入公州 意以謂 必選進妙妓薦枕 下帳大臥以俟之 州官以御史不如他使客 恐忤霜威 不敢進妓 只令以通引衙宿廡下 終宵耿耿寂無人跡聲 詰朝將發 吟一絶 書寢屛曰 公山太守㤼威稜 御史風情識未曾 空館無人消永夜 南來行色淡於僧 聞者大噱크게웃을갹 4.鄭雲卿士龍 嘗奉使嶺南 ..
남효온 추강냉화(秋江冷話) 1.丙戌丁亥年間 有鄕生趙起宗者 寓於樂善坊第二里 與余偕隷南學生徒 趙時年少 僅解詩文句讀 而不諳詩律 一日 夢入一空家 曠爽寂寥 棗花新開 則似初夏 而庭艸初生 谷風習習 則暮春也 有二三書生 皆非平生所識 勸趙令賦詩 趙卽口占詩曰 樹上棗滿開 空家寂無人 春風吹不盡 萬里艸多新 覺而強記 不遺一字 語同學友生 書於壁間深玩之 翌月 趙死 2.湖山老伴一部一百十四篇 乃亡友子挺所撰也 子挺抱不世大才 生二十六年 白衣而歿 其文章操行 余於誌文詳之矣 天性山野 不喜世上紛華 乃就古人古律歌詞中拔其閒適可玩之尤者 名曰湖山老伴 以爲終老江山之計 而尙友於千載之意 嗚呼 子挺平生性嚴厲 雖不能白眼待俗 於人少許可 獨與余交分最深 嘗憂余病風少氣力 在世不久 一日 就余談詩 夜分乃去 朝明 又來謂余曰 昨話心期甚穩 中道忽思君宿疾 私自語曰 某若先我化去 則余..

백운소설(白雲小說) 이규보(李奎報) 이규보의 생존시기보다 후대의 문헌인 『요산당외기(堯山堂外記)』, 『당음유향(唐音遺響)』이나 시문인 「사쾌시(四快詩)」가 등장하는 것으로 보아 이규보의 자찬(自撰)일 수는 없다. 그래서 작가는 미상으로 보고 있으며 후대의 인물이 이규보의 글들을 모아 편집한 것으로 보는 의견이 지배적이다. 1. 최초로 중국에 알려진 우리나라의 시 我東邦, 自殷太師東封, 文獻始起, 而中間作者, 世遠不可聞. 『堯山堂外記』, 備記乙支文德事, 且載其有, 遺隋將于仲文, 五言詩句, 詩曰: ‘神策究天文, 妙算窮地理. 戰勝功旣高, 知足願云止.’ 句法奇古, 無綺麗雕飾之習, 豈後世委靡者, 所可企及哉? 按乙支文德, 高句麗大臣也. 2. 진덕여왕의 태평송 新羅眞德女主「太平」詩, 載於『唐詩類紀』, 其詩高古雄渾, ..
김득신의 종남총지(終南叢志) 1. 魚無迹蠶夫 向嶺南 行至鳥嶺 日午 䣃鞍 憩于樹下 有一行客 衣藍縷 騎款段 亦至其處 無迹易之 不爲禮 時 秋景政佳 無迹苦吟覓句 良久未就 客曰 余粗解作句 願得紙筆 要經郢匠之一斤也 卽書而進 其詩曰 秋風黃葉落粉粉 主屹山高半沒雪 二十四橋鳴咽水 一年三度客中聞 無迹見而大驚 遂閣筆而去 其人蓋玄風鄕所李孝則也 古語云 相馬失之瘦 相人失之貧 此之謂也 2. 李容齋荇 貌寑 性不喜梳洗 上嘗於燕閒問曰 聞卿居家 不梳洗 然耶 容齋對曰 臣家有祭祀時 則臣常梳洗 上大笑 天使唐皐之來 容齋爲儐相 鄭士龍蘇世讓李希輔 爲從事 天使見容齋貌醜 常厭近接 天使行到安州 登百祥樓 賦五言律 送儐相 使和之 容齋方醉睡 諸從事先搆以待 容齋覺睡揩眼視之 乃曰 老夫當改下 卽口號書呈 其押坤字曰 二水分爲坎 三山斷作坤 天使見之稱賞曰 眞是奇語 更加禮遇..
이제현 역옹패설(櫟翁稗說) 1.鄭司諫知常詩云 雨歇長堤草色多 送君南浦動悲歌 大同江水何時盡 別淚年年添作波 燕南梁載嘗寫此詩作 別淚年年漲綠波 余謂作漲二字皆未圓 當是添綠波耳 鄭又有地應碧落不多遠 人與白雲相對閒 浮雲流水客到寺 紅葉蒼苔僧閉門 綠楊閉戶八九屋 明月捲簾三兩人 上磨星斗屋三角 半出虛空樓一間 石頭松老一片月 天末雲低千點山等句 是家喜用此律 2.金尙書莘尹 毅廟庚寅重九日有詩云 輦下風塵起 殺人如亂麻 良辰不可負 白酒泛黃花 可見當時之事不可奈何 而此老胸中亦磊落不凡 3.吳大祝世才諷毅廟微行詩云 胡乃日淸明 黑雲低地橫 都人且莫近 龍向此中行 用人韻賦戟巖云 城北石巉巉가파를참 邦人號戟巖 逈멀형摏찌를용乘鶴晋 高刺上天咸 揉주무를유柄電爲火 洗鋒霜是鹽 何當作兵器 亡楚却存凡 病目云 老與病相期 窮年一布衣 玄花多掩翳일산예 紫石少光輝 怯照燈前字 羞看雪後..
49.李文順見衆雞啄蟲 惡而斥之 因作詩曰 朱朱公 好啄蟲 予不忍視 斥勿使邇 汝莫怨我爲 好生本自期 我今退老疏散 不卜朝天早晏 豈要聞渠聲報曙 貪眠尙欲避窓明 自註云 自三言至七言 蓋法李太白三五七言之詩也 魚文貞公詠菊詩 菊 菊 兄松 弟竹 挹夕露 承朝旭 粲粲英英 芬芬郁郁 霜葩耀晩金 雨葉滋晨玉 開三徑望南山 溯一潭追甘谷 甜芳自可制頹齡 隱逸還堪醫薄俗 香魂不滅宛舊精神 色相猶存本來面目 烏帽落時更 看揷一枝 白衣來處何嫌酌數斛 物旣合潔其操自然而眞 人爭播咏於詩愛之誰酷 自註云 自一字至十字 蓋又法文順詩 而添其體格也

16. 유배 중에도 굳세게 지조를 지키려 했던 송시열 尤齋宋相公, 在謫中咏懷詩, ‘蠻土休言歲月長, 安身何處不吾鄉. 風吹木葉根猶靜, 霜折蘭枝意自香. 多謝晦翁提我耳, 須知康節刮人眶. 箇中密切工夫在, 鄒聖當年戒助忘.’ 雖在風霜困阨中, 有隨遇安閒底意, 可見其志操, 不撓堅. 해석尤齋宋相公, 在謫中咏懷詩, ‘蠻土休言歲月長, 安身何處不吾鄉. 風吹木葉根猶靜, 霜折蘭枝意自香. 多謝晦翁提我耳, 須知康節刮人眶. 箇中密切工夫在, 鄒聖當年戒助忘.’ 우재 송상공이 유배 중에 있을 때 회한을 읊은 시는 다음과 같다. 蠻土休言歲月長 남쪽 땅(탐라)이라서 세월이 길다 말하지 말라. 安身何處不吾鄉 안신입명(安身立命)하니 어느 곳인들 내 고향 아니리오.風吹木葉根猶靜 바람이 나뭇잎에 불지만 뿌리는 오히려 고요하고霜折蘭枝意自香 서리가 난 가..
백운소설(白雲小說) 목차 이규보(李奎報) 1최초로 중국에 알려진 우리나라의 시을지문덕 - 與隋將于仲文2진덕여왕의 태평송진덕여왕 - 致唐太平頌3최치원의 솜씨와 한계최치원 - 檄黃巢書4唐書不立崔致遠列傳議 5최치원까지의 문단(文壇)의 흐름최치원 - 登潤州慈和寺박인범 - 涇州龍朔寺閣박인량 - 使宋過泗州龜山寺6귀신이 지은 시를 완성하여 장원급제한 정지상 7정지상과 김부식의 악연한시미학산책8시적 재능이 특출난 오세재지봉유설보한집 역옹패설吳德全戟巖詩跋尾9죽림칠현을 본받았던 죽림고회와 나와의 인연 10동급자들과 지은 시가 중국에서 유행하다 11꿈속의 꿈을 통해 신세를 한탄한 이규보 12백거이를 닮은 나 13오류선생 같은 백운거사白雲居士傳14구양수가 국화꽃이 진다는 걸 몰랐다며 나무란 왕안석은 잘못했다 15좋은 시 감식..

31. 뭣 같은 삶을 한시로 쓰다 古人曰: “天下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 人生處斯世, 能愜意者幾何?” 余嘗有「違心」詩十二句, 其詩曰: “人間世事亦參差, 動輒違心莫適宜. 盛歲家貧妻常侮, 殘年祿厚妓將追. 雨霪多是出遊日, 天霽皆吾閑坐時. 腹飽輟湌逢美肉, 喉瘡忌飮遇深巵. 儲珍賤售市高價, 宿疾方痊隣有醫. 碎小不諧猶類此, 楊州駕鶴况堪期.” 大抵萬事之違於心者, 類如是, 小而一身之榮悴苦樂, 大而家國之安危治亂, 莫不違心. 拙詩雖擧其小, 其意實在於喩大也. 世傳「四快」詩曰: “大旱逢嘉雨, 他鄕見故人. 洞房花燭夜, 金榜掛名辰.” 旱餘雖逢雨, 雨後又旱, 他鄕見友, 旋又作別, 洞房華燭, 安保其不生離? 金榜掛名, 安知非憂患始也? 此所以違心多而愜心少也, 可歎也已. 해석古人曰: “天下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옛사람이 “세상에 생각 같지 않은 ..

30. 영사시를 폄하한 고영수의 시관을 비판하며 이산보시의(李山甫詩議) 詩話載, 李山甫「覽漢史」詩曰: “王莽弄來曾半沒, 曹公將去便平沈.” 余意謂此可句也, 有高英秀者譏之曰: “是破船詩也.” 余意凡詩言物之體, 有不言其體而直言其用者. 山甫之寓意, 殆必以漢爲之船而直言其用曰: “半沒平沈.” 若其時而山甫在而言曰: “汝以吾詩爲破船詩然也. 余以漢擬之船而言之也, 而善乎子之能知也.” 則爲英秀者, 何辭以答之也? 詩話亦以英秀爲惡喙薄徒, 則未必用其言也. 해석 詩話載, 시화에 실려 있는 李山甫「覽漢史」詩曰: “王莽弄來曾半沒, 曹公將去便平沈.” 이산보의 「람한사(覽漢史)」 시는 다음과 같다. 王莽弄來曾半沒 왕망【왕망(王莽): 중국의 전한(前漢)을 타도하고 임금이 된 사람(재위 : 8~22). 5년 평제(平帝)를 죽이고 영(嬰)을 ..

26. 시엔 뜻[意]이 가장 중요하니 뜻이 자유자재하게 하라 夫詩以意爲主, 設意最難, 綴辭次之. 意亦以氣爲主, 由氣之優劣, 乃有深淺耳. 然氣本乎天, 不可學得, 故氣之劣者, 以雕文爲工, 未嘗以意爲先也. 盖雕鏤其文, 丹靑其句, 信麗矣, 然中無含蓄深厚之意, 則初若可翫, 至再嚼則味已窮矣. 雖然, 自先押韻, 似若妨意, 則改之可也. 唯於和人之詩也, 若有險韻, 則先思韻之所安, 然後措意也. 句有難於對者, 沈吟良久, 不能易得, 卽割棄不惜宜也. 方其構思, 思若沈僻則陷, 陷則着, 着則迷, 迷則有所執而不通也. 惟其出入往來, 變化自在, 而達于圓熟也. 或有以後句救前句之弊, 以一字助一句之安, 此不可不思也. 해석 夫詩以意爲主, 設意最難, 일반적으로 시는 뜻을 위주로 삼으니 뜻을 세우는 것이 가장 어렵고 綴辭次之. 말을 엮는 것이 그..

25. 지양해야 할 9가지 시체 詩有九不宜體, 是余之所深思而自得之者也. 一篇內多用古人之名, 是載鬼盈車體也, 攘取古人之意, 善盜猶不可, 盜亦不善, 是拙盜易擒體也, 押强韻無根據, 是挽弩不勝體也, 不揆其才, 押韻過差, 是飮酒過量體也, 好用險字, 使人易惑, 是設坑導盲體也, 語未順而勉引用之, 是强人從己體也, 多用常語, 是村夫會談體也, 好犯丘軻, 是凌犯尊貴體也, 詞荒不刪, 是茛莠滿田體也. 能免此不宜體格, 而後可與言詩矣. 해석詩有九不宜體, 是余之所深思而自得之者也. 시엔 아홉 가지의 마땅하지 않은 시체가 있으니, 이것은 내가 깊이 생각하여 자득한 것이다. 一篇內多用古人之名, 是載鬼盈車體也, 한 편 안에 많이 옛 사람의 이름을 쓰는 것, 이것이 귀신을 태워 수레를 가득 채우는 ‘재귀영거체(載鬼盈車體)’이고, 攘取古人之意..

28. 자신의 시를 원수가 쓴 시처럼 보라 人有言詩病者, 在所可喜. 所言可則從之, 否則在吾意耳, 何必惡聞, 如人君拒諫, 終不知其過耶? 凡詩成, 反覆視之, 略不以己之所著觀之, 如見他人及平生深嫉者之詩, 好覓其疵失, 猶不知之, 方可行之也. 해석人有言詩病者, 在所可喜. 사람으로 시의 문제점을 말해주는 사람이 있다면 기뻐할 만한 게 있다. 所言可則從之, 否則在吾意耳, 말해준 것이 옳으면 그걸 따르지만 그르다면 내 생각대로 할 뿐이니 何必惡聞, 如人君拒諫, 하필 듣길 싫어해서 임금이 간언을 막아 終不知其過耶? 마침내 잘못을 모르는 것과 같이 하는가? 凡詩成, 反覆視之, 일반적으로 시가 완성되면 반복하여 그 시를 보고 略不以己之所著觀之, 如見他人及平生深嫉者之詩, 대강 자기가 지은 것으로 그걸 보지 말고 다른 사람이나..

27. 하나의 시체만 고집하지 말라 純用淸苦爲體, 山人之格也; 全以姸麗裝篇, 宮掖之格也. 唯能雜用淸警雄豪姸麗平淡, 然後體格備而人不能以一體名之也. 해석 純用淸苦爲體, 山人之格也; 순전히 가난함으로 시체로 삼은 것이 산에 사는 사람의 시격이고, 全以姸麗裝篇, 宮掖之格也. 온전히 아리땁고 고움으로 한 편을 장식하는 것이 궁궐에 지내는 사람의 시격이다. 唯能雜用淸警雄豪姸麗平淡, 오직 섞어 맑고도 놀라움, 거세고 호탕함, 아리땁고 고움, 평이하고 담백함을 사용하여 然後體格備而人不能以一體名之也. 그 후에 체격이 갖춰지니 사람들이 하나의 시체로 그걸 명명할 수 없는 것이다. 인용 목차 論詩中微旨略言

21. 최고 실력자에게 초대받은 곳에서 자천하는 시를 짓다 知奏事崔公宅, 千葉榴花盛開, 世所罕見. 特喚李內翰仁老ㆍ金內翰克己ㆍ李留院湛之ㆍ咸司直淳及余, 占韻命賦. 余詩云: “玉顔初被酒 紅暈十分侵 葩馥鍾天巧 姿嬌挑客尋 爇香晴引蝶 散火夜驚禽 惜艶敎開晩 誰知造物心.” 自况余晩達 해석知奏事崔公宅, 千葉榴花盛開, 지주사【지주사(知奏事): 고려 시대 중추원의 속아문(屬衙門)인 승지방(承旨房)에 소속된 정3품 관직.】 최충헌(崔忠獻, 1149~1219)의 집에 온 잎사귀에 석류꽃이 만개하였으니 世所罕見. 세상에서 보기 드문 광경이었다. 特喚李內翰仁老ㆍ金內翰克己ㆍ특별히 내한 이인로와 내한 김극기와 李留院湛之ㆍ咸司直淳及余, 유원 이담지와 사직 함순과 나를 불러 占韻命賦. 운자를 뽑고서[拈] 짓기를 명했다. 余詩云: “玉顔初..
14. 구양수가 배우지 못했다고 나무란 왕안석은 잘못했다 余按『西淸詩話』, 載王文公詩曰: “黃昏風雨瞑園林, 殘菊飄零滿地金.” 歐陽修見之曰: “凡百花皆落, 獨菊枝上黏枯耳, 何言落也?” 文公大怒曰: “是不知「楚辭」云: ‘夕湌秋菊之落英’, 歐陽修不學之過也.” 余論之曰: “詩者興所見也. 余昔於大風疾雨中見黃花亦有飄零者, 文公詩旣云: ‘黃昏風雨瞑園林.’ 則以興所見. 拒歐公之言可也. 强引『楚辭』, 則其曰: ‘歐陽其何不見此?’ 亦足矣, 乃反以不學目之, 一何褊歟? 修若未至博學洽聞者, 『楚辭』豈幽經僻說而修不得見之耶? 余於介甫, 不可以長者期之也.” 해석余按『西淸詩話』, 載王文公詩曰: “黃昏風雨瞑園林, 殘菊飄零滿地金.” 내가 『서청시화』를 보니 문공 왕안석의 시가 실려 있는데 다음과 같다. 黃昏風雨瞑園林황혼에 바람 불고 비 ..

11. 꿈속의 꿈을 통해 신세를 한탄한 이규보 余自九齡始知讀書, 至今手不釋卷. 自詩書六經諸子百家史筆之文, 至於幽經僻典梵書道家之說, 雖不得窮源探奧, 鉤索深隱, 亦莫不涉獵游泳, 採菁摭華, 以爲騁詞擒藻之具; 又自伏羲已來, 三代兩漢秦晉隋唐五代之間, 君臣之得失, 邦國之理亂, 忠臣義士奸雄大盜成敗善惡之跡, 雖不得幷包幷括, 擧無遺漏, 亦莫不截煩撮要, 覽觀記誦, 以爲適時應用之備; 其或操觚引紙, 題咏風月, 則雖長篇巨題, 多至百韻, 莫不馳騁奔放, 筆不停輟, 雖不得排比錦繡, 編列珠玉, 亦不失詩人之體裁. 顧自負如此, 惜終與草木同腐. 庶一提五寸之管, 歷金門, 上玉堂, 代言視草, 作批勅訓, 令皇謨帝誥之詞, 宣暢四方, 足償平生之志, 然後乃已, 豈碌碌瑣瑣求斗升祿, 謀活其妻子者之類乎? 嗚呼志大才疎, 賦命窮薄, 行年三十, 猶不得一郡縣之任..

9. 죽림칠현을 본받았던 죽림고회와 나와의 인연칠현설(七賢說) 先輩有以文名世者七人, 自以爲一時豪俊, 遂相與爲七賢, 蓋慕晉之七賢也. 每相會飮酒賦詩, 傍若無人, 世多譏之. 時余年方十九, 吳德全許爲忘年友, 每携詣其會. 其後德全遊東都, 余復詣其會, 李淸卿目余曰: “子之德全, 東遊不返, 子可補耶?” 余立應曰: “七賢豈朝庭官爵而補其闕耶? 未聞嵇阮之後, 有承之者.” 闔坐皆大笑. 又使之賦詩, 占春人二字, 余立成, 口號曰: “榮參竹下會, 快倒甕中春. 未識七賢內, 誰爲鑽核人.” 一座頗有慍色, 卽傲然大醉而出. 余少狂如此, 世人皆目以全狂客也. 해석先輩有以文名世者七人, 선배 중 문장으로 세상에 이름 난 사람이 일곱 명 있었는데 自以爲一時豪俊, 遂相與爲七賢, 스스로 한 때의 호탕하고 준수하다 여겨 마침내 서로 함께 칠현이 되었으..
제호시화(霽湖詩話) 목차 양경우(梁慶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시가 사람을 궁하게 만든다는 걸 실증한 성여학 52 53 54 55 인용목차지도
55. 老杜爲萬古詩祖 其造句法 自有定式 學者勿爲放過 每於造句安字處 尋索玩味 自有長進之益 試言其可記處 則喜用自字 風月自淸夜 舟人自楚歌 鷺浴自晴川 殊俗自人群 虛閣自松聲 吾徒自漂泊 又喜用還字 侵凌雪色還萱草 可憐後主還祠廟 飄零還柏酒 卷簾還照客 鷄鳴還曙色 又喜用日字 天時人事日相催 不堪人事日蕭條 歸朝日簪笏 江山日寂寥 川陸日悠哉 虛殿日塵埃 大樹日蕭蕭 又喜用更字 山擁更登危 岸斷更靑山 樓高更女墻 晦日更添愁 又喜用浮字 天闊樹浮秦 乾坤日夜浮 赤壁浮春氣 又喜用亦字 他鄕亦鼓鼙 故里亦高桐 吾醉亦長歌 又喜用細字 桃花細逐楊花落 細動迎風燕 寒江流甚細 憂國只細傾 又喜用仍字 江月仍圓夜 堂搆惜仍虧 淹泊仍愁虎 積年仍遠別 歲寒仍顧遇 射洪春酒寒仍綠 又喜用兼字 兼隨廣文 兼催宋玉悲 兼懷雪下舡 兼疑夏禹功 露翻兼雨打 日兼春有暮 兼全寵辱身 聖朝兼盜賊 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