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전국책 (518)
건빵이랑 놀자
7. 腹擊爲室而鉅, 荊敢言之主. 謂腹子曰: “何故爲室之鉅也?” 腹擊曰: “臣羈旅也, 爵高而祿輕, 宮室小而帑不衆. 主雖信臣, 百姓皆曰: ‘國有大事, 擊必不爲用.’ 今擊之鉅宮, 將以取信于百姓也.” 主君曰: “善.”
6. 秦、韓圍梁, 燕、趙救之. 謂山陽君曰: “秦戰而勝三國, 秦必過周、韓而有梁; 三國而勝秦, 三國之力雖不足以攻秦, 足以拔鄭. 計者, 不如構三國攻秦.”
5. 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 趙侯將不許. 趙利曰: “過矣! 魏攻中山而不能取, 則魏必罷, 罷則趙重. 魏拔中山, 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 是用兵者, 魏也, 而得地者, 趙也. 君不如許之.許之大勸, 彼將知矣利之也, 必輟. 君不如借之道, 而示之不得已.
4. 01 晉畢陽之孫豫讓, 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說, 去而就知伯, 知伯寵之. 及三晉分知氏, 趙襄子最怨知伯, 而將其頭以爲飮器. 豫讓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爲知己者死, 女爲悅己者容. 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乃變姓名, 爲刑人, 入宮塗厠, 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厠, 心動, 執問塗者, 則豫讓也. 刃其扞, 曰: “欲爲知伯報讎.” 左右欲殺之. 趙襄子曰: “彼義士也, 吾謹避之耳. 且知伯已死, 無後, 而其臣至爲報讎, 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釋之. 02 豫讓又漆身爲厲, 滅鬚去眉, 自刑以變其容, 爲乞人而往乞, 其妻不識, 曰: “狀貌不似吾夫, 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 又呑炭爲啞變其音. 其友謂之曰: “子之道甚難而無功, 謂子有志則然矣, 謂子智則否. 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 襄子必近幸子; 子之得近, 而行所欲, 此甚易而功必成.” 03 豫讓乃笑而應之曰: “是爲..
3. 01 張孟談旣固趙宗, 廣封疆, 發五百, 乃稱簡之塗, 以告襄子, 曰: “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 ‘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 約兩:主勢能制臣, 無令臣能制主. 故貴爲列侯者, 不令在相位; 自將軍以上, 不爲近大夫.’ 今臣之名顯而身尊, 權重而衆服, 臣願捐功名, 去權勢以離衆.” 02 襄子恨然曰: “何哉? 吾聞輔主者名顯, 功大者身尊, 任國者權重, 信忠在己而衆服焉. 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 子何爲然?” 張孟談對曰: “君之所言, 成功之美也; 臣之所謂, 持國之道也. 臣觀成事, 聞往古, 天下之美同, 臣、主之權均, 之能美, 未之有也. 前事之不忘, 後事之師. 君若弗圖, 則臣力不足.” 愴然有決色. 03 襄子去之. 臥三日, 使人謂之曰: “晉陽之政, 臣下不使者何如?” 對曰: “死僇.” 張孟談曰: “左司馬見使于國家, 安社稷, 不避其死..
2. 01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 滅之. 休數年, 使人請地于韓. 韓康子欲勿與, 段規諫曰: “不可. 夫知伯之爲人也, 好利而鷙復, 來請地不與, 必加兵于韓矣. 君其與之. 與之彼狃, 又將請地于他國, 他國不聽, 必鄕之以兵. 然則韓可以免于患難, 而待事之變.” 康子曰: “善.” 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說. 02 又使人請地于魏, 魏宣子欲勿與, 趙葭諫曰: “彼請地于韓, 韓與之; 請地于魏, 魏弗與, 則是魏內自强, 而外怒知伯也. 然則其錯兵于魏必矣! 不如與之.” 宣子曰: “諾.” 因使人致萬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說. 03 又使人之趙, 請蔡臯狼之地, 趙襄子弗與. 知伯因陰結韓、魏將以伐趙. 趙襄子召張孟談而告之曰: “夫知伯之爲人, 陽親而陰䟽, 三使韓、魏, 而寡人弗與焉, 其移兵寡人必矣. 今吾安居而可? ” 04 張孟談曰: “夫董..
1. 01 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 圍晉陽而水之, 城下不沈者三板. 隙疵謂知伯曰: “韓、魏之君必反矣.” 知伯曰: “何以知之?” 隙疵曰? “以其人事知之. 夫從韓、魏之兵而攻趙, 趙亡, 難必及韓、魏矣. 今約勝趙, 而三分其地. 今城不沒者三板, 臼、竈生䵷, 人馬相食, 城降有日, 而韓、魏之君無憙志, 而有憂色, 是非反如何也?” 02 明日, 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 “隙疵言君之且反也.” 韓、魏之君曰: “夫勝趙而三分其地, 城今且將拔矣. 夫三家雖愚, 不棄美利于前, 背信盟之約, 而爲危難不可成之事, 其勢可見也. 是疵爲趙計矣, 使君疑二主之心, 而解于攻趙也. 今君聽讒臣之言, 而離二主之交, 爲君惜之.趨而出. 03 隙疵謂知伯曰: “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爲?” 知伯曰: “子安知之?” 對曰: “韓、魏之君, 視疵端而趨疾.” 隙疵知其言之不聽, 請使..
14. 續. 越絶書. 隋經籍志稱爲子貢作. 今雜記秦漢事. 疑後人所羼. 不敢盡信. 史記戰國策列女傳. 不載女環之名. 止見于此. 其畫策終始信如此皆出于女環. 尤爲異也. 至言烈王死後. 李園相春申君. 方封于吳. 又立其子爲假君. 皆與史記國策不合. 聊記于此. 以廣異聞.
13. 01 虞卿謂春申君曰: “臣聞之春秋‘于安思危, 危則慮安.’ 今楚王之春秋高矣, 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爲主君慮封者, 莫如遠楚. 秦孝公封商君, 孝公死, 而後不免殺之; 秦惠王封冉子, 惠王死, 而後王奪之. 公孫鞅功臣也, 冉子親姻也, 然而不免奪, 死者, 封近故也. 太公望封于齊, 邵公奭封于燕. 爲其遠王室矣. 02 今然之罪大而趙怒深, 故君不如北兵以德趙, 踐亂燕以定身封, 此百代之一時也.“ 君曰: ”所道攻燕, 非齊則魏. 魏、齊新怨楚, 楚君雖欲攻燕, 將道何哉?“ 對曰: “請令魏王可.” 君曰: “何如?” 對曰: “臣請到魏, 而使所以信之.” 03 迺謂魏王曰: “夫楚亦强大矣, 天下無敵, 乃且攻燕.” 魏王曰: “鄕也, 子云‘天下無敵’ ;今也, 子云‘乃且攻燕’者, 何也? 對曰: ”‘今爲馬多力’, 則有矣; 若曰‘勝千鈞’則不然者..
12. 01 楚考烈王無子, 春申君患之, 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衆, 卒無子. 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欲進之楚王, 聞其不宜子, 恐又無寵. 李園求事春申君爲舍人. 已而謁歸, 故失期.還謁, 春申君問狀, 對曰: “齊王遣使求臣女弟, 與其使者飮, 故失期.” 春申君曰: “聘入乎?” 對曰:“未也.” 春申君曰: “可得見乎?” 曰:“可.” 于是園乃進其女弟, 卽幸于春申君. 知其有身, 園乃與其女弟謀. 02 園女弟承閒說春申君曰: “楚王之貴幸君, 雖兄弟不如. 今君相楚王二十餘年, 而王無子, 卽百歲後, 將更立兄弟. 卽楚王更立, 彼亦名貴其故所親, 君又安得長有寵乎, 非徒然也? 君用事久, 多失禮于王兄弟, 兄弟誠立, 禍且及身, 奈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 今妾自知有身矣, 而人莫知. 妾之幸君未久, 誠以君之重而進妾于楚王, 王必幸妾. 妾賴天而有男, 則是君之子爲王也,..
11. 汗明見春申君, 候問三月而後得見. 談卒, 春申君大說之. 汗明欲復談, 春申君曰: “僕已知先生, 先生大息矣.” 汗明憱焉曰: “明願有問君, 而恐固.不審君之聖孰與堯也?” 春申君曰: “先生過矣, 臣何足以當堯.” 汗明曰: 然則君料臣孰與舜?“ 春申君曰: “先生卽舜也.” 汗明曰: “不然. 臣請爲君終言之. 君之賢實不如堯, 臣之能不及舜. 夫以賢舜事聖堯, 三年而後乃相知也. 今君一時而知臣, 是君聖于堯, 而臣賢于舜也.” 春申君曰: “善.” 召門吏爲汗先生著客籍, 五日一見. 汗明曰: “君亦聞驥乎? 夫驥之齒至矣, 服鹽車而上大行. 蹄申膝折, 尾湛胕潰, 漉汁灑地, 白汗交流, 中阪遷延, 負轅不能上. 伯樂遭之. 下車攀而哭之, 解紵衣以羃之. 驥于是俛而噴, 仰而鳴, 聲達于天, 若出金石聲者, 何也? 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今僕之不肖, 阨于州部,..
10. 天下合從, 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 “君有將乎?” 曰: “有矣. 僕欲將臨武君.” 魏加曰: “臣少之時好射, 臣願以射譬之, 可乎?” 春申君曰: “可.” 加曰:“異日者, 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 仰見飛鳥, 更羸謂魏王曰: ‘臣爲王引弓虛發而下鳥.” 魏王曰: ‘然則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 ‘可’. 有閒, 鴈從東方來, 更羸以虛發而下之. 魏王曰: ‘然則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 ‘此孽也.’ 王曰: ‘先生何以知之?’ 對曰: ‘其飛徐而鳴悲. 飛徐者, 故瘡痛也; 鳴悲者, 久失羣也. 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 聞弦音引而高飛, 故瘡隕也.’ 今臨武君嘗爲秦孽, 不可爲拒秦之將也.”
9. 01 客說春申君曰: “湯以亳, 武王以鄗, 皆不過百里, 以有天下. 今孫子, 天下賢人也, 君籍之以百里勢, 臣竊以爲不便于君. 何如?” 春申君曰: “善.” 于是使人謝孫子. 孫子去之趙, 趙以爲上卿. 02 客又說春申君曰: “昔伊尹去夏入殷, 殷王而夏亡. 管仲去魯入齊, 魯弱而齊强. 夫賢者之所在, 其君未嘗不尊, 國未嘗不榮也. 今孫子, 天下賢人也, 君何辭之?” 春申君又曰: “善.” 于是使人請孫子于趙. 03 孫子爲書謝曰: “‘癘人憐王’, 此不恭之語也. 雖然, 不可不審察也. 此爲劫弑死亡之主言也. 夫人主年少而矜材, 無法術以知姦, 則大臣主斷國私, 以禁誅于己也, 故弑賢長而立幼弱, 廢正適而立不義. 04 春秋戒之曰:‘ 楚王子圍聘于鄭, 未出竟, 聞王病, 反, 問疾, 遂以冠纓絞王, 殺之, 因自立也. 齊崔杼之妻美, 莊公通之. 崔杼帥其..
8.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 謁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問曰: “可食乎?” 曰:“可.” 因奪而食之. 王怒, 使人殺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 使人說王曰: “臣問謁者, 謁者曰 ‘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無罪, 而罪在謁者也. 且客獻不死之藥, 臣食之, 而王殺臣, 是死藥也. 王殺無罪之臣, 而明人之欺王.” 王乃不殺.
7. 長沙之難, 楚太子橫爲質于齊. 楚王死, 薛公歸太子橫. 因與韓、魏之兵, 隨而攻東國. 太子懼. 昭蓋曰: “不若令屈署以新東國爲和于齊以動秦. 秦恐齊之敗東國, 而令行于天下也, 必將救我.” 太子曰: “善.” 遽令屈署以東國爲和于齊. 秦王聞之懼, 令辛戎告楚曰: “毋與齊東國, 吾與子出兵矣.”
6. 或謂黃齊曰: “人皆以謂公不善于富摯. 公不聞老萊子之敎孔子事君乎? 示之其齒之堅也, 六十而盡, 相靡也. 今富摯能, 而公重不相善也, 是兩盡也. 諺曰: ‘見君之乘, 下之; 見杖, 起之.’ 今也, 王愛富摯, 而公不善也, 是不臣也.”
5. 齊明說卓滑以伐秦, 滑不聽也. 齊明謂卓滑曰: “明之來也, 爲樗里疾卜交也. 明說楚大夫以伐秦, 皆受明之說也, 唯公弗受也, 臣有辭以報樗里子矣.” 卓滑因重之.
4. 01 莊辛謂楚襄王曰: “君王左州侯, 右夏侯, 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 專淫逸侈靡, 不顧國政, 郢都必危矣!” 襄王曰: “先生老悖乎? 將以爲楚國祅祥乎?” 莊辛曰: “臣誠見其必然者也, 非敢以爲, 國祅祥也;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 楚國必亡矣. 臣請辟于趙, 淹留以觀之.” 02 莊辛去之趙. 留五月, 秦果擧鄢郢、巫、上蔡、陳之地. 襄王流揜于城陽. 于是使人發騶, 徵莊辛于趙. 莊辛曰: “諾.” 莊辛至, 襄王曰: “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 今事至于此, 爲之奈何?” 莊辛對曰: “臣聞鄙語曰: ‘見菟而顧犬, 未爲晩也; 亡羊而補牢, 未爲遲也.’ 臣聞昔湯, 武以百里昌, 桀、紂以天下亡. 今楚國雖小, 絶長續短, 猶以數千里, 豈特百里哉? 03 “王獨不見夫蜻蛉乎? 六足四翼, 飛翔乎天地之閒, 俛啄蚊虻而食之, 仰承甘露而飮之, 自以爲無患, 與人無爭也. ..
3. 楚王后死, 未立后也. 謂昭魚曰: “公何以不請立后也?” 昭魚曰: “王不聽, 是知困而交絶于后也.” “然則不買五雙珥, 令其一善而獻之王, 明日視善珥所在, 因請立之.”
2. 01 魏王遺楚王美人, 楚王說之. 夫人鄭褎知王之說新人也, 甚愛新人: 衣服玩好, 擇其所喜而爲之; 宮室臥具, 擇其所善而爲之. 愛之甚于王. 王曰: “婦人所以事夫者, 色也; 而妬者, 其情也. 今鄭褎知寡人之說新人也, 其愛之甚于寡人, 此孝子之所以事親, 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02 鄭褎知王以己爲不妬也, 因謂新人曰: “王愛子美矣. 雖然, 惡子之鼻. 子爲見王, 則必揜子鼻.” 新人見王, 因揜其鼻. 王謂鄭褎曰: “夫新人見寡人, 則揜其鼻, 何也?” 鄭褎曰: “妾知也.” 王曰: “雖惡必言之.” 鄭褎曰: “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 王曰: “悍哉!” 令劓之, 無使逆命.
1. 或謂楚王曰: “臣聞, 從者欲合天下以朝大王, 臣願大王聽之也. 夫因詘爲信, 舊患有成, 勇者義之; 攝禍爲福, 裁少爲多, 知者官之. 夫報報之反, 墨墨之化, 唯大君能之. 禍與福相貫, 生與亡爲鄰, 不偏于死, 不偏于生, 不足以載大名. 無所寇艾, 不足以橫世. 夫秦捐德絶命之日久矣, 而天下不知. 今夫橫人嚂口利機, 上干主心, 下牟百姓, 公擧而私取利, 是以國權輕于鴻毛, 而積禍重于丘山.
10. 唐且見春申君曰: “齊人飾身修行得爲益, 然臣羞而不學也. 不避絶江河, 行千餘里來, 竊慕大君之義, 而善君之業. 臣聞之, 賁、諸懷錐、刃而天下爲勇, 西施衣褐而天下稱美. 今君相萬乘之楚, 禦中國之難, 所欲者不成, 所求者不得, 臣等少也. 夫梟棊之所以能爲者, 以散棊佐之也. 夫一梟之不如不勝五散亦明矣. 今君何不爲天下梟, 而令臣等爲散乎?”
9. 秦伐宜陽. 楚王謂陳軫曰: “寡人聞韓侈巧士也, 習諸侯事, 殆能自免也. 爲其必免, 吾欲先據之以加德焉.” 陳軫對曰: “舍之, 王勿據也. 以韓侈之知, 于此困矣. 今山澤之獸, 無黠于麋. 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己也, 因還走而冒人至數, 獵者知其詐僞, 擧罔而進之, 麋因得矣. 今諸侯明知此多詐僞, 擧罔而進者必衆矣. 舍之, 王勿據也. 韓侈之知于此困矣.” 楚王聽之. 宜陽果拔, 陳軫先知之也.
8. 陳軫告楚之魏. 張儀惡之于魏王, 曰: “軫猶善楚, 爲求地甚力.” 左爽謂陳軫曰: “儀善于魏王, 魏王甚信之, 公雖百說之, 猶不聽也. 公不如以儀之言爲資而得復楚.” 陳軫曰: “善.” 因使人以儀之言聞于楚. 楚王喜欲復之.
7. 五國伐秦, 魏欲和, 使惠施之楚. 楚將入之秦而使行和. 杜赫謂昭陽曰: “凡爲伐秦者楚也. 今施以魏來, 而公入之秦, 是明楚之伐, 而信魏之和也. 公不如無聽惠施, 而陰使人以請聽秦.” 昭子曰: “善.” 因謂惠施曰: “凡爲攻秦者魏也, 今子從楚爲和, 楚得其利, 魏受其怨. 子歸, 吾將使人因魏而和.” 惠子反, 魏王不說. 杜赫謂昭陽曰: “魏爲子先戰, 折兵之半. 謁病不聽, 請和不得, 魏折而入齊、秦. 子何以救之? 東有越纍, 北無晉, 而交未定于齊、秦, 是楚孤也. 不如速和.” 昭子曰: “善. 因令人謁和于魏.
6. 張儀逐惠施于魏. 惠子之楚, 楚王受之. 馮郝謂楚王曰: “逐惠子者張儀也, 而王親與約, 是欺儀也, 臣爲王弗取也. 惠子爲儀者來, 而惡王之交于張儀, 惠子必弗行也. 且宋王之賢惠子也, 天下莫不聞也. 今之不善張儀也, 天下莫不知也. 今爲事之故, 棄所貴于讎人, 臣以爲大王輕矣, 且爲事耶? 王不如擧惠子而納之于宋.而謂張儀曰: “請爲子勿納也.’ 儀必德王. 而惠子窮人, 而王奉之, 又必德王. 此不失爲儀之實, 而可以德惠子.” 楚王曰: “善.” 乃奉惠子而納之宋.
5. 楚王令昭睢之秦重張儀. 未至, 惠王死. 武王逐張儀. 楚王因收昭睢以取齊. 桓臧爲睢謂楚王曰: “橫親之不合也, 儀貴惠王而善睢也. 今惠王死, 武王立, 儀走, 公孫郝甘茂貴. 甘茂善魏, 公孫郝善韓. 二人固不善睢也. 必以秦合韓、魏. 韓、魏之重儀, 儀有秦而睢以楚重之. 今儀困秦而睢收楚, 韓、魏欲得秦, 必善二人者. 將收韓、魏, 輕儀而伐楚, 方城必危. 王不如復睢, 而重儀于韓、魏. 儀據楚勢, 挾魏重, 以與秦爭. 魏不合秦, 韓亦不從, 則方城無患.”
4. 01 張儀之楚, 貧. 舍人怒而歸. 張儀曰,: “子必以衣冠之敝, 故欲歸. 子待我爲子見楚王.” 當是之時, 南后、鄭褎貴于楚. 張子見楚王, 楚王不說. 張子曰,: “王無所用臣, 臣請北見晉君.” 楚王曰: “諾.” 張子曰: “王無求于晉國乎?” 王曰: “黃金、珠、璣、犀、象出于楚, 寡人無求于晉國.” 02 張子曰: “王徒不好色耳?” 王曰: “何也?” 張子曰: “彼鄭、周之女, 粉白墨黑, 立于衢閭, 非知而見之者以爲神.” 楚王曰: “楚, 僻陋之國也, 未嘗見中國之女如此其美也, 寡人之獨何爲不好色也?” 乃資之以珠玉. 南后、鄭褎聞之大恐, 令人謂張子曰: “妾聞將軍之晉國, 偶有金千斤, 進之左右, 以供芻秣.” 鄭褎亦以金五百斤. 03 張子辭楚王曰: “天下關閉不通, 未知見日也, 願王賜之觴.” 王曰: “諾.” 乃觴之. 張子中飮, 再拜而請曰..
3. 楚王逐張儀于魏. 陳軫曰: “王何逐張子?” 曰: “爲臣不忠不信.” 曰: “不忠, 王無以爲臣.;不信, 王勿與爲約. 且魏臣不忠不信, 于王何傷? 忠且信, 于王何益? 逐而聽則可, 若不聽, 是王令困也. 且使萬乘之國免其相, 是城下之事也.”
2. 蘇秦之楚, 三日乃得見乎王. 談卒, 辭而行. 楚王曰: “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 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 曾不肯留? 願聞其說.” 對曰: “楚國之食貴于玉, 薪貴于桂, 謁者難得見如鬼, 王難得見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 因鬼見帝.” 王曰: “先生就舍. 寡人聞命矣.”
1. 蘇子謂楚王曰: “仁人之于民也, 愛之以心, 事之以善言; 孝子之于親也, 愛之以心, 事之以財; 忠臣之于君也, 必進賢人以輔之. 今王之大臣父兄, 好傷賢以爲資, 厚賦斂諸臣、百姓, 使王見疾于民, 非忠臣也; 大臣播王之過于百姓, 多賂諸侯以王之地, 是故退王之所愛, 亦非忠臣也. 是以國危. 臣願無聽羣臣之相惡也, 愼大臣、父兄, 用民之所善, 節身之嗜欲, 以百姓.人臣莫難于無妬而進賢. 爲主死易, 垂沙之事, 死者以千數. 爲主辱易, 自令尹以下, 事王者以千數. 至于無妬而進賢, 未見一人也. 故明主之察其臣也, 必知其無妬而進賢也. 賢之事其主也, 亦必無妬而進賢. 夫進賢之難者, 賢者用, 且使己廢; 貴, 且使己賤, 故人難之.“
9. 女阿謂蘇子曰: “秦柶楚王, 危太子者公也. 今楚王歸, 太子南, 公必危. 公不如令人謂太子曰: “蘇子知太子之怨己也, 必且務不利太子. 太子不如善蘇子, 蘇子必且爲太子入矣’.” 蘇子乃令人謂太子. 太子復請善于蘇子.
8. 01 楚襄王爲太子之時, 質于齊, 懷王薨. 太子辭于齊王而歸. 齊王隘之: “予我東地五百里, 乃歸子; 子不予我, 不得歸.” 太子曰: “臣有傅, 請追而問傅.” 傅愼子曰: “獻之. 地所以爲身也, 愛地不送死父, 不義. 臣故曰獻之便.” 太子入, 致命齊王曰: “敬獻地五百里.” 齊王歸楚太子. 02 太子歸, 卽位爲王. 齊使車五十乘, 來取東地于楚. 楚王告愼子曰: “齊使來求東地. 爲之奈何?” 愼子曰: “王明日朝羣臣, 皆令獻其計.” 上柱國子良入見. 王曰: “寡人之得求反, 王墳墓, 復羣臣, 歸社稷也, 以東地五百里許齊. 齊令使來求地, 爲之奈何?” 子良曰: “王不可不與也. 王身出玉聲, 許强萬乘之齊而不與, 則不信, 後不可以約結諸侯. 請與而復攻之. 與之, 信; 攻之, 武. 臣故曰‘與之’.” 03 子良出, 昭常入見. 王曰: “齊使來..
7. 秦敗楚漢中. 楚王入秦, 秦王留之. 游騰爲楚謂秦王曰: “王挾楚王而與天下攻楚, 則傷行矣; 不與天下共攻之, 則失利矣. 王不如與之盟而歸之. 楚王畏, 必不敢倍盟; 王因與三國攻之, 義也.”
6. 楚王將出張子, 恐其敗己也. 靳尙謂楚王曰: “臣請隨之, 儀事王不善, 臣請殺之.” 楚小臣, 靳尙之仇也, 謂張旄曰: “以張儀之知, 而有秦楚之用, 君必窮矣. 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尙而刺之, 楚王必大怒儀也. 彼儀窮, 則子重矣. 楚、秦相難, 則魏無患矣.” 張旄果令人要靳尙刺之. 楚王大怒秦, 構兵而戰. 秦、楚爭事魏, 張旄果大重.
5. 01 楚懷王拘張儀, 將欲殺之. 靳尙爲儀謂楚王曰: “拘張儀, 秦王必怒; 天下見楚之無秦也, 楚必輕矣.” 又謂王之幸夫人鄭袖曰: “子亦自知且賤于王乎?” 鄭袖曰: “何也?” 02 尙曰: “張儀者, 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 今楚拘之. 秦王欲出之. 秦王有愛女而美, 又簡擇宮中佳翫麗好翫習音者, 以懽從之; 資之金玉寶器, 奉以上庸六縣爲湯沐邑, 欲因張儀內之楚王, 楚王必愛. 秦女依强秦以爲重, 挾寶、地以爲資, 勢爲王妻以臨于. 楚王惑于虞樂, 必厚尊敬親愛之而忘子, 子益賤而日䟽矣.” 03 鄭袖曰: “願委之于公, 爲之奈何?” 曰:“ 子何不急言王, 出張子. 張子得出, 德子無已時, 秦女必不來, 而秦必重子. 子內擅楚之貴, 外結秦之交, 畜張子以爲用, 子之子孫必爲楚太子矣, 此非布衣之利也.” 鄭袖遽說楚王, 出張子.
4. 四國伐楚, 楚令昭睢將以距秦. 楚王欲擊秦, 昭侯不欲. 桓臧爲昭睢謂楚王曰: “睢戰勝, 三國惡楚之强也, 恐秦之變而聽楚也, 必深攻楚以勁秦. 秦王怒于戰不勝, 必悉起而擊楚. 是王與秦相罷, 而以利三國也. 戰不勝秦, 秦進兵而攻. 不如益昭睢之兵, 令之示秦必戰. 秦王惡與楚相弊而令天下, 秦 可以少割而收害也. 秦、楚之合, 而燕、趙、魏不敢不聽. 三國可定也.”
3. 術視伐楚. 楚令昭鼠以十萬軍漢中. 昭睢勝秦于重丘. 蘇厲謂宛公昭鼠曰: “王欲昭睢之乘秦也, 必分公之兵以益之. 秦知公兵之分也, 必出漢中. 請爲公令辛戎謂王曰 ‘秦兵且出漢中’. 則公之兵全矣.”
2. 齊、秦約攻楚, 楚令景翠以六城賂齊, 太子爲質. 昭睢謂景翠曰: 秦恐, 且因景鯉、蘇厲而效地于楚. 公出地以取齊, 鯉與厲且以收地取秦, 公事必敗. 公不如令王重賂景鯉、蘇厲使入秦, 秦恐, 必不求地而合于楚. 若齊不求, 是公與約也.”
1 魏相翟强死. 爲甘茂謂楚王曰: “魏之幾相者, 公子勁也. 勁也相魏, 魏、秦之交必善. 秦、魏之交完, 則楚輕矣. 故王不如與齊約, 相甘茂于魏. 齊王好高人以名, 今爲其行人, 請魏之相, 齊必喜. 魏氏不聽, 交惡于齊; 齊、魏之交惡, 必爭事楚. 魏氏聽, 甘茂與樗里疾貿首之讎也, 而魏、秦之交必惡, 又交重楚也.”
20. 01 威王問于莫敖子華曰: “自從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 亦有不爲爵勸, 不爲祿勉, 以憂社稷者乎?” 莫敖子華對曰: “如華不足知之矣.” 王曰: “不于大夫, 無所聞之.” 莫敖子華對曰: “君王將何問者也? 彼有廉其爵, 貧其身, 以憂社稷者; 有崇其爵, 豐其祿, 以憂社稷者; 有斷脰決腹, 壹瞑而萬世不視, 不知所益, 以憂社稷者; 有勞其身, 愁其志, 以憂社稷者; 亦有不爲爵勸、不爲祿勉, 以憂社稷者.” 王曰: “大夫此言將何謂也?” 02 莫敖子華對曰: “昔令尹子文, 緇帛之衣以朝, 鹿裘以處; 未明而立于朝, 日晦而歸 食: 朝不謀夕, 無一月之積. 故彼廉其爵, 貧其身, 以憂社稷者, 令尹子文是也. 03 “昔者葉公子高, 身獲于表薄, 而財于柱國, 定白公之禍, 寧楚國之事: 恢先君以揜方城之外, 四封不侵, 名不挫于諸侯. 當此之時也, 天下莫敢以..
19. 01 張儀相秦, 謂昭睢曰: “楚無鄢郢、漢中, 有所更得乎?” 曰: “無有.” 曰: “無昭睢、陳軫, 有所更得乎?” 曰: “無所更得.” 張儀曰: “爲儀謂楚王: 逐昭睢、陳軫, 請復鄢郢、漢中.’” 02 昭睢歸報楚王, 楚王說之. 有人謂昭睢曰: “甚矣, 楚王不察于爭名者也. 韓求相工陳籍而周不聽, 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聽, 何以也? 周: ‘是列縣畜我也.’ 今楚、萬乘之强國也 大王、天下之賢主也. 今儀曰:逐君與陳軫, 而王聽之, 是楚自行不如周, 而儀重于韓、魏之王也. 且儀之所行, 有功名者秦也, 所欲貴富者魏也. 欲爲攻于魏, 必南伐楚. 故攻有道, 外絶其交, 內逐其謀臣. 03 陳軫夏人也, 習于三晉之事, 故逐之, 則楚無謀臣矣. 今君能用楚之衆, 故亦逐之, 則楚衆不用矣. 此所謂內攻之者也, 而王不如察. 今君何不見臣于王, 請爲王使齊交不絶. ..
18. 01 張儀爲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曰: “秦地半天下, 兵敵四國, 被山帶河, 四塞以爲固. 虎賁之士百餘萬, 車千乘, 騎萬疋, 粟如丘山. 法令旣明, 士卒安難樂死. 主嚴以明, 將知以武. 雖無出兵甲, 席卷常山之險, 折天下之脊, 天下後服者先亡. 02 且夫爲從者, 無以異于驅羣羊而攻猛虎也, 夫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今大王不與猛虎而與羣羊, 竊以爲大王之計過矣.“ 凡天下强國非秦而楚, 非楚而秦. 兩國敵侔交爭, 其勢不兩立. 而大王不與秦, 秦下甲兵據宜陽, 韓之上地不通: 下河東, 取成皐, 韓必入臣于秦. 韓人臣, 魏則從風而動. 秦攻楚之西, 韓、魏攻其北, 社稷豈得無危哉? 03 且夫約從者, 聚羣弱而攻至强也. 夫以弱攻强, 不料敵而輕戰, 國貧而驟擧兵, 此危亡之術也. 臣聞之, ‘兵不如者, 勿與桃戰: 粟不如者, 勿與持久.’ 夫從人者, 飾辯虛辭, 高主..
17. 01 蘇秦爲趙合從, 說楚威王曰:“ 楚, 天下之强國也; 大王, 天下之賢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東有夏州、海陽, 南有洞庭、蒼梧, 北有汾陘之塞、郇陽, 地方五千里, 帶甲百萬, 車千乘, 騎萬匹, 粟支十年, 此霸王之資也. 02 夫以楚之强, 與大王之賢, 天下莫能當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 則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臺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 楚强則秦弱, 楚弱則秦强, 此其勢不兩立. 故爲王至計, 莫如從親以孤秦. 大王不從親, 秦必起兩軍: 一軍出武關, 一軍下黔中. 若此, 則鄢郢動矣. 03 臣聞 ‘治之其未亂, 爲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後憂之, 則無及已. 故願大王之早計之. 大王誠能聽臣, 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 以承大王之明制, 委社稷宗廟, 練士厲兵, 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誠能聽臣之愚計, 則韓、魏、齊、燕、趙、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矣...
16. 楚王問于范環曰:“ 寡人欲置相于秦, 孰可?” 對曰: “臣不足以知之.” 王曰:“ 吾相甘茂, 可乎?” 范環對曰:“ 不可.” 王曰:“ 何也?” 曰: “夫史擧, 上蔡之監門也. 大不如事君, 小不如處室, 以苛廉聞于世, 甘茂事之順焉. 故惠王之明, 武王之察, 張儀之好譖, 甘茂事之, 取十官而無罪, 茂誠賢者也, 然而不可相秦. 秦之有賢相也, 非楚國之利也. 且王嘗用滑于越, 而納句章, 昧之難, 越亂, 故楚南察瀨胡, 而野江東. 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 越亂而楚治也. 今王以用之于越矣, 而忘之于秦, 臣以爲王鉅速忘矣! 王若欲置相于秦乎? 若公孫郝者可. 夫公孫郝之于秦王, 親也. 少與之同衣, 長與之同車, 被王衣以聽事, 眞大王之相已. 王相之, 楚國之大利也.”
15. 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 王且予之五大夫, 而令私行. 陳軫謂楚王曰:“ 赫不能得趙, 五大夫不可收也, 得賞無功也. 得趙而王無加焉, 是無善也. 王不如以十乘行之, 事成, 予之五大夫.”王曰:“ 善.” 乃以十乘行之. 杜赫怒而不行. 陳軫謂王曰:“ 是不能得趙也.”
14. 韓公叔有齊、魏, 而太子有楚、秦, 以爭國. 鄭申爲楚使于韓, 矯利新城、陽人予太子. 楚王怒, 將罪之. 對曰:“ 臣矯予之, 以爲國也. 臣爲太子得新城、陽人, 以與公叔爭國而得之, 齊、魏必伐韓, 韓氏急, 必懸命于楚, 又何新城、陽人之敢求? 太子不勝, 然而不死, 今將倒冠而至, 又安敢言地?” 楚王曰: “善.” 乃不罪也.
13. 城渾出周, 三人偶行, 南游于楚, 至于新城. 城渾說其令曰:“ 鄭、 魏者楚之耎國, 而秦、楚之强敵也. 鄭、魏之弱, 而楚以上梁應之; 宜陽之大也, 楚以弱新城圍之. 蒲反、平陽相去百里. 秦人一夜而襲之, 安邑不知; 新城、上梁相去五百里, 秦人一夜而襲之, 上梁亦不知也. 今邊邑之所恃者, 非江南、泗上也? 故楚王何不以新城爲主郡也, 邊邑甚利之.” 新城公大說, 乃爲具駟馬乘車、五百金之楚. 城渾得之, 遂南交于楚, 楚王果以新城爲主郡.
12. 郢人有獄三年不決者, 故令請其宅以卜其罪. 客因爲之謂昭奚恤曰: “郢人某氏之宅, 臣願之.” 昭奚恤曰: “郢人某氏不當服罪, 故其宅不得.” 客辭而去. 昭奚恤已而悔之. 因謂客曰: “奚恤得事公, 公何爲以故與奚恤?” 客曰: “非用故也.” 曰:“ 而不得, 有說色. 非故如何也?”
11. 江乙爲魏使于楚, 謂楚王曰:“ 臣入竟, 聞楚之俗: 不蔽人之善, 不言人之惡. 誠有之乎?” 王曰:“ 誠有之.” 江乙曰:“ 然則白公之亂得無遂乎? 誠如是, 臣等之罪免矣.” 楚王曰:“ 何也?” 江乙曰:“ 州侯相楚, 貴甚矣而主斷. 左右俱曰, ‘無有’, 如出一口矣.”
10. 01 江乙說于安陵君曰: “君無咫尺之地, 骨肉之親, 處尊位, 受厚祿. 一國之衆, 見君莫不斂衽而拜, 撫委而服, 何以也?” 曰: 王過擧而已, 不然, 無以至此.“ 02 江乙曰: “以財交者, 財盡而交絶; 以色交者, 華落而愛渝. 是以嬖女不敝席, 寵臣不避軒. 今君擅楚國之勢, 而無以深自結于王, 竊爲君危之.” 03 安陵君曰: “然則奈何?” “愿君必請從死, 以身爲殉, 如是必長得重于楚國.” 曰: “謹受令.” 三年而弗言. 江乙復見曰: “臣所爲君道, 至今未效. 君不用臣之計, 臣請不敢復見矣.” 安陵君曰: “不敢忘先生之言. 未得閒也.” 04 于是, 楚王游于雲夢, 結駟千乘, 旌旗蔽日. 野火之起也若雲蜺,예 兕虎嘷之聲若雲霆, 有狂兕牂車依輪而至, 王親引弓而射, 壹發而殪. 王抽旃旄而抑兕首, 仰天而笑曰:“ 樂矣, 今日之游也! 寡人萬歲..
9. 江乙欲惡昭奚恤于楚, 謂楚王曰: “下比周則上危, 下分爭則上安, 王亦知之乎? 願王勿忘也. 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 于王何如?” 王曰: “此君子也, 近之.” 江乙曰: “有人好揚人之惡者, 于王何如?” 王曰: “此小人也, 遠之.” 江乙曰: “然則且有子殺其父, 臣弑其主者, 而王終已不知者何也? 以王好聞人之美, 而惡聞人之惡也.” 王曰: “善, 寡人願兩聞之.”
8. 江乙惡昭奚恤, 謂楚王曰: “人有以其狗爲有執而愛之. 其狗嘗溺井, 其鄰人見狗之溺井也, 欲入言之. 狗惡之, 當門而噬之. 鄰人憚之, 遂不得入言. 邯鄲之難, 楚進兵大梁, 取矣. 昭奚恤取魏之寶器, 臣居魏知之, 故昭奚恤常惡臣之見王.”
7. 魏氏惡昭奚恤于楚王, 楚王告昭子. 昭子曰: “臣朝夕以事聽命, 而魏入吾君臣之閒, 臣大懼. 臣非畏魏也. 夫泄吾君臣之交, 而天下信之, 是其爲人也近苦矣. 夫苟不難爲之外, 豈忘爲之內乎? 臣之得罪無日矣.” 王曰: “寡人知之, 大夫何患?”
6. 江尹欲惡昭奚恤于楚王, 而力不能, 故爲梁山陽君請封于楚. 楚王曰: “諾” 昭奚恤曰: “山陽君無功于楚國, 不當封. ”江尹因得山陽君與之共惡昭奚恤.
5. 邯鄲之難, 昭奚恤謂楚王曰: “王不如無救趙, 而以强魏; 魏强, 其割趙必深矣. 趙不能聽, 則必堅守, 是兩弊也.” 景舍曰: “不然, 昭奚恤不知也. 夫魏之攻趙也, 恐楚之攻其後. 今不救趙, 趙有亡形, 而魏無楚憂, 是楚、魏共趙也. 害必深矣! 何以‘兩弊’也? 且魏令兵以深割趙, 趙見亡形, 而有楚之不救己也, 必與魏合而以謀楚. 故王不如少出兵, 以爲趙援. 趙恃楚勁, 必與魏戰, 魏怒于趙之勁, 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 必不釋趙. 趙、魏相弊, 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 邯鄲拔, 楚取睢、濊之閒.
4.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于王前, 王召江乙而問焉. 江乙曰: “二人之言皆善也, 臣不敢言其後, 此謂慮賢也.”
2. 五國約以伐齊. 昭陽謂楚王曰: 五國以破齊, 秦必南圖.楚王曰: “然則奈何?” 對曰: 韓氏輔國也, 好利而惡難. 好利, 可營也; 惡難, 可懼也. 我厚賂之以利, 其心必營; 我悉兵以臨之, 其心必懼我. 彼懼吾兵而營我利, 五國之事必可敗也. 約絶之後, 雖勿與地,可.” “楚王曰: “善.” 乃命大公事之韓, 見公仲曰: “夫牛闌之事, 馬陵之難, 親王之所見也, 王苟無以五國用兵, 請效列城五, 請悉楚國之衆也, 以牆於齊. 齊之反趙、魏之後, 而楚果弗與地, 則五國之事困也.
1. 齊、楚構難, 宋請中立. 齊急宋, 宋許之.子象爲楚謂宋王曰: “楚以緩失宋, 將法齊之急也. 齊以急得宋, 後將常急矣. 是從齊而攻楚, 未必利也. 齊戰勝楚, 勢必危宋; 不勝, 是以弱宋干强楚也. 而令兩萬乘之國常以急求所欲, 國必危矣.”
9. 01 齊以淖君之亂秦. 其後秦欲取齊, 故使蘇涓之楚, 令任固之齊. 齊明謂楚王曰: “秦王欲楚不若其欲齊之甚也. 其使涓來, 以示齊之有楚, 以資固於齊. 齊見楚, 必受固. 是王之聽涓也, 適爲固驅以合齊秦也. 齊、秦合, 非楚之利也. 02 且夫涓來之辭, 必非固之所以之齊之辭也. 王不如令人以涓來之辭謾固於齊, 齊、秦必不合. 齊、秦不合, 則王重矣. 王欲收齊以攻秦, 漢中可得也. 王卽欲以秦攻齊, 淮、泗之間亦可得也.”
8. 01 齊王建入朝於秦, 雍門司馬前曰: “所爲立王者爲社稷耶? 爲王立王耶?” 王曰: “爲社稷.” 司馬曰: “爲社稷立王, 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 齊王還車而反. 02 卽墨大夫與雍門司馬諫而聽之, 則以爲可可爲謀, 卽入見齊王曰: “齊地方數千里, 帶甲數百萬. 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 而在阿、鄄之閒者百數, 王收而與之百萬之衆, 使收三晉之故地, 卽臨晉之關可以入矣; 03 鄢郢大夫不欲爲秦, 而在城南下者百數, 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 使收楚故地, 卽武關可以入矣. 如此, 則齊威可立, 秦國可亡. 夫舍南面之稱制, 乃西面而事秦, 爲大王不取也.” 齊王不聽. 04 秦使陳馳誘齊王內之, 約與五百里之地. 齊王不聽卽墨大夫而聽陳馳, 遂入秦, 處之共松栢之間, 餓而死. 先是, 齊爲之歌曰: “松邪! 栢邪! 住建共者客耶!”
7. 00 濮上之事, 贅子死, 章子走. 盼子謂齊王曰: “不如易餘粮於宋, 宋王必說. 梁氏不敢過宋伐齊. 齊固弱, 是以餘粮收宋也; 齊國復强, 雖復責之宋, 可; 不償, 因以爲辭而攻之, 亦可.” 01 齊閔王之遇殺, 其子法章變姓名, 爲莒太史家庸夫. 太史敫女奇法章之狀貌, 以爲非常人, 憐而常竊衣食之, 與私焉. 莒中及齊亡臣相聚求閔王子, 欲立之. 法章乃自言於莒, 共立法章爲襄王. 襄王立, 以太史氏女爲王后, 生子建. 太史敫曰: “女無謀而嫁者, 非吾種也, 汙吾世矣.” 終身不親. 君王后賢, 不以不覩之故失人子之禮也. 02 襄王卒, 子建立爲齊王. 君王后事秦謹, 與諸侯信, 以故建立四十有餘年不受兵. 秦始皇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 “齊多知, 而解此環不? 君王后以示羣臣, 羣臣不知解. 君王后引椎椎破之, 謝秦使曰: ”謹以解矣.“ 03 及君王后..
5. 01 貂勃常惡田單曰: “安平君小人也.” 安平君聞之, 故爲酒而召貂勃曰: “單何以得罪於先生, 故常見譽於朝?” 貂勃曰: “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 狗固吠非其主也. 且今使公孫子賢而徐子不肖, 然而使公孫子與徐子鬪, 徐子之狗猶時攫公孫子之腓而噬之也. 若乃得去不肖者而爲賢者狗, 豈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安平君曰: “敬聞命.” 明日, 任之於王. 02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屬, 欲傷安平君, 相與語於王曰: “燕之伐齊之時, 楚王使將軍將萬人而佐齊. 今國已定而社稷已安矣, 何不使使者謝於楚王?” 王曰: “左右孰可?” 九人之屬曰: “貂勃可.” 03 貂勃使楚, 楚王受而觴之, 數日不反. 九人之屬相與語於王曰: 夫一人身而牽留萬乘者, 豈不以據勢也哉? 且安平君之與王也, 君臣無禮而上下無別. 且其志欲爲不善. 內牧百姓, 循撫其心, 振窮補不足, 布德於民, 外..
4. 01 燕攻齊, 齊破. 閔王奔莒, 淖齒殺閔王. 田單守卽墨之城, 破燕兵, 復齊墟. 襄王爲太子徵, 齊以破燕, 田單之立疑, 齊國之衆皆以田單爲自立也. 02 襄王立, 田單相之. 過菑水, 有老人涉菑而寒, 出不能行, 坐於沙中. 田單見其寒, 欲使後車分衣, 無可以分者, 單解裘而衣之. 襄王惡之, 曰: “田單之施, 將欲以取我國乎? 不早圖, 恐後之.” 左右顧無人, 巖下有貫珠者, 襄王呼而問之曰: “女聞吾言乎?” 對曰: “聞之.” 王曰: “女以爲何若?” 03 對曰: “王不如因以爲己善.” “王嘉單之善, 下令曰: ‘寡人憂民之飢也, 單收而食之; 寡人憂民之寒也, 單解裘而衣之; 寡人憂勞百姓, 而單亦憂之, 稱寡人之意.’ 單有是善, 而王嘉之. 善單之善, 亦王之善已.” 王曰: “善.” 乃賜單牛酒, 嘉其行. 04 後數日, 貫珠者復見王曰: “..
3. 01 燕攻齊, 取七十餘城, 唯莒、卽墨不下. 齊田單以卽墨破燕, 殺騎劫. 初, 燕將攻下聊城, 人或讒之. 燕將懼誅, 遂保守聊城, 不敢歸. 田單攻之歲餘, 士卒多死, 而聊城不下. 02 魯連乃書, 約之矢, 以射城中, 遺燕將曰: “吾聞之, 智者不倍時而弃利, 勇士不怯死而滅名, 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 不顧燕王之無臣, 非忠也; 殺身亡聊城, 而威不信於齊, 非勇也; 功廢名滅, 後世無稱, 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計, 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 此其一時也. 願公之詳計而無與俗同也. 03 “且楚攻南陽, 魏攻平陸, 齊無南面之心; 以爲亡南陽之害, 不若得濟北之利, 故定計而堅守之. 今秦人下兵, 魏不敢東面, 橫秦之勢合, 則楚國之形危. 且弃南陽, 斷右壤, 存濟北, 計必爲之. 今楚、魏交退, 燕救不至, 齊無天下之規, ..
2. 王孫賈年十五, 事閔王. 王出走, 失王之處. 其母曰: “女朝出而晩來, 則吾倚門而望; 女暮出而不還, 則吾倚閭而望. 女今事王, 王出走, 女不知其處, 女尙何歸?” 王孫賈乃入市中曰: “淖齒亂齊國, 殺閔王, 欲與我誅者袒右!” 市人從者四百人, 與之誅淖齒, 刺而殺之.
1. 01 齊負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正議, 閔王斮之檀衢, 百姓不附; 齊孫室子陳擧直言, 殺之東閭, 宗族離心; 司馬穰苴爲政者也, 殺之, 大臣不親. 以故燕擧兵, 使昌國君將而擊之. 齊使向子將而應之. 齊軍破, 向子以輿一乘亡. 達子收餘卒, 復振, 與燕戰, 求所以償者, 閔王不肯與, 軍破走. 王奔莒. 02 淖齒數之曰: “夫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里, 雨血沾衣, 王知之乎?” 王曰: “不知.” “嬴、博之間地坼至泉, 王知之乎?” 王曰: “不知.” “人有當闕而哭者, 求之則不得, 去之則聞其聲, 王知之乎?” 王曰: “不知.” 淖齒曰: “天雨血沾衣者, 天以告也; 地坼至泉者, 地以告也; 人有當闕而哭者, 人以告也. 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 何得無誅乎?” 於是殺閔王於鼓里. 03 太子乃解衣免服, 逃太史之家, 爲漑園. 君王后太史氏女知其貴人, ..
1. 01 蘇秦說齊閔王曰: “臣聞用兵而喜先天下者憂, 約結而喜主怨者孤. 夫後起者藉也, 而遠怨者時也. 是以聖人從事, 必藉於權而務興於時. 夫權藉者萬物之率也, 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 故無權藉, 倍時勢, 而能事成者寡矣. 02 今雖干將莫邪, 非得人力, 則不能割劌矣; 堅箭利金, 不得弦機之利, 則不能遠殺矣. 矢非不銛, 而劍非不利也, 何則? 權藉不在焉. 何以知其然也? 03 昔者, 趙氏襲衛, 車舍, 人不休, 傅衛國, 城割平, 衛八門土, 而二門墮矣, 此亡國之形也. 衛君跣行, 告遡於魏. 魏王身被甲底劍, 桃趙索戰. 邯鄲之中騖, 河山之閒亂. 衛得是藉也, 亦收餘甲而北面, 殘剛平, 墮中牟之郭. 衛非强於趙也, 譬之衛矢而魏弦機也, 藉力魏而有河東之地. 趙氏懼. 04 楚人救趙而伐魏, 戰於州西, 出梁門, 軍舍林中, 馬飮於大河. 趙得是藉也, 亦襲..
11. 01 蘇秦謂齊王曰: “齊、秦立爲兩帝, 王以天下爲尊秦乎? 且尊齊乎?” 王曰: “尊秦.” “釋帝, 則天下愛齊乎, 且愛秦乎?” 王曰: “愛齊而憎秦.” “兩帝立, 約伐趙, 孰與伐宋之利也?” 02 對曰: “夫約然與秦爲帝, 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 齊釋帝, 則天下愛齊而憎秦; 伐趙不如伐宋之利. 故臣願王明釋帝, 以就天下; 倍約儐秦, 勿使爭重; 而王以其閒擧宋. 夫有宋, 則衛之陽城危; 有淮北, 則楚之東國危; 有濟西則趙之河東危; 有陰、平陸, 則梁門不啓. 03 故釋帝而貳之以伐宋之事, 則國重而名尊, 燕、楚以形服, 天下不敢不聽, 此湯、武之擧也. 敬秦以爲名, 而後使天下憎之, 此所謂‘以卑易尊’者也. 願王之熟慮之也.”
10. 蘇秦自燕之齊, 見於華章南門. 齊王曰: “嘻, 子之來也! 秦使魏冉致帝, 子以爲何如?” 對曰: “王之問臣也卒. 而患之所從生者微. 今不聽, 是恨秦也; 聽之, 是恨天下也. 不如聽之以卒秦, 勿庸稱也以爲天下. 秦稱之, 天下聽之, 王亦稱之, 先後之事帝名, 爲無傷也; 秦稱之, 而天下不聽, 王因勿稱, 其於以收天下. 此大資也.”
9. 管燕得罪齊王謂其左右曰: “子孰而與我赴諸侯乎?” 左右嘿然莫對. 管燕連然流涕曰: “悲夫, 士何其易得而難用也!” 田需對曰: “士三食不得饜, 而君鵝鶩有餘食; 下宮糅羅紈, 曳綺縠, 而士不得以爲緣. 且財者君之所輕, 死者士之所重, 君不肯以所輕與士, 而責士以所重事君, 非士易得而難用也.”
8. 齊人見田騈曰: “聞先生高議, 設爲不宦, 而願爲役.” 田騈曰: “子何聞之?” 對曰: “臣聞之鄰人之女.” 田騈曰: “何謂也?” 對曰: “臣鄰人之女, 設爲不嫁, 行年三十, 而有七子. 不嫁則不嫁, 然嫁過畢矣. 今先生設爲不宦, 訾養千鍾, 徒百人. 不宦則然矣, 而富過畢也.” 田子辭.
7. 01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書未發, 威后問使者曰: “歲亦無恙耶? 民亦無恙耶? 王亦無恙耶?” 使者不說, 曰: “臣奉使使威后, 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 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 威后曰: “不然, 苟無歲, 何以有民? 苟無民, 何以有君? 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02 乃進而問之曰: “齊有處士曰鍾離子, 無恙耶? 是其爲人也, 有糧者亦食, 無糧者亦食; 有衣者亦衣, 無衣者亦衣. 是助王養其民也, 何以至今不業也? 葉陽子無恙乎? 是其爲人, 哀鰥寡, 卹孤獨, 振困窮, 補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何以至今不業也? 03 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 徹其環瑱, 至老不嫁, 以養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 胡爲至今不朝也? 此二士弗業, 一女不朝, 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 於陵子仲尙存乎? 是其爲人也, 上不臣於王, 下不治其家, 中不索交諸侯. 此率民而出於無..
6. 01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 宣王使謁者延入. 王斗曰: “斗趨見王, 爲好勢; 王趨見斗, 爲好士. 於王何如?” 使者復還報. 王曰: “先生徐之, 寡人請從.” 宣王因趨而迎之於門, 與入. 曰: “寡人奉先君之宗廟, 守社稷, 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 王斗對曰: “王聞之過. 斗生於亂世, 事亂君, 焉敢直言正諫?” 02 宣王忿然作色不說. 有閒, 王斗曰: “昔先君桓公所好者.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天子受籍, 立爲大伯. 今王有四焉.” 宣王說, 曰: “寡人愚陋, 守齊國, 唯恐失抎之, 焉能有四焉?” 03 王斗曰: “否. 先君好馬, 王亦好馬; 先君好狗, 王亦好狗; 先君好酒, 王亦好酒; 先君好色, 王亦好色; 先君好士, 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 “當今之世無士, 寡人何好?” 王斗曰: “世無騏驎、騄耳, 王駟已備矣; 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 ..
5. 01 齊宣王見顔斶, 曰: “斶前!” 斶亦曰: “王前!” 宣王不悅. 左右曰: “王, 人君也; 斶, 人臣也; 王曰‘斶前’, 亦曰‘王前’, 可乎?” 斶對曰: “夫斶前爲慕勢, 王前爲趨士; 與使斶爲趨勢, 不如使王爲趨士.” 02 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貴乎, 士貴乎?” 對曰: “士貴耳, 王者不貴.” 王曰: “有說乎?” 斶曰: “有. 昔者秦攻齊, 令曰: ‘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 死不赦.’ 令曰: ‘有能得齊王頭者, 封萬戶侯, 賜金千鎰.’ 由是觀之, 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03 宣王黙然不悅. 左右皆曰: “斶來! 斶來! 大王據千乘之地, 而建千石鍾, 萬石簴; 天下之士, 仁義皆來役處; 辯知竝進, 莫不來語; 東西南北莫敢不服; 求萬物不備具, 而百無不親附. 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 下則鄙野、監門閭里. 士之賤也亦..
4. 01 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 譚拾子迎之於境, 謂孟嘗君曰: “君得無有所怨齊士大夫?” 孟嘗君曰: “有.” “君滿意殺之乎?” 孟嘗君曰: “然.” 02 譚拾子曰: “事有必至, 理有固然, 君知之乎?” 孟嘗君曰: “不知.” 譚拾子曰: “事之必至者, 死也; 理之固然者, 富貴則就之, 貧賤則去之. 此事之必至, 理之固然者. 請以市諭: 市, 朝則滿, 夕則虛; 非朝愛市, 而夕憎之也; 求存故往, 亡故去. 願君勿怨.” 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 不敢以爲言.
3. 01 魯仲連謂孟嘗“君好士也. 雍門養椒亦, 陽得子養, 飮食、衣裘與之同之, 皆得其死. 今君之家富於二公, 而士未有爲君盡游者也.” 君曰: “文不得是二人故也. 使文得二人者, 豈獨不得盡?” 02 對曰: “君之廐馬百乘, 無不被繡衣而食菽粟者, 豈有騏麟、騄耳哉? 後宮十妃, 皆衣縞、紵, 食粱、肉, 豈有毛廧、西施哉? 色與馬取於今之世, 士何必待古哉? 故曰: ‘君之好士未也’.”
2. 01 孟嘗君爲從. 公孫弘謂孟嘗君曰: “君不以使人先觀秦王. 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 君恐不得爲臣, 奚暇從以難之? 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 君從以難之, 未晩.” 孟嘗君曰: “善, 願因請公往矣.” 公孫弘: “敬諾.” 以車十乘之秦. 02 昭王聞之, 而欲媿之以辭. 公孫弘見昭王, 曰: “薛公之地大小幾何?” 公孫弘對曰: “百里.” 昭王笑而曰: “寡人地數千里, 猶未敢以有難也. 今孟嘗君之地方百里, 而因欲難寡人, 猶可乎?” 03 公孫弘對曰: “孟嘗君好人, 大王不好人.” 昭王曰: “孟嘗君之好人也, 奚如?” 公孫弘曰: “義不臣乎天子, 不友乎諸侯; 得志不慙爲人主, 不得志不肯爲人臣, 如此者三人. 而治,可爲管、商之師, 說義聽行, 能致其, 如此者五人. 萬乘之嚴主也, 辱其使者, 退而自刎, 必以其血洿其衣, 如臣者十人.” 04 昭王笑而謝之曰:..
1. 01 齊人有馮諼者, 貧乏不能自存, 使人屬孟嘗君, 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曰: “客何好?” 曰: “客無好也.” 曰: “客何能?” 曰: “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 曰: “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 食以草具. 02 居有頃, 倚柱彈其劍, 歌曰: “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 左右以告. 孟嘗君曰: “食之, 比門下之客.” 居有頃, 復彈其鋏, 歌曰: “長鋏歸來乎! 出無車.” 左右皆笑之, 以告. 孟嘗君曰: “爲之駕, 比門下之車客.” 於是, 乘其車, 揭其劍, 過其友曰: “孟嘗君客我.” 後有頃, 復彈其劍鋏, 歌曰: “長鋏歸來乎! 無以爲家.” 左右皆惡之, 以爲貪而不知足. 孟嘗君問: “馮公有親乎?” 對曰: “有老母.”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 無使乏. 於是, 馮諼不復歌. 03 後孟嘗君出記, 問門下諸客: “誰習計會, 能爲文收責於薛者乎?”..
12. 00 齊欲伐魏, 淳于髡謂齊王曰: “韓子盧者, 天下之疾犬也. 東郭逡者, 海內之狡免也. 韓子盧逐東郭逡, 環山者三, 騰山者五, 免極於前, 犬廢於後, 犬、免俱罷, 各死其處. 田父見之, 無勞倦之苦, 而擅其功. 今齊、魏久相持, 以頓其兵, 弊其衆, 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後, 有田父之功.” 齊王懼, 謝將休士也. 01 國子曰: 秦破馬服君之師, 圍邯鄲. 齊、魏亦佐秦伐邯鄲, 齊取淄鼠, 魏取伊是. 02 公子無忌爲天下循便計, 殺晉鄙, 率魏兵以救邯鄲之圍, 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是齊入於魏而救邯鄲之功也. 03 “安邑者, 魏之柱國也; 晉陽者, 趙之柱國也; 鄢郢者, 楚之柱國也. 故三國欲與秦壤界, 秦伐魏取安邑, 伐趙取晉陽, 伐楚取鄢郢矣. 福三國之君, 兼二周之地, 擧韓氏, 取其地且天下之半. 今又刦趙、魏, 疏中國, 封衛之東野, 兼魏之河南, 絶趙..
11. 01 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 王曰: “子來, 寡人聞之, ‘千里而一士, 是比肩而立; 百世而一聖, 若隨踵而至也.’ 今子一朝而見七士, 則士不亦衆乎?” 02 淳于髡曰: “不然, 夫鳥同翼者而聚居, 獸同足者而俱行. 今求柴葫桔梗於沮澤, 則累世不得一焉; 及之睪黍梁父之陰, 則隙車而載耳. 夫物各有疇, 今髡賢者之疇也. 王求士於髡, 譬若挹水於河, 而取火於燧也. 髡將得見之, 豈特七士也?”
10. 01 孟嘗君出行國, 至楚, 獻象牀. 郢之登徒直使送之, 不欲行. 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戌曰: “臣, 郢之登徒也, 直送象牀. 象牀之直千金, 傷此若髮漂, 賣妻子不足償之. 足下能使僕無行, 先人有寶劍, 願得獻之.” 公孫曰: “諾.” 02 入見孟嘗君曰: “君豈受楚象牀哉?” 孟嘗君曰: “然.” 公孫戌曰: “臣願君勿受.” 孟嘗君曰: “何哉?” 公孫戌曰: “小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 聞君於齊能振達貧窮, 有存亡繼絶之義. 小國英桀之士, 皆以國事累君, 誠說君之義, 慕君之廉也. 今君到楚而受象牀, 所未至之國將何以待君? 臣戌願君勿受.” 孟嘗君曰: “諾.” 03 公孫戌趨而去. 未出, 至中閨, 君召而返之, 曰: “子敎文無受象牀, 甚善. 今何擧足之高, 志之揚也?” 公孫戌曰: “臣有大喜三, 重之寶劍一.” 孟嘗君曰: “何謂也?” 公孫戌曰: “..
9.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 欲逐之. 魯連謂孟嘗君曰: “猿獮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鼈; 歷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 曹沫之奮三尺之劍, 一軍不能當, 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 而操銚鎒, 與農夫居壟畝之中, 則不若農夫. 故物舍其所長, 之其所短, 堯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 則謂之不肖; 敎人而不能, 則謂之拙; 拙則罷之, 不肖則棄之. 使人有棄逐, 不相與處, 而來害相報者, 豈非世之立敎首也哉?” 孟嘗君曰: “善.” 乃弗逐.
8.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 或以問孟嘗君曰: “爲君舍人, 而內與夫人相愛, 亦甚不義矣. 君其殺之.” 君曰: “睹貌而相悅者, 人之情也, 其錯之勿言也.” 居朞年, 君召愛夫人者而謂之曰: “子與文游久矣, 大官未可得, 小官公又弗欲. 衛君與文布衣交, 請具車馬、皮幣, 願君以此從衛君遊.” 於衛甚重. 齊、衛之交惡, 衛君甚欲約天下之兵以攻齊. 是人謂衛君曰: “孟嘗君不知臣不肖, 以臣欺君. 且臣聞齊、衛先君, 刑馬壓羊, 盟曰: ‘齊、衛後世无相攻伐, 有相攻伐者, 令其命如此.’ 今君約天下之兵以攻齊, 是足下倍先君盟約而欺孟嘗君也. 願君勿以齊爲心. 君聽臣則可; 不聽臣, 若臣不肖也, 臣輒以頸血湔足下衿.” 衛君乃止. 齊人聞之, 曰: “孟嘗君可語善爲事矣, 轉禍爲功.”
7. 孟嘗君讌坐, 謂三先生曰: “願聞先生有以補之闕者.” 一人曰: “訾! 天下之主有侵君者, 臣請以臣之血湔其衽.” 田瞀曰: “車軼之所能至, 請掩足下之短者, 誦足下之長. 千乘之君與萬乘之相其欲有君也, 如使而弗及也.” 勝*고曰: “臣願以足下之府庫財物收天下之士, 能爲君決疑應卒, 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干木也. 此臣之所爲君取矣.”
6. 孟嘗君奉夏侯章以四馬百人之食, 遇之甚懽. 夏侯章每言, 未嘗不毁孟嘗君也. 或以告孟嘗君, 孟嘗君曰: “文有以事夏侯公矣, 勿言.” 董之繁菁以問夏侯公, 夏侯公曰: “孟嘗君重, 非諸侯也, 而奉我四馬百人之食. 我無分寸之功而得此, 然吾毁之以爲之也. 君所以得爲長者, 以吾毁之者也. 吾以身爲孟嘗君, 豈得持言也?”
4. 01 孟嘗君在薛, 荊人攻之. 淳于髡爲齊使於荊, 還反過薛, 而孟嘗令人體貌而親郊迎之. 謂淳于髡曰: “荊人攻薛, 夫子弗憂, 文無以復侍矣.” 淳于髡曰: “敬聞命!” 02 至於齊, 畢報. 王曰: “何見於荊?” 對曰: “荊甚固, 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 ”何謂也?“ 對曰: ”薛不量其力, 而爲先王立淸廟. 荊固而攻之, 淸廟必危. 故曰: “薛不量力而荊亦甚固.’” 齊王和其顔色, 曰: “譆! 先君之廟在焉!” 疾興兵救之.
3. 01 孟嘗君將入秦, 止者千數, 而弗聽. 蘇秦欲止之, 孟嘗曰: “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 吾所未聞者, 獨鬼事耳.” 蘇秦曰: “臣之來也, 固不敢言人事也, 固且以鬼事見君.” 孟嘗君見之. 謂孟嘗君曰: 02 “今者臣來, 過於淄上, 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 桃梗謂土偶人曰: ‘子, 西岸之土也, 挺子以爲人, 至歲八月, 降雨下, 淄水至, 則汝殘矣.’ 土偶曰: ‘不然, 吾西岸之土也, 土則復西岸耳. 今子東國之桃梗也, 刻削子以爲人, 降雨下, 淄水至, 流子而去, 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 03 今秦四塞之國, 譬若虎口, 而君入之, 則臣不知君所出矣.” 孟嘗君乃止.
2. 齊王夫人死, 有七孺子皆近. 薛公欲知王所欲立, 乃獻七珥, 美其一. 明日視美珥所在, 勸王立爲夫人.
1. 01 楚王死, 太子在齊質. 蘇秦謂薛公曰: “君何不留楚太子, 以市其下東國.” 薛公曰: “不可. 我留太子, 郢中立王, 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 蘇秦曰: “不然, 郢中立王, 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 吾爲王殺太子; 不然, 吾將與三國共立之.’ 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02 蘇秦之事可以請行; 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 可以益割於楚; 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 可以爲楚王走太子; 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 可以惡蘇秦於薛公; 可以爲蘇秦請封於楚; 可以使人說薛公以善蘇子; 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 02 蘇秦謂薛公曰: “臣聞: 謀泄者事無功, 計不決者名不成. 今君留太子者, 以市下東國也. 非亟得下東國者, 則楚之計變, 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於天下也.” 薛公曰: “善. 爲之奈何?” 對曰: “臣請爲君之楚, 使亟入下東國之地. 楚得成, 則君無敗矣.”..
7. 或謂齊王曰: “周、韓西有强秦, 東有趙、魏. 秦伐周、韓之西, 趙、魏不伐周、韓, 爲割韓却周害也. 及韓却周割之, 趙、魏亦不免與秦爲患矣. 今齊秦伐趙、魏, 則亦不果於趙、魏之應秦而伐周、韓. 令齊入於秦而伐趙、魏, 趙、魏亡之後, 秦東面而伐齊, 齊安得救天下乎?”
6. 秦攻趙長平, 齊、楚救之. 秦計曰: “齊、楚救趙, 親, 則將退兵; 不親, 則且遂攻之.” 趙無以食, 請粟於齊, 而齊不聽. 蘇秦謂齊王曰: “不如聽之, 以却秦兵; 不聽則秦兵不却. 是秦之計中, 而齊、燕之計過矣. 且趙之於燕、齊, 隱蔽也, 齒之有脣也, 脣亡則齒寒. 今日亡趙, 則明日及齊、楚矣. 且夫救趙之務, 宜若奉漏罋, 沃燋釜. 夫救趙, 高義也; 却秦兵, 顯名也. 義救亡趙, 威却强秦兵; 不務爲此, 而務愛粟, 則爲國計者過矣.”
5. 權之難, 齊、燕戰. 秦使魏冉之趙, 出兵助燕擊齊. 薛公使魏處之趙, 謂李向曰: “君助燕擊齊, 齊必急. 急, 必以地和於燕, 而身與趙戰矣. 然則是君自爲燕東兵, 爲燕取地也. 故爲君計者, 不如按兵勿出, 齊必緩. 緩, 必復與燕戰. 戰而勝, 兵罷弊, 趙可取唐、曲逆; 戰而不勝, 命懸於趙. 然則吾中立而割窮齊與疲燕也, 兩國之權, 歸於君矣.”
4. 秦攻趙, 趙令樓緩以五城求講於秦, 而與之伐齊. 齊王恐, 因使人以十城求講於秦. 樓子恐, 因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王. 趙足之齊, 謂齊王曰: “王欲秦、趙之解乎? 不如從合於趙, 趙必倍秦, 倍秦, 則齊無患矣.”
2. 01 犀首以梁爲齊戰於承匡而不勝. 張儀謂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國. 梁王因相儀, 儀以秦、梁之齊合橫親. 犀首欲敗, 謂衛君曰: “衍非有怨於儀也, 値所以爲國者不同耳. 君必解衍.” 02 衛君爲告儀, 儀許諾, 因與之參坐於衛君之前. 犀首跪行, 爲儀千秋之祝. 明日, 張子行, 犀首送之至於齊壃. 齊王聞之, 怒於儀曰: “衍也吾讎, 而儀與之俱, 是必與衍鬻吾國矣.” 遂不聽.
1. 01 韓、齊爲與國. 張儀以秦、魏伐韓. 齊王曰: “韓, 吾與國也; 秦伐之, 吾將救之.” 田臣思曰: “王之謀過矣, 不如聽之. 子噲與子之國, 百姓不戴, 諸侯弗與. 秦伐韓, 楚、趙必救之, 是天下以燕賜我也.” 02 王曰: “善.” 乃許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得交於齊, 遂與秦戰. 楚、趙果遽起兵而救韓, 齊因起兵攻燕, 三十日而擧燕國. 03 張儀事秦惠王. 惠王死, 武王立. 左右惡張儀, 曰: “儀事先王不忠.” 言未已, 齊讓又至. 張儀聞之, 謂武王曰: “儀有愚計願效之王.” 王曰: “奈何?” 曰: “爲社稷計者, 東方有大變, 然後王可以多割地. 04 今齊王甚憎張儀, 儀之所在, 必擧兵而伐之. 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 齊必擧兵而伐之. 齊、梁之兵連於城下, 不能相去, 王以其閒伐韓, 入三川、出兵函谷, 而無伐以臨周, 祭器必出, 挾天子, 案圖..
17. 01 張儀爲秦連橫齊王曰: “天下强國無過齊者, 大臣父兄殷衆富樂, 無過齊者. 然而爲大王計者, 皆爲一時說, 而不顧萬世之利. 從人設大王者, 必謂‘齊西有强趙, 南有韓、魏, 負海之國也, 地廣人衆, 兵强士勇, 雖有百秦, 將無奈我何.’ 大王覽其說, 而不察其至實. ”夫從人朋黨比周, 莫不以從爲可. 02 臣聞之, 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 國以危, 亡隨其後, 雖有勝名, 而有亡之實, 是何故也? 齊大而魯小. 今趙之與秦也, 猶齊之於魯也. 秦、趙戰於河、漳之上, 再戰而再勝秦; 戰於番吾之下, 再戰而再勝秦. 四戰之後, 趙亡卒數十萬, 邯鄲僅存. 雖有勝秦之名, 而國破矣. 是何故也? 秦强而趙弱也. 03 今秦、楚嫁子取婦, 爲昆弟之國. 韓獻宜陽, 魏效河外, 趙入朝黽池, 割河閒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 秦驅韓、魏攻齊之南地, 悉趙, 涉河、關, 指摶關, ..
16. 01 蘇秦爲趙合從, 說齊宣王曰: “齊南有太山, 東有琅邪, 西有淸河, 北有渤海, 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齊地方二千里, 帶甲數十萬, 粟如丘山. 齊車之良, 五家之兵, 疾如錐矢, 戰如雷電, 解如風雨. 卽有軍役, 未嘗倍太山, 絶淸河, 涉渤海也. 臨淄之中七萬戶, 臣竊度之, 下戶三男子, 三七二十一萬, 不待發於遠縣, 而臨淄之卒, 固以二十一萬矣. 02 臨淄甚富而實, 其民無不吹竽、鼓瑟, 擊筑、彈琴, 鬪雞、走犬, 六博、蹹踘者; 臨淄之途, 車轂擊, 人肩摩, 連衽成帷, 擧袂成幕, 揮汗成雨; 家敦而富, 志高而揚. 03 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强, 天下不能當. 今乃西面事秦, 竊爲大王羞之. “且夫韓、魏之所以畏秦者, 以與秦接界也. 兵出而相當, 不至十日, 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 韓、魏戰而勝秦, 則兵半折, 四境不守; 戰而不勝, 以亡隨其後. 是故韓..
15. 01 秦伐魏, 陳軫合三晉, 而東謂齊王曰: “古之王者之伐也, 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 以爲後世也. 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 不足以立功名, 適足以强秦而自弱也, 非山東之上計也. 02 能危山東者, 强秦也. 不憂强秦, 而遞相罷弱, 而兩歸其國於秦, 此臣之所以爲山東之患. 天下爲秦相割, 秦曾不出力; 天下爲秦相烹, 秦曾不出薪. 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 願大王之察也. 03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 伐不道者. 今秦之伐天下不然, 必欲反之, 主必死辱, 民必死虜. 今韓、梁之目未嘗乾, 而齊民獨不也? 非齊親而韓、梁疏也, 齊遠秦而韓、梁近. 今齊將近矣! 今秦欲攻梁絳、安邑, 秦得絳、安邑, 以東下河, 必表裏河, 而東攻齊, 擧齊屬之海. 南面而孤楚、韓、梁, 北向而孤燕、趙, 齊無所出其計矣. 願王熟慮之! 04 “今三晉已合矣, 復爲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