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논형 (1613)
건빵이랑 놀자
07 審若此言, 『尙書』二十九篇, 火之餘也. 七十一篇爲炭灰, 二十九篇獨遺邪? 夫伏生年老, 鼂錯從之學時, 適得二十餘篇, 伏生死矣, 故二十九篇獨見, 七十一篇遺脫. 遺脫者七十一篇, 反謂二十九篇遺脫矣. 인용목차
06 傳(儒)者或知『尙書』爲秦所燔, 而謂二十九篇, 其遺脫不燒者也. 인용목차
05 夫『詩經』獨燔其詩. “書” , 五經之總名也. 傳曰: “男子不讀經, 則有博戲之心.” 子路使子羔爲費宰, 孔子曰: “賊夫人之子.” 子路曰: “有民人焉, 有社稷焉, 何必讀書, 然後爲學?” 五經總名爲書. 傳(儒)者不知秦燔書所起, 故不審燔書之實. 秦始皇三十四年, 置酒咸陽宮, 博士七十人前爲壽. 僕射周靑臣進頌秦始皇. 齊人淳于越進諫, 以爲始皇不封子弟, 卒有田常·六卿之難, 無以救也 ; 譏靑臣之頌, 謂之爲諛. 秦始皇下其議丞相府, 丞相斯以爲越言不可用, 因此謂諸生之言惑亂黔首, 乃令史官盡燒五經, 有敢藏諸(『詩』)書百家語者刑, 唯博士官乃得有之. 五經皆燔, 非獨諸(『詩』)家之書也. 傳(儒)者信之, 見言“詩書” , 則獨謂『[詩]經』{謂}之書矣. 인용목차
04 或言秦燔『詩』·『書』者, 燔『詩經』之“書”也, 其經不燔焉. 인용목차
03 夫言秦燔『詩』·『書』, 是也 ; 言本百兩篇者, 妄也. 蓋『尙書』本百篇, 孔子以授也. 遭秦用李斯之議, 燔燒五經, 濟南伏生抱百篇藏於山中. 孝景皇帝時, 始存『尙書』. 伏生已出山中, 景帝遣鼂錯往從受『尙書』二十餘篇. 伏生老死, 『書』殘不竟. 鼂錯傳於倪寬. 至孝宣皇帝之時, 河內女子發老屋, 得逸『易』·『禮』·『尙書』各一篇, 奏之. 宣帝下示博士, 然后『易』·『禮』·『尙書』各益一篇, 而『尙書』二十九篇始定矣. 至孝景帝時, 魯共王壞孔子敎授堂以爲殿, 得百篇『尙書』於牆壁中. 武帝使使者取視, 莫能讀者, 遂祕於中, 外不得見. 至孝成皇帝時, 徵爲古文『尙書』學. 東海張霸案百篇之序, 空造百兩之篇, 獻之成帝. 帝出祕百篇以校之, 皆不相應, 於是下霸於吏. 吏白霸罪當至死. 成帝高其才而不誅, 亦惜其文而不滅. 故百兩之篇傳在世間者, 傳見之人則..
02 說『尙書』者, 或以爲本百兩篇, 後遭秦燔『詩』·『書』, 遺在者二十九篇. 인용목차
01 儒者說五經, 多失其實. 前儒不見本末, 空生虛說 ; 後儒信前師之言, 隨舊述故, 滑習辭語, 苟名一師之學, 趨爲師敎授, 及時蚤仕, 汲汲競進, 不暇留精用心, 考實根核. 故虛說傳而不絶, 實事沒而不見, 五經並失其實. 『尙書』·『春秋』事較易, 略正題目麤粗之說, 以照篇中微妙之文. 인용목차
29 問 : “周道不弊, 孔子不作『春秋』. 『春秋』之作, 起周道弊也. 如周道不弊, 孔子不作者, 未必無孔子之才, 無所起也. 夫如是, 孔子之作『春秋』, 未可以觀聖 ; 有若孔子之業者, 未可知賢也.” 曰: 周道弊, 孔子起而作之, 文義襃貶是非, 得道理之實, 無非僻之誤, 以故見孔子之賢, 實也. 夫無言, 則察之以文 ; 無文, 則察之以言. 設孔子不作, 猶有遺言, 言必有起, 猶文之必有爲也. 觀文之是非, 不顧作之所起, 世間爲文者衆矣, 是非不分, 然否不定, 桓君山論之, 可謂得實矣. 論文以察實, 則君山漢之賢人也. 陳平未仕, 割肉閭里, 分均若一, 能爲丞相之驗也. 夫割肉與割文, 同一實也. 如君山得執漢平, 用心與爲論不殊指矣. 孔子不正, 素王之業, 在於『春秋』. 然則桓君山[不相], 素丞相之跡, 存於『新論』者也. 인용목차
28 夫人不謂之滿, 世則不得見口談之實語, 筆墨之餘跡, 陳在簡筴之上, 乃可得知. 故孔子不王, 作『春秋』以明意. 案『春秋』虛文業, 以知孔子能王之德. 孔子, 聖人也. 有若孔子之業者, 雖非孔子之才, 斯亦賢者之實驗也. 夫賢與聖同軌而殊名, 賢可得定, 則聖可得論也. 인용목차
27 是非亂而不治, 聖人獨知之. 人言行多若少正卯之類, 賢者獨識之. 世有是非錯繆之言, 亦有審誤紛亂之事, 決錯繆之言, 定紛亂之事, 唯賢聖之人爲能任之. 聖心明而不闇, 賢心理而不亂. 用明察非, 非無不見 ; 用理銓疑, 疑無不定. 與世殊指, 雖言正是, 衆不曉見. 何則? 沉溺俗言之日久, 不能自還以從實也. 是故正是之言, 爲衆所非 ; 離俗之禮, 爲世所譏. 管子曰: “君子言堂滿堂, 言室滿室.” 怪此之言, 何以得滿? 如正是之言出, 堂之人皆有正是之知, 然后乃滿. 如非正是, 人之乖@刺異, 安得爲滿? 夫歌曲妙者, 和者則寡 ; 言得實者, 然者則鮮. 和歌與聽言, 同一實也. 曲妙人不能盡和, 言是人不能皆信. 魯文公逆祀, 去者三人 ; 定公順祀, 畔者五人. 貫於俗者, 則謂禮爲非. 曉禮者寡, 則知是者希. 君子言之, 堂室安能滿? 인용목차
26 故治不謀功, 要所用者是 ; 行不責效, 期所爲者正. 正·是審明, 則言不須繁, 事不須多. 故曰: “言不務多, 務審所謂 ; 行不務遠, 務審所由.” 言得道理之心, 口雖訥不辯, 辯在@胸臆之內矣. 故人欲心辯, 不欲口辯. 心辯則言醜而不違, 口辯則辭好而無成. 孔子稱少正卯之惡曰: “言非而博, 順非而澤.” 內非而外以才能飭之, 衆不能見, 則以爲賢. 夫內非外飭是, 世以爲賢, 則夫內是外無以自表者, 衆亦以爲不肖矣. 인용목차
25 夫賢者, 才能未必高也而心明, 智力未必多而擧是. 何以觀心? 必以言. 有善心, 則有善言. 以言而察行, 有善言則有善行矣. 言行無非, 治家親戚有倫, 治國則尊卑有序. 無善心者, 白黑不分, 善惡同倫, 政治錯亂, 法度失平. 故心善, 無不善也 ; 心不善, 無能善. 心善則能辯然否. 然否之義定, 心善之效明, 雖貧賤困窮, 功不成而效不立, 猶爲賢矣. 인용목차
24 夫如是, 何以知實賢? 知賢竟何用? 世人之檢, 苟見才高能茂, 有成功見效, 則謂之賢. 若此甚易, 知賢何難? 『書』曰: “知人則哲, 惟帝難之.” 據才高卓異者, 則謂之賢耳, 何難之有? 然而難之, 獨有難者之故也. 夫虞舜不易知人, 而世人自謂能知賢, 誤也. 然則賢者竟不可知乎? 曰: 易知也. 而稱難者, 不見所以知之, 則難(雖)聖人不易知也 ; 及見所以知之, 中才而察之. 譬猶工匠之作器也, 曉之則無難, 不曉則無易. 賢者易知於作器. 世無別, 故眞賢集於俗士之間. 俗士以辯惠之能, 據官爵之尊, 望顯盛之寵, 遂專爲賢之名. 賢者還在閭巷之間, 貧賤終老, 被無驗之謗. 若此, 何時可知乎? 然而必欲知之, 觀善心也. 인용목차
23 夫如是, 皆有非也. 無一非者, 可以爲賢乎? 是則鄕原之人也. 孟子曰: “非之, 無擧也 ; 刺之, 無刺也. 同於流俗, 合於汚世, 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潔, 衆皆說之, 自以爲是, 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故孔子曰: ‘鄕原, 德之賊也.’” 似之而非者, 孔子惡之. 인용목차
22 以淸節自守, 不降志辱身爲賢乎? 是則避世離俗, 長沮·桀溺之類也. 雖不離俗, 節與離世者鈞, 淸其身而不輔其主, 守其節而不勞其民. 大賢之在世也, 時行則行, 時止則止, 銓可否之宜, 以制淸濁之行. 子貢讓而止善, 子路受而觀(勸)德. 夫讓, 廉也 ; 受則貪也. 貪有益, 廉有損, 推行之節, 不得常淸眇也. 伯夷無可, 孔子謂之非. 操違於聖, 難以爲賢矣. 或問於孔子曰: “顔淵何人也?” 曰: “仁人也, 丘不如也.” “子貢何人也?” 曰: “辯人也, 丘弗如也.” “子路何人也?” 曰: “勇人也, 丘弗如也.” 客曰: “三子者皆賢於夫子, 而爲夫子服役, 何也?” 孔子曰: “丘能仁且忍, 辯且詘, 勇且怯. 以三子之能, 易丘之道, 弗爲也.” 孔子知所設施之矣. 有高才潔行, 無知明以設施之, 則與愚而無操者同一實也. 인용목차
21 以敏於賦頌, 爲弘麗之文爲賢乎? 則夫司馬長卿·揚子雲是也. 文麗而務巨, 言眇而趨深, 然而不能處定是非, 辯然否之實. 雖文如錦繡, 深如河·漢, 民不覺知是非之分, 無益於彌爲崇實之化. 인용목차
20 以敏於筆, 文墨兩(雨)集爲賢乎? 夫筆之與口, 一實也. 口出以爲言, 筆書以爲文. 口辯, 才未必高, 然則筆敏, 知未必多也. 且筆用何爲敏? 以敏於官曹事? 事之難者, 莫過於獄, 獄疑則有請讞. 蓋世優者, 莫過張湯, 張湯文深, 在漢之朝, 不稱爲賢. 太史公序累, 以湯爲酷, 酷非賢者之行. 魯林中哭婦, 虎食其夫, 又食其子, 不能去者, 善政不苛, 吏不暴也. 夫酷, 苛暴之黨也, 難以爲賢. 인용목차
19 [以]辯於口, 言甘辭巧爲賢乎? 則夫子貢之徒是也. 子貢之辯勝顔淵, 孔子序置於下. 實才不能高, 口辯機利, 人決能稱之. 夫自文帝尙多虎圈嗇夫, 少上林尉, 張釋之稱周勃·張相如, 文帝乃悟. 夫辯於口, 虎圈嗇夫之徒也, 難以觀賢. 인용목차
18 以權詐卓譎, 能將兵御衆爲賢乎? 是[則]韓信之徒也. 戰國獲其功, 稱爲名將 ; 世平能無所施, 還入禍門矣. 高鳥死, 良弓藏, 狡免得, 良犬烹. 權詐之臣, 高鳥之弓, 狡免之犬也. 安平身無宜, 則弓藏而犬烹. 安平之主, 非棄臣而賤士, 世所用助上者, 非其宜也. 向令韓信用權變之才, 爲若叔孫通之事, 安得謀反誅死之禍哉? 有功彊之權, 無守平之智, 曉將兵之計, 不見已定之義, 居平安之時, 爲反逆之謀, 此其所以功滅國絶, 不得名爲賢也. 인용목차
17 以通覽古今, 祕隱傳記無所不記爲賢乎? 是則傳(儒)者之次也. 才高好事, 勤學不舍, 若專成之苗裔, 有世祖遺文, 得成其篇業, 觀覽諷誦. 若典官文書, 若太史公及劉子政之徒, 有主領書記之職, 則有博覽通達之名矣. 인용목차
16 以經明帶徒聚衆爲賢乎? 則夫經明, 儒者是也. 儒者, 學之所爲也. 儒者學 ; 學, 儒矣. 傳先師之業, 習口說以敎, 無@胸中之造, 思定然否之論. 郵人之過書, 門者之傳敎也, 封完書不遺, 敎審令不遺誤者, 則爲善矣. 傳(儒)者傳學, 不妄一言, 先師古語, 到今具存, 雖帶徒百人以上, 位博士·文學·郵人·門者之類也. 인용 목차
15 以擧義千里, 師將朋友無廢禮爲賢乎? 則夫家富財饒, @筋力勁彊者能堪之. 匱乏無以擧禮, 羸弱不能奔遠, 不能任也. 是故百金之家, 境外無絶交 ; 千乘之國, 同盟無廢贈, 財多故也. 使穀食如水火, 雖貪恡之人, 越境而布施矣. 故財少則正禮不能擧一, 有餘則妄施能於千. 家貧無斗筲之儲者, 難責以交施矣. 擧擔千里之人, 材筴越疆之士, 手足胼胝, 面目驪黑, 無傷感不任之疾, 筋力皮革必有與人異者矣. 推此以况爲君要證之吏, 身被疾痛而口無一辭者, 亦肌肉骨節堅彊之故也. 堅彊則能隱事而立義, 軟弱則誣時而毁節. 豫讓自賊, 妻不能識 ; 貫高被箠, 身無完肉, 實體有不與人同者, 則其節行有不與人鈞者矣. 인용목차
14 [以]恬憺無欲, 志不在於仕, 苟欲全身養性爲賢乎? 是則老聃之徒也. 道人與賢殊科者, 憂世濟民於難, 是以孔子棲棲, 墨子遑遑. 不進與孔·墨合務, 而還與黃·老同操, 非賢也. 인용목차
13 以避世離俗, 淸身潔行爲賢乎? 是則委國去位之類也. 富貴人情所貪, 高官大位人之所欲樂, 去之而隱, 生不遭遇, 志氣不得也. 長沮·桀溺避世隱居, 伯夷·於陵去貴取賤, 非其志也. 인용목차
12 以委國去位, 棄富貴就貧賤爲賢乎? 則夫委國者, 有所迫也. 若伯夷之徒, 昆弟相讓以國, 耻有分爭之名, 及大王亶甫重戰其故民, 皆委國及去位者, 道不行而志不得也. 如道行志得, 亦不去位. 故委國去位, 皆有以也, 謂之爲賢, 無以者, 可謂不肖乎? 且有國位者, 故得委而去之, 無國位者何委? 夫割財用及讓下受分, 與此同實. 無財何割? 口飢何讓? 倉廩實, 民知禮節, 衣食足, [民]知榮辱. 讓生於有餘, 爭生於不足. 人或割財助用, 袁將軍再與兄子分家財, 多有以爲恩義. 崑山之下, 以玉爲石 ; 彭蠡之濱, 以魚食犬豕. 使推讓之人, 財若崑山之玉, 彭蠡之魚, 家財再分, 不足爲也. 韓信寄食於南昌亭長, 何財之割? 顔淵簞食瓢飮, 何財之讓? 管仲分財取多, 無廉讓之節, 貧乏不足, 志義廢也. 인용목차
11 以全身免害, 不被刑戮, 若南容懼『白圭』者爲賢乎? 則夫免於害者幸, 而命祿吉也, 非才智所能禁, 推行所能却也. 神蛇能斷而復屬, 不能使人弗斷 ; 聖賢能困而復通, 不能使人弗害. 南容能自免於刑戮, 公冶以非罪在縲絏, 伯玉可懷於無道之國, 文王拘羑里, 孔子厄陳·蔡, 非行所致之難, 掩己而至, 則有不得自免之患, 累己而滯矣. 夫不能自免於患者, 猶不能延命於世也. 命窮, 賢不能自續 ; 時厄, 聖不能自免. 인용목차
10 以孝於父·弟於兄爲賢乎? 則夫孝弟之人, 有父兄者也, 父兄不慈, 孝弟乃章. 舜有瞽瞍, 參有曾皙, 孝立名成, 衆人稱之. 如無父兄, 父兄慈良, 無章顯之效, 孝弟之名, 無所見矣. 忠於君者, 亦與此同. 龍逢·比干忠著夏·殷, 桀·紂惡也 ; 稷·契·皐陶忠闇唐·虞, 堯·舜賢也. 故螢火之明, 掩於日月之光 ; 忠臣之聲, 蔽於賢君之名. 死君之難, 出命捐身, 與此同. 臣遭其時, 死其難, 故立其義而獲其名. 大賢之涉世也, 翔而有(後)集, 色斯而擧, 亂君之患不累其身, 危國之禍不及其家, 安得逢其禍而死其患乎? 齊詹(侯)問於晏子曰: “忠臣之事其君也, 若何?” 對曰: “有難不死, 出亡不送.” 詹曰: “列地而予之, 踈爵而貴之, 君有難不死, 出亡不送, 可謂忠乎?” 對曰: “言而見用, 臣奚處焉? 諫而見從, 終身不亡, 臣奚送焉? 若言不見用,..
09 人之擧事, 或意至而功不成, 事不立而勢貫山, 荊軻·醫夏無且是矣. 荊軻入秦之計, 本欲@刦秦王生致於燕, 邂逅不偶, 爲秦所擒. 當荊軻之逐秦王, 秦王環柱而走, 醫夏無且以藥囊提荊軻. 旣而天下名軻爲烈士, 秦王賜無且金二百鎰. 夫爲秦所擒, 生致之功不立. 藥囊提@刺客, [無]益於救主, 然猶稱賞者, 意至勢盛也. 天下之士不以荊軻功不成不稱其義, 秦王不以無且無見效不賞其志. 志善不效成功, 義至不謀就事. 義有餘, 效不足 ; 志巨大, 而功細小, 智者賞之, 愚者罰之. 必謀功不察志, 論陽效不存陰計, 是則豫讓拔劍斬襄子之衣, 不足識也 ; 伍子胥鞭笞平王尸, 不足載也 ; 張良椎始皇, 誤中副車, 不足記也. 三者道地不便, 計畫不得, 有其勢而無其功, 懷其計而不得爲其事. 是功不可以效賢, 三也. 인용목차
08 夫聖賢之治世也有術, 得其術則功成, 失其術則事廢. 譬猶醫之治病也, 有方, 篤劇猶治 ; 無方, *재微不愈. 夫方猶術, 病猶亂, 醫猶吏, 藥猶敎也. 方施而藥行, 術設而敎從, 敎從而亂止, 藥行而病愈. 治病之醫, 未必惠於不爲醫者. 然而治國之吏, 未必賢於不能治國者, 偶得其方, 遭曉其術也. 治國須術以立功, 亦有時當自亂, 雖用術, 功終不立者 ; 亦有時當自安, 雖無術, 功猶成者. 故夫治國之人, 或得時而功成, 或失時而無效. 術人能因時以立功, 不能逆時以致安. 良醫能治未當死之人命, 如命窮壽盡, 方用無驗矣. 故時當亂也, 堯·舜用術, 不能立功 ; 命當死矣, 扁鵲行方, 不能愈病. 射御巧技, 百工之人, 皆以法術, 然后功成事立, 效驗可見. 觀治國, 百工之類也 ; 功立, 猶事成也. 謂有功者賢, 是謂百工皆賢人也. 趙人吾丘壽王, 武帝..
07 以居職有成功見效爲賢乎? 夫居職何以爲功效? 以人民附之, 則人民可以僞恩說也. 陰陽和·百姓安者, 時也. 時和, 不肖遭其安 ; 不和, 雖聖逢其危. 如以陰陽和而效賢不肖, 則堯以洪水得黜, 湯以大旱爲殿下矣. 如功效謂事也, 身爲之者, 功著可見 ; 以道爲計者, 效沒不章. 鼓無當於五音, 五音非鼓不和 ; 師無當於五服, 五服非師不親 ; 水無當於五采, 五采非水不章. 道爲功本, 功爲道效, 據功謂之賢, 是則道人之不肖也. 高祖得天下, 賞羣臣之功, 蕭何爲賞首. 何則? 高祖論功, 比獵者之縱狗也, 狗身獲禽, 功歸於人. 羣臣手戰, 其猶狗也 ; 蕭何持重, 其猶人也. 必據成功謂之賢, 是則蕭何無功. 功賞不可以效賢, 一也. 인용목차
06 以居位治人, 得民心歌詠之爲賢乎? 則夫得民心者, 與彼得士意者, 無以異也. 爲虛恩拊循其民, 民之欲得, 卽喜樂矣. 何以效之? 齊田成子·越王句踐是也. 成子欲專齊政, 以大斗貸·小斗收而民悅 ; 句踐欲雪會稽之耻, 拊循其民, 弔死問病而民喜. 二者皆自有所欲爲於他, 而僞誘屬其民, 誠心不加, 而民亦說. 孟嘗君夜出秦關, 雞未鳴而關不闓, 下坐賤客, 鼓臂爲雞鳴, 而雞皆和之, 關卽闓, 而孟嘗得出. 又(夫)雞可以姦聲感, 則人亦可以僞恩動也 ; 人可以僞恩動, 則天亦可巧詐應也. 動致天氣, 宜以精神, 而人用陽燧取火於天, 消鍊五石, 五月盛夏, 鑄以爲器, 乃能得火. 今又但取刀·劍·恒銅鉤之屬, 切磨以嚮日, 亦得火焉. 夫陽燧·刀·劍·鉤能取火於日, 恒非賢聖亦能動氣於天. 若董仲舒信土龍之能致雲雨, 蓋亦有以也. 夫如是, 應天之治, 尙未可謂賢, 况徒..
05 以人衆所歸附·賓客雲合者爲賢乎? 則夫人衆所附歸者, 或亦廣交多徒之人也, 衆愛而稱之, 則蟻附而歸之矣. 或尊貴而爲利, 或好士下客, 折節俟賢. 信陵·孟嘗·平原·春申, 食客數千, 稱爲賢君. 大將軍衛靑及霍去病, 門無一客, 稱爲名將. 故賓客之會, 在好下之君, 利害之賢. 或不好士, 不能爲輕重, 則衆不歸而士不附也. 인용목차
04 以朝庭選擧皆歸善爲賢乎? 則夫著見而人所知者擧多, 幽隱人所不識者薦少, 虞舜是也. 堯求, 則咨於鯀·共工, 則嶽已不得. 由此言之, 選擧多少, 未可以知實. 或德高而擧之少, 或才下而薦之多. 明君求善察惡於多少之間, 時得善惡之實矣. 且廣交多徒, 求索衆心者, 人愛而稱之 ; 淸直不容鄕黨, 志潔不交非徒, 失衆心者, 人憎而毁之. 故名多生於知謝(和), 毁多失於衆意. 齊威王以毁封卽墨大夫, 以譽烹阿大夫. 卽墨有功而無譽, 阿無效而有名也. 子貢問曰: “鄕人皆好之, 何如?” 孔子曰: “未可也.” “鄕人皆惡之, 何如?” 曰: “未可也. 不若鄕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惡之.” 夫如是, 稱譽多而小大皆言善者, 非賢也. 善人稱之, 惡人毁之, 毁譽者半, 乃可有賢. 以善人所稱, 惡人所毁, 可以知賢乎? 夫如是, 孔子之言可以知賢, 不知譽此人者, 賢也..
03 以事君調合寡過爲賢乎? 夫順阿之臣, 佞幸之徒是也. 准主而說, 適時而行, 無廷逆之郄, 則無斥退之患. 或骨體嫺麗, 面色稱媚, 上不憎而善生, 恩澤洋溢過度, 未可謂賢. 인용목차
02 以仕宦得高官身富貴爲賢乎? 則富貴者天命也. 命富貴不爲賢, 命貧賤不爲不肖. 必以富貴效賢不肖, 是則仕宦以才不以命也. 인용목차
01 聖人難知, 賢者比於聖人爲易知. 世人且不能知賢, 安能知聖乎? 世人雖言知賢, 此言妄也. 知賢何用? 知之如何? 인용목차
25 魏昭王問於田詘曰: “寡人在東宮之時, 聞先生之議曰: ‘爲聖易’, 有之乎?” 田詘對曰: “臣之所學也.” 昭王曰: “然則先生聖乎?” 田詘曰: “未有功而知其聖者, 堯之知舜也. 待其有功而後知其聖者, 巿人之知舜也. 今詘未有功, 而王問詘曰: ‘若聖乎?’, 敢問王亦其堯乎?” 夫聖可學爲, 故田詘謂之易. 如卓與人殊, 稟天性而自然, 焉可學? 而爲之安能成? 田詘之言“爲易聖”, 未必能成 ; 田詘之言爲易, 未必能是. 言“臣之所學” , 蓋其實也. 賢可學爲, 勞佚殊, 故賢聖之號, 仁智共之. 子貢問於孔子 : “夫子聖矣乎?” 孔子曰: “聖則吾不能, 我學不饜, 而敎不倦.” 子貢曰: “學不饜者, 智也 ; 敎不倦者, 仁也. 仁且智, 夫子旣聖矣.” 由此言之, 仁智之人, 可謂聖矣. 孟子曰: “子夏·子游·子張得聖人之一體, 冉牛·閔子騫·顔淵具..
24 太宰問於子貢曰: “夫子聖者歟? 何其多能也?” 子貢曰: “故天縱之將聖, 又多能也.” 將者, 且也. 不言已聖, 言“且聖”者, 以爲孔子聖未就也. 夫聖若爲賢矣, 治行厲操, 操行未立, 則謂“且賢” . 今言“且聖” , 聖可爲之故也.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從知天命至耳順, 學就知明, 成聖之驗也. 未五十·六十之時, 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 則謂之“且”矣. 當子貢答太宰時, 殆三十·四十之時也. 인용목차
23 賢聖之知事宜驗矣. 賢聖之才, 皆能先知. 其先知也, 任術用數, 或善商而巧意, 非聖人空知. 神怪與聖賢, 殊道異路也. 聖賢知不踰, 故用思相出入 ; 遭事無神怪, 故名號相貿易. 故夫賢聖者, 道德智能之號 ; 神者, 眇茫恍惚無形之實. 實異, 質不得同 ; 實鈞, 效不得殊. 聖神號不等, 故謂聖者不神, 神者不聖. 東郭牙善意, 以知國情 ; 子貢善意, 以得貨利. 聖人之先知, 子貢·東郭牙之徒也. 與子貢·東郭同, 則子貢·東郭之徒亦聖也. 夫如是, 聖賢之實同而名號殊, 未必才相懸絶, 智相兼倍也. 인용목차
22 楚靈王會諸侯. 鄭子産曰: “魯·邾·宋·衛不來.” 及諸侯會, 四國果不至. 趙堯爲符璽御史, 趙人方與公謂御史大夫周昌曰: “君之史趙堯且代君位.” 其後堯果爲御史大夫. 然則四國不至, 子産原其理也 ; 趙堯之爲御史大夫, 方與公睹其狀也. 原理睹狀, 處著方來, 有以審之也. 魯人公孫臣, 孝文皇帝時, 上書言漢土德, 其符黃龍當見. 後黃龍見成紀. 然則公孫臣知黃龍將出, 案律歷以處之也. 인용목차
21 客有見淳于@髡於梁惠王者, 再見之, 終無言也. 惠王怪之, 以讓客曰: “子之稱淳于生, 言管·晏不及. 及見寡人, 寡人未有得也. 寡人未足爲言邪?” 客謂髡. [髡]曰: “固也! 吾前見王志在遠, 後見王志在音, 吾是以黙然.” 客具報. 王大駭曰: “嗟乎! 淳于生誠聖人也? 前淳于生之來, 人有獻龍馬者, 寡人未及視, 會生至. 後來, 人有獻謳者, 未及試, 亦會生至. 寡人雖屛左右, 私心在彼.” 夫髡之見惠王在遠與音也, 雖湯·禹之察, 不能過也. 志在@胸臆之中, 藏匿不見, 髡能知之. 以髡等爲聖, 則髡聖人也 ; 如以髡等非聖, 則聖人之知, 何以過髡之知惠王也? 觀色以窺心, 皆有因緣以准的之. 인용목차
20 齊桓公與管仲謀伐莒, 謀未發而聞於國. 桓公怪之, 問管仲曰: “與仲甫謀伐莒, 未發, 聞於國, 其故何也?” 管仲曰: “國必有聖人也.” 少頃, 當東郭牙至, 管仲曰: “此必是已.” 乃令賓延而上之, 分級而立. 管[仲]曰: “子邪, 言伐莒?” 對曰: “然.” 管仲曰: “我不[言]伐莒, 子何故言伐莒?” 對曰: “臣聞君子善謀, 小人善意, 臣竊意之.” 管仲曰: “我不言伐莒, 子何以意之?” 對曰: “臣聞君子有三色 : 驩然喜樂者, 鍾鼓之色 ; 愁然淸淨者, 衰絰之色 ; 怫然充滿, 手足[矜]者, 兵革之色. 君口垂不噞, 所言莒也 ; 君擧臂而指, 所當又莒也. 臣竊虞國小諸侯不服者, 其唯莒乎! 臣故言之.” 夫管仲, 上智之人也, 其別物審事矣. 云“國必有聖人”者, 至誠謂國必有也. 東郭牙至, 云“此必是已” , 謂東郭牙聖也. 如賢與聖絶輩..
19 夫聖猶賢也, 人之殊者謂之聖, 則聖賢差小大之稱, 非絶殊之名也. 何以明之? 인용목차
18 孔子曰: “賜不受命, 而貨殖焉, 億則屢中.” 罪子貢善居積, 意貴賤之期, 數得其時, 故貨殖多, 富比陶朱. 然則聖人先知也, 子貢億數中之類也. 聖人據象兆, 原物類, 意而得之 ; 其見變名物, 博學而識之. 巧商而善意, 廣見而多記, 由微見較, 若揆之今睹千載, 所謂智如淵海. 孔子見竅睹微, 思慮洞達, 材智兼倍, 彊力不倦, 超踰倫等耳! 目非有達視之明, 知人所不知之狀也. 使聖人達視遠見, 洞聽潛聞, 與天地談, 與鬼神言, 知天上地下之事, 乃可謂神而先知, 與人卓異. 今耳目聞見, 與人無別 ; 遭事睹物, 與人無異, 差賢一等爾, 何以謂神而卓絶? 인용목차
05 說『易』者曰: “元氣未分, 渾沌爲一.” 儒書又言: “溟涬濛澒, 氣未分之類也. 及其分離, 淸者爲天, 濁者爲地.” 如說『易』之家·儒書之言, 天地始分, 形體尙小, 相去近也. 近則或枕於不周之山, 共工得折之, 女媧得補之也. 인용목차
04 察當今天去地甚高, 古天與今無異. 當共工缺天之時, 天非墜於地也. 女媧, 人也, 人雖長, 無及天者. 夫其補天之時, 何登緣階據而得治之? 豈古之天, 若屋廡之形, 去人不遠, 故共工得敗之, 女媧得補之乎? 如審然者, 女媧多(以)前, 齒爲人者, 人皇最先. 人皇之時, 天如蓋乎? 인용목차
03 且夫天者, 氣邪? 體也? 如氣乎, 雲烟無異, 安得柱而折之? 女媧以石補之, 是體也. 如審然, 天乃玉石之類也. 石之質重, 千里一柱, 不能勝也. 如五嶽之巓, 不能上極天乃爲柱, 如觸不周, 上極天乎? 不周爲共工所折, 當此之時, 天毁壞也. 如審毁壞, 何用擧之? “斷鼇之足, 以立四極” , 說者曰: “鼇, 古之大獸也, 四足長大, 故斷其足, 以立四極.” 夫不周, 山也 ; 鼇, 獸也. 夫天本以山爲柱, 共工折之, 代以獸足, 骨有腐朽, 何能立之久? 且鼇足可以柱天, 體必長大, 不容於天地, 女媧雖聖, 何能殺之? 如能殺之, 殺之何用? 足可以柱天, 則皮革如鐵石, 刀劍矛戟不能刺之, 彊弩利矢不能勝射也. 인용목차
02 與人爭爲天子, 不勝, 怒觸不周之山, 使天柱折, 地維絶, 有力如此, 天下無敵. 以此之力, 與三軍戰, 則士卒螻蟻也, 兵革毫芒也, 安得不勝之恨, 怒觸不周之山乎? 且堅重莫如山, 以萬人之力, 共推小山, 不能動也. 如不周之山, 大山也. 使是天柱乎? 折之固難 ; 使非[天]柱乎? 觸不周山而使天柱折, 是亦復難. 信, 顓頊與之爭, 擧天下之兵, 悉海內之衆, 不能當也, 何不勝之有? 인용목차
01 儒書言: “共工與顓頊爭爲天子, 不勝, 怒而觸不周之山, 使天柱折, 地維絶. 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斷鼇足以立四極. 天不足西北, 故日月移焉 ; 地不足東南, 故百川注焉.” 此久遠之文, 世間是之言也. 文雅之人, 怪而無以非, 若非而無以奪, 又恐其實然, 不敢正議. 以天道人事論之, 殆虛言也. 인용목차
25 夫孟子之言, 是謂人無觸値之命也. 順操行者得正命, 妄行苟爲得非正[命], 是天命於操行也. 夫子不王, 顔淵早夭, 子夏失明, 伯牛爲癘, 四者行不順與? 何以不受正命? 比干剖, 子胥烹, 子路葅, 天下極戮, 非徒桎梏也. 必以桎梏效非正命, 則比干·子胥行不順也. 人稟性命, 或當壓溺兵燒, 雖或愼操脩行, 其何益哉? 竇廣國與百人俱臥積炭之下, 炭崩, 百人皆死, 廣國獨濟, 命當封侯也. 積炭與巖牆何以異? 命不[當]壓, 雖巖崩, 有廣國之命者, 猶將脫免. 行, 或使之 ; 止, 或尼之. 命當壓, 猶或使之立於牆下. 孔甲所入主人[之]子, {之}夭(天)命當賤, 雖載入宮, 猶爲守者. 不立巖牆之下, 與孔甲載子入宮, 同一實也. 인용목차
24 孟子曰: “莫非天命也, 順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 不立乎巖牆之下. 盡其道而死者, 爲正命也 ; 桎梏而死者, 非正命也.” 인용목차
23 然則仲子有大非, 孟子非之, 不能得也. 夫仲子之去母辟兄, 與妻獨處於陵, 以兄之宅爲不義之宅, 以兄之祿爲不義之祿, 故不處不食, 廉潔之至也, 然則其徙(從)於陵歸候母也, 宜自齎食而行. 鵝膳之進也, 必與飯俱. 母之所爲飯者, 兄之祿也, 母不自有私粟以食仲子, 明矣. 仲子食兄祿也. 伯夷不食周粟, 餓死於首陽之下, 豈一食周粟而以汙其潔行哉? 仲子之操, 近不若伯夷, 而孟子謂之若蚓乃可, 失仲子之操所當比矣. 인용목차
22 仲子所居, 或時盜之所築, 仲子不知而居之, 謂之不充其操, 唯蚓然後可者也. 夫盜室之地中, 亦有蚓焉, 食盜宅中之槁壤, 飮盜宅中之黃泉, 蚓惡能爲可乎? 在(充)仲子之操, 滿孟子之議, 魚然後乃可. 夫魚處江海之中, 食江海之土, 海非盜所鑿, 土非盜所聚也. 인용목차
21 又“仲子惡能廉? 充仲子之性(操), 則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 上食槁壤, 下飮黃泉” , 是謂蚓爲至廉也, 仲子如蚓, 乃爲廉潔耳. 今所居之宅, 伯夷之所築, 所食之粟, 伯夷之所樹, 仲子居而食之, 於廉潔可也. 或時食盜跖之所樹粟, 居盜跖之所築室, 汙廉潔之行矣. 用此非仲子, 亦復失之. 室因人故, 粟以屨纑易之, 正使盜之所樹築, 己不聞知. 今兄之不義, 有其操矣. 操見於衆, 昭晳議論, 故避於陵, 不處其宅, 織屨辟纑, 不食其祿也. 而欲使仲子處於陵之地, 避若兄之宅, 吐若兄之祿, 耳聞目見, 昭晳不疑, 仲子不處不食, 明矣. 今於陵之宅, 不見築者爲誰, 粟, 不知樹者爲誰, 何得成室而居之? [何]得成粟而食之? 孟子非之, 是爲太備矣. 인용목차
20 夫孟子之非仲子也, 不得仲子之短矣. 仲子之怪鵝如吐之者, 豈爲在母[則]不食乎? 乃先譴鵝曰: “惡用鶂鶂者爲哉?” 他日, 其母殺以食之, 其兄曰: “是鶂鶂之肉.” 仲子恥負前言, 卽吐而出之. 而兄不告, 則不吐 ; 不吐, 則是食於母也. 謂之“在母則不食” , 失其意矣. 使仲子執不食於母, 鵝膳至, 不當食也. 今旣食之, 知其爲鵝, 怪而吐之, 故仲子之吐鵝也, 恥食不合己志之物也, 非負親親之恩, 而欲勿母食也. 인용목차
19 匡章子曰: “陳仲子豈不誠廉士乎? 居於於陵, 三日不食, 耳無聞, 目無見也. 井上有李, 螬食實者過半, 扶服往, 將食之. 三咽, 然後耳有聞, 目有見也.” 孟子曰: “於齊國之士, 吾必以仲子爲巨擘焉! 雖然, 仲子惡能廉? 充仲子之操, 則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 上食槁壤, 下飮黃泉. 仲子{之}所居[之]室, 伯夷之所築與? 抑亦盜跖之所築與? 所食之粟, 伯夷之所樹與? 抑亦盜跖之所樹與? 是未可知也.” 曰: “是何傷哉? 彼身織屨, 妻辟纑, 以易之也.” 曰: “仲子, 齊之世家, 兄戴, 蓋祿萬鍾. 以兄之祿爲不義之祿, 而不食也 ; 以兄之室爲不義之室, 而弗居也. 辟兄離母, 處於於陵. 他日歸, 則有饋其兄生鵝者也, 己頻蹙曰: ‘惡用是鶂鶂者爲哉?’ 他日, 其母殺是鵝也, 與之食之. 其兄自外[來]至, 曰: ‘是鶂鶂之肉也.’ 出而吐之. 以母..
18 夫孟子引毁瓦畫墁者, 欲以詰彭更之言也. 知毁瓦畫墁無功而有志, 彭更必不食也. 雖然, 引毁瓦畫墁, 非所以詰彭更也. 何則? 諸志欲求食者, 毁瓦畫墁者不在其中. 不在其中, 則難以詰人矣. 夫人無故毁瓦畫墁, 此不癡狂則遨戲也. 癡狂{人}之[人], 志不求食, 遨戲之人, 亦不求食. 求食者, 皆多人所不(共)得利之事, 以[所]作{此}鬻賣於巿, 得賈以歸, 乃得食焉. 今毁瓦畫墁, 無利於人, 何志之有? 有知之人, 知其無利, 固不爲也 ; 無知之人, 與癡狂比, 固無其志. 夫毁瓦畫墁, 猶比童子擊壤於塗, 何以異哉? 擊壤於塗者, 其志亦欲求食乎? 此尙童子, 未有志也. 巨人博戲, 亦畫墁之類也. 博戲之人, 其志復求食乎? 博戲者, 尙有相奪錢財, 錢財衆多, 己亦得食, 或時有志. 夫投石超距, 亦畫墁之類也. 投石超距之人, 其志有求食者乎? 然則孟子之..
03 貴人之出也, 萬民並觀, 塡街滿巷, 爭進在前. 士卒驅之, 則走而却 ; 士卒還去, 卽復其處 ; 士卒立守, 終日不離, 僅能禁止. 何則? 欲在於觀, 不爲壹驅還也. 使鬼神與生人同, 有欲於宅中, 猶萬民有欲於觀也, 士卒驅逐, 不久立守, 則觀者不却也. 然則驅逐鬼者, 不極一歲, 鬼神不去. 今驅逐之, 終食之間, 則舍之矣 ; 舍之, 鬼復還來, 何以禁之? 暴穀於庭, 鷄雀啄之, 主人驅彈則走, 縱之則來, 不終日立守, 鷄雀不禁. 使鬼神乎? 不爲驅逐去止. 使鬼不神乎? 與鷄雀等, 不常驅逐, 不能禁也. 인용목차
02 解除初禮, 先設祭祀. 比夫祭祀, 若生人相賓客矣. 先爲賓客設膳, 食已, 驅以刃杖. 鬼神如有知, 必恚止戰, 不肯徑去 ; 若懷恨, 反而爲禍. 如無所知, 不能爲凶, 解之無益, 不解無損. 且人謂鬼神何如狀哉? 如謂鬼有形象, 形象生人, 生人懷恨, 必將害人. 如無形象, 與煙雲同, 驅逐雲煙, 亦不能除. 形旣不可知, 心亦不可圖. 鬼神集止人宅, 欲何求乎? 如勢欲殺人, 當驅逐之時, 避人隱匿 ; 驅逐之止, 則復還立故處. 如不欲殺人, 寄托人家, 雖不驅逐, 亦不爲害. 인용목차
01 世信祭祀, 謂祭祀必有福 ; 又然解除, 謂解除必去凶. 인용목차
13 南嚮之門, 賊商姓家, 其實如何? 南方, 火也, 使火氣之禍, 若火延燔, 徑從南方來乎? 則雖爲北嚮門, 猶之凶也. 火氣之禍, 若夏日之熱, 四方洽浹乎? 則天地之間, 皆得其氣, 南嚮門家, 何以獨凶? 南方火者, 火位南方. 一曰: 其氣布在四方, 非必南方獨有火, 四方無有也, 猶水位在北方, 四方猶有水也. 火滿天下, 水辨四方, 水或在人之南, 或在人之北. 謂火常在南方, 是則東方可無金, 西方可無木乎? 인용목차
12 姓有五音, 人之性質, 亦有五行. 五音之家, 商家不宜南嚮門, 則人稟金之性者, 可復不宜南嚮坐·南行步乎? 一曰: 五音之門, 有五行之人. 假令商姓{口}食[口]五人, 五人中各有五色, 木人靑, 火人赤, 水人黑, 金人白, 土人黃. 五色之人, 俱出南嚮之門, 或凶或吉, 壽命或短或長. 凶而短者, 未必色白 ; 吉而長者, 未必色黃也. 五行之家, 何以爲決? 인용목차
11 夫門之與堂何以異? 五姓之門, 各有五姓之堂, 所向無宜何? 門之掩地, 不如堂廡, 朝夕所處, 於堂不於門. 圖吉凶者, 宜皆以堂. 如門人所出入, 則戶亦宜然. 孔子曰: “誰能出不由戶?” 言戶不言門. 五祀之祭, 門與戶均. 如當以門正所嚮, 則戶何以不當於門相應乎? 且今府廷之內, 吏舍連屬, 門嚮有南北 ; 長吏舍傳, 閭居有東西. 長吏之姓, 必有宮·商 ; 諸吏之舍, 必有徵·羽. 安官遷徙, 未必角姓門南嚮也 ; 失位貶黜, 未必商姓門北出也. 或安官遷徙, 或失位貶黜何? 인용목차
10 圖宅術曰: “商家門不宜南向, 徵家門不宜北向.” 則商金, 南方火也 ; 徵火, 北方水也. 水勝火, 火賊金, 五行之氣不相得, 故五姓之宅, 門有宜嚮. 嚮得其宜, 富貴吉昌 ; 嚮失其宜, 貧賤衰耗. 인용 목차
09 匈奴之俗, 有名無姓·字, 無與相調諧, 自以壽命終, 禍福何在? 『禮』 : “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 不知者, 不知本姓也. 夫妾必有父母家姓, 然而必卜之者, 父母姓轉易失實, 『禮』重取同姓, 故必卜之. 姓徒用口調諧姓族, 則『禮』買妾何故卜之? 인용목차
08 古者有本姓, 有氏姓. 陶氏·田氏, 事之氏姓也 ; 上官氏·司馬氏, 吏之氏姓也 ; 孟氏·仲氏, 王父字之氏姓也. 氏姓有三 : 事乎! 吏乎! 王父字乎! 以本姓則用所生, 以氏姓則用事·吏·王父字, 用口張歙調姓之義何居? 인용목차
07 夫人之有姓者, 用稟於天. 天(人)得五行之氣爲姓邪? 以口張歙·聲外內爲姓也? 如以本所稟於天者爲姓, 若五穀萬物稟氣矣, 何故用口張歙·聲內外定正之乎? 古者因生以賜姓, 因其所生賜之姓也. 若夏呑慧苡而生, 則姓苡氏 ; 商呑燕子而生, 則姓爲子氏 ; 周履大人跡, 則姬氏. 其立名也, 以信·以義·以像·以假·以類. 以生名爲信, 若魯公子友生, 文在其手曰“友”也. 以德名爲義, 若文王爲昌, 武王爲發也. 以類名爲像, 若孔子名丘也. 取於物爲假, 若宋公名杵臼也. 取於父爲類, 有似類於父也. 其立字也, 展名取同義, 名賜字子貢, 名予字子我. 其立姓則以本所生, 置名則以信·義·像·假·類, 字則展名取同義, 不用口張歙·[聲]外內. 調宮商之義爲五音術, 何據見而用? 인용목차
06 五音之家, 用口調姓名及字, 用姓定其名, 用名正其字. 口有張歙, 聲有外內, 以定五音宮商之實. 인용목차
05 日, 火也, 在天爲日, 在地爲火. 何以驗之? 陽燧鄕日, 火從天來. 由此言之, 火, 日氣也. 日有甲乙, 火無甲乙何? 日十而辰十二, 日辰相配, 故甲與子連. 所謂日十者, 何等也? 端端之日有十邪? 而將一有十名也? 如端端之日有十, 甲乙是其名, 何以不從言甲乙, 必言子丑何? 日廷圖甲乙有位, 子丑亦有處, 各有部署, 列布五方, 若王者營衛, 常居不動. 今端端之日中行, 旦出東方, 夕入西方, 行而不已, 與日廷異, 何謂甲乙爲日之名乎? 術家更說, 日甲乙者, 自天地神也, 日更用事, 自用甲乙勝負爲吉凶, 非端端之日名也. 夫如是, 於五行之象, 徒當用甲乙決吉凶而已, 何爲言加時乎? 案加時者, 端端之日加也. 端端之日安得勝負? 인용 목차
04 數宅旣以甲乙, 五行之家數日, 亦當以甲乙. 甲乙有支干, 支干有加時. 支干加時, 專比者吉, 相賊者凶. 當其不擧也, 未必加憂支辱也. 事理有曲直, 罪法有輕重, 上官平心, 原其獄狀, 未有支干吉凶之驗, 而有事理曲直之效, 爲支干者, 何以對此? 武王以甲子日戰勝, 紂以甲子日戰負, 二家俱期, 兩軍相當, 旗幟相望, 俱用一日, 或存或亡. 且甲與子專比, 昧爽時加寅, 寅與甲乙(子)不相賊, 武王終以破紂, 何也? 인용 목차
03 天地開闢有甲乙邪? 後王乃有甲乙? 如天地開闢本有甲乙, 則上古之時, 巢居穴處, 無屋宅之居, 街巷之制, 甲乙之神皆何在? 인용목차
02 詰曰: 夫人之在天地之間也, 萬物之貴者耳. 其有宅也, 猶鳥之有巢, 獸之有穴也. 謂宅有甲乙, 巢穴復有甲乙乎? 甲乙之神, 獨在民家, 不在鳥獸何? 夫人之有宅, 猶有田也, 以田飮食, 以宅居處. 人民所重, 莫食最急, 先田後宅, 田重於宅也. 田間阡陌, 可以制八術, 比土爲田, 可以數甲乙. 甲乙之術, 獨施於宅, 不設於田, 何也? 府廷之內, 吏舍比屬, 吏舍之形制, 何殊於宅? 吏之居處, 何異於民? 不以甲乙第舍, 獨以甲乙數宅, 何也? 民間之宅, 與鄕·亭比屋相屬, 接界相連. 不幷數鄕·亭, 獨第民家. 甲乙之神, 何以獨立於民家也? 數宅之術#行巿亭, 數巷街以第甲乙. 入巿門曲折, 亦有巷街. 人晝夜居家, 朝夕坐巿, 其實一也, 巿肆戶何以不第甲乙? 州·郡列居, 縣·邑雜處, 與街巷民家何以異? 州郡縣邑, 何以不數甲乙也? 인용목차
01 圖宅術曰: 宅有八術, 以六甲之名, 數而第之, 第定名立, 宮商殊別. 宅有五音, 姓有五聲. 宅不宜其姓, 姓與宅相賊, 則疾病死亡, 犯罪遇禍. 인용목차
20 使下愚之人, 涉耐罪之獄, 吏令以大辟之罪, 必冤而怨邪? 將服而自咎也? 使宰我愚, 則與涉耐罪之人同志 ; 使宰我賢, 知孔子責人(之), 幾微自改矣. 明文以識之, 流言以過之, 以其言示端而己自改. 自改不在言之輕重, 在宰予能更與否. 인용목차
12 且文曰: “甲子不徙” , 言甲與子殊位, 太歲立子不居甲, 爲移徙者, 運之而復居甲. 爲之而復居甲, 爲移徙{時}者, 亦宜復禁東西徙. 甲與子鈞, 其凶宜同. 不禁甲, 而獨忌子, 爲移徒{時}者, 竟妄不可用也. 人居不能不移徙, 移徙不能不觸歲, 不觸歲不能不得時死. 工伎之人, 見今人之死, 則歸禍於往時之徙. 俗心險危, 死者不絶, 故太歲之言, 傳世不滅. 인용목차
09 伊尹且生之時, 其母夢人謂己曰: “臼出水, 疾東走, 毋顧!” 明旦, 視臼出水, 卽東走十里. 顧其鄕, 皆爲水矣. 伊尹命不當沒, 故其母感夢而走. 推此以論, 歷陽之都, 其策命若伊尹之類, 必有先時感動在他地之效. 인용목차
11 十二月爲一歲, 四時節竟, 陰陽氣終, 竟復爲一歲, 日·月積聚之名耳, 何故有神而謂之立於子位乎? 積分爲日, 累日爲月, 連月爲時, 紀(結)時爲歲. 歲則日·月·時之類也. 歲而有神, 日·月·時亦復有神乎? 千五百三十九[歲]爲一統, 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爲一元. 歲猶統·元也. 歲有神, 統·元復有神乎? 論之以爲無. 假令有之, 何故害人? 神莫過於天地, 天地不害人. 人謂百神, 百神不害人. 太歲之氣, 天地之氣也, 何憎於人, 觸而爲害? 인용목차
11 楚共王有五子 : 子招·子圉(圍)·子干·子皙·棄疾. 五人皆有寵, 共王無適立, 乃望祭山川, 請神決之. 乃與巴姬埋璧於太室之庭, 令五子齊而入拜. 康王跨之 ; 子圉(圍)肘加焉 ; 子干·子皙皆遠之 ; 棄疾弱, 抱而入, 再拜皆壓紐. 故共王死, 招爲康王, 至子失之 ; 圉(圍)爲靈王, 及身而弑 ; 子干爲王, 十有餘日 ; 子皙不立, 又惧(俱)誅死, 皆絶無後. 棄疾後立, 竟續楚祀, 如其神符. 其王日之長短, 與拜去璧遠近相應也. 夫璧在地中, 五子不知, 相隨入拜, 遠近不同, 壓紐若神將敎跽(誋)之矣. 인용목차
10 立春, 艮王·震相·巽胎·離沒·坤死·兌囚·乾廢·坎休. 王之衝死, 相之衝囚, 王·相衝位, 有死·囚之氣. 乾坤六子, 天下正道, 伏羲·文王象以治世. 文爲經所載, 道爲聖所信, 明審於太歲矣. 人或以立春東北徙, 抵艮之下, 不被凶害. 太歲立於子, 彼東北徙, 坤卦近於午, 猶艮以坤, 徙觸子位, 何故獨凶? 正月建於寅, 破於申, 從寅·申徙, 相之如者, 無有凶害. 太歲不指午, 而空曰歲破 ; 千實無凶禍, 而虛禁南北, 豈不妄哉? 인용목차
09 冬氣寒, 水也, 水位在北方. 夏氣熱, 火也, 火位在南方. 案秋冬寒·春夏熱者, 天下普然, 非獨南北之方水火衝也. 今太歲位在子耳, 天下皆爲太歲, 非獨子·午衝也. 審以所立者爲主, 則午可爲大夏, 子可爲大冬. 冬夏南北徙者, 可復凶乎? 인용목차
08 且移徙之家禁南北徙者, 以爲歲在子位, 子者破午, 南北徙者, 抵觸其衝, 故謂之凶. 夫破者, 須有以椎破之也. 如審有所用, 則不徙之民, 皆被破害 ; 如無所用, 何能破之? 夫雷, 天氣也, 盛夏擊折, 折木破山, 時暴殺人. 使太歲所破, 若迅雷也, 則聲音宜疾, 死者宜暴 ; 如不若雷, 亦無能破. 如謂衝抵爲破, 衝抵安能相破? 東西相與爲衝, 而南北相與爲抵. 如必以衝抵爲凶, 則東西常凶, 而南北常惡也. 如以太歲神, 其衝獨凶, 神莫過於天地, 天地相與爲衝, 則天地之間無生人也. 或(式)上十二神, 登明·從魁之輩, 工伎家謂之皆天神也, 常立子·丑之位, 俱有衝抵之氣, 神雖不若太歲, 宜有微敗. 移徙者雖避太歲之凶, 猶觸十二神之害, 爲稱徙{時}者, 何以不禁? 인용목차
07 如太歲不在天地極, 分散在民間, 則一家之宅, @輒有太歲, 雖不南北徙, 猶抵觸之. 假令從東里徙西里, 西里有太歲 ; 從東宅徙西宅, 西宅有太歲. 或在人之東西, 或在人之南北, 猶行途上, 東西南北皆逢觸人. 太歲位數千萬億, 天下之民徙者皆凶, 爲移徙者何以審之? 如審立於天地之際, 猶王者之位在土中也. 東方之民, 張弓西射, 人不謂之射王者, 以不能至王者之都, 自止射其處也. 今徙豈能北至太歲位哉? 自止徙百步之內, 何爲謂之傷太歲乎? 인용목차
06 儒者論天下九州, 以爲東西南北, 盡地廣長, 九州之內五千里, 竟三河土中. 周公卜宅, 經曰: “王來紹上帝, 自服于土中.” 雒則土之中也. 鄒衍論之, 以爲九州之內五千里, 竟合爲一州, 在東南位, 名曰赤縣州. 自有九州者九焉, 九九八十一, 凡八十一州. 此言殆虛. 地形難審, 假令有之, 亦一難也. 使天下九州, 如儒者之議, 直雒邑以南, 對三河以北, 豫州·荊州·冀州之部有太歲耳. 雍·梁之間, 靑·兗·徐·揚之地, 安得有太歲? 使如鄒衍之論, 則天下九州在東南位, 不直子·午, 安得有太歲? 인용목차
05 且太歲, 天別神也, 與靑龍無異. 龍之體不過數千丈, 如令神者宜長大, 饒之數萬丈, 令體掩北方, 當言太歲, 在北方, 不當言“在子” . 其東有丑, 其西有亥, 明不專掩北方, 極東西之廣, 明矣. 令正言在子位, 觸土之中直子午者不得南北徙耳, 東邊直丑·巳之地, 西邊直亥·未之民, 何爲不得南北徙? 丑與亥地之民, 使太歲左右通, [不]得南北徙及東西徙. 可(何)則? 丑在子東, 亥在子西, 丑·亥之民東西徙, 觸歲之位 ; 巳·未之民東西徙, 忌歲所破. 인용목차
04 且太歲之神審行乎? 則宜有曲折, 不宜直南北也. 長吏出舍, 行有曲折. 如天神直道不曲折乎? 則從東西·四維徙者, 猶干之也. 若長吏之南北行, 人從東如西, 四維相之如[者], 猶抵觸之. 如不正南北, 南北之徙又何犯? 如太歲不動行乎? 則宜有宮室營堡, 不與人相見, 人安得而觸之? 如太歲無體, 與長吏異, 若煙雲虹蜺, 直經天地, 極子午南北陳乎? 則東西徙, 若四維徙者, 亦干之. 譬若今時人行觸繁霧@𧌒氣, 無從橫負鄕皆中傷焉. 如審如氣, 人當見之, 雖不移徙, 亦皆中傷. 인용목차
03 實問 : 避太歲者, 何意也? 令太歲惡人徙乎? 則徙者皆有禍 ; 令太歲不禁人徙, 惡人抵觸之乎? 則道上之人, 南北行者皆有殃. 太歲之意, 猶長吏之心也. 長吏在塗, 人行觸車馬, 干其吏從, 長吏怒之, 豈獨抱器載物, 去宅徙居觸犯之者, 而乃責之哉? 昔文帝出, 過霸陵橋, 有一人行逢車駕, 逃於橋下, 以爲文帝之車已過, 疾走而出, 驚乘輿馬. 文帝怒, 以屬廷尉張釋之. 釋之當論. 使太歲之神行若文帝出乎? 則人犯之者, 必有如橋下走出之人矣. 方今行道路者, 暴溺仆死, 何以知非觸遇太歲之出也? 爲移徙者, 又不能處. 不能處, 則犯與不犯未可知. 未可知, 則其行與不行未可審也. 인용목차
02 『移徙法』曰: “徙抵太歲, 凶 ; 負太歲, 亦凶.” 抵太歲名曰歲下, 負太歲名曰歲破, 故皆凶也. 假令太歲在{甲}子, 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 起宅嫁娶亦皆避之. 其移東西, 若徙四維, 相之如者, 皆吉. 何者? 不與太歲相觸, 亦不抵太歲之衝也. 인용목차
18 繼體守文, 因據前基, 稟天光氣, 驗不足言. 創業龍興, 由微賤起於顚沛, 若高祖·光武者, 曷嘗無天人神怪光顯之驗乎? 인용목차
01 俗人險心, 好信禁忌, 知者亦疑, 莫能實定. 是以儒雅服從, 工伎得勝. 吉凶之書, 伐經典之義 ; 工伎之說, 凌儒雅之論. 今略實論, 令[世]親(觀)覽, @摠核是非, 使世一悟. 인용목차
08 夫使食口十人, 居一宅之中, 不動钁錘(鍤), 不更居處, 祠祀嫁娶, 皆擇吉日, 從春至冬, 不犯忌諱, 則夫十人比至百年, 能不死乎? 占射事者必將復曰: “宅有盛衰, 若歲破·直符, 不知避也.” 夫如是, 令數問工伎之家, 宅盛卽留, 衰則避之, 及歲破·直符, @輒擧家移, 比至百年, 能不死乎? 占射事者必將復曰: “移徙觸時, 往來不吉.” 夫如是, 復令@輒問工伎之家, 可徙則往, 可還則來, 比至百年, 能不死乎? 占射事者必將復曰: “泊命壽極.” 夫如是, 人之死生, 竟自有命, 非觸歲·月之所致, 無負凶忌之所爲也. 인용목차
07 猶繫罪司空作徒, 未必到吏日惡, 繫役時凶也. 使殺人者求吉日出詣吏, 剬罪, 推善時入獄繫, 寧能令事解·赦令至哉? 人不觸禍不被罪, 不被罪不入獄. 一旦令至, 解械徑出, 未必有解除其凶者也. 天下千獄, 獄中萬囚, 其擧事未必觸忌諱也. 居位食祿, 專城長邑, 以千萬數, 其遷徙日未必逢吉時也. 歷陽之都, 一夕沉而爲湖, 其民未必皆犯歲·月也. 高祖始起, 豐·沛俱復, 其民未必皆愼時日也. 項羽攻襄安, 襄安無噍類, 未必不禱賽也. 趙軍爲秦所坑於長平之下, 四十萬衆, 同時俱死, 其出家時, 未必不擇時也. 辰日不哭, 哭有重喪. 戊·己死者, 復尸有隨. 一家滅門, 先死之日, 未必辰與戊·己也. 血忌不殺牲, 屠肆不多禍 ; 上朔不會衆, 沽舍不觸殃. 塗上之暴尸, 未必出以往亡 ; 室中之殯柩, 未必還以歸忌. 由此言之, 諸占射禍祟者, 皆不可信用 ; 信用..
06 我有所犯, 抵觸縣官, 羅麗刑法, 不曰過所致, 而曰家有負. 居處不愼, 飮食過節, 不曰失調和, 而曰徙觸時. 死者累屬, 葬棺至十, 不曰氣相汙, 而曰葬日凶. 有事歸之有犯, 無爲歸之所居. 居衰宅耗, 蜚凶流尸, 集人室居, 又禱先祖, 寢禍遺(遣)殃. 疾病不請醫, 更患不修行, 動歸於禍, 名曰犯觸. 用知淺略, 原事不實, 俗人之材也. 인용목차
03 夏·殷之朝適窮, 桀·紂之惡適稔 ; 商·周之數適起, 湯·武之德適豐. 關龍逢殺, 箕子·比干囚死, 當桀·紂惡盛之時, 亦二子命訖之期也. 任伊尹之言, 納呂望之議, 湯·武且興之會, 亦二臣當用之際也. 人臣命有吉凶, 賢不肖之主與之相逢. 文王時當昌, 呂望命當貴 ; 高宗治當平, 傅說德當遂. 非文王·高宗爲二臣生, 呂望·傅說爲兩君出也. 君明臣賢, 光曜相察, 上脩下治, 度數相得. 인용목차
05 夫倮蟲三百六十, 人爲之長. 人, 物也, 萬物之中有知慧者也. 其受命於天, 稟氣於元, 與物無異. 鳥有巢棲, 獸有窟穴, 蟲魚介鱗, 各有區處, 猶人之有室宅樓臺也. 能行之物, 死傷病困, 小大相害. 或人捕取, 以給口腹, 非作窠穿穴有所觸, 東西行徙有所犯也. 人有死生, 物亦有終始 ; 人有起居, 物亦有動作. 血脉·首足·耳目·鼻口與人不別, 惟好惡與人不同, 故人不能曉其音, 不見其指耳! 及其游於黨類, 接於同品, 其知去就, 與人無異. 共天同地, 並仰日月, 而鬼神之禍, 獨加於人, 不加於物, 未曉其故也. 天地之性, 人爲貴, 豈天禍爲貴者作, 不爲賤者設哉? 何其性類同而禍患別也? “刑不上大夫” , 聖王於貴者闊也. 聖王刑賤不罰貴, 鬼神禍貴不殃賤, 非『易』所謂“大人與鬼神合其吉凶”也. 인용목차
04 人之於世, 禍福有命 ; 人之操行, 亦自致之. 其安居無爲, 禍福自至, 命也 ; 其作事起功, 吉凶至身, 人也. 人之疾病, 希有不由風濕與飮食者. 當風臥濕, 握錢問祟 ; 飽飯饜食, 齋精解禍, 而病不治, 謂祟不得 ; 命自絶, 謂筮不審, 俗人之知也. 인용목차
03 孔子曰: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苟有時日, 誠有禍祟, 聖人何惜不言? 何畏不說? 案古圖籍, 仕者安危, 千君萬臣, 其得失吉凶, 官位高下, 位祿降升, 各有差品. 家人治産, 貧富息耗, 壽命長短, 各有遠近. 非高大尊貴擧事以吉日, 下小卑賤以凶時也. 以此論之, 則亦知禍福死生, 不在遭逢吉祥·觸犯凶忌也. 然則人之生也, 精氣育也 ; 人之死者, 命窮絶也. 人之生, 未必得吉逢喜 ; 其死, 獨何爲謂之犯凶觸忌? 以孔子證之, 以死生論之, 則亦知夫百禍千凶, 非動作之所致也. 孔子聖人, 知府也 ; 死生, 大事也 ; 大事, 道效也. 孔子云 :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衆文微言不能奪, 俗人愚夫不能易, 明矣. 인용목차
02 凡人在世, 不能不作事, 作事之後, 不能不有吉凶. 見吉則指以爲前時擇日之福, 見凶則@刺以爲往者觸忌之禍. 多或擇日而得禍, 觸忌而獲福. 工伎射事者欲遂其術, 見禍忌而不言, 聞福匿而不達, 積禍以驚不愼, 列福以勉畏時. 故世人無愚智·賢不肖·人君布衣, 皆畏懼信向, 不敢抵犯. 歸之久遠, 莫能分明, 以爲天地之書, 賢聖之術也. 人君惜其官, 人民愛其身, 相隨信之, 不復狐疑. 故人君興事, 工伎滿閤 ; 人民有爲, 觸傷問時. @姦書僞文, 由此滋生. 巧惠生意, 作知求利, 驚惑愚暗, 漁富偸貧, 愈非古法度聖人之至意也. 聖人擧事, 先定於義, 義已定立, 決以卜筮, 示不專己, 明與鬼神同意共指, 欲令衆下信用不疑. 故『書』列七卜, 『易』載八卦, 從之未必有福, 違之未必有禍. 然而禍福之至, 時也 ; 死生之到, 命也. 人命懸於天, 吉凶存於時. 命..
01 世俗信禍祟, 以爲人之疾病死亡, 及更患被罪, 戮辱懽笑, 皆有所犯. 起功·移徙·祭祀·喪葬·行作·入官·嫁娶, 不擇吉日, 不避歲·月, 觸鬼逢神, 忌時相害. 故發病生禍, 絓法入罪, 至于死亡, 殫家滅門, 皆不重愼, 犯觸忌諱之所致也. 如實論之, 乃妄言也. 인용목차
12 晉文公與楚子戰, 夢與成王搏, 成王在上而盬其腦. 占曰: “凶.” 咎犯曰: “吉! 君得天, 楚伏其罪. 盬君之腦者, 柔之也.” 以戰果勝, 如咎犯占. 夫占夢與占龜同. 晉占夢者不見象指, 猶周占龜者不見兆者爲也. 象無不然, 兆無不審, 人之知闇, 論之失實也. 傳或言: 武王伐紂, 卜之而龜* , 占者曰: “凶.” 太公曰: “龜* , 以祭則凶, 以戰則勝.” 武王從之, 卒克紂焉. 審若此傳, 亦復孔子論卦, 咎犯占夢之類也. 蓋兆數無不然, 而吉凶失實者, 占不巧工也. 인용목차