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Ssuma Ch'ien (1844)
건빵이랑 놀자
11. 乳母上書曰: “某所有公田, 願得假倩之.” 帝曰: “乳母欲得之乎?” 以賜乳母. 乳母所言, 未嘗不聽. 有詔得令乳母乘車行馳道中. 當此之時, 公卿大臣皆敬重乳母. 乳母家子孫奴從者橫暴長安中, 當道掣頓人車馬, 奪人衣服. 聞於中, 不忍致之法. 有司請徙乳母家室, 處之於邊. 奏可. 乳母當入至前, 面見辭. 乳母先見郭舍人, 爲下泣. 舍人曰: “卽入見辭去, 疾步數還顧.” 乳母如其言, 謝去, 疾步數還顧. 郭舍人疾言罵之曰: “咄! 老女子! 何不疾行! 陛下已壯矣, 寧尙須汝乳而活邪? 尙何還顧!” 於是人主憐焉悲之, 乃下詔止無徙乳母, 罰謫譖之者.
6. 太史公曰: 甚哉愛憎之時! 彌子瑕之行, 足以觀後人佞幸矣. 雖百世可知也.
5. 이연년(李延年) 李延年, 中山人也. 父母及身兄弟及女, 皆故倡也. 延年坐法腐, 給事狗中. 而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 上見, 心說之, 及入永巷, 而召貴延年. 延年善歌, 爲變新聲, 而上方興天地祠, 欲造樂詩歌弦之. 延年善承意, 弦次初詩. 其女弟亦幸, 有子男. 延年佩二千石印, 號協聲律. 與上臥起, 甚貴幸, 埒如韓嫣也. 久之, 寖與中人亂, 出入驕恣. 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後, 愛弛, 則禽誅延年昆弟也. 自是之後, 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 然不足數也. 衛靑ㆍ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 然頗用材能自進.
4. 今天子中寵臣, 士人則韓王孫嫣, 宦者則李延年. 嫣者, 弓高侯孽孫也. 今上爲膠東王時, 嫣與上學書相愛. 及上爲太子, 愈益親嫣. 嫣善騎射, 善佞. 上卽位, 欲事伐匈奴, 而嫣先習胡兵, 以故益尊貴, 官至上大夫, 賞賜擬於鄧通. 時嫣常與上臥起. 江都王入朝, 有詔得從入獵上林中. 天子車駕蹕道未行, 而先使嫣乘副車, 從數十百騎, 騖馳視獸. 江都王望見, 以爲天子, 辟從者, 伏謁道傍. 嫣驅不見. 旣過, 江都王怒, 爲皇太後泣曰: “請得歸國入宿衛, 比韓嫣.” 太後由此嗛嫣. 嫣侍上, 出入永巷不禁, 以姦聞皇太後. 皇太後怒, 使使賜嫣死. 上爲謝, 終不能得, 嫣遂死. 而案道侯韓說, 其弟也, 亦佞幸.
10. 太史公曰: 吾視郭解, 狀貌不及中人, 言語不足採者. 然天下無賢與不肖, 知與不知, 皆慕其聲, 言俠者皆引以爲名. 諺曰: “人貌榮名, 豈有旣乎!” 於戲, 惜哉!
9. 久之, 乃得解. 窮治所犯, 爲解所殺, 皆在赦前. 軹有儒生侍使者坐, 客譽郭解, 生曰: “郭解專以姦犯公法, 何謂賢!” 解客聞, 殺此生, 斷其舌. 吏以此責解, 解實不知殺者. 殺者亦竟絶, 莫知爲誰. 吏奏解無罪. 禦史大夫公孫弘議曰: “解布衣爲任俠行權, 以睚眥殺人, 解雖弗知, 此罪甚於解殺之. 當大逆無道.” 遂族郭解翁伯. 自是之後, 爲俠者極衆, 敖而無足數者. 然關中長安樊仲子, 槐里趙王孫, 長陵高公子, 西河郭公仲, 太原鹵公孺, 臨淮兒長卿, 東陽田君孺, 雖爲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 至若北道姚氏, 西道諸杜, 南道仇景, 東道趙他ㆍ羽公子, 南陽趙調之徒, 此盜蹠居民閒者耳, 曷足道哉! 此乃鄕者朱家之羞也.
8. 解執恭敬, 不敢乘車入其縣廷. 之旁郡國, 爲人請求事, 事可出, 出之: 不可者, 各厭其意, 然後乃敢嘗酒食. 諸公以故嚴重之, 爭爲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 夜半過門常十餘車, 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 解家貧, 不中訾, 吏恐, 不敢不徙. 衛將軍爲言: “郭解家貧不中徙.” 上曰: “布衣權至使將軍爲言, 此其家不貧.” 解家遂徙. 諸公送者出千餘萬. 軹人楊季主子爲縣掾, 擧徙解. 解兄子斷楊掾頭. 由此楊氏與郭氏爲仇. 解入關, 關中賢豪知與不知, 聞其聲, 爭交驩解. 解爲人短小, 不飮酒, 出未嘗有騎. 已又殺楊季主. 楊季主家上書, 人又殺之闕下. 上聞, 乃下吏捕解. 解亡, 置其母家室夏陽, 身至臨晉. 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 解冒, 因求出關. 籍少公已出解, 解転入太原, 所過輒告主人家. 吏逐之, 跡至籍少公. 少公自殺, 口絶.
7. 解出入, 人皆避之. 有一人獨箕倨視之, 解遣人問其名姓. 客欲殺之. 解曰: “居邑屋至不見敬, 是吾德不脩也, 彼何罪!” 乃陰屬尉史曰: “是人, 吾所急也, 至踐更時脫之.” 每至踐更, 數過, 吏弗求. 怪之, 問其故, 乃解使脫之. 箕踞者乃肉袒謝罪. 少年聞之, 愈益慕解之行. 雒陽人有相仇者, 邑中賢豪居閒者以十數, 終不聽. 客乃見郭解. 解夜見仇家, 仇家曲聽解. 解乃謂仇家曰: “吾聞雒陽諸公在此閒, 多不聽者. 今子幸而聽解, 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 乃夜去, 不使人知, 曰: “且無用, (待我待我去, 令雒陽豪居其閒, 乃聽之.”
26. 太史公曰: 禹本紀言“河出崑崙. 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 日月所相避隱爲光明也. 其上有醴泉ㆍ瑤池”. 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 窮河源, 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 故言九州山川, 尙書近之矣. 至禹本紀ㆍ山海經所有怪物, 餘不敢言之也.
25. 漢已伐宛, 立昧蔡爲宛王而去. 歲餘, 宛貴人以爲昧蔡善諛, 使我國遇屠, 乃相與殺昧蔡, 立毋寡昆弟曰蟬封爲宛王, 而遣其子入質於漢. 漢因使使賂賜以鎮撫之. 而漢發使十餘輩至宛西諸外國, 求奇物, 因風覽以伐宛之威德. 而敦煌置酒泉都尉: 西至鹽水, 往往有亭. 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 因置使者護田積粟, 以給使外國者.
24. 初, 貳師後行, 天子使使告烏孫, 大發兵竝力擊宛. 烏孫發二千騎往, 持兩端, 不肯前. 貳師將軍之東, 諸所過小國聞宛破, 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 見天子, 因以爲質焉. 貳師之伐宛也, 而軍正趙始成力戰, 功最多: 及上官桀敢深入, 李哆爲謀計, 軍入玉門者萬餘人, 軍馬千餘匹. 貳師後行, 軍非乏食, 戰死不能多, 而將吏貪, 多不愛士卒, 侵牟之, 以此物故衆. 天子爲萬里而伐宛, 不錄過, 封廣利爲海西侯. 又封身斬鬱成王者騎士趙弟爲新畤侯. 軍正趙始成爲光祿大夫, 上官桀爲少府, 李哆爲上黨太守. 軍官吏爲九卿者三人, 諸侯相ㆍ郡守ㆍ二千石者百餘人, 千石以下千餘人. 奮行者官過其望, 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 士卒賜直四萬金. 伐宛再反, 凡四歲而得罷焉.
23. 初, 貳師起敦煌西, 以爲人多, 道上國不能食, 乃分爲數軍, 從南北道. 校尉王申生ㆍ故鴻臚壷充國等千餘人, 別到鬱成. 鬱成城守, 不肯給食其軍. 王申生去大軍二百里, (偵[偩]而輕之, 責鬱成. 鬱成食不肯出, 窺知申生軍日少, 晨用三千人攻, 戮殺申生等, 軍破, 數人脫亡, 走貳師. 貳師令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鬱成. 鬱成王亡走康居, 桀追至康居. 康居聞漢已破宛, 乃出鬱成王予桀, 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將軍. 四人相謂曰: “鬱成王漢國所毒, 今生將去, 卒失大事.” 欲殺, 莫敢先擊. 上邽騎士趙弟最少, 拔劍擊之, 斬鬱成王, 齎頭. 弟ㆍ桀等逐及大將軍.
22. 宛貴人皆以爲然, 共殺其王毋寡, 持其頭遣貴人使貳師, 約曰: “漢毋攻我. 我盡出善馬, 恣所取, 而給漢軍食. 卽不聽, 我盡殺善馬, 而康居之救且至. 至, 我居內, 康居居外, 與漢軍戰. 漢軍熟計之, 何從?” 是時康居候視漢兵, 漢兵尙盛, 不敢進. 貳師與趙始成ㆍ李哆等計: “聞宛城中新得秦人, 知穿井, 而其內食尙多. 所爲來, 誅首惡者毋寡. 毋寡頭已至, 如此而不許解兵, 則堅守, 而康居候漢罷而來救宛, 破漢軍必矣.” 軍吏皆以爲然, 許宛之約. 宛乃出其善馬, 令漢自擇之, 而多出食食給漢軍. 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 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 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爲宛王, 與盟而罷兵. 終不得入中城. 乃罷而引歸.
21. 於是貳師後複行, 兵多, 而所至小國莫不迎, 出食給軍. 至侖頭, 侖頭不下, 攻數日, 屠之. 自此而西, 平行至宛城, 漢兵到者三萬人. 宛兵迎擊漢兵, 漢兵射敗之, 宛走入葆乘其城. 貳師兵欲行攻鬱成, 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 乃先至宛, 決其水源, 移之, 則宛固已憂困. 圍其城, 攻之四十餘日, 其外城壊, 虜宛貴人勇將煎靡. 宛大恐, 走入中城. 宛貴人相與謀曰: “漢所爲攻宛, 以王毋寡匿善馬而殺漢使. 今殺王毋寡而出善馬, 漢兵宜解: 卽不解, 乃力戰而死, 未晩也.”
20. 其夏, 漢亡浞野之兵二萬餘於匈奴. 公卿及議者皆願罷擊宛軍, 專力攻胡. 天子已業誅宛, 宛小國而不能下, 則大夏之屬輕漢, 而宛善馬絶不來, 烏孫ㆍ侖頭易苦漢使矣, 爲外國笑.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 赦囚徒材官, 益發惡少年及邊騎, 歲餘而出敦煌者六萬人, 負私從者不與. 牛十萬, 馬三萬餘匹, 驢騾橐它以萬數. 多齎糧, 兵弩甚設, 天下騒動, 傳相奉伐宛, 凡五十餘校尉. 宛王城中無井, 皆汲城外流水, 於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 益發戍甲卒十八萬, 酒泉ㆍ張掖北, 置居延ㆍ休屠以衛酒泉, 而發天下七科適, 及載糒給貳師. 転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 而拜習馬者二人爲執驅校尉, 備破宛擇取其善馬雲.
19. 貳師將軍軍旣西過鹽水, 當道小國恐, 各堅城守, 不肯給食. 攻之不能下. 下者得食, 不下者數日則去. 比至鬱成, 士至者不過數千, 皆飢罷. 攻鬱成, 鬱成大破之, 所殺傷甚衆. 貳師將軍與哆ㆍ始成等計: “至鬱成尙不能擧, 況至其王都乎?” 引兵而還. 往來二歲. 還至敦煌, 士不過什一二. 使使上書言: “道遠多乏食: 且士卒不患戰, 患飢. 人少, 不足以拔宛. 願且罷兵, 益發而複往.” 天子聞之, 大怒, 而使使遮玉門, 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 貳師恐, 因留敦煌.
18. 宛國饒漢物, 相與謀曰: “漢去我遠, 而鹽水中數敗, 出其北有胡冦, 出其南乏水草. 又且往往而絶邑, 乏食者多. 漢使數百人爲輩來, 而常乏食, 死者過半, 是安能致大軍乎? 無奈我何. 且貳師馬, 宛寶馬也.” 遂不肯予漢使. 漢使怒, 妄言, 椎金馬而去. 宛貴人怒曰: “漢使至輕我!” 遣漢使去, 令其東邊鬱成遮攻殺漢使, 取其財物. 於是天子大怒. 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 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 彊弩射之, 卽盡虜破宛矣. 天子已嘗使浞野侯攻樓蘭, 以七百騎先至, 虜其王, 以定漢等言爲然, 而欲侯寵姫李氏, 拜李廣利爲貳師將軍, 發屬國六千騎, 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 以往伐宛. 期至貳師城取善馬, 故號“貳師將軍”. 趙始成爲軍正, 故浩侯王恢使導軍, 而李哆爲校尉, 制軍事. 是歲太初元年也. 而關東蝗大起, 蜚西至敦煌.
17. 宛左右以蒲陶爲酒, 富人藏酒至萬餘石, 久者數十歲不敗. 俗嗜酒, 馬嗜苜蓿. 漢使取其實來, 於是天子始種苜蓿ㆍ蒲陶肥饒地. 及天馬多, 外國使來衆, 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ㆍ苜蓿極望.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 國雖頗異言, 然大同俗, 相知言. 其人皆深眼, 多鬚髯, 善市賈, 爭分銖. 俗貴女子, 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 其地皆無糸漆, 不知鑄錢器. 及漢使亡卒降, 敎鑄作他兵器. 得漢黃白金, 輒以爲器, 不用爲幣. 而漢使者往旣多, 其少從率多進熟於天子, 言曰: “宛有善馬在貳師城, 匿不肯與漢使.” 天子旣好宛馬, 聞之甘心, 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
16. 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 乃悉從外國客, 大都多人則過之, 散財帛以賞賜, 厚具以饒給之, 以覽示漢富厚焉. 於是大觳抵, 出奇戲諸怪物, 多聚觀者, 行賞賜, 酒池肉林, 令外國客遍觀(名[各]倉庫府藏之積, 見漢之廣大, 傾駭之. 及加其眩者之工, 而觳抵奇戲歲增變, 甚盛益興, 自此始. 西北外國使, 更來更去. 宛以西, 皆自以遠, 尙驕恣晏然, 未可詘以禮羈縻而使也. 自烏孫以西至安息, 以近匈奴, 匈奴困月氏也, 匈奴使持單於一信, 則國國傳送食, 不敢留苦: 及至漢使, 非出幣帛不得食, 不市畜不得騎用. 所以然者, 遠漢, 而漢多財物, 故必市乃得所欲, 然以畏匈奴於漢使焉.
15. 王恢數使, 爲樓蘭所苦, 言天子, 天子發兵令恢佐破奴擊破之, 封恢爲浩侯. 於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 烏孫以千匹馬聘漢女, 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烏孫, 烏孫王昆莫以爲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 昆莫以爲左夫人. 昆莫曰: “我老” , 乃令其孫岑娶妻翁主. 烏孫多馬, 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馬. 初, 漢使至安息, 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 東界去王都數千里. 行比至, 過數十城, 人民相屬甚多. 漢使還, 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 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 及宛西小國驩潛ㆍ大益, 宛東姑師ㆍ扞冞ㆍ蘇薤之屬, 皆隨漢使獻見天子. 天子大悅. 而漢使窮河源, 河源出於窴, 其山多玉石, 采來, 天子案古圖書, 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14. 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 及使失指, 天子爲其習之, 輒覆案致重罪, 以激怒令贖, 複求使. 使端無窮, 而輕犯法. 其吏卒亦輒複盛推外國所有, 言大者予節, 言小者爲副, 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 其使皆貧人子, 私縣官齎物, 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 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 度漢兵遠不能至, 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 漢使乏絶積怨, 至相攻擊. 而樓蘭ㆍ姑師小國耳, 當空道, 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 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 使者爭遍言外國災害, 皆有城邑, 兵弱易擊. 於是天子以故遣從驃侯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萬, 至匈河水, 欲以擊胡, 胡皆去. 其明年, 擊姑師, 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 虜樓蘭王, 遂破姑師. 因擧兵威以困烏孫ㆍ大宛之屬. 還, 封破奴爲浞野侯.
13. 是時漢旣滅越, 而蜀ㆍ西南夷皆震, 請吏入朝. 於是置益州ㆍ越ㆍ牂柯ㆍ沈黎ㆍ汶山郡, 欲地接以前通大夏. 乃遣使柏始昌ㆍ呂越人等歲十餘輩, 出此初郡抵大夏, 皆複閉昆明, 爲所殺, 奪幣財, 終莫能通至大夏焉. 於是漢發三輔罪人, 因巴蜀士數萬人, 遣兩將軍郭昌ㆍ衛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 斬首虜數萬人而去. 其後遣使, 昆明複爲冦, 竟莫能得通. 而北道酒泉抵大夏, 使者旣多, 而外國益厭漢幣, 不貴其物. 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 其後從吏卒皆爭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 求使. 天子爲其絶遠, 非人所樂往, 聽其言, 予節, 募吏民毋問所從來, 爲具備人衆遣之, 以廣其道.
28. 太史公曰: 自郅都ㆍ杜周十人者, 此皆以酷烈爲聲. 然郅都伉直, 引是非, 爭天下大體. 張湯以知陰陽, 人主與俱上下, 時數辯當否, 國家賴其便. 趙禹時據法守正. 杜周從諛, 以少言爲重. 自張湯死後, 網密, 多詆嚴, 官事寖以秏廢. 九卿碌碌奉其官, 救過不贍, 何暇論縄墨之外乎! 然此十人中, 其廉者足以爲儀表, 其汚者足以爲戒, 方略敎導, 禁姦止邪, 一切亦皆彬彬質有其文武焉. 雖慘酷, 斯稱其位矣. 至若蜀守馮當暴挫, 廣漢李貞擅磔人, 東郡彌僕鋸項, 天水駱璧推鹹, 河東褚廣妄殺, 京兆無忌ㆍ馮翊殷周蝮鷙, 水衡閻奉樸擊賣請, 何足數哉! 何足數哉!
27. 至周爲廷尉, 詔獄亦益多矣. 二千石繋者新故相因, 不減百餘人. 郡吏大府擧之廷尉, 一歲至千餘章. 章大者連逮証案數百, 小者數十人: 遠者數千, 近者數百里. 會獄, 吏因責如章告劾, 不服, 以笞掠定之. 於是聞有逮皆亡匿. 獄久者至更數赦十有餘歲而相告言, 大抵盡詆以不道以上. 廷尉及中都官詔獄逮至六七萬人, 吏所增加十萬餘人. 周中廢, 後爲執金吾, 逐盜, 捕治桑弘羊ㆍ衛皇後昆弟子刻深, 天子以爲盡力無私, 遷爲禦史大夫. 家兩子, 夾河爲守. 其治暴酷皆甚於王溫舒等矣. 杜周初徴爲廷史, 有一馬, 且不全: 及身久任事, 至三公列, 子孫尊官, 家訾累數巨萬矣.
26. 두주(杜周) 杜周者, 南陽杜衍人. 義縱爲南陽守, 以爲爪牙, 擧爲廷尉史. 事張湯, 湯數言其無害, 至禦史. 使案邊失亡, 所論殺甚衆. 奏事中上意, 任用, 與減宣相編, 更爲中丞十餘歲. 其治與宣相放, 然重遲, 外寛, 內深次骨. 宣爲左內史, 周爲廷尉, 其治大放張湯而善候伺. 上所欲擠者, 因而陷之: 上所欲釋者, 久繋待問而微見其冤狀. 客有讓周曰: “君爲天子決平, 不循三尺法, 專以人主意指爲獄. 獄者固如是乎?” 周曰: “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爲律, 後主所是疏爲令, 當時爲是, 何古之法乎!”
25. 감선(減宣) 減宣者, 楊人也. 以佐史無害給事河東守府. 衛將軍靑使買馬河東, 見宣無害, 言上, 徴爲大廄丞. 官事辨, 稍遷至禦史及中丞. 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獄, 所以微文深詆, 殺者甚衆, 稱爲敢決疑. 數廢數起, 爲禦史及中丞者幾二十歲. 王溫舒免中尉, 而宣爲左內史. 其治米鹽, 事大小皆關其手, 自部署縣名曹實物, 官吏令丞不得擅搖, 痛以重法縄之. 居官數年, 一切郡中爲小治辨, 然獨宣以小致大, 能因力行之, 難以爲經. 中廢. 爲右扶風, 坐怨成信, 信亡藏上林中, 宣使郿令格殺信, 吏卒格信時, 射中上林苑門, 宣下吏詆罪, 以爲大逆, 當族, 自殺. 而杜周任用.
24. 自溫舒等以惡爲治, 而郡守ㆍ都尉ㆍ諸侯二千石欲爲治者, 其治大抵盡放溫舒, 而吏民益輕犯法, 盜賊滋起. 南陽有梅免ㆍ白政, 楚有殷中ㆍ杜少, 齊有徐勃, 燕趙之閒有堅盧ㆍ範生之屬. 大群至數千人, 擅自號, 攻城邑, 取庫兵, 釋死罪, 縛辱郡太守ㆍ都尉, 殺二千石, 爲檄告縣趣具食: 小群(盜以百數, 掠鹵鄕里者, 不可勝數也. 於是天子始使禦史中丞ㆍ丞相長史督之. 猶弗能禁也, 乃使光祿大夫範昆ㆍ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 持節, 虎符發兵以興擊, 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 及以法誅通飮食, 坐連諸郡, 甚者數千人. 數歲, 乃頗得其渠率. 散卒失亡, 複聚黨阻山川者, 往往而群居, 無可奈何. 於是作“沈命法” , 曰群盜起不發覺, 發覺而捕弗滿品者, 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其後小吏畏誅, 雖有盜不敢發, 恐不能得, 坐課累府, 府亦使其不言. 故盜賊寖多, 上下..
23. 溫舒擊東越還, 議有不中意者, 坐小法抵罪免. 是時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 溫舒請覆中尉脫卒, 得數萬人作. 上說, 拜爲少府. 徙爲右內史, 治如其故, 姦邪少禁. 坐法失官. 複爲右輔, 行中尉事. 如故操. 歲餘, 會宛軍發, 詔徴豪吏, 溫舒匿其吏華成, 及人有變告溫舒受員騎錢, 他姦利事, 罪至族, 自殺. 其時兩弟及兩婚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 光祿徐自爲曰: “悲夫, 夫古有三族, 而王溫舒罪至同時而五族乎!” 溫舒死, 家直累千金. 後數歲, 尹齊亦以淮陽都尉病死, 家直不滿五十金. 所誅滅淮陽甚多, 及死, 仇家欲燒其屍, 屍亡去歸葬.
22. 왕온서(王溫舒) 而溫舒複爲中尉. 爲人少文, 居廷惛惛不辯, 至於中尉則心開. 督盜賊, 素習關中俗, 知豪惡吏, 豪惡吏盡複爲用, 爲方略. 吏苛察, 盜賊惡少年投缿購告言姦, 置伯格長以牧司姦盜賊. 溫舒爲人讇, 善事有埶者: 卽無埶者, 視之如奴. 有埶家, 雖有姦如山, 弗犯: 無埶者, 貴戚必侵辱. 舞文巧詆下戸之猾, 以焄大豪. 其治中尉如此. 姦猾窮治, 大抵盡靡爛獄中, 行論無出者. 其爪牙吏虎而冠. 於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 有勢者爲遊聲譽, 稱治. 治數歲, 其吏多以權富.
21. 윤제(尹齊) & 양복(楊僕) 尹齊者, 東郡茌平人. 以刀筆稍遷至禦史. 事張湯, 張湯數稱以爲廉武, 使督盜賊, 所斬伐不避貴戚. 遷爲關內都尉, 聲甚於寧成. 上以爲能, 遷爲中尉, 吏民益凋敝. 尹齊木彊少文, 豪惡吏伏匿而善吏不能爲治, 以故事多廢, 抵罪. 上複徙溫舒爲中尉, 而楊僕以嚴酷爲主爵都尉. 楊僕者, 宜陽人也. 以千夫爲吏. 河南守案擧以爲能, 遷爲禦史, 使督盜賊關東. 治放尹齊, 以爲敢摯行. 稍遷至主爵都尉, 列九卿. 天子以爲能. 南越反, 拜爲樓船將軍, 有功, 封將梁侯. 爲荀彘所縛. 居久之, 病死.
20. 왕온서(王溫舒) 王溫舒者, 陽陵人也. 少時椎埋爲姦. 已而試補縣亭長, 數廢. 爲吏, 以治獄至廷史. 事張湯, 遷爲禦史. 督盜賊, 殺傷甚多, 稍遷至廣平都尉. 擇郡中豪敢任吏十餘人, 以爲爪牙, 皆把其陰重罪, 而縱使督盜賊, 快其意所欲得. 此人雖有百罪, 弗法: 卽有避, 因其事夷之, 亦滅宗. 以其故齊趙之郊盜賊不敢近廣平, 廣平聲爲道不拾遺. 上聞, 遷爲河內太守. 素居廣平時, 皆知河內豪姦之家, 及往, 九月而至. 令郡具私馬五十匹, 爲駅自河內至長安, 部吏如居廣平時方略, 捕郡中豪猾, 郡中豪猾相連坐千餘家. 上書請, 大者至族, 小者乃死, 家盡沒入償臧. 奏行不過二三日, 得可事. 論報, 至流血十餘里. 河內皆怪其奏, 以爲神速. 盡十二月, 郡中毋聲, 毋敢夜行, 野無犬吠之盜. 其頗不得, 失之旁郡國, 黎來, 會春, 溫舒頓足歎曰: “嗟乎..
19. 軍數出定襄, 定襄吏民亂敗, 於是徙縱爲定襄太守. 縱至, 掩定襄獄中重罪輕繋二百餘人, 及賓客昆弟私入相視亦二百餘人. 縱一捕鞠, 曰: “爲死罪解脫”. 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 其後郡中不寒而栗, 猾民佐吏爲治. 是時趙禹ㆍ張湯以深刻爲九卿矣, 然其治尙寛, 輔法而行, 而縱以鷹擊毛摯爲治. 後會五銖錢白金起, 民爲姦, 京師尤甚, 乃以縱爲右內史, 王溫舒爲中尉. 溫舒至惡, 其所爲不先言縱, 縱必以氣淩之, 敗壊其功. 其治, 所誅殺甚多, 然取爲小治, 姦益不勝, 直指始出矣. 吏之治以斬殺縛束爲務, 閻奉以惡用矣. 縱廉, 其治放郅都. 上幸鼎湖, 病久, 已而卒起幸甘泉, 道多不治. 上怒曰: “縱以我爲不複行此道乎?” 嗛之. 至冬, 楊可方受告緡, 縱以爲此亂民, 部吏捕其爲可使者. 天子聞, 使杜式治, 以爲廢格沮事, 棄縱市. 後一歲, 張湯亦死.
17. 胡毋生, 齊人也. 孝景時爲博士, 以老歸敎授. 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 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爲谷梁春秋. 自公孫弘得用, 嘗集比其義, 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 蘭陵褚大, 廣川殷忠, 溫呂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長史, 持節使決淮南獄, 於諸侯擅專斷, 不報, 以春秋之義正之, 天子皆以爲是. 弟子通者, 至於命大夫: 爲郎ㆍ謁者ㆍ掌故者以百數. 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16. 是時遼東高廟災, 主父偃疾之, 取其書奏之天子. 天子召諸生示其書, 有刺譏. 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 以爲下愚. 於是下董仲舒吏, 當死, 詔赦之. 於是董仲舒竟不敢複言災異. 董仲舒爲人廉直. 是時方外攘四夷, 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 而弘希世用事, 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爲從諛. 弘疾之, 乃言上曰: “獨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 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 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獲罪, 疾免居家. 至卒, 終不治産業, 以脩學著書爲事. 故漢興至於五世之閒, 唯董仲舒名爲明於春秋, 其傳公羊氏也.
15. 동중서(董仲舒) 董仲舒, 廣川人也. 以治春秋, 孝景時爲博士. 下帷講誦, 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 或莫見其面, 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 其精如此. 進退容止, 非禮不行, 學士皆師尊之. 今上卽位, 爲江都相. 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 故求雨閉諸陽, 縱諸陰, 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國, 未嘗不得所欲. 中廢爲中大夫, 居舍, 著災異之記.
14. 而魯徐生善爲容. 孝文帝時, 徐生以容爲禮官大夫. 傳子至孫延ㆍ徐襄. 襄, 其天姿善爲容, 不能通禮經: 延頗能, 未善也. 襄以容爲漢禮官大夫, 至廣陵內史. 延及徐氏弟子公戸滿意ㆍ桓生ㆍ單次, 皆嘗爲漢禮官大夫. 而瑕丘蕭奮以禮爲淮陽太守. 是後能言禮爲容者, 由徐氏焉. 自魯商瞿受易孔子, 孔子卒, 商瞿傳易, 六世至齊人田何, 字子莊, 而漢興. 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 子仲傳菑川人楊何. 何以易, 元光元年徴, 官至中大夫. 齊人卽墨成以易至城陽相. 廣川人孟但以易爲太子門大夫. 魯人周霸, 莒人衡胡, 臨菑人主父偃, 皆以易至二千石. 然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
13. 及湯爲禦史大夫, 以兒寛爲掾, 薦之天子. 天子見問, 說之. 張湯死後六年, 兒寛位至禦史大夫. 九年而以官卒. 寛在三公位, 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 然無有所匡諫: 於官, 官屬易之, 不爲盡力. 張生亦爲博士. 而伏生孫以治尙書徴, 不能明也. 自此之後, 魯周霸ㆍ孔安國, 雒陽賈嘉, 頗能言尙書事. 孔氏有古文尙書, 而安國以今文讀之, 因以起其家. 逸書得十餘篇, 蓋尙書滋多於是矣. 諸學者多言禮, 而魯高堂生最本. 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 及至秦焚書, 書散亡益多, 於今獨有士禮, 高堂生能言之.
12. 복생(伏生) 伏生者, 濟南人也. 故爲秦博士. 孝文帝時, 欲求能治尙書者, 天下無有, 乃聞伏生能治, 欲召之. 是時伏生年九十餘, 老, 不能行, 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 秦時焚書, 伏生壁藏之. 其後兵大起, 流亡, 漢定, 伏生求其書, 亡數十篇, 獨得二十九篇, 卽以敎於齊魯之閒. 學者由是頗能言尙書, 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尙書以敎矣. 伏生敎濟南張生及歐陽生, 歐陽生敎千乘兒寛. 兒寛旣通尙書, 以文學應郡擧, 詣博士受業, 受業孔安國. 兒寛貧無資用, 常爲弟子都養, 及時時閒行傭賃, 以給衣食. 行常帶經, 止息則誦習之. 以試第次, 補廷尉史. 是時張湯方鄕學, 以爲奏讞掾, 以古法議決疑大獄, 而愛幸寛. 寛爲人溫良, 有廉智, 自持, 而善著書ㆍ書奏, 敏於文, 口不能發明也. 湯以爲長者, 數稱譽之.
11. 한생(韓生) 韓生者, 燕人也. 孝文帝時爲博士, 景帝時爲常山王太傅. 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 其語頗與齊魯閒殊, 然其歸一也. 淮南賁生受之. 自是之後, 而燕趙閒言詩者由韓生. 韓生孫商爲今上博士.
10. 竇太後好老子書, 召轅固生問老子書. 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 太後怒曰: “安得司空城旦書乎?” 乃使固入圏刺豕. 景帝知太後怒而固直言無罪, 乃假固利兵, 下圏刺豕, 正中其心, 一刺, 豕應手而倒. 太後黙然, 無以複罪, 罷之. 居頃之, 景帝以固爲廉直, 拜爲淸河王太傅. 久之, 病免. 今上初卽位, 複以賢良徴固. 諸諛儒多疾毁固, 曰: “固老” , 罷歸之. 時固已九十餘矣. 固之徴也, 薛人公孫弘亦徴, 側目而視固. 固曰: “公孫子, 務正學以言, 無曲學以阿世!” 自是之後, 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 諸齊人以詩顯貴, 皆固之弟子也.
9. 원고생(轅固生) 淸河王太傅轅固生者, 齊人也. 以治詩, 孝景時爲博士. 與黃生爭論景帝前. 黃生曰: “湯武非受命, 乃弑也.” 轅固生曰: “不然. 夫桀紂虐亂, 天下之心皆歸湯武, 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 桀紂之民不爲之使而歸湯武, 湯武不得已而立, 非受命爲何?” 黃生曰: “冠雖敝, 必加於首: 履雖新, 必關於足. 何者, 上下之分也. 今桀紂雖失道, 然君上也: 湯武雖聖, 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 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 反因過而誅之, 代立踐南面, 非弑而何也?” 轅固生曰: “必若所雲, 是高帝代秦卽天子之位, 非邪?” 於是景帝曰: “食肉不食馬肝, 不爲不知味: 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 不爲愚.” 遂罷. 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12. 鄭莊使視決河, 自請治行五日. 上曰: “吾聞“鄭莊行, 千里不齎糧” , 請治行者何也?” 然鄭莊在朝, 常趨和承意, 不敢甚引當否. 及晩節, 漢征匈奴, 招四夷, 天下費多, 財用益匱. 莊任人賓客爲大農僦人, 多逋負. 司馬安爲淮陽太守, 發其事, 莊以此陷罪, 贖爲庶人. 頃之, 守長史. 上以爲老, 以莊爲汝南太守. 數歲, 以官卒. 鄭莊ㆍ汲黯始列爲九卿, 廉, 內行脩絜. 此兩人中廢, 家貧, 賓客益落. 及居郡, 卒後家無餘貲財. 莊兄弟子孫以莊故, 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5. 太史公曰 敖出一言郢市復 子產病死 鄭民號哭 公儀子見好布而家婦逐 石奢縱父而死 楚昭名立 李離過殺而伏劍 晉文以正國法
4. 석사(石奢) & 이리(李離) 石奢者, 楚昭王相也. 堅直廉正, 無所阿避. 行縣, 道有殺人者, 相追之, 乃其父也. 縱其父而還自繋焉. 使人言之王曰: “殺人者, 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 不孝也: 廢法縱罪, 非忠也: 臣罪當死.” 王曰: “追而不及, 不當伏罪, 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 “不私其父, 非孝子也: 不奉主法, 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 上惠也: 伏誅而死, 臣職也.” 遂不受令, 自刎而死. 李離者, 晉文公之理也. 過聽殺人, 自拘當死. 文公曰: “官有貴賤, 罰有輕重. 下吏有過, 非子之罪也.” 李離曰: “臣居官爲長, 不與吏讓位: 受祿爲多, 不與下分利. 今過聽殺人, 傅其罪下吏, 非所聞也.” 辭不受令. 文公曰: “子則自以爲有罪, 寡人亦有罪邪?” 李離曰: “理有法, 失刑則刑, 失死則死. 公以臣能聽微決疑, 故使爲理. 今過聽..
3. 정자산(鄭子産) & 공의휴(公儀休) 子産者, 鄭之列大夫也. 鄭昭君之時, 以所愛徐摯爲相, 國亂, 上下不親, 父子不和. 大宮子期言之君, 以子産爲相. 爲相一年, 豎子不戲狎, 斑白不提挈, 僮子不犂畔. 二年, 市不予賈. 三年, 門不夜關, 道不拾遺. 四年, 田器不歸. 五年, 士無尺籍, 喪期不令而治. 治鄭二十六年而死, 丁壯號哭, 老人兒啼, 曰: “子産去我死乎! 民將安歸?” 公儀休者, 魯博士也. 以高弟爲魯相. 奉法循理, 無所變更, 百官自正. 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 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遺相魚者, 相不受. 客曰: “聞君嗜魚, 遺君魚, 何故不受也?” 相曰: “以嗜魚, 故不受也. 今爲相, 能自給魚: 今受魚而免, 誰複給我魚者? 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 拔其園葵而棄之. 見其家織布好, 而疾出其家婦, 燔其機, 云“欲令農士工女安..
29. 太史公曰: 詩之所謂“戎狄是膺, 荊舒是懲” , 信哉是言也. 淮南ㆍ衡山親爲骨肉, 疆土千里, 列爲諸侯, 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 而專挾邪僻之計, 謀爲畔逆, 仍父子再亡國, 各不終其身, 爲天下笑. 此非獨王過也, 亦其俗薄, 臣下漸靡使然也. 夫荊楚僄勇輕悍, 好作亂, 乃自古記之矣.
28. 元朔五年秋, 衡山王當朝, (六年過淮南, 淮南王乃昆弟語, 除前卻, 約束反具. 衡山王卽上書謝病, 上賜書不朝. 元朔六年中, 衡山王使人上書請廢太子爽, 立孝爲太子. 爽聞, 卽使所善白嬴之長安上書, 言孝作輣車鏃矢, 與王禦者姦, 欲以敗孝. 白嬴至長安, 未及上書, 吏捕嬴, 以淮南事繋. 王聞爽使白嬴上書, 恐言國陰事, 卽上書反告太子爽所爲不道棄市罪事. 事下沛郡治. 元(朔七[狩元]年冬, 有司公卿下沛郡求捕所與淮南謀反者未得, 得陳喜於衡山王子孝家. 吏劾孝首匿喜. 孝以爲陳喜雅數與王計謀反, 恐其發之, 聞律先自告除其罪, 又疑太子使白嬴上書發其事, 卽先自告, 告所與謀反者救赫ㆍ陳喜等. 廷尉治験, 公卿請逮捕衡山王治之. 天子曰: “勿捕.” 遣中尉安ㆍ大行息卽問王, 王具以情實對. 吏皆圍王宮而守之. 中尉大行還, 以聞, 公卿請遣宗正ㆍ大行與沛郡雜治..
27. 太子爽知之, 念後數惡己無已時, 欲與亂以止其口. 王後飮, 太子前爲壽, 因據王後股, 求與王後臥. 王後怒, 以告王. 王乃召, 欲縛而笞之. 太子知王常欲廢己立其弟孝, 乃謂王曰: “孝與王禦者姦, 無采與奴姦, 王彊食, 請上書.” 卽倍王去. 王使人止之, 莫能禁, 乃自駕追捕太子. 太子妄惡言, 王械繋太子宮中. 孝日益親幸. 王奇孝材能, 乃佩之王印, 號曰將軍, 令居外宅, 多給金錢, 招致賓客. 賓客來者, 微知淮南ㆍ衡山有逆計, 日夜從容勸之. 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救赫ㆍ陳喜作輣車鏃矢, 刻天子璽, 將相軍吏印. 王日夜求壯士如周丘等, 數稱引吳楚反時計畫, 以約束. 衡山王非敢效淮南王求卽天子位, 畏淮南起竝其國, 以爲淮南已西, 發兵定江淮之閒而有之, 望如是.
26. 王後乘舒死, 立徐來爲王後. 厥姫俱幸. 兩人相妒, 厥姫乃惡王後徐來於太子曰: “徐來使婢蠱道殺太子母.” 太子心怨徐來. 徐來兄至衡山, 太子與飮, 以刃刺傷王後兄. 王後怨怒, 數毁惡太子於王. 太子女弟無采, 嫁棄歸, 與奴姦, 又與客姦. 太子數讓無采, 無采怒, 不與太子通. 王後聞之, 卽善遇無采. 無采及中兄孝少失母, 附王後, 王後以計愛之, 與共毁太子, 王以故數擊笞太子. 元朔四年中, 人有賊傷王後假母者, 王疑太子使人傷之, 笞太子. 後王病, 太子時稱病不侍. 孝ㆍ王後ㆍ無采惡太子: “太子實不病, 自言病, 有喜色.” 王大怒, 欲廢太子, 立其弟孝. 王後知王決廢太子, 又欲竝廢孝. 王後有侍者, 善舞, 王幸之, 王後欲令侍者與孝亂以汚之, 欲竝廢兄弟而立其子廣代太子.
25. 衡山王賜, 王後乘舒生子三人, 長男爽爲太子, 次男孝, 次女無采. 又姫徐來生子男女四人, 美人厥姫生子二人. 衡山王ㆍ淮南王兄弟相責望禮節, 閒不相能. 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爲畔逆反具, 亦心結賓客以應之, 恐爲所竝. 元光六年, 衡山王入朝, 其謁者衛慶有方術, 欲上書事天子, 王怒, 故劾慶死罪, 彊榜服之. 衡山內史以爲非是, 卻其獄. 王使人上書告內史, 內史治, 言王不直. 王又數侵奪人田, 壊人塚以爲田. 有司請逮治衡山王. 天子不許, 爲置吏二百石以上. 衡山王以此恚, 與奚慈ㆍ張廣昌謀, 求能爲兵法候星氣者, 日夜從容王密謀反事.
24. 安罪重於將, 謀反形已定. 臣端所見其書節印圖及他逆無道事験明白, 甚大逆無道, 當伏其法. 而論國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 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 不能相敎, 當皆免官削爵爲士伍, 毋得宦爲吏. 其非吏, 他贖死金二斤八兩. 以章臣安之罪, 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 毋敢複有邪僻倍畔之意.” 丞相弘ㆍ廷尉湯等以聞, 天子使宗正以符節治王. 未至, 淮南王安自剄殺. 王後荼ㆍ太子遷諸所與謀反者皆族. 天子以伍被雅辭多引漢之美, 欲勿誅. 廷尉湯曰: “被首爲王畫反謀, 被罪無赦.” 遂誅被. 國除爲九江郡.
23. 王猶予, 計未決. 太子念所坐者謀刺漢中尉, 所與謀者已死, 以爲口絶, 乃謂王曰: “群臣可用者皆前繋, 今無足與擧事者. 王以非時發, 恐無功, 臣願會逮.” 王亦偸欲休, 卽許太子. 太子卽自剄, 不殊. 伍被自詣吏, 因告與淮南王謀反, 反蹤跡具如此. 吏因捕太子ㆍ王後, 圍王宮, 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 索得反具以聞. 上下公卿治, 所連引與淮南王謀反列侯二千石豪傑數千人, 皆以罪輕重受誅. 衡山王賜, 淮南王弟也, 當坐收, 有司請逮捕衡山王. 天子曰: “諸侯各以其國爲本, 不當相坐. 與諸侯王列侯會肄丞相諸侯議.” 趙王彭祖ㆍ列侯臣讓等四十三人議, 皆曰: “淮南王安甚大逆無道, 謀反明白, 當伏誅.” 膠西王臣端議曰: “淮南王安廢法行邪, 懷詐僞心, 以亂天下, 熒惑百姓, 倍畔宗廟, 妄作妖言. 春秋曰: “臣無將, 將而誅”.
22. 王欲發國中兵, 恐其相ㆍ二千石不聽. 王乃與伍被謀, 先殺相ㆍ二千石: 僞失火宮中, 相ㆍ二千石救火, 至卽殺之. 計未決, 又欲令人衣求盜衣, 持羽檄, 從東方來, 呼曰: “南越兵入界” , 欲因以發兵. 乃使人至廬江ㆍ會稽爲求盜, 未發. 王問伍被曰: “吾擧兵西鄕, 諸侯必有應我者: 卽無應, 奈何?” 被曰: “南收衡山以擊廬江, 有尋陽之船, 守下雉之城, 結九江之浦, 絶予章之口, 彊弩臨江而守, 以禁南郡之下, 東收江都ㆍ會稽, 南通勁越, 屈彊江淮閒, 猶可得延歲月之壽.” 王曰: “善, 無以易此. 急則走越耳.” 於是廷尉以王孫建辭連淮南王太子遷聞. 上遣廷尉監因拜淮南中尉, 逮捕太子. 至淮南, 淮南王聞, 與太子謀召相ㆍ二千石, 欲殺而發兵. 召相, 相至: 內史以出爲解. 中尉曰: “臣受詔使, 不得見王.” 王念獨殺相而內史中尉不來, 無益也, 卽..
21. 王曰: “奈何?” 被曰: “當今諸侯無異心, 百姓無怨氣. 朔方之郡田地廣, 水草美, 民徙者不足以實其地. 臣之愚計, 可僞爲丞相禦史請書, 徙郡國豪桀任俠及有耐罪以上, 赦令除其罪, 産五十萬以上者, 皆徙其家屬朔方之郡, 益發甲卒, 急其會日. 又僞爲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詔獄(逮書, [逮]諸侯太子幸臣. 如此則民怨, 諸侯懼, 卽使辯武隨而說之, 儻可徼幸什得一乎?” 王曰: “此可也. 雖然, 吾以爲不至若此.” 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宮, 作皇帝璽, 丞相ㆍ禦史ㆍ大將軍ㆍ軍吏ㆍ中二千石ㆍ都官令ㆍ丞印, 及旁近郡太守ㆍ都尉印, 漢使節法冠, 欲如伍被計. 使人僞得罪而西, 事大將軍ㆍ丞相: 一日發兵, 使人卽刺殺大將軍靑, 而說丞相下之, 如發蒙耳.
20. 被曰: “往者秦爲無道, 殘賊天下. 興萬乘之駕, 作阿房之宮, 收太半之賦, 發閭左之戍, 父不寧子, 兄不便弟, 政苛刑峻, 天下熬然若焦, 民皆引領而望, 傾耳而聽, 悲號仰天, 叩心而怨上, 故陳勝大呼, 天下響應. 當今陛下臨制天下, 一齊海內, 汎愛蒸庶, 布德施惠. 口雖未言, 聲疾雷霆, 令雖未出, 化馳如神, 心有所懷, 威動萬里, 下之應上, 猶影響也. 而大將軍材能不特章邯ㆍ楊熊也. 大王以陳勝ㆍ吳廣諭之, 被以爲過矣.” 王曰: “苟如公言, 不可徼幸邪?” 被曰: “被有愚計.”
19. 淮南王見建已徴治, 恐國陰事且覺, 欲發, 被又以爲難, 乃複問被曰: “公以爲吳興兵是邪非也?” 被曰: “以爲非也. 吳王至富貴也, 擧事不當, 身死丹徒, 頭足異處, 子孫無遺類. 臣聞吳王悔之甚. 願王孰慮之, 無爲吳王之所悔.” 王曰: “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 且吳何知反, 漢將一日過成皐者四十餘人. 今我令樓緩先要成皐之口, 周被下潁川兵塞轘轅ㆍ伊闕之道, 陳定發南陽兵守武關. 河南太守獨有雒陽耳, 何足憂. 然此北尙有臨晉關ㆍ河東ㆍ上黨與河內ㆍ趙國. 人言曰: “絶成皐之口, 天下不通”. 據三川之險, 招山東之兵, 擧事如此, 公以爲何如?” 被曰: “臣見其禍, 未見其福也.” 王曰: “左吳ㆍ趙賢ㆍ朱驕如皆以爲有福, 什事九成, 公獨以爲有禍無福, 何也?” 被曰: “大王之群臣近幸素能使衆者, 皆前繋詔獄, 餘無可用者.” 王曰: “陳勝ㆍ吳廣無立錐之地,..
18. 淮南王患之, 欲發, 問伍被曰: “漢廷治亂?” 伍被曰: “天下治.” 王意不說, 謂伍被曰: “公何以言天下治也?” 被曰: “被竊觀朝廷之政, 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夫婦之別, 長幼之序, 皆得其理, 上之擧錯遵古之道, 風俗紀綱未有所欠也. 重裝富賈, 周流天下, 道無不通, 故交易之道行. 南越賓服, 羌僰入獻, 東甌入降, 廣長楡, 開朔方, 匈奴折翅傷翼, 失援不振. 雖未及古太平之時, 然猶爲治也.” 王怒, 被謝死罪. 王又謂被曰: “山東卽有兵, 漢必使大將軍將而制山東, 公以爲大將軍何如人也?” 被曰: “被所善者黃義, 從大將軍擊匈奴, 還, 告被曰: “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 於士卒有恩, 衆皆樂爲之用. 騎上下山若蜚, 材幹絶人.” 被以爲材能如此, 數將習兵, 未易當也. 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 言大將軍號令明, 當敵勇敢, 常爲士卒先. 休舍, 穿..
17. 王有孽子不害, 最長, 王弗愛, 王ㆍ王後ㆍ太子皆不以爲子兄數. 不害有子建, 材高有氣, 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 又怨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爲侯, 而淮南獨二子, 一爲太子, 建父獨不得爲侯. 建陰結交, 欲告敗太子, 以其父代之. 太子知之, 數捕繋而榜笞建. 建具知太子之謀欲殺漢中尉, 卽使所善壽春莊芷以元朔六年上書於天子曰: “毒藥苦於口利於病, 忠言逆於耳利於行. 今淮南王孫建, 材能高, 淮南王王後荼ㆍ荼子太子遷常疾害建. 建父不害無罪, 擅數捕繋, 欲殺之. 今建在, 可徴問, 具知淮南陰事.” 書聞, 上以其事下廷尉, 廷尉下河南治. 是時故辟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 怨淮南厲王殺其大父, 乃深購淮南事於弘, 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謀, 深窮治其獄. 河南治建, 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
16. 夫吳王賜號爲劉氏祭酒, 複不朝, 王四郡之衆, 地方數千里, 內鑄消銅以爲錢, 東煮海水以爲鹽, 上取江陵木以爲船, 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 國富民衆. 行珠玉金帛賂諸侯宗室大臣, 獨竇氏不與. 計定謀成, 擧兵而西. 破於大梁, 敗於狐父, 奔走而東, 至於丹徒, 越人禽之, 身死絶祀, 爲天下笑. 夫以吳越之衆不能成功者何? 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 方今大王之兵衆不能十分吳楚之一, 天下安寧有萬倍於秦之時, 願大王從臣之計. 大王不從臣之計, 今見大王事必不成而語先泄也. 臣聞微子過故國而悲, 於是作麥秀之歌, 是痛紂之不用王子比幹也. 故孟子曰: “紂貴爲天子, 死曾不若匹夫”. 是紂先自絶於天下久矣, 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 今臣亦竊悲大王棄千乘之君, 必且賜絶命之書, 爲群臣先, 死於東宮也.” 於是(王氣怨結而不揚, 涕滿匡而橫流, 卽起, 歷階而去.
15. 秦皇帝大說, 遣振男女三千人, 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 徐福得平原廣澤, 止王不來. 於是百姓悲痛相思, 欲爲亂者十家而六. 又使尉佗踰五嶺攻百越. 尉佗知中國勞極, 止王不來, 使人上書, 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 以爲士卒衣補. 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 於是百姓離心瓦解, 欲爲亂者十家而七. 客謂高皇帝曰: “時可矣.” 高皇帝曰: “待之, 聖人當起東南閒.” 不一年, 陳勝吳廣發矣. 高皇始於豊沛, 一倡天下不期而響應者不可勝數也. 此所謂蹈瑕候閒, 因秦之亡而動者也. 百姓願之, 若旱之望雨, 故起於行陳之中而立爲天子, 功高三王, 德傳無窮. 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 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
14. 昔文王一動而功顯於千世, 列爲三代, 此所謂因天心以動作者也, 故海內不期而隨. 此千歲之可見者. 夫百年之秦, 近世之吳楚, 亦足以喩國家之存亡矣. 臣不敢避子胥之誅, 願大王毋爲吳王之聽. 昔秦絶聖人之道, 殺術士, 燔詩書, 棄禮義, 尙詐力, 任刑罰, 転負海之粟致之西河. 當是之時, 男子疾耕不足於糟糠, 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 遣蒙恬築長城, 東西數千里, 暴兵露師常數十萬, 死者不可勝數, 僵屍千里, 流血頃畝, 百姓力竭, 欲爲亂者十家而五.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 還爲僞辭曰: “臣見海中大神, 言曰: “汝西皇之使邪?” 臣答曰: “然.” “汝何求?” 曰: “願請延年益壽藥.” 神曰: “汝秦王之禮薄, 得觀而不得取.” 卽從臣東南至蓬萊山, 見芝成宮闕, 有使者銅色而龍形, 光上照天. 於是臣再拜問曰: “宜何資以獻?” 海神曰: “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
13. 王日夜與伍被ㆍ左吳等案輿地圖, 部署兵所從入. 王曰: “上無太子, 宮車卽晏駕, 廷臣必徴膠東王, 不卽常山王, 諸侯竝爭, 吾可以無備乎! 且吾高祖孫, 親行仁義, 陛下遇我厚, 吾能忍之: 萬世之後, 吾寧能北面臣事豎子乎!” 王坐東宮, 召伍被與謀, 曰: “將軍上.” 被悵然曰: “上寛赦大王, 王複安得此亡國之語乎! 臣聞子胥諫吳王, 吳王不用, 乃曰: “臣今見麋鹿遊姑蘇之台也”. 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 露霑衣也.” 王怒, 繋伍被父母, 囚之三月. 複召曰: “將軍許寡人乎?” 被曰: “不, 直來爲大王畫耳. 臣聞聡者聽於無聲, 明者見於未形, 故聖人萬擧萬全.
44. 太史公曰: 春秋推見至隱, 易本隱之以顯, 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 小雅譏小己之得失, 其流及上. 所以言雖外殊, 其合德一也. 相如雖多虛辭濫說, 然其要歸引之節儉, 此與詩之風諫何異. 楊雄以爲靡麗之賦, 勸百風一, 猶馳騁鄭衛之聲, 曲終而奏雅, 不已虧乎? 餘采其語可論者著於篇.
43. 披藝觀之, 天人之際已交, 上下相發允答. 聖王之德, 兢兢翼翼也. 故曰: “興必慮衰, 安必思危”. 是以湯武至尊嚴, 不失肅祗: 舜在假典, 顧省厥遺: 此之謂也. 司馬相如旣卒五歲, 天子始祭後土. 八年而遂先禮中嶽, 封於太山, 至梁父禪肅然. 相如他所著, 若遺平陵侯書ㆍ與五公子相難ㆍ草木書篇不采, 采其尤著公卿者雲.
42. 般般之獸, 樂我君囿: 白質黒章, 其儀可(嘉[喜]: 旼旼睦睦, 君子之能. 蓋聞其聲, 今觀其來. 厥塗靡蹤, 天瑞之徴. 茲亦於舜, 虞氏以興. 濯濯之麟, 遊彼靈畤. 孟冬十月, 君俎郊祀. 馳我君輿, 帝以享祉. 三代之前, 蓋未嘗有. 宛宛黃龍, 興德而升: 采色炫燿, 熿炳煇煌. 正陽顯見, 覺寤黎烝. 於傳載之, 雲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 不必諄諄. 依類託寓, 諭以封巒.
41. 於是天子沛然改容, 曰: “愉乎, 朕其試哉!” 乃遷思回慮, 總公卿之議, 詢封禪之事, 詩大澤之博, 廣符瑞之富. 乃作頌曰: 自我天覆, 雲之油油. 甘露時雨, 厥壤可遊. 滋液滲漉, 何生不育: 嘉谷六穂, 我穡曷蓄. 非唯雨之, 又潤澤之: 非唯濡之, 氾尃濩之. 萬物煕煕, 懷而慕思. 名山顯位, 望君之來. 君乎君乎, 侯不邁哉!
40. 於是大司馬進曰: “陛下仁育群生, 義征不憓, 諸夏樂貢, 百蠻執贄, 德侔往初, 功無與二, 休烈浹洽, 符瑞衆變, 期應紹至, 不特創見. 意者泰山ㆍ梁父設壇場望幸, 蓋號以況榮, 上帝垂恩儲祉, 將以薦成, 陛下謙讓而弗發也. 挈三神之驩, 欠王道之儀, 群臣恧焉. 或謂且天爲質闇, 珍符固不可辭: 若然辭之, 是泰山靡記而梁父靡幾也. 亦各竝時而榮, 鹹濟世而屈, 說者尙何稱於後, 而雲七十二君乎? 夫修德以錫符, 奉符以行事, 不爲進越. 故聖王弗替, 而修禮地祇, 謁款天神, 勒功中嶽, 以彰至尊, 舒盛德, 發號榮, 受厚福, 以浸黎民也. 皇皇哉斯事! 天下之壯觀, 王者之丕業, 不可貶也. 願陛下全之. 而後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 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絶炎, 以展采錯事, 猶兼正列其義, 校飭厥文, 作春秋一藝, 將襲舊六爲七, 攄之無窮, 俾萬世得激淸流, 揚微波..
39. 揆厥所元, 終都攸卒, 未有殊尤絶跡可考於今者也. 然猶躡梁父, 登泰山, 建顯號, 施尊名. 大漢之德, 逢湧原泉, 沕潏漫衍, 旁魄四塞, 雲尃霧散, 上暢九垓, 下泝八埏. 懷生之類霑濡浸潤, 協氣橫流, 武節飄逝, 邇陜遊原, 迥闊泳沫, 首惡湮沒, 闇昧昭晢, 昆蟲凱澤, 回首面內. 然後囿騶虞之珍群, 徼麋鹿之怪獸, 䆃一莖六穂於庖, 犠雙觡共抵之獸, 獲周餘珍收龜於岐, 招翠黃乘龍於沼. 鬼神接靈圉, 賓於閒館. 奇物譎詭, 俶儻窮變. 欽哉, 符瑞臻茲, 猶以爲薄, 不敢道封禪. 蓋周躍魚隕杭, 休之以燎, 微夫斯之爲符也, 以登介丘, 不亦恧乎! 進讓之道, 其何爽與?
38. 其書曰: 伊上古之初肇, 自昊穹兮生民, 歷撰列辟, 以迄於秦. 率邇者踵武, 逖聽者風聲. 紛綸葳蕤, 堙滅而不稱者, 不可勝數也. 續昭夏, 崇號謚, 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 罔若淑而不昌, 疇逆失而能存? 軒轅之前, 遐哉邈乎, 其詳不可得聞也. 五三六經載籍之傳, 維見可觀也. 書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因斯以談, 君莫盛於唐堯, 臣莫賢於后稷. 后稷創業於唐, 公劉發跡於西戎, 文王改制, 爰周郅隆, 大行越成, 而後陵夷衰微, 千載無聲, 豈不善始善終哉. 然無異端, 愼所由於前, 謹遺敎於後耳. 故軌跡夷易, 易遵也: 湛恩濛湧, 易豊也: 憲度著明, 易則也: 垂統理順, 易繼也. 是以業隆於繈褓而崇冠於二後.
37. 相如旣病免, 家居茂陵. 天子曰: “司馬相如病甚, 可往從悉取其書: 若不然, 後失之矣.” 使所忠往, 而相如已死, 家無書. 問其妻, 對曰: “長卿固未嘗有書也. 時時著書, 人又取去, 卽空居. 長卿未死時, 爲一卷書, 曰有使者來求書, 奏之. 無他書.” 其遺劄書言封禪事, 奏所忠. 忠奏其書, 天子異之.
36. 回車朅來兮, 絶道不周, 會食幽都. 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兮, 噍咀芝英兮嘰瓊華. 嬐侵潯而高縱兮, 紛鴻湧而上厲. 貫列欠之倒景兮, 涉豊隆之滂沛. 馳遊道而脩降兮, 騖遺霧而遠逝. 迫區中之隘陜兮, 舒節出乎北垠. 遺屯騎於玄闕兮, 軼先驅於寒門. 下崢嶸而無地兮, 上寥廓而無天. 視眩眠而無見兮, 聽惝恍而無聞. 乘虛無而上假兮, 超無友而獨存. 相如旣奏大人之頌, 天子大說, 飄飄有淩雲之氣, 似遊天地之閒意.
35. 遍覽八紘而觀四荒兮, 朅渡九江而越五河. 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 杭絶浮渚而涉流沙. 奄息總極氾濫水嬉兮, 使靈媧鼓瑟而舞馮夷. 時若薆薆將混濁兮, 召屛翳誅風伯而刑雨師. 西望崑崙之軋沕洸忽兮, 直徑馳乎三危. 排閶闔而入帝宮兮, 載玉女而與之歸. 舒閬風而搖集兮, 亢烏騰而一止. 低回陰山翔以紆曲兮, 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載勝而穴處兮, 亦幸有三足烏爲之使. 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 雖濟萬世不足以喜.
34. 邪絶少陽而登太陰兮, 與眞人乎相求. 互折窈窕以右転兮, 橫厲飛泉以正東. 悉徴靈圉而選之兮, 部乘衆神於瑤光. 使五帝先導兮, 反太一而從陵陽. 左玄冥而右含雷兮, 前陸離而後潏湟. 廝征伯僑而役羨門兮, 屬岐伯使尙方. 祝融驚而蹕禦兮, 淸雰氣而後行. 屯餘車其萬乘兮, 綷雲蓋而樹華旗. 使句芒其將行兮, 吾欲往乎南嬉. 歷唐堯於崇山兮, 過虞舜於九疑. 紛湛湛其差錯兮, 雜遝膠葛以方馳. 騒擾衝蓯其相紛挐兮, 滂濞泱軋灑以林離. 鑽羅列聚叢以篭茸兮, 衍曼流爛壇以陸離. 徑入雷室之砰磷欝律兮, 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
33. 相如拜爲孝文園令. 天子旣美子虛之事, 相如見上好僊道, 因曰: “上林之事未足美也, 尙有靡者. 臣嘗爲大人賦, 未就, 請具而奏之.” 相如以爲列僊之傳居山澤閒, 形容甚臞, 此非帝王之僊意也, 乃遂就大人賦. 其辭曰: 世有大人兮, 在於中州. 宅彌萬里兮, 曾不足以少留. 悲世俗之迫隘兮, 朅輕擧而遠遊. 垂絳幡之素蜺兮, 載雲氣而上浮. 建格澤之長竿兮, 総光耀之采旄. 垂旬始以爲幓兮, 抴彗星而爲髾. 掉指橋以偃蹇兮, 又旖旎以招搖. 攬欃槍以爲旌兮, 靡屈虹而爲綢. 紅杳渺以眩湣兮, 猋風湧而雲浮. 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 驂赤螭靑虯之𧍘蟉蜿蜒. 低卬夭蟜據以驕驁兮, 詘折隆窮蠼以連卷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 放散畔岸驤以孱顔. 跮踱輵轄容以委麗兮, 綢繆偃蹇怵毚以梁倚. 糾蓼叫奡蹋以艐路兮, 蔑蒙踴躍騰而狂趡. 蒞颯卉翕熛至電過兮, 煥然霧除, 霍然雲消.
32. 登陂阤之長阪兮, 坌入曾宮之嵯峨. 臨曲江之隑州兮, 望南山之參差. 巌巌深山之谾谾兮, 通谷豁兮谽谺. 汩淢噏習以永逝兮, 注平皐之廣衍. 觀衆樹之塕薆兮, 覽竹林之榛榛. 東馳土山兮, 北掲石瀬. 彌節容與兮, 歷弔二世. 持身不謹兮, 亡國失埶. 信讒不寤兮, 宗廟滅絶. 嗚呼哀哉! 操行之不得兮, 墳墓蕪穢而不脩兮, 魂無歸而不食. 夐邈絶而不齊兮, 彌久遠而愈佅. 精罔閬而飛揚兮, 拾九天而永逝. 嗚呼哀哉!
31. 且夫淸道而後行, 中路而後馳, 猶時有銜橛之變, 而況涉乎蓬蒿, 馳乎丘墳, 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 其爲禍也不亦難矣! 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爲安, 而樂出於萬有一危之塗以爲娛, 臣竊爲陛下不取也. 蓋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 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 故鄙諺曰: “家累千金, 坐不垂堂”. 此言雖小, 可以喩大. 臣願陛下之留意幸察. 上善之. 還過宜春宮, 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也. 其辭曰:
30. 相如口吃而善著書. 常有消渇疾. 與卓氏婚, 饒於財. 其進仕宦, 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 稱病閒居, 不慕官爵. 常從上至長楊獵, 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彘, 馳逐野獸, 相如上疏諫之. 其辭曰: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 故力稱烏獲, 捷言慶忌, 勇期賁ㆍ育. 臣之愚, 竊以爲人誠有之, 獸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阻險, 射猛獸, 卒然遇軼材之獸, 駭不存之地, 犯屬車之淸塵, 輿不及還轅, 人不暇施巧, 雖有烏獲ㆍ逢蒙之伎, 力不得用, 枯木朽株盡爲害矣. 是胡越起於轂下, 而羌夷接軫也, 豈不殆哉! 雖萬全無患, 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29.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於憂勤, 而終於佚樂者也. 然則受命之符, 合在於此矣. 方將增泰山之封, 加梁父之事, 鳴和鸞, 揚樂頌, 上鹹五, 下登三. 觀者未睹指, 聽者未聞音, 猶鷦明已翔乎寥廓, 而羅者猶視乎藪澤. 悲夫!” 於是諸大夫芒然喪其所懷來而失厥所以進, 喟然竝稱曰: “允哉漢德, 此鄙人之所願聞也. 百姓雖怠, 請以身先之.” 敞罔靡徙, 因遷延而辭避. 其後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受金, 失官. 居歲餘, 複召爲郎.
28. 盭夫爲之垂涕, 況乎上聖, 又惡能已? 故北出師以討彊胡, 南馳使以誚勁越. 四面風德, 二方之君鱗集仰流, 願得受號者以億計. 故乃關沬ㆍ若, 徼牂柯, 鏤零山, 梁孫原. 創道德之塗, 垂仁義之統. 將博恩廣施, 遠撫長駕, 使疏逖不閉, 阻深闇昧得耀乎光明, 以偃甲兵於此, 而息誅伐於彼. 遐邇一體, 中外提福, 不亦康乎? 夫拯民於沈溺, 奉至尊之休德, 反衰世之陵遲, 繼周氏之絶業, 斯乃天子之急務也. 百姓雖勞, 又惡可以已哉?
27. 且夫賢君之踐位也. 豈特委瑣握𪘏, 拘文牽俗, 循誦習傳, 當世取說雲爾哉! 必將崇論閎議, 創業垂統, 爲萬世規. 故馳騖乎兼容竝包, 而勤思乎參天貳地. 且詩不雲乎: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浜, 莫非王臣.” 是以六合之內, 八方之外, 浸潯衍溢, 懷生之物有不浸潤於澤者, 賢君恥之. 今封疆之內, 冠帶之倫, 鹹獲嘉祉, 靡有闕遺矣. 而夷狄殊俗之國, 遼絶異黨之地, 舟輿不通, 人跡罕至, 政敎未加, 流風猶微. 內之則犯義侵禮於邊境, 外之則邪行橫作, 放弑其上. 君臣易位, 尊卑失序, 父兄不辜, 幼孤爲奴, 係纍號泣, 內嚮而怨, 曰: “蓋聞中國有至仁焉, 德洋而恩普, 物靡不得其所, 今獨曷爲遺己”. 擧踵思慕, 若枯旱之望雨.
26.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 然後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 然後有非常之功. 非常者, 固常[人]之所異也. 故曰非常之原, 黎民懼焉: 及臻厥成, 天下晏如也. 昔者鴻水浡出, 氾濫衍溢, 民人登降移徙, 陭★阝+區而不安. 夏後氏戚之, 乃堙鴻水, 決江疏河, 漉沈贍菑, 東歸之於海, 而天下永寧. 當斯之勤, 豈唯民哉. 心煩於慮而身親其勞, 躬胝無胈, 膚不生毛. 故休烈顯乎無窮, 聲稱浹乎於茲.
25. 耆老大夫薦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 儼然造焉. 辭畢, 因進曰: “蓋聞天子之於夷狄也, 其義羈縻勿絶而已. 今罷三郡之士, 通夜郎之塗, 三年於茲, 而功不竟, 士卒勞倦, 萬民不贍, 今又接以西夷, 百姓力屈, 恐不能卒業, 此亦使者之累也, 竊爲左右患之. 且夫邛ㆍ筰ㆍ西僰之與中國竝也, 歷年茲多, 不可記已. 仁者不以德來, 彊者不以力竝, 意者其殆不可乎! 今割齊民以附夷狄, 弊所恃以事無用, 鄙人固陋, 不識所謂.” 使者曰: “烏謂此邪? 必若所雲, 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 餘尙惡聞若說. 然斯事體大, 固非觀者之所覯也. 餘之行急, 其詳不可得聞已, 請爲大夫粗陳其略.
24. 司馬長卿便略定西夷, 邛ㆍ筰ㆍ冉ㆍ駹ㆍ斯楡之君皆請爲內臣. 除邊關, 關益斥, 西至沬ㆍ若水, 南至牂柯爲徼, 通零關道, 橋孫水以通邛都. 還報天子, 天子大說. 相如使時, 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爲用, 唯大臣亦以爲然. 相如欲諫, 業已建之, 不敢, 乃著書, 籍以蜀父老爲辭, 而己詰難之, 以風天子, 且因宣其使指, 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其辭曰: 漢興七十有八載, 德茂存乎六世, 威武紛紜, 湛恩汪濊, 群生澍濡, 洋溢乎方外. 於是乃命使西征, 隨流而攘, 風之所被, 罔不披靡. 因朝冉從駹, 定筰存邛, 略斯楡, 擧苞滿, 結軼還轅, 東鄕將報, 至於蜀都.
23. 相如還報. 唐蒙已略通夜郎, 因通西南夷道, 發巴ㆍ蜀ㆍ廣漢卒, 作者數萬人. 治道二歲, 道不成, 士卒多物故, 費以巨萬計. 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 是時邛筰之君長聞南夷與漢通, 得賞賜多, 多欲願爲內臣妾, 請吏, 比南夷. 天子問相如, 相如曰: “邛ㆍ筰ㆍ冉ㆍ駹者近蜀, 道亦易通, 秦時嘗通爲郡縣, 至漢興而罷. 今誠複通, 爲置郡縣, 愈於南夷.” 天子以爲然, 乃拜相如爲中郎將, 建節往使. 副使王然於ㆍ壷充國ㆍ呂越人馳四乘之傳, 因巴蜀吏幣物以賂西夷. 至蜀, 蜀太守以下郊迎, 縣令負弩矢先驅, 蜀人以爲寵. 於是卓王孫ㆍ臨邛諸公皆因門下獻牛酒以交驩. 卓王孫喟然而歎, 自以得使女尙司馬長卿晩, 而厚分與其女財, 與男等同.
22. 夫邊郡之士, 聞烽擧燧燔, 皆攝弓而馳, 荷兵而走, 流汗相屬, 唯恐居後, 觸白刃, 冒流矢, 義不反顧, 計不旋踵, 人懷怒心, 如報私讎. 彼豈樂死惡生, 非編列之民, 而與巴蜀異主哉? 計深慮遠, 急國家之難, 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 析珪而爵, 位爲通侯, 居列東第, 終則遺顯號於後世, 傳土地於子孫, 行事甚忠敬, 居位甚安佚, 名聲施於無窮, 功烈著而不滅. 是以賢人君子, 肝脳塗中原, 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今奉幣役至南夷, 卽自賊殺, 或亡逃抵誅, 身死無名, 謚爲至愚, 恥及父母, 爲天下笑. 人之度量相越, 豈不遠哉! 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 父兄之敎不先, 子弟之率不謹也: 寡廉鮮恥, 而俗不長厚也. 其被刑戮, 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 悼不肖愚民之如此, 故遣信使暁喩百姓以發卒之事, 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 讓三老孝弟以不敎誨之過..
8. 太史公曰: 楚之先豈有天祿哉? 在周爲文王師, 封楚. 及周之衰, 地稱五千里. 秦滅諸候, 唯楚苗裔尙有滇王. 漢誅西南夷, 國多滅矣, 唯滇複爲寵王. 然南夷之端, 見枸醤番禺, 大夏杖ㆍ邛竹. 西夷後揃, 剽分二方, 卒爲七郡.
7. 上使王然於以越破及誅南夷兵威風喩滇王入朝. 滇王者, 其衆數萬人, 其旁東北有勞寖ㆍ靡莫, 皆同姓相扶, 未肯聽. 勞寖ㆍ靡莫數侵犯使者吏卒. 元封二年, 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寖ㆍ靡莫, 以兵臨滇. 滇王始首善, 以故弗誅. 滇王離難西南夷, 擧國降, 請置吏入朝. 於是以爲益州郡, 賜滇王王印, 複長其民. 西南夷君長以百數, 獨夜郎ㆍ滇受王印. 滇小邑, 最寵焉.
6.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 “漢孰與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 各自以爲一州主, 不知漢廣大. 使者還, 因盛言滇大國, 足事親附. 天子注意焉. 及至南越反, 上使馳義侯因犍爲發南夷兵. 且蘭君恐遠行, 旁國虜其老弱, 乃與其衆反, 殺使者及犍爲太守. 漢乃發巴蜀罪人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擊破之. 會越已破, 漢八校尉不下, 卽引兵還, 行誅頭蘭. 頭蘭, 常隔滇道者也. 已平頭蘭, 遂平南夷爲牂柯郡. 夜郎侯始倚南越, 南越已滅, 會還誅反者, 夜郎遂入朝. 上以爲夜郎王. 南越破後, 及漢誅且蘭ㆍ邛君, 竝殺筰侯, 冉駹皆振恐, 請臣置吏. 乃以邛都爲越嶲郡, 筰都爲沈犂郡, 冉駹爲汶山郡, 廣漢西白馬爲武都郡.
5. 及元狩元年, 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 言居大夏時見蜀布ㆍ邛竹ㆍ杖, 使問所從來, 曰: “從東南身毒國, 可數千里, 得蜀賈人市”. 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 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 慕中國, 患匈奴隔其道, 誠通蜀, 身毒國道便近, 有利無害. 於是天子乃令王然於ㆍ柏始昌ㆍ呂越人等, 使閒出西夷西, 指求身毒國. 至滇, 滇王嘗羌乃留, 爲求道西十餘輩. 歲餘, 皆閉昆明, 莫能通身毒國.
7. 太史公曰: 右渠負固, 國以絶祀. 涉何誣功, 爲兵發首. 樓船將狹, 及難離咎. 悔失番禺, 乃反見疑. 荀彘爭勞, 與遂皆誅. 兩軍俱辱, 將率莫侯矣.
6. 元封三年夏, 尼谿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 王險城未下, 故右渠之大臣成己又反, 複攻吏. 左將軍使右渠子長降ㆍ相路人之子最告諭其民, 誅成巳, 以故遂定朝鮮, 爲四郡. 封參爲澅淸侯, 陰爲荻苴侯, 唊爲平州侯, 長[降]爲幾侯. 最以父死頗有功, 爲溫陽侯. 左將軍徴至, 坐爭功相嫉, 乖計, 棄市. 樓船將軍亦坐兵至洌口, 當待左將軍, 擅先縱, 失亡多, 當誅, 贖爲庶人.
5. 遂至, 左將軍曰: “朝鮮當下久矣, 不下者有狀.” 言樓船數期不會, 具以素所意告遂, 曰: “今如此不取, 恐爲大害, 非獨樓船, 又且與朝鮮共滅吾軍.” 遂亦以爲然, 而以節召樓船將軍入左將軍營計事, 卽命左將軍麾下執捕樓船將軍, 竝其軍, 以報天子. 天子誅遂. 左將軍已竝兩軍, 卽急擊朝鮮. 朝鮮相路人ㆍ相韓陰ㆍ尼谿相參ㆍ將軍王唊相與謀曰: “始欲降樓船, 樓船今執, 獨左將軍竝將, 戰益急, 恐不能與, (戰王又不肯降.” 陰ㆍ唊ㆍ路人皆亡降漢. 路人道死.
7. 太史公曰: 越雖蠻夷, 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 何其久也! 歷數代常爲君王, 句踐一稱伯. 然餘善至大逆, 滅國遷衆, 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猶尙封爲萬戸侯, 由此知越世世爲公侯矣. 蓋禹之餘烈也.
6. 乃遂俱殺餘善, 以其衆降橫海將軍, 故封繇王居股爲東成侯, 萬戸: 封建成侯敖爲開陵侯: 封越衍侯吳陽爲北石侯: 封橫海將軍說爲案道侯: 封橫海校尉福爲繚嫈侯. 福者, 成陽共王子, 故爲海常侯, 坐法失侯. 舊從軍無功, 以宗室故侯. 諸將皆無成功, 莫封. 東越將多軍, 漢兵至, 棄其軍降, 封爲無錫侯. 於是天子曰東越狹多阻, 閩越悍, 數反覆, 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 東越地遂虛.
5. 餘善刻“武帝” 璽自立, 詐其民, 爲妄言. 天子遣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 浮海從東方往: 樓船將軍楊僕出武林: 中尉王溫舒出梅嶺: 越侯爲戈船ㆍ下瀬將軍, 出若邪ㆍ白沙. 元封元年冬, 鹹入東越. 東越素發兵距險, 使徇北將軍守武林, 敗樓船軍數校尉, 殺長吏. 樓船將軍率錢唐轅終古斬徇北將軍, 爲禦兒侯. 自兵未往. 故越衍侯吳陽前在漢, 漢使歸諭餘善, 餘善弗聽. 及橫海將軍先至, 越衍侯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 攻越軍於漢陽. 從建成侯敖, 與其率, 從繇王居股謀曰: “餘善首惡, 劫守吾屬. 今漢兵至, 衆彊, 計殺餘善, 自歸諸將, 儻幸得脫.”
11. 太史公曰: 尉佗之王, 本由任囂. 遭漢初定, 列爲諸侯. 隆慮離溼疫, 佗得以益驕. 甌駱相攻, 南越動搖. 漢兵臨境, 嬰齊入朝. 其後亡國, 徴自樛女: 呂嘉小忠, 令佗無後. 樓船從欲, 怠傲失惑: 伏波困窮, 智慮愈殖, 因禍爲福. 成敗之転, 譬若糾墨.
10. 伏波又因問所得降者貴人, 以知呂嘉所之, 遣人追之. 以其故校尉司馬蘇弘得建德, 封爲海常侯: 越郎都稽得嘉, 封爲臨蔡侯. 蒼梧王趙光者, 越王同姓, 聞漢兵至, 及越掲陽令定自定屬漢: 越桂林監居翁諭甌駱屬漢: 皆得爲侯. 戈船ㆍ下厲將軍兵及馳義侯所發夜郎兵未下, 南越已平矣. 遂爲九郡. 伏波將軍益封. 樓船將軍兵以陷堅爲將梁侯. 自尉佗初王後, 五世九十三歲而國亡焉.
9. 元鼎六年冬, 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陝, 破石門, 得越船粟, 因推而前, 挫越鋒, 以數萬人待伏波. 伏波將軍將罪人, 道遠, 會期後, 與樓船會乃有千餘人, 遂俱進. 樓船居前, 至番禺. 建德ㆍ嘉皆城守. 樓船自擇便處, 居東南面: 伏波居西北面. 會暮, 樓船攻敗越人, 縱火燒城. 越素聞伏波名, 日暮, 不知其兵多少. 伏波乃爲營, 遣使者招降者, 賜印, 複縱令相招. 樓船力攻燒敵, 反驅而入伏波營中. 犂旦, 城中皆降伏波. 呂嘉ㆍ建德已夜與其屬數百人亡入海, 以船西去.
8. 乃與其弟將卒攻殺王ㆍ太後及漢使者. 遣人告蒼梧秦王及其諸郡縣, 立明王長男越妻子術陽侯建德爲王. 而韓千秋兵入, 破數小邑. 其後越直開道給食, 未至番禺四十里, 越以兵擊千秋等, 遂滅之. 使人函封漢使者節置塞上, 好爲謾辭謝罪, 發兵守要害處. 於是天子曰: “韓千秋雖無成功, 亦軍鋒之冠.” 封其子延年爲成安侯. 樛樂, 其姊爲王太後, 首願屬漢, 封其子廣德爲龍亢侯. 乃下赦曰: “天子微, 諸侯力政, 譏臣不討賊. 今呂嘉ㆍ建德等反, 自立晏如, 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樓船十萬師往討之.” 元鼎五年秋, 衛尉路博德爲伏波將軍, 出桂陽, 下匯水: 主爵都尉楊僕爲樓船將軍, 出予章, 下橫浦: 故歸義越侯二人爲戈船ㆍ下厲將軍, 出零陵, 或下離水, 或柢蒼梧: 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 發夜郎兵, 下牂柯江: 鹹會番禺.
7. 天子聞嘉不聽王, 王ㆍ王太後弱孤不能制, 使者怯無決. 又以爲王ㆍ王太後已附漢, 獨呂嘉爲亂, 不足以興兵, 欲使莊參以二千人往使. 參曰: “以好往, 數人足矣: 以武往, 二千人無足以爲也.” 辭不可, 天子罷參也. 郟壯士故濟北相韓千秋奮曰: “以區區之越, 又有王ㆍ太後應, 獨相呂嘉爲害, 願得勇士二百人, 必斬嘉以報.” 於是天子遣千秋與王太後弟樛樂將二千人往, 入越境. 呂嘉等乃遂反, 下令國中曰: “王年少. 太後, 中國人也, 又與使者亂, 專欲內屬, 盡持先王寶器入獻天子以自媚, 多從人, 行至長安, 虜賣以爲僮僕. 取自脫一時之利, 無顧趙氏社稷, 爲萬世慮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