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審應覽 (50)
건빵이랑 놀자
8. 구비(具備)○八曰 1. 今有羿ㆍ蜂蒙, 繁弱於此, 而無弦, 則必不能中也. 中非獨弦也, 而弦爲弓中之具也. 夫立功名亦有具, 不得其具, 賢雖過湯ㆍ武, 則勞而無功矣. 湯嘗約於郼薄矣, 武王嘗窮於畢裎矣, 伊尹嘗居於庖廚矣, 太公嘗隱於釣魚矣, 賢非衰也, 智非愚也, 皆無其具也. 故凡立功名, 雖賢必有其具然後可成. 2. 복자천의 단보에서의 정치 宓子賤治亶父, 恐魯君之聽讒人, 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 將辭而行, 請近吏二人於魯君, 與之俱至於亶父. 邑吏皆朝, 宓子賤令吏二人書. 吏方將書, 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 吏書之不善, 則宓子賤爲之怒. 吏甚患之, 辭而請歸. 宓子賤曰, 子之書甚不善, 子勉歸矣. 二吏歸報於君, 曰, 宓子不可爲書. 君曰, 何故? 吏對曰, 宓子使臣書, 而時掣搖臣之肘, 書惡而有甚怒, 吏皆笑宓子, 此臣所以辭而去也. 魯君太息而..
3. 三月嬰兒, 軒冕在前, 弗知欲也, 斧鉞在後, 弗知惡也, 慈母之愛諭焉, 誠也. 故誠有誠乃合於情, 精有精乃通於天. 乃通於天, 水木石之性, 皆可動也, 又況於有血氣者乎? 故凡說與治之務莫若誠. 聽言哀者, 不若見其哭也, 聽言怒者, 不若見其鬪也. 說與治不誠, 其動人心不神.
2. 복자천의 단보에서의 정치 宓子賤治亶父, 恐魯君之聽讒人, 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 將辭而行, 請近吏二人於魯君, 與之俱至於亶父. 邑吏皆朝, 宓子賤令吏二人書. 吏方將書, 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 吏書之不善, 則宓子賤爲之怒. 吏甚患之, 辭而請歸. 宓子賤曰, 子之書甚不善, 子勉歸矣. 二吏歸報於君, 曰, 宓子不可爲書. 君曰, 何故? 吏對曰, 宓子使臣書, 而時掣搖臣之肘, 書惡而有甚怒, 吏皆笑宓子, 此臣所以辭而去也. 魯君太息而歎曰, 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 寡人之亂子, 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 必數有之矣. 微二人, 寡人幾過. 遂發所愛, 而令之亶父, 告宓子曰, 自今以來, 亶父非寡人之有也, 子之有也. 有便於亶父者, 子決爲之矣. 五歲而言其要. 宓子敬諾, 乃得行其術於亶父. 三年, 巫馬旗短褐衣弊裘, 而往觀化於亶父, 見夜漁者, 得則舍之. ..
1. 今有羿ㆍ蜂蒙, 繁弱於此, 而無弦, 則必不能中也. 中非獨弦也, 而弦爲弓中之具也. 夫立功名亦有具, 不得其具, 賢雖過湯ㆍ武, 則勞而無功矣. 湯嘗約於郼薄矣, 武王嘗窮於畢裎矣, 伊尹嘗居於庖廚矣, 太公嘗隱於釣魚矣, 賢非衰也, 智非愚也, 皆無其具也. 故凡立功名, 雖賢必有其具然後可成.
7. 응언(應言)○七曰 1. 白圭謂魏王曰, 帀丘之鼎以烹雞, 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 少洎之則焦而不熟, 然而視之蝺焉美無所可用. 惠子之言, 有似於此. 惠子聞之曰, 不然. 使三軍饑而居鼎旁, 適爲之甑, 則莫宜之此鼎矣. 白圭聞之曰, 無所可用者, 意者徒加其甑邪? 白圭之論自悖, 其少魏王太甚. 以惠子之言蝺焉美無所可用, 是魏王以言無所可用者爲仲父也, 是以言無所用者爲美也. 2. 公孫龍說燕昭王以偃兵. 昭王曰, 甚善. 寡人願與客計之. 公孫龍曰, 竊意大王之弗爲也. 王曰, 何故? 公孫龍曰, 日者大王欲破齊, 諸天下之士, 其欲破齊者, 大王盡養之, 知齊之險阻要塞君臣之際者, 大王盡養之, 雖知而弗欲破者, 大王猶若弗養, 其卒果破齊以爲功. 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 諸侯之士, 在大王之本朝者, 盡善用兵者也, 臣是以知大王之弗爲也. 王無以應. 3. 司馬喜難墨者..
6. 秦王立帝, 宜陽令許綰誕魏王, 魏王將入秦. 魏敬謂王曰, 以河內孰與梁重? 王曰, 梁重. 又曰, 梁孰與身重? 王曰, 身重. 又曰, 若使秦求河內, 則王將與之乎? 王曰, 弗與也. 魏敬曰, 河內, 三論之下也. 身, 三論之上也. 秦索其下而王弗聽, 索其上而王聽之, 臣竊不取也. 王曰, 甚然. 乃輟行. 秦雖大勝於長平, 三年然後決, 士民倦, 糧食. 當此時也, 兩周全, 其北存. 魏擧陶削衛, 地方六百, 有之勢是, 而入大蚤, 奚待於魏敬之說也? 夫未可以入而入, 其患有將可以入而不入, 入與不入之時, 不可不熟論也.
5. 魏令孟卬割絳ㆍ𥦋ㆍ安邑之地以與秦王. 王喜, 令起賈爲孟卬求司徒於魏王. 魏王不說, 應起賈曰, 卬, 寡人之臣也. 寡人寧以臧爲司徒, 無用卬. 願大王之更以他人詔之也. 起賈出, 遇孟卬於廷, 曰, 公之事何如? 起賈曰, 公甚賤於公之主. 公之主曰寧用臧爲司徒, 無用公. 孟卬入見, 謂魏王曰, 秦客何言? 王曰, 求以女爲司徒. 孟卬曰, 王應之謂何? 王曰, 寧以臧, 無用卬也. 孟卬太息曰, 宜矣王之制於秦也. 王何疑秦之善臣也? 以絳ㆍ𥦋ㆍ安邑令負牛書與秦, 猶乃善牛也. 卬雖不肖, 獨不如牛乎? 且王令三將軍爲臣先曰視卬如身, 是臣重也. 令二輕臣也, 令臣責, 卬雖賢固能乎? 居三日, 魏王乃聽起賈. 凡人主之與其大官也, 爲有益也. 今割國之錙錘矣, 而因得大官, 且何地以給之? 大官, 人臣之所欲也. 孟卬令秦得其所欲, 秦亦令孟卬得其所欲, 責以償矣, 尙..
4. 路說謂周頗曰, 公不愛趙, 天下必從. 周頗曰, 固欲天下之從也. 天下從則秦利也. 路說應之曰, 然則公欲秦之利夫? 周頗曰, 欲之. 路說曰, 公欲之, 則胡不爲從矣?
3. 司馬喜難墨者師於中山王前以非攻, 曰, 先生之所術非攻夫? 墨者師曰, 然. 曰, 今王興兵而攻燕, 先生將非王乎? 墨者師對曰, 然則相國是攻之乎? 司馬喜曰, 然. 墨者師曰, 今趙興兵而攻中山, 相國將是之乎? 司馬喜無以應.
2. 公孫龍說燕昭王以偃兵. 昭王曰, 甚善. 寡人願與客計之. 公孫龍曰, 竊意大王之弗爲也. 王曰, 何故? 公孫龍曰, 日者大王欲破齊, 諸天下之士, 其欲破齊者, 大王盡養之, 知齊之險阻要塞君臣之際者, 大王盡養之, 雖知而弗欲破者, 大王猶若弗養, 其卒果破齊以爲功. 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 諸侯之士, 在大王之本朝者, 盡善用兵者也, 臣是以知大王之弗爲也. 王無以應.
1. 白圭謂魏王曰, 帀丘之鼎以烹雞, 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 少洎之則焦而不熟, 然而視之蝺焉美無所可用. 惠子之言, 有似於此. 惠子聞之曰, 不然. 使三軍饑而居鼎旁, 適爲之甑, 則莫宜之此鼎矣. 白圭聞之曰, 無所可用者, 意者徒加其甑邪? 白圭之論自悖, 其少魏王太甚. 以惠子之言蝺焉美無所可用, 是魏王以言無所可用者爲仲父也, 是以言無所用者爲美也.
6. 불굴(不屈)○六曰 1. 察士以爲得道則未也. 雖然, 其應物也, 辭難窮矣. 其爲禍福猶未可知. 察而以達理明義, 則察爲福矣, 察而以飾非惑愚, 則察爲禍矣. 古者之貴善御也, 以逐暴禁邪也. 2. 魏惠王謂惠子曰, 上世之有國, 必賢者也. 今寡人實不若先生, 願得傳國. 惠子辭. 王又固請曰, 寡人莫有之國於此者也, 而傳之賢者, 民之貪爭之心止矣. 欲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 惠子曰, 若王之言, 則施不可而聽矣. 王固萬乘之主也, 以國與人猶尙可. 今施, 布衣也, 可以有萬乘之國而辭之, 此其止貪爭之心愈甚也. 惠王謂惠子曰古之有國者, 必賢者也. 夫受而賢者舜也, 是欲惠子之爲舜也, 夫辭而賢者許由也, 是惠子欲爲許由也, 傳而賢者堯也, 是惠王欲爲堯也. 堯ㆍ舜ㆍ許由之作, 非獨傳舜而由辭也, 他行稱此. 今無其他, 而欲爲堯ㆍ舜ㆍ許由, 故惠王布冠而拘於鄄. 齊威..
4. 白圭新與惠子相見也, 惠子說之以彊, 白圭無以應. 惠子出. 白圭告人曰, 人有新取婦者, 婦至, 宜安矜煙視媚行. 豎子操蕉火而鉅, 新婦曰, 蕉火大鉅. 入於門, 門中有歛陷, 新婦曰, 塞之, 將傷人之足. 此非不便之家氏也, 然而有大甚者. 今惠子之遇我尙新, 其說我有大甚者. 惠子聞之曰, 不然. 詩曰, 愷悌君子, 民之父母. 愷者, 大也, 悌者, 長也. 君子之德, 長且大者, 則爲民父母. 父母之敎子也, 豈待久哉? 何事比我於新婦乎? 詩豈曰愷悌新婦哉? 誹汙因汙, 誹辟因辟, 是誹者與所非同也. 白圭曰惠子之遇我尙新, 其說我有大甚者, 惠子聞而誹之, 因自以爲爲之父母, 其非有甚於白圭亦有大甚者.
3. 匡章謂惠子於魏王之前曰, 蝗螟, 農夫得而殺之, 奚故? 爲其害稼也. 今公行, 多者數百乘, 步者數百人, 少者數十乘, 步者數十人. 此無耕而食者, 其害稼亦甚矣. 惠王曰, 惠子施也, 難以辭與公相應. 雖然, 請言其志. 惠子曰, 今之城者, 或者操大築乎城上, 或負畚而赴乎城下, 或操表掇以善睎望. 若施者, 其操表掇者也. 使工女化而爲絲, 不能治絲, 使大匠化而爲木, 不能治木, 使聖人化而爲農夫, 不能治農夫. 施而治農夫者也. 公何事比施於螣螟乎? 惠子之治魏爲本, 其治不治. 當惠王之時, 五十戰而二十敗, 所殺者不可勝數, 大將ㆍ愛子有禽者也. 大術之愚, 爲天下笑, 得擧其諱, 乃請令周太史更著其名. 圍邯鄲三年而弗能取, 士民罷潞, 國家空虛, 天下之兵四至. 罪庶誹謗, 諸侯不譽, 謝於翟翦而更聽其謀, 社稷乃存. 名寶散出, 土地四削, 魏國從此衰矣..
2. 魏惠王謂惠子曰, 上世之有國, 必賢者也. 今寡人實不若先生, 願得傳國. 惠子辭. 王又固請曰, 寡人莫有之國於此者也, 而傳之賢者, 民之貪爭之心止矣. 欲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 惠子曰, 若王之言, 則施不可而聽矣. 王固萬乘之主也, 以國與人猶尙可. 今施, 布衣也, 可以有萬乘之國而辭之, 此其止貪爭之心愈甚也. 惠王謂惠子曰古之有國者, 必賢者也. 夫受而賢者舜也, 是欲惠子之爲舜也, 夫辭而賢者許由也, 是惠子欲爲許由也, 傳而賢者堯也, 是惠王欲爲堯也. 堯ㆍ舜ㆍ許由之作, 非獨傳舜而由辭也, 他行稱此. 今無其他, 而欲爲堯ㆍ舜ㆍ許由, 故惠王布冠而拘於鄄. 齊威王幾弗受, 惠子易衣變冠, 乘輿而走, 幾不出乎魏境. 凡自行不可以幸, 爲必誠.
1. 察士以爲得道則未也. 雖然, 其應物也, 辭難窮矣. 其爲禍福猶未可知. 察而以達理明義, 則察爲福矣, 察而以飾非惑愚, 則察爲禍矣. 古者之貴善御也, 以逐暴禁邪也.
5. 음사(淫辭)○五曰 1. 非辭無以相期, 從辭則亂. 亂辭之中又有辭焉, 必之謂也. 言不欺心, 則近之矣. 凡言者, 以諭心也. 言心相離, 而上無以參之, 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 所行非所言也. 言行相詭, 不祥莫大焉. 2. 空雄之遇, 秦ㆍ趙相與約約曰, 自今以來, 秦之所欲爲, 趙助之, 趙之所欲爲, 秦助之. 居無幾何, 秦興兵攻魏, 趙欲救之. 秦王不說, 使人讓趙王曰, 約曰秦之所欲爲, 趙助之, 趙之所欲爲, 秦助之. 今秦欲攻魏, 而趙因欲救之, 此非約也. 趙王以告平原君. 平原君以告公孫龍. 公孫龍曰, 亦可以發使而讓秦王曰, 趙欲救之, 今秦王獨不助趙, 此非約也. 3. 孔穿ㆍ公孫龍相與論於平原君所, 深而辯, 至於藏三牙, 公孫龍言藏之三牙甚辯, 孔穿不應, 少選, 辭而出. 明日, 孔穿朝. 平原君謂孔穿曰, 昔者公孫龍之言甚辯. 孔穿曰, 然. 幾..
8. 惠子爲魏惠王爲法. 爲法已成, 以示諸民人, 民人皆善之. 獻之惠王, 惠王善之, 以示翟翦. 翟翦曰, 善也. 惠王曰, 可行邪? 翟翦曰, 不可. 惠王曰, 善而不可行, 何故? 翟翦對曰, 今擧大木者, 前呼輿謣, 後亦應之, 此其於擧大木者善矣, 豈無鄭ㆍ衛之音哉? 然不若此其宜也. 夫國亦木之大者也.
7. 宋王謂其相唐鞅曰, 寡人所殺戮者衆矣, 而羣臣愈不畏, 其故何也? 唐鞅對曰, 王之所罪, 盡不善者也. 罪不善, 善者故爲不畏. 王欲羣臣之畏也, 不若無辨其善與不善而時罪之, 若此則羣臣畏矣. 居無幾何, 宋君殺唐鞅. 唐鞅之對也, 不若無對.
6. 宋有澄子者, 亡緇衣, 求之塗, 見婦人衣緇衣, 援而弗舍, 欲取其衣, 曰今者我亡緇衣. 婦人曰, 公雖亡緇衣, 此實吾所自爲也. 澄子曰, 子不如速與我衣. 昔吾所亡者, 紡緇也. 今子之衣, 襌緇也. 以襌緇當紡緇, 子豈不得哉?
5. 人有任臣不亡者, 臣亡, 莊伯決之, 任者無罪.
4. 荊柱國莊伯令其父視曰, 日在天, 視其奚如? 曰正圓, 視其時, 日當今. 今謁者駕, 曰無馬. 令涓人取冠, 進上. 問馬齒, 圉人曰齒十二與牙三十.
3. 孔穿ㆍ公孫龍相與論於平原君所, 深而辯, 至於藏三牙, 公孫龍言藏之三牙甚辯, 孔穿不應, 少選, 辭而出. 明日, 孔穿朝. 平原君謂孔穿曰, 昔者公孫龍之言甚辯. 孔穿曰, 然. 幾能令藏三牙矣. 雖然難. 願得有問於君, 謂藏三牙甚難而實非也, 謂藏兩牙甚易而實是也, 不知君將從易而是者乎? 將從難而非者乎? 平原君不應, 明日, 謂公孫龍曰, 公無與孔穿辯.
2. 空雄之遇, 秦ㆍ趙相與約約曰, 自今以來, 秦之所欲爲, 趙助之, 趙之所欲爲, 秦助之. 居無幾何, 秦興兵攻魏, 趙欲救之. 秦王不說, 使人讓趙王曰, 約曰秦之所欲爲, 趙助之, 趙之所欲爲, 秦助之. 今秦欲攻魏, 而趙因欲救之, 此非約也. 趙王以告平原君. 平原君以告公孫龍. 公孫龍曰, 亦可以發使而讓秦王曰, 趙欲救之, 今秦王獨不助趙, 此非約也.
4. 리위(離謂)○四曰 1. 言者, 以諭意也. 言意相離, 凶也. 亂國之俗, 甚多流言, 而不顧其實, 務以相毁, 務以相譽, 毁譽成黨, 衆口熏天, 賢不肖不分, 以此治國, 賢主猶惑之也, 又況乎不肖者乎? 惑者之患, 不自以爲惑, 故惑惑之中有曉焉, 冥冥之中有昭焉. 亡國之主, 不自以爲惑, 故與桀ㆍ紂ㆍ幽ㆍ厲皆也. 然有亡者國, 無二道矣. 2. 鄭國多相縣以書者. 子産令無縣書, 鄧析致之. 子産令無致書, 鄧析倚之. 令無窮, 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 是可不可無辨也. 可不可無辨, 而以賞罰, 其罰愈疾, 其亂愈疾, 此爲國之禁也. 故辨而不當理則僞, 知而不當理則詐, 詐僞之民, 先王之所誅也. 理也者, 是非之宗也. 3. 洧水甚大, 鄭之富人有溺者. 人得其死者. 富人請贖之, 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鄧析. 鄧析曰, 安之. 人必莫之賣矣. 得死者患之, 以告鄧析..
6. 齊人有淳于髡者, 以從說魏王. 魏王辯之, 約車十乘, 將使之荊. 辭而行, 有以橫說魏王, 魏王乃止其行. 失從之意, 又失橫之事. 夫其多能不若寡能, 其有辯不若無辯. 周鼎著倕而齕其指, 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爲也.
5. 齊有事人者, 所事有難而弗死也, 遇故人於塗. 故人曰, 固不死乎? 對曰, 然. 凡事人以爲利也. 死不利, 故不死. 故人曰, 子尙可以見人乎? 對曰, 子以死爲顧可以見人乎? 是者數傳. 不死於其君長, 大不義也, 其辭猶不可服, 辭之不足以斷事也明矣. 夫辭者, 意之表也. 鑒其表而棄其意, 悖. 故古之人, 得其意則舍其言矣. 聽言者以言觀意也. 聽言而意不可知, 其與橋言無擇.
4. 子産治鄭, 鄧析務難之, 與民之有獄者約, 大獄一衣, 小獄襦袴. 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 不可勝數. 以非爲是, 以是爲非, 是非無度, 而可與不可日變. 所欲勝因勝, 所欲罪因罪. 鄭國大亂, 民口讙譁. 子産患之, 於是殺鄧析而戮之, 民心乃服, 是非乃定, 法律乃行. 今世之人, 多欲治其國, 而莫之誅鄧析之類, 此所以欲治而愈亂也.
3. 洧水甚大, 鄭之富人有溺者. 人得其死者. 富人請贖之, 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鄧析. 鄧析曰, 安之. 人必莫之賣矣. 得死者患之, 以告鄧析. 鄧析又答之曰, 安之. 此必無所更買矣. 夫傷忠臣者, 有似於此也. 夫無功不得民, 則以其無功不得民傷之, 有功得民, 則又以其有功得民傷之. 人主之無度者, 無以知此, 豈不悲哉? 比干ㆍ萇弘以此死, 箕子ㆍ商容以此窮, 周公ㆍ召公以此疑, 范蠡ㆍ子胥以此流, 死生存亡安危, 從此生矣.
2. 鄭國多相縣以書者. 子産令無縣書, 鄧析致之. 子産令無致書, 鄧析倚之. 令無窮, 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 是可不可無辨也. 可不可無辨, 而以賞罰, 其罰愈疾, 其亂愈疾, 此爲國之禁也. 故辨而不當理則僞, 知而不當理則詐, 詐僞之民, 先王之所誅也. 理也者, 是非之宗也.
1. 言者, 以諭意也. 言意相離, 凶也. 亂國之俗, 甚多流言, 而不顧其實, 務以相毁, 務以相譽, 毁譽成黨, 衆口熏天, 賢不肖不分, 以此治國, 賢主猶惑之也, 又況乎不肖者乎? 惑者之患, 不自以爲惑, 故惑惑之中有曉焉, 冥冥之中有昭焉. 亡國之主, 不自以爲惑, 故與桀ㆍ紂ㆍ幽ㆍ厲皆也. 然有亡者國, 無二道矣.
1. 聖人相諭不待言, 有先言言者也.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 每居海上, 從蜻游, 蜻之至者, 百數而不止, 前後左右盡蜻也, 終日玩之而不去. 其父告之曰, 聞蜻皆從女居, 取而來, 吾將玩之. 明日之海上, 而蜻無至者矣. 2. 勝書說周公旦曰, 廷小人衆, 徐言則不聞, 疾言則人知之, 徐言乎? 疾言乎? 周公旦曰, 徐言. 勝書曰, 有事於此, 而精言之而不明, 勿言之而不成, 精言乎? 勿言乎? 周公旦曰, 勿言. 故勝書能以不言說, 而周公旦能以不言聽, 此之謂不言之聽. 不言之謀, 不聞之事, 殷雖惡周, 不能疵矣. 口㗃不言, 以精相告, 紂雖多心, 弗能知矣. 目視於無形, 耳聽於無聲, 商聞雖衆, 弗能窺矣. 同惡同好, 志皆有欲, 雖爲天子, 弗能離矣. 3. 孔子見溫伯雪子, 不言而出. 子貢曰, 夫子之欲見溫伯雪子好矣, 今也見之而不言, 其故何也? 孔子曰, ..
6. 晉襄公使人於周曰, 弊邑寡君寢疾, 卜以守龜曰, 三塗爲崇. 弊邑寡君使下臣願藉途而祈福焉. 天子許之. 朝, 禮使者事畢, 客出. 萇弘謂劉康公曰, 夫祈福於三塗, 而受禮於天子, 此柔嘉之事也, 而客武色, 殆有他事, 願公備之也. 劉康公乃儆戎車卒士以待之. 晉果使祭事先, 因令楊子將卒十二萬而隨之, 涉於棘津, 襲聊阮ㆍ梁ㆍ蠻氏, 滅三國焉. 此形名不相當, 聖人之所察也, 萇弘則審矣. 故言不足以斷小事, 唯知言之謂者可爲.
5. 齊桓公合諸侯, 衛人後至. 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 退朝而入, 衛姬望見君, 下堂再拜, 請衛君之罪. 公曰, 吾於衛無故, 子曷爲請? 對曰, 妾望君之入也, 足高氣彊, 有伐國之志也, 見妾而有動色, 伐衛也. 明日君朝, 揖管仲而進之. 管仲曰, 君舍衛乎? 公曰, 仲父安識之? 管仲曰, 君之揖朝也恭, 而言也徐, 見臣而有慙色, 臣是以知之. 君曰, 善. 仲父治外, 夫人治內, 寡人知終不爲諸侯笑矣. 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 今管子乃以容貌音聲, 夫人乃以行步氣志, 桓公雖不言, 若暗夜而燭燎也.
4. 白公問於孔子曰, 人可與微言乎? 孔子不應. 白公曰, 若以石投水奚若? 孔子曰, 沒人能取之. 白公曰, 若以水投水奚若? 孔子曰, 淄ㆍ澠之合者, 易牙嘗而知之. 白公曰, 然則人不可與微言乎? 孔子曰, 胡爲不可? 唯知言之謂者爲可耳. 白公弗得也. 知謂則不以言矣. 言者, 謂之屬也. 求魚者濡, 爭獸者趨, 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 至爲無爲. 淺智者之所爭則末矣. 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
3. 孔子見溫伯雪子, 不言而出. 子貢曰, 夫子之欲見溫伯雪子好矣, 今也見之而不言, 其故何也? 孔子曰, 若夫人者, 目擊而道存矣, 不可以容聲矣. 故未見其人而知其志, 見其人而心與志皆見, 天符同也. 聖人之相知, 豈待言哉?
2. 勝書說周公旦曰, 廷小人衆, 徐言則不聞, 疾言則人知之, 徐言乎? 疾言乎? 周公旦曰, 徐言. 勝書曰, 有事於此, 而精言之而不明, 勿言之而不成, 精言乎? 勿言乎? 周公旦曰, 勿言. 故勝書能以不言說, 而周公旦能以不言聽, 此之謂不言之聽. 不言之謀, 不聞之事, 殷雖惡周, 不能疵矣. 口㗃不言, 以精相告, 紂雖多心, 弗能知矣. 目視於無形, 耳聽於無聲, 商聞雖衆, 弗能窺矣. 同惡同好, 志皆有欲, 雖爲天子, 弗能離矣.
1. 聖人相諭不待言, 有先言言者也.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 每居海上, 從蜻游, 蜻之至者, 百數而不止, 前後左右盡蜻也, 終日玩之而不去. 其父告之曰, 聞蜻皆從女居, 取而來, 吾將玩之. 明日之海上, 而蜻無至者矣.
2. 중언(重言)○二曰 1. 人主之言, 不可不愼. 高宗, 天子也, 卽位諒闇, 三年不言. 卿大夫恐懼, 患之. 高宗乃言曰, 以余一人正四方, 余唯恐言之不類也, 玆故不言. 古之天子, 其重言如此, 故言無遺者. 2.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 援梧葉以爲珪, 而授唐叔虞曰, 余以此封女. 叔虞喜, 以告周公. 周公以請曰, 天子其封虞邪? 成王曰, 余一人與虞戲也. 周公對曰, 臣聞之, 天子無戲言. 天子言, 則史書之, 工誦之, 士稱之. 於是遂封叔虞于晉. 周公旦可謂善說矣, 一稱而令成王益重言, 明愛弟之義, 有輔王室之固. 3. 荊莊王立三年, 不聽而好*讔. 成公賈入諫. 王曰, 不穀禁諫者, 今子諫, 何故? 對曰, 臣非敢諫也, 願與君王*讔也. 王曰, 胡不設不穀矣. 對曰, 有鳥止於南方之阜, 三年不動不飛不鳴, 是何鳥也? 王射之曰, 有鳥止於南方之阜, 其..
4. 齊桓公與管仲謀伐莒, 謀未發而聞於國, 桓公怪之曰, 與仲父謀伐莒, 謀未發而聞於國, 其故何也? 管仲曰, 國必有聖人也. 桓公曰, 譆!日之役者, 有執蹠**[疒+禾+台]而上視者, 意者其是邪? 乃令復役, 無得相代. 少頃, 東郭牙至. 管仲曰, 此必是已. 乃令賓者延之而上, 分級而立. 管子曰, 子邪言伐莒者? 對曰, 然. 管仲曰, 我不言伐莒, 子何故言伐莒? 對曰, 臣聞君子善謀, 小人善意. 臣竊意之也. 管仲曰, 我不言伐莒, 子何以意之? 對曰, 臣聞君子有三色, 顯然喜樂者, 鐘鼓之色也, 湫然淸靜者, 衰絰之色也, 艴然充盈, 手足矜者, 兵革之色也. 日者臣望君之在臺上也, 艴然充盈, 手足矜者, 此兵革之色也. 君呿而不唫, 所言者莒也, 君擧臂而指, 所當者莒也. 臣竊以慮諸侯之不服者, 其惟莒乎. 臣故言之. 凡耳之聞以聲也, 今不聞其聲, 而..
3. 荊莊王立三年, 不聽而好*讔. 成公賈入諫. 王曰, 不穀禁諫者, 今子諫, 何故? 對曰, 臣非敢諫也, 願與君王*讔也. 王曰, 胡不設不穀矣. 對曰, 有鳥止於南方之阜, 三年不動不飛不鳴, 是何鳥也? 王射之曰, 有鳥止於南方之阜, 其三年不動, 將以定志意也, 其不飛, 將以長羽翼也, 其不鳴, 將以覽民則也. 是鳥雖無飛, 飛將沖天, 雖無鳴, 鳴將駭人. 賈出矣, 不穀知之矣. 明日朝, 所進者五人, 所退者十人. 羣臣大說, 荊國之衆相賀也. 故詩曰, 何其久也, 必有以也, 何其處也, 必有與也, 其莊王之謂邪? 成公賈之*讔也, 賢於太宰嚭之說也. 太宰嚭之說, 聽乎夫差, 而吳國爲墟, 成公賈之*讔, 喩乎荊王, 而荊國以霸.
2.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 援梧葉以爲珪, 而授唐叔虞曰, 余以此封女. 叔虞喜, 以告周公. 周公以請曰, 天子其封虞邪? 成王曰, 余一人與虞戲也. 周公對曰, 臣聞之, 天子無戲言. 天子言, 則史書之, 工誦之, 士稱之. 於是遂封叔虞于晉. 周公旦可謂善說矣, 一稱而令成王益重言, 明愛弟之義, 有輔王室之固.
1. 人主之言, 不可不愼. 高宗, 天子也, 卽位諒闇, 三年不言. 卿大夫恐懼, 患之. 高宗乃言曰, 以余一人正四方, 余唯恐言之不類也, 玆故不言. 古之天子, 其重言如此, 故言無遺者.
1. 심응(審應)○一曰 1. 人主出聲應容, 不可不審. 凡主有識, 言不欲先. 人唱我和, 人先我隨. 以其出爲之入, 以其言爲之名, 取其實以責其名, 則說者不敢妄言, 而人主之所執其要矣. 2. 孔思請行. 魯君曰, 天下主亦猶寡人也, 將焉之? 孔思對曰, 蓋聞君子猶鳥也, 駭則擧. 魯君曰, 主不肖而皆以然也, 違不肖, 過不肖, 而自以爲能論天下之主乎? 凡鳥之擧也, 去駭從不駭. 去駭從不駭, 未可知也. 去駭從駭, 則鳥曷爲擧矣? 孔思之對魯君也亦過矣. 3. 魏惠王使人謂韓昭侯曰, 夫鄭乃韓氏亡之也, 願君之封其後也, 此所謂存亡繼絶之義, 君若封之則大名. 昭侯患之. 公子食我曰, 臣請往對之. 公子食我至於魏, 見魏王曰, 大國命弊邑封鄭之後, 弊邑不敢當也. 弊邑爲大國所患, 昔出公之後聲氏爲晉公, 拘於銅鞮, 大國弗憐也, 而使弊邑存亡繼絶, 弊邑不敢當也...
7. 公子沓相周, 申向說之而戰. 公子沓訾之曰, 申子說我而戰, 爲吾相也夫? 申向曰, 向則不肖. 雖然, 公子年二十而相, 見老者而使之戰, 請問孰病哉? 公子沓無以應. 戰者, 不習也, 使人戰者, 嚴駔也. 意者恭節而人猶戰, 任不在貴者矣. 故人雖時有自失者, 猶無以易恭節. 自失不足以難, 以嚴駔則可.
5. 趙惠王謂公孫龍曰, 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 兵不可偃乎? 公孫龍對曰, 偃兵之意, 兼愛天下之心也. 兼愛天下, 不可以虛名爲也, 必有其實. 今藺離石入秦, 而王縞素布總, 東攻齊得城, 而王加膳置酒. 秦得地而王布總, 齊亡地而王加膳, 所非兼愛之心也. 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 今有人於此, 無禮慢易而求敬, 阿黨不公而求令, 煩號數變而求靜, 暴戾貪得而求定, 雖黃帝猶若困.
4. 魏昭王問於田詘曰, 寡人之在東宮之時, 聞先生之議曰, 爲聖易. 有諸乎? 田詘對曰, 臣之所擧也. 昭王曰, 然則先生聖于? 田詘對曰, 未有功而知其聖也, 是堯之知舜也, 待其功而後知其舜也, 是市人之知聖也. 今詘未有功, 而王問詘曰若聖乎, 敢問王亦其堯邪? 昭王無以應. 田詘之對, 昭王固非曰我知聖也耳, 問曰先生其聖乎, 己因以知聖對昭王, 昭王有非其有, 田詘不察.
3. 魏惠王使人謂韓昭侯曰, 夫鄭乃韓氏亡之也, 願君之封其後也, 此所謂存亡繼絶之義, 君若封之則大名. 昭侯患之. 公子食我曰, 臣請往對之. 公子食我至於魏, 見魏王曰, 大國命弊邑封鄭之後, 弊邑不敢當也. 弊邑爲大國所患, 昔出公之後聲氏爲晉公, 拘於銅鞮, 大國弗憐也, 而使弊邑存亡繼絶, 弊邑不敢當也. 魏王慙曰, 固非寡人之志也, 客請勿復言. 是擧不義以行不義也. 魏王雖無以應, 韓之爲不義愈益厚也. 公子食我之辯, 適足以飾非遂過.
2. 孔思請行. 魯君曰, 天下主亦猶寡人也, 將焉之? 孔思對曰, 蓋聞君子猶鳥也, 駭則擧. 魯君曰, 主不肖而皆以然也, 違不肖, 過不肖, 而自以爲能論天下之主乎? 凡鳥之擧也, 去駭從不駭. 去駭從不駭, 未可知也. 去駭從駭, 則鳥曷爲擧矣? 孔思之對魯君也亦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