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朴趾源 (261)
건빵이랑 놀자
朝日過光被四表牌樓 樓下萬人簇圍 市笑動地 驀然見鬪死橫道者 蔽扇促步而過 從者後 俄而追呼有怪事可觀 余遙問謂何 從者曰 有人偸桃天上 爲守者所擊 塌然落地 余叱爲怪駭 不顧而去 明日又行其地 葢天下奇伎淫巧雜劇 皆趁千秋節 待詔熱河 日就牌樓 演較百戱 始知昨日從者所見 乃幻術之一也 葢自上世有此能 役使小鬼 眩人之目 故謂之幻也 夏之時 劉累擾龍以豢孔甲 周穆王時 有偃師者墨翟君子也 能飛木鳶 後世如左慈費長房之徒 皆挾此術以游戱人間 而燕齊迂怪之士 談神仙以誑惑世主者 皆幻術 當時未之能覺 意者其術出自西域 故鳩羅摩什佛圖澄達摩 尤其善幻者歟 或曰 售此術以資生 自在於王法之外而不見誅絶何也 余曰 所以見中土之大也 能恢恢焉並育 故不爲治道之病 若天子挈挈然與此等較三尺 窮追深究 則乃反隱約於幽僻罕覩之地 時出而衒耀之 其爲天下患大矣 故日令人以戱觀之 雖婦人孺子 知其爲幻術 ..
面上水痣 俗號武射莫爲 治方 秋海水洗 立消無痕 余從弟綏源履仲 八九歲時 滿面水痣 百方無效 有魚姓老醫 敎洗八九月海水 數洗立效 余十一二歲 滿面鼠乳瘢 眼睫耳輪尤甚 纍纍如黏飯顆 照鏡輒大啼恚 百方無效 時方春夏 難等秋海水 取鹽井水泡 和水 數洗自乾 神效 余廣其傳 無不收效 王鵠汀僕鄂哥 年二十一 貌頗佼好 方患痢苦劇 鵠汀問余請敎貴國太醫 余曰 不須問醫 掘土濕處 得蚯蚓數十條 入白滾湯 取汁 煩渴引飮 以此水多飮之 當有效 鵠汀立試之 卽差 有穆生者 方患瘧 鵠汀引生示余請方 余言露薑汁 穆稱謝而去 翌日還程 未知試此收效否也 盖露薑汁治瘧良方 取生薑一角 擦取汁 露置一夜 日出前東向坐嚥下 屢試屢效 口外人多癭 女子尤甚 余授鵠汀一方曰 癭若是痰核則每飯時 先抄一匙置掌中 團握飯畢 以鹽少許入掌中飯 以拇指擦爛貼之 久久自潰 飯用粳米飯 催產方 取萆麻子一箇 搗傅足掌中..
吾東醫方未博 藥料不廣 率皆資之中國 常患非眞 以未博之醫命 非眞之藥 宜其病之不效也 余在漠北 問大理尹卿嘉銓曰 近世醫書中 新有經驗方 可以購去者乎 尹卿曰 近世和國所刻小兒經驗方 最佳 此出西南海中荷蘭院 又西洋收露方極精 然試之多不效 大約四方風氣各異 古今人禀質不同 循方診藥 又何異趙括之談兵乎 正績金陵瑣事 亦多錄入 近世經驗 又有蓼洲漫錄 又苕翡草木注 橘翁草史略 寒溪胎敎 靈樞外經 金石同異考 岐伯侯鯖醫學紺珠 百華精英 小兒診治方 俱近世扁倉所錄 京師書肆中 俱可有之 余旣還燕 求荷蘭小兒方及西洋收露方 俱不得 其他諸書 或有粤中刻本云 書肆中俱不識名目 偶閱香祖筆記 得其所錄 金陵瑣事及蓼洲漫錄 其元書 未必皆醫方 而貽上所錄 俱係經驗 余故拈其數十則錄之 餘外誌記及古方雜錄之載筆記中者 倂爲抄錄 目之曰金蓼小抄 余山中無醫方 倂無藥料 凡遇痢瘧 率以臆治 而亦時偶..
仲存氏曰 俱是深憂遠慮 此編及原集中所論銀貨一段 有司者宜熟講
筆帖式所持文簿中 有此旨下呈文 而與原本大異 葢禮部轉奏時添改也 使臣大駭之 令任譯先往禮部朝房 詰其由曰 何故潛改呈文 而不令相知 郞中大怒曰 儞們呈文 全沒事實 故禮部大人 爲你國周旋 已禀下 儞們不知爲德 而乃反盛氣來詰何耶 六部中禮部最多擧行 自天地郊廟 山川祠典 皇帝起居 四海萬國 莫不關由 余在熱河視禮部擧行之關我國者 有以占天下事矣 皇帝有特恩於使臣 則禮部隨卽迫令呈文 爲之轉奏 此在使臣義分 其叩謝當否自由 使臣在大國軆統 雖外國陪臣 私自鳴謝 以要轉奏事當退卻 以煩屑瀆擾爲辭 乃今不然 惟恐呈文之後時 轉奏之不及 甚至於不詢使臣 潛改句語 不顧大軆 只要一時悅豫之資 自陷罔上之科 而甘取外國之侮 禮部如此 諸部可知矣 且使臣不日當還 則咨文自可受去 而急先轉撥 有若委巷小人衒功德色者然 大國事何其淺淺然 無足法於天下也 又有所深可憂者 禮部之所以奔趨我事 非畏我也 特..
所謂銅佛高尺餘 此護身佛也 中國例相贈遺遠遊者 必持此朝夕供養 藏俗年例進貢 首以佛一尊爲方物 今此銅佛 乃法王所以爲我使祈祝行李之上幣也 然而吾東一事涉佛 必爲終身之累 况此所授者 乃番僧乎 使臣旣還北京 以其幣物盡給譯官 諸譯亦視同糞穢 若將凂焉 售銀九十兩 散之一行馬頭輩 而不以此銀 沽飮一盃酒 潔則潔矣 以他俗視之 則未免鄕闇 禮部爲公務事 所有外撥朝鮮國公文 一角相應咨送 兵部轉撥可也 主客司呈爲知照事 準行在禮部咨 稱本部具奏朝鮮使臣來到熱河一摺 又具奏朝鮮使臣恭謝天恩一摺 又具奏班禪額爾德尼給與使臣物件奏聞一摺 相應抄錄 各具奏底知照等因 前來相應抄錄各原奏幷欽奉諭旨移咨上謝事件處 稽察房禮科浙江幷知照 禮部謹奏爲禮儀事 恭照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三日皇上七旬萬壽聖節行慶賀禮 是日鑾儀衛 預陳皇上法駕鹵簿於淡泊敬誠殿庭 設中和韶樂於淡泊敬誠殿簷下兩旁 設丹陛大樂於二宮門內兩旁..
使臣見班禪事 余具載之 札什倫布記及見禮部奏聞 其稱拜見額爾德尼 給與使臣等物件 該使臣等卽當叩謝云者 皆妄也 然而奏語事勢 不得不爾 第據吾所目擊者詳錄之 以資山中曝背一粲 覽者當有以察之 正使銅佛一尊 ★普+毛★魯+毛十八 哈達一介 哈達者 猶云幣帛 猩猩毡子二匹 藏香二十四把 計夾片一帒 不識爲何物 副使銅佛一尊 ★普+毛★魯+毛十四 哈達一介 猩猩毡子一匹 藏香二十把 書狀官銅佛一尊 ★普+毛★魯+毛十 哈達一介 猩猩毡子一匹 藏香十四把
嗚呼 皇明 吾上國也 上國之於屬邦 其錫賚之物 雖微如絲毫 若隕自天 榮動一域 慶流萬世 而其奉溫諭 雖數行之札 高若雲漢 驚若雷霆 感若時雨 何也 上國也 何爲上國 曰中華也 吾先王列朝之所受命也 故其所都燕京曰京師 其巡幸之所曰行在 我效土物之儀曰職貢 其語當宁曰天子 其朝廷曰天朝 陪臣之在庭曰朝天 行人之出我疆塲曰天使 屬邦之婦人孺子語上國 莫不稱天而尊之者 四百年猶一日 葢吾明室之恩 不可忘也 昔倭人覆我疆域 我神宗皇帝提天下之師東援之 竭帑銀以供師旅 復我三都 還我八路 我祖宗無國而有國 我百姓得免雕題卉服之俗 恩在肌髓 萬世永賴 皆吾上國之恩也 今淸按明之舊 臣一四海 所以加惠我國者 亦累葉矣 金非土產則蠲之 綵馬衰小則免之 米苧紙席之幣 世減其數 而比年以來 凡可以出勅者 必令順付以除迎送之弊 今我使之入熱河也 特遣軍機近臣道迎之 其在庭也 命班于大臣之列 其聽戱得比廷臣..

압록강 동쪽의 최고 명문 차수평어(次修評語) 次修曰: 大略以「虬髥」配「貨殖」, 而中有重峯「封事」ㆍ柳氏「隨錄」ㆍ李氏「僿說」, 所不能道者. 行文尤踈宕悲憤, 鴨水東有數文字. 朴齊家識. 해석 次修曰: 大略以「虬髥」配「貨殖」, 而中有重峯「封事」ㆍ柳氏「隨錄」ㆍ李氏「僿說」, 所不能道者. 차수(次修)가 평했다. 대략적으로 「규염전(虬髥傳)」【규염(虯髥): 재주와 지략이 있는 사람을 뜻한다. 당(唐)나라 장열(張說)의 소설 「규염객전(虯髥客傳)」에 나오는 인물이다. 「규염객전(虯髥客傳)」에 “수(隋)나라 말엽 장중견(張仲堅)의 수염이 규룡(虯龍)의 수염같다 해서 규염객이라 했다. 규염객은 웅재(雄才)와 대략(大畧)이 있었다.”라고 하였다.】으로 「화식열전(貨殖列傳)」에 짝했고 중간에 중봉(重峯)【중봉(重峯): 조선 선조..

허생의 이야기를 전해준 세 노인과의 기연 허생후지(許生後識)② 余年二十時, 讀書奉元寺. 有一客能少食, 終夜不寐, 爲導引法. 至日中, 輒倚壁坐, 少合眼爲龍虎交, 年頗老, 故貌敬之, 時爲余談許生事, 及廉時道裵時晃完興君夫人, 亹亹數萬言, 數夜不絕, 詭奇怪譎, 皆可足聽. 其時自言姓名爲尹映. 此丙子冬也. 其後癸巳春, 西遊, 泛舟沸流江, 至十二峯下, 有小庵, 尹映獨與一僧居此庵. 見余躍然而喜, 相勞苦, 十八年之間, 貌不加老, 年當八十餘, 而行步如飛. 余問: “許生一二有矛盾事.” 老人卽擧解說, 歷歷如昨日事. 曰: “子前讀昌黎文, 當▣.” 又曰: “子前欲爲許生立傳, 文當已就否?” 余謝未能. 語間余呼尹老人, 老人日: “我姓辛, 非尹也, 子誤認.” 余愕然問其名, 曰: “吾名嗇也.” 余詰之曰: “老人豈非姓名尹映耶, 今何改言辛..
或曰 此皇明遺民也 崇禎甲申後多來居者 生或者其人 則亦未必其姓許也 世傳趙判書啓遠爲慶尙監司 巡到靑松 路左有二僧相枕而臥 前騶至呵之不避 鞭之不起 衆捽曳之 莫能動 趙公至停轎問 僧何居 二僧起坐 益偃蹇 睥睨良久曰 汝以虛聲趨勢 得方伯乃復爾耶 趙公視僧 一赤面而圓 一黑面而長 語殊不凡 乃下轎欲與語 僧曰 屛徒衛 隨我來 趙公行數里 喘息汗流不止 願小憩 僧罵曰 汝平居 衆中常大言 身被堅執銳當先鋒 爲大明復讐雪恥 今行數里 一步十喘 五步三憩 尙能馳遼薊之野乎 至一巖下 因樹爲屋 積薪而寢處其上 趙公渴求水 僧曰 此貴人 又當饑也 出黃精餠以饋之 屑松葉 和澗水以進 趙公嚬蹙不能飮 僧復大罵曰 遼野水遠 渴當飮馬溲 兩僧相持痛哭曰 孫老爺孫老爺 問趙公曰 吳三桂起兵滇中 江浙騷然 汝知之乎 曰 未之聞也 兩僧歎曰 身爲方伯 天下有如此大事而不聞不知 徒大言得官耳 趙公問僧是何..
余訪兪黃圃世琦 硯北置文石硯屛 屛前有蘭一本 諦視則銅鑄也 鳳眼迎風 紫穎汎露 眞奇造也 余爲借數日 丌之所寓東壁下 扁之曰銅蘭齋
中州人選入吾東詞章 類爲潤色删截 只摘其名句 譬如焚榛莾而嘉木自列 匿瑕掩類務趁佳境 而東累俗安摘人鉤章棘句 或弄題戱作之出於一時談謔之餘 未安其人之所記有而安爲傳播 叱名責姓瑕斥崢嶸 或有以此掩其平生 良可歡惜 余於王士禛所編感舊集中 其選淸陰詩多所改截 吾故詳錄之
朱昆田按高麗世子 卽忠宣王璋 甞搆萬卷堂于京師者 可臣在東國 撰千秋金鏡錄 漬增修世代錄 年節要七卷 又撰本國編年綱目四十二卷 惜其書不可得見也 余撰姊氏墓誌銘及嫂氏李恭人墓誌銘 爲托中州人 要覔海內佳筆 戶部主事徐大榕 湖州人也 初不相識 爲寄詩曰 海外傳經名父子 閉門終日在山中 平生遠媿徐陵筆 不羡珊瑚作架紅 其二 二銘他日爲工書 遠寄天涯定不虗 野鶩家鷄休竊笑 不才年少亦相如 其自註曰 時因行期已促 不能爲作小楷 故蹔浼舍表弟書之 底草今存 當更寄也 寄贈燕岩足下 並粲 陽湖惕葊徐大榕草 觀此所草 葢亦佳筆也 二銘錢塘楊廷桂所書 楊廷桂 卽徐大榕表弟也 吳照 江西人也 字照南 號白菴 其遊石湖作皆佳 其一 茂苑烟銷曉日黃 數聲柔櫓出橫塘 靑山面面開圖障 一塔凌空見上方 其二 水縐微波漾細鱗 沙鷗白鷺立湖濱 風流想像鴟夷子 此地曾經載美人 其三 楞伽山下楞伽寺 水繞山門一曲斜 敲罷..
避暑錄者 余遊避暑山莊所錄也 熱河有三十六景 康煕逐景置殿閣 一曰烟波致爽 一曰芝逕雲隄 一曰无暑淸凉 一曰延薰山舘 一曰水芳巖秀 一曰萬壑松風 一曰松鶴淸越 一曰雲山勝地 一曰四面雲山 一曰北枕雙峯 一曰西嶺晨霞 一曰錘峯落照 一曰南山積雪 一曰梨花伴月 一曰曲水荷香 一曰風泉淸聽 一曰濠濮閒想 一曰天宇咸暢 一曰煖溜暄波 一曰泉源石壁 一曰靑楓綠嶼 一曰鶯囀喬木 一曰香遠益淸 一曰金蓮映日 一曰遠近泉聲 一曰雲帆月舫 一曰芳渚臨流 一曰雲容水熊 一曰澄泉遶石 一曰澄波疊翠 一曰石磯觀魚 一曰鏡水雲岑 一曰雙湖夾鏡 一曰長虹飮練 一曰甫田叢樾 一曰水流雲在 統名所居 曰避暑山莊 康煕自爲記曰 金山發脉 暖溜分泉 雲壑渟泓 石潭靑靄 境廣草肥 無傷田廬之害 風淸夏爽 宜人調養之方 朕數巡江干 深知南方之秀麗 兩幸秦隴 益明西土之殫陳 北過龍沙 東游長白 山川人物 亦不能盡述 皆吾之所不..
仲存氏曰 五妄六不可 俱不必曲禮三千所禁止 然知禮者 自然不犯 非但入他邦者爲然 居家待一人接一物時 莫不皆然 所謂言不忠信 行不篤敬 雖州里行乎者此也 不知者以爲是燕岩敎人行世譜 愚則曰 凡一切人治心正己之法 本當如此 又曰 一班禪也 而刱聞刱覩 鬼恠莫測 言之不能勘其狀 視之不能定其色 諸人者所言 又非一日一席 各就其所聞所傳聞 而淺深詳略之不同如此 大抵皆是可驚可異 似譽似嘲 瑰奇譎詭 莫可盡信 而第爲之牽聯而書之 叢雜而述之 便成一篇 靈幻鉅麗 空明纖妙 異樣文字 不特所謂活佛者 法術來歷 可以鉤距探取 卽晤語諸人之性情學識容貌辭氣 躍躍然都顯出來
燕巖曰 天下雜種落多矣 余至熱河 以王會至者 余多見之 蒙古之人之生長中華者 其文章學問等夷滿漢 然其容貌魁健 殊爲不類 况其四十八部之酋長乎 酋長各擁王號 如左賢 谷蠡 莫相臣屬 勢分力敵 未敢先動 此固中國所以晏然而無事者也 蒙王二人吾見之 札什倫布 又見二人於山莊門下 其老王年方八十一歲 腰腎磬僂 皮骨黧朽然 面長如驢 身幾一丈 其少者如魁罡鍾馗圖也 西番尤獰猛醜惡 類怪獸奇鬼 怖哉 回子古之回鶻 尤爲獷悍 土司比西番回鶻雄健 大同鄂羅斯者 黑龍江部落也 居必擁一犬 犬皆大可如驢 項環十餘小鈴 頷胡飾繁纓以駕車 犬大如此 况其人乎 行必携犬 側目吹箎 其冠服形以類分 故易以爲辨也 葢滿洲雖蕃息 不能半天下 其入中原 已百餘年 所以胞養水土 培習風氣 無異漢人 淸汰粹雅 已自文弱 顧今天下之勢 其所畏者 恒在蒙古 而不在他胡何也 其强獷莫如西番回子 而無典章文物可與中原相抗也 獨蒙..
入他邦者 曰我善覘敵 曰我善觀風 吾必不信矣 入人之國 安有執塗之人 而遽有所詢訪哉 此一不可也 言語相殊 造次之間 無以達辭 二不可也 中外旣異 自有形迹之嫌 三不可也 語淺則無以得情 語深則恐觸忌諱 四不可也 問所不問 則跡涉窺偵 五不可也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此居其國之道也 况他國乎 問其大禁 然後敢入 居他國之道也 况大國乎 此其不可者六也 况其將相賢否 風俗淑慝 滿漢用舍 皇明故實 尤不可問 非但此不可問 所不敢也 彼不宜答 亦所不敢也 至如錢糓甲兵山川形勝 似無甚關係 而非但此不宜言 彼必疑怪 何者 錢穀關虛實 甲兵係强弱 山川形勝 有關阨險要之勢 此所以不宜問答也 彼古人者 常得之言語問答之外 如橋梁更皷執玉高卑 有所占矣 如陳詩閱樂市價貴賤有所徵矣 旣無古人之識慧才智 而徒欲得之於毫墨立談之間者 其亦難矣 又况四海廣大 不見涯涘乎 余至熱河 有以默審天下之勢者五 皇帝年..
仲存評語 仲存氏曰 大抵皆傳疑之筆 然異時修一代之史 不得不爲班禪立傳 而時移事往 未易如此篇之詳備 但恐外國私記 無緣爲汗靑人所據 是則可惜也
班禪始末後識 竊甞論之 古之帝王 能學焉而後臣之 故益聖 以天子而友匹夫 不貶其尊 故益大 後世無是道也 獨胡僧方術左道 異端之流 不恥以身下之者 何也 余今目擊其事 彼班禪 若果賢者也 黃金之屋 今皇帝之所不能居也 彼班禪何人者 乃敢晏然而據之乎 或曰 自元明以來 懲唐吐蕃之亂 有來輒封 使分其勢 其待之以不臣之禮者 亦不獨今時爲然也 此非然也 當時天下初定 意未甞不出於此 然元之號帝師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大聖至德眞智 一人者 天子也 爲萬邦共主 天下豈有復尊於天子者哉 宣文大聖至德眞智 孔子也 自生民以來 豈有復賢於夫子者哉 世祖起自沙漠 無足怪者 皇明之初 首訪異僧 分師諸子 廣招西番尊禮之 自不覺其卑中國而貶至尊 醜先聖而抑眞師 其立國之始 所以訓敎子弟者 又何其陋也 大抵其術有能長生久視之方 則乃是投胎奪舍之說 而僥倖世主之心耳 或曰 梁陳之帝 捨其身爲佛家奴 則僧之高於天..
仲存氏曰 自穆天子傳以下 如漢東方朔飛燕外傳 西京雜記 ○○○等書 類非外廷所預彤筆所書 故一切歸之稗官 然皆足以見一代帝王之志尙擧止 此篇所記 何以稱焉 又曰 中原士大夫 未有得見班禪者 還向我人問其何狀 此其意不欲塗人耳目 而我乃爲其所私褻無所憚 是則可恥之甚也
志亭顧鵠汀 連道幾句山河影云云 鵠汀掉頭連稱否否 余問甚麽否否 鵠汀曰 先生纔說地光 郝公錯認山河影 余曰 佛說以月中婆娑 爲山河影 是認月爲一圈 虗明如鏡 照物俯寫 大地所謂凸凹形 亦爲山河嶐★穴+坎 如畵副本 仰渲月中 皆非地月本分 鄙說月中世界者 非謂眞有世界 本欲辨說地光 而無地可見 則設爲月中世界 如云易地而處 設使吾人易處月中 仰看地輪 應似地上望彼月明 鵠汀曰 是也 先生此說愚已明白會聽 旣有月中世界 則自當有山河 有山河 則自當有凸凹 至遙相望 自應如此 不借大地 寫得影子 第此地光云云 妄謂此非借日出影 自有本分輝映 大凡物大則神守 物久則精凝 老蚌吐珠 光能不夜者 神精所聚故也 地是可大可久 嵌空寶珠 則許大神精 自應光明 譬如君子和順積中 英華發外 視彼滿天星河 都有出身光耀 志亭且讀且笑 打圈于月中世界望此地光 又打圈于地是嵌空寶珠曰 兩個先生 當不免月中一走 ..
昨日語尹公所 不覺竟日 尹公時時睡 以頭觸屛 余曰 尹大人倦矣 請退 鵠汀曰 睡者睡 語者語 不相干 尹公微聞其語 向鵠汀數轉云云 鵠汀首肯 卽收談草 揖余同出 葢尹公老人 因余早起 過午酬酢 其昏倦思睡 無足恠也 鵠汀約明日設朝饌 要余共飯 余曰 每談席 常苦日短 明當早赴 鵠汀唯唯 次日五更 使臣起趨班 余同起 因赴鵠汀 明燭而語 郝都司成相會 而尹公曉已赴朝也 且飯且語 易數三十紙 自寅至酉 凡八時 而郝公晩會先罷 故閱次談草 爲鵠汀筆談
朝日 隨尹亨山嘉銓 王鵠汀民皡 入修業齋 閱視樂器 還過亨山所寓 尹公蒸全羊 爲余專設也 方論說樂律古今同異 陳設頗久 而未見勸餉 俄而尹公問羊烹未 侍者對曰 嚮設已冷 尹公謝耄荒憒憒 余曰 昔夫子聞韶 不知肉味 今鄙人得聞大雅之論 已忘全羊 尹公曰 所謂臧糓俱忘 相與大笑 遂次其筆語 爲忘羊錄
余從使者 北出長城至熱河 地本王庭所居 民雜胡虜 無可與語 旣入太學爲寓館 則中原土大夫 亦多先寓太學者 爲參賀班來也 同寓一館 晝宵相從 彼此覊旅 互爲客主 凡六日而散 古語有之 白頭如新 傾葢如舊 自一語以上 收爲傾葢錄
晴 平明發行 到王家營 中火 過黃舖嶺 有少年貴人 年可二十餘 帽戴紅寶石懸翠羽 騎驪馬 翩翩而去 只一騎在前 而從者三十餘騎 皆金鞍駿馬 帽服鮮侈 或佩弓箭 或負鳥銃 或捧茶鎗 或擎爇爐 馳驟如電 而不除辟呵喝 但聞馬蹄之聲 詢于從騎 曰 皇帝親侄號豫王者也 太平車隨後而去 駕健騾三匹 綠毡爲障 四面附琉璃爲牕 其屋覈以靑絲網 四觚流蘇 凡貴人所乘轎與車 皆施此爲等威也 車中隱映有婦人聲 已而彼騾停而溺 我馬亦溲 車中婦人 推開北牕 爭出首面 寶髻雲隳 明璫星搖 金花翠璣 綴絡如夢 妖治妙麗 如洛川驚鴻 窈窕掩窻 倐忽以逝 共計三人 豫王宮姬云 至馬圈子止宿 是日行八十里
(起辛亥止乙卯 凡五日 自皇城至熱河) 熱河 皇帝行在所 雍正時 置承德州 今乾隆 昇州爲府 在皇城東北四百二十里 出長城二百餘里 按志 漢時要陽白檀二縣 屬漁陽郡 元魏時 爲密雲安樂二郡邊界 唐時爲奚地 遼時爲興化軍 屬中京 金改寧朔軍 屬北京 元改屬上都路 皇明時爲朶顔衛地 此其古今沿革也 今淸一統 則始名熱河 爲長城外要害之地 自康煕皇帝時 常於夏月 駐蹕于此 爲淸暑之所 所居宮殿 不爲釆斲 謂之避暑山莊 帝居此 書籍自娛 逍遙林泉 遺外天下 常有布素之意 而其實地據險要 扼蒙古之咽喉 爲塞北奧區 名雖避暑 而實天子身自防胡 如元世草靑出迤都 草枯南還 大抵天子近北居住 數出巡獵 則諸胡虜 不敢南下放牧 故天子往還 常以艸之靑枯爲期 所以名避暑者此也 今年春皇帝 自南巡直北還熱河 熱河城池宮殿 歲增月加 侈麗鞏壯 勝於暢春 西山諸苑 且其山水勝景 逾於燕京 故所以年年來駐于此 其..
東嶽廟 在朝陽門外一里 土木之壯麗 沿道初見 盛京宮殿 殆不及此 遠甚也 對廟門有雙牌樓 以碧色琉璃甎及正綠琉璃甎築成 其璀璨照耀 反勝於前所見石制也 廟始建于元延祐中 皇明正統時 益拓之 廟中仁聖帝 炳靈公 司命君 四丞相像 皆元昭文館太學士正奉大夫秘書監卿劉元所塑 元最善搏換之法 天下無雙 今淸康煕庚辰三月 廟災 殿廡皆燼 廟中諸像盡燬于火 獨左右道院不焚 康煕特發內帑 並令京外大小官員捐助 以裕親王監視之 閱數歲始成 帝臨幸 雍正及今皇帝 又發帑修葺 第一殿曰靈昭化育 東嶽大帝 具袞冕 侍衛諸神 左文右武 榻前設數石金釭 貯漆爇四炷 罩以鐵網 燈前置一丈金爐 爇沉香 漆燈靑熒 篆烟繚翠 流蘇寶帳 金鈴互動 殿宇沉沉 如夢中也 第二殿 坐三位女像 亦垂珠旒 左右侍立者皆女仙 第三殿不識像何神 而廊廡列七十二曹 三十六獄 奇奇恠恠 千態萬狀 臺上所設金寶諸器 多宋元款識 庭中穹碑百餘..
晴 極熱無異三伏 驅車出正陽門 過琉璃廠 問廠幾間矣 有對者曰 共有二十七萬間 蓋自正陽橫亘至宣武門 有五巷而皆琉璃廠 海內外貨寶之所居積也 余登一樓 憑欄而嘆曰 天下得一知己 足以不恨 噫 人情常欲自視而不可得 則有時乎爲大癡猖狂 乃以非我觀我 而我遂與萬物無異 其於遊身 恢恢乎有餘地矣 聖人用是道焉 遯世而無悶 獨立而不懼 孔子曰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老聃亦云 知我者希 我其貴矣 其不欲使人知我也如此 或變其衣服 或變其形貌 或變其名姓 此聖佛賢豪之所以大玩於世 而王天下 無與易其樂也 當此之時 天下或有一人知我 則其跡敗矣 然乃若其情 則未甞不待天下獨有一人知之 故堯微服康衢 厥有擊壤 釋迦變相 厥有阿難 太伯文身 厥有仲雍 豫讓漆身 厥有其友 三閭枯槁 厥有漁父 鴟夷五湖 厥有西子 張祿間步旅邸 厥有須賈 子房從容圯上 厥有黃石 今吾獨立於琉璃廠中 而其衣笠天下之所不識也..
晴 昨夜大雷雨震電 未及修理所寓牕紙破落 曉又風寒 微有外感 不能飮食 朝日衙門 齊會禮部戶部郞中光祿寺官員也 米荳五六車 猪羊鷄鵝菜蔬充牣外庭 該部官列椅而坐 肅然無敢喧譁者 正使每日館餼 鵝一雙雞三首 猪肉五斤 魚三尾牛乳一鏇 豆腐三觔 白麪二斤 黃酒六壺 醃菜三觔 茶葉四兩 醬瓜四兩 鹽二兩淸醬六兩 甘醬八兩 醋十兩 香油一兩 花椒一錢 燈油三鏇 蠟燭三枝 奶酥油三兩 細粉一觔半 生薑五兩蒜十頭 蘋果十五箇 黃梨十五箇 柹子十五箇 曬棗一觔 葡萄一觔 沙果十五箇 燒酒一甁 米二升 柴三十觔 每三日 給蒙古羊一隻 副使書狀每日給羊共一隻 鵝各一隻 鷄各一隻 魚各一尾 牛乳共一鏇 肉共三觔 白麪各二觔 豆腐各二觔 醃菜各三觔 花椒各一錢 茶葉各一兩 鹽各一兩 淸醬各六兩 甘醬各六兩 醋各十兩 黃酒各六壺 醬瓜各四兩 香油各一兩 燈油各一鍾 米各二升 蘋果共十五箇 沙果共十五箇 黃梨共..
晴 自玉田曉發 至西八里堡八里 五里屯七里 采亭橋五里 大枯樹店十里 小枯樹店二里 蠭山店三里 鱉山店十二里 歷見宋家庄共四十七里 中火 又自鱉山至二里店二里 現橋五里 三家坊二里 東五里橋十六里 一名龍池河 漁陽橋薊州城五里 西五里橋五里 邦均店一十五里 共五十里 是日通行九十七里 宿邦均店 山凹中有大樹不葉者數百年 枝幹不朽 相傳枯樹 宋家庄城周二里 皇明天啓間 宋家所築也 所謂外郞 乃胥吏之別稱 而宋爲此地大姓 宗族數百人家富饒 當明淸之際 築私城 合宗族爲守備 城中建三臺 高各十餘丈 門上建樓 家後建四簷高樓 最上層坐金佛 凭欄遙望 眼界極濶 淸人之入也 率家衆保城 天下旣定 不卽出降 淸人惡之 歲罰銀千兩 康煕末 代輸馬草千束 城中十餘大戶 皆宋氏奴婢 尙有五百餘人云 薊州城邑民物雄富 卽京東巨鎭也 山上有安祿山廟 城中有三坐石牌樓 一樓以金字題大司成 下層列書國子祭酒三代誥..
이광이 호랑이로 착각하여 쐈던 바위에 대한 기록 射虎石記 永平府南行十數里, 斷隴露石, 睨而視之, 其色白, 其下有碑曰: “漢飛將軍射虎處” 淸乾隆四十五年秋七月二十六日, 朝鮮人某某觀. 해석 永平府南行十數里, 斷隴露石, 영평부 남쪽으로 십수 리를 가다보면 깎아지른 언덕에 드러난 바위가 있어 睨而視之, 其色白, 其下有碑曰: 곁눈질 보면 색이 하얀데 그 아래에 비석에 다음과 같이 쓰여 있다. “漢飛將軍射虎處” “한나라 비장군이 호랑이를 쐈던 곳이다.” 淸乾隆四十五年秋七月二十六日, 朝鮮人某某觀. 청 건륭 45년 가을 7월 26일에 조선인 아무개가 보았다. 인용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성수시화 旬稗序
灤河出長城北開平東南 流經遷安縣界 至盧龍塞 合漆河 又南至樂亭縣 入于海 遼東西以河名者皆濁 獨灤河 至孤竹祠下 渟滀爲湖 其色如鏡 孤竹城在永平府南十餘里 後漢郡國志曰 右北平令支 有孤竹城 注曰 伯夷叔齊本國也 河之南岸 削壁斗起 其上有淸風樓 樓下河水益淸 河中有小嶼 嶼中疊石如屛 屛前有孤竹君之祠 泛舟祠下 水明沙白 野濶樹遠 臨河數十戶 皆影寫湖中 漁艇三四 方設網祠下 溯河而上 中流有五六丈石峯 名砥柱 奇巖恠石 環柱攢立 鵁鶄鸂★漱-欠+鳥數十輩 列坐沙中 方刷羽 同舟者顧而樂之曰 江山如畵 余曰 君不知江山 亦不知畵圖 江山出於畵圖乎 畵圖出於江山乎 故凡言似如類肖若者 諭同之辭也 然而以似諭似者 似似而非似也 昔人稱江瑤柱 似荔支 西湖似西子 有愚人者 復曰淡菜似龍眼 錢塘似飛燕 何如爾哉

▲ 양산 통도사 성보박물관 강세황의 이제묘도 灤河之上有小阜 曰首陽山 山之北有小郭 曰孤竹城 城門之題曰賢人舊里 門之右碑曰孝子忠臣 左碑曰至今稱聖 廟門有碑曰天地綱常 門之南有碑曰古今師表 門上有扁曰上古逸民 門內有三碑 庭中有二碑 階上左右 有四碑 皆明淸御製也 庭有古松數十株 繚階白石欄 中有大殿曰古賢人殿 殿中袞冕正圭而立者 伯夷叔齊也 殿門題曰百世之師 殿內大書萬世標準者 康煕帝筆也 又曰 倫常師範者 雍正帝筆也 殿中寶器 多萬曆時物也 柱聯曰 求仁得仁萬古淸風孤竹國 以暴易暴千秋孤節首陽山 中庭有兩門 東曰廉頑 西曰立懦 有兩小門 左曰盥薦 右曰齊明 出其門 有堂曰揖遜 有碑 乃成化中所建也 碑後有臺 曰淸風 有兩門 一題曰高蹈風塵 一題曰大觀寰宇 臺上有閣 曰在水之湄 柱聯曰山如仁者靜 風似聖之淸 又曰 佳水佳山孤竹國 難兄難弟古聖人 臺上有兩門 一題曰百代山斗 一..
二鳥和鳴圖 冲菴金凈字元冲 明嘉靖時人 寒林臥牛圖 金埴 石上焚香圖 李慶胤鶴林正 綠竹圖灘隱 李霆字仲燮 石陽正 益州君枝子也 墨竹圖 上㒰 蘆鴈圖 李澄字子涵 號虗舟齋 鶴林子也 老仙結綦圖蓮潭 金鳴國明天啓間人 烟江曉天圖 臨池寫字圖恭齋 尹斗緖字孝彥 康煕中人 春山登臨圖謙齋 鄭敾字元伯 康煕乾隆間人 年八十餘 眼掛數重鏡 燭下作細畵 不錯毫髮 山水圖 四幅謙齋 四時圖 八幅謙齋 大隱巖圖 謙齋以上 並有鄭敾元伯小印 扶杖臨水圖宗甫 趙榮祏字宗間 號觀我齋 康煕乾隆甫人也 渡頭喚舟圖眞宰 金允謙字克讓 康煕乾隆間人 金剛山圖玄齋 沈師正字頤叔 康煕乾隆間人 草蟲花鳥圖 八幅玄齋並有姓名字私印 玄齋小印 深樹老屋圖駱西 尹德煕字敬伯 恭齋子 白馬 群馬圖 八駿圖 春池洗馬圖 刷馬圖 以上 並有駱西姓名私印及駱西小印 霧中睡竹圖岫雲 柳德章有峀雲私印 雪竹圖 有峀雲字 並有峀雲印 ..
(起庚子 止庚戌 凡十一日 自山海關內 至皇京 共六百四十里) 晴 自紅花舖 至范家庄二十里 中火 范家庄至楊河堤三里 大理營七里 王家嶺三里 鳳凰店二里 望海店八里 深河驛五里 高舖臺八里 王家舖二里 馬棚舖七里 楡關三里 共四十八里 是日通行六十八里 宿楡關 或稱渝關 今臨渝縣 關內風氣 絶異關東 山川明媚 曲曲堪畵 自紅花舖 始有墩臺 五里一墩 或十里一墩 制皆方正 高五丈 上置屋三間 傍竪三丈旗竿 臺下置屋五間 墻上列畵弓韔矢服熛鎗火砲 屋前列揷刀鎗劒戟 凡擧燧望烟事目 列書貼壁
山海關 古楡關 王應麟地理通釋云 虞之下陽 趙之上黨 魏之安邑 燕之楡關 吳之西陵 蜀之漢樂 地有所必據 城有所必守 皇明洪武十七年 大將軍徐達 移楡關於此 築五重城 名之曰山海關 太行山北走爲醫巫閭山 舜封十二山 以醫巫閭 爲幽州之鎭 橫障東北 爲戎夏之界 至關而大斷 爲平地 前臨遼野 右挾滄海 禹貢所稱挾右碣石 是也 長城從醫巫閭山 委蛇而下 至角山寺 峯巒皆有墩臺 入平地而置關 緣長城行十五里 南入于海 鎔鐵爲址而城焉 上置三簷大樓 曰望海亭 皆徐中山所築也 初關爲甕城而無樓 甕城穿南北東爲門 鐵關扉 虹楣 刻威鎭華夷 第二關 爲四層敵樓 虹楣 刻山海關 第三關 爲三簷樓 立扁曰天下第一關 三使皆去蓋 文武成班 如入瀋陽時 稅官及守備 坐關內翼廊 點閱人馬 照準鳳城淸單 大凡中國商旅 亦皆簿錄姓名居住物貨名數 詰姦防僞 極爲嚴肅 守備皆滿人 打紅傘蕉扇 前列 軍卒百餘佩劒 十字街..

권력욕과 계단 오르기의 공통점 장대기(將臺記) 不見萬里長城 不識中國之大 不見山海關 不識中國之制度 不見關外將臺 不識將帥之威尊矣 未及山海關一里 東向有一座方城 高十餘丈 周數百步 一面皆七堞 堞下爲圭竇 可藏數十人 圭竇共二十四 城之下體 又穿四圭竇 以藏兵器 下爲隧道 以通長城之內 譯輩皆稱漢所築 非也 或稱吳王臺 吳三桂守關時 從地道 不時登此臺 出號砲 則關內數萬兵 一時吶喊 聲動天地 關外諸墩戍兵 皆響應 數時間 號令遍千里矣 與一行諸人 憑堞縱目 長城北走 滄溟南盈 東臨大野 西瞰關裏 周覽之雄 無如此臺 關裏數萬戶街市樓臺 歷歷如觀掌紋 無所隱蔽 海上一峯 尖秀揷霄者 昌黎縣文筆峯也 眺望良久, 欲下而無敢先下者. 甎級岌嶪, 俯視莫不戰掉, 下隷扶擁, 無回旋之地, 勢甚良貝. 余從西級下立於地, 仰視臺上諸人, 皆兢兢莫知所爲. 蓋上臺時, 拾級而登, 故不..
姜女姓許氏 名孟姜 陝西同官人也 嫁范七郞 秦將軍蒙恬築長城 范郞隷役 死於六螺山下 夢感其妻 孟姜手製衣 獨行千里 探其存沒 歷憩于此 望長安而泣 因化爲石 或曰 孟姜聞其夫死 獨行收骨 負而入海 數日有石出于海中 潮至不沒 庭中有三碑 所記各異 而語多荒誕 廟爲塑像 左右列童男童女 皇帝置行宮 去歲行瀋陽時 所歷行宮 皆重修 故金碧所在炫耀 廟有文文山手題柱聯 望夫石刻皇帝舊題詩 石傍有振衣亭 唐王建望夫石詩 非咏此石 而地誌望夫石一在武昌 一在太平 亦未知王建所咏 端在何地也 且秦時未甞稱陝 姜者 齊女之稱 則謂許氏 陝西同官人 尤爲非是 自行宮堦上 至姜女廟 繚以石欄 芳流遼海 今皇帝筆也
橋梁 皆虹蜺如城門 大可揚帆 小者亦可以通舠艓 石欄 鐫刻雲物蚣★虫+夏蛟螭 木欄 亦施丹綠 橋之兩頭入陸處 皆爲八字翼墻以護之 所經萬寶橋 火燒橋 壯元橋 磨刀橋最大
店舍庭廣 必不下數百步 不如此 難容車馬人衆 故入門必疾驅一塲 然後始至前堂 其廣濶可知也 廊廡間 椅卓三五十副 廐中石槽長或二三間 廣半間非石槽 則甎築爲槽 如石制 庭中亦列置木槽數十坐 兩頭叉木而支之 器皿專用畵瓷 不見白銅鍮錫等器 雖荒僻去處破敗屋中 其日用飯飡之器 皆金碧彩畵之碗楪 非其尙侈而然也 陶工窰家之事功 本自如此 雖欲用麤瓷惡窰 不可得矣 瓷之破缺者不棄 皆外施鐵釘爲完器 但所未可曉者 釘不透內 而緊含不退 襯粘無痕 其數尺諸色觚鬲 揷花揷翠之壺罇 到處皆有 由此觀之 我東分院諸燔 當不得入市 噫 燔燒之法一不善 而通國之萬事萬物 盡肖其器 遂以成俗 豈不寃哉
今行千餘里之間 所經市舖若鳳城遼東盛京新民屯小黑山廣寧等處 不無大小奢儉之別 而盛京爲最 皆紋窓繡戶 夾路酒肆 金碧尤盛 而獨恠其金欄綠檻 架出簷外 新經夏潦 丹碧不渝 鳳城乃東盡頭 邊門僻奧 更無進步之地 而不特椅卓簾帷毡毯器什花草 俱是刱覩 其招牌認榜 競侈爭華 卽其觀美 浪費不啻千金 盖不若是則賣買不旺 財神不祐 其所敬財神 多關公像 供卓香火 晨夕叩拜 有過家廟 推此則山海關以內 可以預想矣 小賈之行于道路者 或高聲叫賣 而如賣靑布者 搖手中小鼗 爲人開剃者 彈手中鐵簡 賣油者敲鉢 或有持金鉦竹箆木鐸而行者 周回街坊 不撤敲響 則人家門裏 走出小孩子叫之 未甞見大聲叫賣者 但聞敲響 則已辨其貨物
寺觀及廟堂 對門必有一座戱臺 皆架七梁 或架九梁 高深雄傑 非店舍所比 不若是深廣 難容萬衆凳卓椅丌 凡係坐具 動以千計 丹雘精侈 沿道千里 往往設蘆簞 爲高臺像 樓閣宮殿之狀 而結構之工 更勝瓦甍 或扁以中秋慶賞 或扁以中元佳節 小小村坊無廟堂處 則必趁上元中元設此簟臺 以演諸戱 嘗於古家舖道中 車乘連絡不絶 女子共載 一車不下七八 皆凝粧盛飾 閱數百車 皆村婦之觀小黑山塲戱 日暮罷歸者
北鎭廟 在醫巫閭山下 背後千峰 如展屛帳 前臨大野 右環滄海 廣寧城撫在膝下 萬戶浮烟 繚靑一帶 層塔逈白 測其地形平坡 漸成數丈圓阜 而俯仰天地 無所畔岸 日月出沒 風雲變化 皆在其中 東面而視 尺吳寸齊 在我指端 而但恨目力有窮耳 廟貌雄深魁傑 不若是 無以鎭海嶽 祠北方玄冥帝君 並其從神 皆袞冕佩玉奉圭而立 嚴威儼恪 格人非心 香鼎高六尺餘 雕刻神姦鬼恠 靑翠入骨 前置漆缸 可容十石 爲四炷晝夜長燎 舜封十有二山 以醫巫閭爲幽州之鎭 夏商周秦皆因之 禮視嶽瀆 雖未知廟刱何代 而唐開元時 封醫巫閭山神爲廣寧公 遼金時始加王號 元大德中 封貞德廣寧王 皇明洪武初 止稱北鎭醫巫閭山之神 歲時降香祝 有天子姓諱 國有大典 遣官告祭 今淸肇基東北 故崇奉之典 尤有加焉 或云雍正皇帝爲諸王時 奉勅降香 旣祭之夕 宿齋廬 夢神人予帝一大珠 珠化爲日 歸登大位 遂大修廟宇 以報神賜 廟前有五門牌..

서학을 비판하다 일신수필서(馹汛隨筆序) (起辛卯, 至己亥, 凡九日. 自新廣至山海關內, 共五百六十二里.) 徒憑口耳者, 不足與語學問也, 况平生情量之所未到乎? 言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 則心不然而口應之; 言佛視十方世界, 則斥爲幻妄; 言泰西人乘巨舶, 遶出地球之外, 叱爲恠誕, 吾誰與語天地之大觀哉? 噫! 聖人筆削二百四十年之間, 而名之曰春秋, 是二百四十年之頃, 玉帛兵車之事, 直一花開木落耳. 嗚呼! 吾今疾書至此, 而一墨之頃, 不過瞬息. 一瞬一息之頃, 奄成小古小今, 則一古一今, 亦可謂大瞬大息矣. 乃欲立名立事於其間, 豈不哀哉? 余嘗登妙香山, 宿上元庵, 盡夜月明如晝. 拓窓東望, 庵前白霧漫漫, 上承月光, 如水銀海. 海底殷殷有聲如鼾鼻, 寺僧相語曰: “下界方大雷雨矣.” 旣數日出山, 至安州, 前夜果暴雨震電, 平地水行一丈, 漂民廬舍. 余..
駐蹕山 在遼陽西南 初名首山 唐太宗征高句麗時 駐蹕於上數日 勒石紀功 改爲駐蹕山 開運山 在奉天府西北 萬峯環拱 衆水祖宗 卽淸之永陵也 鐵背山 在奉天府西北 上有界蕃二城云 天柱山 在承德縣東 卽淸之福陵所在 晉史東牟山是也 隆業山 在承德縣西北 卽淸之昭陵所在云 十三山 在錦州府東 峯有十三 蔡珪詩 閭山盡處十三山 溪曲人家畵幅間 渤海 在奉天府南 盛京統志云 海之旁出者 爲渤 遼東延袤二千里 其南渤海 遼河 在承德西 卽句驪河也 一作枸柳河 漢書水經 俱作大遼水 遼水左右 卽遼東遼西 所由分 唐太宗征高句麗 泥淖二百餘里 布土作橋 乃濟 渾河 在承德南 一名小遼水 一名阿利江 一名蓒芋濼水 發源長白山 與太子河會 又合遼水 入于海 太子河 在遼陽北 源出邊外永吉州 入邊滙渾河遼河 爲三汊河 世傳燕太子丹出亡至此 逐得斬之以獻秦 後人哀之 名其水曰太子河云 小瀋水 在承德南 自東..
聖慈寺 崇德二年戊寅建 殿宇深嚴宏麗 法堂臺高一丈 周設石欄 殿上籠罩罘罳 有三株古松 交柯互枝 蒼翠滿庭 窈冥陰森 一碑太學士剛林撰 後面滿洲書 一碑前後皆蒙古西番字 守僧有喇麻數人 殿中有八百羅漢 長纔數寸 個個精妙 康煕皇帝手造小塔數百 大如雙陸 刻鏤之工 奇巧入神 浮圖高十餘丈 上圓下方 通刻獅子 萬壽寺 康煕五十五年丙戌重修 寺前有一座大牌樓 扁曰萬歲無疆 殿宇壯麗 過於聖慈寺 而但無滿庭松陰 有二碑 正殿康煕皇帝書額曰遼海慈雲 香鼎寶爐及他寶翫 不可殫記 有喇麻十餘人 皆黃衣黃帽 鷙悍魁梧 實勝寺扁曰蓮花淨土 崇德三年建 殿屋皆覆以靑黃琉璃瓦 淸太宗願堂也
文王鼎 召父鼎 亞虎父鼎 此商周上賞 周王伯鼎 單徒鼎 周豊鼎 皆唐天寶中局鑄 軆小 最宜書齋薰燎 商父乙鼎 父已鼎 父癸鼎 商子鼎 秉仲鼎 饕餮鼎 李婦鼎 商魚鼎 周益鼎 商乙毛鼎 父甲鼎 此皆元時姜娘子倣鑄 周大叔鼎 周䜌鼎 俱堪入書室淸供 鼎爐之環耳僘口 爪腹鷄腿 皆爲下品 不堪入玩 勿取可也 周師望敦 兕敦 翼敦 商母乙鬲 周蔑敖鬲 商虎首彛 周辛彛 已上俱載博古圖中 近日新刻 西淸古鑑 製式尤精 先於書肆中 索見西淸古鑑 按名審圖 先講其式樣 精雅入賞者 次於廠中 或隆福報國寺市日 索之俱有不爽 觚尊觶此三器 皆酒具 亦可揷花 以供燕居淸賞 官窰法式品格 大約與哥窰相同 色取粉靑 或卵白汁水瑩 厚如凝脂 爲上品 其次淡白油灰色 愼勿取之 紋取氷裂鱔血爲上 細碎紋紋之下品 勿取可也 其製亦多博古圖中取式者 無論鼎彛甁壺觚尊諸式 但短矮肥腹 俗惡無足入翫 勿取可也 僕於去年冬初入..
1. 是夕 暑氣猶熾 天末赤暈四垂 余促飯喫訖 暫往上房 少坐卽起 獨自語曰 “困暑特甚 當早宿” 遂下庭徘徊 爲乘間出門之計 而來源周主簿盧參奉 飯後步庭 捫腹噎噫 時月影漸生 塵喧暫息 周隨影步匝 誦傳副使遼陽所題七律 又誦其所次 余忙步上堂去 出語盧君曰 “兄主太伈伈” 盧君曰 “使道寂寞矣” 卽向堂裏去 周君憂形于色曰 “近來恐生病患” 卽向堂裏去 來源亦隨而去 余遂忙步出門 且囑張福曰 “善彌縫如昨日” 季涵自外入來 問余“奚往” 余密語曰 “乘月偕往好處夜話否” 季涵曰 “何處” 余曰 “毋論某處” 季涵方停武趑趄 首譯入來 季涵問“乘月夜行無傷否” 首譯大駭云云 季涵笑曰 “事當若是” 余亦漫應曰“似然矣” 卽後先還入 首譯與季涵 上堂不顧 余仍自後潛出 2. 旣出大街上 始浩然矣 暑氣乍退 月色布地 先往藝粟齋 已掩舖門 田生出他 獨有李麟齋 李請“少坐喫茶 田公少頃當..
1 ○ 田仕可 : 字代耕 一字輔廷 號抱關 無終人也 自言田疇之後 家住山海關 與太原人楊登 開舖於此 年二十九 身長七尺 額濶鼻長 丰彩燁然 多識古器來歷 與人款洽 李龜蒙字東野 號麟齋 蜀綿竹人也 年三十九 身長七尺 方口闊頤 面似傅粉 朗然讀書 聲出金石 ○ 穆春 : 字繡寰 號韶亭 蜀人也 年二十四 眉眼如畵 但目不知書 ○ 溫伯高 : 字♣(牧+鳥)軒 蜀成都人也 年三十一 目不知書 ○ 吳復 : 字天根 杭州人 號一齋 年四十 頗短於文墨 而爲人溫重 ○ 費穉 : 字下榻 號抱月樓 又號芝洲 又號稼齋 大梁人也 年三十五 有八子 工書畵 善雕刻 亦能談說經義 而家貧好濟人 爲其多子 養福也 爲穆繡寰 溫♣(牧+鳥)軒夥計 朝日纔自蜀歸 ○ 裵寬 : 字褐夫 盧龍縣人也 年四十七 身長七尺餘 美鬚髯 善飮酒 筆翰如飛 休休然有長者風 自刻其薖亭集二卷 又有靑梅詩話二卷 妻杜..
(晴) 極熱留瀋陽 平明滿城砲聲如雷 市廛朝起開舖門 例放紙砲 急起往歌商樓 諸人又集穩話 歸寓飯後 又携諸人遊賞大街上 行逢兩人 結臂同去 貌俱秀雅 意其爲文人詞客也 余乃前揖 兩人解臂答揖甚恭 因入藥舖 余遂跟入 兩人俱買檳榔二箇 刀劈爲四 各以半顆 勸余嚼之 又各自嚼呑 余書問姓名居住 兩人俱諦視茫然若不解者 因長揖而去 每歲自皇京 需給瀋陽各衙八旗俸祿 又自瀋陽派及興京船廠寧古塔等地 該銀爲一百二十五萬兩云 夕月色益明 欲與卞季涵同訪歌商諸齋 卞君枉與首譯議可否 首譯瞠然駭之曰 “盛京無異皇城 豈可夜行” 卞君意遂大沮 首譯實不知昨夜事也 若知之則恐幷吾見阻 故諱之 遂潛身獨步出 留張福 囑以或有索我者 對以如廁
廣祐寺記 塔南有古刹曰‘廣祐寺’ 滿洲秀才云 “漢時所刱 而唐太宗伐遼時 駐蹕首山 使鄂公尉遲敬德重修” 世傳古有一邨夫往廣寧 路遇一童子曰 “負我至廣祐寺 寺右十步古樹下 有藏金十萬 可以相報 邨夫負其童子數百里 不終朝而至 旣至視之 乃一座金佛也 寺僧異之 掘寺右十步 果得十萬金 邨夫以其金重修此寺 及讀寺碑 則乃康煕二十七年 太皇太后發帑所建也 康煕皇帝亦甞臨幸 賜居僧織金袈裟 今廢無僧
關帝廟記 出舊遼東城 門外有石橋 橋邊石欄 制極精巧 康煕五十七年所築也 對橋百餘步 有牌樓 刻雲龍水仙畵 皆隱起入牌樓 而東有大樓 其下爲文而扁之曰‘樀錦’ 左有鍾樓曰‘龍吟’ 右有皷樓曰‘虎嘯’ 廟堂壯麗 複殿重閣 金碧璀璨 正殿安關公像 東廡張飛 西廡趙雲 又設蜀將軍嚴顔 不屈之狀 庭中列數笏穹碑 皆記修刱始末 新建一碑 記山西商人重修事也 廟中無賴遊子數千人 鬧熱如塲屋 或習槍捧 或試拳脚 或像盲騎瞎馬爲戱 有坐讀水滸傳者 衆人環坐聽之 擺頭掀鼻 旁若無人 看其讀處 則火燒瓦官寺 而所誦者乃西廂記也 目不知字而口角溜滑 亦如我東巷肆中口誦林將軍傳 讀者乍止 則兩人彈琵琶 一人響疊鉦
遼東白塔記 出關廟行不半里 有塔白色 八面十三層 高七十仞云 世傳唐尉遲敬德 率師伐高句麗時 所築也 或云 仙人丁令威 乘鶴而歸 見遼東城郭 人民已改 悲嗚作歌 此其令威所止華表柱 非也 華表柱 在遼陽城外不十里而近 亦不高大 所稱白塔者 我東皁隷順口所名也 遼東左挾滄海 前臨大野 無所障礙 千里茫茫 而白塔乃得野勢三分之一 塔頂置銅鼓三 每層檐稜 懸鐸大如汲桶 風動鐸鳴 聲震遼野 塔下逢兩人 俱滿洲人 方往寧古塔買藥 劃地問答 一人問古本尙書 又問有顔夫子書 子夏所著樂經否 皆余所刱聞也 以無爲答 兩人者俱少年 初經此地 爲觀塔來也 行忙未及問其名 盖秀才也
遼東舊城 在漢襄平遼陽二縣地 秦曰遼東 後入衛滿朝鮮 漢末爲公孫度所據 隋唐時 屬高勾麗 契丹稱南京 金稱東京 元置行省 皇明置定遼衛 今陞爲遼陽州 移城距二十里 爲新遼陽 此廢稱舊遼東 城周二十里 或謂“熊廷弼所築也 城古卑狹 廷弼聞敵騎入境 令夷城 淸人恠之 不敢逼及 諜知改築 引兵至城下 新城峨峨 一夜而成 後廷弼去而遼陷 淸人忿其城堅難拔毁其城 以方興得勝之兵 十日而毁 猶未盡”云 皇明天啓元年三月 淸人旣得瀋 又移兵向遼 經略袁應泰方議三路出師 以復撫順 未行而聞虜陷瀋陽 又將向遼 遂開太子河 注水於壕 環兵登埤 淸人陷瀋五日 至遼陽城下 奴兒哈赤者 所謂淸太祖也 自統左翼兵先至 皇明摠兵李懷信等 率兵五萬出城五里而營 奴兒哈赤 以左翼四旗 擊其左 淸太宗我東所謂汗 其名曰洪台時 我國丙丁錄 雜載紅打時 或稱洪他詩 以其音似而各載 如英阿兒臺曰龍骨大 馬伏塔曰馬夫大 是也 引..
渡江錄序 (起辛未 止乙酉 自鴨綠江 至遼陽十五日) 曷爲後三庚子 記行程陰晴 將年以係月日也 曷稱後 崇禎紀元後也 曷三庚子 崇禎紀元後三周庚子也 曷不稱崇禎 將渡江故諱之也 曷諱之 江以外淸人也 天下皆奉淸正朔 故不敢稱崇禎也 曷私稱崇禎 皇明中華也 吾初受命之上國也 崇禎十七年 毅宗烈皇帝殉社稷 明室亡 于今百三十餘年 曷至今稱之 淸人入主中國 而先王之制度變而爲胡 環東土數千里 畫江而爲國 獨守先王之制度 是明明室猶存於鴨水以東也 雖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肅淸中原 以光復先王之舊 然皆能尊崇禎 以存中國也 崇禎百五十六年癸卯 洌上外史題 後三庚子我聖上四年 淸乾隆四十五年
熱河日記序 立言設敎 通神明之故 窮事物之則者 莫尙乎易 春秋 易微而春秋顯 微主談理 流而爲寓言 顯主記事 變而爲外傳 著書家 有此二塗 嘗試言之 易之十四卦所言物 龍 馬 鹿 豕 牛 羊 虎 狐 鼠 雉 隼 龜 鮒 將謂有其物耶 無之矣 其在于人 笑者 泣者 咷者 歌者 眇者 跛者 臀無膚者 列其寅者 將謂有其人耶 無之矣 然而揲蓍有卦 其象立見 吉凶悔吝 應若桴鼓者 何也 由微而之顯故也 爲寓言之文者 因之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 郊禘 蒐狩 朝聘 會盟 侵伐 圍入 悉有其事矣 然而左 公 穀 鄒 夾之傳 各異 從而說者 彼攻我守 至今未已者 何也 由顯而入微故也 爲外傳之文者 因之 是故 曰 蒙莊 善著書 莊書中 帝王賢聖 當世君相 處士辯客 或可補正史 匠石輪扁 必有其人 至若副墨之子 洛誦之孫 此是何人 罔兩河伯 亦果能言歟 以爲外傳也 則眞假相混 以爲寓言也 則微顯迭變 人..
22. 梨花庵老僧行을 통해 본 조선 유자들의 맹목성에 대해 崔杜機成大, 「梨花菴老僧歌」云: “吳王看戱泣椎結, 錢叟爲僧托麟筆.” 我東先輩每於中州事, 率因風聞而不詳實蹟. 所謂吳王者, 吳三桂也, 錢叟者, 錢謙益也. 謙益ㆍ三桂, 俱以降虜, 白頭无聊, 一則雖托義擧而號先僭, 一則寓意著書而大節已虧. 雖欲巧逃後世之誅貶, 人孰信之. 吾東諺, 凡事物之䵝昧者, 稱矇矓春秋. 東人喜談春秋而矇矓, 若是類者多, 豈不爲滿人之所笑也. -『燕巖集』卷之十四 /『熱河日記』 「避暑錄」 해석 崔杜機成大, 「梨花菴老僧歌」云: “吳王看戱泣椎結, 錢叟爲僧托麟筆.” 두기 최성대의 「이화암노승가」에서 다음과 같이 말했다. 吳王看戱泣椎結 오왕은 연극을 보다가 상투에 울었고 錢叟爲僧托麟筆 전수는 스님이 되어 史筆에 의탁했다. 我東先輩每於中州事, 率因風聞而..
34. 아버지의 세초된 작품들에 대한 아쉬움 연암에 대한 세간의 평과 실질적인 모습 先君自少時, 頗有文酒跌蕩之事. 人或以喜繁華厭拘檢目之. 然天稟實澹泊於物, 最喜閑居靜坐, 究觀理致. 관조를 즐겨 수많은 작품을 남기다 其在燕峽也, 終日不下堂, 或遇物注目, 瞪默不言者移時. 嘗言: “雖物之至微, 如艸卉禽蟲, 皆有至境, 可見造物自然之玅.” 毎臨溪坐石, 微吟緩步, 忽嗒然若忘也. 時有玅契, 必援筆箚記, 細書片紙, 充溢篋箱. 遂藏之溪堂, 曰: “他日更加攷檢, 有條貫然後可以成書.” 그 많던 작품들이 세초된 내역 後棄官入峽, 出而視之, 眼昏已甚, 不能察細字. 乃悵然發歎曰: “惜乎! 宦遊十數年, 便失一部佳書.” 已而又曰: “終歸無用, 徒亂人意.” 遂令洗草溪下. 嗟乎! 不肖輩, 時未侍側, 遂失檢拾焉. 해석 연암에 대한 세간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