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역사&절기 (3869)
건빵이랑 놀자
金后稷傳 金后稷智證王之曾孫事眞平大王爲伊飱轉兵部令大王頗好田獵后稷諫曰古之王者必一日萬機深思遠慮左右正士容受直諫孜孜矻矻不敢逸豫然後德政醇美國家可保今殿下日與狂夫獵士放鷹犬逐雉免奔馳山野不能自止老子曰馳騁田獵令人心狂書曰內作色荒外作禽荒有一於此未或不亡田此觀之內則蕩心外則亡國不可不省也殿下其念之王不從又切諫不見聽後后稷疾病將死謂其三子曰吾爲人臣不能匡救君惡恐大王遊娛不已以至於亡敗是吾所憂也雖死必思有以悟君須瘞吾骨於大王遊畋之路側子等皆從之他日王出行半路有遠聲若曰莫去王顧問聲何從來從者告云彼后稷伊飱之墓也遂陳后稷臨死之言大王潸然流涕曰夫子忠諫死而不忘其愛我也深矣若終不改其何顔立於幽明之間耶遂終身不復獵
31. 其明年, 冉有爲季氏將師, 與齊戰於郎, 克之. 季康子曰: “子之於軍旅, 學之乎? 性之乎?” 冉有曰: “學之於孔子.” 季康子曰: “孔子何如人哉?” 對曰: “用之有名: 播之百姓, 質諸鬼神而無憾. 求之至於此道, 雖累千社, 夫子不利也.” 康子曰: “我欲召之, 可乎?” 對曰: “欲召之, 則毋以小人固之, 則可矣.” 而衛孔文子將攻太叔, 問策於仲尼. 仲尼辞不知, 退而命載而行, 曰: “鳥能擇木, 木豈能擇鳥乎!” 文子固止. 会季康子逐公華ㆍ公賓ㆍ公林, 以幣迎孔子, 孔子歸魯.
30. 孔子曰: “魯衛之政, 兄弟也.” 是時, 衛君輒父不得立, 在外, 諸侯數以爲讓. 而孔子弟子多仕於衛, 衛君欲得孔子爲政. 子路曰: “衛君待子而爲政, 子將奚先?”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 子之迂也! 何其正也?” 孔子曰: “野哉由也! 夫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 夫君子爲之必可名, 言之必可行. 君子於其言, 無所苟而已矣.”
29.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 曰: “鳳兮鳳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兮, 來者猶可追也! 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 欲與之言. 趨而去, 弗得與之言. 於是孔子自楚反乎衛. 是歲也, 孔子年六十三, 而魯哀公六年也. 其明年, 吳與魯会繒, 徴百牢. 太宰嚭召季康子. 康子使子貢往, 然後得已.
28. 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曰: “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 曰: “無有.” “王之輔相有如顔回者乎?” 曰: “無有.” “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 曰: “無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 曰: “無有.” “且楚之祖封於周, 号爲子男五十里.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 明周召之業, 王若用之, 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里乎? 夫文王在豊, 武王在鎬, 百里之君卒王天下. 今孔丘得據土壤, 賢弟子爲佐, 非楚之福也.” 昭王乃止. 其秋, 楚昭王卒于城父.
27 子貢出, 顔回入見. 孔子曰: “回, 詩云“匪兕匪虎, 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 吾何爲於此?” 顔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 故天下莫能容. 雖然, 夫子推而行之, 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見君子! 夫道之不脩也, 是吾醜也. 夫道旣已大脩而不用, 是有國者之醜也. 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見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顔氏之子! 使爾多財, 吾爲爾宰.” 於是使子貢至楚. 楚昭王興師迎孔子, 然後得免.
24. 冉求旣去, 明年, 孔子自陳遷于蔡. 蔡昭公將如吳, 吳召之也. 前昭公欺其臣遷州來, 後將往, 大夫懼復遷, 公孫翩射殺昭公. 楚侵蔡. 秋, 齊景公卒.明年, 孔子自蔡如葉. 葉公問政, 孔子曰: “政在來遠附迩.” 他日,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子路不對. 孔子聞之, 曰: “由, 爾何不對曰“其爲人也, 學道不倦, 誨人不厭,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云爾.”
23. 秋, 季桓子病, 輦而見魯城, 喟然歎曰: “昔此國幾興矣, 以吾獲罪於孔子, 故不興也.” 顧謂其嗣康子曰: “我即死, 若必相魯: 相魯, 必召仲尼.” 後數日, 桓子卒, 康子代立. 已葬, 欲召仲尼. 公之魚曰: “昔吾先君用之不終, 終爲諸侯笑. 今又用之, 不能終, 是再爲諸侯笑.” 康子曰: “則誰召而可?” 曰: “必召冉求.” 於是使使召冉求. 冉求將行, 孔子曰: “魯人召求, 非小用之, 將大用之也.” 是日, 孔子曰: “歸乎歸乎! 吾党之小子狂簡, 斐然成章, 吾不知所以裁之.” 子贛知孔子思歸, 送冉求, 因誡曰“即用, 以孔子爲招” 云.
22. 他日, 霊公問兵陳. 孔子曰: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 與孔子語, 見蜚雁, 仰視之, 色不在孔子. 孔子遂行, 復如陳. 夏, 衛霊公卒, 立孫輒, 是爲衛出公. 六月, 趙鞅内太子蒯聵于戚. 陽虎使太子絻, 八人衰絰, 偽自衛迎者, 哭而入, 遂居焉. 冬, 蔡遷于州來. 是歲魯哀公三年, 而孔子年六十矣. 齊助衛圍戚, 以衛太子蒯聵在故也. 夏, 魯桓釐廟燔, 南宮敬叔救火. 孔子在陳, 聞之, 曰: “災必於桓釐廟乎?” 已而果然.
21. 孔子旣不得用於衛, 將西見趙簡子. 至於河而聞竇鳴犢ㆍ舜華之死也, 臨河而歎曰: “美哉水, 洋洋乎! 丘之不濟此, 命也夫!” 子貢趨而進曰: “敢問何謂也?” 孔子曰: “竇鳴犢, 舜華, 晉國之賢大夫也. 趙簡子未得志之時, 須此兩人而后從政: 及其已得志, 殺之乃從政. 丘聞之也, 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 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 覆巣毁卵則鳳皇不翔. 何則? 君子諱傷其類也. 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尙知辟之, 而況乎丘哉!” 乃還息乎陬鄕, 作爲陬操以哀之. 而反乎衛, 入主蘧伯玉家.
20. 仏肸爲中牟宰. 趙簡子攻范ㆍ中行, 伐中牟. 仏肸畔, 使人召孔子. 孔子欲往. 子路曰: “由聞諸夫子, “其身親爲不善者, 君子不入也”. 今仏親以中牟畔, 子欲往, 如之何?” 孔子曰: “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 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 涅而不淄. 我豈匏瓜也哉, 焉能繋而不食?” 孔子擊磬. 有荷蕢而過門者, 曰: “有心哉, 擊磬乎! 硜硜乎, 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 十日不進. 師襄子曰: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已習其曲矣, 未得其數也.” 有閒, 曰: “已習其數,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閒, 曰: “已習其志,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爲人也.” 有閒, (曰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 曰: “丘得其爲人, 黯然而黒, 幾然而長, 眼如望羊, 如王四國, 非文王其誰能爲此也!” 師襄子辟席..
19. 衛霊公聞孔子來, 喜, 郊迎. 問曰: “蒲可伐乎?” 對曰: “可.” 霊公曰: “吾大夫以爲不可. 今蒲, 衛之所以待晉楚也, 以衛伐之, 無乃不可乎?” 孔子曰: “其男子有死之志, 婦人有保西河之志. 吾所伐者不過四五人.” 霊公曰: “善.” 然不伐蒲. 霊公老, 怠於政, 不用孔子. 孔子喟然歎曰: “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 三年有成.” 孔子行.
18. 過蒲, 会公叔氏以蒲畔, 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 以私車五乘從孔子. 其爲人長賢, 有勇力, 謂曰: “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 今又遇難於此, 命也已. 吾與夫子再罹難, 寧鬪而死.” 鬪甚疾. 蒲人懼, 謂孔子曰: “苟毋適衛, 吾出子.” 與之盟, 出孔子東門. 孔子遂適衛. 子貢曰: “盟可負邪?” 孔子曰: “要盟也, 神不聽.”
17. 有隼集于陳廷而死, 楛矢貫之, 石砮, 矢長尺有咫. 陳湣公使使問仲尼. 仲尼曰: “隼來遠矣, 此肅愼之矢也. 昔武王克商, 通道九夷百蛮,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使無忘職業. 於是肅愼貢楛矢石砮, 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 以肅愼矢分大姫, 配虞胡公而封諸陳. 分同姓以珍玉, 展親: 分異姓以遠職, 使無忘服. 故分陳以肅愼矢.” 試求之故府, 果得之.孔子居陳三歲, 会晉楚争彊, 更伐陳, 及吳侵陳, 陳常被冦. 孔子曰: “歸與歸與! 吾党之小子狂簡, 進取不忘其初.” 於是孔子去陳.
16. 孔子遂至陳, 主於司城貞子家. 歲余, 吳王夫差伐陳, 取三邑而去. 趙鞅伐朝歌. 楚圍蔡, 蔡遷于吳. 吳敗越王句践会稽.
15. 孔子去曹適宋, 與弟子習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 拔其樹. 孔子去. 弟子曰: “可以速矣.” 孔子曰: “天生德於予, 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適鄭, 與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郭東門. 鄭人或謂子貢曰: “東門有人, 其顙似堯, 其項類皐陶, 其肩類子産, 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纍纍若喪家之狗.” 子貢以實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 末也. 而謂似喪家之狗, 然哉! 然哉!”
14. 將適陳, 過匡, 顔刻爲僕, 以其策指之曰: “昔吾入此, 由彼欠也.” 匡人聞之, 以爲魯之陽虎. 陽虎嘗暴匡人, 匡人於是遂止孔子. 孔子状類陽虎, 拘焉五日, 顔淵後, 子曰: “吾以汝爲死矣.” 顔淵曰: “子在, 回何敢死!” 匡人拘孔子益急, 弟子懼. 孔子曰: “文王旣没, 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 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天之未喪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使從者爲甯武子臣於衛, 然後得去.去即過蒲. 月余, 反乎衛, 主蘧伯玉家. 霊公夫人有南子者, 使人謂孔子曰: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爲兄弟者, 必見寡小君. 寡小君願見.” 孔子辞謝, 不得已而見之. 夫人在絺帷中. 孔子入門, 北面稽首. 夫人自帷中再拜, 環珮玉声璆然. 孔子曰: “吾鄕爲弗見, 見之禮答焉.” 子路不說. 孔子矢之曰: “予所不者, 天厭之! 天厭之!” 居衛月余, 霊公..
13. 孔子遂適衛, 主於子路妻兄顔濁鄒家. 衛霊公問孔子: “居魯得祿幾何?” 對曰: “奉粟六萬.” 衛人亦致粟六萬. 居頃之, 或譖孔子於衛霊公. 霊公使公孫余仮一出一入. 孔子恐獲罪焉, 居十月, 去衛.
12. 定公十四年, 孔子年五十六, 由大司冦行摂相事, 有喜色. 門人曰: “聞君子禍至不懼, 福至不喜.” 孔子曰: “有是言也. 不曰“樂其以貴下人” 乎?” 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與聞國政三月, 粥羔豚者弗飾賈: 男女行者別於塗: 塗不拾遺: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皆予之以歸.齊人聞而懼, 曰: “孔子爲政必霸, 霸則吾地近焉, 我之爲先并矣. 盍致地焉?” 黎鉏曰: “請先嘗沮之: 沮之而不可則致地, 庸遅乎!” 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 皆衣文衣而舞康樂, 文馬三十駟, 遺魯君. 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 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 將受, 乃語魯君爲周道游, 往觀終日, 怠於政事. 子路曰: “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 “魯今且郊, 如致膰乎大夫, 則吾猶可以止.” 桓子卒受齊女樂, 三日不聽政: 郊, 又不致膰俎於大夫. 孔子遂行, 宿乎屯. 而師己送, ..
11. 孔子趨而進, 歷階而登, 不盡一等, 擧袂而言曰: “吾兩君爲好会, 夷狄之樂何爲於此! 請命有司!” 有司卻之, 不去, 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 景公心怍, 麾而去之. 有頃, 齊有司趨而進曰: “請奏宮中之樂.” 景公曰: “諾.” 優倡侏儒爲戲而前. 孔子趨而進, 歷階而登, 不盡一等, 曰: “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 請命有司!” 有司加法焉, 手足異處. 景公懼而動, 知義不若, 歸而大恐, 告其群臣曰: “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 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敎寡人, 使得罪於魯君, 爲之柰何?” 有司進對曰: “君子有過則謝以質, 小人有過則謝以文. 君若悼之, 則謝以質.” 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ㆍ汶陽ㆍ龜陰之田以謝過.定公十三年夏, 孔子言於定公曰: “臣無藏甲, 大夫毋百雉之城.” 使仲由爲季氏宰, 將堕三都. 於是叔孫氏先堕郈. 季氏將堕費, 公山不狃ㆍ叔孫輒率費人襲魯...
10. 定公十年春, 及齊平. 夏, 齊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 “魯用孔丘, 其勢危齊.” 乃使使告魯爲好会, 会於夾谷. 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 孔子摂相事, 曰: “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古者諸侯出疆, 必具官以從. 請具左右司馬.” 定公曰: “諾.” 具左右司馬. 会齊侯夾谷, 爲壇位, 土階三等, 以会遇之禮相見, 揖讓而登. 献酬之禮畢, 齊有司趨而進曰: “請奏四方之樂.” 景公曰: “諾.” 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剣撥鼓噪而至.
9. 定公八年, 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 因陽虎爲亂, 欲廢三桓之適, 更立其庶孽陽虎素所善者, 遂執季桓子. 桓子詐之, 得脱. 定公九年, 陽虎不勝, 奔于齊. 是時孔子年五十. 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 使人召孔子. 孔子循道弥久, 温温無所試, 莫能己用, 曰: “蓋周文武起豊鎬而王, 今費雖小, 儻庶幾乎!” 欲往. 子路不說, 止孔子. 孔子曰: “夫召我者豈徒哉? 如用我, 其爲東周乎!” 然亦卒不行. 其後定公以孔子爲中都宰, 一年, 四方皆則之. 由中都宰爲司空, 由司空爲大司冦.
8. 桓子嬖臣曰仲梁懷, 與陽虎有隙. 陽虎欲逐懷, 公山不狃止之. 其秋, 懷益驕, 陽虎執懷. 桓子怒, 陽虎因囚桓子, 與盟而醳之. 陽虎由此益輕季氏. 季氏亦僭於公室, 陪臣執國政, 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 故孔子不仕, 退而脩詩書禮樂, 弟子弥衆, 至自遠方, 莫不受業焉.
7. 孔子年四十二, 魯昭公卒於乾侯, 定公立. 定公立五年, 夏, 季平子卒, 桓子嗣立.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 中若羊, 問仲尼云“得狗”. 仲尼曰: “以丘所聞, 羊也. 丘聞之, 木石之怪蘷ㆍ罔閬, 水之怪龍ㆍ罔象, 土之怪墳羊.” 吳伐越, 堕会稽, 得骨節專車. 吳使使問仲尼: “骨何者最大?” 仲尼曰: “禹致群神於会稽山, 防風氏後至, 禹殺而戮之, 其節專車, 此爲大矣.” 吳客曰: “誰爲神?” 仲尼曰: “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 其守爲神, 社稷爲公侯, 皆属於王者.” 客曰: “防風何守?” 仲尼曰: “汪罔氏之君守封ㆍ禺之山, 爲釐姓. 在虞ㆍ夏ㆍ商爲汪罔, 於周爲長翟, 今謂之大人.” 客曰: “人長幾何?” 仲尼曰: “僬僥氏三尺, 短之至也. 長者不過十之, 數之極也.” 於是吳客曰: “善哉聖人!”
6. 景公問政孔子, 孔子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景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雖有粟, 吾豈得而食諸!” 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 孔子曰: “政在節財.” 景公說, 將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晏嬰進曰: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 倨傲自順, 不可以爲下: 崇喪遂哀, 破産厚葬, 不可以爲俗: 游說乞貸, 不可以爲國. 自大賢之息, 周室旣衰, 禮樂欠有閒. 今孔子盛容飾, 繁登降之禮, 趨詳之節, 累世不能殫其學, 當年不能究其禮. 君欲用之以移齊俗, 非所以先細民也.” 後景公敬見孔子, 不問其禮. 異日, 景公止孔子曰: “奉子以季氏, 吾不能.” 以季孟之閒待之. 齊大夫欲害孔子, 孔子聞之. 景公曰: “吾老矣, 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 反乎魯.
5. 孔子年三十五, 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鬪雞故得罪魯昭公, 昭公率師擊平子, 平子與孟氏ㆍ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 昭公師敗, 奔於齊, 齊處昭公乾侯. 其後頃之, 魯亂. 孔子適齊, 爲高昭子家臣, 欲以通乎景公. 與齊太師語樂, 聞韶音, 學之, 三月不知肉味, 齊人称之.
4. 是時也, 晉平公淫, 六卿擅權, 東伐諸侯: 楚霊王兵彊, 陵轢中國: 齊大而近於魯. 魯小弱, 附於楚則晉怒: 附於晉則楚來伐: 不備於齊, 齊師侵魯. 魯昭公之二十年, 而孔子蓋年三十矣. 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 景公問孔子曰: “昔秦穆公國小處辟, 其霸何也?” 對曰: “秦, 國雖小, 其志大: 處雖辟, 行中正. 身擧五羖, 爵之大夫, 起纍紲之中, 與語三日, 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 雖王可也, 其霸小矣.” 景公說.
3. 孔子貧且賤. 及長, 嘗爲季氏史, 料量平: 嘗爲司職吏而畜蕃息. 由是爲司空. 已而去魯, 斥乎齊, 逐乎宋ㆍ衛, 困於陳蔡之閒, 於是反魯.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 人皆謂之“長人” 而異之. 魯復善待, 由是反魯.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 “請與孔子適周.” 魯君與之一乘車, 兩馬, 一豎子俱, 適周問禮, 蓋見老子云. 辞去, 而老子送之曰: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 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貴, 窃仁人之号, 送子以言, 曰: “聡明深察而近於死者, 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 發人之惡者也. 爲人子者毋以有己, 爲人臣者毋以有己.” ” 孔子自周反于魯, 弟子稍益進焉.
2. 孔子要絰, 季氏饗士, 孔子與往. 陽虎絀曰: “季氏饗士, 非敢饗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 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誡其嗣懿子曰: “孔丘, 聖人之後, 滅於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及正考父佐戴ㆍ武ㆍ宣公, 三命茲益恭, 故鼎銘云: “一命而僂, 再命而傴, 三命而俯, 循牆而走, 亦莫敢余侮. 饘於是, 粥於是, 以餬余口.” 其恭如是. 吾聞聖人之後, 雖不當世, 必有達者. 今孔丘年少好禮, 其達者歟? 吾即没, 若必師之.” 及釐子卒, 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是歲, 季武子卒, 平子代立.
1. 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 其先宋人也, 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紇. 紇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禱於尼丘得孔子.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頂, 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 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紇死, 葬於防山. 防山在魯東, 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 母諱之也. 孔子爲兒嬉戲, 常陳俎豆, 設禮容. 孔子母死, 乃殯五父之衢, 蓋其愼也. 陬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 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47. 공자세가(孔子世家) 1. 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 其先宋人也, 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紇. 紇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禱於尼丘得孔子.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頂, 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 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紇死, 葬於防山. 防山在魯東, 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 母諱之也. 孔子爲兒嬉戲, 常陳俎豆, 設禮容. 孔子母死, 乃殯五父之衢, 蓋其愼也. 陬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 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2. 孔子要絰, 季氏饗士, 孔子與往. 陽虎絀曰: “季氏饗士, 非敢饗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 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誡其嗣懿子曰: “孔丘, 聖人之後, 滅於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及正考父佐戴ㆍ武ㆍ宣公, 三命茲益恭, 故鼎銘云: “一命而僂, 再命而傴, 三命而俯, 循牆而走, 亦莫敢余侮. 饘於是, 粥於是, 以餬余口...
30. 三月, 遂東幸緱氏, 禮登中嶽太室. 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 云. 問上, 上不言: 問下, 下不言. 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 命曰崇高邑. 東上泰山, 山之草木葉未生, 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顚. 上遂東巡海上, 行禮祠八神. 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 然無驗者. 乃益發船, 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 至東萊, 言夜見一人, 長數丈, 就之則不見, 見其跡甚大, 類禽獸云. 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 言“吾欲見巨公” , 已忽不見. 上旣見大跡, 未信, 及群臣有言老父, 則大以爲僊人也. 宿留海上, 與方士傳車及閒使求僊人以千數.
29. 封禪 齊人丁公年九十餘, 曰: “封者, 合不死之名也. 秦皇帝不得上封. 陛下必欲上, 稍上卽無風雨, 遂上封矣.” 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 草封禪儀. 數年, 至且行. 天子旣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 黃帝以上封禪, 皆致怪物與神通, 欲放黃帝以嘗接神僊人蓬萊士, 高世比德於九皇, 而頗采儒術以文之. 群儒旣以不能辯明封禪事, 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 上爲封祠器示群儒, 群儒或曰“不與古同” , 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 , 周霸屬圖封事, 於是上絀偃ㆍ霸, 盡罷諸儒弗用.
28. 其來年冬, 上議曰: “古者先振兵澤旅, 然後封禪.” 乃遂北巡朔方, 勒兵十餘萬, 還祭黃帝冢橋山, 澤兵須如. 上曰: “吾聞黃帝不死, 今有冢, 何也?” 或對曰: “黃帝已僊上天, 群臣葬其衣冠.” 卽至甘泉, 爲且用事泰山, 先類祠泰一. 自得寶鼎, 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 封禪用希曠絶, 莫知其儀禮, 而群儒采封禪尙書ㆍ周官ㆍ王制之望祀射牛事.
27. 其年, 旣滅南越, 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 上善之, 下公卿議, 曰: “民閒祠尙有鼓舞之樂, 今郊祠而無樂, 豈稱乎?” 公卿曰: “古者祀天地皆有樂, 而神祇可得而禮.” 或曰: “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爲二十五弦.” 於是塞南越, 禱祠泰一ㆍ后土, 始用樂舞, 益召歌兒, 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26. 公孫卿 其冬, 公孫卿候神河南, 見僊人跡緱氏城上, 有物若雉, 往來城上. 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 問卿: “得毋效文成ㆍ五利乎?” 卿曰: “僊者非有求人主, 人主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 神不來. 言神事, 事如迂誕, 積以歲乃可致.” 於是郡國各除道, 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 以望幸矣.
25. 太史公ㆍ祠官寬舒等曰: “神靈之休, 祐福兆祥, 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 令太祝領, (祀[秋]及臘閒祠. 三歲天子一郊見.” 其秋, 爲伐南越, 告禱泰一, 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 以象天一三星, 爲泰一鋒, 名曰“靈旗”. 爲兵禱, 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 之泰山祠. 上使人微隨驗, 實無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 其方盡, 多不讎. 上乃誅五利.
24.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 昧爽, 天子始郊拜泰一. 朝朝日, 夕夕月, 則揖: 而見泰一如雍禮. 其贊饗曰: “天始以寶鼎神筴授皇帝, 朔而又朔, 終而復始, 皇帝敬拜見焉.” 而衣上黃. 其祠列火滿壇, 壇旁烹炊具. 有司云“祠上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云陽, 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 是夜有美光, 及晝, 黃氣上屬天.”
23. 上遂郊雍, 至隴西, 西登空桐, 幸甘泉. 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 壇放薄忌泰一壇, 壇三垓. 五帝壇環居其下, 各如其方, 黃帝西南, 除八通鬼道. 泰一所用, 如雍一畤物, 而加醴棗脯之屬, 殺一犛牛以爲俎豆牢具. 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 其下四方地, 爲餟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 已祠, 胙餘皆燎之. 其牛色白, 鹿居其中, 彘在鹿中, 水而洎之. 祭日以牛, 祭月以羊彘特. 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五帝各如其色, 日赤, 月白.
22. 鼎旣成, 有龍垂胡髥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 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 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 乃悉持龍髥, 龍髥拔, 墮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旣上天, 乃抱其弓與龍胡髥號. 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 其弓曰烏號.”” 於是天子曰: “嗟乎! 吾誠得如黃帝, 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 乃拜卿爲郎, 東使候神於太室.
21. 申功曰: “漢主亦當上封, 上封則能僊登天矣. 黃帝時萬諸侯, 而神靈之封居七千. 天下名山八, 而三在蠻夷, 五在中國. 中國華山ㆍ首山ㆍ太室ㆍ泰山ㆍ東萊, 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 與神會. 黃帝且戰且學僊. 患百姓非其道, 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 宿三月. 鬼臾區號大鴻, 死葬雍, 故鴻冢是也. 其後於黃帝接萬靈明廷. 明廷者, 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 谷口也. 黃帝釆首山銅, 鑄鼎荊山下.
20. 卿因所忠欲奏之. 所忠視其書不經, 疑其妄書, 謝曰: “寶鼎事已決矣, 尙何以爲!” 卿因嬖人奏之. 上大說, 召問卿. 對曰: “受此書申功, 申功已死.” 上曰: “申功何人也?” 卿曰: “申功, 齊人也. 與安期生通, 受黃帝言, 無書, 獨有此鼎書. 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 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 寶鼎出而與神通, 封禪. 封禪七十二王, 唯黃帝得上泰山封”.
19. 郊祠 入海求蓬萊者, 言蓬萊不遠, 而不能至者, 殆不見其氣. 上乃遣望氣佐侯其氣云. 其秋, 上幸雍, 且郊. 或曰“五帝, 泰一之佐也. 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 上疑未定. 齊人公孫卿曰: “今年得寶鼎, 其冬辛巳朔旦冬至, 與黃帝時等.” 卿有札書曰: “黃帝得寶鼎宛(侯[朐], 問於鬼臾區. 區對曰: “(黃帝得寶鼎神筴, 是歲己酉朔旦冬至, 得天之紀, 終而復始.” 於是黃帝迎日推筴, 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 凡二十推, 三百八十年. 黃帝僊登于天.”
18. 有司皆曰: “聞昔大帝興神鼎一, 一者一統, 天地萬物所繫終也. 黃帝作寶鼎三, 象天地人也. 禹收九牧之金, 鑄九鼎, 皆嘗鬺烹上帝鬼神. 遭聖則興, 遷于夏商. 周德衰, 宋之社亡, 鼎乃淪伏而不見. 頌云“自堂徂基, 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 不虞不驁, 胡考之休”. 今鼎至甘泉, 光潤龍變, 承休無疆. 合茲中山, 有黃白雲降蓋, 若獸爲符, 路弓乘矢, 集獲壇下, 報祠大饗. 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 鼎宜見於祖禰, 藏於帝廷, 以合明應.” 制曰: “可.”
17. 寶鼎 其夏六月中, 汾陰巫錦爲民祠魏脽后土營旁, 見地如鉤狀, 掊視得鼎. 鼎大異於衆鼎, 文鏤毋款識, 怪之, 言吏. 吏告河東太守勝, 勝以聞. 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姦詐, 乃以禮祠, 迎鼎至甘泉, 從行, 上薦之. 至中山, 晏溫, 有黃雲蓋焉. 有麃過, 上自射之, 因以祭云. 至長安, 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 天子曰: “閒者河溢, 歲數不登, 故巡祭后土, 祈爲百姓育谷. 今年豐廡未有報, 鼎曷爲出哉?”
16. 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 , 使使衣羽衣, 夜立白茅上, 五利將軍亦衣羽衣, 立白茅上受印, 以示弗臣也. 而佩“天道” 者, 且爲天子道天神也. 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 欲以下神. 神未至而百鬼集矣, 然頗能使之. 其後治裝行, 東入海, 求其師云. 大見數月, 佩六印, 貴振天下, 而海上燕齊之閒, 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 能神僊矣.
15. 난대(欒大) 是時上方憂河決, 而黃金不就, 乃拜大爲五利將軍. 居月餘, 得四金印, 佩天士將軍ㆍ地土將軍ㆍ大通將軍ㆍ天道將軍印. 制詔御史: “昔禹疏九江, 決四瀆. 閒者河溢皐陸, 隄繇不息. 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 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 乾稱“蜚龍” , “鴻漸于般” , 意庶幾與焉. 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爲樂通侯.” 賜列侯甲第, 僮千人. 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 又以衛長公主妻之, 齎金萬斤, 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 天子親如五利之第. 使者存問所給, 連屬於道. 自大主將相以下, 皆置酒其家, 獻遺之.
14. 大言曰: “臣嘗往來海中, 見安期ㆍ羨門之屬. 顧以爲臣賤, 不信臣. 又以爲康王諸侯耳, 不足予方. 臣數言康王, 康王又不用臣. 臣之師曰: “黃金可成, 而河決可塞, 不死之藥可得, 僊人可致也.” 臣恐效文成, 則方士皆掩口, 惡敢言方哉!” 上曰: “文成食馬肝死耳. 子誠能脩其方, 我何愛乎!” 大曰: “臣師非有求人, 人者求之. 陛下必欲致之, 則貴其使者, 令有親屬, 以客禮待之, 勿卑, 使各佩其信印, 乃可使通言於神人. 神人尙肯邪不邪. 致尊其使, 然后可致也.” 於是上使先驗小方, 鬪旗, 旗自相觸擊.
13. 欒大 其春, 樂成侯上書言欒大. 欒大, 膠東宮人, 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 已而爲膠東王尙方. 而樂成侯姊爲康王后, 毋子. 康王死, 他姬子立爲王. 而康后有淫行, 與王不相中(得, 相危以法. 康后聞文成已死, 而欲自媚於上, 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 天子旣誅文成, 後悔恨其早死, 惜其方不盡, 及見欒大, 大悅. 大爲人長美, 言多方略, 而敢爲大言, 處之不疑.
12. 其明年冬, 天子郊雍, 議曰: “今上帝朕親郊, 而后土毋祀, 則禮不答也.” 有司與太史公ㆍ 祠官寬舒等議: “天地牲角繭栗. 今陛下親祀后土, 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爲五壇, 壇一黃犢太牢具, 已祠盡瘞, 而從祠衣上黃.” 於是天子遂東, 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 如寬舒等議. 上親望拜, 如上帝禮. 禮畢, 天子遂至滎陽而還. 過雒陽, 下詔曰: “三代邈絶, 遠矣難存. 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爲周子南君, 以奉先王祀焉.” 是歲, 天子始巡郡縣, 侵尋於泰山矣.
11. 天子祓, 然后入. 因巫爲主人, 關飮食. 所欲者言行下. 又置壽宮ㆍ北宮, 張羽旗, 設供具, 以禮神君. 神君所言, 上使人受書其言, 命之曰“畫法”. 其所語, 世俗之所知也, 毋絶殊者, 而天子獨喜. 其事袐, 世莫知也. 其後三年, 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 不宜以一二數. 一元曰建元, 二元以長星曰元光, 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云.
10. 巫師 文成死明年, 天子病鼎湖甚, 巫醫無所不致, (至不愈. 游水發根乃言曰: “上郡有巫, 病而鬼下之.” 上召置祠之甘泉. 及病, 使人問神君. 神君言曰: “天子毋憂病. 病少愈, 强與我會甘泉.” 於是病愈, 遂幸甘泉, 病良已. 大赦天下, 置壽宮神君. 神君最貴者(大夫[太一], 其佐曰大禁ㆍ司命之屬, 皆從之. 非可得見, 聞其音, 與人言等. 時去時來, 來則風肅然也. 居室帷中. 時晝言, 然常以夜.
9. 居歲餘, 其方益衰, 神不至. 乃爲帛書以飯牛, 詳弗知也, 言此牛腹中有奇. 殺而視之, 得書, 書言其怪, 天子疑之. 有識其手書, 問之人, 果(爲[僞]書. 於是誅文成將軍而隱之. 其後則又作柏梁ㆍ 銅柱ㆍ承露僊人掌之屬矣.
8.. 其明年, 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 上有所幸王夫人, 夫人卒, 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 天子自帷中望見焉. 於是乃拜少翁爲文成將軍, 賞賜甚多, 以客禮禮之. 文成言曰: “上卽欲與神通, 宮室被服不象神, 神物不至.” 乃作畫雲氣車, 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 又作甘泉宮, 中爲臺室, 畫天ㆍ地ㆍ泰一諸神, 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7. 其後, 天子苑有白鹿, 以其皮爲幣, 以發瑞應, 造白金焉. 其明年, 郊雍, 獲一角獸, 若麃然. 有司曰: “陛下肅祗郊祀, 上帝報享, 錫一角獸, 蓋麟云.” 於是以薦五畤, 畤加一牛以燎. 賜諸侯白金, 以風符應合于天地. 於是濟北王以爲天子且封禪, 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 天子受之, 更以他縣償之. 常山王有罪, 遷, 天子封其弟於眞定, 以續先王祀, 而以常山爲郡. 然后五嶽皆在天子之郡.
6. 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 曰: “天神貴者泰一, 泰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 用太牢具, 七日, 爲壇開八通之鬼道.” 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 常奉祠如忌方. 其後人有上書, 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 天一, 地一, 泰一”. 天子許之, 令太祝領祠之忌泰一壇上, 如其方. 後人復有上書, 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 祠黃帝用一梟破鏡: 冥羊用羊: 祠馬行用一靑牡馬: 泰一ㆍ皐山山君ㆍ地長用牛: 武夷君用乾魚: 陰陽使者以一牛”. 令祠官領之如其方, 而祠於忌泰一壇旁.
5. 少君言於上曰: “祠灶則致物, 致物而丹沙可化爲黃金, 黃金成以爲飮食器則益壽, 益壽而海中蓬萊僊者可見, 見之以封禪則不死, 黃帝是也. 臣嘗游海上, 見安期生, 食臣棗, 大如瓜. 安期生僊者, 通蓬萊中, 合則見人, 不合則隱.” 於是天子始親祠灶, 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 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爲黃金矣. 居久之, 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爲化去不死也, 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 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 更言神事矣.
4. 李少君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ㆍ 谷道ㆍ 卻老方見上, 上尊之. 少君者, 故深澤侯入以主方. 匿其年及所生長, 常自謂七十, 能使物, 卻老. 其游以方遍諸侯. 無妻子.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 更饋遺之, 常餘金錢帛衣食. 人皆以爲不治産業而饒給, 又不知其何所人, 愈信, 爭事之. 少君資好方, 善爲巧發奇中. 嘗從武安侯飮, 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 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 老人爲兒時從其大父行, 識其處, 一坐盡驚. 少君見上, 上有故銅器, 問少君. 少君曰: “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 已而案其刻, 果齊桓公器. 一宮盡駭, 以少君爲神, 數百歲人也.
3. 後六年, 竇太后崩. 其明年, 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 上初至雍, 郊見五畤.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 舍之上林中蹄氏觀. 神君者, 長陵女子, 以子死悲哀, 故見神於先後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 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 其後子孫以尊顯. 及武帝卽位, 則厚禮置祠之內中, 聞其言, 不見其人云.
2. 元年, 漢興已六十餘歲矣, 天下乂安, 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而上鄕儒術, 招賢良, 趙綰ㆍ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 欲議古立明堂城南, 以朝諸侯. 草巡狩封禪改曆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 不好儒術, 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 召案綰ㆍ臧, 綰ㆍ臧自殺, 諸所興爲者皆廢.
1. 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者, 孝景中子也.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 以皇子爲膠東王. 孝景七年, 栗太子廢爲臨江王, 以膠東王爲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 太子卽位, 爲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卽位, 尤敬鬼神之祀.
12. 효무본기(孝武本紀) 1. 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者, 孝景中子也.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 以皇子爲膠東王. 孝景七年, 栗太子廢爲臨江王, 以膠東王爲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 太子卽位, 爲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卽位, 尤敬鬼神之祀. 2. 元年, 漢興已六十餘歲矣, 天下乂安, 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而上鄕儒術, 招賢良, 趙綰ㆍ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 欲議古立明堂城南, 以朝諸侯. 草巡狩封禪改曆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 不好儒術, 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 召案綰ㆍ臧, 綰ㆍ臧自殺, 諸所興爲者皆廢. 3. 後六年, 竇太后崩. 其明年, 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 上初至雍, 郊見五畤.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 舍之上林中蹄氏觀. 神君者, 長陵女子, 以子死悲哀, 故見神於先後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 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 其後子孫以尊顯...
6. 中三年冬, 罷諸侯御史中丞. 春, 匈奴王二人率其徒來降, 皆封爲列侯. 立皇子方乘爲淸河王. 三月, 彗星出西北. 丞相周亞夫(死[免], 以御史大夫桃侯劉舍爲丞相. 四月, 地動. 九月戊戌晦, 日食. 軍東都門外.中四年三月, 置德陽宮. 大蝗. 秋, 赦徒作陽陵者. 中五年夏, 立皇子舜爲常山王. 封十侯. 六月丁巳, 赦天下, 賜爵一級. 天下大潦. 更命諸侯丞相曰相. 秋, 地動.
5. 中元年,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孫平爲繩侯, 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孫]左車爲安陽侯, 四月乙巳, 赦天下, 賜爵一級. 除禁錮. 地動. 衡山ㆍ原都雨雹, 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 匈奴入燕, 遂不和親. 三月, 召臨江王來. 卽死中尉府中. 夏, 立皇子越爲廣川王, 子寄爲膠東王. 封四侯. 九月甲戌, 日食.
4. 六年春, 封中尉(趙綰爲建陵侯, 江都丞相嘉爲建平侯, 隴西太守渾邪爲平曲侯, 趙丞相嘉爲江陵侯, 故將軍布爲鄃侯. 梁楚二王皆薨. 後九月, 伐馳道樹, 殖蘭池.七年冬, 廢栗太子爲臨江王. 十(二[一]月晦, 日有食之. 春, 免徒隷作陽陵者. 丞相靑免. 二月乙巳, 以太尉條侯周亞夫爲丞相. 四月乙巳, 立膠東王太后爲皇后. 丁巳, 立膠東王爲太子. 名徹.
3. 景帝 統治 四年夏, 立太子. 立皇子徹爲膠東王. 六月甲戌, 赦天下. 後九月, 更以(弋[易]陽爲陽陵. 復置津關, 用傳出入. 冬, 以趙國爲邯鄲郡.五年三月, 作陽陵ㆍ渭橋. 五月, 募徙陽陵, 予錢二十萬. 江都大暴風從西方來, 壞城十二丈. 丁卯, 封長公主子蟜爲隆慮侯. 徙廣川王爲趙王.
2. 吳楚七國 亂 三年正月乙巳, 赦天下. 長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陽東宮大殿城室. 吳王濞ㆍ楚王戊ㆍ趙王遂ㆍ膠西王卬ㆍ濟南王辟光ㆍ菑川王賢ㆍ膠東王雄渠反, 發兵西鄕. 天子爲誅晁錯, 遣袁盎諭告, 不止, 遂西圍梁. 上乃遣大將軍竇嬰ㆍ太尉周亞夫將兵誅之. 六月乙亥. 赦亡軍及楚元王子闕等與謀反者. 封大將軍竇嬰爲魏其侯. 立楚元王子平陸侯禮爲楚王. 立皇子端爲膠西王, 子勝爲中山王. 徙濟北王志爲菑川王, 淮陽王餘爲魯王, 汝南王非爲江都王. 齊王將廬ㆍ燕王嘉皆薨.
1. 景帝 卽位 孝景皇帝者, 孝文之中子也. 母竇太后. 孝文在代時, 前后有三男, 及竇太后得幸, 前后死, 及三子更死, 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 赦天下. 乙巳, 賜民爵一級. 五月, 除田半租, 爲孝文立太宗廟. 令群臣無朝賀. 匈奴入代, 與約和親. 二年春, 封故相國蕭何孫係爲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 孝文太后崩. 廣川ㆍ長沙王皆之國.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 以御史大夫開封陶靑爲丞相. 彗星出東北. 秋, 衡山雨雹, 大者五寸, 深者二尺. 熒惑逆行, 守北辰. 月出北辰閒. 歲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內史ㆍ祋祤爲縣.
11. 효경본기(孝景本紀) 1. 景帝 卽位 孝景皇帝者, 孝文之中子也. 母竇太后. 孝文在代時, 前后有三男, 及竇太后得幸, 前后死, 及三子更死, 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 赦天下. 乙巳, 賜民爵一級. 五月, 除田半租, 爲孝文立太宗廟. 令群臣無朝賀. 匈奴入代, 與約和親. 二年春, 封故相國蕭何孫係爲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 孝文太后崩. 廣川ㆍ長沙王皆之國.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 以御史大夫開封陶靑爲丞相. 彗星出東北. 秋, 衡山雨雹, 大者五寸, 深者二尺. 熒惑逆行, 守北辰. 月出北辰閒. 歲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內史ㆍ祋祤爲縣. 2. 吳楚七國 亂 三年正月乙巳, 赦天下. 長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陽東宮大殿城室. 吳王濞ㆍ楚王戊ㆍ趙王遂ㆍ膠西王卬ㆍ濟南王辟光ㆍ菑川王賢ㆍ膠東王雄渠反, 發兵西鄕. 天子爲誅晁錯, 遣袁盎諭告, 不止,..
24. 十三年夏, 上曰: “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 百官之非, 宜由朕躬. 今袐祝之官移過于下, 以彰吾之不德, 朕甚不取. 其除之.” 五月, 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 詔獄逮徙繫長安. 太倉公無男, 有女五人. 太倉公將行會逮, 罵其女曰: “生子不生男, 有緩急非有益也!” 其少女緹縈自傷泣, 乃隨其父至長安, 上書曰: “妾父爲吏, 齊中皆稱其廉平, 今坐法當刑. 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 刑者不可復屬, 雖復欲改過自新, 其道無由也. 妾願沒入爲官婢, 贖父刑罪, 使得自新.”
23. 六年, 有司言淮南王長廢先帝法, 不聽天子詔, 居處毋度, 出入擬於天子, 擅爲法令, 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 遣人使閩越及匈奴, 發其兵, 欲以危宗廟社稷. 群臣議, 皆曰“長當棄市” 帝不忍致法於王, 赦其罪, 廢勿王. 群臣請處王蜀嚴道ㆍ邛都, 帝許之. 長未到處所, 行病死, 上憐之. 後十六年, 追尊淮南王長謚爲厲王, 立其子三人爲淮南王ㆍ衡山王ㆍ廬江王.
22.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 欲往擊胡, 乃反, 發兵欲襲滎陽. 於是詔罷丞相兵, 遣棘蒲侯陳武爲大將軍, 將十萬往擊之. 祁侯賀爲將軍, 軍滎陽. 七月辛亥, 帝自太原至長安. 迺詔有司曰: “濟北王背德反上, 詿誤吏民, 爲大逆. 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 及以軍地邑降者, 皆赦之, 復官爵. 與王興居去來, 亦赦之.” 八月, 破濟北軍, 虜其王. 赦濟北諸吏民與王反者.
21. 五月, 匈奴入北地, 居河南爲寇. 帝初幸甘泉. 六月, 帝曰: “漢與匈奴約爲昆弟, 毋使害邊境, 所以輸遺匈奴甚厚. 今右賢王離其國, 將衆居河南降地, 非常故, 往來近塞, 捕殺吏卒, 驅保塞蠻夷, 令不得居其故, 陵轢邊吏, 入盜, 甚敖無道, 非約也. 其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 遣丞相潁陰侯灌嬰擊匈奴.” 匈奴去, 發中尉材官屬衛將軍軍長安. 辛卯, 帝自甘泉之高奴, 因幸太原, 見故群臣, 皆賜之. 擧功行賞, 諸民里賜牛酒. 復晉陽中都民三歲. 留游太原十餘日.
20. 九月, 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ㆍ竹使符. 三年十月丁酉晦, 日有食之. 十一月, 上曰: “前日(計[詔]遣列侯之國, 或辭未行. 丞相朕之所重, 其爲朕率列侯之國.” 絳侯勃免丞相就國, 以太尉潁陰侯嬰爲丞相. 罷太尉官, 屬丞相. 四月, 城陽王章薨. 淮南王長與從者魏敬殺辟陽侯審食其.
19. 上曰: “古之治天下, 朝有進善之旌, 誹謗之木, 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 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 是使衆臣不敢盡情, 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 其除之.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 吏以爲大逆, 其有他言, 而吏又以爲誹謗. 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 朕甚不取. 自今以來, 有犯此者勿聽治.”
18. 正月, 上曰: “農, 天下之本, 其開籍田, 朕親率耕, 以給宗廟粢盛.” 三月, 有司請立皇子爲諸侯王. 上曰: “趙幽王幽死, 朕甚憐之, 已立其長子遂爲趙王. 遂弟辟彊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ㆍ東牟侯興居有功, 可王.” 乃立趙幽王少子辟彊爲河閒王, 以齊劇郡立朱虛侯爲城陽王, 立東牟侯爲濟北王, 皇子武爲代王, 子參爲太原王, 子揖爲梁王.
17. 令至, 其悉思朕之過失, 及知見思之所不及, 匃以告朕. 及擧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以匡朕之不逮. 因各飭其任職, 務省繇費以便民. 朕旣不能遠德, 故憪然念外人之有非, 是以設備未息. 今縱不能罷邊屯戍, 而又飭兵厚衛, 其罷衛將軍軍. 太僕見馬遺財足, 餘皆以給傳置.”
16. 十一月晦, 日有食之. 十二月望, 日又食. 上曰: “朕聞之, 天生蒸民, 爲之置君以養治之. 人主不德, 布政不均, 則天示之以菑, 以誡不治. 乃十一月晦, 日有食之, 適見于天, 菑孰大焉! 朕獲保宗廟, 以微眇之身託于兆民君王之上, 天下治亂, 在朕一人, 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 朕下不能理育群生, 上以累三光之明, 其不德大矣.
15. 二年十月, 丞相平卒, 復以絳侯勃爲丞相. 上曰: “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歲, 各守其地, 以時入貢, 民不勞苦, 上下驩欣, 靡有遺德. 今列侯多居長安, 邑遠, 吏卒給輸費苦, 而列侯亦無由敎馴其民. 其令列侯之國, 爲吏及詔所止者, 遣太子.”
14. 上曰: “列侯從高帝入蜀ㆍ漢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戶, 故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潁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 淮陽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戶, 衛尉定等十人四百戶. 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爲周陽侯, 齊王舅父駟鈞爲淸郭侯.” 秋, 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爲樊侯. 人或說右丞相曰: “君本誅諸呂, 迎代王, 今又矜其功, 受上賞, 處尊位, 禍且及身.” 右丞相勃乃謝病免罷, 左丞相平專爲丞相.
13. 三月, 有司請立皇后. 薄太后曰: “諸侯皆同姓, 立太子母爲皇后.” 皇后姓竇氏. 上爲立后故, 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 上從代來, 初卽位, 施德惠天下, 塡撫諸侯四夷皆洽驩, 乃循從代來功臣. 上曰: “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 朕狐疑, 皆止朕, 唯中尉宋昌勸朕, 朕以得保奉宗廟. 已尊昌爲衛將軍, 其封昌爲壯武侯. 諸從朕六人, 官皆至九卿.”
12. 有司皆固請曰: “古者殷周有國, 治安皆千餘歲, 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 用此道也. 立嗣必子, 所從來遠矣. 高帝親率士大夫, 始平天下, 建諸侯, 爲帝者太祖. 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爲其國祖. 子孫繼嗣, 世世弗絶, 天下之大義也, 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 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 非高帝之志也. 更議不宜. 子某最長, 純厚慈仁, 請建以爲太子.” 上乃許之. 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封將軍薄昭爲軹侯.
11. 上曰: “楚王, 季父也, 春秋高, 閱天下之義理多矣, 明於國家之大體. 吳王於朕, 兄也, 惠仁以好德. 淮南王, 弟也, 秉德以陪朕. 豈爲不豫哉! 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 多賢及有德義者, 若擧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 是社稷之靈, 天下之福也. 今不選擧焉, 而曰必子, 人其以朕爲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 非所以憂天下也. 朕甚不取也.”
10. 正月, 有司言曰: “蚤建太子, 所以尊宗廟. 請立太子.” 上曰: “朕旣不德, 上帝神明未歆享, 天下人民未有嗛志. 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 而曰豫建太子, 是重吾不德也. 謂天下何? 其安之.” 有司曰: “豫建太子, 所以重宗廟社稷, 不忘天下也.”
9. 十二月, 上曰: “法者, 治之正也, 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今犯法已論, 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産坐之, 及爲收帑, 朕甚不取. 其議之.” 有司皆曰: “民不能自治, 故爲法以禁之. 相坐坐收, 所以累其心, 使重犯法, 所從來遠矣. 如故便.” 上曰: “朕聞法正則民慤, 罪當則民從. 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 吏也. 其旣不能導, 又以不正之法罪之, 是反害於民爲暴者也. 何以禁之? 朕未見其便, 其孰計之.” 有司皆曰: “陛下加大惠, 德甚盛, 非臣等所及也. 請奉詔書, 除收帑諸相坐律令.”
8. 壬子, 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后于代. 皇帝曰: “呂産自置爲相國, 呂祿爲上將軍, 擅矯遣灌將軍嬰將兵擊齊, 欲代劉氏, 嬰留滎陽弗擊, 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 呂産欲爲不善, 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謀奪呂産等軍. 朱虛侯劉章首先捕呂産等. 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節承詔入北軍. 典客劉揭身奪趙王呂祿印. 益封太尉勃萬戶, 賜金五千斤. 丞相陳平ㆍ灌將軍嬰邑各三千戶, 金二千斤. 朱虛侯劉章ㆍ襄平侯通ㆍ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 金千斤. 封典客揭爲陽信侯, 賜金千斤.”
7. 群臣以禮次侍. 乃使太僕嬰與東牟侯興居淸宮, 奉天子法駕, 迎于代邸. 皇帝卽日夕入未央宮. 乃夜拜宋昌爲衛將軍, 鎭撫南北軍. 以張武爲郎中令, 行殿中. 還坐前殿. 於是夜下詔書曰: “閒者諸呂用事擅權, 謀爲大逆, 欲以危劉氏宗廟, 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 皆伏其辜. 朕初卽位, 其赦天下, 賜民爵一級, 女子百戶牛酒, 酺五日.” 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戌, 徙立故琅邪王澤爲燕王. 辛亥, 皇帝卽阼, 謁高廟. 右丞相平徙爲左丞相, 太尉勃爲右丞相, 大將軍灌嬰爲太尉. 諸呂所奪齊楚故地, 皆復與之.
6. 代王曰: “奉高帝宗廟, 重事也. 寡人不佞, 不足以稱宗廟. 願請楚王計宜者, 寡人不敢當.” 群臣皆伏固請. 代王西鄕讓者三, 南鄕讓者再. 丞相平等皆曰: “臣伏計之, 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宜稱, 雖天下諸侯萬民以爲宜. 臣等爲宗廟社稷計, 不敢忽. 願大王幸聽臣等. 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拜上.” 代王曰: “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爲莫宜寡人, 寡人不敢辭.” 遂卽天子位.
5. 昌至渭橋, 丞相以下皆迎. 宋昌還報. 代王馳至渭橋, 群臣拜謁稱臣. 代王下車拜. 太尉勃進曰: “願請閒言.” 宋昌曰: “所言公, 公言之. 所言私, 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 代王謝曰: “至代邸而議之.” 遂馳入代邸. 群臣從至. 丞相陳平ㆍ太尉周勃ㆍ大將軍陳武ㆍ御史大夫張蒼ㆍ宗正劉郢ㆍ朱虛侯劉章ㆍ東牟侯劉興居ㆍ典客劉揭皆再拜言曰: “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 不當奉宗廟. 臣謹請(與陰安侯列侯頃王后與琅邪王ㆍ宗室ㆍ大臣ㆍ列侯ㆍ吏二千石議曰: “大王高帝長子, 宜爲高帝嗣.” 願大王卽天子位.”
4. 代王報太后計之, 猶與未定. 卜之龜, 卦兆得大橫. 占曰: “大橫庚庚, 余爲天王, 夏啓以光.” 代王曰: “寡人固已爲王矣, 又何王?” 卜人曰: “所謂天王者乃天子.”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見絳侯, 絳侯等具爲昭言所以迎立王意. 薄昭還報曰: “信矣, 毋可疑者.” 代王乃笑謂宋昌曰: “果如公言.” 乃命宋昌參乘, 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 至高陵休止, 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
3. 夫以呂太后之嚴, 立諸呂爲三王, 擅權專制, 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 一呼士皆左袒, 爲劉氏, 叛諸呂, 卒以滅之. 此乃天授, 非人力也. 今大臣雖欲爲變, 百姓弗爲使, 其黨寧能專一邪? 方今內有朱虛ㆍ東牟之親, 外畏吳ㆍ楚ㆍ淮南ㆍ琅邪ㆍ齊ㆍ代之彊. 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 大王又長, 賢聖仁孝, 聞於天下, 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 大王勿疑也.”
2. 宋昌 丞相陳平ㆍ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 張武等議曰: “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 習兵, 多謀詐, 此其屬意非止此也, 特畏高帝ㆍ呂太后威耳. 今已誅諸呂, 新啑血京師, 此以迎大王爲名, 實不可信. 願大王稱疾毋往, 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 “群臣之議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 諸侯豪桀竝起, 人人自以爲得之者以萬數, 然卒踐天子之位者, 劉氏也, 天下絶望, 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 地犬牙相制, 此所謂盤石之宗也, 天下服其彊, 二矣. 漢興, 除秦苛政, 約法令, 施德惠, 人人自安, 難動搖, 三矣.
1. 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 高祖中子也. 高祖十一年春, 已破陳豨軍, 定代地, 立爲代王, 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卽位十七年, 高后八年七月, 高后崩. 九月, 諸呂呂産等欲爲亂, 以危劉氏, 大臣共誅之, 謀召立代王, 事在呂后語中.
10. 효문본기(孝文本紀) 1. 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 高祖中子也. 高祖十一年春, 已破陳豨軍, 定代地, 立爲代王, 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卽位十七年, 高后八年七月, 高后崩. 九月, 諸呂呂産等欲爲亂, 以危劉氏, 大臣共誅之, 謀召立代王, 事在呂后語中. 2. 宋昌 丞相陳平ㆍ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 張武等議曰: “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 習兵, 多謀詐, 此其屬意非止此也, 特畏高帝ㆍ呂太后威耳. 今已誅諸呂, 新啑血京師, 此以迎大王爲名, 實不可信. 願大王稱疾毋往, 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 “群臣之議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 諸侯豪桀竝起, 人人自以爲得之者以萬數, 然卒踐天子之位者, 劉氏也, 天下絶望, 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 地犬牙相制, 此所謂盤石之宗也, 天下服其彊, 二矣. 漢興, 除秦苛政, 約法令, 施德惠, 人人自..
19. 齊王迺遺諸侯王書曰: “高帝平定天下, 王諸子弟, 悼惠王王齊. 悼惠王薨, 孝惠帝使留侯良立臣爲齊王. 孝惠崩, 高后用事, 春秋高, 聽諸呂, 擅廢帝更立, 又比殺三趙王, 滅梁ㆍ趙ㆍ燕以王諸呂, 分齊爲四. 忠臣進諫, 上惑亂弗聽. 今高后崩, 而帝春秋富, 未能治天下, 固恃大臣諸侯. 而諸呂又擅自尊官, 聚兵嚴威, 劫列侯忠臣, 矯制以令天下, 宗廟所以危. 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爲王者.”
18. 朱虛侯劉章有氣力, 東牟侯興居其弟也. 皆齊哀王弟, 居長安. 當是時, 諸呂用事擅權, 欲爲亂, 畏高帝故大臣絳ㆍ灌等, 未敢發. 朱虛侯婦, 呂祿女, 陰知其謀. 恐見誅, 迺陰令人告其兄齊王, 欲令發兵西, 誅諸呂而立. 朱虛侯欲從中與大臣爲應. 齊王欲發兵, 其相弗聽. 八月丙午, 齊王欲使人誅相, 相召平迺反, 擧兵欲圍王, 王因殺其相, 遂發兵東, 詐奪琅邪王兵, 幷將之而西. 語在齊王語中.
17. 高后爲外孫魯元王偃年少, 蚤失父母, 孤弱, 迺封張敖前姬兩子, 侈爲新都侯, 壽爲樂昌侯, 以輔魯元王偃. 及封中大謁者張釋爲建陵侯, 呂榮爲祝茲侯. 諸中宦者令丞皆爲關內侯, 食邑五百戶. 七月中, 高后病甚, 迺令趙王呂祿爲上將軍, 軍北軍: 呂王産居南軍. 呂太后誡産ㆍ祿曰: “高帝已定天下, 與大臣約, 曰“非劉氏王者, 天下共擊之”. 今呂氏王, 大臣弗平. 我卽崩, 帝年少, 大臣恐爲變. 必據兵衛宮, 愼毋送喪, 毋爲人所制.” 辛巳, 高后崩, 遺詔賜諸侯王各千金, 將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賜金. 大赦天下. 以呂王産爲相國, 以呂祿女爲帝后. 高后已葬, 以左丞相審食其爲帝太傅.
16. 太傅産ㆍ丞相平等言, 武信侯呂祿上侯, 位次第一, 請立爲趙王. 太后許之, 追尊祿父康侯爲趙昭王. 九月, 燕靈王建薨, 有美人子, 太后使人殺之, 無後, 國除. 八年十月, 立呂肅王子東平侯呂通爲燕王, 封通弟呂莊爲東平侯. 三月中, 呂后祓, 還過軹道, 見物如蒼犬, 據高后掖, 忽弗復見. 卜之, 云趙王如意爲祟. 高后遂病掖傷.
15. 梁王恢之徙王趙, 心懷不樂. 太后以呂産女爲趙王后. 王后從官皆諸呂, 擅權, 微伺趙王, 趙王不得自恣. 王有所愛姬, 王后使人酖殺之. 王乃爲歌詩四章, 令樂人歌之. 王悲, 六月卽自殺. 太后聞之, 以爲王用婦人棄宗廟禮, 廢其嗣. 宣平侯張敖卒, 以子偃爲魯王, 敖賜謚爲魯元王. 秋, 太后使使告代王, 欲徙王趙. 代王謝, 願守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