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전국책 (518)
건빵이랑 놀자
14. 楚將伐齊, 魯親之, 齊王患之. 張丏曰: “臣請令魯中立.” 乃爲齊見魯君. 魯君曰: “齊王懼乎?” 曰: “非臣所知也. 臣來弔足下.” 魯君曰: “何弔?” 曰: “君之謀過矣. 君不與勝者, 而與不勝者, 何故也?” 魯君曰: “子以齊、楚爲孰勝哉?” 對曰: “鬼且不知也.” “然則子何以弔寡人?” 曰: “齊、楚之權, 敵也, 不用有魯與無魯. 足下豈如令衆而合二國之後哉! 楚大勝齊, 其良士選卒必殪, 其餘兵足以待天下; 齊爲勝, 其良士選卒必殪. 而君以魯衆合戰勝後, 此其爲德也亦大矣, 其見恩德亦其大也.” 魯君以爲然, 身退師.
13.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 與秦交和而舍. 使者數相往來. 章子爲變其徽章, 以雜秦軍. 候者言章子以齊入秦, 威王不應. 頃之間, 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 威王不應. 而此者三. 有司請曰: “言章子之敗者, 異人而同辭, 王何不發將而擊之?” 王曰: “此不叛寡人明矣, 曷爲擊之!” 頃間, 言齊兵大勝, 秦軍大敗. 於是, 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 左右曰: “何以知之?” 曰: “章子之母啓, 得罪其父, 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 吾使者章子將也, 勉之曰: ‘夫子之强, 全兵而還, 必更葬將軍之母.’ 對曰: ‘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 臣之母啓得罪臣之父. 臣之父未敎而死. 夫不得父之敎而更葬母, 是欺死父也. 故不敢.’ 夫爲人子而不欺死父, 豈爲人臣欺生君哉?”
12. 문 앞이 시장처럼 사람이 바글거리다 門庭若市 해석 01 鄒忌脩八尺有餘, 身體昳麗. 朝服衣冠, 窺鏡, 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公也!” 城北徐公, 齊國之美麗者也. 02 忌不自信, 而復問其妾曰: “吾孰與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 客從外來, 與坐談, 問之客曰: “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 徐公來, 孰視之, 自以爲不如, 窺鏡而自視, 又弗如遠甚. 暮, 寑而思之, 曰: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於我也.” 03 於是, 入朝見威王曰: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由此..
11. 鄒忌事宣王, 仕人衆, 宣王不悅. 晏首貴而仕人寡, 王悅之. 鄒忌謂宣王曰: “忌聞以爲有一子之孝, 不如有五子之孝. 今首之所進仕者以幾何人?” 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10. 田忌亡齊而之楚, 鄒忌代之相齊, 恐田忌欲以楚權復於齊. 杜赫曰: “臣請爲留楚.” 謂楚王曰: “鄒忌所以不善楚者, 恐田忌之以楚權復於齊也. 王不如封田忌於江南, 以示田忌之不返齊也, 鄒忌以齊厚事楚. 田忌亡人也, 而得封, 必德王; 若復於齊, 必以齊事楚. 此用二忌之道也.” 楚果封之於江南.
9. 01 田忌爲齊將, 係梁太子申, 禽龐涓. 孫子謂田忌曰: “將軍可以爲大事乎?” 田忌曰: “奈何?” 02 孫子曰: “將軍無解兵而入齊. 使彼罷弊於先弱守於主. 主者、循軼之途也, 鎋擊摩車而相過. 使彼罷弊先弱守於主, 必一而當十, 十而當百, 百而當千, 然後背太山, 左濟, 右天唐, 軍重踵高宛, 使輕車銳騎衝雍門. 若是則齊君可正, 而成侯可走. 不然, 則將軍不得入於齊矣.” 田忌不聽, 果不入齊.
8. 01 成侯鄒忌爲齊相, 田忌爲將, 不相說. 公孫閈謂鄒忌曰: “公何不爲王謀伐魏? 勝,則是君之謀也, 君可以有功; 戰不勝, 田忌不進, 戰而不死, 曲撓而誅.” 02 鄒忌以爲然, 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戰三勝, 鄒忌以告公孫閈. 公孫閈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於市, 曰: “我田忌之人也, 吾三戰而三勝, 聲威天下, 欲爲大事, 亦吉否?” 卜者出, 因令人捕爲人卜者, 亦驗其辭於王前. 田忌遂走.
7. 01 南梁之難, 韓氏請救於齊. 田侯召大臣而謀曰: “早救之孰與晩救之便?” 張丏對曰: “晩救之, 韓且折而入於魏, 不如早救之.” 02 田臣思曰: “不可, 夫韓、魏之兵未弊, 而我救之, 我代韓而受魏之兵, 顧反聽命於韓也. 且夫魏有破韓之志, 韓見且亡, 必東愬於齊. 我因陰結韓之親, 而晩承魏之弊, 則國可重, 利可得, 名可尊矣. 03 田侯曰: “善.” 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專有齊國, 五戰五不勝, 東愬於齊, 齊因起兵擊魏, 大破之馬陵. 魏破韓弱, 韓、魏之君因田嬰北面而朝田侯.
6. 邯鄲之難, 趙求救於齊. 田侯召大臣而謀, 曰: “救趙孰與勿救?” 鄒子曰: “不如勿救.” 段干綸曰: “弗救則我不利.” 田侯曰: “何哉?” “夫魏氏兼邯鄲, 其於齊何利哉?” 田侯曰: “善.” 乃起兵, 曰: “軍於邯鄲之郊.” 段干綸曰:“ 臣之求利, 且不利者非此也. 夫救邯鄲軍於其郊, 是趙不拔而魏全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 邯鄲拔而承魏之弊, 是趙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 七月邯鄲拔. 齊因承魏之弊, 大破之桂陵.
5. 01 靖郭君善齊貌辨. 齊貌辨之爲人也多疵, 門人弗說. 士尉以証靖郭君, 靖郭君不聽, 士尉辭而去. 孟嘗君又竊以諫, 靖郭君大怒, 曰: “剗而類, 破吾家, 苟可慊齊貌辨者, 吾無辭爲之.” 於是舍之上舍, 令長子御, 旦暮進食. 02 數年, 威王薨, 宣王立. 靖郭君之交, 大不善於宣王, 辭而之薛, 與齊貌辨俱留. 無幾何, 齊貌辨辭而行, 請見宣王. 靖郭君曰: “王之不說嬰甚, 公往, 必得死焉.” 齊貌辨曰: “固不求生也, 請必行.” 靖郭君不能止. 齊貌辨行至齊, 宣王聞之, 藏怒以待之. 齊貌辨見宣王, 王曰: “子, 靖郭君之所聽愛夫?” 03 齊貌辨曰: “愛則有之, 聽則無有. 王之方爲太子之時, 辨謂靖郭君曰: ‘太子相不仁, 過頤豕視, 若是者信反. 不若廢太子, 更立衛姬嬰兒郊師.’ 靖郭君泣, 而曰: ‘不可, 吾不忍也.’ 若聽辨而爲之, ..
4. 靖郭君謂齊王曰: “五官之計, 不可不日聽也而數覽.” 王曰: “說.” 五而厭之. 今與靖郭君.
3. 君曰: “客有於此.” 客曰: “鄙臣不敢以死爲戲.” 君曰: “亡, 更言之.” 對曰: “君不聞大魚乎? 網不能止, 鉤不能牽, 蕩而失水, 則螻蟻得意焉. 今夫齊亦君之水也. 君長有齊陰, 奚以薛爲? 夫齊, 雖隆薛之城到於天, 猶之無益也.” 君曰: “善.” 乃輟城薛.
2. 齊將封田嬰於薛. 楚王聞之大怒, 將伐齊. 齊王有輟志. 公孫閈曰: “封之成與不, 非在齊也, 又將在楚. 閈說楚王, 令其欲封公也又甚於齊.” 嬰子曰: “願委之於子.” 公孫閈爲謂楚王曰: “魯、宋事楚而齊不事者, 齊大而魯、宋小. 王獨利魯、宋之小, 不惡齊大, 何也? 夫齊削地而封田嬰, 是其所以弱也. 願勿止.” 楚王曰: “善.” 因不止. 靖郭君將城薛, 客多以諫. 靖郭君謂謁者, 旡爲客通. 齊人有請者曰: “臣請三言而已矣! 益一言, 臣請烹.” 靖郭君因見之. 客趨而進曰: “海大魚.” 因反走.
1. 楚威王戰勝於徐州, 欲逐嬰子於齊. 嬰子恐. 張丑謂楚王曰: “王戰勝於徐州也, 盼子不用也. 盼子有功於國, 百姓爲之用; 嬰子不善, 而用申縳. 申縳者, 大臣與, 百姓弗爲用, 故王勝之也. 今嬰子逐, 盼子必用. 復整其士卒, 以與王遇, 必不便於王也.” 楚王因弗逐.
8. 01 四國爲一, 將以攻秦. 秦王召羣臣、賓客六十人而問焉, 曰: “四國爲一, 將以圖秦, 寡人屈於內, 而百姓靡於外, 爲之奈何?” 羣臣莫對. 姚賈對曰: “賈願出使四國, 必絶其謀, 而安其兵.” 乃資車百乘, 金千斤, 衣以其衣, 冠, 舞以其劍. 姚賈辭行. 絶其謀, 止其兵, 與之爲交以報秦. 秦王大悅, 賈封千戶, 以爲上卿. 02 韓非知之, 曰: “賈以珍珠重寶, 南使荊、吳, 北使燕、代, 之閒三年, 四國之交未必合也, 而珍珠重寶盡於內. 是賈以王之權、國之寶, 外自交於諸侯, 願王察之. 且梁監門子, 嘗盜於梁, 臣於趙而逐. 取世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 與同知社稷之計, 非所以厲羣臣也.” 03 王召姚賈而問曰: “吾聞子以寡人財交於諸侯, 有諸?” 對曰: “有.” 王曰: “有何面目復見寡人?” 對曰: “曾參孝其親, 天下願以爲子; 子胥忠..
7. 01 文信侯出走, 與司空馬之趙, 趙以爲守相, 秦下甲而攻趙. 司空馬說趙王曰: “文信侯相秦, 臣事之爲尙書, 習秦事. 今大王使守小官習趙事. 請爲大王設秦、趙之戰, 而親觀其孰勝. 02 趙孰與秦大?” 曰: “不如.” “民孰與之衆?” 曰: “不如.” “金錢、粟孰與之富?” 曰: “弗如.” “國孰與之治?” 曰: “不如.” “相孰與之賢?” 曰: “不如.” “將孰與之武?” 曰: “不如.” “律令孰與之明?” 曰: “不如.” 司空馬曰: “然則大王之國百擧而無及秦者, 大王之國亡.” 趙王曰: “卿不遠趙而悉敎以國事, 願於因計.” 03 司空馬曰: “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 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 秦必悅. 內惡趙之守, 外恐諸侯之救, 秦必受之, 秦受地而隙兵, 趙守半國以自存. 秦銜賂以自强, 山東必恐; 亡趙自危, 諸侯必懼. 懼而相捄, 則從事可成...
6. 01 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閒, 使剛成君蔡澤事燕, 三年, 而燕太子質於秦. 文信侯因請張唐相燕, 欲與燕共伐趙, 以廣河閒之地. 張唐辭曰: “燕者必徑於趙, 趙人得唐者, 受百里之地. 文信侯去而不快. 少庶子甘羅曰: “君侯何不快甚也?” 文信侯曰: “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 三年, 而燕太子已入質矣. 今吾自請張卿相燕, 而不肯行.” 甘羅曰: “臣行之.” 文信君叱去曰: “我自行之而不肯, 汝安能行之也?” 甘羅曰: “夫項櫜生七歲而爲孔子師, 今臣生十二歲於玆矣! 君其詩臣, 奚以遽言叱也?” 02 甘羅見張唐曰: “卿之功孰與武安君?” 唐曰: “武安君戰勝攻取不知其數, 攻城墮邑不知其數; 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 甘羅曰: “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歟?” 曰: “知之.” “應侯之用秦也孰與文信侯專?” 曰: “應侯不如文信侯專.” 曰: “卿明知爲不如文信侯專歟?”..
5. 01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 見秦質子異人, 歸而謂父曰: “耕田之利幾倍?” 曰: “十倍.” “珠玉之贏幾倍?” 曰: “百倍.” “立國家之主贏幾倍?” 曰: “無數” 曰: “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 今建國立君, 澤可以遺世. 願往事之.” 秦子異人質於趙, 處於*각城. 02 故往說之曰: “子傒有承國之業, 又有母在中, 今子無母於中, 外託於不可知之國, 一日倍約, 身爲糞土. 今子聽吾計事, 求歸, 可以有秦國. 吾爲子使秦, 必來請子.” 乃說秦王后弟陽泉君曰: “君之罪至死, 君知之乎? 君之門下無不居高尊位, 太子門下無貴者. 君之府藏珍珠寶玉, 君之駿馬盈外廏, 美女充後庭. 王之春秋高, 一日山陵崩, 太子用事, 君危於累卵, 而不壽於朝生. 說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貴千萬歲, 其寧於太山四維, 必無危亡之患矣.” 03 陽泉君避席, “請聞其說.” 不韋..
4. 樓啎約秦、魏, 魏太子爲質. 紛彊欲敗之, 謂太后曰: “國與還者也. 敗秦而利魏, 魏必負之, 負秦之日, 太子爲糞矣.” 太后坐王而泣. 王因疑於太子, 令之留於酸棗. 樓子患之. 昭衍爲周之梁, 樓子告之. 昭衍見梁王, 梁王曰: “何聞?” 曰: “聞秦且伐魏.” 王曰: “爲期與我約矣.” 曰: “秦疑於王之約, 以太子之留酸棗而不之秦. 秦王之計曰: ‘魏不與我約, 必攻我. 我與其處而待之見攻, 不如先伐之.’ 以秦彊折節而下與國, 臣恐其害於東周.”
3. 獻則謂公孫消曰: “公, 大臣之尊者也, 數伐有功. 所以不爲相者, 太后不善公也. 辛戎者, 太后之所親也, 今亡於楚, 在東周. 公何不以秦、楚之重, 資而相之於周乎? 楚必便之矣. 是辛戎有秦、楚之重, 太后必悅公, 公相必矣.”
2. 秦王與中期爭論, 不勝. 秦王大怒, 中期徐行而去. 或爲中期說秦王曰: “悍人也中期, 適遇明君故也, 向者遇桀、紂, 必殺之矣.” 秦王因不罪.
1. 01 謂秦王曰: “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 臣聞: 王, 兵勝而不驕; 伯, 主約而不忿. 勝而不驕, 故能服世; 約而不忿, 故能從鄰. 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 驕也; 戰勝宜陽, 不恤楚交, 忿也. 驕忿非伯主之業也. 臣竊爲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02 “詩云: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與終. 何以知其然? 昔智伯瑤殘范、中行, 圍逼晉陽, 卒爲三家笑; 吳王夫差棲越於會稽, 勝齊於艾陵, 爲黃池之遇, 無禮於宋, 遂與句踐禽, 死於干隧; 梁君伐楚勝齊, 制趙、韓之兵, 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 後子死, 身布冠而拘於秦. 三者非無功也, 能始而不能終也. 03 “今王破宜陽, 殘三川, 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 雍天下之國, 徙兩周之疆, 而世主不敢交; 陽侯之塞, 取黃棘, 而韓、楚之兵不敢進. 王若能爲此尾, 則三王不足四, 五伯不足六. ..
10. 01 或爲六國說秦王曰: “土廣不足以爲安, 人衆不足以爲强, 若土廣者安, 人衆者强, 則桀、紂之後將存. 昔者趙氏亦嘗强矣. 曰趙强何若? 擧左案齊, 擧右案魏, 厭案萬乘之國; 二國, 千乘之宋也. 築剛平, 衛無東野, 芻牧薪采, 莫敢闚東門. 當是時, 衛危於累卵. 02 天下之士相從謀曰: ‘吾將還其委質而朝於邯鄲之君乎?’ 於是, 天下有稱伐邯鄲者, 莫不令朝行. 魏伐邯鄲, 因退爲逢澤之遇, 乘夏車, 稱夏王, 朝爲天子, 天下皆從. 齊太公聞之, 擧兵伐魏, 壤地兩分, 國家大危. 梁王身抱質執璧, 請爲陳侯臣, 天下乃釋梁. 03 郢威王聞之, 寢不寐, 食不飽, 帥天下百姓以與申縛遇於泗水之上, 而大敗申縛. 趙人聞之, 至枝桑; 燕人聞之, 至格道; 格道不通, 平際絶. 齊戰敗不勝, 謀則不得. 使陳毛釋劍掫, 委南聽罪, 西說趙, 北說燕, 內喩其百..
9. 01 頃襄王二十年, 秦白起拔楚西陵, 或拔鄢郢夷陵, 燒先王之墓, 王徙東北, 保于陳城, 楚遂削弱, 爲秦所輕. 於是白起又將兵來伐. 楚人有黃歇者, 游學博聞, 襄王以爲辯, 故使於秦, 說昭王曰“天下莫强於秦楚, 今聞大王欲伐楚, 此猶兩虎相鬪, 而駑犬受其弊, 不如善楚, 臣請言其說. 臣聞之: 02 [說秦王曰]: “物至而反, 冬、夏是也; 致至而危, 累碁是也. 今大國之地半天下, 有二垂, 此從生民以來, 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先帝文王、莊王、王之身, 三世而不接地於齊, 以絶從親之要. 今王三使盛橋守事於韓, 成橋以北入燕是王不用甲, 不伸威, 而出百里地, 王之可謂能矣. 03 王又擧甲兵而攻魏, 杜大梁之門, 擧河內, 拔燕、酸棗、虛、桃人, 楚、燕之兵云翔不敢校, 王之功亦多矣. 王申息衆二年然後復之, 又取蒲、衍、首垣, 以臨仁、平兵, 小黃、濟陽嬰城,..
8. 01 秦王欲見頓弱, 頓弱曰: “臣之義, 不參拜; 王能使臣無拜卽可矣, 不卽不見也.” 秦王許之. 於是頓子曰: “天下有其實而無其名者, 有無其實而有其名者, 有無其名又無其實者. 王知之乎?” 王曰: “弗知.” 頓子曰: “有其實而無其名者, 商人是也; 無把銚推耨之勢, 而有積粟之實, 此有其實而無其名者也. 無其實而有其名者, 農夫是也; 解凍而耕, 暴背而耨, 無積粟之實, 此無其實而有其名者也. 無其名又無其實者, 王乃是也已; 立爲萬乘, 無孝之名, 以千里養, 無孝之實.” 秦王悖然而怒. 02 頓弱曰: “山東戰國有六, 威不掩於山東, 而掩於母, 臣竊爲大王不取也.” 秦王曰: “山東之建國可兼與?” 頓子曰: “韓、天下之咽喉, 魏、天下之匈腹, 王資臣萬金而遊, 聽之韓、魏, 入其社禝之臣於秦, 卽韓、魏從; 韓、魏從, 而天下可圖也.”秦王曰: “..
7. 楚王使景鯉如秦. 客謂秦王曰: “景鯉, 楚王使景所甚愛; 王不如留之以市地. 楚王聽, 則不用兵而得地; 楚王不聽, 則殺景鯉, 更不與不如景鯉留. 是便計也.” 秦王乃留景鯉. 景鯉使人說秦王曰: “臣見王之權輕天下, 而地不可得也. 臣之來使也, 聞齊、魏皆且割地以事秦. 所以然者, 以秦與楚爲昆弟國. 今大王留臣, 是示天下無楚也, 齊、魏有何重於孤國也? 楚知秦之孤, 不與地, 而外結交諸侯以圖, 則社稷必危. 不如出臣.” 秦王乃出之.
6. 楚使者景鯉在秦, 從秦王與魏王遇於境. 楚怒, 秦合周冣爲楚王曰: “魏請無與楚遇, 而合於秦, 是以鯉與之遇也. 弊邑之於與遇善之, 故齊不合也.” 楚王因不罪景鯉, 而德周、秦.
5. 楚、魏戰於陘山, 魏許秦以上洛, 以絶秦於楚. 魏戰勝, 楚敗於南陽. 秦責賂於魏, 魏不與. 營淺謂秦王曰: “王何不謂楚王曰: ‘魏許寡人以地, 今戰勝, 魏王倍寡人也, 王何不與寡人遇. 魏畏秦、楚之合, 必與秦地矣. 是魏勝楚而亡地於秦也. 是王以魏地德寡人, 秦之楚者多資矣. 魏弱, 若不出地, 則王攻其南, 寡人絶其西, 魏必危.’” 秦王曰: “善.” 以是告楚. 楚王揚言與秦遇. 魏王聞之, 恐, 效上洛於秦.
4. 01 秦昭王謂左右曰: “今日韓、魏孰與始强?” 對曰: “弗如也.” 王曰: “今之如耳、魏齊孰與孟嘗、芒卯之賢?” 對曰: “弗如也.” 王曰: “以孟嘗、芒卯之賢, 帥强韓、魏之兵以伐秦, 猶無奈寡人何也, 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帥弱韓、魏以攻秦, 其無奈寡人何, 亦明矣.” 左右皆曰: “甚然.” 02 中期推琴對曰: “三之料天下過矣. 昔者六晉之時, 智氏最强, 滅破范、中行, 帥韓、魏以圍趙襄子於晉陽, 決晉水以灌晉陽, 城不沈者三板耳. 智伯出行水, 韓康子御, 魏桓子驂乘. 03 智伯曰: ‘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 乃今知之. 汾水利以灌安邑, 絳水利以灌平陽. 魏桓子肘韓康子, 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 肘、足接於車上, 而智氏分矣, 身死、國亡, 爲天下笑. 今秦之强, 不能過智伯, 韓、魏雖弱, 尙賢在晉陽之下也. 此乃方其用肘、足時也, 願王之勿易也.”
3. 01 三國攻秦, 入函谷. 秦王謂樓緩曰: “三國之兵深矣, 寡人欲割河東而講.” 對曰: “割河東大費也, 免於國患大利也. 此父兄之任也, 王何不召公子池而問焉.” 02 王召公子池而問焉, 對曰: “講亦悔, 不講亦悔.” 王曰: “何也?” 對曰: “王割河東而講, 三國雖去, 王必曰: ”惜矣, 三國且去, 吾特以三城從之.’ 此講之悔也. 王不講, 三國入函谷, 咸陽必危, 王又曰: ‘惜矣, 吾愛三城而不講.’ 此又不講之悔也.” 王曰: “鈞吾悔也, 寧亡三城而悔, 無危咸陽而悔也. 寡人決講矣.” 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講於三國, 之兵乃退.
2. 薛公入魏而出齊女. 韓春謂秦王曰: “何不取爲妻, 以齊、秦劫魏, 則上黨秦之有也. 齊、秦合而立負蒭, 負蒭立, 其母在秦, 則魏, 秦之縣也. 已, 呡欲以齊、秦劫魏而困薛公, 佐欲定其弟, 臣請爲王因呡與佐也. 魏懼而復之, 負蒭必以魏歿世事秦. 齊女入魏而怨薛公, 終以齊奉事王矣.”
1. 01 秦取楚漢中, 再戰於藍田, 大敗楚軍. 韓、魏聞楚之困, 乃南襲至鄧, 楚王引歸. 後三國謀攻楚, 恐秦之救也. 或說薛公: “可發使告楚曰: ‘今三國之兵且去楚, 楚能應而共攻秦, 雖藍田豈難得哉, 况於楚之故地?’ 02 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也, 而今三國之辭去, 則楚之應之也必勸. 是楚與三國謀出秦兵矣. 秦爲知之, 必不救也. 三國疾攻楚, 楚必走秦以急, 秦愈不敢出. 則是我離秦而攻楚也, 兵必有功.” 薛公曰: “善.” 遂發重使之楚, 楚之應之果勸. 於是三國幷力攻楚, 楚果告急於秦, 秦遂不敢出兵, 大臣有功.
18. 01 蔡澤見逐於趙, 而入韓、魏, 遇奪釜鬲於涂. 聞應侯任鄭安平、王稽, 皆負重罪, 應侯內慙. 乃西入秦, 將見昭王, 使人宣言, 以感怒應侯, 曰: “燕客蔡澤, 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 彼一見秦王, 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 應侯聞之, 使人召蔡澤. 蔡澤入, 則楫應侯, 應侯固不快; 及見之, 又倨. 應侯因讓之, 曰: “子常宣言代我相秦, 豈有此乎?” 對曰: “然.” 應侯曰: “請聞其說.” 02 蔡澤曰: “吁, 何君見之晩也? 夫四時之序, 成功者去. 夫人生手足堅强, 耳目聰明, 聖知, 豈非士之所願與?” 應侯曰: “然.” 蔡澤曰: “質仁秉義, 行道施德於天下, 天下懷樂敬愛, 願以爲君王, 豈不辯智之期與?” 應侯曰: “然.” 蔡澤復曰: “富貴顯榮, 成理萬物, 萬物各得其所. 生命壽長, 終其年而不夭傷, 天下繼其統, 守其業, 傳之無窮, 名..
17. 01 秦攻邯鄲, 十七月不下. 莊謂王稽曰: “君何不賜軍吏乎?” 王稽曰: “吾與王也, 不用人言.” 莊曰: “不然, 父之於子也, 令有必行者, 必不行者. 曰: ‘去貴妻, 賣愛妾.’ 此令必行者也. 因曰: ‘毋敢思也.’ 此令必不行者也. 守閭嫗曰: ‘其夕某懦子內某士.’ 貴妻已去, 愛妾已賣, 而心不有欲; 敎之者, 人心固有. 今君雖幸於王, 不過父子之親; 軍吏雖賤, 不卑於守閭嫗. 且君擅主輕下之日久矣. 聞‘三人成虎, 十夫楺椎, 衆口所移, 毋翼而飛’. 故曰: ‘不如賜軍吏而禮之’.” 02 王稽不聽. 軍吏窮, 果惡王稽、杜摯以反. 秦王大怒, 而欲兼誅范雎. 范雎曰: “臣東鄙之賤人也, 開罪於楚魏, 遁逃來奔. 臣無諸侯之援, 親習之故. 王擧臣於羇旅之中, 使職事, 天下皆聞臣之身與王之擧也. 今遇惑或與罪人同心, 而王明誅之, 是王過擧顯於..
16. 01 應侯失韓之汝南, 秦昭王謂應侯曰: “君亡國, 其憂乎?” 應侯曰: “臣不憂.” 王曰: “何也?” 曰: “梁人有東門吳者, 其子死而不憂. 其相室曰: ‘公之愛子也, 天下無有, 今子死不憂, 何也?’ 東門吳曰: ‘吾嘗無子, 無子之時不憂, 今子死, 乃卽與無子時同也. 臣奚憂焉!’ 臣亦嘗爲子, 爲子時不憂, 今亡汝南, 乃與卽爲梁餘子同也. 臣何爲憂? 02 秦王以爲不然, 以告蒙傲曰: “今也, 寡人一城圍, 食不甘味, 臥不便席. 今應侯亡地而言不憂, 此其情也?” 蒙傲曰: “臣請得其情.” 蒙傲乃往見應侯曰: “傲欲死.” 應侯曰: “何謂也?” 曰: “秦王師君, 天下莫不聞, 而況於秦國乎? 今傲勢得秦爲王將, 將兵. 臣以韓之細也, 顯逆誅, 奪君地. 傲尙奚生? 不若死.” 應侯拜蒙傲曰: “願委之卿”. 蒙傲以報於昭王. 自是之後, 應侯每..
15. 01 謂應侯曰: “君禽馬服乎?” 曰: “然.” “又卽圍邯鄲乎?” 曰: “然.” “趙亡, 秦王王矣, 武安君爲三公. 武安君所以爲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 南亡鄢郢、漢中, 禽馬服之軍, 不亡一甲, 雖周、呂望之功亦不過此矣. 趙亡, 秦王王, 武安君爲三公, 君能爲之下乎? 雖欲無爲之下, 固不得之矣. 02 秦嘗攻韓, 邢, 困於上黨, 上黨之民皆返爲趙, 天下之民不樂爲秦民之日固久矣. 今攻趙, 北地入燕, 東地入齊, 南地入楚、魏, 則秦所得不一幾何. 故不如因而割之, 因以爲武安功.”
14. 01 天下之士合從聚於趙, 而欲攻秦. 秦相應侯曰: “王勿憂也, 請令廢之. 秦於天下之士非有怨也, 相聚而攻秦者, 以己欲富貴耳. 王見大王之狗: 臥者臥, 起者起, 行者行, 止者止, 毋相與鬪者. 投之一骨, 輕起相牙者, 何則? 有爭意也.” 02 於是, 唐雎載音樂, 予之五十金, 居武安, 高會相與飮. 謂邯鄲人“誰來取者?” 於是, 其謀者固未可得予也; 其可得與者與之昆弟矣. “公與秦計功者, 不問金之所之, 金盡者功多矣. 今令人復載五十金隨公.” 唐雎行, 行至武安, 散不能三千金, 天下之士大相與鬪矣.
13. 應侯曰: “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周人謂鼠未腊者朴. 周人懷璞, 過鄭賈曰: ‘欲買朴乎?’ 鄭賈曰: ‘欲之.’ 出其朴視之, 乃鼠也. 因謝不取. 今平原君自以賢顯名於天下, 然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 天下之王尙猶尊之. 是天下之王不如鄭賈之智也. 眩於名, 不知其實也.”
12. 秦攻韓圍陘, 范雎謂秦昭王曰: “有攻人者, 有攻地者. 穰侯十攻魏而不得傷者, 非秦弱而魏强也, 其所攻者地也. 地者人主所甚愛也, 人主者, 人臣之所樂爲死也. 攻人主之所愛, 與樂死者鬪, 故十攻而弗能勝也. 今王將攻韓圍陘, 臣願王之毋獨攻其地, 而攻其人也. 王攻韓圍陘, 以張儀爲言. 張儀之力多, 且削地而以自贖於王, 幾割地而韓不盡? 張儀之力少, 則王逐張儀, 而更與不如張儀者市, 則王之所求於韓者, 言可得也.”
11. 01 應侯謂昭王曰: “亦聞恒思有神叢與? 恒思有悍少年, 請與叢博, 曰: ‘吾勝叢, 叢籍我神三日; 不勝叢, 叢困我.’ 乃左手爲叢投, 右手自爲投. 勝叢. 叢籍其神三日, 叢往求之, 遂弗歸. 五日而叢枯, 七日而叢亡. 今國者王之叢, 勢者王之神, 籍人以此, 得無危乎? 02 臣未嘗聞指大於臂, 臂大於股. 若有此, 則病必甚矣. 百人輿瓢而趨, 不如一人持而走疾. 百人誠輿瓢, 瓢必裂. 今秦國, 華陽用之, 穰侯用之, 太后用之, 王亦用之, 不稱瓢爲器則已已, 稱瓢爲器, 國必裂矣. 03 “臣聞之也, ‘木實繁者枝必披, 枝之披者傷其心, 都大者危其國, 臣强者危其主.’ 其令邑中自斗食以上, 至尉、內史及王左右, 有非相國之人者乎? 國無事則已, 國有事臣必聞見王獨立於庭也. 臣竊爲王恐, 恐萬世之後有國者非王子孫也. 04 “臣聞古之善爲政也, 其威內..
10. 01 范雎曰: “臣居山東, 聞齊之內有田單, 不聞其王; 聞秦之有太后、穰侯、涇陽、華陽, 不聞其有王. 夫擅國之謂王, 能專利害之謂王, 制殺生之威之謂王. 今太后擅行不顧, 穰侯出使不報, 涇陽、華陽擊斷無諱, 四貴備而國不危者, 未之有也. 爲此四者下, 乃所謂無王已. 然則權焉得不傾, 而令焉得從王出乎? 02 “臣聞善爲國者, 內固其威, 而外重其權. 穰侯使者操王之重, 決裂諸侯, 剖符於天下, 征敵伐國, 莫敢不聽; 戰勝攻取, 則利歸於陶, 國弊御於諸侯; 戰敗則怨結於百姓, 而禍歸社稷. 03 詩曰: ‘木實繁者披其枝, 披其枝者傷其心, 大其都者危其國, 尊其臣者卑其主.’ 淖齒管齊之權, 縮閔王之筋, 縣之廟梁, 宿昔而死. 李兌用趙, 減食主父, 百日而餓死. 今秦太后、穰侯用事, 高陵、涇陽佐之, 卒無秦王. 此亦淖齒、李兌之類已. 臣今見王獨立於廟..
9. 01 范雎至秦, 王庭迎. 謂范雎曰: “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義渠之事急, 寡人日自請太后; 今義渠之事已, 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躬竊閔然不敏.” 敬執賓主之禮, 范雎辭讓. 是日見范雎, 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 秦王屛左右, 宮中虛無人. 秦王跪而請曰: “先生何以幸敎寡人?” 范雎曰: “唯唯.” 有閒, 秦王復請. 范雎曰: “唯唯.” 02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 “先生不幸敎寡人乎?” 范雎謝曰: “非敢然也. 臣聞始時呂尙之遇文王也, 身爲漁父, 而釣於渭陽之濱耳, 若是者交疏也. 已, 一說而立爲太師, 載與俱歸者, 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於呂尙, 卒擅天下, 而身立爲帝王. 卽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 是周無天子之德, 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 03 今臣羈旅之臣也, 交疏於王, 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之事, 處人骨肉之閒, 願以陳臣之陋忠, 而未知王心也, 所以..
8. 01 范子因王稽入秦, 獻書昭王曰: “臣聞明主莅正, 有功者不得不賞, 有能者不得不官; 勞大者其祿厚, 功多者其爵尊; 能治衆者其官大, 故不能者不敢當其職焉, 能者亦不得蔽隱. 使以臣之言爲可, 則行而益利其道; 若將弗行, 則久留臣無爲也. 02 “語曰: ‘人主賞所愛而罰所惡; 明主則不然, 賞必加於有功, 刑必斷於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 要不足以待斧鉞, 豈敢以疑事嘗試於王乎? 雖以臣爲賤而輕辱臣, 獨不重任臣者後無反覆於王前耶? 03 “臣聞周有砥厄, 宋有結綠, 梁有懸黎, 楚有和璞, 此四寶者, 工之所失也, 而爲天下名器. 然則聖王之所棄者, 獨不足以厚國家乎? 臣聞善厚家者, 取之於國; 善厚國者, 取之於諸侯. 天下有明主, 則諸侯不得擅厚矣. 是何故也? 爲其凋榮也. 04 良醫知病人之死生, 聖主明於成敗之事, 利則行之, 害則舍之, 疑則少..
7. 五國罷成睪, 秦王欲爲成陽君求相韓、魏, 韓、魏弗聽. 秦太后爲魏冉謂秦王曰: “成陽君以王之故, 窮而居於齊, 今王見其達而收之, 亦能翕其心乎.” 王曰: “未也.” 太后曰: “窮而不收, 達而報之, 恐不爲王用. 且收成陽君, 失韓、魏之道也.”
6. 謂魏冉曰: “楚破, 秦不能與齊縣衡矣. 秦三世積節於韓、魏, 而齊之德新加與. 齊、秦交爭, 韓、魏東聽, 則秦伐矣. 齊有東國之地方千里, 楚苞九夷又方千里, 南有符離之塞, 北有甘魚之口, 權縣宋、衛, 宋、衛乃當阿、甄耳. 利有千里者二, 富擅越隷, 秦烏能與齊縣衡? 韓、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鄭, 兵休復起, 足以傷秦, 不必待齊.”
5. 謂穰侯曰: “爲君慮封, 若於除. 宋罪重, 齊怒須, 殘伐亂宋, 德强齊, 定身封. 此亦百世之時也已.”
4. 謂魏冉曰: “和不成, 兵必出. 白起者且復將. 戰勝, 必窮公; 不勝, 必事趙. 從公,. 公又輕. 公不若毋多則疾到.”
3. 魏謂魏冉曰: “公聞東方之語乎?” 曰: “弗聞也.” 曰: “辛張、陽毋澤說魏王、薛公、公叔也, 曰: ‘臣戰載主契國以與王約, 必無患矣. 若有敗之者, 臣請挈領. 然而臣有患也. 夫楚王之以其臣請挈領然而臣有患也. 夫楚王之以其國依冉也, 而事臣之主, 此臣之甚患也.’ 今公東而因言於楚, 是令張儀之言爲禹, 而務敗公之事也. 公不如反公國, 德楚而觀薛公之爲公也; 觀三國之所求於秦而不能得者, 請以號三國以自信也; 觀張儀與澤之所不能得於薛公者也, 而公請之. 以自重也.”
2. 秦客卿造謂穰侯曰: “秦封君以陶, 藉君天下數年矣. 攻齊之事成, 陶爲萬乘, 長小國, 率以朝天子, 天下必聽, 五伯之事也; 攻齊不成, 陶爲鄰恤, 而莫之據也. 故攻齊之於陶也, 存亡之機也. “君欲成之, 何不使人謂燕相國曰: ‘聖人不能爲時, 時至而弗失. 舜雖賢, 不遇堯也不得爲天子. 湯、武雖賢, 不當桀、紂、不王. 故以舜、湯、武之賢, 不遭時不得帝王. 令攻齊, 此君之大時也已. 因天下之力, 伐讎國之齊, 報惠王之恥, 成昭王之功, 除萬世之害, 此燕之長利, 而君之大名也. 書云: “樹德莫如滋, 除害莫如盡.” 吳不亡越, 越故亡吳; 齊不亡燕, 燕故亡齊. 齊亡於燕, 吳亡於越, 此除疾不盡也. 以非此時也成君之功, 除君之害, 秦卒有他事而從齊, 齊趙合, 其讎君必深矣. 挾君之讎以誅於燕, 後雖悔之, 不可得耶矣. 君悉燕兵而疾僭之, 天下之從君也,..
1. 薛公爲魏謂魏冉曰: “文聞秦王欲以呂禮收齊以濟天下, 君必輕矣. 齊、秦相聚, 以臨三晉, 禮必幷相之, 是君收齊以重呂禮也. 齊免於天下之兵, 其讎君必深. 君不如勸秦王令弊邑卒攻齊之事, 齊破, 文請以所得封君. 齊破晉强, 秦王畏晉之强也, 必重君以取晉. 齊予晉弊邑, 而不能支秦, 晉必重君以事秦. 是君破齊以爲功, 操晉以爲重也. 破齊定封, 而秦、晉皆重君; 若齊不破, 呂禮復用, 子必大窮矣.”
16. 秦宣太后愛魏醜夫. 太后病將死, 出令曰: “爲我葬必以魏子爲殉.” 魏子患之. 庸芮爲魏子說太后曰: “以死者爲有知乎?” 太后曰: “無知也.” 曰: “若太后之神靈明知死者之無知矣, 何爲空以生所愛葬於無知之死人哉? 若死者有知, 先王積怒之日久矣. 太后救過不贍, 何暇乃私魏醜夫乎?” 太后曰: “善.” 乃止.
15. 陘山之事, 趙且與秦伐齊, 齊懼, 令田章以陽武合於趙, 而以順子爲質. 趙王喜, 乃安兵告於秦曰: “齊以陽武賜弊邑, 而納順子欲以解伐. 敢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趙, 謂趙王曰: “齊與大國救魏而倍約, 不可信. 恃大國不義. 以告弊邑, 而賜之二社之地, 以奉祭祀. 今又案兵, 且欲合齊而受其地, 非使臣之所知也. 請益甲四萬, 大國裁之.” 蘇代爲齊獻書穰侯曰: “臣聞往來之者言曰: ‘秦且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 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 ‘秦王明而熟於計, 穰侯智而習於事, 必不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 是何也? 夫三晉相結, 秦之深讎也. 三晉百背秦, 百欺秦, 不爲不信, 不爲無行. 今破齊以肥趙; 趙, 秦之深讎, 不利於秦. 一也. 秦之謀者必曰: ‘破齊弊晉、而後制晉、楚之勝.’ 夫齊, 罷國也, 以天下擊之, 譬猶以千鈞之弩潰癰也, 秦王安能制晉、楚哉? 二..
14. 甘茂約秦、魏而攻楚, 楚之相秦者屈蓋爲楚和於秦. 秦啓關而聽楚使. 甘茂謂秦王曰: “怵於楚, 而不使魏制和, 楚必曰: ‘秦鬻魏.’ 不悅而合於楚. 楚、魏爲一, 國恐傷矣. 王不如使魏制和, 魏制和, 必悅. 王不惡於魏, 則 ‘寄地’ 必多矣.”
13. 甘茂相秦, 秦王愛公孫衍, 與之閒有所立, 因自謂之曰: “寡人且相子.” 甘茂之吏道而聞之, 以告甘茂. 甘茂因入見王, 曰: “王得賢相, 敢再拜賀.” 王曰: “寡人託國於子, 焉更得賢相?” 對曰: “王且相犀首.” 王曰: “子焉聞之?” 對曰: “犀首告臣.” 王怒於犀首之泄也, 乃逐之.
12. 甘茂亡秦, 且之齊, 出關遇蘇子, 曰: “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 蘇子曰: “不聞.” 曰: “夫江上之處女, 有家貧而無燭者, 處女相與語, 欲去之. 家貧無燭者將去矣, 謂處女曰: ‘妾以無燭, 故常先至, 掃室布席. 何愛餘明之照四壁者? 幸以賜妾, 何妨於處女? 妾自以有益於處女, 何爲去我?’ 處女相語以爲然, 而留之. 今臣不肖, 棄逐於秦而出關, 願爲足下掃室布席, 幸無我逐也. 蘇子曰: 善. 請重公於齊.” 乃西說秦王曰: “甘茂賢人, 非恒士也; 其居秦, 累世重矣. 自殽塞、谿谷, 地形險易, 盡知之. 彼若以齊約韓、魏, 反以謀秦, 是非秦之利也.” 秦王曰: “然則奈何?” 蘇代曰: “不如重其贄、厚其祿以迎之. 彼來, 則置之槐谷, 終身勿出, 天下何從圖秦?” 秦王曰: “善.” 與之上卿, 以相迎之齊. 甘茂辭不往. 蘇秦僞謂王曰: “甘茂..
11. 秦王謂甘茂曰: “楚客來使者多健, 與寡人爭辭, 寡人數窮焉, 爲之奈何?” 甘茂對曰: “王勿患也, 其健者來使者, 則王勿聽其事, 其需弱者來使, 則王必聽之. 然則需弱者用, 而健者不用矣, 王因而制之.”
10. 宜陽之役, 楚畔秦而合於韓. 秦王懼. 甘茂曰: “楚雖合韓, 不爲韓氏先戰, 韓亦恐戰而楚有變其後, 韓、楚必相御也. 楚言與韓, 而不餘怨於秦, 臣是以知其御也.”
9. 宜陽未得, 秦死傷者衆, 甘茂欲息兵. 左成謂甘茂曰: “公內攻於樗里疾、公孫衍, 而外與韓侈爲怨, 今公用兵無功, 公必窮矣. 公不如進兵攻宜陽, 宜陽拔, 則公之功多矣. 是樗里疾、公孫衍無事也, 秦衆盡怨之深矣.”
8. 甘茂攻宜陽, 三鼓之而卒不上. 秦之右將有尉對曰: “公不論兵, 必大困.” 甘茂曰: “我羇旅而得相秦者. 我以宜陽餌王. 今攻宜陽而不拔, 公孫衍、樗里疾挫我於內, 而公中以韓窮我於外, 是無伐之日已! 請明日鼓之, 而不可下, 因以宜陽之郭爲墓.” 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 明日鼓之, 宜陽拔.
7. 宜陽之役, 馮章謂秦王曰: “不拔宜陽, 韓、楚乘吾弊, 國必危矣. 不如許楚漢中以懽之. 楚懽而不進, 韓必孤, 無奈秦何矣.” 王曰: “善.” 果使馮章許楚漢中, 而拔宜陽. 楚王以其言責漢中於馮章. 馮章謂秦王曰: “王遂亡臣. 固謂楚王曰: ‘寡人固無地而許楚王.’”
5. 醫扁鵲見秦武王, 武王示之病. 扁鵲請除. 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 目之下, 除之未必已也, 將使耳不聰; 目不明.” 君以告扁鵲. 扁鵲怒而投其石, “君與知之者謀之, 而與不知者敗之. 使此知秦國之政也, 則君一擧而亡國矣.”
4. 義渠君之魏, 公孫衍謂義渠君曰: “道遠, 臣不得復過矣, 請謁事情.” 義渠君曰: “願聞之.” 對曰: “中國無事於秦, 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 中國爲有事於秦, 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也.” 義渠君曰: “謹聞令.” 居無幾何, 五國伐秦. 陳軫謂秦王曰: “義渠君者, 蠻夷之賢君, 王不如賂之, 以撫其心.” 秦王曰: “善.” 因以文繡千匹, 好女百人, 遺義渠君. 義渠君致羣臣而謀曰: “此乃公孫衍之所謂也.” 因起兵襲秦, 大敗秦人於李帛之下.
3. 秦惠王死, 公孫衍欲窮張儀. 李讎謂公孫衍曰: “不如召甘茂於魏, 召公孫顯於韓, 起樗里子於國. 三人者, 皆張儀之讎也, 公用之, 則諸侯必見張儀之無秦矣.”
2. 楚絶齊, 齊擧兵伐楚. 陳軫謂楚王曰: “王不如以地東解於齊, 西講於秦.” 楚王使陳軫之秦. 秦王謂軫曰: “子秦人也, 寡人與子故也. 寡人不佞, 不能親國事也, 故子棄寡人事楚王. 今齊、楚相伐, 或謂救之便, 或謂救之不便, 子獨不可以忠爲子主計, 以其餘爲寡人乎?” 陳軫曰: “王獨不聞吳人之遊楚者乎? 楚王甚愛之, 病, 故使人問之曰: ‘誠病乎? 意亦思乎?’ 左右曰: ‘臣不知其思與不思, 誠思則將吳吟’ 今軫將爲王‘吳吟’. 王不聞夫管與之說乎? 有兩虎諍人而鬪者, 管莊子將刺之, 管與止之曰: ‘虎者戾蟲, 人者甘餌也. 今兩虎諍人而鬪, 小者必死, 大者必傷, 子待傷虎而刺之, 則是一擧而兼兩虎也. 無刺一虎之勞, 而有刺兩虎之名.’ 齊、楚今戰, 戰必敗. 敗, 王起兵救之, 有救齊之利, 而無伐楚之害.” 計聽知覆逆者, 唯王可也. 計者, 事之本也;..
1. 齊助楚攻秦, 取曲沃. 其後, 秦欲伐齊, 齊、楚之交善, 惠王患之, 謂張儀曰: “吾欲伐齊, 齊、楚方懽, 子爲寡人慮之, 奈何?” 張儀曰: “王其爲臣約車幷幣, 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 曰: “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 唯儀之所甚願爲臣者亦無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 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 今齊王之罪, 其於弊邑之王甚厚. 弊邑欲伐之, 而大國與之懽, 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 而儀不得爲臣也. 大王苟能閉關絶齊, 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 方六百里. 若此, 齊必弱, 齊弱則必爲王役矣. 則是北弱齊, 西德於秦, 而私商、於之地以爲利也. 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說, 宣言之於朝廷, 曰: “不穀得商、於之田, 方六百里.” 羣臣聞見者畢賀. 陳軫後見, 獨不賀. 楚王曰: “不穀不煩一兵, 不傷一人, 而得商、於之地, 六百里, 寡人自以爲..
9. 陳軫去楚之秦. 張儀謂秦王曰: “陳軫爲王臣, 常以國情輸楚. 儀不能與從事, 願王逐之. 卽復之楚, 願王殺之.” 王曰: “軫安敢之楚也!” 王召陳軫告之曰: “吾能聽子言, 子欲何之? 請爲子車約.” 對曰: “臣願之楚.” 王曰: “儀以子爲之楚, 吾又自知子之楚. 子非楚, 且安之也?” 軫曰: “臣出, 必故之楚, 以順王與儀之策, 而明臣之楚與不也. 楚人有兩妻者, 人誂其長者, 詈之; 誂其少者, 少者許之. 居無幾何, 有兩妻者死. 客謂誂者曰: “汝取長者乎, 少者乎? ‘取長者.’ 客曰: ‘長者詈汝, 少者和汝, 汝何爲取長者?’ 曰: ‘居彼人之所, 則欲其許我也; 今爲我妻, 則欲其爲我詈人也.’ 今楚王明主也, 而昭陽賢相也. 軫爲人臣, 而常以國輸楚, 王王必不留臣, 昭陽將不與臣從事矣. 以此明臣之楚與不.” 軫出, 張儀入, 問王曰: “陳軫果..
8. 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曰: “軫馳楚、秦之閒, 今楚不如善秦而善軫, 然則是軫自爲而不爲國也. 且軫欲去秦而之楚, 王何不聽乎?” 王謂陳軫曰: “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 信乎?” 陳軫曰: “然.” 王曰: “儀之言果信也.” 曰: “非獨儀知之也, 行道之人皆知之. 曰孝己愛其親, 天下欲以爲子; 子胥忠乎其君, 天下欲以爲臣. 賣僕妾售乎閭巷者, 良僕妾也; 出婦嫁鄕曲者, 良婦也. 吾不忠於君, 楚亦何以軫爲忠乎? 忠且見棄, 吾不之楚何適乎?” 秦王曰: “善.” 乃必之也.
7. 田莘之爲陳軫說秦惠王曰: “臣恐王之如郭君. 夫晉獻公欲伐郭, 而憚舟之僑存. 荀息曰: ‘周書有言: “美女破舌”. 乃遺之女樂, 以亂其政. 舟之僑諫而不聽, 遂去. 因而伐郭, 遂破之. 又欲伐虞, 而憚宮之奇存. 荀息曰: ‘周書有言: “美男破老”. 乃遺之美男, 敎之惡宮之奇. 宮之奇以諫而不聽, 遂亡. 因而伐虞, 遂取之. 今秦自以爲王, 能害王者之國者, 楚也. 楚智橫君之善用兵用兵與陳軫之智, 故驕張儀以五國. 來, 必惡是二人. 願王勿聽也.” 張儀果來辭, 因言軫也. 王怒而不聽.
6. 張儀欲假秦兵以救魏. 左成謂甘茂曰: “子不予之. 魏不反秦兵, 張子不反秦; 魏若反秦兵, 張子得志於魏, 不敢反於秦矣. 張子不去秦, 張子必高子.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 司馬錯欲伐蜀, 張儀曰: “不如伐韓.” 王曰: “請聞其說.” 對曰: “親魏善楚, 下兵三川, 塞轘轅、緱氏之口, 當屯留之道, 魏絶南陽, 楚臨南鄭, 秦攻新城、宜陽, 以臨二周之郊, 誅周主之罪, 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 九鼎寶器必出. 據九鼎, 按圖籍, 挾天子以令天下, 天下莫敢不聽. 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辟之國, 而戎狄之長也, 弊兵勞衆, 不足以成名; 得其地不足以爲利. 臣聞 ‘爭名者於朝, 爭利者於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 而王不爭焉, 顧爭於戎狄, 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 “不然, 臣聞之, ‘欲富國者, 務廣其地; 欲强兵者, 務富其民; 欲王者, 務博..
5. 張儀說秦王曰: “臣聞之, ‘弗知而言爲不智, 知而不言爲不忠.’ 爲人臣不忠當死, 言不審亦當死. 雖然, 臣願悉言所聞, 大王裁其罪.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 連荊固齊, 收餘韓, 成從, 將西南以與秦爲難.’ 臣竊笑之. 世有‘三亡’, 而天下得之, 其此之謂乎! 臣聞之曰: ‘以亂攻治者亡, 以邪攻正者亡, 以逆攻順者亡.’ 今天下之府庫不盈, 囷倉空虛, 悉其士民, 張軍數千百萬, 白刃在前, 斧質在後, 而皆去走不能死. 罪其百姓不能死也, 其上不能殺也. 言賞則不與, 言罰則不行, 賞、罰不行, 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號令, 而行賞、罰, 不攻無攻相事也. 出其父母懷袵之中, 生未嘗見寇也. 聞戰頓足徒裼, 犯白刃, 蹈煨炭, 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夫斷死與斷生也不同, 而民爲之者是貴奮也. 一可以勝十, 十可以勝百, 百可以勝千, 千可以勝萬, 萬可以勝天下矣. 今..
4. 泠向謂秦王曰: “向欲以齊事王, 使攻宋也. 宋破, 晉國危, 安邑王之有也. 燕、趙惡齊、秦之合, 必割地以交於王矣, 齊必重於王. 則向之攻宋也, 且以恐齊而重王, 王何惡向之攻宋乎? 向以王之明爲先知之, 故不言.”
3. 秦惠王謂寒泉子曰: “蘇秦欺寡人, 欲以一人之智反覆東山之君, 從以欺秦. 趙固負其衆, 故先使蘇秦以幣帛約乎諸侯, 諸侯不可一, 猶連雞之不能俱止於棲之明矣. 寡人忿然含怒日久. 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喩意焉.” 寒泉子曰: “不可. 夫攻城墮邑, 請使武安子; 善我國家, 使諸侯, 請使客卿張儀.” 秦惠王曰:“ 敬受命.”
2. 공부하려면 이들처럼 懸頭刺股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 “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 北有胡、貉、代、馬之用, 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東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 民殷富, 戰車萬乘, 奮擊百萬, 沃野千里, 蓄積饒多, 地勢形便. 此所謂‘天府’, 天下之雄國也. 以大王之賢, 士民之衆, 車騎之用, 兵法之敎, 可以幷諸侯, 呑天下, 稱帝而治. 願大王少留意, 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 “寡人聞之: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政敎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 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敎之, 願以異日.” 蘇秦曰: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農伐補遂, 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堯伐驩兜, 舜伐三苗, 禹伐共工, 湯伐有夏, 文王伐崇, 武王伐紂, 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由此觀之, 惡有不戰者乎? 古者, 使車轂擊馳, 言語相結, 天..
1. 衛鞅亡魏入秦, 孝公以爲相, 封之於商, 號曰 “商君”. 商君治秦, 法令至行, 公平無私, 罰不諱强大, 賞不私親近, 法及太子, 黥劓其傅. 期年之後, 道不拾遺, 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 諸侯畏懼. 然刻深寡恩, 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 疾且不起, 欲傳商君, 辭不受. 孝公已死, 惠王代後, 莅政有頃, 商君告歸. 人說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國危, 左右太親者身危. 今秦婦人嬰兒, 皆言商君之法, 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爲主, 大王更爲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 願大王圖之.” 商君歸還. 惠王車裂之, 而秦人不憐.
17. 策02西周039-00 犀武敗, 周使周足之秦. 或謂周足曰: “何不謂周君曰: ‘臣之秦, 秦、周之交必惡. 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 且惡臣於秦, 而臣爲不能使矣. 臣願免而行, 君因相之. 彼得相, 不惡周於秦矣.’ 君重秦, 故使相往; 行而免, 且輕秦也, 公必不免. 公言是而行, 交善於秦, 且公之成事也; 交惡於秦, 不善於公且誅矣.”
16. 三國攻秦反, 西周恐魏之藉道也. 爲西周謂魏王曰: “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國也, 彼且攻王之聚, 以利秦.” 魏王懼, 令軍設舍速東.
15. 謂齊王曰: “王何不以地齎周最以爲太子也.” 齊王令司馬悍以賂進周最於周. 在尙謂司馬悍曰: “周不聽, 是公之知困而交絶於周也. 公不如謂周君曰 ‘何欲置? 令人微告悍, 悍請令王進之以地.’ 左尙以此得事.
14. 宮他謂周君曰: “宛恃秦而輕晉, 秦飢而宛亡; 鄭恃魏而輕韓, 魏攻蔡而鄭亡; 邾、莒亡於齊; 陳、蔡亡於楚, 此皆恃援國而親近敵也. 今君恃韓、魏而輕秦, 國恐傷矣. 君不如使周最陰合於趙以備秦, 則不毁.”
13. 秦欲攻周, 周最謂秦王曰: “爲王之國計者, 不攻周. 攻周, 實不足以利國, 而聲畏天下. 天下以聲畏秦, 必東合於齊. 兵弊於周, 而合天下於齊, 則秦孤而不王矣. 是天下欲罷秦, 故勸王攻周. 秦與天下俱罷, 則令不橫行於周矣.”
12. 韓、魏易地, 西周弗利. 樊餘謂楚王曰: “周必亡矣. 韓、魏之易地, 韓得二縣, 魏亡二縣. 所以爲之者, 盡包二周, 多於二縣, 九鼎存焉. 且魏有南陽、鄭地、三川而包二周, 則楚方城之外危; 韓兼兩上黨以臨趙, 卽趙羊腸以上危. 故易成之曰, 楚、趙皆輕.” 楚王恐, 因趙以止易也.
11. 犀武敗於伊闕, 周君之魏求救, 魏王以上黨之急辭之. 周君反, 見梁囿而樂之也. 綦母恢謂周君曰: “溫囿不下此, 而又近, 臣能爲君取之.” 反見魏王, 王曰: “周君怨寡人乎?” 對曰: “不怨且誰怨王? 臣爲王有患也. 周君謀主也, 而設以國爲王扞秦, 而王無之扞也. 臣見其必以國事秦也. 秦悉塞外之兵, 與周之衆, 以攻南陽, 而兩上黨絶矣.” 魏王曰: “然則奈何?” 綦母恢曰: “周君形不小利事秦, 而好小利. 今王許戌三萬人, 與溫囿, 周君得以爲辭於父兄百姓, 而利溫囿以爲樂, 必不合於秦. 臣嘗聞溫囿之利, 歲八十金, 周君得溫囿, 其以事王者, 歲百二十金. 是上黨每患而贏四十金.” 魏王因使孟卯致溫囿於周君, 而許之戌也.
10. 秦召周君, 周君難往. 或爲周君謂魏王曰: “秦召周君, 將以使攻魏之南陽. 王何不出於河南. 周君聞之, 將以爲辭於秦而不往. 周君不入秦, 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陽.”
9. 司寇布爲周最謂周君曰: “君使人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爲太子也, 臣爲君不取也. 函冶氏爲齊太公買良劍, 公不知善, 歸其劍而責之金. 越人請買之千金, 折而不賣. 將死, 而屬其子曰: ‘必無獨知.’ 今君之使最爲太子, 獨知之契也, 天下未有信之者也. 臣恐齊王之爲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 以嫁之齊也. 君爲多巧, 最爲多詐. 君何不買信貨哉? 奉養無有愛於最也, 使天下見之.”
8. 楚請道於二周之閒, 以臨韓、魏, 周君患之. 蘇秦謂周君曰: “除道屬之於河, 韓、魏必惡之; 齊、秦恐楚之取九鼎也, 必救韓、魏而攻楚. 楚不能守方城之外, 安能道二周之閒? 若四國弗惡, 君雖不欲與也, 楚必將自取之矣.”
7. 楚兵在山南, 吾得將爲楚王屬怒於周. 或謂周君曰: “不如令太子將軍正迎吾得於境, 而君自郊迎, 令天下皆知君之重吾得也. 因泄之楚曰: ‘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謀.’楚王必求之, 而吾得無效也, 王必罪之.”
6. 蘇厲謂周君曰: “敗韓、魏, 殺犀武, 攻趙, 取藺、離石, 祁者, 皆白起. 是攻用兵, 又有天命也. 今攻梁, 梁必破, 破則周危. 君不若止之.” 謂白起曰: “楚有養由基者, 善射, 去柳葉者, 百步而射之, 百發百中. 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過曰: ‘善射, 可敎射也矣?’ 養由基曰: ‘人皆善, 子乃曰可敎射, 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 ‘我不能敎子支左屈右. 夫射柳葉者, 百發百中, 而不已善息, 少焉氣力倦, 弓撥矢鉤, 一發不中, 前功盡矣’ 今公破韓、魏, 殺犀武, 而北攻趙, 取藺、離石、祁者, 公也. 公之功甚多. 今公又以秦兵出塞, 過兩周, 踐韓而以攻梁, 一攻而不得, 前功盡滅. 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5. 周君之秦. 謂周最曰: “不如譽秦王之孝也, 因以應爲太后養地. 秦王、太后必喜, 是公有秦也. 交善, 周君必以爲公功; 交惡, 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4. 雍氏之役, 韓徵甲與粟於周, 周君患之, 告蘇代. 蘇代曰: “何患焉. 代能爲君令韓不徵甲與粟於周, 又能爲君得高都.” 周君大悅, 曰: “子苟能, 寡人請以國聽.” 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 曰: “公不聞楚計乎? 昭應謂楚王曰: ‘韓氏罷於兵, 倉廩空, 無以守城, 吾收之以飢, 不過一月, 必拔之.’ 今圍雍氏五月, 不能拔, 是楚病也, 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 今公乃徵甲及粟於周, 此告楚病也. 昭應聞此, 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 雍氏必拔.” 公中曰: “善. 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 “公何不以高都與周?” 公中怒曰 “吾無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 何爲與高都?” 代曰: “與之高都, 則周必折而入於韓. 秦聞之, 必大怒, 而焚周之節, 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 何不與也.” 公中曰: “善.” 不徵甲與粟於周而與高都, 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3. 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 周君迎之以卒, 甚敬. 楚王怒, 讓周, 以其重秦客. 游騰謂楚王曰: “昔智伯欲伐厹由, 遺之大鍾, 載以廣車, 因隨入以兵, 厹由卒亡, 無備故也. 桓公伐蔡也, 號言伐楚, 其實襲蔡. 今秦者, 虎狼丕國也, 兼有呑周之意, 使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 周君懼焉, 以蔡、厹由戒之. 故使長兵在前, 强弩在後, 名曰衛疾, 而實囚之也. 周君豈能無愛國哉? 恐一日之亡國, 而憂大王.” 楚王乃悅.
2. 秦攻魏將*상武軍於伊闕, 進兵而攻周. 爲周最謂李兌曰: “君不如禁秦之攻周. 趙之上計莫如令秦、魏復戰. 今秦攻周而得之, 則衆必多傷矣, 秦欲待周之得, 必不攻魏; 秦若攻周而不得, 前有勝魏之勞, 後有攻周之敗, 又必不攻魏. 今君禁之, 而秦未與魏講也, 全趙令其止, 必不敢不聽, 是君却秦而定周也. 秦去周, 必復攻魏, 魏不能支, 必因君而講, 則君重矣. 若魏不講, 而疾支之, 是君存周而戰秦、魏也, 重亦盡在趙.”
1. 薛公以齊爲韓、魏攻楚, 又與韓、魏攻秦, 而藉兵乞食於西周. 韓慶爲西周謂薛公曰: “君以齊爲韓、魏攻楚, 九年而取宛、葉以北, 以强韓、魏. 今又攻秦以益之, 韓、魏南無楚憂, 西無秦患, 則地廣而益重, 齊必輕矣. 夫本末更盛, 虛實有時, 竊爲君危之. 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 而君無攻, 又無藉兵乞食. 君臨函谷而無攻, 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 ‘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 所以進兵者, 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 秦王出楚王以爲和. 君令弊邑以此忠秦, 秦得無破, 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 必欲之. 楚王出, 必德齊, 齊得東國而益强, 而薛世世無患. 秦不大弱, 而處之三晉之西, 三晉必重齊.” 薛公曰: “善.” 因令韓慶入秦, 而使三國無攻秦, 而使不藉兵乞食於西周.
22. 嚴氏爲賊, 而陽竪與焉. 道周, 周君留之十四日, 載以乘車駟馬而遣之. 韓使人讓周, 周君患之. 客謂周君曰: “正語之曰: ‘寡人知嚴氏之爲賊, 而陽竪與之, 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 小國不足, 亦以容賊? 君之使又不至, 是以遣之也.’”
21. 昭翦與東周惡, 或謂照翦曰: “爲公畫陰計.” 照翦曰: “何也?” 西周甚憎東周, 嘗欲東周與楚惡, 西周必令賊賊公, 因宣言東周也, 以西周之於王也.” 照翦曰: “善. 吾又恐東周之賊己, 而以輕西周惡之於楚.” 遽和東周.
20. 昌他亡西周, 之東周, 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 東周大喜, 西周大怒. 馮旦曰: “臣能殺之.” 君子金三十斤. 馮旦使人操金與書, 閒遺昌他. 書曰: “告昌他: 事可成, 勉成之; 不可成, 亟亡來, 亡來. 事久且泄, 自令身死.” 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 “今夕有姦人當入者矣.” 候得而獻東周, 東周立殺昌他.
19. 三國隘秦, 周令其相之秦, 以秦之輕也, 留其行. 有人謂相國曰: ‘秦之輕重未可知也. 秦欲知三國之情, 公不如遂見秦王曰: ‘請謂王聽東方之處.’ 秦必重公. 是公重周, 重周以取秦也. 齊重, 故有周而已取齊, 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
18. 周共太子死, 有五庶子, 皆愛之而無適立也. 司馬翦謂楚王曰: “何不封公子咎, 而爲之請太子?” 左成謂司馬翦曰: “周君不聽, 是公之知困而交絶於周也. 不如謂周君曰: ”孰欲立也? 微告翦, 翦今楚王資之以地.’ 公若欲爲太子, 因令人謂相國御展子廧夫空曰: “王類欲令若爲之, 此健士也, 居中不便於相國.” 相國令之爲太子.
17.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 謂周君曰: “君之國小, 盡君子重寶珠玉以事諸侯, 不可不察也. 譬之如張羅者, 張於無鳥之所, 則終日無所得矣; 張於多鳥處, 則又駭鳥矣. 必張於有鳥無鳥之際, 然後能多得鳥矣. 今君將施於大人, 大人輕君; 施於小人, 小人無可以求, 又費財焉. 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爲大人者, 故能得欲矣.
16. 趙取周之祭地, 周君患之, 告於鄭朝. 鄭朝曰: “君勿患也, 臣請以三十金復取之.” 周君予之, 鄭朝獻之趙太卜, 因告以祭地事. 及王病, 使卜之. 太卜譴之曰: “周之祭地爲崇.” 趙乃還之.
15. 爲周最謂魏王曰: “秦知趙之難與齊戰也, 將恐齊、趙之合也, 必陰勁之. 趙不敢戰, 恐秦不己收也, 先合於齊. 秦、趙爭齊, 而王無人焉, 不可. 王不去周最, 合與收齊. 而以兵之急, 則伐齊無因事也.” 謂周最曰: “魏王以國與先生, 貴合於秦以伐齊. 薛公故主, 輕忘其薛, 不顧其先君之丘墓, 而公獨脩虛信, 爲茂行, 明羣臣, 據故主, 不與伐齊者産, 以忿强秦, 不可. 公不如謂魏王、薛公曰: ‘請爲王入齊, 天下不能傷齊, 而有變, 臣請爲救之; 無變, 王遂伐之. 且臣爲齊奴也, 如累王之交於天下, 不可. 王爲臣賜厚矣, 臣入齊, 則王亦無齊之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