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전국책 (518)
건빵이랑 놀자
전국책(戰國策) 목차 유향(劉向) 1. 동주(東周) & 서주(西周) 동주책(東周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서주책(西周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 진책(秦策) 진책 일(秦策 一)123456789 진책 이(秦策 二)12345678910111213141516 진책 삼(秦策 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진책 사(秦策 四)12345678910 진책 오(秦策 五)12345678 3. 제책(齊策) 제책 일(齊策 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제책 이(齊策 二)1234567 제책 삼(齊策 三)123456789101112 제책 사(齊策 四)1234567891011 제책 오(齊策 五)1 재책 육(齊策 六)123..
6. 마음가짐이 전쟁의 승패를 바꾸다 田單將攻狄, 往見魯仲子. 仲子曰: “將軍攻狄, 不能下也.” 田單曰: “臣以五里之城, 七里之郭, 破亡餘卒, 破萬乘之燕, 復齊墟, 攻狄而不下何也?” 上車弗謝而去. 遂攻狄, 三月而不克之也. 齊嬰兒謠曰: “大冠若箕, 脩劒拄頤. 攻狄不能下, 壘枯丘.” 田單乃懼. 問魯仲子曰: “先生謂單不能下狄, 請聞其說.” 魯仲子曰: “將軍之在卽墨, 坐而織蕢, 立則丈揷, 爲士卒倡曰: ‘可往矣, 宗廟亡矣, 云曰尙矣, 歸於何黨矣!’ 當此之時, 將軍有死之心, 而士卒無生之氣, 聞若言, 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 此所以破燕也. 當今將軍, 東有夜邑之奉, 西有菑上之虞, 黃金橫帶, 而馳乎淄ㆍ澠之間, 有生之樂, 無死之心. 所以不勝者也.” 田單曰: “單有心, 先生志之矣.” 明日, 乃厲氣循城, 立於矢石之所, 乃援枹鼓之,..
중산책(中山策) 1. 魏文侯欲殘中山. 常莊談謂趙襄子曰:“魏幷中山, 必無趙矣. 公何不請公子傾以爲正妻, 因封之中山, 是中山復立也.” 2. 01 犀首立五王, 而中山後持. 齊謂趙ㆍ魏曰:“寡人羞與中山竝爲王, 願與大國伐之, 以廢其王.” 中山聞之, 大恐, 召張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 齊謂趙ㆍ魏曰, 羞與寡人竝爲王, 而欲伐寡人. 恐亡其國, 不在索王. 非子莫能吾救.” 登對曰:“君爲臣多車重幣, 臣請見田嬰.” 02 中山之君遣之齊. 見嬰子曰:“臣聞君欲廢中山之王, 將與趙ㆍ魏伐之, 過矣. 以中山之小, 而三國伐之, 中山雖益廢王, 猶且聽也. 且中山恐, 必爲趙ㆍ魏廢其王而務附焉. 是君爲趙ㆍ魏驅羊也, 非齊之利也. 豈若中山廢其王而事齊哉?” 田嬰曰:“柰何?” 03 張登曰:“今君召中山, 與之遇而許之王, 中山必喜而絶趙, 魏. 趙, 魏怒而攻中山, 中..
송위책(宋衛策) 1. 齊攻宋, 宋使臧子索救於荊. 荊王大說, 許救甚勸. 臧子憂而反. 其御曰:“索救而得, 有憂色何也?” 臧子曰:“宋小而齊大; 夫救於小宋, 而惡於大齊, 此王之所憂也. 而荊王說甚, 必以堅我; 我堅而齊弊, 荊之利也.” 臧子乃歸. 齊王果攻, 拔宋五城, 而荊王不至. 2. 01 公輸般爲楚設機, 將以攻宋. 墨子聞之, 百舍重繭, 往見公輸般, 謂之曰:“吾自宋聞子, 吾欲藉子殺王.” 公輸般曰:“吾義固不殺王.” 墨子曰:“聞公爲雲梯, 將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義不殺王而攻國, 是不殺少而殺衆. 敢問攻宋何義也?” 02 公輸般服焉, 請見之王. 墨子見楚王曰:“今有人於此, 舍其文軒, 鄰有弊輿, 而欲竊之; 舍其錦繡, 鄰有短褐, 而欲竊之; 舍其粱肉, 鄰有糟糠, 而欲竊之. 此爲何若人也?” 王曰:“必爲有竊疾矣.” 03 墨子曰:“荊之地..
연책(燕策) 삼(三) 1. 01 齊ㆍ韓ㆍ魏共攻燕. 燕使太子請救於楚. 楚王使景陽將而救之. 暮舍, 使左右司馬各營壁地, 已, 稙表. 景陽怒, 曰:“女所營者, 水皆至滅表. 此焉可以舍?” 乃令徙. 明日大雨, 山水大出, 所營者, 水皆滅表. 軍吏乃服. 02 於是遂不救燕, 而攻魏雝丘, 取之, 以與宋. 三國懼, 乃罷兵. 魏軍其西, 齊軍其東. 楚軍欲還, 不可得也. 景陽乃開西和門, 晝以車騎, 暮以燭, 見通使於魏. 齊師怪之, 以爲燕ㆍ楚與魏謀之, 乃引兵而去. 齊兵已去, 魏失其與國, 無與共擊楚. 乃夜遁. 楚師乃還. 2. 張丑爲質於燕, 燕王欲殺之, 走且出境, 境吏得丑. 丑曰:“燕王所爲將殺我者, 人有言我有寶珠也, 王欲得之. 今我已亡之矣, 而燕王不我信. 今子且致我, 我且言子之奪我珠而呑之, 燕王必當殺子, 刳子腹及子之腸矣. 夫欲得之君, ..
연책(燕策) 이(二) 1. 01 秦召燕王, 燕王欲往. 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而國亡, 齊得宋而國亡, 齊ㆍ楚不得以有枳ㆍ宋事秦者, 何也? 是則有功者, 秦之深讎也. 秦取天下非行義也, 暴也. 02 “秦之行暴於天下, 正告楚曰:‘蜀地之甲, 輕舟浮於汶, 乘夏水而下江, 五日而至郢. 漢中之甲, 乘舟出於巴, 乘夏水而下漢, 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積甲宛, 東下隨, 知者不及謀, 勇者不及怒, 寡人如射隼矣. 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 不亦遠乎?’ 楚王爲是之故, 十七年事秦. 03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 一日而斷太行, 我起乎宜陽, 而觸平陽, 二日而莫不盡繇, 我離兩周而觸鄭, 五日而國擧.’ 韓氏以爲然, 故事秦. 04 “秦正告魏曰:‘我擧安邑, 塞女戟, 韓氏太原卷. 我下枳道ㆍ南陽ㆍ封ㆍ冀, 包兩周, 乘夏水, 浮輕舟, 强弩在前, 銛戈在後. 決榮口, 魏無大..
연책(燕策) 일(一) 1. 01 蘇秦將爲從, 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ㆍ遼東, 北有林胡ㆍ樓煩, 西有雲中ㆍ九原, 南有呼沱ㆍ易水. 地方二千餘里, 帶甲數十萬, 車七百乘, 騎六千疋, 粟支十年. 南有碣石ㆍ鴈門之饒, 北有棗ㆍ粟之利, 民雖不由田作, 棗ㆍ栗之實足食於民矣. 此所謂天府也. 02 夫安樂無事, 不見覆軍殺將之憂, 無過燕矣.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 以趙之爲蔽於南也. 秦ㆍ趙五戰, 秦再勝而趙三勝, 秦ㆍ趙相弊, 而王以全燕制其後, 此燕之所以不犯難也. 03 “且夫秦之攻燕也, 踰雲中ㆍ九原, 過代ㆍ上谷, 彌地踵道數千里. 雖得燕城, 秦計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趙之攻燕也, 發興號令, 不至十日, 而數十萬之衆軍於東垣矣. 度呼沱, 涉易水, 不至四ㆍ五日, 距國都矣. 04 故曰: 秦之攻燕也, 戰於千里之外; 趙之..
한책(韓策) 삼(三) 1. 01 或謂韓公仲曰:“夫孿子之相似者, 唯其母知之而已; 利害之相似者, 唯智者知之而已. 今公國, 其利害之相似, 正如孿子之相似也. 得以其道爲之, 則主尊而身安; 不得其道, 則主卑而身危. 今秦ㆍ魏之和成, 而非公適束之, 則韓必謀矣: 若韓隨魏以善秦, 是爲魏從也, 則韓輕矣, 主卑矣; 秦已善韓, 必將欲置其所愛信者, 令用事於韓以完之, 是公危矣. 02 今公與安成君爲秦ㆍ魏之和, 成固爲福, 不成亦爲福. 秦ㆍ魏之和成, 而公適束之, 是韓爲秦ㆍ魏之門戶也, 是韓重而主尊矣. 安成君東重於魏, 而西貴於秦, 操右契而爲公責德於秦ㆍ魏之主, 裂地而爲諸侯, 公之事也; 若夫安韓ㆍ魏而終身相, 公之下服, 此主尊而身安矣. 03 秦ㆍ魏不終相聽者也, 齊怒於不得魏, 必欲善韓以塞魏; 魏不聽秦, 必務善韓以備秦, 是公擇布而割也. 秦ㆍ魏和, ..
한책(韓策) 이(二) 1. 01 楚圍雍氏五月. 韓令使者求救於秦, 冠蓋相望也, 秦師不下殽. 韓又令尙靳使秦, 謂秦王曰:“韓之於秦也, 居爲隱蔽, 出爲鴈行. 今韓已病矣, 秦師不下殽. 臣聞之, 脣揭者其齒寒, 願大王之熟計之.” 宣太后曰:“使者來者衆矣, 獨尙子之言是.” 召尙子入. 02 宣太后謂尙子曰:“妾事先王也, 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 妾困不疲也; 盡置其身妾之上, 而妾弗重也, 何也? 以其少有利焉. 今佐韓, 兵不衆, 粮不多, 則不足以救韓. 夫救韓之危, 日費千金, 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尙靳歸書報韓王, 韓王遣張翠. 03 張翠稱病, 日行一縣. 張翠至, 甘茂曰:“韓急矣, 先生病而來.” 張翠曰:“韓未急也, 且急矣?” 甘茂曰:“秦重國知王也, 韓之急緩莫不知. 今先生言不急, 可乎?” 張翠曰:“韓急則折而入於楚矣, 臣安敢來?” 甘茂曰:“先..
한책(韓策) 일(一) 1. 三晉已破智氏, 將分其地. 段規謂韓王曰:“分地必取成臯.” 韓王曰:“成臯石溜之地也. 寡人無所用之.” 段規曰:“不然. 臣聞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 地利也. 萬人之衆而破三軍者, 不意也. 王用臣言, 則韓必取鄭矣.” 王曰:“善.” 果取成臯. 至韓之取鄭也. 果從成臯始. 2. 大成午從趙來, 謂申不害於韓曰:“子以韓重我於趙, 請以趙重子於韓, 是子有兩韓, 而我有兩趙也.” 3. 魏之圍邯鄲也, 申不害始合於韓王, 然未知王之所欲也, 恐言而未必中於王也. 王問申子曰:“吾誰與而可?” 對曰:“此安危之要, 國家之大事也. 臣請深惟而苦思之.” 乃微謂趙卓ㆍ韓鼂曰:“子皆國之辯士也, 夫爲人臣者, 言可必用, 盡忠而已矣.” 二人各進議於王以事. 申子微視王之所說以言於王, 王大說之. 4. 申子請仕其從兄官, 昭侯不許也. 申子有怨色. ..
위책(魏策) 사(四) 1. 獻書秦王曰: “昔竊聞大王之謀出事于梁, 謀恐不出于計矣. 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梁者, 山東之要也. 有蛇于此, 擊其尾其首救, 擊其首其尾救, 擊其中身首尾皆救. 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 秦攻梁者, 是示天下要斷山東之脊也, 是山東首尾皆救中身之時也. 山東見亡必恐, 恐必大合, 山東尙强, 臣見秦之必大憂, 可立而待也. 臣竊爲大王計, 不如南出事于南方, 其兵弱, 天下必能救, 地可廣大, 國可富, 兵可强, 主可尊. 王不聞湯之伐桀乎? 試之弱密須氏以爲武敎, 得密須氏, 而湯之服桀矣. 今秦國與山東爲讎, 不先以弱爲武敎, 兵必大挫, 國必大憂.” 秦果南攻藍田鄢郢. 2. 八年, 謂魏王曰: “昔曹恃齊而輕晉, 齊伐釐ㆍ莒, 而晉人亡曹. 繒恃齊以悍越, 齊和子亂, 而越人亡繒. 鄭恃魏以輕韓, 伐楡關而韓氏亡鄭. 原恃秦ㆍ翟以輕晉, 秦ㆍ翟年穀..
위책(魏策) 삼(三) 1. 01 秦ㆍ趙約而伐魏, 魏王患之. 芒卯曰: “王勿憂也. 臣請發張倚使謂趙王曰: ‘夫鄴, 寡人固刑弗有也. 今大王收秦而攻魏, 寡人請以鄴事大王’.‘ 趙王喜, 召相國而命之曰: ”魏王請以鄴事寡人, 使寡人絶秦.“ 相國曰: ”收秦攻魏, 利不過鄴. 今不用兵而得鄴, 請許魏.“ 張倚因謂趙王曰: ”敝邑之吏效城者, 已在鄴矣. 大王且何以報魏?“ 02 趙王因令閉關絶秦. 秦ㆍ趙大惡. 芒卯應趙使曰: “敝邑所以事大王者, 爲完鄴也. 今郊鄴者, 使者之罪也, 卯不知也.” 趙王恐魏承秦之怒, 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 2. 01 芒卯謂秦王曰: “王之士未有爲之中者也. 臣聞明王不胥中而行. 王之所欲于魏者, 長羊ㆍ王屋ㆍ洛林之地也. 王能使臣爲魏之司徒, 則臣能使魏獻之.” 秦王曰: “善.” 因任之以爲魏之司徒. 02 謂魏王曰: “王所患者..
위책(魏策) 이(二) 1. 犀首ㆍ田盼欲得齊ㆍ魏之兵以伐趙, 梁君與田侯不欲. 犀首曰: “請國出五萬人, 不過五月而趙破.” 田盼曰: “夫輕用其兵者, 其國易危; 易用其計者, 其身易窮. 公今言破趙大易, 恐有後咎.” 犀首曰: “公之不慧也. 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 今公又言有難以懼之, 是趙不伐, 而二士之謀困也. 且公直言易, 而事已去矣. 夫難搆而兵結, 田侯ㆍ梁君見其危, 又安敢釋卒不我予乎?” 田盼曰: “善.” 遂勸兩君聽犀首. 犀首ㆍ田盼遂得齊ㆍ魏之兵. 兵未出境, 梁君ㆍ田侯恐其至而戰敗也, 悉起兵從之, 大敗趙氏. 2. 犀首見梁君曰: “臣盡力竭知, 欲以爲王廣土取尊名, 田需從中敗君, 王又聽之, 是臣終無成功也. 需亡, 臣將侍; 需侍, 臣請亡.” 王曰: “需, 寡人之股掌之臣也, 爲子之不便也, 殺之, 亡之, 毋謂天下何! 內之無若羣臣何也! 今..
위책(魏策) 일(一) 1. 01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魏桓子弗予. 任章曰: “何故弗予?” 桓子曰: “無故索地, 故弗予.” 任章曰: “無故索地, 鄰國必恐. 重欲無厭, 天下必懼. 君予之知, 知伯必憍; 憍而輕敵, 鄰國懼而相親. 以相親之兵, 待輕敵之國, 知氏之命不長矣. 周書曰: 將欲敗之, 必姑輔之; 將欲取之, 必姑與之.” 02 君不如與之, 以驕知伯. 君何釋以天下圖知氏, 而獨以吾國爲知氏質乎?“ 君曰: 善.” 乃與之萬家之邑一. 知伯大說. 因索蔡臯梁于趙. 趙弗與, 因圍晉陽. 韓ㆍ魏反于外, 趙氏應之于內, 知氏遂亡. 00 韓ㆍ趙相難. 韓索兵于魏, 曰: “願得借師以伐趙.” 魏文侯曰: “寡人與趙兄弟, 不敢從.” 趙又索兵以攻韓, 文侯曰: “寡人與韓兄弟, 不敢從.” 二國不得兵, 怒而反. 已, 乃知文侯以講于己也, 皆朝魏. 2. 策2..
조책(趙策) 사(四) 1. 01 爲齊獻書趙王使臣與復丑曰: “臣一見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寶. 而臣竊怪王之不試見臣, 而窮臣也. 羣臣必多以臣爲不能者, 故王重見臣也. 以臣爲不能者非他. 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 非然, 則交有所偏者也; 非然, 則知不足者也; 非然, 則欲以天下之重恐王, 而取行于王者也. 02 臣以齊循事王, 王能亡燕, 能亡韓ㆍ魏, 能攻秦, 能孤秦. 臣以爲齊致尊名于王, 天下孰敢不致尊名于王? 臣以齊致地于王, 天下孰敢不致地于王? 臣以齊爲王求名于燕及韓ㆍ魏, 孰敢辭之? 臣之能也, 其前可見已. 03 齊先重王, 故天下盡重王; 無齊, 天下必盡輕王也. 秦之彊, 以無齊之故重王, 燕ㆍ魏自以無齊故重王. 今王第齊, 獨安得無重天下? 故勸王無齊者, 非知不足也, 則不忠者也; 非然, 則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 非然, 則欲輕王以天下之重取行于王者也..
조책(趙策) 삼(三) 1. 01 趙惠文王三十年, 相都平君田單問趙奢曰: “吾非不說將軍之兵法也, 所以不服者, 獨將軍之用衆. 用衆者, 使民不得耕作, 糧食輓賃不可給也. 此坐而自破之道也, 非單之所爲也. 單聞之, 帝王之兵, 所用者不過三萬, 而天下服矣. 今將軍必負十萬, 二十萬之衆乃用之, 此單之所不服也.” 02 馬服曰: “君非徒不達于兵也, 又不明其時勢. 夫吳干之劒, 肉試則斷牛馬, 金試則截盤匜; 薄之柱上而擊之, 則折爲三, 質之石上而擊之, 則碎爲百. 今以三萬之衆, 而應强國之兵, 是 ‘薄柱’ ㆍ ‘擊石’ 之類也. 03 且夫吳干之劒材難, 夫毋脊之厚, 而鋒不入; 無脾之薄, 而刃不斷. 兼有是兩者, 無釣ㆍ가鐔蒙須之便, 操其刃而刺, 則未入而手斷.君無十餘ㆍ二十萬之衆, 而爲此釣ㆍ가鐔蒙須之便, 而徒以三萬行于天下, 君焉能乎? 04 且古者,..
조책(趙策) 이(二) 1. 01 蘇秦從燕之趙, 始合從說趙王曰: “天下之卿相ㆍ人臣, 乃至布衣之士, 莫不高賢大王之行義, 皆願奉敎陳忠于前之日久矣. 雖然, 奉陽君妬, 大王不得任事. 是以外賓客, 遊談之士無敢盡忠于前者. 今奉陽君捐館舍, 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 臣故敢獻其愚, 效愚忠. 02 爲大王計, 莫若安民無事. 請無庸有爲也. 安民之本, 在于擇交. 擇交而得, 則民安. 擇交不得, 則民終身不得安. 請言外患 : 齊ㆍ秦爲兩敵, 而民不得安; 倚秦攻齊, 而民不得安. 倚齊攻秦, 而民不得安. 故夫謀人之主, 伐人之國, 常苦出辭斷絶人之交, 願大王愼無出于口也. 請屛左右, 曰言所以異陰陽而已矣. 03 大王誠能聽臣, 燕必致氈ㆍ裘ㆍ狗ㆍ馬之地, 齊必致海隅魚鹽之地, 楚必致橘柚雲夢之地. 韓ㆍ魏 04 皆可使致封地湯沐之邑, 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夫割..
조책(趙策) 일(一) 1. 01 知伯從韓ㆍ魏兵以攻趙, 圍晉陽而水之, 城下不沈者三板. 隙疵謂知伯曰: “韓ㆍ魏之君必反矣.” 知伯曰: “何以知之?” 隙疵曰? “以其人事知之. 夫從韓ㆍ魏之兵而攻趙, 趙亡, 難必及韓ㆍ魏矣. 今約勝趙, 而三分其地. 今城不沒者三板, 臼ㆍ竈生䵷, 人馬相食, 城降有日, 而韓ㆍ魏之君無憙志, 而有憂色, 是非反如何也?” 02 明日, 知伯以告韓ㆍ魏之君曰: “隙疵言君之且反也.” 韓ㆍ魏之君曰: “夫勝趙而三分其地, 城今且將拔矣. 夫三家雖愚, 不棄美利于前, 背信盟之約, 而爲危難不可成之事, 其勢可見也. 是疵爲趙計矣, 使君疑二主之心, 而解于攻趙也. 今君聽讒臣之言, 而離二主之交, 爲君惜之.趨而出. 03 隙疵謂知伯曰: “君又何以疵言告韓ㆍ魏之君爲?” 知伯曰: “子安知之?” 對曰: “韓ㆍ魏之君, 視疵端而趨疾.” ..
초책(楚策) 사(四) 1. 或謂楚王曰: “臣聞, 從者欲合天下以朝大王, 臣願大王聽之也. 夫因詘爲信, 舊患有成, 勇者義之; 攝禍爲福, 裁少爲多, 知者官之. 夫報報之反, 墨墨之化, 唯大君能之. 禍與福相貫, 生與亡爲鄰, 不偏于死, 不偏于生, 不足以載大名. 無所寇艾, 不足以橫世. 夫秦捐德絶命之日久矣, 而天下不知. 今夫橫人嚂口利機, 上干主心, 下牟百姓, 公擧而私取利, 是以國權輕于鴻毛, 而積禍重于丘山. 2. 01 魏王遺楚王美人, 楚王說之. 夫人鄭褎知王之說新人也, 甚愛新人: 衣服玩好, 擇其所喜而爲之; 宮室臥具, 擇其所善而爲之. 愛之甚于王. 王曰: “婦人所以事夫者, 色也; 而妬者, 其情也. 今鄭褎知寡人之說新人也, 其愛之甚于寡人, 此孝子之所以事親, 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02 鄭褎知王以己爲不妬也, 因謂新人曰: “王愛子美矣. 雖..
초책(楚策) 삼(三) 1. 蘇子謂楚王曰: “仁人之于民也, 愛之以心, 事之以善言; 孝子之于親也, 愛之以心, 事之以財; 忠臣之于君也, 必進賢人以輔之. 今王之大臣父兄, 好傷賢以爲資, 厚賦斂諸臣ㆍ百姓, 使王見疾于民, 非忠臣也; 大臣播王之過于百姓, 多賂諸侯以王之地, 是故退王之所愛, 亦非忠臣也. 是以國危. 臣願無聽羣臣之相惡也, 愼大臣ㆍ父兄, 用民之所善, 節身之嗜欲, 以百姓.人臣莫難于無妬而進賢. 爲主死易, 垂沙之事, 死者以千數. 爲主辱易, 自令尹以下, 事王者以千數. 至于無妬而進賢, 未見一人也. 故明主之察其臣也, 必知其無妬而進賢也. 賢之事其主也, 亦必無妬而進賢. 夫進賢之難者, 賢者用, 且使己廢; 貴, 且使己賤, 故人難之.“ 2. 蘇秦之楚, 三日乃得見乎王. 談卒, 辭而行. 楚王曰: “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 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
초책(楚策) 이(二) 1 魏相翟强死. 爲甘茂謂楚王曰: “魏之幾相者, 公子勁也. 勁也相魏, 魏ㆍ秦之交必善. 秦ㆍ魏之交完, 則楚輕矣. 故王不如與齊約, 相甘茂于魏. 齊王好高人以名, 今爲其行人, 請魏之相, 齊必喜. 魏氏不聽, 交惡于齊; 齊ㆍ魏之交惡, 必爭事楚. 魏氏聽, 甘茂與樗里疾貿首之讎也, 而魏ㆍ秦之交必惡, 又交重楚也.” 2. 齊ㆍ秦約攻楚, 楚令景翠以六城賂齊, 太子爲質. 昭睢謂景翠曰: 秦恐, 且因景鯉ㆍ蘇厲而效地于楚. 公出地以取齊, 鯉與厲且以收地取秦, 公事必敗. 公不如令王重賂景鯉ㆍ蘇厲使入秦, 秦恐, 必不求地而合于楚. 若齊不求, 是公與約也.” 3. 術視伐楚. 楚令昭鼠以十萬軍漢中. 昭睢勝秦于重丘. 蘇厲謂宛公昭鼠曰: “王欲昭睢之乘秦也, 必分公之兵以益之. 秦知公兵之分也, 必出漢中. 請爲公令辛戎謂王曰 ‘秦兵且出漢中’. ..
초책(楚策) 일(一) 1. 齊ㆍ楚構難, 宋請中立. 齊急宋, 宋許之.子象爲楚謂宋王曰: “楚以緩失宋, 將法齊之急也. 齊以急得宋, 後將常急矣. 是從齊而攻楚, 未必利也. 齊戰勝楚, 勢必危宋; 不勝, 是以弱宋干强楚也. 而令兩萬乘之國常以急求所欲, 國必危矣.” 2. 五國約以伐齊. 昭陽謂楚王曰: 五國以破齊, 秦必南圖.楚王曰: “然則奈何?” 對曰: 韓氏輔國也, 好利而惡難. 好利, 可營也; 惡難, 可懼也. 我厚賂之以利, 其心必營; 我悉兵以臨之, 其心必懼我. 彼懼吾兵而營我利, 五國之事必可敗也. 約絶之後, 雖勿與地,可.” “楚王曰: “善.” 乃命大公事之韓, 見公仲曰: “夫牛闌之事, 馬陵之難, 親王之所見也, 王苟無以五國用兵, 請效列城五, 請悉楚國之衆也, 以牆於齊. 齊之反趙ㆍ魏之後, 而楚果弗與地, 則五國之事困也. 3. 여우가 호..
제책(齊策) 육(六) 1. 01 齊負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正議, 閔王斮之檀衢, 百姓不附; 齊孫室子陳擧直言, 殺之東閭, 宗族離心; 司馬穰苴爲政者也, 殺之, 大臣不親. 以故燕擧兵, 使昌國君將而擊之. 齊使向子將而應之. 齊軍破, 向子以輿一乘亡. 達子收餘卒, 復振, 與燕戰, 求所以償者, 閔王不肯與, 軍破走. 王奔莒. 02 淖齒數之曰: “夫千乘ㆍ博昌之間方數百里, 雨血沾衣, 王知之乎?” 王曰: “不知.” “嬴ㆍ博之間地坼至泉, 王知之乎?” 王曰: “不知.” “人有當闕而哭者, 求之則不得, 去之則聞其聲, 王知之乎?” 王曰: “不知.” 淖齒曰: “天雨血沾衣者, 天以告也; 地坼至泉者, 地以告也; 人有當闕而哭者, 人以告也. 天ㆍ地ㆍ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 何得無誅乎?” 於是殺閔王於鼓里. 03 太子乃解衣免服, 逃太史之家, 爲漑園. 君..
제책(齊策) 사(四) 1. 01 齊人有馮諼者, 貧乏不能自存, 使人屬孟嘗君, 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曰: “客何好?” 曰: “客無好也.” 曰: “客何能?” 曰: “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 曰: “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 食以草具. 02 居有頃, 倚柱彈其劍, 歌曰: “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 左右以告. 孟嘗君曰: “食之, 比門下之客.” 居有頃, 復彈其鋏, 歌曰: “長鋏歸來乎! 出無車.” 左右皆笑之, 以告. 孟嘗君曰: “爲之駕, 比門下之車客.” 於是, 乘其車, 揭其劍, 過其友曰: “孟嘗君客我.” 後有頃, 復彈其劍鋏, 歌曰: “長鋏歸來乎! 無以爲家.” 左右皆惡之, 以爲貪而不知足. 孟嘗君問: “馮公有親乎?” 對曰: “有老母.”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 無使乏. 於是, 馮諼不復歌. 03 後孟嘗君出記, 問門下諸客: “誰習計會,..
제책(齊策) 삼(三) 1. 01 楚王死, 太子在齊質. 蘇秦謂薛公曰: “君何不留楚太子, 以市其下東國.” 薛公曰: “不可. 我留太子, 郢中立王, 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 蘇秦曰: “不然, 郢中立王, 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 吾爲王殺太子; 不然, 吾將與三國共立之.’ 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02 蘇秦之事可以請行; 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 可以益割於楚; 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 可以爲楚王走太子; 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 可以惡蘇秦於薛公; 可以爲蘇秦請封於楚; 可以使人說薛公以善蘇子; 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 02 蘇秦謂薛公曰: “臣聞: 謀泄者事無功, 計不決者名不成. 今君留太子者, 以市下東國也. 非亟得下東國者, 則楚之計變, 變ㆍ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於天下也.” 薛公曰: “善. 爲之奈何?” 對曰: “臣請爲君之楚, 使亟入下東國之地. ..
제책(齊策) 이(二) 1. 01 韓ㆍ齊爲與國. 張儀以秦ㆍ魏伐韓. 齊王曰: “韓, 吾與國也; 秦伐之, 吾將救之.” 田臣思曰: “王之謀過矣, 不如聽之. 子噲與子之國, 百姓不戴, 諸侯弗與. 秦伐韓, 楚ㆍ趙必救之, 是天下以燕賜我也.” 02 王曰: “善.” 乃許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得交於齊, 遂與秦戰. 楚ㆍ趙果遽起兵而救韓, 齊因起兵攻燕, 三十日而擧燕國. 03 張儀事秦惠王. 惠王死, 武王立. 左右惡張儀, 曰: “儀事先王不忠.” 言未已, 齊讓又至. 張儀聞之, 謂武王曰: “儀有愚計願效之王.” 王曰: “奈何?” 曰: “爲社稷計者, 東方有大變, 然後王可以多割地. 04 今齊王甚憎張儀, 儀之所在, 必擧兵而伐之. 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 齊必擧兵而伐之. 齊ㆍ梁之兵連於城下, 不能相去, 王以其閒伐韓, 入三川ㆍ出兵函谷, 而無伐以臨周, 祭..
제첵(齊策) 일(一) 1. 楚威王戰勝於徐州, 欲逐嬰子於齊. 嬰子恐. 張丑謂楚王曰: “王戰勝於徐州也, 盼子不用也. 盼子有功於國, 百姓爲之用; 嬰子不善, 而用申縳. 申縳者, 大臣與, 百姓弗爲用, 故王勝之也. 今嬰子逐, 盼子必用. 復整其士卒, 以與王遇, 必不便於王也.” 楚王因弗逐. 2. 齊將封田嬰於薛. 楚王聞之大怒, 將伐齊. 齊王有輟志. 公孫閈曰: “封之成與不, 非在齊也, 又將在楚. 閈說楚王, 令其欲封公也又甚於齊.” 嬰子曰: “願委之於子.” 公孫閈爲謂楚王曰: “魯ㆍ宋事楚而齊不事者, 齊大而魯ㆍ宋小. 王獨利魯ㆍ宋之小, 不惡齊大, 何也? 夫齊削地而封田嬰, 是其所以弱也. 願勿止.” 楚王曰: “善.” 因不止. 靖郭君將城薛, 客多以諫. 靖郭君謂謁者, 旡爲客通. 齊人有請者曰: “臣請三言而已矣! 益一言, 臣請烹.” 靖郭君因..
진책(秦策) 오(五) 1. 01 謂秦王曰: “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 臣聞: 王, 兵勝而不驕; 伯, 主約而不忿. 勝而不驕, 故能服世; 約而不忿, 故能從鄰. 今王廣德魏ㆍ趙而輕失齊, 驕也; 戰勝宜陽, 不恤楚交, 忿也. 驕忿非伯主之業也. 臣竊爲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02 “詩云: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與終. 何以知其然? 昔智伯瑤殘范ㆍ中行, 圍逼晉陽, 卒爲三家笑; 吳王夫差棲越於會稽, 勝齊於艾陵, 爲黃池之遇, 無禮於宋, 遂與句踐禽, 死於干隧; 梁君伐楚勝齊, 制趙ㆍ韓之兵, 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 後子死, 身布冠而拘於秦. 三者非無功也, 能始而不能終也. 03 “今王破宜陽, 殘三川, 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 雍天下之國, 徙兩周之疆, 而世主不敢交; 陽侯之塞, 取黃棘, 而韓ㆍ楚之兵不敢進. 王若能爲此尾, 則三王..
진책(秦策) 사(四) 1. 01 秦取楚漢中, 再戰於藍田, 大敗楚軍. 韓ㆍ魏聞楚之困, 乃南襲至鄧, 楚王引歸. 後三國謀攻楚, 恐秦之救也. 或說薛公: “可發使告楚曰: ‘今三國之兵且去楚, 楚能應而共攻秦, 雖藍田豈難得哉, 况於楚之故地?’ 02 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也, 而今三國之辭去, 則楚之應之也必勸. 是楚與三國謀出秦兵矣. 秦爲知之, 必不救也. 三國疾攻楚, 楚必走秦以急, 秦愈不敢出. 則是我離秦而攻楚也, 兵必有功.” 薛公曰: “善.” 遂發重使之楚, 楚之應之果勸. 於是三國幷力攻楚, 楚果告急於秦, 秦遂不敢出兵, 大臣有功. 2. 薛公入魏而出齊女. 韓春謂秦王曰: “何不取爲妻, 以齊ㆍ秦劫魏, 則上黨秦之有也. 齊ㆍ秦合而立負蒭, 負蒭立, 其母在秦, 則魏, 秦之縣也. 已, 呡欲以齊ㆍ秦劫魏而困薛公, 佐欲定其弟, 臣請爲王因呡與佐也. 魏懼..
진책(秦策) 삼(三) 1. 薛公爲魏謂魏冉曰: “文聞秦王欲以呂禮收齊以濟天下, 君必輕矣. 齊ㆍ秦相聚, 以臨三晉, 禮必幷相之, 是君收齊以重呂禮也. 齊免於天下之兵, 其讎君必深. 君不如勸秦王令弊邑卒攻齊之事, 齊破, 文請以所得封君. 齊破晉强, 秦王畏晉之强也, 必重君以取晉. 齊予晉弊邑, 而不能支秦, 晉必重君以事秦. 是君破齊以爲功, 操晉以爲重也. 破齊定封, 而秦ㆍ晉皆重君; 若齊不破, 呂禮復用, 子必大窮矣.” 2. 秦客卿造謂穰侯曰: “秦封君以陶, 藉君天下數年矣. 攻齊之事成, 陶爲萬乘, 長小國, 率以朝天子, 天下必聽, 五伯之事也; 攻齊不成, 陶爲鄰恤, 而莫之據也. 故攻齊之於陶也, 存亡之機也. “君欲成之, 何不使人謂燕相國曰: ‘聖人不能爲時, 時至而弗失. 舜雖賢, 不遇堯也不得爲天子. 湯ㆍ武雖賢, 不當桀ㆍ紂ㆍ不王. 故以舜ㆍ湯ㆍ..
진책(秦策) 이(二) 1. 齊助楚攻秦, 取曲沃. 其後, 秦欲伐齊, 齊ㆍ楚之交善, 惠王患之, 謂張儀曰: “吾欲伐齊, 齊ㆍ楚方懽, 子爲寡人慮之, 奈何?” 張儀曰: “王其爲臣約車幷幣, 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 曰: “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 唯儀之所甚願爲臣者亦無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 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 今齊王之罪, 其於弊邑之王甚厚. 弊邑欲伐之, 而大國與之懽, 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 而儀不得爲臣也. 大王苟能閉關絶齊, 臣請使秦王獻商ㆍ於之地, 方六百里. 若此, 齊必弱, 齊弱則必爲王役矣. 則是北弱齊, 西德於秦, 而私商ㆍ於之地以爲利也. 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說, 宣言之於朝廷, 曰: “不穀得商ㆍ於之田, 方六百里.” 羣臣聞見者畢賀. 陳軫後見, 獨不賀. 楚王曰: “不穀不煩一兵, 不傷一人, 而得商ㆍ於之地..
서주책(西周策) 1. 薛公以齊爲韓ㆍ魏攻楚, 又與韓ㆍ魏攻秦, 而藉兵乞食於西周. 韓慶爲西周謂薛公曰: “君以齊爲韓ㆍ魏攻楚, 九年而取宛ㆍ葉以北, 以强韓ㆍ魏. 今又攻秦以益之, 韓ㆍ魏南無楚憂, 西無秦患, 則地廣而益重, 齊必輕矣. 夫本末更盛, 虛實有時, 竊爲君危之. 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 而君無攻, 又無藉兵乞食. 君臨函谷而無攻, 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 ‘薛公必破秦以張韓ㆍ魏. 所以進兵者, 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 秦王出楚王以爲和. 君令弊邑以此忠秦, 秦得無破, 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 必欲之. 楚王出, 必德齊, 齊得東國而益强, 而薛世世無患. 秦不大弱, 而處之三晉之西, 三晉必重齊.” 薛公曰: “善.” 因令韓慶入秦, 而使三國無攻秦, 而使不藉兵乞食於西周. 2. 秦攻魏將*상武軍於伊闕, 進兵而攻周. 爲周最謂李兌曰: “君不如禁秦之攻周. ..
동주책(東周策) 1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周君患之, 以告顔率. 顔率曰: “大王勿憂, 臣請東借救於齊.” 顔率至齊, 謂齊王曰: “夫秦之爲無道也, 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 周之君臣內自盡計: 與秦, 不若歸之大國. 夫存危國, 美名也; 得九鼎, 厚寶也. 願大王圖之. 齊王大悅, 發師五萬人, 使陳臣思將以救周, 而秦兵罷. 齊將求九鼎, 周君又患之. 顔率曰: “大王勿憂. 臣請東解之.” 顔率至齊, 謂齊王曰: “周賴大國之義, 得君臣父子相保也, 願獻九鼎. 不識大國何塗之從而致之齊?” 齊王曰: “寡人將寄徑於梁.” 顔率曰: “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 謀之暉臺之下, 少海之上, 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齊王曰: “寡人將寄徑於楚.” 對曰: “不可. 楚之君臣欲得九鼎, 謀之於葉庭之中, 其日久矣, 若入楚, 鼎必不出.” 王曰: “寡人終何塗之從而致之齊..
6. ‘증삼살인’의 고사를 통해 임금의 신뢰를 얻은 감무 秦武王謂甘茂曰: “寡人欲車通三川以闚周室, 而寡人死不杇乎.” 甘茂對曰: “請之魏, 約伐韓.” 王令向壽輔行. 甘茂至魏, 謂向壽: “子歸告王曰: ‘魏聽臣矣, 然願王勿攻也.’ 事成盡以爲子功.” 向壽歸以告王. 王迎甘茂於息壤. 甘茂至, 王問其故, 對曰: “宜陽大縣也, 上黨ㆍ南陽積之久矣, 名爲縣, 其實郡也. 今王倍數險, 行千里而攻之, 難矣. 臣聞張儀西幷巴ㆍ蜀之地, 北取西河之外, 南取上庸, 天下不以爲多張儀, 而賢先王. 魏文侯令樂羊將, 攻中山, 三年而拔之. 樂羊反, 而語功. 文侯示之謗書一篋, 樂羊再拜稽首曰: ‘此非臣之功, 主君之力也.’ 今臣羈旅之臣也. 樗里疾ㆍ公孫衍二人者, 挾韓而議, 王必聽之. 是王欺魏, 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昔者, 曾子處費, 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
안 된 일이 변해 좋은 일이 된다 (轉禍爲福) 燕文公時, 秦惠王以其女爲燕太子婦. 文公卒, 易王立. 齊宣王因燕喪攻之, 取十城. 武安君蘇秦爲燕說齊王, 再拜而賀, 因仰而弔. 齊王桉戈而卻, 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對曰: “人之飢所以不食烏喙者, 以爲雖偸充腹, 而與死同患也. 今燕雖弱小, 强秦之少婿也. 王利其十城, 而深與强秦爲仇. 今使弱燕爲鴈行, 而强秦制其後, 以招天下之精兵, 此食烏喙之類也.” 齊王曰:“然則奈何?” 對曰:“聖人之制事也, 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 故桓公負婦人而名益尊, 韓獻開罪而交愈固, 此皆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者也. 王能聽臣, 莫如歸燕之十城, 卑辭以謝秦. 秦知王以己之故歸燕城也, 秦必德王, 燕無故而得十城, 燕亦德王, 是棄强仇而立厚交也. 且夫燕ㆍ秦之俱事齊, 則大王號令, 天下皆從, 是王以虛辭附秦, 而以..
3. 적당선에서 만족할 수 있는 지혜 (畵蛇添足) 昭陽爲楚伐魏, 覆軍殺將, 得八城, 移兵而攻齊. 陳軫爲齊王使, 見昭陽, 再拜賀戰勝, 起而問: “楚之法, 覆軍殺將, 其官爵何也?” 昭陽曰: “官爲上柱國, 爵爲上執珪.” 陳軫曰: “異貴於此者何也?” 曰: “唯令尹耳.” 陳軫曰: “令尹貴矣, 王非置兩令尹也. 臣竊爲公譬可也? 楚有祠者, 賜其舍人巵酒. 舍人相謂曰: ‘數人飮之不足, 一人飮之有餘. 請畫地爲蛇, 先成者飮酒.’ 一人蛇先成, 引酒且飮之, 乃左手持巵, 右手畫蛇曰: ‘吾能爲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 奪其巵曰: ‘蛇固無足, 子安能爲之足?’ 遂飮其酒. 爲蛇足者, 終亡其酒. 今君相楚而攻魏, 破軍殺將得八城, 不弱兵, 欲攻齊. 齊畏公甚, 公以是爲名居足矣, 官之上非可重也. 戰無不勝, 而不知止者, 身且死, 爵且後歸, 猶爲蛇..
10. 01 昭王旣息民繕兵, 復欲伐趙, 武安君曰:“不可.” 王曰:“前年國虛民飢, 君不量百姓之力, 求益軍糧以滅趙. 今寡人息民以養士, 蓄積糧食, 三軍之俸, 有倍於前, 而曰‘不可’. 其說何也?” 02 武安君曰:“長平之事, 秦軍大剋, 趙軍大破; 秦人歡喜, 趙人畏懼. 秦民之死者厚葬, 傷者厚養, 勞者相饗, 飮食餔餽, 以靡其財; 趙人之死者不得收, 傷者不得療, 涕泣相哀, 勠力同憂, 耕田疾作, 以生其財. 03 今王發軍雖倍其前, 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 趙自長平已來, 君臣憂懼, 早朝晏退, 卑辭重幣, 四面出嫁, 結親燕、魏, 連好齊、楚, 積慮幷心, 備秦爲務. 其國內實, 其交外成. 當今之時, 趙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旣以興師矣.” 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將而伐趙. 陵戰失利, 亡五校. 王欲使武安君, 武安君稱疾不行. 04 王乃使應侯往見武安君..
9. 樂羊爲魏將, 攻中山. 其子時在中山, 中山君烹之, 作羹致於樂羊. 樂羊食之. 古今稱之: “樂羊食子以自信, 明害父以求法.”
8. 中山君饗都士, 大夫司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 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 說楚王伐中山, 中山君亡. 有二人挈戈而隨其後者, 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爲者也?” 二人對曰:“臣有父, 嘗餓且死. 君下壺飡餌之. 臣父且死, 曰:“中山有事, 汝必死之.’ 故來死君也.” 中山君喟然而仰歎曰:“與不期衆少, 其於當厄; 怨不期深淺, 其於傷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國, 以一壺飡得士二人.”
7. 主父欲伐中山, 使李疵觀之. 李疵曰:“可伐也. 君弗攻, 恐後天下.” 主父曰:“何以?” 對曰“中山之君所傾蓋與車, 而朝窮閭隘巷之士者七十家.” 主父曰:“是賢君也, 安可伐?” 李疵曰:“不然, 擧士, 則民務名不存本; 朝賢, 則耕者惰而戰士懦. 若此不亡者, 未之有也.”
6. 01 陰姬與江姬爭爲后. 司馬憙謂陰姬公曰:“事成, 則有土子民; 不成, 則恐無身. 欲成之, 何不見臣乎?” 陰姬公稽首曰:“誠如君言, 事何可豫道者.” 司馬憙卽奏書中山王曰:“臣聞弱趙强中山.” 中山王悅而見之曰:“願聞弱趙强中山之說.” 司馬憙曰:“臣願之趙, 觀其地形險阻, 人民貧富, 君臣賢不肖, 商敵爲資, 未可豫陳也.” 02 中山王遣之. 見趙王曰:“臣聞:趙,天下善爲音, 佳麗人之所出也. 今者, 臣來至境, 入都邑, 觀人民謠俗, 容貌顔色, 殊無佳麗好美者. 以臣所行多矣, 周流無所不通, 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也. 不知者, 特以爲神力, 言不能及也. 其容貌顔色固已過絶人矣. 若乃其眉目、 准頞、權衡、犀角、偃月, 彼乃帝王之后. 非諸侯之姬也.” 03 趙王意移, 大悅曰:“吾願請之. 何如?” 司馬憙曰:“臣竊見其佳麗, 口不能無道爾. 卽欲請之,..
5. 司馬憙三相中山, 陰簡難之. 田簡謂司馬憙曰:“趙使者來屬耳, 獨不可語陰簡之美乎? 趙必請之. 君與之, 卽公無內難矣; 君弗與趙, 公因勸君立之以爲正妻. 陰簡之德公, 無所窮矣.” 果令趙請, 君弗與. 司馬憙曰:“君弗與趙, 趙王必大怒, 大怒則君必危矣. 然則立以爲妻, 固無請人之妻不得而怨人者也.” 田簡自謂:“取使, 可以爲司馬憙, 可以爲陰簡, 可以令趙勿請也.
4. 司馬憙使趙爲己求相中山, 公孫弘陰知之. 中山君出, 司馬憙御, 公孫弘參乘. 弘曰:“爲人臣, 招大國之威, 以爲己求相, 於君何如?” 君曰:“吾食其肉, 不以分人.” 司馬憙頓首於軾曰:“臣者知死至矣.” 君曰:“何也?” “臣抵罪.” 君曰:“行, 吾知之矣.” 居頃之, 趙使來爲司馬憙求相. 中山君大疑公孫弘, 公孫弘走出.
3. 01 中山與燕、趙爲王. 齊閉關不通中山之使, 其言曰:“我萬乘之國也, 中山千乘之國也, 何侔名於我?” 欲割平邑以賂燕、趙, 出兵以攻中山. 藍諸君患之. 02 張登謂藍諸君曰:“公何患於齊?” 藍諸君曰:“齊强, 萬乘之國, 耻與中山侔名, 不憚割地以賂燕、趙, 出兵以攻中山. 燕、趙好位而貪地, 吾恐其不吾據也. 大者危國, 次者廢王, 柰何吾弗患也?” 張登曰:“請令燕、趙固輔中山而成其王, 事遂定. 公欲之乎?” 藍諸君曰:“此所欲也.” 曰:“請以公爲齊王, 而登試說公, 可, 乃行之.” 藍諸君曰:“願聞其說.” 03 登曰:“王之所以不憚割地以賂燕、趙, 出兵以攻中山者, 其實欲廢中山之王也.” 王曰:“然.” “然則王之爲費且危. 夫割地以賂燕、趙, 是强敵也; 出兵以攻中山, 首難也. 王行二者, 所求中山未必得. 王如用臣之道, 地不虧而兵不用, 中山可廢..
2. 01 犀首立五王, 而中山後持. 齊謂趙、魏曰:“寡人羞與中山竝爲王, 願與大國伐之, 以廢其王.” 中山聞之, 大恐, 召張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 齊謂趙、魏曰, 羞與寡人竝爲王, 而欲伐寡人. 恐亡其國, 不在索王. 非子莫能吾救.” 登對曰:“君爲臣多車重幣, 臣請見田嬰.” 02 中山之君遣之齊. 見嬰子曰:“臣聞君欲廢中山之王, 將與趙、魏伐之, 過矣. 以中山之小, 而三國伐之, 中山雖益廢王, 猶且聽也. 且中山恐, 必爲趙、魏廢其王而務附焉. 是君爲趙、魏驅羊也, 非齊之利也. 豈若中山廢其王而事齊哉?” 田嬰曰:“柰何?” 03 張登曰:“今君召中山, 與之遇而許之王, 中山必喜而絶趙, 魏. 趙, 魏怒而攻中山, 中山急而爲君難其王, 則中山必恐, 爲君廢王事齊. 彼患亡其國, 是君廢其王而亡其國, 賢於爲趙、魏驅羊也.” 田嬰曰:“諾.” 04 張丑曰:“..
1. 魏文侯欲殘中山. 常莊談謂趙襄子曰:“魏幷中山, 必無趙矣. 公何不請公子傾以爲正妻, 因封之中山, 是中山復立也.”
14. 衛人迎新婦, 婦上車, 問:“驂馬, 誰馬也?” 御曰:“借之.” 新婦謂僕曰:“拊驂, 無笞服.” 車至門, 扶, 敎送母:“滅竈, 將失火.” 入室見臼, 曰:“徙之牖下, 妨往來者.” 主人笑之. 此三言者, 皆要言也, 然而不免爲笑者, 蚤晩之時失也.
13. 衛嗣君時, 胥靡逃之魏. 衛贖之百金, 不與. 乃請以左氏. 羣臣諫曰:“以百金之地, 贖一胥靡, 無乃不可乎?” 君曰:“治無小, 亂無大. 敎化喩於民, 三百之城, 足以爲治; 民無廉耻, 雖有十左氏, 將何以用之?”
12. 衛嗣君病. 富術謂殷順且曰:“子聽吾言也以說君, 勿益損也, 君必善子. 人, 生之所行, 與死之心異. 始君之所行於世者, 食高麗也; 所用者, 緤錯、挐薄也. 羣臣盡以爲君輕國而好高麗, 必無與君言國事者. 子謂君:‘君之所行天下者, 甚謬. 緤錯主斷於國, 而挐薄輔之, 自今以往者, 公孫氏必不血食矣.’” 君曰:“善.” 與之相印, 曰:“我死, 子制之.” 嗣君死, 殷順且以君令相公期. 緤錯、挐薄之族皆逐也.
11. 衛使客事魏, 三年不得見. 衛客患之, 乃見梧下先生, 許之以百金. 梧下先生曰:“諾.” 乃見魏王曰:“臣聞秦出兵, 未知其所之. 秦、魏交而不脩之日久矣. 願王博事秦, 無有佗計.” 魏王曰:“諾.” 客趨出, 至郞門而反, 曰:“臣恐王事秦之晩.” 王曰:“何也?” 先生曰:“夫人於事己者過急, 於事人者過緩. 今王緩於事己者, 安能急於事人.” “奚以知之?” 衛客曰:‘事王三年不得見.’ 臣以是知王緩也.” 魏王趨見衛客.
10. 秦攻衛之蒲. 胡衍謂樗里疾曰:“公之伐蒲, 以爲秦乎? 以爲魏乎? 爲魏則善, 爲秦則不賴矣. 衛所以爲衛者, 以有蒲也. 今蒲入於魏, 衛必折於魏. 魏亡西河之外, 而弗能復取者, 弱也. 今幷衛於魏, 魏必强, 魏强之日, 西河之外必危. 且秦王亦將觀公之事. 害秦以善魏, 秦王必怨公.” 樗里疾曰:“柰何?” 胡衍曰:“公釋蒲勿攻, 臣請爲公入戒蒲守, 以德衛君.” 樗里疾曰:“善.” 胡衍因入蒲, 謂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也, 其言曰:‘吾必取蒲.’ 今臣能使釋蒲勿攻.” 蒲守再拜, 因效金三百鎰焉, 曰:“秦兵誠去, 請厚子於衛君.” 胡衍取金於蒲, 以自重於衛. 樗里子亦得三百金而歸, 又以德衛君也.
9. 智伯欲襲衛, 乃佯亡其太子, 使奔衛. 南文子曰:“太子顔爲君子也, 甚愛而有寵; 非有大罪而亡, 必有故.” 使人迎之於境曰:“車過五乘, 愼勿納也.” 智伯聞之, 乃止.
8. 智伯欲伐衛, 遺衛君野馬四, 百白璧一. 衛君大悅, 羣臣皆賀, 南文子有憂色. 衛君曰:“大國大懽, 而子有憂色何?” 文子曰:“無功之賞, 無力之禮, 不可不察也. 野馬四, 百璧一, 此小國之禮也, 而大國致之, 君其圖之.” 衛君以其言告邊境. 智伯果起兵而襲衛, 至境而反, 曰:“衛有賢人, 先知吾謀也.”
7. 宋康王之時, 有雀生鸇於城之陬. 使史占之, 曰:“小而生巨, 必霸天下.” 康王大喜, 於是滅滕、伐薛, 取淮北之地. 乃愈自信, 欲霸之亟成. 故射天笞地, 斬社稷而焚滅之, 曰:“威服天下鬼神”; 罵國老諫曰, 爲無顔之冠, 以示勇; 剖傴之背, 鍥朝涉之脛, 而國人大駭. 齊聞而伐之, 民散, 城不守. 王乃逃倪侯之館, 遂得而死. 見祥而不爲祥, 反爲禍.
6. 00 宋與楚爲兄弟. 齊攻宋, 楚王言救宋. 宋因賣楚重以求講於齊. 齊不聽. 蘇秦爲宋謂齊相曰:“不如與之, 以明宋之賣楚重於齊也. 楚怒, 必絶於宋而事齊. 齊、楚合, 則攻宋易矣." 01 魏太子自將, 過宋外黃. 外黃徐子曰:"臣有百戰百勝之術, 太子能聽臣乎?" 太子曰:"願聞之." 客曰:"固願效之. 今太子自將攻齊, 大勝幷莒, 則富不過有魏, 而貴不益爲王; 若戰不勝, 則萬世無魏. 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 太子曰:"諾. 請必從公之言而還." 02 客曰:"太子雖欲還, 不得矣. 彼利太子之戰攻, 而欲滿其意者衆, 太子雖欲還, 恐不得矣." 太子上車請還. 其御曰:"將出而還, 與北同, 不如遂行." 遂行. 與齊人戰而死, 卒不得魏.
5. 謂大尹曰:“君日長矣, 自知政, 則公無事. 公不如令楚賀君之孝, 則君不奪太后之事矣, 則公常用宋矣.
4. 01 梁王伐邯鄲, 而徵師於宋. 宋君使使者請於趙王曰:“夫梁兵勁而權重, 今徵師於弊邑. 弊邑不從, 則恐危社稷; 若扶梁伐趙, 以害趙國, 則寡人不忍也. 願王之有以命弊邑.” 趙王曰:“然. 夫宋之不足如梁也, 寡人知之矣. 弱趙以强梁, 宋必不利也. 則吾何以告子而可乎?” 02 使者曰:“臣請受邊城, 徐其攻, 而留其日, 以待下吏之有城而已.” 趙王曰:“善.” 宋人因遂擧兵入趙境, 而圍一城焉. 梁王甚說, 曰:“宋人助我攻矣.” 趙王亦說, 曰:“宋人止於此矣.” 故兵退難解, 德施於梁, 而無怨於趙. 故名有所加, 而實有所歸.
3. 01 犀首伐黃, 過衛, 使人謂衛君曰:“弊邑之師, 過大國之郊, 曾無一介之使以存之乎? 敢請其罪. 今黃城將下矣, 已, 將移兵而造大國之城下.” 衛君懼, 束組三百緄, 黃金三百鎰, 以隨使者. 02 南文子止之曰:“是勝黃城必不敢來, 不勝亦不敢來. 是勝黃城, 則功大名美, 內臨其倫; 夫在中者惡臨, 議其事; 蒙大名, 挾成功, 坐御以待中之議, 犀首雖愚, 必不爲也. 是不勝黃城, 破心而走歸, 恐不免於罪矣, 彼安敢攻衛以重其不勝之罪哉?” 果勝黃城, 帥師而歸, 遂不敢過衛.
2. 01 公輸般爲楚設機, 將以攻宋. 墨子聞之, 百舍重繭, 往見公輸般, 謂之曰:“吾自宋聞子, 吾欲藉子殺王.” 公輸般曰:“吾義固不殺王.” 墨子曰:“聞公爲雲梯, 將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義不殺王而攻國, 是不殺少而殺衆. 敢問攻宋何義也?” 02 公輸般服焉, 請見之王. 墨子見楚王曰:“今有人於此, 舍其文軒, 鄰有弊輿, 而欲竊之; 舍其錦繡, 鄰有短褐, 而欲竊之; 舍其粱肉, 鄰有糟糠, 而欲竊之. 此爲何若人也?” 王曰:“必爲有竊疾矣.” 03 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 宋方五百里, 此猶文軒之與弊輿也; 荊有雲夢, 犀、兕、麋鹿盈之, 江、漢魚、鼈、黿、鼉爲天下饒; 宋所謂無雉、免、鮒魚者也, 此猶粱肉之與糟糠也. 荊有長松、文梓、楩、柟、豫樟. 宋無長木, 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 惡以王吏之攻宋, 爲與此同類也.” 王曰:“善哉!” 請無攻宋.
1. 齊攻宋, 宋使臧子索救於荊. 荊王大說, 許救甚勸. 臧子憂而反. 其御曰:“索救而得, 有憂色何也?” 臧子曰:“宋小而齊大; 夫救於小宋, 而惡於大齊, 此王之所憂也. 而荊王說甚, 必以堅我; 我堅而齊弊, 荊之利也.” 臧子乃歸. 齊王果攻, 拔宋五城, 而荊王不至.
5. 01 燕太子丹質於秦, 亡歸. 見秦且滅六國, 兵以臨易水, 恐其禍至. 太子丹患之, 謂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兩立, 願太傅幸而圖之.” 武對曰:“秦地遍天下, 威脅韓、魏、趙氏, 則易水以北, 未有所定也. 柰何以見陵之怨, 欲排其逆鱗哉?” 太子曰:“然則何由?” 太傅曰:“請入 圖之.” 02 居之有閒, 樊將軍亡秦之燕, 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諫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 而積怨於燕, 足爲寒心, 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 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 禍必不振矣! 雖有管、晏, 不能爲謀. 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 請西約三晉, 南連齊、楚, 北講於單于, 然後乃可圖也.” 03 太子丹曰:“太傅之計, 曠日彌久, 心惛然, 恐不能須臾. 且非獨於此也. 夫樊將軍, 困窮於天下, 歸身於丹. 丹終不迫於强秦, 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時也. 願太傅更慮之.” ..
4. 01 秦幷趙, 北向迎燕. 燕王聞之, 使人賀秦王. 使者過趙, 趙王繫之. 使者曰:"秦、趙爲一, 而天下服矣. 玆之所以受命於趙者, 爲秦也. 今臣使秦, 而趙繫之. 是秦、趙有隙. 秦、趙有隙, 天下必不服, 而燕不受命矣. 且臣之使秦, 無妨於趙之伐燕也." 趙王以爲然而遣之. 02 使者見秦王曰:"燕王竊聞秦幷趙, 燕王使使者賀千金." 秦王曰:"夫燕無道, 吾使趙有之, 子何賀?" 使者曰:“臣聞全趙之時, 南鄰爲秦, 北下曲陽爲燕, 趙廣三百里, 而與秦相距五十餘年矣, 所以不能反勝秦者, 國小而地無所取. 今王使趙北幷燕, 燕、趙同力, 必不復受於秦矣. 臣切爲王患之.” 秦王以爲然, 起兵而救燕.
3. 01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爲趙孝成王壽, 酒三日, 反報曰:“趙民其壯者皆死於長平, 其孤未壯, 可伐也.” 王乃召昌國君樂閒而問曰:“何如?” 對曰:“趙, 四達之國也, 其民皆習於兵, 不可與戰.” 王曰:“吾以倍攻之, 可乎?” 曰:“不可.” 曰:“以三, 可乎?” 曰:“不可.” 02 王大怒. 左右皆以爲趙可伐, 遽起六十萬以攻趙: 令栗腹以四十萬攻鄗, 使慶秦以二十萬攻代. 趙使廉頗以八萬遇栗腹於鄗, 使樂乘以五萬遇慶秦於代. 燕人大敗. 樂閒入趙. 03 燕王以書且謝焉, 曰:“寡人不佞, 不能奉順君意, 故君捐國而去, 則寡人之不肖明矣. 敢端其願, 而君不肯聽, 故使使者陳愚意, 君試論之. 04 語曰:‘仁不輕絶, 智不輕怨.’ 君之於先王也, 世之所明知也. 寡人望有非則君掩蓋之, 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望有過則君敎誨之, 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且寡人之罪, 國..
2. 張丑爲質於燕, 燕王欲殺之, 走且出境, 境吏得丑. 丑曰:“燕王所爲將殺我者, 人有言我有寶珠也, 王欲得之. 今我已亡之矣, 而燕王不我信. 今子且致我, 我且言子之奪我珠而呑之, 燕王必當殺子, 刳子腹及子之腸矣. 夫欲得之君, 不可說以利. 吾要且死, 子腸亦且寸絶.” 境吏恐而赦之.
1. 01 齊、韓、魏共攻燕. 燕使太子請救於楚. 楚王使景陽將而救之. 暮舍, 使左右司馬各營壁地, 已, 稙表. 景陽怒, 曰:“女所營者, 水皆至滅表. 此焉可以舍?” 乃令徙. 明日大雨, 山水大出, 所營者, 水皆滅表. 軍吏乃服. 02 於是遂不救燕, 而攻魏雝丘, 取之, 以與宋. 三國懼, 乃罷兵. 魏軍其西, 齊軍其東. 楚軍欲還, 不可得也. 景陽乃開西和門, 晝以車騎, 暮以燭, 見通使於魏. 齊師怪之, 以爲燕、楚與魏謀之, 乃引兵而去. 齊兵已去, 魏失其與國, 無與共擊楚. 乃夜遁. 楚師乃還.
14. 齊、魏爭燕, 齊謂燕王曰:“吾得趙矣.” 魏亦謂燕王曰:“吾得趙矣.” 燕無以決之, 而未有適予也. 蘇子謂燕相曰:“臣聞辭卑而幣重者, 失天下者也; 辭倨而幣薄者, 得天下者也. 今魏之辭倨而幣薄.” 燕因合於魏得趙. 齊遂北矣.
12. 01 客謂燕王曰:“齊南破楚, 西屈秦, 用韓、魏之兵, 燕、趙之衆, 猶鞭筴也. 使齊北面伐燕, 卽雖五燕不能當. 王何不陰出使, 散游士, 頓齊兵, 弊其衆, 使世世無患.” 燕王曰:“假寡人五年, 寡人得其志矣.” 蘇子曰:“請假王十年.” 燕王說, 奉蘇子車五十乘, 南使於齊. 02 謂齊王曰:“齊南破楚, 西屈秦, 用韓、魏之兵, 燕、趙之衆, 猶鞭筴也. 臣聞當世之擧王, 必誅暴正亂, 擧無道, 攻不義. 今宋王射天笞地, 鑄諸侯之象, 使侍屛匽, 展其臂, 彈其鼻, 此天下之無道不義, 而王不伐, 王名終不成. 且夫宋, 中國膏腴之地, 鄰民之所處也, 與其得百里於燕, 不如得十里於宋. 伐之, 名則義, 實則利. 王何爲弗爲?” 03 齊王曰:“善.” 遂與兵伐宋, 三覆宋. 宋遂擧. 燕王聞之, 絶交於齊, 率天下之兵以伐齊. 大戰一, 小戰再, 頓齊國, 成..
11. 01 或獻書燕王:“王而不能自恃, 不惡卑名以事强; 事强可以令國安長久, 萬世之善計. 以事强而不可以爲萬世, 則不如合弱. 將柰何合弱而不能如一? 此臣之所爲山東苦也. 02 “比目之魚不相得則不能行, 故古之人稱之, 以其合兩而如一也. 今山東合弱而不能如一, 是山東之知不如魚也. 又譬如車士之引車也, 三人不能行, 索二人、五人, 而車因行矣; 今山東三國弱而不能敵秦, 索二國因能勝秦矣; 然而山東不知相索, 智固不如車士矣. 03 胡與越人言語不相知, 志意不相通, 同舟而凌波, 至其相救助如一也; 今山東之相與也, 如同舟而濟, 秦之兵至, 不能相救助如一, 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 三物者, 人之所能爲也. 山東之主遂不悟, 此臣之所爲山東苦也. 願大王之熟慮之也. 04 “山東相合, 之主者不卑名, 之國者可長存, 之卒者出士, 以戌韓、梁之西邊, 此燕之上計也...
10. 01 昌國君樂毅爲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下七十餘城, 盡郡縣之以屬燕. 三城未下, 而燕昭王死. 惠王卽位, 用齊人反閒, 疑樂毅, 而使騎劫代之將. 樂毅奔趙. 趙封以爲望諸君. 齊田單欺詐騎劫, 卒敗燕軍, 復收七十城以復齊. 02 燕王悔, 懼趙用樂毅, 承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樂毅, 且謝之曰:“先王擧國而委將軍, 將軍爲燕破齊, 報先王之讎, 天下莫不振動, 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 03 會先王棄羣臣, 寡人新卽位, 左右誤寡人. 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 爲將軍久暴露於外, 故召將軍且休計事. 將軍過聽, 以與寡人有隙, 遂捐燕而歸趙. 將軍自爲計則可矣, 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04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 不能奉承先王之敎, 以順左右之心, 恐抵斧質之罪, 以傷先王之明, 而又害於足下之義, 故遁逃奔趙. 自負以不肖之罪..
9. 01 燕饑, 趙將伐之. 楚使將軍之燕, 過魏, 見趙恢. 趙恢曰:“使除患無至, 易於救患. 伍子胥、宮之奇不用, 燭之武、張孟談受大賞. 是故謀者皆從事於除患之道, 而先使除患無至者. 今予以百金送公也, 不如以言. 公聽吾言而說趙王曰: 02 ‘昔者吳伐齊, 爲其饑也. 伐齊未必勝也, 而弱越乘其弊以霸. 今王之伐燕也, 亦爲其饑也, 伐之未必勝, 而强秦將以兵承王之西, 是使弱趙居强吳之處, 而使强秦處弱越之所以霸也. 願王之熟計之也’.” 使者乃以說趙王, 趙王大悅, 乃止. 燕昭王聞之, 乃封之以地.
8. 燕昭王且與天下伐齊, 而有齊人仕於燕者, 昭王召而謂之曰:“寡人且與天下伐齊, 旦暮出令矣. 子必爭之, 爭之而不聽, 子因去而之齊. 寡人有時復合和也, 且以因子而事齊.” 當此之時也, 燕齊不兩立, 然而常獨欲有復收之之志若此也.
7. 01 陳翠合齊、燕, 將令燕王之弟爲質於齊, 燕王許諾. 太后聞之大怒, 曰:“陳公不能爲人之國, 亦則已矣. 焉有離人子母者? 老婦欲得志焉.” 陳翠欲見太后. 王曰:“太后方怒子, 子其待之.” 陳翠曰:“無害也.” 遂入見太后曰:“何臞也?” 02 太后曰:“賴得先王鴈、鶩之餘食, 不宜臞. 臞者, 憂公子之且爲質於齊也.” 陳翠曰:“人主之愛子也, 不如布衣之甚也. 非徒不愛子也, 又不愛丈夫子獨甚.” 太后曰:“何也?” 03 對曰:“太后嫁女諸侯, 奉以千金, 齎地百里, 以爲人之終也. 今王願封公子, 百官持職, 羣臣效忠, 曰:‘公子無功, 不當封.’ 今王之以公子爲質也, 且以爲公子功而封之也. 太后弗聽. 臣是以知人主之不愛丈夫子獨甚也. 04 且太后與王幸而在, 故公子貴; 太后千秋之後, 王棄國家, 而太子卽位, 公子賤於布衣. 故非及太后與王封公子, 則..
6. 01 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曰:“臣之行也, 固知將有口事. 故獻御書而行. 曰:‘臣貴於齊, 燕大夫將不信臣; 臣賤, 將輕臣; 臣用, 將多望於臣; 齊有不善, 將歸罪於臣; 天下不攻齊, 將曰善爲齊謀; 天下攻齊, 將與齊兼鄮臣. 臣之所重處重卵也.’ 02 王謂臣曰:‘吾必不聽衆口與讒言, 吾信汝也, 猶剗刈者也. 上可以得用於齊, 次可以得信, 於下苟無死, 女無不爲也. 以女自信, 可也; 與之言曰:“去燕之齊”可也. 期於成事而已.’ 03 “臣受令以任齊, 及五年. 齊數出兵, 未嘗謀燕. 齊、趙之交, 一合一離. 燕王不與齊謀趙, 則與趙謀齊. 齊之信燕也, 至於虛北地行其兵. 今王信田伐與叅去疾之言, 且攻齊, 使齊犬馬駴, 而不言燕. “今王又使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 王苟欲用之, 則臣請爲王事之. 王欲醳臣, 剸任所善, 則臣請歸醳事. 臣苟得見, 則盈願.”
5. 01 蘇代自齊使人謂燕昭王曰:“臣聞離齊、趙, 齊、趙已孤矣, 王何不出兵以攻齊? 臣請爲王弱之.” 燕乃伐齊攻晉. 令人謂閔王曰:“燕之攻齊也, 欲以復振古地也. 燕兵在晉而不進, 則是兵弱而計疑也. 王何不令蘇子將而應燕乎? 夫以蘇子之賢, 將而應弱燕, 燕破必矣. 燕破, 則趙不敢不聽. 是王破燕而服趙也.” 02 閔王曰:“善.” 乃謂蘇子曰:“燕兵在晉, 今寡人發兵應之, 願子爲寡人爲之將.” 對曰:“臣之於兵, 何足以當之. 王其改擧. 王使臣也, 是敗王之兵, 而以臣遺燕也. 戰不勝, 不可振也.” 王曰:“行, 寡人知子矣.” 03 蘇子遂將, 而與燕人戰於晉下, 齊軍敗. 燕得甲首二萬人. 蘇子收其餘兵以守陽城, 而報於閔王曰:“王過擧, 令臣應燕. 今軍敗, 亡二萬人, 臣有斧質之罪, 請自歸於吏以戮.” 閔王曰:“此寡人之過也, 子無以爲罪.” 04 明日,..
4. 01 蘇代爲燕說齊, 未見齊王, 先說淳于髡曰:“人有賣駿馬者, 比三旦立市, 人莫之知. 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 欲賣之, 比三旦立於市, 人莫與言. 願子還而視之, 去而顧之, 臣請獻一朝之賈.’ 02 伯樂乃還而視之, 去而顧之. 一旦而馬價十倍. 今臣欲以駿馬見於王, 莫爲臣先後者. 足下有意爲臣伯樂乎? 臣請獻白璧一雙, 黃金千鎰, 以爲馬食.” 淳于髡曰“謹聞命矣.” 入言之王而見之, 齊王大說蘇子.
3. 01 “奉陽君告朱讙與趙足曰:‘齊王使公王曰命說曰:“必不反韓珉”. 今召之矣;“必不任蘇子以事”. 今封而相之; 令“不合燕”. 今以燕爲上交. 吾所恃者順也, 今其言變有甚於其父. 順始與蘇子爲讎, 見之知無厲, 今賢之兩之, 已矣, 吾無齊矣!’ 02 “奉陽君之怒甚矣. 如齊王王之不信趙, 而小人奉陽君也, 因是而倍之. 不以今時大紛之, 解而復合, 則後不可柰何也. 故齊、趙之合, 苟可循也, 死不足以爲臣患, 逃不足以爲臣耻, 爲諸侯不足以爲臣榮, 被髮自漆爲厲不足以爲臣辱. 03 然而臣有患也: 臣死而齊、趙不循, 惡交分於臣也, 而後相效, 是臣之患也. 若臣死而必相攻也, 臣必勉之而求死焉. 堯、舜之賢而死. 禹、湯之知而死, 孟賁之勇而死, 烏獲之力而死. 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 在必然]之物, 以成所欲, 王何疑焉? 04 “臣以爲不若逃而去之. 臣以韓、魏循..
2. 01 蘇代爲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 奉陽君不聽. 乃入齊惡趙, 令齊絶於趙. 齊已絶於趙, 因之燕, 謂昭王曰:“韓爲謂臣曰:‘人告奉陽君曰:”使齊不信趙者, 蘇子也; 今齊王召蜀子使不伐宋, 蘇子也; 與齊王謀道取秦以謀趙者, 蘇子也; 令齊守趙之質子以甲者, 又蘇子也.” 請告子以請, 齊果以守趙之質子以甲, 吾必守子以甲.’ 02 其言惡矣. 雖然, 王勿患也. 臣故知入齊之有趙累也. 出爲之以成所欲, 臣死而齊大惡於趙, 臣猶生也. 令齊、趙絶, 可大紛已. 持臣非張孟談也, 使臣也如張孟談也, 齊、趙必有爲智伯者矣.
1. 01 秦召燕王, 燕王欲往. 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而國亡, 齊得宋而國亡, 齊、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 何也? 是則有功者, 秦之深讎也. 秦取天下非行義也, 暴也. 02 “秦之行暴於天下, 正告楚曰:‘蜀地之甲, 輕舟浮於汶, 乘夏水而下江, 五日而至郢. 漢中之甲, 乘舟出於巴, 乘夏水而下漢, 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積甲宛, 東下隨, 知者不及謀, 勇者不及怒, 寡人如射隼矣. 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 不亦遠乎?’ 楚王爲是之故, 十七年事秦. 03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 一日而斷太行, 我起乎宜陽, 而觸平陽, 二日而莫不盡繇, 我離兩周而觸鄭, 五日而國擧.’ 韓氏以爲然, 故事秦. 04 “秦正告魏曰:‘我擧安邑, 塞女戟, 韓氏太原卷. 我下枳道、南陽、封、冀, 包兩周, 乘夏水, 浮輕舟, 强弩在前, 銛戈在後. 決榮口, 魏無大梁; 決白馬之口, 魏無..
15. 燕王謂蘇代曰:“寡人甚不喜訑者言也.” 蘇代對曰:“周地賤媒,. 爲其兩譽也. 之男家曰:‘女美’. 之女家曰‘男富.’ 然而周之俗, 不自爲取妻. 且夫處女無媒, 老且不嫁; 舍媒而自衒, 弊而不售. 順而無敗, 售而不弊者, 唯媒而已矣. 且事非權不立, 非勢不成. 夫使人坐受成事者, 唯訑者耳.” 王曰:“善矣.”
14. 01 蘇代謂燕昭王曰:“今有人於此, 孝如曾參、 孝己, 信如尾生高, 廉如鮑焦、史鰌. 兼此三行以事王, 奚如?" 王曰:“如是足矣." 對曰:“足下以爲足, 則臣不事足下矣. 臣且處無爲之事, 歸耕乎周之上地, 耕而食之, 織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 02 對曰: 孝如曾參、孝己, 則不過養其親; 信如尾生高, 則不過不欺人耳; 廉如鮑焦、史鰌, 則不過不竊人之財耳. 今臣爲進取者也. 臣以爲廉不與身俱達, 義不與生俱立. 仁、義者:自完之道也, 非進取之術也." 王曰:“自憂不足乎?" 03 對曰:“以自憂爲足, 則秦不出殽塞, 齊不出營丘, 楚不出疏章. 三王代位, 五伯改政, 皆以不自憂故也. 若自憂而足, 則臣亦之周負籠耳. 何爲煩大王之廷耶? 昔者楚取章武, 諸侯北面而朝; 秦取西山, 諸侯西面而朝. 曩者使燕毋去周室之上, 則諸侯不爲別馬而朝矣. 04 臣..
13. 01 齊伐宋, 宋急. 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夫列在萬乘, 而寄質於齊, 名卑而權輕. 秦齊助之伐宋, 民勞而實費. 破宋殘楚淮北, 肥大齊, 讎强而國弱也. 此三者, 皆國之大敗也, 而足下行之, 將欲以除害取信於齊也? 而齊未加信於足下, 而忌燕也愈甚矣. 然則足下之事齊也, 失所爲矣. 夫民勞而實費, 又無尺寸之功, 破宋肥讎, 而世負其禍矣. 02 足下. 以宋加淮北, 强萬乘之國也, 而齊幷之, 是益一齊也. 北夷方七百里, 加之以魯、衛, 此所謂强萬乘之國也, 而齊幷之, 是益二齊也. 夫一齊之强, 而燕猶不能支也, 今乃以三齊臨燕, 其禍必大矣. 03 “雖然, 臣聞, 知者之擧事也, 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成功者也. 齊人紫敗素也, 而賈十倍;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 而後殘吳霸天下. 此皆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者也. 04 今王若欲轉禍而爲福, 因敗而爲功乎? 則..
12. 01 燕昭王收破燕後卽位, 卑身厚幣, 以招賢者. 欲將以報讎, 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 而襲破燕, 孤極知燕小力少, 不足以報. 然得賢士與共國, 以雪先王之耻, 孤之願也. 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 02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 王者與友處, 霸者與臣處, 亡國與役處. 詘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學, 則百己者至; 先趨而後息, 先問而後嘿, 則什己者至; 人趨己趨, 則若己者至; 馮几據杖, 眄視指使, 則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奮擊, 呴藉叱咄, 則徒隸之人至矣. 03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 而朝其門下, 天下聞王朝其賢臣, 天下之士, 必趨於燕矣.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 04 郭隗先生曰: 臣聞古之君人, 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馬, 馬已死, 買其首五百金, 反以報君...
11. 蘇代過魏, 魏爲燕執代. 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封涇陽君, 秦不受. 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 不信齊王與蘇子也. 今齊、魏不和, 如此其甚, 則齊不欺秦, 秦信齊, 齊、秦合, 涇陽君有宋地, 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東蘇子, 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 齊、秦不合, 天下無變, 伐齊之形成矣.” 於是出蘇伐, 之宋, 宋善待之.
10. 初, 蘇秦弟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齊王怨蘇秦, 欲囚厲, 燕質子爲謝乃已, 遂委質爲臣.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 而欲得燕權, 乃使蘇代持質子於齊. 齊使代報燕, 燕王噲問曰:“齊王其伯也乎?” 曰:“不能.” 曰:“何也.” 曰:“不信其臣.” 於是燕王專任子之, 已而讓位, 燕大亂. 齊伐燕, 殺王噲、子之. 燕立昭王. 而蘇代、厲遂不敢入燕, 皆終歸齊, 齊善待之.
9. 01 燕王噲旣立, 蘇秦死於齊. 蘇秦之在燕也, 與其相子之爲婚, 而蘇代與子之交. 及蘇秦死, 而齊宣王復用蘇代. 燕噲三年, 與楚三晉攻秦, 不勝而還. 子之相燕. 貴重主斷, 02 蘇代爲齊使於燕, 燕王問之曰:“齊宣王何如?” 對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 對曰:“不信其臣.” 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 於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遺蘇代百金, 聽其所使. 03 鹿毛壽謂燕王曰:“不如以國讓子之. 人謂堯賢者, 以其讓天下於許由, 由必不受, 有讓天下之名, 實不失天下. 今王以國讓相子之, 子之必不敢受, 是王與堯同行也.” 燕王因擧國屬子之, 子之大重. 04 或曰:“禹授益, 而以啓爲吏, 及老, 而以啓爲不足任天下, 傳之益也. 啓與支黨攻益, 而奪之天下, 是禹名傳天下於益, 其實令啓自取之. 今王言屬國子之, 而吏無非太子人者, 是名屬子之, 而太..
8. 01 蘇秦死, 其弟蘇代欲繼之, 乃北見燕王噲曰:“臣東周之鄙人也, 竊聞王義甚高、甚順. 鄙人不敏, 竊釋鉏、耨而干大王. 至於邯鄲, 所聞於邯鄲者, 又高於所聞東周. 臣竊負其志, 乃至燕廷, 觀王之羣臣下吏, 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王曰:“子之所謂天下之明主者, 何如者也?” 02 對曰:“臣聞之, 明主者, 務聞其過, 不欲聞其善. 臣請謁王之過. 夫齊、趙者, 王之仇讎也; 楚、魏者, 王之援國也. 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國. 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慮此則計過. 無以諫者, 非忠臣也.” 王曰:“寡人之於齊、趙也, 非所敢欲伐也.” 03 曰:“夫無謀人之心, 而令人疑之, 殆; 有謀人之心, 而令人知之, 拙; 謀未發, 而聞於外, 則危. 今臣聞王居處不安, 食飮不甘, 思念報齊, 身自削甲扎, 曰有大數矣!’ 妻自組甲絣, 曰‘有大數矣!’ 有之乎?” 04 王曰:“子聞..
7. 宮他爲燕使魏, 魏不聽, 留之數月. 客謂魏王曰:“不聽燕使何也?” 曰:“以其亂也.” 對曰:“湯之伐桀, 欲其亂也. 故大亂者可得其地, 小亂者可得其寶. 今燕客之言曰:‘事苟可聽, 雖盡寶、地猶爲之也.’ 王何爲不見?” 魏王說, 因見燕客而遣之.
6. 01 張儀爲秦破從連橫, 謂燕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 昔趙王以其姉爲代王妻, 欲幷代, 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 乃令工人作爲金斗, 長其尾, 令之可以擊人. 與代王飮, 而陰告廚人曰:‘卽酒酣樂, 進熱歠, 卽因反斗擊之.’ 於是酒酣樂, 進, 取熱歠. 廚人進斟羹, 因反斗而擊之, 代王腦塗地. 其姉聞之, 摩笄以自刺也.” 故至今有摩笄之山, 天下莫不聞. 02 “夫趙王之狼戾無親, 大王之所明見知也. 且以趙王爲可親邪? 趙興兵而攻燕, 再圍燕都而劫大王, 今趙王已入朝澠池, 效河閒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 秦下甲雲中、九原, 驅趙而攻燕. 則易水、長城非王之有也. 且今時趙之於秦, 猶郡縣也. 不敢妄興師以征伐. 今大王事秦, 秦王必喜, 而趙下敢妄動矣. 是西有强秦之援, 而南無齊、趙之患. 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03 燕王曰:“寡人蠻夷辟處, 雖大男子, 裁如嬰..
5. 01 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 曰:“武安君, 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萬乘下之, 尊之於廷, 示天下與小人羣也.” 武安君從齊來, 而燕王不館也. 02 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 見足下, 身無咫尺之功, 而足下迎臣於郊, 顯臣於廷, 今臣爲足下使, 利得十城, 功存危燕, 足下不聽臣者, 人必有言臣不信, 傷臣於王者. 臣之不信, 是足下之福也. 使臣信如尾生, 廉如伯夷, 孝如曾參, 三者天下之高行, 而以事足下, 不可乎?” 燕王曰:“可.” 03 曰:“有此, 臣亦不事足下矣.” 蘇秦曰:“且夫孝如曾參, 義不離親一夕宿於外, 足下安得使之之齊? 廉如伯夷, 不取素飡, 汙武王之義而不臣焉, 辭孤竹之君, 餓而死於首陽之山. 廉如此者, 何肯步行數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 信如尾生, 期而不來, 抱梁柱而死. 信至如此, 何肯楊燕、秦之威於齊, 而取大功乎哉? 04 且夫信行..
3. 權之難, 燕再戰不勝, 趙弗救. 噲子謂文公曰:“不如以地請合於齊, 趙必救我. 若不吾救, 不得不事.” 文公曰:“善.” 令郭任以地請講於齊. 趙聞之, 遂出兵救燕.
2. 奉陽君、李兌甚不取於蘇秦. 蘇秦在燕, 李兌因爲蘇秦謂奉陽君曰:“齊、燕離, 則趙重; 齊、燕合, 則趙輕. 今君之齊, 非趙之利也. 臣竊爲君不取也.” 奉陽君曰:“何吾合燕於齊?” 對曰:“夫制於燕者, 蘇子也. 而燕弱國也, 東不如齊, 西不如趙, 豈能東無齊、 西無趙哉? 而君甚不善蘇秦. 蘇秦能抱弱燕而孤於天下哉? 是驅燕而使合於齊也. 且燕, 亡國之餘也, 其以權立, 以重外, 以事貴. 故爲君計, 善蘇秦則取, 不善亦取之, 以疑燕、齊. 燕、齊疑, 則趙重矣. 齊王疑蘇秦, 則君多資.” 奉陽君曰:“善.” 乃使使與蘇秦結交.
1. 01 蘇秦將爲從, 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 北有林胡、樓煩, 西有雲中、九原, 南有呼沱、易水. 地方二千餘里, 帶甲數十萬, 車七百乘, 騎六千疋, 粟支十年. 南有碣石、鴈門之饒, 北有棗、粟之利, 民雖不由田作, 棗、栗之實足食於民矣. 此所謂天府也. 02 夫安樂無事, 不見覆軍殺將之憂, 無過燕矣.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 以趙之爲蔽於南也. 秦、趙五戰, 秦再勝而趙三勝, 秦、趙相弊, 而王以全燕制其後, 此燕之所以不犯難也. 03 “且夫秦之攻燕也, 踰雲中、九原, 過代、上谷, 彌地踵道數千里. 雖得燕城, 秦計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趙之攻燕也, 發興號令, 不至十日, 而數十萬之衆軍於東垣矣. 度呼沱, 涉易水, 不至四、五日, 距國都矣. 04 故曰: 秦之攻燕也, 戰於千里之外; 趙之攻燕也, 戰於百里之內...
24. 段干越人謂新城君曰:“王良之弟子駕, 云取千里馬, 遇造父之弟子. 造父之弟子曰:‘馬不千里.’ 王良弟子曰:“馬, 千里之馬也; 服, 千里之服也. 而不能取千里, 何也?’ 曰:‘子纆牽長故. 纆牽於事, 萬分之一也, 而難千里之行.’ 今臣雖不肖, 於秦亦萬分之一也, 而相國見臣不釋塞者, 是纆牽長也.”
23. 段産謂新城君曰:“夫宵行者能無爲姦, 而不能令狗無吠己. 今臣處郞中, 能無議君於王, 而不能令人毋議臣於君. 願君察之也.”
22. 建信君輕韓熙, 趙敖爲謂建信侯曰:“國形有之而存, 無之而亡者, 魏也. 不可無而從者, 韓也. 今君之輕韓熙者, 交善楚、魏也. 秦見君之交反善於楚、魏也, 其收韓必重矣. 從則韓輕, 橫則韓重, 則無從輕矣. 秦出兵於三川, 則南圍鄢, 蔡、邵之道不通矣. 魏急, 其救趙必緩矣. 秦擧兵破邯鄲, 趙必亡矣. 故君收韓, 可以無亹.”
21. 魏王爲九里之盟, 且復天子. 房喜謂韓王曰:“勿聽之也, 大國惡有天子, 而小國利之. 王與大國弗聽, 魏安能與小國立之.”
20. 安邑之御史死, 其次恐不得也. 輸人爲之謂安令曰:“公孫綦爲人請御史於王, 王曰:‘彼固有次乎? 吾難敗其法.’” 因遽置之.
19. 張登請費緤曰:“請令公子年謂韓王曰:‘費緤, 西周讎之, 東周寶之. 此其家萬金, 王何不召之, 以爲三川之守. 是緤以三川與西周戒也, 必盡其家以事王. 西周惡之, 必效先王之器以止王.’ 韓王必爲之. 西周聞之, 必解子之罪, 以止子之事.”
18. 韓氏逐向晉於周, 周成恢爲之謂魏王曰:“周必寬而反之, 王何不爲之先言, 是王有向晉於周也.” 魏王曰:“諾.” 成恢因爲謂韓王曰:“逐向晉者韓也, 而還之者魏也, 豈如道韓反之哉! 是魏有向晉於周, 而韓王失之也.” 韓王曰:“善.” 亦因請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