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 (9338)
건빵이랑 놀자
盧君以漸 在國以經行稱 素嚴於春秋尊攘之義 在道逢人 無論滿漢 一例稱胡 所過山川樓臺 以其爲腥膻之鄕而不視也 古跡之如黃金臺 射虎 太子河 則不計道里之迂曲 號名之繆訛 必窮搜乃已 日約余同尋黃金臺 余乃博訪于人而無知者 求之古記 其說不一 述異記以爲燕昭王爲郭隗築臺 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 土人呼爲賢士臺 亦謂之招賢臺 今皇都乃冀州之地 則燕王故城 吾不知在於何處 况所謂黃金臺乎 太平御覽云 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 以延天下士 謂之黃金臺 則後世徒傳其名而無其臺可知也 而盧君一日得之於蒙古人博明 其所錄示曰 長安客話 出朝陽門 循壕而南 至東南角 巋然一土阜是也 日迫崦嵫 茫茫落落 吊古之士登斯臺者 輒低回睠顧 有千古之思云 盧君由是憮然罷行 不復言黃金臺 暇日與盧 爲觀東嶽廟廠戱 同車出朝陽門 將歸逢高太史棫生 高與凌簑軒野同載 謂將尋黃金臺 凌是越中人 且奇士 初至燕 爲訪古蹟 要余偕..
象房 在宣武門內 西城北墻下 有象八十餘頭 凡大朝會 午門立仗及乘輿鹵簿 皆用象 受幾品祿 朝會時 百官入午門畢 則象乃交鼻而立 無敢妄出入者 象或病不能立仗 則强牽他象以代之 莫能屈也 象奴以病象詣示之 然後乃肯替行 象有罪則宣勅杖之 觸物傷人之類 伏受杖如人 杖畢起叩頭謝 貶秩則退居所貶之伍 余畀象奴一扇一丸 令象呈伎 象奴少之 加徵一扇 余以時無所携 當追給 第先使效伎 則象奴往諭象 象目笑之 若落然不可者 使從者 增畀象奴錢 象睥睨久 象奴數錢納囊中 然後象乃肯 不令而效諸伎 叩頭雙跪 又掀鼻出歗 如管簫聲 又塡塡作皷顰響 大約象之巧藝 在鼻與牙 曾見畵象 象皆雙牙直指 若將觸物者 謂其鼻垂而牙指 今視象不然耳 牙皆下垂若植杖 忽向前若握刀 忽互交若乂字 不一其用 唐明皇時 有舞象 觀史心常疑之 今果見善諭人意者 莫象若也 崇禎末 流寇破京城 過象房 群象皆垂淚不食云 葢形則蠢..
凡爲畵圖者 畵外而不能畵裡者 勢也 物有嶐坎細大遠近之勢 而工畵者不過略用數筆於其間 山或無皴 水或無波 樹或無枝 是所謂寫意之法也 子美詩 堂上不合生楓樹 恠底江山起烟霧 堂上非生樹之地 不合者 理外之事也 烟霧當起於江山 而若於障子 則訝之甚者也 今天主堂中墻壁藻井之間 所畵雲氣人物 有非心智思慮所可測度 亦非言語文字所可形容 吾目將視之而有赫赫如電 先奪吾目者 吾惡其將洞吾之胸臆也 吾耳將聽之而有俯仰轉眄 先屬吾耳者 吾慚其將貫吾之隱蔽也 吾口將言之 則彼亦將淵默而雷聲 逼而視之 筆墨麤踈 但其耳目口鼻之際 毛髮腠理之間 暈而界之 較其毫分 有若呼吸轉動 葢陰陽向背而自生顯晦耳 有婦人膝置五六歲孺子 孺子病羸白眼直視 則婦人側首不忍見者 傍側侍御五六人 俯視病兒 有慘然回首者 鬼車鳥翅 如蝙蝠墜地宛轉 有一神將 脚踏鳥腹 手擧鐵杵 撞鳥首者 有人首人身而鳥翼飛者 百種恠奇 不可方..
余友洪德保甞論西洋人之巧曰 我東先輩若金稼齋 李一菴 皆見識卓越 後人之所不可及 尤在於善觀中原 然其記天主堂 則猶有憾焉 此無他 非人思慮所到 亦非驟看所可領略 至若後人之繼至者 亦無不先觀天主堂 然恍忽難測 反斥幽恠 是眼中都無所見者也 稼齋詳于堂屋畵圖 而一菴尤詳于畵圖儀器 然不及風琴 葢二公之于音律 不甚曉解 故莫能彷彿也 余雖耳審其聲 目察其制 然又文不能盡其妙 是爲大恨也 因出稼齋所記共觀焉 堂之東壁 有二層朱門 而上二扉下四扉 次第開之 其中有筒如柱如椽者簇立 大小不一而皆金銀雜塗之 其上橫置鐵板 其一邊鎖穴無數 一邊如扇形 刻方位及十二時 俄見日影到其方位 則臺上大小鍾 各撾四聲 中央大鍾 撾六聲 鍾聲纔止 東邊虹門內 忽有一陣風聲 如轉衆輪 繼以樂作 絲竹管絃之聲 不識從何而來 通官言此中華之樂 良久而止 又出他聲 如朝賀時所聽 曰 此滿州之樂也 良久而止 又出他曲 ..
御廐後爲虎圈 築城如烟臺 上架井字樑 覆以腕大鐵網 傅墻爲小穽 樹鐵爲柵 舊有二虎 一近斃 一往圓明園 今空圈 皇帝幸行 必檻虎前驅 心有不懌 則臨圈親射云
天壇在外城永定門內 墻周幾十里 墻脚三級 其上可以走馬 內爲圓邱 第一層壇 闊百餘步 高可丈餘 壇面皆鋪用碧琉璃甎 闌干四周 皆以綠琉璃爲楹檻 四出陛俱九級 陛濶幾二丈 亦鋪碧琉璃甎 護闌亦皆綠琉璃楹檻 第二層壇 面二丈餘 四出陛九級 壇面鋪碧琉璃甎 壇脚及四周闌干 亦皆綠琉璃楹檻 圓邱外又繚以周垣 覆黃琉璃瓦 四面爲欞星門 分元亨利貞 以配東西南北而爲號 東一壇祀日 西壇祀月 東第二壇祀二十八宿 西第二壇祀風雲雷雨 皇穹宇及神樂觀 太和殿 齋宮 天庫 神廚 皆覆以琉璃黃瓦 神樂觀 平日敎習樂舞生之所 每値大享 則先期演儀于太和殿 羊豕鹿兎 俱有房舍圈柙 北墻下方池二十餘區 冬月鑿氷 以藏凌室 可見昭事之物 潔凈備具 無不取用於其中也 正陽門敵樓下正南一門 恠其常閉 或云皇帝親祀天壇 駕出方啓正南甕城門 而灌脂百斛 然後始開云
太和殿前庭 面可數百步 臺高丈餘 護以白玉欄 上有太和門 門上爲三簷黃瓦 是謂五鳳樓也 皇帝大朝會駕坐太和殿 則欽天監設定時鼓于樓上 敎坊司設中和韶樂于樓之東西 通官徐宗顯言 朝會時 錦衣衛 陳鹵簿儀仗于太和殿庭東西 北向立 馴象于五鳳樓下 東西相向 陳大車玉輅于太和門丹墀中道 北向 御馬監設仗馬 金吾衛雲麾司 陳甲士儀仗金鼓于太和門外午門內丹墀 京營將校凡七萬 夾道樹幟 護衛警嚴于碁盤街 百官候時于端門之內擎天柱下 五鳳樓中鼓初嚴 則百官整班 鼓二嚴則分班 由太和左右掖門 魚貫而入 皇帝駕自保和殿由中和殿入太和殿 導駕侍衛奉九璽印符前行 樂奏飛龍引之曲 大樂奏風雲會之曲 于時洞開諸門 直至正陽門 豁達洞見 外內正直 無有隱曲 五鳳樓中慶皇都喜昇平之樂 如出天上云 舊聞崇禎初載 於五鳳樓上 獲天書黃褓十襲 外題曰天啓七 崇禎十七 福王一 此雖妖言 如此大基業 亦豈無天定之數耶
自軆仁閣出協和門 與東華門相直 有殿曰文華 其東有門曰前星 覆靑琉璃瓦 門內又有重門而皆鎖 重門之內 皆靑琉璃瓦甍 可知爲太子宮也 或云 太子所居曰傳心殿 殿後有箭亭 鑄鐵爲碑 刻淸家祖訓以埋之 人無敢至者 世傳康煕在位久 太子對宮僚言 世間寧有頭白太子乎 語泄坐廢 自是不復豫建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 詔曰 我聖祖仁皇帝 爲宗社愼擇 命朕纘承丕緖 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 一言而定大計 薄海內外 罔不欣戴 當日聖祖 因二阿哥之事 身甚憂悴 天下共聞 今朕諸子尙幼 必須詳愼 特將此事 親寫密封 藏于乾淸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扁額之後 乃宮中最高之處 以備不虞 故玆諭告諸王大臣 咸宜知之云云 禮部主事陸生楠䟽請豫建 雍正下詔切責以爲不豫建太子 卽我朝家法 俾皇子人人 各務孝友恭儉 一聽天命 絶兄弟猜疑讒慝之心 此萬世久長之美法也 明朝奸臣王錫爵 請建太子 不擇賢以立 天啓遂亡天下 爾欲效王錫..
六科在端門之內 六部百司分置太淸門外 是爲前朝 太液池北神武門內 是爲後市 宗廟在闕之左 社稷在闕之右 前後左右鋪置排設 無不匀敵 於是乎王者之制度大備矣 曾見綏寇紀略 崇禎十六年五月 京師雨血 通夕雷霆 太室神主顚倒 寶鼎彛器皆融 又六月二十三日夜 霹靂起奉先殿 廟門金鋪 皆爲龍爪所鎔化 廟前石上 有龍臥痕 嗚呼甲申流寇之變 千古所未有也 天崩地坼 九廟震蕩 而因爲覺羅氏觀德之所 則惡能無似此大變恠哉
午門三虹門 幽深如行洞窟中 衆囂雄響 噌吰鏜鎝 橋五皆白玉闌干
御廐在前星門外 東西樹柵爲門 馬不過三百餘疋 皆脫覊自在 方午 圉人開柵擧鞭 指揮若招呼之狀 東西廐馬皆出 齊首分左右立 北墻下 有大井 井邊有大石槽 兩人轉機㪺水 連注槽中 圉人以鞭分十馬爲一隊 次第入飮 前隊齊飮齊退 則後隊方進 無敢爭先亂次者 入者從右 出者從左 自入于廐 問天子馬止此否 圉人笑曰 天子稱萬乘 京外富室 尙多是數 况萬乘天子耶 暢春苑 圓明園 西山 俱有萬馬 皇莊南海子 亦有千里馬 今天閑上駟 盡往遵化州 今此所留皆老孱 不堪騎乘 只備端門立仗 然俱壽六七十 就中指黃馬曰 此壽一百有三歲 披示其唇 只有兩齒 不食蒭荳 已三十餘年 日中醇醪二甌 朝暮糖餌麥屑二升 調燒酒臨槽舐吃 月受三品廩 皇帝時賜御饌 必雙跪叩頭 雍正時尙行千里云 馬之毛色潔澤 未見其甚老 但眼小眵流 而雙瞳瑩碧如靺鞨 兩眉五六根裊裊下垂 耳中白毫 出外如鬣 但脛大異他馬 想其少壯時多力者也 圉人..
午門外左右 立數丈石獅 端門內左右 坐石屭贔 建六稜石柱于其上 柱高六七丈 柱身遍刻龍螭 柱頭所坐之物 莫辨何像 而皆作攫挐之狀 天安門外 亦有一對 此似是石闕也
協和門外 有武英殿 制如文華殿 雍和門與西華門相直 協和門與東華門相直 武英殿前 有武淵閣 大約殿閣門墻 莫不對對相直 中庭步數 亦必相當 無小差殊矣 黃江漢景源陪臣傳 崇禎甲申 蕯哈廉入京師 受明文武朝賀于武英殿 此傳聞之誤也 蕯哈廉者 貝勒 曾見謚號錄 蕯哈廉謚武毅 受文武朝賀于此殿者 乃多爾袞 非蕯哈廉也 甲申三月 流寇破皇城 是年五月 多爾袞入皇城 是時明亡僅閱月 而我國從人見武英殿龍墀 只有蝙蝠矢 相視流涕 今馹卒刷驅 充斥殿庭 恣意遊觀 雖不識當時光景 亦莫不侮紅帽而羞蹄袖 自視衣袴鶉結 而猶與錦繡者排突 小無愧沮 豈非吾東尊攘之義 亦根於皁隷之賤 而秉彛之所同得 有不可誣也耶
文華殿前有閣曰文淵 天子藏書之所也 皇明正統六年 合宋金元所儲而編定目錄 凡四萬三千二百餘卷 增以永樂大全 多至二萬三千九百三十七卷 若復益以近世所刊圖書集成 今皇帝所輯四庫全書 則想應充溢露積於外耳 門鎖只從簾隙 略望殿閣之雄深 而末窺天子縹箱之富 甚可恨也 曾聞昔我昭顯世子從九王 宿留此閣云 九王者 淸初睿親王多爾袞也
出雍和門 有殿曰文華 覆以黃琉璃瓦 皇明故事 文華殿東室 爲九龕 供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 左一龕周公 右一龕孔子 每日天子至文華殿開講 先行一拜三叩禮 閣老及講官 立候月臺上石闌之左 承旨唱先生來 閣老及講官 魚貫而進 分班入席 于時略堂陛之嚴 以便講臣憑几 今未知近世開講 亦用是禮否也
內務府官與通官 眼同我譯 攷納我幣之紫紬黃紵于體仁閣 時方籍入閣老李侍堯家產 侍堯納雲貴總督海明金二百兩 贓發被籍 中國內外 無論大小貴賤 皆有養廉恒廩 外官則分煩衝疲 難爲之制祿 若額外私賦 或關節納賂 事發追贓 雖纖毫犯科 盡沒私贓 惟不奪官爵 故赤身帶職 妻子流離 此法葢沿皇明之舊而更嚴也 內務官對坐收納 而所籍無他物 皆婦人所著貂裘二百餘領 一裘頗長而毫端 金畵蟒龍
太和殿 皇明時舊名皇極殿 三檐九陛 覆以琉璃黃瓦 月臺三層 各高一丈 每層爲白玉護闌 悉雕龍鳳 闌頭皆爲螭首外向 臺上立鐵鶴 翩然欲舞 第一臺闌中 列置八鼎 第二臺闌角 對峙兩鼎 第三臺闌中 夾闌各峙一鼎 鼎高皆丈餘 庭中亦列三十餘鼎 其出色神巧 古之九鼎 亦或在此也 自太淸門爲白玉闌 連延曲折 至太和殿 又周匝至中和殿 又至保和殿 如亞字殿 前東曰軆仁 西曰弘義臺 高幾與太和殿陛齊 而但一層一闌耳 大抵太和殿 乃天子出治之所 而不甚高大 問諸他人 則所見略同 初頗訝之 首譯笑之曰 此無他 所經數千里之間 城邑民居如彼壯麗 寺刹宮觀所在宏侈 則眼目日奢 心意漸闊 未見太和殿 而先有靑陽玉葉許大明堂 爲天子垂衣之所 今自左右廊廡 驟看太和殿 不甚有異 故乃反憮然而失圖耳 譬之人 堯舜亦與人同 若使左右承弼 無元凱諸公 而苟然充位者 無非屠沽蒭蕘 獨堯舜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粉米藻火宗彝黼芾絺..
鑿太液池 爲山曰萬壽 又曰煤山 山上有三簷殿閣 立四法輪竿 皇明毅宗烈皇帝殉社之地也 余與杭州人陸可樵 李冕 相遇於五龍亭 兩生俱初至京師 其迷方昧向 無異於我 只憑古人記籍 時自衣帶間頻頻出視 或相視而笑 或兩相愕然 葢驗之古記 有中有不中 則自不覺其喜且驚也 彼以中州人 聞見之相爲乖左 紀述之時有訛謬 猶尙如此 况余外國人乎 余且因此 有大自省悟者 余初以萬歲山爲萬壽山 葢華音萬是宛 歲音秀 灑翻萬壽萬歲 音義俱似 則意一山而兩號也 今攷兩生所持古記 則果非一山 曩者所遊兎園璚島 乃萬歲山也 譬如對席證交 名面各知 萬歲山 金人輦運宋之艮嶽以成之 當時謂之折糧石 元世祖置廣寒殿于其上 皇明宣宗皇帝御製廣寒殿記是也 高麗恭愍王時 元太子召見高麗贊成事李公遂於廣寒殿 卽萬歲山也 又高麗元宗五年九月 王至燕都 十月辭帝於萬壽山玉殿 又申思佺遍觀萬壽山玉殿 但云玉殿而不言殿名 然旣稱萬壽山..
兎園山 一名吐兒山 高不過五六丈 周勤百餘步 砌礎縱橫 似是舊臺殿基也 內築土爲山 外環立太湖石 嵌空玲瓏 蒼翠綠碧 不雜他色 高皆丈餘 石之至巧者也 纍石爲小洞府 兩頭皆爲偃虹門 旣出洞府 又以奇石夾道螺旋 作峰回路轉之勢 上置數楹虛閣 俯瞰城闕 又行數十步 石龍昂首 其下爲方池 甃石爲溝 屈曲蜿蜒 似是流觴之所 而轉機汲水之物 無一存者 山前有石牀玉枰 又行數十步 有三層圓臺 其制如旋磨 其下 又有新踣殿閣 山中萬石崢嶸 無一傾側 而壞墻敗瓦 在在愁亂 吾聞皇帝於西山 窮極土木 而獨於禁苑咫尺之地 不加理葺 有若荒山墟落何也
太液池中 有島曰瓊華 世傳遼太后粧梳臺 元順帝爲英英 起采芳館于此 跨島有大石橋 制如金鼇 兩端亦樹二坊 曰堆雲 曰積翠 或曰此名金海橋也 湖上有臺如甕城 臺上有殿如翠葢 立橋上 回看金鼇 行人車馬 又不類人間世矣 臺下有金時古松 皇明嘉靖間給俸 號爲都督松 或云柏 或云栝 明淸間多記述詩 今摧殘 只存兩朽榦 色白如骨 不可辨矣
跨太液池 架石橋 東西二百餘步 兩沿爲白玉闌干 中爲馳道 增高二尺 夾道爲複闌 闌頭蚣★虫+夏 總爲四百八十餘坐 各具情態 不一其形 橋之兩端 對樹二坊 西曰金鼇 東曰玉蝀 車馬闐咽 遊人雜沓 而湖波漾日 一塵不動 北望五龍亭 西望紫禁城 林樹葱蒨 層樓複殿 相掩相映 而五色琉璃瓦甍 隨日作陰陽 白塔寺浮圖及亭閣黃金葫蘆頂 時湧樹外 樹外天光深靑而澄烟澹霞 令人駘蕩 又似暮春天氣
西館在瞻雲牌樓內 大街之西 白廟之左 在正陽門之右者 稱南館 皆我國使館也 年至使先在南館 而別使踵至則分處此館 或云被籍之家也 前墻十餘間 甎刻牡丹而築之 嵌空玲瓏 正使處正堂 中庭有東西堂 副使 書狀分處 余處前堂
皇城周四十里 若棊局然 九門正南曰正陽 東南曰崇文 西南曰宣武 正東曰朝陽 東北曰東直 正西曰阜成 西北曰西直 北西曰德勝 北東曰定安 皇城之內 爲紫禁城 周十七里 紅墻覆黃琉璃瓦 門西北曰地安 南曰天安 東曰東安 西曰西安 紫禁城之內爲宮城 正南曰太淸門 第二卽紫禁城之天安門 第三曰端門 第四曰午門 第五曰太和門 後門曰乾淸 乾淸之北曰神武 東曰東華 西曰西華 皇城九門樓 皆三檐 皆有瓮城 瓮城皆有二層敵樓鐵裹門關 與城門相直 而左右皆有便門 正南一面爲外城 有七門 制同九門 正南曰永定 南左曰左安 南右曰右安 東曰廣渠 西曰廣寧 廣渠之東隅曰東便 廣寧之西隅曰西便 地安門外爲鼓樓 鼓樓之北 爲鍾樓 角樓 六水關 三城壕 發源玉泉山 經高梁橋 河分兩支 一循城北轉東折而南 一循城西轉南折而東 入紫禁城 爲太液池 繞出九門 經九牐滙 至大通橋 而東西岸 皆甎築石甃 九門壕梁 皆置大石橋..
自密雲入德勝門 時路甚泥濘 群羊且塞路 不可行 遂下馬 與洪譯命福 入路傍千佛寺少憩 佛座繞千蓮 蓮繞千佛 尊天諸佛二十四軀及十八羅漢 皆我國所進云 此據劉同人景物略爲說 而殊不識淥水雜識 已據喬應春碑 爲太監楊用所鑄也
唐書藝文志 有新羅崔致遠桂苑筆耕四卷 而後來著書家引用書目 無見焉 書亡當久
豊潤玉田之間 有還鄕河 凡水皆東流 而獨此河西流 燕山叢錄 宋徽宗過河橋 駐馬四顧 悽然曰 過此漸近大漠矣 吾安得似此水還鄕乎 不食而去云 或曰 石少主所命之名 而人至今呼之 石少主者 似是石晉少主重貴 而亦爲契丹所虜 當過此也
余甞過豐潤縣 其東北 有秦王山 惟荊叢生 相傳唐太宗爲秦王時 登此山 見荊愕然曰 此 里師授吾句讀時 所用朴也 下馬拜之 荊皆垂首嚮地 如頫伏狀 至今猶然
中國理學之盛 莫尙于胡元之世 而又有兩異事 元開國之初 道士之儒言 釋氏之儒行也 長春眞人邱處機 字通密 登州人 長春 其號也 生于金皇統戊辰五月十九日 貞祐乙亥 金主召不起 己卯 宋亦遣使召之 又不起 是年五月 蒙古太祖自柰蠻 遣近侍持手詔致聘 遂赴召 踰鐵門關 經數十國地萬餘里 見帝於雪山 首以一天下者 在不嗜殺人爲對 諫止大獵 則曰天道好生 問爲治之方 對以敬天愛民 問修身之道 則對以淸心寡欲 問長生之藥 則曰有衛生之經 無長生之藥 每召就坐 勸帝者皆慈孝之說也 豈非道士而儒言者乎 是時蒙古踐蹂中原 河南北尤甚 民罹俘戮 無所逃命處 機還燕 使其徒持牒 招求於戰伐之餘 由是爲人奴者得復爲良 與濱死而得更生者 毋慮二三萬人 此出元史 又海雲國師名印簡 山西之寧遠人也 年十一 能開衆講義濟衆凶 金宣宗賜號通元廣惠大師 寧遠城陷 與其師中觀皆被執 元成吉思皇帝 元太祖 遣使語大師曰 老..
未及東岳廟五里 有荒凉臺 非也 長安客話 唐太宗征高勾麗 甞屯兵于此 虛設囷倉 以疑敵人 故俗因呼其地曰謊糧臺 其說似是
國家崇信佛法 建大佛寺 必置經藏 叢天下之工書者 泥黃金繕寫 以示其嚴 選天下之善鎪者 刊美木傳刻 以致其廣 京師諸寺 日飯僧端坐群誦 撞鍾吹螺 晝夜不絶 歲又一再遣使 乘驛奉香幣 徧天下亦如之 斯盡恒河沙界 並受其福 於虖至矣 高麗古稱詩書禮義之國 皇元之有天下也 世祖皇帝結之恩 待之禮 亦最優異 父子繼王 並列貳館 今王 忠宣王 又以聰明忠孝 爲皇帝皇太后所親幸 大德乙巳 乃施經一藏 入大慶壽寺 歸美以報于上寺 爲裕皇祝釐之所 於京城諸刹 爲最古 皇慶元年夏六月 謂某爲文勒之石 王名 璋 好賢樂善 有德有文 逮事世祖 以皇甥爲世子 入宿衛 被賞識 成宗朝選尙公主 大德末年 從今上平內難 立武宗有功 爲推忠揆義協謀佐運功臣 開府儀同三司 太子太師 上柱國駙馬都尉瀋王 征東行中書省右丞相 嗣高麗國王 今上卽位 策勳加太尉 碑程鉅夫所撰也 在雪樓集 辭多譏諷 盖寓諸外國撰述 以微見其志 ..
元至正十九年 子規啼於居庸關 關距皇城七十里 燕都八景 居庸疊翠 其一也 元王惲以爲始皇築長城時 居息庸徒於此地 遂稱居庸 慕容垂遣慕容農 出蠮螉塞 卽居庸之訛音云 余甞欲一至居庸 而往返爲一百四十里 則有難於一日中周旋 故止焉 至今爲恨
戴斗夜談 京師相傳十可笑 光祿寺茶湯 太醫院藥方 神樂觀祈禳 武庫司刀鎗 營繕司作塲 養濟院衣粮 敎坊司婆娘 都察院憲綱 國子監學堂 翰林院文章 猶漢世諺稱擧秀才不知書 察孝廉父別居之謂也 我東諺有云 官猪腹痛 猶言越視秦瘠也 其名存實無 漢世孝廉 猶然 何况後世乎
端午日 工曹進宮扇艾虎 戒庵漫筆 端午 賜京官宮扇 竹骨紙面 俱畵翎毛 五色線纏繞 艾虎云 端午艾虎 卽亦中國舊俗
六街花事云 荷包牡丹 本草一名朝鮮牡丹 花似僧鞵菊而深紫色其以牡丹名者 因其葉相類也 京師槐樹斜街 慈仁寺藥王廟花市 恒有之 所謂荷包者 中國人以繡圓囊 相贈遺曰 荷包 卽囊名也 僧鞵菊 未知何狀 要之皆草花也 旣名朝鮮牡丹 而我東獨不見 何也
朱昆 田竹坨之子也 其按元順帝北走 駐蹕應昌 太子愛猷識里臘達嗣立 徙和林改元宣光 高麗稱爲北元 辛禑甞奉其年號 時洪武十年也 明年豆叱仇帖木兒立 北元遣使告高麗 繼又以改元天元 告高麗 具見鄭麟趾高麗史 則繼順帝而建元者 非止宣光矣 盖順帝之稱中國所號 而惠宗廟號 殘元所謚 其後僅識宣光之謚 昭宗則天元之立 史家之所略 而所以據麗史爲證也歟
燕之東北郡縣 非但多高麗庄 唐總章中 以新羅戶 置僑治良鄕之廣陽城
天順七年二月 擧會試 値貢院火 監察御史焦顯 因鏁其門 不容出入 擧子焚死者 九十餘人
王越試券 爲風所漂 飛落我國 以其券付奏年使 而中國記載 誤稱琉球 當時以越謂有風力 擢居憲職 甞見琅瑘漫抄 成化間 太監王高休沐 有兵部尙書某往謁之 會都御史王越 戶部尙書陳鉞 亦至 高良久始出 揖諸公坐 謂曰 昔王振用事 六卿多通私謁 人以爲擅權 今諸公見訪 安知外人不議高耶 且諸公訪高 不識以高爲何如人 兵部曰 公聖人也 高作色曰 大而化之之謂聖 孔子尙曰則吾豈敢 王高何人 敢謂聖人 衆惴不能出氣云 其時兵部 雖隱其姓名 公議難掩 則至於王越所謂風力安在
太學志 隆慶元年 駕幸國學 朝鮮陪臣李榮賢等六員 各具本等衣冠 赴彛倫堂外 文臣班次之次 其時參班 當以使价留舘 何至六員之多也 今莫識李榮賢爲誰家祖先 而隨參諸員 又無姓名可攷 先輩萬運多識故事姑錄之 以待一訪
我國成川降仙樓 米萬鍾仲詔所書 其筆法不下米元章 而石癖則過之 艮齋筆記 房山有石 長三尺廣七尺 色靑而潤 仲詔思致之勺園中 車重輪馬十駟 百夫曳之 七日始出山 又五日始達良鄕 道上工力竭 因臥之田間 繚垣衛之 葭屋覆之 有往復報答之書 一時傳爲佳話 余遊燕中 有以閩人吳文仲所畵米太僕奇石一卷來賣者 一靈壁石 一方臺石 一英德石 一仇池石 一兗州石 又有號非非石 靑石 黃石 皆奇形怪狀 有自題湛園詩 主人心本湛 以湛名其園 有時成坐隱 爲客開靑罇 閒雲歸竹渚 落日映松門 登臺候山月 流輝如晤言 萬鍾宦遊四方 所積惟石而已 則盖亦名士也 東人惟知米元章而不識米仲詔 故特記之 但未知樓額何緣得到 亦俟後攷
輟耕錄言 國朝每宴諸王大臣 謂之大聚會 是日盡出諸獸於萬歲山 若虎豹熊象之屬 一一別置 然後獅子至 身才短小 絶類人家所畜金毛猱狗 諸獸見之 畏懼俯伏 不敢仰視 氣之相壓也如此云 余甞至萬歲山 不見所畜諸獸 則皆置之西山及圓明諸苑 而熱河所見奇禽獸不爲不多 然率不識其名 日見馴熊豢虎 類皆帖耳闔眼 常作可憐之熊 尤以未見獅子爲可恨 然百年內 亦絶無來獻者云
楊廉夫元宮詞云 北幸和林幄殿寬 句麗女侍婕妤官 君王自賦明妃曲 勅賜琵琶 馬上彈 按麗史樂志所載樂品 琵琶絃五 則婕妤所彈 斯五絃矣 韞光樓雜志
中原放燈 在上元夜 自十四至十六 我國放燈 必于四月八日 謂佛生辰 此似仍麗俗 釋迦如來 淨飯王之太子 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 四十二年壬申 太子年十九 棄位出家修道 至穆王三年癸未 道成
陜川伽倻山海印寺 刱自新羅哀藏王時 名籃巨刹 多相沿襲號名 而此獨不然 中國順天府西海子上 舊有海印寺 皇明宣德間 重建 改名大慈恩寺 廢爲廠 我國海印寺 乃千餘年舊刹 則燕中海印 想應在新羅所刱之後也
東西洋考 五代時 閩都巡檢林願之第六女 生于晉天福八年 以雍煕四年二月二十九日昇仙 常衣朱衣 飛翻海上 里人祠之 宋宣和癸卯 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 中流遇風 鄰舟俱溺獨路舟 神降于檣無恙 使還奏于朝 特賜廟號順濟 今天主堂所畵朱衣女像 飛翻海雲間 似爲其神也
漢書地理志 淸河郡有𢘿題縣 余行自漠北 還入古北口 夜宿淸河縣 今不知𢘿題何在 而要之淸河近境 顔師古注 𢘿 古莎字
童子時讀史 竊怪漢封寇恂爲雍奴侯 侯號何限而何必曰雍奴侯 按雍奴地名 在漁陽右北平 余曩入燕薊 道出漁陽北平 今未知雍奴變作何名 而儻亦經行其地否也 雍奴又數澤名 水經注 四面有水曰雍 不流曰奴
酈道元水經註 濡水東南流 武列水入焉 濡水 今灤河 武列水 今熱河 熱河之號 不著於經 則似是武列之轉聲 其源有三 一出武郁利河 一出石巴伊臺 一出湯泉同 會爲熱河 抱山莊南行入灤河云 我使趲程行 旣入熱河 或有自此徑還之議 使臣使任譯 預講東還路程 任譯探於通官 通官輩大驚曰 山後皆㺚子地方 抱醫巫閭而北東繞轉 道途間 必遭㺚子所刦略 俺等中土人 無有識此路者 雖蒙皇旨 自此徑還 使臣呈文禮部 懇免此路可也 任譯更無向人探問處 方納悶 有一老章京曾經行者 能歷歷言之 而給紙筆 使之開錄 則目不識漢字 仰視天 俯畫地 手扱沙作山形 復截芥爲舟渡狀 然後操筆疾書 乃滿字 無解見者 觀者皆大笑 余偶以此紙 示王鵠汀 鵠汀亦不能解 以示王羅漢 羅漢曰 吾雖知之 漢字翻謄則難 俺鄰舍有奉天人來客者 似當識此路 明日問諸此人 詳錄以來也 因納紙懷中而去 明日果爲詳錄而來 自熱河三十里至平臺子 三..
人於年少時 前程甚遠 若無可老之日 言語間易 觸侮老人 非但惡少輕薄 類不福祿延長 不可不愼 閔贊成馨男年踰七耋 手自接菓 里中諸少年名官 笑之曰 公猶復百年計耶 公曰 政爲君輩留贈耳 其後公享年九十四 諸名官諱日 公輒手自摘菓以助祭 昔楊大年弱冠 周翰 朱昂 同在翰林 兩人時已皤然 每論事 楊侮之曰 兩老翁以爲如何 翰頗不堪謂曰 君莫欺老 竟當留白贈君 昂曰 莫留贈他 免得他人還又欺他 後楊果不及五旬 熱河太學 有老學究曰王鵠汀者 敎授民家小兒胡三多 年十三 復有旗下王羅漢者 年方七十三 較三多爲先甲戊子生 講義於鵠汀 每日淸晨 與三多挾書後先踵門 朝鵠汀 鵠汀或談論無暇 則輒轉身屈首於胡童 鬯受一遍而去 鵠汀云 彼有五孫二曾孫 身自日來講義 歸而轉授衆孫 其勤實如此 然而老者不恥 稚者不侮 中州禮義之盛 日有聞矣 而邊末風俗之淳 益可見耳 一日胡童持一帖硃紙二兩紋銀而來 以示余 其..
今之烏絲欄 卽古之編竹也 古者文字 皆以漆書之竹片 以韋編之 所謂簡冊 其形如烏絲欄 孔子讀易 韋編三絶者是也 漢武帝渡河東 亡書五篋 幸賴張安世誦而錄之 其無鏤板可知 後世鏤板 始於後唐明宗 明宗胡人 目不知書 然其九經鏤板 乃在長興中功 不在鴻都石經之下 帝歎當時士大夫吉凶之禮 有冥昏起復之制 曰儒者所以隆孝悌而敦風俗 且無金革之事而起復可乎 婚姻吉禮也 如之何其用於死者 乃詔劉岳 選文學通知古今之士 共刪定之 太常博士段顒田敏等 皆鄙俚 增損其書 不過當時家人所常傳習者 卽今聚珍板刻字 戶部侍郞金簡所監董
徐花潭先生敬德數學 類康節 有詩若文若干篇 無可觀而編入四庫全書中 今皇帝所著
出東直門 向熱河 行不數里 皇城脚夫三十餘人 扁擔接武而行 回子十餘人殿後 面貌獰猙 高鼻綠瞳 髮鬚强磔 其中兩人眉眼明秀 服着最華 戴猩猩氈笠 卷其左右兩簷 則前後簷尖銃 如未敷荷葉 顧眄之際 輕佻可笑 馬頭輩臆稱回回國太子 與之後先作行者三四日 時於馬上換烟相吸 其動止頗爲恭順 一日停午極暑 下馬憩路中簞屋下 兩人後至 亦下馬對椅而坐 問我滿洲話否 蒙古話否 我戱答曰 兩班安知蒙滿話 卽書問回回來歷 一人掉頭視他 似全塞矣 一人欣然操筆 沉思良久 纔下一字 備盡人間艱難辛苦之狀 自稱哈密王 指其伴來者 亦稱蕃王十二部云云 所對全無文理 不可解矣 問擔來何物 則皆進貢玉器 而其中最大者 自鳴鍾云 所稱蕃王 解囊出茶 使其從人烹瀹相飮 亦勸余一椀 意其必異茶也 視其香色 乃皇城中尋常行賣之物也 爇爐鎗椀 皆以朱漆皮革爲外套 纍纍如帶銙腰帶背負 極其簡便矣 茶後先起 一鞭跑去 明朝又相逢..
尙瑞院所藏皇明馬牌 深黃無紋綾 烏木軸一卷 長二尺四寸 廣五尺有咫 沿邊刺繡螭龍 中繡鞍具赤馬一疋 制誥皇帝聖旨 公差人員 經過驛 分持此符驗 方許應付馬疋 如無此符 擅便給驛 各驛官吏不行執法 循情應付者 俱各治以重罪 宜令準此 洪武二十三年月日 字皆黑線刺繡 年號上安玉璽其文曰 制誥之寶 左旁細書 通字七十號 下方聯幅 安小璽之半 又赤馬一疋一軸 通字六十七號 又靑馬一疋一軸 通字六十八號 赤馬二疋一軸 達字三十號 盖洪武庚午由群山島發船 朝金陵時 所賜符驗四度也 又赤馬二疋一軸 萬曆二十七年月日 達字十六號 又赤馬二疋一軸 達字十三號 制誥及年號黑線刺繡 四沿螭龍 上安璽寶 皆同洪武制 左旁細書 通達幾字號 皆不刺繡 似是臨時寫其第幾字號 皆具書印半璽出給也 洪武通字六十七號 靑馬以下八馬 皆無鞍勒 盖萬曆己亥遼陽路梗 由椵島至登州下陸 以朝北京時 所賜符驗二度也 每一軸 貯朱漆..
佛氏書初入中國者 不過四十二章 其後號佛經者 太半作于魏晉間文人之手 盛于姚秦 熾于蕭梁 大備于唐 幾與儒家典籍等 盖自上世 已有似此學問 黃帝 廣成子 南郭子綦 藐姑射山人 許由 巢父 卞隨 務光 長沮 桀溺 未曾號其人爲佛 而亦未甞著有其書 故後世但知佛氏之出自夷狄 而殊不識中土先有此道也 孔子曰 吾道一以貫之 老子曰 聖人抱一 乃佛氏則曰萬法歸一 所謂萬法歸一 與吾儒理一萬殊 其守約之旨 未始不相似也 世間所有佛書 都是南華經箋註 南華經乃道德經之傳疏彼皆天資超絶 情量卓異 豈不知仁義禮樂俱爲治天下之大經哉 不幸生値衰季 蒿目傷心於質滅文勝 則慨然反有慕于結繩之治 其如絶聖棄智剖斗折衡之類 皆憤世嫉俗之言也 三千年來 排之者亦不一人 而其書竟亦尙存 其書雖存 竟亦無關於天下之治亂 韓昌黎依俙見孟子之距楊墨 乃以闢老佛爲家計 孟子本領非直距楊墨 爲亞聖 乃韓昌黎直欲火其書 以繼鄒聖..
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 羅約國假㺚上書皇帝陛下 臣聞三皇首出 五帝繼作 臨御億兆 代天立極 豈特中華之有主而抑亦夷秋之無君乎 乾坤浩蕩 非一人之獨主 宇宙曠大 非一人之能專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非一人之天下也 臣居羅約之方 城池不過數百里 封疆不越三千里 而常有知足之心 陛下統據中原 爲萬乘之主 城池數千里 封疆數萬里 猶懷無厭之慾 每含並呑之意 天發殺氣 神號鬼哭 地發殺氣 龍虎遁藏 人發殺氣 天地翻覆 堯舜有道 四海入貢 禹湯施恩 萬方拱手 秦皇數伐 匈奴體化 鮑魚契丹 大躪中土 身爲帝豝 積德則如彼 稔惡則若此 吉凶禍福 相根相條 其信如春夏秋冬 其暴如雷霆霹靂 可不愼哉 順之者 未必保其生 逆之者 未必獲其殲 此人理之舛其常 而天道所以違其行也 臣獨何心 抑首跪膝於順天之府乎 雖陛下親率六師之輕銳 往來於水澤之間 而相逢於賀蘭山下 擧鞭問平安 馬上論天下 雲沙萬里 虎跳龍躍 一雄一..
我國深衣之必以麻布而不以綿布者 非也 織麻則當曰麻布 織苧則當曰苧布 織綿則當曰綿布 乃方言訓布爲保 補外翻 讀布曰保布 獨織麻之家 專名爲布 由是而麻布之市曰布廛 苧布之市曰苧布廛 至於綿布則無以區別 方言綿花曰木花 遂名織綿曰木 殊不識綿布者 乃大布也 不名綿布爲大布 而號其市曰白木廛 以至兩稅之賦大布而曰田稅木 大同木 布之大者 遂爲別件物事 以此號 登於官府文簿 通國行之 何謂大布也 純素之物 稱布帛之文 而綿乃織之大本也 不可以絺繡五釆 其質儉而其色純 有無文之文 故曰大布之衣者是也 曰 完且不費 善衣之次 完且不費者 綿布之謂也 大布之衣 卽深衣也 中國三升布 雜羊毛於綿 而同繅爲布者也 我國市人轉賣三升布者 獨名靑布廛 兼賣大布曰 大保 亦曰門三升 以博倍價 而白木廛 不得察糾者 不核名實之故也 中國衰服皆綿布 今行道路所逢衰服者 無一麻布所着 頭巾亦皆綿布 時方夏天 膏..
我東書籍之八梓於中國者 甚罕 獨東醫寶鑑二十五卷盛行 板本精妙 我國醫方未廣 鄕藥不眞 我宣祖大王命太醫許浚與儒醫鄭古玉碏及醫官楊禮壽 金應澤 李命源 鄭禮男等 設局撰集 出內府醫方五百卷 以資考據 書始於宣廟丙申 而成於光海三年庚戌 實萬曆三十八年也 其所刊弁卷之文 頗疎暢 東醫寶鑑者 乃明時朝鮮陽平君許浚所撰也 按朝鮮俗 素知文字 喜讀書 許又世族 萬曆間 篈 筬 筠兄弟三人 俱以文鳴 女弟景樊才名 復出厥兄之右 九邊諸國 最爲傑出者也 其言東醫者 何 國在東故醫言東也 昔李東垣著十書 以北醫而行於江淛 朱丹溪著心法 以南醫而顯于關中 今陽平君僻介外蕃 乃能著書 行於華夏 言期足傳 不以地限也 言寶鑑者何 日光穿漏 宿陰解駮 分肌劈腠 使人開卷 暸然光明似鑑也 昔羅益之著衛生寶鑑 龔信著古今醫鑑 皆以鑑名 不嫌夸也 竊甞論之 人惟五藏 病止七情 其間禀受有偏全 漸染有淺深 證變有通..
古兒馬紅者 義州官奴鄭命壽也 姜功烈者 都元帥姜弘立也 皆改名投虜 命壽最凶惡 陵虐其父母之邦 無所不至 鄭弼善雷卿不勝忿 欲刺殺命壽 與其院吏姜孝元謀 乃使人告命壽諸姦利事于淸人 淸人斬上書者 而鄭雷卿 姜孝元坐死 使命壽監刑 極甚慘酷 後淸人亦覺命壽稔惡於本國 遂斬之 姜弘立光海時爲都元帥 深河之役 降於虜 及仁朝改玉 聞其家誅夷 大怒引虜兵至平山 朝廷不得已送弘立家屬于軍前 其叔父縉 責弘立 弘立大慙 旣而滿洲知弘立詐 遂講和而去 留置弘立 聽本國調度 朝廷畏滿洲强 未敢顯誅弘立 出居其楊花渡江亭 無面目以見國人 不出房闥 但聞長吁聲 後五六年 其家人縊殺之
仁廟甲子 龜城府使韓明璉 與平安兵使李适同叛 擧兵犯闕 兵敗走 皆擒誅 明璉二子潤 瀾 雪上倒着芒鞋 亡入建州爲將 其後十三年 從淸太宗東來云 此出當時傳說 其眞僞未可知 今覽新刊太宗實錄 果言朝鮮將韓明璉爲其下所殺 其子潤 義來降 封義怡親王 瀾似改名爲義 昭代叢書中謚號錄 當載其名 後當考 吁 我朝立國四百年來 不無凶逆之誅殛 而未有如兩賊之擧兵犯闕者 其凶醜遺孽 投虜爲將 借兵猖獗 至於此極 當時建州爲逋逃之淵藪 而足想平日邊門之不嚴 沿江守禦之疎虞 强隣憑陵 而其用事將率之姓名 不識誰某 則何况其材勇謀猷之所出乎 如此而徒欲以空談摧大敵 隻手扶大義 嗚呼難矣哉
當今海內名士 梁國治 彭元瑞 紀勻號曉嵐 吳聖欽 戴衢亨 其兄心亨 俱吳人 祝德麟 李調元 並蜀綿竹人 余有戴心亨所書柱聯一對 開帙群言守其雅 撫琴六氣爲之淸
彌串僉使張超日記 吳學士達濟 尹學士集 以丁丑四月十九日被害云 故兩家據日記 以十九日祭之 丁丑乃皇明崇禎十年 而兩學士遇害 於淸人之在瀋陽時也 洪學士翼漢 不載日記 則不詳其成仁之日 的在何辰 故亦從兩學士 祭以十九日 今覽淸人所撰淸太宗文皇帝特書 崇德二年三月甲辰 殺朝鮮臣洪翼漢等 以正敗盟搆兵倡議袒明之罪 崇德 乃淸太宗年號 而三月甲辰 考之日干 爲初六日 以所謂等字觀之 吳 尹兩學士之遇害 亦當同是三月初六日也
熱河太學大成門外東壁坎 置乾隆四十三年上諭曰 京畿東北四百里熱河地方 在古北口以北 卽禹貢冀州邊末 而虞及殷周 幽州之境也 秦 漢以來 未入版圖 元魏時 建安營二州 唐有營州都督府 然不過僑置治所於內地 遼金及元 始鄕其名 而古地旋荒 明棄大寧 視爲別域 向者曾設承德州 今宜陞爲府 卽以同知改設 而其餘六廳 如喀喇河屯廳 改爲灤平縣 四旗 改爲豐寧縣 八溝廳 其地較廣 改爲平泉州 烏蘭哈達廳 改爲赤峯縣 塔子溝廳 改爲建昌縣 三座塔廳 改爲朝陽縣 並屬承德府統轄云云
皇帝卽位之日 叩頭香案 以謝天夢上帝 錫帝百齡 帝復詣香案前 叩頭謝天曰 願以來乙卯歲傳位 俾御極之年 少皇祖一歲 至今年欽天監奏 後六年丙午歲元朝當日食 後十年乙卯元朝當日食 皇帝變計言 乙卯年若禪位 則新天子元年 適當日食 元朝朝賀 因此當停 是若宋高宗以禪位爲名 而其實不欲當金人也 若又挨過乙卯 則是御極之年 反多于皇祖二歲 以是不安云 此說極妖妄 必非皇帝之言也 自古帝王 御宇旣久 則四方爭獻符瑞 群下希旨飾慶 不無矯誣之事 而豈若今日預占未來之日食 進退其禪傳之年歲耶 此必海內奸佞之徒 借聖人九齡之夢 以文皇帝鍾漏之嫌耳
驛卒刷驅輩 所學漢語 皆訛謷 渠輩語 渠輩不覺而恒用也 臭之甚穢曰高麗臭 謂高麗人不沐浴 足臭可惡也 有失物則曰東夷 謂東夷偸去也 麗音離 東 頭登切 我人殊不識此 聞臭之不善則稱高麗臭 疑人偸物則稱某也東夷 東夷遂爲偸物之號 可勝嘆哉
蠻語 愛莫離者 華語有宿緣也 落勿渾者 華語沒廉恥也 曳落河者 滿語壯士也
看元史 自天子號名殊不類 常恨艱讀 口外有一廢刹 元舊也 斷碑有歷叙元諸帝功德 有曰 成吉思者 太祖也 窩濶台者 太宗也 薛禪者 世祖也 完澤者 成宗也 曲律者 武宗也 普顔篤者 仁宗也 格堅者 英宗也 忽都篤者 明宗也 亦憐眞班者 中宗也
蒙古譯言必闍赤者 書生也 八合識者 師傅也 我國內三廳下隷 號照羅赤 此當因襲高麗之舊 麗世多習畏兀語 照羅赤者 必蒙語也
王三賓言 滇黔中 有續石籐 名羊桃籐 取汁膠石 山中架空造梁 雖數十丈 聯續不斷 如糊紙膠板 然黔人呼黏石膠云 其言殊極荒唐 姑錄之 以資他考
北京卑流 解字者甚鮮 所謂筆帖式序班 多是南方窶人子 顔貌憔悴尖削 無一厖厚者 雖有廩食 極爲凉薄 萬里覊旅 生理蕭條 艱難貧窘之色 達於面目 使行時書冊筆墨賣買 皆序班輩主張 居間爲駔儈 以食剩利 且譯輩欲得此中秘事 則因序班求知 故此輩大爲謊說 其言務爲新奇 皆恠恠罔測 以賺譯輩賸銀 時政則隱沒善績 粧撰粃政 天災時變 人妖物恠 集歷代所無之事 至於荒徼侵叛 百性愁怨 極一時騷擾之狀 有若危亡之禍 迫在朝夕 張皇列錄 以授譯輩 譯輩以呈使臣 則書狀揀擇去就 作爲聞見事件 別單書啓 其不誠若此 告君之辭 何等謹嚴 而豈可浪費銀貨 買得虗荒孟浪之說 以爲反命之資耶 使价頻繁 百年如此 所可慮者 此等文書 不幸閪失遺落彼中 其爲患害 當復如何 雖以今番熱河往來言之 事皆目擊 雖最爲實錄 然先來狀啓附奏一二事件 不無忌諱 則渡江之前 無非飮氷之日也 愚意彼中消息 無論虗實 附奏先來者 皆以..
長城外白雲塔石龕中 有遼時入定僧肉身 至今不壞 微溫柔澤 但瞑目無氣息
余問 舖中藥料希奇俱全否 舖主曰 無論艸木金石 指名要看 輒敢奉正 余曰 稀奇珍品 偶未思名 舖主指東壁下紅漆樻子曰 這裡砟答一枚 眞是稀奇難得之料 余問砟答何物 舖主笑而起曰 第不妨觀看 開櫃出一團石 大如數升匏子 形似鵞卵 余曰 此水磨石也 何相戱耶 舖主曰 何敢故慢無禮 這是駝卵 能治難名奇疾
舖主又道 鹿亦有至小 自視其拳曰 不過如許 曾見荷蘭貢鹿一雙 蒼質雪斑
惟天子可以議禮 今皇帝改月令可徵焉 余燕巖艸堂 甞有蒼鹿來飮前澗 頭如紡車 欲詳觀其毛角 徐往臨觀 鹿大驚超去 竟不得詳 今出長城外 日閱貢獻鹿群 大者如騾 小者如驢 及還入塞 坐一藥舖 見鹿角扶疎 長皆四五尺 充溢棟宇 皆稱鹿茸 余曰 此皆麋茸耳 願得鹿茸 舖主大笑曰 豈不聞麋鹿之大者乎 鹿之大者爲麋 則麋之小者爲鹿爾 角豈有異哉 余曰 夏至鹿角解 在易爲姤 一陰生 爲補陰之劑 冬至麋角解 在易爲復 一陽生 爲補陽之劑 功用顯殊 舖主曰 足下未見時憲書耶 已改月令矣 萬歲爺嘗有疑麋鹿之茸 令天下凡文字之持鹿傍而有角者 皆生致之 養之海子 中區而別之 不相亂倫 及夏至 麋與鹿 皆同時解角 冬至解角者 麈爾 遂改十一月令麋角解曰麈角解 由此觀之 我國關北所出鹿茸 未必是鹿茸 而國中鹿茸日貴 可勝歎哉 余曰 麈形何如 舖主曰 未曾見 或曰 前鹿後馬 大約改月令 非天子之威勢 無以服信天下 ..
樵史一卷 不知何人所著 記明室亂亡之由 以寓悲憤 其載客氏及殺熊廷弼事 頗多異聞 又咎萬曆自救朝鮮 府庫空虗 人民流離 而在朝之臣 罔知所措手 有一妄人 言釆礦于時相 遂欣然行之 民益大困 皆化爲盜賊 以至於亡 言多悲切 與正使讀之 不覺涕零 第緣行忙 未之謄 此係禁書 只此謄本云
淸之立國 專以表賢癉惡之典 服天下心而薊州盤山 有安祿山廟 董卓 曹操 吳元濟 黃巢輩 往往有廟 而何不所在毁撤 是未可曉也 口外路傍 有楊貴妃祠 並塑祿山 馬頭輩入見之 貴妃像妖艶如生 而祿山像胖大 皤然露腹 備極醜態云 不毁此淫祠者 所以鑒戒後人歟
崇禎初 謫魏忠賢于鳳陽 籍其家 忠賢擁徒衆 上震怒 命逮 忠賢知不免 自經死 磔忠賢屍於河間 然則忠賢安得有墓 康煕中 江南道監察御史張瑗疏言 皇上前歲南巡 命修岳飛之墓 賜題于謙之碑 誠以此二臣者 忠貫日月 義壯山河 故表而揚之 風示天下 臣奉命巡視西城 前往西山 一帶査閱 至香山碧雲寺 寺後峻宇繚墻 覆壓數里 鬱葱綿亘 金碧輝暎 乃故明逆璫魏忠賢之墓也 墓上有二穹碑 屹然並立 合書欽差總督東廠官旗辦事 掌惜薪司內府供用庫 尙膳監印務 司禮監秉筆 總督南海子 提督保和等殿完吾魏公忠賢之墓 畿輔近地 尙留此穢惡之蹟 僭越之制 何以儆大憝昭公法哉 况當奉旨纂修明史 凡明季被禍忠良諸臣 無不立傳 光天化日之下 豈容奸孽餘黨 膽大潑天 目無三尺 仰祈天威 勅地方有司 仆碑剗墓 奉旨交與該城官員 仆毁剗平 由是觀之 王振亦應有墓 余玆並錄之 以見明季尙法之嚴 而紀綱不立 有如此者
乾隆戊辰 漁於漳河 泅水者腰斷浮水 帝發卒數萬 塹河傍 別疏之 視河中 萬弩俱張 其下有塚 遂掘得其棺 銀海金鳧具帝者冕服 乃曹操屍也 帝親至關廟昭烈像前 跽其屍而斬之 此擧非但雪千古神人之憤 快破七十塚之疑
去年乃乾隆己亥 得王振墓於西山 剖其棺 數其罪而磔之 並掘其黨與二十餘塚 皆斬之 按明史 駕至土木 振輜重千餘兩 敵四面追之 一時從官及兵將皆沒 振安得獨脫 且當時族誅振家 歐殺馬順長 磔振侄王山於市 則其黨與安得有墓 天順旣復位 復振官爵 立祠祀之 然則振之有墓 亦無足恠也已
康煕時相業文章學問 皆推伊桑阿 滿洲人 康煕戊辰 以禮部尙書大拜 在相位十五年 卒年八十六 謚文端 六十三 援歐陽乞休 章三十上 彌出彌懇 得請 近歲相業之盛 舒赫德爲首 舒亦滿洲人也 處相府四十餘年 去歲卒 年八十八時 人比之文潞公
崇禎相臣 崇禎十七年間 相臣拜罷五十人 邊帥少失廷旨 輒傳首九邊 當時師律之嚴 歷代所罕 而亦無補於勝敗存亡之數
中國人寶東珠 以爲高麗珠 色淡白如硨磲 今帽前簷端嵌安一箇 以表南北 東珠八分已上爲寶 皇帝有東珠七錢重 爲鎭夢魘寶 皇后東珠六錢四分重 形如白茄子 乾隆三十年 皇后失東珠 回后讒 皇后搜得東珠鑾儀衛卒家 后遂廢幽之冷宮 貴州按察使奇豐額帽簷東珠 色殊不佳 奇言珠六七釐 價銀四十兩 余言珠非土產 或有食蛤得之牙頰間 謂之陸珠 瑣細不足珍 婦女簪珥所粧 皆倭珠 有紅光可寶 奇按察笑曰 否也 這是蠣房磨圓 非珠也 所寶東珠者 無貝氣 自有天然寶光 此言殊有理 然吾未知東珠產於何處 而誰能採之而遍於天下乎
康煕四十年 帝避暑口外 喇里達番頭人 進彩鷂一架 靑翅蝴蝶一雙 鷂能擒虎 蝶能捕鳥 見王貽上香祖筆記
盤羊 鹿身細尾 兩角盤 背上有蹙文 夜則懸角木上以防患 狀若騾 群行 暑天塵露相團 角上生草 或曰麢羊 或曰羱羊 說文麢大羊而細角 陸佃埤雅 羱羊 似吳羊而大 今萬壽節 蒙古來獻 皇帝以供班禪
九如歌頌 光被四表 福祿天長 仙子效靈 海屋添籌 瑞呈花舞 萬喜千祥 山靈應瑞 羅漢渡海 勸農官 簷蔔舒香 獻野瑞 蓮池獻瑞 壽山拱瑞 八佾舞虞庭 金殿舞仙桃 皇建有極 五方呈仁壽 凾谷騎牛 士林歌樂社 八旬焚義券 以躋公堂 四海安瀾 三皇獻歲 晉萬年觴 鶴舞呈瑞 復朝再中 華封三祝 重譯來朝 盛世崇儒 嘉客逍遙 聖壽綿長 五岳嘉祥 吉星添耀 緱山控鶴 命仙童 壽星旣醉 樂陶陶 麟鳳呈祥 活潑潑地 蓬壺近海 福祿幷臻 保合大和 九旬移翠巘 黎庶謳歌 童子祥謠 圖書聖則 如環轉 廣寒法曲 協和萬邦 受玆介福 神風四扇 休徵疊舞 會蟾宮 司花呈瑞菓 七曜會 五雲籠 龍閣遙瞻 應月令 寶鑑大光明 武士三千 漁家歡飮 虹橋現大海 池湧金蓮 法輪悠久 豊年天降 百歲上壽 絳雪占年 西池獻瑞 玉女獻盆 瑤池杳世界 黃雲扶日 欣上壽 朝帝京 待明年 圖王會 文象成文 太平有象 灶神旣醉 萬壽無疆 八..
余與蒙古人博明 問此何獸 博明言 昔從將軍豊公昇額 出玉門關 距燉煌四千里 宿山谷間 朝起失帳裏木匣皮箱 當時同游幕侶 取次見失 軍中有言 此野婆盜之也 發卒圍之 野婆皆乘木 捷如飛猱 勢窮哀號 不肯就執 皆自經樹梢而死 盡得所失箱篋 封鎖如舊 開視之器物 亦卒無所遺毁 而箱內悉藏朱粉 多首飾奩裝 得佳鏡 亦有針線刀尺 葢獸而效婦人都冶自喜者也 兪黃圃問余漠北異觀 余言駞鷄 黃圃賀曰 此乃極西奇畜 生中國者 聞名而未覩形 公外國人 乃能見之也 爲言山都 皆無見之者 余自熱河還時 至淸河市中 有一矮人 長才二尺餘 腹大如鼓彭漲 類所畵布帒和尙 口眼皆尾低 無腕無脛 卽有手足 含烟昂藏而行 張手回旋而舞 視人輒大笑 獨不薙髮 爲髻於腦後 繫仙桃巾 布袍袖闊 坦然露腹 狀貌臃腫 難以言語盡其形容之詭奇也 造物者可謂太嗜詼諧 余擧此言於黃圃 黃圃諸人皆曰 此名天生異物 人而鼈弄者也 卽今市肆間..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皇帝壽七十 巡自南方直北還熱河 秋八月十三日 乃皇帝千秋節 特召我使 前赴行在參庭賀 余從使者 北出長城 晝夜兼行 道見四方貢獻車可萬兩 又人擔駝負轎駕而去 勢如風雨 其杠而擔者 物之尤精軟云 每車引馬騾六七頭 轎或聯杠駕四騾 上揷小黃旗 皆書進貢字 進貢物 皆外裹猩猩毡 諸色★普+毛★魯+毛 竹簟 籐席 皆稱玉器 一車道蹶 方改裝 所裹籐席磨弊 稍露櫃面 櫃黃漆 可如一間小亭 正中書紫琉璃普一座 普下一上 可有二三字 而席角小掩 不可見也 何物琉璃器 其大如許 視此可推諸車所載 日旣黃昏 益見車乘爭道催趕 篝燈相照 鈴鐸動地 鞭聲震野 虎豹裝檻柙者十餘乘 柙皆有牕 纔容一虎 虎皆鐵絚鎖項 眼光黃碧轉地 狼體甚卑而豐毫厖尾 熊羆狐鹿之類 不可殫記 鹿有紅覊如馬牽者 此馴鹿也 鄂羅斯犬 高幾如馬 通身骨纖毛淺 蹺桀峙立 脛瘦如鶴 尾回如蛇 腰腹細脩 從耳至喙可尺餘 皆口..
蠟嘴鳥 小於鳩 大於鵪鶉 灰色而翠羽 大嘴如蠟 所以名也 又名梧桐鳥 能曉人語 凡有指使 莫不應聲聽承 有馴而貨于市者 以骰牌三十二箇貯器中 以掌摩平 令觀者取牌一箇 識其爲某牌 然後以其牌與馴鳥者 則馴鳥者 遍以示衆 然後還置器中 再撫摩使亂之 呼鳥取其牌則鳥卽就器中 以嘴含其牌 飛上叉木 取視之 果所識某牌也 竪五色旗 令鳥拔某色旗 則亦應聲拔以與人 紙造重簷黃屋車駕象 令鳥驅車 鳥俛首入象腹下 以嘴含象兩股間以推之 凡轉磨馳射 舞虎舞獅 悉隨人指揮 無一錯誤者 又以紙爲小殿閣九重閶闔 令鳥入殿中 取某物來 鳥卽飛入 隨號含來 列置卓上 雖不能言語如鸚鵡 其巧慧似勝之 役使良久 鳥不勝熱 張口吐舌 汗浹毛羽 每一使弄 輒食麻子一粒 馴鳥者 每自口中出而與之
日旣黃昏 萬砲出苑中 聲震天地 梅花四散如扇炭 而火矢逬流也 窺鏡嫣然迎風攲斜 魯錢欲古 兎嘴未敷 繼以甁史月表 女士殿最 跗綬分明 蘂靨廉纖 皆火而飛也 纖而鳥獸蟲魚之族 飛走蠕躍 咸具情狀 鳥或展翅而伸 或以咮刷羽 或以爪刮目 或趁蜂蝶 或啣花菓獸 皆騰驤挐攫 呀口張尾 千態萬狀 皆爀爀火飛 至半空冉冉而銷 砲聲益大 火光益明 而百仙萬佛 逬出飛昇 或乘槎 或乘蓮舟 或騎鯨駕鶴 或擎葫蘆 或負寶釖 或飛錫杖 或跣足踏蘆 或手撫虎頂 無不泛空徐流 目不暇視 閃閃羞明 正使云梅花砲 分列左右者 其桶或大或小 長或三四丈 短者三四尺 製類我國三穴銃 火焰之橫亘半空 如我國神機箭 火未及滅 皇帝起而顧班禪少話 乘轝還內 時方昏黑而無一燈前導 大約八十一戱 以梅花砲終之 名曰九九大慶會
皇帝移御苑東別殿 千官出避暑山莊 皆騎循宮墻 行五里餘 入苑門 左右浮圖高六七丈 佛宇及牌樓 彌亘數里 殿前黃幄連天 幄前皆白幕沈沈 懸彩燈千百 前立紅闕三所 高皆八九丈 樂作陳雜戱 日旣曛 懸黃色大櫃于紅闕櫃底 忽落一燈 其大如鼓 燈聯一繩 繩端火忽自燃 緣繩而走上及櫃底 櫃底又垂一圓燈 繩火燒 其燈落地 自櫃中又垂鐵籠簾子 簾面皆篆壽福字 着火靑瑩 良久壽福字火自滅落地 又自櫃中垂下聯珠燈百餘行 一行所聯爲四五十燈 燈中次第自燃 一時通明 又有千餘美貌男子 無髭鬚衣錦袍 戴繡幘 各持丁字杖 兩頭皆懸小紅燈 進退回旋 作軍陣狀 忽變而爲三座鼇山 忽變而爲樓閣 忽變而爲方陣 旣黃昏 燈光益明 忽變而爲萬年春三字 又變而爲天下太平四字 忽變而爲兩龍 鱗角爪尾 蜿蜒轉空 頃刻之間 變幻離合而不錯銖黍 字畫宛然 只聞數千靴響而已 此斯須之戱耳 其紀律之嚴 有如是者 以此法 臨軍陣 天下孰敢嬰..
十四日 入避暑山莊 望見皇帝殿中 黃幄深坐 庭班甚稀 庭中獨有一老人 髻繫仙桃巾 衣黃衫 黑方領 緣袪皆黑 腰係紅羅飄帶 履赤舃 鬍髯半白而過胸 杖端係金葫蘆及錦軸 右手持芭蕉扇 立大龜上 周行庭除 龜仰首噴水如垂虹 龜色靑黑 大如盤托 初噴細雨 殿簷瓦溝淋漓 細沫飛跳 霏靄籠罩 或向花盆而噀 或向假山而灑 少焉雨勢益壯 簷溜暴霔 霖鈴殿角 斜陽如垂水晶簾 殿上黃瓦 瀏瀏欲流 苑東樹葉 益明麗 水滿一庭 霈然周洽 然後退入右帳中 黃門數十人 各持竹帚 掃除庭水 龜腹雖貯水百斛 不能如此★雨+水+方沱也 且不令霑人衣服 其行雨之功 可謂神矣 若夫四海之望雲霓而霈澤止于一庭 則亦已矣
我東之士 生老病死 不離疆域 近世先輩唯金稼齋 吾友洪湛軒 踏中原一隅之地 戰國時七國 燕其一也 禹貢九州 冀乃一也 以天下視之 可謂一隅之地 而自元皇明至今淸 爲一統天子之都 如古之長安洛陽 蘇子由中國之士也 猶自幸其至京師 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而後 知天下之巨麗 况如我東之士 一得巨麗之觀 其所自幸 當如何哉 今余此行 尤有自幸者 出長城至漠北 先輩之所未甞有也 然而深夜追程 瞽行夢過 其山川之形勝 關防之雄奇 未得以周覽 時微月斜照 關內兩崖 百丈壁立 路出其中 余自幼時 膽薄性怯 或晝入空室 夜遇昏燈 未甞不髮動脈跳 今年四十四 其畏性如幼時也 今中夜獨立於萬里長城之下 月落河鳴 風凄燐飛 所遇諸境 無非可驚可愕 可奇可詭 而忽無畏心 奇興勃勃 公山草兵 北平虎石 不動于中 是尤所自幸者也 所可恨者 筆纖墨焦 不能大書如椽 且未及題詩爲長城故事也 及東還之..
환희기 후지 幻戲記後識 1. 도로 너의 눈을 감아라 是日鴻臚寺少卿趙光連, 聯椅觀幻. 余謂趙卿曰: “目不能辨是非察眞僞, 則雖謂之無目可也. 然常爲幻者所眩, 則是目未甞非妄而視之明, 反爲之祟也.” 趙卿曰: “雖有善幻難眩瞽者, 目果常乎哉?” 余曰: “弊邦有徐花潭先生, 出遇泣于道者曰: ‘爾奚泣?’ 對曰: ‘我三歲而盲, 今四十年矣. 前日行則寄視於足, 執則寄視於手, 聽聲音而辨誰某則寄視於耳, 嗅臭香而察何物則寄視於鼻, 人有兩目而吾手足鼻耳, 無非目也. 亦奚特手足鼻耳? 日之早晏, 晝以倦視; 物之形色, 夜以夢視, 无所障礙, 未曾疑亂. 今行道中, 兩目忽淸, 瞖瞙自開, 天地寥廓, 山川紛鬱, 萬物礙目, 群疑塞胷, 手足鼻耳, 顚倒錯謬, 皆失故常. 渺然忘家, 無以自還, 是以泣爾.’ 先生曰: ‘爾問爾相, 相應自知.’ 曰: ‘我眼旣明, 用..
朝日過光被四表牌樓 樓下萬人簇圍 市笑動地 驀然見鬪死橫道者 蔽扇促步而過 從者後 俄而追呼有怪事可觀 余遙問謂何 從者曰 有人偸桃天上 爲守者所擊 塌然落地 余叱爲怪駭 不顧而去 明日又行其地 葢天下奇伎淫巧雜劇 皆趁千秋節 待詔熱河 日就牌樓 演較百戱 始知昨日從者所見 乃幻術之一也 葢自上世有此能 役使小鬼 眩人之目 故謂之幻也 夏之時 劉累擾龍以豢孔甲 周穆王時 有偃師者墨翟君子也 能飛木鳶 後世如左慈費長房之徒 皆挾此術以游戱人間 而燕齊迂怪之士 談神仙以誑惑世主者 皆幻術 當時未之能覺 意者其術出自西域 故鳩羅摩什佛圖澄達摩 尤其善幻者歟 或曰 售此術以資生 自在於王法之外而不見誅絶何也 余曰 所以見中土之大也 能恢恢焉並育 故不爲治道之病 若天子挈挈然與此等較三尺 窮追深究 則乃反隱約於幽僻罕覩之地 時出而衒耀之 其爲天下患大矣 故日令人以戱觀之 雖婦人孺子 知其爲幻術 ..
面上水痣 俗號武射莫爲 治方 秋海水洗 立消無痕 余從弟綏源履仲 八九歲時 滿面水痣 百方無效 有魚姓老醫 敎洗八九月海水 數洗立效 余十一二歲 滿面鼠乳瘢 眼睫耳輪尤甚 纍纍如黏飯顆 照鏡輒大啼恚 百方無效 時方春夏 難等秋海水 取鹽井水泡 和水 數洗自乾 神效 余廣其傳 無不收效 王鵠汀僕鄂哥 年二十一 貌頗佼好 方患痢苦劇 鵠汀問余請敎貴國太醫 余曰 不須問醫 掘土濕處 得蚯蚓數十條 入白滾湯 取汁 煩渴引飮 以此水多飮之 當有效 鵠汀立試之 卽差 有穆生者 方患瘧 鵠汀引生示余請方 余言露薑汁 穆稱謝而去 翌日還程 未知試此收效否也 盖露薑汁治瘧良方 取生薑一角 擦取汁 露置一夜 日出前東向坐嚥下 屢試屢效 口外人多癭 女子尤甚 余授鵠汀一方曰 癭若是痰核則每飯時 先抄一匙置掌中 團握飯畢 以鹽少許入掌中飯 以拇指擦爛貼之 久久自潰 飯用粳米飯 催產方 取萆麻子一箇 搗傅足掌中..
吾東醫方未博 藥料不廣 率皆資之中國 常患非眞 以未博之醫命 非眞之藥 宜其病之不效也 余在漠北 問大理尹卿嘉銓曰 近世醫書中 新有經驗方 可以購去者乎 尹卿曰 近世和國所刻小兒經驗方 最佳 此出西南海中荷蘭院 又西洋收露方極精 然試之多不效 大約四方風氣各異 古今人禀質不同 循方診藥 又何異趙括之談兵乎 正績金陵瑣事 亦多錄入 近世經驗 又有蓼洲漫錄 又苕翡草木注 橘翁草史略 寒溪胎敎 靈樞外經 金石同異考 岐伯侯鯖醫學紺珠 百華精英 小兒診治方 俱近世扁倉所錄 京師書肆中 俱可有之 余旣還燕 求荷蘭小兒方及西洋收露方 俱不得 其他諸書 或有粤中刻本云 書肆中俱不識名目 偶閱香祖筆記 得其所錄 金陵瑣事及蓼洲漫錄 其元書 未必皆醫方 而貽上所錄 俱係經驗 余故拈其數十則錄之 餘外誌記及古方雜錄之載筆記中者 倂爲抄錄 目之曰金蓼小抄 余山中無醫方 倂無藥料 凡遇痢瘧 率以臆治 而亦時偶..
仲存氏曰 俱是深憂遠慮 此編及原集中所論銀貨一段 有司者宜熟講
筆帖式所持文簿中 有此旨下呈文 而與原本大異 葢禮部轉奏時添改也 使臣大駭之 令任譯先往禮部朝房 詰其由曰 何故潛改呈文 而不令相知 郞中大怒曰 儞們呈文 全沒事實 故禮部大人 爲你國周旋 已禀下 儞們不知爲德 而乃反盛氣來詰何耶 六部中禮部最多擧行 自天地郊廟 山川祠典 皇帝起居 四海萬國 莫不關由 余在熱河視禮部擧行之關我國者 有以占天下事矣 皇帝有特恩於使臣 則禮部隨卽迫令呈文 爲之轉奏 此在使臣義分 其叩謝當否自由 使臣在大國軆統 雖外國陪臣 私自鳴謝 以要轉奏事當退卻 以煩屑瀆擾爲辭 乃今不然 惟恐呈文之後時 轉奏之不及 甚至於不詢使臣 潛改句語 不顧大軆 只要一時悅豫之資 自陷罔上之科 而甘取外國之侮 禮部如此 諸部可知矣 且使臣不日當還 則咨文自可受去 而急先轉撥 有若委巷小人衒功德色者然 大國事何其淺淺然 無足法於天下也 又有所深可憂者 禮部之所以奔趨我事 非畏我也 特..
所謂銅佛高尺餘 此護身佛也 中國例相贈遺遠遊者 必持此朝夕供養 藏俗年例進貢 首以佛一尊爲方物 今此銅佛 乃法王所以爲我使祈祝行李之上幣也 然而吾東一事涉佛 必爲終身之累 况此所授者 乃番僧乎 使臣旣還北京 以其幣物盡給譯官 諸譯亦視同糞穢 若將凂焉 售銀九十兩 散之一行馬頭輩 而不以此銀 沽飮一盃酒 潔則潔矣 以他俗視之 則未免鄕闇 禮部爲公務事 所有外撥朝鮮國公文 一角相應咨送 兵部轉撥可也 主客司呈爲知照事 準行在禮部咨 稱本部具奏朝鮮使臣來到熱河一摺 又具奏朝鮮使臣恭謝天恩一摺 又具奏班禪額爾德尼給與使臣物件奏聞一摺 相應抄錄 各具奏底知照等因 前來相應抄錄各原奏幷欽奉諭旨移咨上謝事件處 稽察房禮科浙江幷知照 禮部謹奏爲禮儀事 恭照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三日皇上七旬萬壽聖節行慶賀禮 是日鑾儀衛 預陳皇上法駕鹵簿於淡泊敬誠殿庭 設中和韶樂於淡泊敬誠殿簷下兩旁 設丹陛大樂於二宮門內兩旁..
使臣見班禪事 余具載之 札什倫布記及見禮部奏聞 其稱拜見額爾德尼 給與使臣等物件 該使臣等卽當叩謝云者 皆妄也 然而奏語事勢 不得不爾 第據吾所目擊者詳錄之 以資山中曝背一粲 覽者當有以察之 正使銅佛一尊 ★普+毛★魯+毛十八 哈達一介 哈達者 猶云幣帛 猩猩毡子二匹 藏香二十四把 計夾片一帒 不識爲何物 副使銅佛一尊 ★普+毛★魯+毛十四 哈達一介 猩猩毡子一匹 藏香二十把 書狀官銅佛一尊 ★普+毛★魯+毛十 哈達一介 猩猩毡子一匹 藏香十四把
嗚呼 皇明 吾上國也 上國之於屬邦 其錫賚之物 雖微如絲毫 若隕自天 榮動一域 慶流萬世 而其奉溫諭 雖數行之札 高若雲漢 驚若雷霆 感若時雨 何也 上國也 何爲上國 曰中華也 吾先王列朝之所受命也 故其所都燕京曰京師 其巡幸之所曰行在 我效土物之儀曰職貢 其語當宁曰天子 其朝廷曰天朝 陪臣之在庭曰朝天 行人之出我疆塲曰天使 屬邦之婦人孺子語上國 莫不稱天而尊之者 四百年猶一日 葢吾明室之恩 不可忘也 昔倭人覆我疆域 我神宗皇帝提天下之師東援之 竭帑銀以供師旅 復我三都 還我八路 我祖宗無國而有國 我百姓得免雕題卉服之俗 恩在肌髓 萬世永賴 皆吾上國之恩也 今淸按明之舊 臣一四海 所以加惠我國者 亦累葉矣 金非土產則蠲之 綵馬衰小則免之 米苧紙席之幣 世減其數 而比年以來 凡可以出勅者 必令順付以除迎送之弊 今我使之入熱河也 特遣軍機近臣道迎之 其在庭也 命班于大臣之列 其聽戱得比廷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