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 (9338)
건빵이랑 놀자
生子, 自稍有知識時, 當道之而善, 若幼而不敎, 至於旣長, 則習非放心, 敎之甚難, 敎之之序, 當依小學, 大抵一家之內, 禮法興行, 簡編筆墨之外, 無他雜技, 則子第亦無外馳畔學之患矣. 兄弟之子, 猶我子也, 其愛之, 其敎之, 當均一, 不可有輕重厚薄也.
今之學者, 外雖矜持, 而內鮮篤實, 夫婦之閒, 임席之上, 多縱情慾, 失其威儀, 故夫婦不相일狎, 而能相敬者甚少. 如是, 而欲修身正家, 不亦難乎, 必須夫和, 而制以義, 妻順, 而承以正, 夫婦之閒, 不失禮敬, 然後家事可治也. 若從前相狎, 而一朝遽欲相敬, 其勢難行, 須是與妻相戒, 必去前習, 漸入於禮, 可也. 妻若見我發言持身, 一出於正, 則必漸相信, 而順從矣.
兄弟, 同受父母遺體, 與我如一身, 視之當無彼我之閒, 飮食衣服有無, 皆當共之, 設使兄飢而弟飽, 弟寒而兄溫, 則是一身之中, 肢體或病或健也, 身心豈得偏安乎. 今人, 兄弟不相愛者, 皆緣不愛父母故也. 若有愛父母之心, 則豈可不愛父母之子乎. 兄弟, 若有不善之行, 則當積誠忠諫, 漸喩以理, 期於感悟, 不可遽加여色拂言, 以失其和也.
凡居家, 當謹守禮法, 以率妻子及家衆, 分之以職, 授之以事, 而責其成功, 制財用之節, 量入以爲出, 稱家之有無, 以及上下之衣食, 及吉凶之費, 皆有品節, 而莫不均一, 裁省冗費, 禁止奢華, 常須秒存영餘, 以備不虞. 冠婚之制, 當依家禮, 不可苟且從俗.
喪祭二禮, 最是人子致誠處也. 已沒之親, 不可追養, 若非喪盡其禮, 祭盡其誠, 則終天之痛, 無事可寓, 無時可洩也. 於人子之情, 當何如哉. 曾子曰愼終追遠, 民德歸厚矣. 爲人子者, 所當深念也. 今俗, 多不識禮, 其行祭之儀, 家家不同, 甚可笑也. 若不一裁之以禮, 則終不免紊亂無序, 歸於夷虜之風矣. 玆초祭禮, 附錄于後, 且爲之圖, 須祥審倣行, 而若父兄不欲, 則當委曲陳達, 期於歸正.
凡祭, 主於盡愛敬之誠而」已. 貧則稱家之有無, 疾則量筋力而行之. 財力可及者, 自當如義. 墓祭忌祭, 世俗輪行, 非禮也. 墓祭, 則雖輪行, 皆祭于墓上, 猶之可也, 忌祭, 不祭于神主, 而祭于紙榜, 此甚未安, 雖不免輪行, 須具祭饌, 行于家廟, 庶乎可矣.
時祭, 則散齊四日, 致齊三日. 忌祭, 則散齊二日, 致齊一日. 參禮, 則齊宿一日. 所謂散齊者, 不弔喪, 不問疾, 不茹훈, 飮酒不得之亂, 凡凶穢之事, 皆不得豫. (若路中猝遇凶穢, 則掩目而避, 不可視也.) 所謂致齊者, 不聽樂, 不出入, 專心想念所祭之人, 思其居處, 思其笑語, 思其所樂, 思其所嗜之謂也. 夫然後當祭之時, 如見其形, 如聞其聲, 誠至而神享也.
祭祀, 當依家禮, 必立祠堂, 以奉先主, 置祭田, 具祭器, 宗子主之. 主祠堂者, 每晨, 謁于大門之內再拜, (雖非主人, 雖主人同謁, 無妨.)出入必告. 或有水火盜賊, 則先救祠堂, 遷神主遺書, 次及祭器, 然後及家財. 正(正朝) 至(冬至) 朔(一日) 望(十五日), 則參, 俗節, 則薦以時食.
凡遭服者, 每月朔日設位, 服其服而會哭, (師友雖無服, 亦同.)月數旣滿, 則於次月朔日設位, 服其服會哭, 而除之. 其間哀至則哭, 可也. 凡大功以上,則未葬前, 非有故, 不可出入, 亦不可弔人. 常以治喪講禮爲事.
師友之義重者, 及親戚之無服, 而情厚者, 與凡相知之分密者, 皆於聞喪之日, 若道遠, 不能往臨其喪, 則設位而哭. 師則隨其情義深淺, 或心喪三年, 或期年, 或九月, 或五月, 或三月. 友則雖最重, 不過三月. 若師喪, 欲行三年, 期年者, 不能奔喪, 則當朝夕設位而哭, 四日而止. (止於四日之朝. 若情重者, 則不止此限.)
人之居喪, 誠孝不至, 不能從禮者, 固不足道矣, 閒有質美, 而未學者, 徒知執禮之爲孝, 而不知傷生之失正, 過於哀毁, 이疾已作, 而不認從權, 以至滅性者, 或有之, 深可惜也, 是故, 毁瘠傷生, 君子謂之不孝. 凡有服親戚之喪, 若他處聞訃, 則設位而哭, 若奔喪, 則至家卽成服, 若不奔喪, 則四日成服, 若齊衰之服, 則未成服前三日中, 朝夕爲位會哭. (齊衰降大功者, 亦同).
曾子曰, 人未有自致者也, 必也親喪乎. 送死者, 事親之大節也. 於此不用其誠, 惡乎用其誠. 昔者, 小連大連, 善居喪, 三日不怠, 三月不懈, 期悲哀, 三年憂, 此是居喪之則也. 誠孝之至者, 則不勉而能矣, 如有不及者, 則勉而及之, 可也.
親喪成服之前, 哭泣不絶於口, (氣盡則令婢僕代哭.)葬前, 哭無定時, 哀至則哭, 卒哭後, 則朝夕哭二時而已. 禮文大개如此, 若孝子, 情至則哭泣, 豈有定數哉, 凡喪, 與其哀, 不足, 而禮有餘也, 不若禮不足, 而哀有餘也, 喪事, 不過盡其哀敬而已.
今之識禮之家, 多於葬後返魂, 此固正禮但時人效빈, 遂廢廬墓之俗, 返魂之後, 各還其家, 與妻子同處, 禮坊大壞, 甚可寒心. 凡喪親者, 自度一一從禮, 無毫分虧欠, 則當依禮返魂, 如或未然, 則當依舊俗廬墓, 可也.
今人, 多不解禮, 每弔客致慰專不起動, 只俯伏而已, 此非禮也, 弔客, 拜靈座而出, 則喪者, 當出自喪次, 向弔客再拜而哭, 可也. (弔客將答拜.) 衰질, 非出入他處, 則不可脫也. 家禮, 父母之喪, 成服之日, 始食粥, 卒哭之日, 始疏食, (여飯也,)水飮, (不食羹也,)不食菜果. 小祥之後, 始食菜果. 禮文如此, 非有疾病, 則當從禮文. 人或有」過禮, 而철粥三年者, 若是誠孝出人, 無一毫勉强之意, 則雖過禮, 猶或可也, 若誠孝未至, 而勉强踰禮, 則是自欺而欺親也, 切宜戒之.
父母初沒, 妻妾婦及女子, 皆被髮, 男子, 則被髮흡上임徒跣. (小斂後男子, 則袒括髮, 婦人, 則좌.) 若子爲他人後者, 及女子已嫁者, 皆不被髮徒跣. (男子, 則免冠.) 尸在狀而未殯, 男女位于尸傍, 則其位南上, 尸頭所在爲上也. 旣殯之後, 女子, 則依前位于堂, 南上, 男子, 則位于階下, 其位當北上, 以殯所在, 爲上也. 發靷時, 男女之位, 復南上, 以靈柩所在, 爲上也. 隨時變位, 而各有禮意.
喪制, 當一依朱文公家禮, 若有疑晦處, 則質問于先生長者識禮處, 必盡其禮, 可也. 復時, 俗例, 必呼小字, 非禮也. 少者, 則猶可呼名, 長者, 則不必呼名, 隨生時所稱, 可也.(婦女尤不宜呼名.) 母喪父在, 則父爲喪主, 凡祝辭皆當用夫告妻之例也.
父母有疾, 心憂色沮, 捨置他事, 只以問醫劑藥爲務, 疾止復初. 日用之閒, 一毫之頃, 不忘父母, 然後乃名爲孝, 彼持身不謹, 出言無章, 嬉戱度日者, 皆是忘父母者也. 日月如流, 事親不可久也, 故爲子者, 須盡誠竭力, 如恐不及, 可也. 古人詩曰古人一日養, 不以三公換. 所謂愛日者, 如此.
人家父子間, 多是愛逾於敬, 必須痛洗舊習, 極其尊敬. 父母所坐臥處, 子不敢坐臥, 所接客處, 子不敢接私客. 上下馬處, 子不敢上下馬, 可也. 父母之志, 若非害於義理, 則當先意承順, 毫忽不可違. 若其害理者, 則和氣怡色, 柔聲以諫, 反覆開陳, 必期於聽從.
今人, 多是被養於父母, 不能以己力, 養其父母, 若此奄過日月, 則終無忠養之時也. 必須窮幹家事, 自備甘旨, 然後子職乃修, 若父母見不聽從, 則雖不能幹家, 亦當周旋補助, 而盡力得甘旨之具, 以適親口, 可也, 若心心念念, 在於養親, 則珍味亦必可得矣. 每念王延, 隆冬盛寒, 體無全衣, 而親極滋味, 令人感歎流涕也.
凡事父母者, 一事一行, 毋敢自專, 必稟命而後行. 若事之可爲者, 父母不許, 則必委曲陳達, 암可而後行. 若終不許, 則亦不可直遂其情也. 每日未明而起, 관櫛衣帶, 就父母寢所, 下氣怡聲, 問욱寒安否, 昏則詣寢所, 定其褥席, 察其溫凉. 日閒侍奉, 常愉色婉容, 應對恭敬, 左右就養, 極盡其誠, 出入必拜辭拜謁.
凡人, 莫不知親之當孝, 而孝者甚鮮, 由不深知父母之恩故也. 天下之物, 莫貴於吾身, 乃父母之所遺也. 今有遺人以財物者, 則隨其物之多少輕重, 而感恩之意, 爲之深淺焉, 父母, 遺我以身, 而擧天下之物, 無以易此身矣. 父母之恩, 爲如何哉, 豈敢自有其身, 以不盡孝於父母乎, 人能恒存此心, 則自有向親之誠矣.
五書五經, 循環熟讀, 理會不已, 使義理日明, 而宋之先正所著之書, 如近思錄家禮心經二程全書朱子大全語類, 及他性理之說, 宜閒閒精讀, 使義理常常浸灌吾心, 無時閒斷, 而餘力, 亦讀史書, 通古今, 達事變, 以長識見. 若異端雜類不正之書, 則不可頃刻披閱也. 凡讀書, 必熟讀一冊, 盡曉義趣貫通, 無疑然後, 乃改讀他書, 不可貪多務得, 忙迫涉獵也.
先讀小學, 於事親敬兄忠君弟長隆師親友之道, 一一詳玩, 而力行之. 次讀大學及或問, 於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日日眞知, 而實踐之. 次讀論語, 於求仁爲己涵養本源之功, 一一精思, 而心體之. 次讀孟子, 於明辨義利알人慾存天理之說, 一一明察, 而擴充之. 次讀中庸, 於性情之德, 推致之功, 位育之妙, 一一玩索, 而有得焉. 次讀詩經, 於性情之邪正, 善惡之褒戒, 一一潛繹, 感發, 而懲創之. 次讀禮經, 於天理之節文, 儀則之度數, 一一講究, 而有立焉. 次讀書經, 於二帝三王, 治天下之大經大法一一領要, 而遡本焉. 次讀易經, 於吉凶存亡進退消長之幾, 一一觀玩, 而窮硏焉. 次讀春秋, 於聖人賞善罰惡抑揚操縱之微辭奧義, 一一精硏, 而契悟焉.
142. 譬如長鬣人 不以長爲苦 一朝或人問 每睡安所措 歸來被上下 一夜著無處 展轉遂達晨 意欲盡鑷去 右東坡書焦山綸長老壁詩也 嘗見小說 宋某人髥長 仁宗偶問卿睡時以髥置被上乎 置被底乎 其人不能對 及歸 置諸被上被底 皆不安 遂終夜不眠 坡蓋用此事 而註欠引之 小說不記何書 當更考 某人 疑蔡君謨
141 論退之一款 當是程子語 固無可疑 而論事錄序 則恐出於同甫 聊識之 以俟知言者質焉 程子曰 韓愈亦近世豪傑之士 如原道中言語 雖有疵病云云
140 三先生論事錄序 載於朱子大全 而陳同甫集中 亦有之 又二程全書論韓退之一款 亦見東坡集 朱,陳,程,蘇 其道何翅燕越 而文字相混如此 後之人 亦無以辨別 以此知古人文集 竄入他文者甚多也
139 明末文士 開口弄筆 動談禪理 其實皆浮浪無根 於禪亦何嘗有得 今讀中郞集 一邊說禪談佛 一邊耽酒戀色 此如屠沽兒誦經 直是可笑 然釋氏本認欲作理 故世之樂放縱而惡拘檢者 皆託此以爲窠窟 亦其勢然耳 明時學者 自餘姚而流爲旴江一派 其說益猖狂 無復忌憚 所謂儒學者 蓋已如此 文士固不足道也 以下 未詳何年所錄
138 李牧子汩 汩子左車 左車十世孫膺 其後至唐 又有棲筠吉甫德裕 見南豐集李迂墓誌 牧名將也 而其孫又有左車 誠是奇事 左車自爲陳餘畫策韓信師事外 更不見於史 而其後世蕃衍舃奕 如元禮文饒者相望而出 尤可奇也
137 歐文杜祁公劉原父誌 丁元珍表 敍事尤錯綜變化 須細繹之 方見其履歷次序
136. 歐文碑誌敍事 一用屬辭比事之法 不但以年月先後爲次序 如王文正碑書拜平章事後 卽言其爲相 務行古事云云 次言在相位十餘年云云 而結之以至今稱爲賢宰相 以總其大槩 其下又分敍三段 其一用人薦士 其一簡默能斷 其一善解主怒 辨理人罪 每段各有數事以實之 其作相事業 便了然如指諸掌 若如後人敍事 但用年月爲次 則此等事 後先錯出 無以領其要矣 歐公敍事 大抵本太史公 熟觀史記諸傳 可見其所自來
135 歐文王文正碑 專敍相業 胡安定表 專敍師道 梅聖兪誌 專敍詩學 他事行皆略之 其敍事有體 要如此 王文正碑 自爲進士至翰林學士 所敍廑二百言 而其敍入相以後 幾千餘言 中間自翰林學士 歷樞密院爲參知政事處 先書其爲人大略 以見相品 又引錢若水語 以證相器 又書眞宗與若水問答語 以見大用之兆 然後方書其拜相事 此等具有至法
134 夔不能以文辭鳴一段 極好笑 蓋天則假夔以鳴 而夔不能自鳴 又自假於韶樂以鳴也 又字自字 當著眼 此固退之簸弄近戲劇處 而益見禹,皐陶以下鳴者 皆天之所假鳴而非自爲也
133 人之於言也 其於人也二句 驟看之 雖相似 而實則不同 上句 主乎人而言也 下句 主乎天而言也 蓋詳此序 首言物之鳴 次言人之鳴 次言天之鳴 物則只自鳴而已 人則不惟自鳴 而又能假於物以鳴如八音 是也 天則不能自鳴 而只假於物與人以鳴 其在物則鳥雷蟲風 天之所假以鳴四時者也 自皐,禹以至翺,籍 天之所假以鳴於歷代者也 人之於言也 亦然 言不獨物不得其平則鳴 人亦不得其平而後鳴也 其於人也 亦然 言天不獨於物 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其於人也 亦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也 詳此則凡下文所列歷代之善鳴者 皆天之所假以鳴者耳 中間用數箇天字 其意尤明 如云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如云將天醜其德而莫之顧 如云天將和其聲 使鳴國家之盛云云 而結之以三子者之命 則懸乎天矣 此皆以天爲主 而人特爲其所使耳
132 韓文送孟東野序 物不得其平一句 古人或疑其有病 蓋以下文皐夔伊周 不可謂不平之鳴耳 不知退之所云不平者 只是有感觸之謂 七情之發皆是 非獨悲憂怨憤感慨抑鬱乃爲不平也
131 南豐與王深甫論揚雄事 其說種種乖舛 以彼之識 當不至此 只爲合下看得揚雄太重 以爲孟子後一人 失身之事 宜非其所爲 故從而爲之辭如此 蓋意中纔有所偏 便礙却正知見
130 東坡正統論 其說最不可易 朱先生綱目正統意 正如此 此意本自簡易 後之爲正統說者 皆推之太過 要是强生事耳
129 戰國策序 法者所以適變也 不必盡同 道者所以立本也 不可不一 說得爲治之義極簡當 雖聖賢 無以易之
128 列女傳序 世皆知文王之所以興 能得內助 而不知其所以然者 蓋本於文王之躬化 此義極善 從來論者 未能及此 朱子詩序辨中 旣明著其說 而集傳周南篇後所論 亦此意也
127 南豐宜黃縣學記 精深周匝 其於先王學校之意 直是說得出 漢唐以來 諸儒都無此見識議論
126 經傳以外 惟史漢尙堪多讀 其餘雖韓歐文 亦不耐數十讀 唯曾文最耐多讀 以其質厚而致深爾 南豐戰國策序 列女傳序 議論尤極純正 行文又典雅近西漢 最宜多讀 曾文似荀卿 蘇文似孟子 蓋荀文豐博有委致 孟文簡直有鋒銳 二子之於文 亦然 坡固嘗學孟子 而南豐不聞其學荀卿 要之皆才相近耳
125 峴山亭 本爲叔子作 而歐公作記 却並元凱一滾說去 其間歸重叔子處 不過一兩句 便有一髮引千匀之力 而筆勢便捷活動 如蜻蜓點水 絶不粘滯 大都一篇之內 或開或合 一拈一放 皆有意思 而不見痕跡 非老筆入化 無以及此
124 以國風離騷之旨爲文章 唯歐公爲然 或曰 如豐樂亭峴山亭記之類 是否 曰 近之 然不獨此也 他文大抵皆然 觀其反復詠歎處 卽是
123 韓文鼓舞 讀之使人氣作 歐文詠歎 讀之使人心醉 以下丁亥所錄
122 類說 又云杜詩憶弟看雲白日眠 按雲麓漫抄曰 梁瑄不歸 弟璟每見東南白雲 卽立望慘然 詩意蓋用此也 竊詳此語 亦似出蘇註 而今云雲麓漫抄 豈非漫抄者 亦取諸蘇註而不察其爲妄耶 其輾轉承訛 尤可笑也 後考杜集此語 果出蘇註 而見每望東南雲下 漫抄蓋本此也 芝峯見其切於憶弟看雲句引之 而未知其本屬贗說也
121 杜詩蘇註之贗 朱子旣明言之 而文獻通考陳氏說及皇明楊升菴,錢牧齋集 亦有所論矣 註中所引古人事跡說話 全是杜撰 明者只一見 便自了然 初不待考證而知其妄也 然後來爲類書者 往往不察 或反引以爲故實 誠可笑也 余嘗與舍弟輩 觀事文類聚 及他類書所引故實 有可疑者 輒認之曰 此必杜詩蘇註語也 就檢之果然 蓋其語氣 不難辨也 今見芝峰類說 有云杜詩家書抵萬金 按梁王筠 久在沙場 一日得家書 曰抵得萬金 詩語全用此也 又云知章騎馬似乘船 按晉阮咸醉騎馬欹傾 人指而笑曰 箇老子騎馬 如乘船行波浪中 蓋用此意 又云李白詩爲問如何太瘦生 摠爲從前作詩苦 按崔浩愛吟詠 一日病起 友人曰 子非病 乃苦詩瘦 蓋用此也 竊詳此三語 似皆出蘇註 當檢 但芝峰引此三語 皆有按字 豈別自有所考耶 若只見於蘇註 則不當自爲考證語如此也
120. 歐集 有徐無黨焦千之所作胥楊二夫人銘 蓋公遭母鄭夫人喪 將以二夫人祔葬 以方在制 故命二門人代爲銘 而實公作也 觀其文辭體制 可見 二銘皆佳甚 而茅鹿門不以入於八大家文鈔 豈未詳其爲公作耶
119 歐陽公集 有梅聖兪詩集序 詳其語意 蓋是聖兪在時作也 如云年今五十 又云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 其非作於聖兪沒後者明矣 其末 乃有後十五年 聖兪以疾卒之語 蓋公初因謝景初所編集 爲作序如前 而聖兪沒後 更爲編定其全稿 却就前序 添足此數語耳 前後合爲一篇 雖屬可疑 細考要當如此 又考公與聖兪書云 詩序謹如命附去 蓋述大手作者之美 雖爲言不知稱意否 此亦當指此序也 偶看歐集 書之
118 歐集吉州學記 有二本 不但句字多所增損 章段先後 亦頗移易 一是石本 一是昇平時印本 而石本載居士集 印本載外集 石本字數頗減 文尤簡暢 當是後來修改者 世言歐公作文 雖尺牘 亦多追後修改 其不苟於述作如此 此記亦其一證 試將二本 比對稱量 亦可窺其詳略去取之意 料簡刮摩之功 周益公序 據舊鑑新 因悟爲文之法者 正謂是耳 以下乙酉所錄
117 范集有讀揚子雲傳詩云 蠅聲紫色欺昏童 義士遠引如冥鴻 胡爲顚眩尙執戟 美新屈首稱臣雄 岷山沃野蹲鴟大 拓落不歸良已過 近危竟似井眉甁 虛作反騷嗤楚些 詭情懷祿遭嘲評 但用筆墨垂聲名 朱子以前譏斥揚雄 未有如此詩之痛切者 其視王曾諸人左袒子雲 護掩臣莽之罪 所見遠矣
116 范蘭溪心箴 朱子亟稱之 取載於孟子集註 每讀之 恨不詳其人物出處 近從玉堂 借得宋詩鈔觀之 范詩亦在其中 篇首略敍其本末云 浚字茂明 婺之蘭江人 紹興中 擧賢良方正 昆弟多居膴仕 竟以秦檜當國 抗節不起 隱於香溪 因稱香溪先生 著書明道 多本於經學 據此則其人品 固不凡矣
115. 南尙書二星謫白川時 鄭維岳貽書 言吾叔今年運氣不佳 願勿過飮 蓋鄭卽公族姪而解談命 故以此勖之也 公不答書 只於牘背題四韻詩以還之 其一聯云 萬事懶從詹尹卜 一生長恨楚臣醒 警切可喜 甲申三月廿三日 聞諸李養叔
114 子瞻詩 山人若問今何似 猶向燈前作細字 放翁詩 自知賦得窮儒分 五十燈前見細書 余今年五十四 衰疾已甚 老形皆具 獨眼力不減少日 燈下尙能讀細字書 於二公所云 自謂近之 放翁詩 尤覺有味
113 邢敦夫不獨文譽高一時 其人物 亦大爲諸公所重 魯直嘗有十絶 歷述元祐諸公事 其一云 魯中狂士邢尙書 本意扶日上天衢 敦夫若在鐫此老 不令平地生崎嶇 其期許之意 可知矣 以下甲申所錄
112 退之爲文 務去陳言 陳言 非專指俗下庸常語也 凡經古人所已道者皆是 如左國班馬之文 雖則瑰奇 一或襲用 皆陳言耳 今讀韓集累百篇 無一語襲用古人成句 如平淮西碑 專法尙書 而無一尙書中語 董晉行狀 規模左傳 而無一左傳中語 張中丞傳後敍 酷類馬史 而無一馬史中語 眞卓識也 明文如李于鱗 專取古人句字 屬綴成文 其陋甚矣 元美亦嘗議此病 而觀其自爲 亦不免此 碑誌敍事 類皆襲用馬班句語 篇篇複出 入眼皆陳 凡退之之所務去 方且極力爲之 而自謂高出唐宋 何也
111 天下事 須先辨眞贗虛實 而後可論工拙精粗 文章亦然 如大明王李輩 力爲古文 蹈藉唐宋 驟視之 非不高奇 而徐而繹之 皆假竊形似之言耳 此乃文之贗者也
110 韓本尙書左氏之法 歐得風騷太史之旨 王碑 體多近歐 語時類韓
韓碑多直敍 歐碑多錯綜 韓體謹嚴 其奇在於句字陶鑄 歐語雅馴 其奇在於篇章變化 韓格正而力大 歐調逸而機圓
108 又語類 因說胡珵,德輝所著文字 問德輝何如人 曰 先友也 晉陵人 曾從龜山游 趙忠簡公當國 與張嵲巨山同爲史官 及趙公去位 張魏公獨相 以爲元祐未必全是 煕豐未必全非 遂擢何掄仲,李似表二人爲史官 胡張所修史 皆標出欲改之 胡,張遂求去 及忠簡再入相 遂去何,李用胡,張爲史官 書奏上 據此 亦見二黨之爭 至南渡猶未已
107 朱子語類 高宗初立時 猶未知辨別元祐煕豐之黨 故用汪,黃 不成人才 汪,黃又小人中之最下者 及趙丞相居位 方稍能辨別 亦緣孟皇后居中 力與高宗說得透了 高宗又喜看蘇,黃輩文字 故一朝覺悟而自惡之 而君子小人之黨始明 余見近世主調停之論者 每謂我國朋黨 已歷累世 殆近百餘年 非如前代一時分黨之比 聞見積習 難遽變改 在今雖不無邪正之分 黜陟用舍 不宜偏著一邊 曾不知煕豐元祐之黨 汔于南渡猶未已 朱子之論 未嘗不以辨別爲是 觀此條所論 可見矣 蓋曰無邪正則已 苟其有邪正 則豈得以源委之遠 而不別其薰蕕氷炭乎
106 山谷司馬溫公挽 毀譽蓋棺了 于今名實尊 註 言人死則毀譽亦隨而泯 獨公死後其名尤重 按此謂人之毀譽 至死乃大定 故公死而名實益尊重也 註說 恐未是
105 山谷和邢敦夫秋懷詩 西風壯夫淚 多爲程顥滴 蓋惜之也 山谷 蘇門人 而其語如此 豈當時公論固不可掩耶 抑明道德性寬大 與伊川方嚴氣象不同 故雖蘇黨 亦無崖異耶
104 山谷游百花洲李氏園詩 三公未白髮 十輩乘朱輪 只取人看好 何益百年身 但願長今日 淸樽對故人 此蓋設言 黑頭作相 家世燀赫 只敎人好看 而要無益於吾身云爾 註者 乃以三公爲寇萊公,范文正,謝希深 此只見百花洲有三公舊蹟 而附會如此 大失作者本意 可笑
103 康節六十六歲詩云 使吾却十歲 亦可少集事 奈何天地間 日無再中理 蓋歎之深也 以康節之學 於天下事 旣已無所不通 而其言如此 豈所謂百尺竿頭進步者耶 自思今年尙不及康節十三歲 亦不無進步之地矣 但前此全無工夫 苟非十倍努力 又何望少集事耶 此却瞿然可深省也 偶看擊壤集 書此
102 劉夢得竹枝詞 東邊日出西邊兩 道是無情 晴下同 還有情 人多未曉其意 余謂此卽古詩讀曲之遺 蓋情與晴同音 故以東邊日西邊雨 喩男女之際 似無情而又似有情也 正如讀曲石闕生 口中含碑 悲也 不得語 風吹黃蘗藩 惡作苦籬 離也 聲之類也 余雖解得如此 而人未深信 後見張文潛明道雜志 韓持國每酒後好謳柳三變一曲 其一句云 多情到了多病 有老婢每聽之 輒云大官體中 每與人別 我天將雨 輒體中不佳 而貴人多晴致病耶 此蓋認情爲晴 故其語如此也 正可爲前詩之證 東坡代人贈別詩 蓮子擘開須見憶 楸枰著盡更無期 破衫却有重逢處 一飯何曾忘却時 亦此類也
101 東坡次韻滕元發,許仲途,秦少游詩 二公詩 格老彌新 醉後狂吟許野人 坐看靑丘呑澤芥 自慚潢潦薦溪蘋 兩邦旌纛光相照 十畝鋤犁手自親 何似秦郞妙天下 明年獻頌請東巡 註 兩邦旌纛 意者滕元發,許仲途皆爲太守乎 然破題指之爲許野人 未省按許 卽許與之義 謂二公能詩 而却許野人醉後狂吟也 二公指滕,許 而野人則坡自稱耳 何于仲途 然則兩邦之爲元發,仲途 信矣 註 乃緣一許字 有此疑難 可笑 偶閱坡集書之 或疑二公指元發,少游 而野人指仲途 則第七句秦郞 不應另出 且少游乃東坡後輩 豈應稱老耶 ○以下癸未所錄
100 嘗讀坡集張益老諸琴贊 頗疑其不類 意謂此老故變格出奇 作此沈著瑰巧語耳 後讀山谷集 亦載此文 又見其答張益老書云 欲徧爲諸琴品藻稱述 此尤爲明證 乃知坡集誤也
99 歸震川集何氏先塋碑銘 晉興恩澤 著自廬江 文穆贊密 懿哉孝子 實維昆季 皆有名德 註云 何求,求弟,點胤 世稱何氏三高 而點又有孝隱士之目 所謂懿哉孝子 實維昆季 皆有名德也 按碑文 已言何是晉孝子琦之後 銘言孝子 正亦是琦 何得爲點 想註者之意 以點兄弟有名稱 故附會於昆季名德之文 然詳此 所謂昆季 正以琦是充之從兄 承上文穆說來故云耳 非指點兄弟也 以下辛巳所錄
98 韋賢云 遺子黃金滿籯 不如敎子一經 世以爲名言 然敎之以榮名 與遺之以富厚 相去幾何 龐公之對劉表曰 人皆遺之以危 我獨遺之以安 雖所遺不同 未爲無所遺 此言更高賢數著
97 靳準殺淵聰子孫 劉氏男女無少長 皆斬 冉閔殺石虎三十八孫 盡滅石氏 其事正相類 皆天假手也
96 袁本初部下 名士甚多 惟沮授,田豐最賢 而授智計尤勝 如授者 可謂一時之傑 而惜託身非其所耳
95 河西三明 惟皇甫規 志節偉然最賢 張奐 倉卒見紿 枉害忠良 雖不能無罪 然能力辭侯爵 又爲陳竇上章伸理 亦善補過者 惟段熲 阿附黃門 輸貨得官 卒亦以是喪身 其最下乎
94 皇甫嵩屯扶風 與蓋勳謀討董卓 而以城門校尉就徵 朱雋在河南 與陶謙謀討李傕 而以太僕就徵 二人初皆以討黃巾著名 其智勇亦相埒 而末路皆迷於去就 爲君子所譏 事正相類 可笑
93 又中國人 稱石之有穴者曰巖 如永州之朝陽巖 始興之玲瓏巖 永福之方廣巖 桂林之伏波諸巖 皆是也 不然則雖千仞之巨石 不以巖稱 考韻書 巖 峰也 石之有穴 何取於峰義而必以是稱之也 其爲可笑 殆與我國坊里之稱洞 無以異也 意此本南方謠俗所稱 而遂爲中國通稱之名也
92 中國所稱洞 皆指巖窟石穴中空可居者耳 我國則不然 凡山谷深邃處 輒以洞名之 考韻書 洞 空也 兩山之間有谷焉 是亦有空義 稱洞亦無不可 而至於京城坊里之名 亦以洞稱 則尤無謂 不知何自而有此訛也 然周人之玉 宋人之鼠 同以璞名 則方俗所習同名而異實者 自古而然 非獨此一事也 亦各隨其稱而已 讀名山記 偶書
91 余嘗有歸去淵序 論陶淵明棄彭澤事 以爲淵明非索隱行怪之流 其仕本爲貧 豈不肯屈於一督郵 而棄而去之 若是其邁邁乎 蓋當是時 寄奴移鼎之勢已成 故託此而去之 正如孔子以膰肉不至而去魯也 余之爲此論 蓋亦出於一時臆見 而第不知果得淵明之心否耳 後讀王褘廬山記云 靖節爲彭澤令 不肯束帶見督郵 遂解官歸 是歲劉裕殺劉仲文 將移晉祚 陶義不事二姓 故託爲之辭以去 若將以微罪行耳 夫豈以一督郵爲此悻悻乎 正與余前論脗合 而其引孔子事 尤相符 余旣自喜其所見不甚謬 而又知古今人意思不相遠如此 凡後人所自以爲獨見創論者 未始不經前人道破也
90 往年在淸風 與宗人金楷甫縱言 及於古今節義之多少 金君謂宋時以禮義培養士大夫 而靖康之變 殉義者 獨一李侍郞 何其少也 余答謂此不難知也 自王安石以來 斥逐衆正 引用羣小 至于紹聖崇寧之間 章蔡之徒 相繼用事 凡當世之賢人君子 非遭竄逐 則奉祠在外 無一人在朝 而其充塞要津 布列外藩者 只是京黼童梁之私人 以此輩而當變 故負國賣君 甘心屈膝 固其所也 尙何望其效死殉義 且其時汴京受圍未數月 而二帝北行 高宗南渡 故雖有忠臣義士 身在遠外 未及起而赴難耳 不然則其卓卓效節 夫豈一二人而止哉 今不察此 而槩謂之無人 非篤論也 金君深以爲然 今日偶見張采名臣續錄序 已論及此 其意正與余前日所云者相符 獨恨金君在遠 不得出此序共讀耳
89 余嘗作驪陽挽詩 用樹稼字 蓋篇內別有木字 故以樹代木也 以義言之 此固無害 而尙疑其無稽 後見東軒筆錄云 唐天寶中 氷稼而寧王死 故當時諺曰 冬凌樹稼達官怕 據此則作樹稼 正是昔蘇子瞻作文使事 必使子弟門生 考其出處 蓋必如此而後 慊於心故耳
88 蘇子由龍川志云 范文正公篤於忠亮 雖喜功名 而不爲朋黨 早歲排呂,許公 勇於立事 其徒因之 矯厲過直 公亦不喜也 自越州還朝 出鎭西事 恐許公不爲之地 無以成功 乃爲書自咎 解讎而去 其後以參知政事 安撫陝西 許公旣老居 鄭相遇於道 文正身歷中書 知事之難 唯有悔過之語 於是許公欣然相與語終日 許公問何爲亟去朝廷 文正言欲經制西事耳 許公曰 經制西事 莫如在朝廷之便 文正爲之愕然 故歐陽公爲文正神道碑 言二公晩年歡然相得 由此故也 後生不知 皆咎歐陽公 予見張公 言之乃信 按朱子與周益公書 論范呂解仇事云 龍川志之於此 又以親聞張安道之言爲左驗 張實呂黨 尤足取信無疑也 今詳此志所記 似專以范公爲深悔前日攻呂之過 而與之解仇 子由蓋據張安道之語而記之 故其言如此 此正安道爲呂左袒之意 恐不足爲據 朱子反以爲張實呂黨 尤足取信無疑 何也 豈專指其恐許公不爲之地 無以成功 乃爲書自咎..
87 余嘗游伽倻山 用寘韻作五言長篇中 押觜字云 髣髴雲漢曉 列宿餘參觜 後考韻書 參觜之觜 乃在支字韻 雖覺其誤 而亦未能改也 今見馬永卿所記 有云二十八宿觜音訾 非也 西方白虎而觜參爲虎首 故有觜之義 此言有理 如此則余詩所押 蓋不誤也 此外辨宿之音 繡亢之音 剛氐之音低皆誤者 其言似皆有據 要之韻書不能無謬誤
86 老學菴筆記云 漢隷歲久 風雨剝蝕 故其字無復鋒鋩 近者杜仲微 乃故用禿筆作隷 自謂得漢刻遺法 豈其然乎 余見近世許穆所爲古篆 正類此 不獨篆隷爲然 詩亦有之 古樂府鐃歌鼓吹之類 句字多斷續 往往不可屬讀 此乃有脫缺而然耳 李攀龍輩不察 乃强作佶屈語 以爲古體 此正杜仲微之漢隷 許穆之古篆也
85 陸放翁老學菴筆記云 柳子厚詩云 海上尖山似劍鋩 秋來處處割愁腸 東坡用之云 割愁還有劍鋩山 或謂可言割愁腸 不可但言割愁 亡兄仲高云 晉張望詩曰 愁來不可割 此割愁二字出處也 余謂愁來不可割 言愁之難制也 割愁腸 言愁極而斷腸也 二意正相反 今東坡詩 實本於子厚 則不當用 張詩爲證 豈坡公實取張意而用子厚語爲翻案耶 不然則割愁之爲未妥 誠如或者之疑也
84 古法 鑿井者 先貯盆水數十 置所鑿之地 夜視盆中有大星異衆星者 必得甘泉 見宋方勺泊宅編 又近有愼懋者 頗解地術 言欲鑿井 當先覆數銅盆于地上 經夜視之 見其中露氣結聚多者 鑿之必得泉 此言亦有理 余家農巖苦無泉 常汲溪水飮之 當以此兩法 試之
83 宋馬永卿所撰嬾眞子 謂小名小字 始於離騷經 蓋謂屈原字平 而,正則 靈均其小名小字也 此殊未然 朱子楚辭註 名平 字原,正則,靈均 各釋其義 以爲美稱 訓平爲正則 其義固易見 而訓原爲均 似本詩畇畇原隰之文 永卿不察 乃謂靈均爲小名 正則爲小字 誤矣
82 淵明與子疏云 吾年過五十 少而窮苦 每以家弊 東西游走 此蓋作疏時正五十歲餘耳 其言此者 承上文壽夭永無外請之意 以見其年數未爲不足耳 少而以下 乃敍其出處困窮之故 非謂過五十 而乃東西游走也 趙泉山不識此 乃謂淵明年過五十時 投閒十年矣 尙何游宦之有 五十當作三十云 誤矣
81 李賀有五粒小松歌 五粒 卽五鬣 我東海松是也 凡松每穗二鬣 而惟海松五鬣 此種 中原絶罕 惟華山產焉 故稱華山松 五代時 鄭遨隱居華山 服五鬣松 卽此也 我國則處處有之 酉陽雜俎云 皮無鱗甲而結實 多新羅所種 以此知天下惟我國多此松 其曰海松者 蓋以此也 此與凡松雖形狀稍異 要爲松之別種 故中原人通稱松 而只以鬣數 殊其稱耳 東俗 乃混稱柏子 不惟俚俗如此 至於詩文 亦承訛稱之 甚無謂也
80 米元章謂筆不可意者 如朽竹篙舟 曲筯哺物 世無佳筆久矣 近時益甚 尋常作字 極費人氣力 偶見元章此語 愛其善喩 記之
79 江隣幾雜志 好事者記 一春好天氣 不過二十日 以近年觀之 九十日內 得二十日好天氣亦絶難 可見天地氣候日益乖也
78 南衮作濯纓挽 有人物宋豐煕之語 谿谷漫筆 以爲甚謬 此說似太拘滯 夫煕豐之際 在朝者固多安石之黨 然一時人物 實多名賢 是以邵子四賢吟 亦曰有宋煕寧元豐之間 大爲一時之壯 據此則謂之煕豐人物 亦何不可耶 若煕豐舊人之目 乃一時相指目 專指當路之人而言 恐不必用此爲嫌也 然南詩不言慶曆元祐而言豐煕 亦出於趂韻爾
77 唐人詩用遮莫字 詳其語意 初非禁止之辭 而後人多誤用之 鶴林玉露 釋以儘敎是也 嘗與崔汝和語此 汝和謂此固然矣 然如李白詩用此語 似亦作禁止之辭矣 余曰豈指遮莫枝根長百丈 遮莫姻親連帝城二句而言耶 吾意此正是儘敎之意 蓋李之意 以爲設令枝幹盤互 姻親貴盛 終不如交游之衆多 己身之富貴云耳 若作禁止辭 則此二句說不去矣 汝和唯唯
76 續博物志 又云今上于前朝 作鎭睢陽 洎開國號大宋 又建都在大火之下 據此則又似宋太祖時人 而王安石,曾公亮 又在其後 竟莫知何人所撰也
75 近從人借看稗海書 乃明人蒐集漢唐宋以來說家 爲一部書 其中雖有神怪不經 詼調不根 近於汲冢齊東者 然其逸事異聞 名言嘉話 可以裨史乘之闕 備藝文之采 而關名敎助理致者 不翅多焉 亦足爲博雅之助矣 但恨刊板不精 訛謬甚多 至於篇目 亦極疎謬 石林燕語 卽宋葉夢得所撰 而目錄云程摸撰 初不知其故 細考本書卷首題云 葉夢得撰 子揀挰摸校 蓋三人 卽夢得之子也 編書者不察 乃誤認挰摸爲人姓名 而妄以挰爲程也 又冷齋夜話 乃宋僧惠洪所撰 所謂洪覺範者 卽其人也 而篇目闕之 又續博物志 篇目 以爲唐隴西李石撰 而其中亦頗有宋事 如云相家說 人臣 得龍之一體 當至公相 曾公亮 得龍之脊 王安石 得龍之睛 又云祖宗眷異者 如歐陽脩,石延年云云 又云陳正敏所取者 陳搏,李瀆,林逋,魏野 皆遯世之士云云 豈或後人勦入之故耶 未可知也
74 東觀奏記 藍田尉直弘文館柳珪 擢爲右拾遺 給事中蕭傲鄭裔綽駁還曰 陛下高懸爵位 本待賢良 旣命澆浮 恐非懲勸 珪居家不稟於義 方奉國 豈盡於忠節 刑部尙書柳仲郢 詣東上閤門表 稱子珪才器庸劣 不合塵垢 諫垣若誣以不孝 卽冤屈爲甚 太子少師柳公權 又訟侵毀之枉 上令免珪官 且在家修省 按柳氏家法 冠當時 而其子弟乃以不孝被劾 可謂不幸 然觀仲郢,公權俱露章訟冤 可見其誣枉 亦見古人爲子孫訟冤 不以爲嫌也
73 唐裴廷裕東觀奏記 宣宗賦詩 賜寓直學士蕭寘令和 寘手狀謝曰 陛下此詩 雖桂水日千里 因之平生懷 亦無以加也 明日 召學士韋澳 問此兩句 澳奏曰 宋太子家令沈約詩 寘以睿藻淸新 可方沈約爾 上不悅曰 將人臣比我 得否 恩遇漸薄 按上兩句 乃江淹擬休上人怨別詩也 今云沈約 豈韋澳誤對耶 抑廷裕記之誤也
72 馬永卿所著懶眞子 記康節事云 洛中邵康節先生 術數旣高 而心術亦自過人 所居有圭竇甕牖 圭竇者 墻上鑿門 上銳下方 如圭之狀 甕牖者 以敗甕口 安於室之東西 用赤白紙糊之 象日月也 其所居 謂之安樂窩 先生以春秋天色溫涼之時 乘安車駕黃牛 出游於諸公家 諸公者欲其來 各置安樂窩一所 先生將至其家 無老少婦女良賤 咸迓於門 迎入窩 爭前問勞 且聽先生之言 凡其家婦姑妯娌婢妾 有爭競經時不能決者 自陳於前 先生逐一爲分別之 人人各得其歡心 於是酒殽競進 厭飫數日餘 游一家 月餘乃歸 非獨見其心術之妙 亦可想見洛中士風之美 聞之於司馬文仲 云 按此與他書所記 大略皆同 而獨圭竇事及甕牖象日月安車駕黃牛 他所未見 故錄之
71 又按此書 下文有曰猶卽如也 其義繫於上文 不可殊絶明矣 若單稱之 卽與世俗歇後之語無異 歇後之義 人或未詳 余觀野客叢書 洪駒父云 世謂兄弟爲友于 謂子孫爲貽厥 歇後語也 僕考諸史 自東漢以來 多有此語 曰居貽厥之始 曰友于之情愈厚 如言色斯赫斯則哲之類甚多 又按陸放翁老學菴筆記韓退之詩云 夕貶潮陽路八千 歐公云 夷陵此去更三千 謂八千里三千里也 或以爲歇後語 非也 書弼成五服 至于五千 註云五千里 論語冉有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註亦云六七十里五六十里也 據此兩說 則歇後之義 可知 蓋但云友于 則不知所友者何人 但云貽厥 則不知所貽者何人 但云赫斯 則不知赫底爲何事 但云則哲 則不知哲底爲何事 但云八千三千 則不知八千三千是何物 以其遺却實事正意而設爲虛語 故謂之歇後也 禮記猶子 本謂喪服兄弟之子 與己子同也 今無上文六字 而單稱猶子 則殆與貽厥友于之類無異 故先生說如此矣
37. 참된 감정과 울음에 대해 眞情之發, 如古鐵活躍池, 春筍怒出土; 假情之飾, 如墨塗平滑石, 油泛淸徹水. 七情之中, 哀尤直發難欺者也. 哀之甚至於哭, 則其至誠不可遏. 是故眞哭骨中透, 假哭毛上浮. 萬事之眞假, 可類推也. -『靑莊館全書』 「耳目口心書」 해석 眞情之發, 如古鐵活躍池, 참된 정의 발산은 고철이 못에서 활약하는 듯, 春筍怒出土; 봄의 죽순이 불쑥 땅에서 솟아난 듯하다. 假情之飾, 如墨塗平滑石, 가짜 정의 꾸밈은 먹물을 평평한 활석에 바르는 듯, 油泛淸徹水. 기름이 맑디 맑은 물에 떠있는 듯하다. 七情之中, 哀尤直發難欺者也. 七情 중에서 슬픔이 가장 직접적으로 발산되어 속이기 어려운 것이다. 哀之甚至於哭, 則其至誠不可遏. 슬픔이 심해져 울기에 이르면 지극한 정성을 막을 수가 없게 된다. 是故眞哭骨中..
3. 각자의 가치를 지닌 말똥과 여의주 螗琅自愛滚丸 말똥구리는 스스로 굴린 말똥을 사랑하지 不羡驪龍之如意珠 여룡의 여의주를 부러워하지 않는다. 驪龍亦不以如意珠 여룡 또한 여의주로 스스로 긍지 있게 생각하고 自矜驕而笑彼蜋丸 교만하게 생각하여 저 말똥구리의 말똥을 비웃지 않는다. 『蟬橘堂濃笑』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소품체란 무엇인가? 蜋丸集序
45. 우리나라 한시를 평가하다 신라와 고려 문단의 문제점 我國自羅麗以來 局於聞見 雖有逸才 只蹈襲一套其 自謂文章絶不可見 최립의 시가 산문보다 낫다고 평가한 허균 惟許端甫 創出新論 若徐袁輩奇哉 其與崔簡易帖曰 世人不知文者 誤畀公詩 此太憒憒 公文雖悍杰 亦從班掾孟黎中來也 詩則本無師承 自創爲格 意淵語傑 非切摩聲律 採掇花卉者 所可企及 吾以公詩爲勝於文 未知公印可否云 此直卓異之見也 따라하는 풍조를 바꾸고 싶었지만 자신이 지을 땐 무의식중에 따라하고 있던 김창흡 三淵翁言論亦如此 其序觀復齋稿 有曰 余之迂踈百無所解 獨於詩道 三十年用心矣 其始以立格必高 取法必古爲準 務以矯東人畀靡之習 其自標致與夫爲人嚮導 輒曰 漢古唐律 嵂嵂乎上薄雲霄 抗論則然 而及其自運 一皆是尋逐影響而爲者 所謂漢者非眞漢 唐者非眞唐 而乃自己之漢與唐也 於是廢然而返 因..
朱先生與南軒書 論程集姪與猶子之說曰 爾雅云 女子謂兄弟之子爲姪 註 引左氏姪其從姑以釋之 而反復考尋 終不言男子謂兄弟之子 爲何也 以漢書考之 二疏 乃今世所謂叔姪 而傳以父子稱之 則是古人直謂之子 雖漢人 猶然也 蓋古人淳質 不以爲嫌 故如是稱之 自以爲安 降及後世 則心有以爲不可不辨者 於是假其所以自名於姑者而稱焉 雖非古制 然亦得別嫌明微之意 余按馬史田蚡傳 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姪 據此則男子謂兄弟之子爲姪 自漢時已然矣 此正可爲程集稱姪之證 而朱先生云然 豈或偶未記此文耶 但考漢書姪作姓 豈馬史本亦作姓 而後來却因疑似而誤耶 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