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유향 (609)
건빵이랑 놀자
20. 安邑之御史死, 其次恐不得也. 輸人爲之謂安令曰:“公孫綦爲人請御史於王, 王曰:‘彼固有次乎? 吾難敗其法.’” 因遽置之.
19. 張登請費緤曰:“請令公子年謂韓王曰:‘費緤, 西周讎之, 東周寶之. 此其家萬金, 王何不召之, 以爲三川之守. 是緤以三川與西周戒也, 必盡其家以事王. 西周惡之, 必效先王之器以止王.’ 韓王必爲之. 西周聞之, 必解子之罪, 以止子之事.”
18. 韓氏逐向晉於周, 周成恢爲之謂魏王曰:“周必寬而反之, 王何不爲之先言, 是王有向晉於周也.” 魏王曰:“諾.” 成恢因爲謂韓王曰:“逐向晉者韓也, 而還之者魏也, 豈如道韓反之哉! 是魏有向晉於周, 而韓王失之也.” 韓王曰:“善.” 亦因請復之.
17. 秦招楚而伐齊、冷向謂陳軫曰:“秦王必外向楚之齊者. 知西不合於秦, 必且務以楚合於齊, 齊、楚合, 燕、趙不敢不聽. 齊以四國敵秦, 是齊不窮也.” 向曰:“秦王誠必欲伐齊乎? 不如先收於楚之齊者. 楚之齊者先務以楚合於齊, 則楚必卽秦矣. 以强秦而有晉、楚, 則燕、趙不敢不聽, 是齊孤矣. 向請爲公說秦王.”
16. 趙、魏攻華陽, 韓謁急於秦. 冠蓋相望, 秦不救. 韓相國謂田苓曰:“事急, 願公雖疾, 爲一宿之行.” 田苓見穰侯, 穰侯曰:“韓急乎? 何故使公來?” 田苓對曰:“未急也.” 穰侯怒曰:“是何以爲公之王使乎? 冠蓋相望, 告弊邑甚急, 公曰‘未急’ 何也?” 田苓曰:“彼韓急則將變矣.” 穰侯曰:“公無見王矣, 臣請令發兵救韓.” 八日中, 大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15. 或謂山陽君曰:“秦封君以山陽, 齊封君以莒. 齊、秦非重韓, 則賢君之行也. 今楚攻齊取莒, 上及不交齊, 次弗納於君, 是棘齊、秦之威而輕韓也.” 山陽君因使之楚.
14. 韓珉相齊, 令吏逐公疇竪, 大怒於周之留成陽君也. 謂韓珉曰:“公以二人者爲賢人也? 所入之國, 因用之乎? 則不如其處小國何也. 成陽君爲秦去韓, 公疇竪、楚王善之. 今公因逐之, 二人者必入秦、楚, 必爲公患, 且明公之不善於天下. 天下之不善公者, 與欲有求於齊者, 且收之, 以臨齊而市公.”
13. 01 客卿爲韓謂秦王曰:“韓珉之議, 知其君不知異君, 知其國不知異國. 彼公仲者, 秦勢能詘之. 秦之强首之者, 珉爲疾矣. 進齊、宋之兵, 至首坦, 遠薄梁郭, 所以不及魏者, 以爲成, 而過南陽之道, 欲以四國西首也. 所以不者, 皆曰以燕亡於齊, 魏亡於秦, 陳、蔡亡於楚, 此皆絶地形, 羣臣比周以蔽其上, 大臣爲諸侯輕國也. 02 “今王位正, 張儀之貴, 不得議公孫郝. 是從臣不事大臣也; 公孫郝之貴, 不得議甘戊, 則大臣不得事近臣矣. 貴賤不相事, 各得其位, 輻湊以事其上, 則羣臣之賢不肖, 可得而知也, 王之明一也. 03 “公孫郝嘗疾齊、韓而不加貴, 則爲大臣, 不敢爲諸侯輕國矣. 齊、韓嘗因公孫郝而不受, 則諸侯不敢因羣臣以爲能矣. 外內不相爲, 則諸侯之情僞可得而知也, 王之明二也. 04 “公孫郝、樗里疾請無攻韓, 陳四辟去, 王猶攻之也. 甘茂約楚..
12. 01 韓相公仲珉使韓侈之秦, 請攻魏, 秦王說之. 韓侈在唐, 公仲珉死. 02 韓侈謂秦王曰:“魏之使者謂後相韓辰曰:‘公必爲魏罪韓侈.’ 韓辰曰:‘不可, 秦王仕之, 又與約事.’ 使者曰:‘秦之仕韓侈也, 以重公仲也. 今公仲死, 韓侈之秦, 秦必弗入, 入又奚爲挾之以恨魏王乎?’ 韓辰患之, 將聽之矣. 今王不召韓侈, 韓侈且伏於山中矣.” 秦王曰:“何意寡人如是之權也. 令安伏?” 召韓侈而仕之.
11. 公仲使韓珉之秦求武隧, 而恐楚之怒也. 唐客謂公仲曰:“韓之事秦也, 且以求武隧也, 非弊邑之所憎也. 韓已得武隧, 其形乃可以善楚. 臣願有言, 而不敢爲楚計. ‘今韓之父兄得衆者毋相韓, 不能獨立, 勢必不善楚. 王曰:‘吾欲以國輔韓珉而相之可乎? 父兄惡珉, 珉必以國保楚.’” 公仲說, 士唐客於諸公, 而使之主韓、楚之事.
10. 或謂韓相國曰:“人之所以善扁鵲者, 爲有臃腫也; 使善扁鵲而無臃腫也, 則人莫之爲之也. 今君以所事善平原君者, 爲惡於秦也:而善平原君乃所以惡於秦也. 願君之熟計之也.”
9. 張丑之合齊、楚講於魏也, 謂韓公仲曰:“今公疾攻魏之運, 魏急, 則必以地和於齊、楚, 故公不如勿攻也. 魏緩則必戰. 戰勝, 攻運而取之易矣; 戰不勝, 則魏且內之.” 公仲曰:“ 諾.” 張丑因謂齊、楚曰:“韓已與魏矣. 以爲不然, 則蓋觀公仲之攻也.” 公仲不攻, 齊、楚恐, 因講於魏而不告韓.
7. 韓陽役於三川而欲歸, 足强爲之說韓王曰:“三川服矣, 王亦知之乎? 役且共貴公子.” 王於是召諸公子役於三川者而歸之.
6. 01 “東孟之會, 聶政、陽堅刺相兼君. 許異蹴哀侯而殪之, 立以爲鄭君. 韓氏之衆無不聽令者, 則許異爲之先也. 是故哀侯爲君, 而許異終身相焉. 而韓氏之尊許異也, 猶其尊哀侯也. 今日鄭君不可得而爲也, 雖終身相之焉, 然而吾弗爲云者, 豈不爲過謀哉! 02 昔齊桓公九合諸侯, 未嘗不以周襄王之命. 然則遂尊襄王, 桓公亦定霸矣. 九合之尊桓公也, 猶其尊襄王也. 今日天子不可得而爲也, 雖爲桓公, 吾弗爲云者, 豈不爲過謀而不知尊哉! 03 韓氏之士數十萬, 皆戴哀侯以爲君, 而許異獨取相焉者, 無他, 諸侯之君無不任事於周室也. 而桓公獨取霸者, 亦無他也. 今强國將有帝王之亹, 而以國先者, 此桓公、許異之類也. 豈可不謂善謀哉? 04 夫先與强國之利, 强國能王, 則我必爲之霸; 强國不能王, 則可以辟其兵, 使之無伐我. 然則强國事成, 則我立帝而霸; 强國之事不..
5. 01 謂鄭王曰:“昭釐侯, 一世之明君也, 申不害, 一世之賢士也. 韓與魏敵侔之國也, 申不害與昭釐侯執珪而見梁君, 非好卑而惡尊也, 非慮過而議失也. 02 申不害之計事曰:‘ 我執珪於魏, 魏君必得志於韓, 必外靡於天下矣. 是魏弊矣. 諸侯惡魏必事韓, 是我免於一人之下, 而信於萬人之上也. 夫弱魏之兵, 而重韓之權, 莫如朝魏.’ 03 昭釐侯聽而行之, 明君也; 申不害慮事而言之, 忠臣也. 今之韓弱於始之韓, 而今之秦强於始之秦. 今秦有梁君之心矣, 而王與諸臣不事爲尊秦以定韓者, 臣竊以爲王之明爲不如昭釐侯, 而王之諸臣忠莫如申不害也. 04 “昔者, 穆公一勝於韓原, 而霸西州, 晉文公一勝於城濮而定天下. 此以一勝立尊令, 成功名於天下. 今秦數世强矣, 大勝以千數, 小勝以百數, 大之不王, 小之不霸, 名尊無所立, 制令無所行, 然而春秋用兵者, 非以求主..
4. 或謂韓王曰:“秦王欲出事於梁, 而欲攻絳、安邑, 韓計將安出矣? 秦之欲伐韓以東闚周室甚, 唯寐忘之. 今韓不察, 因欲與秦, 必爲山東大禍矣. 秦之欲攻梁也, 欲得梁以臨韓, 恐梁之不聽也, 故欲病之, 以固交也. 王不察, 因欲中立, 梁必怒於韓之不與己, 必折爲秦用, 韓必擧矣. 願王熟慮之也. 不如急發重使之趙、梁, 約復爲兄弟, 使山東皆以銳師戌韓、梁之西邊, 非爲此也, 山東無以救亡. 此萬世之計也. 秦之欲幷天下而王之也, 不與古同. 事之雖如子之事父, 猶將亡之也. 行雖如伯夷, 猶將亡之也. 行雖如桀、紂, 猶將亡之也. 雖善事之無益也, 不可以爲存, 適足以自令亟亡也. 然則山東非能從親, 合而相堅如一者, 必皆亡矣.”
3. 01 韓人攻宋, 秦王大怒,曰:“吾愛宋, 與新城、陽晉同也. 韓珉與我交, 而攻我甚所愛, 何也?” 02 蘇秦爲韓說秦王曰:“韓珉之攻宋, 所以爲王也. 以韓之强, 輔之以宋, 楚、魏必恐, 恐, 必西面事秦. 王不折一兵, 不殺一人, 無事而割安邑, 此韓珉之所以禱於秦也.” 秦王曰:“吾固患韓之難知, 一從一橫, 此其說何也?” 對曰:“天下固令韓可知也. 韓故已攻宋矣, 其西面事秦, 以萬乘自輔; 不西事秦, 則宋地不安矣. 03 中國白頭游敖之士, 皆積智欲離秦、韓之交. 伏軾結靷西馳者, 未有一人言善韓者也; 伏軾結靷東馳者, 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 皆不欲韓秦之合者, 何也? 則晉、楚智而韓、秦愚也. 晉、楚合, 必伺韓、秦; 韓、秦合, 必圖晉、楚. 請以決事.” 秦王曰:“善.”
2. 01 或謂公仲曰:“今有一擧而可以忠於主、便於國、利於身, 願公之行之也. 今天下散而事秦, 則韓最輕矣; 天下合而離秦, 則韓最弱矣; 合離之相續, 則韓最先危矣. 此君國長民之大患也. 02 “今公以韓先合於秦, 天下隨之, 是韓以天下事秦, 秦之德韓也厚矣. 韓與天下朝秦, 而獨厚取德焉. 公行之計, 是其於主也至忠矣. “天下不合秦, 秦令而不聽, 秦必起兵以誅不服. 秦久與天下結怨構難, 而兵不決, 韓息士民以待其亹. 公行之計, 是其於國也大便也. 03 “昔者周佼以西周善於秦, 而封於梗陽; 周啓以東周善於秦, 而封於平原. 今公以韓善秦, 韓之重於兩周也無計, 而秦之爭機也萬於周之時. 今公以韓爲天下先合於秦, 秦必以公爲諸侯, 以明示天下. 公行之計, 是其於身大利也. 願公之加務也.”
1. 01 或謂韓公仲曰:“夫孿子之相似者, 唯其母知之而已; 利害之相似者, 唯智者知之而已. 今公國, 其利害之相似, 正如孿子之相似也. 得以其道爲之, 則主尊而身安; 不得其道, 則主卑而身危. 今秦、 魏之和成, 而非公適束之, 則韓必謀矣: 若韓隨魏以善秦, 是爲魏從也, 則韓輕矣, 主卑矣; 秦已善韓, 必將欲置其所愛信者, 令用事於韓以完之, 是公危矣. 02 今公與安成君爲秦、魏之和, 成固爲福, 不成亦爲福. 秦、魏之和成, 而公適束之, 是韓爲秦、魏之門戶也, 是韓重而主尊矣. 安成君東重於魏, 而西貴於秦, 操右契而爲公責德於秦、魏之主, 裂地而爲諸侯, 公之事也; 若夫安韓、魏而終身相, 公之下服, 此主尊而身安矣. 03 秦、魏不終相聽者也, 齊怒於不得魏, 必欲善韓以塞魏; 魏不聽秦, 必務善韓以備秦, 是公擇布而割也. 秦、魏和, 則兩國德公; 不和, ..
22. 01 韓傀相韓, 嚴遂重於君, 二人相害也. 嚴遂政議直指, 擧韓傀之過. 韓傀以之叱之於朝. 嚴遂拔劍趨之, 以救解. 於是嚴遂懼誅, 亡去游, 求人可以報韓傀者. 至齊, 齊人或言“軹深井里聶政, 勇敢士也, 避仇隱於屠者之閒.” 嚴遂陰交於聶政, 以意厚之. 聶政問曰:“子欲安用我乎?” 嚴遂曰:“吾得爲役之日淺, 事今薄, 奚敢有請?” 02 於是嚴遂乃具酒, 觴聶政母前. 仲子奉黃金百鎰, 前爲聶政母壽. 聶政驚, 愈怪其厚, 固謝嚴仲子. 仲子固進, 而聶政謝曰:“臣有老母, 家貧, 客游以爲狗屠, 可旦夕得甘脆以養親. 親供養備, 義不敢當仲子之賜.” 03 嚴仲子辟人, 因爲聶政語曰:“臣有仇, 而行游諸侯衆矣. 然至齊, 聞足下義甚高. 故直進百金者, 特以爲夫人麤糲之費, 以交足下之驩, 豈敢以有求邪?” 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 居市井者, 徒幸而養老母..
21. 01 史疾爲韓使楚, 楚王問曰:“客何方所循?” 曰:“治列子圉寇之言.” 曰:“何貴?” 曰:“貴正.” 王曰:“‘正’亦可爲國乎?” 曰:“可.” 王曰:“楚國多盜, ‘正’可以圉盜乎?” 曰:“可.”曰:“以‘正’圉盜奈何?” 02 頃閒, 有鵲止於屋上者. 曰:“請問楚人謂此鳥何?” 王曰:“謂之鵲.” 曰:“謂之烏可乎?” 曰:“不可.” 曰:“今王之國有柱國、令尹、司馬、典令, 其任官置吏, 必曰廉潔勝任. 今盜賊公行, 而弗能禁也, 此烏不爲烏, 鵲不爲鵲也.”
20. 韓咎立爲君, 而未定也. 其弟在周, 周欲以車百乘重而送之, 恐韓咎入韓之不立也. 綦母恢曰:“不如以百金從之. 韓咎立, 因也以爲戒; 不立, 則曰來效賊也.”
19. 楚令景鯉入韓, 韓且內伯嬰於秦, 景鯉患之. 冷向謂伯嬰曰:“太子入秦, 秦必留太子而合楚, 以復幾瑟也, 是太子反棄之.”
18. 冷向謂韓咎曰:幾瑟亡在楚, 楚王欲復之甚, 令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 臣請令楚築萬家之都於雍氏之旁, 韓必起兵以禁之, 公必將矣. 公因以楚、韓之兵奉幾瑟而內之鄭. 幾瑟得入而德公, 必以韓、楚奉公矣.
17. 幾瑟亡之楚, 楚將收秦而復之. 謂芉戎曰:“廢公叔而相幾瑟者楚也. 今幾瑟亡之楚, 楚又收秦而復之, 幾瑟入鄭之日, 韓, 楚之縣邑. 公不如令秦王賀伯嬰之立也. 韓絶於楚, 其事秦必疾, 秦挾韓親魏、齊, 楚後至者先亡. 此王業也.
16. 胡衍之出幾瑟於楚也, 敎公仲:“謂魏王曰:‘太子在楚, 韓不敢離楚也.’ 公何不試奉公子咎, 而爲之請太子. 因令人謂楚王曰:‘韓立公子咎而棄幾瑟, 是王拘虛質也. 王不如亟歸幾瑟, 幾瑟入, 必以韓權報讎於魏而德王矣.’”
15. 謂新城君曰:“公叔伯嬰恐秦、楚之內幾瑟也, 公何不爲韓求質子於楚? 楚王聽, 而入質子於韓, 則公叔伯嬰必知秦、楚之不以幾瑟爲事也, 必以韓合於秦、楚矣. 秦、楚挾韓以窘魏, 魏氏不敢東, 是齊孤也. 公又令秦求質子於楚, 楚不聽, 則怨結於韓. 韓挾齊、魏以眄楚, 楚王必重公矣. 公挾秦、楚之重, 以積德於韓, 則公叔伯嬰必以國事公矣.”
14. 公叔且殺幾瑟也, 宋赫爲謂公叔曰:“幾瑟之能爲亂也, 內得父兄, 而外得秦、楚也. 今公殺之, 太子無患, 必輕公. 韓大夫知王之老, 而太子定, 必陰事之. 秦、楚若無韓, 必陰事伯嬰, 伯嬰亦幾瑟也. 公不如勿殺, 伯嬰恐, 必保於公. 韓大夫不能必其不入也, 必不敢輔伯嬰以爲亂. 秦、楚挾幾瑟以塞伯嬰, 伯嬰外無秦、楚之權, 內無父兄之衆, 必不能爲亂矣. 此便於公.”
13. 公叔將殺幾瑟也. 謂公叔曰:“太子之重公也. 畏幾瑟也. 今幾瑟死, 太子無患, 必輕公. 韓大夫見王老, 冀太子之用事也, 固欲事之. 太子外無幾瑟之患, 而內收諸大夫以自輔也, 公必輕矣. 不如無殺幾瑟, 以恐太子, 太子必終身重公矣.”
12. 齊明謂公叔曰:“齊逐幾瑟, 楚善之. 今楚欲善齊甚, 公何不令齊王謂楚王:‘王爲我逐幾瑟以窮之.’ 楚聽, 是齊、楚合, 而幾瑟走也; 楚王不聽, 是有陰於韓也.”
11.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 中庶子强謂太子曰:“不若及齊師未入, 急擊公叔.” 太子曰:“不可, 戰之於國中, 必分.” 對曰:“事不成, 身必危, 尙何足以圖國之全爲!” 太子弗聽, 齊師果入, 太子出走.
10.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 鄭强爲楚王使於韓, 矯以新城、陽人合世子以與公叔爭國. 楚怒, 將罪之. 鄭疆曰:“臣之矯與之以爲國也. 臣曰世子得新城、陽人, 以與公叔爭國而得. 全魏必急韓氏, 韓氏急, 必縣命於楚, 又何新城、陽人敢索? 若戰而不勝, 走而不死, 今且以至, 又安敢言地.” 楚王曰:“善.” 乃弗罪.
9. 齊令周最使鄭, 立韓擾而廢公叔. 周最患之,曰: 公叔之與周君交也, 令我使鄭, 立韓擾而廢公叔, 語曰:‘怒於室者色於市’. 今公叔怨齊, 無奈何也, 必周君而深怨我矣. 史舍曰:“ 公行矣, 請令公叔必重公.” 周最行至鄭, 公叔大怒. 史舍入見曰:“周最固不欲來使, 臣竊强之. 周最不欲來, 以爲公也; 臣之强之也, 亦以爲公也.” 公叔曰:“請聞其說.” 對曰:齊大夫諸子有犬, 犬猛不可叱, 叱之必噬人. 客有請叱之者, 疾視而徐叱之, 犬不動; 復叱之, 犬遂無噬人之心. 今周最固得事足下, 而以不得已之故來使, 彼將禮陳其辭而緩其言, 鄭王必以齊王爲不急, 必不許也. 今周最不來, 他人必來. 來使者無交於公, 而欲德於韓擾, 其使之必疾, 言之必急, 則鄭王必許之矣.” 公叔曰:“善.” 遂重周最. 王果不許韓擾.
8. 謂公叔曰:“乘舟, 舟漏而弗塞, 則舟沈矣. 塞漏舟, 而輕陽侯之波, 則舟覆矣. 今公自以辯於薛公, 而輕秦, 是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也. 願公之察也.”
7. 謂公叔曰:“公欲得武遂於秦, 而不患楚之能揚河外也. 公不如令人恐楚王; 而令人爲公求武遂於秦. 謂楚王曰:‘發重使爲韓求武遂於秦. 秦王聽, 是令得行於萬乘之主也. 韓得武遂以恨秦, 毋秦患而得楚. 韓, 楚之縣而已. 秦不聽, 是秦、韓之怨深, 而交楚也.”
6. 公叔使馮君於秦, 恐留, 敎陽向說秦王曰:“留馮君以善韓臣, 非上知也. 主君不如善馮君, 而資之以秦. 馮君廣王, 而不聽公叔, 以與太子爭, 則王澤布而害於韓矣.”
5. 襄陵之役, 畢長謂公叔曰:“請毋用兵, 而楚、魏皆德公之國矣. 夫楚欲置公子高, 必以兵臨魏. 公何不令人說昭子曰:‘戰未必勝, 請爲子起兵以之魏.’ 子有辭以毋戰. 於是以太子扁、昭揚、梁王皆德公矣.”
4. 錡宣之敎韓王取秦曰:“爲公叔具車百乘, 言之楚, 易三川. 因令公仲謂秦王曰:‘三川之言曰:“秦王必取我.” 韓王之心不可解矣. 王何不試以襄子爲質於韓, 令韓王知王之不取三川也.’ 因以出襄子而德太子.”
3. 公仲爲韓、魏易地, 公叔爭之而不聽, 且亡. 史惕謂公叔曰:“公亡, 則易必可成矣. 公無辭以後反, 且示天下輕公, 公不若順之. 夫韓地易於上, 則害於趙; 魏地易於下, 則害於楚. 公不如告楚、趙. 楚、趙惡之. 趙聞之, 起兵臨羊膓; 楚聞之, 發兵臨方城, 而易必敗矣.”
2. 01 楚圍雍氏, 韓令冷向借救於秦, 秦爲發, 使公孫昩入韓. 公仲曰:“子以秦爲將救韓乎? 其不乎?” 對曰:“秦王之言曰, 請道於南鄭、藍田, 以入攻楚, 出兵於三川以待公, 殆不合軍於南鄭矣.” 公仲曰:“奈何?!” 02 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謀. 楚威王攻梁, 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梁, 魏折而入於楚. 韓固其與國也, 是秦孤也. 故不如出兵以勁魏.’ 於是攻皮氏. 魏氏勁, 威王怒, 楚與魏大戰, 秦取西河之外以歸. 03 今也, 其將揚言救韓, 而陰善楚, 公恃秦而勁, 必輕與楚戰. 楚陰得秦之不用也, 必易與公相支也. 公戰勝楚, 遂與公乘楚, 易三川而歸; 公戰不勝楚, 塞三川而守之, 公不能救也. 臣甚惡其事. 司馬康三反之郢矣, 甘茂與昭獻遇於境, 其言曰收璽, 其實猶有約也.”
1. 01 楚圍雍氏五月. 韓令使者求救於秦, 冠蓋相望也, 秦師不下殽. 韓又令尙靳使秦, 謂秦王曰:“韓之於秦也, 居爲隱蔽, 出爲鴈行. 今韓已病矣, 秦師不下殽. 臣聞之, 脣揭者其齒寒, 願大王之熟計之.” 宣太后曰:“使者來者衆矣, 獨尙子之言是.” 召尙子入. 02 宣太后謂尙子曰:“妾事先王也, 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 妾困不疲也; 盡置其身妾之上, 而妾弗重也, 何也? 以其少有利焉. 今佐韓, 兵不衆, 粮不多, 則不足以救韓. 夫救韓之危, 日費千金, 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尙靳歸書報韓王, 韓王遣張翠. 03 張翠稱病, 日行一縣. 張翠至, 甘茂曰:“韓急矣, 先生病而來.” 張翠曰:“韓未急也, 且急矣?” 甘茂曰:“秦重國知王也, 韓之急緩莫不知. 今先生言不急, 可乎?” 張翠曰:“韓急則折而入於楚矣, 臣安敢來?” 甘茂曰:“先生毋復言也.” 04 甘..
24. 公仲數不信於諸侯, 諸侯錮之. 南委國於楚, 楚王弗聽. 蘇代爲楚王曰:“不若聽而備於其反也. 明之反也, 常仗趙而畔楚, 仗齊而畔秦. 今四國錮之而無所入矣, 亦甚患之. 此方其爲尾生之時也.”
23. 觀鞅謂春申曰:“人皆以楚爲强, 而君用之弱, 其於鞅也不然. 先君者, 二十餘年未嘗見攻. 今秦欲踰兵於澠隘之塞, 不使; 假道兩周倍韓以攻楚, 不可. 今則不然, 魏且旦暮亡矣, 不能愛其許、鄢陵與梧割以予秦, 去百六十里. 臣之所見者, 秦、楚鬪之日也已.”
22. 或謂魏王:“王儆四彊之內, 其從於王者. 十日之內, 備不具者死. 王因取其游, 之舟上擊之. 臣爲王之楚, 王胥臣反, 乃行.” 春申君聞之, 謂使者曰:“子爲我反, 無見王矣. 十日之內, 數萬之衆今涉魏境.” 秦使聞之, 以告秦王. 秦王謂魏王曰:“大國有意必來, 以是而足矣.”
21. 王曰:“向也, 子曰:‘天下無道.’ 今也, 子曰:‘乃且攻燕’者, 何也?” 對曰:“今謂‘馬多力’, 則有矣; 若曰‘勝千鈞’ 則不然者, 何也? 夫千鈞非馬之任也. 今謂‘楚强大’ 則有矣, 若夫‘越趙、魏而鬪兵於燕’, 則豈楚之任也哉? 且非楚之任, 而楚爲之, 是弊楚也. 强楚、弊楚, 其於王孰便也?”
20. 韓公仲相齊, 齊、楚之交善. 秦秦魏遇, 且以善齊而絶齊乎楚. 王使景鯉之秦, 鯉與於秦、魏之遇. 楚王怒景鯉, 恐齊以楚遇爲有陰於秦、魏也, 且罪景鯉. 爲謂楚王曰:“臣賀鯉之與於遇也. 秦、魏之遇也, 將以合齊、秦而絶齊於楚也. 今鯉與於遇, 齊無以信魏之合己於秦而攻於楚也, 齊又畏楚之有陰於秦、魏也, 必重楚. 故鯉之與於遇, 王之大資也. 今鯉不與於遇, 魏之絶齊於楚明矣. 齊楚信之, 必輕王. 故王不如無罪景鯉, 以視齊於有秦、魏, 齊必重楚, 而且疑秦、魏於齊.” 王曰:“諾.” 因不罪而益其列.
19. 01 或謂公仲曰:“聽者聽國, 非必聽實也. 故先王聽諺言於市, 願公之聽臣言也. 公求中立於秦, 而弗能得也, 善公孫郝以難甘茂, 勸齊兵以勸止魏, 楚、趙皆公之讎也. 臣恐國之以此爲患也, 願公之復求中立於秦也.” 公仲曰:“奈何?” 02 對曰:“秦王以公孫郝爲黨於公而弗之聽, 甘茂不善於公而弗爲公言, 公何不因行願以與秦王語? 行願之爲秦王臣也公, 臣請爲公謂秦王曰:‘齊、魏合與離, 於秦孰利? 齊、魏別與合, 於秦孰强?’ 秦王必曰:‘齊、魏離則秦重, 合則秦輕;齊、魏別則秦强, 合則秦弱.’ 03 臣卽曰:‘今王聽公孫郝以韓、秦之兵應齊而攻魏, 魏不敢戰, 歸地而合於齊, 是秦輕也, 臣以公孫郝爲不忠; 今王聽甘茂以韓、秦之兵據魏而攻齊, 齊不敢戰, 不求割地而合於魏, 是秦輕也, 臣以甘茂爲不忠. 故王不如令韓中立, 以攻齊、齊, 王言救魏以勁之, 齊、魏不能相聽..
18. 01 韓公仲謂向壽曰:“禽困覆車. 公破韓, 辱公仲, 公仲收國復事秦, 自以爲必可以封. 今公與楚解中, 封小令尹以桂陽. 秦、楚合,復攻韓, 韓必亡. 公仲躬率其私徒以鬪於秦, 願公之熟計之也.” 向壽曰:“吾合秦、楚, 非以當韓也, 子爲我謁之公仲曰‘秦、韓之交可合也.’” 02 對曰:“願有復於公. 諺曰:“貴其所以貴者,貴.’ 今王之愛習, 公也, 不如公孫郝; 其知能, 公也, 不如甘茂. 今二人者, 皆不得親於事矣, 而公獨與王主斷於國者, 彼有以失之也. 公孫郝黨於韓, 而甘戊黨於魏, 故王不信也. 03 今秦、楚爭强, 而公黨於楚, 是與公孫郝、甘茂同道也, 公何以異之? 人皆言楚之多變也, 而公必之, 是自爲貴也. 公不如與王謀其變也, 善韓以備之, 若此則無禍矣. 韓氏先以國從公孫郝, 而後委國於甘茂, 是韓, 公之讎也. 今公言善韓以備楚, 是外擧不辟讎..
17. 顔率見公仲, 公仲不見. 顔率謂公仲之謁者曰:“公仲必以率爲陽也, 故不見率也. 公仲好內, 率曰好士; 仲嗇於財, 率曰散施; 公仲無行, 率曰好義. 自今以來, 率且正言之而已矣.” 公仲之謁者以告公仲, 公仲遽起而見之.
16. 01 秦、韓戰於濁澤, 韓氏急. 公仲明謂韓王曰:“與國不可恃. 今秦之心欲伐楚, 王不如因張儀爲和於秦, 賂之以一名都, 與之伐楚. 此以一易二之計也.” 韓王曰:“善.” 乃儆公仲之行, 將西講於秦. 02 楚王聞之大恐, 召陳軫而告之. 陳軫曰:“秦之欲伐我久矣, 今又得韓之名都一, 而具甲, 秦、韓幷兵南鄕, 此秦所以廟祠而求也. 今已得之矣, 楚國必伐矣. 03 王聽臣, 爲之儆四境之內, 選師言救韓, 令戰車滿道路, 發信臣, 多其車, 重其幣, 使信王之救己也. 縱韓爲不能聽我, 韓必德王也, 必不爲鴈行以來, 是秦、韓不和, 兵雖至, 楚國不大病矣; 爲能聽我, 絶和於秦, 秦必大怒, 以厚怨於韓. 韓得楚救, 必輕秦; 輕秦, 其應秦必不敬. 是我困秦、韓之兵, 而免楚國之患也.” 04 楚王大說, 乃儆四境之內, 選師言救韓, 發信臣, 多其車, 重其幣. ..
15. 公仲以宜陽之故仇甘茂. 其後, 秦歸武遂於韓, 已而, 秦王固疑甘茂之以武遂解於公仲也. 杜赫爲公仲謂秦王曰:“明也願因茂以事王.” 秦王大怒於甘茂, 故樗里疾大說杜聊.
14. 秦圍宜陽, 游騰謂公仲曰:“公何不與趙藺、離石、祁, 以質許地. 則樓緩必敗矣. 收韓、趙之兵以臨魏, 樓鼻必敗矣. 韓、爲一, 魏必倍秦, 甘茂必敗矣. 以成陽資翟强於齊, 楚必敗之. 須, 秦必敗. 秦失魏, 宜陽必不拔矣.”
13. 宜陽之役, 楊達謂公孫顯曰:“請爲公以五萬攻西周, 得之, 是以九鼎印甘茂也. 不然, 秦攻西周, 天下惡之, 其救韓必疾. 則茂事敗矣.”
12. 鄭彊之走張儀於秦, 曰儀之使者必之楚矣. 故謂大宰曰;“公留儀之使者, 彊請西圖儀於秦.” 故因而請秦王曰:“張儀使人致上庸之地, 故使使臣再拜謁秦王.” 秦王怒, 張儀走.
11. 鄭彊載八百金入秦, 請以伐韓. 泠向謂鄭彊曰:“公以八百金請伐人之與國, 秦必不聽公. 公不如令秦王疑公叔. ”鄭彊曰: “何如?” 曰:“公叔之攻楚也, 以幾瑟之存焉, 故言先楚也. 今已令楚王奉幾瑟以車百乘居陽翟, 令昭獻轉而與之處. 旬有餘, 彼已覺. 而幾瑟, 公叔之讎也; 而昭獻, 公叔之人也. 秦王聞之, 必疑公叔爲楚也.”
10. 五國約而攻秦, 楚王爲從長, 不能傷秦, 兵罷而留於成臯. 魏順謂市丘君曰:“五國罷, 必攻市丘, 以償兵費. 君資臣, 臣請爲君止天下之攻市丘.” 市丘君曰:“善.” 固遣之. 魏順南見楚王曰:“王約五國而西伐秦, 不能傷秦, 天下且以是輕王而重秦, 故王胡不卜交乎?” 楚王曰:“奈何?” 魏順曰:“天下罷, 必攻市丘以償兵費. 王令之勿攻市丘. 五國重王, 且聽王之言, 而不攻市丘; 不重王, 且反王之言, 而攻市丘. 然則王之輕重必明矣.” 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
9. 秦攻陘, 韓使人馳南陽之地. 秦已馳, 又攻陘, 韓因割南陽之地. 秦受地, 又攻陘. 陳軫謂秦王曰:“國形不便故馳, 交不親故割. 今割矣而交不親, 馳矣而兵不止, 臣恐山東之無以馳ᆞ割事王者矣. 且王求百金於三川而不可得, 求千金於韓一旦而具. 今王攻韓, 是絶上交而固私府也, 竊爲王弗取也.”
8. 楚昭獻相韓, 秦且攻韓, 韓廢昭獻. 昭獻令人謂公叔曰:“不如貴昭獻以固楚, 秦必曰楚、韓合矣.”
7. 張儀“謂齊王曰:‘王不如資韓朋與之逐張儀於魏. 魏因相犀首, 因以齊、魏廢韓朋, 而相公叔以伐秦.’ 公仲聞之, 必不入於齊, 據公於魏, 是公無患.”
6. 01 張儀爲秦連橫說韓王曰:“韓地險惡, 山居, 五穀所生, 非麥而豆; 民之所食, 大抵豆飯, 藿羹;一歲不收, 民不饜糟糠;地方不滿九百里, 無二歲之所食. 料大王之卒, 悉之不過三十萬, 而厮徒負養在其中矣, 爲除守徼、亭、鄣、塞, 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 02 秦帶甲百餘萬, 車千乘, 騎萬匹, 虎摯之士, 跿跔科頭, 貫頤奮戟者, 至不可勝計也. 秦馬之良, 戎兵之衆, 探前趹後, 蹄閒三尋者, 不可稱數也. 山東之卒, 被甲冒冑以會戰, 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 左挈人頭, 右挾生虜. 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 猶孟賁之與怯夫也; 以重力相壓, 猶烏獲之與嬰兒也. 03 夫戰孟賁、烏獲之士, 以攻不服之弱國, 無以異於墮千鈞之重, 集於鳥卵之上, 必無幸矣. 諸侯不料兵之弱, 食之寡, 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 比周以相飾也, 皆言曰:‘聽吾計則可以强霸天下.’ 夫不顧社稷之長..
5. 01 蘇秦爲楚合從說韓王曰:“韓北有鞏、洛、成臯之固, 西有宜陽、常阪之塞, 東有宛、穰、洧水, 南有陘山, 地方千里, 帶甲數十萬. 天下之强弓勁弩, 皆自韓出. 谿子、少府、時力、 距來, 皆射六百步之外. 韓卒超足而射, 百發不暇止, 遠者達胸, 近者掩心. 02 韓卒之劒戟, 皆出於冥山, 棠谿、墨陽、合伯、鄧師、宛馮、龍淵、大阿, 皆陸斷馬牛, 水擊鵠鴈, 當敵卽斬, 堅申盾、鞮鍪、鐵幕. 革抉、*벌芮, 無不畢具. 以韓卒之勇, 被堅甲, 蹠勁弩, 帶利劒, 一人當百, 不足言也. 03 夫以韓之勁, 與大王之賢, 乃欲西面事秦, 稱東藩, 築帝宮, 受冠帶, 祠春秋, 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爲天下笑, 無過此者矣. 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04 大王事秦, 秦必求宜陽、成臯. 今玆效之, 明年又益求割地. 與之, 卽無地以給之; 不與, 則棄前功, 而後更受其禍. 且..
4. 申子請仕其從兄官, 昭侯不許也. 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非所謂學於子者也? 聽子之謁, 而廢子之道乎? 又亡其行子之術, 而廢子之謁乎? 子嘗敎寡人循功勞, 視次第. 今有所求, 此我將奚聽乎?” 申子乃辟舍請罪,曰:“君眞其人也!”
3. 魏之圍邯鄲也, 申不害始合於韓王, 然未知王之所欲也, 恐言而未必中於王也. 王問申子曰:“吾誰與而可?” 對曰:“此安危之要, 國家之大事也. 臣請深惟而苦思之.” 乃微謂趙卓、韓鼂曰:“子皆國之辯士也, 夫爲人臣者, 言可必用, 盡忠而已矣.” 二人各進議於王以事. 申子微視王之所說以言於王, 王大說之.
2. 大成午從趙來, 謂申不害於韓曰:“子以韓重我於趙, 請以趙重子於韓, 是子有兩韓, 而我有兩趙也.”
1. 三晉已破智氏, 將分其地. 段規謂韓王曰:“分地必取成臯.” 韓王曰:“成臯石溜之地也. 寡人無所用之.” 段規曰:“不然. 臣聞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 地利也. 萬人之衆而破三軍者, 不意也. 王用臣言, 則韓必取鄭矣.” 王曰:“善.” 果取成臯. 至韓之取鄭也. 果從成臯始.
27. 01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 甚善. 雖然, 受地于先生, 願終守之, 弗敢易.” 秦王不說. 02 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 秦王謂唐且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不聽寡人, 何也? 且秦滅韓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爲長者, 故不錯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 輕寡人與?” 03 唐且對曰: “否, 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 雖千里不敢易也, 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謂唐且曰: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唐且對曰: “臣未嘗聞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 伏屍百萬, 流血千里.” 唐且曰: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 以頭搶地爾.” 04 唐且曰: “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夫專諸之刺王..
26. 秦攻魏急. 或謂魏王曰: “棄之不如用之之易也, 死之不如棄之之易也. 能棄之, 弗能用之, 能死之弗能棄之, 此人之大過也. 今王亡地數百里, 亡城數十而國患不解, 是王棄之, 非用之也. 今秦之强也, 天下無敵, 而魏之弱也甚, 而王以是質秦, 王又能死, 而弗能棄之, 此重過也. 今王能用臣之計, 虧地不足以傷國, 卑體不足以苦身, 解患而怨報. “秦自四境之內, 執法以下, 至于長輓者, 故畢曰: ‘與嫪氏乎? 與呂氏乎?’ 雖至于門閭之下, 廊廟之上, 猶之如是也. 今王割地以賂秦, 以爲嫪毐功, 卑體以尊秦, 以因嫪毐. 王以國贊嫪毐, 以嫪毐勝矣. 王以國贊嫪氏, 太后之德王也, 深于骨髓, 王之交最爲天下上矣. 秦、魏百相交也, 百相欺也. 今由嫪氏善秦, 而交爲天下上, 天下孰不棄呂氏而從嫪氏? 天下必合呂氏而從嫪氏, 則王之怨報矣.”
25. 01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 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 王曰: “有所不安乎? 如是, 何不相告也?” 對曰: “臣無敢不安也.” 王曰: “然則, 何爲涕出?” 曰: “臣爲王之所得魚也.” 王曰: “何謂也?” 02 對曰: “臣之始得魚也, 臣甚喜, 後得又益大, 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凶惡, 而得爲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 走人于庭, 辟人于途. 四海之內, 美人亦甚多矣, 聞臣之得幸于王也, 必褰裳而趨王. 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 臣亦將棄矣, 臣安能無涕出乎?” 魏王曰: “誤:有是心也, 何不相告也?” 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內, 曰: “有敢言美人者族.” 03 由是觀之, 近習之人, 其摯諂也固矣, 其自纂幡也完矣. 今由千里之外, 欲進美人, 所效者庸必得幸乎? 假之得幸, 庸必爲我用乎? 而近習之人, 相與怨我, 見有禍, 未見有福; 見有怨, 未見..
24. 01 魏攻管而不下. 安陵人縮高其子爲管守. 信陵君使人謂安陵君曰: “君其遣縮高, 吾將仕之以五大夫, 使爲持節尉.” 安陵君曰: “安陵, 小國也, 不能必使其民. 使者自往, 請使道使者至縞高之所, 復信陵君之命.” 02 縮高曰: “君之幸高也, 將使高攻管也. 夫以父攻子守, 人大笑也. 是臣而下, 是倍主也. 父敎子倍, 亦非君之所喜也. 敢再拜辭.” 使者以報信陵君, 信陵君大怒, 遣大使之安陵, 曰: “:安陵之地, 亦猶魏也. 今吾攻管而不下, 則秦兵及我, 社稷必危矣. 願君之生束縮高而致之, 若君弗致也, 無忌將發十萬之師以造安陵之城.” 03 安陵君曰: “吾先君成侯受詔襄王以守此地也, 手受大府之憲. 憲之上篇曰: ‘子弑父, 臣弑君, 有常不赦. 國雖大赦, 降城, 亡子不得與焉.’ 今縮高謹解大位, 以全父子之義, 而君曰‘必生致之’, 是使我負襄..
23. 01 信陵君殺晉鄙, 救邯鄲, 破秦人, 存趙國, 趙王自郊迎. 唐且謂信陵君曰: “臣聞之曰: ‘事有不可知者, 有不可不知者; 有不可忘者, 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 “何謂也?” 02 對曰: “人之憎我也, 不可不知也; 吾憎人也. 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 不可忘也; 吾有德于人也, 不可不忘也. 今君殺晉鄙, 救邯鄲, 破秦人, 存趙國, 此大德也. 今趙王自郊迎, 卒然見趙王, 臣願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 “無忌謹受敎.”
22. 01 秦、魏爲與國. 齊、楚約而欲攻魏, 魏使人求救于秦, 冠蓋相望, 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且者, 年九十餘, 謂魏王曰: “老臣請出西說秦, 令兵先臣出可乎?” 魏王曰: “敬諾.” 遂約車而遣之. 唐且見秦王, 秦王曰: “丈人芒然乃遠至此, 甚苦矣. 魏來求救數矣, 寡人知魏之急矣.” 02 唐且對曰: “大王已知魏之急, 而救不至者, 是大王籌筴之臣無任矣. 且夫魏一萬乘之國, 稱東藩, 受冠帶, 祠春秋者, 以爲秦之强足以爲與也. 今齊、楚之兵已在魏郊矣, 大王之救不至, 魏急則且割地而約齊、楚, 王雖欲救之, 豈有及哉? 是亡一萬乘之魏, 而强二敵之齊、楚也. 竊以爲大王籌筴之臣無任矣.” 03 秦王喟然愁悟, 遽發兵, 日夜赴魏. 齊、楚聞之, 乃引兵而去. 魏氏復全, 唐且之說也.
21. 周㝡入齊, 秦王怒, 令姚賈讓魏王. 魏王爲之謂秦王曰: “魏之所以爲王通天下者, 以周㝡也. 今周㝡遁寡人入齊, 齊無通于天下矣. 敝邑之事王, 亦無齊累矣. 大國欲急兵, 則趣趙而已.”
19. 周肖謂宮他曰: “子爲肖謂齊王曰: ‘肖願爲外臣, 令齊資我于魏.’” 宮他曰: “不可, 是示齊輕也. 夫齊不以無魏者以害有魏者, 故公不如示有魏.” 公曰: ‘王之所求于魏者, 臣請以魏聽.’ 齊必資公矣. 是公有齊, 以齊有魏也.“
18. 魏王欲攻邯鄲, 季梁聞之, 中道而反, 衣焦不申, 頭塵不去, 往見王曰: “今者, 臣來, 見人于大行, 方北面而持其駕, 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 將奚爲北面?’ 曰: ‘吾馬良.’ 臣曰: ‘馬雖良, 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雖多, 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 而離楚愈遠耳. 今王動欲成霸王, 擧欲信于天下. 恃王國之大, 兵之精銳, 而攻邯鄲, 以廣地尊名, 王之動愈數, 而離王愈遠耳. 猶至楚而北行也.“
17. 秦罷邯鄲, 攻魏, 取寧邑. 吳慶恐魏王之構于秦也, 謂魏王曰: “秦之攻王也, 王知其故乎? 天下皆曰王近也? 王不近秦. 秦之所去. 皆曰王弱也? 王不弱二周. 秦人去邯鄲過二周而攻王者, 以王爲易制也. 王亦知弱之召攻乎?”
15. 成陽君欲以韓、魏聽秦, 魏王弗利. 白圭謂魏王曰: “王不如陰侯人說成陽君曰: ‘君入秦, 秦必留君, 而以多割于韓矣. 韓不聽, 秦必留君, 而伐韓矣. 故君不如安行, 求質于秦.’ 成陽君必不入秦, 秦、韓不敢合, 則王重矣.”
14. 策25魏四346-00 管鼻之令翟强與秦事. 謂魏王曰: “鼻之與强, 猶晉人之與楚人也. 晉人見楚人之急, 帶劍而緩之; 楚人惡其緩而急之. 令鼻之入秦之傳舍, 舍不足以舍之. 强之入, 無蔽于秦者. 强王貴臣也, 而秦若此其甚, 安可?”
13. 爲魏謂楚王曰: “索攻魏于秦, 秦必不聽王矣, 是智困于秦, 而交疏于魏也. 楚、魏有怨, 則秦重矣. 故王不如順天下遂伐齊, 與魏便地, 兵不傷, 交不變, 所欲必得矣.
12. 芮宋欲絶秦、趙之交, 故令魏氏收秦太后之養地秦王于秦. 芮宋謂秦王曰: “魏委國于王, 而王不受, 故委國于趙也. 李郝謂臣曰: ‘子言無秦, 而養秦太后以地, 是欺我也.’ 故敝邑收之.” 秦王怒, 遂絶趙也.
11. 樓梧約秦、魏, 將令秦王遇于境. 謂魏王曰: “遇而無相, 秦必置相. 不聽之, 則交惡于秦; 聽之, 則後王之臣, 將皆務事諸侯之能令于王之上者. 且遇于秦而相秦者, 是無齊也, 秦必輕王之强矣有齊者, 不若相之, 齊必喜. 是以有雍者與秦遇, 秦必重王矣.”
10. 長平之役, 平都君說魏王曰: “王胡不爲從?” 魏王曰: “秦許吾以垣雍.” 平都君曰: “臣以垣雍爲空割也.” 魏王曰: “何謂也?” 平都君曰: “秦、趙久相持于長平之下而無決. 天下合于秦, 則無趙; 合于趙, 則無秦. 秦恐王之變也, 故以垣雍餌王也. 秦戰勝趙, 王敢責垣雍之割乎? 王曰‘不敢’. 秦戰不勝趙, 王能令韓出垣雍之割乎? 王曰‘不能’. 臣故曰‘垣雍空割也’.” 魏王曰: “善.”
9. 秦、趙構難而戰. 謂魏王曰: “不如齊趙而構之.秦王不構趙, 趙不以毁構矣, 而構之, 秦、趙必復鬪; 必重魏, 是幷制秦、趙之事也. 王欲焉而收齊, 趙攻荊; 欲焉而收荊, 趙攻齊. 欲王之東長之, 待之也.
8. 01 秦攻韓之管, 魏王發兵救之. 昭忌曰: “夫秦强國也, 而韓、魏壤梁, 不出攻則已, 若出攻, 非于韓也, 必魏也. 今幸而于韓, 此魏之福也. 王若救之, 夫解攻者必韓之管也, 致攻者必魏之梁也.” 02 魏王不聽曰: “若不因救韓, 韓怨魏, 西合于秦、秦韓爲一, 則魏危.” 遂救之. 秦果釋管而攻魏. 魏王大恐, 謂昭忌曰: “不用子之計而禍至, 爲之奈何?” 昭忌乃爲之見秦王曰: “臣聞明主之聽也, 不以挾私爲政, 是參行也. 願大王無攻魏, 聽臣也.” 秦王曰: “何也?” 昭忌曰: “山東之從, 時合時離何也哉?” 秦王曰: “不識也.” 03 曰: “天下之合也, 以王之不必也; 其離也, 以王之必也. 今攻韓之管, 國危矣. 未卒而移兵于梁, 合天下之從, 無精于此者矣. 以爲秦之求索, 必不可支也. 故爲王計者, 不如齊趙. 秦已制趙, 則燕不敢不事秦, ..
7. 白珪謂新城君曰: “夜行者能無爲姦, 不能禁狗使無吠己也. 故臣能無議君于王, 不能禁人議臣于君也.”
6. 穰侯攻大梁, 乘北郢, 魏王且從. 謂穰侯曰: “君攻楚得宛穰以廣陶, 攻齊得剛、博以廣陶, 得許、鄢陵以廣陶, 秦王不問者, 何也? 以大梁之未亡也. 今日大梁亡, 許、鄢陵必議, 議則君必窮. 爲君計者, 勿攻便.”
4. 客謂司馬食其曰: “慮久以天下爲可一者, 是不知天下者也. 欲獨以魏支秦者, 是又不知魏者也. 謂玆公不知此兩者, 又不知玆公者也. 然而, 玆公爲從, 其說何也? 從則玆公重, 不從則玆公輕. 玆公之處重也, 不實爲期. 子何不疾及三國方堅也, 自賣于秦, 秦必受子. 不然, 橫者將圖子以合于秦. 是取子之資, 而以資子之讎也.”
3. 魏王問張旄曰: “吾欲與秦攻韓, 何如?” 張旄對曰: “韓且坐而胥亡乎?” 且割而從天下乎?“ 王曰: “韓且割=而從天下.” 張旄曰: “韓怨魏乎? 怨秦乎?” 王曰: “怨魏.” 張旄曰: “韓强秦乎? 强魏乎?” 王曰: “强秦.” 張旄曰: “韓且割而從其所强與所不怨乎? 且割而從其所不强與其所怨乎?” 王曰: “韓將割而從其所强與其所不怨.” 張旄曰: “攻韓之事王自知矣.”
2. 八年, 謂魏王曰: “昔曹恃齊而輕晉, 齊伐釐、莒, 而晉人亡曹. 繒恃齊以悍越, 齊和子亂, 而越人亡繒. 鄭恃魏以輕韓, 伐楡關而韓氏亡鄭. 原恃秦、翟以輕晉, 秦、翟年穀大凶, 而晉人亡原. 中山恃齊、魏以輕趙, 齊、魏伐楚, 而趙亡中山. 此五國所以亡者, 皆其所恃也. 非獨此五國爲然而已也, 天下之亡國皆然矣. 夫國之所以不可恃者多, 其變不可勝數也. 或以政敎不脩, 上下不輯, 而不可恃者; 或有諸侯鄰國之虞, 而不可恃者; 或以年穀不登, 稸積竭盡, 而不可恃者. 或化于利, 比于患. 臣以此知國之不可必恃也. 今王恃楚之强; 而信春申君之言, 以是質秦, 而久不可知, 卽春申君有變, 是王獨受秦患也. 卽王有萬乘之國, 而以一人之心爲命也. 臣以此爲不完, 願王之熟計之也.
1. 獻書秦王曰: “昔竊聞大王之謀出事于梁, 謀恐不出于計矣. 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梁者, 山東之要也. 有蛇于此, 擊其尾其首救, 擊其首其尾救, 擊其中身首尾皆救. 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 秦攻梁者, 是示天下要斷山東之脊也, 是山東首尾皆救中身之時也. 山東見亡必恐, 恐必大合, 山東尙强, 臣見秦之必大憂, 可立而待也. 臣竊爲大王計, 不如南出事于南方, 其兵弱, 天下必能救, 地可廣大, 國可富, 兵可强, 主可尊. 王不聞湯之伐桀乎? 試之弱密須氏以爲武敎, 得密須氏, 而湯之服桀矣. 今秦國與山東爲讎, 不先以弱爲武敎, 兵必大挫, 國必大憂.” 秦果南攻藍田鄢郢.
10. 00 秦使趙攻魏, 魏謂趙王曰: “攻魏者亡趙之始也. 昔者, 晉人欲亡虞而伐虢, 伐虢者亡虞之始也. 故荀息以馬與璧假道于虞, 宮之奇諫而不聽, 卒假晉道. 晉人伐虢, 反而取虞. 故春秋書之, 以罪虞公. 今國莫强于趙, 而幷齊、秦. 王賢而有聲者相之, 所以爲腹心之疾者趙也. 魏者趙之虢也; 趙者, 魏之虞也. 聽秦而攻魏者, 虞之爲也. 願王之熟計之也.” 01 魏太子在楚. 謂樓子于鄢陵曰: “公必且待齊楚之合也, 以救皮氏. 今齊、楚之理必不合矣. 彼翟子之所惡于國者, 無公矣. 其人皆欲合齊、秦外楚以輕公, 公必謂齊王曰: ‘魏之受兵, 非秦實首伐之也, 楚惡魏之事王也, 故勸秦攻魏.’ 02 齊王故欲伐楚, 而又怒其不己善也, 必令魏以地聽秦而爲和. 以張子之强, 有秦、韓之重, 齊王惡之, 而魏王不敢據也. 今以齊、秦之重, 外楚以輕公, 臣爲公患之. 鈞之出..
9. 葉陽君約魏, 魏王將封其子. 謂魏王曰: “王嘗身濟漳, 朝邯鄲, 抱葛薜、陰成, 以爲趙養邑, 而趙無爲王有也. 王能又封其子問陽、姑衣乎? 臣爲王不取也.” 魏王乃止.
8. 01 魏將與秦攻韓, 朱己謂魏王曰: “秦與戎、翟同俗, 有虎狼之心, 貪戾好利而無信, 不識禮義德行. 苟有利焉, 不顧親戚兄弟, 若禽獸耳. 此天下之所同知也, 非所施厚積德也. 故太后母也, 而以憂死; 穰侯舅也, 功莫大焉, 而竟逐之; 兩弟無罪, 而再奪之國. 此于其親戚兄弟若此, 而又況于仇讎之敵國也. “今大王與秦伐韓, 而益近秦, 臣甚或之, 而王弗識也, 則不明矣. 羣臣知之, 而莫以此諫, 則不忠矣. 02 今夫韓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 內有大亂, 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 王以爲不破乎? 韓亡, 秦盡有鄭地, 與大梁鄰, 王以爲安乎? 王欲得故地, 而今負强秦之禍也, 王以爲利乎? “秦非無事之國也, 韓亡之後, 必且便事; 便事必就易與利; 就易與利, 必不伐楚與趙矣. 是何也? 03 夫越山踰河, 絶韓之上黨, 而攻强趙, 則是復閼與之事也, 秦必不爲也. ..
6. 01 齊欲伐魏, 魏使人謂淳于髡曰: “齊欲伐魏, 能解魏患, 唯先生也. 敝邑有寶璧二雙, 文馬二駟, 請致之先生.” 淳于髡曰: “諾.” 入說齊王曰: “楚, 齊之仇敵也; 魏、齊之與國也. 夫伐與國, 使仇敵制其餘敝, 名醜而實危, 爲王弗取也.” 齊王曰: “善.” 乃不伐魏. 02 客謂齊王曰: “淳于髡言不伐魏者, 受魏之璧,、馬也.” 王以謂淳于髡曰: “聞先生受魏之璧、馬, 有諸?” 曰: “有之.” 然則先生之爲寡人計之何如?” 淳于髡曰: “伐魏之事不便, 魏雖刺髡, 于王何益? 若誠不便, 魏雖封髡, 于王何損? 且夫王無伐與國之誹, 魏無見亡之危, 百姓無被兵之患, 髡有璧、馬之寶, 于王何傷乎?”
5. 01 華軍之戰, 魏不勝秦. 明年將使段干崇割地而講. 孫臣謂魏王曰: “魏不以敗之上割, 可謂善用不勝矣; 而秦不以勝之上割, 可謂不能用勝矣. 今處期年乃欲割, 是羣臣之私而王不知也. 02 且夫欲璽者段干子也, 王因使之割地; 欲地者秦也, 而王因使之受璽. 夫欲璽者制地, 而欲地者制璽, 其勢必無魏矣. 且夫姦臣固皆欲以地事秦. 以地事秦, 譬猶抱薪而救火也, 薪不盡則火不止. 今王之地有盡, 而秦之求無窮, 是薪火之說也.” 03 魏王曰: “善. 雖然, 吾已許秦矣, 不可以革也.” 對曰: “王獨不見夫博者之用梟邪? 欲食則食, 欲握則握. 今君劫于羣臣而許秦, 因曰‘不可革’, 何用智之不若梟也?” 魏王曰: “善.” 乃案其行.
4. 01 秦敗魏于華, 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訢謂王曰: “宋人有學者, 三年反而名其母. 其母曰: ‘子學三年, 反而名我者何也?’ 其子曰: ‘吾所賢者, 無過堯、舜, 堯、舜名; 吾所大者, 無大天地, 天地名. 今母賢不過堯、舜, 母大不過天地, 是以名母也.’ 其母曰: ‘子之于學者, 將盡行之乎? 願子之有以易名母也; 子之于學也, 將有所不行乎? 願子之且以名母爲後也.’ 今王之事秦, 尙有可以易入朝者乎? 願王之有以易之, 而以入朝爲後.” 02 魏王曰: “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 許綰爲我祝曰: ‘入而不出, 請殉寡人以頭’.” 周訢對曰: ‘如臣之賤也, 今人有謂臣曰: ’入不測之淵而必出, 不出, 請以一鼠首爲女殉者.’ 臣必不爲也. 今秦不可知之國也, 猶不測之淵也; 而許綰之首猶鼠首也. 內王于不可知之秦, 而殉王以鼠首, 臣竊爲王不取也. 且無梁孰與無河內急?..
3. 01 秦敗魏于華, 走芒卯而圍大梁. 須賈爲魏謂穰侯曰: “臣聞魏氏大臣父兄皆謂魏王曰: ‘初時惠王伐趙, 戰勝乎三梁, 十萬之軍, 拔邯鄲, 趙氏不割, 而邯鄲復歸. 齊人攻燕, 殺子之, 破故國, 燕不割, 而燕國復歸. 燕、趙之所以國全兵勁, 而地不幷乎諸侯者, 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 宋、中山數伐數割, 而隨以亡. 臣以爲燕、趙可法, 而宋、中山可無爲也. 02 夫秦貪戾之國而無親, 蠶食魏, 盡晉國, 戰勝睪子, 割八縣, 地未畢入, 而兵復出矣. 夫秦何厭之有哉! 今又走芒卯, 入北地, 此非但攻梁也, 且劫王以多割也, 王必勿聽也. 今王循楚、趙而講, 楚、趙怒而與王爭事秦, 秦必受之. 秦挾楚、趙之兵以復攻, 則國救亡, 不可得也已. 願王之必無講也. 王若欲講, 必少割而有質; 不然必欺.’ 是臣之所聞于魏也, 願君之以是慮事也. 03 周書曰: ‘維命不于常’..
2. 01 芒卯謂秦王曰: “王之士未有爲之中者也. 臣聞明王不胥中而行. 王之所欲于魏者, 長羊、王屋、洛林之地也. 王能使臣爲魏之司徒, 則臣能使魏獻之.” 秦王曰: “善.” 因任之以爲魏之司徒. 02 謂魏王曰: “王所患者上地也; 秦之所欲于魏者, 長羊、王屋、洛林之地也; 王獻之秦, 則上地無憂患. 因請以下兵東擊齊, 攘地必遠矣.” 魏王曰: “善.” 因獻之秦. 地入數月, 而秦兵不下. 魏王謂芒卯曰: “地已入數月, 而秦兵不下, 何也?” 芒卯曰: “臣有死罪. 雖然, 臣死則契折于秦, 王無以責秦. 王因赦其罪, 臣爲王責約于秦.” 乃之秦, 03 謂秦王曰: “魏之所以獻長羊、王屋、洛林之地者, 有意欲以下大王之兵東擊齊也. 今地已入, 而秦兵不可下, 臣則死人也. 雖然, 後山東之士無以利事王者矣.” 秦王戄然曰: “國有事未澹下兵也, 今以兵從.” 後十日,..
1. 01 秦、趙約而伐魏, 魏王患之. 芒卯曰: “王勿憂也. 臣請發張倚使謂趙王曰: ‘夫鄴, 寡人固刑弗有也. 今大王收秦而攻魏, 寡人請以鄴事大王’.‘ 趙王喜, 召相國而命之曰: ”魏王請以鄴事寡人, 使寡人絶秦.“ 相國曰: ”收秦攻魏, 利不過鄴. 今不用兵而得鄴, 請許魏.“ 張倚因謂趙王曰: ”敝邑之吏效城者, 已在鄴矣. 大王且何以報魏?“ 02 趙王因令閉關絶秦. 秦、趙大惡. 芒卯應趙使曰: “敝邑所以事大王者, 爲完鄴也. 今郊鄴者, 使者之罪也, 卯不知也.” 趙王恐魏承秦之怒, 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