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 (9338)
건빵이랑 놀자
25. 陽村權文忠公詩. 溫醇典嚴. 洪武年間被徵入朝. 高皇帝命題賦詩二十四篇. 皆操紙立就. 詞理精到不加點綴. 其賦弁韓云. 紛紛蠻觸戰. 擾擾弁辰韓. 帝悅之. 其賦大同江云. 霈然入海朝宗意. 政似吾王事大誠. 帝曰人臣之言當如是. 大加寵異. 或問於浩亭河公曰陶隱詩文. 刻意鍊琢精深雅高. 陽村詩文. 平淡溫厚成於自然. 畢竟陶優於陽乎. 浩亭曰陶之鍊琢. 陽爲之有裕. 陽之天機. 陶終不能及也. 且應制詩二十四篇. 陽村爲之. 而陶隱必不能也.
24. 老杜詩. 侍臣雙宋玉. 戰策兩穰苴. 盖用六五帝四三王之語. 金久冏送僧詩. 道已雙支遁. 詩能兩善權. 摹擬大過. 眞所謂屋上架屋也. 牧隱詩. 處身雙墨老. 知命一彭殤. 以一對雙亦奇. 何害其用古意也.
23. 予嘗愛鄭圓齋公權. 讀中宗紀詩. 由來哲婦敗嘉謨. 詀讘無言賤丈夫 地下若逢韋處士. 帝心還愧點籌無. 語雖用唐人地下若逢陳後主. 不宜重問後庭花之句. 點化自妙. 眞得換骨法.
22. 魏野贈王文正公詩. 西祀東封都了畢. 好來相伴赤松遊. 贈寇萊公詩云. 好去上天辭將相. 却來平地作神仙. 權之使退也. 當麗季國勢岌岌. 有僧贈圃隱鄭文忠公曰. 江南萬里野花發. 何處春風無好山. 圃隱流涕曰嗚呼其晩也. 其晩也.
21. 客有問魯典書嶼. 順興樓詩. 寒推岳色僧扃戶. 冷踏溪聲客上樓. 許平章伯. 扞城樓詩. 五更曉色先虛閣. 一葉秋聲滿小樓. 孰優. 予曰魯詩大巧而反拙. 許詩似俗而大奇. 鄭政堂思道高住寺詩. 坐久夕陰生邃壑. 吟來霜葉滿虛樓. 亦可伯仲二老矣. 客又問陶隱嶺南樓詩. 押烟字. 秋深官道映紅樹. 日暮漁村生白烟. 浩亭河文忠公崙云. 十里桑麻深雨露. 一區山水老雲烟. 孰優. 予曰陶固雅絶得詩家法. 終不若河之深遠有宰相氣象.
20. 復齋韓文節公宗愈. 晩居漢陽筆林村墅. 黃冠野服扁舟短棹. 日往來楮子島. 有詩云. 十里平湖細雨過. 一聲長笛隔蘆花. 却將殷鼎調羹手. 還把漁竿下晩沙. 杏村李文貞公嵓. 再入台鼎晩年乞骸. 與息影菴禪老爲方外交. 扁舟往還至輒忘返. 嘗有詩曰浮世功名是政丞. 小窓閑味卽山僧. 箇中亦有風流處. 一朶梅花照佛燈. 兩公風流高致同出一揆. 兩詩亦淸絶可愛. 雖曰詩中有畵亦可也.
19. 論者. 謂牧隱酷似東坡. 間有發越處或過之. 有問陽村權先生者. 先生笑曰子歸讀東坡前後赤壁賦. 牧隱觀魚臺賦. 自當知之矣. 予謂古人以蘇老前後赤壁賦. 爲一洗萬古. 則非後人所可議擬也.
18. 牧隱初入元朝. 文士稍輕之. 嘲曰持杯入海知多海. 牧隱應聲曰坐井觀天曰小天. 嘲者更不續. 嘗謁歐陽學士玄得印可. 牧老晩有詩云. 衣鉢當從海外傳. 圭齋一語尙琅然. 邇來物價皆翔貴. 獨我文章不直錢. 盖嘆晩節之蹭蹬也.
17. 牧隱貞觀吟豪健快壯. 其一聯曰謂是囊中一物耳. 那知玄花落白羽. 玄花言其目. 白羽言其箭. 世傳唐太宗伐高麗. 至安市城. 箭中其目而還. 考唐書通鑑皆不載此事. 雖有之. 當時士官必爲中國諱. 無怪乎其不書也. 但金富軾三國史亦不載. 未知牧老何從得此.
16. 古之詩人類皆窮苦. 如孟郊賈島. 以寒瘦枯淡之詞. 爲奇警. 有上舍李吉祥屢擧稱屈. 嘗作詩曰斑白豈非爲老翁. 飄飄日用尙孩童. 驚人只有疎狂語. 輔世曾無細小功. 嗜酒過三盃止渴. 題詩無一句全工. 乾坤容汝德何厚. 汝自加修愼始終. 此正自家實錄. 而自然有不遇輱軻之氣像. 眞郊島之流乎.
15. 孟郊調溧陽尉日. 往來山水間. 曹務多廢. 時人譏之. 田獻納濡.. 倅公州有詩云. 公事如雲鬢欲絲. 雪晴江路馬遲遲. 吏民不識憂民意. 誤道溪山覓好詩. 其造意之妙. 自然不畔於近民者之責.
14. 前輩詩用子規. 語多淸絶. 如李執義堅幹詩. 旅館挑殘一盞燈. 使華風味淡於僧. 隔窓杜宇終宵聽. 啼在山花第幾層. 尹祇候汝衡詩. 乾坤蕩蕩我無家. 一夕挑燈九起嗟. 誰使遠遊人有耳. 杜鵑啼血杜鵑花. 崔執義元祐詩. 揖送吾師嶺外行. 春風一杖野裝輕. 碧山杜宇聞何處. 古寺梨花月正明. 曹副令係芳詩. 敲門宿客直須揮. 莫使山家奇事知. 屋角梨花開滿樹. 子規來呌月明時. 四詩皆淸絶. 李尤高妙.
13. 崔猊山詩曰漏雲殘照雨絲絲. 牧隱深味之. 有膾炙猊山四句詩之句. 頃見李大諫仁老詩曰薄雲漏日雨中明. 猊山詩未必非點化也. 然古人詩有偶同者. 有因點化. 而尤工者. 或讀古人詩已熟. 往往恰得認爲己有者. 此詩家常事. 猊山豈窃人詩者哉.
12. 錢起. 賦省題湘靈鼓瑟落句云.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靑. 世以謂夢有神助. 高麗試題. 出夏雲多奇峯. 有生一聯云. 僧看疑有寺. 鶴見恨無松. 雖帶髫稚語. 亦是警句.
11. 林代言樸倜儻喜立名. 嘗如元. 帝欲以德興君., 代恭愍爲王. 樸曰若從僧王. 無異婦人背夫. 誓死不從. 樸將還. 德興倩詩. 樸書其屛曰棄本淊淊逐末行. 泰山還似一毫輕. 投鞭直欲橫江去. 嗜餠徒勞畵地成. 得甕醉時誰識破. 吹竽混處謾求榮. 莫將繪事迷人目. 我愛天然古石屛. 范學士素嘆曰不圖千載之下. 復見忠節之士也. 樸還. 恭愍深加眷注. 物論亦多之. 樸後以交結逆旽誅死. 忠節掃地. 王安石詩曰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下士時. 若使當年身便死. 一生終始有誰知. 嗚呼等死耳. 使樸死於德興. 不死逆旽. 一生終始誰復知者哉.
10. 李dld作詩非難. 能造情境摸寫形容. 一言而盡. 此古人所難. 如李文順北山雜題云. 欲試山人心. 入門先醉奰. 了不見喜慍. 始覺眞高士. 如此形容. 雖古人亦未易到.
8. 李侍中公遂下第詩曰白日明金殿. 靑雲起草廬. 那知廣寒桂. 尙有一枝餘. 林西河椿下第詩. 科第未收羅隱恨. 離騷空寄屈平哀. 又曰科第由來收俊傑. 公卿誰肯薦非才. 其氣像大不同. 李終得大魁入台衡. 林竟不第不霑一命. 詩出肺腑. 或者天其先誘乎.
7. 太白潯陽感秋詩. 何處聞秋聲. 蕭蕭北窓竹. 東坡瀨玉亭詩. 高嵓下赤日. 深谷來悲風. 能寫卽境語. 印學士邠秋夜詩. 草堂秋七月. 桐雨夜三更. 欹枕客無寐. 隔窓虫有聲. 其淸新雅絶不讓二老.
5. 益齊山中雪夜詩. 紙被生寒佛燈暗. 沙彌一夜不鳴鍾. 應嗔宿客開門早. 要看岩前雪壓松. 能寫出山家雪夜奇趣. 讀之令人沆瀣生牙頰間. 崔拙翁嘗曰益老半生詩法. 盡在此詩.
4. 李dld李相國詩. 輕杉小簟臥風欞. 夢斷啼鶯三兩聲. 密葉翳花春後在. 薄雲漏日雨中明. 陳司諫澕詩. 小梅零落柳僛垂. 閑踏淸嵐步步遲. 漁店閉門人語小. 一江春雨碧絲絲. 兩詩淸新幻眇閑遠有美. 品藻韻格如出一手. 雖善論者. 未易伯仲也.
3. 鄭司諫西都詩. 紫陌春風細雨過. 經塵不動柳絲斜. 綠窓朱戶笙歌咽. 盡是梨園弟子家. 西都繁華氣像四句盡之. 後之作者. 無能闖其藩籬. 陣補闕澕松都詩. 小雨朝來卷細毛. 俗江初日暈紅濤. 干門撲地魚鱗錯. 雙闕挽天鷲翼高. 吳苑裌衣晴鬪草. 漢宮仙袂醉分桃. 多慙久忝金閨侍. 與倚淸香奉赭袍. 詞語淸新美麗. 亦可以並駕齊驅矣.
2. 高麗光宗始設科. 用詞賦. 睿宗喜文雅. 日會文士唱和. 繼而仁明亦尙儒雅. 忠烈與詞臣唱酬. 有龍樓集. 有是俗尙詞賦務爲抽對. 如朴文烈寅亮. 金文成緣. 金文烈富軾. 鄭諫議知常. 李大諫仁老. 李文順奎報. 金內翰克己. 金諫議君綏. 兪 文安升旦. 金貞肅仁鏡. 陣補闕澕. 林上庠椿. 崔文淸滋. 金英憲之岱. 金文貞坵. 尤其傑然者也. 高麗中葉以後. 事兩宋遼金蒙古强國. 屢以文詞見稱. 得紓國患. 夫豈詞賦而少之哉. 厥後作者. 各自成家不可枚數矣. 吾友金頤叟嘗語予曰高麗詩文. 詞麗氣富. 而軆格生踈. 近代著述. 辭纖氣弱. 而義理精到. 孰優. 予曰豪將悍卒抽戈擁盾. 談說仁義. 腐儒俗士冠冕章甫. 從容禮法. 先生何取. 頤叟大笑.
1. 高麗光顯以後文士輩出. 詞賦四六. 穠纖富麗. 非後人所及. 但文辭議論多有可議者. 當是時程朱輯註不行於東方. 其論性命義理之奧. 紕糸翏 牴啎無足怪者. 盖性理之學盛於宋. 自宋而上思孟而下. 作者非一. 唯李翶韓愈爲近正. 況東方乎. 忠烈以後輯註始行. 學者駸駸入性理之域. 益齌而下稼亭牧隱圃隱三峰陽村諸先生. 相繼而作. 倡明道學. 文章氣習庶幾近古. 而詩賦四六. 㑊自有優劣矣.
67 宋太祖滅蜀. 召蜀主孟昶花蘂夫人費氏. 使賦詩. 詩曰君王城上竪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也無一箇是男兒. 讀此詩. 凡丈夫之兵敗偸生屈膝者. 無面目見於入. 高麗穆宗時. 契丹主入興化鎭. 執副都摠管李鉉雲脅之. 鉉雲獻詩曰兩眼已瞻新日月. 一心何憶舊山川. 如鉉雲者. 行若狗彘固不足論. 然大丈夫. 而曾不若一婦人. 可恥之甚也. 詩可易言哉.
66 陳后主召一隱者. 問近作何詩. 答曰有漁父詩云. 風雨揭却屋. 全家醉不知. 盖諷主之伔湎. 後主黙然. 恭愍王嘗與判事少虎圍棋. 約不勝者. 書事以贈. 虎不勝. 書詩以進曰欺暗常不然. 欺明當自戮. 難將一人手. 掩得天下目. 盖諷王養辛禑爲子. 王黙然. 二詩有譎諫風. 使二主覺悟易轍. 安有亡國之禍乎.
65. 凡詩用事當有來處. 苟出己意. 語雖工未免砭者之譏. 高麗忠宣王入元朝. 開萬卷堂. 學士閻復姚燧趙子昻皆遊王門. 一日王占一聯云. 雞聲恰似門前柳. 諸學士問用事來處. 王黙然. 益齋李文忠公從傍 卽解曰吾東人詩. 有屋頭初日金鷄唱. 恰似垂楊裊裊長. 以鷄聲之軟. 比柳條之輕纖. 我殿下之句用是意也. 且韓退之琴詩曰浮雲柳絮無根蔕. 則古人之於聲音. 亦有以柳絮比之者矣. 滿座稱嘆. 忠宣詩苟無益老之救. 則幾窘於砭者之鋒矣
64 鄭雪谷聞普濟寺鍾詩. 金銀佛寺側城闉. 夜夜鳴鍾不失晨. 誰道領人發深省. 秪能喚起利名人. 世以謂佳作. 然中州集祝太常簡詩. 寒鷄縮頭未鳴晨. 已聽春容入夢頻. 未必佛徒能警悟. 秪能喚起利名人. 鄭詩摹擬大過.
63 古人詩多用佛家語. 以騁奇氣. 如陳翰林澕詩. 水分天上眞身月. 雲漏江邊本色山. 李益齋詩. 此物非他物. 前身定後身. 皆好. 然王荊公寫眞詩云. 我與丹靑兩幻身. 世間流轉會成塵. 但知此物非他物. 莫問前身是後身. 李詩述半山. 未若陳之意新而語奇.
61 鄭谷登第後. 宿平康里有詩云. 春來無處不閑行. 此地相看別有情. 好是五更殘酒醒. 耳邊聞喚狀元聲. 有自誇狀元氣像. 牧隱云. 賴有虛名足驚座 益齋門下狀元郞. 權正齋詩 誰知今日觀風使. 曾是龍門第一人. 圓鑑國師俗姓魏. 名元凱. 登甲科官至樞密. 出家嘗有詩云. 誰知鷄足山中老. 曾是龍頭會上賓. 老髡亦有自負之語.
59 李大諫仁老題天水寺壁云. 待客客未到. 尋僧僧亦無. 唯餘林外鳥. 款曲勸提壺. 古之評詩者. 以謂詩能狀難寫之景. 如在目前. 含不盡之意. 見於言外. 然後爲至. 予於此詩見之矣. 且韓昌黎詩. 喚起窓全曙. 催歸日未西. 無心花裏鳥. 更與盡情啼. 盖催歸喚起皆鳥名. 提壺亦鳥名. 李詩自然有韓法
58. 詩雖細事. 然古人作詩必期傳後. 故少陵有老去新詩誰與傳. 又淸詩句句自堪傳. 將詩不必萬人傳之句. 韓子蒼亦云. 詩文當得文人印. 可乃自不疑. 所以前輩汲汲於求知也. 自魏晉唐宋以來. 及我高麗文士尙然. 近世文士有志者. 少不留意於詩. 况敢期於傳後哉. 間或有志者. 以詩文求見正於先生長者.羣聚而誹笑之. 文章氣習日就卑陋. 何足怪哉.
57. 古人未有以人姓押韻作詩者. 唯唐升平公主壻郭曖. 盛會文士賦詩. 有李端者. 爲一時巨擘. 郭起請. 端以姓錢爲題. 端有銅埒金山之句. 衆稱妙絶. 高麗崔忠獻集. 門客四十餘人. 賞冬日牧丹. 以諸姓押韻賦詩. 李文順亦賦一篇. 有皇后趙張京尹紫大宋迷下蔡照夜車森湛(조)等. 押韻處尤佳. 亦一詩家俳優. 非正體也.
56. 季常詩. 韻房用六韻. 子何怪於通押乎. 或者乃屈. 然歷觀古人入聲通押者. 百中之一二. 秪足見其才窘耳. 夫己多乎哉.
55. 作詩非難. 而知詩爲尤難. 李文順嘗評古人詩. 以梅聖兪爲不佳. 池塘生春草. 爲非警語. 而徐凝瀑布詩爲妙. 然東坡稱徐爲惡. 歐陽子以梅爲工. 春草之句古今絶唱. 而李之評品如是. 知詩豈不爲難乎. 文順沙平院詩. 朝日初昇宿霧收. 促鞭行到漢江頭. 天王不返憑誰問. 沙鳥閑飛水自流. 趙石澗選入三韓龜鑑. 批曰天王不返未知指言何事. 然尙取之何耶. 以今考之. 漢江無天王不復等事. 雖用左傳語. 亦不好. 予嘗與春坊諸學士. 論入聲通押是非. 或曰少陵詩聖也. 平生未嘗通押. 如早發射洪縣詩. 終篇用諿韻. 予曰子於杜詩未熟. 如戱呈元十二詩. 末字韻傍用五韻. 南池谷字韻傍用四韻. 客堂蜀字韻旁用三韻. 老杜何嘗不通押乎. 至如昌黎. 則傍出六七韻. 乍離乍合縱橫泛溢. 如此日足可惜一篇是已. 東坡贈陳
54. 動安居士李承休詠雲詩. 一片纔從泥上生. 東西南北便縱橫. 謂爲霖雨蘇羣枯. 空掩中天日月明. 頗含譏諷. 承休仕忠烈朝爲御史. 言事落職. 卜居頭陁山. 終身不仕. 盖以雲之掩日月. 以比羣小壅蔽之狀. 予嘗見僧奉忠. 贈章惇夏雲詩. 如峰如火復如綿. 飛過微陰落檻前. 大地生靈乾欲死. 不成霖雨謾遮天. 李詩實祖於忠. 而詞意俱圓. 古人以謂述者. 未必不賢於作者. 信哉
53. 僧幻庵. 書法妙絶得晉體. 一時求書者坌集. 然所書必觀詩文. 心肯然後始下筆. 廣平李侍中仁任. 得尹泙畫十二幅屛風. 令茂松尹會宗作詩. 倩幻庵筆之. 庵曰詩欲傳後. 非牧老不可. 世有牧老. 而敢題屛障者僣也. 卽折簡邀牧老于方丈. 牧老曰若邀老物. 當用安和寺泉煎茶. 牧老旣至. 卽帶口號賦十二絶. 筆勢生風. 隨賦輒令菴書之. 至藤王閣末句曰當日江神知我否. 何時更借半帆風. 庵投筆大叫曰政用王勃本色事. 此最警絶. 如牧老直詩聖也. 書訖. 遂成三絶. 廣平珍藏之. 後雲庵澄公淸叟. 重修長城縣白庵寺樓. 請名於三峯鄭先生. 三峯名以克復而記之. 使其徒絶澗倫師. 受楷於幻庵. 庵曰此非吾所書也. 牧老在世. 而敢爲長文大作歟. 卽令沙彌偕絶澗. 往牧老請名若記. 牧老訊絶澗. 澗曰寺在二水間. 而水合于寺之源. 東西分流. 又合于樓前爲淵然後出山. 牧老曰然則可名..
52. 李大諫仁老瀟湘八景絶句. 淸新富麗工於模寫. 陳右諫澕七言長句. 豪健峭壯得之詭奇. 皆古人絶唱. 後之作者. 未易伯仲. 惟益齋李文忠公絶句. 樂府等篇. 精深典雅舒閑容與. 得與二老. 頡頑上下於數百載之間矣.
50. 洞庭巴陵天下壯觀. 騷人墨客題咏者多. 如水涵天影濶. 山拔地形高. 四顧疑無地. 中流忽有山. 鳥飛應畏墮. 帆過却如閑. 俱見稱於世. 然不若孟襄陽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又不若少陵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未知此老胸中. 藏幾箇雲夢歟. 牧隱吳中八景一絶云. 一點君山夕照紅. 濶呑吳楚勢無窮. 長風吹上黃昏月. 銀燭紗籠暗淡中. 其曠漠冲融之氣. 雖不及老杜徑庭. 豈足多讓於前數聯哉.
49. 古人云. 天下無無對之句. 東坡詩. 公獨未知其趣耳. 臣今時復一中之. 今古以爲奇對. 近有薛司藝緯. 忤執政褫職. 有句云. 怒於甲者移於乙. 用則行之捨則藏. 須在春坊. 聯句有占治字者曰治國其猶指諸掌. 崔文靖公恒對曰存人者莫良於眸. 信乎天下無無對之句.
48. 古人詩多用經書語. 李師中云. 夜如何其斗欲落. 歲云暮矣天無晴. 牧隱云. 月獨有情從我蔡. 山多不俗起予商. 木鐸二三何患子. 舞雩六七詠歸童. 王風幸矣興於魯. 女樂胡然至自齊. 用辭不窘工緻可尙.
46. 歲丁丑. 高太常閏. 奉使來題大平舘樓古風一篇. 自批曰精深雅健極盡豪華之態. 又賦却鞍馬詩曰漢文旣是輕千里. 祖逖無心著一鞭. 自批曰老健. 予觀大平樓詩. 浮靡輕纖. 漢文却馬非人臣所當用. 是何等語. 而高之自批若是乎. 予薄其爲人也. 且劉賓客禹錫平淮詩. 城中啞啞晨鷄鳴. 城中鼓角聲和平. 自批曰爲盡李愬之美. 又云. 始知元和十四載. 四海重見升平年. 自批云. 爲盡憲宗之美. 劉詩固好. 至於自此. 亦未免詩人輕率之病. 况不及劉而自批乎.
44. 文章所尙隨時不同. 古今詩人推李杜爲首. 然宋初楊大年以杜爲村夫子. 酷愛李長吉詩. 時人效之. 自歐蘇梅黃一出. 盡變其體. 然學黃者尤多. 西江宗派是已. 高麗文士專尙東坡. 每及第榜出. 則人曰三十三東坡出矣. 高元間. 宋使求是. 學士權適贈詩曰蘇子文章海外聞, 宋朝天子火其文. 文章可使爲灰燼. 千古芳名不可焚. 宋使歎服. 其尙東坡可知也已. 前輩以兪叅政穴口寺詩. 晦朔潮爲曆. 寒暄草記辰. 爲工. 予嘗讀陶元亮詩. 雖無紀曆誌. 四時自成歲. 唐人詩. 山僧不解數甲子. 一葉落知天地秋. 古人有此等意思. 但兪之粧點自妙.
43. 宮殿朝謁之類. 詩家多用富貴綺麗之語. 如老杜早朝大明宮. 岑參賈至之徒. 和者非一. 皆極艶麗. 無爐頭寒乞之聲. 牧隱天壽節. 入朝大明殿詩. 大闢明堂曉色寒. 旌旗高拂玉闌干. 雲開寶座聞天語. 春滿金巵奉聖懽. 六合一家堯日月. 三呼萬歲漢衣冠. 不知身世今安在. 疑是靑冥控紫鸞. 通亭姜淮伯亦赴南京. 賦早朝奉天殿詩御. 御溝楊柳正依依. 月上觚稜玉漏遲. 環佩丁當鵷鷺集. 羽林磨戞虎賁馳. 螭頭忽暗香烟動. 鳳尾徐開彩仗移. 稽首紅雲瞻肅穆. 日光先照萬年枝. 盖有得於賈杜諸公餘잉矣. 宣德年間. 牧隱之孫李文烈公季甸. 赴燕京朝罷出掖. 主客郞中請賦早朝詩. 文烈窘書牧隱詩示之. 主客大加稱賞. 後通亭之孫姜文景公孟卿. 將赴燕京. 文烈戱曰奈如華士試文何. 文景應聲曰吾家亦有通亭集. 滿座絶倒.
42. 詩忌蹈襲古人曰文章. 當出機杼成一家風骨. 何能共人生活耶. 唐宋人多有此病. 近代洪中令子藩詩. 愧將林下轉經手. 遮却斜陽向帝京. 韓復齋宗愈詩. 却將殷鼎調羹手. 還把漁竿下晩沙. 陽村權文忠公詩. 却將潤色絲綸手. 能倒山林麥酒盃. 李陶隱詩. 如何釣竿手. 策馬向京都. 皆不免相襲之病. 杜牧詩曰惆悵江湖釣竿手. 却遮西日向長安. 後人祖其語. 致此屋下架屋也.
41. 樂府句句字字皆協音律. 古之能詩者尙難之. 陳后山楊誠齋皆以謂. 蘇子瞻樂詞雖工 要非本色語. 况不及東坡者乎. 吾東方語音. 與中國不同. 李相國李大諫猊山牧隱. 皆以雄文大手未嘗措手. 唯益齋備述衆體法度森嚴. 先生北學中原師友淵源. 必有所得者. 近世學者. 不學音律. 先作樂府. 欲爲東坡所不能. 其爲誠齋后山之罪人明矣.
40. 元學士虞公集. 范公德機. 楊公仲弘. 揭公曼碩. 齊名一時稱爲四家. 評者以漢庭老吏喩虞. 唐臨晉帖喩范. 百戰健兒喩楊. 三日新婦喩揭. 虞文靖公嘗作范學士詩序. 用此語. 揭文安公不悅. 以文安之功名事業. 尙不遺詩名如此. 李陶隱重九感懷詩. 去年重九龍山巓. 坐客望若登神仙. 達可放謌徹寥廓. 敬之下筆橫雲烟. 達可則圃隱. 敬之則愓若齋也. 陶隱於圃隱. 獨讚其謌. 而不及詩. 雖以圃隱之大度. 頗有不悅處. 古之大人君子. 以詩自重如此.
39. 吳僧道潛詩. 數聲桑櫓蒼茫外. 何處江村人夜歸. 語頗淸絶. 高麗革命. 諸王皆屛海島. 有僧與一王氏相善者. 欲相別追至海岸. 已解纜矣. 僧揮笠示之. 王氏斷彩袖血書云. 一聲柔櫓滄溟遠. 且問山僧奈爾何. 裏木頭向岸擲之不及. 僧泅得之. 遙望烟波. 已失船帆所在矣. 僧痛哭而返. 嗚呼王氏平生才藻. 豈與潛相埒者歟. 亦安可必信其嘗知潛詩者. 然臨危竭情自與古人詩語相合. 其哀怨之詞. 至今使人不能無動. 詩之感人深矣
38. 李平章奎報詩. 碧水接天天接水. 薄雲如霧霧如雲. 邢典書君紹詩. 遠岫似雲雲似岫. 碧天如水水如天. 僧達全詩. 野抱山還山抱野. 天呑水亦水呑天. 前輩好用是語. 全詩幷用回天軆. 語少牽强.
37. 高麗睿王朝. 御樓前木芍藥盛開. 命禁署諸儒賦詩. 康先生日用. 只得頭白醉翁看殿後. 眼明儒老倚闌邊一句. 先輩以謂用事精切. 予初咀嚼不識其味. 後閱昌黎詠木芍藥. 有今日欄邊覺眼明. 歐陽公詠牧丹. 有自笑今爲白髮翁之句. 然後始知出處用事精切. 但恨詞語深僻. 韻高才短. 如先生者. 豈非古人所謂有造內法酒手. 而無材料者乎.
36. 杜工部詩. 身輕一鳥下脫一字. 陳舍人從易. 與數人各占一字. 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 莫能定. 後得一本乃過字也. 東坡嘗作病鶴詩. 有三尺長脛閣瘦軀之句. 一日瘦上闕一字. 令任德章輩下字終不得穩字. 徐出其蒿. 乃閣字也. 詩中一字豈不難乎. 鄭司諫大同江詩. 雨歇長堤草色多. 送君南浦動悲歌. 大同江水何時盡. 別淚年年添作波. 燕南洪載嘗寫此詩曰漲綠波. 益齋先生曰作漲二字皆未圓. 當是添綠波耳. 以予謏見. 此老好用拗體. 又少陵奉寄高常侍詩. 有天涯春色催遲暮. 別淚遙添錦水波. 添作波之語. 大有本家風韻. 又有來處. 恨不得見本蒿耳. 半山詩. 一水護田將緣繞. 兩山排闥送靑來. 前輩以謂護田排闥出漢書. 用事精切. 牧隱詩. 田園未得悠然逝. 門巷何曾顯者來. 陽村權先生曰悠然逝. 顯者來. 皆出鄒書. 用事不减半山. 予嘗愛朱新仲詩. 何以報之靑玉案...
35. 金奉使若水. 題任實公館詩曰. 老木荒榛夾古蹊. 家家猶未飽蔬藜. 山禽不識憂民意. 唯向林間自在啼. 鄭密直允宜. 題江城縣舍詩曰. 凌晨走馬入孤城. 籬落無人杏子成. 布穀不知王事急 隔林終日勸春耕. 鄭詩雖源於金. 煆鍊尤妙. 可謂靑出於藍者矣
34. 思菴忤逆旽乞退有句云. 不是忠衰誠意薄. 大名之下久居難. 讒者伺旽意搆曰盛名久居. 本范蠡辭越王語也. 淑以范自比. 句踐比王. 且瑞州近海必效范蠡所爲. 不如早除. 愬于旽. 旽白王害之. 本朝孟文貞公思誠. 朴貞肅公安信. 同爲臺官. 坐言事當誅. 文貞面有墨色蒼黃罔措. 貞肅顔色自若口吟一絶云. 數當千載應河淸. 自謂君王至聖明. 爾職不供甘受死. 恐君得殺諫臣名. 以磁尖畵地成字. 瞋目語獄吏曰當以詩上聞. 不則我爲厲鬼. 爾屬無噍類矣. 太宗聞而霽威赦之. 古人云. 詩能窮人. 亦能達人. 予則曰詩能殺人. 亦能活人也.
33. 柳思菴淑乞骸歸老瑞城. 樵隱李侍中仁復送詩云. 人間膏火日相煎. 明哲如公史可傳. 已向危時安社稷. 更從平地作神仙. 五湖夢斷烟波綠. 三逕秋深野菊鮮. 愧我未能投紱去. 邇來雙鬢雪飄然. 時推爲傑作. 然未幾思菴死於逆旽之手. 論者以謂. 未必非樵隱之詩爲崇. 盖明哲之語非時君所樂聞. 五湖二字適犯其怒. 嗚呼先生之詩. 實思菴實錄. 而反爲讒賊所搆. 詩可易言哉.
32. 李大諫八景詩. 林間出沒幾多屋. 天末有無何處山. 李政丞混永明寺詩. 長天去鳥欲何向. 大野東風吹不休. 李相國沙平院詩. 郵吏送迎何日了. 使華來往幾時休. 三李句法相似. 然相國詞語重複未圓. 當竪降幡
31. 梅聖兪蘇子美齊名一時. 二家詩格不同. 蘇之筆力豪俊. 以超邁橫絶爲奇. 梅則硏精覃思. 以深遠閑淡爲高致. 各臻所長. 雖善論者. 未易甲乙. 然歐陽子隱然以梅爲勝. 李陶隱鄭三峯齊名一時. 李淸新高古. 而乏雄渾. 鄭豪逸奔放. 而少鍛鍊. 互有上下. 然牧老每當題評先李而後鄭. 一日牧隱見陶隱嗚呼島詩. 極口稱譽. 間數日三峰亦作嗚呼島詩. 謁牧老曰偶得此詩於古人詩藁中. 牧隱曰此眞佳作. 然君輩亦裕爲之. 至如陶隱詩不多得也. 後三峰當國. 牧隱屢遭顚躓. 僅免其死. 陶隱終蹈其禍. 論者以謂. 未必非嗚呼島詩爲之崇也.
30. 宋眞宗賞花釣魚詩. 丁晉公謂應制云. 鶯警鳳輦穿花去. 魚畏龍顔上釣遲. 忠宣王燕禁池. 白贊成元恒詩. 璃璃晴色瀲方地. 魚樂無心上釣絲. 柳外曲欄簾半捲. 燕輕微雨小晴時. 詞語玲瓏圓轉可愛
28. 宋眞宗賦御溝柳詩. 示宰相兩省和進. 陳執中獻詩曰一度春來一度新. 翠光長得照龍津. 君王自愛天然色. 恨殺昭陽學舞人. 高麗毅宗遊上林. 賦芍藥詩. 賢良皇甫倬和進云. 誰道花無主. 龍顔日賜親. 宮娥莫相妬. 雖似竟非眞. 上嘉歎遂補舘職. 倬以是知名於世. 予觀倬之詞語. 實襲陳詩. 而陳則隱然有艶色之戒. 倬則自啓宮娥妬寵之端. 其得失逈然不侔矣. 余嘗問鑾坡先生曰人豈不自知乎. 古人自愛文章者多. 如蔡蒙齋聯珠詩格. 李大諫破閑集. 皆自詫其詩. 可見古人眞淳處. 諸先生曰孔子之詩不列於國風. 昭明之作不編於文選. 其是非未可知也.
27. 古之評詩者曰武侯廟柏纔十丈. 杜云. 二千尺過於太高. 又云. 霜皮溜雨四十圍. 黛色叅天二千尺. 是則高二千尺. 而徑七尺. 過於太細. 老杜詩聖也. 後之評者尙有之. 金英憲之岱洛山寺. 雲間絶磴七八里. 天末遙岑千萬重. 其曰千萬重則然矣. 絶磴指稱曰七八里何耶. 是殆失之於詞爾.
26. 古人稱杜甫非特聖於詩. 詩皆出於憂國憂民. 一飯不忘君之心. 如避地鄜州達行在. 間關崎嶇. 其哀王孫悲陳陶等篇. 可見其志之所存. 大元至治中. 高麗忠宣王被讒竄西蕃. 益齋李文忠公萬里奔問. 忠憤藹然. 如寸膓氷雪亂交加. 一望燕山九起嗟. 誰謂鱣鯨困螻蟻. 可憐蟣虱訴蝦蟆. 才微杜漸顔宜赭. 義重扶顚鬢已華. 萬古金縢遺策在. 未容群叔誤周家. 又咄咄書空但坐愁. 式微何處賦菟裘. 十年艱險魚千里. 萬古升沉貉一丘. 白日西飛魂正斷. 碧江東注淚先流. 滿門珠履無鷄狗. 飽德如吾死合羞等篇. 其忠誠憤激. 杜少陵不得專美於前矣
25. 東坡平生功名出處. 自比白香山. 牧隱亦嘗以東坡自比. 熙寧中王安石. 以新法誤天下. 東坡有山村五絶. 有邇來三月食無鹽. 過眼靑銅轉手空等句. 坐譏時事謫南荒. 謂其詩曰烏臺詩案. 牧隱謫長湍. 寄省郞十首. 有黜僧還恐似王輪. 滿庭靑紫絶無人等句. 爲臺官所彈禍且不測. 其視烏臺詩案. 亦無幾矣
24. 張祐金山寺. 樹影中流見. 鍾聲兩岸間. 古今以謂絶唱. 後有孫魴者. 繼之云. 天多剩得月. 地少不生塵. 誰言張處士. 詩後更無人. 自以謂壓倒張處士矣. 然後人譏其不及. 金壯元黃元浮碧樓詩. 長城一面溶溶水. 大野東頭點點山. 後有權一齌漢功繼之曰白鷗波上疎疎雨. 黃犢坡南點點山. 自以爲詩後有人. 然亦未知可以壓倒金壯元乎
23. 予嘗愛拙翁四皓詩. 漢用奇謀立帝功. 指揮豪傑似兒童. 可憐皓首商山老. 亦墮留侯計術中. 趙學士子昻四皓詩. 白髮商君四老翁. 紫芝謌罷聽松風. 半生不與人間事. 亦墮留侯計術中. 雖詞意不同. 而末句如出一手. 拙老入元朝中制科. 與趙同時. 其或有所摸擬. 但以捽老之崛强. 豈效顰一時儕輩之所作乎
22. 李文順送春詩曰春向晩送將歸. 杳杳悠悠適何處. 不惟收拾花紅歸. 兼取人間渥丹去. 好去靑春莫回首. 與人薄情誰似汝. 趙石澗云仡送春詩. 謫宦傷心涕淚揮. 送春兼復送人歸. 春風好去無留意. 久在人間學是非. 李則惜春歸. 趙則勸春歸. 各有意態老健奇節.
21. 詩貴舍畜不露. 然微詞隱語不明曰痛快. 亦詩之大病. 宋元豐八年三月神宗崩. 五月一日蘇軾題楊州竹西寺云. 此生已覺都無事. 今歲仍逢大有年. 山寺歸來聞好語. 野花啼鳥亦欣然. 元祐間趙君錫等. 構軾曰軾不得志於神朝. 今喜上賓有是句. 哲宗疑之. 恭讓朝 太祖輔政. 牧隱貶長湍. 有松軒當國我流離. 夢裡何曾有此思之句. 朝議以語涉不遜請論如法. 事叵測. 鳴呼以蘇李之大才. 亦坐是病. 詩可易言哉.
20. 詩不蹈襲古人所難. 李文順平生自謂. 擺落陳腐. 自出機杼. 如犯古語死且避之. 然有句云. 黃稻日肥鷄鶩喜. 碧梧秋老鳳凰愁. 用少陵紅稻喙餘鸚鵡粒. 碧梧棲老鳳凰枝之句. 又云. 洞府徵謌調玉案. 敎坊選妓醉仙桃. 用太白選妓隨雕輦. 徵謌出洞房之句. 又云. 春暖鳥聲碎. 日斜人影長. 用唐人風暖鳥聲碎. 日高花影重之句. 以李高才尙如是. 况不及李者乎.
18. 崔文昌詩. 含情朝雨細復細. 弄艶閑花開未開. 高麗人好用是語. 如吳學士學麟詩. 院院古非古. 僧僧知不知. 朱文節寒碧樓詩. 水光澄澄鏡非鏡. 山氣靄靄烟非烟. 李文順春日詩. 幽花浥露落未落. 輕燕受風斜復斜. 僧益莊落山寺詩. 大聖住無住. 普門封不封. 畢竟定非佳語.
17. 古人詠明皇貴妃事者多. 嘗愛韓子蒼詩. 尙覓君王一回顧. 金鞍欲上故遲遲. 張祐詩. 桃花院靜無人見. 閑把寧王玉笛吹. 今觀李文順開元天寶四十二詠. 隨事諷詠抑揚頓挫. 沉深痛快. 雖置之唐宋作者. 亦無愧焉. 其賦剪髮云. 勑還外第妃何恨. 一朶烏雲足市懽. 其賦玉笛云. 窃向寧王非細事. 可憐君意未終移. 雖韓張老膝不得不屈. 予嘗讀羅隱詩. 佛屋山頭野草春. 貴妃輕骨此爲塵. 從來絶色終難得. 不破中原不是人. 語雖工, 非仁人君子之言. 文順賦辟寒犀云. 羅綺香薰暖似春. 君王猶愛辟寒珍. 人間臘雪盈三尺. 白屋那無凍死民. 豈不有關於治敎乎.
15. 崔舍人斯立天壽寺詩. 天壽門前柳絮飛. 一壺來待故人歸. 眼穿落日長亭晩. 多少行人近却非. 能導人欲導不導處. 萬口傳誦. 白贊成元恒祖江詩. 小船當發晩潮催. 駐馬臨江獨冷咍. 岸上行人何日了. 前人未渡後人來. 白詩意好. 然造次立語曲盡情狀. 渾然無跡. 非崔之比.
14. 或問李文順三百韻詩. 重押二施字二祇字. 有何所祖乎. 予曰杜甫八仙謌. 知章騎馬似乘船. 天子呼來不上船. 重押二船字. 眼花落井水底眠. 長安市上酒家眠. 重押二眠字. 汝陽三斗始朝天. 擧觴白眼望靑天. 重押二天字. 皎如玉樹臨風前. 脫帽露頂王公前. 蘇晉長齌繡佛前. 三押前字. 又蘇子瞻送王公著詩. 忽憶釣臺歸洗耳. 又曰亦念人生行樂耳. 自註曰二耳字義不同. 故得重押. 予謂一韻重押. 蘇杜尙然. 非但蘇杜. 魏晉諸集中多有之. 獨何怪於李乎. (謹按蔡蓧西淸詩話八仙歌重疊用韻古無其體嘗質之叔父元度云此歌分八篇人人各異雖重押韻無害亦三百篇分章之義也云今按杜集中狂歌行曰賢者是兄愚者弟女拜弟妻男拜弟園人送瓜詩曰愛惜如芝草種此何草草壯遊詩曰撫事淚浪浪漁父濯滄浪寄狄明府詩曰不見十年官濟濟濁河中不汚淸濟贈李八秘書詩曰.喜異賞朱虛臺榭楚宮虛凡此五詩皆不論於詩話中故幷錄之以俟知者云)
13. 文順奎報少以文章自負. 時李仁老. 吳世材. 林椿. 趙通. 皇甫抗. 咸淳. 李湛之等. 稱爲七賢. 飮酒賦詩傍若無人. 世材死. 湛之謂奎報. 子可補耶. 奎報曰七賢豈朝庭官爵. 補其闕耶. 未聞嵇阮之後. 有承乏者. 又令口號云. 不知七賢內. 誰爲鑽核人. 一坐有慍色. 一日濮陽吳君世文. 與金東閣瑞廷. 鄭員外文甲. 置酒林亭. 文順亦與會. 吳以所著三百二韻詩索和. 文順援筆步韻. 韻愈强而思愈健. 浩汗奔放. 雖風檣陣馬未易擬其速. 東方詩豪一人而已. 古人詩集中. 無律詩三百韻者. 雖歲鍛月鍊尙不得成. 況一瞥之間操紙立成乎.
12. 碧樓後有峰曰牧丹. 高麗時王幸此峰御製云. 北斗七星三四點. 有一進對曰南山萬壽十千秋. 王深異之. 擢爲狀元. 三四爲七. 而十千爲萬. 對.
11. 大諫仁老瀟湘八景詩. 雲間灩灩黃金餠. 霜後溶溶碧玉濤. 欲識夜深露重. 倚船漁父一肩高. 語本蘇舜欽雲頭灩灩開金餠. 水面沉沉臥綵之句. 點化自佳. 元學士趙孟頫愛此詩. 改後句曰記得大湖楓葉晩. 垂亭下訪三高. 其必有取舍者. 存焉
10. 先生日用. 欲賦鷺鷥詩. 每冒雨至天水寺南溪上觀之. 忽得一句云 飛碧山腰. 語人曰今得到古人不到處. 予以謂欲賦鷺鷥冒雨溪行. 不已矣乎哉. 後得宋詩人蕭柬夫詩曰得句鷺飛處. 看山天盡頭. 猶嫌未奇. 更上岳陽樓. 予憮然嘆曰 使康先生得見此詩. 必以謂得神交於九州內者矣
9. 詩當先氣節 而後文藻. 夏文莊公竦試垣詩. 殿上袞衣明日月. 硯中旗影動龍蛇. 縱橫禮樂三千字. 獨對丹墀日未斜. 果魁. 天下評者. 譏其自負. 鄭壯元知常詩. 三丁燭盡天將曉. 八角章成桂已香. 落月半庭人擾擾. 不知誰是壯元郞. 大有文莊自負氣像. 文莊功名富貴雖卓然一時. 而立朝大節多有可議者. 如鄭者. 又何足論哉. 嘗見韋永貽試罷詩. 三條燭盡鍾初動. 九轉丹成鼎未開. 明月漸低人擾擾. 不知誰是謫仙才. 鄭詩亦大蹈襲.
8. 金員外克己醉時謌. 釣必連海上之六鱉. 射必落日中之九烏. 六鱉動兮魚龍震盪. 九烏出兮草木焦枯. 男兒要自立奇節. 弱羽纖鱗安足誅. 語甚豪壯挺傑. 其意本少陵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其詞本涪翁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 泛君以湘纍秋菊之英. 酒洗胸中之磊塊. 菊制短世之頹齡. 雖用二家詞意. 渾然無斧鑿痕. 眞窃狐白裘手
6. 金學士黃元登浮碧樓 見古今題詠不滿其意. 旋焚其版. 終日憑闌苦吟. 只得長城一面溶溶水. 大野東頭點點山之句. 意涸痛哭而去. 昔賈浪仙三年吟得一句云. 獨行潭底影. 數息樹邊身. 不覺垂淚 予觀浪仙之詩. 寒瘦澁癖 何至垂淚. 黃元之句. 老儒常談. 何痛哭自苦如是.
5. 拗體者. 唐律之再變. 古今作者不多. 其法遇律之變處. 當下平字換用仄字. 欲使語氣奇健不羣. 晩唐人喜用此體. 鄭詩深得其妙. 後無人能繼者. 惟金英憲之岱得其法. 如雲間絶磴七八里. 天末遙岑千萬重. 茶罷松窓掛微月. 講闌風榻搖殘鐘. 白鳥去盡暮天碧. 靑山猶含殘照紅. 香風十里捲珠簾. 明月一聲飛玉笛等句 多有所霑丐云
4. 金文烈富軾. 鄭諫議知常 以詩齊名一時. 文烈結綺宮詩. 堯階三尺卑. 千載稱其德. 秦城萬里長. 二世失其國. 隋皇何不鑒. 土木竭人力. 燈夕詩. 華盖正高天北極. 玉爐相對殿中央. 君王恭黙疎聲色. 弟子休誇百寶粧. 詞意嚴正典實. 直有德者之言也. 鄭詩語韻淸華. 句格豪逸. 深得晩唐法. 尤長於拗體. 如石頭松老一片月. 天末雲低千點山. 地應碧落不多遠. 僧與白雲相對閒. 綠楊閉戶八九屋 明月捲簾三兩人等句. 出口驚人. 膾炙當世 可以一洗空羣矣. 二家氣像不侔
3. 唐時高麗使過海有詩云. 水鳥浮還沒. 山雲斷復連. 賈浪仙. 詐爲梢人. 聯下句云. 棹穿波底月. 船壓水中天. 麗使佳嘆. 世傳麗使爲崔文昌. 余考文昌入唐. 爲高騈書記. 不與浪仙同時. 或者以顧學士送文昌詩. 有乘船渡海之語. 有此誤耳. 洪武年間李陶隱崇仁. 奉使金陵. 楊州舟中一聯云. 落照浮雲外. 殘山大野頭. 蒿工撫背嘆曰此措大可與言詩. 卽援筆足之. 如蒿工者. 又焉知非浪仙輩耶. 恨不得傳其詩耳.
2. 崔文昌侯致遠. 入唐登第以文章著名. 題潤州慈和寺詩. 有畵角聲中朝暮浪. 靑山影裡古今人之句 後鷄林賈客入唐購詩. 有以此句書示者. 朴學士仁範題涇州龍朔寺詩. 燈撼螢光明鳥道. 梯回虹影落岩扃. 朴叅政寅亮題泗州龜山寺詩. 有塔影倒江翻浪底. 磬聲搖月落雲間. 門前客棹洪波急. 竹下僧棋白日閒之句. 方輿勝覽皆載之. 吾東人之以詩鳴於中國. 自三君子始. 文章之足以華國如此
1. 凡帝王文章氣像. 必有大異於人者. 宋太祖微時. 醉臥田間. 覺日出有句云. 未離海底千山暗. 纔到天中萬國明. 我 太祖潛邸時. 引手攀蘿上碧峯. 一菴高臥白雲中. 若將眼界爲吾土. 楚越江南豈不容. 其弘量大度 不可以言語形容
吾東方自殷太師謌麥秀以來 歷三國高麗氏. 至于今作者 不啻百家. 其評品. 觀破閑稗說諸書. 可知也. 今達城徐先生. 生於東國大平之年. 家傳陽村詩禮之訓. 獨步翅端. 名動中原. 迺於弘化之餘手. 撰東人詩話二篇. 其記聞之博識見之高. 眞所謂在堂上. 而辨曲直. 詩道之集大成者也. 僕一日與姜晋山會先生于承文院. 見所謂詩話. 吾二人圭復不已. 相謂曰斯文之寶. 當與萬歲共之. 不可以秘藏於文房而已也. 予嘗謂知詩之惡. 然後可以得詩之正. 得詩之正. 然後可與言詩之道. 是故博雅君子. 不能無評品之權輿. 雌黃之點化. 四佳相公以詩學登壇. 爲一代之所宗. 間取古今詞人墨客之所述. 有全篇之粹然者. 有一字一句而警策者. 與夫意雖正. 而辭或蹐駁. 言雖切. 而旨或賤俚. 其間相去不能以寸. 而公則議論之精細於豪釐. 陞黜之威嚴於袞鉞. 且公之博聞强記過人遠甚. 不唯先賢本集...
詩三百篇, 古也, 皆經聖人刪定, 宜若無事於論議矣. 而門弟子之賢. 如卜商者. 從而序之. 故能發明聖人之微旨. 而詩道昌矣. 後世之詩. 衆體並興. 其變無窮. 旣不見聖人之刪. 又無賢者之序. 無怪乎六義之不復也. 所賴大雅君子. 世不乏人. 而始有詩評. 如總龜叢話玉屑諸編是已. 吾東方詩學. 始於三國. 盛於高麗. 極於聖朝. 其間斧藻裁品者. 若鄭中丞嗣文. 李大諫眉叟. 金文正台鉉. 崔平章樹德. 李益齋仲思. 皆有裒集之勤. 然不無踈略細瑣之病. 吾恩門達城徐相國. 嘗手採東人諸作. 著詩話二篇. 合諸家之精英. 逐節雌黃, 鍼砭膏肓. 如麻姑爬癢. 得味外之味. 而文簡旨遠. 言暢意該. 自有詩話以來. 未有如此之精切者也. 學者苟能因是而究夫詩之精義. 去其纇. 而勉其粹. 自可泝漢魏. 追騷雅. 直入風雅之閫域矣. 雖然. 論畵者. 可以形似, 而捧心者難言. ..
詩有六義. 苟能緣文究義. 庶得作者之意. 詩奚竢於評. 而評之不已何歟.盖詩不可捨評而祛疵. 醫不可棄方而療疾. 自雅亡而騷. 騷而古風. 古風而律. 衆體繁興. 而評者亦多. 如總龜集. 苕溪叢話. 菊莊玉屑等編. 議論精嚴. 律格備具. 實詩歌之良方也. 吾東方詩學大盛. 作者往往自成一家. 備全衆體. 而評者絶無聞焉. 及益齋先生櫟翁稗說. 李大諫破閑等編作. 而東方詩學精粹. 得有所考 厥後百餘年間莫有繼者. 豈非詩學之一大慨也. 成化甲午秋. 吾同年達城徐侯剛中. 袖所著東人詩話兩卷來示. 徵余言爲序. 且請增評話.景醇 於詩學杜撰也野狐也. 安敢有所論說. 今觀是編 上自新羅文昌. 下逮 本朝諸儒. 俯仰數百載. 搜剔靡遺. 摘精會粹. 參以論議. 敷闡幽賾. 如淬古劍光彩益增. 不徒取其文詞之美. 隱然以維持世敎爲本. 吁盛矣. 用心之勤也. 窃論之. 大雅蒸民之詩曰天..
3. ‘송인(送人)’ 시의 의미와 고죽ㆍ익지가 화운한 시 평가 鄭大諫「西京詩」曰: ‘雨歇長堤草色多, 送君南浦動悲歌. 大同江水何時盡, 別淚年年添綠波.’ 至今稱爲絶倡. 樓船題詠, 値詔使之來, 悉撤去之, 而只留此詩. 其後崔孤竹和之曰: ‘水岸悠悠楊柳多, 小船爭唱采菱歌. 紅衣落盡西風冷, 日暮芳洲生白波.’李益之和曰: ‘蓮葉參差蓮子多, 蓮花相間女郞歌. 歸時約伴橫塘口, 辛苦移船逆上波.’ 二詩殊好, 有王少伯ㆍ李君虞餘韻, 然自是采蓮曲, 非西京送別詩本意也. ▲ 작자 미상, 「관서명구첩(關西名區帖)」 중 평양 연관정 부분, 18세기, 41.7X59.3cm, 개인 소장 뒤쪽에 보이는 것이 부벽루와 모란봉이다. 모란봉 꼭대기에 보이는 것은 최승대(最勝臺)다. 해석鄭大諫「西京詩」曰: ‘雨歇長堤草色多, 送君南浦動悲歌. 大同江水何時盡..
22. 梨花庵老僧行을 통해 본 조선 유자들의 맹목성에 대해 崔杜機成大, 「梨花菴老僧歌」云: “吳王看戱泣椎結, 錢叟爲僧托麟筆.” 我東先輩每於中州事, 率因風聞而不詳實蹟. 所謂吳王者, 吳三桂也, 錢叟者, 錢謙益也. 謙益ㆍ三桂, 俱以降虜, 白頭无聊, 一則雖托義擧而號先僭, 一則寓意著書而大節已虧. 雖欲巧逃後世之誅貶, 人孰信之. 吾東諺, 凡事物之䵝昧者, 稱矇矓春秋. 東人喜談春秋而矇矓, 若是類者多, 豈不爲滿人之所笑也. -『燕巖集』卷之十四 /『熱河日記』 「避暑錄」 해석 崔杜機成大, 「梨花菴老僧歌」云: “吳王看戱泣椎結, 錢叟爲僧托麟筆.” 두기 최성대의 「이화암노승가」에서 다음과 같이 말했다. 吳王看戱泣椎結 오왕은 연극을 보다가 상투에 울었고 錢叟爲僧托麟筆 전수는 스님이 되어 史筆에 의탁했다. 我東先輩每於中州事, 率因風聞而..
34. 아버지의 세초된 작품들에 대한 아쉬움 연암에 대한 세간의 평과 실질적인 모습 先君自少時, 頗有文酒跌蕩之事. 人或以喜繁華厭拘檢目之. 然天稟實澹泊於物, 最喜閑居靜坐, 究觀理致. 관조를 즐겨 수많은 작품을 남기다 其在燕峽也, 終日不下堂, 或遇物注目, 瞪默不言者移時. 嘗言: “雖物之至微, 如艸卉禽蟲, 皆有至境, 可見造物自然之玅.” 毎臨溪坐石, 微吟緩步, 忽嗒然若忘也. 時有玅契, 必援筆箚記, 細書片紙, 充溢篋箱. 遂藏之溪堂, 曰: “他日更加攷檢, 有條貫然後可以成書.” 그 많던 작품들이 세초된 내역 後棄官入峽, 出而視之, 眼昏已甚, 不能察細字. 乃悵然發歎曰: “惜乎! 宦遊十數年, 便失一部佳書.” 已而又曰: “終歸無用, 徒亂人意.” 遂令洗草溪下. 嗟乎! 不肖輩, 時未侍側, 遂失檢拾焉. 해석 연암에 대한 세간의..
人於未仕時, 惟仕是急, 旣仕後, 又恐失之, 如是汨沒, 喪其本心者多矣. 豈不可懼哉. 位高者, 主於行道, 道不可行, 可以退矣. 若家貧, 未免錄仕, 則須辭內就外, 辭尊居卑, 以免飢寒而已. 雖曰錄仕, 亦當廉勤奉公, 盡其職務, 不可曠官, 而포철也. 丁丑季冬書.
人言科業爲累, 不能學問, 此亦推託之言, 非出於誠心也, 古人養親, 有躬耕者, 有行傭者, 有負米者, 夫躬耕行傭夫米之時, 勤苦甚矣, 何暇讀書乎, 惟其爲親任勞, 旣脩子職, 而餘力學文, 亦可進德. 今日之爲士者, 不見爲親任勞, 如古人者, 只是科業一事, 是親情之所欲. 今旣不免做功, 則科業雖與理學不同, 亦是坐, 而讀書作文, 其便於躬耕行傭負米, 不시百倍. 況有餘力, 可讀性理之書哉. 只是做科業者, 例爲得失所動, 心常躁競, 反不若勞力之不害心術. 故先賢曰不患妨功, 惟患奪志. 若能爲其事, 而不喪其守, 則科業理學, 可以병行, 不悖矣. 今人, 名爲做擧業, 而實不著功, 名爲做理學, 而實不下手, 若責以科業, 則曰我志於理學, 不能屑屑於此. 若責以理學, 則曰我爲科業所累, 不能用功於實地. 如是兩占便宜, 悠悠度日, 卒至於科業理學, 兩無所成,..
古之學者, 未嘗求仕, 學成, 則爲上者擧而用之, 蓋仕者, 爲人, 非爲己也, 今世則不然, 以科擧取人, 雖有通天之學, 絶人之行, 非科擧, 無由進於行道之位. 故父敎其子, 兄勉其弟, 科擧之外, 更無他術, 士習之偸職此之由, 第今爲士者, 多爲父母之望, 門戶之計, 不免做科業, 亦當利其器, 俟其時, 得失付之天命, 不可貪躁熱中, 以喪其志也.
常以溫恭慈愛惠人濟物爲心, 若其侵人害物之事, 則一毫不可留於心曲, 凡人, 欲利於己, 必至侵害人物, 故學者, 先絶利心, 然後可以學仁矣. 居鄕之士, 非公事禮見, 及不得已之故, 則不可出入官府, 邑宰雖至親, 亦不可數數往見, 況非親舊乎. 若非義干請, 則當一切勿爲也.
凡侍先生長者, 當質問義理難曉處, 以明其學, 侍鄕長老, 當小心恭謹, 不放言語, 有問, 則敬對以實, 與朋友處, 當以道義, 講磨, 只談文字義理而已. 世俗鄙俚之說, 及時政得失, 守令賢否, 他人過惡, 一切不可掛口, 與鄕人處, 雖隨問應答, 而終不可發鄙褻之言, 雖莊栗自持, 而切不可存矜高之色. 惟當以善言誘掖, 必欲引而向學, 與幼者處, 當諄諄言孝悌忠信, 使發善心, 若此不已, 則鄕俗漸可變也.
人有毁謗我者, 則必反而自省, 若我實有可毁之行, 則自責內訟, 不憚改過, 若我過甚微, 而增衍附益, 則彼言雖過, 而我實有受謗之苗脈, 亦當잔鋤前愆, 不留毫末, 若我本無過, 而捏造虛言, 則此不過妄人而已, 與妄人, 何足計較虛實哉, 且彼之虛謗, 如風之過耳, 雲之過空, 於我何與哉. 夫如是, 則毁謗之來,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莫非有益於我也. 若聞過自辨, 효효然不置, 必欲置身於無過之地, 則其過愈甚, 而取謗益重矣. 昔者, 或問止謗之道, 文中子曰莫如自修. 請益曰無辨. 此言, 可爲學者之法.
凡拜揖之禮, 不可預定, 大抵父之執友, 則當拜, 洞內年長十五歲以上者, 當拜, 爵階堂上, 而長於我十年以上者, 當拜, 鄕人年長二十歲以上者, 當拜, 而其閒高下曲折, 在隨時節中, 亦不必拘於此例, 但常以自卑尊人底意思, 存諸胸中, 可也. 詩曰溫溫恭人, 惟德之基,
凡接人當務和敬, 年長以倍, 則父事之, 十年以長, 則兄事之, 五年以長, 亦稍加敬, 最不可恃學自高, 尙氣凌人也. 擇友, 必取好學好善方嚴直諒之人, 與之同處, 虛受規戒, 以攻吾闕, 若其怠惰好嬉柔녕不直者, 則不可敎也. 鄕人之善者, 則必須親近通情, 而鄕人之不善者, 亦不可惡言揚其陋行, 但待之泛然, 不相往來, 若前日相知者, 則相見, 只敍寒暄, 不交他語, 則自當漸疎, 亦不至於怨怒矣.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若我志於學問, 則我必求學文之士, 學問之士, 亦必求我矣. 彼名爲學問, 而門庭多雜客, 暄효度日者, 必其所樂, 不在學問故也.
中朝, 則列邑之宰, 有私俸, 故推其餘, 可以周人之急矣, 我國, 則守令別無私俸, 只以公穀, 應日用之需, 而若私與他人, 則不論多小, 皆有罪譴, 甚則至於犯贓, 受者亦然, 爲士, 受守令之饋, 則是乃犯禁也. 古者, 入國, 而問禁則, 居其國者, 豈可犯禁乎, 守令之饋, 除酒肉飮食外, 若米菽之類, 則不論人之親疎, 名之有無, 物之多寡, 皆不可受也. (若分厚邑宰, 以衙中私財周急, 則或可受也.)
居家貧구, 則必爲貧구所困, 失其所守者, 多矣, 學者, 正當於此處用功. 古人曰窮視其所不爲, 貧視其所不取. 孔子曰小人, 窮斯濫矣. 若動於貧구, 而不能行義, 則焉用學問爲哉, 凡辭受取與之除, 必精思義與非義, 義則取之, 不義則不取, 不可毫髮放過. 若朋友, 則有通財之義, 所遺皆當受, 但我非乏, 而遺以米布, 則不可受也. 其他相識者, 則只受其有名之饋, 而無名, 則不可受也, 所謂有名者, 賻喪, 신行, 助婚禮, 周飢乏之類, 是也. 若是大段惡人, 心所鄙惡者, 則其饋, 雖有名受之, 心必不安, 心不安, 則不可抑而受之也. 孟子曰無爲其所不爲, 無欲其所不欲. 此是行義之法也.
君子, 憂道, 不當憂貧, 但家貧, 無以資生. 則雖當思救窮之策, 亦只家可免飢寒而已, 不可存居積豊足之念, 且不可以世閒鄙事, 留滯于心胸之閒. 古之隱者, 有織구而食者, 樵漁而活者, 植杖而耘者, 此等人, 富貴不能動其心, 故能安於此, 若有較利害計豊約之念, 則豈不爲心術之害哉, 學者, 要須以輕富貴, 守貧賤爲心.
治家, 當以禮法, 辨別內外, 雖婢僕, 南女不可混處. 男僕, 非有所使令, 則不可輒入內, 女僕, 皆當使有定夫, 不可使淫亂, 若淫亂不止者, 則當黜使別居, 毋令汚穢家風. 婢僕, 當令和睦, 若有鬪혁喧조者, 則當通加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